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高记忆文辑---1978至1979,管季超就读孝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9 02:5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剑桥博士刘煜炎忆当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家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康福国际教育/凯博外国语学校的开学典礼,和我们一起见证2019-2020学年的开启。
    同学们、朋友们,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作为一个有三十七年教龄的老教师,想跟老师们说些心里话。
    学校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教师则是帮助孩子发现希望,指引他们实现梦想的人。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很想感谢培养过我的老师们,没有他们的教育与付出,我的人生结局,可能会是跟父亲一样的农民。
    在我众多的老师中,我特别怀念并感恩的是我中学时代的班主任,数学老师袁志禄先生,硕士生导师陈杨骎教授,博士生导师 Paul Davies。但是无论我如何拼命回忆这些老师教给了我多少知识,我都记不起来他们曾经给我讲过的考点、知识点、标准答案。我把他们所教过的知识考题全忘得一干二净,但有趣的是,我又自信自己今天的学术能力在老师所教过的学科优于老师。
    即便如此,也丝毫没有影响这几位老师在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我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之情,因为他们从灵魂深处、心智层面、思维方式、人生目标上根本性地改变了我,有时犹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有时执着坚持,刻意锻造。
    1977年上半年,袁志禄老师在班上兴奋地对我们说,邓小平要出来工作了,高考要恢复了。鼓励我们努力学习,作好参加高考的准备。
    有一次,袁老师看到我在数学竞赛中犯了几个低级错误,他在课上严厉地批评了我,课后又单独找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煜炎,你的数学物理思维好,你应该考大学,做科研,当科学家,像钱学森那样报效国家”。我当时一脸茫然,质疑地问老师:“我能吗行?”袁老师说:“怎么不能?先参加高考,考上大学,比如华中师范学院物理系,师从邱永熹教授,然后像他一样去剑桥读博士,毕业后回中科院从事科研,不就成为科学家了吗?”
当年15岁的我,听进去了老师的话,也不知道实现这一计划有多么艰难,从此内心就笃定了去剑桥读博士的目标。尽管半年后老师被调走了,但是他教给我的自学自律自信的本领,他鼓励我在教同学的过程中教学相长的方法,他告诉我做人做事要有“信心,恒心,爱心”的心性习惯,这一切都顺利帮助我实现了剑桥博士的梦想。因此,在后来的学习中,我并没有过多依靠老师,我依靠的是自己,在成长道路上,以自己为师,以名家的著作为师,以热爱阅读名家的著作为习惯,就这样,我走进了剑桥。
   多年以后,当作为老师及博士生导师的时候,我总是从心智模式及人生目标上出发,指导我的学生们成长成才成功,见证了他们成为博士生导师、教授及成功人士的人生旅程。
    另外对我影响至深的是我的硕士生导师陈扬骎教授,我是老师带的第一个硕士生,我们俩的关系根本不像导师与学生,更像是在实验科学海洋里畅游的一对弄潮儿,推波斩浪,不断克服没有充足经费及仪器设备的困难,自制了很多关键性仪器。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除了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我学会了从不言败,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以及用以致学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没有条件也有勇气创造条件,成就事业。最重要的,他在我就读剑桥获取博士学位之后,写了七封长信寄给我,从各种角度劝说我回国为祖国的科技创新做出贡献,我在剑桥工作七年后终于回国,回到原来的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工作。
    还有一位老师对我影响很大,是我在剑桥的博士生导师 PaulDavies,他要求我去解决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与创造,而不要只为发文章,挣工资、得奖金。
    老师们,总结这三位老师的教育,他们都不是仅从技术出发,从知识本身出发,而是从热爱人类,帮助他人,转变心智的角度出发,来引领学生自我修炼、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创新创造。他们的教诲像一盏盏心灯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
    但是我发现,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还需要培养大批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义务教育及高中抓起。所以我坚持在高中的课程教学中亲自实践,希望把自己的创新能力,转化成为一种课程教学模式,融入各个学科,开展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在学校和老师一起打造自己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希望我们的老师,都能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模式和认知能力进行教学改革,推动我们国家的创新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育是走心的事业,是灵魂与灵魂的召唤。我经常扪心自问,我们做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我是否偏离了最初的方向?
因此,办学十余年,我一刻未敢放松自己;因此,办学十余年,我一直坚持亲自坚守课堂,探索改革;因此,我不断地要求老师们改变观念,改革课程,改革教法;o因此,我在最困难的时刻,也没有放弃办学的理想,办理想教育的梦想。
    今天,看到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入凯博,越来越多的家长信任凯博,越来越多的平凡孩子们从这里出发去实现非凡的梦想,我非常的欣慰,也真切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幸福感:孩子的成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幸福。
    我感谢老师们,在物欲繁茂的今天,无限地热爱学生,保持着教育者的初心;
    我感谢老师们,在新老教育体制的变革中,不断地学习、创新,自我更新迭代,成为适应时代的更好的教育者;
    我感谢老师们,你们夜以继日地陪伴我们的孩子,给予他们最好的爱和教育。
    今天,我还要对学生们说几句心里话:
    同学们,知识不是接受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练就思维和能力的载体;分数也不是学习的目的,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垫脚石。你们要找到点燃自己激情的事业,拨动自己心弦的梦想,去执着地奋斗追求,奋斗一生;
你们要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学习,洗心革脑,重塑命运;你们要牢记生命的可贵,放大生命的价值,做一个一生向上向善、非凡利他的人,让你们的心灵为你们把握人生方向,去实现人生的无限可能。
    今天,我还想跟家长们说几句心里话:
    家长们,我们儿女的一生不是一周两周一年两年的短跑,是一生的马拉松,是由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促成的发展与成长。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热爱生活,自主求知探索的动力、能力与欲望,无法不断地迎接挑战,创新进取,克服困难,成就非凡。所以请家长们放弃教育自己的儿女“学习、刷题”的唠叨和说教,以身示范,从灵魂深处帮助儿女建立人生的灯塔与航标,激发他们勇敢地独立扬帆远航。
    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从心出发,以爱育爱,以智启智,以慧传慧,成就每一位学子的非凡人生!
谢谢大家!


