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搜狐读书发起,联合全国15家著名独立书店推出的2015畅销书榜正在搜狐平台持续推出,已有20多年历史的北京万圣书园此次未能参加,实为遗憾——万圣的掌门人刘苏里先生一贯严谨,不肯轻易拿出未经他亲自把关的榜评,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搜狐读书对刘苏里先生进行了独家访问,请他对中国独立书店的现状和未来加以评点。
1
|
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 |
嘉宾简介:刘苏里,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1993年创办北京万圣书园,从此万圣成为北京的“文化地标”之一。除了著名学术书店老板的身份,他还是公共知识分子、中国当代图书市场民间观察家、中国出版界“发明家”。
以下为问答实录:
翊轩:不久前,亚马逊开实体店的消息曝光后,您有过一个观点:亚马逊实体书店的落地不是什么强心剂。未来,独立书店和网络书店“争”的是谁把对方利用得好。能否更详细阐述一下?
刘苏里:从报道分析,亚马逊落地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预谋”,带有标志性,即亚马逊让自己的线上读者下线。这与网络世界再部落化的特质有关。再部落化,并未解决人们的孤独感。当年托夫勒预测人们还会回到电影院的法则依然在起作用——网民回到地面,就如同人们再次回到电影院。
假如实体书店是电影院,亚马逊此举,就是让它的读者回到电影院。但问题是,今天的电影院与几十年前的电影院还是一回事么?
看看亚马逊的“电影院”与传统地面书店有何不同就知道了。
对于老电影院,有一个同样的问题。你要想存活下去,一如既往地经营,肯定会死掉。你有一些优势,就是经营电影院的经验,但必须换脑筋,如何与互联网接轨,让你的读者既享受电影院的方便,同时又享受互联网的方便。我想强调,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互联网+。
翊轩:还有一个新闻,书界传得也挺热闹,日本的“一室一册 森冈书店”,被媒体冠以“世界上最小最赚钱的书店”,“每周只卖一本书”。这句话本身有歧义——这个“本”不是指图书的数量“册”,而是指品类“种”。您对他的经营模式有什么看法?
刘苏里:森冈书店“一室一册”“一周一书”不足法。但它很有启发意义,哪儿呢?恰好就是书的品种的数量。
你要是看到我对亚马逊地面店关于数量的看法,就知道我关于品种数量的概念指的是什么了。
(编者按:刘苏里对亚马逊地面店图书数量的看法是:最少不能低于4000种,最高不能超过8000种,最好就是5000-6000种。他还指出,这种体验店,每一百平米,一千个品种为宜,面积不能太大,品种不能多,否则太压抑,而且与体验店的“发生学原理”违背。)
翊轩:从国外说回来,国内,当当也要布局实体书店,号称3年落地1000家。您怎么看?
电商开实体店,有人说是“别有所图”,不单指望它来挣钱,比如说它的价格可以跟网上一样。有过经营实体店经验的人都会明白,这样做能活、能活好,就不会总说人喊网购冲击了。
刘苏里:当当的布局要看它样板店的格式。现在不能下任何结论。
翊轩:什么样的样板店是您以为成功的,大批量的克隆样板店,会各有什么利弊?
刘苏里:体验店并不意味着“成功”,离成功很远,关键事在人为。即使体验店,人的因素依然是首位的。
翊轩:这个确实,很多书店同行说万圣不可复制,恐怕更多是软件方面,也就是人的因素这方面。
刘苏里:亚马逊也是声称先做一家店尝试,未说将大面积克隆。我的分析是,即使线上到线下,按传统商业模式开店,未必是成功之道。换句话说,应符合开店当地读者的需求。读者的地域性很强,与一般品牌店有很大不同。
翊轩:所以对当当3年布局千家店的报道感到疑惑。千家一面,没有读者的细分考量的话,前景难料。
刘苏里:要看。
翊轩:我很谨慎地使用“独立书店”的说法,之前在无锡的独立书店论坛上,您对独立书店有一个很细致的定义。我比较认同。怎样的书店才叫独立书店?基本的坚守是什么?确实值得仔细掂量。
刘苏里:独立书店,就是排除所有内外力量干扰的书籍零售实体。其中展示、销售的书籍,是以满足人们求知、求智、求得心灵解放等需要为目标。它不仅是书籍售卖场所,人们沟通、交流的场所,同时它还是一个表达场所,思考、讨论、争论人们应当如何生活的场所,也可以称其为“公共空间”。
翊轩:我见过一些其他行业的体验店,比如红酒,比如茶,等等,它们也相应具备您所说的“公共空间”的功能,也有吸引、汇聚人们沟通、交流的功能。当然,可能没有独立书店那样深刻。
刘苏里:汇聚人交流、沟通,并非“公共空间”的本来含义。公共空间,内核在“公共”,而非空间。公共什么意思?家长里短,单位、行业八卦,与公共何干?
