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两地书----管季超复《语文报》-----李德捷先生【德捷先生登陆之后,才可看图片】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19 19:25
标题: ★=两地书----管季超复《语文报》-----李德捷先生【德捷先生登陆之后,才可看图片】

[attach]17079[/attach]
                                太原----》孝感












老师好:
    能结识您很荣幸。梁老师力荐您学养深厚,说有您这样的作者真是编辑的福气。

附件中是寇老师的系列稿,请您参考样式。

    201236月的系列稿我们初步定为“历代书法名家墨迹欣赏”,共四期,每期1500字左右,再配以适当的图片。书法作品欣赏,能使学生在认识作品的价值之后产生审美愉悦。在行文中,可先向学生介绍有关书家的简历和创作背景,唤起欣赏欲望。在欣赏过程中,培养他们多维欣赏的习惯,将作品视为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晶,对作品进行立体解读,争取形成自己的见解。正如您所言,稿子力求深入浅出,有趣味性,能引发阅读兴趣。至于选哪些书家,全看您的材料积累,但一定要是大家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在“正统”之列,无明显的争议。配发的示例图片,也要在十二、三岁的孩子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不可过于高深。我这些都是班门弄斧,还请您多多把关。

      第一期稿件11月5日前要交,这些天我会多与您沟通,尽快确定以便完稿。

在书法教学这方面您积累很多,期待着今后能得到您更多的支持!谢谢!



                                                                                      语文报初中版编辑  李德捷




[attach]16784[/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20 00:37
[attach]16794[/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21 09:46
           孝感--------》太原

德捷先生如晤:
        感谢梁先生举荐和您的信任。
        季超希望自己接下来的行动,不负梁先生举荐之雅意和您的信托。
        前段甚忙,未及时回应,请予谅囿。
        您的编辑策划意图季超试作体会:

[attach]16830[/attach]
       1, 李:201236月的系列稿我们初步定为“历代书法名家墨迹欣赏”,共四期,每期1500字左右,再配以适当的图片。
    [超:字数有上限,版面文字容量控制。图文并呈,既是‘书法’作为视觉艺术来介绍,图文呼应之必需,也是活跃版面,增强美感之必需。诚如君言:‘使学生在认识作品的价值之后产生审美愉悦’]

    2,李:在行文中,可先向学生介绍有关书家的简历和创作背景,唤起欣赏欲望。
       [超:书家简历,务必求‘简’,因不是为了介绍书史,学生不必了解那么细,写多了,也占多了总字数。创作背景介绍部分似可以类如‘报告文学’的笔法来写,不违史实,又有如临其境的‘穿越’感,文字可以活泼,添些读趣。]

     3,李:在欣赏过程中,培养他们多维欣赏的习惯,将作品视为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晶,对作品进行立体解读,争取形成自己的见解。
       [超:非常佩服德捷先生的这个策划指导意见。‘多维欣赏’,让‘老生’在‘常谈’之外,多少让这组短文出点新意;也让学生读者从中得些思维方式和艺术鉴赏方法的启发,‘将作品视为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晶,对作品进行立体解读,争取形成自己的见解’则充分体现咱们语文课/《语文报》/这个版面与一般‘纯书法’媒体的不同。]

      4,李:正如您所言,稿子力求深入浅出,有趣味性,能引发阅读兴趣。至于选哪些书家,全看您的材料积累,但一定要是大家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在“正统”之列,无明显的争议。配发的示例图片,也要在十二、三岁的孩子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不可过于高深。
      [超:‘一定要是大家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在“正统”之列,无明显的争议’,这句要求,季超谨记不违。《语文报》久享盛誉,权威媒体,求稳,是必要的。]

            5,李:第一期稿件11月5日前要交,这些天我会多与您沟通,尽快确定以便完稿。
            [超:四期详纲,11月5日前交,做得到;完整文稿,延至15日再交,可否?]


            近期事冗,迟复为歉;谨遵君命,尽快完成作业送呈批改。


                                                                                                湖北 孝感 孝南区教研室 管季超 拜上 2011。10。21。

[attach]16829[/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21 10:32
[attach]16828[/attach]
作者: 语文报梁朱杏    时间: 2011-10-21 10:51
期待管老师给《语文报》广大读者带来新的惊喜!

[attach]16831[/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21 11:13
梁先生如晤: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谢君力荐,季超惶恐,怕有负君举荐之雅意。

         德捷先生编辑策划意图季超尽力去体会,争取把命题作文完成好。

         《语文报-书法版》合订本收到后,一直想写篇长篇报评,至今未成。上周在全市幼儿园教师优质课赛当评委,听课12节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32835&extra=&page=1;18号又在一所农村村小姜窑小学试上了两节作文课,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39831&extra=&page=119日整理资料一天;20日在毛陈初中指导四位音乐教师说课;今天要交期中统考语文考试卷;26-28要到汉川担任全市音乐教师说课赛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39177&extra=&page=1的评委;29日仅歇一天,30-下月2号,又要协助组织http://xnjyw.5d6d.com/thread-39758-2-1.html全市美术教师的版画技法培训会。

          本周日,有一家民办美术学校
http://xnjyw.5d6d.com/forum-135-17.html举行教研活动,校长是我一个兄弟,要去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866647.html捧捧场。

                                                                                    季超 复



[attach]16837[/attach]
作者: 语文报梁朱杏    时间: 2011-10-21 13:49
管先生客气了。
9月底给你留了言,一直未回复,我想可能是忙吧?
约请你撰写的文字,不知进展如何?
上午和刚才打你电话,一直没人接,太忙了!


[attach]16848[/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21 13:58
君‘言’留于何帖之后??

季超真没见到。

罪过罪过!!


可发一短信/或跟帖述其要点,一定马上回应。

现在我在线。

上午,我到邮局取长沙开福区美术教研员罗炜寄赠我的书去了。
http://xnjyw.5d6d.com/thread-35878-1-1.html
http://zgjypl.5d6d.com/bbs.php?gid=16

上午,我以为是德捷先生的来电,打给他了。


[attach]16866[/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23 19:57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语文报社联合举办
我们的时代——狄更斯创意写作和纪实摄影大赛(少年组)
参赛指南

  竞赛主题:我们的时代——狄更斯创意写作和纪实摄影大赛
  “这是美好的时代,这是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狄更斯
  英国文学巨匠狄更斯典型的艺术创作特点,就是用白描的手法去记录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独特性,他的文学创作观念和我国的文以载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用创作人的观察去触摸社会的动态,经过艺术加工后呈现整体的时代风貌。
  我们希望学生用文字和图片去记录当代中国城市在向前发展中的独特风貌,用心灵的眼睛去描绘出今日城市的镜像,用思想的光芒去聚焦我们的城市中的明媚与忧伤。光影交错中,我们期待您能展示出您心目中真实的城市印象。

  1.参赛资格:
  参赛者为1993年9月1日以后出生的在校学生(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作品要求:
  ·文图请围绕大赛主题“我们的时代”创作,标题自拟。
  ·无论文字描写还是影像照片(彩色、黑白均可,必须保留数码照片拍摄信息),皆应为原创作品,否则视为无效。
  ·形式:文字、单幅照片、组照或图文组合作品均可。
  ·文字投稿或图片配文字数不超过500字。
  ·照片作品限为1978年之后拍摄的,反映中国时代变革的作品。
  3.奖项设置:

奖项

获奖人数

奖励

一等奖
2名

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与语文报社共同颁发的特制证书;
赴英国参加伦敦书展,包括: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承担往返国际机票、当地住宿费用,安排在当地的文化活动。
二等奖
若干名(依据参赛数量与质量而定)
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与语文报社共同颁发的特制证书;
国内知名作家签名的狄更斯全集;
狄更斯玄孙女亲笔签名主题奖品。
优秀奖
若干名(依据参赛数量与质量而定)
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与语文报社共同颁发的特制证书;
精致礼品。
指导奖
(一等奖与二等奖获奖者的指导老师以及组织50名以上参赛学生的老师)
若干名(依据参赛数量与质量而定)
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与语文报社共同颁发的特制证书。


  4.活动时间:
  投稿日期:2011年9月2日-2011年12月7日20:00以前
  获奖结果公布:获奖结果将于2012年2月7日前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官方网站
  (www.britishcouncil.org.cn )公布。
  5.投稿方式:
  个人投稿:
  文学作品投稿 (500字以内) :
  A.网上提交:通过腾讯(http://blog.qq.com/zt/2011/dickens/index.htm)或色影无忌(http://www2.xitek.com/topic2011/Dickens/)的专题页面直接上传
  B.邮箱提交:请在邮件标题中注明文学作品投稿,并发送文字内容和标题至官方邮箱 622006637@qq.com,同时需在邮件中注明作者姓名、组别(请注明少年组)、居住省份、电话、电子信箱、学校以及指导老师
  摄影作品投稿(网上提交单幅不大于256KB,配图文字数不超过500字):
  A.网上提交:通过腾讯(http://blog.qq.com/zt/2011/dickens/index.htm)和色影无忌(http://www2.xitek.com/topic2011/Dickens/)的专题页面直接上传
  B.邮箱提交:请在邮件标题中注明摄影作品投稿,并通过附件发送摄影作品或图文组合作品到官方邮箱 622006637@qq.com,同时需在内文中注明作者姓名、组别(请注明少年组)、居住省份、电话、电子信箱、学校以及指导老师
  集体投稿:
  A.请组织学生参赛的老师,统一将所有参赛学生的作品(不论是摄影还是文学作品),以zip文件的格式,发送到dgssnz@qq.com。Zip文件名请注明教师姓名-学校-省份-参加学生人数。
  B.Zip文件内的单个学生作品(不论是摄影还是文学作品),必须满足个人投稿里的投稿要求, 并用“作品名—学生姓名”命名。
  6.评委团成员:
  陆建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蔡智敏: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王文澜:中国日报总编辑助理、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那日松:798映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像素》杂志主编、著名策展人
  黑  明:摄影师
  7.颁奖仪式:
  2012年2月7日,即狄更斯诞辰200周年日当天,将在英国驻华大使官邸举行庆祝活动并邀请本次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到现场领奖。
  8.注意事项:
  ·参赛者应拥有参赛作品的有效版权,作品须为原创,不得抄袭、假冒。评审后如作品不符合本条款要求,主办方有权取消获奖资格。
  ·参赛者通过不同方式提交的同一作品,将被视为一件作品,主办方对重复作品不做评选。
  ·参赛摄影作品可以通过软件做适当处理,但不得使用合成方式改变作品的原貌。
  ·参赛者需保证提交作品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作品涉及的肖像权,著作权和名誉权由参赛者本人承担。
  ·公布获奖名单后,主办方会要求获奖人在指定日期内提供与参赛信息一致的身份证影印件及摄影作品原始数码照片,作为获奖证明。无法提交有效身份证明或提交信息与原始信息不符者,视为无效。
  ·少年组特指1993年9月1日以后出生的在校学生,非在读学生作品不在少年组评奖之列。
  ·主办方有权将提交的参赛作品免费用于活动的相关宣传和推介。
  ·主办方处拥有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作者: 李德捷    时间: 2011-10-24 08:52
         太原----》孝感








管老师:
          您好!
         您的回复我已认真看过.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思路已经取得了完全的统一。
          您对<语文报>的熟悉,对于编辑业务的了解,让我对您的稿件有了更大的期待。  
           关于交稿时间,就依您的意思,11月5日出提纲,11月15日敬候第一期稿!
                                                              李德捷 于太原



[attach]17026[/attach]
作者: 语文报梁朱杏    时间: 2011-10-24 13:48



                 太原----------》孝感/ C" t$


管君:

      9月29日给你‘本站短消息’留言,你查查。
     本想早告诉你,现在没时间了。本周内交一篇500字以内短文,是本报今年寒假“我爱书法”特号《卷首语》。
      俺不商量,直接给你下通知了{:soso_e112:}

                                                  梁 即日




[attach]17024[/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10-24 17:36
                  孝感--------》太原



梁先生:

        ‘奉天承运梁皇诏曰’已看到。


        500字不多,比李先生布置的任务难度低些。
        遵命本周成稿!  


         在这500字里,我想说四层意思:
         ------书法学习重要;
         -------书法学习有趣,也要讲方法;
         -------各地有不少同学在书法学习上有好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寒假到了,时间相对宽松,正是习练书法的好时机,祝同学们进步,天天过得充实,开心。

         整篇的语调要是轻快地,鼓励地,如师长之叮咛,如友朋之劝导,比较宏观,不能琐细。

        此设想不知当否??

                                                                               超 [attach]17022[/attach]领旨


[attach]17022[/attach]



[attach]17162[/attach]
作者: 语文报梁朱杏    时间: 2011-10-25 09:26
妥!

[attach]17025[/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0-25 15:24
喳·!{:soso_e120:}

[attach]17023[/attach]
作者: 语文报梁朱杏    时间: 2011-10-27 08:50
管君:
是否在大文中提一下中央号召的建设文化强国,随便一说,妥否请您斟酌。
[attach]17051[/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2 12:16
[attach]17050[/attach]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2902392
书法欣赏=视频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40285&extra=

备课

http://www.wenhuacn.com/shufa/shufa.asp
法书图录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700767o1p0.html

王书欣赏=视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2 17:07
[attach]17076[/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2 21:27
                         太原=========》孝感


[attach]17109[/attach]




管老师:
     好。
     用于本报的一则广告宣传语请您用毛笔题写,因为读者是初一的学生,所以请一定用较规范的简体字,谢谢。

余闻道,《语文报》

(横、竖各一幅,请加书名号)


11月20日前扫描或拍摄后电子稿传给我即可,请注意清晰度.
奉稿费50元,谨表谢意。稿费将在3月奉上.
收到请简复.

系列稿还请多多费心!


-------------------------------------
                                                                  <语文报>编辑  李德捷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3 22:44
[attach]17202[/attach]


http://xnjyw.5d6d.com/thread-25413-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5413-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3 23:38
[attach]17212[/attach]
作者: 语文报梁朱杏    时间: 2011-11-14 15:40
管君:
任务最后期限已至,请及时开机,联系{:soso_e100:}
[attach]17259[/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4 18:14
        孝感======》管季超自言自语
[attach]17257[/attach]
1, 李:201236月的系列稿我们初步定为“历代书法名家墨迹欣赏”,共四期,每期1500字左右,再配以适当的图片。
    [超:字数有上限,版面文字容量控制。图文并呈,既是‘书法’作为视觉艺术来介绍,图文呼应之必需,也是活跃版面,增强美感之必需。诚如君言:‘使学生在认识作品的价值之后产生审美愉悦’]

    2,李:在行文中,可先向学生介绍有关书家的简历和创作背景,唤起欣赏欲望。
       [超:书家简历,务必求‘简’,因不是为了介绍书史,学生不必了解那么细,写多了,也占多了总字数。创作背景介绍部分似可以类如‘报告文学’的笔法来写,不违史实,又有如临其境的‘穿越’感,文字可以活泼,添些读趣。]

     3,李:在欣赏过程中,培养他们多维欣赏的习惯,将作品视为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晶,对作品进行立体解读,争取形成自己的见解。
       [超:非常佩服德捷先生的这个策划指导意见。‘多维欣赏’,让‘老生’在‘常谈’之外,多少让这组短文出点新意;也让学生读者从中得些思维方式和艺术鉴赏方法的启发,‘将作品视为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晶,对作品进行立体解读,争取形成自己的见解’则充分体现咱们语文课/《语文报》/这个版面与一般‘纯书法’媒体的不同。]

      4,李:正如您所言,稿子力求深入浅出,有趣味性,能引发阅读兴趣。至于选哪些书家,全看您的材料积累,但一定要是大家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在“正统”之列,无明显的争议。配发的示例图片,也要在十二、三岁的孩子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不可过于高深。
      [超:‘一定要是大家相对而言比较熟悉的,在“正统”之列,无明显的争议’,这句要求,季超谨记不违。《语文报》久享盛誉,权威媒体,求稳,是必要的。]

            5,李:第一期稿件11月5日前要交,这些天我会多与您沟通,尽快确定以便完稿。
            [超:四期详纲,11月5日前交,做得到;完整文稿,延至15日再交,可否?]

====这个任务的困难是:古碑古帖/浩如烟海/局促四期/遴选不易/颇费踌躇/延宕至今/实为重视。

          荆霄鹏/寇学臣均为有过交往的故交。二人文稿季超都看过。
http://xnjyw.5d6d.com/thread-526-1-4.html
          荆文较轻灵可喜,寇文稍有学究气。
http://xnjyw.5d6d.com/thread-10009-1-1.html
          季超[后来],欲[居上]不易。

          [深入],固不易;深察而能浅出,为12/3岁学子读之真能有所启悟,更难。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4 18:23
        孝感======》管季超复

[attach]17258[/attach]

明日:2011。11。15。
http://xnjyw.5d6d.com/thread-34084-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34084-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4 18:40
             孝感======》管季超自言自语




http://xnjyw.5d6d.com/thread-39837-1-5.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39837-1-5.html

     海上名师方仁工先生,学富五车,名儒也。
    其为《语文报/初中版》学生读者讲作文法之《评话》,借鉴古章回小说笔法,前后勾连,生动有趣。
    季超以为,方文之‘传达效果’,远胜于荆/寇之文也。
     文章再好,若读者不寓目不入心,有何用??
     徒费版面耳。

[attach]17260[/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4 18:52
http://www.zhyww.cn/zhuanti/2010tby/

[attach]17261[/attach]陶本一,1941年生,上海人,曾任山西师范大学校长,1962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至山西师范大学从事高教工作,1980年创办并任《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1983年底任山西师范大学校长。1994 年底调上海师范 大学任副校长。

  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导师,兼任多个专业学术组织的领导小组成员、上海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主编,并主持基于语料库的小学识字教学研究课题、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教师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课题。

编著《学科教育学》、《中学语文备课手册》、《中国新时期语文教育》、《中国学生作文年鉴》等著作10余种30余册,在《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编的《应用语文》曾受到社会务界的好评。陶本一教授是国内有影响的语文专业报刊《语文报》社的创始人,并创办《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发行量居全国同类

报刊之首。1989年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待遇,现后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和美国国际传 记协会收入世界名人录。









===管季超1984--1993年,在湖北省孝感市东门中学担任语文教师,是《语文报》老读者。
       管季超 向陶老致敬。


陶本一先生的讲话
  站上这个讲台有点危危颤颤,心里有点紧张;听了大家刚才的发言之后,我的心里感到更加紧张,老怕从高处掉下来,高处不胜寒。我十分感谢各位朋友,牺牲了宝贵的时间来参加这次座谈会;我尤其要感谢语文报社的各位同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全力以赴的投入,筹备这次研讨会。
  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有幸终于熬到了这个阶段,并且在七十古稀的队伍中间找到了一个合法的位置。其实现在看起来70岁根本就不算什么。前些日子,我在一些新闻媒体里,看到山西长治有位老大娘,90多岁,在家里面练劈叉,而且练得非常好。90多岁的老太太都在练这样的高难度的动作,像我这70岁应该不算什么。所以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伊璀同志在我的病房里说,你怎么在这儿,你才70岁,不应该在这儿。但是不管怎么说70岁总是人生的一个标志,它宣告着老年时代已经来到,在这时候回顾一下走过的路,规划一下将要走过的路,是很有意思的。我这70年去掉最初的21年的学习生活(21岁大学毕业),实际工作年限是49年。在这49年里,有32年(而且是最初的、精力比较充沛、思想比较活跃、身体比较健康的这样一个年华),是在山西度过的,也就是说在我的工作岁月里边有三分之二的岁月是在山西度过的。因此,完全可以这么说,山西是我的第二故乡,是山西的水土养育了我,是山西的风雨锻炼了我,更难能可贵的是山西给我创造了各种条件,建设了一个优越的平台,让我在这个平台上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如果说我一生做出了一点成绩,有了一些成就的话,这个完全应该归功于山西。我庆幸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能够分配到山西工作;我庆幸能得到山西各界人士的关心和帮助;我尤其感到幸运的是我的学生对我的理解和全力支持。我所进行的各项工作,如果没有我的同事,我的领导,特别是我的学生的关爱和鼎力相助,那么我将一事无成。
  刚才很多朋友讲了我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我切实回顾了一下,觉得我在山西,最花精力做的是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对语文学科教育思想的探讨。因为我从事的专业是语文学科教育研究,而我的工作又是和专业紧紧结合的,所以从山西到上海都一直没有停止这方面的研究。对于什么是语文学科,语文学科的界定在什么地方,学生为什么要学语文,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来教语文,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上面我和我的学生,我和我的博士生、同事一起做了深入认真的探索。我们的研究成果写成了几篇文章,最重要的是《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语文教育和语言素质》《“语文”阐释》。这几篇文章发表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还没有在语文教学界展开深层次的讨论。不过我相信,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提高每个学生的“语言艺术”的能力,必然会得到大家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不再多讲了。
  第二件事是创办“语文报”,这就是以学生为本,设法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说从学生出发,来培养这方面的人。
  我要讲讲语文报,语文报一直是我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部依托。肖复兴写的那篇报告文学中最后说,陶本一没有小孩,语文报就是他的小孩。这句话我想是真实的。在语文报的创办之初,校内、校外有很多同志,都投入大量的精力来搞好这份报纸。可以说,没有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全体老师的支持,没有全国优秀中学语文教师的支持,没有全国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学者的支持,我们语文报是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的。怎么样把全国优秀的教师吸引到我们的队伍里来呢?一开始我们采取了一种策略,就是把语文报做大,规模做大,出版做大,影响力做大,使语文报不仅仅成为山西省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报纸,而且要成为全国学生学习语文的报纸;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平台,而且是全国年轻人学习语文的好帮手。这是一个很宏大的目标,要实现困难会很多,最重要的是,学校所在地临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很多人不知道临汾在什么地方,老师们问我们临汾通不通火车,临汾是不是出酒的地方,他们记得汾酒,以为临汾是出产汾酒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办报纸很难得到读者的信任。当时我们采取了一个非常好的措施,在今天看起来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我们在全国六个大城市设立六个编辑分部,其中包括北京、上海、杭州、武汉、成都、长春,这些都是文化的大省,经济的大省。在这几个城市设立编辑分部,充分显示了我们报纸的实力,一下子取得全国的同学和老师对这份报纸的认可,试刊号第一期的订数就达到了近80万份,这个订数在当时说来是相当可观的,一下子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关注。同时,我们设立了六个分部,这样就得到他们所在城市教师的支持,就得到他们所联系的各行各业朋友的支持,所以语文报创刊以后,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形式也大方优美,在缺少青少年读物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很快就受到了学生、教师、家长以及其他方面读者的欢迎。
  第二个我想说,语文报不仅是一份报纸,不仅是通过一份报纸给大家新的精神食粮,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报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首先是在编辑队伍中涌现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离开了语文报社以后,在各个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比方说刚才发言的齐峰同志,比方说像语文报以前的副总编辑李文儒同志,他现在是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比方说,像王宇鸿原来是山西教育出版社的社长,现在是山西省出版传媒集团的副总经理。比方说,武智勇现在是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不仅是我们自己的编辑队伍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报纸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这些读我们语文报成长的人,在他们工作之后,都还念念不忘语文报对他们的帮助。像原任上海文新集团社长、现任世博局副局长的胡劲军,就是语文报的读者、作者。他坚持在语文报上发表习作,不断和语文报的编辑交流,得到了营养,逐渐成长。他是杨浦中学于漪老师的学生,报考复旦大学时,他拿着语文报刊发的一期“胡劲军专辑”,让当年复旦大学这个专业的系主任和书记看,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立刻答应把他收进来,这样他就跨进了复旦大学的大门,以后逐渐成为复旦大学的学生会主席,毕业时留在解放日报工作,后来又到了文新集团。胡劲军只不过是很多例子中间的一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什么呢?我们办报就是为了要把人的思想,把人的水平,把人的知识,把人的视野提高,使他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的生活,看待社会的今天和明天。创办了报纸,培养了人才,这是我们办语文报的两个重要支点,我到现在都觉得很重要。
  第三点我想说,大家谈起语文报总是谈陶本一,实际上在陶本一的后面有无数的青年人在工作,无数的教育工作者在关心支持,无数的专家、学者在关爱并帮助我们。正是他们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和劳苦,使语文报最初能够站稳自己的脚跟,所以我要深深地感谢各位同事、各位同学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最初语文报只有一个半人,我到现在都念念不忘的是:一个人是阴振国,半个人是陶本一。因为我那时还要上课,只有一半的时间放在语文报上边,阴振国是行政人员,需要管全面的事情,要管联络,要管发行,要管财务,很多工作都堆在他一个人身上。好在当时他还没有成家,可以把一小时掰成两半用。后来队伍发展了,这样就有了张发、秦臻、李文锦、靳保太、赵建功,他们是我们报社最初的编辑,兼校对,兼联络,兼发行等等。凡是报社各个部门的工作都由这几个人兼起来。正是他们付出最大的牺牲、最大的努力,才有了语文报的今天。我一直到现在,深深感到遗憾的是,那个时候总在工作上不断地苛求他们,没有很好的从生活上关心他们。我举个例子,李文锦孩子生出来才三个月,她的太太因为他不能回去照顾,就主动跑到临汾来生活,结果到临汾来是不是能得到她丈夫很好的关爱呢?也没有。我们因为人手少,要经常临汾—太原两地跑。有一次他因为印刷上的问题,12点从太原赶回临汾汇报,研究出一个解决方案,1点多钟又从临汾赶去太原,连家门口都没有进。所以我一直都感到很内疚。假如让我再回到过去,我一定不会这样对待我的下属我的同事。还好,他们也都理解办语文报是为什么,没有丝毫的怨言,甚至私底下都不曾议论过对我的意见,这使我非常的感动。
  第三件事是关于高等教育的改革。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我们山西师范大学,确实在那些年里做了一些改革的实验,有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我还是要说,这些改革如果没有全体教师的支持,没有同学的理解和配合,是寸步难行的,因为我们所进行的改革都是比较大的。今天回过头去看我们当时的一些行动,也都可以看到,是完全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完全符合国家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的。我觉得我们在整体的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个改革思想,是在我们山西师范大学,真正树立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山西师范大学的主人翁。我们所做的各项工作都是为此而努力,使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使他们有更高的视野,使他们有更果敢的行动,使他们能为自己所创造的成绩感到骄傲,为我们的学校感到骄傲。
  这期间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的校长和学生见面日。当时我们都感到学校的整体的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更不要说得到学生的支持,那么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够改变这种状态呢?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后觉得需要校领导和学生们直接对话,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工作重点。应该说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对这方面还是不太认识的,校领导害怕和学生见面,害怕学生在见面会上当面提出什么非分的问题,造成很尴尬的局面。实际上见面日之后,学生和教师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有了很好的理解,觉得校方在各方面都是切切实实在为他们解决问题。这样他们也就在各方面都能谅解并支持学校的工作,从而做到步伐一致,使学校的工作能够蒸蒸日上。所以一到每个月的第四个星期五的晚上,大礼堂很快就挤满了人,谁要参加谁都可以参加,谁都可以提问。学校的所有处长们都要列席,同学们可以对任何一个处长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处长们也必须立刻回答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出及时回应并制定出详细整改方案,在下次校长见面日的时候,向大家汇报整改结果。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举,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举措使我们学校工作透明,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校工作中间来,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再有一条,我们创建了学生自律委员会,也就是学生的道德法庭。学生犯了错误以后,不仅仅是行政方面提出建议怎么处分这个学生,而首先是交给自律委员会,让他们来举行会议,讨论学生所应该遵守的一些原则。这个学生自律委员会不是闭门开会,也是贴出公告,像法庭一样的,几月几号在第几教室讨论××的问题,希望大家参加。参加的同学每人都可以拿到一张处理意见表,来提出自己对这个同学所犯错误的处理意见。这样做不仅教育了犯错误的学生,也教育了广大同学。所以人民日报对这个工作很是赞同,发表了一个评论说“有事找自律委员会去”。有事先找自律委员会,自律委员会的意见得到校方的充分重视,在学校开行政会议的时候,自律委员会的委员必须参加。
  第三是建立了校长助理制度,这校长助理不是一个虚假的摆设,是经过好几个同学在会上发表演说,争取这个岗位之后我们确立下来的。它不是一个虚设的岗位,每星期校长助理要到校长办公室上两天班,我们还发给工资,是名符其实的助理。助理什么?反映学生对我们工作的意见,所以在这些方面我觉得我们做得都非常好。
  在学业方面,我们特别强调的是通识教育,文科的学生要学理科的内容,理科的学生要知道文科的内容,特别是在文科中普遍开设数学课。当时学生中间有句话叫“师范大学两个陶,一个陶本一,一个淘汰制”(考的不合格的学生要被淘汰)。
  还有一点,是我特别要强调的,我们学校一直坚持对人才的培养,采取了种种得力的措施。这一点我以前已经讲了很多了,这里不再重复。
  我们所进行的这些改革,确实是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影响,但我在反思的时候,也注意到这么一条,我所提出的一些改革的思想,没有很好地通过系主任,通过广大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想办法把它做好,而是采取一种强制性的命令把它推广下去,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缺点。有些工作在山西师大开展了,我以为到上海师大去肯定能够很好地开展,但是到上海师大反而开展不了,而且还引起了很多比较大的议论,这些都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反过来考虑就可以看出我在工作中所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我想把我的工作做一个简单的总结,现在到了真正退休的时候了,过去我是退而不休,现在我除了两个课题之外呢,没有很多其他的事情。我想在我的余生中再做四件事情:第一是写好两本回忆录,总结一下语文报的经验,总结一下我们山西师范大学改革的得失。第二要做好两个课题,一个是关于基于语科库的词语教学课题,一个是关于教师规范的课题。第三件事情,为了延长自己的寿命,生活更好些,每天必须要加强锻炼,坚持锻炼两小时。第四条要出去旅游,每年两次。我在今年元旦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头”字歌,我愿意把头字歌读出来,与大家共勉。
  走完尽头是开头,
  走完牛途接虎头。
  往事已过莫回头,
  快快乐乐往前头。
  谢谢!