2#
 楼主| 发表于 2023-1-9 03:01:01 | 只看该作者
袁志禄老师给刘煜炎博士的回信
煜炎:
      你发来的帖子唤醒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使我仿佛回到45年前在汉川万福中学任教的岁月。当时的万福中学,校舍破败不堪,设施设备十分简陋,但却是汉川县的偏远小镇万福闸有史以来的第一所高中,寄托着乡亲们的期盼。你们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放牛娃”,怀着改变命运的梦想来到学校,勤奋学习,孜孜以求,告别平庸,追求卓越!
    想到这些,我不禁浮想联翩,思绪万千……
     我童年生活在黄陂一个偏僻的乡村。放过牛,参加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体验过春季青黄不接时食不果腹的困顿和饥荒,因此,深知农民的贫穷、艰辛与无奈!
     我在汉川农村学校工作了整整17年(1962年参加工作至1979年调到孝感高中),我的学生几乎全是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农家子弟。我深知,这些淳朴善良农民的孩子,渴望改变现状,过上与父辈不同的生活。这是他们学习的初心与动力。“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教好一个学生,改变一个家庭”。帮助他们改变命运、实现梦想,是我这个老师的职责,更是使命!
    你们这批孩子,学习大都比较自觉,不用我操心,但学习成绩却有明显的差异,除了冢庭的影响,初中的基础外,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是个人的禀赋。人的天赋是与生俱来而非后天培养的,而且像埋在地下的矿藏一样的无法一眼看清。一个称职的老师应该善于用心去感知、发现学生的天赋,并将它发掘出来转化为学习的能力。
    经过仔细观察、分析,我发现了你与同学的一些不同之处:你比较聪慧,思维敏捷、缜密,接受能力强;更可贵的是,你比较沉稳、内敛,善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改正,能平心静气地将应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到极致并不事张扬。这些,都是做学问,成就一番事业应有的特质!
      十五六岁的少年,是人生充满幻想,放飞梦想的阶段,更是立志的关键时期。我给你们介绍徐迟的文章,讲陈景润的事迹,就是要你以他为榜样,立志做一个科学家。我给你们读郭沫若《科学的春天》也是想让你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发图强,出人头地。我要求你们有爱心、树雄心,下决心、有恒心,去用“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何其芳诗),更是希望你们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从对亲人、对祖国爱出发,志存高远,发奋读书,锲而不舍,坚持始终。值得庆幸的是,我的话你听懂了,我的苦心你领会了,从而在学习的道路上有了更高的追求,最后到达了胜利的彼岸!
    你从剑桥学成归国后,被国家列入百名优秀科学人才计划,我很欣慰并对你寄予更高的企望。我一直关注着你,期盼听到关于你的好消息。大约2008年吧,我听到了你“弃”科从教的消息,不禁感到惋惜——在我的心目中,让科学素养比较高的人去办基础教育是对人才的浪费。然而,你独具匠心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的办学成绩,使我意识到让科学家去办基础教育,或许更能将科学精神注入教育,深化教育的内涵,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而对办学者而言,则是从科学家到教育家的华丽转身,创造了事业的新辉煌,也成就了人生的新精彩!
      听到“北有刘煜炎南有张桂梅”的提法我感到诧异,我不赞成这样的口号,因为张桂梅校长的华坪女子高中和你创办的康福国际学校分属不同的范畴,没有可比性。她办华坪女子高中,帮助大山深处上不起学的女孩子改变命运,是雪中送炭;而你创办康福国际学校,助力家庭富裕的孩子圆梦世界名校,是锦上添花。你们这两所学校虽然招生对象、办学目标不同,但办学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使命却是一致的,都是报效国家,造福人民!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两种不同的学校互相补充,使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办学形态更加丰富完善,多姿多彩!
    张校长对贫困山区女孩子的爱心和奉献,她办学的艰辛和成效,赢得了全国人民尊敬与贊扬,是当之无愧时代楷模!我希望你也能用自己的办学成就赢得社会的认同和赞许,成为当之无愧、别具一格的教育家。祝福你!
      听了你在康福开学典礼上语气哽咽的致辞,我的眼眶湿润了。从你的致辞中,我听到了你对曾经的老师的感激之情,这对一个功成名就、造诣超过老师的人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从你的致辞中我还听到了你办学的使命感和对完美的执着追求,而这种思想境界,正是“康福”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的永不衰竭的动力!
     你称我为你“科教人生的启迪者,生命中的贵人”则是过誉了,我确实愧不敢当。我深知,我不过全国众多中学老师中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一员,就像海滩上的一粒沙子,虽然在阳光的照射下偶而会发出一丝光亮,却是微不足道的。我对学生所做一切,都是出自老师的职责使命与道德情怀。我在孝感高中担任领导职务时,在老师中创导无私奉献、奋力拼搏和团结协作三种精神,并以此作为'教书育人的道德规范和精神支柱。其中,奉献精神应该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道德操守和职业素质。每个行业的从业者想取得杰出成就都需要以奉献精神作为动力,但教师的奉献却有更深刻的内涵。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用生动的语言对这种精神作过非常精辟的描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让我们以此共勉吧!
          袁志禄 2021.4.15.于孝感高中
3#
 楼主| 发表于 2023-1-9 03:02:1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桃李芬芳,明天必将掀起民族复兴的后浪!
——在“北京康福2021届毕业典礼暨刘煜炎博士从教40周年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袁志禄           2021年6月18日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
     今天的毕业典礼,隆重热烈,精彩纷呈,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我这个步入耄耋之年的退休老师,重温了教师看到学生成长进步时的喜悦、欣慰之情,领略了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因此,首先,我要感谢我四十五年前的学生,你们的校长刘煜炎博士,感谢他邀请我参加这次盛典!
     今天,是康福国际学校高三年级检阅教育、教学成果,庆祝丰收的日子。是高三年级全体老师三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地精心培育,带来了康福高三园地今天的繁花似锦,硕果累累,造就了这届毕业生的灿烂辉煌!作为你们的同行,我深知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我要向你们表示敬意、表示祝贺!
     下面,我想对在座的家长说几句话。中国有一句俗话:“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为什么会可怜呢?大家想一想,从孩子出生之日起,父母对孩子体贴入微地关怀,含辛茹苦地培育,无怨无悔,不求回报。更令人动容的是,从进小学到今天高中毕业,12年漫漫长路,3840个日日夜夜,为了孩子的进步,父母更是担尽了忧,操碎了心。于是人们将父母的这种付出与艰辛概括为“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是,我要告诉各位的是,因孩子今天从康福高中毕业,长大成人,你们的“父母心”不再可怜,取而代之的是“欣慰父母心”。而随着孩子告别康福,飞向远方,出类拔萃,登峰造极,你们的“欣慰父母心”还会最终升级为“自豪父母心”!这是大家的共同期盼,也是我对你们的祝福!
     47位毕业同学是今天的主角,我想对你们多说几句。
     孩子们,今天,2021年6月18日,是你们一生中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因为经过十二年漫长而艰苦的学习,你们终于熬过来了,高中毕业了,成人了!我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们国家的普通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高中毕业标志着基础教育的结束,意味着你们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每一位登山者在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时,都会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总结经验教训,规划继续攀登的路径。此时此刻,你们也要回顾一下十二年的求学之路,严肃认真地思考两个问题: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打好哪些基础?这些基础我打好了吗?
     我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应打好两个基础,即做人的基础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做人的基础对人生是至关重要的,比学习更重要。做人的基础,简而言之,就是要培养、修炼健全的人格。什么是人格?我认为,“人格”就是做人的品格。做人的品格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三条,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坚韧不拔的毅力。
   我通过刘煜炎的成长经历来诠释一下这三条。
     刚才刘煜炎讲了当年我跟他的一些交流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当年的交流,他就不会树立崇高的理想,而没有崇高的理想,就没有今天的刘煜炎。因为没有理想就没有梦想,没有梦想就没有追求,没有追求就只会平庸而不可能卓越!是不是这样?
     高尚的情操是人的情感的升华,是人在情感层面的担当与操守。人的情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确实能感觉得到。高尚的情操,就是要把对社会、对国家、对父母、对师长、对身边每一个人的爱,升华为道德操守和责任担当。这是为人处世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你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坚韧不拔的毅力,则是任何人成就一番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刘煜炎就是一个典型。刘煜炎走过的是一条荆棘密布,充满险阻的路。童年时生活的困苦,长大后求学的挫折,工作后事业的艰难,他都没有退缩、没有屈服,而是迎难而上,继续前进。他战胜了困难险阻,成就了今天这一番事业。刚才,毕业生家长和各位嘉宾在发言时都对刘煜炎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刘煜炎是我50多年教育生涯中最欣赏并寄于厚望的学生。作为老师,最大的喜悦莫过于看到学生的成功。听了各位对他的评价,我很高兴,倍感欣慰。借此机会,我想对煜炎表示衷心的祝贺!
     第二个基础,打好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我想请问各位,高中毕业的水平能做什么?很多人只能送外卖、送快、扫大街。。我不是贬低送外卖送快递扫大街,这也是我们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社会必不可少的职业,快递员、外卖小哥、环卫工人的劳动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但是,如果你想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继续学习。
     提到学习,很多人都说搞好学习要天分。搞好学习要不要天分?当然要!什么是天分?美国物理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99分汗水加1分灵感”。我国的大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说过,“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努力”。这说明天才跟勤奋、跟努力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
     还是以刘煜炎为例来说明。当年我教煜炎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孩子很聪明,聪明到什么程度?一听就懂,一教就会,一点就通,而且基本能做到过目不忘。其次,他比较沉稳、内敛,有很强的自我纠错的能力,善于自我反省,自我更新。我要强调的是,世界上没有绝对不犯错的学生,过去没有,今天没有,将来也不会有!犯了错误能自我反省,自我纠正的学生,必定会破茧而出,学有所成!
    刘煜炎除了聪明以外,更可贵的是,他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童年的生活磨砺,使他明白付出的汗水与得到的收获是成正比的——在1分灵感的启迪下,只有付出99分汗水才能换来丰收的喜悦。他深知“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努力”的真谛,因此孜孜不倦,勤奋刻苦;锲而不舍,坚持始终。他终于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成功了。
     世界上有没有同时打好“做人”和“继续学习”两个基础的典范?有!而且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我的学生、你们的校长刘煜炎博士!
     孩子们,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还很长,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遭遇一个又一个挫折。为了今后人生之路的顺畅,我建议今天在座的所有同学,除毕业生外,还包括初三、高一、高二的学生,好好回忆一下刘煜炎校长对你们的教诲,研究一下他的经历,分析一下他成功的秘诀和经验,借鉴他的成才成功之路。我可以帮你们概括一下,刘煜炎的道德风范,家国情怀,学识学养,科学态度,胆识胆魄,奉献精神,都是在他身上呈现出的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也是你们学习的典范。刘煜炎今年59岁,他的人生道路充满艰辛,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罪。如果你们把他的奋斗精神和成功经验研究透了,学到手了,并转化成自己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恭喜你,你的一生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呈现在你面前的就会是学习和事业的康庄大道!
    昨天,刘校长的夫人带我参观昌平校园时,说到校园里有许多李树。当时我就想起了中国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在《李广将军列传》中的一句话。说的是桃花、李花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花朵的芬芳,果实的甜蜜吸引了很多人来赏花品果,流连忘返,以至于在树下踩出一条小路。这句话的引申意义是,一个道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哪怕他很低调,不张扬,仍然能吸引很多人慕名而来向他学习并表达钦佩之情,景仰之意!这,不正是当前刘煜炎状况的真实写照吗!
    今天是毕业典礼。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有一首风靡全国的歌曲,叫做《毕业歌》。这首歌是九一八事变以后的抗日救亡时期,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在座的年龄大一点的家长可能听过。当中有两句歌词,时至今日,我一听到仍然心情激动、热泪盈眶。歌词就是,“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救亡的巨浪。”今天,我要把这两句歌词改几个字,修改成“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必将掀起民族复兴的后浪!”我把这两句话送给今天毕业的47位同学,表达我对你们的祝福与期望!
谢谢大家!
4#
 楼主| 发表于 2023-1-9 03:02:57 | 只看该作者
北京之行感言
          袁志禄       2021.6.21
     今天,是我这次北京之行的最后一天。这次北京之行,虽然来去匆匆,时间短暂,却因内容充实,意义不凡而收获颇丰。
这次北京之旅的流水账是:
6月l7日,上午乘G520次高铁赴京,7:00从汉口站发车,一路风驰电掣,11:27抵达北京西站。下午参观刘煜炎博士创办的康福国际教育集团旗下的香山校区(尚丽国际学校)和昌平校区(凯博国际学校)。
6月18日是此行的主要目的,也是重头戏。上午参加《康福国际学校2021届毕业典礼暨刘煜炎博士从教40周年研讨会开幕式》并作为嘉宾致词,下午参加研讨会,作了即席发言。
6月19日,在刘煜炎博士的陪伴下,上午游览故宫,中午在故宫内当年习近平款待特朗普的“冰窖”进餐,下午游颐和园。
6月20日是最“忙”的一天。上午,在刘煜炎博士和孝高95届校友郑红平主任陪伴下,以“坐车观花”与“下车赏花”相结合的方式,游览了国家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水立方和鸟巢,在驱车行经长安街时,看到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喜气洋洋,正在测试七一庆典的音响效果,强烈感受到建党一百周年庆典前夕天安门广场的热烈气氛和人民群众的激情。下午游览恭王府和位于前门的《北京坊》并在四楼的湖南餐馆品尝湘菜。晚上在国家大剧院欣赏中央芭蕾舞团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演出的红色精典保留剧目《红色娘子军》。从上午8:30出门,到晚上23:30意犹未尽地拖着兴奋而疲惫的身躯回到酒店,历时15个小时!
    今天是夏至,是北半球今年白昼最长的一天,而昨天,则创造了我有生之来外出游玩时,一天之内兴致最高、时间最长的的记录!
     6月21日,我将乘G555次高铁打道回府。12:56从北京西站发车,17:20抵达汉口。
     回顾这次北京之旅,我强烈感受到当年的学生对的诚挚感情,不禁思绪万千,感慨良多。在京期间,受到了刘煜炎博士和孝高校友的热情接待、盛情款待,他们不仅付出了私帑,而且倾注了热情,付出了辛劳。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别了,北京!
别了,我的在北京工作的弟子们!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袁老师年事已高,也许我们后会无期,但袁老师会在有生之年关注着你们,祝福你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事业蒸蒸日上,更上层楼!
        写于北京—汉口G555次高铁上

