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么写教育文化评论 王维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3 10:1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怎么写教育文化评论 王维审

我是山东的一个老师,写过几篇文章。教育评论是一个我不太熟悉的领域,面对各位大家,我实在不敢对这个“命题作文”妄造言论,但是因为夏老师有令在先,只好硬着头皮往前闯,把自己的一点心得汇报给大家。

感谢“教师成长”版的宋鸽老师,是她把我的两篇不成形的文字推荐给“网评天下”,才让我有机会结识并崇拜夏祥程老师,一位思考且深刻着的青年才俊。从这一点,也足以看得出《中国教师报》不断强壮、强大、强盛的原因:一个精英簇拥的活力团队,若是有了互相支持、支撑的抱团意识,一定可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感谢夏老师,不仅是因为他给了这次我和大家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逼”着我有了一次回眸。虽然也坚持写些文字,但大都是随心而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写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字,属于哪样的范畴,更不要说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章法。这样一种回眸,让我捡拾到了自己一路狂走所忽略的很多东西,也让我在对过往的沉淀、梳理中发现了许多新鲜;更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浅薄和粗陋,以致让我有了弥补和修正自己的动力和勇气。
比如,今天所讲的“教育文化评论”,这是我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问题,也是一个让我颇感陌生的话题。若是没有夏老师的指点,我还真是不会把自己近期发在《中国教师报》的这几篇稿子赋予一个类别,更不可能对教育文化以及教育评论进行如此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我这个一直操着野路子行走的人,很少注意规则和规范。在夏老师的“逼迫”下,我终于迈开了反思自己的第一步。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也是一个很值得感谢的理由。
用一句玩笑话来说:我还从来没有这么“正规”过
但是,我很清楚地知道:反思是必须的,只有规范地面对、认真地思考了,才有可能改变行走的方式。下面我就结合几篇自己的文章,谈一点对“教育文化评论”写作的粗浅看法。开始之前,必须厘清两个问题:什么是教育文化?什么是教育评论?
◆什么是教育文化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教育文化亦是如此。
从大的方面来说,教育文化应该是“教育的所有”和“所有的教育”,具体来说包括物质层次的教育文化、制度层次的教育文化和精神层次的教育文化。
从小的方面来说,教育文化可以专指“精神层次的教育文化”,也就是“教育人”的教育理念、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思潮、教育观点、教育思想等。
我今天所说的教育文化是指后者,也就是狭义的教育文化。
◆什么是教育评论
教育是需要评论的,也是能评论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那么,什么是教育评论?简单地说,教育评论就是对教育文化的鉴别和评说。教育文化只有通过教育评论活动的推介和传播,才能能由静态到动态、由隐蔽到开放、由“一家之言”到“众说纷纭”,也才能够为他人所接受或拒绝、赞赏或批判。精神层次的教育文化是教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对教育精神文化的评论是教育评论的主要领域。
我今天所说的教育文化评论,就是指对精神层次的教育文化所进行的评论。这种教育评论写作,最重要的是关注到以下几点:
一要选择有价值的评论主题
当下的教育,很像是步入了“春秋”时期,各种口号和标语、各种思潮和流派此起彼伏。每一个人都有言说自己的愿望,每一个群体都有表达的激情。如若对今天的教育理念作一整理,我估计其数量是无穷尽的——古人的,近代的,泊来的,自产的……一应俱全,色彩斑斓。教育意识形态的嘈乱纷杂,必然导致教育行为和实践的浮躁与无序。在今天,教师的无助、焦虑、苦闷、彷徨等负面情绪越积越重,终会以以各种形式、在不同时段呈现或者爆发出来。
教育文化的丰富多彩,教育领域的色彩斑斓,让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去评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文化里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评论。以《觉者为师》一文为例,写这篇文章的最初是为了给自己的新书“自序”,想要探究的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做教师”,其核心还是要对教师职业进行定位。为此,我曾经试图探讨过很多相关的主题,比如制度文化、规则意识等等。但最终,我选择了教师精神世界的解读——教师是谁?谁是教师?并以为是一个有价值的话题。为什么说这个话题是有价值的,那是因为在教师职业倦怠日益蔓延的今天,太多的人从迷茫到迷失,以致逐渐倦怠。教师职业的价值和意义也被浮躁的社会分离殆尽,部分教师缺少了精神的支撑和行走的勇气。在这个时候,讨论教师的精神再造,应该是一个很有社会意义的评论主题。
