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管季超近年研读过的关于“评课”问题的文章 [打印本页]

作者: 寒梅    时间: 2008-5-28 18:11
标题: 管季超近年研读过的关于“评课”问题的文章
管季超近年研读过的关于“评课”问题的文章
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1)《课堂教学监控的人性基础》
作者:丛晓波
康静梅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第2期

●季超按:本文所提出的“课堂教学监控必须而且只能以人性为基础”的观点对我有启发。从“人性”的角度思考问题,此前所见同类文不太多。
(2)《小学教师偏态性教学行为的质性描述与分析》
作者:黄小莲
《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2期

●季超按:让我很觉兴奋的是,在看到此文之前,我已经(不自觉地、经常地)采用了“质性描述与分析”的方法。
北师大肖川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大意如此的话:思想方法论是我们中国人比较缺少的东西,它能告诉我们怎样思考是有效的,怎样思考是比较合理的。
近年来,我觉得自己并未因年龄增长而停止进步,反倒觉得在“专业成长”上的速度越来越快,常常能收获“悟而有获”的快感。
如果这种感觉不错,那是好事儿。
(3)《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行为分析》
作者:王伟杰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9期

●季超按:《外国中小学教育》这本杂志所载文章篇幅都不太长,对某个问题的讨论常常未能深入,但从中可以获知域外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些新信息,这对我有启发。所以我并未订过此刊,但我找到了,就蛮有兴趣细看。
(4)《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适应性变革》
作者:孔亚峰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第10期

●季超按:文中提出的“思维教案”的提法有一些新意。
(5)《教学设计:宜简宜繁》
作者:魏星
《中小学管理》20050年第4期

●季超按:内容简约与方法的简便。
(6)《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
作者:魏星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第5期

●季超按:魏星是江苏邳州市教研室教研员,我留意到他的文章中常常会举较多的课例。
(7)《教学个性,你有吗?》
作者:颜廷杰
刘爱青
《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8期

●季超按:在目前的这种教研活动运作体制下,出现教学有个性的老师比较难。
小语教师文化底蕴不足,也导致真正有价值的“个性”难以呈现。
(8)《浅谈一堂优质课的生成》
作者:明庆华
程斯辉
《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7期

●季超按:程、明二位的教育研究的“夫妻店”颇有特色。大概是遵循“女士优先”的国际惯例,明老师的名字常常署在程兄之前。
2005年,经程先生介绍,我参加了“湖北省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协会”,感其荐举之友情,更因为钦佩其在教育发展史和教育管理学上的学术研究成果,一直很留意他们夫妻二人的文字。
(9)《生成:发现“风景”的预设》
作者:景洪春
《湖北教育》2004年第9期

●季超按:“预设”与“生成”的提法近年颇时髦,其实细一想,从古至今的教育,都一直在琢磨这事儿。新且旧,旧且新也。
不过,这种提法对帮助我们思考问题还是有价值的。
(10)《听课链接》
作者:郑文千
《中国音乐教育》

●季超按:郑文千教师文中的这样一句话对我们应有启发:“无论什么人,听课前必须明确‘我为什么要听这节课?然后再坐进教室去,这样听课才能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评述’。”
自问一下:作为教研员,我们是否常常是带着“准备否定”的态度去听课的,所以也就常常失望多,欣喜少。
(11)《听评课还要作为内行看门道》
作者:成少华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1日六版

(12)《在发现中追寻评课的更高境界》
作者:朱华贤
《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16日六版

(13)《为听评课搭建科学的对话平台》
作者:李文生
《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16日六版

(14)《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三要素”评课法的实践与探讨》
作者:许第珍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6年第11期

●季超按:在中学一线任教时,我极少关注过数理化英语等科的教学研究信息,1996年10月到教研室工作之后,开始涉猎语文以外学科的一些资讯。
在中学一线任教时,我也几乎不关心任何与“教好语文”“带好班”之外的一切教育宏观问题,1993年10月到区教委办公室工作之后,因工作需要,开始了解“勤工办”的工作职能是什么?“电教站”是干什么的?“普九”是怎么一回事儿?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制好在哪里?这样一些问题。
能服从于工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知识结构,是咱的一个优点,应该“自我表扬”一回。
但,不晓得拍上司的马屁,吃了苕大亏也冇得人夸一回。
但,长期游移于“兴趣博杂”,一直不能将精力专注于某一“优势领域”,也导致年过不惑,几无成就。
人生命运难以掌控。但,至少可掌握专业追求目标吧。
(15)《沙龙式评课/碰撞中思考》
作者:骆锡红
李纯德

(16)《<开心辞典>引发的教育思考》
作者:高琪
《湖北教育》2004年第19期

(17)《如何进行公开课的评课》
作者:姜永娜
《中国教师报》2004年11月24日

(18)《看课看什么?》

作者:佐斌
《湖北教育》

(19)《新课改挑战“好课”标准》


作者:储召生
《中国教育报》

(20)《让语文课更具有亲和力》

作者:周秀燕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版)

(21)《本色语文—谈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作者:梅盛军

(22)《谈如何提高音乐课讲评艺术》

作者:张惠玉
《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年第2期

●季超按:“关注点”的提法引起我的注意。
(23)《试谈听课关注点的多元化》
作者:付红梅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8期

●季超按:“关注点”的提法引起我的注意
(24)《评课究竟谁说了算》
作者:严育洪
《人民教育》2004年11期

●季超按:此文是由数学课例切入的
(25)《好课看什么》《评课文化的反思》(话题研讨)
《人民教育》2004年11期

●季超按:这是近年看过的关注评课问题讨论中最全面深入的一组文章。
(26)《评课中要关注的几对关系》
作者:李桂强
《湖北教育》2004年第7期

(27)《如何进行公开课的评课》
作者:朱志军等
《中国教师报》2004年10月27日

(28)《新理念下如何听课评课》

作者:陈华忠
《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7日八版

(29)《听评课的关键要素》

作者:王益民
《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7日九版

(30)《拒绝僵硬》

作者:赵秀红
《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5日二版

(31)《专家评课不应脱离实际》

作者:翁卫东
《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15日三版

(32)《别把课评歪了》

作者:村前河
《现代教育报》2003年11月24日六版

●季超按:文中透露出一个信息,在某次高级别的研修班上,曾经专为了研讨评课标准而组织了4节语文公开课。
这种研讨我想是非常有意义的。作为教研员,十一年来我听过不少课,评过不少课,也听过若干同仁的评课。坦白讲,对“评课标准”咱们是否一定就明晰,还待讨论。
作者在文中说:“必要时实行评课资格认证制度”。这种设想虽然很够创意,但实在是不可能真去实施的,因此我看到这一句时,忍不住就笑起来。
原因是:目前担任“评课者”角色的常常是“教研员”或“主管教学业务工作的校领导”乃至任何一个以“官身”或“嘉宾”身份听课的人,如果要“认证”评课资格,先得去“认证”那个“教研员”是否够格或那个“领导”是否真懂业务。
这事儿,可就闹大了!
哈!
村前河先生怎么比老管还书生气?
(33)《新课程评课研讨中的最大缺失》
作者:黄文龙
《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13日七版

(34)《听评课的关注点要落在哪儿》
作者:张淑伟
《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7日九版

(35)《研究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作者:洪东府
《现代教学》2006年10期

●季超按:作者洪东府先生是上海市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我颇有兴趣看文中所例举的化学课例。
(36)《对青年教师听观摩课的几点建议》
作者:朱华贤
原载《小学语文教师》

(37)《真诚对话与教师成长》(话题讨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载文

(38)《一线教师要做“美食家”》
作者:周玉林
丁淑平
《江苏教育》2002年9A

(39)《教师教育校本培训与同事互助观课浅论》
作者:邵光华
董涛
《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1月

(40)《观课与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邵光华
董涛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3期

(41)《湖北省第七次小学数学优质课简评》
作者:孙延洲
《湖北教育》载文

(42)《一堂有“争议”的课》
作者:姜连涛
陆友松
《小学教学参考》2003年11期


(43)《浙江省中小学命题音乐课展示纪实》


作者:靳卯君
《中小学音乐教育》载文

(44)《一节澳洲科学课的授课实录》
作者:杨震云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5期

●季超按:我很自得于自己早在2003年即看到了这篇《实录》并复印收存。当初在复印件上随手用铅笔批的一句话仍很清晰:“一种可供借鉴的课堂观察记录格式”。
但很懊悔将此文复印后未能放在手边,一直未能借鉴这种记录格式。
杨震云是我较早关注到的一位优秀的物理教研员,前些年我还曾通过南京的朋友打听过。
希望不久会有模仿这种“授课实录”记录办法的评课稿上传xnjyw.5d6d.com论坛上来。
好生提醒自己一回:这次可别忘了!
有时候,参考资料太多,也不是好事。好东西常常就压在堆如小丘的资料堆中,“云深不知处”。
可惜了我一屋好书、好资料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8-27 10:31
标题: 于合作的课堂观察
于合作的课堂观察
2007年05月08日11:01【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余杭高级中学的生物化学教研组,正在探索一种新的教学研究方式---课堂观察。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这种方式更加突出了研究与学习的性质,而且更需要教师间的深入合作。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观察活动,学校开发出了操作性很强的《课堂观察手册》,确定了课堂观察实施的三个步骤,即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明确了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即课程、教师、学生和课堂文化,每一个维度都确定了有针对性的观察指标。

  步骤之一:召开课前会议

  去年寒假前,生化组教高三生物的屠飞燕老师作为被观察者开设了一堂观察课,内容是《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在确定屠老师开设观察课以后,教研组同时确定了参加课堂观察的老师,并召开了课前会议。

  课前会议是课堂观察活动的第一步。在课前会议上,作为开课教师要说课,根据开课教师的说课和参加观察的教师自身教学中的问题明确观察点。这样的课前会议一般是在开课的前一天召开,参与观察的教师也要做充分的观察准备,而不能随心所欲地观察。本次课堂观察活动,屠老师先陈述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并指出了自己认为是亮点的设计,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遇到的四点困惑:一是这节课自己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指导关涉到这节课的成败,但自己对小组合作的指导经验不足;二是按照设计,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实现的,但探究活动必然带来耗时多的问题,如何有效分配教学时间;三是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然会提出一些无法预期的问题,如何高效引导又能有效聚焦核心问题、达成教学目标;四是在情境的创设、利用和拓展以及问题的设置、提出等方面心里没有底。

  根据屠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困惑以及观察者自己关注的问题,参与观察的6位老师确定了6个观察点:一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观察;二是目标达成的观察;三是教师指导有效性的观察;四是教师讲授的观察;五是学生回答行为的观察;六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观察。

  步骤之二:开展课堂观察

  进入课堂观察时,每一位观察的教师根据自己确定的观察点进行观察记录。观察记录要求有定性的描述性记录,也要有定量的记录,比如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出现的频率。同时,要有观察者的现场感受与理解,观察的教师还要记录音像资料。这节课,郑超老师观察的是“学生的错误和教师针对这些错误作出的反应和采取的应对行为”,根据他的观察记录,在本次课上学生出现的知识性错误为3次,表达性错误为2次,思考不全面的有5次,未把握问题指向的错误5次。同时,他还对教师的反应和教师相应的行为作了记录。其他观察教师也都从自己的观察点出发,按照规范的观察记录记下了在每一个观察点上学生的表现、教师的反应和相应的行为,并记录下当时的课堂片断,为课后会议以及写观察报告提供翔实的依据。

  步骤之三:召开课后会议

  课堂观察后,教研组及时召开课后会议。在课后会议上,开课的教师要先就这节课的实施情况进行充分说明与反思,参与观察的教师就这节课展开对话。

  屠老师在本次课堂观察的课后会议上,就自己上课的优点和不足谈了自己的感受,在平等、真诚的对话氛围中,观察的教师也充分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会后,每一个参与观察的教师都从自己观察的角度,根据自己的课堂原始记录和课后会议的对话写出了详细的观察报告。报告中有数据有分析还有建议,每一项建议和分析都建立在课堂表现的基础之上。屠老师根据课后会议上参与观察教师的意见和自己上课的体会,写出了课后反思。在反思中,她认为自己的课由于课前准备不足,情境创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知识点过渡上,语言太僵硬,逻辑性不够,提问过程中有的问题指向不明确,导致学生答非所问或不知从哪个方面回答;整堂课在情境创设与讨论上耗时过多,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从整堂课看,自己的语言还有点啰唆。

  说起本次观察活动,屠老师有三点感想:一是通过这样的观察活动让她对这一教学内容理解得更深了;二是这次观察活动对以后的教学行为改进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三是这种方式对参与观察的人来说也有很大收获。(本报记者 赵小雅)

  《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8日第5版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8-27 10:34
标题: 者:佚名 文章来源:其他网站 点击数:672 更新时间:2006-8-24
者:佚名    文章来源:其他网站    点击数: 672    更新时间:2006-8-24
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偶然或有计划地觉察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课堂表现的过程。课堂观察是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调整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
(一)课堂观察的范围与重点
主要包括对学生课堂中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及注意力状况、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观察。
1.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方面要着重观察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是否连贯流畅,回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师的思路,完成作业是否有困难,等等。
2.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这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次数、学习的速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听课的专注程度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这些信息对教师控制课堂是十分有用的。
3.观察学生的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这方面着重观察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到黑板练习时是否胆怯、恐惧,对学习活动是否焦虑或不耐烦,与同学能否融洽相处,有无挑衅或攻击性行为,有无退缩、冷漠的行为表现等。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重点观察,教师就可以大致对教学的难易程度、教学速度是否适当作出判断,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作到心中有数。据此来调整教学活动,采取管理措施,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二)课堂观察的技术要求
1.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在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随时对课堂活动作出调控。
2.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教师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既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课堂中的全面情况加以监控,同时还要根据课堂情境的特点和学生表现,对课堂活动的某些方面或某些学生的个人行为进行重点观察,以达到对课堂活动的深入了解。
3.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不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教师的观察应与教学行为自然融合在一起,既要有意识观察,又不露明显痕迹,不对学生形成明显的压力,不让学生感到教师处处在监视自己。
4.排除各种主观倾向,进行客观观察。实践表明,教师心理活动的某些主观成分有时也会左右他的课堂观察,从而形成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观察结果。以下几种效应对教师的课堂观察会有消极影响,应加以排除:(1)期待效应。指根据自己的结论期待事实的发生。例如,对好学生有正向期待,一般不做消极分析,对差生有反向期待,一般也不做积极分析。(2)平均值效应。有些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做班级整体评论,也就是往往把学生群体看的都比较好,或都比较差,这样容易造成对学生个体评价的不公正。(3)中心论倾向。即遵守一贯的正态分布原则,中间大两头小,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有过强的固定性。(4)互动倾向。即一种光环效应,一好百好。对学生的主要印象可以影响到对他的其他印象。例如,教师特别好取学生成绩的光环,一般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方面也都好,成绩差其他方面也不怎么样,等等。(5)标签效应。指教师一旦发现某个学生身上不好的东西,就下结论,贴出了标签。这个标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改变,并可能传递给其他教师而影响他们的观察,班主任的标签往往影响力较大。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8-29 09:29
在全国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上的评课稿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特级教师 滕春友 受全国小语会汉语拼音教学研究中心蔡玉琴理事长及理事会同仁的委托,我就本次全国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历城宾馆会场的12堂阅读课作一简要的评述。纯属我个人参加本次活动的粗浅体会,有些观点主要是想引发同行的研究与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这次活动的总体印象(三句话):新秀荟萃,名师辈出,每堂课都闪现出令人鼓舞的亮点;把握目标,设计精到,每堂课都凝聚着各地教研团队的智慧;童言童话,精彩纷呈,每堂课都展示了济南的孩子们活泼灵动的童真! 具体表述为如下几点: (一) 准确把握阅读教学课堂目标。 课堂大多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依据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利用文本,采用"读读、说说、背背”和"认认、记记、写写”的基本教学策略,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基本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如《窗前的气球》、《谁打碎了花瓶》等课的教学。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读书、识字是首要任务,阅读理解可以迟一点、浅一点、少一点。课堂要以读为主,把讲的时间放在难理解的词句上,切忌把精力放在分析课文内容上。 (二) 生动展现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研究成果。 在课堂上,老师们把传统的生字卡片运用得淋漓尽致,有老师精心制作的各种孩子们感兴趣的外形的卡片,也有学生预习时制作的略显粗糙的卡片,还有用卡片"开火车”,做游戏……真可谓是卡片小,功能大。识记生字新词的方式还有:找朋友、拼音小帽找小主人、猜字谜、摘苹果、一字开花、拍字游戏、识字魔方、与课文内容有机联系的"飘浮着的云朵”等等,不胜枚举。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的教学中,老师提供了五种识字游戏供学生小组学习时选用。 (三) 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自己去吧》首先解决文本中出现的轻声词的朗读问题,简单有效。 《酸的和甜的》用朗读和表演的方式,学生理解"迫不及待”一词显然是深刻到位的。 无独有偶,学生在学习《夕阳真美》中生成了"连绵起伏”的理解,教师随机地引导用手势表示来理解的方式也非常有效。 《假如》口头填空练习:"西西就能和我们一起 ,一起 。”这是句式训练和内涵理解的有机整合。 同样,《称赞》的语段朗读训练,既读出了小獾的自信,也读出了小朋友自己的自信。 《浅水洼里的小鱼》朗读"这条在乎,这条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时老师即时地引发学生反复做捡鱼、扔鱼的动作,看似过于牵强幼稚,但处于当时的瞬间情境中,学生理解的效果是听课老师们所有目共睹的。 (四) 积极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方法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小学低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课堂里单靠师传生受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需求,因而不能把学法指导作为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专利。《秋娃娃》的教学,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边读边勾画的方法学习。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听了本会场的12堂阅读课后,我的最大的感受是: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课堂,它的特性应该是姓"语”、姓"小”、姓"低”。基于此,提出如下三点建议,供大家思考: (一)进一步优化阅读过程进行识字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阅读文本,尽可能做到随文识字,在语境中识字。在课堂中要安排适时、多样的复现巩固。依据母语学习的特点,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教学,都不是在零起点上进行的识字教学,应当珍视学生的这一差异。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传统识字方法注入了新的生命,新的识字方法不断涌现。各地总结出不少具有地方特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但尚未在本次观摩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教学设计要尽可能改变线性的单一结构,转向块状的多维结构,以较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避免过于繁杂、细碎,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 (三)听课教师要基于自己班级的常态课来观摩学习。课件制作成本不能过高,要少而精,课件不能替代文本的阅读理解,过多的画面会导致思维的缺憾。写字练习应安排在课内当堂完成。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9-25 16:32
标题: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

王荣生
摘自:《语文学习》2005.6
  编者按:
  在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改变一味讲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标准,推进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是本列王荣生教授主持的“案例·课程内容建设”栏目这两年所致力的工作之一,这方面相关文章有《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达成》(2004年第1期)、《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2004年第4期)、《对两个课例的评议》(2004年第4期)、《语文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调查及分析》(2005年第1期)等系列文章。另外王教授还在其他刊物发表了《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1期)、《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师之友》2005年第3期)、《在两个关联中反思、审议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第5期)等文章。本文是上述研究的小结性论述。
  
