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吾乡大画家汤文选世叔[季超为您辑录相关网文]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8-31 10:43
标题: 吾乡大画家汤文选世叔[季超为您辑录相关网文]
文选先生祖居地与管家祖籍一箭之遥,儿时常听先父谈起汤老故事。上世纪80年代在汉多次拜访这位乡贤,并蒙其赐印石二方及当代书家墨迹一祯。近年季超与先生公子汤立兄有书信往还。。。。。。特为本站读者辑录此专题资料。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8-31 10:47
汤文选、汤立父子的绘画艺术江 岳
' M8 E' y0 a7 U. s% P
0 v2 B- q7 i- r9 G% k8 f# P    徐悲鸿先生曾对人说,他在中国的青年画家中最看中两个人才,一个是汤文选,另一个是黄胄。( a. b: A/ |; |0 q
  汤文选先生年逾古稀,在中国画领域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坚持中国绘画传统中的优势和精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以自己卓然有成的艺术实践参与了事关中国画前途与命运的论争,使老树重放新花。
* _* }1 S8 u; C  汤文选先生的画在审美上的特征可概括为:活灵活现。我以为,这是大写意中国画的极高境界。要真正做到活灵活现,没有千锤百炼的案头功和画外功是不可能的。汤先生作品的“活现”,首先表现在他笔墨的老辣圆熟上,即使是画鸟雀花草一类纤弱的对象,一笔一画之间也贯注着力透纸背的雄强生命活力。用笔的轻重缓急,用墨的浓淡干湿依随意造化与心源的变化而变化,拙中求秀,平中寓奇。这里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汤先生在大写意花鸟画中引入了西画的明暗处理,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当然,也增加了这门艺术的难度。寥寥数笔,不仅要有浓淡干湿变化,形神俱全,还要有明暗变化。像《月乍明》、《晨光》、《明月照积雪》、《弄影》等画,在淡墨的运用上,充分发挥了中国宣纸的特征,疏而不漏地画出了细腻的光感,这光感既是物理世界的再现,又是心理世界的表现,不露痕迹地粘合中西绘画的优势,造就了水墨画独特的朦胧美,这是单纯再现特体明暗的西方绘画所不能及的。而达到这一切,汤先生很少“做”的痕迹,表现出随心所欲的天籁。 . X6 U% A  @3 W& v7 N1 {
  中国写意画,换个说法,也就是写“灵”。灵者,前面说过即取神摄魄、独抒性灵。在这方面,汤先生更是挥洒自如,赋予了大写意花鸟画空前的人文情怀和现代感。: v$ W/ j) M' T
  人常说,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这话在汤先生身上是应验的。汤先生为人谦和慈祥,没有一点名家的架子和傲气,可亲可敬。记得那年我办个人画展,他不顾年迈,一大清早从武昌赶至汉口,比我还早到。后来到北京,又在病中为我的画展寄来“胸中神骏 笔底奔雷”的题词,奖掖提携后学之情令人感动。汤老宽厚豁达而淡泊宁静,终日潜心作画,对画坛上的各种纷争,他有一种宽广的视野和胸怀,你画你的,我画我的,各行其是,与世无争。这些人格上的特点反映到他的画中,就表现出一种静气和大气。他画老虎,威而不凶,以静寓动,绝无张牙舞爪之态,有一种超越世俗纷争的大境界。他曾同我谈到过“墨舞”这幅画;画面上,两只斗鸡厮打成一团,却题为“墨舞”。他不看重争斗,隔着岁月之河遥望,其意只在“墨舞”。汤先生一生坎坷,但他的画却充满乐天的情趣。这也反映出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刚强与坚忍。如他画的梅花,不去渲染花朵的艳丽,而着重用刚健的笔墨表现枝干的苍劲,以内在的强悍和果断,显现出傲视冰雪的英雄气。汤老埋头画画,昂头做人,无傲气却有傲骨,这一切都构成了他的画动人心魂的内在力量。( a# h5 {, H; x+ F9 G; |1 h
  他还在不倦地探索。他说:“艺无止境,希望80岁柳暗花明又一村。”
+ T8 ?$ C9 `+ U0 M. {' z6 z  可喜的是汤老的儿子汤立完全继承了他在优秀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艺术精神。一次赴京开会间隙,汤立驱车送来几册他的新作画集,一看,又惊又喜。惊的是,今非昔比,汤立大变矣!喜的是,此一变,汤立笔墨大进,已进入另一审美高境界。他潜心书法艺术,摹写研读颜鲁公、黄山谷及于右任、郑孝胥等古今大家,以书法入画;又通过大量画集和观摩,与任伯年、八大、白石等先贤沟通切磋,以传统绘画功力入画;还不时与米罗、克利、亨利·摩尔等西方绘画大师对话交流,以现代构成意味入画,反复锤炼自己的极传统又极现代的绘画艺术语言,将极具现代感的“静美与禅意”建立在坚实的传统根基上。人们评价他的新作“雄强大气,精妙传神”。无疑,老树新花又一村,既是属于汤老的,也是属于汤立的。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8-31 10:49
大写意花鸟画的新追求与新贡献——汤立济南画展座谈会纪要
 
    2007-2-3
  
  张志民

  汤立先生到济南举办学术展览。对我们山东美术界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动作用。它会推动我们山东国画的创作和国画的教学及艺术实践。我们的目的是把我们山东的国画做得更好,才请汤立先生来举办画展。汤立先生是我的朋友,这几年不管是全国大型的展览还是一些大型的刊物,我一直在关注汤立先生的作品。汤立先生作品,给我第一印象是自然而然。自然而然是艺术的高境界、是大美。庄子曰:“道法自然,无为为美”。汤立先生的作品笔势开张,气宇轩昂而无狂狷霸悍;设色布局,清新典雅而无脂粉昧态;画面简洁,境界空阔,一花一草,一鸟一石皆托物见志,取魂摄魄,随机生发,物我为一。这些都是一个大艺术家的气质与作风。

  大家都知道,汤立先生的父亲汤文选先生是当代美术史上的大家,其笔墨沉雄朴厚,开一代画风。汤立先生师出名门,家学渊源又博采众长,自成一格。从事艺术要有天赋,子承父业无天赋,苦其一生只是画匠。美术史中父子同辉,钟磬共振者并非无有,唐代李思训父子;宋代马远、马麟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明代的文征明父子等仅廖廖数位而已。汤立先生是位有天赋、有才华的艺术家,这可以成为有意思的故事。另外有人说中国画家不懂素描。我说是错了,中国画家更懂素描。我认为广义的素描是对比、是虚实,这就是真正的素描。汤立先生的画,黑白灰的对比、虚实的变化非常好。汤立先生的为人,他的性格同我们山东真正搞学问的画家非常吻合的,非常一致。他不是那种急功近利或者靠特殊的关系、特殊的人物来抬高自己,而是靠自己的实力,靠自己的艺术说话,艺术本身才最有生命力,其它因素不会长久。感谢汤立先生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画展,我代表山东省文联、省美协、山东艺术学院,感谢汤立先生。
  
  郭志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汤立先生的画我注意很长时间了,非常不错。他的作品是张扬的,他的行笔是痛快的。现在的花鸟画创新相对于山水、相对于人物难度更大一些。为什么呢?因为它的笔墨传承的年代太久远了,你的作品功力是否深厚、继承的程度和你灵感的发挥能达到什么样高度,行家一眼就看清楚了。汤立先生的画,心胸特别大,用笔特别开阔、作品特别大气,这一点很突出。当前的花鸟画界因为进入市场了,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往往影响人们对潘天寿、李苦禅、吴昌硕、八大山人这种大家的、大师的、大笔墨的、大格调的欣赏与追求,往往人们弄几朵花、几个草,讲究画面抒情但很弱。汤立先生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他重意境、讲格调,笔墨深厚雄强,画面大气磅礴,令人叹服。我从他的画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笔墨的内涵,他作品中意境的开阔和空间的大都感染了我。
  
  崔如琢(美籍中国画家)

  我这次来济南中国书画博览会。在一场晚宴中认识了汤立先生。他告诉我他在这儿有个展览。我以前看过他的作品,只是在出版物上,包括他父亲汤文选先生的作品,有较深的印象。我今天来看他的展览,很有感受;中国的花鸟画,尤其是写意花鸟画,在近百年来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海派的几个代表人物,赵之谦、虚谷、任伯年、吴昌硕全是画花鸟的,以后的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也是画花鸟的。也就是说,最有代表性的大师全是画大写意花鸟画的,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也就说明我们的大写意花鸟画在民间是喜闻乐见的,发展也是很快的。但是近些年来,花鸟画进入低谷,山水、人物画又回到唐宋的鼎盛时期。花鸟画如何画?尤其大写意的花鸟画的路如何走?成为摆在众多画家面前的课题。今天看了汤立先生的画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在认真地探索,认真地研究。他的画画得很大气、很放松,这对一个花鸟画家来说不太容易做到的,这说明他对中国花鸟画有很深的造诣和见解。
  
  李航(李苦禅长子)

  汤立先生的画用笔很有力度,用笔用墨方面很有感悟。他的构图也很有特色。尤其是那些很少几笔的减笔画很有味道,反映出他的艺术思路和对现实的观察。简练的画很不好画。他有几张画得很简的画,非常好。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来发展自己的绘画艺术,将中国画往前推进了。他的画基本上是传统的,但他不保守,他把国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跟中国传统融合在一块儿,据说我父亲的作品对汤立有影响。那一次我们在一起吃饭,他说他对我父亲的作品很喜爱,我父亲是齐白石的大弟子,学了齐白石,又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汤立先生借鉴了我父亲的一些东西,又走他自己的路,这是与时俱进吧。
  
  刘玉泉(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中国花鸟画的主旨就是表现大自然动植物的生气、气韵,从这一点上讲,花鸟画家的任务就是要传动植物之神,抒发画家之情。看到汤立的画展,我有这样的感受。他作为大写意花鸟画家,面对宣纸做到心中有数,在落笔的时候非常肯定、大胆,他把中国画“落笔成象”这一点发挥到极致,每一笔都有造型,都充满激情,这是艺术的高境界,说明汤立先生的笔墨功夫何等了得。汤立先生他所追求的这种大写意之风,是在传统的文人画基础上进行探索,其难度是相当大的,它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来支撑。汤立先生的艺术给我们展现出一种非常美好的花鸟画新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汤立先生对花鸟画艺术的一份新贡献。
  
  梁文博(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

  汤立的父亲汤文选的画展很多年前在这里举办过,我的印象特别深。现在大写意花鸟画很难画,很难画好,因为前面有很多高山,象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画大写意花鸟画要有胆识和才气。汤立先生的胆识和勇气我很佩服,我就不太敢画。大写意花鸟画一般都是大器晚成,你在年轻时候需要做很多准备,包括书法、诗词、画史画论等学问,还要长期的磨练,并要有很好的感悟能力和天赋,才能将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精神给体现出来。汤立先生50多岁,画已经成熟了。今天看了他的画展很震动,我感到在目前中国大写意花鸟画领域里,汤立先生画得最好,我似乎还没有看到谁比他画得更好。
  
  上官超英(山东省美协副主席)

