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玉峰:教师就是一本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7-5 21:2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玉峰:教师就是一本书
作者: 梁杰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听说黄玉峰,是在媒体的报道中,他被某报称作“语文的‘叛徒’”,也被同行冠以“五四青年”的雅号。
初识黄玉峰,是在今年8月上海举办的一次黄玉峰的《上课的学问》新书分享会上。虽然是周末,却有很多读者冒着大雨,放弃休息日,排着长长的队只为求得他的亲笔签名。
再次见到黄玉峰,是9月28日,在他的新实验基地“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举行的立校典礼上,这一天是孔子诞辰2566周年纪念日。
“江南名府,吴越形胜。天聚卿云,地钟灵秀……遂有君子仁人,兴庠序、树桃李、振铎声。逢孔圣之华诞,传斯文之一脉……呜呼,教育之颓亦已久矣。五浦之兴,如清风来,如春雷响。惟师生一德,家校同心。筚路蓝缕,开启新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郑召利正在朗诵《五浦庠序赋》。洋洋千字,铮铮风骨,掷地有声。这正是刚担任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的黄玉峰,为开校典礼作的大赋。
语文的差距是“人”的差距
我们自然要给学生一张进入重点大学的门票,但我们更应该给学生一张进入社会的门票,一个美丽扎实的人文底色。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的今天,更要关怀学生的明天,是谓“终极关怀”。
在中学语文界,黄玉峰是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经常会做出“离经叛道”之事,说些别人不敢说的真话。
1999年秋,黄玉峰应邀去天津参加“全国中语会”,开幕式第一天,众多发言者发出一种声音——为语文教育唱赞歌。彼时,语文教育已经出现教学落后、学生人文素养低下等种种弊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黄玉峰在自己的教学中也有切肤之痛。眼看大会就要结束,坐在台下的黄玉峰终于坐不住了,在接连递了两张字条都没有反馈的情况下,黄玉峰举手请求发言,大会主席还没有反应过来,步伐敏捷的黄玉峰已经坐到了发言席上,把话筒牢牢攥在手里:“语文教育走到今天,语文教学的现状诸位不是没有看见,我们在用学外语的方法学语文,我们在用学数学的方法学语文,我们在用考外语、考数学的方法考语文。作家自己写的文章,做不出语文专家们出的阅读分析题,这不是咄咄怪事……语文教育已经到了必须要彻底拨乱反正的时候了,可是今天的大会,不但没有把问题提出来,反而一味地自吹自擂……”当黄玉峰结束了5分钟的发言后,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个人是谁?”
“怎么这么冒失?这么愤青?”
“他几岁了?”
“听说已经54岁了。”
“原来是个‘五四青年’。”
从此,黄玉峰便有了“五四青年”的绰号。
那时,黄玉峰在他任教的上海复旦附中开办高中“人文强化班”已经整整两年。面对语文教育僵化、枯竭,训练主义泛滥,而学生得到的文化滋养越来越少的现状,黄玉峰决心“另搞一套”。1997年,经过几年的准备,他的文科强化班终于启动了,他计划,在不削弱其他各科的情况下,加强语文学科的教学,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闯出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路子来。
首届文科强化班是高一(3)班,黄玉峰给他的班起了个名字“逸山”。开学之前,他对照着学生的档案,给全班45个学生每人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中充满着对每个学生的期待和关爱。
在以后的三年中,黄玉峰极少让学生做分析、做试卷,而把时间留出来,与学生一起读书、写作,听学者讲座,练书法,学篆刻,演戏剧,编刊物,吟诗歌,利用假日和学生们奔赴“文化学旅”……
他调动了十八般武艺,让学生走出“应试”的樊笼,为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精神成人打下厚厚的人文底子。黄玉峰说:“学习语文,不是为了做几道题得高分,而是为了有‘文化底气’,打下精神底色。那就是:爱读书,会读书,知识渊博,兴趣广泛,触类旁通,思想活泼自由,有责任感,最终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充实生命的过程,是为学生打好“做人”的底子。有人说数理化的差距容易看出,但是语文的差距,则是“人”的差距,是一辈子的差距,非分数可测也。