一、什么是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
  观课评教的角度,因各种不同的目的而有所不同。但语文教学观课评教的习俗角度,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这在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也被鼓励从教学方法上着力,讲究教学过程,探求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观课评教的角度上升到了教学理念,而理念的落实处,往往也被理解为教学方法,主张平等对话、体现探究学习等等,在许多教师和评课专家的心目中,似乎都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建构主义的引进,使我们观课评教的立足点,从教师的逐渐转移到了学生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在实践探作中,所提出的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等指标,很大程度上又被还原为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然而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两个侧面,观课评教的角度既可以从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的角度去考察,也可以从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的角度来审视,既可以侧重在教学方法,也可以侧重在教学内容。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我们还很有必要,关注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问题。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也就是审视、反思这堂课教师教了什么,进而探询、体察学生所驻留的学习经验,并考察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及程度。
  二、怎样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
  (一)把握一堂好课的标准
  观课评教的最直接目的,是对一堂语文课做质的评价,以判断它是好课还是讲课。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我们提出一堂语文好课的最低标准、较低标准、较高标准和理想标准。
  最低标准
  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
  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
  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按道理讲,一个教师上课,不会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对所教的内容或多或少总该有些专业上的理据。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不知道教什么,是语文教师备课的最大困扰:不知道教了什么,是语文教师课后的普遍感受。从接触的大量课例看,我们的许多语文课,任课教师真的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常常连教参这么规定”“考试这么出题这种极为勉强的理据都找不到、对不上。就看见师生在课堂里忙活,但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这在语文课是常有的现象,恐怕也是语文课所特有的现象。鉴于此,我们把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这一看起来有些怪异的条目,列为语文课好课的最底线。
  有些语文课,老师在讲解、在运用多种资源,学生进行着多种活动,包括时不时地四人小组讨论,师与生的对话也频繁,教师似乎也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有时还能说出一些道道来。但稍一考察,就可断定其所教的内容与语文的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可以说是许多语文课的真实写照,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往往就表现为一堂课充斥着大量的与语文关联不大甚至明显无关的东西。尽管对什么是语文什么不是自己的与别人的如何辨认由谁划分,这些都需要作进一步的讨论,在课例研究中也需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但在原则上,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应该是语文课好课的底线。
  教学内容少而精,本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但我们的语文课,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通常是十几、二三十个内容,上课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其结果却是什么也没有教、什么也教不会。比如关于比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一直到高三的高考复习班还在教,结果是学生仍然学不会。十二年语文课教不会一个比喻,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没教过──老师每次遇到比喻都要,但每次都是在同时要二三十个内容的情况下点一下、晃一眼,或者50秒,或者1分钟,其结果等于从来没有教!对阅读教学来说,40分钟左右教数十个内容,势必是对课文的肢解,如果一堂语文课有十几、二三十个内容在教学,那么大致就可以断定这个老师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也是语文课好课的底线之一。
  较低标准
  教学内容正确。
  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
  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首先要强调与常态的一致,即语文课所教的听说读写,其取向、其姿态、其方式,要与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所需要的、所运用的一致起来。常态的对立面是变态,如果我们所教的语文只有在考试试卷上才体现它的用处,随语文考试的改进甚至连在考试试卷上也用不上了,那么就是变态的语文。比如阅读小说,看到第一句,喔唷开门见山,看到人物出场,喔唷肖像描写,然后分析从上写到下,从装饰写到面容等等,接着进入动作描写,又接着过渡到心理描写,最后通过……会现了……赞美了……”。除了语文课、除了语文教师的备课,没有人这样读小说,那么教学内容显然就变态了。教了一堆语文教师除了讲课、除了备课之外自己也从来不这样读、写、说话、聆听的语文,能说是一堂好课吗?是我们所希望的语文课吗?
  与学术界认识相一致,实际上就是与正确的专业知识相一致。应该说,目前的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高师院校中文系的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果问的话,多数教师也能正确地说出这些知识。比如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有区别,唐诗和宋词有区别,浪漫主义诗歌与现实主义诗歌有区别等等,对此多数老师是知道的。但在课堂教学中,从小学到高中,诗歌教学解题、作者介绍、背景介绍,然后是段意、主题、语言特色,老师知道的区别不见了,教学内容与一般文章也几乎没有多少差异,至多加一点音韵或意象的胡椒面。抒情散文的情景交融这人人都知道,小说的虚构这也人人都知道,议论文的关键是问题分析而不是观点的表态,这虽不是人人都知道但好些老师是明白的。那么,为什么要在黑板上列出某篇散文写了什么景而抽空了粘在景上的情?为什么把小说中的故事当成日常事件在评说?为什么议论文只讲这观点如何对如何好,只讲结论、本论、结论的格式
  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与学术界认识相一致,实质是要求教师反思、审议在语文教学界被通行语文知识,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的进修学习并体现为教学内容的除旧纳新。
  较高标准
  教学内容的现实化
  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
  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
  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语文教师在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普遍地存在着阻隔、矛盾乃至对立、冲突。比如教师主观上想教学生如何感受和鉴赏抒情散文,但实际在教的东西是列出某篇散文写了什么景,浸透作者情感的被当成似乎人人能见着的客观之物。比如教师主观上想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但实际却是把小说中的故事当成日常事件在评说、甚至猜测。教师写教案常规上是有教学目标的,即想教什么,但在一堂课后,任课教师很少有人去验证自己想教的是否真的教了。在过去的观课评教中,想教什么与在课堂里实际在教什么这种考察几乎完全被忽略了,不同的观课者往往按照各自的想法发表各自的意见,往往要求(建议)任课教师体现他原本就没有想过要教的东西,而忘记了该堂课的使命本来就应该是有效地体现该教师原本想教的内容。
  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在语文课常会出现距离;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则会呈现种种更为复杂的情况。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最终也要落实到学生的学,教与学虽不是单纯的传递关系,但两者趋向一致,教师的教与学生所驻留的经验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对一堂好课无疑是基本的要求。但在过去的观课评教中,这也几乎完全忽略了。长期以来,尤其是在公开课,我们的观课评教没有把想教什么”“实际在教什么与学生实际在学什么勾联起来,学生在这堂课究竟学的是什么,也很少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我们至今还没有系统地开发出探询学生驻留经验的方法。对学生在一堂堂语文课里学了什么,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视课评教者,很大程度上乃是想当然,甚至自说自话。我多次建议老师,在一堂课后的隔一天,找五六个学生问一问,问问昨天的那堂语文课他们学了什么。如果没有情错的话,五六个学生会给出五六种不同的说法,也就是说,对一堂具体的语文课学了哪些具体的内容,学生其实并不知晓,由于对这种奇怪的现象习以为常,学生可能还会惊讶地反问语文课还要学具体的内容吗?那么,学不到具体内容的课,能算课吗?我们不知道学生实际学了什么,却说我们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你相信吗?
  理想标准
  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
  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简单地说,就是要教课程的语文。语文课程之所以是语文课程,是因为课程与教学内容受目标规限、指引,是因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指向课程目标、旨在达成课程目标,而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这本来是常识,但在语文课目前却只能作为理想来追求。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明晰尚有待改进,语文课程内容研制落后乃至空缺、语文教材编制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考试与课程目标尚有较大的距离,等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错误地理解了语文教学中的教师风格教师个性,把课程的语文演变成了教师的语文
  在语文教学内容这个含义上,教师风格教师个性,指的是教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即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严重落后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所做的创造性的开发,或者说,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现。显然这里有两面性。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严重落后甚至空缺的情况下,应当鼓励教师的创造性开发;即使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相当齐备的情况下,也应该大力张扬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即课程,无论是导向还是现实,我们都应该把这作为基点。但是,开发和张扬是有界的,语文教师并不能代替课程,或者篡改课程,基点的准星应该对牢语文课程目标的名效达成。因而对开发、创生的语文教学内容需要审议,语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需要反思,我们必须把某堂课在那一点上实现了或接近语文课程目标哪一条目标及其程度,在观课评教中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否则语文课的好课很可能就会迷失方向。
  另一方面,语文课程目标,从总体上看属于能力目标或者叫素养目标。能力或素养目标,往往并不直接、具体地规限课程与教学内容,对期望学生达到结果的描述(即目标是什么)与为达成目标而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之间,存在着种种较为复杂的关系。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达到这个目标该教什么,存在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需要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或创生有所差异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使他们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好课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从教学内容角度我们开发了评价一堂语文课的9级累进标准:



 

 三、何谓连续性考察
  上面所列的9级累进标准,适用于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评价一堂用文课,包括连上两节的一堂课。作为语文教学专家,语文教师里努力上好课。但认定一堂好课,还需到把它放置在与前一堂后一堂课乃至前一周后一周课的关系之中。
  大家知道,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等,一般都是40分钟左右相对孤立的一堂课,学生借班,老师执教。这样的课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毕竟与普通教师的日常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公开课等所强化的一些方面,也许对日常教学并无多大价值;而孤立地观评一堂课,又极容易遮蔽日常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另一些方面。比如,注重导入,这对公开课等或许有其必要,但日常的语文教学,一般情况下教师只需交代昨天学了什么,今天要学什么即可,并不需要费天大的心计这么来导那么去导。而昨天学了什么,今天要学什么,这本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十分关注的教学内容连续性,在寄生于公开课的视课评教习俗中,却几乎被完全抛弃了。
  教学内容的连续性问题,牵涉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呈现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等,十分复杂。从广大教师易于把握的角度,我们认为大致可以着眼于两个方面:第一,点与点的区隔,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那一课的教学内容有差别;第二,点与点的内在联系,在同一个学习领域或学习主题,后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如一课教学内容的延续、拓宽、提高或加深。
  在大部分语文课还够不上好课最低标准的今天、谈论语文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肯定是奢望。但是,如果我们在观课评教中,至今还不能树立连续性考察的意识,那么也许这一辈子都不必对好课抱有希望了。
  四、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意味着什么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场变革,这场变革的意义,将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逐渐接纳如越发显豁。
  首先,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引导了语文教学研究关注点的转移,有助于语文教师减少备课的无效劳动。据我们调查,我国初中语文教师的日备课量多数在24小时,高中语文教师的日备课量多数在46小时,备课负担十分沉重,全十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之类,更是耗时费工,成本极为昂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减轻语文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这需要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撰的极大改进,需要语文教育研究者、文学界、语文学界等多方支援。但我们以为,语文教师也应该为改善自己的工作做一点努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尽量减少各课的无效劳动。
  语文教师备课的实际工作、多数花在面对一篇课文冥思苦想教什么。但由于观课评教习俗的影响,由于依据教育心理学设计的备课流程不适合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活动中所自觉关注的,往往不是实际耗费地大量工时的教学内容,而从一开始就陷入教学方法中,在教什么还拿捏不定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从怎么教入手去解决教什么的难题,这带来了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也造成了语文教师大量的无效劳动。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学的弊病,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语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学往往会越研究越糊涂,甚至还不如不研究好。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引申,王先生在这里所说的语文即是教学内容,所说的教学即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没有着落、还稀里糊涂、还有扭曲错漏,却一个劲地研究怎么教──怎么导入、怎么怎么,即使不是缘木求鱼,也一定是越研究越糊涂,越糊涂越费事。
  我们以为,从语文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的9级累进标准,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充当语文教师备课的向导,引导教师自觉地关注语文教学内容,对减少语文教师备课的无效劳动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将促使好课的形态改变,有助于语文教学回归根本。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更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目标,而不是为了观课评教者观摩打分,更不必迎合某些人对教学艺术的癖好而追求枝枝节节的精巧、精美。我们以为,在一味强调教学方法、教学精巧、教学风采的余威下,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来说,怎么强调课程与教学内容都不过分。如果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宁可抓取教学内容,何况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内容的关注与教学方法的倚重,现在差不多变成了南辕与北辙。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地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胜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
  再次,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将使教师参与课程”“教师成为研究者落到实处,有助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我们以为,语文教师是教学专家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专家,其教学研究的主题应该面向复杂的课堂现实,应该致力于解决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如果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主题,能够在下述的关联中确立,那么就能够使教学与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统一起来:
  (1)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在学什么;
  (2)语文课程目标──教师想教什么──学生的实际情形;
  (3)教学的连续性考察。
  反思自己想教与实际所教之间的关联,审议自己所教与学生实际所学之间的关联,反思和审议自己想教、所教、学生所学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应该成为语文教师校本教研的主题,应该作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主要途径,也应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第四,从教学内容角度入手,对语文课观课评教提出必要的专业准入条件,将有助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一度被认为是最无专业性的语文教学,隐含着高度的专业要求。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研究没有根植于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的观课评教变成了似乎人人能做、人人能说的事情,缺少起码的专业准入要求。一个教物理的校长,可以对语文教师教什么的专业工作评头论足,而且具有专业的权威性;而一个教语文的校长,只配评论物理教师的板书教态,对他们的教什么却是丈二和尚一个。即使是语文教师乃至专家,观课评教往往也是即兴发挥、理路混杂,像个业余的门外汉。这种状况,严重地败坏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形象,也消磨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意识。语文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因而公民都有言说的权力,这正如经济、法律,但正如公众言论与经济、法律专业工作者的话语乃至效力,不能也不会完全混同一样,语文课观课评教应该体现出自身的专业特性和专业素质。我们以为,语文课观课评教的专业准入要求,对我目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深化改革,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9-25 17:19
李希贵:听课三题
 


追求课堂的成功还是关注学生的成功?

那是一节初中的语文公开课,老师讲的是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


课上得很有些技巧,导入新课就颇有些出彩,课文的范读又是授课教师的“拿手好戏”,所以,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起来了,一堂成功的示范课,呼之欲出。


到第四个教学环节,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不知是教师对时间的估计有误,还是有意要显示一下学生的实力,老师只给了学生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开始检查全文背诵。恰恰问题就出在这里,学生没有充分地准备,一个个噤若寒蝉,不敢正眼面对教师的眼睛。


事实上,对这样一些初中孩子来说,《小石潭记》的文字,的确有些佶屈聱牙。


沉默


沉默了大概有两分钟的时间。要知道,对一堂公开课来说,两分钟的沉默,该是很长的时间了,尽管授课的是一位很有经验的教师,但也按捺不住了。老师那期待的眼神已变成乞求的目光,在那几个“顶梁柱子”的学生中间跳来跳去。终于,靠窗户坐的那个小宋有些犹豫地举起了手,老师兴奋得眼里冒花,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捞到救命稻草”那句俗语。


尽管小宋的背诵并不流利,中间也出了好多错误,但老师并不想去纠正,而是用了比平时的表扬高出许多的腔调和许多过头的词汇,把小宋夸得有些不自在,脸涨得红红的。

这时候,教师的另一边站出了一个小刘,他要求接下来背诵《小石潭记》全文。老师似乎还没有完全从表扬小宋的状态中转过神来,就点头同意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小刘的背诵像是流水一样,到底是早有准备,还是现场发挥,谁也说不清。


这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如果说前面表扬小宋是出于救急的感谢,那现在,他的表扬实际上是情不自禁了,他脱口而出的说:“你背诵的实在是太好了,早知道这样,我应该第一个叫你起来回答!”


我发现,小宋一下子就蔫了下来。


事后,我才知道,授课教师是从听课教师的感受出发考虑教学环节的安排的。他经常听课,他十分清楚,如果一个教学环节超过五分钟,听课者就会产生倦怠情绪,所以他不敢让学生单调的朗读持续太久的时间。于是,就有课堂上那个既在必然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尴尬。


这样的课,其实追求的是课堂的成功,而并非学生的成功。追求课堂的成功,而且是站在追求教师成功的基础之上的。课堂的结构是完整的,课堂的重点是突出的,课堂的脉络是清晰的,课堂的气氛是浓郁的,课堂的……可是如果我们偏偏就是不在乎学生的感受,不知道学生心里在想些什么,偏偏不去关注学生的成功,这些成功又有何用?


一位朋友曾经告诉我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北京的一所小学里,一位孩子因为要上老师的公开课,前一天,要妈妈给他把校服洗了,也熨了,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得精神一些。可是到第二天却接到通知,他和另外几个孩子被剔除出去,不能参加公开课。原因就是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比较差,教师怕影响了公开课的质量,把他们挡在了课堂之外。


公开课的成功建立在一些学生的懊丧之上,成功的背后演绎着许多不成功的故事,甚至是失败的情绪,这样的公开课到底有何意义?


切不可随意埋怨我们的老师,责任也许在我们一些管理者身上。随便看一下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评价表吧,有关课堂本身的分量实在是太大了,从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到各个环节的原则要求,从开头的戴帽到结尾的穿靴,样样俱全,可
是,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却往往被我们忽略了。


其实,课堂的结构可以不完整,但学生的人格发展要完整;课堂教学的脉络可以不够清晰,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在教师的脑海里应该清晰;课堂的气氛不一定要堂堂火爆,但一定要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喜欢你的课。立足于学生成功的课堂,教师就是当然的成功者,这样的课堂也理应是成功的课堂。


谁和谁“面对面”?

曾经两次在电视台的“面对面”节目做嘉宾,对比之下才知道主持人的水平远不在于伶牙俐齿,还有更加重要的内涵在里边。


有的主持人在现场观众面前,你几乎感觉不到她的存在,你完全可以全身心地与现场的观众交流、碰撞,观点的交锋、心灵的对话都显得十分自然,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被现场的观众所理解。当结束了“面对面”的时候,你
才明白过来,主持人穿针引线,铺路搭桥,推波助澜,在你不自觉间做了全部你不能做的事情,以至于使你与观众的“面对面”谈笑自若,一路顺风,意犹酣畅。


而有的主持人则恰好相反,她把你紧紧地绾在手上,需要你说什么、做什么,心里早就编好了脚本,甚至连观众问你什么、你与观众说些什么,她都已经烂熟于胸,在这样的演播室里,其实隐含着两个“面对面”,一个是她和你的“面对面”,另一个则是她与现场观众的“面对面”,是不允许你直接地与观众“面对面”,她把两个“面对面”得来的东西搭配在一起,就比较容易得到她希望得到的东西。一旦脱离了她预设的轨道,节目便被人为地打住,再由她向你和观众们“说戏”。这样的主持人其实是把你当工具,节目得出的是“主题先行”的东西,你万万不可太认真了才是。


为什么会这样?我曾经问过一些编辑、记者朋友也包括老牌的“电视人”,都没有得到我满意的回答。倒是现场的一位观众气愤之下说的一句话叫我一直放在心上:今天的节目到底是谁与谁“面对面”?


是呀,到底是谁与谁“面对面”?在这里,很显然主持人不仅没有成就“面对面”,而且已经成为嘉宾与现场观众“面对面”的壁垒。


我们不能过多地责怪这样一些主持人,因为这是一种世俗的文化使然。想一想我们的校园里、课堂里,上演着多少这样的“面对面”?


曾经听过一节初中的生物课,老师讲的是“植物种子的萌发”,其中有一个“学生探究”的课题是“大豆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课题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连续进行为期一周的定时观察和对照实验,并且每天把种子萌发的情况记录下来,最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很明显,在这样一个探究活动中,学生应该直面实践,自我体验,甚至要不断地修正错误,调整实验方案。可是在课堂上一切都变了味,首先是老师并不希望学生去“冒险”,在上课之前,她已经在家里为学生把对照实验做完了, 而且把一个星期的统计数据全部汇总起来了。因为在她看来,尽管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实验,可是,用她的话说就是“现在的学生太粗心,越是简单,他们越出问题”,早晚免不了老师费事,倒不如省去“不必要的麻烦”。第二就是“实验的周期太长,一个星期的时间,学生哪有这份耐心?”倒是老师有耐心,可是,这样的耐心能够对培养学生的耐心起多大的作用?教材明明是一个活生生的学生探究实验,可到了学生面前却只是老师提供的一张枯燥的“种子萌发记录表”了。


不自觉间,教师把自己挡在了学生和“植物种子的萌发”之间,成为学生和实验“面对面”的壁垒。


本来,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创设这样一种情境,铺设这样一条道路,让孩子们能够自主地探究、体验,知识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能力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锻造。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孩子们放心不下,总是喜欢像那些并不高明的主持人那样,扮演着一个越俎代庖的角色,似乎要横隔在知识与学生之间,充当一位知识与学生的“经纪人”。做实验,总害怕实验失败,教师自己一遍遍地验证,把万无一失、不可能失败的东西摆到学生面前。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也完全有理由让学生自己面对失败,因为这是他将来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从未经历过失败的人,不能算是一个健全的人;在学校里他可以万无一失,可一旦踏上社会,谁能总让他万无一失?


学生应该直面知识,学生应该直面实践,学生更应该直面失败,只有这样,知识、实践包括失败才真正有可能成为他自己的人生财富。


让“讨论之球”在学生中传递

经常的,我们发现“教师——学生”之间的课堂讨论,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口袋里的答案”不相符合的时候,这些回答常常会被忽略,或者说会被漠视。为什么不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讨论之球”总是由教师抛出,由学生接住,然后再抛回到教师手上。为什么不尝试着让学生们抛来抛去,在学生之间传递?


这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一种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很容易进行得热热闹闹,甚至很容易被认定为是以学生为中心。


曾经听过小学数学《可能性》的一节新授课,一开始教师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此时此刻,世界上所有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做的同一件事是什么?”有三个学生相继回答的是“工作”、“学习”和“热爱”。显然,这是一组错误的答案,但作为教师应该清楚,这反映了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水平,如何在这样一个思维水平上解决问题,才是教学的基本立足点。但教师没有这样做,而是在等着一个正确答案出台。果然,终于在第四个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等到了一个正确的回答:“呼吸。”老师立即给予了肯定,并不容置疑地转人下一个问题的讨论。


对教师来说,课堂讨论是着眼于解决问题,还是寻找正确答案?如果教师大多数时候以学生的正确答案为跳板,跳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并不去认真关注大部分学生背后隐藏的困惑和问题,那么这些困惑和问题是不会自动消除的。这种时候,我们有理由问一下老师,这个问题真的已经解决了吗?其他学生真的没有问题了吗?


当然,我们并非主张随时解决学生错误回答的讨论方式,那种只关注学生即时兴趣、即时问题的教学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但是我们又不能漠视在学生真实思维水平上所发生的问题,特别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如何让解决问题的基
石建立在学生本身思维水平的碰撞上。这里就有一个讨论方式的选择问题。如果我们还是站在传授知识的角度,一味地由教师为学生解答问题,讨论肯定会陷入教师中心的泥沼。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在真正的课堂讨论中,“讨论之球”的特色不是“教师——学生1——教
师——学生2……”这样地进行,而是“教师——学生1——学生2——
学生3……教师……”,通过多站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开始讨论,一名学生提出讨论的线索,第二、第三名学生加人,只有当讨论陷人僵局或误入歧途时,教师才作一些引导性的介入或修正。这种教学
讨论的特征是,无论从教师角度看还是从学生角度看,彼此的发言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具有内在联系的,学生们对问题的关注、思维的活跃,都是一般的课堂难以见到的。


我曾经把上面提到的《可能性》
教学的讨论中出现的各种答案在一些学生中做过模拟性解决,结果发现,当问题放在处于思维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同伴之间讨论的时候,我们会有许多出乎意料的收获。我是这样处理讨论的: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四个答案,‘工作’、‘学习’、‘热爱’和‘呼吸’,想一想,你同意哪一个或哪一些答案?”——这是学生在自己的心里传递“讨论之球”。

“请不要急于回答,先想出你不同意某一个答案的理由,然后和你旁边与你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讨论。”——这是学生之间的两两传递。


为什么要学生们先想出自己的理由?因为想一个简单的答案并不难,孩子们心里常常有许多想当然的答案,但真的要他们问一个为什么的时候,却常常是令他们深思熟虑的时候,而且他们常常在这个过程中说服了自己,或者改变了自己。
与不同意见的同学讨论则不仅可以说服一个人改变自己的想法,还可以同时深化两个人的思维。


我相信,经过这样两个环节,通过“讨论之球”在学生之间的两两传递,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但,我们还是再把这个“讨论之球”在全班学生中间传递一次。请仍然持不同答案的学生互相传递“讨论之球”,尽管可能发生一些争执,但最后的收获却大都是会心的笑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少接球或者传球,但可通过“哨音”和“手势”导演着这场讨论。表面上看,这样一个本来可以一带而过的教学环节用去了不少宝贵的时间,甚至使原本设计好了的有些精彩的教学环节没有时间进行,但是,它却以一当十,让学生以此认识到了“可能性”的本质规律,起到了深化学生思维、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


教学环节不在于数量上的丰富多彩,也不在于气氛上的热热闹闹,而在于实实在在地面向全体学生解决问题,让他们在传递“讨论之球”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分享,最终在自己真实的思维水平上丰富知识和提高能力.