[attach]17263[/attach]

[attach]17264[/attach]

中国书法系年

  传说时代黄帝史仓颉造字。
  商代约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建国《尚书·多士》:“惟殷先人, 有册有典。”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殷(河南安阳小屯),历二百七十三年不再迁都。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于此发现。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下半叶至十三世纪上半叶甲骨文第一期书家(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主要在武丁时)有宾、彀、争、互、古、韦、永、菔、共、史等百余人,现存近十万片甲骨中他们的作品几近一半。
  约公元前十三世纪前后甲骨文第二期书家(祖庚、祖甲时贞人)有大、旅、即、行、兄、出、喜、尹、逐等数十人。
  约公元前十三世纪下半叶甲骨文第三期书家(廪辛、康丁时贞人)有彭、宁、逢、教、荷、旅、口、逆、定等数十人。商代青铜器铸铭之风始。
  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上半叶甲骨文第四期书家(武乙、文丁时贞人))有历、万、中、车、史、余、子、我、等数十人。作《司母戊》大方鼎,高133cm,重八百七十五公斤。
  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叶甲骨文第五期书家(帝乙、帝辛时贞人)有黄、泳、立等。发现朱、墨书手迹,与契刻风格迥异。甲骨文出现双刀刻法。作《宰甫卣》、《四祀邲其壶》、《小臣邑斝》、《小子卣》。周原甲骨年代上限始于此。
  西周早期公元前一一二二年武王(在位七年)武王克商。西周建国,都镐京。按,武王克商之年从刘歆旧说,西周积年取《文献通考》、《通鉴外纪》记叙。作《利簋》、《天亡簋》。
  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周公摄政,制礼乐。《周礼》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掌教国子,先以“六书”。作《康侯簋》、《禽簋》、《我方鼎》、《何尊》、《叔德簋》、《复尊》。
  康王(在位二十六年)作《沉子也簋》、《大盂鼎》、《小盂鼎》、《庚嬴卣》。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作《令簋》、《作册令方彝》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作《班簋》、《录伯 簋》、《静簋》大篆字体趋近成熟。
  西周中期共王(在位十—十二年)作《乖伯簋》、《 鼎》、《九年卫鼎》、《师酉簋》。
  懿王(在位二十五年)作《吴方彝》、《 钟》。
  孝王(在位十五年)作《大克鼎》、《小克鼎》、《四年盨 》
  夷王(在位十五—十六年)作《大簋》、《师 簋》。
  厉王(在位三十七—四十年)作《多友鼎》、《散氏盘》、《虢叔旅钟》。
  西周晚期公元前841—828共和作《史颂簋》
  公元前827—782宣王作《颂壶》、《兮甲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
  公元前781—771幽王传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为最早颁行之字书。作《函皇父鼎》。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公元前770—766平王平王东迁洛阳。诸侯力政,文字异形开始。秦襄公送平王东迁,归作《石鼓文》。按,石鼓文年代争议颇多,此从郭沫若说。秦承周文化而用籀文。青铜器铭文移到器表,大篆字体向纵长发展,开始流行刻款。
  公元前697—678桓王二十三年—厘王四年秦国作《秦武公钟》。许国作《鄦 鲁生鼎》陈国作《陈侯簠》。
  春秋中期公元前576—537简王十年—景王八年秦国(景公)作《秦公簋》。
  齐国作《 镈》。
  公元前512以前敬王八年楚国作《王孙遗者钟》。
  徐国作《沇儿钟》。
  春秋晚期郑国作《哀成叔鼎》。
  鸟凰龙虫书开始流行于东南楚、蔡、曾、吴、越、宋等国。
  公元前514—496敬王六年—二十四年吴王阖闾作《吴王光鉴》。
  晋国作《赵孟介壶》、《欒书缶》,以草篆正体化之形式进入青铜器铭文。
  蔡国作《蔡侯盘》、《蔡侯产剑》,以鸟、龙书饰于一器。
  楚国作《王子午鼎》。
  吴国作《王子于戈》,以龙、凰书饰于一器。
  公元前497—489敬王二十三年—三十一年晋国世卿赵鞅与卿大夫盟誓(晋定公十五年—二十三年),《侯马盟书》即此时作。
  越国作《越王大子矛》。
  战国早期公元前488—432敬王三十二年—考王九年曾国作《曾姬无 壶》。
  楚惠王作《楚王庵璋戈》。
  齐国作《陈曼簠》。
  《信阳长台关竹书》抄成。
  曾国迁隋,作《曾侯乙编钟》。
  古玺印开始流行,主要有官玺、私玺和吉语玺三类。
  战国中期公元前380公元前328-311公元前328—299公元前316前后安王二十二年韩烈侯(二十年)作《 羌钟。》
  显王四十一年—赧王四年秦惠文王刻石求诸天神克制楚(怀王)兵,是为《诅楚文》。
  显王四十一年—郝王十六年楚怀王授予鄂君《鄂君启节》。
  慎靓王五年中山国战胜掳燕吉金,作《中山王 方壶》等器。
  刻《公乘得守丘刻石》。
  长沙仰天湖楚简写定。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抄成。
  战国晚期长沙左家公山楚墓有毛笔。发现时其锋颖如新。
  公元前309赧王六年《青川木牍》写定。可证隶书不始于秦代。
  公元前239以前秦始皇八年天水放马滩秦国《日书》甲、乙两种及其它简策写定。
  公元前242以后始皇五年秦始皇颁行《新郪虎符》。
  公元前237—228始皇十年—十九年楚幽王熊悍作《盦肯盘》。
  公元前278—217秦昭王二十九年—始皇三十年《云梦睡虎地秦简》写(抄)定。其中《日书》乙本最早,《编年纪》最晚,《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封诊式》、《效律》、《法律答问》、《为吏之道》、《语书》等均抄写于秦统一以前。
  秦国玺、印及戳印陶文流行,面目与其通行之篆隶近同。
  秦代公元前221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字。省改史籀大篆而制定新体—小篆,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三种字书,颁行天下。秦权量诏版以小篆急就刻制,颁行天下。秦书有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按,实际上是大篆、小篆、虫书、隶书四种字体。其余四种为不同用途,结构、风格或有不同。传蒙恬以兔豪制笔。
  公元前219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巡所至,李斯为之书《泰山刻石》、《绎山刻石》、《琅琊台刻石》。
  公元前218始皇二十九年始皇东巡,李斯书《芝罘刻石》。
  公元前210始皇三十七年始皇东巡登会稽山,李斯书《会稽刻石》。
  公元前209二世元年秦权量补刻二世诏辞,此即“两诏权”。
  秦刑徒墓砖刻写于此时。按,此为中国古代墓志之权舆。
  西汉早期公元前206高祖元年“汉兴有草书”。按《说文》所言草书当即隶变中出现之草隶,略见牵索与结构、笔画之省简。汉律,以秦书八体取仕、考课官吏。汉印盛行,面目与战国古玺及秦玺或异。私印中有鸟、虫、鱼书。汉代铜镜铭文均阳文铸就,与铜器阴文刻款可为不同风格之比观。又,镜铭省变小篆,因其中《尚方镜》起首有“尚方作镜”语,后人遂名其字为“尚方篆”。长沙马王堆帛书《五十一病方》、《春秋事语》、《老子》甲本等抄写完成,或早至秦汉之际。江陵张家山汉简《阖庐》等写定。临沂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抄写完成。
  公元前192惠帝三年废秦“挟书律”,先秦古书陆续发现并流行。长沙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抄写完成。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写定。

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抄写完成,或晚至文帝时。
  公元前171文帝九年南越王作《文帝九年勾鑺》,铭文为标准秦篆。
  公元前165文帝十五年阜阳汉简《仓颉篇》抄写完成,其字当即通行之标准古隶。
  公元5平帝元始五年诏令说字未央廷中,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
  7孺子婴居摄二年刻《居摄两填坛刻石》。大司空甄丰改定古文。时有六书:古文、奇字、篆书(秦小篆)、佐书(隶书)、缪篆、鸟虫书。意在复古,不蹈秦制。古文书法由此逐渐流行。
  新9年王莽始建国元新莽《嘉量》颁行,其字风格已变秦篆。
  15天凤二年刻《莱子侯刻石》
  9-25王莽始建国元年—东汉建武元年居延《相利善剑刀册》写定。
  东汉早期27光武帝建武三年居延纪年简《建武三年简》写定。居延简草隶《误死马驹册》写定。
  41—49建武十七年—二十五年伏波将军马援上书,奏请正定文字。
  52建武二十八年刻《三老讳字忌日记》。
  63明帝永平六年刻《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72永平十五年《武威王杖昭令十简》写定。
  76—78章帝建初元年—章和二年章帝(刘烜)好草书。韦续《五十六种书》称章草因章帝所好得名,张彦远《法书要录》以章草为章帝书而名。传章帝书《颉皇始制文字帖》。
  76建初元年刻《大吉买山记刻石》。
  76—83建初元年—八年传王次仲饰隶为八分。
  章帝时曹喜(仲则)善篆,创悬针、垂露之法。杜度(伯度)善草,章帝爱之,诏使草书奏事。
  88章和二年班固(孟坚)着《汉书》,述“六书”。
  92和帝永元四年立《袁安碑》。
  97永元九年刻《王君平阙》。按,此阙与《王文康阙》(94)同时出土于成都(1980年)。
  105永元十七年刻《幽州书佐秦君石阙》。
  105殇帝改元蔡伦上所造之纸,时称“蔡侯纸”。
  元兴元年刻《王稚子阙》。
  106延平元年刻《阳三老石堂画像题字》。
  东汉中期115安帝元初二年刻《子游残石》。
  117元初四年立《祀三公山碑》、《袁敞碑》。
  118元初五年刻《太室石阙》。按,此阙分东、西。西阙铭刻于元初五年,东阙铭刻于延光四年(125)。又,西阙隶书捺法用双钩,为汉代刻石中仅见。汉隶用双钩捺法者另有二作:一为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墓石题字之一,一为汉代铜器《大官釜》刻款。
  121建光元年许慎(叔重)作《说文解字》,举例叙述六书之旨。刻《冯焕神道阙》。按,此阙宋人着录为永宁二年,不知永宁仅有一年。实则永宁二年即建光元年也。
  123延光二年刻《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
  125延光四年刻《延光残石》。
  133顺帝阳嘉二年立《阳嘉残碑》。
  135阳嘉四年刻《延年石室题字》。
  137永和二年立《裴岑纪功碑》。
  140永和五年立《沙南侯获碑》。
  78—143章帝建初三年—顺帝汉安二年崔瑗(子玉)擅名北中,传书《草书帖》。作《草势》。
  143汉安二年立《景君碑》。
  146质帝本初元年立《三公山神碑》。
  东汉晚期147桓帝建和元年东汉碑碣之风大盛,始于桓帝时。
  148建和二年摩崖书《石门颂》刻成。
  151元嘉元年钟繇(元常)生。
  153永兴元年立《乙瑛碑》。
  154永兴二年刻《芗他君石祠堂石柱题记》。
  156永寿二年立《礼器碑》。朱书《永寿二年陶瓶题记》。
  157永寿三年刻《安国墓祠题记》。
  158延熹元年刻《郑固碑》、《刘平国摩崖刻石》。
  159延熹二年立《张景碑》。
  164延熹七年立《孔宙碑》、《封龙山碑》。
  165延熹八年立《华山碑》、《鲜于璜碑》 。
  168灵帝建宁元年灵帝(刘宏)好书,自制《皇羲篇》五十章,布衣文吏能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立《衡方碑》。
  169建宁二年立《史晨碑》。
  170建宁三年刻《许阿瞿画像志铭》、《夏承碑》。
  171建宁四年摩崖书《西狭颂》刻成。立《孔彪碑》、《杨叔恭残碑》。
  172建宁五年摩崖书《郙阁颂》刻成。
  173熹平二年摩崖书《杨淮表记》刻成。
  174熹平三年立《娄寿碑》、《樊敏碑》。
  175熹平四年蔡邕(伯喈)、堂溪典、杨赐、马日磾、张训、韩说、单扬等奉诏正定五经文字,刻《熹平石经》。邕等自书丹于碑,使工铸刻。
  175前后熹平四年蔡邕撰《篆势》。传蔡邕创飞白书。传蔡邕作《九势》、《笔论》。刻《韩仁铭》。
  177熹平六年立《尹宙碑》。
  180光和三年立《三老赵宽碑》。
  181光和四年立《三公之碑》、《校官碑》。
  183以前光和六年草书风大盛,赵壹因作《非草书》。
  183光和六年立《白石神君碑》。
  185中平二年立《曹全碑》。
  186中平三年立《张迁碑》。
  189以前中平六年传刘德升(君嗣)创行书。卢植上灵帝书云:“古文蝌斗,近于为实。”按,此系首言古文又名蝌斗且其风格已生变化者。
  189前后中平六年师宜官为能书之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每至酒家饮,辄题壁鬻睹,收取观值以酬酒资。书《耿球碑》。
  约192以前献帝初平三年张芝(伯英)草圣,工夫第一,有池水尽墨之美谈。创今草一笔书。传张书《冠军帖》、《消息帖》。
  205建安十年曹操(孟德)禁碑。
  208建安十三年曹操酷爱梁鹄(孟皇)书,悬诸帐中赏玩。是年破荆州,募得梁鹄。
  219建安二十四年钟繇为楷书之奠基者,以天然胜张芝。是年书《贺捷表》。
  三国时期220魏黄初元年魏文帝曹丕代汉。传钟繇书《公卿上尊号表》、《文帝受禅表》。
  220前后黄初元年邯郸淳(子叔)传古文书法。
  221黄初二年钟繇书《薦季直表》。其《宣示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书于此前后。
  224黄初五年刻《黄初残碑》。
  230以前太和四年钟繇撰《论书》、《授子会论》。
  230太和四年钟繇卒,时年八十岁。
  162—250东汉桓帝延熹五年—后魏嘉平二年胡昭(孔明)善史书,与钟繇、邯郸淳、卫凯(伯儒)、韦诞(仲将)并有名。
  227—232太和元年—六年韦诞善书,尤精题署。魏明帝起凌云台,使诞身悬索筐于二十五丈而就榜题书。诞惧甚,下,鬢发皆白,诫子孙而绝此楷法。
  231太和五年立《曹真碑》养山堂藏初出土拓本一纸。
  235青龙三年立《范式碑》。
  242正始三年立《丸都山毋丘俭纪功碑》。
  240—248正始元年—九年以古文、小篆、隶书刻《三体石经》,其中古文已“转失淳法”为典型之蝌斗书。
  261景元二年立《王基碑》。
  西晋265—290泰始元年—太熙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即皇帝位。置书博士教习弟子。西北木简中之晋武帝泰始纪年简,已明确向楷书和行书过渡。
  272东吴凤凰元年立《谷朗碑》。
  231—273魏明帝太和五年—晋武帝泰始九年成公绥撰《隶书体》。
  276吴天玺九年立《禅国山碑》。传皇象(休明)书《天发神谶碑》。传皇象书《急就章》、《文武帖》,撰《论草书》。
  280晋太康元年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公元前318—296)冢,得古文竹书十余万言,《竹书纪年》即其中之一。
  222—284魏文帝黄初三年—太康五年杜预(元凯)书《十一月帖》。
  284太康五年刻《杨绍买地莂》。
  289太康十年刻《吕望表》。
  220—291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晋惠帝永平元年卫瓘(伯玉)善书,传“柳叶篆”为其所创。
  291以前晋惠帝元康元年卫恒(巨山)作《四体书势》,书《往来帖》。
  300魏明帝太和六年—永康元年张华(茂先)书《得书帖》、《闻时帖》。
  239—303三国蜀后主延熙二年—晋惠帝太安二年索靖《幼安》作《草书状》。索靖书《月仪帖》、《出师颂》。
  261—303三国吴景帝永安四年—晋惠帝太安二年陆机(士衡)书《平复帖》。
  300永康元年刻《左棻墓志》。
  303太安二年王羲之(逸少)生。
  东晋307永嘉元年晋元帝避乱过江、迁都建康,五朝尚文之书风自此始。
  276—322晋武帝咸宁二年—元帝永昌元年王廙(世将)书《上晋元帝表》、《廿四日帖》、《嫂何如帖》。传王廙渡江时藏索靖《七月廿六日帖》于衣中。
  323明帝泰宁元年刻《谢 墓志》。
  266—324晋武帝泰始二年—太宁二年王敦(处仲)书《蜡节帖》。
  276—339晋武帝咸宁二年—成帝咸康五年王导(茂弘)书《省示帖》、《改朔贴》。传王导过江时犹怀钟繇《宣示表》于衣带之内。
  276—339晋武帝泰始五年—咸康五年郗鉴(道徽)书《楷书帖》。
  344建元二年王献之(子敬)生。
  345永和元年刻《颜谦妇刘氏墓志》。
  348永和四年传卫夫人(铄)作《笔阵图》。王羲之书《乐毅论》。刻《王兴之夫妇墓志》。
  约351永和七年王献之开始学书。羲之从后掣笔不脱,叹曰:“此儿书后当有大名”。又献之以泥帚书方丈字,观者如市,羲之见叹美。作书与亲故云:“子敬飞白大有意”。按《晋书》称献之少时书已“咄咄逼人”。
  352以前永和八年刘劭撰《飞白书势铭》。
  353以前永和九年王羲之书《姨母帖》、《寒切帖》、《行穰帖》、《省别帖》《长风帖》、《此事帖》、《初月帖》、《十七帖》、《快雪时晴帖》、《孔帖中帖》、《得示帖》、《喪乱帖》、《频有哀祸帖》等。
  353永和九年三月王羲之书《兰亭集叙》。传王羲之撰《记白云先生书诀》。
  356永和十二年王羲之书《黄庭经》、《东方朔画赞》。
  358升平二年传王羲之书《孝女曹娥碑》。刻《王闽之墓志》。
  323—358明帝太宁元年—升平二年王洽(敬和)书《辱告帖》、《仁爱帖》、《兄示帖》、《向感塞帖》等。
  359升平三年刻《王丹虎墓志》。
  361以前升平五年传王羲之撰《题卫夫人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等。
  361升平五年王羲之卒,时年五十九岁。按,楷书、行书、今草之演进至王羲之始告完成。
  368太和三年立《符秦建元四年产碑》,俗称《广武将军碑》。
  312—373怀帝永嘉六年—孝武帝宁康元年桓温(元子)书《草书帖》。
  378太元三年刻《谢琰墓志》。
  313—384愍帝建兴元年—孝武帝太元九年郗愔(方回)书《草书帖》。
  ??王荟(敬文)书《疖肿帖》。
  320—385元帝太与三年—孝武帝太元十年谢安(安石)书《草书帖》。
  386以前太元十一年王献之书《十二月帖》(按,传世《中秋帖》为米芾从此帖节临)、《地黄汤帖》、《洛神赋》(即《玉版十三行》)、《鹅群帖》、《鸭头凡帖》等。献之行草能为“一笔书”,气息通其隔行。王献之使楷书、行书、今草发扬光大。
  386太元十一年王献之卒,时年四十三岁。
  386以前太元十一年王徽之(子猷)书《新月帖》。
  351—388永和七年—太元十三年王珉(季琰)撰《行书状》。王珉书《行书帖》、《草书帖》。
  399安帝隆安三年刻《枳杨阳神道阙》。
  350—401永和六年—隆安五年王珣(元琳)书《伯远帖》、《三月帖》。
  405晋安帝羲熙元年立《爨宝子碑》。
  345—406永和元年—羲熙二年顾恺之(长康)书《题女史箴图》。
  414羲熙十年立《好大王碑》。
  南北朝425北魏始光二年王愔撰《古今文字志》。
  385—433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宋文帝元嘉十年谢灵运书《王子晋赞》、《古诗帖》、《翻经台记》等。
  439北魏太延五年立《大代华岳庙碑》。
  370—422东晋废帝太和五年—宋文帝元嘉十九年羊欣(敬元)书《笔精帖》。又奉勅进《采古来能书人名》。
  ??薄绍之(敬叔)书《日寒帖》、《千丈帖》等。
  406—455晋安帝羲熙二年—宋孝武帝孝建二年萧思话书《奏事帖》、《一月三日帖》。
  456北魏太安二年寇谦之书《中岳嵩高灵庙碑》。
  457—464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八年宋孝武帝(刘骏)好二王书,诏徐爰等治护臣民所进,以数十纸为卷。
  458大明二年ё立《爨龙颜碑》。
  464大明八年刻《刘怀民墓志》。
  414—466晋安帝羲熙十年—宋明帝泰始二年鲍照撰《飞白书势铭》。
  467泰始三年宋明帝(刘彧)诏使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等检理二王书迹,评其品题。
  470泰始六年虞和奉进《论书表》。
  426—485宋文帝元嘉三年—齐武帝永明三年王僧虔书《王琰帖》、《御史帖》、《陈情帖》等。王僧虔撰《论书》、《笔意赞》。
  488北魏太和十二年刻《晖福寺 碑》。
  451—491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齐武帝永明九年王慈(伯宝)书《柏酒帖》、《汝比可也帖》、《尊体安和 帖》。
  460—494宋孝武帝大明八年—齐郁林王隆昌元年萧子良(云英)着《古今篆隶文体》。
  494隆昌元年刻《孝文帝吊比干墓文》。
  495以后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行拓拔改元。尚佛教、伽蓝,造龙门石窟佛像,碑、记由是大兴。
  496太和二十年刻《姚伯多兄弟造像记》。
  498太和二十二年刻《始平公造像记》。
  501景明二年刻《郑长猷造像记》、《元澄妃李氏墓志》。
  502景明三年刻《孙秋生造像记》。
  502—536南朝梁天监元年—大同二年梁武帝(萧衍)即位,与陶宏景信启往远论书。着《观钟繇笔法十二意》、《草书状》、《与陶隐居论书》。
  456—536宋孝武帝孝建三年—梁大同二年陶宏景(通明)撰《与梁武帝论书启》。
  507北魏正始四年刻《元鉴墓志》、《元思墓志》。
  508永平元年刻《元祥墓志》、《元继妃石婉墓志》。
  509永平二年王远书摩崖《石门铭》。
  511永平四年刻《司马绍墓志》、《杨范墓志》、《元悦墓志》。郑道昭(僖伯)书《郑羲摩崖》(上、下)、《论经书诗》。
  512北魏延昌元年刻《元诠墓志》。
  441—513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八年—梁武帝天监十二年沈约(休文)书《草书帖》。
  514天监十三年传陶宏景书《瘗鹤铭》。
  515北魏延昌四年刻《王祯墓志》。
  516北魏熙平元年刻《刘颜墓志》。郑道昭卒。生前尚有《云峰》、《大基》其它刻石书迹名之于世。
  517熙平二年刻《元怀墓志》、《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
  519神龟二年刻《元佑墓志》。
  522正光三年立《张猛龙碑》。
  523正光四年刻《马鸣寺碑》、《姬伯度墓志》、《王基墓志》、《鞠彦云墓志》、《高贞碑》、《元秀墓志》。
  523梁武帝普通四年袁昻(千里)奉敕撰《古今书评》,首以意象批评论及书家风格。
  525北魏孝昌元年刻《李超墓志》。
  526孝昌二年刻《元朗墓志》。
  531普泰元年刻《元弼墓志》、《张黑女墓志》。
  533永熙二年刻《贾景等七人造玉像记》、《元爽墓志》。
  535东魏天平二年刻《司马升墓志》。
  539元象二年刻《高湛墓志》。
  540兴和二年刻《刘懿墓志》。
  541兴和三年立《李仲璇修孔子庙碑》。
  543武定元年刻《道俗九十人造像记》。
  486—548南朝齐武帝永明四年—梁武帝太清二年萧子云(景乔)书草书《千字文》、章草《史孝山出师颂》、正书《进写古启》、《颜回问孝》等。
  481—549南朝齐高帝建元三年—梁武帝太清三年王筠(元礼)书《至节帖》。
  487—551南朝齐武帝永明五年—梁简文帝大宝二年庚肩吾(子慎)撰《书品》,次第书家高下。
  ?梁武帝时贝羲渊书《梁始兴忠武王萧憺碑》
  550东魏武定八年穆子容书《太公吕望表》。
  552梁元帝承圣元年梁元帝(萧绎)撰《碑英》。
  555北齐天保六年刻《王怜妻赵氏墓志》。
  557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欧阳询(信本)生。
  558永定二年虞世南(伯施)生。
  560北齐皇建元年立《乡老举孝羲隽敬碑》。
  562北齐太宁二年刻《法勤禅师墓铭》。
  ?南朝陈陈伯智(策之)书《习读帖》。
  564北齐河清三年摩崖书《重登云峰山记》刻成。
  北周保定四年刻《贺屯植墓志》。
  560—565南朝陈天嘉年间传人盗郗昙墓,获王羲之及诸名贤书迹,文帝以赐始兴王伯茂。有得《乐毅论》献文帝,后归余杭公主。
  567北周天和二年刻《华岳颂》。
  568北齐天统四年刻《法朗造像》。
  571北齐武平二年刻《僧道略等三百余人造神碑记》,《刘忻墓志》。
  573武平四年刻《高僧护墓志》。
  514—577南朝梁天监十三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王褒(子渊)于西魏灭梁之时(554)被掠入长安,为周太祖所重,贵游等翕然并学褒书。此为南北

书风汇合之始。刻《马天祥造像记》。
  578北周宣政元年刻《高妙仪墓志》。
  579宣政二年刻《寇峤妻薛氏墓志》。
  580大象二年刻《李雄墓志》。
  ?北周时赵文深(本名文渊)为周书博士,天和元年(566)以题榜之功增邑二百户。天和二年(567)修《华岳碑》,由赵文渊隶书。
  ?南朝陈—隋僧智永书《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布施浙东诸寺。
  531—590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三年—隋文帝开皇十年颜之推(介)仕齐,齐亡入周,后臣隋。着《论书》(即《颜氏家训·杂艺》)、《笔墨法》。
  隋代581—600隋开皇年间文帝(杨坚)捕访先贤名迹异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于秘府鉴补。赵文深、王褒、庚信、欧阳询、虞世南、李德林、蔡征、韦霈、杜頵、虞士茎等咸集长安。书学大兴,碑刻昌盛。
  585开皇五年刻《赵芬残碑》。
  586开皇六年立《龙藏寺碑》。
  593开皇十三年立《曹子建碑》。
  594开皇十四年刻《信行禅师铭塔碑》。
  596开皇十六年褚遂良(登善)生。
  597开皇十七年刻《美人董氏墓志》。
  600开皇二十年立《孟显达碑》。
  601—604隋仁寿年间僧智果撰《心成颂》。
  610大业六年刻《张乔墓志》、《董穆墓志》、《宫人五品司仗冯氏墓志》、《宫人典采六品朱氏墓志》。
  613大业九年刻《皇甫深墓志》、《张凤举墓志》。
  614大业十年刻《牛晖墓志》、《张达墓志》。
  康代615大业十一年刻《张寿墓志》。
  618—626唐高祖武德元年—九年唐初推重欧、虞书法,高句丽遣使求欧阳询书,虞世南应昭为秦王府写《列女传》装饰屏风。
  619武德二年传秦王李世民使欧阳询就越州辩才(智永徒)处求得《兰亭叙》。一说贞观中太宗使萧翼计赚而得。
  626武德九年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
  627—649贞观元年—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好书。翰林院设侍书博士,国子监设书学博士,科举设书科,以书取仕。太宗酷好王羲之书,亲撰《王羲之传论》,又数命臣下以临摹、响拓、硬黄、刻石诸法,使王书广为流布。时有大王书凡二千零二十纸,装二十帙,一百二十八卷。大王之书圣地位

至此确立。唐太宗撰《笔法诀》、《论书》、《指意》。
  630贞观四年褚遂良书《枯树赋》。
  631贞观五年欧阳询书《化度寺碑》。
  632贞观六年诏魏徵(玄成)、虞世南、褚遂良辨鉴大王真迹,署名其后。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撰《付善奴传授诀》、《用笔赋》。

虞世南撰《笔髓论》、《书旨述》。
  637贞观十一年欧阳询书《虞公碑》。
  638以前贞观十二年虞世南着《勤学篇》。临《兰亭》、传书《汝南公主墓志铭稿》。
  638贞观十二年虞世南卒,时年八十一岁。诏冯承素摹《乐毅论》,分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等人。魏征荐褚遂良与太宗论书。
  639贞观十三年诏翰林供奉赵模、冯承素等四人各拓《兰亭叙》数本,分赐皇太子、诸王、近臣等。
  641以前贞观十五年欧阳询撰《八法》。临《兰亭》,书《张翰思鲈帖》、《梦奠帖》。
  641贞观十五年欧阳询卒,时年八十五岁。褚遂良收《伊阙佛龛碑》。
  642贞观十六年褚遂良书《孟法师碑》。
  643贞观十七年魏征死,太宗亲制碑文并书丹。
  647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书《晋祠铭》,以行书入碑之始。
  648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书《温泉铭》。孙过庭(虔礼)生。
  649以前贞观二十三年褚遂良临(兰亭)、书《房玄龄碑》。撰书《晋右军王羲之书目》。
  649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卒,遗命以《兰亭序》等王羲之真迹随葬。传褚遂良书《文皇哀册》。
  653永徽四年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
  654永徽五年褚遂良书大字《阴符经》。
  657显庆二年王行满书《圣教序》。
  658以前显庆三年褚遂良撰《论书》。
  658显庆三年王知敬书《李靖碑》。刻《王居士砖塔铭》、《杨道纲墓志》。褚遂良卒,时年六十三岁。
  659显庆四年唐高宗(李治)书《大唐纪功颂》。
  663龙朔三年欧阳通(通师)书《道因法师碑》。刻褚遂良书《同州圣教序》。
  668总章元年刻《道安禅师塔记》。
  ??传陆柬之书《文赋》、《五言兰亭诗》。
  672咸亨二年刻《释怀仁集王圣教序》。
  677仪凤二年唐高宗书《李绩碑》。
  679调露元年刻《王庆墓志》。
  682永淳元年刻《康摩伽基墓志》、《贾文行墓志》。
  619—682武德二年—永淳元年裴行俭论书不择笔墨而妍捷者,惟其与虞世南耳。
  687垂拱三年孙过庭撰并书《书谱》。
  684—704武则天时陕西凤翔(唐天兴县)三畤原发现《石鼓文》。李嗣真(承胄)撰《书后品》。
  694延载元年刻《房怀亮墓志》。
  697神功元年王方庆进献十一代祖王导以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武则天命摹写留内,即《万岁通天帖》,真本归还方庆。
  650—704高宗—武则天时王绍宗(承烈)自论书“被中画腹”云云,书《王征君临终口授铭》。
  699圣历二年武则天(武曌)撰并书《 升仙太子碑》。薛稷(嗣通)书《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刻《房逸墓志》。
  700久视元年刻《崔哲墓志》、《褚承恩墓志》。
  约703以前长安三年孙过庭卒,约五十余岁。
  705神龙元年刻《安令节墓志》。
  706神龙二年薛稷书《信行禅师碑》。钟绍京(可大)书《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
  709景龙三年颜真卿(清臣)生。
  710景云元年刻《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丘之铭》。
  714开元二年刻《戴令言墓志》。何延之撰《兰亭记》。张旭(伯高)书《自言帖》。
  713—755玄宗时蔡希综撰《法书论》。
  717开元五年立《叶有道碑》。
  720开元八年李邕(泰和)书《李思训碑》。
  721开元九年僧大雅集王羲之书《吴文碑》。
  725开元十三年怀素(藏真)生。
  727开元十五年张怀瓘撰《书断》三卷。
  730开元十八年李邕书《麓山寺碑》。
  735开元二十三年李邕书《法华寺碑》。
  736开元二十四年史惟则书《大智禅师碑》。
  738开元二十六年钟绍京书《灵飞经》。
  739开元二十七年苏灵芝书《易州铁像碑颂》。
  741开元二十九年张旭书《郎官石柱记》。
  742天宝元年韩择木书《祭西岳神告文碑》。
  744以前天宝三年贺知章书《孝经》、《洛神赋》、《胡桃帖》等及《龙瑞宫记》刻石。
  745天宝四年唐玄宗书《石台孝经》。此前后书《鹡鸰颂》。
  747以前天宝六年李邕书《李秀碑》(742)、《胜和帖》等十数种。
  752天宝十一年颜真卿书《多宝塔感应碑》。
  754天宝十三年颜真卿书《东方朔画赞》。刻《孙志谦墓志》。张怀瓘撰《书估》。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携带大批法书,王书传入日本。
  约755以前天宝十五年传张旭书《草书古诗四帖》、肚痛帖》等数十种。
  758干元元年颜真卿书《蔡侄文稿》。张怀瓘撰《书议》。
  762以前宝应元年李白(太白)书《上阳台帖》。
  764广德二年颜真卿书《郭家庙碑》。颜真卿书《争座位帖》。按,《刘中使帖》所书时间当与此相近,故附于此。
  715—766开元三年—大历元年李华撰论书《二字诀》。
  767大历二年李阳冰(少温)书《三坟记》、《楼先茔记》。此前后尚勘定《说文》三十卷,着《翰林禁经》八卷。
  768大历三年瞿令问书《浯溪铭》。徐浩(季海)书《朱巨川告身帖》。
  769大历四年窦臮(灵长)撰《述书赋》。
  770以前大历五年杜甫(子美)书《两川夔峡诸诗石刻》、《古柏行》等。
  771大历六年颜真卿书大字《麻姑仙坛记》,书摩崖书《大唐中兴颂》。
  772大历七年颜真卿书《八关斋记》。
  775大历十年窦蒙(子全)撰《述书赋语例字格》。
  777大历十二年颜真卿书《李元靖碑》。
  778大历十三年柳公权(诚悬)生。
  779大历十四年颜真卿书《颜勤礼碑》。
  780建中元年颜真卿书《颜氏家庙碑》。
  781建中二年徐浩书《不空和尚碑》。
  782以前建中三年徐浩撰《论书》。颜真卿书《自书告身帖》、《告伯父稿》、《蔡明远帖》等数十种,作书论《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按,此书论似当作于开元、天宝之际。
  785以前贞元元年怀素书《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论书帖》、《小草千字文》等数十种。
  785贞元元年颜真卿卒,时年七十七岁。
  785—804贞元时韩方明撰《授笔要说》。怀素卒,时年六十一岁。
  733—804开元二十一年—贞元二十年陆羽撰《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笔》。
  805永贞元年日人最澄归国,带回二王书迹。翌年空海带回王羲之、欧阳询等书家墨迹。
  808永和三年卢云卿着《法书录》。
  809元和四年柳公绰(宽)书《诸葛武侯祠堂碑》。
  818元和十三年张彦远(爱宾)进献家藏古来名迹。
  805—819永贞元年—元和十四年薛涛客居成都,取百花潭水制深红小彩笺,时人称之曰“薛涛笺“。
  819以前元和十四年柳宗元(子厚)着《笔精赋》,书《般丹和尚碑》、《南岳弥陀和尚碑》。
  806—820元和时林蕴撰《拨镫四字法》。
  820元和十五年柳公权对唐穆宗(李恒)进“心正则笔正”说,后人以为此乃公权行笔谏也。
  824以前长庆四年韩愈(退之)作《送高闲上人序》。
  829太和三年柳公权书《李晟碑》。
  834太和八年杜牧(牧之)书《张好好诗》。
  827—835太和时文宗(李昻)诏以李白歌诗、裴将军(旻)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
  837开成二年立《开成石经》。
  838开成三年柳公权书《符橉碑》。
  827—840太和元年—开成五年唐玄度待诏翰林,着《九经字样》和《十体书》各一卷。
  841会昌元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
  843会昌三年柳公权奉敕书《神策军碑》。
  846以前会昌六年白居易(乐天)书《冷泉亭记》、《钱塘湖石记》等十数种。
  852大中六年柳公权书《高元裕碑》。
  855大中九年裴休(公美)书《定慧禅师碑》。
  858大中十二年刻《郑恒夫人崔氏墓志》。
  859以前大中十三年释高闲书《草书千字文》。
  865以前咸通六年柳公权书《蒙诏帖》。
  865咸通六年柳公权卒,时年八十八岁。
  860—873咸通时张彦远撰《法书要录》(或曰是书成于大中元年—847年以前)。
  873咸通十四年杨凝式(景度)生。
  880以前广明元年卢携(子升)撰《临池诀》。
  ?晚唐时韦续撰《五十六种书并序》。
  ?中晚唐时无名氏撰《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
  898—900光化时释亚楼着《论书》。



