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英国科学家波兰尼提出缄默知识以来,这一概念在不同学科中有默会知识、隐性知识、内隐知识等多个称谓,虽然其表层结构不同,但深层结构无异,在教育领域已被认知。由于不能系统表述,教师缄默知识常被忽略。
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同等重要
知识学得往往是外显的,知识习得通常是内隐的。教师用这两条途径推动专业自主发展,改变现有课堂教学能力。除却发展其他兴趣爱好陶养性情以外,教师缄默知识总体表征为学科化。
教师知识学习本身带有学科倾向,为我们探寻其缄默知识特征提供了契机。教师有自身局限,不可能成为所有学科领域的通才全才,因此在整个知识领域,教师知识是专业支撑的学科样态。不同教师分析问题基于先见的学科视角。教师学习就是对其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和重组,从而获取新知识,在惯习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纷繁复杂。教师既要像医师、律师一样去把握学生的个体特征,也要对其群体或总体特征进行全面认知。在教师知识构成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科知识就是缄默知识。
教师缄默知识不是展示给学生的我说你听、我写你记的知识样式,而是教师在深加工后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同化、顺应教育教学规律,其思维方式积极作用于课堂,并通过显性知识得以呈现。《反思教育》一书中指出,知识可以包括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知识的分类标准不同可得到不同结果,教师知识可从认知角度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教师缄默知识是依据表述方式差异划分的。在教学情境中,教师机动选择适宜于学科课程展开的知识。相对于静态固化的显性知识,缄默知识是动态活化的。
缄默知识可转为显性知识
探寻教师缄默知识可有三种方式:
从知道走向知晓。教师知识应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因为教师知识是需要通过学生、课程、专业、学科来转化的。每个人的知识形态殊异,教师个体知识是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并有张力,助力知识的传播、转化、创新。教师不仅要知道知识的内容,更要知晓知识的构成方式和形成过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获取,建构其知识生成的图式结构,逐渐清晰模糊的知识图像。在技术和习惯、态度和偏好、工具和制度等背后,是教师累积经验后内生的知识样态,以学科知识显现,为学科奠基。
从默会转为领悟。缄默知识是默会的,有无师自通的成分。复归教学相长的本义,教师知识有师徒面授机宜的显性学得,多数是自学成才暗合习得规律。因为教师面对多样的学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默会转为领悟,从自我认知到让学生认知,越来越契合教育教学规律,发展为专业直觉的顿悟。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碎片化学科内容,若统合为学科知识框架,需从自会转译为他会,帮助学生在传承之后学会运用与创新。没有长期积淀,教师很难做到常式思维的质性飞跃。
从潜在变为显现。教师与生俱来的未完成性,有助于探察缄默知识的转化机理。譬如教师观摩同一节课,多位教师面对同一内容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实施教学。先不说各有千秋的具体做法,万变不离其宗,教学始终围绕目标展开任务,不可缺少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估等基本环节。同一节点,一位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唯一的。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构成教师知识整体,外在行为是教师在具有丰厚学养之后的自然流露。新手教师有尽相展现全部知识的欲望,殊不知一个教学内容推展开来,常有弗洛斯特式的遗憾。“在达成协议方面进展甚微”。教师自身是知识储备的容器,教育教学方式仅仅是其显性知识外溢的阀门,不可能将其知识存有原貌尤其是缄默知识尽相展露。
教师缄默知识显示专业精熟程度
教师缄默知识一旦形成并成熟,会显现于具体教学情境中。教师若是从新手教师发展为专家型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就必须让缄默知识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学科课程是教师发展的依托,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缄默知识牵引着教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投入愈多,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就愈强,教师缄默知识所起的作用就愈大。如果阻塞教师缄默知识输出管道,缺少深层知识源头活水的供养,教师显性知识在学科教学中自然就显得单薄寡淡。
缄默知识所呈现的是教师积极的工作状态,用以改变教师工作的复杂化程度,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在教学情境中所表现出的机智,有对教学运行过程的整体研判、适时调控、快速反馈,遮蔽在课堂教学深处,活跃着缄默知识。教师的灵动变通,属于缄默知识的外显性征,表现其专业属性的精熟程度,这正是当前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的内在机理。知识的强弱形态如同电流的作用,为学生学得教师群体共性知识和习得教师个体差异知识提供依据,促进单一学科知识供养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知识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发力。
庸师教出恶徒、良师教出善徒、名师教出高徒。教师缄默知识的学科化特征亟须被深入认知,使其得到很好发展。
(作者系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