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谓人文?如何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9 20:5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何谓人文?如何教育?
作者:孙周兴
我认为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一大问题,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没有良好的接轨,两边脱节,一方面是教育内容,中学与大学脱节,中学只关心升学,教育内容上不断加码,而大学并不关心中学里教了什么,闷着头自己玩;另一方面是教育方式,两边也是脱节的,中学里是为应试设计的,知识的灌输和记忆成为头等大事,而大学教育——在理想状况下——重在理解、讨论、批判。我说是理想状况,实际情形并不乐观。除了上述脱节,或者说正是由于上述脱节,我们的学生们在中学时过着严苛的、悲惨的生活,到了大学呢,就相当幸福、相当快乐了,因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的,很少听说有谁进了大学毕不了业的。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需要改革。
我觉得我们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过度学习,就是学得太多了。青少年们根本没有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如何可能有创造力?前阵子我给毕业班同学讲话,讲到一个笑话:泰国小国家,人不多,共6500万人,只有我们的20分之一,男人只有三千多万,四分之一去当了兵,四分之一去当了和尚,四分之一去当了人妖,还有四分之一是老弱病残,从里面挑了几个人踢足球,竟然把中国队踢翻了。为什么?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我们的教育制度。我们的小孩子们哪有时间踢球呀?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做了个社会调查,调查了五千多人,结果表明,58.6%的受访者表示大部分已经不记得中学时代所学的知识,只有2.5%的受访者表示还都记得。其中,数、理、化是被受访者忘记得最厉害的三门课程。仅8.6%的受访者表示毕业后经常用到中学所学知识。这也算是对我们的教育制度的一个讽刺。
今天我要跟大家讨论“人文”和“教育”两个概念,合起来就是“人文教育”。我们采取笨办法,先说“人文”,再说理想的“教育”,最后说说“人文教育”。
一、什么是“人文”?
在中国传统中,“人文”一词是极广义的。《周易》有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人文”是与“天文”相对而言的,“人文”是指社会人伦,而“天文”是指天道自然。所以,在中文语境中,“人文”是个十分模糊的概念,通常关于“人文”的解释是相当宽泛的:1、指礼乐教化,2、泛指各种文化现象,3、指人事、习俗、人情。
与此相关的是“人文主义”概念,是一个在近代欧洲出现的概念,现有的解释大致也有三条,即“人本”、“个人”、“自由”。具体说来,一是“人本”观念,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历史上从神本位、君本位到人本位,总归是一项进步。在自然观(宇宙观)上则是人类中心论,则未必是好事。二是“个人”观念,就是承认、尊重、保护个人,特别反对专制制度利用“国家”、“集体”、“组织”的名义侵犯个人的权利。个人是根本,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以及这种权利能否得到保护,是衡量一切制度好不好的根本点。三是“自由”观念,主张“政府的唯一宗旨是保护个人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自由观念”同时指“每个人”的自由,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争取自己的自由,而决不损害他人的自由,这就需要规则。个人遵守规则就是尊重他人的自由,也是尊重自己的自由。于是,规则意识就成了自由国家国民的基本素质。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人文科学”角度来了解“人文”。同学们知道,我们把科学分为“文科”与“理科”——现在高考时还有“艺考”,其实艺术也可以归入“文科”中。但“文科”与“理科”的划分是十分笼统的。“文科”应该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理科”呢,应该包括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医学。同济大学目前已经有上列所有的科学,所以是一个综合性大学;但由于它工科强大,故还被认为是一座“工科大学”。实际上“工科大学”这个说法是很要命的,如果只有“工科”,就不能被叫做“大学”,因为“大学”本来就是指多科性的高等学校。
好,我们前面分了人文、社科、艺术、自然科学、工科、医科等,则“人文”该如何来了解?它只是这许多“科”中的一“科”吗?“人文科学”意义上的“人文”指的是什么呢?是指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我们这儿简称“文史哲”,在欧洲恐怕还要加上“神学”。在德语中,“人文科学”也被叫做“精神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与“自然科学”(Naturwissenschaft)相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在学科意义上,“人文”也是广义的,因为它是以人类“精神”为讨论课题的。“精神”太广了,关于自然的知识也是“精神”范畴的。所以人文科学天生就是无边的,它跟人类所有的知识形态和文化形式发生关系。
