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联 三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3-4 06:38: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联 三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山东 王惠正)每逢春节,各家门前皆要张贴一副大红春联,为春节增添喜庆气氛,已成为民风习俗。春联的内容主要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的祝福、欢乐情绪与新的愿望与追求。人们表达美好愿望,本无可厚非。春联既然属于楹联的范畴,就应当遵循楹联的规范,否则错误的表达和传播方式,将极其有害的影响和误导下一代。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对春联研究的切身经验,列举三十年来目睹到的怪现象并做以剖析,希冀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呼吁楹联界的专家学者们能群策群力,对症下药,救救春联。

我家与春联有着很深的渊源。父亲是一名教书匠,也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在我还是学生时代,我父亲每年到了深秋,就开始写春联,到腊月家人们一起赶集去卖。是春联帮我家度过了那些年最困难的年关。寒假里我自然是得力干将,选内容、写、卖,年复一年,我对春联的认识和书写水平也不断提高。尤其喜欢搜集、摘录一些词句佳丽、意境优美、充满生机且富有文学意味的佳句来书写:“天赐平安千载庆,门迎富贵万年春”“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桃红柳绿三春景,水秀山明万岁新”等等,一副副溢满墨香的春联驻足心田,至今让我玩味不已。春联,俨然成了我生命中的那份永远诉说不尽的故事和情怀。

我的老家是莱州。那时父亲每年书写春联平均在3000到5000张纸,集市上的春联都是手写。直至八十年代后期,集市上忽然出现了一种怪状——先是大量的印刷体春联涌入市场!字体肥硕粗壮,古板僵硬,千篇一律,毫无生气可言。紧接着又出现了印刷字体外缘描金边的,似浓妆艳抹的村妇;又出现了金粉印刷字体,红纸黄字,贴在门上感觉像庙宇。这些年似乎更加变本加厉,还出现了在印刷字体周围镶嵌着各式各样的字和图画,像“福”“春”等,在这些象征着喜庆祥和的字上都能看到字和图结合的“新字”,比如把“春”的下半部分的“日”用一个金光闪闪的金元宝代替,在“福”字的“田”和“口”中镶上小金牛角;绘的图案也五花八门:“鲤鱼跳龙门、梅花、龙凤呈祥、爆竹、财神爷、金元宝”等,花里胡哨的。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春联本是纯正的联墨艺术,三十年来,春联已面目全非,她所承载的那种文化性和艺术性已荡然无存了。怪状更离奇的是,出现倒贴‘福’字,意指“福”到家的意思。按此推论,是否结婚的“喜”、祝寿的“寿”也该倒过来贴或者挂?冯骥才先生曾说过说:“像时下这样,把大门上的“福”字翻倒过来,则必头重脚轻,不恭不正,有失滑稽;有悖于中国“门文化”与“年文化”的精神。倘以随意倒贴为趣事,岂不过于轻率和粗糙地对待自己的民俗文化了?”

从人们所购买到的春联内容看,有的不讲平仄,分不出上、下联,有的合掌,有的词性错误……总而言之,几乎不合楹联规则的怪现状在春联里都能觅到踪影,可能惟一符合春联的条件就剩下字数相等了。再者内容也极其单调,文化内涵过于肤浅,整个春联市场除了“财”就是“福”。“财”字的对联比例最高,诸如“财源广进”“财运亨通”之类,如此春联,人们争相购买,虔诚地贴在自己厅堂或门口。这就是当今春联的一种变形、扭曲的怪现状!据《青年时报》报道:贴春联闹了笑话——杭城一家医院的门诊部大门的春联,被传到网上:上联是“生意火红红四海”,下联是“财运兴旺旺九州”,横批“生意兴隆”,引来大家的吐槽。看来该医院是要把自己的“火红”建立在大众的“多多生病”上!当然,该医院也未必出于此意,但春联总要贴,奈何卖春联的,并没有适合医院等行业联内容的……于是,医院、监狱、军烈属、福利院的大门口,也都出现了“生意兴隆”类似低俗荒诞的怪现状。它呈现于众人围观的各种场所,实在有伤风化。如果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也并非夸大其辞。

