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让中国故事走进课堂”的方法论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5 00:5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故事该如何讲述

——关于“让中国故事走进课堂”的方法论思考

                张雪梅

故事敞开我们的生命空间,孕育我们生命的记忆,陪伴我们生命的旅程。没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没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摘自刘颖《我的故事讲给你听》。

应该让中国故事走进课堂,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故事该如何讲述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课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为什么讲故事·问题的缘起

1、儿童需要故事

儿童需要故事,喜欢故事,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喜欢故事的。相同的故事,孩子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听,直到自己能背出来了还是想听你讲。听故事,是童年最大的享受。孩子还能编出一个个不同的故事。他们喜欢编故事,相信故事里的美妙,相信故事里的诗意和温暖,相信故事里的哲学与道理,故事将快乐留在了他们的心里。李远哲博士认为,人之所以要读书,是因为我们对人生的体验有限,在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的前提下,必须以阅读来扩展自己的时间与空间,透过书籍来汲取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人生。热爱阅读从听故事开始,听故事其实就是一种特别的阅读方式。故事扩展了孩子的视野,让他们学习关心万事万物,让他们内心有了温暖而安全的归属感。

2、故事对儿童的影响巨大。故事对儿童的发展和影响力是很大的。美国故事家吉姆认为,听故事能够打开那些直接教育无法触及的区域,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故事中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稳妥办法。这表明,故事的内涵不仅反映生活,揭示世界,而且故事对人的塑造施加着积极影响,有教育性。儿童能在故事中汲取知识,并在故事语言的潜移默化下,增进口语表达的能力和写作的功力。而且故事能让儿童在心灵成长的过程中,追求正义感、真理,并探求真实。同时,能促进他们思考,并刺激他们创造与发明。

二、讲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选择

故事对儿童的发展和影响力是很大的,它的内容和描述的笔法都可能成为影响儿童某方面发展的因素,所以,我们在为儿童选择故事时应该谨慎。正确的知识可以使我们避免偏见与猜疑,因此,故事要利用各种语气来传达正确的知识与信息。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明确地反对儿童读经,他在博文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学会思考,而读经是要让人“相信”。——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把传统的和现代的伦理纲常编成三字经四字经,让儿童背诵,不是为了练口齿,不是为了得语感,简而言之就是灌输伦常,洗脑,就是不想让孩子们学会怀疑和思考。”“学习某个人的思想,阅读某个人的理论,本来是为了积累知识,丰富精神世界,而不是以之取代自己的思维,让人彻底地丧失自我。过去,专制制度用镣铐与断头台“培育”顺民,现代专制用教育机器和物质利益培养拥护者,同时更多地造就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不幸的是,“想”与“说”、“做”完全不一致的国民,是不可能建设一个现代文明国家的。”“让思想冲破牢笼”——《国际歌》中的这句话冲破了意识形态的藩篱,是真正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对人类灵性的藐视,是对人类灵魂的践踏。”虽然他谈的是对读经的看法,但是他的话启示我,故事的优劣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教师必须关注故事的思想性和价值取向。要警惕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对儿童精神的毒害。为儿童选择真正能滋养他们精神和心灵的故事。著名教师刘颖在她的《我的故事讲给你听》一书中提到,我们应该怎样为儿童选择故事,我觉得可以借鉴。首先,故事必须是“儿童的”,以儿童为本位,要解放儿童的思想和精神,对儿童的天性不可随意抑制,是故事的第一要素。其次,故事必须是“文学的”。因为“儿童生活上有文学的需要”。为儿童选的故事,除了满足儿童本能的对世界的好奇,凭想象构成的一种情感和思想的需要,还能让他们拥有读书的趣味,智慧、情感与想象的修养。再者,故事必须是“趣味的”。故事中如果充满着儿童生活的趣味性,或者充满幽默与欢乐气氛等,就能与儿童产生共鸣,能扣住他们的心弦。好笑的,紧张的,令人感动的,令人悲伤的,都是趣味的。   

