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俞晓群:不能把阅读变成一种运动,一种齐步走,一种夸大其词的社会责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7 04:4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俞晓群:不能把阅读变成一种运动,一种齐步走,一种夸大其词的社会责任
刘忆斯

《莎士比亚悲剧六种》包括《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哈梦莱》《奥瑟罗》《马克白》《安东尼与克柳葩》,许渊冲先生根据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2007年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为底本翻译。
海豚出版社社长、著名出版家俞晓群。
许渊冲 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从事文学翻译长达70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词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已出版中英法译著120余部。2010年获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爱书人,都收到了一份绝好的礼物,那就是由海豚出版社出版、由许渊冲先生英译汉的《莎士比亚悲剧六种》以及汉译英的《牡丹亭》。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这两位于1616年同一年逝世的中外戏剧巨擘,有了一次跨越语言,跨越时空的相遇。而莎翁与汤公的这次相遇,却缘于海豚出版社社长、著名出版家俞晓群与翻译大师许渊冲的一次“偶遇”……
晶报记者 刘忆斯
携手作者,不单靠金钱,更要靠真诚、服务与志同道合
晶报:去年习近平主席在伦敦访问时曾提到:“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两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明年是他们逝世400周年。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这段话也启发了海豚社出版许渊冲先生英译汉的《莎士比亚悲剧六种》以及汉译英的《牡丹亭》吧?
俞晓群:做文化出版,最讲求厚积薄发,更讲求水到渠成。没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得到的结果最易犯追风、急就章、应景的毛病。海豚出版社《莎士比亚悲剧六种》与汤显祖《牡丹亭》在今年出版,带来很好的社会效应,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起了关键作用。其一,这缘于我们与许渊冲先生良好的交往。其二,这也是我们多年资源积累所致。
晶报:听说您与许渊冲先生的相识源自一场“偶遇”?
俞晓群:是啊。那是在2011年,我的夫人在外文出版社工作,有一天我们下班开车回家,她说顺路去北京大学一下,去许渊冲先生家签订一套书的合同。此前我当然知道许先生大名,但还未有过联系。这次我作为家属,坐在旁边听他们谈稿子,知道许先生翻译那么多著作,尤其是听到他的夫人照君说:“许先生已经快90岁了,能让他多写一些东西,留给读者,就是我们的欣慰。他做的事情,别人替代不了啊!”此时我就激动起来,当即表明身份,谈下两套大书,一是《许渊冲文集》,近30卷,我们申报了国家基金项目;再一是《许渊冲英译经典诗歌一千首》,10册。后来还有《丰子恺诗画 许渊冲英译》等等。
2013年,《许渊冲文集》出版,第二年许先生荣获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国际翻译家联盟“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照君女士还代表许先生打来电话,称赞文集做得好,为许先生获奖起了作用。我问许先生在做什么?她说许先生有生之年,还在致力于将《莎士比亚全集》译出来。我问谁来出版呢?她说许多家出版社已经盯上了,都是大社名社。我说还是给我来做吧,我会做得更细心、更美好。照君还告诉我,许先生也说,虽然海豚不是大社,又是儿童出版社,但书做得真好,《许渊冲文集》和《丰子恺诗画 许渊冲英译》等书他都很满意。最后,照君女士说:“你们对装帧格外用心,与别的出版社大不相同。你们若有做好《莎士比亚全集》的志向,许先生可以考虑谢绝其他出版社的约稿,交给你们。”
晶报:感觉许先生对海豚社是情有独钟。
俞晓群:许先生之所以乐于与海豚社合作,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书籍装帧上。这几年间,海豚社做了一些精装书,像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公司普及出版部总编辑林道群设计的“董桥作品”系列,吴光前设计的一些“小精装”,还有杨小洲设计的《伦敦的书店》和《随泰坦尼克号沉没的书之瑰宝》等。引起了轰动,市场效果也很好。我就想,能不能将中国经典按照西装书的装帧做出一套呢?如果能,那做谁的书呢?我的首选就是《许渊冲文集》里的中译外作品。征得许先生同意后,我们在2014年申报国家项目,提出按照西方装帧艺术的风格,重新装帧许渊冲英译“中国经典著作”的计划,一共列入十几本书,除了许先生英译汉的诗歌、戏曲之外,还列入了《道德经》《论语》等。去年国家批准了这个项目,我们就开始动手做,包括调研西方市场,研究西方装帧艺术,请西方专家参与进来等等。也正因此,今年恰逢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逝世400年,我们才能如此从容地将许先生译的《莎士比亚悲剧六种》和汤显祖《牡丹亭》这两套书奉献出来。
