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人文事亦有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29 15:3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报人文事亦有味
来源:法制日报·法治周末


他在《杂说韩羽》这一小节中如此评说:“也道也儒,也俗也雅,也土也洋,这些矛盾体在他身上浑然融合,如盐融水,如花着春。”江滨之评,可谓独有体味矣

■《当梨子挂满山崖》

作者:刘江滨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朱航满

最早知道刘江滨,是偶然在杂志上读到他的一篇随笔《竹下君子》,系谈他的朋友彭程,一位书卷气颇浓的散文作家。尽管彭程的散文作品,笔者读得并不多,但对刘江滨的这篇文章还是印象极深。

何以如此,乃是笔者被文中谈及的那种趣味相投、惺惺相惜的感情所触动。特别是作为京城大报名编的彭程,对于刘江滨的提携与关照,令人颇感一种君子之风。由此多少也可以读出,当年初出茅庐之时的刘江滨,虽曾偏居小城,但其有见识亦有才情,更是颇有些少年意气的。

昔日的文人圈子

读这篇文章时,笔者刚刚研究生毕业,又回到了石家庄郊外的一所院校,心情颇为暗淡。记得在给一位朋友的文集所写的评论中,笔者谈到了石家庄的一些文人,诸如韩羽、陈冲、半夏、缪哲、刀尔登,还有刘江滨。那时笔者与他们均不相识,但很快就由北京的一位好友介绍,认识了博识多趣的半夏,与颇有些魏晋之风的缪哲和刀尔登也有了联系。又不久,笔者因参加河北省作家协会组织的一个散文座谈活动,得以结识了风度甚好的刘江滨。认识韩羽老先生,则是笔者在离开这座城市之后的事情了。

刘江滨的这篇《竹下君子》收录在他出版的散文新作《当梨子挂满山崖》中。收到赠书,笔者又重温了这篇记人之作,依然感触颇多。文章还写到,他有一册读书随笔集《书窗书影》,收录在彭程策划的一套名为“绿阶读书文丛”之中,其他收录的作者,还有彭程、冉云飞、凸凹、姜威四位,那时在他们那个趣味相投的小圈子里,还有伍立扬、祝勇等不多的几位作家,笔者也多少都读过他们的文字。似乎刘江滨后来与这个文人小圈子渐渐的疏远了,而这个小圈子也最终未能形成特别的气候。

刘江滨的逐渐疏远,或许与这个文人圈子各自趣味的改变有关,也应与各自所处环境和心态的改变有关。在文章《愧对楼肇明先生》中,写及了他与学者楼肇明的交往,其中有楼先生对于他的欣赏和提携,令人读来心暖。但笔者特别关注他谈及自己未能完成楼先生委托的一件学术任务,其中就有他对因工作环境的改变,而导致了心态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写作心境的微妙变化。这一变化,对于理解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人选择,是有某种参考意义的。

那些文化老人们

在刘江滨的这本书中,还有多处谈及这种现实环境的改变,并由此带来对于个人的种种冲击,不仅仅是文学写作,还有他对于城市、亲情、时间、交通等题目的思考,乃是多有微澜的。

书中有一篇《不死的柯灵先生》,谈他与老辈文人柯灵的交往,其中写到他向柯灵报告自己的工作变化,字里行间流露着困惑与紧张。柯灵老人不愧是著名的老报人,阅历和见识既深也富,对他则是多有指点和鼓励。

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刘江滨更多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报人,写作则只能算作是余事了吧。在《张中行与“请勿改动”》一文中,就写了他为张中行先生编稿的往事,并由此谈及负翁作文的认真,而他的细心编稿,也赢得了这位在写作上非常严苛的文化老人的信任。文中写到他曾为行公编辑《题砚诗》和《各打五十板》,经过小心翼翼地研读和编校,刊发出来后,竟没有出现一个差错,于是才有了这样的感慨,“此后,行公每隔一段时间便有一篇新稿寄来,且都有‘未发’字样,老人对笔者的信任及行事的自律由此可见”。