五代907—923后梁时传耀州节度使温韬发唐太宗昭陵,随葬之钟、王等先贤名迹复传人间。
  936后唐清泰三年契丹南下灭唐,掠宝货图籍法收而归真定。
  937清泰四年李奂相书《高丽真澈大师塔碑》。
  948干佑元年杨凝式书《神仙起居法》。
  约907—954后梁开平元年—后周显德元年杨凝式书《夏热帖》、《韭花帖》。
  954显德元年杨凝式卒,时年八十二岁。
  956显德三年刻《妙法莲华经卷第七》。
  约951—960后周时刻《佛说阿弥陀经》。
  北宋960—975宋太祖时南唐后主李煜令徐铉摹刻所藏古今法帖于石,是有《升元帖》。李煜撰论书《七字拨镫法》。李煜书能作颤笔樛曲之状,谓之“金错刀”。又,李煜作大字能卷帛为笔,世称“摄襟书”。有行草《入其国帖》传世。
  920—974五代后梁贞明六年—宋太祖开宝七年徐锴(楚金)着《说文系传》。又撰《说文解字韵谱》,徐铉为之写篆。又书《五龙堂玄元像记》、《篆字题名》等。徐锴着《辨草书》。
  965宋太祖干德三年梦英书《篆书千字文碑》。
  967干德五年梦英书《十八体诗刻》。
  977太平兴国二年诏访先贤名迹。荆州进张芝草书,潭州进唐玄宗书,袁州献宋之问书,升州进二王、桓温等二十八家石版书迹。
  977以前太平兴国二年郭忠恕书《三体阴符经》。撰《汗简》、《论八分书》、《论古文》、《论书体》等。
  981太平兴国六年钱惟演进钟繇、王羲之、唐玄宗墨迹九轴。
  976—983太平兴国时诏徐铉(鼎臣)、句中正等勘定《说文》,正天下字学。郭忠恕(恕先)勘定历代字书,撰《佩觽集》三卷。
  983太平兴国八年钱昱献钟、王墨迹八轴。孙景璠献所篆《千字文》五十徐体,诏授书学博士。
  985雍熙二年潘昭庆进欧、虞、褚诸唐名家墨迹三十本。
  917—992后梁贞明三年—宋淳化三年徐铉书《篆书千文》、《私诫帖》、《武成王庙碑》、《大钲铭碑》等。
  992淳化三年宋太宗(赵匡义)诏令王着汇刻历代法书名迹于枣木版,即《淳化阁帖》。郑文宝以徐铉摹本《峄山刻石》重刻于长安。
  939-997后晋天福四年—宋至道三年宋太宗书《书库碑跋》、《崔颢黄鹤楼诗》、《前人诗一首》等。
  997至道三年宋太宗卒。真宗(赵恒)诏以太宗墨迹分赐天下名山寺观。
  1003咸平六年梁鼎书《镡氏墓志》。
  1004—1007景德时李宗谔为翰林学士,主文,士子皆效其肥扁朴拙之书,投其所好也。
  1008大中祥符元年真宗封禅泰山,兖州太守搨《泰山刻石》所余四十字以献。
  945—1013南唐保大三年—宋大中祥符六中李建中(得中)书《土母帖》、《贵宅帖》、法帖论述《书千文》等。
  1004—1012宋景德元年—大中祥符五年李建中书《同年帖》。
  968—1022宋开宝元年—干兴元年宋真宗书《广生帝君赞》。
  1023天圣元年林逋(君复)书《杂诗卷》。
  1037景佑四年苏轼(子瞻)生。
  1023—1063仁宗时蔡襄(君谟)书称第一,仁宗御书“君谟”为字。又蔡襄以散笔作草,谓之“散草书”。蔡襄书《自书诗帖》、《纡问帖》《入春帖》、《澄心堂纸帖》、《别已经年帖》、《持书帖》等。曾巩集古今书刻为《金石录》五百余卷。
  1041—1048庆历时周越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撰《书苑》十卷。
  1045庆历五年慧昭大师希白摹《淳化阁帖》刻于石,是为《潭帖》。黄庭坚(鲁直)生。
  1008—1048大中祥符元年—庆历八年苏舜钦(子美)书《今春帖》、《留别王原叔古诗帖》。苏舜钦撰《论草书》。
  1051皇佑三年米芾(元章)生。
  989—1052端拱二年—皇佑四年范仲淹(希文)书《道服赞并序》、《伯夷赞》、《范文正仲淹与尹师鲁洙二帖》。
  1053皇佑五年苏望刻《石经遗字》。
  1054至和二年蔡襄书《颜真卿自书告身跋》。
  1059嘉佑四年蔡襄书《万安桥记》。
  1061嘉佑六年欧阳修(永叔)撰《集古录》十卷。苏唐卿书《醉翁亭记》。
  1062嘉佑七年王辨书《焦宗说墓志》。
  1056—1063嘉佑时刘敞撰《先秦古器记》。
  1010—1063大中祥符三年—嘉佑八年宋仁宗(赵祯)书《飞白书》、《佛牙赞》、《赐梅挚诗》、《御赐篆天章寺额》等。
  1049—1063皇佑嘉佑时潘师旦增减《淳化阁帖》勒石于绛州,是为《绛帖》。
  1064治平元年王才叔书以笔力豪健见称,字价千金,蔡襄书反不值一文。欧阳修书《集古录跋尾》。
  1065治平二年蔡襄书《书锦堂记》,被称为“百衲碑”者即此。
  1009—1066大中祥符二年—治平三年苏洵(明允)书《临顾帖》。
  1066治平三年蔡襄书《丙午三月帖》。朱长文(伯原)撰《墨池编》。
  1067—1085神宗时王安石(介甫)、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元长)书并有名,天下争学之。
  1069熙宁二年欧阳棐撰《集古录目》二十卷。苏轼书《治平贴》。
  1007—1072景德四年—熙宁五年欧阳修书《送襄城李令小诗》、《送张文简三小简》、《诗帖》。欧阳修撰《论南北朝书》、《论仙篆》。
  1072熙宁五年欧阳修书《上恩帖》。是年卒。
  1074熙宁七年朱长文撰《续书断》(即《墨池编》中第九、第十两卷)。
  1075熙宁八年米芾书(浯溪题名)。
  1008—1075大中祥符元年—熙宁八年韩琦(稚圭)书《小恳帖》、《信宿帖》。
  1078元丰元年苏轼书《表忠观碑》。
  1018—1079天禧二年—元丰二年文同(与可)书《千字文》。撰《论草书》。
  1080元丰三年苏轼书《雨中熟睡帖》、《梅花绝句》。
  1080—1087元丰三年—元佑二年苏轼书《人来得书帖》。
  1082以后元丰五年苏轼书《黄州寒食帖》。
  1083元丰六年沉辽(睿达)书《曾巩墓志》。此前后尚有《想望颜采帖》。
  1008—1084大中祥符元年—元丰七年赵拤(阅道)书《山药帖》、《成都记》、《西湖题名》、《剑门关留题》。
  ?神宗时薛绍彭(道祖)书《云顶山诗卷》、《昨日帖》、《晴和帖》、《二象帖》、《随事吟帖》等。
  1084元丰七年司马光(君宝)书《王尚恭墓志》。苏轼书《赠寿圣聪长老偈》。
  1019—1086天禧三年—元佑元年司马光书南屏山兴教寺摩崖《家人》卦、《中庸大学》。
  1021—1086天禧五年—元佑元年王安石撰《字说》。书《过从帖》。
  1086元佑元年米芾撰《宝章待访录》。
  1087元佑二年薛绍彭书《太平宫碑阴题记》。苏轼书《祭黄几道文》、《司马温公神道碑》、《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序》。
  1086—1093元佑时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刻之“戏鸿堂,是为《戏鸿堂帖》。刘次庄撰《法帖释文》。
  1012—1088大中祥符五年—元佑三年韩绛书《承师诗帖》、《家餐帖》。
  1088元佑三年米芾书《苕溪诗帖》、《蜀素帖》。
  1089以后元佑四年黄庭坚书《王氏墓志稿》。
  1090元佑五年苏轼书《除夜值都厅诗序》。吴处厚重刻《吊比干文》。请旨重刻《淳化阁帖》并所未刊前贤遗墨入石。建中靖国元年(1101)竣工,故《元佑秘阁续帖》又名《建中靖国秘阁续帖》。
  1527嘉靖六年王宠书《赠南岩顾君诗轴》。王守仁书《家书信札》。
  1528以前嘉靖七年王守仁书《象祠记卷》
  1529嘉靖八年王宠书《宋之问诗帖》
  1531嘉靖十年王宠书《自作杂诗卷》、《为事茗书七绝二首诗卷》,文征明书《黄庭坚书伏波神祠诗卷跋》。
  1531以前嘉靖十年祝允明书狂草《前后赤壁赋》。按,此卷无年月,然卷后有黄省曾嘉靖十一年跋、文征明嘉靖十三年跋。据以推知。
  1533嘉靖十二年王宠卒,时年四十岁。
  1534嘉靖十三年文征明书《莲社图跋》。
  1538嘉靖十七年文征明书《游天池诗卷》。
  1540嘉靖十九年刻文征明书《辞金记》。
  1541嘉靖二十年文征明书《心经卷》。
  1542嘉靖二十一年陈淳书《草书长卷》。
  1544嘉靖二十三年文征明书《辋川图卷跋》。陈淳卒,时年六十二岁。生前尚有《古诗十九首卷》、《岑参各买至诗轴》等墨迹。
  1545嘉靖二十四年文征明书《草书赤壁赋卷》。
  1548嘉靖二十七年丰坊(人翁)书《谦斋记》。又嘉靖时撰《书诀》。文征明书《四体千字文卷》。
  1550嘉靖二十九年文征明书《雪赋、月赋册》,与子文彭、文嘉纂刻《停云馆帖》。
  1551嘉靖三十年邢侗(子愿)生。文征明书《醉翁亭记》。文彭书《南极星光诗轴》。
  1554嘉靖三十三年文征明草书《兰亭序》、《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1555嘉靖三十四年董其昌(玄宰)生。文嘉(休承)书《致少原世契兄尺牍》。
  1556嘉靖三十五年文征明书《行书赤壁赋》(其一)。
  1558嘉靖三十七年文征明书《七言律诗册》、《杂花诗卷》、《行书赤壁赋》(其二)。陈继儒(仲醇)生。
  1559嘉靖三十八年文征明卒,时年九十岁。文彭书《采莲曲卷》。
  1562嘉靖四十一年文彭书《虎丘纳凉诗卷》。
  1567隆庆元年文彭书《卢仝茶歌卷》。
  1569隆庆三年徐官撰《古今印史》。
  1572隆庆六年顾从德辑《集古印谱》。
  1573万历元年徐渭书《天瓦庵诗卷》。文彭卒,时年七十六岁。
  1573—1619万历时东汉《曹全碑》于阳出生。周应愿(公谨)撰《印说》,为文人篆刻奠定理论基础。邢侗、米万钟(友石)、张瑞图(长公)、董其昌齐名,时称“邢张米董”。项穆(德纯)撰《书法雅言》一卷。
  1580万历八年文嘉书《真率斋铭》。
  1585万历十三年黄道周(螭若)生。
  1586万历十四年詹景凤(东图)书《赠观澜学士诗轴》。
  1587万历十五年詹景凤书《草书诗轴》。
  1588万历十六年周天球(公瑕)书《题自绘墨兰卷》。
  1589万历十七年张学礼辑《考古正文印薮》。
  1590万历十八年项元汴卒,时年六十六岁。生前人《怀素苦笋帖跋》等多种墨迹。王世贞卒,时年六十五岁。生前有《宋搨黄庭经跋》、《昨见帖》等多种书迹。又,王氏曾编纂《古今法书苑》七十六卷。死后王干昌始为校勘行世。
  1591万历十九年徐渭书行草《呈云岳先生诗卷》。
  1592万历二十年王铎(觉斯)生。王时敏(逊之)生。
  1593万历二十一年倪元璐(玉汝)生。徐渭卒,时年七十三岁。生前尚有《青天歌卷》等墨迹。
  1596万历二十四年来行学辑《宣和集古印史》八册。
  1599万历二十七年陈洪绶(章侯)生(一说生于万历二十六年)。
  1600万历二十八年邢侗纂集、吴应祈、吴士瑞摹(来禽馆法帖)三卷成。何震以自刻印成《何雪渔印选》。沈野撰《印谈》一卷。
  1601万历二十九年董其昌书《谢希逸月赋》。
  1603万历三十一年董其昌书行草《癸卯书卷》
  1605万历三十三年苏宣辑自刻印为《苏宣印册》。董其昌书《董源潇湘图卷跋》。
  1607万历三十五年董其昌刊《戏鸿堂法帖》十六卷。传山(青主)生。
  1610万历三十八年章藻刻《墨池堂选帖》五卷成。
  1611万历三十九年朱简撰《印品》。
  1612万历四十年邢侗卒,时年六十二岁。生前尚有《临王献之鹅群帖》、《得袁二谢草书轴》等。陈献撰集、吴之骥镌刻《玉烟堂帖》二十四卷。
  1613万历四十一年韩道亨书《草诀百韵歌》。顾炎武(宁人)生。
  1614万历四十二年汪关辑《宝印斋印式》一册。
  1615万历四十三年董其昌书行草《赤壁赋册》。查士标(二瞻)生。
  1616万历四十四年张丑以书画家为纲领系书画作品。博采众书成《清河书画舫》十二卷。陈元瑞编辑、吴朗摹刻《玉烟堂董帖》、荟萃董其昌一家十五种,历十五年乃成。
  1621天启元年程原、程朴辑《何雪渔印海》。米万钟书《贺刘景孟八十寿诗轴》。清(后金)太祖天命六年,邓簠(汝器)生。张瑞图(长公)书《感辽事作诗卷》。
  1623天启三年笪重光(在辛)生。
  1625天启五年董其昌书《三世诰命卷》。朱简辑自刻印成《菌阁藏印》。
  1559—1625嘉靖三十八年赵宦光(凡夫)有《竹梅五言篆书联》、《陆游试茶诗轴》、《鸟吟五言草篆轴》等墨迹。
  1626天启六年朱耷(雪个)生。张瑞图书《客座私祝轴》。陈继儒书《背山临水词卷》。董其昌书《李白月下独酌诗卷》、《李益登天坛夜见海日诗卷》。
  1627天启七年潘之淙着《书法离钩》十卷。
  1628崇祯元年董其昌书《宋词册》。姜宸英(西溟)生。
  ?崇祯时蒋如奇摹刊《净云枝藏帖》八卷。阵甫伸编次、章镛摹刊《渤海藏真帖》八卷。米万钟卒。生前撰《篆隶考讹》二卷。
  1629崇祯二年朱彝尊(锡鬯)生。张瑞图书《秋山图题诗》。
  1575—1629万历三年—崇祯二年李流芳(茂宰)书《天门七言绝句轴》等。
  1630崇祯三年董其昌撰《容台集》,其中《容台别集》部分为书画题跋。
  1633崇祯六年张灏辑《学山堂印谱》十册。
  1635崇祯八年董其昌书《项元汴墓志铭》。此前尚有《临徐浩张九龄告身帖》、《雷雨枫林联》等墨迹多种。撰《书禅室随笔》。王铎书《为皓老先生词坛作草书轴》。
  1574—1636万历二年—崇祯九年文震孟(文起)“书迹遍天下,一时碑版署额,与待诏(文征明)埒”。
  1636崇祯九年董其昌卒,时年六十三岁。
  1637崇祯十年吴桢摹刊《清鉴堂帖》十卷。张瑞图书《读易诗二首卷》。
  1638崇祯十一年倪元璐书《此山诗册》。
  1639崇祯十二年王铎书《游中条语》。张瑞图书《燕子矶放歌行长卷》。
  1640崇祯十三年王铎书《临王献之鹅群帖》、《雒州香山作诗轴》。
  1641崇祯十四年《快雪堂法书》刊行。
  1643崇祯十六年王铎书《王维诗卷》、《豹奴草书条幅》。汪砢玉撰《珊瑚纲》四十八卷。
  约1643崇祯十六年陈洪绶书《致陆渊诗轴》。
  1644以前崇祯十七年倪元璐书《题画七言绝句》、《左思蜀都赋轴》、《索邮骑大 感赋诗轴》。
  1644崇祯十七年倪元璐卒,时年五十二岁。黄道周书《曹远思推府文治论卷》。
  1644清世祖顺治元年清帝定都北京,仿明旧制,广收官宦子弟为生徒,习经明典之外,日课晋、唐名帖六百字,立“日课册”,旬日呈助教批点。朔、望呈堂查验。王铎书《寄金陵天目僧诗轴》。
  1645顺治二年朱耷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胡正言辑自刻印成《印史初集》。黄道周书《张溥墓志铭》。此前尚有《进神宗实录诗轴》、《洗心诗轴》等墨迹。高士奇(澹人)生。
  1646顺治三年黄道周卒,时年六十二岁。王铎书《杜甫诗卷》。
  1649顺治六年张翱、刘光旸刻王铎一家之书四十一种,是为《琅华馆帖》。
  1650顺治七年王铎书《欧阳询胜事帖轴》、《巨然万壑图卷跋》。
  1651顺治八年王无咎纂集、吕昌摹、张翱镌王铎一家之书百零三种,是为《拟山园帖》。王铎书《兰石图题跋》、《临王昙首昨服散帖》。
  1652顺治九年王铎卒,时年六十一岁。陈洪绶卒,时年五十四岁。
  1660顺治十七年孙承泽撰《庚子销夏记》。
  ?顺治时宋曹撰《书法约言》。
  ?顺治时祁豸佳善书,不在董文敏以下,有墨迹传世。
  1667康熙六年周亮工辑《赖石古堂印谱》。卞永誉纂集、黄元鋐摹、刘光旸《式古堂法书》十卷成。
  1668康熙七年王澍(若林)生。
  1672以前康熙十一年周亮工撰《赖古堂书画跋》、《印人传》。
  1675康熙十四年许容撰《说篆》一卷。刘光旸摹勒《翰香馆法书》十卷,附二卷成。
  1677康熙十六年沉荃书《临怀素自叙帖》。
  168以前康熙十九年王时敏撰《王奉常书画题跋》。王时敏以八分署书与董其昌抗行,董有避舍之誉,时有“近代第一”之评。康熙十九年卒,八十九岁。
  1682以前康熙二十一年顾炎武着《石经考》、《金石文字记》等。是年卒,八十四岁。
  1682康熙二十一年傅山书《诸怀不可言草书轴》。邓簠书《杨巨源酬于驸马七律》。
  1684康熙二十三年傅山卒,时年七十七岁。生前墨迹极富。
  1687康熙二十六年金农(寿门)生。黄慎(恭懋)生。吴先声撰《敦好堂论印》一卷。康熙皇帝御书周公、孔子、孟子诸庙碑文。
  1688康熙二十七年姜宸英书《春游七言绝名轴》。
  1689康熙二十八年邓簠书《道藏洞玄经语录轴》。
  1690康熙二十九年诏命刊勒《懋勤殿法帖》二十四卷成。
  1691康熙三十年张照(得天)生。
  1692康熙三十一年笪重光卒,时年七十岁。生前撰《书筏》二十九则,王文治以为“论书深入三昧处,直与孙虔礼先后并传”,生前有《宿山寺五律诗轴》等。顾复着《平生壮观》,论平生所见法书名帖。高士奇书《景月八言联》。
  1693康熙三十二年高士奇撰《江村销夏录》。郑燮(克柔)生。郑簠卒,时年七十一岁。
  1694康熙三十三年朱耷行书《山水花鸟画册题字》。高士奇题《李龙眠蜀江图跋》。
  1695康熙三十四年丁敬(敬身)生。
  1697康熙三十六年朱耷书《临河序》。按,此即《兰亭叙》之前半,李文田曾据以说《兰亭》之伪。姜宸英年七十而中进士。康熙识其书法,擢第三名,授翰林编修。
  1698康熙三十七年查士标卒,时年八十四岁。生前淡泊而书名颇重,有《华堂五言联》等墨迹。
  1699康三十八年姜宸英书《圣驾巡行颂》。是年卒,七十二岁。生前尚有《听野鹤道士琴诗轴》等墨迹,着《湛园题跋》。
  1704康熙四十三年高士奇卒,时年六十岁。
  1705康熙四十四年朱耷卒,时年八十岁(一说为1612-1701,九十岁)。
  1707康熙四十六年冯武撰《书法正传》。按,今本《书法正传》中收有其父冯班《钝吟书要》(1671年以前成书一种。)
  1708康熙四十七年王原祈、孙岳颁等奉勅编纂之《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成。
  1709康熙四十八年朱彝尊卒,时年八十一岁。生前有《毕卓五律诗轴》、《写兰七方古诗轴》等墨迹,撰《曝书亭书画跋》。
  1710康熙四十九年毛奇龄(大可)书《赠厚余年兄诗轴》。
  1713康熙五十二年毛奇龄书《因瞻七律时轴》,时年九十一岁。陈鹏年将《瘗鹤铭》残石五方捞之出江,移置焦山西南观音庵。
  1714康熙五十三年高凤翰辑《六印山房印记》一卷。
  1717康熙五十六年张照书《韦端已诗轴》。
  1718康熙五十七年李清钥纂集、朱声远摹勒上石之《古宝贤堂法书》四卷成。顾蔼吉撰《隶八分辨》、《分书笔法》、《隶书偏帝五百四十部》。
  1719康熙五十八年刘墉(崇如)生。汪士鋐书《虞世南破邪论卷》。
  1720康熙五十九年杨无补辑董其昌著述,成《画禅室随笔》一书四卷。按,杨无补辑颇有斟酌,惜未注出处。亦有误入他人者。
  1721康熙六十年山东诸城出土汉《延光残碑》。
  1722康熙六十一年汪士鋐书《洛神赋》。翌年卒,六十六岁。
  1723雍正元年梁同书(元颖)生。
  1723—1735雍正时北魏《刁遵墓志》出土。金轮纂集、王文光摹刊之《宗鉴堂法书》二卷成。
  1725雍正三年曲阜出土汉《孔褒碑》。
  1726雍正四年王澍书《隶书千字文》。
  1728雍正六年钱大昕(晓征)生。
  1730雍正八年王澍书《临米芾行书帖轴》。王文治(禹卿)生。王澍着《论书剩语》。
  1731雍正九年王澍书《谦享篆书轴》(正文五十七字本)。
  1733雍正十一年翁方纲(正三)生。桂馥(未谷)生。雍正爱陈子文(名奕禧,初字六谦。1709年卒)书,以其手迹勒石成《梦墨楼帖》十卷。
  1734雍正十二年高凤翰辑古印及自刻印成《西园印谱》四册。
  1735雍正十三年黄慎书《春归帖》。
  1736乾隆元年高宗(弘历)诏访天下遗书名迹。王澍书《谦享篆书轴》(正文六十四字本)。
  1736—1795乾隆时赵孟俯书盛行,人多宗之。时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郑燮、李方膺、罗聘居杨州,以书画印擅名,不合时俗,人称之为“扬州八怪”。金农楷书有隶法,号“漆书”。郑燮隶草行楷诸体杂揉,自名“六分半”书。梁巘撰《评书帖》一卷。按,此文系梁氏殁后由他人纂辑而成。邹县卧虎山发现新莽《莱子侯刻石》。梁同书撰《频罗庵论书》、《频罗庵书画跋》。
  1736以后干嘉时金石学大盛。学者顾炎武、毕沅、翁方纲、梁同书,刘墉、王文治、孙星衍、阮元、包世臣等,皆务金石学研究、着录之事。一时官高文士跋涉于山野川泽,搜讨碑搨之风靡及九州,而古器物作伪并骎骎滋蔓。
  1737乾隆二年郑燮书《道情词十首长卷》,为郑书之罕见长篇巨制。高凤翰以左手书《老樵诗·寄南陵使君同学老先生》。按,此作书于八月,因“失记贵治青阳,遂有南陵之误”,失投。岁未仲冬,再致,于原纸附识小字约七十言。
  1738乾隆三年蒋衡历时一纪,书《十三经》成,装为三百五十函。翌年,由河道总督高斌上疏进呈,乾隆五十年(1785)诏令刊石,立于太学,并御制序文,颁行天下,此即《乾隆石经》。
  1739乾隆四年高凤翰左手书《隶字十言联》。
  1740乾隆五年钱澧(东注)生。
  1743乾隆八年王澍卒,时年七十六岁。(一说为1739年卒,)生前尚有《淳化秘阁法帖考》、《虚舟题跋》、《竹云题跋》等撰述。邓石如(顽伯)