另外,在欧洲,人们经常在“人文科学”前头加上一个形容词“历史的”,叫“历史的人文科学”,为什么?是因为人文科学是历史性的,我们学哲学,还要不断地研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老子了,但如果研究物理学,我们就用不着关心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了,甚至用不着关心牛顿物理学了。差不多可以说,自然科学的知识是进步的(淘汰的),而人文科学则很难说进步。
无论是中国古代与“天文”相对的“人文”,还是欧洲“人文主义”意义上的“人文”,还是“精神科学”意义上的“人文”,都让我们意识到,“人文”不简单,比其他科学门类要复杂,而且有特殊重要性,因为它关乎精神,关乎人心和人的生活整体。
若要我来总结一下,我认为“人文”有如下几重意义:
1.“人文”是普全的,涵盖人类全部文化现象和精神生活。
2.“人文”的意义超出了简单的学科划分,是教育的发动机和目标所在。
3.“人文”代表着人类追求自由、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理想。
二、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今天在座的都是教育圈内的,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要问什么是“教育”?也不是容易回答的。我们大致可以分广义的教育与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对人的塑造、赋形(德文的Bildung即是此意),有目的地培养和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品德、体质的活动,均为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也包括非全日制的学校教育,今天也包括电视、网格教育等。如果要我来给教育下个定义,我会说,教育是由社会来承担的、有组织的、旨在满足公民求知欲、培养公民品德、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我这个定义没什么新鲜的,但我强调了两点:一、教育是由社会来承担的,因为它是共公事业,须由国家来承担,是国家的责任;二、教育要满足公民求知欲,求知是人的天性,公民的求知欲(求知权利)是不可剥夺的,一个好的国家必须承担全体公民的终身教育。而我们离这一点还比较远,这是让人遗憾的。
进一步让我们一起来想想:什么是好的教育?或者说教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当我们这样问的时候,我们是在设想一种教育的理想状态。理想的教育往往是一种哲学的设计,因为它背后都有一种人性观,一种关于人性的理解。
在西方,最早的教育理想是由第一个大哲学家柏拉图提出来的。柏拉图在《理想国》里为我们设计了好的国家形态,而其中自然含有理想教育的构想。柏拉图的人性理解差不多是自然的,好比自然界有金、银、铜、铁,人性也有天生的分别,是自然的等级,有的人天生高贵,有的人天生平庸,这是没办法的事。因此教育的目标是让人们各司其职,各司其职才谈得上“美德”——希腊文里“美德”(he arete)本义是“合适性”。一个国家要有统治者、战士、商人等,他们的人性(天性)也是不一样的。哲学家因为理性强,可做统治者;而战士要意志坚定,要勇猛;商人精于情欲,会算计。一个国家要运转得好,切莫角色错位,一定要有合理性的安排。好比说,一个高个子应该一个小个子结婚生子,如果两个高个结婚,生出个更高个的,岂不是造成浪费么?还有,小孩生下来要怎样培养?应当归国家来培养,因为任何一对夫妻都无法担保自己有能力培养好小孩。倘若培养失败,谁负责?
近代欧洲最著名的教育理想,是由德国语言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威廉姆·洪堡提出来的。洪堡的教育理想是人文主义的“完人”理想。教育要培养完美的人,这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要求,哪个人不想达到完美呀?大概没有一种教育理想是不求完美的。可能关键还在对于完人的理解。什么是“完人”呢?洪堡的想法是很辩证的想法,他认为人性中有三个“基本矛盾”,即:自由与必然(规律),想象力与思辨力,个体与群体(民族)。这是三个“对立面”必须统一起来,才可能成就和谐完美的人性。那么,历史上有没有这种“完人”呢?洪堡说有,古希腊人就是,以后的人类大抵都不行了。
洪堡的教育思想19世纪以后的人类教育影响极大,对中国近代大学影响尤其重大。它无疑也是一种哲学的设计。它的核心思想有三:完人教养、整体教育、个性自由。因为时间关系,这些我们只能简略带过。总之,洪堡坚持的是一种旨在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理念和信念。在他看来,素质、个性、修养是教育的第一要务,而知识、技能、专业则在其次。特殊(专业、职业)教育是简单的,束缚人的,只要实施了人的全面理想教育,人成为一个有信念、个性、教养的人,则他就能获得充分的自由,甚至转行、更换职业的自由。
后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其实也是一种完人理想。马克思说,到共产主义,人就彻底自由了,成为彻底解放的人。怎么个自由法呢?首先是物质上没问题了,不再为生计所累,其次是消除了分工劳动,不再有专业了,是什么都会什么都可以做了。马克思有个著名的说法是:“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德意志意识形态》)。有人居然把马克思的这个话当作笑话,真是混蛋得很。我承认马克思是打比方,但这个比方打得很好呀。人的追求不是自由吗?自由的生活如何体现?不为物所累,不畸形发展。好比我们锻炼身体,只练胸肌不练别的,于是胸部很发达而别的部位都萎缩了,好不好看么?
