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流变没那么可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6-8 08:3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言流变没那么可怕
文章作者:田闻之 来源:新华网


     日前,全国及北京的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发布,其间透露出的某种变化引人关注。一是,过去一年大量新兴词汇诞生,诸如“城里人真会玩”“主要看气质”等成为年度网络流行用语;二是,很多传统词汇被遗忘,诸如“蹽丫子”“家雀儿”等“京片子”日渐式微。传统语言会在网言网语的冲击下消亡么?不少人都表达了这样的忧心。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必备工具,它全程参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记录人们的成长印记。或许正因如此,人们总是对自己使用过的语言怀着天然的亲近感,并且这种感情往往随着时间积累而愈发深厚。看着曾经耳熟能详的词汇被冷落,看着“不着调”的新词被热捧,内心多少有些不适应,也是人之常情。不过,抛去感情因素回到理性探讨,语言的流变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事实上,语言是一种“通约”工具,其价值在于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倘若两个人的话语体系不匹配,陷入“鸡同鸭讲”的尴尬,语言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这个层面上,力避“无厘头”式地生词造句,使用一套社会认可的规范语言,令大家“书同文”“语同音”,是进行对话的基本前提。但是,时代总在不断推演,人们的行为习惯、话语偏好总在不断变化,规范本身也是不断调整的。好比现在,我们固然很难接受所谓“新新人类”在正式社交场合使用各种“火星文”,同样也很难想象,一个人还秉持着百年前的话语规范,张口皆是“之乎者也”,遣词造句全是古人之风。
  语言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话语体系本身是博采包容、动态演化的过程。它有围绕时间变迁、空间拓展的“公转”,也有自我吐故纳新、推陈出新的“自转”。尊重并运用这一规律特性,引导语言发展与时代同频共振、新陈代谢,语言才能永葆生机。纵观古今中外,很多民族语言湮没于历史,汉语却能绵延几千年,原因便在于此。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从文言文到白话文,通过对自我、对成规的扬弃,通过对他人、对创新的借鉴,她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是的,新生词汇并非都是“洪水猛兽”,倘若为社会、为时代认可,个体再拒绝也没有意义。而旧词若早已成故纸堆里的一员,再留恋不舍也终将离去,倒不如将它安心放于历史的博物馆中。
  小说《三体》中,冬眠上百年的公元人再次醒来,发现人类社会已经翻天覆地。尽管感觉有些别扭,他们还是选择了适应时代变化,对接新的话语体系。这只是科幻想象,但暗含的道理却是一致的:语言流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拥抱时代首先要学会拥抱时代的语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2:13 , Processed in 0.06197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