生。
  1744乾隆九年钱坫(献之)生。黄慎草书《七绝三首诗轴》。黄易(小松)生。巴慰祖(子籍)生。张照奉敕编纂秘府所藏书法名迹,成《石渠宝笈》四十四卷、《秘殿珠林》二十四卷。金农书《七言律诗轴》。
  1745乾隆十年张照卒,时年五十五岁。汪启淑辑《飞鸿堂印谱》。
  1747乾隆十二年高凤翰左手书《苏秦罗隐七言联》。诏令梁诗正等编校、宋璋等摹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十二卷。
  1748乾隆十三年高凤翰卒,时年六十六岁。高氏生前有爱砚癖,藏砚千余,因撰《砚史》一书。
  1749乾隆十四年诏令梁诗正等检录内府藏器,仿《宣和博古图》故事,为《西清古鉴》四十卷。东魏《高湛墓志》于德州出土。
  1750乾隆十五年黄慎书《春夜宴桃李园序》。汪启淑撰《飞鸿堂印人传》八卷。《三希堂法帖》成。收魏晋以下历代名家百三十四人,墨迹三百四十件,搨本四百九十五种。高宗御题“烟云画态”四字。陶南望撰《草韵汇编》。戈守智着《汉溪书法通解》。
  1752乾隆十七年铁保(冶亭)生。郑燮书《新修城隍庙碑记》。戴震书《论古游心七言联》。
  1753乾隆十八年孙星衍(伯渊)生。
  1754乾隆十九年伊秉绶(组似)生。诏令刻帖续《三希堂法帖》,是为《墨妙轩法帖》四卷。
  1760乾隆二十五年汪启淑辑编《飞鸿堂秦汉印存》十册。
  1762乾隆十七年汪士慎(近人)卒,时年七十七岁。按,汪氏晚年双目失明,犹能以意运腕作狂草,金农称其“盲于目不盲于心”。阮元以为“工妙胜于未瞽时”。李鳝(宗杨)卒,时年七十七岁。生前有《有竹五言联》等墨迹。
  1763乾隆二十八年郑燮书《操存陶铸七言联》。
  1764乾隆二十九年阮元(伯元)生。金农卒,时年七十八岁。乾隆御书《五律诗轴》。郑书《其述形似书轴》。
  1765乾隆三十年丁敬书《樱笋年华隶书轴》。是年卒,七十一岁。郑燮卒,时年七十三岁。
  1768乾隆三十三年陈鸿寿(子恭)生。
  1769乾隆三十四年诏令重刻《淳化阁帖》,逐卷作跋。又令详加校勘,成《校正淳化阁帖释文》十卷。
  1773乾隆三十八年吴荣光(伯荣)生。
  1774乾隆三十九年王治岐于河北元氏访得汉《祀三公山碑》。
  1775乾隆四十年包世臣(慎伯)生。
  1776乾隆四十一年汪启淑辑成《飞鸿堂印谱》五集四十卷二十册。陆时化所撰《书画说钤》、《吴越所见书画录》序行。
  1778乾隆四十三年桂馥撰《续三十五举》(戊戌本)。蓝嘉瑄于山东济宁掘得汉《郑固碑》,此碑下截始有搨本。云南南宁县出土晋《爨宝子碑》。
  1779乾隆四十四年诏出内府《兰亭叙》三种及《兰亭诗》分勒于八石柱上,成《兰亭八柱帖》。翁方纲书《题徐渭墨笔花卉卷》。
  1780乾隆四十五年桂馥撰《再续三十五举》(庚子本)。钱大昕书《使居使令隶书轴》。
  1781乾隆四十六年赵之琛(次闲)生。邓石如书《篆书诗轴》。
  1783乾隆四十八年王文治书《快雨堂诗翰》。
  1784乾隆四十九年刘墉书《王安石杨柳·北山七言绝句诗卷》。
  1785乾隆五十年林则徐(少穆)生。孙星衍于南京访得南梁《石井栏题记》。翁方纲书《谁从初地行书轴》。
  1786乾隆五十一年黄慎卒,时年九十九岁。王文治书《重刻甘泉县城隍庙记》。
  1787乾隆五十二年黄易辑自刻印成《种德堂集印》一册。
  1788乾隆五十三年翁方纲书《石钟山记》。
  1789乾隆五十四年汪启淑撰《飞鸿堂印人传》八卷。
  1790乾隆五十五年黄易书《临华山庙碑轴》。
  1791乾隆五十六年阮元撰《石渠随笔》。
  1792乾隆五十七年吴骞撰《论印绝句》一卷。
  1793乾隆五十八年巴慰祖辑成《四香堂印余》八卷。诏编《西清续编》。蒋和撰《汉碑隶体举要》、《书法正宗》。黄易访得汉《熹平石经》残碑于曲阜。
  1794乾隆五十九年梁同书书《万事一尊七言联》。
  1795乾隆六十年钱澧卒,时年五十六岁。生前有《临鹿脯帖》、《隆师亲友轴》等墨迹。刘墉书《苏轼游道场山诗卷》。
  1796干嘉庆元年桂馥撰《缪篆分韵》六卷。王昶书《语为心缘七言联》。邓石如书《沧海日楷书联》。桂馥书《奉明也大兄隶书轴》。刘墉书《苏轼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七言古诗卷》。
  1796—1850嘉道时欧体盛行。梁同书、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倡用羊毫笔。
  1797嘉庆二年梁同书书《吴复古长生诀。》
  1798嘉庆三年钱坫书《篆书文轴》,为晚岁左腕病而以左手书者。
  1799嘉庆四年吴熙载(让之)生。何绍基(子贞)生。
  1800嘉庆五年阮元书《大禹庙碑》。朱履贞《书学捷要》序行。翁方纲为式亭老友选唐碑,因撰《苏斋唐碑选》。嘉庆十二年续补。增至五十种碑。
  1802嘉庆七年孙星衍、邢澍撰《寰宇访碑录》。王文治卒,时年七十三岁。桂馥卒,时年七十岁。黄易卒,时年五十九岁。吴培坚辑黄易刻印成《黄秋盦印谱》。
  1804嘉庆九年邓石如书《楷书七言联》、《南抵石涧篆书六条屏》、《古铭隶书轴》、《草书五言联》。阮元书《行楷七言联》。陈鸿寿书《隶书八言联》。钱大昕卒,时年七十七岁。刘墉卒,时年八十六岁。
  1805嘉庆十年邓石如卒,时年六十三岁。(天发神识碑)毁于火。伊秉绶书《题道济山水卷》。王昶《金石萃编》序行。
  1806嘉庆十一年钱坫卒,时年六十三岁。伊秉绶书《节临唐宋人书四条屏》。江苏江都甘泉山昭惠寺阶陛下发现汉《甘泉山刻石残字》。钱保书《五言律诗轴》。》
  1810嘉庆十五年阮元辑《续锦囊印林》二册。
  1811嘉庆十六年莫友芝(子諰)生。伊秉绶书《题王元章(冕)画梅》。
  1812嘉庆十七年杨沂孙(子舆)生。伊秉绶书《自书诗册》。弃奕苞续补赵明诚《金石录》,因撰《金石录补》、《金石续录》。
  1814嘉庆十九年陈鸿寿书《孙夫人墓志铭》。
  1815嘉庆二十年伊秉绶书《自来直取五言联》。是年卒,六十二岁。梁同书卒,时年九十三岁。
  1816嘉庆二十一年福建巡抚王绍兰嘱钱泳以徐铉摹本《碣石刻石》重刻于焦山。
  1818嘉庆二十三年孙星衍卒,时年六十六岁。陈鸿寿以自刻印辑成《种榆仙馆印谱》二册。钱保书《平定州修石路记》。
  ?嘉庆时朱履贞撰《书学捷要》二卷。
  1821道光元年陕西郿县礼村出土西周《大孟鼎》。俞樾(荫甫)生。
  1821-1850道光时包世臣撰《艺舟双楫》,所收《安吴论书》、《历下笔谭》、《书品》等,均包氏于嘉、道间撰述。陕西岐山出土西周初年《天亡簋》。广平守杨兆璜于河北永年发现汉《群臣上酬刻石》。陈鸿寿卒,时年五十五岁。
  1823道光三年张裕钊(廉卿)生。杜春生于跳山发现《大吉买山地记摩崖》(一说道光六年。)
  1824道光四年铁保卒,时年七十三岁。生前有《怀清斋帖》刊行,为艺林推重。
  1828道光八年赵之琛辑自刻印成《补罗迦室印谱》二十册。黄本骥撰《颜书编年录》。
  1829道光九年赵之谦(撝叔)生。
  1830道光十年翁同和(叔平)生。
  1831道光十一年吴德璇撰《初朋楼论书随笔》。
  1832道光十二年王闿运(壬秋)生。
  1833道光十三年张之洞(孝达)生。
  1834道光十四年李文田(畲光)生。
  1835道光十五年吴大澄(清卿)生。张廷济辑《清仪阁古印偶存》(重订本)。萨湘舲于新疆镇西焕彩沟搨得《沙南侯获碑》而归。
  1839道光十九年杨守敬(惺吾)生。山东掖县出土晋(郛休碑)。
  1840道光二十年顾湘辑《篆学琐着》十二册。
  1843道光二十三年吴荣光卒,时年七十一岁。生前有《历代名人年谱》、《筠清馆金石录》、《筠清馆法帖》、《辛丑销夏记》等著述。陕西长安出土三国魏《曹真残碑》。
  1844道光二十四年吴昌硕(俊、俊卿)生。
  1845道光二十五年蒋光煦以所藏原搨《群玉堂帖》中之米芾书迹翻刻单行,是为《群玉堂米帖》。
  1847道光二十七年刘宝楠于河北元氏县发现汉《封龙山颂》。
  1849道光二十九年阮元卒,时年八十六岁。生前有《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等撰述,对倡兴碑学和书法理论研究之影响至为深远。
  1850道光三十年陕西岐山发现西周晚期《毛公鼎》。沈曾植(子培)生。
  1852咸丰二年朱和羹撰《临池心解》。陈介祺(寿卿)辑《簠斋印集》。汉《三老讳字忌日记》出土。
  1855咸丰五年包世臣卒,时年八十一岁。生前尚有《知贤室草书轴》、《娇舞倚床图便面赋与九大兄楷书轴》等。
  1856咸丰六年赵之谦辑丁敬刻印成《龙泓居土刻印集》。康有为(广厦)生。
  1857咸丰七年山东胶县灵山卫出土战国铜器(子禾子釜)、《陈纯釜》、《左关金和》。
  1859咸丰九年胡震(不恐)书《隶书七言联》。吴云辑《二百兰亭斋古印考藏》四卷。
  1861咸丰十一年曾熙(嗣元、季子,号农髥)生。胡震书《隶书七言联》。
  1863同治二年齐白石(璜)生。
  1865同治四年吴熙载辑自刻印成《吴让之自评印稿》一册。朱志复辑赵之谦刻印成《二金蝶堂癸亥以后印稿》一册。罗振玉(叔蕴、叔言)生。赵之谦书《心成颂楷书轴》。
  1866同治五年吴敬恒(稚晖)生。
  1867同治六年李瑞清(梅盦)生。赵熙(尧生)生。章炳麟(枚叔)生。曾图藩(居武)书《安静之吏行书轴》。
  1868同治七年周星莲着《临池管见》。
  1870同治九年吴熙载卒,时年七十二岁。吴熙载刻印成《师慎轩印拾》八册。吴昌硕辑自刻印成《朴巢印存》二册。傅栻辑之谦刻印成《赵撝叔印谱》一册。宫本昻、刘恩瀛发现西汉《麃孝禹刻石》。
  1871同治十年莫友芝卒,时年六十一岁。
  1872同治十一年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六十四册本。
  1873同治十二年何绍基卒,时年七十五岁。易孺(季馥)生。
  1874同治十三年邓石如《完白山人印谱》二册行世。魏锡曾辑丁敬印跋文字成《砚林印款》一卷。商衍鎏(藻亭)生。
  1875光绪元年吴大澄辑《千玺斋古玺选》。徐生翁(李徐)生。
  1876光绪二年吴云辑《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魏锡曾编纂《续语堂论印汇录》。陈衡恪(师曾)生。
  1877光绪三年杨守敬辑《印林》十四册。潘存辑、杨守敬编纂《楷书溯源》。
  1878光绪四年于右任(伯循)生。李文田书《集唐诗楷书七言联》。
  1879光绪五年王福庵(名禔、字维季,以号行)生。丁辅之(鹤卢)生。高剑父(爵廷)生。杨沂孙书《臣父篆书轴》。施均甫始于天山南麓搨得汉《刘平国摩崖刻石》。
  1880光绪六年杨守敬赴日本,带去汉魏隋唐碑帖一万三千余册。陈介祺书《篆书七言联》。徐三庚(辛谷)书《隶书八言联》。李叔同(弘一法师)生。
  1881光绪七年杨沂孙卒,时年七十岁。周树人(豫才,笔名鲁迅)生。张宗祥(闽生)生。叶恭绰(誉虎)生。章士钊(行严)生。吴云辑《两罍轩印考漫存》九卷。葛金烺以一家所藏,撰《爱日吟卢书画录》。杜瑞联撰《古芬阁书画记》。
  1882光绪八年徐三庚书《云气江声篆书五言联》。
  1883光绪九年余绍宋(越园)生。沈尹默(中)生。邓雨雅(季雨)生。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一百九十一册本。傅栻辑《西泠六家印谱》。
  1884光绪十年赵之谦卒,时年五十六岁。谢无量(澄)生。
  1885光绪十一的丁丙辑自刻印成《西泠七家印谱》。丁文蔚辑《明清名家印斑》一册。
  1886光绪十二年唐醉石(李侯)生。
  1887光绪十三年杨守敬书《行书七言联》。
  1888光绪十四年胡小石(光炜)生。吴大澄辑《十六金符斋印存》二十六册本。山东曲阜出土汉《阳三老石堂画像题字》。寿石工(玺)生。
  1889光绪十五年马公愚(公禺)生。康有为撰《广艺舟双楫》(仅《书楫》部分)成。归化出土汉“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篆书砖。
  1890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出土西周夷王时器《大克鼎》、《小克鼎》、《克钟》等。袁克文(豹岑)生。
  1892光绪十八年郑诵先(世芬)生。郭沫若(鼎堂)生。
  1893光绪十九年山
  东沂水出土汉《永元刻石》。胡镢(菊邻)书《行书七言联》。
  1894光绪二十年张裕钊卒,时年七十二岁。刘孟伉(贞健)生。容庚(希白)生。
  1895光绪二十一年李文田卒,时年六十二岁。徐悲鸿生。吴荣光辑《筠清馆汉铜印谱》。
  1896光绪二十二年河南洛阳发现三国魏《三体石经》残石。
  1897光绪二十三年潘天寿(大颐)生。
  1898光绪二十四年邓散木(铁)生。陆维钊(微昭)生。吴式芬、陈介祺撰《封泥考略》十卷。刘鹗辑《铁云藏封泥》一卷。吴玉如(家琭)生。
  1899光绪二十五年潘伯鹰生。张大千(爰)生。杨伯润(佩夫)书《行书七言联》。山东商人范维卿携甲骨至京,王懿荣定为重要文物,以重金收购。瑞典人斯文赫定于新疆古楼兰遣址得西晋木简百二十余枚。
  1900光绪二十六年吴隐辑吴昌硕刻印成《缶卢印存》四册。陈宝琛辑《澄秋馆封泥考存》。敦煌千佛洞发现《敦煌石室写经》,宋搨唐太宗书《温泉铭》、欧阳询书《化度寺碑》、柳公权书《金刚经》、唐人书《陀罗尼经》四种,先后为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买走。杨守敬书《隶书七言联》。
  1901光绪二十七年高二适(适父)生。方介堪(岩)生。英国人斯坦因先后在新疆古于阗、楼兰遗址得汉晋木简六十余枚。
  1902光绪二十八年齐白石书《仿八大山人画识语扁面》。叶铭辑赵之谦刻印成《二金蝶堂印谱》四册。吴大澄卒,时年六十八岁。
  现代1903光绪二十九年来楚生(稷勋)生。刘鹗(铁云)首次着录甲骨文搨片一千零五十八纸为《铁云藏龟》六册行世。
  1904光绪三十年孙诒让首撰甲骨文字考释专着《契文举例》书成。吴隐、丁仁、王禔、叶名等于杭州孤山创立西泠印社。翁同和卒,时年七十五岁。

西泠印社辑吴熙载刻印成《吴让之印存》十册。
  1905光绪三十一年吴昌硕书《临庚赢卣铭文轴》。
  1906光绪三十二年俞樾卒,时年八十六岁。
  1906—1908光绪三十二年甘肃敦煌西北古长城遗址出土大批汉晋木简,罗振玉、王国维因之撰《流沙坠简》。
  1907光绪三十三年震钧撰《国朝书人辑略》。白蕉(旭如、复生)生。
  1908光绪三十四年西泠印社辑赵之琛刻印成《赵次闲印存》四册。金莺山房辑钱松刻印成《钱叔盖印谱》六册。山东东平出土汉《张表造虎涵刻石》。
  1909宣统元年张之洞卒,时年七十七岁。叶昌炽《语石》刊行。吴昌硕书《临石鼓文赠澹如先生轴》。
  1910宣统二年叶铭撰《再续印人传》三卷及补遗一卷。西泠印社辑《印汇》百五十二册本。辑丁敬刻印成《龙泓山人印谱》二册。端方书《行楷七方联》。罗振玉着《殷商贞卜文字考》。
  1911宣统三年西泠印社辑奚冈刻印成《蒙泉外史印谱》二册。有正书局选辑《邓石如印存》二册本。西泠印社辑蒋仁刻印成《吉罗居士印谱》二册。

有正书局辑徐三庚刻印《金罍山民手刻印存》四册。西泠印社辑黄易刻印成《秋景盦印谱》四册。有正书局辑杨澥刻印成《杨龙石印存》二册。叶铭撰《广印人传》十七卷。叶德辉撰《游艺巵言》。陕西西安出土汉《朝侯小子残碑》。
  1912齐白石书《扫地焚香》诗册。
  1913吴昌硕出任泠印社社长。金梁撰成《盛京故宫书画录》。
  1914杨守敬卒,时年七十六岁。汪仁寿《金石大字典》由求古斋书局影印出版。
  1915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吴昌硕书《临石鼓文第三文轴》、《行书客来诗轴》。
  1916洛阳出土晋《张朗墓志》。王闿运卒,时年八十五岁。
  1917有正书局辑刊《历代古印大观》八册。章士钊书《孙文诗轴》。杨逸(东山)书《遇石儗酒隶书七言联》。罗振玉书《临金文轴》。吴大澄遗稿《愙斋集古录》印行。河南偃师出土晋《荀岳墓志》。弘一法师书《格言横幅》。
  1918张钫搜集唐、宋、元、明、清志石于河南新安铁门镇,章炳麟为之命名,号“千唐志斋”。罗振玉书《节临不簋盖铭文轴》。张宗祥撰《书学源流论》。弘一法师书《勇猛精进横披》。
  1920李瑞清卒,时年五十四岁。生前撰有《玉梅庵论篆》等。吴隐编纂《遁庵印学丛书》十七卷(西泠印社版)。洛阳出土北魏《元显墓志》。王襄编《簠室殷契类纂》成,此为首部甲骨文字典。
  1921齐白石辑自刻印成《白石印草》。曾熙书《致瘦碧仁兄行书轴》、《李文洁遗墨跋》。吴昌硕书《天帱高高篆书四言联》。
  1922沈曾植书《赠力农仁兄诗轴》。是年卒,七十三岁。吴昌硕书《豆新柳绿大篆五言联》。弘一法师书《法常首座辞世词》。河南偃师出土汉《袁敞碑》。洛阳出土汉《甘陵相尚府君碑》、三国魏《三体石经》残石。
  1923罗振玉辑《贞松堂唐宋以来官印集存》一册。罗振玉书《为颐儿授室书联》。康有为书《听泉大字行书轴》。陈衡恪卒,时年四十八岁。吴征(待秋)书《癸亥书东坡题跋一则行书轴》。
  1924齐白石书《赠胡生鄂公序屏》。
  1925贻安堂出版容庚《金文编》。扫叶山房影印出版陈和祥《四体大字典》。谢无量书《赠元直仁兄扇面》古物保存所编纂历代内府所藏为《书画目录》一卷。梁启超书《隶书八言联》。
  1926章炳麟书《赠 鸥篆书联》。
  1927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于内蒙额济纳河汉代烽隧遗址发现木杆“居延笔”吴昌硕卒,时年八十四岁。康有为卒,时年七十岁。于右任书《总理遗嘱楷书轴》。方介堪辑自刻印成《方介盦篆刻》二册。《文征明汇稿》刊行。曾熙书《致春渠先先生大篆轴》。河南偃师发现汉《袁安碑》。曾熙卒,时年七十岁。有《倚竹乐驎楷书六言联》、《天亦惜斯文行书五言诗》等墨迹傅世。罗福颐编纂《汉印文字征》。卓定谋着《章草考》。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额济纳河流域汉代烽隧遗址发掘汉简一万余枚,黄文弼于新疆得汉简七十余枚。
  1931余绍宋撰《书画书录解题》。王福庵书《节庚子山春赋篆书轴》。罗福颐撰《印谱考》四卷。张大千书《壬辰岁书轴》。容庚书《为顾颉刚题联》。
  1932于右任在上海组建“标准草书社”。罗振玉书《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轴》。袁克文卒,时年四十三岁。生前作联由侍者将联纸悬空拉紧乃挥毫,力透纸背而纸完好。时或持纸凭空作小字,见者惊羡不已。郭沫若撰《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印行。胡小石书《临流沙坠简屏》。
  1933青海乐都出土汉《三老椽赵宽碑》。经一法师书《心经条屏》。
  1934马宗霍着《书林藻鉴》。齐白石书《赠冷厂画友先生词轴》。孙海波《甲骨编》完成。西泠印社辑《现代篆刻》一至九集。文成郁《书法辑要》刊行。
  1935罗振玉编纂《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翌年书成。邓雨雅书《乙亥冬日楷书扇面》。马宗霍着《书林纪事》。容庚《金文续编》由商务印书馆刊行。
  1936章炳麟卒,时年七十岁。生前有《孙衡甫六十寿序》、《篆书千文》等墨迹。于右任出版《标准草书千字文》。顾廷龙撰《古陶文孴录》。周树人卒,时年五十六岁。有《鲁迅书信墨迹选》行世。于辅之书《题黄山天都峰望云海小影轴》。弘一法师书《大方广佛华严经偈颂集句联》。
  1937徐悲鸿书《岂有蛟龙诗轴》。吴玉如书《赠振华仁兄草书七言联》。中国印学社辑《吴昌硕印谱全集》。
  1939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大墓出土《司母戊鼎》。余绍宋书《赠左高仁兄诗轴》。
  1940罗振玉卒,时年七十六岁。有《石鼓文考释》、《读碑小笺》、《再续寰宇访碑录》、《贞松堂名人法书》、《百爵斋名人法书》等宏富撰述行世。白蕉书《赠立鼎先生书轴》。弘一法师书《念佛不忘救国横披》。
  1941于右任创辨《草书月刊》,共出四期。易孺卒,时年七十岁。有《大厂集宋词帖》、《大厂居土遗墨选刊》、《魏斋印集》等行世。商衍鎏书《多心经轴》。
  1942陕西岐山出土《禹鼎》。李叔同卒,时年六十三岁。有《李炉印谱》、《临古法书》、《李息庵法书》等行世。
  1943邓散木辑自刻印成《厕简楼印存》四册。沉子善等创办之《书学》杂志刊行,四期后停刊(1945)年。徐悲鸿书《赠华度四言联》。
  1945谢无量书《孟晋斋题匾》。容庚书《考释古文字识语》。高二适书《东轩诗轴》。
  1947潘天寿书《赠鸿逵研弟诗轴》。张大千书《赠农雨行书七言联》。
  1948赵熙卒,时年八十二岁。王福庵书《节录文心雕龙乐府篇隶书轴》。吴敬恒书《行书七言联》。张大千书《三年万里行书七言联》。
  1949董作宾成《殷虚文字》甲、乙编。按,此前董氏首为殷虚甲骨文字划分断代五期,分析其书法风格之时代特征。谢无量书《夜坐偶咏扇面》。丁辅之卒,时年七十一岁。余绍宋卒,时年六十七岁。
  1950台湾印学社成立。寿石工卒,时年六十三岁。有《重玄琐记》行世,颇受日本书界推重。方介堪自刻印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册,辑吴熙载、赵之谦、胡镢、吴昌硕刻印成《晚清四大家印谱》。
  1951沈尹默书《翁松禅临颜平原李元靖碑跋》。齐白石书《赠则秀仪女弟联》。高剑父卒,时年七十三岁。有《春睡艺谈》、《听秋阁画跋》行世。
  1952沈尹默书《题徐平羽所藏明人手札》、《徐平羽藏郑板桥自叙册跋》。胡小石书《楷书五言联》。
  1953徐悲鸿卒,时年五十三岁。吴敬恒卒,时年八十八岁。有《上下古今谈》等撰述行世。
  1954邓雨雅卒,时年七十一岁。生前撰有《印雅》、《艺觚草稿》、《文字源流》等。
  1957齐白石卒,时年九十五岁。武威《仪礼》简策出土。
  1958萧蜕庵卒,时年九十六岁。
  1959武威《王杖十简诏令册》出土。
  1960王福庵卒,时年八十二岁。
  1961刘孟伉书《杨宗干题升庵先生遗像诗屏》。
  1962胡小石卒,时年七十五岁。有《书艺略论》行世。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刊行。
  1963商衍鎏卒,时年九十岁。邓散木卒,时年六十六岁。有《书法学习必读》、《续书谱图解》、《篆刻学》等著述行世。
  1964于右任卒,时年八十岁。有《右任墨存》等书迹刊行。谢无量卒,时年八十一岁。徐生翁卒,终年九十一岁。洛阳出土东汉刑徒墓志八百余通。
  1965由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叙〉的真伪》和高二适《〈兰亭叙〉真伪驳议》二文引起一场关于《兰亭叙》真伪的大论辩。文物出版社辑出其中有代表性的权威文章近二十篇成《兰亭论辩》一册,于一九七七年出版。张宗祥卒,时年八十五岁。有《冷僧书画集》行世。
  1966潘伯鹰卒,时年六十八岁。有《潘伯鹰墨迹选》行世。
  1967白蕉卒,时年六十一岁。生前撰《书法十讲》。
  1968叶恭绰卒,时年八十八岁。有《叶恭绰书画选集》行世。
  1969唐醉石卒,时年八十四岁。有《醉石山农印稿》。刘孟伉卒,时年七十六岁。马公愚卒,时年八十一岁。有《书法史》、《公愚印谱》、《耕石簃墨痕》等。
  1971沈尹默卒,时年八十九岁。有《书法论丛》、《沈尹默论书丛稿》等书学撰述行世,有《沈尹默行书墨迹》、《沈尹默书晋王右军题笔阵图后》、《沈尹默法书集》等字帖出版。潘天寿卒,时年七十五岁。甘谷汉简出土。
  1972朱建新《孙过庭书谱笺证》出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出土。武威医简出土。
  1973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简策出土,启古隶研究之门径。高二适书《致智铠兄尺牍》。章士钊卒,时年九十三岁。
  1973—1975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简牍先后出土六批,达四百余枚。
  1974居延《相利善剑刀册》出土。
  1975来楚生卒,时年七十三岁。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秦隶面目始昭白天下。
  1976郑诵先卒,时年八十五岁。有《各种书体源流》行世。
  1977高二适卒,时年七十七岁。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行世。阜阳汉简出土。
  1978《书法》杂志于上海创刊。郭沫若卒,时年八十七岁。罗福颐《汉印文字征》增订本刊行。青海大通汉简出土。
  1979《书法研究》杂志于上海创刊。《历代书法论文选》由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出版。台湾创办《印林》杂志。陆维钊书《题西泠印社成立七十五周年诗轴》。
  1980陆维钊卒,时年八十三岁。生前着有《中国书法》。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在沉阳举行。
  1981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吴玉如书《行书十四言联》。全国第一届书学讨论会在绍兴召开。
  1982《书法研究》开展关于书法艺术之性质的论辩。全国第一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在南昌举行。吴玉如卒,时年八十五岁。
  1983《中国书法》杂志于北京创刊,一九八六年改版并定为季刊发行。张大千卒,时年八十五岁。容庚卒,时年九十岁。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五周年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在北京举行。
  1984《书法报》在武汉创刊。第一届中国、新加坡书法交流展分别在北京和新加坡举行。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举行。梁披云主编《中国书法大辞典》出版。
  1985沧县东汉朱书砖出土。河南国际书法展览在郑州开幕。现代书画学会在北京成立,同时举办现代书法展览。随之《中国书法》杂志刊载了关于现代书法的论辩。
  1986全国妇女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举行。第二届中国、新加坡书法交流展在北京开幕。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在北京举行,并举行书法创作讨论会。中国书法展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幕。全国第二届书学讨论会在山东掖县召开。
  1987海峡两岸同胞诗书画作品展览在北京举行。全日本书道联盟访华团来华访问。中日妇女书法交流展览在北京举行。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在郑州开幕。
  1988方介堪卒,时年八十八岁。中日书法交流展在香港开幕。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览在南京举行。
  1989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在北京举行。台湾书法家作品展览在北京举行。

  

作者: 李德捷    时间: 2011-11-15 08:19
管老师好,感谢您的费思量。感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5 12:52
孝感=========》太原【题纲





1,汉【东汉建和二年】《石门颂》开阔雄健

[attach]17285[/attach]
[attach]17286[/attach]


[attach]17287[/attach]

2,书圣王羲之【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兰亭序》 ‘天下第一书’


[attach]17262[/attach]
[attach]17266[/attach]
3,张旭唐开元、天宝】《古诗四首》书写庾信、谢灵运诗  灵动疾飞

[attach]17276[/attach]
[attach]17277[/attach]

[attach]17278[/attach]

[attach]17279[/attach]
[attach]17280[/attach]
4,欧阳询【初唐】


《九成宫》法之典范

[attach]17268[/attach]

[attach]17269[/attach]

[attach]17288[/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5 14:04
【留位。待续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dead87010107s7.html



==基本思路:
  1,崇古;守正。
  2,依时为序;正草隶行四种常见书体均选一品为代表;刻/本各半。
[attach]17485[/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5 14:12
【留位。待续发】

[attach]17289[/attach]
作者: 李德捷    时间: 2011-11-15 15:36




                太原======》孝感

管老师好:
       稿子正在“慢慢地长大”。
[attach]17298[/attach]

语文
汉语学习 12—36 133002 延吉市公园街105 2715921—711  
蒙古语文 16—45 010051 呼和浩特市麻花板八一路 6962277—8345  
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 28—122 210009 南京湖南路45号    
少年作文辅导 42—54 410005 长沙东风路附1号 4422059  
世界汉语教学 82—317 100083 北京海淀学院路15 62017531—2680  
说写月刊 82—484 100053 北京白广路18号 63014150  
写作 38—63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    
修辞学习 4—458 200433 上海复旦大学语言研究所 65492222—2307  
学语文 26—27 241000 芜湖市安徽师大内 3869402  
应用写作 12—59 130022 长春市卫星路7号 5385932—2276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 38—161 430060 武汉武昌开珞路9 8916244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 38—162 430060 武汉武昌开珞路10 8916244  
语文报   041004 临汾山西师范大学 2051238  
语文报(初中版) 21—15 041004 临汾山西师范大学 2014432  
语文报(高中版) 21—3 041004 临汾山西师范大学内 2014432  
语文建设 2—200 100010 北京朝内南小街51 65253380  
语文教学通讯 22—45 041004 临汾山西师范大学 2104432  
语文教学与研究 38—53 430070 武汉华中师大内 7878444—3263  
语文教学之友 18—97 102849 廊坊市廊坊师院 2013963  
语文教学之友   065000 河北廊坊师范大学 2119930  
语文世界 82—719 100010 北京朝阳门南小街51号 65251017  
语文天地 14—243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50号 6305120  
语文学刊(汉) 16—52 010022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朝阳路内蒙古师大 4964444—765  
语文学习 4—253 200031 上海永福路123号 64318820  
语文研究 22—7 030006 太原市并州南路282号省社科院内 7055852  
语文月刊 46—88 510631 广州石牌华南师大中文系 85516911—3603  
语文知识 36—97 450052 郑州大学培训楼 7443056  
语文周刊(初中版) 17—89 050091 石家庄市红旗大街105号 3828671  
语文周刊(高中版) 17—90 050091 石家庄市红旗大街106号 3828671  
语言教学与研究   100083 北京海淀学院路15 82303608  
语言文字报 81—5 100010 北京朝内南小街51 6513035  
语言文字应用 82—576 100010 北京东城南小街51 65130351  
阅读与写作 48—41 530004 南宁市文西大学中文系 3833442  
中国语文 2—46 100710 北京王府井大街36 65255575 zgynbjb@linguistics.cass.net.cn
中文自修 4—372 200031 上海淮海中路1045 64375550—8053  
中文自学指导 4—411 200062 上海中山北路3663 62549677  
中学生优秀作文 12—157 130021 长春市人民大街124号 5642730  
中学生语数外(初三版) 6—116 300020 天津市(和)张自忠路189号 27116728  
中学生作文指导 12—64 130024 长春市人民大街110号 5664370  
中学语文 38—48 450062 武汉市武昌保集安一号 6814267  
中学语文   430062 湖北武昌湖北大学人文学院 86701211  
中学语文(初中) 36—9 475001 开封明伦街85号 5955240  
中学语文(高中) 36—124 475001 开封市河南大学办公楼内 5955240  
中学语文(学生版) 38—51 430062 武汉市武昌保集安一号 6814267  
中学语文教学 2—32 1000053 北京宣武区白广路18号 63014150  
中学语文教学 自办发行 100007 北京张自忠路3号 64015080  
中学语文教学   100037 北京西三环北路105号 68902303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52—21 710062 西安南郊陕西师大    
中学语文园地   475001 河南开封明伦街85号 2865240 zxynyd@371.net
作文 36—52 450002 郑州农业路73号 5951756—421  
作文报(内地中学)(汉) 15—100 024000 赤峰市昭乌达中段 8331811  
作文成功之路 14—200 163311 黑龙江省大庆市    
作文通讯 6—69 300020 天津和平区张自忠路189号 27312720—628  
作文周刊(高中版) 21—124 041000 山西临汾市东关街141号 2014670  
作文周刊(综合版) 21—125 041000 山西临汾市东关街141号 2014670  
作文周刊·初中版(汉) 21—104 041000 山西临汾市东关街141号 2014670  

部分教育教学报刊E—MAIL地址
名 称 地 址
《教师博览》 jsbl@jxjyqk.sina.net
《教师之友》 jszy@mail.sc.cninfo.net
《教育参考》 jyck2002@hotmail.com
《文汇教育家》 wbl@wxjt.com.cn
中国教师报(论坛) gaoying@chinateacher.com.cn
中国教师报(新课程) zhaijy@chinateacher.com.cn
中国教师报(对话) machaoh@chinateacher.com.cn
中国教师报(创新课堂) ywg@chinateacher.com.cn
中国教师报(综合实践) xfu@chinateacher.com.cn

《人民教育》(教学平台) chengsh@edumail.com.cn
《人民教育》(班主任) baiht@edumail.com.cn
《中小学教师培训》 jshpx@nenu.edu.cn
《现代教育报》(总编) xwb@modedu.com
《成才导报》(南北) jybnb@yahoo.com.cn
《成长导报》(于国宁) yuguoning@sina.com
《北京教育》 bjjybjb@public.bta.net.cn
《教育文汇》 jywenhui@263.net
《教学与管理》 jxygl@sohu.com
《继续教育》 jjxhx_bjb@sina.com
《中小学管理》 zhxxgl@zhxxgl.sina.net
《湖南教育》 huangyhedc@163.net
《辅导员》(下半月刊) fdylove@sohu.com
《扬子晚报》教育话题 jyht@yangtse.com
《光明日报》(教育版) 2002@gmw.com.cn
《教育时报》 jysb@shuren100.com
《教师报》(教研) jiaoshibao@yahoo.com.cn
《教书育人》 jyyr@chinajournal.net.cn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6 13:12
朱以撒:欣赏的精神自由来源:网络资源

  苏东坡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有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除了反映每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有其个性之外,还有一个欣赏者审美趣味的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全然相同的欣赏。抱朴子说得好:“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可是,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力却是不易的。在许多场合上,欣
赏如此陈陈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如此,欣赏之前要“去蔽”则不是庸人自扰。

  千百年来,一些名作历经欣赏,结论充栋宇而汗牛马,给后人形成定势,无形中成不二法门,影响和约束着不同见解的展开,以至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其次,名流效应也给人以消极的影响。每每欣赏作品,先关注书者名姓:啊,名流所书,笔下绝对精品。有人就对我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书法是最好的,理由是:“如果不是最好为何让他当主席?为何不让你当?”以至于后来,又出现了东方书画家协会、世界书法家协会、国际书画家联谊会这样庞大的团体。按此论,这几个团体主席的书法水平更是高妙无比。这类欣赏观的失误,在于它针对一个人的职务,而忘记了应该针对他的作品——只有面对作品才是可靠的。应当坚决粉碎这种名流观、职务观。当我们欣赏秦简、汉简时,那些寻常巷陌人家、守境戍边兵士、无名百姓留下的作品,营造了一个个美妙的空间,并不逊色于同时期名家的小篆和隶书。对欣赏者而言,寻常心态,有助于欣赏本真的韵致,摒去那些虚幻的、浮夸的表相。
  狭隘的欣赏也是需要抵御的。欣赏过程形成的积弊、陋习,使欣赏受到局限,格局狭小,浮薄相扇。譬如地域审美的局限,南朝偏安江南,高谈玄理,品第风流,登山临水,流连诗酒,耳闻丝竹管弦雅乐艳歌,目遇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对北朝苍茫刚硬棱角毕露的书风未免不适。而北朝人在朔漠苍凉胡马嘶风中,感受够了劳作艰辛悲笳动月的粗犷浑厚,也认为南朝书风软媚轻滑。欣赏缺乏兼容的胸襟与视野,走入极端,就成了畸形欣赏、难以转捩的不健康欣赏观。如此持这种欣赏观的人同时又拥有评判权柄,则害莫大焉。“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这是古人早已批评过的。
  只有作品对欣赏产生作用,而不是名气、职务这些附加的方面。从作品欣赏出发,不同的见解都是正常的。或者说,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多义的,可资不同角度、层面的欣赏。晋人卫铄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杜甫则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萧衍称王羲之书“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韩愈则认为:“羲之俗书趁姿媚”,都显示了不同的审美见解,也给后人营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而那种把书法欣赏从审美范畴拖曳出来,纳入道德伦理空间,所谓“人品高,书品亦高;人品低,书品亦低”的欣赏,既简单又粗暴,更达不到欣赏真谛。
  生存论的本体把审美视为人的精神生存方式之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欣赏者自身精神的自由。

[attach]17370[/attach]

[attach]17399[/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17 01:06
陈传席:书法是文化不是技术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史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陈传席,曾经组织过中国美术史界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组织全国36家博物馆(院)藏品联展,皆在国际、国内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他在1986年应聘赴美任堪萨斯大学研究员,从事明末清初画史和“扬州八怪”的研究,出版学术著作26部,主要有《六朝画论研究》、《中国山水画史》、《〈画山水序〉(叙画)校注》、《六朝画家史料》、《明末怪杰——陈洪绶生涯和艺术》、《现代艺术论》、《中国绘画理论史》、《悔晚斋臆语》、《中国绘画美学史》等,同时发表论文400余篇。他在从事艺术史论的研究和教学之余,还进行绘画、书法、小说、散文的创作。陈传席善于将中国美术历史和理论与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经济等学科相结合,其研究颇为深刻,富有新意。陈传席的言论总是给人以语出惊人、离经叛道的震憾,引起了学术界的许多争论。记者近日采访了陈传席。      

记者:您曾说过一句话,“字写好就对了,成书法家就错了”,这是什么含义呢?  

