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做到极致就成为大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1-24 04:3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辑做到极致就成为大家——读《理想在潮头:给青年编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原总裁陈昕数十年的编辑出版实践,足以证明他是一位把编辑做到极致的大家。日前,他专为青年编辑撰写的《理想在潮头:给青年编辑》一书,与读者见面了。读罢,我感慨颇多。
  我以为陈昕写给青年编辑的文字可以分为“道”和“术”两个方面。“道”是“术”的基础、前提、皈依,“术”是“道”的表现、实现与产物。就像先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的:“才者,德者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和“才”的关系似也可以看作是“道”与“术”的关系。陈昕同志没有泛泛地讲“道”的问题和“术”的问题,他完全是以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编辑出版实践来展开其间的关系的。他写给青年编辑朋友的文字,不但具有深刻的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引领性。
  那么,什么是编辑出版人的“道”呢?陈昕同志说,1977年历史给了他一个机会,由于他在部队是报社的优秀通讯员,复员时便被安排到上海市出版局,先是在组织处任干事,后经他的争取,去资料室当了资料员,同时编辑内刊《编辑参考》。在常人眼里,资料室只是一个角落,然而这个角落却成为他的“大学”。学林出版社成立后,他被调入,成为一个经济学编辑。从那时起,他就选择(编辑)出版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因为在他看来,(编辑)出版是人类最神圣、最美好的职业,它是人类冲出黑暗和蒙昧的“火把”,(编辑)出版人就是一批高擎着火把的人,他们引领着社会精神生活的走向和品质,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生活的建构。而后,上海出版界100多年形成的传统和作风熏染了他,老一辈编辑家、出版家的学识、胆略和智慧浸润了他,他们的言传身教鞭策了他,使他对编辑出版工作有了最初的崇高感和神圣感,对出版的地位、价值和功能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这些成为他努力践行“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的使命和追求的最好的注脚,成为他“潜入历史、化作永恒”理念的最科学的诠释。这可以看作是他40年来献身给编辑出版事业不断修炼的职业之道。
  “道”的修炼其实和“术”的造诣是相辅相成、相促相生的。这里先不谈陈昕同志对于一个出版社的治理之术,对于一个出版集团的治理之术,对于整个行业的治理之见,仅就他作为一个编辑而言,他的术也是值得青年编辑朋友梳理、学习和悉心揣摩的。
  初创新社与初入行业,编辑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你是否很快地具有一定的作者资源。陈昕同志与许多新编辑一样最初热衷于向名家大师组稿,为此他还建立了一本细账,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组稿收效甚微。于是他的“道”鼓励他,另辟蹊径,以新求新(以新编辑求新作者),他将眼光更多地瞄准甚至锁定在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界新生代上。用他的话讲:“倾心于那些未来十年、二十年后的学术大师。”而这些思想新锐的学术新生代,缺少的不是睿智和见解,缺少的恰恰是通过出版被社会认识、接受的条件与影响,于是编辑与作者一拍即合,就有了为中国早年改革开放提供重要理论引领的“青年学者丛书”。于是,编辑的“另眼相看”,助推一把,就让青年学者心中燃烧起巨大的学术自信,树起高高的学术桅杆,鼓起丰满的奋斗风帆,迅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骄子。于是,未必要粘着已有成就的大家,而是要移师成长性良好的青年学子(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包括从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了解情况、发现新人),就成为有作为编辑的进阶之术。
  丛书战略是编辑之术又一条重要内容。陈昕同志从一踏入编辑这个行道,就开始策划丛书,有体现犀利锐气、独到见解和严谨学风的“青年学者丛书”,有兼顾学术思想启蒙和学术深耕的“当代学术思潮译丛”,有服务于香港回归和“一国两制”的“走向1997的香港经济丛书”,也有突破传统经济学局限性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丛书大都有几十年的生命周期,有的至今还在出版,成为著名的品牌。看来,丛书战略和名编辑的成长也是互相支撑、互相推动的。考察一下编辑史,几乎有成就、有名望的名编辑与名出版社,都有丛书战略的不断涉及和推行。
  陈昕编辑之术的第三款,我认为可以表述为向专业型迈进,形成专注性的坚定,成就专门家的美名。我一直主张编辑要与作者共成长,与作品共成长,与名作者和名作品共成长。主观上要有这样的目标设计与追求,客观上要有如此这般的认可与默契。最初你只是站在作者和作品之外的一个编辑,渐渐地你向作者学习,向作品问津,逐步成为进入作者心灵世界和进入作品思想境界的一位专家或学者,你不仅没有浪费和错过阅读作品、问学作者这样的机会,反而充分地利用和借助这种机会,钻研性地学习,与作者进行深邃的交流,于是编辑做到极致就成为一位大家。一直在做经济学领域编辑的陈昕同志,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经济学家,特别是一位出版经济学家。他已经从最初信心不足地求助于大牌、顶级的经济学家,华丽转身,自己也成为一位底蕴深厚的经济学家。他关于出版业滞胀问题的研究,关于图书价格体系的研究,关于出版物市场因素的研究,关于数字转型边际效益的研究,关于出版社转企改制问题的研究,等等,都在我国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些在业内广受认可的研究,的确是“有准备的心智”与“有谋划的战役”之产物、之结果。
  如果说陈昕的编辑之术还有第四款的话,那就是他对写好审读报告的坚守与超越作者原有高度与深度的追求,这些审读报告有相当一部分转型为书评文章。他告诉我们,他已养成一种“刻板”的工作习惯,读每一部书稿都必须认真撰写审读意见,决不马虎。图书出版后,他会将审稿意见改写成书评送报刊发表,“算是尽一份责任编辑推广宣传的职责”。即便在他作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的年份里,他每年也要亲自审读20多种图书,并且坚持写审读报告和书评。不仅如此,他还特别注意研究书评的写作规律。一是处理好对于书稿的“感”与“评”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书评的思想与文字的关系,三是处理好“聚焦”与“升华”的关系,争取达到书评的最高境界,超越作者原有的高度与深度。
  由于叙述的必要,我在这里将“道”与“术”分开来描述,但其实在一个编辑大家那里,两者是充分地融于一体的。我惊叹,“道”与“术”在陈昕的编辑出版生涯里结合得如此惟妙惟肖,如此别具匠心,道深术精数陈昕。
  (作者:郝振省,系中国编辑学会会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40 , Processed in 0.09259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