马克思的完人理想也是一种教育理想。各位应该已经可以看出来,洪堡所谓教育要使人获得充分自由,甚至转行、更换职业的自由,与马克思所谓上午打猎、下午捕鱼的理想生活,根本上是一回事。他们要传达的都是一种合乎人性自由发展的、全面解放的教育理想。
三、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
我们上面讲到,教育总归含着一种理想。说到底呢,教育就是按着理想的要求培养人,把人培养成尽可能全面发展的人。我说教育是理想教育,各位可能会反感,会说:哼,你只会说些大话,来点具体的好不好呢?好吧,让我们换一种说法:教育是要按可能性来培养人,让人向可能性开放,因为人是可能性的动物,而不是现实性的动物,人跟猪不一样。人跟猪当然也有一样的地方,人也是动物,吃喝拉撒睡,人跟猪都会,都需要。但人呢,总是按照可能性,按照对未来的筹划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按可能性来筹划自己的生活,这意思也就是说:人是要有理想的。
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却是努力想把人拉到猪的水平上的时代。我们时代是个技术时代,也可以说是物质时代。人类精神生活变得很动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由传统精英文化来支撑的传统价值体系崩溃了,人类物欲开始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因为科技的加速发展而导致人类生存的危机,今天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风险社会。技术在加速发展,人类从加工自然转而开始着手加工自己,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命运越来越变得不可预测了。一种末日感觉开始迷漫开来。这时候,我觉得人文教育就变得无比重要了。
另外就是我们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我上大学的时候,你们还没出生,是1980年代。那时候有个口号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难”。学文科被认为是劣等生,文科招生量也极少。在今天,学好数理化仍然很重要,但形势正在发生一些变化。往大处说,中国社会解放以后,先后经历了军人领导、工程师领导的阶段,现在则开始由文人来领导了。有数据表明现在中国的高层领导多半是文科背景的了(当然这个文科包括社会科学,而不只是人文科学)。社会是很敏感的,今年高考文科的分数线就明显走高了。我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以后,文理科之间至少会达成一个相对平衡,而不是大家一窝蜂都去学数理化,都去学技术。请注意:我不是要动员大家以后都来学文科,毕竟今天是技术时代,掌握科技者顺应时代;但以后在社会管理方面,恐怕人文社会科学的同志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说了,人文教育着眼于完美人性和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就此而言(就“人文”的广义而言),每个人都是人文的,读书人更是如此,都是人文的,然则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觉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即便在大学教授们,现在有自觉人文意识的教授也是少了,而老一代的学者就要好得多,比如我们同济已故的老教授陈从周先生、朱夏先生等,并不从事人文科学,但人文修养深厚;又比如我们现在的汪品先院士,著名地质学家,但写一手好文章,而且有博大的人文关怀。这就表明有没有人文精神,跟你学什么、做什么没有必然关系,你学人文科学的,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也未必就有人文精神。
说到“人文精神”,马上引出一个同样纠缠不清的问题:什么是“人文精神”?它的内涵是什么?凭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人文精神”有如下几个要素:其一是超越性,就是说人要有理想,要有宏大的关怀,因为“人文”事关可能性,需要在不断回顾历史、朝向未来的过程中关注当下生活,所以必须有宏大的思路、开阔的眼界和高度的想象力。其二是批判性,就是说人要着眼于未来生活的可能性,对历史传统进行不断的重新解释,对当下现实进行强有力的反应。批判是通过否定而达成肯定。只有通过这样一种批判性的解释,历史才可能活起来,我们的生活世界才可能获得定位和定向。其三是趣味性,就是说通过人文训练和学习,人要过上一种有趣的、审美的、快乐的生活,无趣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另外落实到人的能力上,学习人文学科就是要让人获致优美表达的能力,能够以有趣的、优美的写作和表达。
超越性、批判性、趣味性,这是我理解的“人文精神”的三个要素,也是我们的人文教育的目标所在。据此,我个人对于人文科学学生的要求也可以概括为三点:1.脑子清楚,富于想象;2.勇于批判,敢于承担;3.表达优美,趣味高雅。我想,有了这样三点,人文科学的意义和人文教育的力量已经得到了显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3:21 , Processed in 0.07067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