   陈传席:古人将绘画分为专业画家和业余画家,因此画风也产生了匠体(工体)和仕体两种,而专业画家多数不受人重视,因为专业画家就是匠人,业余画家多是文人,匠人的地位始终不能和仕人相比。中国的历史从周朝开始就是文官治政了,隋唐时候的科举取仕,即会写诗、写好字就可以做官,《前唐史》中记载古代做官的四大标准就是“身、言、书、文”。所以中国历代是非常重视文化的。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术是一种游戏,被排在了最后。汉代的赵壹写过一篇文章叫《非草书》,是说书法写好了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与治理地方也没有什么关系,没有必要花很大的功夫。所以古人认为书画为小道,是一种游戏,不是主要的。     中国人写字、画画都用一支毛笔,也写在同样的宣纸上,公事之余要写写画画。中国的文人将这些当作是业余爱好,以自娱自乐为主,所以赶不上专业的画匠。当然文人也不愿意被人称为画师,比如宋代最伟大的画家李成,有一个王室成员请他画一张画,他却大骂这个王室成员,认为他糟蹋了自己的名声。王室成员后来找了一个文化人与李成交朋友,这个人就骗李成画了一幅画送给王室成员,挂在大厅里,邀请李成来看,李成感到很惭愧,后悔得不得了,结果郁闷而死。李成的孙子当了官以后,将李成的画买来都烧掉,他觉得自己的祖父是个画家很不光彩。过去文人画画、写字都没有大篇幅、大尺寸的,都是朋友之间把玩的,如果被挂在大厅、为王室去做装饰,是感到耻辱的,因为那是匠人的事情。现在人写字画画则不一样,如果被挂到人民大会堂里那是莫大的光荣。台湾有一个著名书画家叫溥心畬,他是溥仪的弟弟,一生以书画为业,但却以书画家为耻,他反复对学生讲:与其称我为画家,不如称我为书法家;与其称我为书法家,不如称我为诗人;与其称我为诗人,不如称我为学者。表示自己是有学问的人。过去的文人字写得都很好,但对书画总是嗤之以鼻,认为是雕虫小技,并不以书画家自居。现在的大书法家也不一定有他们的水平。尽管古人不愿做专业的书法家,但是字写不好也是相当丢人的。古人重视书法,因为书法是学问。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说,如果画画只以形似为基准,只是儿童的见识。仕人之书画是有书卷气的。“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在书画上不能下太多的功夫,否则会影响你对道的学习。近代的郑振铎也反对成立书法家协会,理由是书法是每个人都应该会的,没有必要成立一个书法家协会。也就是说当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写好字。可一旦都成为书法家,对于整个时代来说就是个悲剧了。搞经济建设,人越多越好,对于书法来说,我们不需要那么多人写字。书法不可能成为一种专业,但它是“非专业职业”,就是说它在做一门学问,但又不是职业。不是说一个人只要天天写字就能把字写好,因为书法是文化不是技术。   

  记者:您认为搞艺术的要有民族、现代、个人三个特性。请您做一些详细的说明。   

陈传席:民族、现代、个人三个特性,我还是主要针对绘画提出的。但不论书法绘画,没有这三个风格就不能成为大家,如此看来,提出这三个特性对书法也是有用的。首先书法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外国人拿毛笔肯定写不过中国人。如果没有民族的特色,书画家的创作也就没有了传统的根基。有了民族特色以后还要有时代特色,把古人的东西都临摹一遍,即使临得很像也没有用,因为不是现在的东西,没有时代的特征。在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基础上,还要有个人的特色。唐楷就是时代特色,与秦汉和魏晋都不一样,在唐楷的基础上,又有颜真卿、柳公权的特色。这种个人特色在时代的基础之上自然形成,在群体的特色之上加注自己的东西。如果脱离了民族特色和时代特性,个人风格就会产生怪诞的形式。书法必须有民族传统,就是说光是写写字,形成不了艺术。书法如何体现时代确实是个问题,我认为,现代人写出的汉隶和唐楷还是属于现代的东西,比如启功的书法,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同时也是个人的风格。如果一个人的修养到了,字也写好了,就肯定会有这三个特色。不要一拿笔就想写出个人特色,那样只会搞花样,而花样不是特色,不是风格。要想达到民族的、传统的特性,需要很丰厚的基础,再加上有学问,自然有个性出现。黄宾虹的书画到了90岁才有他的特色,艺术成就才被人称道。搞所谓现代书法的人认为不需要练传统,也不顾民族特色,这种人的花样会增多,但是年龄再大功力也不会加深。   

记者:您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陈传席:我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和淡。散是散怀抱,淡是自然自如。这也是以涵养和学问作为基础的。书画实际就是个人表现,这个个人表现要综合地分析,不是用墨一泼、大笔一挥的个人表现,字要写得好,一定是技巧与气质、风度、学识多方面的结合。一个人有学问在字里面就表现学问,一个人老老实实在字里面就表现老老实实,这是一个精神状态的反映。一个人如果喜欢喝酒、性格豪爽那么适合画大写意,画工笔不会很好,反之,一个慢性子、脾气缓的人画工笔就会很到位。艺术作品中“散”到什么程度、“淡”到什么程度,表现了个人修养和境界到达什么程度。魏晋风度以潇洒、直率为主,唐代就以严整和规矩为主,因此书法风格完全不同,达到的境界也不相同。历代的书法大家没有一个是因为做作和不自然而达到很高境界的,这也体现了散和淡。     

记者:书法艺术在当代可以起到什么特殊功用?其价值如何体现?   

  陈传席:书法在任何一个时代对国家的贡献都是很小的,书画确实是“小道”,当总理的人未必一定要写好字,字写得再好,经济搞不上去也是没有用的。要想成为大书法家、大画家,没有好的修养和博大的胸怀是不行的,如果一个时代有了许多大艺术家,表明这个时代的修养和胸怀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书法和绘画是一个时代的折射,像镜子一样,能够看出这个时代是否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从这一点来看,书画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如果一个时代没有几个大艺术家的话,这个时代也是非常寂寞的。庄子讲“无用之用,是为至用”。空气不需要付钱,但是人没有空气就活不了。一个人家里不挂字画也可以过日子,但是挂上了字画就体现了价值。唐代兴盛伟大,那么唐代的书法就不会差。如果没有鲁迅的诗文和毛泽东的狂草,那么我们上个世纪的中国就体现不出骨气和豪迈了。

    记者:您能谈谈对当代书法的个人看法吗?对当今艺术批评,特别是书画评论界如何看待?一些表面过热、实则务虚的书法现象如何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陈传席:我觉得现在的书画界主要是缺少文化,这是个最大的问题。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过一本《民国书法》,那里面所有书法写得好的都不是专业书法家。李宗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鲁迅这些人的书法,现在有几个人能够超过?专业书法家都有个思想包袱,我是个书法家一定要写出自己的面貌和风格,这样就会做作,写得不自然。还有只想争名夺利,就肯定写不好字。书法是小道,小技巧,但是需要多方面的支撑,没有相当的气质学不好书法。     书画界的主要毛病就是不做学问,书法家首先应该是有学问的人。光练技巧,想着赶紧把字写好,结果还就是写不好。书法既不能不讲技法,又不能光讲技法,老是在技巧上下功夫,就会走向歪门邪道。书法的技巧如果不故弄玄虚的话,一天就讲完了,但练起来却是一辈子的事情。技巧占5%,学问要占95%。没有文化,书法基础只能越来越差。现在有些人二三十岁时就把字写得很好了,但却越写越不如原来了。这是因为年轻时字写得很好,再加上有朝气,自然不错。但等到年龄大了,朝气没有了,要搞自己的特色了,如果没有学问,写的字反而没有以前好了,体现出混气和老气。文化是中国书画的基础,像于右任、林散之的书法,都是有内涵、有修养的体现。古人在文化上下功夫,做学问是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丰富自己,做事就会工稳,书法自然也会好起来,读书可以使笔下更有内涵。现在人读书、写文章主要是为别人,而不是为了涵养自己。读了许多书的人写字未必有书卷气,但是没有读书的人写字肯定不会有书卷气。     现在许多人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国家大事,胸无点墨,就琢磨着争名夺利,笔下流露出来的境界自然不高。有些年轻人技巧已经够了,缺少的是把传统认真读过,然后融化到自己的性情当中。中国是一个有特色的国家,这个特色就是继承,书法就是要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书法,不要动不动就搞创新。有人说书法低迷是因为硬笔出现了,我看不是这样,唐代书法不如魏晋,宋代不如唐,元明又不如宋代,那时也没有硬笔,还是一代不如一代。赵孟頫的书法有什么风格?实际他就是学“二王”,又不可能完全像“二王”,这就是他的风格,成为一代大书法家。拿来外国的东西搞创新,人云亦云,往往怪模怪样的东西就产生了,结果把书法家引向了歧途。书法本身就是一个继承的问题。书法要搞好,不要搞那些怪的东西,只要把传统搞好就行了。     关于艺术批评,现在没有一个大学专门教授这个专业,即使搞艺术批评的人,也没有进行专业的训练。艺术批评更要有文化基础,创作是直接状态,艺术批评是哲学状态,以哲学为基础。如果不懂书画的真谛,就批评不出名堂来。再加上现在的经济大潮,书画家主要以当官、卖钱为主,需要别人来吹捧,所以批评家都成了“表扬家”,讲一些麻木不仁的话,这好、那也好,也不知道好在哪里。至少我到现在没有看到好的批评文章,还是缺少学问做基础。书画从古至今都没有现在这样热过,从来没有像当今一样有这样多的人从事书法与绘画,现在专业的书法家水平超不过以前业余的书法家,恐怕也是历史上最薄弱的时代。这种看法一段时间都没法改变。大需要才能有大成就,古代人字写得不好就当不了官,都通过读圣贤书来立身成就大事业。过去的人读7年书就够使了,而现在读17年书也不够用,不学英语考不上职称,不学物理、化学考不上大学,这样把现代人读国学的时间都挤掉了,造成这种状况,对中国传统的书画界影响太大了,所以多读书、多提高自己的修养就可以改变表面过热、实则务虚的现象。


------------------------------------作者:骆建宏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李德捷    时间: 2011-11-18 16:16
管老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07e9720100wr6k.html
       好.
        这些天又在外边参加活动吧,等着您的赐稿啊。
                                                                     李德捷

[attach]17540[/attach]

原文地址:推荐十个很实用的在线书法篆刻字典作者:一日之迹
1.汉典http://www.zdic.net/
2.大篆字体查询 http://www.internationalscientific.org/
3.说文解字查询 http://www.gg-art.com/imgbook/index.php?bookid=53&columns=&stroke=2
4.快典书法字典查询 http://sf.kdd.cc/
5.小篆字体查询 http://www.youmade.com/shufa
6.在线书法大师 http://shufa.ssjjss.com/
7.9610书法字典 http://9610.com/zidian/index.htm
8.国墨书法字典 http://www.guomo.com/
9.文字源流浅析 http://www.gg-art.com/imgbook/index.php?bookid=60
10.在线康熙字典 http://tool.httpcn.com/Html/KangXi/23/PWPWKOCQPWUYMEPWXV.shtml


在键盘文化流行、提笔忘字的今天,汉字书法艺术传承面临断代危险
——书法基础教育该如何普及
(《中国教育报》20101222日第二版)

   
    文字书写曾经是中国人记事、交流的重要工具,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然而,在键盘文化流行、提笔忘字的今天,书法这门“国粹”如何发扬光大?近日,在由中国美术学院牵头举办的“2010年杭州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上,来自全国各高校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等大学的从事书法教育和研究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讨论当前书法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大声疾呼:普及书法基础教育刻不容缓!

    中小学书法教育日趋薄弱

    近年来,全社会“书法热”持续升温,各级书法组织会员更是高达百万之众,全国各高校也竞相创办书法专业。据中国美院书法系对全国书法教育现状所做的不完全统计,自1963年中国美院创办全国第一个书法专业拉开高等书法教育序幕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开展书法教育的高等院校已有120余所之多,学历层次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

    然而,书法真的“热”了吗?据了解,在中国,除了专业院校学生外,目前书法学习者主要集中于老幼两端:老年大学等团体和部分在父母安排下参加书法培训班的青少年,书法不再像过去那样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论坛上,专家们都表示,书法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书法教育需要进入中小学课堂。书法教育是提高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同时也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认。正如中国美院书法系主任祝遂之所说,“如今的文艺事业并不仅仅单纯是为了提高文化涵养,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更好地为时代进步、社会繁荣服务”。

    据了解,目前全国虽有部分中小学校开设书法课,但在小学开设的课程中,教师授课普遍以硬笔书法为主,只是配合学生的识字练习,难以长期坚持;中学更是为了追求升学率而放弃了书法教学,书法教育几成空白。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对书法教育的热衷。随着中国的世界性影响加大,中国书法正日益成为欧美等国欣赏的对象。在美国,正式开设中国书法课程的大学约有20多所,都不同程度受到学校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将书法教学和中文等课程“捆绑教学”,更普遍得到学生的青睐,书法课已成为他们了解东方文化的启蒙课程;而邻国日本,人口不到1.3亿,却有3000多万人在学书法,平均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热衷于此。日本书法本科毕业生要当中小学书法老师之前,除了拿到本科毕业证之外,还必须重新考专门的证书。

书法专业毕业生缺乏用武之地

正是因为书法基础教育的薄弱,我国书法高等教育开始面临人才基础薄弱的困扰,另一方面,书法高端人才也经历着现实的尴尬,因为高等书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无用武之地”。在全国各高校每年招收的约1500人书法本科生中,多数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困境,不少人改行做了文秘、行政助理等工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邱世鸿认为,如果书法能够进入中小学课堂,势必需要大批中小学书法教师,书法人才的培养才有去向,书法教育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祝遂之回忆说,中国美院创办了最早的书法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自己就是全国第一批书法专业研究生中的一个。学完书法专业后,不仅有全面的文化修养,同时还能写一手好字,就业方向其实是很宽的。“我当年毕业的时候,国务院都来我们这个专业招人,当时的5名学生包括王冬龄、陈振濂、朱关田和邱振中,如今都已全部成为国内书法界的名家。”

西安交通大学的杨锁强认为:“现阶段高等书法艺术培养的人才大多是去搞书法艺术教育,但就业缺口没有几年就会补齐,以后怎么办?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或许能为书法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书法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播

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当代书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土壤正在消减。一位70后家长告诉记者:“我们上小学的时候都有书法课,在持续的书法练习中知道了起承转合的道理。然而,我的孩子现在的小学教育基本都没有书法课,无法体会到学习书法的快乐,更不用说体会传统文化的意韵了。”

其实,这不仅仅是书法,更是国学的衰微。如今的现状是,很多报考书法、国画等艺术类的学生基本上是文化课不好而来学习艺术类的,其实艺术学科对人才的文化素养要求应是更苛刻。以书法为例,缺失承载的国学土壤,是书法传承中最难的问题。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年轻学子,“千万不能脱离汉字搞书法”,老先生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汉字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命脉。鞍山师范学院教师梁继认为,目前的书法专业教师“半路出家”的多,自身的国学素养就不深厚,教出来的学生更缺少国学素养。“音乐、美术学院都有自己的附中,规范的专业训练从中学就已经开始,书法却没有,大学前的书法教育很不规范。而在大学有限的时间内,要求培育国学素养更是困难重重。”梁继建议,书法专业可以在招生环节上加强国学相关知识的考核,以引起考生对国学修养的重视。

“书法技法的练习是短期可以完成的,而精神境界却是一生的追求。”邱世鸿认为,书法高等教育需要国学素养做后劲才能走得长远,希望更多的孩子从小就结下“书法情缘”,感受国学思想。

书法艺术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依然是不争的事实。祝遂之说:“去年书法申遗成功,高兴之余也让人感到责任重大,书法不仅要像遗产一样保护,更重要的是能让它传播开来,这样它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本报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金晓依)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771323.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771323.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771323.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771323.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771323.html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11-21 09:04
孝感========》太原


德捷先生:

      记得所托。

      缓一二日发稿来。

      ----【广告词】尚未写。

      作何用途??

      另约有他人吗??

      若以【书家】或【名师】标准取稿,季超均不够格。

      若欲用【书家】字,季超可代约。http://xnjyw.5d6d.com/thread-27406-1-5.html

      若欲用【名师】字,北京章熊、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40774&extra=刘国正及上海复旦大学附中黄玉峰先生最为相宜。
      与黄先生有过书信往还。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18748&extra=&page=1
      我友黄文泉【荆州】、http://xnjyw.5d6d.com/thread-18231-1-1.html朱勇方【绍兴】http://xnjyw.5d6d.com/thread-532-1-1.html也是在全国书法教师中享大名者。
                                                                   季超于武汉

[attach]17645[/attach]
作者: 李德捷    时间: 2011-11-21 09:11
管老师:
    “广告词设计”一稿就是为宣传本报而用,寇学臣老师,荆霄鹏老师等许多作者都为我们写过,您不必谦虚,横竖各写一幅就可,谢谢。
     系列稿请抓紧,马上到发稿时间了。

      谢谢。

[attach]17642[/attach]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11-21 09:15
http://bbs.yingbishufa.com/forumdisplay.php?fid=101
江苏

http://zml2712.5d6d.com/forum-342-1.html
陕西

http://www.zgsd.cc/shudao.php
安徽

http://www.jxshufa.com/
江西
http://xnjyw.5d6d.com/forum-177-1.html
孝感


德捷先生:

      上列五家网站站长均为季超好友。五网均与《教师之友网》友链。
       假如有必要,君可拟一文字,我再帮你约些【书家】来写。

      我意还是以请【书法好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来写,最为相宜。

                                                                      季超

[attach]17641[/attach]



我友黄文泉:
http://www.whggyx.com/Soft/ShowSoft.asp?SoftID=47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3 16:32
我是萧萧马一匹
马萧萧(17岁作)
    
风,吹来了
青草稀疏的野地里飞沙走石
雨,久违了
歌喉太瘦的河面上渔歌搁浅

是鹰,就该去高空
背诵陌生的蔚蓝色词语
是船,就该向岁月
输送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光明

我扬起弄不好就会骨折的蹄
去敲打石之鼓敲打山之鼓敲打世界之鼓
世界也挥舞着风之鞭雨之锤

敲打我亦软亦硬的心之鼓
自从我被痛苦地钉上了铁掌
那横切梦境的地平线注定携我远奔
那青山那烟囱那畏缩的小兔子注定逆我而跑

听!风萧萧雨萧萧落木萧萧我也在萧萧呵
我愿我每一声嘶鸣都是一滴

能穿过石头的水珠一滴能融化太阳的水珠
什么时候,火星,敲出来啦

敲出了火星我将烤干雨云我将点燃湿柴我将烧尽废书
尽管我背上还会负鞍
尽管我肩上还会加轭
尽管我笔直的目光
也许是仅仅自己明了的密码
尽管我奔倒成一尊雕像了
时同伴正在草滩上吃得体壮膘肥


而徐悲鸿一千次临摹我的形象但一次也不会成功
随便我哪一根鬓毛都把他引入一条无法驾驭的小路


                                   1987年作于湖南隆回二中



==管季超注:印象中,马萧萧此诗发于当年的《语文报》。我在班上给学生朗诵这首诗,自己也被少年豪气所感染。






原文地址:马萧萧:如今,还能有哪位诗人能像我一样遇到这样的贵人作者:马萧萧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周玉清先生,是我1989年特招入伍的推荐人,是我马萧萧的贵人、恩人。
   1988年,当时与我素昧平生的他,是家乡邵阳市委的常委、宣传部长,他在一个文学笔会上做指示时,从一直扶持我文学创作的家乡作家罗长江、鲁之洛那里得知我的情况后,便热情地为我这位无法通过高考的“中国十大校园诗人”的上大学问题奔走呼号,促成邵阳市委给湖南省委发去“关于破格特批录取马萧萧”的快报,并得到省委副书记、省长刘正的批示。1989年他又通过有关渠道,将我向徐兴将军推荐,使我被特招入伍。
  登车北上的那个夜晚,我按我父母的意思跑去给他致谢:一条八元的烟、一小袋一元六角的水果,烟他死活不收,水果是我匆忙跑出他家时硬放到客厅的。当时的市委副秘书长赵龙安,亲自带车把我送到火车站、亲自排队给我买好车票并送上火车,还送给我一袋雪峰蜜橘供途中解渴。我就这么含泪提着那袋比什么都甜的蜜橘,离开家乡远赴大西北开始了自己虽然艰辛但却始终甜蜜的军旅生活。
  在西北军旅,尊敬的徐兴将军及其夫人,一如父母般为我倾注了大量心血,对此以后我会有专文记叙,先不多言。我入伍后不久,周先生被选调到北京,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副主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等职,他和赵副秘书长都曾给我打过十几个电话并在百忙之中给我写过一二十封言词恳切的长信,苦口婆心解决我的思想问题,督促我健康成长。2005年,周先生来兰州视察工作时我们曾有过一次令我终生难忘的促膝夜谈,这也是我入伍二十年来,我唯一一次与他相见,此前我好几次去北京出差、开会,要么恰逢他处理重要事务,实在抽不出时间,要么恰逢他在外地视察或出国考察,都未能见上。唉,如今社会,哪位诗人想要像我一样遇他们这样的贵人,恐怕已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没有他们的无私帮助和殷殷教导,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今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他一篇感人泪下的散文《让父亲的坟墓向北方》,是他百忙中应家乡“隆回人网”之邀撰写的近作:1992年底他惊闻父亲去世,当时已是中央办公厅局级干部的他,竟然觉得“坐飞机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他“从北京坐火车、转汽车、再步行,日夜兼程赶到老家时,已是父亲辞世三天后的凌晨”!令我感佩,令我汗颜。
    大恩不言谢。我感激命运的垂青,生活中虽有居多心酸与无奈,但每每想起自己的这些恩人,心便暖起来,身体里一盏始终不灭的神灯,照耀我前行!我也多么希望,如今还能有哪怕那么一个、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当然最好是更多个“贵人”,能切实关注一下广大诗人,尤其是关心一下诗坛的那些“弱势群体”,关心茫茫尘世中那些逆世俗之风真纯而行而舞者的酸咸苦辣!







====管季超再注:当年,《语文报》在中学生中的影响力超过中央电视台。
                            《语文报》评选的【中学生十大诗人】,堪比今之【超女】【快男】。
                          本地大悟县中学生徐润,与马萧萧一起被评为【十大诗人】之一。惜乎高考落榜,在原孝感地区文联《槐荫文学》内刊当【打工编辑】。我的高中同桌王林其时在该刊。于是,也认识了徐润,在一起玩过。

         不知,徐润今在何处???
          不知,当年在《语文报》上起步的【文学青年】,今在何方???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3 16:35
名家评论马萧萧词典体长诗《中国地名手记》
[attach]17723[/attach]



   张绍民第四届全国十大魅力诗人    诗人马萧萧的长诗《中国地名手记》,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独创。长诗的文化价值相当大,是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国家地理密码。这在当代中国诗歌中是无法复制的,它使我们的阅读视野有了一个很好的归宿。

杨光祖(评论家,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教授):
     认识马萧萧是不远的10年前,但神交马萧萧则要早至高中时代。那时,他酷爱文学,同龄的他经常在报刊发表诗作。他那些纯情优美的诗,很快征服了我,以致于剪下他的照片、珍藏书页中,保存至今。马萧萧最令我心折的诗要数他中学时代创作的自咏诗《我是萧萧马一匹》,即使时光流逝13载的今天,读来仍叫人热血沸腾,一如当年。
      ……他心灵里藏着一个海洋,只是,这个海洋里只露了一个角,峥嵘气象隐得很深。
   “我是萧萧马一匹”,不是萧萧的马,他怎能写出五千行的《中国地名手记》?不是萧萧的马,他哪有胆识把五万行的初稿推倒重来、把六万行的二稿取一弃九?来自湖南的诗人马萧萧,从军西北而不弃文,10年经营不负少年名,终有这掷地有声的大诗篇。
    用中国地名做一组长诗,多大的难度!好在身单而貌美的马萧萧,从军十多载,转“战”神州,北方的阳刚,南方的阴柔,皆已溶入他的血液,而多年研易的体悟,也让他骨子里的阴阳,如此合“道”,而生生不息,而自强厚德。《中国地名手记》,激烈如夏雨,衰飒似秋风,或铁骑千里,或雨打芭蕉;偶尔自我入诗,自嘲且刺人,间或想入云霄,奇思不失童趣。一人而兼备众格,气盛而言宜也。读完全诗,但觉热血翻腾,读者也成了一匹萧萧的马,从中国的广袤土地“快走”了一回,有一种酣畅淋漓,有一种顾盼自雄。
                                             
纳兰容若(诗人):        
    最初认识马萧萧,是他的一首诗,诗的名字不记得了,只记得其中有句:“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握成三节棍”我被他的完美的想象力所折服。
    喜欢读地图的他,如今把地图上的中国地名,也握在了手中,然后又种植在纸上,于是有了这部“词典”般的长诗巨作。诗歌按地名首字音序从A到Z,读者像查字典般,可任意游走在诗意的中国各地域。
    诗歌中穿插地名,人命,引申出地域和文化特色。如
:
   
河南河北的河字里
    有一个
    可

    可牛了
   “老子是河南人”
   

    老子
    确实是河南人

    庄子也是河南人

    甚至黄帝
    也是河南人

    甚至皇帝
    也敢刺——

    河北人荆轲的
    轲字里
    也恰恰有一个
    可

    巧妙的以一个汉字的可字,贯穿河南与河北的文化名人。“老子是河南人”一语双关,既有对河南人以中原人自居与自大的讽喻,又有对圣人老子的景仰。也写出了河北人如荆轲的勇敢与豪迈。
    作者想要树立一种大诗歌的观念,用了许多新的写法,他借鉴了民谣、诗词、散文诗,他创作了富有诗意的广告词、口号等。
    诗歌涵盖量博大而丰富,非大胸怀不能为,非大手笔不能为。十年磨一剑之功,不可没。

                                             

宁明 (首届中国十佳军旅诗人):
    中国地名手记》是一部奇书。
    诗人马萧萧独具匠心的苦心营造与潜心创造,使这部闪耀着独特思想光芒、饱蕴诗意光泽的诗具有了“惟一性”。令人仰叹,不可模仿。磨砺十年而得一剑。马萧萧所得的是一把上好宝剑!我仿佛看到英武骑士般的马萧萧正策马仗剑在诗坛上飞奔起来。他手中挥舞的剑光所指之处,遍地神话般地盛开出了诗的花朵。马萧萧的劳作至少让人相信,诗坛虽多莠草,依然自有壮苗。他的这部诗无疑为当今诗坛创造了一个奇迹,甚至争得了面子。
   我以为中国《地名手记》对中国诗坛来讲,称之为“贡献”当不为过
                                                     

刘晓平作家,《张家界日报》副总编辑):      
    读马萧萧《中国地名手记》,使我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马萧萧在诗中表达的首先是一种对祖国的挚爱。其次是这种形式的新颖至少是空前的创举。还有就是他在艺术上探求,他的创造和多种诗艺的寻求。才是真正诗的本质的回归。作为诗友我为他这种里程碑式的创举而欢呼叫好!               
                                                                        
娜仁琪琪格(诗人,《诗刊》编辑):
    这浩浩荡荡的长诗读了又读,读了又读,仿佛心中也有了丘壑,有了长江黄河,有了祖国的万里江山。能把祖国装在心中的人是天空么?而那一个又一个的地域,省份就是满天的星。每颗星都闪耀着自己的光辉,有自己的风声、雨声和花开的声音,而天籁在这里取得了和谐,才为天籁。是一支笔或一挥毫的力量与瞬间,倾倒了祖国的山河又立起了万里江山。
                                                                    
汤松波(诗人,词作家):         
    读地图,爱地理,似乎是军人的天职。从读地图,爱地理的过程中写出好诗来,军旅诗人马萧萧当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令人拍案叫绝!
    注目云端的倾诉往往能让人震撼!透过《中国地名手记》我们不难发现,诗人马萧萧与众不同的诗歌气质,其语言姿态和诗句形式都蕴含着纯美、温润、干净、宁静的品质和性情。从这些热烈奔放的诗句中,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诗人随心所欲、弛骋时空的想象能力。许多汉字和地名在他有意无意的破译下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力量。有些新颖意象的运用,真可谓神来之笔!
马萧萧用高手的手,创作《中国地名手记》,拿得出手!
                                             
叶舟(作家、诗人):
    昨夜东风吹梦远,最敬爱一片江山。
    这是一次诗歌意义上的山河判断;是一种写作层面上的狂飙突进;是一个人信心和勇气的单骑千里;是一场引缰纵马的诗词祭献。
    萧萧以十年之功,成就了他的《中国地名手记》——它怀揣一颗赤子之心,驳杂、绚烂、繁华,令人肃然起敬。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在这些缜密的诗行中,试看一个白衣胜雪的湖湘才子,怎样持守着一份隐秘的热情。在这本浩瀚的诗歌辞典里,试看一个萧然自远的西北诗人,如何决绝地穿州过府,五湖四海,以剑为笔。                    
                                                                        
立极(作家,教授):
    上世纪80年代热爱诗歌的校园学子们,不可能不记得马萧萧这个名字,如同现在的少年喜欢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一样。《中国地名手记》让我们看到:用诗歌丈量大地的杰出诗人,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一个脚印一首诗,一首诗里盛开一朵心花,这样的丈量使生命更加灵动与悠长……
                                                

何思鸣(诗人、编辑):      
     古有清代诗人袁枚“李白、苏轼之诗,可精选者不过十之五六”之诗论,今有当代诗人马萧萧删诗五万余行、弃九存一之壮举。马萧萧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功力,用“十年磨一剑”之定力,向中国诗坛捧出了辞典体地名文化长诗《中国地名手记》。马萧萧严谨的创作态度委实让人感动。 马萧萧的《中国地名手记》,大气、哲理、深邃、现代,诗句中多以意象的流动见长,渗透了强烈的智性的生命律动,蕴涵了深厚而质朴的情感,但他的语言单纯、直接,诗意也细腻、内在,能给人一种阅读的激情和快慰。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校园诗坛的领军人物,马萧萧重出江湖便一剑封喉,其剑法之高妙不得不让人惊叹      
                  

叶宁(首届中国十大中学生校园诗人):
马萧萧《中国地名手记》
                   地球是个村                                                                  中国是村里的一个家。
                马萧萧是家里贪玩的男孩。

                《中国地名手记》。
                中国版图。
                地名。一块拼图。
                汉字。积木。
                玩玩拼图。
                吹吹马皮。
                摆摆龙门。
                一起过过瘾。
                多好的事情。

                有的诗歌。虐待语言。
                有的语言。和诗歌貌合神离。
                马萧萧的诗。告诉我。
                对汉字的景仰。爱戴。
                被调教的汉字。承载的诗意。
                他的经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你不知道那些地方。
                你怎么知道不是这样。
                诗歌版的国家地理杂志。
                我看了才知道原来是这样。

                萧萧马鸣的马。
                马语者的马。
                马在山中的马。
                四蹄丈量大地的马。
                                               
刘小雨(诗人):      
    少年即富诗名的诗人马萧萧在多年以后又为我们带来倾心之作《中国地名手记》,这部长诗给人带来的阅读快感是不言而喻的. 其繁复的意象呈现,多样化的文本建构,以及它背后潜隐的大国文化精髓,如浩荡之江河泻流而下;其细节性的营造使诗之肌理透明而鲜活,同时将生命、生活之哲理渗透蔓延在饱满生动的汉字之中,如果实与枝叶相映成趣,不失为一首大气、凝重,又充满探索意旨的长篇巨制。 这种对大诗作精神冲刺的勇气在当今泛娱乐时代实不多见,无疑会在突然之间令人震撼、惊讶。               
                                                                    

申 林(作家、诗人):
    马萧萧的诗,最能感受到的是“独特”两个字。他的诗,烙着深深的马氏印迹,写满鲜活的个性。每一首、每一段,或是妙语连珠,或是幽默风趣,或是一语道破,各显神通,各有不同。总是给人霹雳闪电般的顿悟和清醒。读着长诗《中国地名手记》,感觉他一直在做别人没做过的事,赏别人没赏过的景,写别人没写过的诗。
                                               

徐俊国(诗人):   
    马萧萧是一位有着磅礴才情和卓越而持久的创作力的优秀诗人他历时十年完成的呕心沥血之作《中国地名手记》,是献给汉语言诗坛的一份沉甸甸的厚礼。其绚烂而厚重的文本背后,隐藏着地理诗学的宏伟骨架,闪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灼灼光辉。他熊熊燃烧的写作野心、特立独行的书写方式与长河落日的诗意效果,让人瞠目结舌的同时,不得不由衷慨叹:此马正萧萧。
                                                
温亚军(作家)::
    在阅读《中国地名手记》的过程中,就像跟着萧萧行走在祖国浩大的山水之间,触摸每个熟悉或者陌生的地方,感受他对这个世界的深刻认知和对每个地名的新颖描述,感觉非常特别。
                                                     