作者: 一线教师的朋友    时间: 2008-10-3 06:34
服务坛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8 11:15
★《将阅读方法的指导与写作方法的指导勾连起来》
    ●课例:毛陈镇小6(4)班邱明惠老师执教的P98短文配图(阅读课型)
    ●现场研讨:老师在精细指导阅读方法之后,点了三名女生以《我们的校园》为题口头作文,我很认同在阅读教学中自然地融入习作指导的做法。
    以我个人的体会,凡是善写的人,常常也是善读和爱读的人。读写的结合,是一种最有效益的结合。它会使“如何读”和“如何写”都一下子变得“有抓手”,不空泛,特别有“任务驱动感”了。

    ★《音乐教学也有一个“分解难点、突破难点”的问题》
    ●课例:毛陈镇小谈彩玲老师执教音乐课《踏雪寻梅》
    ●现场研讨:彩玲老师这节课的“课路”是非常清晰的:发声练习→节奏练习(片断)→整条节奏练习→按节奏读歌词→描述歌词意境→放范唱带→教唱并相机提示“顿音”、“渐强、渐弱”歌唱技巧→分解难点,重点练习其中一节乐句→学生合乐再唱→配器演唱→结课。
    印象最深的是彩玲老师将歌曲演唱的难点作了巧妙的分解,整节课生动流畅,老师的教学没有“陡坎”,学生的学唱热情始终饱满投入。
    这样的教法选择是非常适宜的,是教师常规教学的能力达到一定成熟度的印证。

    ★《使用手号是一种好方法》
    ●课例:车站街范淌小学二年级音乐课
    ●现场研讨:湖北版小学音乐教材中介绍了用“手号”来提示音阶的教/学方法,许多老师(主要是兼职音乐教师)自己不会用,当然也就不能自如地运用于音乐教学中。
    从现场观课来看,老师本人已能熟练地使用“手号”,已进行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训练,部分学生也能自如地“打出”和“判断”手号,整节课因此而变得饶有趣味,课堂里洋溢着一种愉悦的情绪氛围。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移植》
    ●课例:车站街范淌小学三年级美术课(省编美术教材第五册)
    ●现场研讨:在这节课中,老师采用将分别装有红、黄、蓝三原色的液体相混之后“变出”间色的教学方法。每一种新的颜色“变”出来,都引得学生一阵小声的“啧啧声”,教学效果挺好。
    就我所知,武汉乔口区哈汉芳老师早几年在中南六省美术教育协作交流会使用过这种方法,在省室举行的教研会期间,哈老师给我详细描述过当时赛课的情形。
    可见,好的教学方法有可能被迅速传播开来,为更多的老师“移植”。

    ★《反复记号可以这么理解》
    ●课例:车站中心小学黄少波老师执教5(2)班音乐
    ●现场研讨:黄老师是一位音乐素养挺不错的音乐老师。在教到“反复记号”时,他随手在黑板上画了3个小方块,用形象化的方式提示学生:“反复记号可以这么理解,这么记”。
    我对这种特别“图式化”的方法会心一笑。呵,学科之间教法是可以“互借”的。

    ★《合作完成一幅剪贴画》
    ●课例:车站中心小学刘芹老师执教5(2)班美术课
    ●现场研讨:在演示了剪刻方法之后,刘芹老师要求学生四人为一组合作完成一幅彩色剪贴画,教学效果不错。
    40分钟的教学时间有限,让学生合作完成,能保证学生当堂看到学习效果,增强美术学习的自信心。挺好!

    ★《老师的教学常常会在自己能力的“最长处”放出光彩》
    ●课例:毛陈镇中胡开志执教初二(四)班美术
    ●研讨:
    在临摹过程中,他有意识地将原作作了些微的变动,画题也随之改为《盼归》。
    布置的作业是参照课本上的范图,以半临摹、半创作的方式来完成一件国画小品。
    我对这节课作了肯定,也由此想到一个问题:不管是语文还是音乐、美术,执教教师总是有最大的可能性在他个人能力的“最长处”获得作为“教者”的自信,也最有可能放出光彩来。
   

    ★《音乐想象与唱谱配词》
    ●课例:实小孙执教音乐课
    ●亮点回放:孙老师这节音乐合唱课有两个亮点。一次出现在钢琴演奏之后的启发学生进行“音乐想象”;第二次出现在课的后半部分“为曲配词”的环节。
    这是一节设计精巧、颇有新意的好课。


    ★《我们听到的某一课无非也只是一个“切片”》
    ●课例:听刘红梅老师执教《草原》一课
    ●课后研讨:1、因为时间较为宽裕,课后就若干教学细节问题与执教老师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讨。计有:几处提问的再商榷、一处重点句子的“挖掘”深度、板书似应再工整些,老师的走动不必太频繁等。再举出文中“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一段来例证:汉语句式均齐中又有变化,形成特有的音乐之美。建议老师多指导学生朗读,以强化语感,积累语言。
    2、也因为时间宽裕,一并讨论了“教研员来教学现场听课,可能会有哪些功能?”的问题。计有:教学管理功能、教研科研功能、激励发展功能、教学诊断功能、沟通协调功能、评估考核功能等数种。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8 11:18
文/管季超(孝南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705班音乐课听课札记




——该班学生总数44人,今日均着校服。
——涂俊丽老师课前命学生到校长办公室取电子琴,课堂上使用。
——该班44名学生无一人将《音乐》课本摆放课桌。经询问邻近四位同学均答曰:“没发!”(事后询问,因课本循环使用,确实至今未发至学生手中)
——涂老师在开课后的前10分钟时间,一直在带领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和简谱视唱练习。
看得出来,涂老师力图让这节公开展示的音乐课显得“专业”。
——因为学生没有配发课本,涂老师只得自己想办法,将曲谱抄在小黑板上,学生抬头即见,倒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忘了写歌名,拍号,感情提示语)
——或许是涂老师平日上课并不常用电子琴,琴法显然是生疏的,错音漏音处甚多,节奏亦时快时慢,有“变通”。幸好都及时发觉,即予“订正”了。
也许,不需要我再来作任何提醒,涂老师都会挤时间练琴琴。毕竟,假如老师必须双眼紧盯琴谱/琴键,无暇旁顾学生的课堂活动的话,这样的音乐课上得会挺累的。
——涂老师今天教唱的这首歌曲的曲谱我和陪同听课的湘雯老师都非常熟悉,但都一时想不起歌名。涂老师在不间断教学生唱曲谱半个多小时之后,仍未告诉学生歌曲名称。
我走到涂老师身后看她琴架上的课本,才记起:这是一首丹麦民歌,有中文译配的歌词。
快下课时,涂老师终于说出了歌曲名称《丰收之歌》,但仍未对是哪国民歌作一交代,也始终未出示歌词。
猜想是想等唱熟歌谱,再来接触歌词,“合成”完成吧?
——也许是涂老师只采用“我弹你唱”“师唱生随”这一种(!)教学方式来消耗这一节课的时间吧?虽然教学里不同方位坐着代忠、管季超、陈湘雯、李海英四位老师,但到后半节课,靠教室后部的部分学生,已散了神儿,开始悄悄地讲小话或逗玩。
——下课之后,我向陈湘雯老师提出一个明确的建议:挤出一个完整的时间,系统地向涂老师介绍实中音乐课的常用教学方法,督导涂老师作电子琴的琴法练习,让涂教师跟班听一段时间音乐课。
陈老师和涂老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善意的建议。
——评课研讨安排在代忠同志办公室,我将以上《札记》温和地作了解释,希望她不要太心急,但要想办法再在专业技术/专业知识上再补些课。

卧龙中学的教学视导(之二)


文/管季超(孝南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701班美术课听课札记



——这节课的执教者熊瑛老师在若干次艺教教研活动中早已熟识,但听她的课,今天还是第一次。
——701班在后教学楼的一楼。熊老师为这节课精心制作了课件,所以她带着学生到四楼电教室来上课。
——熊老师今天上的是湘教版本册第二课《我的故事》。
湘教版的几位主要编者我在98年——2003年间担任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月刊特约编辑时,都打过交道,知道一些这套教材的编写过程,对这套教材的编写特点较为熟悉。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我区采用这套教材。虽然从来都没有给过“教研员”使用教材版本的“学术建议权”,都是某些高层人士“钦定”。
——《我的故事》一课介绍了连环卡通画创作的基本方法。教材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也很有逻辑性。
小熊老师显然想尽力“忠实”于教材,按照一种非常“理性”、有条理的方法来安排教学程序。
这样的“教路”设计,能保证教学程序以一种非常便利于“讲解”的方式来展开,层层剥笋,波澜不惊。
我在随堂作此札记时所想到是,等到课后研讨时,我将要求与会者共同探寻一下:能否有其他的“教学变式”,让这节课更有一种内在的吸引力,一种更能引发学生求知欲、参与感的呈现方式?
——这册湘版教材只有8课。虽然,教材中的“课”,是一个主题的“课题”,需要执教者再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切分为2-3节课时去施教。我想在课后让小熊老师谈一谈:你将第2课《我的故事》切分为了几课时?这几个课时分别完成什么“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可以达成相同的“教学目标”。但其中必有某一种,是适合校情班情的、能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参与热情的一种最优的“教路”。
我们在备课,作课前设计时,需要费点脑筋,把这种“教路”找到。
——熊老师显然非常重视这节有“外宾”观课的课的“课前准备”,课件制作一定投放了不少精力,非常精美。
但假如我是一名学生,不会对制作精美的课件叹为观止。如果咱们班的老师在讲授中能用粉笔在黑板上随手一勾,立马出现一个有趣的卡通形象或由学生口述某个动作情节,老师能用卡通画的表现手法几十秒钟、二三分钟即兴创作一幅作品,一定(!)会引发“啊!呵!”的惊叹,从而对卡通画创作跃跃欲试。
有时候,多媒体在提供教学之便时,也挤压了咱们老师“露上一手绝活儿”的“炫技”空间。
您说这是利呢?还是弊?
我是主张美术教师要勤动笔画,练成几手“绝活儿”,常在学生面前“炫”上一“炫”的。
小熊老师如果接受了我的这个观点,不妨悄悄练练习,试着“炫”一下,肯定酷毙了!一下子把学生“镇”住了,对学科老师会由敬佩而生追慕。
——教材上的某些内容,学生是可以自己看、乃至全看懂的。咱们要在45分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始终在有一定“难度”的任务面前摩拳擦掌,就可以借鉴信息技术课常用的“任务驱动”的方法。
小熊老师这节课,作了点儿这种尝试,挺好的!
——小熊老师的教学语言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普通话语音准确,语言流畅、清晰,语调语气还很亲切!
细一究,都发现仍有问题!
“问题”在哪儿?
语速太“匀”,如播放慢板的留声机曲子;语调太“平”,如老尼念经,慢慢悠悠。久之,学生不打瞌睡才怪!
我将上面这个自然段给小熊老师看时,她也笑了。说:“管老师,您说得合乎事实。看来,我得有意识地作些调整了”。
——相信再下次到卧中听课时,涂老师、熊老师都会有新的进步。如果她们需要我从专业角度给些帮助,我会尽力而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8 11:19
进步非常明显,但若干细节要十分留意



              ——2010年9月28日在陡岗中心小学帮6(3)班雷琼老师批改一次《作文》留札
                                 
                                      孝南区教学研究室小语教研员管季超

■李露同学:
①全文共有13个“我”字。有一些是可以省去的。
省略的办法是“承前”或“蒙后”。
②汉字书写的美观易认问题。
“易认”已经做到,“美观”作了数字的示范。

■池琳琳同学:
①琳琳的字写得易认,也比较好看。有几处标点符号忘了单占一格。
②数一数,全文有31个“我”字,有近一半也是可以去掉的。
③琳琳的文章写得比较长,但后半部分忘了分段。
帮她分了几段,使文意显豁。

■程琦同学:
①全文共17个“我“字。省去一半,不碍文意,反而顺畅许多。
②首段是一长句:“我是一只飞向世界各地,走向成功而自游自在,无忧无虑的一只快乐的小鸟。”
为他改为:“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自由自在地飞向世界各地。”

■周萱同学:
①全文共17个“我”字,帮着删掉一半。
②有三个常用字写错,旁批提醒“查字典、辩字形”。2500个常用汉字字形的准确记忆,对作文教学极为必要!

■程丽同学:
①全文共22个“我”字。
②分段太粗,可以再细一些,使文意显豁,添视觉美感。

■朱文君同学:
①以“却”、“多”、“暑”三字为例,在该生《作文》本上示范如何在写“对”之后写“好看”。
“却”字:左边可抬上一些,末笔一竖使其伸长,舒展了,才大方。
“多”字:夕之上下相叠,要使其如大人背小孩,勿使滑落。
“暑”字:上边的“曰”字扁方,稍占位少些,下边的“者”字,稍占位多些,中间的一横,使其舒展。

■王欢同学:
①全文有“我”字共27个,差不多一句一个“我”。帮他省去整一半。
②仍如前几位同学一样,分段太粗,不易快读悦读。
作文教学指导,当然有比这类问题更大,更重要的。但若干这样微观的“技术性细节”得不到解决,则“大”就也无从下手。

■陈梅同学:
①句子都比较通畅,字也写得工整大方。
②好多地方忘了加标点符号,即或有,也忘了单占格。提醒了一下。

■杨思琪同学:
①文中有一段采用拟人的表达方法写大自然,饶有趣味,夸赞了一下。
②思琪的字工整好认,但全部挤压在格子下半部分。建议“将字放格中”,有些笔画可直接“天花板”。
③思琪的文章中“我”字不像前几位同学那么多,看起来轻松许多。

■舒文娟同学:
字写得工整易认。“我”字出现了17次。

■舒天香同学:
①天香的字写得好看。但也如前边一位同学一样,字格的上2/5未用,也提醒她“字居格中,某些笔划可上接‘天花板’”。
②天香把“太阳公公”的“公”字上面两片儿瓦连起来了。为其示范,“将两片儿瓦分开,字就舒展大方了。”

■李克逸同学:
①“游泳”之“游”右半错写,订正提醒。
②全文约300字,有19个“我”字。

■池翔同学:
①全文共约300字,18个“我”字。
②整篇文章未分段,帮他分了一下段,旁批分段的好处,老师为他如此分段的理由。在《作文》本上留下约100字批语。用”//”符号将文章切分为:
想到镇上玩,向奶奶打招呼→在万佳新城玩→回家后帮做家务。共3大段。其实第三大段还可再分。

■钟园同学:
钟园的文章写得不错!
叙述生活故事绘声绘色,有细节,有生动的对话。字也写得好认。
文章写得比较长,约600字。
但忘了分段,连成“一块粑”。
看起来,“教会学生学会分段的方法,养成作文要分段的习惯”,并不仅仅只是个小的“技术性问题”。
“技术”问题的完美解决,会带来其它方面问题的解决。

■胡雅兰同学:
①提醒小兰同学:整篇文章写完后,回头复看一遍,自己订正错字,补上漏字。
②末段作了修改。

■田波同学:
①全文约350字,有32个“我”或“我们”。
②小波用圆珠笔写字。圆珠笔太滑,所以每一笔划得起讫部分都细若游丝,字形美观度受损。
我想起自己有两件圆珠笔书法藏品,是书法界朋友南京王惠松先生和江苏书画院王刚先生写的,非常耐看,起讫部分都是重按。
小学生则不然,用圆珠笔很难把字写好看。圆珠笔太滑。!

■徐博同学:
①“猴子”之“猴”写错,予订正,并顺带讲何谓“形声字”。
②文短,只约不到100字。

■李金龙同学:
①“狮子”之“狮”字写错,帮订正。
看起来,关于“形声字”的汉字构成规律,越早进入语文课本越好!
我的建议是,小学二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各设三次关于“形声字”的构成知识。
此时手边无教材,忘记现行教材是如何安排的。
“形声字”是汉字的最大类。

■徐鹏同学:
①文章写得挺有趣!
譬如说,他将蚂蚁国的军师拟名为“诸葛蚁”。蚂蚁国国王“御驾亲征”。
②徐鹏同学文中有两个字不会写,用拼音代之。提醒他:“暂代可以,最好去查字典”。
去年9月份到这个班时,曾经向同学们建议配字典,似未完全落实。

■程丽娟同学:
①文章写得蛮好!语言流畅生动!
②“烦恼”之“恼”误为“脑”。

■程润杰同学:
①全篇分段比较细,每段均以“如果我是一棵树”开头,颇像一首散文诗。
②“够”字右半部分的“多”字差不多写成了左右结构,连写4遍予以示范。

■李冰同学:
①李冰同学将“山”字的三竖都写得一样高,为其示范:中竖须高出左边两竖才好看。随手画写了甲骨文中象形的山字。
②李冰同学把“小溪”的“溪”字右半的上半部分写得大,下半之“大”字缩为一团。为其示范。

■钟奇同学:
①该同学常用字错了好几处。
“陌生”之“陌”;“生态”之“态”;“尾气”之“气”;“只有”之“只”。均予订正。
②文章太短,只有百余字。

■吴琼同学:
文好字美。
帮她订正了几处错字。

■王伦同学:
①王伦的名字好记。
去年9月份到班时,曾在一个周末背记该班学生姓名,“王伦”一下子就记住了。
②“世界”之“界”字 写错。
“界”也是形声字。

■钟思玉同学:
“陪同”之“陪”,“丢掉”之“丢”写错!

■郭莎同学:
将字均写在字格的左下1/5处,个别字细如芝麻,猛一看挺整齐,想看清很费眼力。为其示范数字。

■张飞越同学:
文章短,只有约120字。
留批语鼓励之。

■高飞雨同学:
①文题挺好!《春之交响曲》。
②飞雨的字很整齐,但全写在字格的下1/2处,太小,太不易认。

■罗奇兵同学:
末一句挺有趣。
“人们把我(流水)用机器抽到田里去哺乳庄稼”。
此处的“哺乳”,假如写到诗中,或许可以一用。
改:“人们把我用抽水机抽到田里浇灌庄稼”。

■程浪同学:
①订正几个错字。
②字写得不美观的原因分析:行笔方法不对,是短粗的碎笔,缺少点画间的呼应。为之示范数字。

■田静同学:
识字教学要落实,常用字教学要到位。
“山”字中竖。

■陈超、钟震同学:

文句通畅,好!

■田祥同学:

全文无一错字、病句,好!

■钟义同学:
钟同学暑期帮家里晒谷。写得比较生动。
“踢谷”,即让稻谷翻晒。
勤于做事的孩子,会很懂事,也会很聪明。

■朱旭辉同学:
①全文约300字,有16个“我”字。
帮他去掉了几个。
②改文题《龙虾》为《钓龙虾》,动宾结构,提示事件。

■张思仪同学:
①为思仪同学细改了一个自然段。
原文为:“我们各自回了,我就回家再做暑假作业,我就做了几张觉得很累,我就休息了几分钟。”
改文为:“大伙自自回家。
我也回了家,继续做暑假作业。
做了几张,觉得有点儿累,就又歇了一会儿。”
②提示思仪:写完文章,最好自己默读一下。读得不顺的地方,就可以考虑是否得改改。

■杨克彪同学:
①克彪也把“游”字右半写错。
②克彪写的是《游董永公园》。
因当时克彪游园时,受时间限制,实为匆匆一瞥,加之许多事物不知如何称其名,所以文章写不细,写不长。“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才可能写好公园、动物园。
我建议他:“先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内容”。

■王志诚同学:
①改文题《龙虾》为《捉龙虾》。
文中故事,确乎是手“捉”,掏虾洞擒之,不是“钓”。
②和前边不少同学一样,志诚在“的、地、得”三个字的准确用法上拿不准。
③志诚大概是捉龙虾的老手,文章颇为生动细致。
可惜,他也忘了分段!

■高宇同学:
①高宇写的题材是《帮妈妈做家务》。
也许是生活体验不细腻,所以文章缺少生动细节,字数也比志诚少得多。
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是保证作文有米可炊的重要一环。

■张天培同学:
文句比较通畅。
不少字的笔划缺少呼应,呈断裂状,不好看。
为其示范数字:
“看”字:首笔虽为斜撇,但不能与下横相接,
“我”字:亦如此。
“森”字:不是完全的三等份,而是如二人共举一人的杂技节目。撇捺也不是简单的斜线,有伸缩顾盼。


高峰同学:
高峰写的《钓龙虾》,颇多趣味。
可惜也忘了将段分细些。



    看至高峰的作文,全班学生文章已改完。
    去年,我用整整一天的时间,看完了陡岗镇小全校学生的《语文》作业本和《作文》本。
那时,很是忧心。
    许多学生到了五六年级,作文还刚处于“发蒙”状态。好的文章实在不多!
    编那期《雏鹰》校刊时,凑不齐一期的文字量。
    今天看了6(3)班的学生《作文》,感觉进步辐度挺大!
    仅今天看到了这一个班的一次作文,就很发现了几篇好文章。
    看起来,语文组朋友们重视了作文教学这方面。积一年之努力,见明显之成效!
    可嘉!可赞!!