  汤立先生的画很大气、大气磅礴,他追求的是大美。宗白华先生说过“壮美乃美的大境界”。这种大美的风范是汤立先生对写意画的追求。我觉得在当今的花鸟画界,在大写意花鸟画这一块,汤立先生确实是高境界、大手笔,能画到这种大写意境界的画家不多。汤立先生今天这个展览给我们很大的震动。秦砖汉瓦,兵马俑,我们的万里长城,都体现着那种大美、壮美。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一种恢宏、博大的精神,作为艺术家通过花鸟来展示这种精神,我觉得是非常难能可贵。汤立先生这个展览给我带来一种触动,我感觉很过瘾。他除了吸收齐白石、吴昌硕以外,同时吸收了他父亲汤文选先生的东西,但他有他自己的追求,形成他个人既萧散、又深沉的的美。在当今商品社会,市场冲击画家的情况下,能够在自我、自主创新方面,突破自己、突破古人,我觉得是难能可贵的。非常感谢汤立先生给山东花鸟画界送来这么好的展览。

  (梁振才录音整理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8-31 10:56
天地神韵 惟尚尔汤
雅客艺术    发布日期:2007-3-19 8:55:42   作者:   出处:
  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傅抱石、李可染等高龄大师且不论,平生最景仰两位稍年轻的大师,一位即汤文选先生,另一位则为黄胄先生。

  黄胄先生直接以写生进入国画,他的作品,对传统国画的笔墨、形韵、精气全面冲击,迄今影响至巨。诚如黄胄先生自言:“只有进攻,没有防守”。汤文选先生同样引进了西画的理念、技巧、思维,对国画传统的笔墨、形韵、精气进行了改造,但其形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且明言继承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再行创造。  
  
  
  
而且,汤文选先生几乎是全面开花,人物、山水、花鸟、禽畜、走兽、虫鱼等等无所不及,且几乎全都留有神品可以传世,其中又尤以写意花鸟、走兽为甚,为中国画全方位的改造、创新立下了汗马功劳。

  汤、黄二位先生均出生于1925年。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开创者——徐悲鸿先生生前曾对人(裱画师刘金涛先生——引者注)说,他在中国的青年画家中最看中两个人才,一个是汤文选,另一个是黄胄,他们日后必将大有作为。徐悲鸿先生素有画界伯乐之慧眼,而且侠骨柔肠,慷慨扶助,不仅公心亲举,更且仗义疏财。名震海内外的南北二“石”(北齐白石,南傅抱石)的成才,便均受过徐悲鸿先生的惠顾。可惜徐先生天不假年,不能亲见其对汤、黄的准确预言。

  汤文选先生的艺术人生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1957年前,写意人物画走向成功与辉煌;1957—1976年,二十年人生的磨难和对艺术痛苦的执着;1976—1979年,写意山水画的突飞猛进;1979年后,开始对花鸟、虫鱼、禽畜、走兽等写意画艺术终极的追求。

  建国之初,正当大家都在怀疑国画的前途,并质疑国画能否表现现代题材,特别是人物题材的时候,是汤文选、黄胄、杨之光、方增先等,他们为中国写意人物画,无论从笔墨、造型、意境等各方面,均作出了具有空前高度的创新,汤文选更是首当其冲。汤文选在1953年创作的《婆媳上冬学》参加1954年全国美术展览,获得一等奖,原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应国家文化部委托,他又重作一幅送往前苏联文化部。

  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首发美术邮资信封,共28枚,其中《婆媳上冬学》编为第1号,而许多其他大师的作品反倒编在后面,例如徐悲鸿的《喜鹊登梅》为第5号,齐白石的《虾趣》为第11号。可以想像,当时汤文选的作品所产生的影响之巨大。紧接着,汤文选又创作了《喂鸡》、《说什么我也要入社》、《送粮路上》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后,原作均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谁也不会想到,1957年风云突变,仅仅一夜之间,“紧跟时代的著名青年画家”即成了“资产阶级右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简直就是“地狱”,批斗、凌辱、劳改……,几乎彻底置他于死地,然而,他惟一痴心未改的依然只有国画艺术。

  “文革”结束后,1976—1979年,他怀着艺术创作的热烈渴望,走向大自然,他的足迹遍及鄂西神农架、房县、恩施、长阳等地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他创作出了一大批山水画新作。他把写实的创作方法和水彩的技法天衣无缝地融合进了山水画的创作,从而使他的山水画更具有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魅力。例如《山乡之歌》、《幽涧车声》、《丹江之晨》等,简直就是中国写意山水画中不可多得的神品。

  1983年以后,汤文选的艺术创作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期。他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花鸟画,如《村头拾趣》、《战正酣》、《晨光》、《秋忙时候》、《晨雀》等,这些作品在参加全国美术展览之后均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在1985年美术新潮的时期,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一次在参观了汤文选的作品后情绪激越地说:“武汉汤文选的大幅通景,画了一大群麻雀,旋风似地向打谷场冲锋而下,题目《秋忙时候》。这是一幅创中国画奇妙境界的作品,真是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谁说中国画不能创新?叶老先生的话是对的。从汤先生的这幅画也让我联想到齐白石的一幅作品:《蛙声十里》,画中仅见水中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蝌蚪。最优秀的画家总是在用心灵作画,而决不只是在用手机械地涂抹。

  汤先生的作品中,动物画,尤其写意画虎,是一大景观。虎是中国画中常见的题材,但汤先生的水墨老虎,不仅笔墨精简,形韵气和,更且意境神奇。例如《三春晖》、《天伦图》中的舔犊情深,《情却有情》、《双雄》中的伉俪间的依恋,《无猜》、《四喜图》、《双童虎》中的天真童趣,《他日兴风会有时》、《三日於菟气吞牛》中的意气风发,《英雄梦醒》、《盘龙卧虎》中的壮志雄风,《不向中原逐鹿肥》、《消夏图》中的豪迈威武,《群英会》、《风云际会》、《神威天纵》中群虎的壮观气象等等,这些人格化了的艺术形象,是汤先生满怀激情的创造,是他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精神情怀的艺术的再创造。

  1996年,汤文选个人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首都文艺界反响强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乔石及其夫人也来参观画展。人民美术等数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当代中国画名家经典——汤文选花鸟画》、《大师谈艺丛书·汤文选谈艺录》、《汤文选中国画集》。

  2001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研究院共同举办的《衰年变法——汤文选新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出1996年以来汤文选创作的六十余幅作品,包括许多大幅的近作。面对新世纪的中国画坛,汤文选对民族艺术充满了自豪感,他强烈地感到,中国水墨为尚的写意画,在国际上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他毫不怀疑,随着国力的增强,我们的中国画绝对不亚于西方任何的画派。

  时过境迁,自然生灭,黄胄先生也已于1997年仙逝,汤文选先生亦然耄耋老矣。在我看来,能称作20世纪最后的写意国画巨匠者,只有汤文选、黄胄两位先生。许多书画家都和我有同感。著名画家喻继高先生言:“汤文选的画力度大,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与振奋,汤文选先生在大写意的成就与贡献上,当今无人可比。”前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画家杨力舟先生言:“汤文选先生对齐白石等前辈大师的优点有所吸收,但他还有自己特殊的创造。借物喻情,借物喻意,这些拟人化的手法汤先生运用自如,就这一点,我觉得他超过了前辈大师。”著名画家刘大为先生言:“在传统上继续向前推进很难,推进一寸都难,但汤先生作了卓有成效的追求。汤先生画的老虎、小猪、麻雀、花鸟册页小品很精到,可以说是神品。”著名画家范扬先生言:“看了汤文选老先生的画展,画面气势夺人,震撼人心,应该说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尤其在用笔的厚度上,不让齐白石,一流一流,一流高手。”美术评论家马鸿增先生言:“大写意画领域发展相对慢,为什么?不是画家不努力,而是难度太大,有几个大师摆在那里。齐白石、潘天寿摆在那里,很难突破。但汤文选先生在他们的基础上又迈出了很大的一步……汤先生有多方面的突破,包括从观念到题材、到技法,他在前辈大师的基础上又迈出了很大的一步。”等等类似的评论还有许多。

  汤文选先生国画大写意艺术水准的高超,已经获得广泛的公认。因此,我坚信:汤先生是20世纪最后仍然在世的写意国画巨匠,我也非常赞同2003年11月第4期《中华财富》封二上的标题:“汤文选——继齐白石之后又一位承前启后、借古开今的国画大师”的提法,汤文选先生在国画领域的实力和价值,无可置疑。

  3月30日至4月6日“天地神韵——汤文选、汤立大写意花鸟画展”将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该展是北京画院新美术馆落成、继齐白石系列作品展之后又一重要展事。此次汤氏父子二人联袂展出,既是中国花鸟画界的盛事,也为喜爱国画艺术的观众带来难得的、美的视觉享受。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8-31 11:03
汤文选、汤立大写意作品展2008-03-24 19:01:54

  展览城市:  北京-北京
    展览时间:  2007-03-30~2007-04-06
    展览地点:  北京画院美术馆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
    协办单位: 中国长城书画院
    联系方式: 8610-65025171(票务热线)
    展览前言:
  此次展览是北京画院美术馆落成、继齐白石系列作品展的同时,又一重要展事。
  汤文选先生是新中国画坛最重要的画家之一。1954年,他创作的人物画《婆媳上冬学》入选全国美展获一等奖,一举成名。同时期创作的《说什么我也要入社》等多幅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后,均由中国美术馆收藏而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他的人物画是在新中国画坛急需突破时作出的重要突破,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现实主义人物画的创新作出过历史性贡献。数十年来,汤先生由人物而山水,由山水而花鸟,特别是写意花鸟画,取得了重要突破,被誉为是“继齐白石之后又一位承前启后、借古开今的国画大师”。庄重威严的墨虎、憨态可掬的乳猪、厮打成一团的斗鸡等,均赋予其人文关怀,注入了人的情感;梅花、兰草、劲松等这些中国画常见的题材,在他笔下风韵别致,透露出深邃昂扬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作者博大而又平和的人格魅力;大刀阔斧的笔墨气度,匠心独具的艺术构成,使其大写意花鸟画以阳刚美、大手笔的艺术风貌卓然独立于当今中国画坛,为中国画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汤立先生近年来在大写意花鸟画异军突起,在国内的巡回画展,广获好评,影响甚大。人们评价他的画气宇轩昂,清新典雅,“近似八大山人,又不是八大山人,其用笔之纵横捭阖,用墨之淋漓酣畅,罕见于前人。画面产生强烈的振奋感和动情力,展卷令人惊慕”和“画坛又一大手笔”等。
  这次汤氏父子二人联袂展出,既是中国花鸟画坛的盛事,也为喜爱国画艺术的观众带来一场美的盛宴。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8-31 11:05
画家汤立:大写意代表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组图)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5月08日 07:50
郑洁


《大吉图》

    汤立学画起于家庭渊源,父亲汤文选是当代国画大师,1954年起以《婆媳上冬学》等现实主义作品蜚声画坛。如果说父亲壮年时代是现实主义的时代,那么汤立的成长年代则正面临“85新潮”,“那段时期的成果我也可以大胆地说,我是当时中西融合彩墨画最优秀的画家之一。”汤立说,这种画西方人看得懂也很喜欢,他也受邀去英国、美国、波兰等国举办展览,日本东京的“中国画廊”甚至把他的一幅画挂了3年。回国以后,汤立也致力于大写意,和他父亲一样,他在国内也沉寂了。但汤立觉得,他完成了出走到回归的过程。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9-1 08:42
汤文选、汤立南京画展座谈会纪要
来源:互联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8-14