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误是“不读书”
古人云:“教无定法”“教亦多术”。仅仅在教法上动脑筋,不会有多大收益,关键是教师本人的素质,尤其是教师的人格。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再怎么变尽戏法,也是收效甚微。如此,提高教师素质,乃是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的途径。
听过黄玉峰课的老师都会感到,他的课神出鬼没、自由自在,他善于“东拉西扯”,课上到一半,经常会插上几句题外话,一首诗、一个历史故事,或者是自己经历的一件事、一个哲学观点。
黄玉峰把这个方法称作“插科”法,认为这正是自己上课的魅力所在。他说:“东拉西扯是一种能力,扯多少,扯的是不是时候,是不是地方,有没有价值,扯出去能不能拉回来,这是考验教师功底和才华的一个标杆。”
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这些“插科”的内容本身也是对教材的增补,最终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有句话叫“教师即教材”,教师本身就是一本书,关键是这本书要耐读。要让学生能够真正读到这本“书”,前提就是教师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可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多么重要”。
总结自己40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黄玉峰概括为“教在课内,学在课外”。他认为,教学成功与否,最关键的是教师的素质。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再怎么变戏法,也是收效甚微。要想做个优秀教师,首先要做个学习者。长期的读书、积累、反省、修炼,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走。要学生成为读书人,教师首先要做读书人,给学生推荐的书,自己一定要先读一遍,引导学生入门读书,要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示范,让学生感到:“书可以这样读。”
黄玉峰认为,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误是“不读书”,最简单的应对办法就是“还我琅琅读书声”。阅读课上,他尽量让学生们自己去与文本对话,有人责备他这是不负责任的“放羊式”教学,他认为,这种“放羊”没什么不好,只要放在水草丰美的地方,放养的羊会比关在羊圈里精心喂养的羊长得健壮。他鼓励学生自己去读原著,而不是一句句讲,“教师讲未必能讲得好,讲得全,不如奉上原汁原味的大餐,让孩子们快乐地咀嚼、细细地品味。也许他们吃的时候并不知道里面有多少营养,这没有关系,因为那些营养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身体,将来一定会在他们的成长中有所体现的。”
对于语文教学中“掰开揉碎”式的分析阅读,黄玉峰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一大桌香喷喷的饭菜摆在面前,硬是不让吃,非要折腾半天,用‘科学工艺’提炼出几种维生素营养液才能入口,这无异于人为破坏了自然、均衡的饮食结构。‘喂食者’累得精疲力竭,吃食者却严重营养不良。”其实,学生花在语文学习的时间并不少,但大多数学生的阅读量却少得可怜。黄玉峰认为,这种“分析”毫无意义,甚至只有误导。有人说,假使没有语文教师,语文课就让学生自己看书,情况也要比“分析”好得多。
“好老师还应是个写作者。”黄玉峰自己就是能文善写、舞文弄墨的典范。他认为,写作对语文教师而言须臾不可离。通过写作,他不仅发表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反省自己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写“下水文”做示范。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头疼的事,尤其是高中的议论文写作,更被学生视为畏途。有一年黄玉峰新接了两个高一班,便想到自己“下水”试写议论文,让学生模仿。他事先以《黄生养雀记》为题写了两篇文章,一篇重叙,一篇重议。上课时,黄玉峰拿着自己的“下水文”作为教材,让学生分析两篇文章的不同。学生的写作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趁热打铁让学生随意找个物象,写篇议论文,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观点。但由于是第一次写议论文,加上时间短,作文交上来后,效果并不理想。黄玉峰又继续以《黄生养雀记》为题写了之三、之四、之五,并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重写议论文。一周后,学生们似乎领会了黄老师借麻雀这个“意象”所要传达的思想,一篇篇好作文纷纷交了上来,黄玉峰惊叹学生们的潜能。