                      完善细节,提升习作教学品质(之一)
                   ———2009年9月29日上午写给陡岗学区中心小学6(3)班雷琼老师的信


雷老师:
    从去年9月上旬开始,我和区实小、陡岗中心小学的同仁们在“8+8”框架下开始了紧密合作。
    区实小的领导和老师们是诚心诚意在帮助农村学校的同行改进教学,陡岗中心小学的老师们也都很敬业,两校的合作是非常务实和真诚的。
梅校长、何校长对我很尊重、也很照顾。在这一年的合作中,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好的工作作风,心情是愉快的。
    我乐于在两校交流中做一些“敲边鼓”的工作。
    去年我室分派任务时,说是“教研员驻校一年,一年一换”。大概是领导说过的话太多,他自己也记不住。今年都没有换。
    我和两校朋友们合作非常亲密,当然是希望不要换。
    认真完成好三年的“8+8”任务,又能和两校同仁成为朋友,正乐得高兴不换。

    昨天帮你改作文,有两点感受挺深:
    ①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假如认真批改一次《作文》本,所耗费的时间至少整整半天,改细一点,改慢一点,得一整天!工作量是不少的。
    我昨天从早上到校一直改到12:00,中午没有休息,下午又改了两节课。
    我改得并不细,只揪住自己设定的几个写作“技术”细节在批改。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把《作文》本收上来,再复核一下。我漏改的地方,再补一补。

    ②咱们6(3)班的学生的整体习作水平,较之一年前,进步非常明显!!
    你天天和这个班的学生在一起,也许并没有我这样的感觉,我在隔了较长一段时间后再看孩子们的作文,很明确地感觉到:孩子们的习作水平,整体上进步明显。就像小孩长个子,一下子“冲”起来了。
    这是可喜可贺的!
    你在这一年里,一定花了不少工夫!
    咱们这个班孩子们在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我在《批改作文札记》一文中已逐一记录下来。

    接下来,我想围绕“如何完善细节,进一步提升习作教学品质”这个核心意思,粗略地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供你参考。
    “品质”是一个表达境界的词汇。
我帮你找的学生习作中的问题,着眼于细节,提醒你的都是“技术”层面的小问题,但我对你们青年教师的期望值很高。所以选择用“品质”这样一个词。
    语文特级教师肖家芸读及“教学品质”问题时说,教学品质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学科味,即学科特色;二是效率值,诸如传输的知识密度,落实的训练强度,达成的目标广度,应试的分数高度等,即教学效率的GDP值。三是品位感,即教(师)与学(生)共处的一种生命状态与精神境界,包括氛围、关系(情态)、方式、节奏、感受等。
    我认同肖先生的观点。
    昨天在批改学生心习作时,有一种思考:习作教学的改进,当然得特别留意大问题、大方向,但假如若于“技术”层面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习作教学的“品质”就上不去。基本“技术”尚且不完善,遑论“创新”?!
    昨天下午第三节我到班上给学生做作文评讲时,帮孩子们梳理了一下目前咱们班学生在“写作技术细节”上的6个共性问题:
——“我”字太多怎么办?
    以第一人称讲生活故事,“我”字少不了。
    就像幼儿园小朋友画画,老爱在右上角上画一个太阳一样,小学生作文一句话一个“我”很普遍,不奇怪!
    这个问题是个“小”问题,但差不多全班人人如此,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可以考虑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让学生看看名家成人的文章,是如何采用“承前”或“蒙后”省略的办法,让文章中“我”字减下来的。

——学生写作文不会分段怎么办?
    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分不开。
    阅读课上我们会让孩子们分段,说段落大意。这件工作经常做。
    但在习作中这样教的效益没有得到体现,证明我们的阅读教学在这点上也没有完全到位。

——字写对了,但写得不好看,怎么办?
    我在一部分学生的本子上示范了一下,你也可以这样做。
    我这个年龄的老师和你们这一辈的老师,大部分人字都写得不好。比不上接受传统教育的老先生们。
    《教师之友网》上是有一个专门栏目推广汉字书写教育的。有我武汉一位青年教师朋友许多原创文章,你可以抽空瞄下。
    第二次提醒,要训练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有些学生某些常用字一时想不起来,明知写错了,也临时凑几笔。在评讲时,讲到此处,他们笑起来。

——自由命题作文时,怎样选择写作题材?
    昨天的评讲上,我给了孩子们一点建议。

——自由命题时,怎样把文题拟得有新意,吸引人?
    限于时间,昨天我来不及回头把全班学生的作文题目录下来。假如录到一张纸上,在昨天评讲作文时,我肯定会单独列为一个问题讲讲的。

    我相信,上述若干“小”问题引起你和孩子们的注意,重视起来,想办法了,作文教学的品质还会继续提升。
    这封信是(之一)
    下回接着谈,是(之二),可能谈些“大”点的问题了。

祝工作顺利,学习进步。



管季超 2009年9月29日





又及:
    孩子们习作大有进步!
    应该鼓励一下!
    你可以挑几篇特别好的,将原稿托高雄带我。我来附评打印,上传到《教师之友网》“习作评点”栏目中。
    你看到后可以下载张贴在教室黑板报上!








与6(3)班班委会同学商量



如何配合老师上好《课外读物阅读指导课》。




——课外阅读很必要,很重要。
    有了这个课,咱们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把它上好。

——你们帮忙想一想,下列问题如何解决好?
①领取图书/挑选图书。
②图书交换。
③怎样营造一种类似于在北京图书馆看书那样的一种安静的氛围?
④是不是可以带上字典到阅览室?
可不可以专备一个笔记本,抄录一点东西?
有了读书的感受,可不可以写点《读书笔记》?
能不能在开班会时,大家讲讲读书感受?
⑤图书的日常保管,阅后归位。
⑥这些书是区实小的朋友送来的,能不能把咱们的《读书笔记》整理一下,拟几份让友好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看看?
一节课只有40分钟,稍稍有点干扰,时间就损失了,多可惜呀。
咱们都来想办法,把这个课上好!

   市直玉泉小学很早就开了这一门课。原来是沈副校长上,现在是姜副校长上。上好这个课,可并不容易。
   管老师小时候,没上过这样的课,挺羡慕你们的。

   把心沉浸到阅读中是多么幸福的事呵!!  

本主题由 管季超0712 于 2010-9-30 09:57 置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8 11:20
让我们睁大眼睛看周围的一切



——写给陡岗镇小五(3)班孩子们的第一封信



五(3)班的小朋友们:
你们好!
上个星期五,何校长和雷老师把你们这学期写的头两篇作文带给我看,我为你们的进步感到高兴。
我想,如果你们的爸爸妈妈知道了,也会很高兴的。
程思娟、陶佳俊、钟思俞、徐鹏这四位同学的作文写得挺棒的,我给他们全评了100分。
王志诚同学的作文写得也很认真,我给他评了90分。我很喜欢王志诚同学。
杨林长青和何姗同学的作文我也仔细看了,分别评了85和80分。他们的爸爸妈妈在本校工作,肯定会更重视孩子的学习的。
为什么要认真学习写作文,写作文的重要意义这些道理我就不写了,雷老师会告诉你们的。
这一次我只提醒同学们一个具体问题:好好复习1-4年级的生字词,雷老师再上新课时,咱们一定把课文中的生字字形记牢,词义弄清,会组词造句,慢慢减少作文中的错别字。
请下列同学注意啦!
管老师帮你“捉虫”。(字下有黑点的,都是咱们同学不会写,写错过的)

静:陡岗
棉花
洗碗
捣蛋

祥:迎接
屏幕
名列前茅
罗奇兵:修路

萱:知道
展示

泳:温泉
高佳宝:嘴巴
经常
我们湾上

珊:性格开朗
任何
朱旭辉:“在”/“再”不分
“的”/“得”不分
开朗
吃饭
矛盾

聪:捉蛐蛐
杨克彪:缺点
名字
春暖花开

超:小轿车
装饰
朱文君:名字
肠胃炎

梅:“的”/“得”不分
张天培:克服
抢球
以上是举例,余下的“虫子”同学们自己来捉吧。
下次我再到班上来时,请雷老师和班上的同学们告诉:
——五(3)哪些同学在悄悄复习1-4年级《语文》课本上的生字词?
——五(3)班哪些同学朗读课文最棒?
——五(3)班哪些同学字儿写好了,有进步了?
——五(3)班哪些同学认真看完了我送给你们的报纸?
——五(3)班哪些同学读的课外书最多?
——五(3)班哪些同学开始学着写日记了?
——咱们班是不是每位同学都有一本《新华字典》了,会查吗?
再给同学们提示几个写作题材,乐意写的同学可以在日记本上试着写一写:
——咱们学校围墙内侧新画了一批画,写上了一些字,这是学校的“文化墙”。你觉得这些画画得怎样?文字内容对你们有用吗?看不看得懂?
——咱们学校教学楼楼道和教室新添了一些喷绘的标语牌,你看过吗?哪些标语的文字你觉得好?有你觉得不好的吗?
——管老师送给你们每人四五张学习用的报纸,你看完后觉得哪几篇对你启发最大,觉得最有意思?
——你们注意到没有?咱们学校这学期新来了三位城里的老师,是哪三位?你们认识吗?和他们讲过话吗?他们和咱们本校的老师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管老师很想知道在你家里,你住的那个房间是什么样子的?写一写,看我读了后能不能有“身临之境”的感觉?
——咱们班有些同学中午不回家吃饭,在学校午餐,在学校休息,请以《中午》为题,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咱们班有不少同学是坐“麻木”车上下学的,提醒你们坐车要注意安全啊。我很想知道你们“麻木”车接送你们时的情形,写一写吧。
——咱们班一大半同学的父母在省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大伯、姐姐照料你们的生活。我很想了解你们的爷爷、奶奶,能不能也写一写呢?你和爷爷、奶奶聊天时,问过他们小时候的情况吗?
——咱们班同学住得很分散,只有住在么湾村的同学有七位。你们么湾的这七位回家后在一起玩吗?可不可以写写你们小伙伴之间的故事呢?
——爸爸妈妈在外打工,是不是有时打电话回家问问你的学习情况呢?你是怎样说的呢?认识管老师后,你们怎样向父母介绍管老师呢?(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有我的手机号码,你们可以将号码告诉父母,我很想知道在外打工的乡亲们的生活情况。)
——上学期在外校读书,这学期转学来的几位同学,你们喜欢陡岗镇小吗?为什么?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代问你们的爷爷奶奶和亲人们好!
雷老师工作挺辛苦的,你们要好好学习,免得老师多操心。
再过10天左右,我再到班上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8 11:21
雷琼老师执教《泊船瓜洲》观课札记



文/孝南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 管季超



观课时间地点:陡岗镇中心小学五(三)班教室
观课人员:何琳彬(陡岗镇中心小学校长)


雄(陡岗镇中心小学副校长)

管季超(驻校进行“田野研究”的教研员)

陡岗镇小语文组同仁等22人。

●管季超观课札记:
一、对雷琼老师的初步印象
按区教育局领导要求和区教研室工作安排,本年度我将驻校一年,作“教育田野研究”。何校长推荐我们到五(三)班跟踪调研,近段与小雷老师有过多次交谈,对该班学生在校生活状况也有一些观察。
小雷教师工作很努力,虽上岗时间很短,但已积累了一些教学实践经验。
二、对这节课的整体评价
(一)这是一节依据正常教学进度来上的、课前未经过任何“排演”的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课,非常真实地呈现出老师日常“教”的状态和学生“学”的现状,很有研究价值。
(2)小雷老师在这节课上展示出她已初步具有架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3)这节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只存在于小雷老师身上,带有“共性”特征。把这些问题讨论清楚,有可能带给观课教师一些启发。
三、就这节课中的若干细节问题与陡岗镇小的朋友们一起商量
(1)关于配备学生所用《新华字典》和训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我建议小雷老师催促学生配备《新华字典》,这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书。
——今天开课之初,小雷老师向学生提问“泊船”之“泊”字词义,有5位学生答先后答成:划,坐,漂泊,湖泊,最后只得由老师自己来讲是“停泊”之意。
这个细节给我印象很深。一则证明这节课是“素面的”,未经任何“预演”的朴实的“真课”,二则证明咱们班上的孩子们全部未作课前预习。
如果能慢慢地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那么至少会有部分学生借助字典的帮助,弄清“泊船”即“停船”之意。(香港等地现在仍将“停车处”写成“泊车处”)此诗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舟次瓜洲的有感之作。
(2)关于王安石生平介绍和这首诗创作背景介绍的时机问题
——小雷老师今天课上采用的是在引入新课之后、切入新课之前作这些介绍,表述准确,但语速较快,未作必要板书。
我有些担心,学生是否“听清”“听懂”了。
另外也担心,这种介绍如果不与诗句内容的讲授揉为一体,学生是否真有“感应”。
——可否先暂不作“介绍”,缓一步,将其放到四句诗的释解过程中相机进行。
哪种办法更好呢?五年级另两个平行班的老师可以“同课异构”,试一试,再比较效果。
(3)关于老师在备课时要做的“功课”问题
——一线教师工作特忙,当班主任带小孩的女老师会更忙!
我能理解一线教师的辛劳!
——假如小雷老师在课前找到一张江苏省的地图,弄清“京口”、“瓜洲”、“钟山”的准确地理位置,弄清了王安石所处时代的大背景和诗人经历的“小背景”,先建立起准确明晰的“时空感”的话,在“板画”时,会更自信,敢于放开来发挥。
——课后,我向小雷老师索来《教师教学用书》和中国和平出版社的一本配套《新教案》,知道小雷老师今天所讲内容大多都出自这些材料,这种《教案》上有些问题也未完全弄明白。
假如想让课上得更厚实,老师们恐怕得再多下点苦功才好。
(4)关于教学法策略的选择和教学重点的把握问题
——小雷老师整节课用了差不多近一半的时间在这首诗的头两句上。师生均未建立起读解此诗的必要的“时空感”,所以老师不敢放开讲,学生的理解也只停留于字面意义的理解层面。
“一水间”“只隔”该如何理解呢?“一水间”似指舟行迅疾,顷刻即达,也是心情愉悦的表现。“只隔”则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只隔”极言钟山近在咫尺。
老师未能引导学生深一层去理解,有些可惜。
这也进一步说明“弄清地理位置”有助于头两句诗的理解。
本课是这一册课本中的第二组课文,是“思乡之情”为主题的。课本上有一句很重要的提示,“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哪些景物/事情表达出这种感情。”这一点执教老师要细心体会。
本课(本诗)之所以归入这一组,是因为诗中有“思乡之情”的表达,我以为,以最后一句“明白何时照我还”诗意最为显豁!
小雷老师在“导入新课”环节采用引起学生对已学的李白《静夜思》的记忆(复习)的方式非常好,但本节课中对这首诗后两句的解释很不充分,第三句“绿”字的使用历来为人称道,是炼字的典范,描绘美丽春色,寄托诗人情思。第四句中“明月”(古诗中“怀乡”的象征物)“还”(思乡之切心情的表达)等字词均未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体味的兴趣,这也有点可惜。“明月”还点出了停船时间是晚上,人教版课本插图似不太准确,我认为。
(5)古诗词的教学,我个人认为要较多使用反复品读(诵读)的方式,老师的“讲”稍少一点儿不当紧,但熟读成诵的方式不可少。这节课中,小雷老师已经注意到了,似乎还可以更“自觉”一些。
咱们班“留守儿童”占绝大部分,不能指望学生课外背书/默写,暂时也不能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最好能将主要任务当堂完成。
作为一节“原生态”的日常课,小雷老师今天的状态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对这节课的粗浅分析,也只是由我来发表一点观课体会,镇小语文组的同仁们还可以再议,也可以带着新的疑问在实践中边教边想。
业务交流,真诚、坦率、平等,效果会好些。
很期待来自陡小朋友们对我的评课之“评”。

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刘捷博士寄赠我的《小学语文》月刊今年第9期上面有江苏扬州市育才高中何伟的文章:《<泊船瓜洲>:三重思乡情》一文,小雷老师似未看到,上周到校时,我将这本杂志转送给了陡小五年级语文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8 11:22
听课札记



■孝南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 管季超



●授课教师:毛陈镇中心小学201班汤桂林老师
●偕同听课朋友:校教导主任李伟
●听课目的:①完成本次教学常规检查任务;
    ②学校屡次推荐该老师。听课学习,发现一线教师的教学创造。
●听课随札:
——对教师职业基本功的直感印象:

①普通话语音标准,教学语言亲切、细腻、干净;
     ②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节奏张驰有度。
(细节:男、女生各画一面红旗;将表现优异的学生名字写在大五角星里。奖智慧星)
               ③善于用目光与学生交流,控场能力很强。这一点对于低年级教师尤为重要。
——教学内容的密度安排比较好,即时点拔到位,学生的参与面很广,前后左右、男生女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情绪生动自然。
——        根据教学进度,汤教师上的是以语言训练为主要目的的复习课。使用了农村一线教师日常状态下能用到的基本教学手段(讲授、问答、背诵、手写生字卡片、毛笔书写自制生词大挂图、直接在黑板上画“奖励”的智慧星、《秋天的图画》配发挂图……)很好地完成了自己设定的教学任务!
——总体印象:汤老师的课教风朴实,生动细腻,注重语言训练(识字、积词、背诵、短文学习),教学过程有一种动态生成的流畅之美。
——作为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这个工作角色的一点思考:

①在一般性的“优质课竞赛”之外,需要有发现优秀一线教师的机会;
         ②我们需要总结、推广确有功力的中老年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吸纳他们的实践智慧。
    目前的优质课竞赛,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常常变成了“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竞赛”,这种做法有失偏颇,应加以改变!
    因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或许有一些老师在35岁之后才“得了状态”,应给他们展示教艺的机会。
    将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也导致优质课赛常常出现过于稚嫩的课,不耐看。

如何调动不同年龄阶段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活动的积极性,是一个好课题。前些年我曾作过一次这样的尝试,立意是好的,效果也并不坏。(有全套VCD音像记录可查)
——与汤老师商榷之处:

①关于“把话说完整”这个课堂用语的“相对正确性”问题(语言交流时除了“完整”之外,另有“语境”是可以考虑在内的,一味要求“把话说完整”,则会无意之间阻滞了学生的表达。得之于此而失之于彼也)
    ②这节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参与的面宽,积极性也高。假如把“动笔写一下”也作为一种课堂活动内容,行不行?
——对学校的建议:
   ①作为小语教研员,需要有机会向一线教师学习,丰富看课经验。名老中医都是病人“培养”出来的,看的病人多了,见的病例多了,临床经验就丰富。教研员看的课多了,自然也就更能从课堂教学呈现的状态中把握教学的本质,为老师们提供改进教学的妙招。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老师们上课,我们来听,教研员是心存感谢的。
    ②我乐于和家乡镇小进行具体而微的业务合作。
   “具体而微”要解释一下:
   “具体”是指君我双方就某一件实实在在的工作任务展开合作。管季超一年四季忙得很,连寒暑假也没多少闲空儿,也从来没有(或几乎没有)未经邀请“死把把”地要到哪个学校去“指导”的习惯。
   “微”是指从老师们工作中饶不过去的细节问题入手,共同研究该拿什么办法去完成“操作”。管季超也是教过多年语文的,而且教得挺认真,在小范围内好像也有一点点“名气”,不用担心有啥难题让我无从“下叉”。
    尽管摆出困难,我们一起去面对。
    这与我一向主张的“一线教师要关注理论动态,注重理论学习”不矛盾,也与我常常欣然接受基层学校的约请讲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话题形成“互补”关系。
   “道”与“技”,我都重视。
    坐而论道,起身也能干活。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8 11:23
观课札记



■孝南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管季超










第1节
徐先菊执教《“红领巾”真好》观课札记



●观课印象:
——徐老师很认真地作了这节课的授课准备。我看了她写的教案,她是作了精心的预设的,课件制作大概也花了不少时间吧。
——徐老师重视识字教学,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这很好!

小学低年级识字问题解决得好,为中、高年级时学生能大量阅读作了准备。
——徐老师努力在作着串释词义、疏通句意的工作。
●教学建议:
①教学职业(技术)基本功方面:徐老师的普通话语音中方音浓重,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正音训练(把最容易读得不准的地方找出来,请读音准确的同志帮着练准),低年级孩子的口语学习,仿效成年人(教师)是主要方式,不可轻视这个看似“次要”的问题。
②教学策略选择方面:《“红领巾”真好》是一首童诗,在文体特征方面与一般的文章迥异!徐老师似乎应该在备课时就把握这个特点,站在儿童文学(童诗)的角度来选择教学策略,确定教学重心。
——商量:请问徐老师:

①诗与文在文体特征上有何区别呢?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几点明显特点呢?(小学语文老师需要补上“儿童文学”这一课)
②是否可以摒弃简单地释词串句意的方式,而径用反复赏读相机点拨的方式呢?是否可以把“谁最快乐”、“最活跃”、“最早”作为牵牛的“牛卷”呢?
③第一节课就让孩子们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怎样?
●题外话:2007年前后,我策划的几次全区性的美术教研活动,都约请了知名儿童文学家徐焕云先生参与,过从甚密。从徐老那里,借阅过一些儿童文学的选集。再后来,到广西南宁开会时,又得到出版社朋友送的一本好书,陈子典主编,新世纪出版社1993年12月版《走向世界——华文儿童文学审视与展望》,由此增强了“儿童文学”意识。



第2节
林之燕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观课随札



●值得再作推敲的教学细节:
①出示课件时所用的中国地图不甚妥贴,至少老师应该有一二句话的交代(如使用地球仪或没有小方框图的大地图更好!)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融入国土教育、海洋教育,这是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好时机。
②教师如欲感染学生,须带着精、气、神进教室,林老师在这方面似还可借鉴一下“非教育人士”。
领域不同,道理是一样的。
③六位老师的教案只有一位明确标注“本课上几课时”。
④西沙远隔数千里,海底世界非陆上生活的人所熟悉,用一些彩色图片来丰富学生的视觉感知经验是必要的。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需要做课件,但这节课很需要用课件,最好是动态的。(我想借此说明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
●给林之燕老师的几点建议:
一、带着精、气、神进教室,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学激情。
二、教学程序的设计应该追问一下:“我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不这么上行吗?”“如果另作一番设计,会怎样?”做一个敢于质疑别人、否定自己的有思想的老师。(不做仅仅按教案“本”宣科的机械、乏味的教师)
三、两个词的忠告:读书/写作
展开来解释一下:管季超非常清楚,许多一线青年教师朋友“喜欢”的教研员是逢课必夸赞,见文(“论文”“案例”等)即发奖的教研员。如果学术标尺定高了,必然与“时风”逆向而行,不会受老师们“欢迎”!所谓“宽则得众”,“水至清则无鱼”,古人早说过了,我哪有不知道的。
但(!)!为了能对青年教师朋友们有切实有效的帮助,我会坚持真话直说的语言风格,也不会用降低学术标尺,滥发奖,闭着眼睛夸赞的办法去取悦青年朋友。
很简单。
犯不上!
不能这么干!
这么干心里不落忍。



第3节
王义林执教《中华古诗文朗诵会》评点



●依上课时序作观课札记,以代评点:
——这节课与平日的课确实有点不同:有“外宾”来观课。

适当顾及这种特殊性是可以的。但目的应在营造气氛而非取悦他人!
——农村学校教学资源(含课件制作时的音像资料)有限,要制作出非常好的课件确实不容易。义林在课件上操了心,但效果未臻理想。

①《天净沙·秋思》配乐为小提琴曲《梁祝》,配图为《沙漠上的胡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配乐为《二泉映月》均不甚妥帖,有些音画感受与诗意领悟相“错位”。
展开来说点“题外话”:能为电视剧配乐的是赵季平这样的高手;为电影配乐而能获奖的是谭盾这样的妙人。图文并茂的图书,得找有眼光的人来作美编。别认为配了乐,配了画,就一定会为课加分!
不一定,佛头着粪或狗尾续貂的可能性更大。
②由此可以推出一个大问题:语文老师素质要全面,知识库要“杂”,懂一点音乐、美术,或许会极有益于语文教学。(管季超庆幸被“赶”、“逼”着搞了几年美术、音乐教研)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只有区区40分钟!时间并不充裕!
《中华古诗文朗诵会》这个课题却甚大!甚大!!
“中华”上下五千年,纵横数千里;“古诗文”浩如烟海,佳作何以千万计。“朗读”之外,你还要加许多赏析引导,时间少而任务多,是一个矛盾。教

学策略的选择须有一种“在限制中求宽广”的法子:切口小些!
在正课题之下再加小标题,作减法。
内容少些,赏析得充分些,到位些。
——与王义林打交道多些,熟了,说话可不可以直一些?
我不怕“得罪”人,“得罪”了,证明或者我说错了,或者你难以在纯学术性上再有发展。二选一呵!
教师本人要认真地把大学中文系教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相关章节弄透。(譬如你对古诗词合乐而歌的问题似不甚了然于心)
——语文“综合性学习”该如何上?即使是课改专家,也未必能开出许多药方,总得要人作探索。义林同志愿作尝试,勇气可嘉。
多读书!!!!