(诗人、作家,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

我们都是史诗爱好者
    马萧萧的《中国地名手记》是一部辞典体地名文化长诗。他觉得有一部史诗在静静等待自己,要么成为作者,要么成为其中的人物。最不济的话,自己也将以读者的身分出现,翻开哪页算哪页。即使无法真切地参予进历史,就和沉默的历史合写一首诗吧——他不是坚硬的骨头,却是柔韧的声带。他并非想代言历史,而是想让诗代言自己,避免成为活着的化石。哦,是一部史诗觉得有一个人在静静等待,等待彼此的发现……
    跟荷马不同,马萧萧渴望写一部反历史的史诗,或者说反史诗的史诗。马萧萧其实想虚构历史,想描述从未诞生过的历史。它富有历史感,却不见得真实。它不真实,却富有历史感,甚至比历史更像历史,因为它更贴近个人。你说诗与历史是两码事,马萧萧偏偏想使它们成为一回事。这就是马萧萧对史诗的理想或者对新史诗的设计:诗的历史、历史的诗,从历史中寻觅蒸发掉了的诗意,或者用诗意来解构历史。你说历史不可以假设,诗人嘛,就是要有勇气虚构历史。历史不是诗,可假设出来的历史就是诗了。
   马萧萧的史诗里没有英雄,也没有想成为英雄的人们。他的史诗里只有他自己。没有战争,没有敌人,只有自己对自己不懈地盘问。仅仅几十年过去,它就变得像古战场一样荒凉。既是遇难者,又是幸存者,构成他的双重身份。马萧萧想告诉你:一个人隐秘的历史,在跌宕起伏的程度上,完全可以超过千万个人共同的一生。
    我们都是史诗爱好者。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伊沙说他写的是史诗——野史之诗。我说我写的也是史诗——心灵史之诗。马萧萧他写的是史诗——地名史之诗。宏大叙事的历史在诗人笔尖变形,像黄河一样改道了。对于诗来说,这样的写法更有价值。诗人记录的社会现实或心灵现实,注定是司马迁那类史学家忽略的,将成为大历史之外的小历史。《史记》是一座高山,但挡不住迟到的唐诗。诗形成自身历史的结果,是使自己关注的现象(无论社会还是个人)散发出诗意。诗人生活在对历史的想象中,历史对于他属于现实一种。诗人生活在现实中,则等于已提前跻身于未来的历史。
    马萧萧在写着一个人的史诗。诗人的一生是有着切肤之痛的历史,幸好诗可以止疼。
    他梦想写一部长诗,由无数的短诗组成。就像打一副牌,摸到手中的每一张,都可以独立存在,都是王牌。他翻来复去洗这副牌,每洗一遍,整体的结构和秩序就发生变化——形成一部新的长诗。所以他写出的不仅是许多短诗,还可以分别排列组合,构成许多长诗。他写这部千变万化的长诗,以短诗作为建筑材料;他不是巨匠,可他比那些野心勃勃的巨匠更显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他甚至不需要规划、不需要蓝图,就步步为营地实现了梦中的建筑物。
    中国的新诗是个混血儿。以古典诗词为母亲,又以西方诗歌为父亲,属于世纪之交“野合”所生。如今已经一百岁了,仍然是个儿童,是个童男子,尚未发育完全、成家立业。缺乏优秀的长诗也就不足为怪了。虽然几代诗人都曾为之作出努力。当代文学,似乎也出过几部马雅可夫斯基那类的政治抒情长诗(或曰“主旋律”长诗),但在艺术上无法称作真正的长诗。新时期以来,写《诺日朗》的杨炼等也曾呼唤史诗或文化诗,到了海子那里,更是企图以长诗扩张野心,要么是好大喜功,要么是故弄玄虚,总之都无功而返或半途夭折。看来光靠野心成不了什么事的。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诗人没有长诗,是否会像小说家只写中短篇、却没有长篇小说那样遗憾?鲁迅、博尔赫斯,都属于没有长篇小说的优秀小说家。没有长篇小说的小说家很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没有长诗的诗人,照样能成为大诗人。因为诗歌原本就不以长短来见短长的。但一位诗人如果能写出长诗,无疑是好事情,证明他不仅有爆发力还有耐力,不仅会百米冲刺,还能跑马拉松,是称职的长跑运动员。长跑,属于比较专业的训练了,业余选手很难胜出。同样,短诗属于轻武器,百步穿杨固然是本事,但射程更远的是重武器,譬如火炮。优秀的长诗,应该有精确制导炸弹那样的航程和命中率,甚至可以有像核武器那样的威慑力。一个时代的诗人都把目光投向长诗,就像准备进行军备竞赛,谁不希望自己的武库中能有一枚原子弹?
    汉民族是个缺乏长诗传统的民族。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长诗,就像一个国家的海军没有航空母舰,很难称作现代化的海军。我这么说,是否把长诗看得太重要了?还是对这个时代的诗人提出过高的要求?诗人,不应该只满足于小米加步枪的。尤其在口水诗泛滥的日子里,诗被看成了最无难度的写作,诗人被当作唾沫制造者或段子发明者,提倡长诗有其积极意义。长诗之长,本身就构成客观上的难度,以划分专业选手和业余票友。这还只是形式上的,更大的难度一定来自内容,“写什么”将和“怎么写”同样重要。平地起高楼,可比挖一孔窑洞难多了,需要足够的建筑材料和结构能力。长诗,在考验着它的作者的知识储备、情感储备、智力储备,运用技巧的能力,以及耐心、耐力。它是一座随时都可能倒塌的巴比塔。哥们,你能把它托住吗?
                                                                 

高 凯(诗人,甘肃省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从《中国地名手记》我看到了期望看到的地理细节和诗歌细节的合理分布。十年磨一剑,这对一个诗人来说,是一次心灵的马拉松,而马萧萧是一个独自率先奔跑的人,应该得到我们的敬意。                  
                                                      
于燕青(作家):
    诗人马萧萧历时10年写就长诗《中国地名手记》。立意新颖,振聋发聩,无疑是中国文坛盛事。
    马萧萧的气魄与深功把我震撼。翻开这浩荡长诗的序曲……太阳打铁/月亮煮酒/苍天之下你我他它/都能用脚跟结出一个地球”,诗歌蕴含的气势之恢宏,依然把我震撼。
马萧萧说,一个不读地图的军人不是好军人。于是,他的诗里“兖州、儋州、邳州、郴州……”一个个地名,如一匹匹驰骋疆场的战马。马萧萧,西部军人,这两个名词与他的长诗,似有着宿命般的对应。就像他诗里的“一匹马/注定要到甘肃吃草/注定要在甘肃/奔奔跑跑/饮黄河/站着睡觉。”
读他的诗,可以看到,波澜壮阔的长诗下面,是诗人博大的胸怀,军人的铮铮铁骨与儿女对母亲祖国的柔情:“月亮湾/我好色啊你绝色”“我想抽出我影子里所有的骨节/沿中国万里海岸线/铺一条当当作响的铁轨”……因为对马萧萧诗句的喜爱,我竟禁不住要一一摘引,期盼读者和我一同赏析。终因篇幅浩繁,给人触电般的好诗句累牍,在这里也只能很有限地从一朵花,去感受一个春天了



尔 雅(小说家):
风生水起,天马萧萧
   1
    中国地名手记》是一部气势恢宏、诡谲多姿的作品
    多年以来,其人之过人才华,诗作中之灵动奇妙,深有领略并不生艳羡。既得天赋,又能诗穷而工,可谓才子也。
2
   80年代一些闪亮的名字:马萧萧、田晓菲、洪烛、邱华栋、周劲松……,他们在我们的生活里热烈开放,发出诱人的气味。
   上网一搜索,关于80年代校园诗歌、关于马萧萧其人其诗的言论便历历在目———
   语文出版社编辑十年砍柴(李勇)说:“二十年过去了,马萧萧这个名字也许今日不为很多人所知,可当年他在爱好文学的中学生心目中,不亚于今日‘玉米’心中的李宇春,在湘西南那美丽瑰奇的大山丛中,他的名字更是屡屡被提起,得其片言回信也是可以和同学吹牛的资本。那两年中学生的一个盛典好像是‘全国十大校园诗人’评选,虽无超女海选之疯狂,但也撩动了一大帮少年的心。当时对我而言,能发表‘豆腐块’就是莫大的殊荣了,像萧萧这样年少成名,两次被选为‘十大’,两次到南京、之后又到庐山、北戴河、银川等地登上领奖台,出版个人诗集,而且自己还办了一份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全国第一家中学生自办诗报《,这一切我想都不敢想,觉得如此的风光,只应属于天上下凡的‘文曲星’。”(2007年第2期《同谷》)
    北京中视新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CEO江小鱼现在恐怕难以想像,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学生诗歌爱好者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在1986年,中国最具青春偶像效应的评选不是“十大劲歌”,也不是“校园风采”之类的大赛,而是首届“中国十大中学生校园诗人”:姜红伟、江熙、马萧萧、南岛、叶宁、李作明…… 当时有两份由中学生自己创办的铅印诗报,拥有广泛的影响。一份是《青少年诗报》,由湖南隆回二中学生马萧萧创办。另一份是《中学生校园诗报》,由中学毕业不久的黑龙待业青年姜红伟创办。两张报纸皆由臧克家先生题写报名。(20021024南方周末》)
《人民政协报》文化周刊主编毛梦溪说:“提起校园文学,有一座湖南的大山怎么说都是无法逾越的,他就是风靡全国中学生的‘大佬’马萧萧。”(2008年黄河出版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
    北京人文天下网络科技公司董事长周瑟瑟说:从1981年至1987年,是我诗歌创作的少年时期。在一些刊物上,我发现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写诗的少年,其中最出名的有湖南的马萧萧,四川的周劲松。(2008年黄河出版社《二十世纪八十年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
   《知音》编辑张保平说:“20年前,我还是内蒙古一个中学的高一学生。姜红伟、南岛、马萧萧、叶宁……这些才华横溢的人们他们是我那时的偶像,也是我那时梦境中的一株株生机勃勃的小树。”(2008年黄河出版社《二十世纪八十年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
   《文艺生活》编辑曾冬说:“我结识了当时在校园诗坛叱咤风云,让青春少女常常失眠并捧为偶像的江南才子马萧萧。说内心话,我也是他的崇拜者。记得1986年10月,我从湘中的新化三中跑到了湘西南的隆回二中,终于见到了神交已久的马萧萧,我为拥有如此出色的朋友而让自己的虚荣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那天晚上,在马萧萧的寝室,我帮老马整理他床底下的几麻袋读者来信,把其中的部分装订成一本一本的册子。”(2008年黄河出版社《二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
    新华社音像中心主任景旭峰说:“写诗,让小小年纪的马萧萧拥有了‘早慧的少年诗人’等一大堆称号;写诗,也恰恰让这位聪颖的少年与大学的生活无缘。马萧萧痴迷于文学的氛围之中,功课却越来越糟糕。毕业前,李元洛等著名作家,向重点大学湘谭大学推荐了马萧萧,湘大中文系组织六位教授对马萧萧进行了面试,并两次派人前往隆回考察,经过慎重研究,湘大决定免试将他破格录取。与此同时,邵阳市委也向湖南省委递呈了“破格录取马萧萧”的快报,省委领导也作了批示。但碍于招生体制,省招生办不敢‘开口子’。”(1991年第6期《中国校园文学》)
    中国纪实特稿第一写手李作明说:“后来马萧萧的命运出现了新的转机。1989年,他在邵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玉清(现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兰州军区徐兴将军的帮助下特招入伍,从此成了一名军人。1992年,马萧萧因创作成绩突出,被兰州军区破格提干,第二年又调任军区政治部《西北军事文学》编辑。战友们最清楚,马萧萧最爱看的东西就是中国地图。读书的时候,他就对中国地图的各个省市划分、主要的河流山脉、纵横交错的铁路网及星罗棋布的湖泊倒背如流。到了部队之后,他对地图更是爱不释手。以中国地名为题、创作一部能挖掘中国各地地理文化、历史文化、经济文化沉淀的长诗,成了他的一大梦想。”(2001年10月9日《文摘周刊》)
    中央电视台记者石一龙说:“在20世纪中国诗歌没有价值标准的时候,马萧萧曾经在80年代的诗坛领潮了校园诗歌的创作标准。这使他后来无法跨越自我,难以让海拔跨过自己攀登的高度,他一度停下笔来从事一种文化的游戏,收藏赏玩黄河奇石。同时潜心致力于易学文化、地理文化、汉字文化的研究。他对诗歌的处理,处于一种能进就进、则缓就缓的境地。我预感他的力量已积蓄很久,命中注定马萧萧要写自己的智慧与骨头里燃烧的诗。”(2000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行旅苍茫》)
    以上这些“发言者”,都曾是八十年代的校园诗人,是那场席卷全国的校园诗歌运动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从他们的回忆文字里,足可以看出马萧萧早年的诗路历程与他在校园诗坛的非凡影响力。
3
    1992年《我们》举办了一次诗歌座谈会。颜俊和马萧萧一起来。颜俊说,这是马萧萧。马萧萧坐在会场主个僻静的角落。我们握手。我有点紧张,因为他就是马萧萧。我坐在他身边,想找一些话来说,我努力得要出汗;之后,几个女生围上来,她们说,你就是那个写诗的马萧萧吗?
    他还在写诗,做编辑。
    他还在和傅晓敏讨论关于“第四代诗人”命名的问题……
    之后不久,马萧萧正式调到了兰州军区,我们一来二往,成了好朋友。
    马萧萧忙于恋爱,他身边的女孩子很多,大部分都很漂亮。这让我们感觉到嫉妒。
    我和马萧萧、颜俊合作过一套关于流行话题的丛书;由于种种原因,这套丛书没有进入市场,虽然在之前,我们已经和花城出版社签了合同,并且拿到了书的清样和封面。
    那时候我还在大学读书,每次到马萧萧的杂志社,他都要请我吃饭;有一次他手头没有钱,他就翻抽屉,终于翻出一张稿费单子来……
4
    萧萧本是奇人。他左右手食指的关节褶皱,分别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好”字、“财”字,你说奇也不奇?
   前些年,他对易学、地理学、姓名学的研究,已颇有见地;近两年,其水墨画作,又令人有风生水起之快意。
   萧萧少年即负诗名,但他对水墨的亲近,却早于诗歌。这个儿时在山清水秀的湘西山野中放牛、砍柴、采草药、摘野果、饮山泉、听蝉鸣听蛙鸣、学鸡叫学鸟叫的天才少年,在他13岁习诗的前两个月,曾于马氏宗祠内的课桌上,无师自通忽发奇想,一鼓作气,编绘了连环画《蚂蚁战》100多页。但此后便扬和而去,再未涂抹。及至20多年后的2006年,他的办公室搬到了几位专业画家的对面,儿时埋下的伏笔便被他提将出来了,他以最差之笔、最劣之纸,大胆挥墨,且自成一格,如有神助……
    易学与诗学互通灵犀,写意与诗歌本为一体,从其人身上可得个中三味。
5
    萧萧历时10年完成的辞典体汉字文化长诗《中国地名手记》,在他的新浪博客一贴出,便引起了广泛好评。在大多数读者看来,《中国地名手记》当属惊奇之作,但我却并不感到意外。
    以马萧萧的才气、灵气与士气,创作出这样一部独具一格的鸿篇巨制,实在是理所当然。
                                                     
练佩鸿(诗人,剧作家):
    有的人用手写字,有的人用心写字,有的人用灵魂写字;马萧萧,是一个用灵魂写字的人。所以,他《中国地名手记》的字里行间便有了超乎寻常的灵性和韵致:简约爽气、意境幽远;厚重不失风雅,大气不乏玲珑;哲思与情趣同在,虔诚与骄狂并行…… 也许这就是马萧萧其人的真实写照。我看,“文如其人”这个词用在这里很合适。
                                                   

于贵锋(诗人,评论家):
黄河上游的涛声
    动画片《小马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当天空飞来一只鹰时,那匹小马起先好奇,接着开始追赶,阳光带着鹰和它巨大翅膀的影子在大地上奔跑――那匹小马的速度更快,它追上并超过了鹰――仿佛在拥有四蹄的同时,还于追赶中生出了翅膀――小马不仅是大地也是天空的王。
    马萧萧,这个出生湖南、在西北军营生活的诗人,确实有点像那匹小马。13岁发表作品,15岁自办全国第一家中学生诗报,全国十大校园诗人,第四代代表诗人……在声誉日上的1999年,他开始致力于创作长诗《中国地名手记》,从这部长诗中,足以看出他的精神取向、美学追求和诗艺。
    或许一个人的名字并不能代表什么,至多在有意无意之间给予一种暗示,――但对一个比较敏感的人、对汉文字(语言)及其蕴含的文化有较深研究的人而言,可能我们不能轻易下这个断语。马萧萧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他的这本部长诗中,有许多对“字”的吟咏。或者说,有许多“吟字诗”、“藏字诗”、“镶字诗”、“拆字诗”等。或借助于某个地名,或借助于某个“成语”。从“逃远”(桃源)到“桃醉“(陶醉),或借喻,或引发;庄重,严肃,诙谐,幽默;大小,轻重……通过“小小的字”完成了。如果说在一般诗人的作品中,词是诗歌单元的话,在马萧萧的许多作品中,“字”成了诗歌单元,那都是一语双关的“字”啊――由此可见,马萧萧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所以,对于他的名字,他当然十分“介意”。除了那首使他轻快地获了奖的《我是萧萧马一匹》将名字直接嵌入诗题外,还在一些诗中给自己的名字赋予“含意”,如《甘肃的草》、《马鞍山啊》、《且武且威的铜奔马》等诗。
    读马萧萧的诗,就会有这种马的气势,但又像马一样精悍;就会有马的激情,像马嘶鸣的感受,但又像马一样激烈中透着温良;就会有马的节奏,就会有“万山皆马山/万山皆如卧马、立马、奔马/……总拽着河流的缰绳”的姿态和速度的变化以及紧张;就会有马蹄一样惨烈的鼓点,但这鼓点是戍边将士报告的平安,是诗人伴着万家灯火的心跳;就会有马的骨头带着铜声,用民族风骨惊醒软弱的内心和脊梁,是的,风骨,是骨头一样的坚硬,是风一样的广阔啊……萧萧马鸣,马鸣萧萧,他诗歌的内质是和名字宿命般地连在一起,几近无法分割。
    但马也是用来奔跑的,它的四蹄,注定要不停地奔跑――这注定了萧萧及其诗歌开阔的视野。如果说,萧萧的诗是“精短”的,是如前所述对“字”的偏爱和对语言精练的要求所决定的、是一匹马固有的特点,那也是他有意识的斧斫(不是雕琢)。外在形态是一匹铜奔马,但在内里,诗人必须赋予这匹马以凌空飞翔的气势。马蹄踏着黄河这条民族的命脉,把黄河的气势吸入胸怀,把黄河的涛声凝固成一匹匹骨骼坚实的铜奔马。诗人是以黄河上游的涛声(泥沙俱下的咆哮)作为他诗歌的韵脚:
              我想,要韵
           就以信天游的翅膀
           韵西北粗野的黄
           要韵,就用月牙泉的刀口
           韵西北痛快的伤
           要韵,就用丝绸之路的脐带
           韵西北永久的爽

    是的,在战马萧萧的军营,诗人在领有了自己一个军人天职和使命的同时,他的诗艺、情感和思想的底色被奔腾的、混浊的黄河水所浸染。
    正是黄河的冲洗,才使诗人看见了地理、战争、历史、文化等更广阔、更纵深的背景,并把笔触伸向这些开掘不尽的诗歌的宝藏,和天水、兰州、嘉峪关、青铜峡、石嘴山、神木等一个个地名,和李广、卫青、霍去病、张骞、苏武、林则徐、左宗棠等一个个历史人物,和李白、杜甫、王昌龄、王之涣、岑参等一个个诗人,和三十六计二十四节气,――同呼吸共命运,并用这些来滋养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应该说,如果萧萧这匹马有一天长出了翅膀,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从南方到北方的经历,是他军人、诗人和普通民众的三重身份,是他自觉地对精神的历练,对祖国、民族、人民命运的关注(其间自然而然夹杂着对故乡、亲人的爱和思念),是所有这些因素的彻底的融合培育出了生命新的基因。

    萧萧也有大胆的、现代的表达,请看这首:
             美人如刀

          如剪刀

          美人的双腿
         

          美人的好双腿
         


          张合着
          如一把剪刀


          剪掉
           好汉的

          
    诗人在诠释“美人计”时,冷静,客观,不加修饰,而且产生了多义性,比如剪刀减掉的好汉的那个“好”,你说它代表着什么?是折断的意志、英雄的气概,还是高尚的道德、虚伪的面孔?语言的干净程度,正是许多前卫诗人孜孜以求而难以到达的境界。当然,在萧萧的诗歌中,更多使用的是直抒胸臆、隐喻双关、排比、谜语中的别解等主要手段。诗人说:

          该萧萧的时候
         我们就萧萧
    这仿佛就是他诗歌主张的宣言。“该萧萧的时候”,那是情感产生的写作的冲动,是前提条件;“我们就萧萧”,那是言说的方式。“该萧萧的时候我们就萧萧”,那应是自然的,是无需旁征博引的,是“马”,就像马那样嘶鸣:没有任何多余的想法,想吼就吼,想怎么吼就怎么吼。这或许是诗人性格和军旅环境造成的坦诚、直率的结果,但艺术创作,肯定应是诗人自觉的选择。像说话那样自然,像军人那样直爽,像黄河那样奔腾。这让我很容易想起李白的诗风,张口就来,直接,简单,又气势磅礴――而萧萧恰又是这样一个从天才少年成长起来的诗人,才思敏捷,产量惊人,而且其多数诗歌确实有这种小中透出的大开大阖、一泻千里的气势。
    萧萧又不是一个单纯的抒情诗人。在字里行间,他把自己关于祖国、生命等的一些基于热爱的思想贯注进去,使诗歌在灵动中多出一份厚重。这也形成了他语言一个独特的风格,在追求整体效果的同时,不同于许多口语诗诗行的平衡,经常会有用素朴语言写出的、浓缩的警句。比如:

            一片雪花,可以把我灼伤
          一堆火焰,可以把我滋润
          一个陷阱,恰恰让我再生

                                                  


杨广虎(诗人)
西去骑手马萧萧
      20多年前的80年代青少年文坛,繁荣之景一去不复返;马萧萧13岁(1983年)发表文章,比我早5年,他几乎成为我们那个时代崇拜的偶像和校园文学的骑手,引领着一批70年代的少男少女为实现自己文学的梦想和人生崇高的价值前赴后继,不断掀起校园文学的浪潮。
   马萧萧来自湖南隆回,我认识湖南隆回二中许多文学的朋友,可以说当时的隆回是青少年文学的指挥中心,为之向往者不计胜数。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学热潮等有相当大的关系。后来他从湖南来西北当兵,由一个南方少年才子转变为强健的西北壮士,离我近了,我们有些联系。基本十几年没有联系了。
   感谢网络的发展,尽管我们彼此信件曾联系,至今没有谋面,但是相隔许久有联系上;历史总是在不经意时,突然改变,让人无法言喻。
   历时十年,他又重出江湖,卷土重来,创作扛鼎之作《中国地名手记》,虽然最终痛下决心,十里挑一有所删节,将长诗定稿为6000余行,仍可见其新的不凡气象。因为各种原因,从中国的南方奔赴到西北边塞,马萧萧像一个西去骑手,意志坚定、意气奋发,满怀激烈,在铁马秋风中孤独地书写着自己历练的人生体验,在空旷的西北自由地长啸抒情。在他表面似乎游历,内心充满人生与命运拷问的诗句里,我更多感受到了他的成熟、思想,个人豪迈的英雄主义浪漫情怀,气壮山河的军人气质,人文关怀的哲学倾向。总体讲,他的诗大气、青春富有弯弓射大雕的张力和刚性,内心多年的积淀彭勃而出,借用外在区域位置的转移,在心灵的地图里,也有丰润、宽容、温柔等缤纷多彩的精神世界一面。他用自己的诗歌行为在为我们解读历史、汉文化、诗歌、当代现实生活,这个只有他掌握的密码隐藏在他自己历程碑式的浩大长诗、史诗工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去阅读。
    我多次说过,一个人一辈子写几句精彩的诗句就很难,写一、二首好诗更难。马萧萧义无反顾,确定了如此大的长诗目标并为之实现,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不同寻常的“诗歌坐标”和“精神坐标”。他的长诗,在保持整体特色的前提下,有不同的短诗组成,结构坚实,避免了形式的华丽、内容的空洞。
   70年代的诗人毕竟要老去,诗歌的存亡与兴衰留给历史。我并不是说马萧萧的诗歌就是绝顶之作,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着自己的人生梦想。作为诗人,又是一名军人,他还需要丰富的自己的思想、历史文化知识、挖掘自己的内心深度,不断探索诗歌语言,永远守护自己一片宁静的心灵领地,才能铸就自己独特美丽的诗歌人生。例如 《扶风》:“ 快!//世风歪啦斜啦/快要垮啦!//快!”我觉得过于表象,只是对中国文字的一种诗意表现。诗歌应该有其内在的精神和厚度。我家在宝鸡,扶风历史悠久,有法门寺等遗迹,不简单。当然,诗歌现在流派众多,这也与诗人个人的艺术选择和表达有关,不能苛求,仅为我的一家之见。
    遵马萧萧兄,写几句个人感觉,得罪之处,还望见谅。《西去的骑手》乃宝鸡作家红柯的小说名字,我突然想到了马兄,也是一名西去的骑手,悲壮中寻找自己在中国地图中最合适的地理位置——黄河边上的金城兰州边塞要地。当然,除了谋生,还在一直苦苦追寻属于自己的心灵领地。

                                                                        
葛红兵(评论家、上海大学教授):
马萧萧《中国地名手记》是一部当代中国的史诗。 他把汉诗的巍峨与壮观推向了极致,呈现出屈原式的瑰丽、海子式的诚挚,接续了汉诗的伟大传统。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现实情怀结合,呈现着浪漫与现实的双重变奏,其语言具有不可复制的诗性和神性色彩。               

                                                
李小洛(新世纪十佳女诗人):
   中国地名手记》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题目。 诗人马萧萧以多触角和线条对这些地名重新描绘、叙述、命名。这既包含了命名者最初的希望、召唤,也包含着冥思和想象。诗人对古老而原始的诗意的挖掘,对汉字的另类解读,通过游踪足迹之所到而获得的个人经验,巧妙地组织起了这部长诗。浩瀚的工程架构中,个人经验的穿插和融入,长诗显得豪迈大气,又不乏灵性。
                                                                    

徐国志(诗人):
    中国地名手记》荡气回肠,勾起人们对祖国山河、中华文化的热爱,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马萧萧把大好河山,描绘得如此传奇而令人动情;将古老的汉字,演绎得如此新颖而富于弹性。真可谓大手笔!

                                                                           

唐突(诗人):
    众多的地名坐落在大地之上,这一个、那一个,无论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它都值得我们亲近和探询——它不止是包含着让我们饶有兴趣的地理秘密,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独特的风土人情。其中,有我们的生命、生命的奔波、以及奔波中的情感、思想,和最终的归宿。马萧萧的长诗《中国地名手记》,将我们引入了一次长途旅行。马萧萧的感受、观察、思索和慨叹,在每一个地名中,为我们打开了另外的风景。这些诗行摇曳多姿,节奏和语气多变,但其主调是沉郁的诙谐——这是我很喜欢的。在这沧桑的土地上,这种沉郁是含痛的挚爱,而诙谐则是洒脱的希望。
                                                                  
东荡子(诗人)
    走进马萧萧的地名长诗,如同走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诗从地理出发,深掘与之紧密相连的历史与文化,这种包罗万象的诗歌是一种博大,我们不仅从他的博大中读到了文化和生命的厚重,同时也让我们品尝了他的诗歌功力的胜利。 这部长诗的贡献,在于其影响已经远远超过诗歌本身,丰富并开拓了我们的阅读,这是一种值得敬重的诗歌品质。
                                       

古马(诗人):
    清澈、活泼、激越、曲折、澄静、甚至浑浊,暗藏旋涡——这正是马萧萧的诗的特点。上善若水,他能够像水一样随物赋形,这是他做人的聪明,更是他做诗的能力。他手记地名,或望文生义,或借题发挥,都融入了他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普遍的人生经验,他是有根的诗人,正如他所说:“每个人走在/大地之上大道之上/都是云的根须”。他云水一样诗句会把我们带到何等遥远何等神秘又何等美丽的地方啊!
                                    

伊沙(诗人、作家,西安外国语学院教授):
    我与马萧萧算是老相识,当年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我在《语文报》上发表了两首小诗,竟收到了他的一封来信,他在信中夹了一首诗,让我帮他改改,那首诗在我看来很成熟,比我写得好,哪里需要我来改?便作罢了,当时回信了没有,我也忘记了。很快,“马萧萧”这个名字在中学生的文坛上火了,还不是一般的火。
     我们真正的见面——也是迄今惟一的一次见面是在2003年夏天的兰州,相聚甚欢。这时的他已经是一位一身戎装的军旅诗人了,少年时代的诗友中能够坚持下来而有成就者,总是让我感到莫大的欣慰,视其为同路人!
    《中国地名手记》在写作、散发的过程中我就注意到了。看来,人到中年,我们都想写点有野心的大东西——我记得五年前我们见面的那次,马萧萧曾当面褒奖过拙作《唐》,现在他端出了他沉甸甸的《地名》。我以为这是一首构思很妙完成得也很好的长诗巨著,读着这首诗,我回味了我去过的地方,对那些我尚未去过的地方则充满了去的欲望——我想,这正是诗对生命的唤醒!
                                                                  

舒洁(作家,现代诗歌研究院副院长):
    进入一部诗集,或者说进入一个诗人的内心世界,往往从一首诗歌开始。阅读马萧萧颇有创意与想象力的长诗,我首先被简短的《抚顺》所吸引,然后渐渐接近了飘展于浩荡空间的诗歌神性。
    我坚持认为,在一个优秀诗人的诗歌中,我们一定能看到诗人苦苦寻觅的足履,其惟一的指向是灵性的诗歌艺术之峰,这足履在孤寂的长路间响起,变为源于灵魂的歌吟。一个优秀的诗人,当他(她)在静默中独自纪念寻觅的历程时,他(她)的诗歌就是刻在心灵之上的铭文。
    我相信,诗人马萧萧获得了《中国地名手》这部独特的诗,也就登上了一个诗歌高地。
                                             
