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管季超研读过的部分作文教学书刊(图文)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5:43
标题: 管季超研读过的部分作文教学书刊(图文)
管季超研读过的部分作文教学书刊(图文)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5:43
[attach]13684[/attach]
[attach]13685[/attach]
[attach]13686[/attach]
[attach]13687[/attach]
[attach]13688[/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5:45
[attach]13689[/attach]
[attach]13690[/attach]
[attach]13691[/attach]
[attach]13692[/attach]
[attach]13693[/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5:46
[attach]13694[/attach]
[attach]13695[/attach]
[attach]13696[/attach]
[attach]13697[/attach]
[attach]13698[/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5:48
[attach]13699[/attach]
[attach]13700[/attach]
[attach]13701[/attach]
[attach]13702[/attach]
[attach]13703[/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5:49
[attach]13704[/attach]
[attach]13705[/attach]
[attach]13706[/attach]
[attach]13707[/attach]
[attach]13708[/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5:51
[attach]13709[/attach]
[attach]13710[/attach]
[attach]13711[/attach]
[attach]13712[/attach]
[attach]13713[/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5:53
[attach]13714[/attach]
[attach]13715[/attach]
[attach]13716[/attach]
[attach]13717[/attach]
[attach]13718[/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5:55
[attach]13719[/attach]
[attach]13720[/attach]
[attach]13721[/attach]
[attach]13722[/attach]
[attach]13723[/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5:59
[attach]13724[/attach]
[attach]13725[/attach]
[attach]13726[/attach]
[attach]13727[/attach]
[attach]13728[/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6:01
[attach]13729[/attach]
[attach]13730[/attach]
[attach]13731[/attach]
[attach]13732[/attach]
[attach]13733[/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6:03
[attach]13734[/attach]
[attach]13735[/attach]
[attach]13736[/attach]
[attach]13737[/attach]
[attach]13738[/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6:05
[attach]13739[/attach]
[attach]13740[/attach]
[attach]13741[/attach]
[attach]13742[/attach]
[attach]13743[/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6:08
[attach]13744[/attach]
[attach]13745[/attach]
[attach]13746[/attach]
[attach]13747[/attach]
[attach]13748[/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6:10
[attach]13749[/attach]
[attach]13750[/attach]
[attach]13751[/attach]
[attach]13752[/attach]
[attach]13753[/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6:14
[attach]13754[/attach]
[attach]13755[/attach]
[attach]13756[/attach]
[attach]13757[/attach]
[attach]13758[/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6:16
[attach]13759[/attach]
[attach]13760[/attach]
[attach]13761[/attach]
[attach]13762[/attach]
[attach]13763[/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6:18
[attach]13764[/attach]
[attach]13765[/attach]
[attach]13766[/attach]
[attach]13767[/attach]
[attach]13768[/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6:20
[attach]13769[/attach]
[attach]13770[/attach]
[attach]13771[/attach]
[attach]13772[/attach]
[attach]13773[/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4-30 16:22
[attach]13774[/attach]
[attach]13775[/attach]
[attach]13776[/attach]
[attach]13777[/attach]
[attach]13778[/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5-1 16:55
[未完待续/管注]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5-2 08:48
                         “作文教学的记忆与反思”(一)·述评
  编者按

  “半壁江山”常常被用来形容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其实,从记录生命成长,抒发真情实感,留住流金岁月等角度看,写作就是人生。一个没有写作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完整的人生。而把人生的事业倾注在写作教学和改革研究上的人更是值得记忆。这些有志者对作文教学作出的探索令人难忘,他们的足迹,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永远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从本期开始,新课程周刊将推出“作文教学的记忆与反思”特刊,让我们循着往昔的足迹,继续谱写作文教学的新篇章,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繁荣与遗憾:反思作文教学改革30年

■广东省深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程少堂/文

  繁荣:体系众多,流派纷呈
  近30年的中国作文教学改革史,是一部成绩辉煌的历史,其显著标志是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
  重视“模仿”的作文教学流派
  这一作文教学流派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上世纪初,以美国现代修辞学家希尔为代表的英美学者的“文体学”传入中国,自此以后,我国的作文教学基本上以“文体为序”、以“文体为中心”。这种以“文体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其结构基本上是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并相对应于初中、高中作文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初一以记叙文为主,初二以说明文为主,初三以议论文为主;高一以复杂的记叙文为主,高二以复杂的说明文为主,高三以复杂的议论文为主。“文体中心”的作文训练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对每种文体的特征及模式的把握能力,通过训练掌握每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写作方法,从而形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写作规范。
  至上世纪80年代,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等以“文体中心论”为指导,创造了“模仿---创造”的作文训练体系。这一体系着重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能力培养进行探索,其基本程序是“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
  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系列。这一训练模式在我国当代作文教学界有普遍影响,其优点是学生写作文体意识强,作文也容易入门,效果明显。但“文体中心”训练模式对我国作文教学的消极影响也较大,整个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围绕这些文体知识转,淡化了学生写作整体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湖南特级教师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也是“文体中心,模仿为主”这一流派中有影响的教法。不过,与“模仿---创造”不同的是,“快速作文教学法”最为关注的是学生作文的速度问题。杨初春把自己的体系概括为“五步四法两课型”。“五步”即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速度训练、综合训练。“四法”即写作限期限时法、指导先“实”后“虚”法、评阅浏览自改法、训练分步达标法。
  “两课型”即写作实践型课和理论指导型课。尽管这个体系很强调基础训练和思维训练,但是这个体系真正落实的是技法模式训练,概括出的写作技法有数十种。例如,在写作的“一般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了“快速审题15法”、“快速构思10法”、“快速行文4法”、“快速修改4法”。在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快速写景状物3法”、“快速抒情达意4法”、“快速记人记事3法”、“说理议论4法”、“快速给材料作文3法”等。这一训练模式广受学生欢迎,但受到理论界一些人士的质疑,认为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并且“缺乏理论依据”。
  笔者认为,随着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快速作文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作文教学界需要重新认识“快速作文教学法”的价值。
  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
  “文体中心,模仿为主”的作文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解决提高学生实际作文素质、水平和能力的问题,因为决定文章成败的并不是文体和文章模式的模仿,而是学生的写作智能,也就是作文所需要的观察、思维等心理习惯和能力。于是,作文教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常青、刘胐胐、高原、章熊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常青很早就提出了“作文分格训练教学法”。分格训练所谓的“格”,是单一的基本训练单位,具体地说是把说话、写话、片断训练到篇章训练,从写人记事到写景状物,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到开头结尾,从培养观察能力到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基本单位---“格”。例如,把一年级的说话训练分成两大格、若干小格。两大格:第一大格,说一句完整的话;第二大格,说几句连贯的话。把“说一句完整的话”又分成五个小格:第一格,敢说;第二格,说顺;第三格,说实;第四格,说活;第五格,说准。也就是把某一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具体小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为命题作文综合训练准备好“预制件”。
  对每一格训练都提出了要求,说明了道理。他把每种文体按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五条线索系统组织成256格,每一格就是一种“语段写作公式”。例如,分格训练中的“加格”语段,有这样三种格式:
  人+动作+话,人+动作+表情+话,人+动作+心理活动+话。这样的“语段写作公式”实际上是用概括出的文章内容的思维语法或一般思维模式来训练提高学生观察、思维、想像、表达的能力。从主观上看,分格训练法已经注意到写作智能的培养,也有利于推动作文教学的科学化,但是,它关注到的写作智能只是一种表层的语言思维模式,而不是写作思维过程的深层思维操作模型,因此从客观效果来看,也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刘胐胐和首都师大教授高原提出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侧重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三级训练体系的总体结构是: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初中一年级着重进行观察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方式是写观察日记、观察笔记,这一阶段侧重练习记叙和描写。观察又分为一般观察和深入观察,前者指定向观察、机遇观察、科学现象观察、日常生活观察、人物观察、内心世界观察;后者指比较观察,反复观察,观察与体验、联想、想象、调查的关系。初中二年级进行分析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训练方式是写分析笔记,这一阶段侧重进行议论和说明的练习。
  分析训练又分为“分析起步”和“分析入门”两个阶段。前者是指提出问题、给予解答、了解情况、实事求是、分析角度(条件分析、因果分析、演变分析);后者指多角度分析、特点分析、本质分析、意义分析、分析和知识、分析与联想、分析与情感。初中三年级进行表达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方式是文章结构的训练,后来增加了语感训练,采取的训练方式是进行语感随笔和章法训练,侧重于语言运用和文章结构训练。表达训练也分为“语感训练”
  和“章法训练”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训练,后者主要包括角度、裁剪、层次、衔接的训练。这一训练体系符合写作“物——意——文”转化规律,是写作规律“双重转化”与“三级飞跃”的具体运用,比较符合学生的写作学习规律。
  “语言与思维结合”训练模式是由北大附中章熊提出并成功实验的作文教学模式。章熊认为,各种不同的文体在语言上要求有所不同,而思维的条理性则是相同的,作文教学应该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结合。他认为写作训练应该包括语言练习、形式逻辑训练、想象与联想、综合与概括的训练、写作技巧的局部练习、阅读与分析练习等五个方面。这种训练体系的特点是:它不是以语言知识和思维知识为体系的核心,而是以思维训练为手段,并通过思维训练来设计训练系列,通过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思维能力。这一模式符合心理学、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语言与思维对应,以语言表达思维,以思维寻求语言,语言思维同步共进,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
  上世纪80年代,许多有远见的语文教师意识到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是不重视“写作过程”的结果,如果重视“过程训练”,必能快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于是出现了许多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方法,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文体为纬---过程为经”训练模式。这个模式以北京景山学校周蕴玉和上海于漪为代表。他们的做法是:以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为纬线,以写作的一般能力——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为经线,精选典范作品为例文,按照单元要求设计训练方案,组成一个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这种作文教学体系既摆脱了“熏陶式”的中国古代作文教学方法的影响,又摆脱了“模仿式”作文教学方法的束缚,是我国作文教学开始由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主义的有益尝试。但是在这种训练体系中,写作基本能力及写作过程能力的训练还处在手段地位,它仍以训练文体写作能力为基本目标。
  “文体、过程双轨训练”模式。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1-6册)所设计的写作训练体系。这套作文教材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来安排初中第一、第二、第三学年的作文基本训练,同时又按“作文过程”---列提纲、写初稿、修改、打开思路、收集积累作文材料、语言和文风、审题和构思等的训练项目来组成初中作文的另一训练线索,故可称“文体、过程平行双轨”训练模式。这是一个螺旋上升式的作文过程训练体系。
  “三线并行”写作训练模式。这是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80年代编写的《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所创设的一种写作训练体系。所谓“三线并行”是指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三线索的并列安排。第一条线索是“写什么”的由简到繁的序列---单纯的一事、一人、一景、一物、一番情、一种理,复杂的一事多人、一人多事、多人多事、由物及人等。另外两条线索是关于“怎么写”的:一条是写作手法---结构手法、表达手法等;一条是写作过程---立意、选材、结构、布局、表达、修改和思维能力。这个体系完全消解了文体中心论的作文教学观念,在把训练方向转向写作过程的同时,还将思维能力的训练纳入了作文训练的视野。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是对“熏陶模式”、“模仿模式”的超越,它形成了以“过程为中心”的训练模式,是对“文体中心”作文教学思想的反思,为新课程改革提出“淡化文体,重视过程”开了先声。
  重视“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
  针对学生大都怕作文、恨作文的心理,许多优秀教师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文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于是诞生了一批以增强作文兴趣、作文乐趣为宗旨的作文教学模式。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产生较大影响的体系。
  “兴趣作文”教学法。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央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室申报的一个题目为“农村兴趣作文教学训练体系研究与实验”的课题。这个训练体系的目的就是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改变目前农村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这一课题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
  “广义发表”作文教学法。这是将学生的作文用多种形式发表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发表方式多种多样,有全班宣读、学校广播站广播、利用手抄报或校园报刊发表乃至公开出版,等等。
  “活动作文”教学法。“活动作文”训练模式又称“现场演示”
  作文教学法或“题型作文”教学法。它是由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提出的一种作文训练模式。李白坚在2000年第1期《写作》杂志上介绍说:
  “演示作文教学法是一种以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一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在作文课上设计可记叙的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演示活动为作文内容,通过游戏演示活动,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并大规模提高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的作文教学法。”李白坚的作文教学体系是一个“大作文”训练体系,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其中小学部分称“快乐大作文”,初中部分称“趣味大作文”,高中部分称“创新大作文”。
  在教学方法上,小学的“快乐大作文”运用的是“现场演示”的作文教学法,而在初中和高中的训练则运用“题型作文”教学法。所谓“题型”,就是“题目类型”,相当于问题、话题,是复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的概念。题型作文向生活汲取素材,更依靠课堂现实活动创设情境。题型作文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活动写作、写作活动”式的作文,或者“游戏性”作文。“活动作文”模式主张“训练大于理论”、“训练先于理论”、“活动大于技法”、“活动先于技法”、“实践大于理论”、“实践先于理论”。这一模式的最大价值在于真正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产生了写作的动力,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写作的心理思维活动,从而完成了写作任务,符合“趣味性”教学原则,符合“活动课程原理”。
  除了以上四大流派之外,颇值得一提的是“新概念”作文。1998年由上海《萌芽》杂志社等发起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催生了新世纪新的写作训练模式。“新概念作文大赛”组委会《征文启事》中说,“新概念”提倡“二新一真”:“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真体验”——真爱、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这一模式是“新时期”作文教学改革的“先声”,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扬弃”。它为中小学生写作学习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表达真情性、真感受,自由写作,放飞心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5-2 08:48
尽管近30年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但是,这些作文教学流派大都诞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在回顾这辉煌岁月的时候,不禁感慨万千:这么多作文教学流派,为什么只是各领风骚三五年或顶多十几年,而没有任何一个作文教学流派能独领风骚到今天?自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这十多年间,作文教学研究为何日渐沉寂?换言之,为什么没有新的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诞生?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应该是作文教学改革保持健康发展态势所必需的。基于此,本人不揣浅陋,提出几点看法。
  理论抽象不够

  不少作文训练体系仅仅满足于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具体的作文教学方式方法的感性总结,缺少理论提升和理论抽象,或者理论抽象不够,因此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做法缺少普适意义。

  有的训练体系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

  例如,以重视模仿的写作训练体系,其特点是按“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的程式进行写作训练。
  这种教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模仿”,而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作文活动起始于作者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或感受,作文的逻辑起点应是源于作者生活中的所见所感。用“模仿”的方法训练结构材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有时可以取得一些效果,但这只能有限地解决一些表达的问题,却难以解决认识过程这一重要环节。
  有的训练体系虽然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有明显的理论失误或盲区

  “三级训练”体系应该说是比较符合认识与表达的逻辑程序的,但是这一体系理论基础的科学性值得推敲。首先,把观察、分析和表达这些在写作中本来该融为一体的东西硬性地进行历时性划分值得商榷。其次,这一体系在有关“分析”的理论研究方面有待深入。再次,这种训练体系的起点是“观察”,并且强调对材料的“分析”,而事实上在写作活动中,仅靠冷静、客观的观察是不够的,冷静、客观的观察常用于科学研究之中。在作文过程中,观察应是与人的感觉、知觉等情意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作者在观察时对所获得的素材总是经过情意选择的,主观情意不同,观察得到的素材就不同,而且素材中所蕴含的内容也不同。因此,将作文训练的起点设置于“观察”不如设置于“感知”更为准确。同样的道理,“分析”强调的是对写作素材的理性认识,在议论文写作中需要对材料的理性分析和逻辑概括,而在抒情类文章的写作中仅有分析是不够的,或者说有时并不需要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次,仅有感悟就够了,所以这一阶段的训练准确而全面地说应是“构思”或“内孕”。
  有的训练体系有轻视写作理论的倾向
  已有学者指出:“活动作文”模式主张“训练大于理论”、“训练先于理论”,因此是一种非理性的写作教学思想和训练体系,它不能使写作教学走上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还有一些作文教学改革实验,往往只着眼于对作文在表达层面上的描述,只重于对表达技法的传授,而不注意对作文本身内部规律的研究,不完全符合写作过程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不认真研究写作的基本原理,并在写作理论的基础上认真探索和研究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的结果。
  有的只是抓住了写作过程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因而有所偏颇
  毫无疑问,近30年诞生的作文教学流派,各家都有其深刻的一面,但是也都有其片面的一面。这种片面可能为深刻创造了某种条件,但是也留下了“盲人摸象”的弊端。换言之,无论哪一种流派,都只能解决作文教学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时代呼唤集大成的作文教学流派。
  作文教学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不能转化成现实的作文教学实践
  作文教学理论本来应该是与作文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才有生命力,作文教学实践也只有不断接受科学的作文教学理论指导才能健康发展。
  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不是作文教学理论和作文教学实践互相结合,而是互相脱离,甚至互相敌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写作学理论由于缺少中介环节还远远没有对作文教学实践发挥应该发挥的影响力。另外,也没有如赞可夫那样有号召力的权威理论家。
  “生存写作”压倒“生命写作”
  古今中外,最好的文章都是一种“生命写作”,而不是一种为生存的写作。在当下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强大,一个学生,不说从小学到高中12年写的大小一两百篇作文都是为高考最后那一篇作文,至少可以肯定地说,绝大部分初中学生3年的作文都是为了应付中考的那一篇作文,而绝大部分高中学生3年的作文都是为了应付高考的那一篇作文。在这样的背景下,难得有新的作文教学流派诞生。
  (说明: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马正平、彭小明、王吉安三位先生及互联网上一些学者的有关论著。)
  《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1日第5版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5-2 09:12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1693&extra=&page=1
作者: 非诚勿扰    时间: 2010-5-3 10:28
管老师阅读量真丰富,难怪总有真知灼见。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1258&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17833&goto=lastpost#lastpost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7-1 16:08
《作文教学现场》2010年创刊号有约《作文教学现场》现向教育界语文同仁约稿。
栏目见下。

稿件一旦采用,即付薄酬及样刊。

卷首语
作文名师(封二)
作家茶座
    作家写作经验与心得类文章
作文教学研究
    作文指导类文章

作文茶座
    关于作文教学的言论或对话

优秀习作点评
教学案例
    中小学优秀作文教学案例
文学殿堂
    名篇赏读
试题集锦
    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及简析
    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及简析
作文教学动态
    国内作文教学流派介绍(1
语文名家系列

本刊由麟兰教育文化工作室荣誉出品。欢迎广大作者惠赐佳作。
投稿信箱:linlanedu@126.com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7-1 16:09
“对话中国教育”征求对话者“对话中国教育”征求对话者,对话稿将全文刊发于教育名刊《教师博览》(原创版)。望各位朋友提供对话线索。
对话对象:

甲方:姜广平;

乙方:教育行政官员、教育学者、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其他教育工作者如教育传媒主创人员或教育记者等。

深度对话,剖析教育;在场互动,建言教育。



用笔记录当代教育;用心思考教育未来。



招聘启事:

《教师博览》即将运作综合版,现面向全国征聘以下学科编辑各一名: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有意者请与本人联系,并请事先将简历和有关科研成果情况发至我的信箱。



请联系本人:jianggp@126.com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9 15:40
http://www.zjwh2008.com/html/readnews.asp?uid=58

http://www.zjwh2008.com/html/readnews.asp?uid=58

http://www.zjwh2008.com/html/readnews.asp?uid=58

http://www.zjwh2008.com/html/readnews.asp?uid=58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9 15:47
http://bbs.pep.com.cn/blog/index.php/17223/action_viewspace_itemid_808.html

http://bbs.pep.com.cn/blog/index.php/17223/action_viewspace_itemid_808.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9 15:49
http://v.ku6.com/playlist/index_3164539.html

http://v.ku6.com/playlist/index_3164539.html

http://v.ku6.com/playlist/index_3164539.html

视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9 15:51
http://blog.sina.com.cn/lyqdsh

http://blog.sina.com.cn/lyqdsh

http://blog.sina.com.cn/lyqds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9 15:53
http://www.jyb.cn/zt/xwzt/jcjyzt/2008/zuowen/

http://www.jyb.cn/zt/xwzt/jcjyzt/2008/zuowen/

http://www.jyb.cn/zt/xwzt/jcjyzt/2008/zuowen/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9 15:57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795142.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795142.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795142.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9 15:58
http://www.055561.com/redirect.php?tid=63&goto=lastpost

http://www.055561.com/redirect.php?tid=63&goto=lastpost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9 23:00
语文教育期刊通讯一览表
   《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永福路123号(200031) 021-64377165 xxywjs@souhu.com
   《小学教学设计》山西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 030009 0351-3047062 sxjbkzbs@public.by.sx.cn
   《小学语文教学》山西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030009 0351-3047074 xxyw@chinajournal.net.cn
   《语文教学之友》 廊坊师范学院(065000) 0316-2119930
   《语文月刊》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510631) 020-85213337  
   《教师博览》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330046) 0791-8518974 jsblbjb@sohu.com
   《教学月刊》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路140号(310012) 0571-88213041 xiaoxueban@jxyk.com
   《北京教育》 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l00088) 010-82090834 bjjybjb@public.bta.net.cn
   《语文建设》 北京朝内南小街51号(100010) 010-65253380 yxbks@mail.east.net.cn
   《小学青年老师》 河南省郑州市顺河路11号(450004) 0371-6324611 teacher@shuren100.cn
   《语文研究》 山西省太原并州南路282号(030006) 0351-7069457
   《福建教育》 福州市鼓屏路162号(350001) 7872085  
   《湖南教育》 长沙市开福区彭家井11号(410008) (0731)4323907  
   《云南教育》 昆明市学府路61号(650223) (0871)5123741  
   《贵州教育》 贵州市浣纱路66号(550003) (0851)5950710  
   《上海教育》 上海长宁路491弄36号(200050) (021)62525555 sh-education@sina.com
   《青海教育》 西宁市五四西路35号(810008) (0971)6310550  
   《内蒙古教育》   (0471)4303350 nmgjy@263.net
   《河北教育》 石家庄市石岗大街18号 (050061)   hbeducation@163.net
   《特区教育》 深圳市人民北路深中街16号(518001) (0755)3279526  
   《天津教育》 天津市南开区雅安道9号(300113) (022)27618439 tjjy@tiemh.com.cn
   《陕西教育》 西安市药王湖119号(710003) (029)7316448-8514  
   《山西教育》 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17号(030009) (0351)3084241 sxjj@chinajournal.net.cn
   《黑龙江教育》 哈尔滨市南岗区清滨路92-5号(150080) (0451)6664116 hljems@mail.hl.cn
   《安徽教育》 合肥市屯溪市435号省人大8楼 (0551)3669118 anhi@chinajournal.net.cn
   《江西教育》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330046) 85186931 jxjybjb@163.net
   《辽宁教育》 沈阳市皇姑区宁山中路29号(110031) (024)86853324 injybjh@online.ln.cn
   《宁夏教育》 银川市新华东街19号(750004) (0951)6024676 NXJY@263.net
   《山东教育》 济南市南圩门外街8号(250001) (0531)2618346  
   《西藏教育》 拉萨市江苏路29号(85000) (0891)6324985  
   《新疆教育》 乌鲁木齐胜利路169号(830001) (0991)2852134  
   《澳门教育》 澳门水坑尾街78号中建商业大厦七楼 333611 adedm@macan.ctm.net
   《中国电化教育》 北京复兴门内大街l60号312信箱(100031) 66419047 cet@hedu.net
   《学前教育》 北京西城东绒线胡同40号(100031) 660l4656 preedu@public.bta.net.cn
   《教育研究》 北京北三环中路46号(100031) 620118 jyyjzz@263.net
   《中国远程教育》 北京复兴门内大街l60号(100031) 66413389 zss@crtvu.edu.cn
   《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新外大街19号北师大英东楼100875 62208310  
   《教育与职业》 北京崇文区永外安乐林路甲69号l00075 67262082  
   《中国特殊教育》 北京北三环中路46号 l00088 62003358  
   《教育展望》 北京西城太平桥大街四号l00810 66l22619  
   《中国教育学刊》 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l00816 66097082  
   《教育艺术》 北京第804信箱100037 68902477  
   《中国校外教育》 北京西城儿童少年活动中心 100035 66l60150  
   《学科核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l00875 62207968  
   《继续教育》 北京6304信箱编辑部102206 66366875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 l00816 66096432  
   《上海教育报》 上海市长宁路491/36号200050 62527164  
   《外国教育资料》 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 200062 62549677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桂林路l00号200234 64700700-2318 wgzhx@shtu.edu.cn
   《开放教育杂志》 上海阜新路25号 200092 65020900-172  
   《教育发展研究》 上海市荣陵北路21号200032 021-56534931  
   《教育科学》 大连沙河口区黄河路851号116029  
   《外国教育研究》 长春市人民大街138号东北师大院内130024 0431-5681927 wgjyyj@china.com
   《现代远距离教育》 哈尔滨市和兴路92号 150080 0451-6301414  
   《教学与研究》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62521680 jiaoyuyan@263.net
   《教师博览》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 (0791)8518974 jsblbjb@sohu.com
   《教育信息报》 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编辑部 袁军 310012 0571-8802555-3401 jyxxb@sohu.com
   《教育研究》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100088) 62011873 jyyjzz@263.net
   《教育探索》 哈尔滨南岗区中兴街19号 150080 0451-6305279 explore@mail.hrb.hl.cninfo.net
   《教育理论与与实践》 太原解放路东头道巷九号 30009 027-87683284  
   《素质教育博览》 福州市东水路76号新闻出版中心大厦350001 0591-3631544 szjybl@pubb.fz.fj.cn
   《教育评论》 福州市梦山巷27号 350001 0591-3781440  
   《湖北教育》 武汉市武昌桂园路4号 430070 027-87875361 hbjy.21001@163.net
   《教育研究与实验》 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华中师大内 430070 027-87673284  
   《小学教学参考》 南宁建政路广西教育学院 530023 0771-5620819  
   《甘肃教育》 兰州滨河东路甘肃教育大厦 730000 0931-8883786  
   《电化教育研究》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内 730070 0931-7971823 aver@nwnu.edu.cn
   《基础教育研究》 南宁市建政路37号 530023 0771-5620819  
   《中国教育报》 北京文慧园北路10号(100088) 01062243770 edudaily@public2.bta.net.cn
   《教育时报》 郑州市顺河路11号 450004 0371-6322295  
   《教育导报》 四川成都市陕西街26号 610012 028-6112838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山西临汾语文报社 邮编:041004   zgxylt@263.net
   《小学生作文》 天津市张自忠路189号室300020 022-27302714  
   《小学生优秀作文》 沈阳市和平区北一马路108号编辑部 杨春清 110001  024-3863253  
   《小学生作文辅导》 长春市人民大街124号编辑部 刘玉林 130021 0431-5642217  
   《文学少年》 沈阳市大东区小北关街31号杂志社 郑晓凯 110041 024-8850029  
   《作文大王》 广西桂林市普陀路(541004) 0773-5831541 sdzzs@maibox.gxnu.edu.cn
   《小学生天地》 武汉市洪山区桂元路67号编辑部胡振刚430079 027-87884738
   《小学生跟我学》 广西桂林市王城广西师范大学杂志社编辑部 朱红蕾 541001 0773-5831541 sdzzs@maibox.gxnu.edu.cn
   《百家作文指导》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中央大街编辑部 王庆祥 163712 0459-6332633   
   《小学生时代》 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编辑部 卢孝良 310012 0571-8063853 luxiaol@mail.hz.zj.cn
   《小学生作文向导》 哈尔滨市南岗区宣庆小区8号楼编辑部 王少文 150008 0451-2314645  
   《课堂内外》小学版 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11号小学版编辑部 吴显奎 610041 023-63863577 ktnw@163.net
   《少年作文辅导》 长沙市东风路附1号编辑部 张天明 (410005) 0731-4422059  
   《小学生作文选刊》 郑州市农业73号编辑部 牛雅杰450002 0371-5721756-541  
   《少年优秀作文选》 南宁建政路广西教育学院内 530023 0771-5626251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9 23:21
http://www.bosw.net/yuwen/dxyw/c1bafc4eF04E41E7/player.html?7854-0-0

http://www.bosw.net/yuwen/dxyw/c1bafc4eF04E41E7/player.html?7854-0-0

http://www.bosw.net/yuwen/dxyw/c1bafc4eF04E41E7/player.html?7854-0-0

http://www.bosw.net/yuwen/dxyw/c1bafc4eF04E41E7/player.html?7854-0-0

北师大写作学视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29 23:26
21世纪中国写作学的学术瞭望(张伟德)
  作者:上海闸北教育学院 张伟德   