第4节
李建勇执教《五彩池》观课随札



●与青年朋友李建勇一起思考:
——我们外出听课,经常会看到、听到一些让我们“耳目一新”的新说法、新做法(教法)。还有一些朋友,腹中空空,却喜欢把《课标》哇、“自主啊”“合作哇”挂在嘴上,唬得一线教师一愣一愣的。

建勇要思考:“你喜欢哪一段?”“用你喜欢的方式”诸如此类新说法,在予我们启发的同时,是不是也有其荒谬性?我们在教法运用上,是不是可以有所取舍?是不是可以不盲目“跟风”?

例如,“你喜欢的方式”就有荒谬性,低年级孩子缺少书面阅读经验,“方式”本来就不多,再让小孩子乱用一气,那还要老师的“指导”干嘛。“你喜欢哪一段?”更荒唐。在尚未嚼出味道前,“喜欢”的可能不是地方。另外,文意的把握是整体领悟的,“喜欢”其中一段,相当于砍“死猪”的座蹄。
——老师注重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词意是好的!语文教学要扎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特征要体现,当然不能没有“释词”这个内容,训练学习通过查词典、知词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

建勇要思考:释词的方法有哪些种?具体到某个词,怎样去解释更易于明白?词典之中静态描述的词语解释与具体语言情境之中的语用学意义上的词义是否会有微妙的区别?(生活经验参证:放在绿草丛中的白壳鸡蛋已不再纯为白壳了)
——我们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容易“趋同”。张老师上的一节课与李老师上的一节课如同一娘所生的双胞胎。

这时候建勇要思考:在公认的“常态”之外,可否尽力求寻“变式”?少讲一些行不行?某些部分干脆不讲行不行?让学生放胆去学,老师等着学生质询行不行?
——很希望语文老师上课有一种文采斐然、激情洋溢的“语文味”!

让我们共勉!



第5节
钟亚群副校长执教《两小儿辩日》观课随札



●观课随感:
——钟校长年长我八岁,仍然和青年朋友们一起躬身实践、参与校级优质课评选,并且尽力在教学中体现“新理念”,其情可感,其行可佩!值得我学习。
我很担心自己长期脱离教学实践,丧失了对教学行为观察的敏感性。
今天我在现场观课非常认真,也是想用这种方式弥补不能日日置身教学实践的缺憾。
——钟校长上课是蛮带神的,普通话语音也比较准确,表达流畅,与学生的对话/互动是生动和相互感染的,这一点超过我事先的想象。
——教案编制技术上有明显的小失误:本篇课文准备上几节课,这份教案写的是第几课时?看不出来。

课件上出现未加点读的自右至左读的古文原文,教学预设的用意不甚明白?纯为视觉效果。(为作断句训练?为让学生形象感知古文的呈现方式?纯为营造“古典感”?不明确!)
——题外话:①很希望(“希望”就相当于男将女将谈恋爱,是一方向另一方“示爱”。至于能否结为秦晋之好,单方面决定不了。况且管季超是比较自持的,“上赶着”的事我不想多干)率先在陡岗镇小与老师们建立一种知无不言,言必求实的互助合作的新型关系。教研员需要通过大量观察教学实践来诊断教学,来形成一些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能力的。
②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工作责任重大,希望二位钟校长、杨再接同志带领老师们勤于读书、敢于质疑、勇于实践、乐于创造,为同类学校提供丰沛的参照经验。(尤其是逼着青年教师读书)
③具体的两件工作:下次再编印《雏鹰》,我乐意提前介入,全程把关质量,以补上期留有遗憾之过。作文课题研究立足校本,大胆创造,悉心辅导学生,催生佳作。
不管是哪一级的“课题”,总得以实实在在的具体的琐碎的重复性的,大量投入精力的“干活”为必不可少的过程。“立了项”,不等于就高人一头,“结了题”,不等于真有实效。所谓“国家级”、“省级”……,最后还得看在学生身上升了“级”没有。
也许,直接考老师本人是否会写,学生作文本上是否有成效来得更实在。



第6节
钟琳执教《观潮》观课随札



——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为一线老师服务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策划、主持优质课评选活动,并在评选活动的过程中熟悉教师、传播学术观点、产生学术影响,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优质课竞赛活动的弊端,一是常常给奖标准太低,“劣质”也给奖,缺乏示范性;二是“活动”以发奖证书为“句号”,缺少评析环节。)

钟琳老师参加过由我主持的一次区级小语优质课赛,我对她有一些了解(或许未能全面而准确。但大体上不至于错得太远吧),不知钟老师是否通过活动,认同我的学术主张,更乐于呼应教研员的研究工作?
——个性化的诊断建议:
个人素养的提升----读书、写作(这两点,都比一赛课就“领个红本本”要急迫,要重要!)

认识境界的提升----反思、质疑;追寻教育的真谛

重视教育职业技能的修炼----教师的工作,总得有一点儿“技术含量“
当好母亲,也是为国作贡献,也可以进行个案研究式的教学研究------已为人父母的教师的特殊优势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8 11:25
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同在教学现场,共同研究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孝南区教研室三位学科教研员在我校现场调研记实



[毛陈镇小汤方报道]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如何提高学科教师的施教能力,如何提升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摆在教研员和一线教师面前的共同课题。
    今天(2010年5月19日),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管季超,数学教研员邵爱霞、体育教研员刘友如三位同志应邀来到我校,进行现场调研,与我校三个学科教师共同研究教学改进办法。
    三位教研员8:30到达我校,一落座即进入工作状态,先由学区教研员苏西安同志介绍了我校学校硬件建设方面的新举措(见帖后图片)及学校在教学、教研管理方面的一些新探索。然后由我校刘传胜校长陪同、观看了“大课间”活动。三位教研员对我校的校园新貌和秩序井然的“大课间”活动深表赞许。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 ... o=lastpost#lastpost
    刘友如、邵爱霞两位同志与我校体育、数学两科骨干教师就相关学科教学问题交换了意见;小学语文教研员管季超同志前年曾在我校作过整整半天的作文教学现状调研,并当场撰写了一篇调研报告(见《教师之友网》“管季超文选”子栏)。今天,他又逐本翻阅了我校3—6年级学生《作文本》,对我校在习作教学上取得的明显进步表示充分肯定。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 ... o=lastpost#lastpost
    应我校教导处、教科室的建议,管季超同志今天下午在我校多媒体电教室为六年级同学上一节现场作文评讲课。课后,与现场观课的我校语文组同仁和来自毛陈学区各村小的教导主任就如何进一步改进小学习作教学进行现场研讨.







本主题由 管季超0712 于 2010-12-11 14:05 提升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8 11:26
分享人生体验



——小学六年级《第一次……》习作评讲公开课简案



                        ◆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管季超(2010.5.19,毛陈镇小)

教学目的:
1、演示作文评讲课的一种教学形态,供镇小语文组同仁参考。
2、引导学生思考作文与生活体验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择取生活素材。

课前准备:
1、翻阅毛陈镇小3—6年级学生《作文本》,了解学生习作现状。
2、重点研读六年级三个班学生习作《第一次……》,形成现场教学演示的思路。
3、实物投影仪的调试(以备现场作批改演示之用)。

教学流程预设:

1、启发谈话,建立和谐交流氛围(约3分钟)。

2、文题评析:
举例:⑴以《难忘的第一次》为文题的同学有:
李梦蝶、张紫微、洪岚、朱莹晖、陈贝、鲁楠茜。

⑵以《学骑自行车》为题的同学有:
周叶、陈彪、万紫青、代一杰。

⑶以学做饭、炒菜为题的同学有:
孙旷铭、周黎姿、华佳慧、黄佳欢、陈文婷、李芬、华艺、王晶。

⑷以“吃”为题的同学有:
梁卓昊《第一次食物中毒》,王坤《第一次吃鱼》。

⑸以小朋友与动物关系为题的有:
杨袆(第一次养金鱼),姚乐《第一次养狗》,陈博《第一次钓鱼》,熊照思《第一次养狗》,刘凌《第一次斗鸡》。

⑹《第一次游泳》为题材的有:
周纬、梁爽、邱杨、程书浪、周锦、梁思敏、黄依豪、张理承。

⑺还有一些同学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的“不愉快”的生活体验:
张政《第一次烫伤》、魏盼《第一次打赤脚受伤》、李良鹏《第一次脚受伤》、郭喜《第一次受重伤》、刘涛《第一次生病》。

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
史昊《第一次害怕》,胡晨曦、丁胜男、张自宏、袁子依、舒昌齐、陈佳、梁凡、唐博都写的是《第一次走夜路》。

⑼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同学们丰富的生活体验,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文章题目和很值得分享的好作文:
——汤颖《第一次得奖》;
——张申《第一次割麦子》;
——丁泽浩《第一次举手发言》;
——唐玉芳《第一次掉牙》;
——王浩《第一次偷东西》;
——祝倩《第一次分床睡》;
——梁玲《第一次送礼物》;
——邱林《第一次照护小孩》;
——李航《第一次一个人在家》;(改)
——管媛《滑滑板的乐趣》;
——刘通《第一次玩QQ炫舞》;
——陈鹏《第一次上网》。
管注:本节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选取生活素材,如何拟制切合文章又吸引人的文题。

3、佳作欣赏,随读随改。
——文题还可以再推敲,使之更简练,更精准:
例:王浩《第一次偷东西》、李航《第一次一个人在家》。

——文章题目要与文章内容相符,要用文题来“管住”文章;
好的文章内容也要好的文题来作阅读“指路标”:
例:刘通《第一次玩QQ炫舞》(管读)

——☆详细评点三篇文章:
⑴丁胜男《第一次走夜路》;
⑵熊照思《第一次养小狗》;
⑶管媛《滑滑板的乐趣》。

4、现场练习——文题拟制练习。
(发活页纸,学生拟制文题,当场评析)。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8 11:28
2010年11月17日祝站学区《课例研讨暨习作个案研究》活动全部原始文字资料上传(欢迎全国各地坛友跟帖讨论)




●23.《假如》教学课堂实录



    一、师导入(故事导入《神笔马良》)
    1.师:大家听过马良的故事吗?同学们想听吗?(想)看谁听得认真,在有印象的地方用笔画一画。
    2.出示课件,配音朗读课文,学生边看边听。
    3.师:同学们刚才听了,也看了,你知道马良有什么特点?(马良会画画,画的东西都活了,画什么像什么)马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你们想拥有这支神笔,有一个也用马良的神笔写了一首诗,同学们想听吗?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出示课件朗诵《假如》。

    三、同学们看书,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读书,用喜欢的方法记生字。

    四、师小结读书情况。

    五、检查读书情况:1.出示良(liang)、食(shi)、健(jian)、康(kang)、操(cao)、寻(xun)。

                  2.再认字将生字宝宝送回家。
    六、这课跟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有“假如”开头……这是首诗,1、讲“马良(liang)”,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他想帮助谁?指名说(板书:小树);
                          2.学生齐读第二节;
                          3.他要帮助的第二个是谁?(板书:小鸟);
                          4.听课件跟读第二节诗;
                          5.师述:作者的第三个心愿是什么?他想帮助谁?(板书:西西);
                          6.跟课件诵读第三节;
                          7.出示词:“红红的太阳”、“一双好腿”指几组学生做游戏,将词语贴到板书上,回答为什么要将它贴到这地方?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师小结,如:冬天冷,它想晒太阳,它很不幸腿受伤了,鸟妈妈为小鸟寻找食物,小鸟不需要苦苦的等待)

    七、看第一节:学生闭眼,老师讲情景,你听后心情怎样,假如你是小树,你对小树有什么表示?(感谢)
    大家把掌声送给他,这一节应该读什么感情?(兴奋)
    指名读第一节,师述:他读得好吗?要读出兴奋感情。

    八、第二节:小鸟最需要什么?(鼓励)小鸟作者给小鸟好吃的谷粒,应读什么感情?(高兴)
    有好吃的不会伤心了。
    指名读第二节,师评:不错,送掌声。

    九、作者第三个心愿:他帮助西西做了什么?
    假如西西没有一双好腿,他会跟同学一起去游戏吗?

    十、学生齐读课文。

    十一、师述:作者只有这三个心愿吗?同学们不去后你有什么想法再跟老师讲讲,下节课再讨论。

    板书:   
                           23.假如
                 小树                   红红的太阳
                 小鸟                   好吃的谷粒
                 西西                   一双好腿

    《假如》一课执教教师余行进老师的教后即时反思
    我今天是初次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给小学二年级的同学上课:(心情是忐忑不安的)
    自我感觉上完这堂课后,没有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不过成功之处还是有的。
    如:大胆尝试使用教学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自读自悟法,读思议结合法,让学生认识了本课应该认识的生字,理解了诗歌的含义,启发了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意识。
    遗憾的是没有完成指导书写这一教学环节,指导拓展延伸也还不到位。


余行进




2010.11.17








●《蓝色的树叶》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10年11月17日
地点:祝店中心小学多媒体室
执教:黃春华(祝站镇小)
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见过哪些颜色的树叶?
    生:我见过黃色的树叶,我见过红色的树叶。
    师:你见过哪些树叶是红色的?
    生:枫叶,我见过绿色的树叶。
    师:哦,我们见过的树叶大多是绿叶,请看,出示课件
    师:我们平常见过的树叶要么是红色,要统筹兼顾绿色,你们见过蓝色的树叶吗?(没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师指题板书:蓝色的树叶,指名学生读课题,纠正学生的拖拉情况,蓝色的连读,树叶连读。

    二、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画。

    三、指导识字
    1.同学们读得都很仔细,边读边在圈画生字,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认读生字的情况。(出示词语:美术、铅笔、惹人爱、呆子、盒子、注意、削、皱眉头、吞吞吐吐)
    2.指名读,指名评价,说说这两名学生读得怎样?(生:读得很好)
    师:说具体点怎么好。
    生:读的准,声音响亮。
    师:评得真好。
    3.下面我们来比赛读一读,分男女生赛读。
    4.同学们读得真好,下面看谁识记的字最多。
    生:我用的加一加,三点水加主人的主就是注。
    生:我用换一换的方法,单人旁的“住”换上三点水变成“注”。
    师:还有什么方法,如动作法,组词法。
    生:口里有个土。
    师:哦,猜谜的方法,但应该是口旁边有堆土是“吐”。
    师:出示“被”用动作做一下这个字,生做动作。
    师小结:真了不起,同学们会用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在生活中识字,猜谜语,做动作这些方法识记生字了。
    师:去掉拼音,看你们还会不会读这些生字呢?指多名学生读,齐读。
    师:有些生字我们不仅要会认,还要会写,来看一看,出示“桌”,谁来给它找个朋友(生:桌子、课桌、饭桌)
    师:嗯,找了真多的朋友,来,我们观察一下它的结构,生观察。
    师:我们来写一写,你们说笔顺,老师写好不好?(师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桌”)
    师:还有一个字(出示“铅”),请你们一齐读出它(铅)。它是什么结构(左右),在写时要注意什么(不能把横折弯写成横折弯钩)来看老师书写,生说笔顺。
    师:你们会在书上写写吗?生(会),打开书写一写吧。生在书上试写“铅”和“桌”。师边巡视边表扬写得好的学生名字。

    四、初读感悟
    师:现在生字宝宝玩累了,请你们把它们送回家中,你们还会读吗?(会)请把课文标上自然段,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后,请你们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李丽画好了树,但她的绿铅笔不见了,她向林园园借。
    师:讲出了课文的内容,谁能讲得更简单一点?
    生:……
    师概括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李丽和林园园)
    师:下面,请你们拿出笔,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李丽和林园园的话,李丽的用“—”,林园园的用“﹏”。
    生自由读划,师指导。
    师:谁来读读,李丽和林园园的话,指导读。展示分角色朗读对话。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你是怎样看待林园园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学习。下课。
    播放歌曲《找朋友》下课。




●《从现在开始》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11.17
地点:站镇小
科目:语文
年级:二年级
课题:从现在开始
授课人:李燕
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卡片认读生字,相机指导“郑”字是后鼻音。
    2.让我们一起接受狮子大王的邀请,参加“万兽之王”竞选活动。

    二、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文,想一想哪些动物当了“万兽之王”?
    生汇报:猫头鹰、袋鼠、小猴子,师相机板书。
    师:你最喜欢谁当“万兽之王”?
    2.小组讨论。生汇报:1.因为小猴子不让大家做事;2.因为小猴子让大家的习惯做事;3.因为猫头鹰让大家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三、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师:猫头鹰上任了下了一个命令,经过一个星期后大家有什么反应?(叫苦连天)你觉得这个命令好吗?(不好)你想说什么?
    生:因为白天看得风,晚上看不见,头撞了个大包。
    师:像同学们这样互相说,讨论叫“议论纷纷”,齐读词语。
    生戴头饰当猫头鹰来下命令,相机指导“神气极了”
    我们一起来当猫头鹰下命令。
    猫头鹰当“万兽之王”不好的原因?白天休息,夜里做事(相机板书)。
    2.为什么你们不喜欢袋鼠当“万兽之王”
    生:因为袋鼠让大家都跳着走路。
    师:跟着走路好不好?(不好)为什么?(很累)生“跳”感爱。
    多媒体出示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生戴头饰当袋鼠来下命令,相机指导“激动”,学生齐下命令。袋鼠当“万兽之王”不好的原因?跳着走路。
    3.多媒体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板书:自己习惯的方式。
    生戴猴子头饰下命令,学生齐下命令,相机指导“日子”的“子”读轻声。
    小猴子为什么会下这样的命令?它是怎么想的?
    生汇报:猫头鹰和小袋鼠下的命令让动物们生活得很快乐。
    师:小猴子知道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
    相机板书:学会尊重别人。
    理解“欢呼”。
    4.狮子大王也喜欢小猴子当“万兽之王”,让我们一起看。
    多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生齐读。
    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把横线部分读一读。
    谁想当狮子?生戴头饰当狮子宣布命令。
    师带生读狮子的话,学生齐读狮子的话。
    现在谁做得最好?(猴子)生再读狮子的第二次命令。
    狮子高兴吗?当高兴的狮子,齐读狮子第二次说的话。

    四拓展
    你想当“万兽之王”吗?如果让你来当,你会怎么做?
    生汇报:1.让他们按自己习惯生活。2.帮助别人。

板书:
                                21.从现在开始

                     猫头鹰                 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学会                                         
                     袋  鼠                 跳着走路             尊重
                     猴  子                 自己习惯的方式        别人




●《从现在开始》教后自悟



姜窑小学李燕



    这节课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课文。课堂上我始终扮演一位引导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知识的学习与形成都建立在学生喜欢的、积极性最高的前提下,使得学生轻松、自然地走进了文本,与文本进行了心灵碰撞……
    但是,在今天的课堂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如:指导学生朗读还应加强,给学生个别展示读的机会不太多,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希望管老师及各位领导多多指导!让我及所有的青年教师快速地成长起来!谢谢!



