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项静:批评是一条被走的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7-14 15:1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项静:批评是一条被走的路2016年07月12日来源:南方文坛 项静



很少有人是预先想好了将来要写评论。即使如此,也有很多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写什么,这是一种让我羡慕的人生,作为一个事实上已经在写评论的人,回头去寻找和梳理自己的批评观,却也几乎找不到来时的路。

批评和写作伴随着不同阶段阅读和生活产生的困惑,从最初对文学的想象和意念,到接受一套文学教育,然后再迎接自由的阅读,借鉴阅读中遇到的他人的问题和论调,今天被一种方式说服,明天觉得换一种方式也有道理,真有点同体大悲的意思了。写作是最切实的综合整理,我们只是在说话的过程中才发现我们要说什么,一边写一边发现事情的价值和意义,一边写一边创造写作的目标和策略。在所有这些没有原则、没有立场、东成西就的漫溢之外,如果说有一个东西曾经指引着我的话,那就是萨义德说的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知识分子既不是调节者,也不是建立共识者,而是这样一个人:他或她全身投注于批评意识,不愿接受简单的处方、现成的陈腔滥调,或迎合讨好、与人方便地肯定权势者或传统者的说法或做法。警惕同时代人所持的典型误解、愚见和软弱,同时检视自己的知识和偏见,仅就写作而言,我希望自己的批评是一种绕道前后左右的写作,能用那些研习来的知识、怀疑、反省和生活中的观察、经验、错讹一起包裹出一个形状,把大时代之下一个普通读书人的点滴眷念绕成河。

罗兰·巴特谈到同行批评家罗歇·拉波特为什么写批评,不是为了阐述,而是一种写作的欲望,“纯粹的阅读,不激发其他写作的阅读,对我来说,是某种无法理解的东西,并且很可能总已经存在着了。我只对那些能够让我想要写作的作品感兴趣。”比如他阅读普鲁斯特、布朗肖、卡夫卡和阿尔托没有让他想要写那些作者,而只是让他想要写作,这并不妨碍批评家谈论一位作者,对批评家而言,作家并不是一个借口,而是欲望的一个中介物。批评家似乎实践着一种及物形式的写作,但又潜藏着一种不及物性——写下写作的欲望。当说不清楚来源的时候,写下写作的欲望是一个很好的托词,在批评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形式分析的后台上,还有一层写作的伦理。

这也并没有减轻批评写作到底是什么的焦虑,为了拒绝那种把批评当作文学附属物的言辞,维护批评的独立性,曾经设想过诸多自认为理想的答案,比如批评是借着某个作品、某个作家表述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写作至少是一己之征象,批评是同布斯意义上的在一所房间里的写作,批评是一种竞争意识等等,在一个作者死了的时代,一己是多么不可靠,批评中呈现的那个主体是你自己吗?自己不断质疑自己,而又找不到一个合理安抚自己的答案。而试图寻找一个答案和解释是对的吗?批评不是一个判决或者解释性的总结,它的主旨不在于仅仅提供某些信息或评判,它从来不是目的地,而是一条要被走的路。而既然是一条要被走的路,也只好边走边看,随时接受写作和世界给予的刺激,用脚代替大脑。

我并不认为这就是虚无或者犬儒,如果写作是模仿上帝的创世行为,每一步都应该有创世的决心,但毕竟人又不是上帝,维持这中间的微妙需要多少平衡和小心!一项以世态人心为对象的写作行为,以人心蠡测人心,测不准或者与测不准同行,也是它应有的面目。

本文载于《南方文坛》2016年第4期


项静

女,1981年生于山东泰安,上海大学文学博士,就职于上海市作家协会理论研究室,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方文坛》、《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评论》、《上海文化》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部分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评论集《肚腹中的旅行者》、《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0:35 , Processed in 0.05712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