内容提要
    这是围绕“上海·21世纪中国写作学论坛·2001”年会议题所撰写的一篇文章,意在追踪变化中的21世纪中国写作学的一般发展、运作轨迹与可能走向。本文在对时代文化学术背景及写作学知识范式转变的理论分析、知识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写作文化建设与写作学研究,如何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以作出积极的文化适应性的战略选择。从写作学的学科发展看,如何进一步加强自身理论建设与学科规范,努力提高写作学研究的专业化程度与理论水平,将是21世纪中国写作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论课题。

    关于21世纪中国写作学的学术背景问题的考察,应当成为中国写作学进一步实现其学科意识自觉的重要的前提性问题之一。

    首先,所谓写作学,如同这个概念本身所标明的,它应该是一个有其自身特定的知识对象、基本题域和相对独立性的知识系统与学科体系。作为知识学科的写作学,它不仅有理论,更要有成体系的理论;它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成系统的知识。一般认为,任何知识、理论,都可以成为某种学说的基本构成抑或构成的基础,但不是说任何知识、理论都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一门学问或者独立的知识学科。尤其是关于写作的知识与理论,是否已经发展为一门成熟的学问获独立的知识学科,依然是大有其疑问的。在关于写作的“学问”中,大量存在的是一种具有突出个体经验性的乃至文学性的“亚理论”的知识形态,因此关于写作问题的即使是具有更多学术倾向的知识的考察,它所达到的真正理论的程度,也是极其有限的;至于能否将这种关于写作问题的思索与考察称提升为一门学科,构成了本文讨论的一个重要的意图伦理的背景。

    其次,撇开写作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必须经历的社会合法化过程不论,单就将写作学自身的知识建构与理论发展,也有一个由孕育、到生成再到发展的过程。中国写作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历了对一代写作学家来说极为漫长的理论研究与知识建构的学科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过他们不断地变换着研究视角、对象视域和知识话语的创新努力,成体系的学术活动及其知识成果的框架,也已经初显端倪。但就在写作学致力于最终揭示写作世界的全部奥秘进行最大努力的同时,构成写作学的知识对象的人们的写作生活与社会的写作文化,却在世纪之交发生了因是因地而异的巨大变化。在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的文化背景与社会条件下,接踵而来的技术发明与文化创造,以及与之相关的正在形成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言述方式的改变,对写作与写作学研究来说绝不是没有关系的。它们不仅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写作学的既有知识成果提出了时代性的挑战,而且人类文化的这一剧烈历史转型,更影响着孕育、生成中的写作学的发展进程。

    重要的是,在中国写作学还没有真正完成对其传统学科对象给予全面的理论抽象与知识概括的情况下,还必须为争取其独立的学科地位而不懈努力的时候,21世纪时代文化的历史变迁,却要求21世纪的中国写作学,必须全面考虑如何作出适应性的战略规划与调整,如何去开创21世纪中国写作学的前景。这对孕育、生成中的中国写作学来说,显然是一个难题。对这一问题的可能求解,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目的。
关于写作文化的学术再思考
    写作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与人的精神生产方式,在推动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提高人类素质方面,具有其他文化现象所无法取代的作用。随着写作成为人类言述活动的基本社会形态与文化方式以后,可以说,人类社会文化的基本运作与发展,就再也离不开写作文化的基本框架。包括后起的媒体文化,也不能不建立在写作文化的现实基础之上,并受其文化范式的推动与制约。

    写作对人类文化的贡献,首先在于写作文化所实现的人类在其精神生活与文化存在的时空维度的双向建构与拓展,进而真正将人类推向其文明发展的历史的、精神的崭新水平。经由写作,人类语言活动及其识知行为,得以在一个物态化的平台上通过人们的书面言述活动得到更高层次的会聚与整合。人类持续思维的能力和具有时空全息水平的历史意识得以真正生成,人们靠着写作,可以有效地继承先辈们的整个文化遗产,并实现与人类文化之未来的精神沟通。由于写作对人类精神发展与社会文化生产实践的介入,进一步促进了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随着写作的文化生成,写作就成为人类的社会实践不可或缺的存在论工具与内在于人的社会性素质的基本构成与功能性结构。随着写作文化的普及,写作成为人的社会素质与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滋润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同时,写作在人的组织化生存,及其社会性养成与制度性建构方面,也有着极其巨大的、其他文化形态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自有写作文化以来,人类的文化创造与社会生产的具体实践,就再也无法离开写作了。不仅如此,写作了成为人文社会学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经典的知识来源。而写作文化的关于人类言述行为与精神文化的广义综合特征,也为包括哲学、语文学、历史学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的学术研究、知识建构与学科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社会文化的历史背景、丰富的知识资源和现实的实践环境。实际上,自从综合的人类知识学科体系的人文社会学出现以来,写作文化及其文化知识的资源,就成为人文社会学科重要的学科对象域知识视域。因此,孕育中的写作学及其学科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必然发展出其对写作文化的知识关怀,并将写作作为一种文化来给予跨学科、多学科综合研究及学术考察。

    建构中的、发展中的中国现代写作学,将人类写作文化进而将人类写作形态作为写作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和知识视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写作所具有的突出的文化特性与社会化功能,包括写作在人类文化实践、人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以及人的社会性素质养成与社会能力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以说,作为人类言述活动及其文化与社会形态的重要构成的写作,是人类精神生活、文化创造与社会实践不可或缺的文化框架,是人类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的重要的历史性选择,甚至成为人的内化了的包括思想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规范在内的精神方式和行为模式,及其组织化程度极高的“社会无意识”。而且,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还不断地吸收并维护着这一社会无意识及其基本框架。因此,在人的生存实践及其社会本体论的意义上看,人类已经将写作视为自己的文化了,并且不断地给予新的知识观照与文化理解。也为建构中的写作学及其学术道路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写作学的重要文化价值与学术意义,来自它的构成其学科知识对象的人类的言述行为及其写作文化,以及人的写作化生存的精神方式与普遍的社会存在样态。对写作的研究正如对语言的考察一样,正在超越其前科学的直接感性实践的审美知识的阶段,以及有关写作的思维操作与语言技巧的纯粹经验技术的领域,而正在上升为一个与人们的社会方式、文化创造、言述行为与精神实践的存在论基础框架相关的知识领域。对写作文化的文化内容、精神方式及其制度化特征的历史变迁的持续的比较研究,以及跨学科、多学科综合的知识考察,从而指导人们的写作实践并对时代写作文化产生积极影响,将是写作学的重要的学术追求与可能的价值取向。
知识经济·消费社会·大众传媒·写作文化
    写作学的知识进程,就其普遍性而言,本质上体现为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因此,20世纪所实现的社会的经济方式与文化方式的巨大变迁,因而构成了写作学知识进程的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基础。同时,也为写作学的21世纪社会建构,提供了基本的社会文化动力。

    知识经济、消费社会、大众传媒,还有与之相适应的时代的写作文化,就得以在这样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与现实生活的社会基础上,构成了21世纪中国写作学实现其社会建构的社会本体论的直接条件和社会动力学的依据。这样一些甚至是毫不相关的社会文化的史实与社会学概念,才得以构成了写作学研究的基础语境,以及可能的解释性框架与知识性前提。所以关于知识经济、消费社会、大众传媒以及写作文化的多学科综合的知识考察,可能成为我们正确理解21世纪中国写作学新的理论视角与知识工具。

    知识经济的前提是知识作为产业,因而关于知识的概括与传递,实际上构成了知识产业的基本元素之一。写作作为实现知识概括与知识传递的基本途径与实现形式之一,由于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写作出了依然保持其作为人类一种传统的社会性的言语行为的特征以外,必然通过社会建构的方式要发展出其作为社会产业或产业要素的特征的另外一面。

    消费社会的特定意指是:消费,尤其是文化消费,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驱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内核。在工业社会,人类主要消费物质产品。而在知识社会,人类则更倾向于直接、间接地消费“文化”——物质产品的精神内涵与消费本身的文化意蕴。因而消费自身成为目的,并成为人们的普遍价值意愿与日常生活的普遍方式。其中甚至包括纯粹愿景化的精神消费:精神的享受超过了对物质的占有。

    关于大众传媒,我们首先是在作为信息社会与消费社会的物质基础与文化标识的意义上来理解的。其次,大众传媒是人类思想史与文化传播史上,第一个真正为社会大众所拥有并积极参与其中的社会媒体。大众传媒的出现是与视像文化及其视屏技术的出现密不可分的。大众传媒大大加快了消费社会的进程,有力推动了知识走向产业的进程,并在某种意义上直接、间接引导并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较之知识经济、消费文化、大众传媒,写作文化甚至还生活在其经典的19世纪。写作既未发展出它的社会产业形式,也为能够成为引导消费社会的主流;相对于大众传媒,写作文化事实上从来也未能真正成为为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性的知识途径与精神文化的样式。写作文化的经典性、“小众性”,无法使他获得其20世纪乃至21世纪当代文化的精神内涵、时代特征与存在方式。

    关于上述比较的几种可能结论及其解释:

    1.写作将在其未来发展的甚至几个世纪内,持守其经典的、贵族的、高雅的或官方形态的精神特征和文化存在方式,并作为主流文化的核心架构,继续引导并限定人类文化指向未来发展的走向。不断地“文本化”人类、人类历史及其文化。

    2.写作随着“媒体文化”对“写作时代”的“终结”,而宣告完成了其广义的文化使命。而仅作为人类古典文化时期的重要经典遗存与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历史之维,实现人类历史的由其过去经由现在向其未来发展的过渡、贯通与连接。

    3.写作在知识社会最终部分或全部产业化,其文化后果是写作终于部分或主要成为制造商品的生产过程;写作的作为人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方面所固有的神秘性、神圣性,将被削弱甚至荡然无存。写作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将不断被赋予其新的时代形式,首先为经济价值所引导。

    4.消费社会的社会化消费的需求,可能促使写作趋于普遍时尚化。写作将因此失去其原有的思想性特征,以及相应的历史性深度。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与文化消费的需要,写作可以发展出它的任何可能的时尚化类型。

    5.大众传媒统治地位的确立,视像技术与“通觉”文化对文字符号的普遍取代,以及媒体的个体独创与复制拼贴的两极分化与兼收并蓄,将向写作领域全面渗透,并决定性地改变写作的语言背景、思维方式、信息介质与传播途径,最终导致人类写作形态从内部机制到传通方式的根本改变。

    综上,建立知识经济、消费社会与大众传媒时代的关于写作文化的开放的知识视野,实现写作学理论的生态化综合,对21世纪中国写作学的学科发展与知识架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写作学变化中的理论视点
    写作学作为一门经典的然而又属非规范的知识学科,它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其常规性的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的交替,实际上也是我们把握21世纪中国写作学世纪性发展及其走向的可能视点。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们的理论视点发生了某种根本性的转移。首先,人们对科学理论的价值追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的一个普遍倾向,就是人们对知识的占有,已经不是,或者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使自己出类拔萃了,而是意在直接应用,即用它来解决生活实践中任何可能发生的问题。无疑,这将会对写作学的价值取向于理论转向带来根本的影响;其次,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发展,新兴理论的不断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学术境界与知识视野。其进一步的理论后果,还突出地表现为人们更习惯于从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从而促使人们的思想结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发生某种体系性的变换与调整。而这不能不直接、间接地影响到人们对写作问题与写作学研究的态度与基本看法。这一过程是持续地、动态地发生的,包括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写作学理论,不能不在其理论的跨世纪发展中,历史地、逻辑地不断调整其知识视野和理论视点。反复地经历由其理论的过去经由现在向其未来不断探索其未来发展与走向的视点变换。

    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人们特定领域的社会实践同相关科学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而人们写作文化实践自身的要求,与写作学自身的理论要求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辩证统一。但是,无论在感觉的层面还是在写作学的理论意识的层面,对上述规定着写作学与写作文化的历史走向的相互推动、辩证统一的规律,并没有获得理想的实践的体现与理论的自觉。不仅写作学理论因其与人们的写作行为与写作文化实践之间的那种若即若离、似是而非的关系,不断地在写作学的理论研究与写作实践之间制造并不断加深着他们之间的隔膜;而且这样一种相互的疏远与不理解,更构成了二者之间的日益加剧的偏见乃至相互敌视。虽然理论要比实践远为大度宽容,但在纯理论的写作学与主要表现为经验形态的“写作亚理论”之间,这种敌对的情绪依然是显而易见的,以致于常常剑拔弩张,势不两立。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人类社会经过20世纪的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洗礼,时代精神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矛盾与逻辑背离。工具理性的日益极端主义的实用化,有用性成为衡量与评价理论的普遍尺度与重要依据。而作为人类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与交流交际工具的写作,对写作理论的要求,自然更有了当然的直接产生作用、发生效益的要求。而写作学理论,在普遍的实用主义思潮的驱使下,不仅忘记了理论自身的更为本质的意义与目的,甚至不切实际地试图将自己变为实践的直接导师。当然,其后果没有可能变得更好,而是加深了写作学理论与写作实践之间的进一步乖离。理论与实践一方面有着绝对的相互敌视,而另一方面又有着相对的相互需要,这就造成了写作学与人们的写作实践之间的一种反常的、不断恶化的尴尬格局。当然,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实际上,写作学与写作实践之间,从来也没有放弃争取对方的努力。问题是二者之间的紧张与隔膜始终没有得到理想的改善。

    由于理论始终是人们自我意识的理性形式的表徵,理论理应表现出比实践更多的理性。因此,写作学理论与写作实践之间的这种紧张与疏离,理论不仅要有勇气承担更大的责任,还要切实提出改善的措施与办法。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对理论并不总是一概反对的,关键是理论的专断与自以为是,或许加上理论程度不同的软弱无力,迫使甚至加速了实践对理论的失望、放弃直至深恶痛绝的敌视。理论作为人类理性反思的经典形式,在这个问题上有必要作出积极的自我反省。而一味对实践还之以蔑视,这显然是无济于事的。理论必须清晰地认识理论自身,进而真诚地理解实践;当然不是一味地迁就实践。而是彻底澄清一下写作实践对理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在这方面理论能做些什么?如何做的好一些,更好一些,再好一些?
跨世纪的中国写作文化与写作学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与经由时代文化而传播的思想,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时代的面貌。“媒体时代”的到来,并迅速完成了对人的文化战略合围。在最本质、最时尚、最大众、最技术的意义上讲,“媒介—媒体化生存”,已经构成人们时代生活的主要精神内容、社会行为的普遍方式与基本的生存样态。而与之相关的人类围绕着“媒体”而组织起来的生活,也成为知识社会与信息时代的主要价值资源。对写作学的文化前景而言,整个“媒体世界”和“媒介文化”以及相关的精神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当代社会的经典个案:现在当任何一个人在开始真正接受以“书面文本”为载体的教育与写作正规训练之前,已经有了成千上万小时的接触“电子媒介”与“视象文化”的经验。而且在开始接受经典的以“书面文本”为基本载体的语文教育的同时,“电子媒介”与“视象文化”继续对其进行饱和式的濡染、入侵和改造。这是人类生存无可回避的精神方式与文化形态,也是写作文化在实现其未来跨越所必须直面的历史现实。

    晚出的“中国现代写作学”在其获得空前理论自觉与知识建构而被“推向存在的前台”的同时,忽然发觉其自身又不容分说被历史地、逻辑地拉向了“存在的后台”——“后写作时代”。这就使得写作尚奔走于其向“大众社会”、“日常生活”的归途时,却被一个称之为“媒介”的东西,包括构成其现实土壤或许同时也是其产物的信息时代、技术革命及其标志性文化形态的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电子媒介、信息网络、知识经济等,逐出了时代文化的主流——大众社会;正在努力改变写作的属于“社会小众”文化专利形象而实现其“平民化”转向的写作文化,再度被迫自我“贵族化”——而它的真实感觉却是不折不扣的“边缘化”。“媒介”——“大众的”同时又是“主流的”——正成功地实现着对经典“写作—文本”世界性力量的全面替代与置换,如果不是取消主义的驱逐与围剿的话。人们所曾经拥有的至高、神圣的“写作化生存”、“写作权力”,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主导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正在由“媒介”的普遍行为与方式及其新的“文化权威”来完成。“生存或者死亡”似乎成为处于深刻变化中的现代写作文化与写作学的两难问题。或许挑战与机遇并存,但前提首先是必须对此做出积极的文化适应性选择与实践性回应。任何的犹豫甚至视而不见,都将无济于事,当然,这不会是现代写作文化与写作学的唯一选择。

    因此对“中国写作学”与“时代文化”间关系的考察,就成为必要。中国的写作理论、写作教学以及写作学研究的当代进展,特别是从上一世纪的80年代中期开始的15年的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实践,以及“写作时代”、“写作文化”、“大技巧写作”、“写作形态”等现代写作学理论形态的出现,终于初步发现并揭示了写作的主体建构与时代文化及其意识形态之间所内涵的深度关系。在论述人类“写作文化”、“写作形态”的文化生成及其历史走向及其人类写作的主体建构与时代总体文化关系的过程中,充分揭示并详尽分析了人类写作文化及其社会形态,包括其全部的文化意识与制度性方面之于写作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能力建构”所起的强大“召唤”作用。由对人类生存于其中的“写作时代”的哲学分析与多学科综合的知识考察,实现了人类文化的“写作时代”与“前写作时代——口语时代”的回溯与主题变换,从而达成了对以“写作文化”为轴心的人类文化的“写作时代”的认识,得以通过广义的知识分析、文化研究和意识形态批评的方式,实现中国写作学的最具当代特征、最具活力的理论题域的建构。

    中国写作学以其上一世纪最后15年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对此给予了真正负责的理论反思与历史反省,并做出了某种具有革命意义的回答。这就是:通过深度的哲学分析与文化研究,对写作文化所存在于其中的社会文化,以及它的历史与未来,给予深刻的、理性的透视、思索、反省、批判,积极创造当代写作学的今天,并满怀信心地迎接其明天。21世纪的中国写作学,以及正在产生更为剧烈变化的构成中国写作学的现实基础的时代文化,显然不会而且也不能终止其业已开始的进程。写作学的经典形态依然有其高雅的丰姿与不朽的价值,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想象新世纪对新写作学的呼唤与期待。

    对我们中大多数人来说,20世纪的后20年还恍如昨天。20年前,一群中国的写作教师与写作学家,以他们的关于写作的知识探索与教学实践,讲述了一个有关写作的美丽故事。正是他们,乘着新时期振兴写作教学的热潮,继而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全新的写作学的启蒙运动。也许他们无法忍受多少年来一直主宰他们的思想,并一直主导着中国写作学与写作文化建设事业的机械唯物论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简单化思想的束缚,在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就引发并创导了一场中国写作学的思想启蒙与科学革命。他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各自发现,人类写作是一个个性突出而又复杂异常的世界,它与人类精神的最为内隐的部分,以及人生活于其中的整个周围生活世界,有着复杂而密切的相互作用与全息性关联。他们逐渐认识到,人类写作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人类写作同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创造的存在性关联,关于写作的全部联系与规律,并非可以由现有的那一门科学可以独立解释清楚,并给予完整、可靠的知识性概括的。因此在持续的理论探究与知识性实践中,他们逐渐孕育、形成并不断发展着关于写作的创新的观点及其最新知识成果,并不断地丰富着对包括写作在内的整个人类言述行为及其语言与思维方式的全新认识和理解。之所以会这样,除了时代生活与文化的进步为之提供了大好机遇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写作学学属于一门正在发展中的非经典的、新兴学科,以及当代写作学所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处于其他既有学科的知识是与之外的而且是无法确切解答的问题。

    这20年来中国写作学的当代运动的最重要的后果之一是:实现了中国写作学的“知识范式”的持续转变;这一范式转变的内容上的多样化丰富与转变程度之剧烈,鲜有其他一些人文社会学的经典学科可以与之相比,这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写作学得最为显著的特征。而中国当代写作学的上述特征,正以其巨大的动力将中国当代写作学带进它的21世纪。
创建21世纪的中国写作学
    21世纪的中国写作学,必须继续保持其知识创新与理论建构的巨大活力,必须跨越并有效弥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主义知识立场与人文主义知识立场之间的敌对与隔阂,并能够不断缩小作为理论学科的写作学与作为技术学科的写作学之间的差距。作为写作学学科对象的写作,属于有着极为复杂的内在关连与存在方式的多样性丰富的非线性世界。写作学研究如何保持其多样化统一与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目标,并实现对写作学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动态控制与非线性管理,将是21世纪中国写作学必须面对的世纪性问题。

    包括写作在内的人类言述活动,其思维、语言、文化、社会行为,及其大脑活动、社会意识形态与制度性方面的人类性生态综合,以及这种综合的全部复杂性、非线性的关系,构成其极为显著的动力学、存在论的特征。面对这样一个非线性的复杂世界,写作学必须发展出它的跨学科、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科视域与理论范型。由于人类知识学科,在本质上是历史的和“社会地建构成的”。因此,21世纪的中国写作学,既不是20世纪中国写作学的终结,也不是对人类写作的全部问题的总体解答;事实上,它表现为这样一种自觉的知识态度与学科境界,即为21世纪的中国写作学发展及其世纪的人类写作文化建设,寻找一个更好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并给出某种更为全面的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案。