再说一个有意思的事,当许先生知道我们社能够做真皮版收藏本,便与我们约定,一定要出一套由他翻译的羊皮版《莎士比亚全集》,以告慰他一生的喜好与愿望。其实,这也是一个爱书人一生的喜好与愿望。我一直都认为,出版不但是一项商业活动,更是一项文化生活,其中充满了情趣与情调,每一个细节、小事,都能反映出一个出版人的文化品位与追求。所以说,我很早就树立了这样一个观点,与一位作者携手合作,不单靠金钱,更要靠真诚、服务与志同道合。
大师级的人物,才敢改动传统的众所周知的概念
晶报:听说许先生目前仍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剧作,还是由海豚社出版么?
俞晓群:我与许渊冲先生签订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协议,他翻译出来一本,我们出版一本,先按照单本剧出版。这是英国谢泼德先生给我们的建议。本来准备六本合一本,称《莎士比亚悲剧六种》,谢泼德说,在英国,莎翁的书五花八门,尤其是单本剧种类最多,不妨先出单本剧,等到许先生译完之后,再统一出版全集。许先生接受了我们的建议,但有两个条件要满足,其一是许先生已经九十五岁高龄,虽身体很好,还能骑单车,但也一定要安排好生活,不可过劳,不受打扰,方能保证健康。二是我自己也快六十岁了,我保证还会将这套书继续编下去,即使退休,也还是会坚持将这套书保质保量地做完,不枉自己的出版生涯。
晶报:今次许先生的《莎士比亚悲剧六种》,用哈梦莱、奥瑟罗、马克白,取代了此前更为国人熟知的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海豚社担不担心市场接受度?
俞晓群:许先生已至耄耋之年,以他的学术地位,当此之时,亲自操刀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一举一动都有了特殊意义。你这个问题,也有一个大出版社的编辑问过我,担心许先生的翻译会有争议,我说能拿到这个有争议的范本,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出版案例。文化产品的衡量标准很复杂,决不能单纯以市场衡量。许先生译《莎士比亚全集》,称这是自己的搁笔之作,他是可以与那些大翻译家比肩的人物,只有像他这样不可复制的、大师级的人物,才敢改动传统的众所周知的概念。
晶报:印象里,您似乎特别钟爱为一些大家、名家出文集、全集。
俞晓群:是的,我一直喜欢为大学问家出版文集、全集,或者坚持不断出版他们的著作,这样做下来,就能积累许多大学者的资源。许先生是大师级的人物,他从事双向翻译都有巨大成就,尤其善于翻译诗歌。最近,我正在为王强出版《书蠹牛津消夏记》,经常与他聊天。王强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是许先生的学生,虽然现在多种语言都很厉害,但他一直对许先生的学术水平和治学精神赞不绝口。王强回忆说,许先生经常为了诗歌翻译的英文韵脚苦思冥想,整天寻找合适的词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学生们都极为敬佩。
“走出去”靠自身的经典,“请进来”要学别人长处
晶报: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文化输出”,但效果并不好。而海豚社这两套书同为戏剧瑰宝、人类文化史上永恒的经典,且一为英译汉,一为汉译英,为中外读者打通了语言和时间的障碍,让人有一种天然的接受度与亲近感,就好比一中一外两株植物自发生长、并蒂辉映,是那么的巧妙和自然。
俞晓群: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还是要感谢许渊冲先生,没有他的翻译资源,这一切是根本没办法达到的。首先,许先生汉译英的译作甚多,上面谈到,《牡丹亭》只是其中一种,还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和《元曲》等汉译英文本。有许先生的翻译为基础,再用西方装帧艺术包装,将其中融入中国元素,自然会让人感觉与众不同。其二,关于许先生的翻译,西方读者是接受的,他曾经以翻译家和作家的身份,被西方专家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家也对我说,他们很认同许先生的翻译,认为他译得好。这第二点很关键,我们许多中译外作品,老外看不懂,不接受,等于自娱自乐。所以说文化“走出去”,首先要解决内容传播的问题。记得我当年将《中国读本》推向海外,出版了十几个外语版本,其中,德语版是请德国人译的,俄文版是俄国人译的,罗马尼亚文是他们政府安排翻译的,阿拉伯文也是阿拉伯国家的一家出版社安排翻译的。
晶报:汤显祖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可是他的经典作品以及中国元明时期戏剧方面的优秀作品,并没有被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了解和阅读。作为外文局旗下的海豚出版社,接下来在中国作品“走出去”“请进来”方面,有何进一步的出版计划?
