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需“叩”——用心琢磨、深切顿悟
以“叩”的心绪面对文本,对文本抱有应有的情感(与一味的“顶礼膜拜”不属同一命题),就容易被文本所吸引,就容易在用心琢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深切顿悟。受此作用,教学的预设就容易摒弃陋习,并使生成不难创出新境。
二、语言:需“抠”——保持敏感、把准内核
入选教材的范文,少则几十字,多则数千字。无论是精炼的诗词,还是详明的散文,其语言存现都构成系统。对之保持敏感,并善于析出要素、抠准内核,那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删繁就简(此“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而是特指简明、简要、简洁、简捷……)及低耗高效,就有实现的可能。
举例:
《“生命的壮歌”》讲述了“蚁国英雄”“生命桥”两个感人的故事。其“生命桥”的主要情节是:猎人们把羚羊群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羚羊们让蹬、靠蹬,纷纷跳涧,生死相救;猎人们被那场景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放下了猎枪。
为更好地实施教学,为确保本课教学充分体现姓“语”名“文”的特质,不妨可抠准“蹬”、“瞪”两词展开以下环节:
环节一:1.文中出现了不少动词,谁能很快找出第2自然段中一个很关键的动词?(让找到“蹬”)2.这字怎么写?如何写好这个字?(让注意结构、笔顺)3.“蹬”是什么意思(配以动作,助理解)4.为什么说这“蹬”字在故事中显得极为关键?(让讨论,并得出:老羚羊让年轻羚羊蹬,坠涧,甘愿舍命;年轻羚羊靠蹬,过涧,幸运逃生。让蹬、靠蹬,就是这一“蹬”,蹬出了一个特殊的“桥墩”,蹬出了一座神圣的“生命之桥”。没有这个“蹬”,也就不会有这个故事。)
环节二:1.第3自然段中有个动词与“蹬”的读音、字形都很相似,谁已找到?(让找出“瞪”,并辨别与“蹬”的异同)2.由“瞪”组成了哪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目瞪口呆”,配以做出表情,求理解)3.谁“目瞪口呆”?为什么“目瞪口呆”?(让拎出对象及事由)4.从开始一路追杀,到后来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让讨论,并得出:以“蹬”为“墩”,从“墩”到“桥”,靠“桥”免遭“全军覆没”。羚羊间生死相救的神圣场景,使猎人们受到极大震撼,并由此产生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抠准这“蹬”“瞪”内核作灵动生发,全文的精、气、神自会昭然若揭。
三、效果:需“扣”——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仍以上述为例。借助“蹬”与“瞪”巧妙联缀所展开的教学,堪称洗练,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此教学,必有助于文本情景扣人心弦,必有益于课堂效果引人入胜,必有利于学生真切领悟——对老羚羊们,理当敬仰(舍己救“人”);对年轻羚羊们,应该善待(绝非故意要“人”赴死换己生);对猎人们,可以原谅(毕竟放下猎枪,停止了猎杀)……而这,正是本课教学应该满足的指标,务求达及的境界。否则,就难免过程枝枝蔓蔓,效应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