5#
 楼主| 发表于 2023-1-9 03:04:52 | 只看该作者

永中三年



一九七四年,感谢李开元同志的帮助,我告别了留给我五味俱全的师范附小,来到永新中学,开启了为期三十多年的高中教学生涯。



  永新中学是城关镇创办的一所新型中学,当时孝高停办,市区的中学生大多集中在这里。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这所学校虽未步入高中正规,但十分活跃,师生排练的《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曾经享誉城区。办学模式也颇有特色,在普及高中文化课的同时,班级增添了不同的专业知识课,诸如文艺、农机、红医、机电等等,以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这种模式对文化知识的深层探求有些影响,但对学生的一技之长多少有些帮助。
  我在永中,先后接任的两个班级,都是文艺班(后叫政宣班),班上不少学生具有文艺特长。有个知识分子家长问我,老师擅长哪门艺术,我笑而不答。我一介书生,没有什么艺术细胞,怎么带这些有特长的学生呢?除了语文教学以外,我把精力放在学生的课余活动上,引导他们发挥特长。记得班上有不少学生喜欢画画、书法,我鼓励他们课余练习,组织他们办小型画展、书法展,为他们提供施展特长的空间。喜欢器乐、歌舞的学生也不少,课余,他们拉拉弹弹,唱唱跳跳,十分活跃。那时,社会宣传活动多,我带他们“送戏下乡”。一次到肖港水利工地慰问,近两个小时的表演,掌声不断。记得为这次演出,我写过一首小诗,其中有这样几句,“大娘门前一台戏,学子胸中万缕情,土台还比剧院好,快板胜过小阳春”。一次到三汊演出,学生的一曲二胡独奏《赛马》深得村里一位二胡爱好者的赏识,称道不已。这几届学生,没有径直上大学的机会,却走出了两位教绘画和建筑设计的大学教授,走出了两位在军营中摔打磨练成长起来的少校将官。
  文化革命结束后,“左”的流毒尚未肃清,中小学的办学方向还不明朗,社会上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开门办学,让学生到农村、到厂矿去磨练,去摔打。永新中学也不例外,在百里外的双峰创办分校,让城里的学生到那里劳动锻炼,开山种茶,“请教工农学马列”。每年,我都要带学生到双峰锻炼一个多月,有几次是背着背包拉练一天,步行近百里到达目的地。我们住在村民家里,一律的地铺,班级自己做饭,自己准备粮食蔬菜,记得当时腌制的又酸又辣的萝卜条就是我们的主菜。每天,我和学生一道背锹拿镐,到村南的团山开荒垒石,挖的挖,抬的抬,汗流浃背,腰酸腿软,也没有丝毫的松懈。为了解决做饭的烧柴,有时还要到七八里外的深山去砍茅草,不等晒干,又大担小担的挑回来。挑着沉重的茅柴,走七八里羊肠小道,是够辛苦的。我佩服那时的中学生,很多是机关干部子女,经受那样的磨练,很不容易,现在的中学生是望尘莫及啊。
  永中三年,忙于热热闹闹的出出进进,老师们在教学上投放的精力不够,学生的文化知识没有现代高中生那样的水平,现在想来,是愧对学生的。在那没有高考的年代,学生毕业以后,又背起了背包,踏上了上山下乡的知青路。对于那段在特定历史下开门办学的双峰生活,不好妄加评论。同学们在文化探求上有失,但在意志品格的磨练上,是不可低估的。三十年后,这批事业有成的学子,他们云集孝感,重访双峰。我与他们站在中分村口,望着团山坡地的片片茶园,这些已近天命之年的学子,对那一段青春岁月留恋不已,感慨不已。鬓发斑白的我,何曾又没有感慨呢。
                                                                                                      写于二〇一五年八月


6#
 楼主| 发表于 2023-1-9 03:08:06 | 只看该作者

孝高八七届毕业三十年聚会讲稿[size=1.6]  