●《坐井观天》课堂实录



■执教人:程敏(鲁集小学)
■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游戏,大家想不想参加。下面老师请小朋友参加这个游戏,比一比谁读得准。
    出示字卡,让学生认读。
信  不信    沿  井沿    抬  抬头    际  无边无际    蛙  青蛙    错  不错    答  回答    还  还是
    请同学们观察大屏幕,上面画了些什么?
    生:小鸟、小青蛙还有牛
    师:想不想知道他们怎么样?生(想)
    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谁能读一读前三自然段,4、5、6、7自然段谁来读,指名读课文。
    师:看图青蛙在哪儿?小鸟又在哪儿?
    生:青蛙坐在进底,小鸟站在井沿上。
    师:谁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一说,指名读。
    师:小鸟站在井沿上,对吗?
    生:不对,是落在井沿上。
    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青蛙,小鸟在寻什么呢?
    生:争论一件事。
    师:你能找出青蛙说的话吗?
    指几名学生读青蛙的话。
    师范读: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指名读。
    师:这些话是谁说的?生:青蛙
    师:小鸟又是怎么回答的?
    生: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下来找点水喝。”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哪?”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看一看吧。”
    请学生扮演小鸟和青蛙,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读旁白。
    师:你们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余星读得流利些,李紫娴读得很有感情。
    师:下面请同学注意观察小鸟和青蛙在做什么?
    生:讨论天的大小?
    师:小鸟怎么说?
    生:小鸟说天无边无际。
    师板书:无边无际。
    师:你能把小鸟说的话读一读吗?
    播放课件: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你能照样子,说一说吗?
    师:青蛙又是怎么说的?
    生: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师:你能读一读青蛙说的话吗?你能学着读一读吗?
    师出示幻灯片: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你们能读一读吗?
    指名读。
    有一个词语老师没见过,你能帮老师找出来吗?无边无际。
    播放视频:
         小鸟飞了很久很久,很远很远,飞到了天的边没有?
    练习说话:         是无边无际的。
    生:天是无边无际的。
    师:课文晨是怎么说的?
    生: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出示句子:
    比较句子:
          1.天无边无际,很大很大。
          2.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谁能帮都是读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生:句号换感叹号,很大很大换大得很哪,
    师:分组读一、二句,你喜欢哪一句?
    指名读一、二句,你认为哪一句话更好?
    生:第二句好。
    师:青蛙又是怎么说的?
    出示兔子: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青蛙相信小鸟的话吗?有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它不相信?
    下去之后,学老师把课文读一读。




●《假如》课堂教学同侪点评



■执教人:继光小学余行进
■点评:窑室小学王小军

    这是一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的西西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都显示了一颗博大的爱心,是真培养学生关爱生活,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的好教材。今天余老师的课,让我对儿童诗有了更深的体会,我认为余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特色:
    一、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利用故事引出课题,极在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二、朗读课文到位。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

    三、对学生的发音及时纠正,注重识字的实效性,如“良”的发音等。

    四、师生合作完成板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既让学生参与了交流,又能提炼文章中心,达到讨论理解的目的。

    五、启发引导学生想象,领悟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有了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什么呢?

    六:教师能做大胆的尝试,运用计件。

    听完课后也有一些地方与余老师共同探讨:
    一、在引导学生理解小鸟、小树、西西最需要什么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人物的真实体验,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体会小树、小鸟及西西现在的困难是什么?从而体会到马良的神笔给他们的喜悦,从感悟到关爱他人的乐趣,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师的语音发音要更规范,如“笔”的发音。

    三、教学环节要更精练,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感悟课文,去拓展,挖掘文章的重难点。

    四、要更放手,不能过于依赖课文,要把教材用语,把课堂还给学生。

    感谢余老师为本次《课例研讨活动》呈现了一节有研究价值的课。







●《蓝色的树叶》课堂教学同侪点评



■执教:祝店镇小黃春华
■点评:姜窑小学王小军

    黃老师的课环节紧凑,结构完整,重难点突出,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较扎实。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较精炼,不拖泥带水,环节过渡流畅。

    二、识字教学较扎实,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让学生巩固识字,突出了识字教学的主体位置。把生字放到词句子中教学,既识了字,又认了词,突出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教师能示范书写,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重视了书写的训练。

    三、教师的语言灵活,丰富,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教学细节处理较好,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思路清晰,课件运用熟练,本节课较生动。

    五、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与黃老师共同探讨之处:
    1.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可少些,可否单独以识字教学为主,上一节重点更突出的识字课。
    2.前半部分时间要压缩一下,留出充足时间进行读悟。




●《从现在开始》课堂教学同侪点评



■执教:姜窑小学李燕
■点评:姜窑小学王小军

    可学之处:
    一、问题集中,对树叶把握准确,灵活处理了教学顺序。

    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了课文的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课文的内容。

    三、引导学生体会猫头鹰、袋鼠、带给大家的痛苦,从感受到猴子所具有的一颗爱心。通过读、悟理解文本内涵。

    四、处处可闻读书声,朗读充分,让学生在读中悟,突出朗读的地位。

    探讨之处:
    一、让学生感受了跳,又为什么不让学生说说这样跳的感受呢?这样学生的感受不更深吗?

    二、要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谁的决定好,说说理由。

    三、朗读多,但目的呢?不要为了读而读,而是要让读成为教学的真实需要。




●《坐井观天》课堂教学同侪点评



■执教:鲁集小学程敏
■点评:姜窑小学王小军

    程老师的课充满激情,书声琅琅,教学中随处可听到读书声。程老师在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参与性高。对人物的对话分析细致。文本挖掘较深,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深。
    探讨之处:
    把握好文章重点,简简单单的教学。本课重点是要让学生明白小鸟和青蛙在讨论什么?引导学生从中明理,最后适时拓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假如》课堂教学同侪点评



■授课人:继光小学余行进
■评课人:祝站镇小沈彩虹

    一、五十五岁的老师能来上课,我为他的敬业精神感到钦佩,同时感谢余老师为我们送了一节精彩的课例。
    首先表现在余老师能创设情境,以神笔马良的动画导入新课,充分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配乐诗朗诵,出示语段等。

    三、能正确地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教会学生诗句的停顿。

    四、初步把握住了低年段教学目标。如老师能创设各种情境反复复现生字。初步理解省略号的用法。

    五、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探讨:
    1.要进一步把握低段教学的年级目标,把识字、写字、读书落到实处。
    2.要体现简简单单、扎扎实实教语文的心态,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简单化、实在化。




●《坐井观天》课堂教学同侪点评



■授课人:程敏
■评课人:沈彩虹

    优点:
    1.准确地把握住了低年级的教学目标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初步体会有感情地朗读,最后简单地明白课文所讲述的道理。
    2.文道合一,各方面有机结合。①能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片,图文结合。②学生的口语训练与文本的书面语相结合。③读和思相结合。
    3.读的形式多样,能利用好例文,进行充分的读,如引读,分角色读,赛读等。
    4.注重了评价机制,体现了全体参与意识。
    探讨:
    1.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随时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的导。所以授课者的前半部分流程较流畅,自然后半部分显得突兀,拖拉,明理也草草收场。
    2.要关注教学细节。







●下午“课例研讨”活动时的即席发言



■孝南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管季超






    一、彩虹、王小军同志已有详细的评课,不再赘言。
    应邀前来观摩,谈一点“以例说理”的建设性建议。

    二、继光小学55岁老教师余行进同志的参赛,是本次小型的教学比赛活动最大亮点!
    余老师的普通话比较标准,教学语言亲切、生动,教学过程的推进很从容,很清晰。使用多媒体也很熟练(他自己说是“首次使用”)。

    三、要更准确地把握年段、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把识字、写字真正落到实处。
    这4节课都是比较好的课。共同的问题是:
    当堂充分识字、写字的训练稍显不足。
    我的观点是:①要吸取传统语文教育重视识字,写字的长处;②“高效”的前提是“有效”,识字写字都要争取在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真正落实;③不要妄言“创新”,首先要保证“学有所获”、“练有所获”;④要节制空泛的文本“内容分析”,多安排“最笨的”老师示范写(笔顺/易错处),当堂练写、听写默写等“小练习”。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是否让学生“学有所获”的最后目的出发,来扎扎实实的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下午参加“课例研讨”活动时作《高年级习作状况小调研》笔札



■孝南教研室小语教研员管季超






    一、调研活动目的:
    前数年,祝站镇小编印三期《春苗》校刊时,曾经看过不下300篇该校学生习作。
    今天想趁“课例研讨”的间歇,直接看看该校高年级学生的《作文本》,了解一下习作教学现状。下午在评点课例时,应邀对习作教学的改进也谈一点儿建设性意见。

    二、细看过的学生《作文本》计有(4—6年级):
    李子颖/吴坤/朱莹/朱子萌/余梦/魏玉/余恒/陈娴静/李嘉怡
    程文轩/沈子恬/王雪妮/余梦文(共13位同学《作文本》)

    三、总体印象:
    1.因为是让各班老师自己选择的各班习作状况最好的学生的《作文本》,所以,整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书写工整,文面整洁,老师的批发也很细致(既有错别字的订正,还有眉批尾批)。

    2.较之前些年看的祝站镇小学生《作文本》,这13位同学的整体状况明显有进步。

    3.期中考试已过,但李子颖、吴坤、朱莹、朱子萌这四位同学的《作文本》上只见到两篇作文。假如没有另外的一本《作文本》交替使用的话,作文训练量是不够的。(待询问证实)

    四、学生《作文本》上的文题抄录(由低年级到高一年级排列):
    ●李子颖:《猫的家当》、《灰姑娘》
    ●吴  坤:《秋天的落叶》、《文具的争吵》
    ●朱  莹:《中百他储》、《调皮的小狗》
    ●朱子萌:《西安大雁塔》、《小兔和小猫》
    ●余  梦:《我喜爱的一本书》、《二十年后回故乡》、《萝卜的自述》、《一幅画的启示》
    ●魏  玉:《我爱看书》、《二十年后的故乡》、《多才多艺的文具盒》、《趣味漫画的启示》
    ●余  恒:《我喜欢的书》、《20年后的我》、《葡萄》、《小狗给我带来的启示》
    ●陈娴静:《游董永公园》、《祖国在我心中》、《爱就在身边》、《建议书》
    ●李嘉怡:《一件难忘的事》、《祖国在我心中》、《爱就在我们身边》、《建议书》
    ●程文轩:《走进音响世界》、《中华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建议书》
    ●沈子怡:《雨》、《祖国啊!母亲!》、《爱的美丽》、《森林的灾难》
    ●王雪妮:《“我”是神秘的“波斯猫》、《祖国在我心中》、《我的守护天使对我的爱》、《森林里的悲剧》
    ■说明:抄录学生文题的目的是:①检查习作教学“计划性”如何;②引导一线教师既要关注孩子们“怎么写”,也要琢磨“可以写什么”?(参见上半年我在毛陈镇小的调研文)。

    五、以这13本学生《作文本》为例,提几点改进习作教学的具体“技术性”操作建议:
    1.执教老师经常性的“人文阅读”和自觉自愿的“教育写作”是确保习作教学高品质的重要前提,是以下要提到的各种微观“技巧”能落实的重要保障。

    2.汉字书写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养成)应贯彻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低年级教学中更是应作为“重点”来抓)
    首先是“写对”(字形无误),“好认”(结构合理),还要争取写“好看”(老师的示范和点拨应相伴左右,一刻也不放松)。
    这13位同学,汉字书写“好认”、“好看”的有:
    ——李子颖/李嘉怡/王雪妮/(后两位女同学字稍小了些,未居格中)
    ——其他同学大部分都做到了“好认”,离“好看”有距离,这就需要老师示范引导。
    ——余恒/朱莹等三四位同学的汉字书写更需老师着意点拨,训练到位。
    (汉字书写训练要到位,仍要提过去的“老”做法,即教师本人的职业基本功“三笔字”的训练。教师本人的汉字书写规范、有功底,指点学生,才易到位。)
    单设“写字”课在咱们祝站镇各校似乎难以实行,但“写字”训练的任务却不能旁落。
    市玉泉小学、市航天小学每天都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练字,我们可以“变通”一下,师生都树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观念,让写字训练随作业、作文一并完成)

    3.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不能熟视无睹,失去敏感。应该集中评讲,重点突破。
    仅举一例:孩子们文章中“我”字太多问题,分段问题。
    如魏玉同学《我爱看书》一文共约240字。出现13个“我”字。
    另几位同学每段开头忘了空两格问题。
    (参见我在陡岗中心小学6(3)班的批改作文留札)

    4.教师在学生《作文本》上的尾批要 “真有必要”、“点到穴眼”、“搔到痒处”,真有师生的“对话感”。
    [例举8本《作文本》上老师的“尾批”在“有效性”方面的欠缺进行精细的评析,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因涉及到具体教师,此处从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8 11:29
很有收获的一天(2010.11.4在车小)



孝南区教学研究室小语教研员   管季超







上午第一节课时间



    ■车站中心小学6(3)班教室外走廊彩喷的《班级简介》牌内容(文字录像)
    ——班主任:牟丹
      配班教师:李俊
    ——班级格言:我能行,我们能行!
    ——班主任寄语:创最好的班级,做最好的自己,愿孩子们勤奋乐学,团结拼搏。
    ——班课表
    ——4位女生1位男生的彩照
    ——《班级简介》牌约大于整张《人民日报》。


    ■车站中学6(3)班教室环境描述(文字录像):
    ——桌椅:深蓝色复合板桌面、灰色铁桌腿,钢木结构靠背椅

    ——教室有多媒体 教学平台,投影屏幕。

    ——学校有高音喇叭,声音很响,可直达校园每一个角落。6(3)班墙上挂有一只小喇叭,声音也很响。
    笔者在学生“大课间”活动时坐在教室,感到声音似乎太大。推想以“能听到‘即可’”为音高上限,大概听觉上会舒适些。

    ——教室墙面布置:

    a、前黑板报上方空着。白净的一面墙,空着也好。

    b、南侧墙面:分别布置了两个专栏《开心的我》、《美好的瞬间》,张贴着班上孩子的彩色照片,一个个天真可爱。
    (想起1984—1993年间我在原东门中学任团委书记、初中班主任时,带学生到飞机场,到园艺场春游采风,照的是小尺寸的黑白照片,学生仍欢喜得很)

    c、北侧墙面:也布置有两个专栏:
    ①《风采展示》:张贴有学生的16开美术作品10幅。
    ②《金色年华》:张贴有10余篇学生好作文。靠下方张贴着几张表格,疑似考试排名。因相隔较远,看不太清。

    d、后墙:
    ①黑板报内容:抄写了《学会合理消费》,《幸福人生》、《读书有益美体》、《快乐学习》四篇短文。
    假如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这一期黑板报是相当好的了。
    ②黑板右侧,有一个木板《车站中心小学周周评》。

    ——教室前黑板左侧墙角有饮水机。
    纸盒包装的蒙牛学生奶搁在课桌上,有些学生已经喝了,有些还来不及喝。
    有3位学生自己又买来矿泉水或果粒橙。

    ——教室里有四只日光灯,四台吊扇。
    墙裙齐腰高均贴有白色净面磁砖。
    地面是大块的磁砖。
    教室配有3只拖把。
    教室的玻璃窗外都有防盗网,玻璃窗上张贴有五彩的剪纸小窗花。

    ——该班男生21人,女生33人。 人数并不太多,但仍觉得有些挤。
    该班建有“图书角”,有各类儿童读物约百本。

         ——记录描述者感受:
    作为一个教学班的硬件配置,6(3)班已经相当好了。与上半年曾经到过的武汉品牌小学“红领巾小学”的那个五年级教室相比,没有任何差别。
“硬件”如此好,剩下来的就只看“教者”、“学者”等“人的因素”与“红领巾”的PK了。





上午第二节课时间



       2010年11月4日上午在车站中心小学听201班乐纯老师《17,酸的和甜的》一课描述式札记。

    ●上一节课在6(3)班听了牟丹老师的一节课。
    我室副主任鲁双清同志和车小政教主任涂素琴等同志一起听了牟老师的课。与鲁主任商量好,由他来作评课,我会在午休时间看看该班的学生《作文本》。

    ●牟丹老师的教学语言爽利干脆,给人印象是干炼泼辣的;乐纯老师在上课时,一直微微笑着,语调轻柔。
    我想,这样的两种语言风格,与所教年级似有某种期待中的对应关系,感觉都挺好。

    ●牟老师的一节课,板书三排,约40字;乐纯老师的板书则采用的是①即时贴的小画片加表示文章逻辑关系的矢向线条,②与教材配套的挂图,③抄在色纸上的文中一段话。磁性黑板挂取均方便。
    ●乐老师抄录在红纸上的那一段话是:“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意在让学生品味语言。
    ●乐老师再拿出一张黃色的纸,张挂黑板上,让学生比较这两句话的异同。体会语言表达的细微处: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乐纯老师又拿出一张黃色的方纸片儿,张挂在黑板上。纸片上抄有一句话:“小猴子听了,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
    这张纸片的四个边被用心地用彩笔画上了装饰花边。
    磁性黑板是深绿色的,先后出现的红色、黃色板书用纸片形成色调对比鲜明的“图地关系”,看来,乐老师在这一个小细节上,也用了心。

    ●课堂气氛轻松,师生的互动自然友善。
    见到后排有二三位男生沉浸在自顾自的“走神儿”状态,乐老师似乎不大能顾及得上。







上午第三节课时间及午休时



                    2010年11月4日上午第三节课细看车小六年级部分学生《作文本》留札

    ●6(2)班陈聪:
    ——《暑假趣事》一文写得生动细致,语言也非常流畅。从一般记叙文的写作角度作评,无可挑剔处。
    这位同学的作文与同班同学的作文水准高出许多,让人不得其解。
    与前次在陡岗中心小学6(3)班作调研时一样,陈聪同学的字写得很工整,但有些字细如芝麻,只占到字格的6分之一。
    在《作文本》上为其示范:撑得满一些,开朗大方一些的书写。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到写这篇文章时,陈聪同学的字更小了,拿着《作文本》,凑近看,才能看清。
    6(2)班的语文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文后批语中写了“以后把字写大点!”

    ——6(2)班语文老师在陈聪同学这两次的文后均有多达近百字的批语。
    按照批语的文意,是可以分段的。
    于是用∥线在第二文文后批语中作了分段提示。
    (请车小6(2)班语文老师参看我10月份在陡岗中心小学6(3)班的调研札记)

     ——6(1)班邓月明:
    汉字写工整,开朗,易认,美观。
    楷书之难,在于间架结构。邓月明同学的字间架结构都很好。
    假如再花一点点时间,找一本由书法家书写的楷书字帖,在老师的指点下来临习,也许这个孩子一生就拥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字写得好!
    坦白讲:老师的书写习惯倒是要有意识地“憋”一下。

    ——6(3)班胡晓笛:
    看了胡晓笛同学两篇习作:《假如我是一棵小杉树》、《祖国,我爱你!》。
    老师在两篇文章的文末都有约50字的批语,很认真。但全是以第三人称的语气来写的,缺乏与学生的“对话感”。

    ——6(3)班胡可涵:
    该同学写的《海》一文,记叙的是暑假在青岛海边游泳的故事。
    这一篇文章肯定是学生自己根据当时的感受来写的,是“真作文”。
    “真作文”即使毛病多一点也没关系,慢慢来解决。假若一上手就养成了“套写”或“抄写”的习惯,就难办了。

    ——6(3)班鲁芊:
    《假如我变成一只青蛙》一文写得很有童趣。
    这是一篇独立写作,无所依傍的“真习作”。
    看到另外一个班的某几篇学生习作,似“套写”。

    判断的依据是:鲁芊同学此文出现18个“我”,接近一半是可以省略的。
http://xnjyw.5d6d.com/thread-25459-1-2.html
   (这与在陡岗中心小学6(3)班所见如出一辙,看来是共性问题)





晚上回家后作的工作反思



                            ☆在咱们车小六年级,目前实行“学生互批作文”可行吗?
  (对一个教学“技术细节”的讨论,曾与该校胡保东同志、胡明同志交换意见,获得共识)

    [案例叙述]:
    上周到车小去,当面委托该校两位同志编制“全区期中学业水平阶段性测试”工作时,送给车小高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牟丹老师一本作文集,并预告今天来时,会继续进行已持续三年的“习作教学现状调研”工作,要看高年级学生《作文本》。
    今天上午到校,第一节听6(3班牟丹课,第二节听2(1)班乐纯老师课,第三节原安排的是池英老师的美术课,因我以中学语文教师专业背景学做“美术教研员”14年来,先后听过五、六次池英老师的课。我和池老师已经相互很熟悉,很信任了。于是临时与陪同我听课的涂素琴主任商量,第三节能否不听课,改为看六年级学生《作文本》。涂老师立刻赞同,并热心地跑到六年级办公室,取来三个平行班共约七、八本学生《作文本》。我想第三节课时间加上中午休息时间,可以再看多一点儿,于是央求涂主任又到六年级办公室取来约百余本《作文本》。
    第一批送来的《作文本》均字迹工整,老师也都有精批细改。第二批送来的百余本则全由学生相互批改,老师还来不及改。
    问了一下校内同志,解释说:我们在尝试让学生互批互改。

[互批互改实况描述]:
    ①后送来的百余本学生《作文本》,整体水准明显逊于第一批交来的一小叠。
    ②学生互批互改极为认真。
    ③限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认真批改”时,免不了会有错别字,免不了会有将比较差的文章大加赞扬,以示鼓励的情形;也有极个别同学将本来还不错的习作误判为劣作的情形。例如6(3)班张莘同学的《武汉江滩》一文书写工整,叙述清晰,字数也有600字左右,属较好的习作,但被同学的批语用三个“没有”全部否定。
    ④在这百余本《作文本》的学生批语中,有2/5强的学生在批语中均使用了“好词好句”一词。或夸赞某同学文章好,“用的好词好句多”或提醒同学要“多用好词好句”;或在称赏某文不错时遗憾地表示“今后要多用好词好句”,等等。

[案例讨论]就此案例,与车小六年级语文组朋友们平等探讨:

    我对“让学生互批互改”这种做法的认识是:
    ①很有必要!因为“学会修改作文”也是习作教学任务之一。
    ②在适宜的条件下,也很有操作性。学生互批互改,既锻炼了学生的改文、评文能力,又节省了老师的劳动量,一举三得,堪称妙举!
    ③一线教师选择何种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是有自己的“专业权利”的,这种“专业权利”应该得到尊重。

    但是,我们所有的做法,检验其对错成败的唯一标准,是作用于学生身上的实际效果。
    假若某次习作,老师完全不改,甚至学生也不互批,通过某种其他替代办法能取得好效果,我想也是完全应该允许的。

    前提是:作用于学生身上的实际效果足够好!

    “高效”的前提是“真正有效”;“专业用权、增权”的前提是“用得其所”。http://xnjyw.5d6d.com/thread-1940-1-1.html
    请允许我谨慎地、友善地表达如下建议:

    鉴于目前学生的习作水平大面积有待提高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互批互改”的做法应该缓用、慎用、少用,在老师参与指导和批改质量监控的前提下用。
    “教研员”不是行政官员,管季超的脑袋上也没有唬人的帽子,我的建议不具任何约束力,仅仅只是同行之间建议、参谋而已。

           另一个小问题是:为什么有多达30余位学生在“互批互改”的评语中不约而同地用到“好词好句”一语?