  王珂(评论家,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仍是萧萧马一匹
“横竖撇捺汉字/摸爬滚打汉子/眼可望天/脚不离地//每个人走在/大地之上大道之上/都是云的根须//太阳打铁/月亮煮酒/苍天之下你我他它/都能用脚跟结出一个地球”。(马萧萧《中国地名手记·序曲》)读到这一段“豪言壮语”,不禁大喜:“仍是萧萧马一匹!”
20多年前,马萧萧曾以《我是萧萧马一匹》闻名诗坛,曾被评为“全国中学生十大诗人”。1997年在武夷山“现代汉诗国际研讨会”上,翟永明、王小妮、徐敬亚、唐晓渡、臧棣等多名诗人都没有台湾诗人萧萧受欢迎,宾馆的多位服务员争着请他签名。我负责会务,开始百思不解,萧萧在大陆大众读者中的知名度怎么如此巨大?后来才知道一些服务员把他与自己学生时代的偶像诗人“马萧萧”混为一体了。92年夏天我在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曾与马萧萧有一次彻夜畅谈,既为他的儒雅气质所惊讶,也感觉到他的诗才正在减少。见此情景,我不禁感叹:“昔日萧萧马何在?”
2000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针对“韩寒事件”,《中国青年》编辑想请我写一篇透视80年代十大中学生诗人的成才历程及生活现状的文章,尽管我认为马萧萧在军营成长的道路值得肯定,但是还是认为他没有少年诗人田晓菲“顺利”。田晓菲在国内外上的都是名牌大学,现在是任教于哈佛大学的知名学者。
近日非常偶然,我进入了马萧萧的新浪博客,读到了这样的简介:“马萧萧,诗人、作家、画家、周易学者、取名专家。湖南隆回县人,1970年出生,现供职于兰州军区政治部《西北军事文学》编辑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创办全国第一家中学生自办诗报,16岁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学生校园诗人之一,17岁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学生诗人之首。1989年入伍后,业余长期致力于国学研究与传播。2007年出席第六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现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集、长篇纪实文学、文化专著10余部。并10多次在全国全军获奖。”和马萧萧一别近20年,真没有想到仍在西北军营的他变成了这样的“能人”,甚至变成了“学者”。
2006年,应《南方文坛》约稿,我写了一篇批判新诗人的“檄文”:《学养、技术、难度、高度――新诗人与“不学无术”无关》。我在文中尖锐地指出:“在20多年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新诗研究与创作中,我越来越意识到新诗要想在源远流长的诗的王国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想在汉语诗歌历史中留下痕迹,特别是要想摆脱目前的公信度降低的尴尬处境,必须重视八个字:学养、技术、难度、高度。学养。指新诗人应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与诗歌修养,做艾略特所讲的有一定历史意识的人。……”今天读完马萧萧《中国地名手记》全诗,我才明白他的“博客介绍”有些名副其实,他对名字及汉字确实颇有研究,他的“学养”确实令身为“教授”的我刮目相看。这组由401首小诗组成的长诗的“难度”与“高度”也让专业研究新诗的我感叹。我甚至想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改成“秀才遇到文化兵,惺惺相惜叹才情”。
在新诗坛,我曾公开宣称“王珂是技术主义者”,甚至提出“谁能制作艺术,谁就掌握了艺术”。因此获得了“王操作”的绰号。在“王操作”眼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国地名手记》重现了少年马萧萧的“才情”,也显示中青年马萧萧的“学养”,甚至有他自己所说的“易学修养”,还显示出这组诗的“制作性”及“技术性”。如作者所言:“自1999年起历时10年完成的呕心沥血之作,弃九存一之作、重出江湖之作《中国地名手记》。《中国地名手记》是一部辞典体地名文化长诗。最初计划以两三千个中国地名为题,创作10万行左右。2001年9月,该诗完成近5万行时,……参考多方建议,并结合本人实际,亦顾及其他诸多因素,创作思路几经变更,最后推倒重来。至2007年底,完稿6万余行,之后又经为期半年的大刀阔斧删改,一删再删,一改再改。最终痛下决心,十里挑一将长诗定稿为323首(按地名首字音序)、5000余行。”
这些都是当今诗坛,特别是认为写诗比吐口水还容易的诗人无法“想象”和“超越”的,也是我近年在诗坛大力倡导的创作态度和创作方式。《飞天》2007年1月号发表了兰州诗人高凯的《中国百姓》。这是中国诗人第一次以姓氏文化为视角,吟诵百姓中国之兴盛和中国百姓之命运。全诗撷775个姓氏,洋洋洒洒348行。我一口气把这首348行的长诗读完后,就破了王珂十年不写新作评论的“记录”。我在评论《难度与高度:新诗的技术含量与新诗人的学识修养――读高凯长诗<百姓中国>》一文中说:“尽管这首诗的好坏还需要广大读者去评价,更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我非常赞赏诗人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方式,这首诗的写作与我的‘学养、技术、难度、高度’的八字方针有异曲同工之处。……诗人竭力追求抒情短诗的‘言简意赅’,使这首长诗具有‘精致细腻’的优点。诗人强烈的‘打磨意识’和较高明的‘打磨功夫’更成全了这种优点。高凯是诗人不是学问家,他却拿出了学问家的严谨甚至‘呆板’来‘钻研’姓氏,扩充相关知识,历时一年且易30稿打磨而成。高凯不是以‘炒作’,而是以‘实力’;不是当‘运动健将’或者‘交际花’,而是当‘以诗说话的姓诗的诗人’来‘出名’。这是值得赞赏的。在目前新诗的特殊生态中,这首长诗的写作意义大于文本价值,特别是在新诗是否应该提倡有难度的写作上,是对百姓心目中的以‘梨花派’和‘废话派’诗歌为代表的‘口语诗’的反拨,是可以为新诗‘正名’的写作。” 马萧萧与高凯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人都工作生活在兰州,一个一年磨一剑,一个十年磨一剑,一个关注“中国姓名”,一个关注“中国地名”。我一年前对高凯的长诗《百姓中国》的这段评价,今天可以用来评论马萧萧的《中国地名手记》。
新诗过分强调抒情的极端自由,新诗诗人太重视“观念的独创性”和“情绪的力量”,受到华兹华斯的诗的定义“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负面影响,百年来人们使用这个诗的定义时,总是把后面一句话“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去掉。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说过:“诗不是感情的一种打开释放,而是感情的一种逃离;诗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从个性中的一种逃离。”(T.S.Eliot: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David Lodge.20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Londenongman Group Linited,1972,p.76.)这些文人诗歌的定义却常常被新诗诗人故意忽略了。国人本来就不善于“忍痛割爱”,严重缺乏“反思意识”。所以新诗诗人流行“诗不能改”的论调,不愿意也没有能力使用“剪刀与磨石”。
马萧萧却能将6万行再减为6000余行!真是需要“军人的魄力”和“学者的严谨”。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经典就是这样诞生的。庞德1915年发表在他的《献祭》一书中的《地铁站上》是意象派诗歌中最著名的诗作。全诗只有两行:“人群中出现的这些脸庞/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王珂译,原诗是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这首诗新颖正确。人的苍白的脸庞在地铁站闪现恰象树上众多的花瓣。尽管我们想到这两个意象时,会发现两者有很大的差异。Apparition(幽灵)一词是暗示出死亡与超自然的意味。但是petals(花瓣)是自然的,是新生的生命的象征。这两个意象如何能够分担同一首诗?这种神秘正是诗的一部分。……《地铁站上》是以庞德、艾米?洛威尔、H?D和威廉斯?卡洛斯?威廉斯为代表的美国意象派诗歌中最著名的例子。……《地铁站上》最开始有60行,庞德花了多月才将它削减为两行。”(David Bergman,Daniel Mark Epstein.The Heath Guide to Literature.Lexington,Massachusetts Toronto.C.Heath and Company,1987.p.501.)庞德将60行诗删成两行,马萧萧将6万行诗删成6000行。两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中国地名手记》中不难看出马萧萧仍有当年的“才情”,有的短诗堪称“妙笔生花”之作。如《扶风》:“快!//世风歪啦斜啦/快要垮啦!//快!”再如《谁能分出长安与西安的高下》:“大雁在/梦就在//大雁塔陷在/大厦高楼的包围圈里/越来越矮//门票/越涨越高//兵马俑呢/两千年不露面/两千年终于活出/地面//活出了脸面”。两首诗都言简意赅,想象奇特,诗出侧面,无理而妙。如果以精益求精的挑剔眼光来评价这首长诗,仍然会发现401首短诗并非都是精品,有的写得相当随意,有些听任“马萧萧”,让才情任意驰骋。如《白马井》:“有的井/要挖一挖/才能流出来/有的井/不用你挖/它自己就流出来了/灵感似乎是这样/爱情似乎是这样/命运似乎/也是这样的/而当我面对/黑夜这块/干涸的荒地/一时无法/把自己的白/流出来时/总觉得有什么/在我心上挖啊挖”。有的联想也缺乏“学养”,如写白帝城的诗:“在白帝城我幸会了/诗友李白/范成大/刘禹锡//他们和我一起/不幸目睹了已近末日的/刘备、诸葛亮、张飞//手无缚鸡之力的/我们这几个诗人/眼睁睁地看着下游/三峡大坝/纵容烟波浩淼的江水/侵吞蜀国/仅存的这片/弹丸之地”。
清代诗论家叶燮在《原诗》中说:“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举不能越乎此。此举在物者而为言,而无一物之或能去此者也。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音声状貌,无不待于此而为之发宣昭著。此举在我者而为言,而无一不如此心以出之者也。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大之经纬天地,细而一动一植,咏叹讴吟,俱不能离是而为言者矣。”(叶燮:《原诗》: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22页。)尽管无法否认这首长诗既是马萧萧的“佳作”,也是近年诗坛少有的“奇作”,但是它仍然显示出如果马萧要完美地驾驭《中国地名手记》这匹烈马,还需要更多的“才、胆、识、力”,其中的一些诗节,还可以更好地处理“理、事、情”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梁积林(诗人):
读萧萧的《马萧萧中国地名手记》是对中国地理的一次心灵游历。每一个让他技艺化了的词义都是登上复归原本又让人耳目一新的基石。他准确但又带有自我调理的叙写给诗歌的地理赋予了更多信息的指涉;是对观察世界理性的沉淀而后高潮的逾越。萧萧用词语的张力为我们的阅读打开了这本秘密《手记》。


刘朝阳八十年代校园诗人):
      马萧萧的诗歌确实是很有技术含量的。

记得上中学时,马萧萧就很讲究技巧的使用,他除了阅读大量的诗歌理论,还善于总结和提炼古今中外名家的写作技巧,并在有所扬弃中消化吸收。他非常注意遣词造句,删繁就简,讲究修辞的使用和意象的创造。这些,成就了他诗歌的简洁美、新奇美、真情美、韵律美。
中学毕业后,新的人生经历拓展了马萧萧的视野、阅历和知识蓄养,赋予马萧萧诗歌新的内涵。大西北军旅的生活,奇石的收藏,易学、地理学、姓名学的研究,水墨绘画、编辑工作等等的累积,又增加了马萧萧诗歌的历史感、厚重感、古文化积淀和悍马风格。
可以说,《中国地名手记》就是积马萧萧才情、诗歌技艺和学养之大成之作,实现了马萧萧诗歌成就新的厚度和高度。作为“青梅竹马”的诗友和他曾经的“助手”,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祝愿《中国地名手记》,能在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中,像金子一样长久闪光。
                                                                                                                                                     
人)
  中学时代就读过马萧萧,而今又读到他的《中国地名手记》。 这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的灵性之作,是一部因诗外功夫而成就的意外之诗。
                                               
中岛(诗人,《中国生态文明》执行总编辑):
人马萧萧的长诗《中国地名手记》,最突出的就是他的“记”。这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对中国地理的深刻了解,特别是对地方的历史、人文、环境、风情风貌的认知深度和理解能力;诗人马萧萧在驾御长诗《中国地名手记》的过程中,用地域文化记录他的感受历程,使他的诗歌别具一格;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诗人马萧萧的“记”使地方的情感在时空的交替中显得更具魅力,让读者在《中国地名手记》诗歌中,体味诗人内心深处盛大的人文史诗的回响。
                                                                    
       
海烟(诗人):


读《中国地名手记》,我感到它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它既是创作,又是制作;它不乏灵巧,也富于技巧;它充满了可读性,也透射着趣味性……它对中国新诗(尤其是长诗)的内涵与外延,无疑做出了积极的拓展。                                                                                                                        

马 忠(评论家):
    上初中的时候我就读过马萧萧的不少诗歌,那时,我对他真是有点佩服得五体投地。现在,他又捧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地名手记》。
    地名入诗,中国自古有之,地名作为一种文化意象,常常被诗人遣入诗中来抒情言志。马萧萧的《中国地名手记》便是这样一部长诗,但又不是一般的长诗——涵盖了全国各地大大小小数百个地名;可贵的是,诗人并非对这些地名做简单的字面拆解,而是运用形象思维,以巧妙的构思、优美的文字和澎湃的激情,赋予它们以无尽的诗意内涵。诗中很少出现浓墨重彩的“风景”,重在凸显天文与地理的对映、历史与现实的呼应、自然与人文的交错……其切入的方式,是文化的方式。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以意象感悟人生,把地理的真实转换为生命的真实诗歌的真实,从而统一现实美特征和艺术美规律,将地理内容与诗歌形式融于一炉。比如花门、如琴湖、红叶谷……这些小得或许在中国地图上根无法找到的地名,却因为诗人的诗歌而让人们从此记住了她们的美丽,然后等待时间考验,让意义慢慢去生成。这,是否又是诗人创作这部作品的动机之一呢?

                                                                              


刘 春(诗人)
    马萧萧曾是80年代校园诗歌穹宇中的明星,相信许多同龄人仍能回想起当年仰望他的光华时产生的艳羡与敬佩。遗憾的是,90年代中期以后,这颗明星黯淡了一段时间,以致前几年他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禁不住产生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读了他的的长诗《中国地名手记》之后,我才意识到这匹“老马”重归江湖所挟带的非凡气势。这些诗歌呈现的开阔视野和沉静的气度,让我看到了一个少年才子的成熟过程,也让我拾起了遗落已久的艳羡与敬佩。

                                                         
      

蒋登科(评论家,西南大学教授、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

心游四方始有诗
——读马萧萧的《中国地名手记》随感

       我和马萧萧很熟悉,虽然我们还不曾见过面。
    马萧萧在中学时代就是一个很活跃的诗人。上世纪80年代中叶,十五岁的他就在湖南隆回创办了一份《青少年诗报》,影响甚大。80年代末,我和湖北的青年诗人叶斌取得了联系,他是当年中学生诗群的重要成员之一。90年代初,我到广西工作了两年,叶斌正好在广西师大读研究生,后来毕业分配到广西人民出版社。叶斌的脑子很活,策划了不少与诗歌有关的选题,出版之后受到欢迎。当时,叶斌对以当年中学生诗人为代表的“第四代诗人”很有兴趣,希望和我一起弄一本关于这个年轻诗人群的书,而且列出了一个长长的名单,其中包括马萧萧、洪烛、邱华栋、姜红伟、曾冬、毛梦溪等等。我们已经收集到不少资料,包括《青少年诗报》等多种民间报刊。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那本计划中的书没有完成,但我记住了这一批名字,有些在今天的文学界已经是响当当的了。最近读到姜红伟的《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使我重温了一回当年的诗歌历史,也在不同章节中读到了关于马萧萧的资料。马萧萧的名字,在这本书中出现了将近200次。
    马萧萧后来到了部队,一直和我保持着联系,最近几年还一直给我赠送他担任编辑的刊物,使我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军旅文学发展的概貌。他是诗集,我也读过好几本。他的诗既有一般军旅诗的大气,又有自己独特的细腻。
   在诗歌和艺术探索的道路上,马萧萧坚持得很好。他不但出版了多部诗集,而且还投身于散文、记实文学、书画等的创作,以不同方式延续着自己曾经的梦想。读过他的短诗之后,突然又读到了他的长诗《中国地名手记》,使我对马萧萧的创造力深感佩服。他好像是一个还没有定型的诗人,谁也不知道他在不久的什么时候会突然来一个重镑“炸弹”“轰炸”一下我们有些麻木的神经,给我们带一阵难得的惊喜。因此,我要向萧萧表示祝贺。
  《中国地名手记》是一首开阔的诗。这种开阔是时间与空间的开阔,也是诗人心灵的开阔。一个诗人的视野可以决定他创作的视野,决定诗的包容量。马萧萧是深谙这一点的。长诗中,他写湖南的一首诗是这样的:

    在中国的其它省份
    我把我老家叫湖南

    在湖南的其它市县
    我把我老家叫邵阳、叫隆回

    在隆回县的其它乡镇
    我把我老家叫荷田

    荷田乡长兴村的坳上铺
    我的老家是那
    早已年过七十三、即将迈过八十四的
    老爸老妈

    和

    老爸老妈在家门口守着的那一口
    井

    高度决定视野。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诗人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介绍自己,虽然他介绍的是同一个人、同一个地方。在这首长诗中,诗人要通过中国地名抒写自己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理解,自然需要涉及开阔的时间与空间,涉及到不同地域的历史与文化,这样才能体现中国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丰富。一个视野狭隘的人,是难以驾御这样的大题材的。
   《中国地名手记》是一首文化的诗。任何一个地名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在美国学习的那一年,我曾无意中留意到美国的许多地名,发现重复的名字很多,后来和当地的朋友聊天,才知道每个地名都有其内涵,与当年的移民和他们的来历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地名手记》的文化意蕴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其一是地名本身的文化意义,从词源学上讲,任何一个地名都有其来源,而这种来源所蕴涵的文化可能产生长久的影响;有些内涵是后来因为一些历史事件、人物的影响而赋予的。对于这些内涵的现代阐释应该是对于文化及其演变历程的一种解读。比如说到曲阜,自然会想到孔子;说到北京、南京、西安、开封、洛阳、咸阳等,我们自然会想到中国朝代的更替、历史的演变。长江、黄河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等等。诗人试图从他所理解的历史、文化之中,通过地名去重涉历史,寻找诗意,这种文化意识是值得肯定的。其二是中国地名与中国文字的关系。汉语不是一种适宜表达精确内涵的语言,而是一种可以根据需要和一定的规则随意组合的语言,自然也是最适合诗歌创作的语言。在作品中,马萧萧对汉语言的这种特色进行了多样化演绎,将组成地名的汉字进行了特殊的阐释,创造出新的、机智的诗意。比如写阿坝,诗人既感受到阿坝的美,也抓住其中的“坝”字做文章,由此对具有“阻拦”意味的对象抒写了自己的看法,于是就有了一个具有独特诗味的诗节:

    像我的夜晚一样流淌,像我的
   爱情一样荡漾、荡漾、荡漾
   不要有、不该有、不愿有任何的
   坝类,阻止它唱绿了又黄
   唱黄了又绿的草浪

   看在眼里、话到嘴边的
   阿坝,秋风正把它演奏成
   一口苦甲天籁的蜜糖

  写到甘肃,诗人想到了自己的名字:

     本人免贵姓马
    叫马萧萧
    萧是甘肃的肃
    加个草字头

    这又是利用了汉字的构字方式展开书写,想像独特,既揭示了自己和甘肃的关系,又体现了诗人的发现:“一匹马/注定要到甘肃吃草//注定要在甘肃/奔奔跑跑/饮黄河/站着睡觉//注定了来生/要化作一棵草/把甘肃回报”。这样的诗,只有在汉语表达中才能具有诗意。它是无法翻译的,如果要翻译成其他语言,其注释的文字恐怕比诗行本身还要多。这就是文化,是属于一个民族的特有的文化。一个诗人,如果能够真正揭示出这种特殊文化的魅力,他也就在本质上融入了这种文化之中,成为这种文化的构成元素。当然,对文字的解读容易在读者中造成类似于拆字游戏的感觉,这就要求诗人一定要写出新意,写出自己独特的发现。
    《中国地名手记》是一首心灵的诗,是诗人心游四方的收获。打量历史、体验文化的时候,一个诗人如果只做一个旁观者,写出的作品不一定是诗。真正的诗至少应该体现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思考。没有心灵投入的诗,只能算是事件的记录,难以成为优秀之作。我不知道马萧萧是不是到过诗中所写的所有地方。虽然诗人为创作这首长诗花了十年工夫,不过就我的感受,他应该主要“心游”,就是通过自己对一些地名及其内涵的了解和理解来抒写自己对文化、历史的思考,所写的是心灵的事情,而主要不是外在的现实。比如《合江》:

     谁能把这川江水 合上

    谁打开这一川江水
    读一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谁又把它打开
    思一番“逝者如斯夫”

    合江 合上泪水
    一根桅杆
    针炙你内心的隐痛

    合江是四川泸州的一个县,在川黔交界处,去一次并不是很方便。从诗行中国,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主要是从这个地名的字面上展开,通过反“合江”的“合”之意,追问“打开”后的状态,写出了一种隐藏的心绪,回味古人的体验,感受现代的人生,通过古人的发现揭示出生命的本质。
    这种心灵的投入渗透在《中国地名手记》的每一个篇章。这也许是作品能够引起读者反响的内在元素。

     你看那黄山人字瀑——
    跌倒了,也要跌出个
    人样来

    这样的诗行也许是诗人创作《中国地名手记》的初衷和归宿。也正是这种追求,使作品必将以自己独特的选材、构思和深邃的精神内涵而受到关注,也必将成为马萧萧诗歌创作的一次飞跃。
    这首长诗的一个隐含的启发就是,作者对中国文化以及由此延续而来的现实、生命、精神等进行了细致抒写,有些技巧还借鉴了西方诗歌,但它在本质上是中国的。我们经常在讨论诗人应该如何对待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讲了很多道理,而马萧萧把这些理念的东西落实到了具体的创作中,体现在作品的艺术姿态和人文精神之中,这是值得肯定的。在文化开放的今天,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全盘西化都不是艺术探索的正确选择,而是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化古化欧”,促进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提升,也促进新诗艺术的健康发展。
    诗人在《序曲》中说:“横竖撇捺汉字/摸爬滚打汉子/眼可望天/脚不离地//每个人走在/大地之上大道之上/都是云的根须//太阳打铁/月亮煮酒/苍天之下你我他它/都能用脚跟结出一个地球”,马萧萧的视野是独特的,也是开阔的,他是以具有人类意识的眼光打量中国文化,相信这种实验的成果也是具有诗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

                                                           
  
彭学明(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
   《中国地名手记》,很奇的构思,很妙的诗意!这是一部智力拼图般的汉字密码,一部关于人与自然的灵性之作,一部因诗外功夫而成就的意外之诗。
                                                                  


重庆子衣(诗人):
                 一幅缓缓展开的中国地名长卷
     ---读军旅诗人马萧萧长诗《中国地名手记》

     初进马萧萧的博客,第一眼便见他置顶的博文<中国地名手记>(6000行辞典体长诗),一看就特别震撼.<中国地名手记>,从省到县到镇到乡到村,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地名,如此浩大的题目,不知要花多少心血去写.再看括号批注:6000行长诗,不禁深深感叹.就这两条博文信息,便让我快速作出初步的判断,这一定是位相当痴迷而执着的诗者!
   从他的<<中国地名手记>(6000行长诗)之一一路读来,我仿佛进入了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在我看来,如此繁复浩大的诗歌框架,萧萧兄却一首一首写来.长长短短,各显性情,各具特色,丝毫不显杂乱,也毫无空洞之感.相反,在你面前,徐徐展开的,却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缓缓打开了祖国的锦绣长卷,让你一步步看下去,很有种渐入佳境的感觉.诗人巧妙借用一个个真实的地名,抒写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他既是中国地理的一幅长卷,同样是中国人文风情的一幅长卷.已完成的长诗, 按地名首字音序从A到Z,有序地展开抒写,且融地域文化特色和诗人自我情感为一体, 也借鉴了民谣、诗词、散文诗等文体,创作了富有诗意的广告词、口号等(纳兰容若语),可见诗人的精心与独到,智慧与才气.诗人仿佛是一个有远见的军事学家,将中国的地名有序铺展于纸页之上,胸有成竹地采取对策,用富有特色的艺术手法,攻下一个个地名,打入一座座城池,使祖国的万里江河都在他诗句中,插上自己最亮丽的红旗,张显每一座城池,每一个地名的美。这种美,因为诗人不同角度的切入与抒写,所以也各不相同,让人读来丝毫没有厌倦与重复之感。他的诗歌语言或温润,柔丽,或潇洒壮阔,或写景,或议论,或抒情,五湖四海,纵情自如,使这部长诗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
   比如:《序曲》

    横竖撇捺汉字
    摸爬滚打汉子
    眼可望天

    脚不离地
    每个人走在
    大地之上大道之上
    都是云的根须
    太阳打铁
    月亮煮酒
    苍天之下你我他它
    都能用脚跟结出一个地球
    短短的小诗,却从细小的角度,勾勒出天与地的一个大世界,大框架。“横竖撇捺汉字/摸爬滚打汉子/眼可望天/脚不离地“”从汉字到汉子,从人到文,从天到地,诗人便精妙地构建坊人文精神,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这个空间却极为开阔而大气。“每个人走在/大地之上大道之上/都是云的根须”,在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它又显得具体而生动。“云的根须”“ 太阳打铁”“月亮煮酒”这些词汇,也可充分展示诗人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使序曲在空阔的视野之下,有了具体可感的诗歌形象。这同样是诗人的精到之笔。
诗人在具体的抒写中,有种天马横空,信手拈来的自如感。或长或短的诗句,或胖或瘦的描写,时而让你舒心一笑,时而让你拍手称奇,从古代到现代,从人文到地理,从情感到理性,诗人仿佛调动全身心的感沉去抒写,同时也显示出诗人丰厚的学识底蕴,和强大的构建能力。
     如《拜泉》

     要活得像深山里的一股小小清泉
     让解渴的人来
     拜着喝

    短短的三行小诗,却让人从这个地名,读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哲理。小诗有如一股小小清泉,缓缓渗入读者心里,“拜着喝”却让人深深感受到作者一种谦恭而宁静的人生态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海原》却写得壮阔雄传,豪壮威猛,诗人仿佛是一位能征善饮的大将军,纵横驰骋,有一种独霸海疆气魄,以人强大的冲击力。无论是“狂歌劲舞的炊烟”,还是“踏波逐浪的斑马”,亦或是醉醺醺的台风”以及“血书的珊瑚”,我们都能从血溅沙场的描述中,感受到诗人生猛壮阔的威慑力与架控能力。

      海原!我海量的原野在行汽笛的酒令——
     我帆影模拟一缕狂歌劲舞的炊烟,炊烟不醒;
     我浪花暗喻一道豪言壮语的山岭,山岭无眠;
     我礁石象征一顶牧童遥指的帐篷,帐篷连营;
     我岛屿夸张一匹踏波逐浪的班马,班马长鸣!
     你醉醺醺的台风,翻出我海原的能征善饮——
     翻出我血书的珊瑚或曰苦水中升起的旗;
     翻出我迷航的沉船或曰指南的标签;
     翻出我潜伏的大陆架或曰长江的后浪;
     翻出生猛的齿呀刺呀,你遍体鳞伤
     哪敢再赴我的酒宴!
            -------《海原》

    而这首《作为石头的兰石》却写出了诗人对石头独特的诠释,他认为“石头也是土地的一部分”“土地,是因为既能够生长大树、阳光/又可以生长小草、风雪/人们才如此地舍得为它/付出汗水和怀念”从诗人理性的诠释中,我们可鲜明地感受到诗人的土地意识和土地情怀。诗人在后面部份,笔锋一转,又写到人身上来。写到丈夫与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写出他称道的“柔石”精神,这又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独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作为石头的贺兰石
     作为石头的贺兰石
     兼有石头之外的好多种气质
     这就不能不让人高兴、热爱
     石头也是土地的一部分
     一部分最顽强最力量的勇士
     或者一部分最冷漠、最固执的
     故作深沉者之类
     它们不一定懂得
     土地,是因为既能够生长大树、阳光
     又可以生长小草、风雪
     人们才如此地舍得为它
     付出汗水和怀念
     而贺兰石质细且色柔
     让我们粗硬的预感里
     浮出一些柔嫩的远山、黄昏、传说
     以及叶脉、雨声、鸟鸣
     让我们中的小市民觉得
     丈夫身上能找出与妻子相似的优点
     比如能炒菜、织毛衣、洗尿布、流眼泪
     那便再好不过了
     而妻子能向丈夫学习打狗、吃肥肉
     学习骂天、摔饭碗、搬煤气罐
     亦同样可喜可贺
     它同时更让我们中的智者
     大学生、诗人、学者们
     看到了
     一种能够存在的
     水火相融的奇迹
     于是有人把它摆上案头、展厅
     有人用它刻自己的名字和名言
     而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们
     还需靠眼镜、望远镜、显微镜
     才能认识这种
     不硬充男子汉
     不极左也不极右的
     柔石

     柔石的初级阶段
    在这部长诗中,还有一些机趣好玩的诗,它显示出诗人不受束缚的生命观,性别观。读来让人感觉特别好玩。如《合阳》

    为什么要合阳呢
   有时候我想
   把一缕阳光分成无数缕阳光
   那该多好
   马萧萧要能分成无数个马萧萧
   那该多好
   让我一三五是男性的马萧萧
   二四六是女性的马萧萧
   星期日是什么都不是的
   马萧萧
   那该多好

    诗人以提问开头,缓缓道出自己由这个地名引起的奇思妙想。“有时候我想/把一缕阳光分成无数缕阳光/那该多好”“马萧萧要能分成无数个马萧萧/那该多好”。诗人由合阳,反方向思考,把一缕阳光分成无数缕阳光,那该多好/进而联想到自己,“把一个马萧萧要能分成无数个马萧萧/那该多好”从这里可看出诗人奇特而好玩的天性。更让人惊叹的是,诗人继续发挥想象:“让我一三五是男性的马萧萧/二四六是女性的马萧萧/”“星期日是什么都不是的/马萧萧/那该多好”,对性别的好奇,对生命的好奇,使诗人自然而然地产生如此的奇思妙想,读来倍觉生动机趣,而暗藏生命意识。
    在《中国地名长诗手记》之二的博文中,我发现了诗人描写湖南老家的多首诗歌,可见诗人故乡情结同样深厚。在这首“遥想我湖南老家的贞节牌坊”诗人用平实自然的描述,让我们展示了从旧社会到新时期社会的变革,思想的革新。在旧社会,“贞节牌坊”是对妇女的一种道德约束,也是一种人性的压抑。经过社会的变革,如今天婚嫁自由,女人们也彻底从贞节牌坊的不合理道德约束中解放出来,贞节牌坊仅仅作为一种历史文物被保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却是被一栋新盖的豪宅/挡住”,富足而自由的新生活,让妇女们彻底解放出来,新时期所维护的人性美也自然呈现出来。诗人看似写得随意,却是在特定场景中经心安排,只构建描述的现象,不作任何理性评述,突出的对比物,却鲜明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也可读出诗人作为一名新时期的男性,对女性权力的极大尊重。
   在左前方的视野里
   有一座
   我当时怎么也看不懂的
   贞节牌坊
   距流水很近
   距我的童年二三百米
   那时候只觉得它
   有些别样
   有些神秘
   前几天回家时
   我才猛地发现这一处县级文物
   不是被大雪
   而是被一栋新盖的豪宅
   挡住了,看不见
  --《 遥想我湖南老家的贞节牌坊》

    在阅读这部长诗的过程中,一首抢眼的诗《此特急电报发往尼木、格尔木……》扑进我的视野。这首诗主要采用反复的形式,在反复中变化着,推进着诗意,排比手法几乎占用了全首诗,一句句的“要防虫,要防虫,要防虫”既有一种急速的紧迫感,同时也强调防虫的重要性。如此大面积的防虫特急电报,实际是也暗示人们,既要给树木防虫,也要给社会,给人们的精神防虫。在401首诗中,能抓出这首诗,其实不是我去发现他,而是这首诗自动跳动我眼帘的,这种极具强大视觉冲击力的诗行,首先在于他独特而大胆的外在表达形式。但诗人并不是简单排列现实,从题目到每一行诗句,诗人用超常的视野和耐心,一一列举了几十个地名,反复强调这些地方要防虫,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我们更深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焦灼,和对健康的自然生态,健康的思想生态的渴望和向往。同时,这是整部诗中极为打动我的一首诗。
尼木、格尔木、聂拉木是木,要防虫
米林、田林、隆林、南木林是木,要防虫
赣榆是木,要防虫
仙桃是木,要防虫
桐柏是木,要防虫
苗栗是木,要防虫……
杞县有木,要防虫;
桐城有木,要防虫;
柏乡有木,要防虫;
枣庄有木,要防虫;
桐庐有木,要防虫;
桃园有木,要防虫;
荆门有木,要防虫;
荔波有木,要防虫;
桦甸、林甸有木,要防虫;
柞水有木,要防虫;
松溪有木,要防虫;
栾川、桦川有木,要防虫;
荔浦、杨浦有木,要防虫;
榆中有木,要防虫;
桦南有木,要防虫;
林西、林口有木,要防虫;
松阳、桂阳有木,要防虫;
墨竹工卡有木,要防虫;
吉木萨尔、和林格尔有木,要防虫;
桑植、桑日有木,要防虫;
桂平有木,要防虫;
梓潼有木,要防虫;
木垒当然有木,要防虫……
尤其是贵港、贵溪、贵池、贵南
差一点便有虫
要特别防虫
防懒虫防蛀虫防害虫
而蠡县、蚌埠、融安与枣强、宁强、武强
本已有虫
请除虫
除这
以中国的中
为主要成分的
      -----《此特急电报发往尼木、格尔木……》

    对于这部长诗,许多名家都有精当的评述。诗于贵锋点评说,在他的这本部长诗中,有许多对“字”的吟咏。或者说,有许多“吟字诗”、“藏字诗”、“镶字诗”、“拆字诗”等。或借助于某个地名,或借助于某个“成语”。从“逃远”(桃源)到“桃醉“(陶醉),或借喻,或引发;庄重,严肃,诙谐,幽默;大小,轻重……通过“小小的字”完成了。
    作家尔雅这样评述道,萧萧历时10年完成的辞典体汉字文化长诗《中国地名手记》,在他的新浪博客一贴出,便引起了广泛好评。在大多数读者看来,《中国地名手记》当属惊奇之作,但我却并不感到意外。以马萧萧的才气、灵气与士气,创作出这样一部独具一格的鸿篇巨制,实在是理所当然
作家练佩鸿说:他《中国地名手记》的字里行间便有了超乎寻常的灵性和韵致:简约爽气、意境幽远;厚重不失风雅,大气不乏玲珑;哲思与情趣同在,虔诚与骄狂并行……
    作家于燕青这样评述:诗人马萧萧历时10年写就长诗《中国地名手记》。立意新颖,振聋发聩,无疑是中国文坛盛事。。。。。。
    从众多名家高度的赞誉与肯定,从我们缓缓步入,留恋忘返的诗歌文本,我们都深深感受到马萧萧诗人不可遮掩的诗歌才华和对诗歌如此长久而执着的追求。401首诗,401个闪闪发光的思想,401幅真切生动的画面,401首音韵各一的小调,足够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从整体看,它又是一幅缓缓展开的中国地名长卷,它蕴含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将被更多的诗人、诗评家、作家、读者关注,它丰富而广阔的内在精神,将影响更多热爱文学、热爱诗歌而有幸走进它的人。
                                                                  