    写作学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写作的理论上与实践上的综合性,以及运作机制的内隐性和系统关联的复杂性。因此多学科综合研究,事实上已经成为21世纪写作学得以成功的可能途径与主要方式。写作的作为人类言述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写作在语言与思维方面所表现出的同样的复杂性;甚至写作与日常生活、社会意识、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将成为21世纪写作学的重要的核心课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试图将写作还原为某些抽象的知识定理与不变性原理的企图,都将被证明是无效的。写作是综合的,因此关于写作的知识也必定是综合的。简单性理论必须要由复杂性理论给予说明,分析性知识要由综合性知识才能给予解释,而不是相反。尽管语言学的、心理学的、生物学的,甚至是物理学的一些原理,可以在上述学科中各自获得其运用,甚至也可以成为写作学研究的可资借鉴的工具性知识。但21世纪的写作学,将不再满足于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借用其他学科的现成知识或个别概念,来解释高度生态化综合的写作现象,以及对其中的复杂机制与动力学过程及与简单说明。

    21世纪写作学,必然地包括了处于知识范式的历史性变革时期的20世纪写作学在内,21世纪写作学得任何发展,及其全部基本的学科思想、概念,往往要受到作为时代精神之理论引导的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跨世纪的影响。对20世纪中国写作学发展轨迹的进一步认识,将成为我们展望21世纪写作学的可能线索与一面镜子。

    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写作学曾经历了其机械论的时代。既然人们可以将人类社会与国家描述为一架“机器”,那么对写作给予还原论的解释,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曾经把写作分解为一些个元素,而这些元素就像是构成整个写作“机器”的一些零部件。通过对这些部件的描述与功能性还原,继而再将这些“零部件”依照简单线性关系加以组织与拼合,企图由此把握有关写作的内部规律并给予整体再现。甚至我们还曾经受到牛顿经典力学的持久的影响,将写作演绎为一个标准的因果系统,而且其中的所有因果关系是严格的决定论的。于是作为过程的写作,被认为在本质上是具有对称性或不变性的。我们一旦知道了写作的初始条件,那么我们不仅可以预测其未来,而且还可以据此追索其过去的每一时刻的因果性事件。这样一来,就满足了科学的一般追求:将复杂的事情变简单。显然,如果写作这样的事情本身就是复杂的,因此有关写作的决定论的、简单现行的描述,并没有在实际上将事情变简单,而仅仅是被描述为原本就是简单的。

    尽管如此,随着科学主义思潮在与写作学研究有关的知识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影响的扩大,正在努力改变其“亚理论”形象与“术科”形态的现代写作学,也试图通过以上述学科的科学化转向为借鉴,寻求自身的指向未来发展的学科方向。写作学最初的科学主义取向,主要着力于以有关实证的自然科学方法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自身确定的知识界限,并以向写作实践提供满足其实际效用的规律性知识为目标。为此,写作学研究中尽可能排除抽象的思辩,而竭力追求写作学知识的实证意义上的可靠性、确定性与实用性。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写作学的科学主义倾向,依然没有能够有效摆脱其神话式思维与本题论式思维的思想学术传统,更多地执着于写作学对象的客观性与世界观意义。而对后起的以分析哲学对标志的现代学术的科学主义取向,缺乏必要的理性自觉与专业性敏感。所以,写作学的科学转向的目标并未在真正意义上获得实现。具体表现为:(1)写作学的科学取向,依然给予涉及写作过程与主体实践的大量主体内隐性机制与过程以本体式的学术信念与理解,而不能将学科的知识视角指向业已建立起来的写作的科学的和常识的世界,去具体分析、澄清进而把握其中的知识命题的意义;(2)写作学的科学取向并没有实现其研究方法与工具理性的真正转变,没有对语言问题给予真正的关注与重视,以致写作学研究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感觉经验的体验与意识反省的水平,无法建立起一套真正有效的科学描述、结构分析与语言分析的手段与工具,所以最终无法达成对写作的内隐性部分给予准确的科学描述与把握;(3)现代语言学、心理学等正在努力实现其自身科学化的知识学科,不能向写作学提供普遍有效的科学知识和工具方面的有效支持。而以科学哲学与复杂性理论为代表的科学理性,与写作学的学术传统及其“亚理论”的知识范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虽然由于写作哲学与工具理性的创导在写作学领域已有多年,但终因写作学科学理性的相对贫乏,故虽经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结构主义与复杂性理论在写作学领域的多次演练,却依然布不成阵。

    在20世纪写作学正在尝试科学转向的同时,写作学的既有人文主义传统,也在其历史转型与知识范式转变的大背景中,开始了其进一步走向自觉的理性进程。写作学的人文倾向,针对科学主义取向对构成写作学知识对象的外部世界的偏爱,而强调写作学应注重对写作主体及其实践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内心结构的研究。除了对人类写作中主体感觉经验与理论思维之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可靠性、确定性研究以外,更强调了写作主体内在世界的更为模糊的乃至非理性的一面。传统写作亚理论,虽然同样强调这一面,但并没有进一步实现其由偶然性向必然性转换的理论要求。显然,写作学人文取向对主体的内在性包括非理性方面的关注,与揭示写作规律的普遍性没有必然的矛盾,而是旨在对作为写作行为的个体承当者个人的文化人格、独特个性,乃至写作的生命冲动、本能及作为写作者主体的非言述行为及其心智过程的“默会”的一面,作出充分理性的批判与解释。

    20世纪最后20年,首先是写作文化概念的提出与人本主义写作学的兴起,这是中国写作学人文主义转向的重要标志。文化写作学与人本主义写作学,它的意义在于初步实现了写作学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文主义取向的会合。无论是科学主义的学术取向还是人文主义学术取向,它们事实上都确立了知识理性和工具理性在学术中的地位,围绕着知识和真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人、语言和意义等论题,形成了学术研究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多元格局。在这过程中,现象学、符号学、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的学术思潮,后起的解释学以及“语言学转向”,建立了以主体的精神实践、文化创造、符号活动、言述行为、理解活动为基本内核的关于人的社会存在,并以此揭示人的文化创造与社会实践的普遍规律、基础、条件和特点的多学科综合的学术范式,并以此实现了对人的传统、历史和生活世界中的经验,以及与作为人的本性的语言、言述活动的知识整合与理论解释,从而实现了人类知识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取向的历史性融合。在这样一个大的学术背景中,写作学的跨世纪发展,才得以迎来其21世纪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时代。

    通向21世纪中国写作学的道路,是由写作学家不懈的知识努力筑就的。但他们的努力,并没有改变时代文化和知识范式的历史转型,对孕育中的中国写作学所产生的持续的挑战性作用。即使写作学终于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实际上还十分渺茫,但变化中的写作文化的组织化过程与基本秩序,却不仅没有因此产生向有序化方面转变的迹象,并且还由于“媒体文化”的入侵而变得更为复杂难辨。问题似乎出在我们的有关写作学的知识理念上。写作学的知识诉求,实际上将它的发展建立在有关知识框架的确凿、可靠、有效的假设基础上;因此在写作学的知识视野中,对有关写作规律的认识与描述,甚至在逻辑上被认为是应然的:写作是如此,是因为在写作学看来是如此,因此它应该进而必须如此。显然,这是“昨天”的写作学知识所达到的那种水平。而“今天”的写作学知识,意识到自己是建立在整个人类的言述活动及其相关时代生活与文化范式的框架基础上的。它处于人类写作文化的具体与人们有关写作文化的意识抽象的汇流处,并为强大的人们的现实生活与时代文化的大潮向前推动。

    写作学不能奢望自己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知识学科,但发现简单事物中所蕴藏着的复杂性,从复杂的事物中,获得有关该事物的复杂性规律包含在简单之中的,多侧面的理论概括与多层次的知识描述。因此它必须建立一种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理论,包括与之相应的学科方法与知识视域。有关写作的哲学分析与文化批判,以及有关写作的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行为科学的理论观照与知识描述,包括有关写作的复杂性理论的透析,以及上述诸多理论视点与学科方法的会聚与综合,是21世纪中国写作学的一个可能的学科前景。在结束本文时,我抱着一种尚未绝望的希望,或虚无缥缈的信念:21世纪中国写作学,是人文社会学知识领域极其重要的价值资源。
2001年6月至7月写于沪上
2001年8月4日粗略删改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1 11:49
有了深刻体验,才能有感而发 [zt]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一
  教师要善于利用现场生成的作文资源,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后,才能有感而发,写出真实情感的作文。同时,写文章需要激情,需要灵感,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习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学生才会乐于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以往我们很多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按照教材的安排,让学生奉命作文,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一拿到作文题目就不知道要写什么,从哪下手,脑子里一片空白,最终捏着鼻子乱吹一通,草草了事。这是因为学生找不到作文的源泉所致。鲁迅先生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这就是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要会从生活的沃野中开掘作文的源泉。只有学生的头脑中有了丰富的“文源”,才会逐渐从“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逐渐步入“我手写我心”的自由王国。
发表作文——让孩子们体验到作文的快乐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二
  [读书笔记]:习作教学的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是高于其他作文教学策略之上的策略。   
习作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是一种心声,同样能给人带来自尊。学生的作文不能只看成是一项作业,其实他也代表一种有价值有分量的思想。就如科学家在思考着他认为重要的事情,三岁的小孩同样也在考虑着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当学生把他认为最重要的情感和思想写出来交给老师的时候,如果只把它当作一种无生命的练习或作业,如此一来,作文的神圣感和幸福感也就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点一点的分离,剥落。
老师要以读者的身份欣赏学生的作文,是尊重学生用笔说话的尊严。当然真正的作品不可能只有一个读者,而应该有一群读者。这就关系到发表。“如果作文教学从一开始就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发表欲,这对他的写作成才必将大有助益。”“这种要发表的意识,要先于写作的行为技能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大脑。”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如是说。
“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教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的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只要公开发表一次,就会改变他们对写作的态度和价值的认识。”作家尚爱兰回顾女儿——儿童作家蒋方舟的成长历程是这样说。
  由此看来,作文教学的第二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发表欲。
[感悟与实践]:发表的途径有好多种:一、可以用办班级作文周刊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习作的读者意识、发表意识及体验作文带来的自信和快乐,效果甚佳。我曾经这样做过:每次作文都选出多篇佳作,让小作者用老师发给他们的统一规格的纸张工工整整地抄写好,然后把这些习作装订在一起,配上精心设计的主题封面,就做成一本班级作文周刊了。把它挂在班里,供同学们阅读,大家可高兴了。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就可以积攒一套作文周刊呢。二、可以选择学生的佳作,向一些学生刊物投稿,这件事做起来有些繁琐,需要选择,修改,督促学生抄写或打印,替学生邮出稿件。但是当收到学生发表作文的样刊的时候,你会高兴得无以言表,你的学生也许会因此而爱上写作呢。三、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作文或征文比赛,给他们展示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快乐!

不要拔高作文教学的目标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三
[读书笔记]:“作文”这个概念其实是非常广泛的。从低到高可以分成很多层次:婴幼儿呀呀学语,学词汇,学说话是作文的准备阶段;认字后写留言条,写日记,写信,写笔记……是书面表达,是作文;写报告,写合同是作文;写小说,写剧本是作文;写学术报告,写论文也是作文……那么我们小学生的作文是什么样的作文呢?
正确的界定:小学生的作文就是习作。可以有几个参照:
叶圣陶先生的话:“小学生作"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习作一课,我谓宜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果臻文理通顺,习作课即为成功。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小学生今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关于习作要求是这样说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从以上可以看出小学生的作文是习作,是练习,是训练,是练笔;不是成人的写作、著作、文学创作、科学论著;是最初步的、最浅近的文字表达。它必然是幼稚的,初级的,甚至是错误百出的。它是一个过程,由不通到通、由不好到好的过程,而且是缓慢的过程(个别天才例外)——达六年之久。最后基本达到标的,达到及格就可以毕业,以后还有初中,高中……的学习,再去提高。
说清楚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不明确这些要求就会干扰基础训练,就会模糊目标,减低效率。“教之道,贵以专。”因为过于拔高,是拔苗助长,增加难度,使学生为难,以至害怕,丧失兴趣和信心,自然影响学习效果。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哪能一口吃个胖子,不会走就让人家跑呢?
[感悟与实践]:论坛里有不少这类的帖子:“三年级的作文要写多少字?”“一年级的作文怎么教?”其实老师们到这里发帖询问也是因为对此有疑问,因为有些考试的题目就规定了三年级要写300字,而一年级的试卷上是一定要有作文的,而且占的分值还很大,难怪这些老师们会晕头转向,不知所以呢。
其实,三年级的作文要写300字就是拔高了作文的要求。我总认为,只要能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来,不管喜怒哀乐,不管字多字少都是好文章!
拔高作文要求还表现在用成人的眼光审视学生的作文,过多的追求立意。比如祖庆版主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老师看见孩子写了这样一段话:“爷爷老了,走路用拐杖了,说话漏气了,牙齿松动了,东西咬不动了。老了多可怕啊!”这位老师认为孩子的思想不积极,于是批到:“老了有什么可怕的,就是剩下一颗牙,也要成为铁齿铜牙!”哎,孩子写得多真实啊,孩子因为爷爷的行为变化由衷地感叹“老了多可怕啊!”那是孩子的真实感受啊,如果老师非要从立意上去批改,结果只能是批改掉了儿童习作中闪动的灵气和童真。前几天我跟一位老师评论一篇学生的作文,学生写的是想变成一只小燕子,因为小燕子自由自在,在空中飞翔,累了在电线上停歇,饿了飞到田里捉虫子。她最后感慨,真想变成一只小燕子,那样就可以不用上学,不写作业,不用总挨爸爸妈妈老师的批评了。"那位老师问我,不用上学,不用写作业是不是太消极了,应该把这句话删掉吧?我说别删,那是孩子羡慕小燕子的真实感受!要教育学生爱学习可以从别的角度去引导,在这里就要尊重孩子的感受!
顺便帖上我指导学生习作的一些片断,以帮助阐述上面的论点。
(案例一)一年级宝宝的小诗
   我带孩子们一起学习复习二(语文第一册)。其中有一个题是拼一拼,要求是用三个圈圈,三个小竖,拼成自己喜欢的物品。书中拼的是小鸭,小兔,小鸡。还配有一首儿歌:拼个小鸭,小嘴扁扁。拼个小兔,尾巴短短……
   我启发孩子们开动脑筋,拼拼看,然后到黑板上画出自己拼出的图形。哇,孩子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极了。他们有的拼成小蘑菇和小草,有的拼成笑脸娃娃,有的拼成小乌龟,有的拼成天线宝宝,有的拼成糖葫芦,有的拼成红灯笼,有的拼城大萝卜,还有的拼成气球……我大力表扬了他们,并引导他们自己编儿歌。他们编得真令人意想不到,好极了!
看他们的杰作:
拼个小鸭,小嘴扁扁。
拼个小兔,尾巴短短。
拼个乌龟,缩头缩脚。
拼个蘑菇,像把小伞。
拼个娃娃,小嘴笑笑。
拼个宝宝,竖根天线。
拼个气球,随风飘飘。
拼个萝卜,营养丰富。
拼个灯笼,又亮又红……

瞧,孩子们眼里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么美妙啊!

           (案例二)糖被我吃了,这可怎么办呢?
去年六一节,利用节日我搞了个综合实践活动,“道具”是我发给70个孩子每人一块糖,其中的一项活动就是引导孩子写日记,有个孩子这样写道:
2006年6月1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我们老师发给我们一人一块糖,因为“六一”儿童节到了。
我要了一块蓝莓味的,袋子也是蓝颜色的,很漂亮。老师还说先别吃,看谁放的时间长。下课了,我看着我的糖,不知不觉地就撕开了,然后迫不及待地吃了。吃完了,我想起来老师说的话,可是,我已经吃了,这可怎么办啊?(二五班 王胥民)
哈,已经吃了,还有什么办法呢?但是从中却可以看出小作者的懊恼与无奈。我把这篇日记投到《中国小作家》,结果发表了。编辑赞道:“‘我已经吃了,这可怎么办啊?’多真实啊!这就是孩子的语言!”

教小学生作文,可以学学图画老师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四
[读书笔记]:教小学生作文,可以学一学图画老师教学生画图画。
图画老师教一、二年级的孩子画图画,先要教坐姿、执笔姿势,怎样运笔,怎样用色,怎样构图……从最基本的入手;作文教学也该先教孩子们认字,认词,用词造句说话,知道怎样才是一个句子,标点怎样用……总之要从最基础的抓起,抓好。
图画老师总是教小学生画自己熟悉的实物,一般不画没见过的东西;写作文也要写学生熟悉的人、事、物。
图画老师要根据年级、年龄、各人的基础来确定训练项目、目标,不提过高的要求;作文也该随年级、年龄来安排训练目标,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图画老师要让孩子们先观察,先构思;作文教学也要让孩子们先观察,先调查了解,看清楚了,想清楚了再动笔,不可逾越准备阶段。
图画老师要让学生先构草图,改草图,再逐步画出图画;作文也要先写提纲,打腹稿,认真构思,不要急于动笔。
图画老师常从临摹开始,逐步要求达到自己创作,有个性,不赞成只会临摹,依样画葫芦;作文教学也可以模仿写作,但逐步要求达到有个性,有特色,不许抄袭。
图画老师对学生的话总是鼓励,说有进步,并提出不足,帮助改图;作文也要鼓励学生敢写,并帮助修改。
图画老师都能画画,都能为学生做示范;教作文的老师自己也必须会作文,会示范,会鉴赏,会批改。
总之,教作文就好比教人画画,教人骑自行车,教人游泳,心急不得。如果相逼太急,弄得学习者很为难,甚至不想学了,不想写了。要体谅学生的难处,要有耐心,要用心去帮他们,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让这些小苗茁壮成长。
[感悟与实践]:教作文要学图画老师,这一学还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其实,在学习过程中,好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我们要学会借鉴,学会比较,并在借鉴、比较中完善自己的教学。
比如,一年级的作文该怎样教?从图画老师教孩子们画画中我们就可以领悟到要从最基本的做起。认字、认词、组词、造句,用标点,这个过程的最后结果是学生能写一句通顺的话,这就是最初级的作文训练了。所以,老师们要有个意识,最基本的字词句训练,其实就是孩子们作文训练的开始!因此上课时一定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句段的教学,真正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来。
作文教学要学图画老师的先观察,先构思也是很有必要的。记得有好多老师提出:怎样引导学生把作文内容写具体了呢?其实我认为,老师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把事物了解清楚了,想明白了,不让他动笔都难呢。如果学生都处于这样的写作状态,那么还有必要去引导他们怎样克服“挤牙膏”现象吗?还愁他们不把内容写具体吗?记得我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先创设写日记的情境,给学生留一个特殊的作业,回家后,按老师交给的方法种一盘蒜苗,然后,提出要求:蒜苗种好了,同学们一定要每天观察,还要把看到的记到日记本上。我根本没有指导学生怎样把日记的内容写多些,结果,孩子们交上来的日记不但内容不少,还生动形象呢?来,让大家欣赏一下吧。

2006年月15日          星期三    晴
今天下午,放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留了一项特殊作业,让我们回家种一盘蒜苗。我高兴死了。
到了家,我让妈妈帮我把要用的东西准备好,放到了桌子上。有小盘子,两头蒜和一根细铁丝。我先把蒜掰开,给它脱掉外衣,它们露出了白胖白胖的身子。我把它们放在盘子里,围着盘子摆了一圈,再用铁丝捆住不让它们倒了,然后向盘子里倒点水。哈,我的工作完成了!好高兴啊!我把盘子放到有阳光的地方,我盼着它们快快发芽。      (陈硕)
2006年3月18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是我种蒜的第三个晚上,我又去观察我的蒜宝宝。他那嫩绿的芽又长长了,下面的根也长了。可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外侧的蒜根已经长得很长了,可是里边的蒜才刚刚长出来一个小包儿,我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妈妈说:“因为里面的蒜接受阳光少,所以长得慢。”我说:“原来是这样。” (高怡静)
2006年3月18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我看我前两天中的蒜。呀,里面的水没有了,我拿来一点水洒在盘子里。我再仔细地一看,个个蒜瓣上钻出了尖尖的嫩芽。它们的样子可好看了,有的冲着天,有的低着头,有的向前看……它们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可好看了。   (陈硕)
2006年3月21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又看了看我那盘白白胖胖的大蒜。大蒜已经长得和我的中指一样高了,大蒜上面那长长的“头发”又绿了很多,还有根部的白白的“小胡子”也长了许多。突然,我发现大蒜被胀开了,它身体里面好像长了小蒜宝宝。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妈妈。还跟妈妈说:“种蒜可真有意思!”     (张玥)
2006年3月23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我又仔细地观察了一遍我种的六个蒜宝宝。它们发生了奇特的变化。
它们的根合起来,像一团乱乱的白线,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闪着光泽,像水晶一样透明。蒜瓣长出芽的地方都红了。它们有的长出了三层芽了,有的才长出了两层芽,但是长两层芽的已经列出了一点点小口。我想:这就是说明它很快就会长出第三层芽了。大蒜瓣的芽被我量了量已经有14厘米了,小蒜瓣的芽大约有10厘米。
我看着它们,跟他们说着话:“我的小宝贝们,我希望你们快快长大吧!”(王朝晖 )
  2006年3月24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我写日记有得了个笑脸。这是我得到的第二个笑脸了。我回到家把这好消息告诉了妈妈,就去看我的蒜宝宝了。我用心地和蒜宝宝说话:“蒜宝宝,我又得了个笑脸,你高兴吗?我要谢谢你呢!”蒜宝宝挺直了腰好像在说:“你争取下次还得笑脸,让你妈妈高兴。”我听懂了它的“话”,冲它点点头有信心地说:“我争取连着得笑脸!”          (张竞文)
2006年3月27日      星期一       阴    有风
今天,我看了看我的蒜宝宝,它比原来高了许多。其中的一个蒜宝宝生病了,它的身上长满了浅灰色的东西。我就问爸爸这个蒜怎么了?爸爸说:“这个蒜瓣已经烂了。”我说:“怎么办?”妈妈说:“不要紧,我们可以扔掉它。”我依依不舍地看着被扔到地上的蒜瓣儿,心里很难过,真想哭。   ( 张玥)
瞧写的多好啊!这些孩子刚刚二年级呢。这七篇日记都获得了全国小学生作文擂台赛一等奖,并发表在《小学生智力开发报》上,一个专版呢。这就是一盘蒜苗的功劳!这就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的结果!
还有一处感悟很深,就是要学图画老师会作画,那我们语文老师就要会写下水文,关于这点,下个妙计再谈。

儿童初学写作,当从“无意”开始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五
  [读书笔记]:对于初学写作的孩子们来说,强调“意在笔先”不妥,应该从“无意写作”开始引导。
古代学者一向主张训练学生写作要经过“先扶后放”的过程——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写,等有了一定基础了再要求精炼严谨。我们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好几位都谈过自己的这种经验,也表示过这样的主张。如欧阳修就曾经说过:“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宋人谢枋得也提出先作“放胆文”,后作“小心文”。
李吉林老师有一则著名的教育格言:“小马驹要长成骏马。牧马人必须把它们带到水草丰盛的草原上,让其自由驰骋,才能茁壮成长。指导作文,应当充分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不受束缚,使他们感到要写,好写,写有兴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古人的经验和主张,当代教育专家的格言和《新课标》的要求,都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小朋友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他们最初对周围的事物只知道“是什么样的”,并不大在意“为什么是这样的”。所以,他们初学写作时,要引导他们留心周围的人、事、景、物,放手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能写出事物“是什么样的”即可。待到他们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做到“言之有物”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能力了,在引导他们把观察、思维、表达结合起来,学会审题、立意、选材、组材、练写“小心文”。逐步写出“为什么是这样的”。渐渐地,要求他们做到“精炼严谨”“言之有理”就水到渠成了。
再者,儿童初学写作,鼓励写“放胆文”,“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不受束缚”,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自由表达,思想上没有任何压力,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怎么写就怎么写,就会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因而乐于表达。否则,强调“意在笔先“,儿童缺乏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写作之路,就会望而却步,产生“作文恐惧症”,这无疑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当然也有碍于他们作文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儿童初学写作,当从“无意”开始。
[感悟与认识]:记得在一次跟踪听课中,连续听了一位老师的两节美术课。第一节课是在二一班。老师要求孩子们根据课本上图画、照片,用橡皮泥捏出一个少数民族小朋友的形象,要从服饰上反映出民族特色。结果,符合要求的作业犹如凤毛麟角。第二节课在二二班上,这位老师接受了教训,调整了思路,降低了要求,让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想捏什么就捏什么。结果,有的捏了尖嘴猴腮的孙悟空,有的捏了肥头大耳的猪八戒,有的捏了展翅欲飞的小鸟,还有的捏了盛开的花朵……作品形象栩栩如生。其实,这和作文教学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老师对初学写作的同学提出过高的要求,比如:“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等,就会束缚了学生思路,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就像一班的学生们不会涅少数民族的小朋友一样了,他们写的作文一定不会好到哪里去。而二班的小朋友们之所以完成得好,是因为老师让他们完全放开了,学生创作时处于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状态,这时候他们的思维是特别活跃的,精神是高度集中的,但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是在搞创作,是在完成作业,他们完全把这些行为看成是他们感兴趣的,很平常的玩耍了。学生作文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还想起了最近论坛里一个网友的困惑:“平时强化写日记,为什么考试时作文成绩却不理想呢?”在学习了上面内容后,我心里有了一丝光亮,我感觉到问题的出处,原因可能是平时的日记训练是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的写作训练,虽然有老师的督促,但是他们写作时表现出的却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而考试的时候,肯定题目中对作文怎样写提出了要求,因此束缚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时间又短,气氛又紧张,所以写出的作文质量不高,分数自然也不会高了。因此我又想到了作文的评价,何不也学学古人的经验和主张,当代教育专家的格言和《新课标》的要求,把评价的要求降低一些,把学生用来驰骋的写作空间放大些,再大些呢?