            87届的同学们,你们好!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日子过得真快呀!
      首先,我代表赴会的老师,对你们返校团聚表示由衷的欢迎。以后,也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人常说,父母在哪儿,那里就是你们的家。我说,母校在哪儿,那里,也应是你们的另一个家。
      其次,我想讲讲我们的心里话,那就是:你们,是孝高的骄傲,更是老师们的骄傲!今天,无论你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无论你是富可敌国,还是小康初进;无论你是青云直上,还是采菊东篱,你们,都是我们用心血培植的桃李,都是国家的栋梁!我们为你们每一位而骄傲!
      人的命运有时是自己很难左右的,比如说到我吧,“我的前半生”也曾有过踏入仕途的机会,但因命途多舛而错失了。当我以一位中学教师的身份终结一生时,我心安理得,无怨无悔。毎想到桃李芬芳,每参加大家团聚,我骄傲,我自豪!这也许是显赫一时的人物所无法享受得到的。
      再次, 我要毫无愧意地对你们说:在你们驻校的三年里,我们老师都尽力了。
      在漫长的教师生涯里,我们夙兴夜寐,日出而作,日入却难得休息。每天,当校园的黎明静悄悄,我们就要在起床铃响前赶到寝室。铃声一响,像包工头一样,大呼小叫,敲床拽被,催促大家起床;集合要“快、齐、静”,不然,拿班主任是问;做操动作要整齐到位,不然,拿班主任是问;还得陪着大家,哼哧哼哧地跑上千儿八百的!每晚,当“寂寂人定初”之时,视察了寝室,要杀个回马枪,捕捉不安分守己,好谈天说地的夜猫子。好不容易回了家,“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们还要挑灯备课,批改作业。长年纍月,无暇关照子女的生活、学习;焚膏继晷,全心全意地投入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子女,也大都和你们相仿的年纪,即使亏欠子女再多,也没有怠慢过我们的这一份工作。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虛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感到羞耻。
      每每听孙悦唱《祝你平安》的歌子,我总是心潮难平。尤其是这两句:“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唱得我心里震颤不已:我们教师的所得和付出,的确不成正比!记得我刚退休,为了还清一笔欠债而要南下打工时,满周岁的孙子锥心的哭留声,还音犹在耳;九年后,当我们疲惫地背着行囊回家时,孙子已是一英俊的少年了。我们没有享到子孙绕膝,含饴弄孙之福!这也许是千百万教师后半生的写照吧。
      最后,也许由于教育理念等原因,你们在校期间,或有什么“少年维特之烦恼”而被棒打、扼杀,切望你们能够谅解,把那萌动,懵懂的过往,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不要成为心中之块垒,以“蒙娜丽莎的微笑”,笑对未来,笑傲人生吧!
      祝你们家庭幸福,父母安康,子女孝顺,事业有成,前途无量!
      仍然盼望大家“常回家看看”。
      谢谢!
                                     陈材信
                               2017年10月2日



