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教师为何大多平庸作者:刘义富
教师为何大多平庸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有一些教师会不以为然,也有大多的教师会不很在意,包括我自己:本来嘛,学识浅薄,地位低微,没有名气,除了为数不多的学生以外再也没有追随者,不是平庸是什么? 正如肖川老师所说:“承认自己平庸,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我们不得面对现实。” 其实,一个合格的教师具有许多优点:精于表达,勤于思考探究,善于观察,巧于解决问题,懂得与人和谐相处等,不一而足。具有这些优点的人放在许多的岗位都会是一个优秀者,那些改行教师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证。 可见教师的平庸,并非能力低下,而是思想平庸所致。 是什么使我们大多数教师的思想如此平庸呢? 首先是一潭死水的校园。在这里听不到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在这里读不到精辟深刻令人爱不释手的读物,这里看不到自然天性令人振奋的活动。 我们就在这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场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同事间没有真正的思想上的分享与交流,没有读书研究的氛围,有的是作秀和应景,有的是平庸和浅薄。 其次是超负荷旋转的工作。我们没日没夜想的是今天班里别出什么事情,明天的课还没有备好,后天要出一套怎样的题考试,大后天的检查怎么应对……。 有人曾编了一段顺口溜来形容教师的工作:“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吃的比猪差,干的比驴累,在外时间比在家多,眼比熊猫还黑,态度比孙子好,责任比小胡还大,看起来比谁都好,挣得比民工还少。”“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成就难现,郁闷经常。”虽然有些夸张,但不失恰当。 长期的忙碌,超负荷的运转,使得教师的身心疲惫,不愿意也不能够思考、研究、创造。稍有闲暇,就是谈论家长里短,就是说笑扯皮,以此放松心情,发泄情绪。 第三是压得人透不过气的应试。学校的一系列评价制度都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所以一学期要有多次考试,什么月考、期中考、联考、期末考、市里检测考、模拟考等等。每一次考试教师除了要监考评卷以外,每考一次就要大会小会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提出措施,要人人表态,落实到每位教师,承包到每一位学生。每考一次都要找学生谈话,进行家访。每考一次都要班级动员、制订计划,分析总结。每考一次都要召开一次家长会。沉重的压力,致使教师紧张恐怖,失去了自我。 导致教师思想荒芜更重要的原因是上层领导的专制。统一教案,集体备课,模式化课堂。教师不再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自己的“大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教学不再有独具匠心的设计,对于文本不再有个性化的解读,课堂鲜有灵动的情愫飞扬。教师逐渐习惯了对“教参”的俯首称臣,习惯了对权威专家的言听计从。 机械的重复,沉重的负荷,应试的磨折,使得教师:棱角磨平了,理想淡漠了,情感麻醉了,才气封闭了,思想荒芜了。 国学大师翟鸿燊说:“心亡为忙。”忙得思想荒芜,忙得心灰意冷,怎么能不平庸? 每个人都不是自甘平庸的。 手执一杯清茶,就着黄晕的灯光,斜倚床头,随意阅读,直至睡意袭来,方释卷而卧。读一些经典的书,也读过许多流行的书。谁不愿意? 同行之间诘难问疑、平等切磋;先进的理论、深奥的道理你讲得头头是道,他听得津津有味;观一节课,读一篇论文,用自己渊博的理论知识,深层次地赞其善、评其恶。能充分的交流,那是我们翘首企盼的精神盛宴,谁不愿意? 走出校园,沐浴灿烂的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参观听课,聆听讲座,座谈沟通,产生鲜活思想,汲取前进的力量,谁不愿意? 走出去,请进来,常常以陌生的眼光去看待似乎熟悉的教育世界,时时刻刻能发现新鲜的东西,让自己的课堂丰富多彩、个性飞扬,让自己的内心更加丰富和深邃、更加鲜活与细腻,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有谁不愿意? 虽然我们很平凡,但是我们实在不愿意继续平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