范扬:(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我首先上二楼看了汤立先生的作品,耳目一新,非常醒目,非常雄强大气,也十分精妙,他的作品有深厚的传统功力,看了令人振奋和激动。然后上三楼看了汤文选老先生的画展,真是很了不起呀,画面气势夺人,雄风犹在,震撼人心。那松树、老虎气势相当慑人,应该说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尤其在用笔的厚重上,不让白石,不让齐白石呀,一流一流,一流高手。

汤老无疑丰富和发展了大写意绘画传统,丰富发展了文人画传统。特别在精神气度的贯注上,他象徐渭、八大一样,很豪迈,随意挥洒。汤立先生的画里面含有现代构成因素,有很强的视角冲击力。我觉得他们父子二人对中国大写意花鸟画是有贡献的,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与研究。

喻继高:(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美协幅主席,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

汤老父子在南京来展览,我觉得是极好的学习机会,汤老的艺术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和汤老一起在北京藻鑑堂作画,二三十年后再看汤老的作品,觉得非常了不起。汤老的画力度大,就象安徽的铁画,铿锵有力,这么高龄,下笔如同一个冲锋陷阵的战士,给人以精神上的振奋。汤老在大写意上的成就和贡献,当今无人可比。中国花鸟画延续了几千年,直到现在仍然深受群众的欢迎,他反映出自然界的真善美,符合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汤老父子俩的艺术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有生活,有笔墨,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创新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艺术的发展是渐进的,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发展。不要传统,老想走捷径,认为传统是魔窟,进得去,出不来,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汤老父子俩的这么多好作品对我们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有很大的启发和促进。

宋玉麟:(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汤文选先生、汤立先生这次南京画展,在我们南京产生了不小的反响,无论是画界、理论界、或是观众都认为这个展览无疑是个高品质的,学术性很强的画展。汤老和黄胄、亚明是同时代的杰出艺术家。以前的人物画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这次画展,汤老以水墨大写意花鸟为主。他的水墨老虎,前人没这样画过,是属于汤老的创造,气魄很大,给人以震撼,表现出时代精神。汤老下笔很重,但很有韵致,给人以美的享受,他和前人拉开了距离。齐白石的作品小,很精致,汤老的尺幅大,有气势;齐白石注重色彩对比,色彩很丰富,汤老以水墨为主,讲究单纯;同样是农村题材,但两人的表现各不相同。齐白石往往取农村生活中的局部或一角,而汤老往往是在一个大的背景中表现,跨度也很大;齐白石用笔的线条圆韵,讲韵致。苦禅先生线条也是圆韵,汤老的线条与他们不同,他的线条偏方,有点块面的味道,有现代感,这是否和汤老学过西画有关?当然,这都要有很强的艺术功力,否则不可能达到这样高的境界。汤立先生的线条也是圆的,但他的线条有些俏皮。汤立先生的作品同样非常精彩,他从汤老那里吸收了一些营养,但他有非常强烈的个人面貌,他的画从八大那里吸收了很多东西,把八大的简这一块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画与汤老拉开了距离。说实话,父子在一块搞展览是很不容易的,弄得不好,别人会说儿子学老子,儿子跟老子一样或是差远了等,汤立先生敢与他父亲同时办展,这本身就说明了画家的自信心,也说明他们父子二人的功力和面貌上都有各自的追求,他们二人都非常成功。

左庄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汤老与石鲁、亚明等那批画家,一直是我心目中所崇敬的大艺术家,《婆媳上冬学》是家喻户晓的杰作。今天首先看了汤立的画,震撼人心,再看汤老的画,正如我刚才对我的学生们讲的:“老子英雄儿好汉”。他们父子二人的画展对我们江苏美术界是一个很大的震动。他父子二人的画豪放大气,看了振奋人的精神,我非常喜欢。中国大写意画能在历史上立得住的从徐渭到八大,能放又能收,是非常不容易的。放得开才能大气,能做到有笔有墨地收回来、见精微,才是真正大家。汤老父子俩的艺术实践为中国大写意绘画的发展、改革、继承、创新做出了贡献。

李亚:(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名誉会长)

我对汤老印象很深,他德高望重,但不拿架子,平易近人,很让人感动。我曾问过汤老对抽象派怎么看,汤老说:“我虽然不画,但不反对别人去画”。汤老心胸开阔。汤老的作品,笔精墨妙,来去自由,一枝笔头,老虎那么复杂的形象汤老简单几笔水墨,便神形兼俱,虎虎有生气,真叫大写意,了不起呀。大写意很难,画的多,但成功的太少,汤老很成功。汤立继承了这一传统,也很成功。

丁涛:(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参观汤文选老先生的画展后,脑子里浮现出倪云林一句话:“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耳”。而汤老的画是“惟求神似,聊写胸中壮志”。他的画写出了他的壮心,雄强大气,看后令人振奋和激动。

看了他们父子二人的画展,很明显的感到是从八大、吴昌硕、齐白石那条路走过来的,但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追求。如何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如何把中国画推向现代?看了他们俩的展览,给我一个特殊的印象,那就是他们在大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他们的画表达了自己的艺术个性,但没有任何作秀和矫揉造作的成份。

郑伟建:(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

汤文选先生的画是大艺术家的气度,作品震撼人心。在艺术形式上,他追求力与简,你看那幅《三春晖》,画面上一块很大很重的山石压下,画外穿插进一枝劲松,黑白二道,既简又有厚度和力度,大笔大墨,一笔笔下来,就象铁锤砸铁一样铿锵、雄强,这是他的艺术创造,是他的艺术个性。在艺术内涵上,汤老也是极有特点,他画的小猪、小雀,包括老虎,很有情趣,表达出作者真情实感。汤老的画中有时还采用抽象的表现形式。象那幅斗鸡,就用了抽象的手法,既有笔墨气势,也抒发了画家的激情。汤老不少作品在艺术构思上,很见匠心,如《贺岁图》中的两只老鼠,一支鼠咬着另一只鼠的尾巴,老鼠仰面朝天,手中还抱着寿桃。从题材,意境和技法上,汤老已与前辈大师拉开了距离,是艺术创作上的与时俱进。

汤立的画在笔墨技巧上也有很深的功力,画面给人以苍茫浑厚的气象,其功力超过了他的年龄,他的画有他的艺术个性。在当代中年画家中,汤立的艺术成就应该说是相当突出和很难得的。

马鸿增:(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协理论委员会主席)

这些年来国画界都在追求创新,三个画科中,山水画、人物画发展要快一点,花鸟画创新难度非常大,因为花鸟画的表现对象是固定的,不象山水人物,变化万千;花鸟领域里,工笔画发展又比较快一些,大写意花鸟领域发展相对慢,为什么?不是画家不努力,而是难度实在太大,有几个大师摆在那里。齐白石、潘天寿摆在那里,很难突破。但汤文选先生在他们基础上又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从理论家的角度,当然希望看到新的面貌。汤先生在很多方面有突破,包括从观念到题材、到技法、到意境,我把他归纳为三个方面的意义:汤先生的作品体现了中国水墨写意画中写的美学观念,写形、写神、写心,他画的老虎就是人,是人格的化身。再就是书法入画,讲究笔墨抒写的力度和韵致,光讲力度还不行,还要有内在的精神,这几方面都具备了,才能真正发扬中国大写意的精髓。仔细推敲画展中的作品时,我在想;西方抽象派能从中国书法和写意画中受到启发,我们的写意画也可以向更加意象的方向发展和探索。汤先生的不少作品具有抽象审美意味和充满大写意意向的创造因素,汤先生的笔墨功力也是太足了,他一笔下去与西方抽象派大刷子刷出来的味道就是不一样,他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我觉得汤先生能够将大写意花鸟画向前推进一步, 非常可喜。

(周进生、梁振才、刘文彪根据录音整理)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9-1 08:43
汤文选、汤立父子的绘画艺术:老树新花又一村

发布时间:2008-02-15 04:36
网友评论 0点击查看 进入论坛
来源: 荆楚网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江岳
  汤文选先生年逾古稀,在中国画领域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当今中国画坛的大师。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以自己卓然有成的艺术实践参与了事关中国画前途与命运的论争,使老树重放新花。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历经几千年磨砺,其艺术魅力没有消失,至今仍然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可以无愧地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特别是大写意中国画,寥寥数笔,在偶然中把握必然,形神俱备,而又活灵活现,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堪称人类绘画艺术中的奇葩。在这块园地里,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等可以说已将这门艺术推向极致了,要想再突破的确很难。然而,汤先生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迎难而上,作出了他自己的创造。
  汤文选先生的画在审美上的特征可概括为:活灵活现。我以为,这是大写意中国画的极高的境界。活者,宇宙人生的大生命、物我相忘、笔我同一的大自由;灵者,取神摄魄、独抒性灵。要真正做到活灵活现,没有千锤百炼的案头功和画外功是不可能的。汤先生作品的“活现”,首先表现在他笔墨的老辣圆熟上,即使是画鸟雀花草一类纤弱的对象,一笔一划之间也贯注着力透纸背的雄强生命活力。用笔的轻重缓急,用墨的浓淡干湿依随造化与心源的变化而变化,拙中求秀,平中寓奇。这里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汤先生在大写意花鸟画中引入了西画的明暗处理,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当然,也增加了这门艺术的难度。寥寥数笔,不仅要有浓淡干湿变化,形神俱全,还要有明暗变化。像《月乍明》、《晨光》、《明月照积雪》、《弄影》等画,在淡墨的运用上,充分发挥了中国宣纸的特征,疏而不漏地画出了细腻的光感,这光感既是物理世界的再现,又是心理世界的表现,不露痕迹地融合中西绘画的优势,造就了水墨画独特的朦胧美,这是单纯再现客体明暗的西方绘画所不能及的。而达到这一切,汤先生很少“做”的痕迹,表现出随心所欲的天籁。
  中国写意画,换个说法,也就是写“灵”。灵者,前面说过即取神摄魄、独抒性灵。在这方面,汤先生更是挥洒自如,赋予了大写意花鸟画以人文情怀和现代感。
  人常说,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这话在汤先生身上是应验的。汤先生为人谦和慈祥,没有一点名家的架子和傲气,可亲可敬。记得那年我办个人画展,他不顾年迈,一大清早从武昌赶至汉口,比我还早到。后来到北京,又在病中为我的画展寄来“胸中神骏 笔底奔雷”的题词,奖掖提携后学之情令人感动。汤老宽厚豁达而淡泊宁静,终日潜心作画,对画坛上的各种纷争,他有一种宽广的视野和胸怀,你画你的,我画我的,各行其是,与世无争。这些人格上的特点反映到他的画中,就表现出一种静气和大气。他画老虎,威而不凶,以静寓动,绝无张牙舞爪之态,有一种超越世俗纷争的大境界。他曾同我谈到过“墨舞”这幅画:画面上,两只斗鸡撕打成一团,却题为“墨舞”。他不看重争斗,隔着岁月之河遥望,其意只在“墨舞”。汤先生一生坎坷,但他的画却充满乐天的情趣。这也反映出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刚强与坚韧。如他画的梅花,不去渲染花朵的艳丽,而着重用刚健的笔墨表现枝干的苍劲,以内在的强悍和果断,显现出傲视冰雪的英雄气。汤老埋头画画,昂头做人,无傲气却有傲骨,这一切都构成了他的画动人心魂的内在力量。
  任何伟大民族的优秀传统中,都存在着自我更新的再生动力,中国绘画传统也不例外。这棵老树,将通过不断的吐故纳新,抽出新的枝条,重新焕发青春,从而汇入整个人类的现代艺术之林中,进入新世纪。这也是汤先生引以为荣的使命。他还在不倦的探索。他说:“艺无止境,希望八十岁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又一村”是属于他个人的,也是属于中国绘画艺术的。
  可喜的是汤老的儿子汤立继承了他在优秀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艺术精神。十多年前,我曾为汤立写过一篇“静美与禅意”的文章,评介了他在中国画方面的现代探索。后来他离鄂去京发展,联系渐少。一次赴京开会间隙,汤立驱车送来几册他的新作画集,一看,又惊又喜。惊的是,今非昔比,汤立大变矣!喜的是,此一变,汤立笔墨大进,已进入另一审美境界。他潜心书法艺术,摹写研读颜鲁公、黄山谷及于右任、郑孝胥等古今大家,以书法入画;又通过大量画集和观摩,与任伯年、八大、白石等先贤沟通切磋,以传统绘画功力入画;还不时与米罗、克利、亨利·摩尔等西方绘画大师对话交流,以现代构成意味入画,反复锤炼自己的传统又现代的绘画艺术语言,将具现代感的“静美与禅意”建立在坚实的传统根基上。如他画鹰的《观云图》,造型简,留白多,浓墨写鹰,一根墨线从鹰脚飘然而下,似山似云,大片穿透性空白给观者留下想象空间,他说,鹰像观世音神仙,我欲坐观风云变幻。人们评价他的新作“雄强大气,精妙传神”。无疑,老树新花又一村,既是属于他父亲的,也是属于他自己的。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9-1 08:46
汤文选简介

