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苗得雨:趣说方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3 23:3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苗得雨:趣说方言
【来源:《当代小说(上半月)》2007年第1期 】 【作者: 苗得雨】
方言即土语,一方之流行语。多少年人们不提倡方言,但料想不到,方言在各个地方竟都坚持得很顽强,如京话,如沪语,如广东语,人们到那些地方,如果不懂,不明白,简直像出国不懂外语,那感觉不次于文盲,那处境不次于二等公民。而且,我进一步发现,各地的一些方言,还在不断地充实着全国通用语,使我们的语言不断得到丰富,得到增新。在我们的通用语中,你若稍一注意,就会发现,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是各地的方言。比如今天连翻译过来外国人都会说的“棒极了”,不知本来是哪个地区的方言,我们的通用语里原来少见,它的使用率已经超过了“好极了”、“妙极了”,成了后来者居上。是因为它更形象吧?再如同样意思的东北的“唠嗑”、山东的“拉呱”、北京的“侃大山”,现在均已全国通用。发展到青年人那里是“吹牛”,“吹牛”有点像我们老家的“刨没根”。“拉呱拉呱,一拉就俩”,“吹牛”也是越吹越能吹,“刨没根”越刨越没根。人们之间有些过嘴瘾的话,都不免有些嘘唬、涨饱,这两个词也是土语,即有些艺术夸张,唠嗑、拉呱、侃大山本也就是民间生活中的艺术。有“侃爷”,是衍生词,但“调侃”是文雅词。而今通用“大腕”、“大款”,不知还有个“大拿”,是手中拿着大权,通用起来不次于前两个。近年,东北的“忽悠”,又让赵本山一伙忽悠进来了,它在“糊弄人”、“耍人”、“耍猴”之行列中又增加一个新鲜,都含“欺骗”意,都比“欺骗”形象。
我还研究过,有些土语,是本来的明白语,使用中说土了。如我们老家的“昴桃布子”、“参懒布子”是“蒙头布子”、“擦脸布子”,把语音说变了;“新媳妇顶着昴桃红”,是指顶着“蒙头红”——红头巾。若是“擦脸布子”真叫“灿烂布子”,那还很文雅,擦脸毛巾有各种颜色,那确是灿烂。我老家有不少土语,细品很文雅。如双胞胎叫“双生”、“对生”,尤这“双生”,既准确,又好听。词语多平仄结构,“双生”念“双胜”,就不再是两平。还有称懒人为“懒犍”,“犍”是阉过的公牛,阉割了的公牛力气大,能出大力,形容人“老黄牛”,是指这种牛,但它懒起来了不得,这一称呼比“懒汉”更形象。若说是“懒奸”,那是又懒又奸滑,也好。临朐、益都的“张”、“娘”,已知是“这样”、“那样”的简说,“乜”已全国通用,《五言日用杂字》上的“妮要坠子戴,小要核桃玩,纵有几千吊,也是买不全,好歹混混吧,那有乜些钱……”“乜”不是“那”而接近“这”,又似比“那”、“这”更贴切。还有老家的“邻神家”是“邻舍家”,“澄沫子”是“豆沫子”(小豆腐),“扎古”是“扎裹”,“洼屈”是“委屈”,“这孩子一直很洼屈得慌”是“一直很委屈得慌”。
还有些词,写出来,实际上也很文雅。如“这妮子扬风炸沫的”,“扬风炸沫”不土;“这孩子难受得火烧锯拉的”,“火烧锯拉”不土;“可饿透漏了包”,“透漏”是“脱落”,说胃是个包,饿得脱落——胃粘膜脱落,不很上讲吗?有些词我搞不清怎么写好,如“这些东西不阔堆”,意思是不宽绰。“你也用得太裹违了”,指浪费、过头,是否文言的“过为”?还有“这妮子,好下舌”,指嘴不严,好传话,“嚼舌头”、“嚼舌根子”已通用,“下舌”有点类似“告黑状”、“打小报告”,是那不老实的舌头在做人的文章,若是通用起来,不比“告黑状”、“打小报告”差。还有“三回打阳沟”,一直不知来自什么讲究,即事不过三,过三惩罚,惩罚法“打阳沟”,怎么打?农村大门旁边有个洞,院中的水从此流出去,叫“阳沟”,也是狗道,是否让受惩罚的人从阳沟里钻过去?还有将“鬓角”说为“耳门子”,说“基石”为“尖脚”;说“蒙蒙亮”为“雾露明”、“拢头明”;说“月亮地”为“月明地”;说“霹雳”为“刮拉”;说“向日葵”为“转右葵”;由“哑巴”扩展到“潮巴”、“瘸巴”;疯子却叫“疯汉”、“癫汉”;“羔子”有“贼羔子”、“狼羔子”、“王八羔子”、“鳖羔子”,龟无羔子叫“龟孙”;“漆黑”通用,还有“糊黑”;长得甜甜的叫“喜相子”;“这孩子很听说”和“很听话”同义;“小白鸡,上磨台,哪天盼到媳妇来,吃顿愉阔饭,穿双可脚鞋。”“可脚鞋”已通用,“愉阔饭”不单指可口,还有饱暖、舒适意,若通用了是对语言的丰富。名词多加一字成形容词,如“大长长”、“大宽宽”、“大粗粗”、“大厚厚”、“大深深”、“大高高”、“大沉沉”。有几个词,和老伴说话常用,但不知怎样写出才准,“你怎么硬子就来了?”指来早了,“你怎么紧子不来?”指来晚了,“挤子不够了,你还吃?”指本来就不够吃了,还吃,这“硬子”、“紧子”、“挤子”,不知哪里还有。再是“二二思思”,指犹犹豫豫,主意不定,从字面上看也明白,似乎可以通用。
不管搞写作,还是做别事情的,有兴趣注意一下方言,我看无害处,它至少有利于你的语言不单调,不干巴(这“干巴”,可能也曾是方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5:34 , Processed in 0.05650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