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立诚”是做人与作文的理想境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30 11:2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立诚”是做人与作文的理想境界
──学习实践叶老作文教育思想的思考
中国特级教师文库《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第二辑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内容丰富,说理透彻,博大精深。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从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和教益。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叶老“立诚”的作文教育思想。
1924年,叶老在《作文论》中指出:“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虚伪、浮夸、玩戏,都是于诚字正相反对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99300页。)这里所说的“诚恳”、“严肃”的“态度”,其实质是做人的品德问题;所说的“原料”的“真实”、“深厚”也就是文章内容上的“求诚”。显然,叶老按照“求诚”的要求,把做人与作文联系在一起。1962年,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明确提出“为文”“立诚最为贵”。19621228日,叶老在《答林井然信》中对早期“求诚”的观点进一步发展完善,对“立诚最为贵”作如下解释:“承询‘立诚最为贵’一语。此语自‘修辞立其诚’来,无非‘言之有物’‘言之由衷’之意。而品德修养,实际锻炼,亦复包蕴在内。苟德之不修,实之不讲,虽自以为‘有物’,自以为‘由衷’,犹未‘诚’也。”这个解释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给文章的“立诚”下定义;第二是说文章的“立诚”应包括品德的“立诚”在内;第三是说品德的“立诚”决定着文章的“立诚”。不难看出,叶老把“立诚”作为人格修养和文章的完善统一的理想境界,阐明了做人与作文的关系。叶老的这个观点,在1981826日《答章熊信》中再一次作了阐述:“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的话,写几分的文。只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所以说或写似技能而非技能,实际是其人的表现,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说一首诗也如此。”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51300页。)综观叶老从早期到晚年的“立诚”主张,其内容、观点完全是一致的。可以说“立诚”贯穿叶老作文教育思想的始终,是叶老作文教育思想的核心。既然“立诚”是中学生乃至社会一般成员写作的理想境界,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以为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教育学生把精神“立诚”放在首位
叶老强调,作文要“立诚”先要做人“立诚”。他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51300页。)这里所说的“源头”即生活的充实、精神的纯粹和人格的高尚。他用司马迁和杜甫的例子说明这一点:“我们欢喜读司马迁的文,认他是大文家,而他所以致此,全由于修业、游历以及伟大的志操。我们欢喜咏杜甫的诗,称他是大诗家,而他所以致此,全由于热烈的同情与高尚的人格。假若要找反面的例,要找一个生活空虚的真的文家,我们只好说无能了。”(《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0504页。)这两个例子精辟地说明了在写作活动中人格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叶老曾建议,各种论写作的书都应该写一段“做人论”,非此不足以引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叶老认为,指导中学生写作也必须从“立诚”出发,把“做人”与“作文”很好地统一起来。叶老谆谆告诫教师,指导学生作文不能只着眼于技能,必须时时顾及学生“其人”这个整体,把精神“立诚”放在首位,重视对学生志操的陶冶,训练思想,培养感情,锻炼观察。教师训练学生作文能力,首先应该着重在这些方面。倘若他们养成了“诚实”的品德,思想方法是正确的,思维日渐缜密完善,情感日渐丰富纯真,观察也日益敏锐周到,他们的作文就不难做到理真、情切、意达,自然会写出“立诚”的佳作。如果教师指导作文专务形式技巧,让学生在各种优秀作文选和应考练习册中寻找秘方诀窍;在作文评讲修改上只把眼光盯在字句雕琢、表达方式上,这就本末倒置了。其结果是终其身而不能达到理真、情切、意达的目的,与作文“立诚”的目标相去甚远。
二、引导学生树立“有所为而作”的态度
就写作而言,中学生乃至社会一般成员写出言之无物、言不由衷文章的病根,除了人格修养不够以外,主要是缺乏“有所为而作”的写作意识。
196414日叶老在《答宋育瞳信》中指出:“我谓实际作文,皆有所为而发,如作书信,草报告,写总结,乃至因事陈其所见,对敌斥其谬妄,言各有的,辞不徒作。”(《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0504页。)叶老的“有所为而发”“言各有的,辞不徒作”的写作目的是与作文的“立诚”紧密关联的。试想,作者在动笔之前,想着读者的需要,想着文章所要发挥的社会效用,就不会写出那些言之无物、言不由衷的文字去浪费别人的时间。这样,写总结,一定要指出过去工作的经验教训和今后的改进方向;写通讯则努力使广大群众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提高群众的觉悟;写广告就为着给消费者介绍某种商品的性能和优点,以扩大销路。当然,学生练习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这是与实际写作不同的地方。但仅仅从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这一点出发,这种练习也应该是“有所为而作”。朱自清说过,这种练习也是一种应用,不过是应用于假想的读者。
考察当前的作文教学,不少教师忽视“有所为而作”的问题。相反,“为应考而作”倒是非常流行的。教师为应考而教,学生为应考而练,把作文训练的目标盯在应考上,过多地注重文章的形式和表达技巧,而忽视对学生的精神训练和对生活认识能力的培养,忽视作文内容是否有感而发,是否发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这样必然把作文教学引向应考模式的训练,引向形式主义的死胡同。叶老告诫我们:“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要提倡有所为而作。”(《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第103页。)