翊轩:明白了。很多书店,包括您也支持倡导,做“体验”。您心中理想的体验店,能描述一下吗?
刘苏里:这么说吧,亚马逊地面店的样式,满足了我60%对未来体验式书店的看法。(体验式书店,电子设施是其中关键的一环。体验式书店不仅仅是在卖书,还通过卖书给予读者一种进入阅读世界的友好体验,使爱书、爱阅读成为时尚。而所有的电子设施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
翊轩:您还自创了体验店“发生学原理”,这个能细说一二吗?
刘苏里:互联网条件下,作为空间的网络和传统书店,各有弊端。网络解决不了人的孤独问题,而传统书店在链接读者方面,效率低。体验店恰好取两者之优势,避开劣势。这便是体验店的“发生学原理”。
翊轩:有一些书店,比如西西弗,比如先锋,这一年似乎“扩张”有声有色,开连锁分店,打造主题特色,您觉得这种发展的积极意义如何?应该注意什么?
刘苏里:西西弗的深圳店我看过,先锋这些年新开的店我只从文字、照片上看过。基本情况了解一些。无论规模多大,它们都是传统书店。
翊轩:您所说的“传统书店”怎么理解?
刘苏里:互联网兴起后,才有“传统书店”这个概念。而此前,书店亦随时代不同,有不同样式,甚至还有“升级版”。但样式再不同,再升级,遇到互联网后,只能被称为“传统”书店。
翊轩:不少优秀的传统书店现在做各类活动、沙龙,这些算是“公共”功能吗?还是说要看实质内容而不是形式?
刘苏里:“各类活动”指的什么?诗歌朗诵、作品朗读么?还是签名售书?“沙龙”的内容是什么?“公共”,牵涉非个人,甚至非小团体,小“部落”。
翊轩:所以说按您的定义,是不是说不少标榜独立的书店名不副实?
刘苏里:不是“名不副实”。它们就是独立书店,只是在某些方面,比如公共空间的发挥方面还不尽善尽美而已。而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大部分跟国情有关。独立性不够是独立书店困境的主要原因。前提是在外部环境无法改变情况下。
翊轩:现在还有一个概念很热,主题书店。它能否真正意义存在,发展前景如何?
刘苏里:“主题书店”的提法很不专业,应叫“专业书店”,有很大前景。我早说过,未来专业独立书店将迎来它的黄金期。
翊轩:书店不卖书,卖书不挣钱,书香抵不过咖啡浓面包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众多书店把很大的店面空间挪作他用,不少精力也放在相关文创产品上。有人说“独立书店是反映一座城市人文风景的窗口,也是体现城市文化内涵的缩影。”咖啡、茶空间,文创展示,并无碍于书店的文化内涵,甚至还是吸引更多人群的有效手段。您对独立书店这种打造某种格调、创造某种气氛的做法,有什么思考和建议?还有一种做法,就是把书店发展为文化百货店,非常理解书店生存的不易,但是这种活下去就算独立的认识总觉得怪怪的。您怎么看?
刘苏里:我并不一味反对书店“多种经营”,但前提是先把书卖好。把书卖好,功夫下在专业上,专业化的核心,是系统化,而系统化的核心是产品构造,产品构造的秘密在采购和店面陈列、展示和摆放。
翊轩:如果让您总结一下今年独立书店的行业状况,您如何看,对未来有何期许?
刘苏里:经过四年前开始,延续了两年多独立书店倒闭潮,最近一年多,独立书店生存状况达到某种平衡。我想,会持续一段时间。
独立书店未来的命运,在于各自专业化的程度。至于说体验式书店,现在还不是考虑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