老师,请笔下留情!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六
  [读书笔记]:一直以来,都是要求老师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并且作为检查考核老师的指标之一。于是乎,很多老师就操起他们手里的家伙——红笔,在学生的作文上这里画上一道,那里修改一番,学生的作文就像摆在他们面前案板上的一块肉,他们用那支红笔横割一条口子,放些血;又竖割一道子,再放些血。最后作文修改完了,这块肉也支离破碎了。学生拿到作文本,看到满篇“鲜血淋漓”,他们的感受只是感激老师的认真负责吗?会不会感受到了失败?或者是害怕?他们享受到了作文的快乐了吗?他们会不会心灰意冷的感慨:“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作文,我讨厌你!”
李白坚教授曾说过:“一旦用成人的眼光去删改学生的作品,特别还仿佛要修改地十分经典的模样,实际上却往往不能很好地传达学生原来要表达的意思,而是强加了我们通过他们词不达意的文字猜测成人性的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抛弃或者改换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换取老师的欢心。这是最糟糕的事情,也是一些少年老成、四平八稳的文章不可爱的原因。”
由此观之,与其这样费力不讨好,何不换一个角度,以鼓励为主,表扬为主,不求全责备,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比较软化的作文评估来做:“不对学生的文章作明确的是非定夺,而是更多地采用疑问式、商量式、建议式的评估方法,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达特色都有很大的帮助。”
  [感悟与实践]: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孪生小姐妹走进了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回来对母亲说这里是个坏地方!另一个跑回来却说这里是个好地方!问及原因,前一个孩子说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后一个孩子说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都有花。此时想到这个故事,我沉思起来了:世间万物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就如我们作文的批改。精批细改,教师就成了进玫瑰园的第一个小姑娘,学生的作文便成了“每朵花下都有刺的”的“坏地方”。老师们干得就是修剪刺的工作。如果你换个角度去欣赏这些作文,你就像后一个丛玫瑰园中走出的小姑娘,你就会觉得这里是“每丛刺上都有花”的“好地方”。那么你给学生的评价就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又怎么会不喜欢写作文呢?恐怕到那时候,不是老师“要他写”,而是“他要写”,“他愿写”,“他乐写”了。
不精批细改,那该怎么做呢?有位老师的做法是在学生的作文后面写“读后感”,她是以读者的身份去欣赏学生的作品;祖庆版主建议在学生的作文后面“跟帖”,以此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平等的与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提高习作水平。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写得好的,大加赞赏,给个大大的“优”;需要修改的,先不定成绩,提出我的建议,再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老师的建议去修改作文,交上来后,如果文通语顺,同样给个大大的“优”;一次不行,再改第二次,直到最后也获得了“优”为止。这样一来,每次作文,学生都能收获成功,感受快乐。

观察感受生活,书写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七
[读书与思考]: 梁启超说:“观察的条件,头一桩,是要对于所观察的对象有十二分的兴趣,用全副精神注在他头上。”因此,教师要有意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接触自然、欣赏自然、感受自然。多组织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学会正确评价生活。其次,教育学生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达到对它本质的深刻认识,写作时才能把它活生生的表现出来。
   [实践案例]:
   请客与作文
  师: 同学们,我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在一起生活、学习一年多了。近来,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跟大家说,但又不好意思。
  生:(好奇地齐声喊)老师,您说!您说!
  师:端午节就要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个同学愿意请我去?
  生:(面露喜色,七嘴八舌地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哪个同学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不好?
  生:(面露难色,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有些让大家为难。(鼓励地看着学生)没关系,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会学到一手炒菜的本领。我相信为了请到我,同学们会下功夫的。
  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两天时间到了,不知同学们学会炒菜了没有?
生:(齐)学会了。
师:呀,学得这么快,都是跟谁学的?
生甲:我跟爸爸学的。
  生乙:我跟妈妈学的。
  生丙:我在《大众菜谱》上学的。
生丁:我家有一本台历,上面介绍了很多做菜的方法,我为了做个特别点儿的菜,请到老师,就按照上面的方法做。
  师:真感谢大家对老师的一片诚心。那你们学会了做什么菜呢?一定很好吧?
(学生们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几个同学到讲台上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个同学讲得都不错,听这样一讲,就知道菜做得不错,老师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同学都到前边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你们每个同学都做了什么菜,做菜过程是怎样的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就不知道了吗?
  师:这个同学的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能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比较,看谁做的菜最好,我就去谁家做客,好不好?
  生:(齐)好!
  师:好就快写吧!
(案例参见李素环《激趣作文教学一例》,载《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年第3期)
[专家点评]:《新课程资源观 》郭东岐 编著 第二节 课程资源 “假请客,真作文”,李素环老师的这堂课“假戏真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李老师通过创设“请客”这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实践的积极性,把沉睡在广袤的生活土壤里关于“做菜”的一些资源激活了,让它成为学生们的第二老师,为他们的作文及成长发挥作用。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也唤醒了隐藏的师生情谊,使其成为情感资源加入课程过程,使知识、技能与情感三者达到同构共生。这样的“作文”负担荡然无存,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请问,这是课吗?
  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是一堂好课!
  问,这堂课好在哪里?
  答曰:李老师把课程资源激活了。
善捕时机,于动情处做文章
——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八
[读书笔记]:所谓善捕时机,就是要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突发事件引导学生作文,并且尽可能地在学生想写作文时完成作文,使学生的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抓住时机,相机进行作文指导,会收到生活作文的特殊效果。这样与活动或突发事件相结合的作文,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即不要做事先布置作文之类的事,还了生活之本原,也不要以“作文的任务”危害本来的意思,结果是活动有真情,作文出效果。
  [实践与案例]:
《品雨》(转)
    一天下午,孙老师正在上课,这时,天色突然变暗,狂风,闪电,雷鸣,都随之而来。暴风雨就要来了。雷声越来越密,天色越来越暗,条条雨线从天而降。
  这是入春以来的第一场大雨,孩子们欢呼雀跃:“下雨啦,下雨啦!”看着孩子们喜不自胜又心神不定的样子,老师知道,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课还怎样上下去呢? 一分钟后,老师走上讲台,明知故问:“大家喜不喜欢雨?”“喜欢!”声如雷鸣,“那我们一起来品雨好不好?”孩子们乐得拼命鼓掌。 首先,老师让孩子们说出关于雨的成语。太容易了,孩子们脱口而出:“风雨同舟”“风调雨顺”“风雨无阻”“雨过天晴”“雨后春笋”“春风化雨”…… 然后师生一起回想有关雨的诗词,并把想出的诗句写到黑板上。开始孩子们还不好意思,老师极力鼓励他们,好东西应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走上讲台,短短十几分钟,黑板上写满了不同字体、不同风格的有关雨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是春雨,“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夏雨,“留得枯荷听雨声”是秋雨;“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对世事沧桑的感慨,“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是宝黛情意相通的写照;来不及--解释,孩子们便诵读起来:“雨里鸡鸣一两家”“子规声里雨如烟”“清明时节雨纷纷”“沾衣欲湿杏花雨”“东边日出西边雨”“夜来风雨声”“帘外雨潺潺”“风雨送春归”“好雨知时节”……孩子们把对雨的喜爱化为满口生香的诗句,一个个都沉醉在诗海词林中。 搜索完脑海里的诗词,孩子们又从摘抄本里找寻有关雨的散文佳句。“雨是来自远方亲人的思念”,“在雨中,我最爱收起伞,让雨点落在我身上,这似乎是在接受一种神圣的洗礼”…… 读罢散文佳句,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轻唱《真心英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欢声笑语过后,学生提笔记录了这堂别开生面的品雨课。
  写作时学生文思泉涌,平时两节课都交不上的作文,不到四十分钟几乎全部完成。有的孩子还主动地在日记上记下了这生动的一课。 这堂“节外生枝”的品雨课,不仅完成了学写作的任务,还让孩子们学习了有关雨的诗词,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

给学生的习作加点动力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九
[读书笔记]: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唤醒的是小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与热爱;唤醒的是学生想自我表达和与人对话的欲望;唤醒的是学生作文发表的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要靠什么来唤醒呢?这就需要不断地激励、鼓舞,不断地为学生的习作增加动力,去点燃、维持、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进入一个积极的呈良性循环的写作状态。
[探索与实践]:很多老师为了激励学生的写作情趣,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大都办过班级作文报、手抄报、作文期刊等刊物,开办初期效果很好,但是往往却不能持久,其原因是当学生对这些刊物的新鲜感消失的时候,带给他们的写作动力就会削弱。要想让这一举措长久的为作文教学服务,那么我们就应该做个长远的计划,不断地赋予它新的含义,这样才可以持久地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唤醒学生潜在的写作本能。且看下面的招数。
第一招:设立奖励机制。学生在班级周报上每发表一篇文章,就发给“发表纪念卡”一张,卡上印有激励表扬的话。获得五张这样的卡,奖励就会升级,就会获得“作文新秀”的称号。如果继续发表文章三篇,那奖励就再次升级,奖励给“作文能手”的称号。再继续发表文章六篇,就获得“作文明星”的称号了。到了这个级别的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作文结集在班刊上发表了。在此期间,如果哪位同学的作文被正式刊物发表了,那就给他最高级别的奖项“班级诺贝尔文学奖”。
这些操作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操作起来是要讲究细节的。比如:第一次出版要煽情。做好刊物出版的动员工作,充分造势,煽起学生的激情,使之跃跃欲试。第一次选稿要偏心。要偏向于差生和中等生,让他们也建立自信心,认为我也能写,我也能行!第一次发卡要隆重。要营造特别的气氛,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感受作文带给他的快乐与尊严!第一次授予的称号要少。少的东西才会让人觉得珍贵,有价值,所以,授予少数的荣誉称号,就会让学生产生神秘感,觉得为了这个目标需要努力,为了这个荣誉需要付出。这样,当学生把写作与尊严,把信念与自豪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写作的动力才能持久。
第二招:设立排名榜。把学生在班级作文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字数作为基数来确定学生的作文积分。在此基础上,发现文中有错别字,错标点,不通顺的句子,已经学生举报,即在原积分上扣分,谁发现举报的,扣的分奖励给谁。扣的分值10至100分不等。有扣分也有加分,定期设立征文比赛,在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的加分。最后,把这些分数合在一起,根据分值高低排出高低,用电子表格的形式打印出来,张贴在班里,每月一次。
第三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文水平都有所提高,对版面进行划分,分出A、B、C、D,让学生在投稿是注明要投的是哪个版面。比如A版,是为那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设立的,让他们在那里一比高下,对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会有好处。而D版,则是那些需要扶持的学生发表习作的地方,在那里他们会扬起自信的风帆,奋勇向前。

给学生的习作加点助力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十
     [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教,这是不言而喻的。
    叶圣陶老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坐稳,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又说:“故老师之为教,不再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叶圣陶老先生认为: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阅读要养成习惯,也就是爱阅读、会阅读;写作也应该养成习惯,就是爱写作、会写作。这些都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养成,也就是在学生习作的时候适时地给学生加些助力,帮助他们鼓起勇气,在习作的道路上不停地探索、跋涉。
   [探索与实践]:
   第一:佳句精选。作文困难生的作文整体来看是很不尽如人意的,但里面总会有几句写得不错的句子。因此,每次作文把这些句子挑选出来,结成集子“出版发行”,会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一是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二是使作文学困生找到了自信。
  第二:心语港湾。把习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习作是用笔抒发情感,用笔与人对话,用笔沟通感情……在“心语港湾”里,学生可以为同学、家长、老师祝福,可以为取得成绩的同学祝贺,还可以向大家敞开心扉,把不愉快尽情地往外倾洒……
   第三:话题辩论。为文字搭建一个交流、交际的舞台,让文字的操纵者——学生,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与他人交流,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文字的功能,与他人交流的喜悦。“话题”一定要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能引起学生关注的,并会产生分歧的内容,引发他们的争论、思考,最后达成一致,并下笔成文。
第四:想象接力。一些文学论坛上经常会出现文章接力的游戏,玩此游戏的人一段段的接写别人的文章,乐此不疲,兴趣高涨。把接力作文游戏引入教室,让学生在玩中训练想象力,提高写作水平,真是给学生的习作添了一把柴,那火焰定会灿然而瑰丽。《森林里的动物们》《一只小鸟的旅行》等想象接力文在班里陆续开展起来,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接一个地写,故事既精彩,又充满童真童趣,学生对此特感兴趣。 ……

营造“对话”氛围,搭建“对话”平台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十一
[读书与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在作文内容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用对话的方式为学生着力营造“对话”的氛围,搭建“对话”的平台,构筑“对话”的模式,引领学生在作文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在作文教学要形成 “对话”氛围,关键在于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而要营造这种氛围,教师就应该在学生生活中,真正成为学生的益友,与学生一起学习、游戏,一同活动、畅想,一同欢乐、悲伤。平等、和谐的对话“教育情境”,发生了师生间、生生间真正的精神层次上的相互交流的作用,在语言交流中,双方都交流了收集的信息,敞开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接纳对方,同时又把自己投向了对方,获得理解与沟通。
“对话”式作文教学要重视以“活动”为载体,为师与生、生与生铺设“对话”的平台,切实有效的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及个性的发展与张扬。以“活动”为依托,将作文教学融入五彩斑斓的活动中,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可以引导他们观察、体验、思考、交流。作文教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情感体验与经验建构的过程。
    [实践案例]:
(1)、“过去进行时”。即重在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体验那难忘的情感历程。如《——的回忆》,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像放电影一样回忆过去的岁月里所经历的快乐或悲伤的事情,或叙述自己站在领奖台上自豪的情景,或描绘自己因逞能而搞得狼狈不堪的样子,或讲述失去亲人那悲痛欲绝的场面……
(2)、“现在进行时”。即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真切的活动过程,从而抓住时机,捕捉作文的素材。“现在进行时”的活动,教师应重点组织、发掘。因为这是无穷无尽的“对话”的资源。
   去年我县举行了秋季全民运动会,大会开幕式上我们学校的800名学生要进行腰鼓表演。因此在运动会召开前两个月,学校就开始组织学生练习打腰鼓。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引导我班学生写《我学打腰鼓》系列日记。每天读着学生的日记,感受着他们在练习打腰鼓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并针对他们的心理变化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相应的指导、分析、教育,促使他们顺利地完成了打腰鼓的学习任务。用我的话说就是:日记,陪伴着我们打腰鼓的每一天。结果是本领与习作双丰收。
那段时间,我校每天放学后锣鼓喧天,好不热闹。我不想让这么好的“对话”资源白白流失,就引导高年级的学生也参与到“对话作文”中来。我发出了一个征文比赛通知,要求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看学校组织学生练习打腰鼓的过程中,有哪些人和事值得你写一写?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通知,调动了全校学生参与到观察、思考、表达的“对话”作文当中来。他们在这真实的“对话”氛围中,与老师研究选材,与观察、采访对象谈心交流,在观察与交流中,捕捉到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真实感人的佳作。这些作品中有的是写自己的同学刻苦练习的事;有的是写辅导老师如何耐心指导,工作认真负责的事;有的是写自己练习打腰鼓的过程中,家长不但星期天按时接送,还做好吃的给孩子补充营养的事;有的是写自己在学习打腰鼓的过程中的思想变化以及得到的帮助……
运动会马上就要举行了,我又发出了第二个征文比赛通知,要求同学们就这次运动会的召开,继续追踪采访,写出更精彩的习作来。并结合我校的“开放式作文教学模式”做了简要的征文说明:运动会就要召开了,请高年级的同学写个通知吧!如果你有幸亲临运动会现场,你能为没有去的同学细细描绘一下运动会开幕式的壮观吗?在运动会的会场,你发现了我县许多企业的展牌了吗?如果有的企业请你为他们写个广告词,你打算怎样设计?看到那些展牌你想到的是什么?……还是请同学们睁大一双慧眼吧!我相信你们的习作里有老师想不到的精彩!
   这次的征文收上来了,我翻着,看着,惊叹着。《运动会召开通知》《我参加了开幕式》《我要上电视啦》《夕阳红扇子舞》《发展中的大城》《运动会赞歌》《家乡,我的骄傲》《大城三宝》《大城新三宝》……光看这些题目就让我眼花缭乱了。
    看着手里厚厚的稿纸,我欣慰地想:这次“对话”作文真是收获颇丰。

作文是为生活服务的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十二

[读书与思考]: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而现在实中,学生作文类似或雷同屡见不鲜,那么,在作文教学中一千个学生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一千个生活呢?原因是教师走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因此作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去伪求真、弘扬个性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作文是为生活服务的,只有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独特的感受,作文才有生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生学习的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在这方面,作文教学是责无旁贷的。“作文即做人”,“文如其人”都说明这一个道理。它要求作文应当是真我的体现,它不允许存在着虚假。作文的弄虚作假,是对学生人格的扭曲。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作文才有生命力。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作文来源于生活,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着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教师可以借鉴西方小学生的一些做法,让学生跨出教室、跨出校园,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
   [案例解析]:
  美国一位女教师微笑着给同学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我们要求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真正从事那行业的人,做一份口头报告。”这道作文题使十三四岁的孩子感到惊讶,但他们还是遵照老师的要求去努力完成。此种作文可以培养人的五种能力:抉择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做、写、说、思便有机的结合起来了。有了那么多的实践经验,学生也就不会胡编乱造,生搬硬抄,而会把实践中的真实的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使作文为生活服务。
  与中国相比,美国学生写作文的生活材料比中国丰富。美国的作文课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而是可以在图书馆查资料或调查访问,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美国作文课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与社会、与生活是沟通的,注意处理好作文与生活源头的关系,并且追求真实和使用。这样,学生就会在作文中寻找到乐趣,不会像中国孩子那样“为了作文而作文”了。
如同样的作文题《我的父亲》,中国是课堂交稿,逼得有些孩子胡编乱造,而且大多是千篇一律,心目中的父亲毫无个性可言。而美国是一周内交稿,让孩子们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父亲,从而写出一篇生动而深刻的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
我们很有必要学习美国作文教学的人文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但也可以利用我们身边的作文资源,设置一些活动来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用作文去为生活服务。
  活动一: “本班新闻联播”。
目的:学习攫取新闻和简单的新闻写作;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做“主持人”、“导演”、“编辑”、“演员”和“评论员”。
上课程序:先让学生说说我们的班级中,在一周的时间里,有没有发生什么可以记录的新闻?接着组织全班每位同学写一条有关班级一周之内的新闻,要求有新闻题目,事大则文长,事小则文短;新闻完成后,交给每一小组预先请就的两位“编辑”进行一定的修改、润色、加工,改正错别字,还要按新闻内容的轻重缓急排个队;每个小组选一个“导演”,由“导演”安排播音方式,天气预报,插播广告等;每小组选两位新闻报道的“节目主持人”,一男一女,并且规定,“编辑”将新闻编辑完成之后,必须很快交给“节目主持人”,以便熟读条目,上台“播音”;每组假设为一个“电视台”,“主持人”播音前应该自报家门,为自己的“电视台”起一个名字。教师并且应该提示一些注意事项,如,应该面向观众,尽量不看手中稿子,声音响亮等等;为了将四个“电视台”的新闻写作手段和播音的水平评个高下,还需选出七个“评委”,当四对“主持人”进行新闻播音的时候,请“评委”们对他们的表现打分。在每个小组的“新闻联播”完结之后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可以考虑插播些“广告”、“天气预报”之类内容,以活跃气氛。活动完成,请同学们写文章一篇,题目、体裁自定。因为他们的新闻稿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而他们的“新闻播报”又是对这些真实生活的报道,再加上他们喜欢的,类似游戏的活动,所以,这篇文章的写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感到困难,交上来的作文就证明了这一点。《本班新闻联播》、《我做主持人》、《我做评委》《我看“本班新闻联播”》《哪个小组最出色》等等,光看题目就知道学生的作文状态是投入的,愉快的。
活动二:“我们的科学实验报告”。
  目的:让学生懂得科学报告同样是作文;进行智力测验,听说读写动,全面进行。
上课程序:在作文课上教师提出问题:有这样一个题目:10个人一组,轮番用手指碰同一个篮球,用什么样的办法速度最快?请每位同学都设计一种办法,标题可拟为:“我的办法最好”;请每小组讨论推选出一个最聪明的办法出来演示,看哪组用的方法速度最快,进行“哪个小组办法好?”的写作;推选“最聪明的办法”。活动结束后,还可以写写活动中的感想、体会、收获。
  以上是列举的作文课上的活动,其实学校日常生活中这些可挖掘、利用的资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自然课上的观察活动,实验活动;数学课上的动手操作活动;音乐课上的表演活动;美术课上的欣赏活动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来写一写。而走出学校,在家庭中、在社会中作文为生活服务的事更是屡见不鲜。比如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篇作文:她爸爸、妈妈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她很难受,但是越劝他们,他们火气越大,正无计可施时,妈妈的手机接到一条短信,她灵机一动,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用妈妈的手机给爸爸发短信,用爸爸的手机给妈妈发短信。因为要劝他们二人和好,所以她发的短信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妈妈”真诚地向“爸爸”道歉,“爸爸”也哄“妈妈”别再生气了。结果二人在吃饭的时候,表现得比没吵架前还亲热,爸爸给妈妈夹菜,妈妈让爸爸多吃。女儿看着他们的举动,装着不知情,心里却得意得乐开了花。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第一次知道了文字的力量有多大,原来写好了作文还能劝架呢!虽然这话是孩子的见解,却也说明她感悟出了原来作文与生活是分不开的,作文是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鼓励学生多走出课堂,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生学会写作文,热爱写作文,用作文为生活服务。这样的写作会比仅仅在课堂里完成一篇作文有意义得多。

懂学生习作心理,探学生习作动机
——作文教学锦囊妙计之十四
[读书笔记]:写作是指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心智活动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曾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可见,作者在写《红楼梦》时的复杂心情和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情感的苦闷。大师如此,更何况是小学生,因此,他们对写作有困难和苦恼也是可以理解的。
面对小学生写作难,我们该怎么办呢?著名心理学家柯.尼.列昂捷夫提出了“从动机走向目的”的活动心理学理论。动机在《现代汉语》中解释说:“动机,推动某种行为的念头。” 柯.尼.列昂捷夫认为作文是动机支配的活动,体现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多层面的,它主要有:1、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作文不合格或作文成绩下降威胁的需要;2、渴望同父母、老师、同伴交流见闻感受的需要;3、希望自己作文成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他人公平的评价和称赞,获得同伴尊敬的需要等。
从中可以看出,小学生作文反映的是小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要使学生不怕写作,善于写作,乐于写作,就要懂得学生的习作心理,探究学生的写作动机,并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采用得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写作。
[实践案例]:
一、求知欲,好奇心,认识兴趣。这是儿童写作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从心理学表明,儿童观察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获得新知识的满足,倾吐感受时的愉快,这些对个人有吸引价值的动机,确实成了他们一次次作文活动的直接的、巨大的动力。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考察、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认识世界,陶冶性情,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在各种活动中注意培养激发儿童认识、倾吐的需要,并运用迁移的规律,把儿童对自己所喜爱的兴趣迁移到说话、写话和作文活动上来。以培养具体、生动、直观性强、情绪色彩浓的初级阶段的动机,为以后逐步形成高级的理性的动机打下基础。
如:发表在《中国小作家》2007年第九期上刊登了曹丁月同学的观察日记,就是因为她的数学老师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孩子对此兴趣极大,好奇心、求知欲驱使她自觉观察,并把发现学习的快乐用日记的形式倾诉出来。
妈妈帮我数花朵
有一天,我去上学,走到东教学楼下,抬头一看,我被一种花树吸引住了。我立即跑到跟前仔细地看了起来。
这棵树上的叶子尖尖的、紫红紫红的,每朵花的花瓣都非常多,我不禁赞叹道:“真美呀!”妈妈突然问我:“你能告诉我这棵树上大约有多少朵花吗?”是啊,有多少朵呢?我马上一朵一朵地数起来,可是花太多了,我真有点数不过来了。这时候,妈妈提醒我:“想想办法。”我眨了眨眼睛说:“我先数一根树枝上有多少朵,再数有几根树枝,根据我们学的乘法运算就能算出来了。”“瞧我女儿,学了就用,真聪明!不过我提醒你一下,最好数不多不少的那一根,这样求出来的数才会更接近准确数。”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数完了,我高兴地列出了算式:18X21,可是我又发愁了,不知道这个算式该怎么算。这时候妈妈又提醒我:“18可以看成是20, 21也可以看成是20,这样就是20X20了,你会算了吗?”我说:“是400吗?”妈妈说:“是,20个20相加,就是400了。”
我边走边想:原来数学中还有这么多我不会的呢,我可一定要好好学习数学啊!  
瞧!写得多好啊!我想小作者写这篇日记时一定是一气呵成的。
二、好胜心,求成欲,威望需要。这是儿童作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追求他人对自己尊敬并获得他人赞扬与肯定的成就动机。实质上是一种取得成就或获得在集体或朋友中威望的需要。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应该把作文训练同儿童生活中的其他各种实践活动,如班队活动、科技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各种课外活动,卫生清扫,手工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绘画,种植饲养等能体现学生聪明才智,展示成就的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运用作文倾吐自己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威望的需要。
如:《中国小作家》2007年第九期上刊载的董宇航的一篇作文,叙述的是这位小作者从自己剪纸人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于是在自己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感情,他想让别人也能分享他的收获和快乐,就用文字作为载体,以此博得他身边的人的肯定。
剪纸人
昨天,老师布置了一项有趣的作业——剪小纸人。
我回到家,找来纸和剪刀,按老师说的把纸折好,然后在纸上画上小人,接着就沿着线剪小人了。我小心地剪着,生怕弄坏了。剪完了,我打开一看自己笑了,我剪的根本不像小人!于是,我请妈妈帮忙,在妈妈的指导下终于剪出了小纸人。
早上,我来到教室,看见同学们把剪的小人都摆在桌子上正议论呢。我放下书包,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真有意思,肖杨剪的纸人怎么那么小,于安剪的纸人是彩色的,原来是用彩纸剪的……
我把我的小纸人拿了出来,同学看了都说好。我剪的纸人有四人一组的,还有六人一组的;有小男孩,还有扎着辫子的小女孩;有的手拉手排一排,有的围成一个圆圈,好像在做游戏。
小纸人真有意思,我喜爱这样的作业。