  汤文选先生,1925年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市,汤先生1946年毕业于武昌艺专,师从张肇铬、张振铎、王震宙。

  1951年进修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1952年起在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历任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湖北省书画院院长、现任北京中华炎黄书画院副院长。现寓居北京。



一代名家汤文选

  明代徐渭开一代写意花鸟画新风,至今四百多年间出现了三座艺术高峰—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这三位艺术巨匠,均是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汤文选先生天资颖悟,幼年即从父读《论语》,临摹家藏古画。1947年入武昌艺专,主攻花鸟。1954年创作现代人物画《婆媳上冬学》入选全国美展获一等奖,一举成名。从他开始临池笔耕,至今已届七十个春秋。七十年来,汤文选先生不懈探索,由花鸟而人物、由人物而山水、由山水重归花鸟,以至于翎毛、禽畜、走兽、虫鱼,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他在继承齐白石等前辈大师的基础上有突破、有发展、有创新,风标独具,别开生面,呈现出浓烈的时代气息。

  汤文选先生半世坎坷,历尽沧桑,但他以超常艰难的人生体验作铺垫,进行着艺术上的悟道与创新。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而不为时尚潮流所动,以超然和卓越的升华能力持续而又出色地进行着艺术实践,使自己在人材济济的中国画坛拔尘脱俗,成为经得起历史筛选的典范。他以鲜明的艺术个性和题材意境上的拓展与升华,成为大写意花鸟画领域继齐白石之后又一座高峰,一位承前启后,借古开今的国画大师。

  我们为汤文选先生的艺术喝彩!祝汤文选先生长寿!艺术生命之树长青!



汤文选艺术年表

  1925年 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市一个书香门第。
  1946年 考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师从张肇铭、张振铎、王霞宙等名家。
  1949年 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毕业。
  1953年 创作人物画《童趣》。
  1954年 创作人物画《婆媳上冬学》,参加全国美展,评为一等奖。原作被 中国美术馆收藏,又收录入日本版《世界美术全集》。
  1955年 创作的人物画《喂鸡》在北京参加全国美术展览,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56年 创作的人物画《说什么我也要入社》、《送粮路上》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均为中国美术馆收藏,《说什么我也要入社》在《中国画》创刊号和《美术》杂志上发表。
  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首次发行美术邮资信封,以《婆媳上冬学》为图案被编为第一号,这是中国首枚美术邮资信封。在反击资产阶级右派的政治运动中被划为“资产阶级右派”。
  1958-1961年 被下放到湖北省当阳县草埠湖农场等地劳动。
  1962-1963年 被宣布摘掉“资产阶级右派”帽子。重回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
  1964年 创作人物画《天空任鸟飞》参加全国美展。
  1966-1972年 “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斗争和强迫劳动改造。
  1978年 创作花鸟画《晨雀》参加全国美展。应文化部邀请,赴北京颐和园藻鉴堂参加文化部国画创作组作画。
  1980年 再次应邀赴藻鉴堂文化部创作组作画,并与朱屺瞻、陈大羽两位画家一起应北京画院之邀,赴该院合作大幅花鸟画一幅。
  1981年 被委任为湖北省美术学院副院长。所作《春消息》为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所收藏。
  1984年 创作动物画《村头拾趣》,参加全国美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汤文选画辑》。
  1985年 所作《红梅》为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所收藏。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
  1986年 作品《晨光》,《战正酣》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汤文选花鸟画集》。
  1988年 为我国驻埃及大使馆作《双虎》大幅国画。
  1989年 应邀赴伦敦访问并举办画展。创作的《秋忙时候》入选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0年 赴香港大会堂举办画展。
  1992年 应天安门管理处之邀,赴北京为天安门城楼创作巨幅国画《鹤寿》、《群飞》。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汤文选作品集》。
  1993年 为毛主席纪念堂作巨幅国画《祖国万岁》。
  1994年 赴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
  1996年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首都文艺界反响强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携夫人参观画展。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发行《当代中国画名家经典·汤文选花鸟画》。
  1996年7月,在武汉举办个人画展。9月,在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和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11月,在汕头举办个人画展。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汤文选中国画集》。
  1997年 定居北京。
  1998年 访问台湾,与子汤立在台湾国父纪念馆举办大型中国画联展。
  1999年 有感于新世纪将至,创作了八尺整纸国画《龙腾》、《漫将老笔写春花》;丈二匹国画《一树晴霞》、《绿云》、《冰雪精神》、《威震八方图》。
  2000年 创作巨幅国画《群英会》。“汤文选画展”在河南省博物院展出。“汤文选画展”在天津美术馆举行。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师谈艺——汤文选谈艺录》。
  2001年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研究院共同举办的《衰年变法——汤文选新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圆厅展出,展出1996年以后创作的作品六十余幅。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美术星空》分别播出汤文选画展专题片。
  2003年 “汤文选画展”在南京举办。大型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汤文选》出版。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9-1 08:50
众家评说汤立作品
时间:2007-01-19  作者:  新闻来源:检察日报
风雨同行
秋声
藤壮瓜甜
官上加官
芭蕉双鹭
汤立1947年出生于武汉市,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省文联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大学城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长城书画院副院长,国际水墨画家联盟常务理事。现寓居北京。
汤立曾在1988年应邀赴日本举办个人展并获得成功;1989年应邀赴英国伦敦举办个展,英女皇弟迈克亲王出席;1992年为庆祝中日建交20周年,应日本方面邀请,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为后援单位的“汤立中国画展”与“董寿平画展”、“宋文治画展”同时在日本举办,广获好评,影响甚大。
近年来,汤立在大写意花鸟画坛异军突起,影响日增,人们纷纷关注这位画坛俊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荣宝斋》、《国画家》、《中国书画》、《美术报》、《国画》、《东方艺术》、《中华财富》等媒体有专题介绍。
北京《复性艺术》杂志 伏弘、李茂忠:
汤立画风由青藤之恣肆、八大之静穆、昌硕之质朴、白石之单纯综合绎取,融会贯通而形成自家式样,值得欣赏、研究和收藏。
中央美术学院 美术史论系教授 孙美兰:
汤立的作品空灵、淋漓、洒脱,似乎在摒弃纯客观的机械摹写,而在笔情墨趣之外时时透露出静穆的意蕴和深沉幽渺、“澄怀观道”的灵境,因而,画面大开大合、超拔脱尘。其用笔之纵横捭阖,用墨之淋漓酣畅,如舞如泼、如狂如醉,罕见于前人。画面产生的强烈振奋感和动情力,展卷令人惊慕。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画家、评论家 何怀硕:
汤立的写意花鸟极潇洒狂放,画集中的《寒鸦》、《素妆》等是其中的极品,看似狂笔乱墨,却神形兼备;极豪放,却尽精微,几乎到了无一笔可有可无之严谨,八大山人可谓其典范也。
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山东省文联副主席 张志民:
观汤立先生作品,给我第一印象是自然而然。自然而然是艺术的高境界、是大美。庄子曰:“道法自然,无为为美。”汤立先生的作品笔势开张,气宇轩昂而无狂狷霸悍;设色布局,清新典雅而无脂粉媚态;画面简洁,境界空阔,一花一草,一鸟一石皆托物见志,取魂摄魄,随机生发,物我合一。正所谓:性灵出万象,天然去雕饰。这些均是一个大艺术家的做派,汤立先生的作品有如此气象,其前程不可限量。
江苏省画院院长 宋玉麟:
汤立先生的作品非常精彩,他从汤文选先生那里汲取了一些营养,但他又有非常强烈的个人面貌。他的画还从白石、八大山人那里吸收了很多东西,特别是把八大山人的简这一块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有很好的笔墨功夫,其功力超过了他的年龄。在当代中国画家中,汤立的艺术成就应该说是相当突出的。
中国画研究院 画家 范扬:
看了汤立先生的作品,耳目一新,非常醒目,非常雄强大气,也十分精妙,他的作品有深厚的传统功力,看了令人振奋和激动。他无疑丰富和发展了大写意绘画传统,丰富和发展了文人画传统。他的画具有现代构成意味,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北京美术评论家、画家 石延平:
汤立在大写意花鸟画领域里的强势突显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他的大写意花鸟,既具深厚的传统渊源,又能以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文化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与观照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前辈大师,博采众长而自成一格。他的创作可以看做是承接传统的一种实践与升华,他的成功给当今日渐式微的大写意花鸟画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我们对中国画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他无疑能成为二十一世纪接续以八大山人、齐白石为代表的大写意花鸟画灿烂历史的重要画家。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9-1 08:52
6月9日-14日美术馆举行汤立作品展

