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新夏:再说“大一国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3 13:2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新夏:再说“大一国文”
【来源:今晚报 2013年12月26日 】 【作者: 来新夏】


    前不久我写过一篇《说“大一国文”》的短文,呼吁大学各系科一年级增加“大一国文”,并以我上大学时读过的《国文读本》为例。当时只找到附录“论孟一脔”部分而立论,以未涉及《国文读本》本文为憾,但时隔多年,求书甚难,多方联系,一无所得。近日,收到陈智超教授惠赠陈垣师亲选《国文读本》复印件,正为当年所读之读本,不禁大喜过望。七十年沧桑犹如当年,老泪婆娑,忆及初入大学,诸事懵懂,对《国文读本》仅能着眼于诵读、会意而已,而今再读,对编者用心,另有感触收获。

    陈垣老师重视“大一国文”,久已为人称道。入学时,传闻《国文读本》即为陈师亲选,犹有疑似。今见复印本,封面用钢笔所题“国文读本”,一望可知,即系陈师笔墨。各篇选文尚有排印指示,均为亲笔,可见陈师对《国文读本》之重视。他不仅选辑,甚至过问付印琐事,在第一页右边有陈师用红铅笔所批:“各自为页,不相连,不点句。”因原抄件各文连写,且有陈师点读痕迹。在《史记·外戚世家序》一文上端批注称“注意小字分左右照排,每一小字仍占一格位”,在《酷吏传序》一文上端批称“‘号为’二字,五号,排在左边”,等等,校语用毛笔,排印指示用红铅笔,以示区分。精细如此,实为大学者所难为,或很多大学者所不屑为。陈师尝云:“兹事甚细,不为终不能得其用也。”于此又得一证。

    陈编《国文读本》选材范围在经、史、集三部,经选春秋三传,史选前四史、通鉴及《五代史记》,集选韩、柳及苏氏兄弟。子部未入选,或因其文多讲哲理,玄奥曲折,不宜初学。而经、史、集三部所选篇目,对初近古文者,颇便于讲解和接受,适用于课堂教学。选文数十篇,一年使用,课时大致相合。

    陈师在批阅选文中,时有订正与增注,如春秋三传出处,原为《左传》、《公羊》与《谷粱》,陈师以后二者均为姓氏,而改原抄《左传》为《左氏》,以求划一,其绵密精细可见。又《左氏·晋赵盾弑其君夷皋》篇抄手写“袞不废矣”,衮字中间写作“口”字,世间多有此写法,即《现代汉语词典》也认可中间作“口”字,而陈师在此句天头特标出应作“衮”,以求中规中矩。贾谊《过秦论》:“嬴粮而景从”,则于天头改“嬴”为“赢”,其敬事认真态度,令后学叹服。

    陈师是史学大家,在选文外,别有寓意,其选文倾向于史学的痕迹很明显。他所选内容,是当时大部分学生能大致了解的故事。通用各系科,既可使他们探求故事缘起,又能增加若干历史知识,更能学到作文的章法。陈师对《史记》尤为钟情,因为这是史学先师司马迁开创之作,也是史学的经典著作,他除了选入作为读《史记》钥匙(?)的《太史公自序》的部分,以见史学端倪外,还跨不同出处选他文以比较异同,互补不足,如在《太史公自序》后,从《汉书》或《文选》中选入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一是官书,记事有所忌讳,一为亲属间来往信件,可以较充分发泄内心的愤懑,两者相补,可得事实大致情况。

    几十年前情事多显模糊,唯曾读《国文读本》所收各篇,犹有大致印象,个别篇章,尚能背诵,足见当年印象之深。今重读《国文读本》,如逢故知。《国文读本》一则所选各文均为名篇,文字流畅可读,对古文入门有益;二则此读本不止于选文,尚包含故事、义例,可资探讨;三则选同一内容而有不同写法相比较,对初学习作古文者,可见示范,对文史学生尤有裨助。当前增设《大一国文》之呼声,时有所闻。若尚无共识读本,我以为陈编《国文读本》尚是一本适用的读本,也是进一步编好适用面更广的读本的基础。一偏之见,尚待商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9:31 , Processed in 0.05698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