大部分居民认为购买春联的方式纯是图方便,图喜庆。人们对于对春联文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种“随波逐流”的心态,真正能够重视理解的不多。网上曾有过民意调查,从春联的来源和人们对贴春联的态度来看,有95%的居民是通过购买的方式,创作的仅占5%。有20%的居民对贴春联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10%的年轻人认为麻烦,仅有8.3%的居民认为应该大力提倡春节贴春联这一传统文化习俗。

究其原因,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人们对精神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除了经济的发展影响,还有就是人们思想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文化上力求追求丰富多彩,相反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受到忽视。印刷厂印刷春联,考虑到销量,内容也一味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比书写的春联自然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收入,却摧残了春联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严重的拜金主义和市场经济让春联成了“过年话”的代名词,春联的市场无限度地“滥”“觞”,让这一国粹艺术每况愈下,不堪目睹。让春联所承载的文化传统满目疮痍,沉醉于低俗的物欲,这无疑是与时下的享乐主义、一切向钱看、道德腐化等消极现象所分不开的。我想凡是一个有责任和良知的楹联工作者,都会为春联的怪现状而扼腕叹息。

近几年,笔者也经常参加书法家进社区写春联活动。也是常会目睹到这样一种怪状。某某著名书法家在众目睽睽下椽笔一挥,杜撰出自以为高明却不符合联律规则的春联。书写者在赢得局外人的喝彩的同时,也为自己龙飞凤舞的“杰作”而沾沾自喜,神采飞扬,“还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那些喝彩者,也不由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精神麻木,“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不能不让人感觉到书写者及喝彩看客者们传统文化和审美教育的缺失,以及对春联这种传统民俗文化的无形践踏,仿佛是感到一条鞭子抽在身。由是,加强楹联常识的普及及国学修养,严肃创作态度,以防以讹传讹,方是正道。

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当代全民文化的一面重要镜子,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厚扎实及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当下,五颜六色的印刷春联,貌似是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革新,实际上是背离了传统楹联艺术,它们正糟蹋蚕食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我们必须采取批判和继承的态度,剃除糟粕,呼吁既要回归传统,尽可能去手写春联;又要与时俱进,内容具有时代气息,将具有继承价值的春联积累流传下去。鲁迅说过,“不能革新的人种,也不能保古”。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目的。春联,必须立足于我们时代的实际,根据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加以革新创造,才能使春联别开生面,不断发展。要想改变春联市场的现状,首先离不开政府文化部门的正确引导,对于印刷春联的单位,要建立审批制度,印刷的内容要进行申报。二是各级楹联学会要联合当地的相关部门对春联市场进行整顿,同时要组织水平较高的楹联会员、书协会员联袂创作,字体也可以多样化,避免一味地雷同和单调,再投放市场;三是进一步大力普及和弘扬楹联传统文化。当下春联的创新,要求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从思想内容入手,努力反映和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新现实、新风貌、新思想,具有超越前人的历史深度和广度,创造出更高尚美好的意境和情趣。二是从艺术形式上进行艺术规则、艺术手段、艺术技巧方面的探索和革新,既符合春节浓厚的喜庆色彩、又符合主人的身份和特点,或者符合不同行业特点,具有创新精神的时代特征,方是延续春联文化的一剂良方。这样春联低俗的怪现状才会彻底改变!

我们在努力培养健康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文明方面的积极健康的培养。应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培植人们修身养性、自强不息的优秀儒家思想为行动指南,对它加深理解,选择继承,进行创新。高密是春联重要印制基地之一。近年来,在中国楹联学会的指导下,他们从春联制作的源头和生产基地抓起,固源正本,扬清厉俗,无疑在当下对引导春联的健康发展,凸显春联的传播具有重要使命和现实意义。他日,当你访亲会友或漫步大街小巷,趁着雅兴留意目睹、欣赏张贴在各家各户的新春联,于字斟句酌中玩味、吟诵这些妙联佳句被折服时,相信此情此景在各位的共同努力下,或将为期不远。


(本文为中国楹联学会主办的第十五届楹联论坛暨春联文化研讨会获奖论文。作者系中国楹联学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烟台市寰球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7:07 , Processed in 0.11099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