中国并不缺乏好故事的素材。从绵长悠远的古代文化到现代中国一个多世纪的激流勇进,我们拥有着无数蕴意深邃、震撼心灵的中国故事。我们所欠缺的,是把故事讲好的能力。

三、怎么讲故事·故事的讲述

1、讲出思想。传播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往往易陷于空洞地说教,我们要学会真实地讲述活生生的故事,在故事中见人、见物、见思想、见精神,通过故事传递出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故事往往能立于微观的层面而传达重大的内涵。好故事是作者用心用情写出来的,不仅语言优美,感情深厚,而且还包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需要讲述者潜入文中,细细咀嚼,深刻领会。在阅读时要耐心,安静,沉入其中用心欣赏书中的风景,体验文中的情感,不能浅尝辄止,囫囵吞枣,停留在阅读的表层。在讲述中要大胆讲述出自己看到的书中风景,自己体验到的文中情感,和自己领悟的人生道理。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读者的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在故事里融入讲述者自己的阅读体会,可以是对故事里角色的认同,对故事与生活联系的认识,也可以是对故事内涵的领悟。例如,我们给学生讲述《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原文: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浑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故事讲述稿:相传在天地还没有诞生以前,宇宙是漆黑混沌一团,好像是个大鸡蛋。大鸡蛋的里面,只有盘古一人在那里睡大觉,一直睡了18000年。有一天,他突然醒来了,睁眼一看四周,到处都是黑糊糊的,什么也看不见,盘古急得心里发慌,于是就顺手操起一把板斧,朝着前方黑暗猛劈过去。谁知这一劈可不得了,刹时间只听得山崩地裂一声巨响,使得这个大鸡蛋一下子裂开了,其中一些轻而清的东西,慢慢上升变成了天;而另一些重而混沌的东西,则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天地刚分时,盘古怕它们再合拢上,于是就站在天与地之间,头顶着天,脚踩着地,不敢挪身一步。自那以后,天每日升高一丈,地也每日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随着天的增高而每日长高一丈。这样,顶天立地,坚持了18000年。终于使天地都变得非常牢固。但他由于过度疲劳,累倒死去。就在他临死之一瞬,全身忽然发生了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顿时变成了风和云;他呻吟之声,变成了隆隆作响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和高山;血液变成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头发和胡须,也变成了天上的星星;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草地林木;肌肉变成了土地;牙齿和骨骼,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和坚石、珍宝;身上的汗水,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造就了一个美丽的世界。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此外,我们还可以告诉学生,盘古开天劈地的故事虽然是个神话,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一种朴素的天体演化思想。古人所设想的天地未开之前的混沌状态,与今天人们认识到的宇宙早期状态是非常相似的。同时,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盘古只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并非是一个有形的人。他是中华人远古时代神化了的先祖,是中华人种之根,是中华民族之魂!他不仅是中华人公认的先祖,也是世界上一切黄色人种共同的祖先。这些,是讲述者带着个人色彩的思考,能帮助他们更丰富地理解故事,同时把我们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通过故事讲述的形式带给了学生。 

2、讲出个性。用你的思想组织故事,并用听众可以理解的方式传递,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讲述方式。阅读是建构性的,我们把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东西同我们已有的知识和信念结合起来获得文章的意思。因此,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人眼里并不完全相同。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表达自己读到的故事和生活。对故事进行不同的取舍和链接,既能呈现故事的概貌,又能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和个性风貌。例如《精卫填海》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它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东海。故事可以这样讲述:传说,炎帝有个女儿叫女娃,女娃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美丽非凡,炎帝十分喜欢她。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小孩都累趴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女娃走过去,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你这个人太坏了,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气,去打虎打熊,人们会说你是英雄。”大孩子见女娃是个小姑娘,生得单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走到女娃面前说:“我是海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竟敢来管我!”女娃说:“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炎帝的女儿呢,以后你少到陆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树上晒干。”龙王的儿子说:“我先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往后少管小爷的闲事。”说着动手就打。女娃从小跟着父亲上山打猎,手脚十分灵活,力气也不小,见对方蛮横无礼,并不示弱,闪身躲开对方的拳头,飞起一腿,将龙王的儿子踢个嘴啃泥。

龙王的儿子站起来,不肯服输,挥拳又打,被女娃当胸一拳,打个昂面朝天。龙王的儿子见打不过女娃,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过些天,女娃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开心,刚巧让龙王的儿子发现了。他游过来,对女娃说:那天在陆地上让你捡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门前,赶快认个错,不然我兴风作浪淹死你。女娃倔强地说:“我没错,认什么错。”龙王的儿子见女娃倔强,根本没有服输的意思,立即搅动海水,掀起狂风恶浪,女娃来不及挣扎,就被淹死了,永远不回来了。

炎帝固然挂念他的女儿。但都不能用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而复生,只好独自悲伤罢了。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灵变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象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她悲恨无情的海涛毁灭了自己,又想到别人也可能会被夺走年轻的生命,因此不断地从西山衔来一条条小树枝、一颗颗小石头,丢进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她无休止地往来飞翔与西山和东海之间。是那咆哮的大海嘲笑她道:“小鸟儿,算了吧,就算你干上百万年,也别想将我填平!”但是翱翔在高空的精卫坚决地回答说:“就算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世界末日,我也要将你填平!”“你为什么恨我这样深呢?”“因为你呀——夺取了我年轻的生命,将来还会有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要被你无情地夺去。”“傻鸟儿,那么你就干吧——干吧!”大海哈哈地大笑了。精卫在高空悲啸着:“我要干的!我要干的!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的!这叫人悲恨的大海啊,总有一天我会把你填成平地!”她飞翔着,啸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西山去;把西山上的石子和树枝衔来投进大海。她就这样往复飞翔,从不休息,直到今天她还在做着这种工作。这个故事就叫“精卫填海”,是古人颂扬善良愿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神话故事。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把区区精卫小鸟与顶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并论,一种悲壮之美,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沧海固然大,而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为伟大,这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故事讲完了,大家一定发现,故事里有不少是在原文基础上自由创作的部分,也有不少内容是讲述者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迁移,这比照本宣科更令小朋友们喜欢。