二要确定评论客体的呈现方式
如果我们打算对某一种教育文化进行评析,首先要做的是交代清楚被评论的客体是什么。我所习惯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开篇就把要评论的客体简要展示出来,然后进行深入的评判。以《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为例,在文章的开头,我以梗概介绍的方式简单叙述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困惑:自己做了一种真正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尝试,不仅给自己平添了繁重的工作,还引起周围人的“非议”,在坚持与放弃之间他无法取舍。这样的简单描述,引出了要评论的话题——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利益得失?二是在评论过程中有意识地、巧妙地把所评教育文化的内容渗透其中,做到“评”中有“述”,“述”中有“评”,近似于我们所说的“边叙边议”。在《教育改革的姿态》一文中,我则是把“教育无力,教师无为”这一教育现象,分散成很多事实碎片进行描述和呈现,拿出一点素材就评论一种现象,逐步深入、层层推进,使“述”与“评”有机融为一体。
我认为,方式不存在好坏之分,适合就好。评论客体是一篇教育评论的基石,是进行评论活动的主要素材,也是我们“拿来说事”的依据和背景。选择一种好的、贴切的呈现方式,可以让我们对“材料”的加工更加有的放矢,也就决定了一篇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这不仅决定于个人的写作习惯,也与要评论的教育文化内容有关。
三要运用多种不同的评论语言
语言是评论文章的外在呈现形式,也是最关键的表达载体,语言的准确到位、精准凝练能够体现一个评论者的文字素养。一篇好的教育评论,既不能只叙,也不能只析,还不能只评。叙、析、评的合理、恰切使用是教育评论的基本写作技能,也是让一篇评论变得有内涵、有底蕴的关键所在。
叙,可以按照一条线索纵深叙述,也可以在一个面上进行平面表述。在《觉者为师》一文中,我就是以时间为线索,把氏族社会、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近现代等各个时期的教师特征进行了纵深的对比描述,让读者可以在阅读时很清晰地对比出各个时代教师的“职业标准”,自然也就对当下的教师职业标准的由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层层“瓜分”成某个部分、谋个方面、某个因素和某个层次,并分别进行考察、分析、研究的一种认识活动。这有点像医院里断层扫描的CT技术,让人一层层地看清楚事实的真相。在《觉者为师》一文中,我对特别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为什么教师的职业倦怠反而会越来越严重进行了分析:一是教育行政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方式仍停留在重视技术和能力的层面上,二是现有的、过分注重育人能力的教师培养机制,三是社会对教师精神世界的介入越来越明显……这种对某种教育文化的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明朗待评论教育文化的深刻背景,从而更好地认知、了解和消化。
评,就是要在叙、析之后发出自己的声音。还是以《觉者为师》一文为例,在讲清楚了职业倦怠的种种原因之后,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个教师能否做好教育,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并进一步评论说:“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他们所欠缺的是自觉做教育的愿望。”从而为下面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做了充分、充足的铺垫和预设。
四要合理使用各种论证方法
论证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无外乎以下几种:一是举例论证,也就是运用具体事例来增强文章说服力、生动性和可读性,让文章变得浅显易懂更具生活气息;二是道理论证,也就是通过讲道理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这是评论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三是对比论证,也就是通过正反对比让“是非曲直”变得分明,形成强烈的论证效果;四是比喻论证,也就是通过打比方的形式让语言生动形象,论证的内容通俗易懂;五是引用论证,也就是通过引用名言或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和大众性;六是因果论证,也就是通过对前因后果的分析,让人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让论证的思路更加清晰可辨……这些论证方法,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从教书匠到教育家》一文中,我通过列举一些普通教师在作业、备课方面多年不变的例子,说明了当下的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并与所引用的前苏联“花了一辈子准备一节课”的那位优秀教师的做法做了对比,说明了教书匠与教育家在教育实践层面的区别。