7#
 楼主| 发表于 2023-1-9 03:10:51 | 只看该作者
30年前万尔遐黄陂招生记

    万老师说:“数学是一场遭遇。”其实何止数学是一场遭遇?30年前,15名初中生偶遇了万尔遐,从此发生了人生命运的巨变。
    1981年8月4日,中国火都武汉市的气温高达41摄氏度。武汉市正北的黄陂县城,开出了一辆客车,颠簸在西去孝感的这条三级公路——黄孝公路上。
    六月无君子,坐在车窗旁的万尔遐顾不上教师的斯文,剥下了汗得透湿的衬衣,兜着窗风,感受到了几天没有过的清凉。
    万尔遐的这次黄陂招生,可算倒霉透了。本来有十几个黄陂一中初中部的高分学生,立志要去他的孝感高中读书的,而且填了他的登记表。可到了第二天,他们都变了卦,连他们的影子都不见了。而且,为万尔遐招生作向导的那位黄陂朋友也“不见了”。
    万尔遐在招待所里深感奇怪,更糟的是,上午11点,黄陂教育局招待所的服务员通知万尔遐退房。
    “我还要住几天。”
    “你登记的只有三天,今天期满。”
    "我决定续住几天。”
    “不行,今天下午有大会的代表们报到,你必须在12点钟之前离开。”……
    “这招待所还有空房呢!”
    “不行,都要住人。”
    车子摇晃了一下,把万尔遐的沉思打断了。他知道,他正在离开黄陂县城。但有点不甘心:我怎么轻易地就被黄陂“赶”出来了呢?一个要再次“杀回”黄陂城关的念头随即产生了。
    说也奇怪,好像这辆车也明白了万尔遐的心思,在开出黄陂县城约10公里的路上抛锚了。一车人怨天尤人,只有万尔遐一人是带着微笑下车的。
    万尔遐站在马路中央,好像脚底下有点发烫,他顾不上弄清原因,便向四面观看。这个地方很有意思,有一条南北向的狭窄公路与黄孝公路垂直相交。向南去,按万尔遐的估计,可能通往武汉;向北去,通往什么地方呢?他当时不知道。
    又有一辆西去的车开来了,那群人一窝蜂地爬了上去。喇叭响了一声,只听有人在喊:“别开车,还有一人没上车!”
    万尔遐听得奇怪,公路上的人都上车了,还有谁没有上车呢?直到车子西去很远的时候,万尔遐才发现,公路上只剩下自己一人。
    等待万尔遐上车的那群人真是自作多情,万尔遐此时要返回黄陂县城,难道你们不知道么!在这场“生源争夺战”中,孝高的万尔遐不能示弱。他有点后悔的是,出发时,同事们告诉过他,在黄陂城不要住教育局招待所。现在明白了,这次去黄陂城关,自己一定要实行“地下串联招生法”。
    公路上的车子大概都不明白万尔遐的心思,向三个方向去的车子都有,就是没有回黄陂城关的车。
    正在这时,有一辆从南边来的车子,车牌挂的“黄陂”。好极了,万尔遐没等车子停稳,就钻了进去。他很兴奋,这是他的“二去黄陂”:      
    “这次非得把黄陂一中的那十几个孩子找到不可,不然,我就不回孝感高中了!”
    万尔遐感到口渴,顺手去摸他那还剩下的半瓶汽水。糟了,汽水丢了。这瓶汽水是出发时,孝高的校长作“壮行酒”送给他的。每次只喝了几口,应该还剩半瓶,现在糟了,连瓶子也没有了——这个瓶子是要带回学校作记念的——遗憾啊!与失去的黄陂一中的那几个学生一样遗憾,这次他是真正地尝到了失败时的痛苦啊!
    车子开了一会儿,万尔遐产生了疑惑,问司机:“快到黄陂了吧?”
    司机答:“已经到了!”
    又问:“还有多远?”
    回答:“还有四、五公里!”
    又问:“这车子好像不是在向东、而是在向北开?”
    车上有人插问:“同志,你到底要去什么地方呢?”
    万尔遐说:“去黄陂一中!”
    那人说:“一中?你莫非是去二中吧!”
    万尔遐灵机一动:“二中也行!”
    “不是‘也行’,而是‘不错’!”
    “此话怎讲?”
    “怎讲?在我们县,一中就是二中,二中就是一中!”
    万尔遐越听越糊涂,正要进一步请教,但车子已经到了站,停了车。
    万尔遐发现有点不对,这哪里是黄陂城,这分明是一个农村小集镇。——万尔遐感到被抛到了荒郊。
    “司机!你的‘黄陂车’就开到这儿吗?”
    “是的!我是从武汉开回来的。”
    ——就这样,万尔遐第二次在黄陂“抛锚”。
    有道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由于这二次抛锚,万尔遐才能有幸演出了如下的“奇遇记”。
    傍晚,黄陂二中的校长公办室里,王校长在万尔遐面前摊开了一个名单:
    “万老师,你看!这是前不久我们黄陂县初三毕业统考成绩。在这前30名学生中,有15名在我们二中,而且前3名也在我们这里!”
    万尔遐有点疑惑:这么一个小镇子,能有这么多的好成绩呢?
    王校长好像看出了万老师的心思,接着解释:“万老师,你在车上听到的话是真的,我们的黄陂二中实际上就是黄陂一中!”
    “此话怎讲?”——这是万尔遐在车上问过而没有得到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王校长先发出自问,然后才讲出了原由:
    “抗战初期,黄陂一中先从黄陂城里迁到我们李集!”
    “李集!”——万尔遐眼里闪光。
    “怎么?你听说过李集!”
    “不是,哦,是的!我是从一本《新四军传记》中知道李集的!”
    “不错,就是这个李集。不过后来,日本人又逼了过来,我们的黄陂一中只好又继续北迁!”
    “啊呀,你这位坚定爱国的校长啊!”——万尔遐激动地站了起来。
    “你搞错了,那位校长可不是我!不过,他是我的恩师。”王校长扶万老师坐下。此时的万尔遐的确应该坐下,他感到他的两个脚板莫名其妙地在发痛。
    “抗战胜利了,我们的黄陂一中又搬回到李集了。”
    “以后呢?”——此时的万尔遐对黄陂一中的校史发生了兴趣。
    “以后嘛,解放了。1954年黄陂县教育局通知我们的校长,要我们准备搬回黄陂城关。”
    “就是现在的黄陂一中?”
    “不是的,我们没有搬回城关。一直拖着,拖到了1958年,黄陂城关又冒出了一个黄陂一中!”
    “他们也称黄陂一中,你们怎么办?”
    “是呀!但没有办法,县政府下了文件,而且,县政府给我们也同时下了一文:黄陂二中!”
    “好了,好了,我明白了。”万尔遐想站起来,但又坐回去了:“一中二中,名实颠倒;遭遇机遇,因失而得!这就是万尔遐黄陂招生的奇遇记!——请把那份名单再拿过来!”
    万尔遐在王校长第二次拿过来的那份名单上,按分数高低,在前15名学生名字后面签上自己的名字,这实际是一份特殊的“孝感高中录取通知书。”
    王校长有点疑惑:“这15个学生你都招走吗?”
    “都招走!”万尔遐果断地回答,并同时等待王校长的表情。
    按理说,王校长应很兴奋,但此时没有,他的那种难以掩遮的忧虑,似乎也被万尔遐看了出来。
    “你有什么为难的事吗?”万尔遐问。
    “不是我有什么为难的事,只怕你有为难的事。我想,你这里的15个名额,应是黄陂全县招生的总数,现在只在黄陂的一所学校,就把名额用完了。这么大的事,你一个人能作决定吗?”