读了他的作文,我们能感受到他获得赞扬后的兴高采烈,这就是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写出的文章。

三、责任感,倾吐心声,交际需要。由于儿童受到家庭,学校,社会所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熏陶,从而逐步产生了社会责任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会从外向型变成内向型,会产生一些心事,这些心事或高兴,或烦恼,或忧伤,或羞涩……他们不愿意跟别人说出来,就会利用日记、书信、作文这些形式来倾吐心声。因此,他们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要用作文,作文是一种交际工具,所以人人要练好作文。根据这一动机特点,作文教学应注意按照言语交际的需要进行改革。不仅记叙文写作训练应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日常会话,打电话,即席发言,转述等口头表达训练,以及写信,写日记,写海报、贺词、公益广告、制作说明、实验报告等实用文的练习,注意发挥作文的社会功能。

如:《中国小作家》2007年第九期上刊登的赵梦真同学的《悔》这篇作文,就是因为自己的悔恨心情无法诉说,因此采用文字来倾吐心声。

那是一个夏天,又一次上体育课,我的腿有点疼,老师让我在教室里休息。
我一个人在教室里无聊地呆着,突然看见同桌王琳的桌子上有一本她新买的KITTY猫笔记本。哇,那可是我蒙昧以求的啊!粉红色的外皮,正中间是一只猫抱着一只玩具小熊,周围点缀着星星点点的花瓣,可爱极了。我多次想买,可是妈妈不同意我买,所以我一直希望有个那样的本子。
看着可爱的本子,我的心动了。环顾一下四周,我发现没有人,手情不自禁地伸了过去。但内心却矛盾起来,像有两个武林高手在过招。一个出招:不行,这样做是不对的,怎么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呢?这不是偷吗?不能拿!另一个挡驾:这是你最想要的本子,除了这样,你还怎么才能得到?拿!前一个马上挡过来:不能拿!老师说过,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孩子!后一个反对:没关系!反正这时候也没有人,拿了也没人知道。我的手反反复复地伸过去,缩回来,最后还是把那个笔记本快速地拿到手里,塞进了书包。感觉心脏快要跳出胸膛了!
下课了,我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低着头坐在座位上看书,却用眼角注意着王琳那边。我发现王琳在找什么。“赵梦真,你看见我新买的那个本子了吗?我记得就放在桌上的,怎么不见了啊?”她着急得问我。“没……没有。”我的回答显然有点吞吞吐吐。“怎么办啊?回家妈妈会骂我的!”王琳急得都要哭了。
回到了家,我心里一直在想这件事,吃饭时也漫不经心,心里七上八下的,忐忑不安。睡觉时,我又想起了王琳那焦急的神态,决定明天把本子还给她,向她道歉。
第二天,到了学校。不知怎的,我一看见王琳,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没有勇气向她道歉了,甚至都没有勇气跟她说话。
直到现在,这个本子还像一块石头一样放在我的书桌上,也压在我的心头。每当想起这件事,心里就会感到无限的悔恨!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会观察孩子,从孩子的特点和心理出发,根据教学规律,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思考的习惯。让小学生从小就爱作文,善作文,乐于书面表达。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1 19:52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0665&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0665&extra=&page=1

[最近的遥远]评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8-31 19:55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4-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4-1-1.html


作文教学,从推动教师的[教育写作]开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3 12:01
1.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教育研究与实验》(双月刊)
现在热征中。有稿速投!请注明专投《教育研究与实验》
投稿信箱:woshifeixiangdeyan@126.com工作QQ:1051462167

2.《教育前沿》由湖南师范大学主办,中国教育学会管理分会协办,《教育前沿》编辑部编辑,《湖南中学物理》杂志社出版,国内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教育学术期刊。《教育前沿》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邮发代号:42-344,
国际刊号:ISSN1673-1875 国内刊号:CN43-1041/O3。《教育前沿》探讨交流国际国内最具前瞻性的新观点、新视野、新思路,及时传递全球最新的教育资讯,国内各省市教改动态、经验、成果,为全国一线教师和校长、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研究人员搭建平台.
请注明专投《教育前沿》投稿信箱:king9631@163.com工作QQ:1051462167

3.《科技信息》杂志(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山东省科技厅主管的国内公开发行的省级刊物、山东省优秀期刊。2007年,经山东新闻出版局同意,批准为旬刊杂志。《科技信息》杂志以第一线科技、教育工作者为读者对象,追踪科研、教育工作新动态,反映科教工作者的言论和呼声,关注基层科教工作者在其理论领域内的探索、创新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成果,是广大科教工作者阐释观点的理论平台。
请注明专投《科技信息》投稿信箱:woshifeixiangdeyan@126.com工作QQ:1051462167

4.《中国商贸》杂志是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主办的国家级权威核心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5800;国内统一刊号CN11-3443/F。邮发代号:46-84。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收录期刊,“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请注明专投《中国商贸》投稿信箱:woshifeixiangdeyan@126.com工作QQ:1051462167

5.《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是中国创办最早,最富盛名的物流科技期刊,曾获国内贸易部优秀科技期刊奖,属于中国仓储养护行业核心期刊。 刊号ISSN 1674-4993,CN42-1791/TS。
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请注明专投《物流工程与管理》投稿信箱:woshifeixiangdeyan@126.com
工作QQ:1051262167

6.《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是由湖北经济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国内统一刊号CN42-1563/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0975,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自2003年1月创刊以来,已入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在学术期刊界形成一定影响。。
请注明专投《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投稿信箱:woshifeixiangdeyan@126.com工作QQ:1051462167

7.《社科纵横》本刊现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主要刊载政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艺术、哲学史学、文化传媒、语言学、教育学等学术文章。请注明专投《社科纵横》投稿信箱:woshifeixiangdeyan@126.com
咨询电话:027-51516993工作QQ:1051262167

8.《山西农业大学学报》创办于1957年,是山西农业大学主办的农业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816X 国内统一刊号:CN 14-1305/C 邮发代号:22-231
刊登内容:
主要刊登本校教师、研究生及海内外校友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边缘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请注明专投《社科纵横》
投稿信箱:woshifeixiangdeyan@126.com
咨询电话:027-51516993工作QQ:1051462167
9.《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新乡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期刊,创刊于2008年(由原《平原大学学报》更改刊号后出版发行的),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CN41-1399/N。季刊,逢2、5、8、11月中旬出版。
本刊立足本院,面向全国,主要栏目有:数学研究、物理学研究、化学与化工研究、物质凝聚态研究、应用生物学研究、计算机 网络 通信、体育研究等,发表有创新性内容、数据翔实、表述规范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请注明专投《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信箱:woshifeixiangdeyan@126.com咨询电话:027-51516993工作QQ1051462167
10《教学与管理》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5872,国内统一刊号CN14-1024/G4,四封彩色印刷,内文80页。
《教学与管理》(下旬刊)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服务,简称理论版,每月20日出版,全年12期,邮发代号22-151。
《教学与管理》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双效期刊”、全国综合教育类“核心期刊”、全国教育学院学报研究会“优秀期刊”、山西省一级期刊。投稿信箱:woshifeixiangdeyan@126.com 投稿注明《教学与管理》杂志
木易 老师 在线QQ投稿:979333073 工作电话:1051462167
作者: 老无    时间: 2010-9-8 12:48
[教师之友网]创站者管季超先生是我见过的最深知作文教学的行家.顶.

http://old.blog.edu.cn/user4/274892/archives/2008/2151819.shtml

http://old.blog.edu.cn/user4/274892/archives/2008/2151818.shtml

http://old.blog.edu.cn/user4/274892/archives/2008/2151832.shtml

http://old.blog.edu.cn/user4/274892/archives/2008/2151821.shtml

http://old.blog.edu.cn/user4/274892/archives/2008/2151814.s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1:16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D7%F7%CE%C4%20%BD%CC%D1%A7&fr=ala0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D7%F7%CE%C4%20%BD%CC%D1%A7&fr=ala0

作文教学视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1:17
http://www.56.com/w60/album-aid-4820111.html

http://www.56.com/w60/album-aid-4820111.html

小学作文教学视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1:19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6450900/

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6450900/


作文教学视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1:20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409896.html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409896.html

作文教学视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1:22
http://video.sina.com.cn/v/b/35812139-1610510702.html

http://video.sina.com.cn/v/b/35812139-1610510702.html

李镇西作文评讲课视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1:25
http://xbyx.cersp.com/klzy/spkl/200711/2087.html

http://xbyx.cersp.com/klzy/spkl/200711/2087.html

怎样读懂漫画/作文教学视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1:30
http://www.bosw.net/yuwen/xxyw/5cc908a20BB7E30E/player.html?8311-0-0


http://www.bosw.net/yuwen/xxyw/5cc908a20BB7E30E/player.html?8311-0-0

中/小学生全方位作文辅导视频

http://www.zg50.com/showurl.asp?id=8010

http://www.zg50.com/showurl.asp?id=8010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1:34
http://www.openv.tv/ls.php?q=%E5%B0%8F%E5%AD%A6%E4%BD%9C%E6%96%87%E6%95%99%E5%AD%A6

作文教学视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1:37
http://www.xwjy.org/tresearch/a/868210874cid00001

http://www.xwjy.org/tresearch/a/868210874cid00001

作文突破十技法/视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1:46
http://xxvideo.cc707.com/play.asp@id=563&urlid=1125&urlnum=0.html

http://xxvideo.cc707.com/play.asp@id=563&urlid=1125&urlnum=0.html

于永正老师作文课堂教学/视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1:50
http://mhzw.yckn.com/Article/

http://mhzw.yckn.com/Article/

江苏魔幻作文网视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1:54
http://teacherchen.2000y.net/

http://teacherchen.2000y.net/

狗尾草作文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1:58
http://www.qkcedu.com/bbs/thread-15063-1-1.html

http://www.qkcedu.com/bbs/thread-15063-1-1.html

情景MTV作文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2:02
http://bbs.yxxs.cn/thread-27947-1-1.html

http://video.yxxs.cn/play4.html?666917

作文教学视频/动画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2:06
http://www.bitbee.cn/vod/s/PlayBj.aspx?U_Id=f5cfb391-18f1-4b08-be89-024624766d4b

http://www.bitbee.cn/vod/s/PlayBj.aspx?U_Id=f5cfb391-18f1-4b08-be89-024624766d4b

城域网络条件下的小学作文教学视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4 22:12
http://www.fjzzjy.gov.cn/newsInfo.aspx?pkId=74216

http://www.fjzzjy.gov.cn/newsInfo.aspx?pkId=74216

袁浩作文讲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6 17:01
语文教育教学专著参考书目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张志公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210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叶圣陶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8
语文教学方法论、张鸿苓等四人编、北京师大出版社 、19823
夏丏尊文集平屋之辑、夏丏尊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32
文心、夏丏尊叶圣陶合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10
文章讲话、夏丏尊叶圣陶合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10
文章作法、夏丏尊刘薰宇合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10
吕叔湘语文教育论集、吕叔湘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我和语文教学、刘国正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7
语文教学心理学、朱作仁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8
阅读教学浅论、李保初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1
语文教学心理学、谭惟翰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6
文言文教学法、李保初周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6
议论文教学、王伟著、东北师大出版社、198611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叶圣陶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2
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吕叔湘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语文教学能力论、曾祥芹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77
语文教育学、张隆华主编 、重庆出版社 、19878
作文教学原理、杨成章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9
语文教育学、朱绍禹编著 、广播电大出版社 、198710
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训练、鱼浦江主编、陕西师大出版社 、19888
语文教学系统理论教程、彭天翼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11
阅读艺术系统、蒋成禹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3
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 、叶至善编、开明出版社 、19897
陈望道论语文教育、陈光磊李熙宗编、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97
语文教学论 、于满川杨履武顾黄初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97
实用语文教育学、杨德如主编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97
语文考试学、谷生华编著、长春出版社、19897
写作教学心理学、钟为永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9
语文教育原理 、韦志成著 、武汉出版社 、198911
语文教育学 、陈学法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11
语文教育板书学、王松泉著、大连出版社、19903
语文学科教育学 、杨成章等主编 、西南师大出版社、19907
语文教学情理趣、刘清涌著、三环出版社、19908
张志公文集3语文教学论集、张志公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1
语文学科教育学 、陶本一王光龙主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12
语文教学探步、王松泉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5
现代阅读学、王继坤著、济南出版社、19916
阅读学原理、曾祥芹韩雪屏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6
阅读技法系统、曾祥芹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6
文体阅读法、曾祥芹张复琮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6
古代阅读论、曾祥芹张维坤黄果泉编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6
国外阅读研究、曾祥芹韩雪屏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6
语文教学能力训练教程、李景阳寇斌洲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8
阅读心理学、张必隐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
阅读教育学、王松泉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212
语文教育学教程、王文延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3
语文教学心理学、钟为永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6
语文教育学、谢象贤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6
阅读教学论、沈韬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36
语文学习方法学、王光龙主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6
语文教育学、张鸿苓主编 、北京师大出版社 、19938
语文教学优化论、钱威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
语文教育学、曹洪顺冯守仲主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38
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祝新华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8
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8
语文教学设计论、周庆元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8
语文教学思维论、彭华生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8
语文考试论、倪文锦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8
语文学习论、佟士凡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8
语文教育学概论、杨德如刘化众金海侠主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9
语文教育序文集 、朱绍禹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
语文教育学、陈菊先主编 、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44
语文教育心理学、杨成章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4
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张志公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
语文思维培育学、卫灿金著、语文出版社、19945
叶圣陶教育文集、刘国正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
语文教学心理学、蔡起福编著、语文出版社、19948
语文教育学导论、王尚文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9
语文教育研究、王松泉著、海南出版社、199410
语文教育实习指导、张中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语文教学训练论、周一贯著、海南出版社、199410
语文教学方法论、周一贯主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11
语文教学论基础、刘孝学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12
语文教学艺术论、杨九俊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12
语文教师谈语文学习方法、梁祖国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12
语文教学艺术导论 、钱威主编 、新疆大学出版社 、19952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曾仲珊、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3
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曾祥芹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4
语文教育论稿、顾黄初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6
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选、刘国正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7
语感论、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58
语文教研究方法学、董菊初著、语文出版社、19959
叶圣陶传论、商金林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0
魏书生文选(一、二卷)、魏书生著、漓江出版社、199512
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顾黄初顾振彪、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
语文教育观研究、李杏保陈钟梁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
语文教育学、余应源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语文能力测试与比较、施仲谋编著、语文出版社、19963
语文教育学引论、阎立钦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李杏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周庆元王松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
语文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刘国正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7
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黎锦熙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王力论语文教育、唐作藩等编、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9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9
语文教学情境论、韦志成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张志公汉语语法教学论著选、张志公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1
读启教学论、董国福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3
语文素质教育研究、张隆华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4
阅读教材论、王松泉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5
语文教学论、靳虎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5
阅读教学心理学、马笑霞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7
语文创造思维心理学、熊兆武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
张富语文教学法新探、张富叶武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9
颜振遥初中语文自学辅导教学颜振遥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9
乐连珠小学快速阅读教学、乐连珠郝家杰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9
张伟小学球形阅读教学应用、张伟林治金郝有杰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9
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袁浩戴汝潜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9
陈望道语文论集、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
现代语文教学论、王显槐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12
现代语文教育学、靳健石义堂主编、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12
语文教育学、庄静肃王芳智高玲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
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宁鸿彬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
语文学科论、程达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
张志公论语文(集外集)、张志公著、语文出版社、19984
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韩雪屏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5
语文教育心理学、钟为永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8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董菊初著、开明出版社、199810
张志公自选集(上下册)、张志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1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1
语文教育学导论、杨道麟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1
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中心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
叶圣陶:一代师表、方全林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
阅读教育学(再版)、王松泉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5
阅读教材论(再版)、王松泉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5
语文教学概论、王松泉王相文韩雪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语文教材研究、王相文韩雪屏王松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现代阅读学教程、王继坤主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6
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程翔著、语文出版社、19996
语文创造教育学、杨成章谢贤扬李丽主编、重庆出版社、19998
阅读学新论、曾祥芹主编、语文出版社、19999
21世纪语文创新教学全书、金明主编、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9
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精粹、张定远主编、语文出版社、199910
教学手段论、张良田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0
引导-发现教学法、贺诚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1
语文学科教育学、饶杰腾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导读的艺术(修订本)、钱梦龙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
语感论(修订本)、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语文情意论、李维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言语教学论、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韩雪屏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6
朱绍禹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集佟士凡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12
教学目标论程大琥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2
从能力训练角度论中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何文胜著、香港文化教育出版有限公司、199911
名师研究、武玉鹏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4
现代语文教学技艺导论、王雅萍著、作家出版社、20015
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彭小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3
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曹明海宫梅娟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6
营构与创建——语文教学策略论陈黎明李建筑谢洪芳?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6
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张永昊周均平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6
追问与发现——语文学习心理论陈黎明李建筑谢洪芳?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6
整体与圆识——语文教学系统论朱本轩万成福周红心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6
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于源溟倪山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6
现代语文教育理论陈德京编著辽宁师大出版社19987
高师语文教学论陈黎明编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6
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张正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
中学语文教学论李瑛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6
20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 李杏保编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 李杏保编 四川教育出版社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国家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叶圣陶教育文集(1-5)叶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 叶圣陶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张志公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
张志公文集(语文教学论集)张志公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1
黎锦熙语文教育论集黎锦熙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陈望道语文教育论集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
陈望道论语文教育陈望道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7
王力论语文教育王力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9
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刘国正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7
语文教育学朱绍禹编著 广播电大出版社 198710
中学语文教育概说朱绍禹编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10
中学语文教学法朱绍禹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4
语文教育论稿顾黄初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6
语文教育学引论阎立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5
语文教学概论 王松泉王相文韩雪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语文教材研究王相文韩雪屏王松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周庆元王松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中学语文基础教学论陈祖楠王松泉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26
语文教学探步王松泉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5
语文教育研究王松泉著海南出版社199410
阅读教育学王松泉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212
阅读教材论王松泉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75
中学语文教材分类研究王柏勋编著海南出版社19983
中学语文教学法王世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5
语文学科教育学饶杰腾著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1
言语教学论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语文言意论李维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语感论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李杏保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曾祥芹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4
作文教学论集张定远编新蕾出版社1982
语文教学心理学朱作仁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8
语文教学心理学谭惟翰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6
语文教学心理学钟为永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6
写作教学心理学钟为永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9
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祝新华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8
语文思维培育学卫灿金著语文出版社19945
语文教学能力论曾祥芹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77
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粹张定远主编语文出版社199910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开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
导读的艺术钱梦龙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
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探索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瞿葆奎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优秀语文教师课堂实录评点张奎等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83
教学艺术论新编王松泉董百志主编海南出版社20006
语文教育板书学王松泉著大连出版社19903
板书学王松泉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10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陈必祥主编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5
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主编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8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4
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顾黄初著 南京出版社 19912
美日苏语文教学朱绍禹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5
国外语文教学概况王晨徐同主编希望出版社1980
日本国语科教育论译介王松泉主编海南出版社199410
语文教育辞典朱绍禹主编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1
中学语文教师手册姚麟园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斯大林著:《马克思主义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契诃夫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外国理论家、作家谈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鲁迅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张志公著:《语文教育论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赵仲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
凡喆、一芬编:《中国古今教育家》,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夏丏尊、叶圣陶著:《文心》,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张耀辉编:《文学名言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朱绍禹著:《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叶圣陶集》第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叶圣陶集》第20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吕正之主编:《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徐龙年著:《同中学生谈写作与语言训练》,辽宁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4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第5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商金林著:《叶圣陶传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吕正之主编:《光辉照耀着滔滔长河》,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金洁、邓帅萍著:《叶圣陶——一代师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叶至善著:《父亲长长的一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徐龙年著:《叶圣陶与语文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6 17:10
http://video.sina.com.cn/v/b/33231441-1368507310.html

大拇指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16 17:13
http://www.451w.com/movie/bencandy.php?fid=7&id=940

http://www.451w.com/movie/bencandy.php?fid=7&id=940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9-24 17:52
1.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2.陈望道《作文法讲义》。
3.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
4.朱光潜《谈文学》。
5.路德庆主编《写作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6.[]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7.林可夫主编《基础写作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周姬昌主编《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9.裴显生主编《写作学新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0.林可夫主编《高等师范写作教程》(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1.马正平《写的智慧》(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马正平“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潘新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潘新和主编《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潘新和《语文:表现和存在》(上卷)(下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7.潘新和主编《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王正《现代写作理论宏观审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19.孙绍振《文学创作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0.陈果安《现代写作学引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于成鲲、谢锡金、岑绍基《学校实用文阐释》(香港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李白坚、丁迪蒙主编《大学题型写作训练规程》(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岑绍基《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香港教育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版)。
2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25.潘新和《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进大师》(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6.潘新和《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7.潘新和《语文:审视与前瞻——走进名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9-26 20:00
http://www.cqvip.com/qk/88679X/200803/26687449.html

http://www.cqvip.com/qk/88679X/200803/26687449.html

http://www.cqvip.com/qk/88679X/200803/26687449.html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9-26 20:02
http://bbs.cnhubei.com/thread-1866956-1-1.html

http://bbs.cnhubei.com/thread-1866956-1-1.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795142.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795142.html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0-11-24 18:33
http://sjwz.whjy.net/poll.asp
http://sjwz.whjy.net/poll.asp
存阅
http://www.whjy.net/jyzy/jyzy2.html
http://www.whjy.net/jyzy/jyzy2.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0-12-20 13:46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2-11 14:08
论语文教研员的新使命
潘涌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语文教研员曾对语文课程和教学的规范化运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即语文课程目标的生成化、语文课程内容的自主化、语文课程实施的开放化和语文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必然要求语文教研员的专业职能发生深刻转型,并赋予其新的历史使命,即语文教研员要由国家语文课程和教学大纲的诠释者而成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由共性化课程的规范者而成为个性化课程的催生者、由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者而成为其专业自主化发展的促进者。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语文教研员;新使命

中图分类号:G635.2  文献标识码:C

作者简介:潘涌(1959—),浙江嘉兴人,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课程理论、语文教学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不但促使一线教师的专业职能发生历史性转型,而且也必然赋予教研员(全称为教学研究员)以崭新的历史使命。

一、历史地看待语文教研员

作为从事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士,教研员是当代中国教育界的一种独特存在。这个隶属于省、地、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特殊职业群体,最初诞生于1956年,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庞大、办学条件落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教育弱国,他们发挥了积极稳健的业务指导作用。作为国家制订的课程和教学大纲与各地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之间的重要中介,教研员是由课程和教学的应然状态向具体的实然状态作规范转换的业务权威。具体到语文教研员,他们以语文教师课程实施中的规范性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诸如每篇课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过程的有序、板书设计的精致、语言运用的准确等等(并根据不同课文或课型而分别一一加以细化),换言之,语文教研员同样是以崇尚课程进展中的预设性、计划性、操作性和符合规律性作为基本的教研目标。这样,积极的一面在于,语文教研员使语文课程和教学计划得到了积极有效的落实,促成中小学语文课长期平稳和规范地运转;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对语文课的规范性限制过多,从课文的预先备课到终端的考试测评,均提出一系列明确和细致的量化、硬性指标。而且又借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不断予以强化,从而导致语文课陷入封闭、僵化和一统的指令性课程范式而难以摆脱。人们戏称这样的教研方式是“教练式”:“教研员帮助教师挖掘教材,处理教材,手把手地指导教师设计教案、教学方式,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严格规范”;而所谓评课,同样是教研员根据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要求来一锤定音,以致某位优质课获奖教师作如是痛心的反思:“这节课是我上的,但每一句话都不是我说的”。[1]如此这般,语文教研员以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作业和统一考试为基本内容的教研活动,已构成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一大阻力;换言之,语文教研员正面临着其他学科教研员同样严峻、甚至更为严峻的新课程理念的挑战。