俞晓群:我们一直致力于“走出去”“请进来”。关于文化“走出去”,我觉得首先要选译者,选经典的译本,因为内容的推介解决不好,一切都是虚话。许先生是可以提供经典译本的经典译者,但除了他,我们还需要有更多的选项。其次是设计,我们需要学习、引进西方设计,邀请西方设计师参与,因为形式与内容的美妙结合,才能让西方读者产生认同感。其三是渠道,如何进入西方世界的图书主渠道,使我们的书能够摆上他们的书架,而不单是政府部门赠送,不单在华人区摆放,这一点非常重要。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中国的经典著作对西方读者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这是中国流行书、时政书所无法比拟的。所以说政府应该将中国的经典著作“走出去”,作为重点资助对象。关于文化“请进来”,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也不少。这次海豚出版社推出《莎士比亚悲剧六种》,并不是这项工作的全部,我们还在做《爱丽丝漫游奇境》,还有《小熊维尼》,后面还有狄更斯作品等等。
总之,这方面可做的事情太多了,国内的空白点也太多了。况且我们希望走出去,深入对方书籍制作的堂奥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应该说,近百年以来,我们引进了西方图书的内容,却没有很好地引进西方书籍装帧艺术。但日本就不同,我前年在台湾买到一套《竹久梦二全集》,是日本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版本,形式是日本风格,但书装工艺却完全是西方的,日本的书籍装帧者将西方艺术与本国艺术巧妙结合,极有探索与创新精神。我们由于历史原因,在这方面就有许多缺失,需要补上这一课。
晶报:您提到的这些书在国内都有很多译本,后发的海豚社如何取得读者的认可?
俞晓群:的确,这些书的国内译本都不少,比如莎士比亚作品,就有知名的朱生豪、梁实秋、方平等等译作,他们各有特色。人民文学、上海译文、译林等出版社也都在做。正如你所说,海豚社属于后发,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体现差异性与特色呢?我们有三点追求,一是出经典译本,比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赵元任的译本很好,可版权在商务印书馆,拿不到;但我们得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支持,拿到吴钧陶的译本。二是请名家重译,比如我们组织翻译《小熊维尼》,毛尖、小白、黄昱宁等作家、翻译家都出来帮忙,或提供人脉,或参与翻译,大家群策群力,让这件事更有意义。三是突出我们在书籍装帧方面的特色,我们请西方专家深度参与,比如《爱丽丝漫游奇境》,就是谢泼德先生帮我们选的西方老版本,极具观赏性。四是创新装帧工艺,比如《爱丽丝漫游奇境》封面上小猫的胡子、《莎士比亚悲剧六种》封面上的剧照浮雕、王强《书蠹牛津消夏记》封底上套色的人物与马,等等。有些时候,一个封面设计的工艺问题,我们可能会研究半年之久,甚至专门派人去欧洲学习,找版本,找图样,学工艺。
在手工制作与机械制作、新技术制作之间,书籍设计存在巨大的创新空间
晶报:您提到了这两套书装帧是卖点,日前这两套书在伦敦书展首日举行了首发式,英国读者、媒体和出版界对这两套书,尤其是它们的装帧有何评价?