2007-06-06 09:15:30   来源:江南晚报


  6月5日获悉,中国著名花鸟画家汤立作品展将于9日在中国美协无锡美术馆举行。展览为期5天。
  汤立自幼受家庭艺术熏陶,6岁开始习画,其父汤文选是当代中国画大家。汤立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88年经文化部批准应邀赴日本举办个展获成功,1989年在英国伦敦举办个展,英女王弟迈克亲王出席画展开幕式,部分作品为王室收藏,1992年为庆祝中日建交20周年,《汤立中国画展》与《董寿平画展》、《宋文治画展》同时在日本举办,广获好评,影响甚大。
  近年来其新作更是不断在国内外美术馆巡回展出,影响力日增。《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书画》、《收藏》等专业权威媒体均有专题追踪报道。(小舟)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9-1 08:56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讨论前的国画大事备忘录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美术在线  更新时间:2003-9-22 9:24:02        ★★★
中华美术在线画廊名录免费上线。现在点击下载《画廊名录上线申请表》,我们将为您的画廊提供基本信息数据上线服务。
  1949年5月22日, 《人民日报》“星期文艺”副刊以“国画讨论”为题发表了蔡若虹的文章《关于国画改革问题——看了新国画预展以后》。提出当时有一部分国画家“深切地感受到国画有急需改革的必要,使国画也和其它艺术一样地适应于广大人民的要求,从而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此后又发表了江丰的《国画改造第一步》、王朝闻的《摆脱旧风格的束缚》。此前《新国画展览会》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
  1950年,《新建设》第一期发表了徐悲鸿的文章《漫谈山水画》,指出:“艺术需要现实主义的今天,闲情逸致的山水画,尽管它在历史上有极高的成就,但它不可能对人民起教育作用,并也无其他积极作用;其中杰作,自然能供我们闲暇时欣赏,但我们现在,即使是娱乐品,顶好亦能含有积极意义的东西。……现实主义,方在开始,我们倘集中力量,一下子可能成一岗峦。同样使用天才,它能使人欣赏,又能鼓舞人,不更好过石溪、石涛的山水吗。”
  1950年,国立杭州艺专绘画系举行教学会议,林风眠在会上检讨自己过去的艺术道路,认为“以前走的路不对”。
  1950年,李可染创作《土改分得大黄牛》、《老汉今年八十八,始知军民是一家》。
  1950年,《人民美术》创刊号上发表李可染的《谈中国画的改造》、李桦的《改造中国画的基本问题》,这是新中国美术史上专业刊物上首先发表的关于改造中国画的文字。
  1951年5月徐悲鸿抱病到山东导述整沂水利工地体验生活,为劳动模范画像。
  1953年,艾青在“上海美术工作者政治讲习班”上作了一篇题为《谈中国画》的重要讲话,后来发表在《文艺报》1953年第十五期上。作为著名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和美术界的领导,艾青在文章中论述了“国画要不要改造”的问题,并给予了一个明确的回答。同时还提出了“新国画”的概念,认为“新国画”必须“内容新”、“形式新”。
  1953年起,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多次组织画家到北京近郊各风景名胜点写生。 7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第二届展览会》在北京展出,共展出280件作品。
  1954年4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为帮助国画家深入现实生活、 创作表现祖国新面貌的新作品”,组织北京的山水画家吴镜汀、惠孝同、董寿平等到安徽黄山、浙江富春山一带作写生旅行。
  1954年9月19日至10月15日,《李可染、张仃、 罗铭水墨写生画展》在北京北海公园展出,展出了他们赴西湖、太湖、黄山、富春山写生的作品。
  在“改造国画”和“繁荣国画”的双重要求下,1953年7月, 北京举办了《中国画研究会第二届展览会》。王逊在看这个展览以后写下了《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发表在《美术》杂志第八期上。王逊在文章中对所看到的作品作了如下的评论:
  “画面上出现了一些新颖的细节——电线杆、火车、写实风的房屋、穿干部服的人物等也可以说明审美思想的改变。但是另外一些方面也必须指出,从山水写生活动中得到的真正的功效是使画家们对于笔墨技法有了新的认识。”
  王逊还非常概括地表述了他对目前国画创作的整体看法:
  “我们今天国画创作中最根本的问题仍是属于思想范围的审美思想和创作思想的问题。无论人物、花鸟、山水所遭遇的问题是共同的:画家要与人民共忧喜,同爱恶,画家才能最后达到根据生活以创造艺术的目的。
  但是从展出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写生之作还不能摆脱老一套的束缚,正如花鸟画还不能完全摆脱旧画稿,人物画不能接触更广阔的题材,是因为没有自由表现的能力,有力不从心之苦的。所以技法的提高必须争取早日解决。”
  王逊的观感反映了当时国画界兴起的山水写生活动中的一些基本状况,客观地说,王逊的意见逻辑谨严,论述全面。但仍然被人看出了其中的“未尽之处”,邱石冥为此提出了补充和不同的意见,他的《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的意见》在《美术》杂志1955年第一期发表以后,引来了“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问题的讨论,这是1949年以来关于国画问题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讨论,《美术》杂志前后共发表了10篇文章,对涉及到这一问题的各个方面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其中1955年第二期发表了线天长、潘绍棠的《对〈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的意见〉的商榷》,徐燕荪的《对讨论国画创作接受遗产问题的我见》;第四期发表了秦仲文的《国画创作问题的商讨》,方既《论对待民族绘画遗产的保守观点》;第六期发表了蔡若虹的《关于“国画”创作的发展问题》,张仃的《关于国画创作继承优良传统问题》;第八期发表了黄均的《从创作实践谈接受遗产问题》,西北艺专美术系理论教研组的《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问题的讨论》,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四年级全体同学的《对继承民族绘画优秀传统的意见》;第九期发表了来稿摘录《对国画创作和接受遗产问题的意见》。这一讨论一直延续到1956年,在《美术》第六期还发表了杨仁恺的《论王逊对民族绘画问题的若干错误观点》;第八期发表了洪毅然的《论杨仁恺与王逊关于民族绘画问题的分歧》,岳松、王枕的《关于杨仁恺一些论断的商榷》。
  从历史的角度回顾新中国美术史上这一次关于国画问题的大规模的论战,虽然讨论的是宏观的国画,但实际上是因为国画写生和山水画的问题所引发。关于国画写生和山水画的问题,秦仲文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山水画写生活动的意义,应当是:由具有山水画传统技法相当基础的画家们,把已经接受到的古人所直接实践过了的技法和理论(尚有待于证实的间接经验),在这样的活动中求得证实,藉以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优点,认识古人的缺点和优点,经过这样的客观实际的证明,使我们获得山水画创作的经验;通过这样的实践,才能够掌握接受传统技法的武器和端正创作作风与信念。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创造出科学的进步的优良的绘画。但是,参加这几次山水写生活动的画家们的观点不是这样的。我不知道他们经过何人的指示,一心不二地去描写了现实景物,并把这样描写来的东西作为创作。我的主张,这样活动应当是以新的方法学习绘画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也不应该是对山水画创作的要求。”显然,作为画家的秦仲文还没有认识到眼前所发生的山水画变革的社会意义,他确实不知道是“经过何人的指示”,可能更不知道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一次讲话已经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而这正是现时的指导方针和文艺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原则。所以秦仲文只能从技术的层面论述山水写生活动的意义,他的观点很明确:写生不等于创作。但是鼓励和提倡山水写生的人则更多的是从高于技术层面的社会学的角度关注它对传统国画的改造和促进新山水画形成的意义。
  1942年在延安聆听过毛泽东“讲话”的美协副主席蔡若虹于这一年的5月5日至15日召开的美协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创作问题的长篇发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中国画继承传统的问题,因此蔡若虹在发言中关于国画创作的发展问题的意见就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他的发言也是对学术界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问题的讨论所给予的一个具有官方性质的定论。蔡若虹认为:“重新提倡写生,就是请画家们退出死胡同走上现实主义大道的第一步;其目的是让画家们接触现实生活,同时养成具有表现实际物象的能力。近年来有些画家这样做了,山水画家到名胜地区观察了真山真水,花鸟画家也观察到了真花真鸟,人物画家也进行了人体写生;有些画家制作了不少的写生习作,有的画家根据实际观察的印象创作了一些作品;这种做法不但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是继承中国古代‘师造化’的优良传统方面一件大大的好事。同时,我们必须认清,‘国画’家进行写生活动还仅仅是开始,萌芽是不能一下子就变成绿叶婆娑的,开始接触生活实际的画家也不会马上就创作出来最好的作品;从进行写生到从事创作,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就从根据实际物象的写生活动或根据现实生活的创作实践来说,它本身也还有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应当承认,我们‘国画’方面的写生习作和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都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可是却有人提出了疑问;提倡写生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吗?艺术就是这种‘如实地反映现实’吗?‘国画’创作难道不要学习古人的‘经营位置’和‘传模移写’吗?这些问题是应当提出的,可是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却不能忘记事情的发展过程。”蔡若虹的《关于‘国画’创作的发展问题》的意见,虽然没有直接针对秦仲文,但还是从正面回答了秦仲文提出的问题。历史地看,他们基于各自立足点的论述都没有错,也代表了各自的阵营,而从蔡若虹所强调的“发展过程”来看,八十年代李可染、张仃在中国画坛上的成功,也或多或少地说明了蔡若虹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后来周扬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关于美术工作的一些意见》的报告也指出:“近年来,新的国画创作已有很多的成绩。国画家开展写生活动,这是很好的事。好处首先是在,打破了国画界传统的模仿风气。我们必须把创作放到生活的基础上。国画的改革和发展,是无论如何不能脱离真实反映新的时代的生活的要求,违背新的时代人民的需要的。”周扬的讲话是一种官方性质的表态,它的积极作用是从正面肯定了国画写生,同时对后来的国画创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改造国画”和“繁荣国画”的基本要求和国画写生的具体实践,为1949年以后新国画的确立创造了契机,而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问题的讨论则为传统的国画在未来的发展奠立了基础。因此在写生的过程中,国画家对生活的把握、对题材的选择以及社会特别是执政党对国画家所把握、所选择的认可,都是传统国画出现新貌的基本条件。所以说五十年代的国画反映了国画改造的成果,也为50年国画的发展树立了新传统。
  1955年3月27日,《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北京开幕。 这个展览在当时被认为是“新中国美术家们实践毛主席‘文艺为工农兵’的文艺方针所取得的又一个重大的胜利。”这一次全国美展对国画的发展以及它在现代美术史上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次展览会上,“新山水画”好评如潮,获得了其他题材所没有的礼遇。但是属于新国画的人物画却受到了舆论的挑战,“汤文选的《喂鸡》按整个画面效果来看,是很好的,但人物的脸部画得灰灰的,看了很不舒服。蒋兆和、石鲁、李斛的作品中,人物脸部也都是不适当地运用了‘西法’,给人以一种龌龊的感觉”,还有一些画家“不承认李斛的‘工地探望’与宗其香的‘突破碾庄’是‘国画’,而是西洋水彩画。”如果说这样的意见是来自一般群众的看法,那可能会理解为新法还没有为群众所接受,但这却是来京参观这个展览的美术工作者的意见,因此这样的意见就反映了国画改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显然人物画在改造中融合西法还不完善,但是这一问题的提出在历史的时空中却给山水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这次画展中,关山月的《新开发的公路》、潘韵的《春之晨》、张雪父的《化水灾为水利》、岑学恭的《木筏》、董义方的《潮水落下去的地方》等都是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和生产生活相联系,为新山水画赢得了评论家的一片赞誉。在国画改造的过程中,新山水画的表现是以一种现实感受和传统方法的结合,体现时代对国画的要求,在审美上它们非但没有完全排斥与传统的联系,相反却是依靠这样的联系建立了新与旧之间的桥梁。这是新山水画成功的一个基本的要素,也是传统国画在新的时空中得以立足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就在“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的讨论”进行中并引起各方关注的时候,1956年6月,《文艺报》第十一期也以“发展国画艺术”为题,发表了一组文章,它们是:于非 的《从艾青同志的“谈中国画”说起》、俞剑华的《读艾青同志“谈中国画”》,《文艺报》为此而加发了“编者按”。此后又发表了张伯驹的《谈文人画》、秦仲文的《读艾青“谈中国画”和看中国画展后》、刘桐良的《国画杂谈》。宋仪的《发扬传统不能因噎废食——俞剑华同志〈读艾青同志“谈中国画”〉一文读后》、邱石冥的《关于国画问题》。
  这一年的4月8日至5月10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又举办了第三届画展,7月,《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也在北京举行,胡佩衡在观后感中说:“从整个展品来看,显然是比第一届全国国画展前进了一大步,可以看出全国国画家几年来已进一步地面向生活,在许多作品中表现了新的生活和新的事物,在作品内容和题材上扩大了创作的范围,很多作品都是生活中宝贵的纪录,使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国画作品日益充实起来,这真是可喜的现象。”
  如果说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所带领的新山水画创作把国画的改革领上了传统国画获得新生的坦途,那么关于国画问题的讨论则为国画在新中国的发展作了基本的理论准备,可以说这是中国画发展史上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9-1 08:58
              
