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6 09:2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

  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无所谓的看守人。

  孩子的心灵中有一个最隐蔽的角落——这就是人的自尊心。这个角落里的组织是娇嫩的,微妙的,脆弱而又敏感的,很容易受到损伤,更容易变得粗糙起来。

  教育工作中最令人痛心的一种现象,就是一个教师工作了几年离开学校以后,没有一个人怀着感激的心情追忆他,他也没有在人们心里留下任何痕迹。

  教师的最细致、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就是爱护并发展孩子的自尊感。不应当让儿童的劳动成为徒劳无益的事——这就是优秀教师的座右铭。只有当儿童的脑力劳动给他带来某种成果时,他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精神潜力。有了成绩,才会产生学习的愿望。

  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我确信,学校里许多结果很糟的冲突,往往是由于教师不善于跟学生说话引起的。

  我坚信,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而教育艺术的全部复杂性,是要善于感觉到一个人身上那种纯属个性的东西。

  要教育学生心目中看得见别人。让他们学会把别人当作镜子,在镜子里照见自己。把这面镜子交给每个男女青年,教他们学会照自己——这是教育智慧的高峰之一。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我向全体教师建议:请你们珍惜孩子好奇心、求知欲和渴求知识的火花。点燃这一火花的惟一能源就是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快乐和劳动者的自豪感。要用恰如其分的分数奖励每一次取得的进步和每一次困难的克服,但不能滥用分数。

  我们不允许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除在学校上五六小时课以外)花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这会摧残少年,使他的健康终生遭受不良影响,会损坏他的美,使脊椎弯曲、胸廓狭窄、眼睛近视。

  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

  父母与子女间相互关系中最可怕的东西,就是父母那种轻率的满足物质快乐的“供养”与孩子精神上、心灵上、生活上的空虚和贫乏。这就是说不善于去爱。

  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家庭以及存在于家庭中的子女与家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的第一所学校。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爷爷、奶奶都是孩子在学龄前时期的首批教育者,乃至他们上了学依然还是。

  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未来的人,他才不愧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童年是十分柔弱的,我们做教师的应当经常记住这一点。往往从我们成年人的观点看来,似乎谁也不曾向一个儿童发难,然而在事实上,偶尔说出的一句话,或者相反,偶尔的沉默,都会像锋利的刀子一般伤害他。

  我总是竭力使教师们确信,如果你只限于在班里从讲台上看见学生,如果只是由于你叫他来,他才走近你,如果他跟你的交谈只是回答你的提问,那么,任何心理学知识都帮不了你的忙。

  决不能允许在学校里存在一批感到自己学不下去、什么也学不成的儿童……我想特别强调指出:我们教师必须使难教儿童首先成为我们所教育的人,使学习成为他确立高度自尊感的领域。

  教育者与少年们的谈话不应该是绝对的命令,而应该是一种发人深省的话;在这种条件下,少年会发现您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您思想的一些细微末节就会清晰地呈现在他们面前。

  如果儿童的每一次淘气都引起你的苦恼和心悸,如果你认为他们已经闹到了极点,应当采取一些特别的“消防”措施,那你就该再三斟酌是否当一名教师。如果你和儿童会发生无休止的冲突,那就当不成教师。要有能力熄灭冲突,首先要懂得,你是在和儿童打交道。这种能力来自滋养教育才能的一条深根,即理解和感觉到,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

  教师的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在人的身上经常能发现新的东西,对新的东西感到惊奇,能看到形成过程中的人——这种出色的特点就是滋养教育工作才能的基础。

  对于孩子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在少年教育中产生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动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而人在这种年龄从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他人教育。

  只有能以敏感的心灵去觉察学生最细微的内心活动的人,才配称为善良的人,才有权利当学生的导师。善良的最主要的、决定性的细微含义之一,就是教育者要有坚强的意志,对精神空虚、虚情假意的任何表现采取决不妥协的态度。

  我们告诫教育工作者:要切忌虚伪造作、心灵的“双重化”、两种“真理”(一种用于日常生活,另一种则用于会议发言)的同时奉行;切忌用某些虚假高尚目的掩盖起来的欺蒙哄骗、冷漠寡情等卑劣品行。

  那种在学校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在上学的年代里没有形成劳动的爱好和兴趣的人,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力量和才能的人,没有“发现自己”,即没有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的人,——这种人在个人私生活中就不会幸福,而每一个不幸的人都是社会的祸害。(本文选自《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作者 [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朱永新 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2:45 , Processed in 0.0566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