接下来,我通过对当今教师在教育理念上的正反对比,引用了路易斯·康关于学校起源的故事,理顺了教师境界低下的因果关系。最终,文章以《杰克与仙豆》中的那根爬上云端的豆蔓为喻,揭示了教师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的道路所在。这一篇文章,运用到的论证方法很多,也让文章的可读性、辩论性平添许多。
五要有评论者的社会责任感
撰写教育评论需要一种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良心,更需要用社会的眼光和视角客观公正地进行褒贬抑扬。作为写作者,首先要具有的是一种正能量,要有对任何一种教育文化的批判与颂扬都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更需要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撰写教育评论,要学会站在社会的立场考量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评论立意须从教育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考虑,而不是以评论者个人的主观意愿来决定。发个人牢骚、宣泄个人私愤之类的作法,绝对算不上是教育评论。教育评论的社会责任感除了一个公正的立场外,还需要树立“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理念,即使是批判也应该是建设性的,要始终把评判的目的放在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教育发展上。
《我们该有怎样的师生关系》一文,评论的是这样一种尴尬:新毕业的青年教师,信奉岗前培训时专家们讲的“朋友式”师生关系,结果导致课堂混乱无比;在改变方法,实行“控制型”管理后,又导致学生的强烈反抗,最终这位青年教师被学校领导淘汰,到了后勤岗位。就这样一个被评论事件来看,很容易成为教师宣泄私愤,声讨教育枷锁,甚至是驳斥学生和家长的依据。作为一个评论者,如果任由个人的愤怒喷薄而出,那么这个事件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就会被破坏。我在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两个角度的分析后,借用《菜根谭》里的一句名言诠释了师生关系的理想递进层次,并引用星云法师的“先严后慈,亦慈亦严,不慈不严”的理论,建设性地给出了师生关系的努力方向。从而让这样一个颇具悲剧色彩的事件,成为师生关系重建的起点。
六要有独创性的个人见解
教育评论最不能做的就是人云亦云,不管你的理论多么严密,论证多么充分,只要是重复了他人的观点就会变得毫无价值。可以说,个人见解的独创性是一篇评论是否经得住读者评判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篇文章质量高低的考核点。
《教师也需要“错位发展”》一文,评论的是教师不愿意参加讲课比赛这样一种现象。在文章中,我首先分析了参加讲课比赛本是一件对教师成长很有利的事情,引出了对教师不愿意参加对自己“有利”活动这一事件的思考——肯定会有某种心态在作祟。借此,我展开了教师持有这种心态的心理剖析。由此得出了教师不愿参加讲课比赛,恰恰折射出教育行政带给教师成长的负效应——万人拥挤独木桥。最重要的是,我在文章末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教师在专业成长上要“错位发展”,即在成长途径上不要“齐步走”,要有跑、有跳、有腾挪;在成长形式上不要“一刀切”,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
《少数人是怎样改变世界的》一文,评论的是“一个人不可能拖着一群人走路”这样一种论调。一个中层干部满腔热情地引领教师读书,但是精心经营的“读书社”却慢慢没有了人气,从而引发了“在一个积重难返的环境里,个人的努力有用吗?”的话题讨论。借用火烈鸟的故事,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少数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但是需要我们自己先动起来,并坚定地走下去。
对一件事情,一种现象,进行分析、论证的目的一定是提出自己的主张,并让自己的主张给他人以启迪和动力,这或许就是教育评论的价值所在。
今天我要汇报的就这么多,不当之处,请见谅、指正!
再次感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6:32 , Processed in 0.07333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