教师的独立精神是教育之“魂”
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不要跪着教书。要学生具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当然,不仅表现在课堂上,更多地表现在行为举止、一言一行上,渗透在教师的人格魅力里。
黄玉峰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教师自己应该首先是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只会唯“教纲”是从的教学机器。大环境不好,“我们可以创造良好的小环境,毕竟教室门一关,三尺讲台上你是起主导作用的,直接影响学生的是你。”
他不愿做浑浑噩噩的“小教师”,立志改革。教材中有些文章不值得花功夫去分析,而很多经典篇目又没有选入,他不畏“超纲”增减删添;课堂上他不让学生做毫无益处的“知识点操练”,而是省下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他指导学生办杂志、出文集,诗歌、书法、绘画、篆刻,只要学生愿意学,他倾囊以授。凡是有利于学生成长、有利于人文传承的教育手段,只要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做。为此,他碰过不少钉子,也破坏过很多规矩,然而他义无反顾地坚持下来,而且也迎来了收获。他带过的文科强化班中,有十几个学生被北大、清华、复旦提前录取。
课堂教学关键在一个“真”字、一个“诚”字,最终目的是要学生有所收获。有一次上公开课,黄玉峰只讲了15分钟,而这些讲解就在学生读书的间隙。有些听课老师不习惯,黄玉峰说:“这是真的课啊!你们要听真课还是假课?”黄玉峰认为,真课没那么好看,没有精彩的表演、炫目的花招,上课毕竟不是演戏,一堂真实的课很难既满足学生的“腹”,又满足听课老师的“目”。没有主心骨的教师,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要表演给别人看,都是照着别人的意思办的,上这样的课是无法真正对学生负责的。
他认为,教师的独立精神是教育之“魂”,教师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便没有教育的发展、民族的未来。要有独立的精神,教师必须有自己的底气,需要勤奋学习、自我修炼,要“苟日新、日日新”,不要满足于老经验,要永远处于阅读状态、探索状态,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的独立精神不仅表现在课堂上,更多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一个只会亦步亦趋、人云亦云、道听途说的教师是不足以为人师的。当然,除了学问,人格人品更为重要,教师应以修身为本,一个“本”不修的教师,即使学问再大,也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已届古稀的黄玉峰,如今做了一校之长,有做不完的事情等着他,整日忙忙碌碌,不知老之将至。相反,他觉得自己没有一丝一毫的疲惫之心,有的只是像刘禹锡所描写的“秋日胜春朝”之感。
开学在即,他又拿起毛笔,用了一星期的时间,给即将入学的160名新生每人写了一封亲笔信:“XX同学,恭贺您成为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的主人……”这是他每到开学之际必做的“功课”。
黄玉峰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我想这也许是为什么那么多读者排着长长的队伍求得签名的缘故吧。160封亲笔信在家长群里“炸开了锅”,且不说其内容所阐明的独特而系统的教育理念,只望见那或行云流水的毛笔字、或端正遒劲的钢笔字,已经令家长们激动不已,很多家长把黄玉峰的亲笔信裱了起来,挂在家中。
“玉峰从教四十八载,深知当今教育之弊端,诚欲有所作为。昔曾以一介书生,呼号实践,乃稍有因果。惟恨孽海深广,而精卫衔石,力薄势单也。今以古稀之龄长校青浦,得与同志诸君,辟教坛之新圃,开改良之筚路……”在致全校师生、家长的一封信中,黄玉峰总结了自己从教48年来的历程,阐明了“誓将‘人生教育’写在五浦汇旗帜上”的决心。
黄玉峰,如今又开辟了一片新的实验天地。他说:“我希望能为教育打造一个范例,用事实证明:书,可以这样读,学校,可以这样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7:54 , Processed in 0.09504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