二、语文课程的理念蜕变

具有极强先锋性的语文新课程,从基本理念到实施方法乃至评价策略,对语文教研员而言是一项不得不正视的新课题。在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中,语文教研员由于过度偏重语文课的基础性和共性而导致对语文教师教学个性、教学特色的偏废,进而抑制了语文教学创造力的发挥。而语文新课程,已经发生了下述一系列的理念蜕变,从而赋予语文教研员新的历史使命。

其一,语文课程目标的生成化。从总体上看,语文课程的价值重心在发生着重大的位移,即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转向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意要素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如何主动建构与文本、与教师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强调语文教师如何尊重学习主体的生命体验和个性选择:“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17)对固定的语文知识,课标降低了要求而着眼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2](17)这种语文课程理念的重大变革,预示着课程目标必然从静态趋向动态、从固定化趋向生成化。学习主体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他们对课程内容的主动建构以及建构之间的显著差异,使语文教师在课程目标展开中必然会遇到非预期性和非计划性的因素,这些因素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整合,使语文课程目标不断衍化和出新。这样,语文教研员就未必能从教学周期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的预制目标来作削足适履式的框定。而个别教研员对“非指示性”“非预设性”语文课例的非难,恰恰表明改变指令性课程范式下教研员所形成的教学目标全预制和全垄断观念的紧迫性。[3]

其二,语文课程内容的自主性。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封闭主义和孤立主义倾向的全面矫正,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课标要求“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2](14)这样,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教学自主性大大增强了。而另一方面,新课标更要求广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鉴于母语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个显著特点,新课标力求彰显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以使语文课走出“课堂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这种应试误区。尤其是高中语文课程,选修课和必修课并重,更加突出了师生双方对语文课程内容教与学的自主性。这样,无论是教师自行选择国家或地方编制好的教材,还是教师主动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独立开设选修课,都将促进语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自主筛选与重组,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出各个相异的个性化风貌。这使语文教研员习以为常的统一课程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评方式等标准化尺度,难以适应语文新课程的发展。

其三,语文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2](15)在课程目标走向生成化的基本趋势下,语文教师要以新的课程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即鼓励学生矢志突破语文知识的“茧缚”,发展其洋溢着灵气和才情的个性化言语能力。表现在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独特的文本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为其个性化的审美鉴赏开放充分的精神空间──这种充满民主气息的课程实施,要求语文教研员也要以新的眼光和开放的襟怀来促进多样化语文课程实施形态和个性化语文课程创造者的出现。

其四,语文课程评价的多元化。既然语文教师对学生评价的目的、维度、方法等等均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即从过度偏重甄别和选拔转向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从单纯关注语文知识体系和语文能力训练点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并重,从单一的终端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端性评价兼顾以及从繁琐化定量评价转向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等等,这就自然要求教研员对语文教师自身的评价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包括评价目的、评价维度、评价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以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促进语文教师与新课程同步成长与成熟。

三、语文教研员的新使命

新理念的语文新课程,赋予语文教研员崭新的历史使命,使其承担起前所未有的新职能,从而保证语文教师角色趋向于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新课程的实施者和学生课程学习的激励者这三种新身份上。[4]

首先,语文教研员要由国家课程和教学大纲的诠释者而成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以往的指令性课程范式是一种完全自上而下的运转模式,各级教研员自身也往往远离课程的决策和审议(地市、县市两级教研员尤甚),更多的是单向式向一线教师诠释国家课程与教学大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的具体意见,而没有发挥作为课程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中介的特殊主体功能;准确地说,长期以来多数语文教研员尚未进入有目标、有计划的“研究主体”的角色,只是作为国家课程意志忠实而被动的附属者而存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教研员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探求精神的“研究者”,既忠于并创造性贯彻国家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意志,也要以研究主体的身份站在较高的层次上构建基于课堂实践的艺术研究之品格,包括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和前沿性,即超越狭隘的课程与教学之实践而努力追踪中外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汲取养料,深化、广化和敏化理论思维。这里,语文教研员需要克服下述两种片面的倾向。其一是重语文学科知识而轻语文课程理论。由于传统上将语文课程视作学科、视作教师向学生所传授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之总和,所以有些教研员不免将自己的学术之根植于狭窄的语文学科领域,缺乏对课程理论的“自觉意识”,更缺乏深入广泛的研究,这必然导致课程理论素养的相对贫乏。为了改变这种情形,语文教研员要同时具备“学科意识”(consciousness of subject)和“课程意识”(consciousness of curriculum),严格区分作为静态型知识序列的学科与作为动态型主体构建的课程,明确前者指向外在的知识客体,后者指向师生主体对知识客体的激活和内化。其二是重传统课程和教学理论,轻西方课程和教学理论。建国以来,前苏联的课程和教学理论对中国大陆基础教育的负面影响很深,使多数语文教研员的理论观念留有苏式胎记,诸如偏重课程和教学的预期性、计划性、统一性和终端结果,并以这种适应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和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作为主要的理论内存。而语文新课程本身具有宽厚的理论根基,包括融入了近年引进的西方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精华,这必然要求语文教研员突破狭隘的视域和闭锁的观念,追求理论视点的全域性,即站在全球化时代的宏观角度来观照和研究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虽然,教研员的理论素养难免有深浅宽窄之分,未必人人能达到相当渊博的专业水准,但在实施和推广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求人人成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行家──这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赋予语文教研员的历史使命。

其次,语文教研员要由共性化课程的规范者而成为个性化课程的催生者。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中,语文教研员自身的意识总是被一套标准化的语文课程和教学大纲所主宰着,诸如预定的课程目标、既有的课程内容、可控的教学过程、预知的教学结果和统一的评估尺度,这些为语文教研员所熟悉并共同恪守的规则被予以充分的细化和量化,并在有计划的教研活动中严格地规范着一线语文教师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这样,在追求语文课程与教学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名义下,导致教师课堂流程雷同,以往所谓的语文教学改革也往往停留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这种浅层次上。而今,语文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挥洒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拓展课程实施的弹性空间。这样,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另一方面,语文教研员自然也要引导教师大胆、自觉地去突破指令性课程范式中形成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创新者的姿态去塑造个性化课程。所谓个性化课程,是最能凸显执教者独特的教育智慧和鲜明的教学风格的课程,是在兼顾语文课程共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最能体现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课程。作为课程和教学研究的专家,语文教研员要有意识地张扬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积极主动地释放和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尊重教师教学的独特性和群体之间的教学差异性,反对亦步亦趋、盲目模仿乃至照搬。“示范课”之范,并非诱人入彀,而是启发教师突破课程既有范式、更新课程因袭套路的教育智慧。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顺应时代潮流而求变,从课程目标直至教学方法,林林总总,莫不在变中呈显生机──因此,语文教研员理当引导和鼓励所有的教师上出“自己的课”来,包括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和实施“自己的课”。第一,就语文课程既定内容而言,教研员应鼓励教师对教科书作出适应的“裁剪”,取舍多寡、增删与否,均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形而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简单移植他人(即使是名师)的教学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尤其要精心促进教师去珍视“童心世界”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第二,就语文课程的动态性而言,教研员应唤醒教师的母语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努力开发母语课程资源,从而使鲜活的现实与既有教科书同化为课程统一体。教研员要有眼力和胆识撤除无形的课程栅栏,使语文教师走向广阔的课程创造空间。第三,就语文课程具体实施(即教学)而言,教研员应鼓励教师充分开放课程进展和生成的过程,使课程与教学充溢创造性的生机和活力。语文这样的人文课程的实施,恰如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L.Stenhouse)所主张的不应以一种既成结论来封闭课堂探讨的边界[5]。因此,教研员应审慎避免以统一和共性的标准去限制千姿百态的课程进展。简言之,尊重语文教学的多元和个性差异、珍视语文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这是语文教研员对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引导,也是催生语文教师个性化课程的必要条件。

最后,语文教研员要由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者而成为教师专业自主化发展的促进者。在指令性课程范式中,语文教研员常常通过课堂的听和看而作出“教学临床诊断”,其鉴定依据是统一的课程标准,其鉴定结果被纳入校长的行政管理,其鉴定效应是无可争辩的权威性的,并与语文教师的晋级擢升息息相关,故语文教研员形象在一线教师心目中形成了监控的威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释放教师的自由创造精神,因此,理应变自上而下的鉴定式为与教师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探讨式,以真正促进教师朝专业自主化方向发展。第一,语文教研员要重构与语文教师的新型关系。既然语文新课程标准认同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真诚的对话关系,那么,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亦当如此──更确切地说教研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伙伴甚至知己,其职责在于帮助年轻教师走向成熟化、年长教师走向风格化、骨干教师走向审美化。语文教研员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建立并强化专业发展的自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最终步入师生融为一体、共享成长幸福的语文教学理想境界。第二,语文教研员要更新教学评价的操作要领。就评价原则而言,要变简单化的课程约束为促进教师特色和特长的发展,不以教学方案的详尽、课堂结构的完整、教学容量的饱满、板书设计的精致等传统观念而牺牲语文教学个性的充分展示;就评价方法而言,要变语文教研员“一课定论”为注重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全程化发展,使形式化的检查、观摩朝有内涵、有品位的制度化方向完善;就评价主体而言,要变“他评”为“自评”为主,即按照课程改革纲要要求的那样:“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激发在自审、反思基础上自主发展的强烈内需;就评价维度而言,变单纯关注教师课程操作层面为兼顾其课程和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乃至人格态度等潜隐层面,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价值观立足点是否转移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第三,语文教研员要养成教学评论家的“发现意识”。这是教研员必备的素养之一。一方面,语文教研员应有目的地、周期性地进课堂,全面掌握语文新课程实验的总体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分析,促进学校对语文课程内容的适度调整和对语文教学管理的最优改进;另一方面,要敏于发现语文新课程发展中有创意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能以课程和教学专家的理论眼光与评论家的职业敏感去“点拨”纷纭复杂的课堂现象,去发现自有追求、高标特立的语文教学新人,从而引导语文教改实验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里,我们非常强调:语文教研员作为课程和教学艺术的职业评论家,应当超越浅泛、追求卓越,精心把握好情感性和前瞻性原则。所谓情感性原则,即语文教研员要与语文教师共同投入课程改革的艰苦实践,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养魅力给教师注入持续拓展课程改革的源源动力。所谓前瞻性原则,即语文教研员要预见教师的教学潜力及其隐含的可能性发展前景,充分估计到语文教学探索的曲折性和必要的预支代价。

总之,高标崭新价值取向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赋予语文以及其他学科教研员以历史新使命,进而引导教师角色随之而实现深层次转换,使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走向民主、开放、和谐的创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教研: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N].中国教育报,2003-05-25(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友慈.目标──教学的最高基准点[J].中学语文教学,2003,(3):25.

[4]潘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创新[J].人民教育,2002,(9):15—18.

[5]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2-12 18:43
全国最有影响的十二大中小学生作文赛事简介  



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大赛

赛事简介:由《美文》杂志社和中华少年文学网共同主办,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五届,被誉为“中国少年诺贝尔文学奖”。其宗旨在于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被誉为海内外华人少年作文奥林匹克,由贾平凹召集,余秋雨、余华等著名作家命题并任评委。

参赛对象:全球华人少年。



“中华杯”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

赛事简介: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全国十所著名高校和《萌芽》杂志社联合发起共同主办,聘请国内一流的文学家、编辑和人文学者担任评委。

“新概念”旨在提倡:

“新思维”——创造性、发散型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提倡无拘无束。

“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真体验”——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



冰心作文奖

“冰心作文奖”源自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冰心奖”。“冰心奖”是以文坛世纪老人冰心的名字命名的权威大奖,自1990年设立以来,先后设立了“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艺术奖”等。2005年起,冰心奖特别增设了一项面向海内外中小学生征稿的“冰心作文奖”。

征稿对象:海内外中小学生的华文文稿均可参加评选,不受性别、地区和国籍的限制。

征稿要求:题材不限,体裁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限;来稿必须是个人新创作未曾发表过的稿件,严禁抄袭和剽窃,一经查实,即取消参评者获奖资格,并予以公布。



“文心杯”全国中学师生作文大赛

赛事简介:由全国作文研究中心、文心出版社、《作文》编辑部举办。

参赛对象:全国各地在校初中学生和语文教师。

参赛内容:

学生参赛,文章可分为三类:

(1)反映多彩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优秀作文;

(2)按新课标初中语文课本中单元作文训练要求所写的优秀课堂作文;

(3)学生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如小小说、诗歌、散文、科学幻想、故事新编等。

(教师组略)



“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生网络习作大赛

主办单位:语文报社、语文天地网(www.ywtd.cn

参赛对象:大赛分设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组,全国中小学生均可报名参加。

大赛特色:真正的草根(大众的、广泛的)大赛。

1.开放。参赛作品不限题材、体裁、字数、篇数、参赛方式,充分张扬个性、抒发真情。

2.高效。大赛赛期短,赛事长,以季度为单位长期循环进行,次季度的第一个月揭晓上季度评选结果。

3.大众。大赛获奖范围广,按组各设特等奖100名,一等奖200名,二等奖500名,三等奖1000名,优秀辅导奖若干,组织奖若干,旨在激发更多同学的写作热情。

4.恒久。记录成长足迹,留下美文芬芳。大赛初审合格的作品均在语文天地网站“习作频道”发表。网上参赛者可获得属于自己的网上习作专辑。获奖作品将择优在语文报社系列报刊上发表。合格的参赛作品还将被收录到每季一期的《“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生网络习作集》中。



《语文报》创新文题擂台赛

赛事简介:由《语文报》主办,特邀“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担任评委。

参赛对象:面向中考的所有同学。

大赛宣言:挑战自我 张扬个性 勇于创新 不断超越



“雨花奖”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赛事简介: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全国优秀作文选》杂志和101网校共同主办。

大赛理念:自主写作 自由写作 自在写作。

给你一个支点,等你用手中的笔撬开文学的大门;给你一个平台,等你将笔耕的果实展示于收获的金秋;给你一片天空,等你借思想的翅膀翱翔于成功的王国!

参赛对象:全国中学生(初、高中)。



“叶圣陶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

赛事简介: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社、中央教科所课程教学研究部主办。

参赛对象:全国中小学生。

大赛宗旨:以弘扬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积极配合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中学生健康的写作方向,发现与培养文学新苗为宗旨。

倡导理念:关注现实人生,参与社会变革,表达真情实感,弘扬理想主义。



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赛事简介: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教科所主办。

参赛对象:全国各地各类中学生,包括职中、技校在校学生。

参赛对象: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每届参赛人数都在20万人以上。每届评奖都有20多位博士生导师、20多位作家出任评委。大赛不以盈利为目的,每位参赛选者无论获奖与否,都能得到一本《获奖作文精选》。



“孔子杯”中学生作文大赛

赛事简介:《现代语文》杂志社主办,至今已经举办七届,提倡孔子“仁爱”思想,锻炼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参赛对象:分为国内和国外两类。

大赛口号:关爱生命,关心社会,关注亲情、友情、师生情,用作文的形式来抒发、表达。



新思维中小学生作文大奖赛

赛事简介:由文化部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中国儿童文化艺术网主办。

参赛对象:全国中小学生。

倡导理念:新思维作文,新在题目——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了眼睛,才能展示内在的世界。新思维作文,新在视角——因为视角是文章的视点。有了全新的视角,读者就捕到了“猎”点。新思维作文,新在题材——因为题材是文章的“兴奋点”。有了新奇的题材,作品才更有诱惑力。



全国中学生网络作文大赛

赛事简介:由榕树下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与《中学生天地》编辑部联合举办。

参赛对象:全国中学生

参赛说明:体裁不限;字数不超过3000 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2-17 16:40
“一起写”是由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互联网新锐公司,致力于探索web2.0在文化领域的应用,网站位于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创业园。股东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版权贸易基地。


  “一起写”网是国内首家基于Wiki的协同写书平台和互动社区。平台支持单人写作、多人协作写作等多种创作方式。   
“一起写”也是中国最大的出版人社区,强大的出版资源为作者提供优质的出版服务。
 “一起写”正逐步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互联网出版业门户。  
 “一起写网”是北京昊海菁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旗下网站,该公司由留学归国人员于2007年2月创办,位于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创业园,是一家专注于数字出版行业新技术研发的科技文化型企业。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的产业政策,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且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书、软件产品登记证书和软件企业认定证书(双软认证)。  
 公司从一开始成立就引进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实施股票期权等人才发展和激励计划。在“坦诚、严谨、创新”的经营理念下,公司正以互联网新媒体领域内的一流企业为目标,不断迈出坚实的脚步。欢迎具有创业精神的各路英才加入。

  1、自由自主的创作环境,让作者成为自己作品的主人:  
 17xie和其他原创平台最大的不同之一,在于17xie并不把作者看作网站的雇佣者,而是把作者看作网站上的居民和共同创业者。类似于“淘宝网”,17xie搭建的是一个文化出版领域的开放平台,让入驻的作者可以自主创作和经营自己的作品,直接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从中获得收益。
  2、强大的写作功能,让作者可以灵活选择创作模式:
  17xie的写作功能基于自主开发的Wiki平台,不仅支持单人写作,而且支持多人协作,甚至支持完全开放的开源式写作。在这里,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作品的性质,自由选择创作方式,例如,对于小说,作者可以选择独立创作;对于知识类、经验类的书籍,作者可以尝试以“开源软件”的思想进行创作,邀请成千上万的人共写一本书,此时,Wiki系统的版本管理功能,将确保内容得以日趋完善,而不会遭到破坏。在这里,众人智慧得以聚集、碰撞、结晶,在充分的互动中产生高质量的精品内容。   3、互动的交流形式,让创作和阅读不再孤独:  
 17xie早在2008年7月即升级了用户社区,使之成为国内首家具备SNS社区功能的原创写作平台。在扁平化而用户结构中,作者、读者、出版人等各种身份的用户得以打破以往泾渭分明的藩篱,充分地在互动中成为好友。作者的创作不再孤独,因为有其他作者、读者甚至出版人的帮助;读者的阅读也不再单向,因为可以和其他的兴趣相投的书友一起交流。  
 4、丰富的创作主题,汇集各类作者和读者:
  不同于目前各种原创文学网站创作形式和创作题材的单一,17xie适用于包括小说、剧本、期刊、文艺、社科、生活、教育、科技等各种不同类型图书的在线创作,每一个作者都可以找到自己创作舞台。  
 5、全面的盈利模式,让作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收益:
  基于“阅读收费、无线增值、出版发行、影视改编、网络广告”的五大主题业务,使网站作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和成长机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5-24 13:53
http://www.zjwh2008.com/html/readnews.asp?uid=63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1 15:40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5694487o1p0.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1 15:41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4333372o1p42.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1 15:42
http://www.yledu.net.cn/eduVideo/201012/547.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1 15:45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2247462.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1 15:49
http://www.56.com/w47/play_album-aid-7837821_vid-Mzc4MDQ4MjY.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1 16:08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5259626o1p22.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7-2 13:54
http://jianzhi.zm71.com/view-3438-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8-31 15:20
http://www.msbrc.com/portal.php?mod=topic&topicid=3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9-3 15:07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888295.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9-3 15:09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134399.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9-3 15:18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6026135.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8 20:22
特地把"语文课程网团队博客"(blog)的“推荐博客”介绍给大家,由于找不到所有的语文课程网推荐博客,只能列出这些.希望博友们补充充实:
   
     绕指柔——语文博客推荐
   
1、一剪梅的暗香浮动博客里有许多学生的作文专题,很多写得很天真很可爱,比如宓玲玲的专辑。《猫》就是其中的一篇。

userlog/5270/index.shtml

2、踏浪的“童年趣事”教学设计很受好评。他应该是一个很注重对学生的活泼调动的小学老师。

userlog/18539/index.shtml

3,那片海的博客那片海的“教育教学札记” 可以看到一个很重视很善于和学生交流的老师:

userlog19/47493/index.shtml

4、蕉雨居士的“教学资料”很丰富。

userlog/6522/index.shtml

5、绕指柔的博客里有很多配乐朗诵录音,她说“在朗诵中获得许多的人生体验.其中的美妙只有我自己能体会”,网友评论说:“听你的朗诵是一种享受。我也很喜欢朗诵,感觉只有通过朗诵才能真正体会文章的作者的心境。”

userlog/2567/index.shtml





亲亲语文

userlog16/33234/

燕舞清风试新羽,点点春水

舌灿莲花启蒙童,亲亲语文



樟树

userlog15/27519/index.shtml

绿色,仿佛春天张扬开来,肆意飞舞,心情也随之荡漾开来……



沉默的眼睛

userlog2/65036/index.shtml

在喧哗的环境中给我们的心留一份安静,从而好好把握住自己的分分秒秒,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开阔,思想境界得以开阔!



蓝儿的博客

userlog2/65630/index.shtml

宁静的生活感悟,春之絮语,阳光的香味,童心和童话,还有很多蓝儿的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10 16:2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f849201000b5t.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10 16:53
视频链接如下: http:vid
http://video.sina.com.cn/bn/2008-04-23/1708731.shtml

http://dclda.blog.163.com/blog/static/879306572009102781235467/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0 15:32
[attach]17621[/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1 10:51
作文书:还有多少卖点可循