    我的推想是:
    ①老师的衡文标准有偏差,在长期的师生互动之中,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又影响了学生的评文观。
    ②学生批改时极为认真,但毕竟“词库”容量有限,力有不逮,只好频频使用这个词。

    试提两个趣味性的小问题,请车小六年级同仁们来思考:
          问题一:《水浒传》中写林冲的部分有一句话历来为文论家称道:“这雪下得正紧!”
    这句话叫不叫“好句”?哪一个字是“好词”?假如咱们的学生来批注,能不能“光荣入选”《好词好句排行榜》?
          问题二:我有一顶高级呢礼帽,另有一顶很有地域风情的夏威夷草帽。
    前者我扣到《卖炭翁》头上,后者我扣到《上海滩》许文强大哥头上。这两个“好词”是否“戴”得其所?


    ■鸣谢:
    ——感谢车小的领导和语文组同行们给了我学习思考的机会。老师们辛苦了!

    ——本周一周之内,车小要迎接上级单位连续四次大型检查。天天有客来,热情迎嘉宾!!!
        在“迎检”的万忙之中,涂素琴主任按校方安排一直陪同我听课,提供帮助,深表感谢!

    ——“牟丹”老师的姓“牟”字我一直读错音,今日车小胡保东同志查电脑纠正了我的错读。
          谢谢!(我另有“阚”姓,“臧”姓也一直读错)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8 11:31
孝南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兼任艺术、幼教教研)管季超

在《孝南区首届高中美术优质课赛》活动现场的发言



尊敬的市院肖所长、孝南高中黃主任、来自四所高中的美术教师同行朋友:
    大家好!
    首先,要感谢市教科院教科所所长,孝感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研究会会长肖显军同志在百忙之中,应邀参加我们今天的活动。我先简要地谈一点儿对本次比赛三节课的一些观课印象,然后我们请肖所长对我区高中艺术鉴赏课的教学工作和我区中小学艺术课教研工作作指导。

    我们今天的活动名称中有“首届”二字,但我区高中艺术课教师参加由市院组织的活动并非“第一次”。我区“孝感一中”汤俊丽老师(美术)和陈昊老师(音乐)前年参加市院组织的高中艺术鉴赏课的教学比赛,均获得市一等奖的好成绩。那次竞赛,我区“孝感一中”提供了场地和作课班级的支持;随后,孝感一中王慧洋老师(美术)参加“黃鹤美音节”区赛、市赛,然后被选送参加省赛,荣获“美音节”省赛高中美术一等奖。今年上半年,一中陈昊老师在《教师之友网》上看到《孝感市第二届音乐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通知》后,又主动报名参加区预选,被选送赴市参赛不辱使命,以优异表现夺得一等奖(那次比赛我区选送了四位老师参赛,三位获一等奖)。肖所长和我曾多次受邀到孝感一中听课评课,我和孝感一中教科室史淳良主任保持着友好通畅的业务合作关系。史主任经常会在《教师之友网》“教研信息”栏瞄一瞄,及时了解省、市、区艺教教研活动动态信息。

    孝南高中冯杰老师、孝南三中段伟老师、孝感一中李泉老师为了上好今天的竞赛课,肯定都动了一番脑筋。这三节课整体上说,都是比较好的课。
    ——从“教材难度”上说,冯杰老师的讲题是难度最大的。要在短短40分钟时间里,讲清楚“宗教信仰(基督教)成为特定时期内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的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也都因此而出现新的转机”这样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挺不容易的。
段伟和李泉老师的讲题都是《标识设计》的赏析。这个讲题不很复杂,不需要学生有太多的“前知识”,也比较容易讲得有趣。所以后两位老师的课题选择相对来说,要“讨巧”一些。

    ——从“教材内容”的“二度加工组织”这方面来说。冯杰老师选择的教法是“独语式”的系统讲述,讲是讲清楚了,但是,头绪很多,让学生看的图例也很多,学生只有“听”的份儿,没有参与其间、思考、问答的机会;李泉老师的课则不然,她对“标识设计赏析”这个讲题的教学内容作了精心的设计编排,与学生建立起“我帮你们来学/咱们一起来赏析”这样一种状态的课堂对话氛围,她的课既内容饱满,又轻松愉悦,教学效果无疑更好些。段伟老师的课也作了同样的尝试,但讲述时不够从容,留给学生“想一想,议一议”的时间不够,上得有点“赶”,最好效果没能出来,有点儿可惜。(段伟老师的40分钟时间最后多出4、5分钟出来,就是因为“赶”得太快啊)

    ——从“教学语言”这方面说。三位老师对所教内容都是了然于胸的,表现出相当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过冯老师的“独语式”讲述,抑制了学生“思考/生疑”的正常学习状态,缺乏在师生“对话”中推进的现场生成感;李泉老师的教学语言严谨中不失活泼,交流效果最好。

    ——从“课件制作与使用”这个角度说。三位老师的课件都非常棒,用了心。但从“使用课件辅助教学的实效”来看,冯杰老师的课件图多字多,稍显繁复;段老师在使用图例时切换太快;李泉老师的课件“用”得最好!

    ——从“教案编制”的角度说,段伟老师的教案逻辑性强,繁简适当;李泉老师的教案可以考虑去掉一些次要的文字叙述,不必过细;冯杰老师的教案关注的是“教”,从“学习者的学”的角度考虑得少了些。

    今天的活动我们把它称为“竞赛”,但我所考虑的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现场PK分一个高下,而是借助这种教研活动形式,把咱们区四所高中的9位美术教师朋友们邀到一起,共同研究如何在高中新课改工作中发挥咱们美术教师不可替代的作用,让“高中艺术鉴赏课”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大家同科同行,能坐在一条板凳上,聊得亲亲热热,相互抵砺,相互鼓劲儿,“活动”也就有了价值。

    在座的朋友们都知道,管季超的学科专业背景是“中文”,在一线的工作经验是“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在“语文教研工作”这个本业之外,完成好“兼任”的艺术课教研工作,没少费气力。我曾经好几次自费赴外地参加全国性美术教学方面的学术会议,自费购齐了《中国美术教育》杂志自试刊号起各期,还自费购藏了许多美术教育方面的专业书刊,创办《教师之友网》这个纯公益性纯学术性的专业网站,也是为了更好地自学,更好地服务于在座的各位同仁。

    咱们今天的这个活动,课只有三节,参与的同仁也只有十余位,是“超级小”的教研活动,但我觉得其意义“超级重要”。“高中艺术鉴赏课”的“开齐/开足/上好”工作任重道远,既需要学校领导重视,又需要有好的评价机制和具体施教教师的努力。我希望今天的活动在若干年后回头来看,在我区高中艺术教育工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更为活跃的高中艺术教研活动的“出发之旅”。

    承办学校孝南高中为本次活动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我代表在座各位向黃主任并通过黃主任向陈校长和各位朋友表示真诚的感谢!

    冯杰老师主动协助学校有序组织了这次小型赛事,做了许多工作,谢谢冯老师。

    请二中,三中,一中的各位美术教师朋友带口信给各校领导,也谢谢各高中予以合作。凡省市区有涉及高中的艺术课教研活动,我都会在第一时间在《教师之友网》发布信息。

    下面,有请今天应邀到场的肖所长作指导。



(孝南实中朱彬老师记录/已经讲话者本人校改)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4-28 04:41
近十年来关于听课、评课研究的相关综述
                    胡燕,樊允浩,李影,赵洁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 我国近十年来关于听课、评课的研究,学者主要就听课评课概念,听课评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听课评课的方法、策略,听课评课的目的、意义,听课制度,说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听课评课应该包括听课(授课者上课和说课)、评课、议课等程序。目前,听课评课在中小学的校本教研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听课评课中较少涉及教学研究。听课评课从教学经验出发,满足于教师改善教学,而不是把课堂当研究场域,通过研究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听课评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目的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听课评课制度在学校强行实施,听课评课的效果还不甚满意。
   [关键词] 听课;评课;教学改革;教学评估
  新课改以来,听课评课作为校本教研最重要形式之一,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在公开课中,教师们深入授课教师的课堂,观摩授课教师的教学或为授课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意见。在校本教研中,听课评课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从当前听课评课概念界定、现状与问题、方法与策略、目的与意义、制度、说课等热点方面,进行总结与评析,为听课、评课研究理清思路。
    一、听课评课概念界定
    关于听课与观课,评课与议课的概念,一些学者进行了比较分析,如邵华光认为观课与听课对“听”的强调不同,观课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听不包含观,而观包含听。“观课”比“听课”有更深层次的意义。[1]朱郁华认为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换一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教研文化的建构。[2]很多学者也都采用“观课”一词,把“观课”界定为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课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
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
    但也有学者采用“听课”“评课”的说法,认为“听课”是听课教师凭借眼、耳、手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如:记录本、调查研究录音、录象设备等,直接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过程。关于“评课”是评课教师对课堂
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作切实中肯的分析和评价,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
    综上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虽然用的概念不一样,有些用“听课”“评课”而有些用的是“观课”“议课”,但对其定义上却是大意相同,
“听课”“观课”实际上等同于课堂观察。而作为校本教研中的听课评课应该包括听课(授课者上课和说课)、评课、议课等程序。这些程序从整体上构成了一个校本教研的过程,不可分割开来看。
    二、听课评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学者们所关注的听课评课都是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所进行的,把听课、评课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少学者研究了听课评课
的现状及其问题。
    做为校本教研的听课评课在中小学尤其盛行,学校经常组织教师间进行听课评课,听课评课成为校本教研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一种方式。但当前中小学的听课评课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一些问题,如李林认为对“教师间相互听课”认识不足导致“听课”滞后、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堵塞了“听课”渠道的畅通、缺乏必要准备和科学方法,难以达到良好的“听课”效果。[4]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教授明确指出: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上”,力主“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5]施祥胜的硕士论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各类教研组对听课评课的参与度不高,在评课中教师之间互动较少,造成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可归结于二个方面。一是角色差异,二是活动氛围。在人数较多的活动场景中,活动进程往往被几个影响力较大的教师操纵,影响力小的教师则懒得费心。[6]有学者从当前影响推行观课文化建设的因素进行分析。影响因素有传统的观课目的导致的心理阴影、校园文化的阻碍、教师目标取向的影响、教师进取心不强。[7]由于教师本身对听课评课的认识有偏差,认为听课评课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听课评课的方式方法不正确,教师在上岗之前缺少对听课评课的必要培训。外在方面,学校只从量上要求教师,检查教师的听课笔记,而不关注教师真正的需要,不能满足教师的内在需要。学校领导把听课评课做为对教师的考核的一种手段,导致教师对有外人来听课评课的反感,也导致现在出现的很多所谓的“作秀课”“假课”。公开课原本是很有必要的,但正因为评价的引导错误,导致问题层出不穷,“一课定天下”成为很多教师的追求,公开课成为教师急功近利的成名师的捷径。教师日常工作一部分的听课、评课,为何未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原因就在于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很少具备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元素。[8]
    综上所述,当前,听课评课在中小学的广泛开展,但由于教师自身对听课评课认识不足和外在的保障体制的缺乏,导致教师虚假听课。教师在听课评课中收获甚少甚至没有收获,听课评课在中小学的校本教研中发挥的作用很小,而做为校本教研中“研”的一面,教师在听课评课中做教学研究更是很少涉及。
    三、听课评课的方法、策略
    作为校本教研的听课评课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包括教师自身的关注,并提出一些方法、策略。

    有些学者根据听课评课的程序提出了观课评课的方法,如陈大伟认为观课议课的操作程序是以课前说课议课为起点,以课堂观察为基础,以课后议课以及反思改进为核心,三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观课议课环节。[9]王巧玲认为观课前要充分准备(备教材、备理论、课前预设)、观课时要全面关注(关注自己的弱项、关注教师的引导、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课堂的精彩)、观课后要积极反思(思得、思失、思效)。[10]朱郁华提出观课议课的策略,以教研组确定观课议课主体、与做课教师沟通、学习相关理论、设计观课议课课堂记录表、课堂观察、课后议课、行为跟踪。[2]朱郁华认为教师发展的听课与评课,可以分为四个环节:第一,听(看) ,捕捉课堂现场的主要现象和关键行为;第二,说,即执教者说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包括为什么这样设计,课堂的实施情况和自己的感受;第三,议,执教者与同行分析与评价、交流与研讨,对教学设计进行本原性分析,对教学过程、课堂行为、教学效果进行讨论;第四,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重新调整并修订教学设计。[11]这一思想和杨骞的观点不谋而合,杨骞也提出了听课评课四要素:听(看)———捕捉课堂现场的主要现象和关键行为;说———上课人说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等)以及课堂实施的情况, (实施过程与事先的设计有没有变化或者有多大的变化\教学过程和效果的自我分析与判断等);议———评课人的分析与评价,评课人与上课人间的交流与协商、研讨与争议;改———上课人根据评与议的情况以及自我反思, (经验和教训),重新设计本课题,改进善后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和教学
实施的能力。[12]有学者将观课的方式概括成五个字,即:听、看、记、想、谈,并详细阐述了教师如何通过这五个方面进行观课。[13]
    有学者根据听课评课的目的不同提出,基于青年教师培养指导的“观课议课”活动、基于薄弱学科指导的“观课议课”活动、基于薄弱班级指导的“观课议课”活动、基于特色推广的“观课议课”活动。[14]青年教师从新手到专家需要每一个阶段的不间断的学习。要求教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听不同类型的课。[15]邵光华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取向提出教师观课策略,观课内容的确定、观课方法(观察方法可以分为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注意对无声语言的观察、观课记录、注意穿着和座位。[7]有学者提出青年教师根据其发展的要求,提出听课的四重境界,掌握知识点的讲解、掌握课堂结构体系、掌握教学艺术的精神实质、融会贯通,自成体系。评课需要选择恰当的评课方法,综合法、片段法、评点法、表格法。[16]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听课、评课活动,它是教师成长道路上的两件最好的法宝。但目前的听课评课出现重听不重评的现象,有学者设计了“滚雪球”听课、评课活动。[17,18]

   有些学者把听课评课作为一个研究过程,在其中做研究。林高明认为观课具有选择性与目的性,需要带着“困惑”观课和带着“课题”观课。[19]有学者认为听课评课具有教学诊断的意识、知识和技能,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诊断是教师专业发展内在的客观要求”。[20]听课和评课就是学校里最便利、最有效的诊断活动。[11]建立院领导、中层领导、教师三级听课评课制度。听课评课是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及时掌握学校教育情况、改进教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21]一些学者反映学校通常通过听课、评课、讨论等过程来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对一个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活动。具体做法是:个人备课→教研组讨论→自我反思(第一次)→改
进教案→开课→听课→专家点评与引领→同伴实践智慧的启迪→自我反思(第二次)→自我改进与提升→自我反思(第三次)……[22]现场课例研究通俗地讲就是现场听课、评课,这是校本教研最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教研形式。中小学教师能通过“听课前的准备一听课过程中的观察记录与反思一听课后的交流一实践中的创造性应用”这一听课评课过程,切实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23]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方面提出听课评课的方法、策略。如有学者提出评课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在教师职前培训中要像讲课、说课一样得到专门训练。[24]特级教师曹培英认为如果把握好评课的基本要素,评课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并提出评课的基本要素主要有评课的基本功能、评课的基本理念、评课的理论基础、评课的分析视野等。[25]有些学者认为观课不仅要观察课堂现象和师生行为,更要领悟师生的精神状态与效能反馈,思考行为背后的目标期许和价值诉求。因此提出教师要在感知课堂四个“场”的基础上观课议课。即:感知课堂的“气场”“情场”“思场”“效场”。[26]林夏从情、理、智、趣四个方面寻找观课的视点。[27]
    综上可以看出,学者们从听课评课的程序、对不同阶段的教师的帮助、听课评课作为一种研究过程以及其他的一些方面,研究了听课评课的方法、策略。从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都是观摩和帮助上课教师教学提出对策建议的研究。而不是研究教师从研究者的角度听课评课。听课评课只是为了满足于教师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或帮助别人改善教学,而这种改善只是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而不是把别人的课堂当做自己研究的场域,在别人的课堂中做研究,通过研究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四、听课评课的目的、意义
    不少学者都认为听课评课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校本教研的一种方式,教师在听课评课中观摩,取长补短。听课评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张睿锟等在《发挥评课潜在优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分析了评课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潜在优势,并针对当前一些幼儿园评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指出在以评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旨在使评课更好地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28]在观课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方面,有专家认为,观课能培养教师解决实际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观课活动鼓励教师审视提升自己的经验、观课受到教师及其任职学校的欢迎。[3]
    有些学者把听课评课的过程作为教师做教学研究的过程。特级教师曹培英认为,评课是教师在校本研修中互助的重要形式。因为评课是在大家共同感受和收集课堂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评课,能使参与活动的教师,从一个个课堂教学实例中吸取教益,学习方法,改进不足,这对提高大家的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帮助。[25]有些学者把听课的课堂作为教学案例,听课的教师们围绕这一课堂案例进行分析研究,陈大伟认为观课的目的是发现困惑,选取教案。[29]郭子其从实行预习和参与设计制度,进行反思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的目的出发,要求教师听课应趋向“生成式”。[30]评课实际上被看着是教学案例分析。常常是同级之间的观课,属于同事互助观课。同时互助观课是把上课教师的教学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为取向的观课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实际上,被观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活的教学案例,观课后的讨论实质上就是案例分析。[7]杨骞认为听课和评课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是一个诊断、交流、合作的活动,是一种学习、反思、研究的活动,是一种观念更新、思维转换、行动改进的活动,因而它是一种教师自主建构和专业发展的
活动。[18]“观课议课”的追求,是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是致力于改变教师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是学习课堂教学研究方
法,并在研究中改进和发展。[31]

    有些学者提出听课评课是校本培训的重要方面,提出本校优秀教师以及有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中青年教师尽快
成长。组织教师听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来学习教学技能、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然后再进行交流、研讨等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些学者把听课评课作为校本教研的着力点,课堂是教师的主要阵地而听课评课就是学校进行校本教研的着力点。[32]屈小武的硕士论文
《同伴互助听课———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强调一线教师在研究中的“主动参与”。同伴互助听课建立在听课的基础上,但又不等同于传统听课活动,同伴互助听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听课。将听课活动发展为同伴互助听课,在学校有一定的基础,又简便易行,并能有力地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33]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听课评课的目的、意义非常清晰,听课评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目的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而途径是教师在其中做研究。但通过总结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听课评课为什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关注了听课评课在校本的“教”,而忽视了校本的“研”。即使有做研究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零散,不成体系。学者们提出了如何听课评课也主要只是在观摩和为授课者提出对策、建议的层面,都是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而很少从研究者的角度观察别人的课堂,评议别人的课堂,听课评课的目的清晰,但没有系统的研究如何针对实际问题,切实的在听课评课中做研究。
    五、听课制度
    国内听课的相关政策、文件主要有《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第二条规定:“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第十六条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学研究工作的具体领导”。第四十三条规定:“学校党政干部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并尽可能兼课。”[34](1-4)此
外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对领导干部的听课、各学校对教学领导、教师的听课都有一些要求,形成部门、学校内部的文件。

    当前中小学校当中也已经形成了非常详细的听课评课制度,用制度保障作为校本教研的课评课得以实施。有些学者所认为听课制度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课同时还具有教研科研功能、听课评课的教学诊断功能、听课评课的示范沟通与评估考核功能。[35]通过建立健全听课、评课制度,促进校本教研。[36]但在一些学校里,很多的听课制度却流于形式,“听课制度”无形中反成了教师员工的精神负担,使他
们对之潜生抗逆情绪。[37]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重视听课评课,并使其制度化。但即使作为制度在学校强行实施,听课评
课的效果还是不能得以保证。
    六、说课
   “说课”是“文革"后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提出来的,当时仅被分为“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说课是指执教教师在备课或上课的基础上,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分析具体课程的教材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学情和学法、教法和策略、预设和生成,讲述教学过程及其得与失,然后由听者进行评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38]
    关于说课的内容,有学者提出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39]有学者提出说课的内容包含六个方面:
说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说学情及学法指导内容、说教法和策略、说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及指导思想、说突发事件的处理、说上课得与失及改
进措施。说课的过程分为准备、述说、评说三个环节。[38]有学者提出说课的内容有说教材、说课活动准备(“空间准备”“物质准备”“经验准备”)、说教法、说学法、说活动流程。说课的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执教教师说课语言要精练简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0]说课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说课反映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备课的解说、上课的反思,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水平、教学活动质量的综合实践。[41]说课,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向同行阐述自己对某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施教方案的设计以及施教效果的预测与
反思等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这种教学研究方式,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以及自觉
进行教学反思。[38]陈大伟强调观课议课前的说课,认为观课活动前的说课重视对学生情况的介绍,说课有利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
活动意义的理解,有利于观课集中在一定的主题上。有利于观课者对授课教师教学风格、教学追求、教学特色的尊重、有利于授课教师和观
课教师的课前课后沟通和互动。[42](106)
    不同的专家、学者已经对教师如何做教学研究提出了很多方法、策略。在听课、评课方面,专家、学者们也提供了很多对策、建议。但
听课评课多是些教师如何听如何评,把教师听课评课的目的多是定格成观摩学习,而忽视教师在听课评课中做教学研究。以往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如何在听课评课中把教师培养成研究者,没有详细论述到底教师如何在听课评课中做教学研究。而这一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从而为校本教研提出更多的方法与路径。
参考文献:
[1] 金子翔.谈谈课堂“观课”[J].科研探索, 2009(4): 9-10.
[2] 朱郁华.主题式议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J].教学与管理, 2007(1): 36-37.
[3] 邵光华,董涛.观课与教师专业成长[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4

    (3): 6-8.
[4] 李林,褚广喜.加强听评课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宁夏师范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0(2): 122-124.
[5] 孙贞锴,程福蒙.探寻观课评教的新视角———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J].当代教育科学,2009(6): 56-57.
[6] 施祥胜.教研互动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 2004

    (9): 39-40.
[7] 邵光华,王建磐.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观课活动[J].教育研究,

