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倪文东:论中国书法的文化内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3 07:0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倪文东:论中国书法的文化内涵

倪文东:1957年生,陕西黄陵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为西北大学艺术系教授、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太白印社社长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专业教授。



        书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无数书法家所创造的风格多样、绚丽多彩的书法艺术,汇成中国文化的大潮,影响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化新人。因此,要研究和鉴赏书法,进行书法创作,就必须从研究中国文化入手,强调临帖习字和读书阅世的关系,充分认识文化修养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的精神实质。

书法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经过先秦两汉的孕育,魏晋南北朝的发端,隋唐五代的成熟,宋元明清的守成和中兴,汇成一股书法文化之流,一泻直下,波澜壮阔。这期间出现了无以胜数的书法名家,各领风骚;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不断成熟并发展,风格多样;书学理论研究日渐深入,各种书学论著先后问世,浩如烟海。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核心和魂灵。书法艺术的惊人之处,在于集中地表现了文学的内容和情感的世界,是一种集诗词文赋、笔情墨趣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她把线的运用,表现到一种超妙入神的境界,达到了真正的抽象艺术的高峰。


        古代书法实用与欣赏并重,先重实用,后讲欣赏。由于实际书写的需要,大凡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都经过严格的书法训练,写得一手端庄优美的书法。加上传统文化的教育,书法环境的熏陶,社会风气的影响和科举取士及国家的提倡,使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古代文人学士,无不精通书法,或尊崇二王,或师法颜、柳,或追随苏、黄,或出入董、赵,风格多样,各显千秋。古代文人,琴、棋、书、画大多兼通,或书画兼擅,或书、画、印“三绝”,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标志。

中国书法最讲“字外功”的修炼,要求书法家究研书理,博通书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加强文化艺术修养。一幅成功的书艺作品,是书法家思想境界、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和艺术修养的总和,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书法家应该使自己具有高尚的品格,广泛的艺术修养,丰富的知识积累,宽广的眼界和胸怀,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书艺作品,具有更美的意境、气势、韵味和节奏,意态挥洒,情驰神纵,独抒性灵,妙然超群。


        举凡古今,凡是在书法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者,莫不是大学问家,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的高层次文化追求。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哲理,充沛的情感,跃然纸上,书卷之气,令人回味。打开书法史,历数众书家,无论是李斯、王羲之、陆柬之,欧阳询、张旭、苏轼、黄庭坚、祝允明、徐渭、王文治、翁方纲、康有为等,还是鲁迅、郭沫若、胡小石、叶圣陶、朱东润、沈尹默、沙孟海、启功等,无不自幼熟习六艺经传,既是史册留名的大书法家,又是精通诗文的大诗人、大学者,学富五车,胸罗万卷,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先驱。


一、临帖习字与读书阅世


        临帖习字必须与读书阅世结合起来。多读书,则写出来的字会温文尔雅;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验,则作品会显得沉稳厚重。有一幅对联我非常喜欢:“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就是说当一个人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修炼,精神气度达到一定的境界,则自己所写的文章会显得很老到;当一个人的学问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品位,则他的心气会非常平和。越是大学者,待人越是和蔼平易,能把极其高深的学术问题,讲的极为通俗易懂。这一切都来之于长期的学术钻研、刻苦读书,来之于丰富的阅历和经验的积累。


        作为书法爱好者,应该多读书,多临帖,将读书和临帖结合起来。不要光埋头读书,或有一味地写字。沈尹默先生说:“书学所关,不仅在临写、玩味二事,更重要的是读书、阅世。” (1)(《书法论》)张式认为:(学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未有心不和而能书画者。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书而能臻绝品者,未之见也。” (2)(《画谭》)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心气和平,则能应万物。最终是人的心性成就一位书画大家。沈道宽说:“多读书,则落笔自然秀韵;多临古人佳翰,则体格神味自然古雅。而立品又居其要,伯英高逸,故萧疏闲淡。右军清通,故洒落风流。” (3)(《八法筌蹄》)在这里沈道宽把读书和读书与临帖紧密地结合起来,正点到了书法学习和创作的要害之处,只有多读书,落笔自然“秀雅”,只有多临帖,格调自然“古雅”。所以他推重汉代书法家张芝的“萧疏闲淡”和东晋王羲之的“洒落风流”。苏惇元也认为:“书虽手中技艺,然为心画,观其书而其人之学行毕见,不可掩饰。故虽纸堆笔冢,逼似古人,而不读书则其气味不雅驯,不修行则其骨格不坚正,书虽工亦不足贵也。” (4)(《论书浅谈》)苏惇元则将读书和修行结合起来谈,认为人的“学行”不可掩饰,只有多读书,其气味则“雅驯”,只有重修行,其骨格才“坚正”。