            改造国画与繁荣国画

            
  新国画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美术界首先开展了新年画创作运动,以此来推动当[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193.jpg]在世界和平大会上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
1949年 徐悲鸿
@徐悲鸿(1895一1953),江苏宜兴人。早年曾就读于上海美专。1917年赴日本留学,半年后回国任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留法,1927年口国,1928年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29年起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1946年任北平艺专校长。1949年后任中央美院院长、全国美协主席、中国文联常委。1949年8月10日,以“革新国画”为宗旨的北平“新国画研究会”成立,徐悲鸿和叶浅予、王朝闻、邱石冥、周养庵等发表了新国画的演讲,徐悲鸿等19人被选为研究会委员,其中叶浅予、黄均、陆鸿年、赵梦朱、田世光、张艾冀为常务委员,刘凌沧为秘书,会内设会务部和研究部,研究科目分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会址设在北海公园静憩轩。至此,关于“革新国画”的工作在新中国没有成立之前就在组织上确定下来,为留下历史影响的改造国画的工作拉开了序幕。[/img]时的美术创作和画家的思想改造。在新中国美术史上这个最初的运动中,许多从旧社会过来的画家以一种对新制度的憧憬而产生了很高的积极性和热情,自觉地参加了50年代初的新年画创作运动。那一时期许多以前画传统国画的画家也开始学习从延安而来的新年画的风格,并结合现实中的题材要求创作了一批新年画,如李可染的《土改分得大黄牛》(1950年)、《老汉今年八十八,始知军民是一家》(1950年)、《工农模范北海游园大会》(1952年)等,尽管那些过去画传统国画的画家不可能像那些革命画家那样驾轻就熟地运用新年画的技巧表现新的现实题材,但是他们的参与却说明了共产党的文艺思想对画家思想改造的成果。而对传统国画的推陈出新是在新年画创作的高潮过后,人们自然顾及到的一项工作,原因很简单,就是新年画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多层次的审美需求。

   实际上新生的政权从来都没有忘记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国画。1949年4月《人民日报》就开展了"国画讨论",1950年《人民美术》的创刊号上也发表了李可染的《谈中国画的改造》、李桦的《改造中国画的基本问题》,这是新政权下专业刊物上首先发表的关于改造中国画的文字。而同一时期徐悲鸿也发表了《漫谈山水画》 一文,他指出:"艺术需要现实主义的今天,闲情逸致的山水画,尽管它在历史上有极高的成就,但它不可能对人民起教育作用,并也无其他积极作用;其中杰作,自然能供我们闲暇时欣赏,但我们现在,即使是娱乐品,顶好亦能含有积极意义的东西,……现实主义,方在开始,我们倘集中力量,一下子可能成一岗峦。同样使用天才,它能使人欣赏,又能鼓舞人,不更好过石溪、石涛的山水吗。"徐悲鸿的这篇文章反映了50年代初期有关传统国画出路问题的主导性的思想倾向,而以现实主义的大旗统帅艺术创作的思想亦至此得以明确。可以说1949年以后经历了一个百废待兴的历史过程,各行各业都有个由旧到新的[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195.jpg]丰收图
1952年 潘天寿
潘天寿(1897一1971),浙江宁海人。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1923年起任教于上海美专和新华艺专。1928年任西湖艺术院教授。1944年起任国立艺专校长。1949年后历任全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院院长。1949年前,潘天寿也画了少量的人物画,如《旧友晤谈图》(1948年)、《观画图》(1948年)、《行乞图》(1948年),其审美取向还是以士大夫的思想为依归,而他的其它山水、花鸟之类则更是如此,面对新的社会的新的要求,潘天寿像同时代的许多画家一样,陷入了茫然之中。他们有心跟随时代的要求,但落实到画面之上则显得力不从心,1950年,他创作了《踊跃多缴公粮》,1952年又创作了《丰收图》,成为一个时代中的“丰收”系列。尽管后一图中加进了椰树、棕叶芭蕉和家禽,使画面有了一点生机,避免了前图中的呆板,但画中的人物仍然未有起色,更不用论其表现主题的能力。所以潘天寿只好用春联中的文字--“十年迎建设,五谷庆丰登”,来“画龙点睛”。[/img]改造工作,当然文艺中的各个部门就更是如此,因为宏观的理论支持了这样的基本认识:社会的经济基础改变了,与之相应的上层建筑就不得不变。所以上述几篇文章的发表,一方面反映了社会潮流的基本走向,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解释"解放后中国画突然降临的沉寂 这样一个现时的困惑。显然因为新年画创作运动而引发的中国画的沉寂,并不是一个美术史的认知,它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往意。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而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实了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但是由于当时正在开展新年画创作运动而无暇顾及到中国画的改造,所以这一重要的问题就被暂时搁置到一边。

   这一时期[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196.jpg]和平鸽
1952年 齐白石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谭人。早岁家贫,于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始木工,次年改习雕花。1888年正式学画于胡沁园、谭溥等师,并从王湘倚攻读诗文。1902年起远游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等地,见识大增。1917年二度进京,结识陈师曾、姚茫父等。1919年定居北京。曾一度任教于北平艺专。以卖画为生。1949年当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受聘为中央美院名誉教授。历任全国美协主席、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1953年,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荐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1949年后的齐白石已是暮年,但仍然不停画笔,虽以习惯题材见长,可是也面了一些企望和平的作品。此幅为外国友人所作。[/img]也有一些国画家致力与改造中国画的实践,首先是北京的80余位画家于1949年4月在中山公园举行了"新国画展览会",此后徐悲鸿创作了《在世界和平大会上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1950年,傅抱石开始了表现毛泽东诗意的山水画探索,这一年李可染创作了《土改分得老黄牛》,潘天寿于1952年创作了《丰收图》。这些作品作为改造国画最初的成果,虽然在美术史的发展中并不十分重要,但确是改造国画源头上的星星之火,也是认识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画问题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实际上传统国画的推陈出新是在新年画创作的高潮过后,这时不管是文艺政策的制定还是社会的审美需求,都已感到新年画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多层次的审美需求。[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198.jpg]渔浦桃花
93厘米×46厘米
上海朵云轩藏
1951年 吴湖帆
吴湖帆(1894一1968),江苏苏州人。从陆廉夫(1851一1920)学画,25岁开始卖画为业。1939年在上海设梅景书屋招生授徒。曾任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跨过1949年的国画家,当他们拿出自己的作品面对社会时,一般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具有传统的技法,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表现”。因此在1953年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召开以后,国画家普遍认识到深入生活、改造思想、开展创作活动的意义。[/img]

   1953年初,从延安而来的留法画家、诗人艾青在"上海美术工作者政治讲习班"上作了一篇重要的讲话,后来以《谈中国画》为题发表在《文艺报》1953年第15期上。作为著名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和美术界的领导,艾青不仅在文章中论述了"国画要不要改造"的问题,并给予了一个明确的回答,同时还提出了"新国画" 的概念,认为"新国画"必须"内容新"、"形式新"。关于山水画,他以为是中国画中仅次于人物画而"最有严重的问题"的领域,因此他提出了"画山水必须画真山水","画风景的必须到野外写生"。艾青在新年画创作运动已取得显著成果的情况下适时地提出中国画的问题,应该说是代表党向国画家发出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号召。

  如何突破国画旧传统的束缚,如何创造传统国画的新生,是50年代国画的主题。1953年9月16日至10月10日,"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在北京举行,[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01.jpg]黄山散花精舍
134.5厘米×65.5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1954年 刘海粟
刘海粟一生10上黄山,“漫将一砚黎花雨,泼洒黄山几段云”,表达了对这一自然景观的偏爱。[/img]共展出23个省市的200余位作者的245件作品,其中有姜燕的《考考妈妈》、刘子久的《给军属拜年》、汪慎生的《黄鹏》、黎雄才的《森林》等。这次展览会的举行本身就说明了国画开始受到了应有的重视。王朝闻也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说:"这许多作品,内容是多样的,表现方式也是多样的。它们证明:运用传统的国画技法反映新事物,没有严重的障碍。"

   从1953年开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就多次组织画家到北京近郊各风景名胜点写生,应该说这与艾青的讲话或当时党对国画家的要求有着必然的联系。1954年4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为帮助国画家深入现实生活、创作表现祖国新面貌的新作品",  组织了北京的山水画家到安徽黄山、浙江富春山一带作写生旅行,开时代风气之先。1954年6月9日,全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国画组在京召开了黄山写生座谈会,刚从黄山归来的画家吴镜汀、惠孝同、董寿平、周之亮、王家本等,北京的画家徐燕孙、胡佩衡、吴一柯、溥松窗、陈少梅等出席了会议,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作为一个新中国的画家,[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03.jpg]乐山大佛
59厘米×44厘米
1956年 李可染
李可染继1954年的写生之后,再次作历时8个月的写生。李可染溯长江,过三峡,行程万里,作画近200幅,后来中央美院为他组织了观摩展,在国画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次写生不仅对李可染艺术风格的成型至关重要,同时也为国画的发展确立了一种方向。[/img]脱离了实际生活是不会搞出好的作品来的"。座谈会之后,画家徐燕孙还撰写了《北京国画家山水写生活动》一文,发表在《美术》第7期上。美协的创作委员会从组织画家写生到召开座谈会等一系列的活动,都表明了对改造国画的重视。

   1954年李可染、张仃、罗铭也赴西湖、太湖、黄山、富春山写生,并于9月19日至10月15日在北海公园举办了"李可染、张仃、罗铭水墨写生画展"。 这一年北京中国画研究会还举办了第二届展览会,应该说这一系列的活动反映了希望"国画繁荣"的基本要求和画家的种种努力。王逊在看了中国画研究会第二届展览以后写下了《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发表在《美术》杂志第8期上。王逊对描写真山真水的画作了如下的评论:"画面上[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07.jpg]洞庭醉墨楼
133厘米×71厘
1961年 朱屹瞻
朱屹瞻(1892一1996),江苏大仓人。早年自习国画,青年时两度赴日本学西画。50年代后专攻国画。1962年在上海、南京、西安举办个人画展。历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全国美协顾问、美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img]出现了一些新颖的细节--电线杆、火车、写实风格的房屋、穿干部服的人物等也可以说明审美思想的改变。但是另外一些方面也必须指出,从山水写生活动中得到的真正的功效是使画家们对于笔墨技法有了新的认识。"