    “哈哈!”万尔遐笑了起来:“原来是为这个。请你放心,此事就由你、我二人今晚决定。你知道,在黄陂招生组中,我既是组员,又是组长;而你呢?既是黄陂二中的校长,同时又是黄陂一中的校长。有什么不能决定的呢?”
    这一问,反把王校长也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准备去食堂吃晚饭。但万尔遐刚要站起,又坐了下去。
    “你脚怎么啦?”王校长关切地问。
    “不知道!”万尔遐糊涂地答。
    “那么,我们是先吃饭呢,还是先给你看脚呢?”
    “先吃饭!”
    饭是送到校长室来吃的。至于这顿李集中学的第一餐饭,到底吃的什么,万尔遐也不知道,好像没有经过嘴巴就放到肚子里去了。
    学校卫生室的医生来了,诊断万尔遐的脚板受到“烫伤”。
    “哦!大概是在黄陂城关招待所洗脸时烫伤的。”万尔遐又在说糊涂话。
    王校长笑了起来:“洗脸怎么会烫脚呢?要烫脚也只能烫脚背,怎么会烫到脚板呢?原因既简单,又深奥。留给万老师今后写文章时去思考吧。”
    经过医生包扎后的两个脚板,感觉好多了。万尔遐表示,今晚不去找什么招待所,自己就在校长室的临时床上过夜。
    王校长与万尔遐有点相见恨晚,谈的话越来越多。几次有学生和家长求见,王校长也把其中学生代表向万老师作了介绍。但后来要求见面的人越来越多,王校长只得以‘今夜已晚,来日方长’为由前去谢绝。
    王校长几次请万老师休息,但自己又“忘记”了离开。不知道又谈了多长时间,万老师在朦胧中忽然听到有人在说:“万老师,我走了!”惊醒后的万老师从床上抬起头来,幸好没有问出“谁要走了?”
    王校长走后,万尔遐反而睡不着了。发现他的床头多了一个东西,原来是个只会“唱歌跳舞”、而几乎吹不出风来的电风扇——显然,这是王校长不知什么时候送来的。
    他把它关了,但还是睡不着;他本想起来,但感到他的两只脚似乎已经不属于他自己。只能在床上翻动和挣扎。
    这时,王校长回来了。万尔遐以为是自己睡不着打扰了王校长,抱歉地说:“对不起,王校长!我没有什么不舒服的,你回去休息吧!”   
    “万老师,我真对不起你,打搅了你的休息。但这件事我放心不下,还得向你说了。”
    原来,那份名单上排在第一位的丰继民学生,父亲在“文革”中受过冲击,至今还在一部分“领导”的心中留有“痕迹”。王校长担心这次招生会遇上“政审难关”。
    万老师躺在床上说:“王校长你放心,万尔遐既然代表孝感高中签了字,就等于‘政审通过’。文革期间那些政审条件已经成为历史。”
    “那就好,那就好!”王校长心中的石头落地了,就轻松地回去了。
    万尔遐发现床边的凳子上留下了一个东西,大概是王校长丢下的。用手去摸,原来是瓶汽水。好极了,这正是他想了一天的东西。
    正当万尔遐准备打开汽水瓶盖时,王校长又回来了。万尔遐赶忙把汽水送回原处,并大声说:“王校长,你的东西丢了!”
    王校长没有听懂万的话,一屁股往凳上坐去,只听“铛铛”一声,有东西滚到地上去了。
    万尔遐故意地问:“什么东西滚了?”
    王校长向地上扫视了一下,没有看到东西,回头便说:“好像是有东西滚下去了。你丢了东西吗?”
    “没有!”
    “好,那就不管它了。我还有重要的话要对你讲。——这个名单上有三个女生,她们是李慧凤、陈春凤、叶晓红。我担心她们在审查时被砍掉。”
    “那怎么会?她们都在前15名行列,而且不排在最后,要砍,也砍不到她们身上。”
    “不是的。”王校长说出了他的顾虑:“我们这里有一个规矩,女生要高出男生10分才能等效录取。”
    “谁的规矩?”万老师听了,先是惊讶,后是生气:“是教育局的规矩吗?你把‘文件’给我看,我回行署告他们去!”
    “不用,不用!这是我们这里的内部规定,没有正式文件,你告不了他们。只要你们学校没有这规矩就行了。”
    “我们孝感高中绝不会有这个‘违法’的规矩。你把那个‘名单’再拿过来!”
    王校长第三次拿过了那份名单。递到了万尔遐手中,在微弱的灯光下,在卷起的枕头上,万尔遐用颤抖的笔在那三个学生的名字前加了着重“记号”。
    还怕王校长不放心,万尔遐说出了心底的话:“你们县的那个不能见人的规矩,不仅欺侮那些女生,也同时欺侮了万尔遐。你知道,万老师有三个孩子,全是女生。”站在床头的王校长连连点头,长舒了一口气,此时,他大概彻底放心了。
    王校长很激动地对万老师说:“万老师,我代表我们的学校感谢你们孝感高中!这几年来,到我们学校的女生越来越少,你能把这三个女生带走了,我们的学校今后就有希望了。我也代表我们李集镇的全体女生和家长感谢你和你的孝感高中,你为她们带来了新的、真正的男女平等!”
    王校长走了,万尔遐感到万分口渴。他抬起头来,想找那个滚去了的瓶子。看到了,那“家伙”滚动到了墙角,距离虽然不到3米,但万尔遐没有办法拿到它,只是希望王校长再回来一次。
    万尔遐与王校长真的有心灵感应,王校长第三次回来了。万尔遐以为他是回来捡汽水瓶的,但一听,才知道不是:
    “万老师,我真的对不起你,我又回来了,还得麻烦你一下。这个名单上还有一个叫余文胜的学生,他今年才只有13岁,按我们黄陂一中的规定,他的年纪没有到上高中的时候。但他的成绩排在这里面的前10名中。万老师,你以为这个学生在审查时能够通过吗?”
    躺在床上的万尔遐听后很兴奋,当他想坐起来的时候又躺了下去:“王校长,这个学生太好了,孝感高中正需要这样的学生,这是少年大学生的培养对象,请你放心。请你再把那个名单拿过来。”
    在王校长第四次递过来的分数单上,万尔遐看到了余文胜,他在余文胜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并在名字前面加上了三个字:“少年班”。万尔遐回头对王校长说:“这,你该放心了吧!”——万尔遐虽然没看清楚王校长的表情,但按他的估计,王校长此时一定是笑容满面。
    王校长第四次走了,还是忘记了说那件汽水瓶的事。万尔遐虽然此时无法得到那瓶汽水,但他在心里盘算着:等王校长再来的时候,他的第一桩事情,是让王校长捡起那个汽水瓶。而且他打算先喝一半,另一半当“庆功酒”带回孝感高中。
    后记:这15名学生的后话——
    学生丰继民,他顺利的通过了“政审关”。一年后的1982年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女生李慧凤、陈春凤、王采文,她们没有受到“性别歧视”,顺利被孝高录取。在三年后的1984年高考中,李慧凤考上武汉大学,陈春凤考上华中师范大学,王采文考上武汉测绘大学。
    学生余文胜,当年只十二岁半,录入孝高后,他迅速的学会了生活自理,两年后的1983年考上了科大少年班。
    另外的十个学生,都在1984年的高考中如愿以赏,全部考上国家的重点大学。