俞晓群:在伦敦书展上举行的新书首发式非常成功,《欧洲时报》也以《莎翁遇上汤显祖》为题,专门报道了这两套书的出版情况,还刊登了昆曲《牡丹亭》里中国艺术家表演的剧照。再有,萨瑟伦书店是伦敦一家两百多年的老店,我们已经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请他们帮助我们设计书装,另一方面他们选择适合他们销售的中国书,由他们做西方总经销。这次他们看到《牡丹亭》后立即表示,愿意为海豚出版社设立销售专柜,愿意卖我们的书。
你提到此次的书籍装帧,的确,这也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伦敦书展新书发布会上,郑海瑶(著名作家、翻译家,笔名恺蒂)发言谈到中西文化交融和碰撞,她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法国人购买了莫言小说版权,将其做成西方式的羊皮书,以示对作者的敬意,看上去也非常漂亮。我们这次做《莎士比亚悲剧六种》和汤显祖的《牡丹亭》,也完全采用西式装帧的艺术形式,新书一亮相,立即引起轰动。连藏书家王强看到后都大为惊艳,他说莎翁的书,以你们的书装工艺,就是算上西方版本也能排到前二十位了。
在这里我再次强调,如果拿不到许先生的译稿,我也不敢把《牡丹亭》书装弄得如此漂亮,也不敢请那么多专家来参加活动。在新书首发式上出席的专家包括:书籍设计大家罗勃·谢泼德,他也是《随泰坦尼克号沉没的书之瑰宝》的作者;萨瑟伦书店总经理安德鲁·麦格秦,看到我们的书,他当场拍板订货;还有原大英图书馆中国部负责人吴思芳,著名作家、翻译家郑海瑶等等。此外,大英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和伦敦大学图书馆也派专人到场,接受了中国外文局赠书。
晶报:海豚社素以图书装帧精美、富有特色而闻名国内出版界。此次两套戏剧名著,海豚社在装帧上又有什么特点与亮点?
俞晓群:此次出版的《牡丹亭》,我们采用了中西结合的方式,在极具西方古典气息的皮质封面上,烫印与书中内容相得益彰的
中式花纹,书口进行烫金处理,既便于海外读者接受,又得以展现中华文化。《莎士比亚悲剧六种》经典插图选自1881年伦敦版的《莎士比亚全集》,中文内容后附录了1623年第一对开本的影印版,封面烫印,精致典雅,完美体现了西方装帧风格。封面浮雕图像来自斯特拉特福莎士比亚故居,设计选用代表英国皇家的深蓝色。
这一次我们确实下了功夫。比如,两年之内,我派人去欧洲就有五次。买回《莎士比亚全集》第一对开本,还与几位西方设计师建立联系,向他们学习西方装帧艺术的历史,学习他们的理念,学习他们的方法。我们把这些认识运用到中国书装上,尤其是对于“走出去”的书。说起来,我参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践,已经有十几年了。当初在辽宁出版集团,最有名的项目如《中国读本》和《西藏读本》等。来到北京工作,我通过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董桥的书,开始接触到林道群设计的一些西方工艺,当时我就十分着迷,同时发现了国内在这方面的欠缺。所以在几年前,我就决心在此后“走出去”的书装中,全面运用中国元素与西方装帧艺术相结合的方法。
晶报:接下来海豚社在书籍设计、用料上会有怎样的尝试和实现?