        陆维钊先生举例说明了读书阅世、道德学问和书法篆刻的关系,他说:“不能光埋头写字刻印,首先要紧的是道德学问,少了这个就立不住。古今没有无学问的大书家,我们浙江就有这个传统,从徐青藤、赵撝尗到近代诸家,他们的艺术造诣都是扎根于学问的基础之上的。……要淡于名利,追求名利就不能静心做学问。”(5)陆维钊先生所推重的浙江的徐渭和赵之谦的确是书法史的大家。徐渭自幼聪颖过人,天才超逸而愤世嫉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奇才,诗文、戏曲、书画无所不精。其诗人评有李贺之奇,苏轼之辨,不落窠臼;其戏曲、杂剧出人意表,打破陈规;其花卉,用笔放纵,水墨淋漓,自创新意,对后世写意花卉有很大影响;尤善书道,长于草书,人称书中“散圣”。纵横奇崛,满纸云烟,神韵超绝。他曾言:“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徐渭一生处在贫苦清寒之中,造就了他生性旷达、狂放不羁的个性和大展大放,不计工拙,气势博大,以意为笔,抒情写意的书法艺术。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悲凉、愤恨、失意、狂放、不平、苦闷等,完全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赵之谦自幼博通经史,尤精金石文字、考据之学,曾续补过孙星衍的《寰宇访碑录》。他尤精书画篆刻,在清末最为杰出。赵之谦的书法诸体皆工,尤以北碑著称。在崇碑风气日盛的清代中、晚期,赵之谦也必然卷入了碑学大潮之中,受邓石如影响尤深。他入手为颜,深得颜真卿书法笔力雄浑,结体宽博的神韵。20岁转学魏碑,于《张猛龙碑》、《郑文公碑》和龙门诸造像石刻用工尤勤,并参以高昌砖志笔法,结字奇古,方严劲利,用笔宛转俊丽,侧圆兼施,笔毫平铺,粗犷有力。他以颜楷入北碑,形成“颜底魏面”的书风特点。近人符铸评曰:“其作北魏最工,用笔坚实,而气机流宕,变化多姿,故为可贵。”赵之谦的篆隶书亦颇具风神。篆书一反李阳冰的刻板圆润,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妩媚多姿,收笔舒脚,侧锋取势。隶书融合汉碑自成一体,得力于《封龙山颂》、《祀三公山碑》等,形成重按露锋,侧势横刷,一波三折,虚实相生的特点。赵之谦的篆刻,取法秦汉嘉量、诏版、古玺、泉布、镜铭、瓦当等,印外求印,自成一派,自称“为六百年来抚印家立一门户”。注重读书阅世,以此滋养书画篆刻而成大家,如陆维钊先生所言徐渭和赵之谦是具有代表性的。


        二、文化修养是书法艺术的核心


        文化修养是书法艺术的核心,书法创作、比赛和展览,拼得是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因为文化修养是书法创作的前提,文化修养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文化修养是书法欣赏的基础,书法创作成就的高低取决于文化修养的深浅。


        1.文化修养是书法创作的前提


        古今书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文化修养是学习书法及至进行书艺创作的首要条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就充分强调了这一点,他说:“梁山舟答张苞堂书,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此定论也。”(6)接着他又进一步提出:“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他们所讲的“天分”、“多写”、“品高”、“多见”、“学富”五要中,有三要是讲书法家修养的。“品高”指思想品德修养,“多见”和“学富”便指得是文化艺术修养。李瑞清说:“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而下笔多雅,故自古来学问家的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贵矣。”(7)李瑞清所说的“气味”和“书卷气”正是书家修养所致。若不然则只能成为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可见读书阅世,加强文化艺术修养对书法学习和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书法的基础是汉字,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书法亦不复存在了。所以要学习和创作书法,首先必须掌握大量汉字,了解汉字的过去和现在的发展历史。这是进行书法创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修养。