8#
 楼主| 发表于 2023-1-9 03:11:47 | 只看该作者
为孝感高中高考状元点赞(四首)

一、喜闻戴梦佳同学今年高考荣获
我市理科状元有感

崇光渐隐曙光来,孝高大门为君开;
群贤毕至桑梓地,立德立言育英才。
去岁汪烨居榜首,今年梦佳再登台;
年年岁岁无穷日,春华秋实自在来。

    说明:汪烨去年高考荣获省理科状元。
                      2011年

二、阳光班内出俊才
  欣悉我校阳光班骆宇同学今年高考荣获全市理科第一名,
并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高兴之余,特赋小诗一首,与全校师生共表喜悦之情

玉盘银露映曙光,百啭流莺报晓忙;
明窗几净浓荫里,稚子童声诵华章。
有教无类遵孔圣,普施大爱满城乡;
孝高办学新特色,阳光班茁状元郎。
                      2011年

三、欢庆陈哲同学今年高考
荣膺孝感市理科第一名

金菊银杏桂花香,晨光秋色映学堂;
春风惠我师恩在,蟾宫折桂攀登忙。
人杰地灵董永里,惟楚有才非癫狂;
今岁秋闱红光地,贤契高中状元郎。
                       2012年

四、舐犊情深记心怀
喜闻姨侄孙姚佳伟考上武汉大学,甚感欣慰,
特吟咏小诗一首,以表对学校老师的感谢,对孙辈的嘉勉。

薄雾祥云绕楼台,万盏灯火次第开;
琅琅书声English,关关雎鸠唱和谐。
学子年少十七八,舐犊情深记心怀;
他年得遂凌云志,复兴路上展胸怀。
         2013年8月18日于谢师宴上

怀旧《政六三》
修身报国赴江城,益友良师美心灵;
文武双修抒壮志,红旂高举表忠心。
分飞劳燕五十载,难聚全班卅六人;
岁月沧桑容貌变,未忘旧时同学情。

                                                               说明:原湖北大学(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系六三年级当年仅招收一个班,
                                                           学生36人,其在校学习和毕业分配时,适逢全国“四清”和“文化大革命”,
                                                                       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持续的浮躁中。
              退休教师陈瑞华
               2016-4-25