俞晓群:其实海豚社有更多这样的产品,不仅是许先生翻译的经典,比如我们与故宫出版社合作的项目,开篇之作是祝勇的一套小书“故宫秘境丛书”,首批六本。杨小洲提供的设计,完全采用中国传统纹饰,像黄袍上的图案,皇宫幔帐上的花卉等等,然后运用西方的技术与方法,将其运用到书籍的封面上。现在我们在这方面已经走得很远,甚至英国人也已经感到了压力,因为在手工制作与机械制作、新技术制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创新空间,还有材料的选择。西方人说,真怕你们中国人,只要你们参与进来,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说实话,包括我在内的整个团队,都非常痴迷这项工作,相信它的前景和意义。
当然,这项工作带有一些创新性与试验性,因为印书的传统工厂是很难完全配合你做这样一些工艺的,其操作还需要大量的手工技术,工期长,报废率高,成本高,对工人技术的要求也高,所以在制作环节上,我们需要做许多另辟蹊径的工作。比如《莎士比亚全集》,我们在封面上创造了一个新工艺,即将莎翁的剧照做成一个浮雕。这个工艺技术含量极高,图案只是一张照片,需要把它立体化,还需要用上类似钢印制作的技术。这些问题和难点,都被我们的技师吴光前、于浩杰解决了,原来他们找到了一个专门制作皮鞋工艺的厂家,反复尝试,不断试验,这才最终攻克了工艺设计上的难关。前不久我写文章,称制作师于浩杰为“大工匠”,绝不是夸张。
电子书对纸制书非但没有负面影响,反倒将其艺术价值激发出来了
晶报:有人说书籍日渐势衰,亦有人奉上纸质实体书的“末日论”,而实际上,近两年国内图书出版呈现出的态势,无论出版品种还是销售业绩,却又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您对此有怎样的观察与品论?
俞晓群:对于纸质书的存在,我一直抱有乐观态度,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阅读载体,它还是一种习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一种独具魅力的生活方式,它的许多文化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比如近两年来,我一直在考察西方书籍装帧艺术的状况,我发现,电子书的出现对这一门传统艺术非但没有产生任何负面影响,反而在某种意义上,将它们的艺术价值激发出来,使之有了复苏和欣欣向荣的迹象。
所以,我曾经在《书不厌精,文不厌细》一文中,充分表达了我在此问题上的认识与追求:“我追求书装的精美,除去上述热爱与无奈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网络阅读与电子书的冲击。许多人在叹息,纸质书就要死去,电子书必然兴起,从环保考虑,从商业考虑,从便捷考虑,从时尚考虑,从新生代阅读习惯改变考虑,从网络科技水平迅速发展考虑,处处都对纸质书不利。我作为纸质书的爱好者与生产者,怎么也不甘心,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纸质书等死,每天在处心积虑地思考着:面对网络的围困,纸质书该如何另辟蹊径,如何异军突起,如何分庭抗礼,如何夺路而逃……在此意义上,我着力提升书装质量,也是一种求得生存的尝试。我深信,装帧好看的书,有品位的书,可以收藏的书,可以把玩的书,可以承继传统阅读方式的书,可以满足人们多样性文化生活的书,凡此种种功能,并不是网络阅读都能够轻易替代的。网书是冰冷的,纸书是温暖的;网书是时尚的,纸书是传统的;网书是流行的,纸书是经典的;网书是即时的,纸书是长久的;网书是功利的,纸书是闲适的;网书是公众的,纸书是个人的……需要说明,我上述罗列的目的,并非将网书与纸书对立起来,况且时下科学技术无所不能,连‘机器情人’都能制造出来,何况书呢?但我依然固执地在想,机器人也罢,机器书也罢,真人与真书,总还是有它们存在的意义与空间,哪怕供人们忆旧也好,像博物馆中的展品那样。进一步我还是坚信,纸书的未来绝不会那样悲观,它们也不会只被锁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它们在爱书人现实生活中的存在空间,一定不会消失,只要从业者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还在,只要人类文明的传承还在!”
晶报:在电子书、新媒体盛行,阅读媒介大幅度转变的当下,您对纸质实体图书发展的趋势有着怎样的思索与展望?