   王逊还非常概括地表述了他对目前国画创作的整体看法:"我们今天国画创作中最根本的问题仍是属于思想范围的审美思想和创作思想的问题。无论人物、花鸟、山水所遭遇的问题是共同的:画家要与人民共忧喜,同爱恶,画家才能最后达到根据生活以创造艺术的目的。

  "但是从展出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写生之作还不能摆脱老一套的束缚,正如花鸟画还不能完全摆脱旧画稿,人物画不能接触更广阔的题材,是因为没有自由表现的能力,有力不从心之苦的。所以技法的提高必须争取早日解决。"

   王逊的观感反映了当时在全国国画界兴起的山水写生活动中的一些基本状况,客观地说,王逊的意见在[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15.jpg]石窟艺术的创造者
110厘米×80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1954年 潘挈兹
潘挈兹(1915一),浙江武义人。1936年毕业于北平京华美术学院。1945年初到敦煌临摹壁画。1949年到上海军管会文艺处美术工场工作,为上海新国画研究会创立人之一。1951年调北京筹办敦煌文物展,并留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美术组组长。1958年调全国美协。1965年调北京画院。历任全国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画》主编、全国美协理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长。[/img]表述上还是逻辑谨严,并兼顾到方方面面,但仍然被人看出了其中的"未尽之处"。邱石冥为此提出了补充和不同的意见,他的《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的意见》在《美术》杂志1955年第1期发表以后,引来了"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问题的讨论,这是1949年以来关于国画问题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讨论。第二期发表了钱天长、潘绍棠的《对〈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的意见〉的商榷》,徐燕孙的《对讨论国画创作接受遗产问题的我见》;第4期发表了秦仲文的《国画创作问题的商讨》,方既的《论对待民族绘画遗产的保守观点》;第6期发表了蔡若虹的《关于"国画"创作的发展问题》,张仃的《关于国画创作继承优良传统问题》;第8期发表了黄均的《从创作实践谈接受遗产问题》,西北艺专美术系理论教研组的《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问题的讨论》,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四年级全体同学的《对继承民族绘画优秀传统的意见》;第9期发表了来稿摘录《对国画创作和接受遗产问题的意见》。这一讨论一直延续到[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18.jpg]一辈子第一回
101厘米×63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1954年 杨之光
杨之光(1930一 ),广东揭西人。1948年就读于广州市立艺专,同时入南中美专随高剑父学画,1950年入苏州美专上海分校国画科,同年夏天考入中央美院,1953年毕业后任教于武汉中南美专,1958年起任教于广州美院,历任教授、副院长、全国美协理事。这是当时较多见的关于民主选举内容的代表作之一,获向科学“文化进军奖章”,为杨之光的成名作。[/img]1956年,在《美术》第6期上还发表了杨仁恺的《论王逊对民族绘画问题的若干错误观点》;第8期发表了洪毅然的《论杨仁恺与王逊关于民族绘画问题的分歧》,岳松、王枕的《关于杨仁恺一些论断的商榷》。这些文章对涉及到这一问题的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关于山水画写生活动和新山水画的问题,秦仲文指出:"山水画写生活动的意义,应当是:由具有山水画传统技法相当基础的画家们,把已经接受到的古人所直接实践过了的技法和理论(尚有待于证实的间接经验),在这样的活动中求得证实,藉以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优点,认识古人的缺点和优点,经过这样的客观实际的证明,使我们获得山水画创作的经验;通过这样的实践,才能够掌握接受传统技法的武[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20.jpg]新开发的公路
1949年 关山月
1949年7月之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举办了“艺术作品展览会”,这个展览后来也被称为“第一届全国美展”。该画为展出的国画类作品之一,关山月(1912一2000),东阳江人。1933年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1935年入春睡画院,抗战后随高剑父去澳门。1947年被聘为广州艺专教授。1950年起历任华南文艺学院、中南美专、广州美院教授、院长,又任全国美协副主席、美协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img]器和端正创作作风与信念。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创造出科学的进步的优良的绘画。但是,参加这几次山水写生活动的画家们的观点不是这样的。我不知道他们经过何人的指示,一心不二地去描写了现实景物,并把这样描写来的东西作为创作。我的主张,这样活动应当是以新的方法学习绘画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也不应该是对山水画创作的要求。" 显然,作为画家的秦仲文还没有认识到眼前所发生的山水画变革的社会意义,他确实不知道是"经过何人的指示",更不知道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一次讲话已经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文艺的方针大略,而这正是现时的指导方针和文艺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原则。所以秦仲文只能从技术的层面上论述山水写生活动的意义。他的观点很明确:写生不等于创作。但是鼓励和提倡山水写生的人则更多的是从高于技术层面的社会学的角度关注它对传统国画的改造和促进新山水画形[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22.jpg]两个羊羔
79.3 厘米×39.3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1954年 周昌谷
周昌谷(1929一1986),浙江乐清人, 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历任浙江美院教授、全国美协理事、美协浙江分会副主席。此画获1955年“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在当时对国画界有很大的鼓舞,人们从此看到了传统国画的希望。[/img]成的意义。

   1942年在延安聆听过毛泽东"讲话"的美协副主席蔡若虹于这一年的5月5日至15日召开的美协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创作问题的长篇发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中国画继承传统的问题,因此蔡若虹在发言中关于国画创作的发展问题的意见就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他的发言也是对学术界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问题的讨论所给予的一个具有官方性质的定论。蔡若虹说:"重新提倡写生,就是请画家们退出死胡同走上现实主义大道的第一步;其目的是让画家们接触现实生活,同时养成具有表现实际物象的能力。近年来有些画家这样做了,山水画家到名胜地区观察了真山真水,花鸟画家也观察到了真花真鸟,人物画家也进行了人体写生;有些画家制作了不少的写生习作,有的画家根据实际观察的印象创作了一些作品;这种做法不但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是继承中国古代'师造化'的优良传统方面的一件大大的[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27.jpg]粒粒皆辛苦
105厘米×65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1955年 方增先
1955年3月27日,由文化部和全国美协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5月3日发表社论《争取我国美术的进一步繁荣和提高》。到1956年“第二届全国画展览会”时,国画的繁荣景象已经显示出来,像方增先这样的年轻画家开始成长起来。潘挈兹在文章中说:“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表现了农民对粮食的珍惜心情,也非常动人。”而在当时《美术》整理的观众意见中,也对此画给予了肯定。[/img]好事。同时,我们必须认清,'国画'家进行写生活动还仅仅是开始,萌芽是不能一下子就变成绿叶婆娑的,开始接触生活实际的画家也不会马上就创作出来最好的作品;从进行写生到从事创作,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就从根据实际物象的与生活动或根据现实生活的创作实践来说,它本身也还有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应当承认,我们'国画'方面的写生习作和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都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可是却有人提出了疑问:提倡写生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吗?艺术就是这种'如实地反映现实'吗?'国画'创作难道不要学习古人的'经营位置'和'传模移写'吗?这些问题是应当提出的,可是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却不能忘记事情的发展过程。"

   蔡若虹的[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29.jpg]玉兰黄鹏
103.8厘米×77.3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1965年 于非闇
于非闇(1889一1959入山东蓬莱人。自幼得家传习书画,1913年后历任京华美专、国立艺专等教职。其间曾在古物陈列所工作。1949年后,任北京市新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及副会长。1954年后,历任中央美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于非闇`是50年代重要的花鸟画家之一,而此幅作品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一方面说明了花鸟画创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回答了“山水花鸟画有无阶级性”的问题。[/img]《关于"国画"创作的发展问题》的意见,虽然没有直接针对秦仲文,但还是从正面回答了秦仲文提出的问题。历史地看,他们都没有错,只不过是各自所持观点具有不同的出发点。再从蔡若虹所强调的"发展过程"来看,80年代李可染、张仃在中国画坛上的成功,也或多或少他说明了蔡若虹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后来周扬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关于美术工作的一些意见》的报告也指出:"近年来,新的国画创作已有很多的成绩。国画家开展写生活动,这是很好的事。好处首先是在,打破了国画界传统的模仿风气。我们必须把创作放到生活的基础上。国画的改革和发展,是无论如何不能脱离真实反映新的时代的生活的要求,违背新的时代人民的需要的。" 周扬的讲话是一种[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30.jpg]歌唱祖国的春天
138×82厘米
上海中国画院藏
1956年 程十发
在“第二届国画展”期间,全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召开了“国画座谈会”,在京的部分国画家和来自四川、陕西、山东等地的国画家4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叶浅予和涂燕孙主持,文化部部长夏衍在会上的发言中肯定了近年来国画方面的巨大成就,认为这次画展不论是质还是量,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此幅获“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img]官方的表态,它的积极作用是从正面肯定了国画写生,同时对后来的国画创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繁荣国画的基本要求和国画写生的具体实践为新山水画的确立创造了契机,而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的讨论则为新山水画的发展奠立了基础,也为人物画和花鸟画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惜鉴。因此在写生的过程中国画家对生活的把握、对题材的选择以及社会特别是执政党对国画家所把握、所选择的认可,都是国画改造得以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

   在创造新国画的现实要求中,以写生为起始的国画改革,为传统国画创造了脱离旧体系而获得新生的机缘。自1949年7月2日"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后,1955年3月27日,举行了"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出现了李斛的《工地探望》[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32.jpg]捕鱼
38厘米×40厘米
上海美术家协会藏
林风眠
1949年,军管会接管了杭州艺专,艺专的教授从心里接受了新的社会现实,但发现自己的艺术和新的现实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他们一方面不断检查自己艺术中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另一方面不断深入到生活之中,希望通过反映新的社会生活来改变自己的艺术面貌,50年代中期,林风眠多次到农村、渔村和工厂,画了一批反映生活的作品,结果是专家叫好(也有部分专家不叫好),群众不满意。以历史的眼光看这场改造运动,出偏差的原因就在于脱离了艺术的规律和艺术家的个性。[/img]、关山月的《新开发的公路》、张雪父的《化水灾为水利》、蒋兆和的《小孩与鸽》、周昌谷的《两个羊羔》、岑学恭的《木筏》等一批优秀的作品。《人民日报》于5月3日发表了社论:《争取我国美术的进一步繁荣和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许多习惯于传统画法的老画家也纷纷从新的题材入手,力图在新社会有新的表现。齐白石以和平鸽表现对和平的愿望以及其他都是最好的说明。1955年6月,齐白石、陈半丁。何香凝、于非闇,4位画家用半个月的时间集体创作了《和平颂》巨幅作品,由出席世界和平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携往芬兰赫尔辛基献给世界和平大会。1955年3月25日,黄宾虹在杭州逝世;[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41.jpg]转战陕北
208厘米×65厘米
中国革命博物馆藏
1959年 石鲁
50年代大规模的组织创作,产生了一批在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这之中有许多表现领袖丰功伟绩的创作,往往表现出一种恒定的模式,而石鲁反其道而行之。表现出了“怪”的特色,他把毛泽东置身于进退维谷的绝境之间,反映了当年毛泽东和共产党人在陕北的真实状况,可谓匠心独运。而在整幅画面上,人物仅是点景而已,这更是表现领袖形象的大突破。1964年,在革命博物馆的陈列审查时,有人对它提出了批评和指责,因此该画从陈列中撤出,由此引发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停止发行已印制好的该画。不仅给石鲁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击,也为后来对作品的批判开了先河。[/img]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在北京逝世。但是他们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却是长存的。