然而,笔者读此文,也略感遗憾,觉得应该将他给行公编选的稿件目录列出,这其实也是很珍贵的研究资料。

编辑文史随笔难,编辑文化老人的随笔,则是难上加难的事情。诸如张中行这样的文化老人,学问杂,思想深,要求高,对于编辑无疑会提出很高的要求,但亦不妨看作一种特别的学习和收获。

在这本书中,有一篇随笔《韩羽素描》,乃是一篇为韩老先生画像的好文章。在此篇文章中,他说韩羽很难评说,乃是“苦思冥想,搔断数根头发,觉得太难。就像贴着多种标签的泥塑,被他顽皮地统统打破,然后重新捏合,弄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为此,他在《杂说韩羽》这一小节中如此评说:“也道也儒,也俗也雅,也土也洋,这些矛盾体在他身上浑然融合,如盐融水,如花着春。”江滨之评,可谓独有体味矣。故而对于这位“杂家”韩羽,其笔下的文字和画作,也都不可等闲视之的。

笔者后来曾专程登门拜访,韩老盛情接待,回来后却只写了篇《与韩羽谈文学》,乃是别出心裁,仅就与韩先生谈文学之事略作记录罢了。这篇写韩老的文章,经刘江滨之手刊发在他的报纸副刊上,据说也得韩先生认可。后来笔者刊发一些文章,也多次得以与韩先生文章同版面世。不过,笔者是零敲碎打,韩先生则是接连出击,他在这家报纸的副刊上设有多个专栏。

编报之外不忘文学

在石家庄工作的那几年里,笔者就关注刘江滨所在的报纸副刊,其中常有令人拍案或击节的佳作,这在以市民为主要阅读群体的都市报刊中是少见的。特别是在他主持报纸的最后几年时间里,副刊园地经营得更为清新和丰饶,而笔者也是在这几年时间里,得以在这家报纸的“青园”副刊上,刊发了为数不少的随笔文章。

在各种时效新闻愈来愈同质化的时代,副刊或许成为了报纸的重要特征,刘江滨对此是有很大抱负的。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经他及他的同事,笔者得以刊发数十篇文章,粗略梳理,除了《与韩羽先生谈文学》之外,还计有《钤印本》《张中行逸事》《“撒下一颗种子”》《旧风旧雨亦旧人》《当我们谈论书房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记孙郁先生》《文章有神交有道》《幸遇王稼句》《老友记》《“清淡质朴”才有味儿》《丰子恺著作收藏记》《我眼中的邵燕祥》等。

这些文章或长或短,都得到了特别的展示,真是令人快慰的事情。如此列举,并不意味所写文字的重要,而是想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培护这一园地清荫者的敬意。

虽然写作曾是刘江滨编报的余事,但他依然没有忘情文学,间或写成的一些散文随笔,都是令人称赏的。笔者还是尤为喜欢和看重他写的一些文化随笔小品,它们有知、有识、有趣、有味,很令笔者想到张中行先生所作的小品文章。

随笔《桃之夭夭》,系写他最喜欢的桃花,以三篇古诗文为引子,层层递进,写了桃之丰富繁杂的文化韵味,其中或有辟邪之意,或有多情之喻,也或有清净脱俗之寄托,显示出论者对于美好事物的赞赏。

文章《五色炫乾坤》是与《桃之夭夭》一样水准的美文,这些文章都是从一个事物着手,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有书卷气却并不令人生厌,有雅趣却不令人感到造作,而是自自然然,娓娓道来,读后颇增见识,又能感受一种美的愉悦。这篇《五色炫乾坤》之佳处,还在于举重若轻,气象阔达,又能收放自如,堪为大手笔矣。初读此文,便是十分偏爱的,后来笔者编选花城出版社的《中国随笔年选》,便将此文收录其中,以期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此外,这本书中还收录了他的一些抒情散文,文笔质朴而感情真挚,如果说那些文化随笔如青果儿一样读有余味,这些抒情散文,则颇似脆梨儿的甘美滋味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2:35 , Processed in 0.08643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