    2003(9): 26-31.
[8] 郭威.课堂观察的实践探索及其价值分析[J].教学月刊, 2009  (10): 7-10.
[9] 陈大伟.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98.
[10]王巧玲.在“观课”中成长[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4): 23-26.
[11]杨骞.教师发展的学校责任与实践模式[J].教育研究, 2008(4): 95-98.
[12]杨骞.让听课评课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N].光明日报, 2008-08-04(11).
[13]陶静娟.推广校园观课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与管理, 2007(2): 22-24.
[14]国荣杰.学校如何开展“观课议课”活动[J].教学与管理, 2009(4): 31.
[15]王荣.浅谈青年教师听课的四层境界[J].队伍建设,2002(11): 41-42.
[16]田常泰.听课和评课的艺术上[J].黑龙江教育, 2008(2): 5-7.
[17]王克坚.谈“滚雪球”听评课活动的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 2009(1): 57-58.
[18]杨骞.教师成长离不开听课评课[N].中国教育报,2008-07-22(7).
[19]林高明.带着“思想”观课[ J].教育科学论坛, 2008(11): 54-55.
[20]张伟民.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教师诊断能力及其提高[J].教师教育研究, 2006(1): 45.
[21]刘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9(9): 81.
[22]陆少明,李雯琳.教师个体教学全程跟踪式教研初探[J].教师教育, 2006(4): 48.
[23]孙众,余胜泉.开放视野:让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走向专业发展[J].教学评价, 2008(6): 85-86.
[24]田斌.教师职前教育中评课技能的培训研究[J].教育探索, 2008(11): 87-88.
[25]周瑜芽.评课:教师在校本研修中重要的形式[J].江西教育, 2008(2): 18-19.
[26]李培林.在感知课堂四个”场”的基础上观课议课[J].江西教育, 2010(8): 44-46.
[27]林夏.观课的视点:情、理、智、趣[J].教育科学论坛,2006(7): 49-51.
[28]张睿锟,翟宁.发挥评课潜在优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6(3): 40-42.
[29]陈大伟.观课议课的实践与意蕴[J].四川教育, 2007(9): 32-33.
[30]郭子其.教师听课应趋向“生成式”[N].中国教育报,2005(6): 1-2.
[31]陈大伟.“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 2007-月-日(3).
[32]孟水莲,袁晓敏.听课评课:校长眼中校本教研的着力点[J].上海教育研究, 2009(5): 84-85.
[33]屈小武.同伴互助听课———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4]盛克献.怎样听课与分析课[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1.
[35]俞志芳.高校教师听课制度的反思[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6): 50-52.
[36]洪勤志.谈如何做学校的教研组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 2008(1): 86-87.
[37]黎轩.“教师听课制度”的心理分析[J].教育纵横谈,2007(4): 33-34.
[38]陈永明.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教师专业成长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9]张翠荣.开展说讲评课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素质[J].科教文汇, 2009(19) : 25.
[40]熊海花.开展说课评课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J].江西教育, 2004(13): 82.
[41]王蕾.通过说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8(11): 6.
[42]陈大伟.有效研修[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22 03:27
原文地址:听课、评课的过程与技巧作者:晓妍凤平
    听课评课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管理者指导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听课评课具有教学管理功能、教学诊断功能、沟通协调功能、评估考核功能。
    怎样听课评课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科研课题,这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便有规律可循,是艺术便是见仁见智。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样卓有成效地听课评课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听课前只有精心准备,才能有的放矢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管理者,听课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否则,将影响听课评课的效果,听课前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准备。
    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听课的类型目不同,听课的侧重点就会不同,听课者的角色也就不同,不同的听课者要有不同的心理预期,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了解情况性听课。如一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摸底听课、听新教师的课、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听课。这类听课一般不就课论课,而是以一节课为基础,以一组课(多课时)为单位多方面比较,重在发现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
    二是专题调研性听课。这类听课实现设定预案、方式和方法,对可能出现的多重结论有先期预测,重在观察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况,搜集充分理由数据,进行多角度考察与评价,一般不强调及时交换意见。
    三是观摩学习性听课。一般目的是树立典型、推广新经验、新思路、新做法。
    四是检查督导性听课。一般针对课堂教学,重在考查教师对教材与教学要求的落实情况、教法的运用情况、以及实际教学效果。如:不合格课的回访,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寻求对策。这类听课必须有明确的优劣评价及改进建议。作为听课者都要放平心态,都要以学习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来听课评课,即便是学校管理者也不要颐指气使;即便是学术权威也不要盛气凌人,这样才会达到最佳的效果。
    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无论是同学科听课还是跨学科听课,无论是教材熟悉还是生分,听课者都要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一要了解进度。讲课教师讲的是哪一单元、哪一章节的哪些知识点,老师的课型是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还是实验实践课。
    二要学习课标。通过课标学习了解该学科的性质、地位和教学建议,所讲内容知识、能力和道德上的要求。
    三要熟悉教材和学生。要弄清听课班级班风学生特点、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通过研究教材知道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还可以通过网络、光盘倾听名师关于这一章节的精品课,然后自己在心理上初步形成一个教学预案。
    做好物质上的准备。
    一要准备专用的听课笔记,以便记录授课教师的课堂实录,现实中许多听课者随性很大,有的用几张白纸做听课记录,有的听课笔记用一本丢一本,听课者一定要用专用的听课笔记认真记录,并把它当做一种教育资源收藏,这样既方便评课,又便于为以后同课异构提供参考。
    二要准备教材以及先关资料,许多教师听课时大多是借用学生的课本,这样不仅影响学生学习,也影响自己的听课效果,必要时,听课者还应当向讲课教师索要教案、讲学稿、随堂训练讲义等。
    三要准备必要的信息技术工具,如;录音笔、录像机等,以便课后通过录音、录像反复研究,进行详细的评价。
    二、听课中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获
    听课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必须全身心的投入,要在课堂启动以后,立即融入课堂之中。努力做好听、看、记、想四件事。
    听要做到声声入耳。
    在教学活动中听课者要集中精力听准下列三方面:
    一听教学内容。侧重五点:
    一是教师是否熟练掌握教材。教师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有效的重组、广泛联系、设计有层次有分量习题训练。
    二是知识传授与要点讲解是否准确、有深度。这要平听课者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对学科知识与能力要求的认识程度来判断。
    三是课堂中是否重点突出、疑点突破、难点分散。课堂表现为相对用时长,对应训练密集,多数情况下,能从教师的语言表述中体现出来。
    四是是否注意了新旧知识间、前后内容之间以及教学内容与自然与社会生活、与当前形势之间的广泛联系。体现出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五是是否有规律性的总结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出教方法、教教知识、教规律。
    二听教师语言。
    主要注意四点。
    第一、课堂用语是否规范。
    一是能否坚持用普通话教学,语音清晰而不含混、响亮而不刺耳、高低有致、急缓相间,让人听着舒服。
    二是学科术语的运用是否准确。如数学将三角形这条边、那条边,而不使用端点字母表述。
    三是表述是否简洁生动。
    四是对学生有亲和力,不居高临下,动不动就挖苦、否定、甚至训斥,而是多用商讨和鼓励上进来与学生广泛交流。
    第二、课堂提问是否到位。
    看一节课提问是否有质量,一般有五个指标:
    一是能否抓住问题的关键设问;
    二是提问用语是否具有启发性;
    三是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是否太琐碎;
    四是提问后是否给学生思考交流的准备时间;
    五是提问人员是否集中少数学生上。
    第三、指令性要求是否准确。
    指令性要求一般的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活动方式、时间范围等方面做出的带有规范性、约束力和指导性的要求,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教学组织方面。现在,在我县课堂上,这一点正逐渐受到忽视。
    第四、评价性语言是否妥当。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应做到是非清楚,抑扬得体。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人文关怀”,主张教师在评价学生是注意保持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对学生思想和思维的尊重,这没错。但问题是我们有些教师因此不再拿起批评这个武器,甚至学生明显的失误也不敢鲜明地指出来,明明是学生答错了,也说“你说得很有道理”;分明是学生钻了牛角尖,也说“你很善于思考”;连其他学生都知道答得很一般,也说“答得很好,大家掌声鼓励”,于是向声一片,等等。这是个误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认知活动得不到准确的评价,其思维发展得不到有效的引导,这是教学活动最根本性的失败,甚至误人子弟。因为教师应有的作用被淡化,学生的学习很难进入较深的层面。
    三是听师生对话。
    师生互动的最重要的方式是语言交流,双方表达的是否贴切、准确,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听课者要注意听师生的对话质量,使教师的单向传输;还是师生在共研究;是围绕一个主题传递双方认识,还是答非所问,不着边际;双方是轻松还是紧张等等。
    看要做到事事关心。
    现在听课,听的分量少些,而看的成分多些,在某种意义上说听课不如说看课似乎更准确,听课中要有五看。
    一看教学活动的过程性。
    指的是一节课的课堂结构相对严谨,有鲜明的节奏感。就像京剧讲究有板有眼,板是由一组音符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单位,板与板之间的空隙叫眼,板有快慢,而眼是中是桥梁、是纽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各教学环节、步骤要明确。从课堂导入、明确任务、自主学习、点播提示启发、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延伸拓展,一招一式都要清清楚楚,这就是“板”。各环节、步骤之间的衔接自然、合理。做到讲解精当、总结准确,揭示联系,明确要点、总结规律,指导学法这就是眼。
    二看教学活动的科学性。
    一是讲解与训练的密度合适,层次清楚,难易度合理。这往往在细节上表现出来。如:明明学生可以自己做的事,却偏偏有教师来代办,再如提问后不给学生思考时间,或学生正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却不是的插话打断等等。这说明教师不能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活动。
    二是体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逻辑性,不作简单机械的重复性的低效活动。相反有些课堂表现为,从学生反映来看已经解决问题了,教师去不能及时地转移,还意犹未尽的反复在这个问题上绕圈子,高耗时、低效能。教学活动的科学程度,反映着一个教师的教法意识和运用水平,这应该是听课者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看活动的主动性。
    从三个方面着眼:
    一是师生间交流充分,学习环境宽松民主,课堂气氛活跃。并且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照顾全体。“互动、合作”可以作为交流的基本原则。
    二是活动的多样性,学生眼、耳、手、口、脑各种感官都参与活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各方面调动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严重失误在与动口与动耳,而动笔动脑严重失调。这是十分危险的。
    三是教学活动组织灵活。学生板前演练、讨论、思考、或独立操作,或分组合作,不拘一格。
    四看教学活动的务实性。
    指的是教学所产生的实际效果,重点难点得以解决和突破,完成当堂教学任务。体现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指的是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学科能力,如:数学的运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语文学科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外语口语和书面语能力,自然科学的实际操作能力;艺术学科的构图能力、表现力、欣赏力等。课堂还特别注意培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注意力、毅力,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五看师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教学效果更佳,课堂教学强调师生“心理、认识、思维、情感”四同步。讲课教师要做到四点:
    一是情绪稳定、精神饱满、言行举止从容自如,并能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是教师既要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以我为主,以讲为主,而能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合理地处理讲练关系。
    三是教师必学熟练规范地使用现代教学装备和较具。
    四是教师板书必须清楚规范,有条理,概括性和启发性,能体现当堂重点。同时主板书和附板书分开排列,不能随意涂抹。从学生角度看,应表现出一种主动性和合作精神,坐立姿势端正、发问有质量,答问有水平,准确率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声音洪亮、语言得体。
    记要做到条条是道。
    有四项内容必须记下来。
    第一、是概况。
    包括学校、听课日期,节次、班级、学科、教师姓名、课题、课型等。
    第二教学过程。
    不仅把课堂教学步骤完整的记录下来,还要涉及有关内容要点,师生活动方式、解决为题的办法,经典习题、精彩之处等。
    第三是听者的思考。
    如发现问题,教者有创意的做法。
    第四记录四项指标。
    一是目标的达成率,通过观察学生答问、随堂测评记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率。
    二是学生的参与率,看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随堂训练、积极思考的程度。
    三是看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率,听课实际上是随机评价,需要及时反馈,为总评价准备材料,提供依据。如果不及时记录,印象就有可能模糊不清,甚至遗忘,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想要做到四通八达。
    听课累就累在想字上,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者的思考始终不能停顿,我们上面所说的记中听课者的思考就是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听一节课,除了这些紧随教学内容的思考外,还要做全方位的思考,也就是说,听课者要对课堂情况要作全局性的审视,一节课听完了,有关的评价也就自然形成了。那么应该怎样想呢?
    一是在听、看、记的过程中具体地想。
    老师的言行和不合要求,教学是否到位,操作是否有序,还有没有进一步深化挖掘的必要和可能,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二是在课堂渐进结束时深刻地想。
    课堂教学特色、教学失误、教法运用、符合不符合教学原则。如:兴趣原则、面向全体的原则、启发性原则、讲练结合的原则。
    三是在关键环节上要系统的想。
    主要想课堂导入、课堂高潮的创设、板书设计、课末小结有哪些方法。比如:
    课堂导入常用方法有:析题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激情导入法、同中求异法、趣味活动法。
    一般课堂进行到15-25分钟时,学生进入大脑疲劳期,需要创设教学高潮,教学高潮指在教学主体部分的一定发展阶段,教师科学利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内容、烘托出一定教学审美情境,使学生在心理审美情绪中、在认识需要的发展过程中造成一定程度的跃进和起伏状态。
    通常创设教学高潮的方法有:启发式、议论式、探究式、形象式、“歧路分析”法等,“歧路分析”法即失败思维的倾向,即学生饱偿教师成功喜悦与自己失败苦恼之后,只能佩服老师高明而产生的困惑之感。避免学生少走弯路和错路的有效途径,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价值,有利于优化思维品质、把握正确思维方向。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形成思维的批判性。
    板书类型:总分式、对比式、问题式、答案式、分析式、归纳、递加式、网络式、标格式、对称式、辐射式、聚合式。
    课末小结种类:复述、问答、图表、口诀、读书法。然后再分析比较本节课、本知识点各个环节都适合哪种方法。
    四是要在听课收获上全面的想。
    课堂教学是一门永远具有缺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会有他的闪光点,听课者自然有诸多收获,主要看从思想上受到哪些启迪?方法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知识上有哪些拓展?艺术上有哪些享受?等等,有了上面听、看、记、想的准备,总结就是比较容易的了,总结就是纵观全节,明确得失,讲听记想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类,即成功之处、存在问题、改进建议。也要求听课者在课堂临近结束时清楚的进行整理,以备和教师交换意见。
    三、听课后只有真心点评,才能共同提高
    开展评课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评课者用真情实感去真心评课,这样才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帮助教师提高新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团结进取,从而发挥评课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
    把握四个原则。
    一是平等交流的原则。
    对教改实验课的评议,应突出一个“研”字,倡导一个争字,学术性的问题应当允许别人争论,不能用自己的认识去衡量所有人的所有课。听课者一定要在尊重讲课教师对教材理解和教法选择运用的前提下,本着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改进和提高的原则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缩小是个双方思想上的差距,增强评课的针对性、准确性和说服力,更好的发挥导向作用。
    二是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检查督导性评课的评议,务必要突出一个“实字”,倡导一个“促”字,评课中一般要求态度鲜明,语言准确。实事求是原则指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对课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评议,恰如其分地肯定成绩,一针见血地指出缺点。激励性原则指能进入教师角色理解执教者讲课的良苦用心,善于挖掘优点、发现闪光点,以激励教师再接再厉,不应对教师教学百般挑剔、求全责备,认为教师讲课一无是处。
    三是指导性原则。
    对新教师和年轻教师讲课的评议应突出一个“导”字。倡导一个“帮”字。要充分肯定成绩,鼓励进取。尤其要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促进其不断进步。
    四是精炼性原则。
    首先,要有一个评课顺序,一般是先总后分,先成绩后不足。其次,评课的语言要有条理,提出的看法和建议等任何说法都要做到言之有据,一般依据课标、教与学心理学,教学原则,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评课。。评课本身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课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
    立足八个角度。
    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应主要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教师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学生积极投入,学有所获,这就是好课。
    对教师要教侧重看:
    一是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二是教学内容。
    创造性地处理和运用教材,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潜能;所教内容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内容深广适度,容量得当,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注重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及知识积累,重视沟通课堂内外、学科内外。
    三是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流程环环相扣,课堂节奏和谐,结构严谨,科学地分配和掌握教学时间;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师生关系民主融洽,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教学;精心设计学生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能进行激励性评价。
    四是教学方法。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学习规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根据教学需要,恰当、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意学生反馈,根据课堂的生成性,及时、得当地调整教学。
    学生的学侧重看:
    一是参与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充分地讨论、交流、活动的时间,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互动合作,学生很好地体验了学习过程。
    二是思维状态。
    学生有足够地思考探索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思维积极活跃,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与众不同的意见。
    三是课堂气氛。
    学生情绪饱满,兴致勃勃,发言踊跃,讨论热烈,练习板演跃跃欲试,学得轻松愉快。
    四是学习效果。
    三维目标达成,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把握了学习方法,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当堂检测效果好,形成了举一反三的能力。
    要建立听课评课制度。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树立开放的课堂意识,让每一位教师的课堂都随时随地的开放,给领导提供检阅和同伴学习的机会,领导要对每一学科、每一名教师、每一阶段、每一课型的课进行跟踪指导。要从教育思想与理念、教学方法与艺术、课程标准的落实程度、教学过程、师生合作、学科特色、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教师基本功、中高考命题趋势的贴近度和努力方向十个方面进行评价指导。要把听课、评课作为落实校长教育思想、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
    倡导六种方法。
    评课者只有讲究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与教师个别交流时,宜采取民主互动的评课方式,先由执教者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开诚布公地交换对课的看法和建议,不要生搬硬套某种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评议,而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商量的口吻与教师像朋友似的平等交流,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不要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要允许教师解释、说明,甚至申辩,允许发表不同见解,通过你来我往的交谈切磋,深入地探讨某个重要问题,真诚地帮助教师不断成长,让教师心悦诚服。
    在集中评课时,因有领导在场,向领导反馈听课情况一定要注意分寸,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将教师一棍子打死,让教师名声扫地,而应以肯定教师成绩为主,对于存在不足可以用提建议的口吻指出今后努力方向,一定不要在细枝末节问题上打转,要抓住关键实质问题分析评议,讲透道理,这样学校领导教师才会觉得受益匪浅,确实对今后教学有促进作用。评课者要以教者、学生、管理者、指导者四种角色进行点评,可以采取个别交谈式、集中讨论式、书面评议式、师生互评式、抽签答辩式、庭辩式、自我评议式等方式进行评课,只有这样才能评出感情、评出友谊、评出质量,评出学校的发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5-4 05:09
课堂教学观察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一、填写必要信息
观察者的姓名:
观察内容标题:
时间:
地点:
笔记标号:
二、画一张现场图
1、观察现场的物质环境:教室内桌椅板凳的布置、墙上悬挂的图片标语等。
3、观察现场的人文环境:学生坐的位置,教师活动的范围
3、教室里的物体的摆设或人员位置有所变动,可以随时画新的现场图。现场图画好后,要在下面附上一段文字说明。
三、进行观察记录
1、舒兹曼和斯特劳斯课堂观察记录格式
实地笔记
个人笔记
方法笔记
理论笔记
专门记录观察者看到听到的事实性内容
记录观察者个人在实地观察时的感受和想法
记录观察者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记录观察者对观察资料进行的理论分析
2、陈向明记录格式
事实笔记
个人思考
专门记录观察者看到听到的事实性内容。
研究者本人对观察内容的感受和解释,是对研究者的同步思考的一个现场记录。
(一张8K或16K纸分左右两栏)
3、微格课堂观察记录格式
时间分配
教师教学行为
教学技能要素的表现
学生学习行为
媒体板书
课堂教学行为活动的时间记录
按教学过程教师讲解、提问、演示等教师活动情况描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某种行为可以归为某种技能,应在对应处注明。
学生在回忆、观察、回答问题时的行为描述
教师教学过程中使用媒体和板书时况描述
4、爱德·爱默观察量表
每隔15分钟使用一次量表
量表要素:
一、学生的认真程度:
1、        一半以下的学生在大多时候认真。
2、        有1/2-1/4的学生大多数显得认真,其余的学生只是有时认真。
3、        大多数学生认真,但少数几个(6-7)只有时认真。
4、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真,但极个别(1-3)只有时认真。
5、        所有学生大多时候都认真。大多时候指的是至少占观察者观察学生是否认真的时间的75%。
(一)认真的表现:
举手自愿回答问题
保持眼神交流,随时跟随教师的一举一动
当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出努力时,转向这个学生
参加布置的活动
在自由的活动期间,学生进行某种活动
(二)不认真的表现
在不恰当的时候在教室里走动
课堂讨论时看书
两个学生低语
手肘放在课桌上,用手指撑开眼皮
用铅笔乱画
把头靠在课桌上
提出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
凝视与课堂活动无关的物体
一、   教师陈述
1、        教师陈述时间占总时间的0——20%
2、        教师陈述时间占总时间的21——40%
3、        教师陈述时间占总时间的41——60%
4、        教师陈述时间占总时间的61——80%
5、        教师陈述时间占总时间的81——100%
注:教师陈述指的是教师只提供信息、不要求学生回答或不评估学生行为的真正的(针对学习内容)语言或非语言行为。教师的提问、步骤说明、表扬和批评都不属于教师陈述,而讲课向全班学生朗读、回答学生问题以及由教师提供信息行为都属于教师陈述。
四、   记录的语言表述
1、具体、清楚、实在
2、命名准确(考虑到命名的语言,命名的角度,命名在不同语言中的翻译,命名所指向的读者类型。)
五、观察者的反思
(一)波格丹和比克兰的反思要点
1、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
2、分析观察的过程和方法。
3、反省自己的伦理道德。
4、反省自己的前设、个人经验、政治立场、宗教信仰、种族地位、受教育的程度。
5、对自己的仍感困惑的问题加以澄清,对实地观察笔记中不清楚的地方加以补充,对错误的行为进行纠正。
(二)陈向明反思模块
1、观察者的推论。
2、观察者的心情。
3、观察者的叙述角度。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