    作文书是教学用书和学生用书的主打“产品”。学生企盼能有一套启迪他们写作心智的作文辅导书;教师盼望能有一套可配合语文教学步骤的作文辅助教材;家长希望能有一套可帮助自己孩子切实提高写作能力的参考资料。作文书应运而生,有增无减。花山文艺出版社与东方出版中心先后推出“中国作文大厦丛书”100种,有“教辅之王”称号的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有7套新版作文图书,河海大学出版社推出“作文步步高”13种,华中师范大学的《小学生快速作文》以及作家出版社推出的《全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奖赛获奖作品选》等等数不胜数,打着作文旗号的刊物和图书令人眼花缭乱。     作文书,有多少人盯着这块“大蛋糕”?这块市场还能有多大潜力?     作文书出版招数多变     据《中国教育报》记者调查,北京某校初一学生平均每人拥有作文书17本,最多者有50本,最少的有3本。作家肖复兴把目前的作文书归为3大类:一是分门别类,描写人物的、描写事物的、描写动物的……抓到篮子里就是菜,抓到什么都能编出五花八门的书来;二是大卸八块,像庖丁解牛似的把作文材料肢解了:描写景色的、描写动作的、描写心理的……分得非常细;三是按部就班,标榜同步。现在的作文书大多偏重于规范性的、机械性的训练,没有更多考虑学生实际的需要,解决不了他们在写作中遇到的诸如没的写、没词儿等实际困难。到头来,作文书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提供了一个应付老师的工具。     而《全国中学生写人记事分类作文》、《全国名牌大学附中作文大全》、《全国特级教师批改作文选》、《初中作文系列训练》、《文心作文精品库》、《当代中学生专题作文宝库》……种种作文书,结合了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时代学生作文的特点,由全国特级、高级教师精心编选,贴近时代,具有实用性。此类书发展到“中国作文大厦丛书”,几乎达到极致。     “中国作文大厦丛书”总字数2000余万字。丛书由著名教育家、人教社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叶至善先生任总顾问,全国著名教育家、语文专家、特级教师组成编委会直接参与编写工作,具有很高权威性;丛书包括小学生分类作文大全、小学生作文指导、初中生分类作文、初中生作文导写、高中生分类作文、高中生作文技巧等6大类48种图书。全套书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各个不同学年段,按内容、文体、技法、题型、资料分类,统一编写,使丛书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编写紧扣教育部对新世纪中、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最新规划,以创造性思维训练为体系,选录最新的精彩范文,使该丛书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丛书总策划高晓诗说:“从目前国内图书市场看,各种作文辅导书浩如烟海,正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中国作文大厦丛书’计划用两三年的时间,打造一艘中国作文的‘航空母舰’,它包容了中小学生作文教学所涉足的一切领域,可以解决中小学作文教与学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     什么样的作文书受欢迎     今年全国高考结束,《新作文》杂志的读者及编辑们惊喜地发现,《新作文》高中版第6期《2002年高考作文全景扫描》一文中“重点训练题目”与今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试题一致。能在考前为考生提供这样的训练题目,《新作文》真正成为考生们复习备考最得力的助手。刊物执行主编赵学文说,杂志所刊训练题目与高考作文题目一致并不是出于偶然。对于高考作文试题的研究一直是《新作文》工作的重点之一,事实证明《新作文》的办刊思路与最新的教纲、考纲的一致性。国家级中青年骨干教师袁志勇认为学生应试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并不矛盾。有一个事实谁也不能否认:如果说一个学生有能力,那么这个学生肯定在考试中不会屡屡失误。反过来,一个能力很弱的学生,在考试中往往也不会取得好成绩。所以,作文书不必回避“应试类作文”选题。     任何图书的出版,最终都将落实到实用上。“中国作文大厦丛书”在编辑过程中,丛书编委会的专家与长期在第一线执教的语文老师、家长和学生多次研讨、座谈,征求意见,进行极其审慎的选题论证。他们与市场调研相结合,每一本书都是中小学生最实用、最急需的。张志海是一位6年级学生的家长。她认为,好的作文书也是家长的好帮手。她说,小学生作文起步一般要多听老师的正确指导,好的作文书应该按照小学生作文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确实像老师在手把手教你写作文。这一点,“中国作文大厦丛书”考虑得很细。有文选,更有许多方法性点拨。方法指导的角度不一,其中有写作方法,更有思维方法的指导。北京12中高一1班学生袁博说:“我认为思维方法在文章写作过程中至关重要。文章写作过程实质上正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作文书能为我们的思维方向铺路搭桥,应该是最实用的。”     北京市43中教师周欣认为,作文学习,应该以动态的创造性作文思维为核心,改变以静态写作理论灌输为模式的学习方式;应该以传授、训练学生可操作的创造性作文思维路径作为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抛弃一味以写作道理填鸭、而最终仍旧使学生提笔不知所思、不知所写的尴尬被动局面。摸索素质教育在作文教学中行使职能的有效途径,是所有语文教师在新世纪里都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命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科书主编顾之川说,每一种作文书选题的确定,都不能凭空而来。比如“话题作文”,新的语文教材在写作部分增加了“自由写作实践”的内容,就是提供了一个话题,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设任何框框,没有任何限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作文书如果贴近这一点,体现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语文教育的新理念,肯定会受到欢迎。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代理事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张定远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明确、具体、指导性、针对性极强的意见,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中国作文大厦》则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无论书的名称、拟题还是选文,都为中小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发挥想象力以及适应最新中高考要求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作文教学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数不胜数;作文书的选题也可以有千种万种。中国写作学会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常务理事张伯华分析,专家与长期在第一线执教的语文老师、家长和学生多次研讨、座谈、个别征求意见,进行极其审慎的选题论证后的作文书,与市场调研相结合,将是中小学师生最实用、最急需的。张伯华同时还是“中国作文大厦丛书”主编,他认为这套书的核心是突出一个“新”字。丛书编选的作文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作文技法的指导体现了新世纪教改的新思维,体现了创新意识的培养。作文编写的体例、语言风格,力求新颖活泼,符合当代中小学生的阅读心理。此外,丛书还选录了体现当代中国作文教坛新思潮、新流派的作文辅导书,展现了中国作文教坛的最新成果。     出版问题不可忽略     作文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其他科目只是伴随学生思维成长,只有作文是伴随他们心灵成长的,将影响他们一生。     肖复兴对目前出版社竞相出版作文书的现象直言不讳:目前作文图书过多过滥,存在很大弊端。很多出版社盯住了作文图书,其实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图书销量,从家长、孩子口袋里掏钱。目前作文书编写比较机械,没有充分发挥教学一线教师的优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也解决不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肖复兴希望作文图书的编写者应该再负责些、认真些,能够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选文需要进一步推敲,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生活、如何掌握可写的题材、如何把作文写得更生动。肖复兴说,我们的作文图书不要太实用主义,要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对作文科目的思想认识,毕竟文学阅读、文学写作是可以伴随孩子们一生的,真正的作文书不仅是教学生对付考试,而且也应该是思想、心灵的一种解放。     图书策划人高晓诗则认为,图书市场同类选题虽有重复,但只要选题好,仍然会有卖点。作文书的泛滥已是持续多年的现象。从市场上看,选题雷同、内容陈旧、包装缺乏变化与个性的作文书已无人问津,一些不断修订重版的作文书已形成对读者的稳定的号召力。 (鲁大智)     《中华读书报》2002年9月5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5 21:04
http://www.xgqsn.com/3/show.asp?ID=121

http://www.xgqsn.com/3/show.asp?ID=121

受托进行作文教学实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7 07:31
http://wenku.baidu.com/view/42b55b8a680203d8ce2f2450.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7 07:32
http://zuowen.jmw.com.cn/
http://zuowen.jmw.com.cn/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7 07:38
http://www.hrsnzj.com/
http://www.hrsnzj.com/
http://www.hrsnzj.com/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7 07:39
http://www.zuowen.com/
http://www.zuowen.com/
http://www.zuowen.com/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7 07:47
http://www.xzrcn.com/activity/xzr/magazine/
http://www.xzrcn.com/activity/xzr/magazine/
http://www.xzrcn.com/activity/xzr/magazine/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5 18:34
http://www1.dzu.edu.cn/bumen/dzxyzwx/a/upload_files/article/25/3_20071220181225_JUQwJUI0JUQ3JUY3JUJEJUNDJUIwJUI4.doc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5 18:35
建构成熟的当代写作学

嘉玛
  自古以来大多数人对待写作的态度就是最关心的是已呈现出来的文章本身,至于文章写作的思维学机理则少有人探究。现在许多人常常感叹,专门培养学生写文章的大学中文系培养的许多毕业生往往不会写文章。在中国当代学术界学人的心目中,一提到“大学写作教材”,就把它与肤浅、平庸、无用等糟糕印象联系起来。好在这种状况在马正平教授主编的“高等写作学教程”——《高等写作学引论》、《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当代写作训练教程》——出版之后,将会得到根本改观。

  这套教材最大的贡献是的对人类写作思维的“基因图谱”、操作奥秘、规律的揭示。颜纯钧认为:写作就是处在“无”和“有”之间的过程,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写作学要研究的是从“无”到“有”的规律,只有写作理论的操作化,才能最后解决写作中的从“无”到“有”的技术和艺术问题。众所周知,当代写作学界对于写作行为过程的原理概括最有名的是所谓“双重转化”论,即从“意化”到“外化”的过程。这个理论本来是苏联文艺学家A·科瓦廖夫在其《文学创作心理学》中提出来的。80年代被中国写作学者引进过来。说写作是“双重转化”的过程是不错的,问题是,我们关心的是:这个“转化”究竟是怎样进行(操作)的。但是这个理论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这方面的丁点信息,所以,有理而无用。然而本教材认为,写作过程原理不是什么“双重转化”、“三级飞跃”、“三重转化”、“四重转化”……,而是“知行递变”。即在写作行为的过程推进中,“知”(目标、目的)不断地自变为“行”(表达方式、行为方式),而在下一阶段上,“行”又自变为“知”(目标、目的)。写作过程中,“知”与“行”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递变”着、自我运动着,直到写作的全部目的、目标的完成为止。这“知”就是写作秩序,就是生命境界、节奏、主题……等等,这“行”就是写作行为过程、方式。显然,这种自我运动的“知行递变”论,是符合事物的辩证运动的生长规律的。

  在写作过程中,“无”和“有”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在第一个层次上,“无”是指没有观念规定性的生活现象,“有”是指从生活现象中生成的价值取向规定性的“立意”、“主题”。在第二个层次上,“无”指没有形式规定性“立意”、“主题”,而“有”则是指具有书面语言形式规定性的材料结构体系。说穿了,写作就是一个立意和立意的语言秩序化(形式化)的过程。写作学的关键就是要解决这个过程的操作原理和技术、艺术的问题,尤其是后者。令人欣喜的是,这部教材顺利地漂亮地解决了这个写作学最为艰难的问题。

  在第二个层次上的从“无”到“有”,在教材中就是“主题结构化”或“结构主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解决,是这套教材的又一个最吸引人的地方。这也是《写作思维训练教程》的重点内容。教材认为,当文章创新性立意产生之后,写作的全部任务就是将主题化为结构,或使结构主题化。这个过程,教材把它叫做“赋形”,即将没有形式规定性的文章的主题、立意赋予形式(材料、结构、语流)化的规定。因此,写的过程就是一个将写作立意的“赋形”的过程。但是,写作赋形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有一系列中介的思维过程。“赋形”的思维模型就是“重复”与“对比”:使自己的写作主题、立意更加强化,从而更加感人、服人、明人。运用重复与对比的写作思维的模型的目的就是一个产生“辞达”与“足文”艺术感觉的过程,也是一个将主题、立意赋形的过程。

  但是,在写作之时,赋形思维或足文思维只是一种目标、理想、功能,那么,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从什么方向、路径、途径进行这种重复与对比、渲染与反衬呢?该教材认为,这种路径就是因果思维、相似思维、构成思维若干种“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操作模型。即从逻辑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相似关系角度、路径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操作。这样的逻辑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相似关系由于必须服从于对主题、立意构成重复与对比、渲染与反衬的内在性质关系,这样便解决了“材料围绕主题、立意”的问题,也解决了主题结构化和结构主题化的问题,从而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主义的逻辑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划清了界限。因此,形成构成了一个秩序化的主题化的写作艺术世界、写作世界的基本材料。在这里,分析与综合和重复与对比实际上是一回事。重复与对比、分析与综合的写作思维操作技术(模型)解决的是,材料与结构的主题性、有机性、统一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写作言说的书面化、语流化,即文本化的问题,要将上述重复与对比、分析与综合生成的文章材料和结构变成文章的书面语言文本,必须运用“渐进”与“平列”的思维操作将这些文章材料和结构进行线性整归,生成一个一个句子,以及有句子构成的语段、段落、部分,从而形成书面语言的文章文本。最终完成从“无”(主题、立意)到“有”(书面语言文本)的书写任务。

  正是在这种深邃严谨的学理基础之上,作者在教材(第二册下编和第三册)中对写作过程论进行了划时代的精彩解构:一改过去西方学者延续了几千年年的材料(聚材、选材)——主题(立意)——结构(谋篇布局)——表达(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语言(遣词造语)的虚拟的写作过程框架,而建立了一个只有立意(感思)——行文,或者“感思——行文”的写作过程的思维模型。与传统的写作过程论相比,这是一种没有选材、没有结构的以行文为中心的写作过程论,即非构思的写作过程论,亦即“即兴写作”的写作过程论。马正平胆敢丢弃“选材”、“结构”、“语言”这些传统写作学的范畴和环节,是因为在行文展开中重复与对比/路径思维在起着重要作用,在这里,文章的立意的生成,行文的展开,不是对材料的猜想、对结构的谋划,提纲的预拟,而是运用一整套写作思维操作技术进行思维的展开、分蘖,这种展开、分蘖,就像一棵树的生长那样美妙、自然、流畅。这样的写作过程,这样的行文操作,能保证学生的有话可说,而且能保证充分地完美地高质量的言说、书写!这里,教材真正便实现了80年代颜纯钧提出的对“推倒”“物——意——文”过程模式的愿望。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大胆而深刻的理论原创!

  由此教材中把作为艺术的写作的科学奥秘——思维原理——便十分准确到位地揭示出来了。这就是真正具有高度操作性的写作思维的原理,而且是超越了文学创作与文章写作的一般文章写作的思维操作的规律。这无疑是中国当代写作最为重大的事件和最为重大的原创性学术贡献之一。

  但是,作者还不满足,还在继续探讨真正的写作思维更加实际的当下情形的机制。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写作,只有具体的写作,即具有特定读者对象、特定的时空背景、具体的写作目的功能、意图的写作活动和行为。在这种情形下,写作并不是写者个人的“独语”,而是一种双向的反馈与对话,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因此,写作思维的每一步,必须考虑将自己思维出来的文章材料、内容让读者、时空背景进行“审核”,如果不能被读者、时空背景所接受,就要进行调整、撤换。这时,就要对写作思维的成果进行反思。这时,所需要的就不是一般的写作思维而是一种写作智慧,一种写作策略。而写作智慧或写作策略的思维操作模型就是“协调”与“对抗”。也就是说,在写者进行重复与对比、分析与综合、渐进与平列的写作思维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要运用“协调”与“对抗”的写作策略思维操作模型,对文章的构思与行文进行把关、调控。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为读者、时代所接受,才能达到最大的写作功能,实现自己的写作意图。这样一来,“写作文化”和“写作禁忌”的先锋写作学思想就派上了用场。

  作者认为,写作的终极本质,不是模仿生活、反映生活,不是抒情言志,不是书面语言的表达,也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写者对精神秩序(情思理想、价值取向)与书面语言符号秩序(语流符号结构)的创建、缔造而已,即人对自由生命秩序的创生与建构。这里,秩序并非就是对现成既定秩序的维护,而是一种批判、否定、一种创造,是对一种新的人类生存秩序的憧憬与筑构。这也是对语言之家、存在之家的“筑构”。这便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写作行为的人文性创造性的人性本质。

  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部结构恢宏气魄浩大的真正面向21世纪的大学写作学系列教材。这套写作学教材的内容,已经基本满足了我们对当代写作学理论和写作学教材的期待与理想,她所显示出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教学的哲理性和操作性,已经基本符合写作学的学科特征和学术规范。

  在我看来,这套教材是20世纪中国现代写作学的一个高度总结,也是21世纪写作学的一个良好开端,成了中国当代写作学学科成熟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本书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改革研究”的课题即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5 18:39
文体写作学的最新成果

    干什么的总忘不了吆喝什么。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已改成“文学院”)教了大半辈子“基础写作”,对“汉语写作学”(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的任何新进展、新成果,都是密切关注和热情期盼的。最近,通过原来系里的同事、后成为“汉语文化学院”建院元勋、老院长陈绂教授的介绍,结识了她过去一位湖南怀化的学生:杨顺东,并十分高兴地读了他的一部名为《社会转型期通讯写作技巧》的新书稿——真是同“道”相吸,同“好”相求,先“睹”为快啊。

好久没读到这样令人“眼睛一亮”的好书了!

    全书共三编:上编以“感悟”悟人:渗入自我的时代体验,有心于“理论”上升,介绍了写好通讯的必备条件;中编以“金针”度人:融入自己的笔耕心得,着意于“技巧”揣摩,点拨了写好通讯的实用方法;下编则干脆“现身说法”,以自己写的成品(均已正式发表且反响强烈)为“例文”,予以分析、鉴赏,从而给学员或读者以生动、具体的启迪——这就从理论、技巧、写作三个方面,既分工合作又紧密结合地圆满完成了“书名”(即本书主旨)所规定的全部任务。

    所以,我想说:杨顺东的这本《社会转型期通讯写作技巧》,真的是一本久违的、厚重而及时的、令人“眼睛一亮”的好书!

    从教学的“实用性”来说,我心目中比较“理想”的“通讯写作教程”——它,虽姗姗来迟但终于问世了!(若能将“下编”增加几篇大家共识、典范的通讯精品,那就更完美了)我个人认为:它不啻是我国文体(通讯)写作学的最新成果。
故此书的“教学”和“学术”价值,都不可小觑。

这是我想说的第一层意思。

    在诸多“文体”中,我以为研究“通讯”的写作:缘起、流变、特色、问题等,具有特别的意义。这在21世纪——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世纪,尤为如此。

    现在看来,“通讯”纯粹是中国的一个“国产”、“土造”。这种文体,除中国叫“通讯”外——它实由“外埠通信”转化而来;换成“通讯”,只表明了获取信息“手段”的进步,本不具“文体”含义——别的国家,多称之为“新闻专稿”,即“比消息更详尽具体的新闻”。但中国的“通讯”,作为新兴的“近代印刷业(报刊)”的产物,硬是活了下来,而且成了报刊“新宠”,整个四十年代“通讯文学”(毛泽东《讲话》里的提法)更取代三十年代“杂文”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煌煌大体,在广义的“散文”王国里几乎一统天下!也就是说,它这个“土特产”,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了极强悍的生命力!

    为“通讯”这种文体生存、发展、繁荣作出贡献的先贤,也不胜枚举:从康(有为)、梁(启超)、王(韬)算起,到瞿秋白、朱自清、周立波,再到杨朔、刘白羽、华山,直至巴金、魏巍、郭小川、刘宾雁、徐迟、黄钢、郭超人、穆青、黄宗英等,可以列出一长串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名。现在,杨顺东又加入进来——他写的通讯作品(见第三编),力求解放思想、敢想敢为、心怀全局、注重出新,故很放得来,很有读头——“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之后当然还会有更多的来者,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把通讯的血脉、香火赓续下去。这中间的任何一个人,如果他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思想或艺术的“创新”,没有给“通讯”这种文体“添加”上那怕一点点仅只属于个人的东西,那么,无论是“文学史”还是“新闻史”,都不会给他留下任何位置!

    这就启示人们:文体的生存,文体写作学研究的立足,同样要靠其独特个性;要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通讯和通讯写作研究,就是一个著例。

    听说,杨顺东被朋友们亲切地称作“喜欢探索的记者”。这就很清楚了:他作为写作主体极富于的“探索”气质,和通讯作为双棲(新闻、文学)文体亟需有的“创新”天性——此二者因内符外、一拍即合!

    这就是他的“成功奥秘“。

[NextPage]
这是我想说的第二层意思。

    最后,还想略说一下杨顺东个人的“文字功夫“。

    尽人皆知,对一个“好记者”的要求既“多”且“严”:要有头脑,有见识,有立场,有原则;还鼻子要“灵”,耳朵要“尖”,眼睛要“明”,口要多“问”,手要多“记”, 脚要多“跑”……除此外,最重要的就莫过于“文字功夫”了。

    记者是干什么的?是红秀才、笔杆子!

    说一千,道一万,最后“笔头”不行,全完。

    所以,“笔头硬”对记者来说,是没商量、必须的!

    我以为,杨顺东是一个称职的好记者。他原来在中学教书,有较深的学养和文字底蕴,后来去报社当了记者,由于其热诚敬业,酷爱写作,在反复、刻苦的采写实践中练就了一支生花妙笔。

    他对“通讯”语言运用的体会是,突出一个活字:语言运用活;刻画描写活;表现形式活。

    活即活气:蓬勃向上的一种生气;活即活力:鲜活灵动的生命力!

验之作品,信而不爽。

    没有这“五色笔”,他也是断不能成功的——后生小子,敬请牢记。

    拿到书的读者怕已急不可待。好了,就此打住。请大家往下读吧。

草草三点感言,权且为“序”。

    刘锡庆(1938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写作、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系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鲁迅文学奖散文奖评委,“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教育部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在“写作学”研究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写作基础知识》、《写作通论》、《诸体述要》等影响广远。1985年率先推出写作著作《基础写作学》,被认为是当代写作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主编的著述还有《中国写作理论辑评》(全五册)、《中国写作理论史》、《写作学辞典》、《作文辞海》等。后转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参编统编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中华文学通史》、《新中国文学五十年》等,著述良多。

稿源:怀化新闻网
作者:刘锡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5 18:41
写作学科创建20年述要(1980—2000)——纪念中国写作学会创建20周年
               发布时间:2005-12-15      责任编辑:黄光芳

     把写作行为从人类活动中抽取出来,当作一门独立的学术科目的研究,在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虽然在这索之前,“作文法”、“文章法”、“创作论”、“写作理论”等等提法已经很普遍,但没有“写作学”的学科概念和学术位置,甚至没有这样的名称。写作行为的理论研究被分割、吸纳到其他学科之中,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属。粉碎“四人帮”之后,社会亟需写作人才,各行各业企盼写作指导,写作理论因此备受青睐。然而,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面对这样百载难逢的机遇,在高等院校里却出现了与社会需要背道而驰的怪事:一些重点大学的写作教研室被撤销,写作课下了马,写作教师改了行;继续开设写作课程的院校大多不景气,教学无大纲、无计划、无教材,效果很不妙;所谓写作“无规律”、写作研究“无作为”、写作教学“无前途”的“三无论”趁机蔓延。
     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一批有胆有识有为的写作教师走到了一起。举行了一系列专业会议,由商讨课程出路开始,继而产生组建学会的要求,进而萌发创设学科的构想。经过近两年的谋划与奔波,中国写作研究会终于在1980年底宣告成立。从此,写作研究自发的个人行为逐步演变成自觉创建学科的群体活动,为写作学的勃然兴起树立了丰碑。笔者有幸见证了这一酝酿、筹划、创建、探索、碰撞、振兴的历史进程,现择其要者述评如下。由于视野和学识的局限,记漏误评之处文责自负,并恳请同道指正。  
    具体访问——
    http://www.hwxz.com/20years_xzxh.htm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5 18:42
中国当代写作学各派学术思想代表人物(59人)
前辈学者:10人  
       武汉大学         周姬昌(应用写作)
       华中师大         朱伯石(写作语言)
       福建师大         林可夫(四体化一论)
210008 南京大学传播所      裴显生(三重转化)
100081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刘锡庆(双重转化写作过程论)
       内蒙古师大                  王志彬
       河南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金长民(写作原理)
350007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孙绍振(文学写作学、写作学方法论)
       四川大学                  李保钧(文学写作学)
       重庆师范学院              董味甘(阅读学)

华北派:文章学:6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志公(辞章学)
       首都师大         张寿康(文章学)
712082 陕西:西藏民族学院语文系  陈福宁(文章学原理、文章史)
       河南师范大学     曾祥芹(文章学、阅读学)
       福建师范大学     郑寿颐(辞章学)
       首都师大         陈亚丽(文章学)

西南学派:青年写作理论家协会:14人
610068 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    马正平(写作原理论)
110036 辽宁大学中文系        高  楠(写作思维学)
350007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颜纯均(写作混沌)
100809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  王东成(写作主体论)
410006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陈果安(人本写作学)
       湖北大学行管系         洪威雷(应用写作学)
       山西师范大学         郭望泰(写作语言学)
730070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任遂虎(文体文化学、写作价值论)
610068 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    唐代兴(写作哲学)
200000 上海闸北教育学院     张伟德(写作哲学)
416000 吉首大学中文系         佘佐辰(写作动力学)
712082 陕西:西藏民族学院语文系  周德仓(写作思维)
130000吉林大学中文系          赵   雨(写作史论、写作哲学)
200021 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系   陶嘉炜(写作文化学)

华东学派:现代写作学研究会:14人
200433 上海空军政治学院文史教研室   刘晓刚(写作思维)
       南京:东南大学      尉天骄(写作学方法论)
200234 上海大学中文系   李白坚(题型写作)
350007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潘新和(写作学史)
830046 新疆大学中文系    张  明(写作教学)
       宜昌大学图书馆    张得一(三级飞跃)
241000 华中理工大学中文系  舒咏平(广义灵感)
524048 湛江师范学院      刘海涛(现代读写说)
414006 岳阳师范学院图书馆  周淼龙(写作操作与表达空间)
321000  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   王克剑(文学心理学)
430000 解放军二炮指挥学院语言室   张传真(写作操作技巧)
      台州师专中文系    王  正(写作概念)
      西南师范大学             董小玉
     内蒙古师大                  万  奇

东北学派:文章写作学    10人
       东北师范大学,   李景隆(写作过程论)
       东北师范大学,   吴伯威
        东北师范大学          杨荫浒(文章写作学)
130024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刘  雨(写作心理学)
        东北师范大学          张恩普(文章写作学史)
        东北师范大学          金振邦(文体学)
                              常  青(作文分格法)
136000 四平师范学院中文系      都本忱(写作工程)
136000 四平师范学院中文系      邱安昌(精神生成)
                               刘忠惠(写作原理)

其他:
        北京                  高  原(写作教学)
510023  广州业余大学中文系     陈功伟(写作表达学)
430064  中南财经大学新闻系     李道荣(学科意识)
        荆州师专               金道行(写作心理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5 18:43
复旦大学设立我国首家“文学写作”硕士点
《文学报》丁  丽

     据4月27日来自《新浪网·新闻中心》、《中国教育在线·在职硕士频道》、《东方网》、《文汇报》、《网易·教育频道》、《四川新闻·教育频道》、《上海交通广播》报道:复旦大学中文系申报设立“文学写作”(Creative Writing)硕士点近期获国家主管部门批准,著名作家、复旦中文系王安忆教授领衔。据悉,这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的第一个文学写作硕士点。
    复旦中文系的“文学写作”硕士专业设立了三个研究方向,分别为“小说创作的叙事研究与实践”、“散文与传记创作研究与实践”以及“大学写作学”研究方向。
    前两个研究方向的设置,目的在于打通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两个领域,为文学领域的人才提供再学习的机会。这两个方向既招收有一定影响的青年作家,也从大学本科毕业生中优选创作型人才。据复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介绍,从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国际化的要求出发,这两个硕士研究方向还将大力开展中外文学的建设性对话,延聘数位国内一流作家为兼职教授,并分期聘请国外优秀作家前来讲学,为促进中外作家的交流、开展国际性的写作项目搭建新平台。
   “大学写作学”研究方向注重研究当代应用写作在技术层面与应用层面上的种种变化。
    目前在国外,“文学写作”(Creative Writing)硕士专业主要集中在北美大学,仅美国就有近百所大学开办有这一硕士专业。其中美国爱荷华大学的文学写作硕士专业项目尤为著名。学制通常为两年。主要研究方向有叙事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对论文的要求则因校而异,有的学校要求这一专业的毕业论文可以为文学作品,但也有的规定必须是通行的论文。
    在评申报议过程中,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对“文学写作”这一硕士专业的国际经验与发展历史进行了探讨。主要意见认为,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作家不仅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更需要深厚的文化积累。在硕士层次上培养文学创作人才,是一种推动文学创新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在当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仅仅依靠作家的自发经验未必能够建立起与生活的积极关系。文学写作硕士专业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作家更广泛地汲取人文资源拓展艺术视野创造学习条件。
    今天依然有很多大学生对于文学写作抱有很高的热情,也具备走向创作之路的潜质。但由于以往没有“文学写作”方面的硕士学科点,他们中多数只好报考其它的研究专业,不少人丧失了发挥文学创作才能的机遇。复旦如今开设了“文学写作”硕士点,为这类人才打开了一条通道,必将对我国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文学发展的模式产生影响。复旦大学中文系具有悠久的文学创作传统。现在师资队伍中,有一批创作与研究并举的“两栖”型教师,其中王安忆教授既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又连续多年开设了小说写作方面的课程。此外梁永安、王宏图、龚静等教师的创作成绩也得到文学界好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5 18:43
武汉大学设置全国第一个“写作学”硕士专业