俞晓群:三十年风云变幻,就媒体而言,究竟哪些事情在变化,哪些事情没有变化呢?我认为所谓变化,是载体在变,变得更丰富、更多样化、更难以把握了。这种变化一定会带来一些传统媒体的变化,或者继续坚守、继续生存,或者融入新媒体,或者改造表现形式,或者死亡。比如时事类载体、实用类载体、即时性阅读载体等,逐渐被新兴媒体所替代,相应的传统媒体迅速式微或走向灭亡。那什么没变呢?我认为“内容为王”的基本点没变。即使有千变万化的形式创新,依然离不开内容创新的基本点。
有了这样的认识,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就不会产生过度的慌张,就不会走极端化,好像新媒体就是好的,传统媒体就没有希望了。其实两者的生存空间都存在,关键是我们要找到它们各自的优势,找到它们各自的存活点。今日世界的各行各业,处处都是拐点,处处都是危机,而且处处都有机会,传统与新生之间并不是绝对的矛盾体,双方都包含着生与死的因素,只要我们恰当把握,我们的事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至于2015年,出版业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们发现,电子书并没有像传说中那样飞速增长,电商也没有独霸天下;纸质书没有那么悲观,甚至实体书店也没有纷纷落幕,而且还有新兴的迹象。这样的现实提示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认清自己的优势,找到发展的机遇。不能盲目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我们的立足之本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内容提供商的定位,它是可以跨时代存活的,它是可以跨行业、跨领域通吃的。当然制作优质的纸质书,在外在形式上突破,也是十分重要的。
深圳读书月在全国读书人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晶报:深圳在全国范围内是全民阅读发展极好的城市,不论图书销售还是读书会的发展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称号,而深圳读书月更是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您去年被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授予“年度出版人”,对这座城市有什么想说的话?
俞晓群:我曾经在几篇文章中说,在2015年,我最难忘的事情就是荣获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授予的“年度出版人”称号。因为对中国改革开放而言,深圳是一个标志性的城市,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因此长期受到国人甚至世界的瞩目。但这样一个城市,会在十余年间建立起一个文化阅读的传统,长期坚持,保持格调,都是让人刮目相看的。所以说,深圳读书月貌似地方性的活动,实际上已经在全国读书人的心目中,有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一种时尚、一种标志、一种追求,这是很难做到的。我最大的祈愿,就是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坚持下去,能够像法兰克福书展那样,美国书展那样,伦敦书展那样,几十年、近百年经久不衰,它必然带来深圳这座城市文化的经久不衰!
晶报:您觉得深圳在发展全民阅读方面,还有哪些要借鉴和精进的地方?
俞晓群:我觉得应该有“三要三不要”:一是要把“读书月”变成一种市民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变成一种文化运动;二是要多考虑文化积淀,而不要把“读书月”单纯地与时政捆绑起来;三是要有创新精神,不要排斥读者的创新建议。
晶报:阅读不是一个世界读书日可以解决的事,不是一蹴而就的巧取、偶得,是要用一生踏踏实实践行的事业。时逢世界读书日,最后请您从出版家和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谈谈自己对书、对阅读的态度?
俞晓群:我始终强调阅读的三大特征:其一,阅读是个人的事情;其二,针对阅读,我们只能倡导抑或指导,但不能领导抑或指示;其三,阅读需要自由的、广阔的空间,需要健康和宽松的社会环境。归结起来,我们不能把阅读变成一种运动,一种齐步走,一种夸大其词的社会责任。
作为出版人,面对阅读,我们也应该约法三章:其一,不出坏书;其二,不出侵权的书;其三,不出违背良知的书。解释一下:何谓坏书?知识性错误的书,粗制滥造的书。何谓侵权的书,知识产权的教育与维护,是我们能否称得上一个职业出版人的标志。何谓良知?言人人殊,但大同的底线总是有的,单纯为了赚钱不行,为了其他不良目的更不行。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阅读需要一生的自我约束与培养,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现在的路径越来越多,越需要我们自律了。
许渊冲英译《牡丹亭》节选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Belle (Singing to the tune of Silk Robe):
A riot of deep purple and bright red,
What pity on the ruins they overspread!
Why does Heaven give us brilliant day and dazzling sight?
Whose house could boast of a sweeter delight?
What beautiful scenery!
Why have my parents never mentioned it to me?
Together: At dawn on high
Rainbow clouds fly;
At dusk the green
Pavilion is seen.
In misty waves mingle the threads of rain,
The wind swells sails of painted boats in vain.
For those behind the screen
Make light of vernal scen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9:26 , Processed in 0.06213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