3、讲出趣味。故事要用儿童的语言讲述,浅显易懂,但要规范,优美,形象,生动。例如给一年级的小朋友讲述《孟子•公孙丑上》中《揠苗助长》的故事。

原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如果这样子讲,没有人能听懂。

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这样讲呢,缺乏趣味。

讲述稿: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他在田里种了好多稻子。哎呦哎呦,种粮食真辛苦,农夫非常想让稻子快点儿长起来。他说:“哎呀呀,要是我的稻子能长得快一些,马上就能收割了该多好啊。”于是他每天都去田里看稻子。可是稻子还是长得非常慢。他等不下去了就说:"哎呀呀,怎样才能让稻子长得高,长很快呢?他终于想到一个"好法子":我把稻子拔高一点,不就能长得快了吗?于是他就开始向上拔,他把田里的每棵稻子都拔高了一些。“哈哈哈哈,这下好了,稻子都长高了。”他满意地扛着锄头回家去了。回到家,他得意的把这事告诉了他儿子。儿子跑到田地里一看,庄稼全都枯死了。原来庄稼是靠根来生长的,把根都拔了起来,庄稼怎么生长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发展规律,我们要遵循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客观的自然规律一般是抽象无趣的,一年级小朋友都好动,大多没有耐心坐下来听老师讲那些没有意思的条条框框,或者长时间的去观察自然界。而成语故事既好听又有趣,一定可以抓住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小朋友在听故事的同时,懂得自然的客观规律。听完故事后,可以向小朋友们提问:为什么庄稼突然都死了呢?如果孩子们不明白,教师可以讲解,植物的生长原理。告诉学生植物是一步一步的生长的,缺少一个环节都不可以,小朋友的成长也是如此,一定要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最后才能像植物一样“开花结果”。这样一来,故事变得丰富,有趣多了。

4、讲出情感。想让人倾听你的故事,首先要与人平等对话,用心真诚地交流更容易被人接受。在故事中要注入自己的情感。大家都知道,梅子涵老师,他的故事讲得很好,他总是讲得很投入,讲《爱心树》的时候,一遍慢慢翻页,一边讲述那个久远的树久远的男孩的故事,一边讲述着自己的外婆,自己的故事和书中的故事互相印证和渲染,我们看到他的眼中闪着晶莹的泪光。他还常常一边讲,一边表演,讲《猜猜我有多爱你》,讲到小兔子使劲跳起来,说“我跳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他也从座位上蹦起来,张开的双臂差点打翻邻座老师的眼镜,大家都开心地哈哈大笑。

总之,每一个小学语文老师,都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故事讲述者,每一个孩子都有必要学会讲故事。  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要讲述得精彩,除了大量地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历练自己的文学感觉和语言以外,注意一点点讲述故事的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在讲故事的时候要做到以下几点: 1、态度要真诚热情;2、故事不要太长;3、讲之前要先练习;4、恰当利用身体语言;5、巧妙设置悬念。6、注意讲述的语言。(1)语速要适当,正确读音,不读错别字;不要背书,不拉腔做调;(2).重音停顿①重音是语言的目的,是语言的核心;②重音可分为:词重音、句重音、感情重音。每一种重音都有各自的特征,有不同的处理办法;③重音的处理办法:重读法、突然轻读法、前后停顿法、拖长声法(延长重音字的音节)、语言节奏对比变化法(突然放慢或突然加快)、利用装饰音法(在重音字或词上加上笑声、哭声、气音、颤音等);(3).停顿①停顿是语句或词语中短暂的停歇。除了生理的需要外,更多是内容、语言逻辑和情感的需要,如为了表达思考、默许、赞成、抗议、心虚或为了引起注意、更加突出重音等等,所以停顿也常常被称为默语。②停顿的种类:生理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A:逻辑停顿是根据语言逻辑或语言目的在语句中设定的停顿。B:感情停顿是感情需要设置的停顿,感情停顿能起到加强语气,使逻辑重音更加强烈的作用,是和感情重音紧密相连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愿与同行们商榷。  

主要参考书目:

1、            刘颖《我的故事讲给你听》

2、            吴非博文《我为什么反对读经》

3、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

4、            《肖君老师教您如何讲故事》

5、            《新闻晨报》《解放周末》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7:49 , Processed in 0.09413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