           (据中国写作学会会刊《写作》杂志2006年第5期报道)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做好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学科、专业工作的几点意见》,武汉大学于2005年底开展了在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国家专业目录没有的)二级学科的工作。文学院向学校提出了自主设置写作学硕士专业的申请,已顺利通过武汉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并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同意。该专业将于2007年开始招收、培养写作学硕士研究生。
   新设立的写作学硕士专业拟将自己的培养目标确定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能够从事写作学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写作教师。二是培养能够从事各类实际工作部门所需要的高级实用写作的专门人才。
   新设立的写作学硕士专业确定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写作学基础理论方向,其研究内容包括总结中国古代、现代写作学研究的历史成果,探讨科学的写作学研究方法,深入揭示写作活动的本质特征以及写作活动各个环节的一般规律,深入研究基础写作学的教学规律和方法。二是文体写作方向,其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文体写作的发展历史,深入探讨各种具体文体类型(尤其是社会急需的实用文体)写作的特殊规律,对各种新兴文体写作现象进行研究,深入研究文体写作学的教学规律和方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5 18:45
http://www.dl-library.net.cn/lsxz/llyj/file/000.doc
中国人自己的写作——非构思写作
                        作者:刘金驻
内容提要】这是一篇对写作原貌及写作本质方法进行探究的文章。本文在连山教授和马正平教授的非构思写作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非构思写作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评述,并且对中国历史上的非构思写作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非构思写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久远的渊源,并从大量的例析中总结出了非构思写作学的观念、方法和原理及其在写作学研究中的重大意义,尤其强调了这种学说在中国现代的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我希望能为广大的写作爱好者和写作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对我们在写作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这对我们在写作学和写作教学研究是不无裨益的。
关键词 】(非)在场性写作学 构思写作学 非构思写作学思维操作模式知行递变 大脑的“非平衡态自组织工作模式” 意识流势能论有序化积累 共时性

“卷里诗书皆锦绣,人间无价是文章” 这是古人对写作价值的充分肯定。我们国家是具有悠久的、优秀的文化传统的文明之邦,就文章而论,已是源远流长。“文章”之所以历来为世人所崇尚,是因为它除了具有现实的应用价值以外,还具有深刻而强烈的审美特质,即作家要用自己的审美理想去烛照生活和评判生活。但是,很久以来,写作学研究的进展速度还不是尽如人意,其中许多人一直都在争执的问题仍未有一个完满的答案。现代的写作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把我们的写作理念——非构思写作,结合中国写作史及其理论与实践,谈一些比较刍浅的见解。
一、写作学研究的进展及非构思写作概念的提出
写作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就其本质而言,它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但这种反映又不是简单的表现或再现,而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能动反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所以作家笔下的现实绝对不仅仅是对生活现实的 “复制”,而是体现了作家创造个性与审美态度的“第二自然”。所以,写
                                                                                           
本文曾在2004年连山非构思写作第一届教学研讨会上宣读
作的本质就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统一,是表现与再现的有机结合,是生活的艺术升华。那么,这一个结合、升华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它所遵循的规律又是什么呢? 这正是写作学,尤其是现代写作学所热衷的话题,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会使文章的写作过程更好的为我们所驾驭,所以无论是对作家的创作,还是对写作的教学都极具深远而现实的意义。在中国写作史上,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近二十年来的成果应该是最具成效的,随着写作主体论、写作哲学、写作文化学、写作思维学、写作动力学等一系列研究成果的问世,人类写作过程晦莫如深的内幕终于在慢慢地被破译。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从客观上总结评价近二十几年来的写作学研究成果,首先就要提到从“在场论”写作学到“非在场论”①写作学研究的转变。我们知道,一件事物之所以神秘,就是因为我们不知其来龙去脉,如果我们能够洞察它,或者能够去推理它,它的神秘自然就会冰释瓦解。所以研究写作过程(来龙去脉)比研究写作结果——文章要更有实效、更有价值,它能为我们提供的是可行性较强的写作操作技巧,帮我们开拓更加广阔的写作空间。
当代中国写作学界关于写作过程原理比较有影响的大致有四个: 第一个是“双重转化” 论(意化——外化);第二个是 “三级飞跃” 论(感知飞跃——内孕飞跃——外化飞跃);第三个是“三重转化” 论(内化——意化——外化);第四个是“知行递变” 论。其中,前面三个写作过程原理都是大同小异的,其核心都是“构思”(聚材取事、命题炼意、谋局布篇、定体选材)与 “行文”, 严格点来讲都是 “双重转化” 论,只是研究者对它们的不同切割、划分罢了。另一种与双重转化论不同的写作过程观认为,写作行为并不是起于对“材料”、“取材”的把握,而是起于文章立意的产生。只有文章的“立意”产生以后,文章的材料概念才开始产生。因为材料是对表达主题、立意而言的,没有主题、立意的产生是没有写作材料意识和取材行为的,而人们在写作之前对生活的观察和材料的收集,不是写作的“取材”,而只是一种写作的准备。那时材料、素材的概念,都是针对广义的写作活动而言的,与具体当下的写作行为过程关系不是十分紧密,它还尚未进入写作者的“想写某一篇文章”的理性视野。因此写作行为过程应该是立意的产生和对立意的表达的意识过程。“知行递变”论 ②的写作过程观就是如此。
尽管这种写作过程观与“双重转化”论的写作过程观是不一样的,但它们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两种写作过程观都把写作理解为一个“构思”到“表达”的过程。这些都是“构思”写作学理论的认识,其实这种“构思——表达”的写作行为过程论并不是中国当代写作学家的发明,而是由俄国的别林斯基提出来的,后来,法捷耶夫又以“假想”的方式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文学创作过程包括:(一)积累素材时期,(二)“构思”或“酝酿”时期,(三)写作时期。以后,就很少有人对这三阶段表示怀疑,而中国当代文学概论、文学创作论的基本框架也是从这里借鉴的。一直到上个世纪末,马正平先生才在原有的写作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非构思写作”及“非构思写作学”的概念,他认为:“非构思写作就是指运用一整套写作思维操作模型来控制生成文章立意、文章结构、文章材料、文章语言的自觉化写作生长过程。非构思写作学就是关于这些写作行为活动规律的研究。因此,强调写作的自觉性(写作思维操作和写作文化、写作禁忌、写作审美控制),强调写作过程自组织生长的写作学就是非构思写作学。”从根本意义上来讲,“非构思写作学”是对发达的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的回归、超越、升华。而“意识流势能论假说”的创立人连山教授则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将其理论发展完善。连山教授又提出了“写作动力” 和“自由思维可控” 的观点。他认为: “只有在作者强烈的情绪状态下产生的强烈的写作动机才会激发出思维的灵活性和联想的丰富性。而那种‘强烈的写作情绪状态’ 既可以用理性(逻辑)分形得到,亦可以用淡化显意识、降低显意识阈势能值的方法得到。非构思写作是在大脑进入了‘非平衡态自组织工作模式’的状态下进行的,随着写作思维的调整,吸附、凝聚潜意识中的文章材料,实现其自组织,是‘无中生有’。而这种大脑的‘非平衡态自组织工作’要受到序参量控制的,这里的序参量就是写作前的‘立意’的主观意识。”
二、回眸中国古代文学的非构思写作历程
中国既是世界上的文章大国又是写作理论大国,可是在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中,却很少有明确提出“构思”、“结构”这样的理论概念。而纵览中国历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确都可以随处发现“非构思写作”的身姿。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本段意为:想象开始活动,各种各样的念头纷纷涌现,要在没有形成的文思中孕育内容,要在没有定形的文思中刻镂形象。一到登山,情思里充满了山的景色;到观海,意象中便腾涌起海上的风光。要问我的才力有多少,好象将要同风云一起奔驰而无法计算了。刚才拿起笔,比起措词时气势要旺盛一倍,等到写成了,同开始想的已经打了一个对折。为什么呢?文思凭空想象,容易设想得奇特;语言却比较实在,难以运用得巧妙。这是因为思想化为文思,文思化为语言,贴切时像天衣无缝,疏露时便相差千里。有的道理就在自己心里,却到国外去搜寻;有的意思就在眼前,却又像远隔山河。因此,用心训练思想的方法,不在于凭空苦想,要求体会到外物的美好,不必要劳苦自己的心情。这就是典型的非构思学理论,在上面的表述中,刘勰阐述了:构成文章的外现部分的可视性句子或词语的线性排列与重组要表现平面的或立体的客体,是要受到局限的。所以,本来用一维的“文字符号”来表现二维的画面或三维的客观实体就要受到制约,如果还要在表现之前横加一些条条框框,那么对一篇文章,特别是一篇想抒发强烈思想感情的文章是极其不利的。首先,在文学作品中,要表达作者一定思想感情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客观的独立性格,如果只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审美取向去对作品中客观的实体进行构思和控制,这便是“伪性伤真”——破坏了人物形象的客观性、独立性和真实性。其次,构思有一种抽象性,它是由构思的共时性与静态性所致。这样就很难使作品的内容明白清晰。刘勰的这一段论述已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这种“非构思写作”理论不仅在写“文章”的实践中随处可觅,就是在格律、音韵诸方面要求都比较严格的诗词写作上也是显而易见的。譬如,南宋诗人、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道:“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能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严羽的这一段论述中强调了“诗言志”,而这种“志” 却和“理”是无关的,而“理”是什么呢?我想这个“理”就应当指的是逻辑,即构思,从上面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严羽也是反对死守“理”的,而是崇尚“自然”的“别趣”、“兴致”,因为他说“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见他对这种“构思”写作是深恶痛绝的。他的这种观点和陆游的观点也是有殊途同归之妙的,陆游曾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里面的“天成”当然是指自然而产生的,而不是刻意地去酝酿出来、构思出来的。只是他接下来又强调了一下文思的偶然性。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 宋朝诗人卢延让的《苦吟》中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的说法,这难道不是构思写作吗? 其实,这不能算是构思写作。首先,他在这里强调的是语言的锤炼,充其量也只是能说明他运思的过程比较艰苦,因为他是没有条条框框可以遵循或描摹的。其次,就算他真的拈断了胡子才吟出一个字来,那也是算他已完成了当时的思维,这一个字也只是他运思的结果,并没有构思的过程。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胸有成竹” ,许多讲写作构思的人都以此典故为其理论的铁证,他们把 “成竹”理解为文章的立意和内容结构,认为“成竹在胸”是艺术家必须经历的创作过程,但是,最善于画竹的大画家郑板桥对“胸有成竹”这种构思论却是不以为然的: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定则也,趣在法外,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这段话被许多理论家作为解释艺术创作“构思——表达”过程论的首要论据,但这确是一种误解。因为这里的“眼中之竹”并不是指画家眼中看到的艺术直觉、意象,而是指非艺术状态下真实的竹子。所以,胸中之竹并不是艺术构思的成果。而是当画家看到竹林中“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植密叶之间”的动人景象后而产生的“胸中之意”,或者说“画意”。换言之,这个画意就是画家的“胸中之竹”,因此才有“意在笔先,定则也”的说法。显然这个“胸中之竹”不是通过艺术构思(选材、组材、结构形成形象)生成,而是作家的艺术直觉把握。他产生于艺术的创造动机阶段,而艺术行文(“落笔”)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生长、繁殖、变化,所以才有“落笔倏然变相”、“趣在法外,化机也”的说法。总之,画竹的时候,就是进行“非构思创作”。其实所谓“胸有成竹”,不是指艺术形象在心中的完成,而是指“精神”、“神采”在胸中的形成。而这是无法进行构思的。因此,郑板桥说自己画竹“胸无成竹”。而是“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可见郑板桥确实是一个“非构思”的艺术家。而这又不能不和写作联系起来,所以清朝章学诚在《古文十弊》中说:“自文人胸有成竹,遂致闺秀皆如板印。”可见他对这种“胸有成竹”的理论是非常反对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但理论上对这种“非构思”备受推崇,而且在写作实践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这样的场景大家可能常常想像得到:众多的文人雅士,在一起举杯畅饮,吟诗对句。如果这也要进行构思的话,那岂不抹杀了雅致的风景!试想当年“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如果作诗还要构思的话,那为什么还要借酒去追求灵感?而不是只双目微闭,冥思苦想?大家熟知的《滕王阁序》的成文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非构思写作的例子。当时的情景是这样:九月初九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邀请了许多名士,在重修的滕王阁上欢宴赋诗。这是一个盛会,才名出众的王勃也被邀请而至。那一日,滕王阁上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阎伯屿有一个侄儿,苦读诗书十余年,他想让侄儿为滕王阁作序,再让大家吹捧一番,以此露脸扬名。他的侄儿于是精心地作了准备,当酒过三巡时,都督府的一个幕僚提出了为重修的滕王阁作序之事。阎伯屿故作姿态,对众人说,王子安(王勃的字)才情过人,此序应当他作。其实,他想王勃一定会谦让一番,这就顺理成章地由他侄子来作了。谁知阎伯屿弄巧成拙,席上有几位有头脸的名士也都附和地建议,一致推举王勃作序。王勃当仁不让,于是便挥笔疾书:“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番之榻……”寥寥数言,王勃把洪州的地理、历史、人文都精妙地概括了进去,接着他又开始写今日之盛会,对阎伯屿重修滕王阁加以颂扬,但更多的是把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况付诸感叹,他借景寓意地写道:“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整篇《滕王阁序》一气呵成,字字玑珠,句句精妙,阎伯屿赞道:“这样的锦绣文章,惊世骇俗,人间少有。”从《滕王阁序》的写作过程来看,从《滕王阁序》的艺术水平上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非构思写作在中国古代文坛上的伟岸身姿。
非构思写作在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例子不胜枚举,即便是在最讲篇章模式的八股文的写作中也从来没有“构思”、“结构”的说法。首先,从中国古代的写作理论来看,其理论便是“起承转合”的“章法”、“篇法”理论,而不是“结构”、“构思”理论。也许有人会认为“起承转合” 即是“构思”,但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结构”、“构思”(对结构的思维)是对一个空间性框架的思考和构造,它是一种静态的、固定的、组合制造性的行为。而“起承转合”的“章法”、“篇法”意思则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行为。因而“构思”、“结构”与“篇法”、“章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针对文章的具体内容、材料的组合、安排,对写作者来说是约束式的。而后者对文章后续的内容是无知的,其文章内容的生成依靠的是对文章思维模型(“起承转合”)的操作、运演来实现的。它对作者来说是自由式的,是联想、想像式的。其次,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应试者是没有时间“构思”的,尤其是殿试。殿试一般只考“时务策”一道题,是针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般现实问题写一篇分析和解决的“对策”,大概和今天的“时事论文”相同。策文虽不限字数,但最短以千字为率,不足千字以不入式论……欲得高策者,策文必须充实写满,兼重书法,书写时间占大半日,限于晷刻,为文不暇构思。纵观一下自唐以来的殿试策文,大家可以发现,其文章字数大多都在六、七千字左右,有的将近一万,而且内容可以说是文采飞扬。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还需要构思的话,怎么可能完成这么大的写作量?例如:文天祥的策文大概有9 千多字,就按他成文用8小时计算,1小时也得要写出一千多字,可想而知,他也是需要运笔如风,而且间不容发。这样,他哪里还可能有时间构思!因而,八股文堪称真正的非构思议论文。象这样需要强逻辑性的文章都可以非构思成文,还有何处的写作不能运用“非构思”呢?
总之,中国古代的写作,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可以说都是以“非构思”为主流的。这是一个勿庸置疑的事实。
三、近代写作学思想及构思写作的局限
其实,把写作过程“假想”成“构思——表达”的写作过程,并不是中国当代写作学家的发明。这个观点是由俄国的别林斯基提出来的。他认为诗的创作是由灵感开始,经由构思再到传达的过程。而在这三个步骤中,最重要的是构思;而第三步“并不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前两步的结果。”后来,前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前苏联文学理论界关于文学创作过程的理论,就是从毕达可夫关于“‘文学作品的构成’的几个元素——主题思想、结构与情节、语言的连缀”中来的。中国当代文学概论、文学创作论的基本框架也是从这里借鉴的。在现代写作中,关于文学创作的艺术创作过程的三阶段——灵感发生,艺术构思——艺术传达——的观点是从来没有被怀疑过的,直到上世纪末“非构思写作学”理论的产生。这是一件在写作学界有相当影响力的事件。尽管我们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经常进行非构思写作,但在理论的层面上却还认识得远远不够,有时还会陷入“构思”的羁绊,之所以说这是羁绊,是因为构思写作具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抽象性与模糊性的弱点,因而如果总是一味地强调构思的话,它就会削减我们的写作兴趣,束缚我们的写作活动,影响我们的写作质量。
首先,构思性写作可能削减写作者对写作的兴趣、趣和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1)理性、慢节奏的写作构思活动对写作的激情、灵感有削弱的作用。因为,构思性写作学认为,产生写作灵感、写作激情之后,要进行逻辑的选材、组材、题纲活动。当把这些活动完成后,那宝贵的、有相当偶然性的灵感和激情可能被大打折扣乃至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写起文章来就会缺少激情,许多学生对作文的厌倦感就是这样产生的。(2)在构思性写作中,如果由于遵循构思的结果——题纲、契领,因而就把应当十分生动的行文变成了一种描摹、翻译的过程,这样就会缺少创造性和生成性,从而可能导致写者对行文活动产生反感、厌倦的情绪。(3)如果满怀这种失败的创伤或总是置身于这种成功感完全被泯灭的心境下,自然就会丧失对写作的事业心。(4)由于构思行为是一种猜测、估计,对写作行为的成功没有一定地把握。因而容易产生对写作的焦虑感、盲目性,它的直接结果也是写作兴趣的丧失。如前所述,由于构思写作中的构思存在的不可克服的主观性,抽象性和模糊性,这样在动笔行文中,为了使写作内容更符合具体的当下语境,势必根据具体的写作语境对此构思结果进行大的修改,甚至颠覆。这样就会既囿于构思的结果中,使灵活的思维不得施展。又会使得写出的内容与构思的结果大相径庭,因而可能引起一种不可避免的失落感。
其次,构思性写作可能导致学生心灵贫乏和思维呆板。由于构思性写作中的构思主要是对文章材料的静态选择,对文章内容的静态组合,这种静态的构思结果往往会把写者的写作思维束缚在经验的表层现象之上。使描绘、论证等很难真正进入灵活的、具有丰富多彩自然生长内容的写作运思境界。这样就可能导致写作者思维的浅表化和僵死化,它是学生思维贫乏、灵感枯竭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在写作中如果一味地强调构思,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心扉紧锁。由于构思性写作中的构思主要是对事物在场现象的选择、组合、证明,而没有指向文章形成的思维成长过程——不断地分析与综合的过程。这样学生就不能根据种种成文的思维脉胳生成鲜活的话语,因此就会感到无话可说,久而久之,就会引起思绪闭塞。
四、非构思写作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对中国文学史上写作及其理论成果的回顾,不难看出,非构思写作才应是写作过程的原貌,而非构思写作理论也应当成为写作学研究的焦点。那么,非构思写作的基本特点具体有哪些呢?为了更清晰明了地对“非构思写作”现象和“非构思写作学”进行研究,下面对非构思写作学的特征作一个基本的概括。
1、写作生长观。非构思写作学主要是一种动态的写作行为观,即写作生长论。它的核心是:写作内容不是选择、拼凑、组合、制造出来的,而是通过一整套的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及其操作技巧自组织出来的。是“生长”而不是“构造”,是“生思”、“运思”而不是“构思” 、“布局”。
2、写作动力的培养和调动。非构思写作学认为,只有在写作者强烈的情绪状态,良好的动力推动下才能进行写作思维的展开、生长。这是因为强烈的写作动机会诱发写作思维的灵敏性和强烈性,联想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刘勰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就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思想。同时,我们还特别注重文化底蕴的积累,而我们的积累又是一种集高效性、灵活性为一体的“有序化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我们主张强化逻辑,深刻记忆,从而达到一种学习对象与学习主体之间高度融合的效果,而且还要从情感的培养上提高写作者的写作潜能。为非构思写作淡化逻辑时的自然挥洒提供“源头活水”。所以我们的非构思写作理论主张的是“出入”并重、知情双修。
3、写作思维的操作。非构思写作就是一种直接写作,非构思写作学认为,写作者之所以能不进行构思而直接让文章自然生长的原因在于,写作者具有一套写作行为所需的写作思维操作模型,正确地运用这些思维操作模型就形成了思维艺术与技术。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认为:这里所谓的思维操作模型并非我们在写作时所要主动地、刻意地去追求的一种规则,它们应当是在平时不断地写作思维操作训练中所形成的在大脑中的一种程序记忆,是平时学习积累一项内容,它最终是一种能力,而非一种规则。
4、思维与表达是同步的,非构思写作中的思维与行文是一致的,思维处于何种状况,此种状态就要反映到纸面的文字表达上来思维与表达应当是一体的,只是我们看不到,也听不到思维,而表达就是一个把思维固定化的过程。
5、自由思维,无中生有,非构思写作崇尚的是心理自由,思维自由这也是艺术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托尔斯泰对于“五分钟以后人物将怎样行动的”都全然不知。这是艺术家的自由思维,是“无中生有”的体现。
6、正确应对非构思成文时的随机性。在非构思写作中,对未来的写作内容,文章的发展方向、脉络,是无法也不能先知或确定的。一篇文章的写作思维方向的发展,是根据写作思维动态中对事物的深化认识来确定的,根据写作过程中的情绪、思想态度的发展来确定的,是由写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随机情况来确定的。非构思写作学主张通过淡化写作过程中的逻辑思维,使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但这并不是不要逻辑,而是要让大脑的“非平衡态自组织工作模式”有效地启动、工作。
非构思写作具有的这种种特征,恰是它值得推崇的充分理由。在现代写作实践中,尤其是在写作教学这一块,还拘泥于过分强调构思写作的羁绊中。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现代作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灵感枯萎,心绪闭塞,思维僵化,写作盲目……如此种种,根源何在?很明显,这里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构思写作”。所以,这种写作方法的不足之处应当引以为戒,应该用非构思写作取而代之。
非构思写作,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写作方法,而这种方法又是植根于肥沃的实践土壤之中的。试看中国古代那一首首气势恢宏的诗章,一篇篇文采飞扬的序文,有哪一篇是作者“搜肠刮肚”的结果呢?20世纪的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政治意识的变革可谓翻天覆地。由此而引发了社会结构及其各方面的变化,然而,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前进过程都应当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不可以在全盘否定先前的存在的基础上进步,中国的优秀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尽管其存在着不足,存在着与当前的社会发展脚步不相协调的东西,但也不能“倒洗澡水的同时把孩子一起倒掉”。可是20世纪的中国,尤其是初期,由于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却恰恰这么做了,从西方的语法学,修辞学,文艺学中,引进来了只流于在场文本和表面技法描述的白话文写作学理论,却对中国传统的写作方法、写作理论进行颠覆、冻结。这使得我们在解决写作研究中的问题时步履维艰,使我国大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出现了比较尴尬的局面。但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着这些问题。“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相信,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在实践中把自己的写作——非构思写作发扬光大,实现对我国古代写作传统的回归和超越,使中国的写作文化成为世界艺术群星中最夺目的一颗。
①所谓“在场” 论写作学就是把研究的中心、兴趣、重点放在写作行为的成品(结果)——文章上的写作研究。所谓“非在场” 论写作学就是主要注重写作行为、写作过程的写作研究。
②“知行递变”论认为,在写作过程的层面,写作过程的起点是“知”(主题、立意),为了表达这个“知” ,必须生成写作的“行” ,即依据主题选择材料; 而这个“行” 的结果则是生成新的“知”(作为文章未成品的结构),这个新的“知” 又要进行新的“行”(试思),而这个新的“行” 又要生成新的“知”(文章的基调),这个新的“知”(基调)又要进行新的“行”(开笔行为),而这个开笔行为又要生成新的文章的“开笔行为”……写作过程就是这样不断地“知”与“行”不断地递变着,以至文章的最后完成。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