9#
 楼主| 发表于 2023-1-9 03:12:57 | 只看该作者
  难忘这片情
                                   ——校友来信有感
                                感谢鸿雁送来恭贺新禧的年片,
                                深挚的情意洋溢在字里行间。
                                年片上透视着学府壮观的倩影,
                                书信中更是情真意切细语缠绵。
                                身披霞辉我漫步在后湖堤岸,
                                舒缓的脚步在湖畔树影下流连;
                                我搜寻着昨日一群健美的身影,
                                眼前出现了辉映校园的金丝银线:
                                金秋的风迎来了满园朴实的乡音,
                                和煦的春把师生的情谊孕育装点,
                                傲雪的红梅将耐寒的清香洒向城镇乡里,
                                夏日的芙蓉又笑把竞争的喜讯传遍。
                                才是满园芬芳的桃李,
                                便要化作明珠到北国南疆装点明天。
                                我感叹时光老人有心戏耍,
                                彼此才相知,时过已两年。
                                我笑话脚步为何依依而忘返,
                                绵绵的私情怎能把桃李留在身边?
                                紧锣密鼓催开报喜的迎春,
                                挑战的巨浪击打着进军的鼓点,
                                阳光、雨露拌和着蜜糖长大的新一代,
                                你的千般厚爱,万般赤诚正该向祖国呈献。
                                铭刻着人生的真谛,社会的职责,时代的重任,
                                采摘了声的振荡,波的奥妙,光的奇艳,
                                你们付出的辛劳何止万千。
                                霞辉中,我看到了,看到了你们的明天——
                                那魁伟的身形,正穿行在洒满金辉的峰顶。
                                那如椽的彩笔,正描绘着长江黄河的新篇。
                                待来日——
                                青春之树,枝荣叶茂,
                                矫健的鹰,竞向蓝天展翅飞旋,
                                和乐的金凤吹送着凯歌的旋律,
                                醇清的米酒掺和着喜悦的醉甜。
                                多情的鸿雁又会从湖畔掠过,
                                撒下名片细语,融和着我诚挚的思念。
                                                    刘绪煌  写于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9 03:13:53 | 只看该作者
忆陈老师
黄献清(841班)
                这些天一直沉浸于高中生活的回忆中, 似乎有一个班会在开, 大家叫嚷着,喧闹着“ 詹红兵, 来一个”, 结果他来了一个长的, “段红, 来一个”, 他来了个短的。陈春凤,吴业宏,言益民,陈楠生,刘灯明,汪长学,黄建中,龚四林,杨泽民, 陈运海,田文,向望清, 李友国,余换新,吴建材,刘灯明,易如清都有节目要上。我的思绪也回到了30年前。那天王立军推着自行车将我从汽车站带到孝高, 开始了高中军营式生活的第一天。
       那时每天的生活从起床跑步到晚自习睡觉都是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单调,紧张而富有挑战。偶尔在周末可以看看电影,小人书之类的调剂一下生活。 知识开了我们的眼,习题练习让我们融会贯通, 各样的考试检验我们掌握的程度。分数排名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山外有山, 楼外有楼。孝高真是人才济济的地方, 要想当总成绩第一名, 对我来说,拼了命都不行。但天无绝人之路,偶尔单科第一也会发生。30年后回过来再看,高中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决定一生,倒是激烈的竞争让人早日知道自己的长短处。
       要回忆的有很多,有那给我带来一生习惯的晨跑,还有那琅琅的早读; 有励志电视剧《排球女将》,还有那英式英语节目《FELLOW ME》;有周末大肉包子的香气,也有健身的麦乳精;有万迩遐老师精辟的数学课, 也有胡维智物理课特别的声调;有言益民标准的普通话,也有詹红兵精力永远充沛的身影;有因戴手表而指为奢侈的批斗会,也有喻甦的诙谐幽默剧(“是的不”被他说成“撕点布”);有堆满书的小书桌, 也有晚霞下扫完地洒了水的教室; 有想起来依然心动的少得可怜的几个美女同学,也有体育明星陈健,坚忍不拔的秦实权,高富帅陈亚雄,大眼睛吴大桥,机灵的程云松,胡德芳,黄建中,吴建财,稳重的严玉祥,周雨灯,金曜。憨厚的杨亚平,快人快语的杨泽民,沉稳而深邃的杨武君,肖四汉, 白里透红的田新轩,邱红光,严千钧,欧阳南宁,高个子陈运海,沈国兵,仗义的戴伯勇,动手能力极强的吴桥兵,孙守清,化学成绩极好的龚四林,结实的李志杰,壮实的李良红。
       然而最不能忽略的是我们的陈材信老师,作为我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对我们这个集体有着特别的贡献。他是严肃的,想不起来他有过开怀大笑,但他有不易察觉的微笑。他是慈祥的又是我们坚定的船长,他有大智慧却不喜欢张扬,他对我们有渐渐但长远的影响力。
       语文课对我来说真的很难,但他的课依然让我终生难忘。陈老师讲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我看到到荷塘里不止有藕,有莲蓬,还有诗意,有意境,有人性。陈老师讲的韩愈的《师说》成了我在华中科技大学做老师的指导。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让我体会到没有自由没有个性的可怕和一刀切的病态。陈老师的语文不是应试的语文,而是教我们做人的语文,于我们成长息息相关的语文。
       陈老师将他的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非常的有智慧。记得有一次搞班级大扫除,有一个同学偷懒不干活, 我有感而发, 写了一篇作文。想不到的是,陈老师在班级大会上念了我的这篇文章。我对于自己的作文水平心里有数,这一念,倒是让我信心大增,同时我想那个同学听到了一定会难受。以后的大扫除,我留意到他变得积极了。
       陈老师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成绩,心灵健康,身体健康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对我来说, 印象最深的是,高考那天,我感冒了。在我们排队进入考场的那一刻,陈老师拿出感冒清药片让我吃下,我因此才没有考出太离谱的成绩,进入了理想的大学。我相信陈老师不仅只关心我一个,他对班上每一个人都象慈父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毕业前夕陈老师为我们每一个人准备的茶叶蛋,为我们高考冲刺增加营养,那53个茶叶蛋何尝是蛋,那是53个撒向我们的爱心。
       高中毕业后,陈老师继续与我们保持联系,关心我们的学业,工作,家庭。他真是一位令我们尊敬的老师,也为我们为人树立了榜样。值此高中毕业三十年之际,我愿意以此短文感谢陈老师。
                                                                                               写于美国迈阿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5:53 , Processed in 0.08288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