   1956年4月8日至5月10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举办了第三届画展,共展出作品270多件。普遍的意见都认为比前两次画展有了较大的变化,这次展出的属于山水画的作品都表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新山新水。就在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第三届画展展出不久,7月10日,"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又在北京举行,这次展览的作品是在全国1400余位画家的将近3000余幅作品中挑选出来的,共有900多件。这次展览是对全国范围内改造国画成果的检阅,其中主要作品有:陆俨少的《教妈妈识字》、刘子久的《为祖国寻找资源》、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汤文选的《说什么我也要入社[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44.jpg]古木幽林
1961年 何海霞
何海霞(1908一1998),北京人。1924年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1934年拜张大千为师,1946年随张大千入川写生。1956年到西北美协从事创作工作。1982年任陕西国画院副院长,1984年调北京中国画研究院。50年代初,赵望云以西北美协副主席、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的身份为“长安画派”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在西北文协成立始初便组建了国画研究室,1956年又吸收了流散社会的国画家何海霞、陈瑶生、叶访樵、康师尧、郑乃珧等加入到国画研究室,“长安画派于”此时开始孕育成形。[/img]》、杜重划的《上市去》等。

  就在"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的讨论"正在进行中并引起各方关注的时候,1956年6月,《文艺报》第11期也以"发展国画艺术"为题,发表了一组文章,它们是:于非闇 的《从艾青同志的"谈中国画"说起》、俞剑华的《读艾青同志"谈中国画"》,《文艺报》为此而加发了"编者按"。此后又发表了张伯驹的《谈文人画》、秦仲文的《读艾青"谈中国画"和看中国画展后》、刘桐良的《国画杂谈》、宋仪的《发扬传统不能因噎废食--俞剑华同志〈读艾青同志"谈中国画"〉一文读后》、邱石冥的《关于国画问题》。

   可以说到1956年,国画的改造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此,《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发展国画艺术》,此后国画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这一年的最高国务会议通过了决议,提出为培养中国国画家而设立北京、上海两个中国画院,[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46.jpg]灵岩涧一角
117厘米×120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1955年 潘天寿
吴茀之论潘天寿的画:“在构图上大部倾向于奇险一路,戛戛独造,均在破常规立新格上下功夫。往往占据天地之位,不受画幅局限,而空阔高远,令观者有'登昆仑而望河源'之概,极简略时,虽着墨无多,却含意无尽;极繁复时,满幅似无空白,而仍觉境界空灵。”[/img]也为国画的发展作出了组织上的保证。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号召下,《美术》第3期发表了董义方的文章《试论国画的特点》,明确提出"'线'是中国画的命根子",此后《美术》对这一问题组织了讨论,前后发表了邓以蛰、秦仲文、刘海粟的文章以及其他来信的综述,表现了"百家争鸣"的一些特色。可是不久"反右"运动即开始,一部分画家翻船落马,国画创作也因为政治运动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因为"反右",中央美院以及华东分院的彩墨画系又改为国画系,同时恢复了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教学;另外《中国画》季刊在北京创刊,这些可以说是歪打正着。这一年黄胄的《洪荒风雪》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造型和实用艺术展览会"金奖,这是继周昌谷的《两个羊羔》获奖后再度问鼎该奖。 [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54.jpg]松龄鹤寿
1959年 陈之佛
为庆祝国庆10周年,陈之佛以松树下的10只象征长寿的仙鹤,表达了自己的心意。花鸟画的传统题材中,有一些寓意吉祥的事物,它们和人们审美习惯中的一些符号相连接。陈之佛(1896一1962),浙江慈溪人。1915年毕业于浙江省工业专门学校染织科,后留校教图案课。1918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入东京美校工艺图案科。1923年回国,先后任教于上海东方艺专、上海艺术大学、广州市立美专、上海美专、中央大学,曾任国立艺专校长。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等。此画参加了“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img]

   在现代国画发展史上,如果说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所带领的新山水画创作把国画的改革领上了传统国画获得新生的坦途,那么后来在四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江苏中国画院则把这种改革引向了深入发展的道路,从而使表现建设题材的新山水画发展到一个历史的极致。1958年"江苏中国画展览会"在北京共展出60余位画家的161幅作品。傅抱石总结了"三结合"的创[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56.jpg]主席走遍全国
196.5厘米×117.5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1960年 李琦
此画在“第三届全国美展”展出后,人们对领袖人物的塑造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可以下通过向心式的结构,也能表现领袖的高大,也能表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img]作方法--党的领导、画家、群众,是保证创作成功的关键,同时他还以"政治挂了帅,笔墨就不同" 来概括江苏中国画发生变化的原因。这次展览会上钱松喦的《运料》、《罱河泥》,宋文治的《采石工地》,金志远的《劈山引水》,张文俊的《积肥》,以及江苏省中国画院集体创作的《人民公社食堂》、《为钢铁而战》,金若水、陈大羽、罗叔子、谢海燕、诸如樵合作的《南京》,都在属于山水画的范围内表现了明确的主题思想,既反映了江苏国画界"大跃进"的成果,同时也表现了江苏改造中国画的劳绩。

   尽管江苏"新国画"的创作比北京起步晚,但是自这次展览后所表现出的后来居上的气势,不仅为江苏国画在全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还为现代绘画史上"江苏画派"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在江苏国画声誉鹊起的时候,以石鲁为代表的"长安画派"也开始为世人所瞩目,但是石鲁的作品却受到了一些指责,被认为是"野、乱、怪、黑"的代表。1962年,《美术》第4期在"大家谈"的栏目内发表了署名孟兰亭的来信,指出《美术》再三推举的石鲁的画"新则新矣","然仅凭新鲜,而无继承传统的实际功夫,可称之为传统的国画么?""看石鲁先[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57.jpg]载歌行
黄胄
此画参加了“第三届全国美展”。自50年代中期以来,黄胄在画坛上崭露头角,从《洪荒风雪》到《载歌行》不仅表现了他自己艺术上的一个高峰期,同时也表现了现代人物画开始复苏,并走向一种现代风格。[/img]生的画,只是一片水汪汪的烘染,不讲究骨法用笔,充其量而言,有墨而无笔,远不见马夏,近不见四王;乍看似不差,细看则无甚意味了。这是没有传统的表明。"接着,《美术》第5期以"关于中国画的创新和笔墨问题"为题又发表了施立华的《喝"倒彩"》和余云的来信,均表示同意盂兰亭的观点,同时批评了林风眠、洪世清的作品"不能算是中国画的范畴"。此后,《美术》收到来信50余封,1963年继续开展这个专题的讨论,第1期发表了来信来稿综述,问题集中在6个方面:1、对石鲁作品的看法;2、要"喝彩[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61.jpg]祖孙四代
119厘米×97.5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1962年 刘文西
1962年的“第三届全国美展”共展出国画193幅,成为当年国画界的一件盛事,这一年的10月11日,《文艺报》发表社论《反映当前的火热斗争》,要求各种岗位上的文艺工作者们应当根据本身的不同条件,克服各种困难,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战线上的沸腾生活保持经常的联系。从而用多样化的形式、体裁和风格来反映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斗争。此画基本上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要求,而同一时期刘文西的其他创作亦与此要求相关。[/img]"还是要"喝倒彩";3、笔墨技法能否当做艺术批评的唯一标准;4、传统之精英是"笔墨"么;5、"六法"是不是万古不移的金科玉律;6、继承是为了创新。同时发表了李恁的文章《与盂兰亭先生商榷》。第2期又组织了"什么是新,如何新"的"美术家谈心笔会",张安治、辛莽、许幸之、蒋兆和、安林、戚单、司徒乔、王绔、秦岭云、李唤民等都发表了各自的意见。这一期还发表了许一鸣、周韶华、刘纲纪、段千湖的文章。此后这一讨论一直持续到年底,最后在第6期发表了王朝闻的文章《探索再探索--石鲁画集序》,结束了这场讨论。由对石鲁作品的评论所引发的"关于中国画的创新和笔墨问题"的讨论,是1953年"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问题"讨论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学术论争,在现代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962年9月,"潘天寿画展"在北京举行,这不仅是他个人艺术的一个总结,同时也[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64.jpg]夏河装
135.5厘米×68.9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1963年 叶浅予
叶浅予和同时代的画家一样,也有过许多重要的主题创作,1958年他完成了《劈山大渠》,表现了”如今劈山寻常事,桑干河水上山坡“的豪情,当同时代的画家还在深挖主题的时候,叶浅予却疏离了主题,他开始转向他所喜爱的戏剧和舞蹈。1959年,他画了《梅兰芳穆桂英挂帅》,1962年,画了《印度婆罗多舞》,至《夏河装》,已经表露出了在戏剧、舞蹈人物画方面的杰出成就。[/img]是对潘天寿在花鸟画创作上的一个肯定。花鸟画在新中国发展,因为题材的原因,没有得到像山水画和人物画那样的高度重视,尽管齐白石受到了各界的好评,获得了唯一的国际和平奖金,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带动花鸟画的发展。陈之佛的工笔花鸟既融汇了日本画的风格,又在题材上作了种种努力,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他如王雪涛、郭味渠等也都作了各自的努力,表现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同样伴随着时代而沉寂。潘天寿以现实中的雁荡山花突破了传统花鸟画的格局和程式,表现出了时代所要求的新意。同时又融台了山水,使题材间的交互作用在个人风格中成为一个前无古人的变革,不管是《小龙湫下一角》,还是《灵岩涧一角》,有谁还有兴致去指认这是花鸟、那是山水?然而他那充满朝气的映日荷花和搏击长空的时代雄鹰却开创了花鸟画革新中的一条大道。1963年9月,全国美协在北京举行"花鸟画推陈出新座谈会",与会者都认为:"近年花鸟画有很大的发展,在推陈出新上己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感到和时代的要求还有距离。"

   进入60年代的国画,尽管在讲政治的现实境遇中,许多画家忙于应酬各种政治活动,"大办农业"画农村,"社教运动"画"三史","学习雷锋"画雷锋等主题性的创作一浪高过一浪,但在这一时期还是出现了李琦的[img=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newchina/images/litu/266.jpg]机车大夫
1964年  卢沉
卢沉(1935一),江苏苏州人。1951年学习于苏州美专。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此后留校任教于国画系,现为教授。该画为卢沉60年代的代表作,作品具有写实的生活体验,人物造型准确,代表了学院派的风格。在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培养下,像卢沉等一代画家,在造型训练方面优于古人,基础扎实,而在深入生活中,锻炼了他们的创作能力,这一代画家成了80年代之后的画坛主力。[/img]《主席走遍全国》、黄胄的《载歌行》、石鲁的《南泥湾途中》、蒋兆和的《杜甫像》、吴湖帆的《雨后春笋》等一批优秀的作品。"第四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上方增先的《说红书》也成了一个时代的代表作。

   等画完焦裕禄,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开始了,它冲跨了10余年建立起来的改造国画并已见成效的基础。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08-9-1 20:34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