说到“有所为而作”,自然要涉及作文命题。好的命题,可以诱发学生产生“有所为”的意识,反之,学生会觉得“无所为”。叶老强调语文教师要明白一个道理:实际写作是先有材料,后定题目;学生作文是先有题目,后找材料。这是学生作文与实际写作“不一致”的地方。但是为了便于教学,命题作文又是需要采用的一种形式。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对此,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否则,作文命题是无法进行改革的。叶老认为,作文命题应注意两点:一是命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事情,同时又是他们想言而未曾言的事情,能诱发表达的欲望;二是命题本身要显示写作意图,学生通过审题能充分认识到写作的目的性。叶老的这些观点启迪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写作心理的研究,重视作文命题科学性的探索,以便使作文训练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去体验、感悟生活中离不开写作,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他们树立“有所为而作”的态度。
三、启发学生走向“生活充实的路”
叶老指出,“求诚”的文章来自生活的充实,“所以我们只须自问,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在向着求充实的路上?”“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感情。”(《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1304页。)如何训练思想、培养感情呢?叶老认为,训练思想的途径和方法是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广泛地接触外物,运用观察力,在观察中认识、思索,不断积累生活的经验,使思想日益成熟,具有判断是非、辨别美丑、评价生活的思辨能力。说到培养感情,叶老指出:“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觉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1304页。)他还告诫我们,不应当用“淡漠”、“消极”的情感去对待生活,否则写不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01304页。)叶老的这些见解十分深刻。第一,他把指导学生作文的着眼点放在做人上,强调不断引导学生向着生活充实的路走去,除此没有别的可靠方法。第二,他把指导写作的着力点放在扩大学生的生活积累上,强调重视对学生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第三,他告诫我们不要用消极、冷漠的情感对待生活,而要在充实的生活中培养健康、美好的情感。这样,才会写出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文字。
然而,目前不少教师的作文指导总是把着眼点放在写作技巧和方法上,不惜花时间训练这种做法那种做法,而忽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培养,结果使我们的学生在许多社会现象面前缺乏独立的认识能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指导的一大误区。把学生引向生活充实的路,不仅是作文指导的需要,而且是学生学会做人的终生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引导好学生,语文教师是责无旁贷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叶老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譬如坐得正,立得正,从生理学看来,是有益于健康的。但是决不能到了要坐要立的时候再来想坐立的姿势应该怎样。必须养成坐得正立得正的习惯,连生理学什么的也绝不想起,这才可以终生受用。叶老的话告诉我们,养成习惯要从平时抓起,训练有素,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方能终生受益。叶老还多次强调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的重要性。1973年他在《答李业文的信》中指出:“当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不是马马虎虎,粗枝大叶)看书读书的好习惯。写东西也一样,不论写个纸条,写封信,写一篇墙报的文章,都要正确、老实、实事求是,不瞎说,不乱说,不糊里糊涂地说。看书读书写东西都是要干一辈子的事儿,养成了好习惯,不仅是个人的益处,对于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也大有益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521页。)从叶老的这些论述中不难看出,文章要写得像个样子,还在于平时养成“立诚”表达的好习惯。平时没有“正确、老实、实事求是”的写作习惯,是决然写不出好文章的。
对于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叶老总结的规律是要靠环境的习染,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自己要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教师的作业批语、操行鉴定、教学板书都要字迹工整,教学语言要规范,在说和写方面为学生作出示范。其次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读书作文都要有一些常规,从阅读写作的态度到方法、格式的要求都要使学生心中明确,严格去做,合乎规范。再次是要注意大的语文环境的熏陶。学校班级环境布置要有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学校所有付诸文字的东西,都应力求合乎规范。还可以引导学生评论街头巷尾的广告、启事、招牌,指出其错误的地方,学习其正确的方面。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反复感受,自然有助于养成运用语言文字的好习惯。
198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重印夏丏尊、叶圣陶合著的《文心》,叶至善先生在“重印后记”中写道:“我的岳父和我的父亲都主张思想品德教育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所以他们笔下的语文老师(指《文心》一书中的语文老师)不光是教语文,还随时注意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他做事认真,为人诚恳,对学生平等相待,有问题共同研讨,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所以学生都亲近他,敬佩他,把他看做榜样,毫不勉强地乐意学他。如果学校里的老师都能这样以身作则,就会蔚成浓厚的精神文明的气氛,使学生随时随处受到熏陶。”这一评述实际上是叶老崇高人格的写照,是对叶老教作文与教做人思想的概括。借此,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叶老“立诚”的作文教育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激励我们按照叶老的作文教学观去不断实践,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新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0:38 , Processed in 0.07250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