        2.文化修养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汉代扬雄《法言》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8)书法是无色之画,无声之歌,它发自书家之肺腑,表露书家之心声,喜怒哀乐,见诸笔端。书法作品自古以来,以实用和欣赏为目的,以诗、词、文、赋为内容,从而抽象地表现书法家的思想和感情,成为文学和书法的“双美”之作。


        书法家在进行创作之前,必须做到“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对所写的内容要熟悉,不但要熟悉表现形式(字形、书体、风格等),而且要熟悉表现内容(主题或中心思想),使形式和内容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挥洒自如,笔酣墨畅。像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王献之书曹植《洛神赋》、黄庭坚《松风阁诗》、苏轼《丰乐亭记》、赵孟頫《妙严寺记》、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等作品都成为文学史和书法史上的佳作。


        3.文化修养是书法欣赏的基础


        书法欣赏对书法家的创作是很重要的。历来书法家都强调“观”,即多读帖,多观摩,从别人的作品中吸取创作营养和灵感。有人甚至认为,有三分苦练就足够了,其他七分全须用在观摩上,帖临一本,书观百家,博采众家之长,方长一家之书。


        但书法欣赏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低水平浅修养者观其皮毛,有时连门都不入,更不用说登堂如入室了;高水平,深修养者识其精华,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受其鼓舞,得其教化,吸其养分,为我所用。这修养深浅与否,何等重要!


        书法家进行书艺创作,发挥其全部才能,调集其多种修养,完满地表现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一件成功之作,凝聚了书家全部心血。作为欣赏者,亦必须发挥其所有聪明才智,具有文学、历史、绘画、音乐等多种知识修养,去理解书家,去欣赏作品。如不这样,将一无所获。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理解别人,学习别人,超过别人,不断有所创造。


        4.书法创作成就的高低取决于文化修养的深浅


        一个人书法创作成就的高低以及艺术生命旺盛与否,取决于什么呢?是用笔、用墨、结字、章法等“字内功”吗?不是!而是取决于他的知识结构和文艺修养等“字外功”。书法之妙,在自出机杼。掌握书法技巧之后,书艺水平的高低,只看学识的深浅。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酷爱书法艺术,甚至愿意献出全部心血。他们日摹夜临,刻苦异常。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熟练地掌握了书法的笔法、墨法、字法、章法等技法。但他们很苦恼,写出来的作品,平直呆板,淡然无味,只有继承,没有创新,发展不前。痛苦至极,他们甚至想折断毛笔,和书法绝交。原因何在?就是文化水平低,知识积累差。这当然不能怪他们,但也不是无路可走。自学成才,“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后来,就有人闯过来了,他们读书、作画、刻印、练字,全面发展,既注重实践,又通晓理论,边欣赏,边学习,边创作,技艺大进。有的人却痛苦、犹豫、徘徊,最终销声匿迹。


        历史是最公正的,不管你当时多么活跃,红极一时,甚至红得发紫。但由于你根基不牢固,理论不扎实,修养不高,最终还要被历史所淘汰。


        文化修养对书法创作既然如此重要,那非得下功夫提高不可!这似乎对书法家过于苛求了,要求这也要会,那也要学,最后都学不好。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了解书法家所应具备的文化艺术修养,目的是为了便于自我调节知识结构,使自己逐渐具备这些知识和修养,从而发挥最大的创作能动性,创作出更高水平的书艺佳作。因之,我认为提高书法家的文化艺术修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它关系到书法家的前途和命运。我们不是要求你几日之内就成为“艺术全才”,因为提高修养是一个人终生奋斗的目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追求过程,有时是和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思想境界、创作环境、时间精力和兴趣特长相联系的,虽终生追求,却因人而异。


注释:(1)(2)(3)(4)(7)(8)季伏昆《历代书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5)《书法》,1981年第3期;(6)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2:12 , Processed in 0.09242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