高洪波(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很高兴读到马萧萧历时10年完成的《中国地名手记》。这部别具一格的长诗,不但拥有很新奇的角度与构思,而且保留了作者的一惯诗风:出语尖新,意象峭拔。在此表示同行的祝贺!
    马萧萧以中国地名的名义,在中国地图上奔驰。他是自觉的:“看太阳、鄱阳湖、洞庭湖这几枚天生的砣/挂上了长江之秤/看刘家峡、小浪底这些个特制的砣/挂上了黄河之秤/称着大海,称着你我的骨肉灵魂”;他也是自醒的:“万山皆马山/马山皆如卧马、立马、奔马/而属于男人的五湖四海/总拽着河流的缰绳/不敢怠慢”;他还是自然的:“她们浓妆艳抹老问我/先生您喝什么茶/而我老回答/来杯白开水吧”;他更是自信的:“在生活一再开给我的发票上/我坚韧的指甲已完全能够/把中奖的密码刮出来”。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马萧萧似乎兼有守卫者、行走者、拓荒者的多重身份。正是马萧萧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厚情结,催生且结晶了他余味悠长的歌吟;正是马萧萧对地理文化与汉字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得这部辞典体长诗独放异彩。
    遥想二十多年前,我曾点评过湖南隆回二中这位初出茅庐便出手不凡的少年诗人的作品,之后他未因“早慧”而“早衰”,在大西北军旅日臻一日地走向了成熟。甚慰!
                                                                  


大兵(首届中国十佳军旅诗人):
异美的地理中国
——读马萧萧长诗《中国地名手记》

    历史的沉寂中,一位智者的目光扫过尘封的记忆,每一个读者都将跟随着智者的笔触,领略着那些让我们为之兴叹的山山水水、城市乡村、人人事事。
    在《中国地名手记》(九州出版社,200912月出版)里,诗人马萧萧以虔诚、谦卑的笔触,书写了中国地理,字里行间、眉头心上,有一种超越个人经验之上的余韵:我看到的那是千年的文化中国,其内在的安详和润泽,让人觉得岁月悠久、山河恒久。
    马萧萧的笔墨直接深入中国的核心,他剖开了厚重的地表,还原或者开掘了一个异美的地理中国。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普通的一处处地理坐标,还有穿越在历史瞬间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内心:理想、野心、勤勉、倦怠,以及与之相关的形形色色的精神世界。
    ——它是一部历史,一个文化图谱:以中国地理为坐标、以诗歌形式为媒介的社会变革史。
迄今为之,尚未有人以现代诗歌的方式向读者提供一种关于历史地理的诗记。我不知道,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让马萧萧想到要做这样一件大事,一件还没有一个诗人做过的大事:将中国的地理用诗歌呈现出来。
    我之所以要说这事“大”,是因为在当代文学史上,相比较于其他文学样式,诗歌对历史记录与叙述的参与一直处在弱势和边缘的位置,远不及小说、散文、戏剧等来得投入。即使有那么几个诗人写过一些关乎地理的短简,也不过巨幅画卷上的几根线条或几团碎墨,终究可以忽略不计,自是成不了景观。而马萧萧的兀然着笔,却犹如给文学大墙挂上了一幅地理素描,那些栩栩如生的地理身形,一下子使得诗歌在历史与时代面前呈现出了举重若轻的风范。
    从这一点来看,说《中国地名手记》是对诗歌记录历史与时代的重要补白,完全不为过。
    当然,如果对《中国地名手记》的肯定仅仅停留在“用诗歌历数了一遍中国地名”这一独特行为上,那对马萧萧是不公平的。在我看来,它的价值,同样体现在作品本身的艺术含量。无论是诗歌语言,还是对所写域地的评价与对应史实的审视,他都把握、表达得极为客观。复述历史,尤其用文学手段来复述历史,有着很大的风险,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写作者如若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公平公正的精神操守,将很难突出“脸谱化”的重围。所幸,马萧萧拨开层层历史与时代烟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既忠诚于诗歌艺术、又忠实于历史事实的“诗歌地理”。
    这是一次可贵的尝试。
    尽管有了许多撰写中国地理的著作,但用诗歌这种语言文学中最简约的最艺术化的方式来表达,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它不仅仅是一次尝试,更是难度极高的艺术创作。无论是对历史的审慎评价,还是从人物、事件中摄取的经验教训,都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
    以史为据。马萧萧在对地理、人物、事件的叙述,以及对经历、行为、表现和精神面貌的书写中,让我们沿着诗意探索的方向,进行了一次壮丽的历史与地理旅行。
    “横竖撇捺汉字∕摸爬滚打汉子∕眼可望天∕脚不离地∕每个人走在∕大地之上大道之上∕都是云的根须∕太阳打铁∕月亮煮酒∕苍天之下你我找它∕都能用脚跟结出一个地球(《序曲》)”,在这样的时代,仍然有这样的书生,居于高高的楼宇,已经包裹在新时代各种名词术语中,但在天性里,他和古老传统并未断了联系,这是一种近于血缘的联系、一种亲情般的眷念。马萧萧的这种审美取向,也是面对这个时代的一种保守和保留。我们眼前乱云飞渡,我们沉溺于表象而逐渐失却对本质的感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地名手记》告诉我们,在纷繁凌乱中寻求恒常不易的立足之地,是多么的可贵。热闹,终究不牢靠,不持久。
    这种从容的态度至为难得。如今,我们都在拼命地、张牙舞爪地说着新话,写着新诗歌。我们就不能相信脚下有一块地方是亘古的。看着地面、看着身边的一切事物和景象被迅速推移着,看似欣欣向荣,然而,我们却往往头晕目眩。
     需要说到的是,马萧萧在《中国地名手记》中,融入了典故、传奇、新闻、故事、蒙太奇等等手法,彰显了其诗歌语言的原始、本质。历史与时代的真实印痕,是没有水份的干货,具有语言化石的意味,构成了独特的汁味,是一种稀罕的诗歌汁味。
    回溯马萧萧诗意的书写,重新打量那一处处“诗歌地理”。我们看到了:“大地如诗∕大地,制造了我黄皮肤里的黄金∕大地,制造了我黑眼睛里的乌金∕谁?在与一颗颗大地星辰相生相克的∕悬念里,把它们喊出了∕生的热汗、死的热泪、生死不离的热血∕谁?言诗采药去∕谁?要在大地之上,把∕自己的身子,与∕自己的影子∕大大地组合成一个对钩∕诗之毫厘∕妙之千里”。内蕴丰富高蹈,渐趋开阔,古典意趣生机盎然,纯粹美雅。《中国地名手记》已经超越了一般地理性存在境域,汉文化语境积淀深厚,在东方传统语码的架构中冲击着我们的理解视域。
    《中国地名手记》,尽显于马萧萧笔底,一种被遮蔽的中国地理文化,千古恒色。历史、文化与地理风情的融合,闪现并唤醒了中国的异美。究其而言,诗人马萧萧的艺术探索为当代汉诗创造了另一个现象,构筑了既属于他个人独特的也属于时代历史的地理诗歌概念与美学价值理念:一个重返哲学与诗歌临界状态的文本,一份人类传统文化符号的情感传达。
                                                                        

郁葱(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选刊》主编)
    少年早成的诗人马萧萧历十年之工写就的一部中国地理的长诗,文本较为独特。他用一个个地名将中华大地上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展示出来,浪漫与现实主义手法并举,诗情画意地串联起来,犹如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一幅雄奇壮美的画卷。他的视野开阔,思绪激荡,纵横捭阖,将地理、文化、诗歌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诗人用诗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硕大的中国地图。这部诗集波澜壮阔,连绵起伏,大气势,大手笔,而且细腻细微,展示了诗人的功力。




                                    

文立冰(甘肃诗人)

让易学在诗歌中发出神性的光芒
——说说马萧萧的《中国地名手记》

      说实话在刚收到马萧萧寄来的《中国地名手记》的时候,我只是匆匆浏览了几首便置放与案头。司马迁的《史记》我没读过,马萧萧的《中国地名手记》却欣喜的落在了我的手中。这是一部厚重的书,就像祖国的大好河山压的我喘不过起来,只有放松心情的时候才可以静读。
      现在是十一月了,大雪封野之际最适宜读诗。重新将《中国地名手记》打开,我的心便游历在祖国庞大的疆域和马萧萧神奇文字的美妙景区,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有多少村落,有多少河流,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刻进脑海。对于马萧萧的诗歌不需要我多言,我也没有资格评定,即使是这样谁也没有权利剥夺我对它的喜爱。下面让马萧萧的诗歌自个儿站起来说话:

本人免贵姓马
叫马萧萧
萧是甘肃的肃
加个草字头

13岁在湖南老家
取这个名字的时候
绝没有想到自己与甘肃的缘分
竟有如此深厚

一匹马
注定要到甘肃吃草

注定要在甘肃
奔奔跑跑
饮黄河
站着睡觉

注定了来生要化作一棵草
把甘肃回报

                                 ——《甘肃的草》


河南河北的河字里
有一个


可牛了
“老子是河南人”

老子
确实是河南人
庄子,也是河南人

甚至黄帝
也是河南人

甚至皇帝
也敢刺——

河北人荆轲的轲字里
也恰恰有一个

                        ——《河南,河北》

    两首诗均为拆字诗,却拆出了不同的意境。是命理?是巧合?抑或是玄学?

   
一个汶字,三点水
一个川字,三炷香

一个地域:地狱?
一个天府:天堂?
阴阳两界
只隔着一页比钞票还薄的
纸张

  2
曾经——

一个字:憾
憾自己没在四川
办出生证

两个字:遗憾
遗憾自己没在四川
办工作证

三个字:太遗憾
太遗憾自己没在四川
办结婚证

这个笔画最少的省
弥勒佛最大的省
景色最美的省
茶馆最多的省
麻将最火的省
妹子最辣的省
厨师最普遍的省
诗人最唐宋的省
张口龟儿子闭口格老子的省
跑马溜溜的省
无坝引水的省
铁树年年开花的省
大熊猫灭不绝的省
恐龙化为石的省
卫星往天上添的省
三星堆堆起来的省
诞生过半人半神格萨尔王的省
曾几何时作为国家避难所的省啊

  3
茅屋昔为秋风所破
广厦今因谁人而摇、而裂、而碎?

大地里有一道“私心劣肺”的闪电
张牙舞爪,舞出了
汶川、北川、青川……
川流不息的三点水——
血水
泪水
汗水

  4
“我们都是汶川人!”

在家里你一不小心滑倒了
相当于祖国某地降落了一起空难

出游时你小心翼翼,但还是碰了一下头
像是一辆大卡车被撞于祖国一个
无人把守的铁路道口

上班时你太不小心划破了
小拇指,划出了血
那肯定象征着祖国的又一起
瓦斯爆炸或井喷

这是你我的祖国你我的大地
地大,而物不博
人杰,而地不灵
地震频发
台风时有
洪水防不胜防
沙尘暴如期而至
风水学书籍一版再版
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雀后玄武
成了千家万户争养的宠物

爱国者,爱锅也
如果你掉一根头发
能使祖国少塌一座桥
如果你补一只鞋
能让祖国少沉一艘船
如果你少洗一次脸
能免祖国某市一连四十几日的干旱
如果你多挣一口气
能气死祖国某乡死灰复燃的血吸虫

——你死了,死在大地里
也是被大地吞服的一粒中药?

  5
汶川,在


  
                ——《汶川人好好活着》

      诗人与周易很难让人联系到一起,马萧萧便是这样一个逆反其道之人,让易学在诗歌中发出了神性的光芒。马萧萧把华夏五千年的汉语言当成了魔方,在掌中随意一把玩,就组成了一首诗,给了我们不一样的审美情趣。这就是诗外功夫,这就是诗歌技巧之外的学问,这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戎马风骨。
                                                            
                                                              
   (以时间先后为序)



===《语文报》----八0年代的文化高地。一代中学生的记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3 17:06
编写《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始末记录》一书
致全国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的公开信
姜红伟

http://www.zgyspp.com/Article/y1/200604/1416.html

各位八十年代写诗的中学生诗友:你们好!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十年间,中国诗坛的前沿阵地上涌现了一支浩浩荡荡、数量达上千万的中国诗歌少年先锋队。这些诗歌少先队员凭借着对诗歌无比虔诚的热爱,以中学校园为展示才华的平台,写作诗歌、发表作品、创办报刊、组织诗会、自印诗集、组办社团,在校园内外掀起了一场中国自有新诗以来最辉煌、最壮观、最精彩、最隆重、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
    这场罕见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既是空前的,又是绝后的。为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展示这场运动的盛况,剖析这场运动的现象,研究这场运动的本质,记录这场运动的始末,全面总结回顾这段光荣历史,使更多的读者详细了解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各个方面情况。做为那场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见证者,本人正在编写《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始末记录》一书。全书预计10万字以上,共分十四个章节:
    1、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起因分析
    2、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代表人物简历
    3、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自办报刊情况
    4、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社团组织情况
    5、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自编诗集诗选
    6、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评论理论概述
    7、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选集出版情况
    8、八十年代全国报刊发表中学生作品情况
    9、八十年代中学生作品入选成人诗集情况
    10、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比赛获奖情况
    11、八十年代中学生十大校园诗人评选情况
    12、八十年代中学生诗人参加文学夏令营情况
    13、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大事记
    14、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衰落原因
    为使这部书稿避免遗漏和错误,早日问世,本人特向见此公开信的全国各地在80年代写诗的中学生诗友提出四个建议:
    一是建议撰写回忆文章。撰写一篇参加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的回忆文章。内容可以写自己在八十年代写作诗歌、发表作品、创办诗歌报刊、组织各种诗会、自印诗集、组办诗歌社团、参赛获奖、参加夏令营、作品入选诗集等各种详细情况。文章字数不限。附个人简历及近况介绍。
    二是建议寄来相关图片。请寄来自己80年代参加各种诗歌活动的相关图片配文字以及中学时代与诗人、诗友合影的照片、自办诗歌报刊照片。
    三是建议寄来各种资料。包括诗歌代表作品及自办校园诗歌文学社团报刊原件或复印件,个人诗集诗选评论文章原件或复印件及其他有关资料。
    四是敬请将此公开信转载发表在你的博客或论坛、网站,同时,通过各种渠道转告其他80年代诗友,并欢迎诗友登陆本人的博客以及校园诗歌博客群,对编写该书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为了写好这部重要书稿,本人向各位诗友求助下列八十年代诗歌报刊资料:《春笋报》、《语文报》、《中学生文学》以及各种中学生报刊各期。89年出版的《飞天》大学生诗苑合订本第一册;《诗刊》80年1、2、3、4、5、6、7、9、11、12期;81年3、5、6、9、10、11、12期;85年12期;86年1、2、3、4、5、6、9、10、12期;88年2、6、8、10期;89年1、2、3、4、7、10、12期;91年1―12期。《星星诗刊》80年1―12期;81年1―12期82年4、7、9、10期86年1、5期;87年1、4、6、8期;88年2、5、6、7、8期;89年1、2、3、5、6、8期;90年1―12期;《绿风诗刊》84年1、4期;85年3期;87年1―6期;88年1、3、5、6期;89年1、2、4期;90年1―6期;《诗歌报》总9、10、18、33、36、45、51、52、53、57、64、67、81、84、86、92、94、99、101、103期;《诗神》85年3、4、5、期;86年6期;87年3期;88年3期;89年1―12期;90年1―12期;《诗林》87年1期至90年6期;《诗选刊》85年2、12期;86年3、4、8期;87年1、6期;《青年诗坛》创刊号及83年第2期、83年第5期和停刊各期;《诗人》84年第1期;86年1―12期;87年―90年各期;《青年诗人》83年9期;84年11期;85年5期;《海韵》诗刊创刊号及总第4期;《当代诗歌》85年1―12期;86年12期;87年6期;88年1、2、4、5、8、10、12期;89年1―12期;《诗潮》85年2、3、4、5、6期;86年1期;88年1、5期;89年1―6期;90年1―6期;《黄河诗报》总第13期主至90年各期;《人民文学》81年―89年每年的第12期;《解放军文艺》80―90年每年的第12期;《华夏诗报》总第4、15期;总第9期至90年各期;《中外诗坛报》第3期至终刊;《诗中国》86―90年各期;《中国诗人》88―90年各期;《银河系》诗刊88―90年各期;《深圳青年报》86年10月21日-10月24日现代诗群大观;同济大学与深圳大学出版;徐敬亚著《崛起的诗群》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黄邦君、邹建军著《中国代诗大辞典》88年时代文艺版;陈绍伟《新诗辞典》86花城版;《中国当代青年诗人大辞典》;北岛芒克主编的《今天》;四川青年诗人创办的民问诗歌刊物《现代诗内部资料》;84年《现代主义同盟》;85年《中国当代实验诗歌》;85年《中国当代诗歌》;86年;《汉诗;二十世纪编年史》;1986年《大学生诗报》第2期及以后各期;韩东于坚主编的《他们》内部文学交流资料各期;《深圳青年报》从创刊至终刊各期报纸;《呼和浩特晚报》、《拉萨晚报》各期;辽宁师范大学刘兴雨、林雪主编的《新叶》文学的各期;1987年6月号《关东文学》1986年现代诗大展专号;《当代诗歌》月刊编辑出版的《全国文学社诗社名录》;《农村青年》杂志社89年编辑出版的《全国文学社团名录》;其他各种民间、校园文学诗歌报刊。
    希望凡是有上述资料的诗友慷慨赠助,以便使该书早日问世。在此,姜红伟先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邮寄地址:165036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委组织部





====管季超注:看来,和我一样有【八十年代情结】的人,不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3 17:10
《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邮购启事



由姜红伟编著的中国首部校园诗歌史专著——《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于2008年4月由黄河出版社公开出版。

该书32开本,30万字,620余页,是中国第一部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史,全书首次披露了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内幕,全面回忆了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历史,填补了中国当代诗歌史研究领域的空白。书中涉及200多位代表诗人的创作简历、1000余名校园诗人名录、1000余家有影响的校园诗歌文学社团情况及500余家校园诗人自办报刊创办历史。同时,附录当年有影响的校园诗歌代表人物撰写的回忆文章80余篇,代表作品100余首、珍贵历史图片资料260幅和校园诗人当年和现在的地理位置图2幅以及100余位校园诗人近况介绍。

该书出版后,在短短20天的时间里就引起了文坛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北京4月`16日专电向全国各大媒体发了题为《首部中国校园诗歌史专著《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出版》的通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南方都市报》、《黑龙江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版》、《深圳特区报》、《郴州日报》、《清远日报》、《扬子晚报》、《信息时报》、《南国都市报》、《山西日报》、《南阳电视报》、《银川晚报》、《宜兴日报》、《大兴安岭日报》、《贵阳日报》、《今日安报》、《晶报》、《文山日报》、《都市快报》、《徐州日报》、《城市晨报》、《上海新闻晚报》、《东方早报》以及中国作家协会官方网站——中国作家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搜狐网站、网易、中国台湾网、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网、中国互优网、中国政府网、读书时间网站、中国网读书栏目、中国艺术批评网站、新诗代网站、诗歌报网站等报纸发表了书讯和书评文章,在文坛引起较大反响。

由于自费出版,概不赠送。由于印数较少,欲购从速。从即日起办理邮购,限量出售100本。该书每册定价100元(含邮挂费、包装费)。如需签名请告知。

邮购地址:165036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委组织部姜红伟收

电话:0457——3432009

手机:13329375168



内容简介宣传广告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各地数以千万计的中学生诗歌爱好者揭竿而起,遥相呼应,在中国校园内外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这些中国当代诗坛的少年先锋队员们高举着一面鲜红的中学生校园诗大旗,创作诗歌、组织社团、创办报刊、印发诗集,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现象。
  这场罕见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既是空前的,又是绝后的。但是,因为当时没有强大的话语权,没有得到理论权威们的认可,没有引起诗歌界足够的重视,在有意无意之间,那场曾经轰轰烈烈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被诗歌史遗忘,那批曾经在校园内外影响很大的中学生校园诗坛风云人物成为了诗歌史上的失踪者。

为了还原这段真实历史,公开这段秘密档案,恢复这段历史真相,缅怀这段光辉岁月,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委组织部干部姜红伟历时一年完成了中国首部校园诗歌史专著——《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并于2008年4月由黄河出版社公开出版。

该书32开本,30万字,620余页,由著名诗人潘洗尘、著名作家学者葛红兵、著名编辑家、《语文报》副总编辑任悟分别撰写序言;著名文化学者左春和、著名文学评论家何平分别撰写跋。封面和插图分别由著名文化人江熙(江小鱼)和著名先锋艺术家欧宁设计。

这是中国第一部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史,全书首次披露了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内幕,全面回忆了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历史,填补了中国当代诗歌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和独家性、珍罕性。

书中主要介绍了小海、王军(洪烛)、南岛、叶宁、晓波、郁舟、陆俏梅、北极、葛红兵、马萧萧、汤松波、毛梦溪、吴茂盛、周瑟瑟、张振萍、曾剑鹏、张文、景旭峰、葛亚平、朱烬、纪太年、何平邓荣成、姜红伟、裴戈、他他、吉春、左春和、苏婷、张露群、夏季风、夏雨清、谷雨、江熙、师永刚、张华夏、安武林、左靖、叶匡政、寒玉、高国潮、周劲松、叶青、赵希臣、周兴顺、何林、老君、邱华栋、杨阔、徐润、李长风、伊沙、段华、邵文杰、李作明、汪渺、欧宁、符马活、游春亮、陈朝华、半岛、赵立群等500多位诗人的创作历史和代表作品以及1000余名校园诗人名录。详细介绍了春芽诗社、稚枝诗社、角落诗社、海星星诗社、苏中中学生诗社、处女岛诗社、大悟诗人诗社、二月花诗社、芙蓉诗社、上海中学生实验诗社、太阳子青年诗人协会、一点诗社、春花诗社、黄杉林青年文学会、浯溪文学社、蓝鸽子青年文学社、苗苗文学社、小草文学社、探索文学社、雏鹰文学社、希望文学社、灌河潮文学社、苏中校园文学会、松阳河畔文学社、扬帆文学社、新苑文学社、中学生诺贝尔文学社、春芽文学社、腊梅文学社、北极光文学社、全国中学生诗社、中国中学生诗人协会、中国当代校园文学创研会、中国少年之星诗社、中国野菊花诗社等1000余家有影响的校园诗歌文学社团情况及《青少年诗报》、《中学生校园诗报》、《太阳子诗报》、《碧野诗报》、《楚天雨》、《日晟诗报》、《狐狸诗页》等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自办报刊500余家情况。

为了回顾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经历,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撰写了回忆文章80余篇收录书中,其中作者有南岛、江熙、马萧萧、周劲松、葛红兵、汤松波、邱华栋、左春和、段华、吉春、苏婷、符马活、北极、徐润、周瑟瑟、寒玉、张华夏、师永刚、陈朝华、吴茂盛、丁捷、邓荣成、李作明、洪烛、叶宁、叶青、左靖、曾冬、裴戈、曾剑鹏、李跃、伊沙、毛梦溪、李长军、小海、何平、张振萍、海啸、赵立群、老君、纪太年、张文、雷霆、葛亚平、夏雨清、半岛、郁舟、张露群、太阿、周兴顺、刘朝阳、普光泉、郭富山、靳学仁、童天凫、李建国、汪渺、潘强梅、孙海、周伟文、北琪、黑骏马、罗广才、邵风华、颜芳、刘晓瑜、邓成彬、张鉴、于奇、荷洁、冷馨儿等70余人。同时,附录当年有影响的校园诗歌代表人物代表作品100余首、珍贵历史图片资料260幅和校园诗人当年和现在的地理位置图2幅以及100余位校园诗人近况介绍。

该书作者姜红伟,1966年出生,黑龙江省海伦县人。系中国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历史研究者,八十年代民间诗歌报刊、校园诗歌报刊收藏者。2006年4月末,做为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的概念命名者、倡导组织者,中国第一家《中学生校园诗报》创办者、1986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十大校园诗人之首的姜红伟,在隐退诗歌江湖20年后重出江湖,承担起这项十分艰巨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历史资料挖掘整理研究任务。这是一项巨大的抢救诗歌历史的工程,在一年来的时间里,巨大的工作量,超负荷的劳动,他克服了外人无法想象的各种困难,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紧张工作,终于编著完成了这本大作。

2006年6月12日,为了写作这部书稿,姜红伟曾领着九岁女儿姜雨晴(乐乐),身上带着一千元钱,从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出发,开始了为期40天、到访哈尔滨、北京、黄山、杭州、上海、苏州、广州、深圳8个城市的重出江湖万里行——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活动,共计寻找到他20年前创办《中学生校园诗报》时的作者和读者葛红兵、邱华栋、洪烛、马萧萧等100余位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兄弟姐妹。由于该事件极具传奇色彩和新闻价值,曾在文坛和社会上引起极大影响,国内影响力极大的《新周刊》、《南方都市报》、深圳《晶报》曾发表记者专访文章。

目前,姜红伟正在编著另外一部长篇诗歌史料著作《中国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末期大学生校园诗歌运动档案》。


===管季超注:找到姜红伟,就能找到徐润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3 17:14
《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附录诗歌作品64人99首目录

南岛诗二首:一个女孩的作品、我背后的海伦

叶宁诗一首:镜中

丁捷诗一首:写给第一次

郁舟诗二首:白色鸟、九月

陆俏梅诗一首:南方唱给北方的情歌

北极诗一首:怀念从前——与时代的对话

葛红兵诗二首:我的女人们、神的事情

景旭峰诗二首:江湖令、美人如花

葛亚平诗一首:死信

纪太年诗一首:一个男孩的经历

王垄诗一首:柳堡少女

何平诗一首:我听见夜鸟的翅膀划过天空

邓荣成诗一首:里下河的苇香

马萧萧诗一首:我是萧萧马一匹

汤松波诗三首:湘女、乡恋、清明雨

毛梦溪诗一首:春之梦

吴茂盛诗二首:湘江女、歌唱(组诗五首)

周瑟瑟诗二首:穷人的女儿、寻找诗王

张振萍诗四首:女生澡堂、不爱之间、莲荷之爱、愿做你的一朵白色睡莲

刘晓瑜诗一首:江南可采莲

李跃诗一首:炊烟是一种文化

曾冬诗一首:房子

张文诗一首:梁祝、湘妃之二

姜红伟诗一首:大兴安岭派诗神和大兴安岭神曲

他他诗一首:206信箱

李长军诗一首:寻找雨季

郭富山诗一首:心声

吉春诗二首:看海以后、父亲为什么种地

左春和诗二首:失落的民间、我在东岭放羊

苏婷诗二首:生日快乐、爱情祭坛—1991年

张露群诗二首:梦里江湖、寂寞之夜

夏季风诗三首:市井中的智者、帝王之妃、帝王秋歌

夏雨清诗一首:海妖

郭羽诗一首:我在水边安置家小

江熙诗三首:2月14日:情人节、用你的背叛拯救我、让你尝尝我的厉害

师永刚组诗三首:大淮树下

张华夏诗二首:父亲、狂风

安武林诗一首:莲——给旧时恋人

黑骏马诗一首:再度流浪

左靖诗二首:你们和我、读经士要

叶匡政诗一首:冬的变奏狂想

寒玉诗二首:少女的黄昏、盗贼

高国潮诗一首:透明的中学生

周劲松诗二首:睡美人、爱情只是一面旗

叶青诗二首:呼唤父亲与神的对话、献诗

江南春诗一首: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读奥修

黎瑞刚诗一首:雨

朱维峰诗一首:老鼠死不了

冷馨儿诗一首:莫名孤独

胡越诗一首:水月中国

老君诗一首:我柔弱的大姐,你可到了天堂

邱华栋组诗五首:西部交响曲

杨阔诗一首:梦遗

徐润诗二首:我们去划船、永恒的星辰

段华诗一首:钥匙

雷霆诗一首:青春本命年

邵文杰诗一首:送你一剪梅

陈亚军诗一首:在音乐的深处

李作明诗一首:有关乡人

欧宁诗一首:空城

符马活诗一首:蚂蚁

游春亮诗一首:香水

陈朝华诗一首:和尚走上情侣路

赵立群诗一首:红袖添香夜读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3 17:15
目 录



序一:那一片白衣飘飘的年代,那一片白衣飘飘的年代(潘洗尘)

序二(葛红兵)

序三:一场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见证人的回忆(任彦钧)

第一章 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缘起

第二章 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及其作品

江苏:小海 王军 南岛 叶宁 晓波 郁舟 陆俏梅 北极 葛红兵 景旭峰 葛亚平 纪太年 王垄 何平 邓荣成 郝建荣

朱烬 许潇溪等

湖南:马萧萧 汤松波 毛梦溪 吴茂盛 周瑟瑟 张振萍 刘晓瑜 李跃 荷洁 曾冬 周伟文 曾剑鹏 张文 陈勇光 海啸

龙学敏等

黑龙江:陆少平 李树权 姜红伟 裴戈 他他 李长军  郭富山 吕天琳 魏氓 李长风 王者晶 石海燕等

河北:吉春 左春和 苏婷 张露群 龚昕等

浙江:夏季风 夏雨清 谷雨 朱文蔚 陈跃勇 胡永齐等

江西:江熙 陈进 曾弛 邱云忠等

山西:师永刚 张华夏 姜丽 安武林 黑骏马 翾玮 蒲苇 王杰等

安徽:左靖 叶匡政 寒玉 高国潮 梁云天等

四川:周劲松 梁芒 邓俊林 郁奉 龚静染 罗未然 何东晓

曾蒙 普光泉等

上海: 沈宏菲 沈晓 袁刚 卫世平 叶青 江南春 黎瑞刚 孙力军 朱维峰 朱浩等

山东:赵希臣 周兴顺 韩宗夫 江南 冷馨儿 毕晓华 邵风华 胡越 老君 何林等

新疆:邱华栋 杨阔 于奇等

湖北:徐润 陈岩 叶斌 胡苇 颜芳 熊万里等

陕西:吴文健 张少保 李清文等

河南:段华 雷霆 邵文杰 朱海军 刘肖 杜欣 程冰雪

      杨晓民 李德哲等

青海:刘梦琳

辽宁:陈亚军 李作明 郭海燕 刘淑臣 周雪弢等

甘肃:刘长江 毛朝阳 赵命可 谢荣胜 汪渺等

北京:任寰 阎妮 何鲤 韩晓征等

天津:田晓菲 罗广才等

广西:李毅

广东:欧宁 冯桢炯 符马活 游春亮 陈朝华 陈东 赵红尘

林夕等

内蒙古:半岛

吉林:赵立群 柴寿宇等

福建:林菁菁

贵州:董佳佳 何思鸣等

海南宁夏云南西藏:蒲以强

第三章 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社团概况

全国第一家中学生校园诗社——姜红伟创办的春芽诗社

全国师范学校第一社——辽宁朝阳凤雏诗社

江苏中学生五大诗社——稚枝诗社 角落诗社 海星星诗社苏中中学生诗社 柳堡诗社

黑龙江海伦师范双子星座——蓓蕾诗社和处女岛诗社

聚集中学生诗人的诗社——湖北大悟诗人诗社

湖南中学生五大诗社——二月花诗社 山丹诗社 诗婴诗社意味诗会 芙蓉诗社

上海最大的中学生诗歌组织——上海中学生实验诗社

四川最大的中学生诗歌组织——太阳子青年诗人协会

安徽中学生两大诗社——一点诗社和春花诗社

浙江中学生著名诗社——浙江中学生诗歌联合会鄞县咸祥中学白帆中心

颇有影响的新疆两大诗社——吉沙诗社和蓝星诗社

全国各地兴起的中学生诗社

第四章 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文学社团概况

湖南六大文学社——默深文学社 黄杉林青年文学会红杏文学社

书岩文学社 浯溪文学社 绿芽文学社

福建龙岩蓝鸽子青年文学社

中国师范学校第一社——苗苗文学社

新疆第一文学社——小草文学社

黑龙江两大文学社——蒲公英文学社和思索文学社

黑龙江海伦师范四大社团——文学爱好者协会 尖尖角文学社处女岛文学社 晓旭文学社

江苏八大文学社——探索文学社 雏鹰文学社 希望文学社 腾飞文学社灌河潮文学社 丑小鸭文学社 江花文学社 苏中校园文学会

河北三大文学社——松阳河畔文学社扬帆文学社 新苑文学社

中国中学生诺贝尔文学社 

宇宙风文学社

河南淮阳两大文学社团——春芽文学社和腊梅文学社

山西第一文学社——北极光文学社

四川师范第一文学社——小荷文学社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主要中学生文学社团

第五章 八十年代中学生大型跨校社团概况

全国中学生诗社

中国中学生诗人协会

中国当代校园文学创研会

中国新潮文学会

全国八大跨校社团——湖南邵阳地区中学生诗歌协会 湖南省中学生诗社 江西瑞茗诗文写作组 北京中学生诗社 中国少年之星诗社 中国野菊花诗社 湖北襄樊中学生文学联谊会 黑龙江师范学生自发文联

全国各地兴起的中学生跨校文学社团

第六章 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自办报刊



马萧萧和他创办的《青少年诗报》

曾冬接办主持《青少年诗报》档案

中国校园诗歌第一报——姜红伟和他的《中学生校园诗报》

姜红伟和江熙1986年准备创办《一九六六》诗报内幕

中学生诗坛七大诗报——赵希臣创办《碧野诗报》 汤松波创办《楚天雨》诗报  李长军、吕天琳等参与编辑的《海伦诗人报》 郝建荣创办的《雉水》诗报夏季风创办《日晟诗报》 夏雨清创办《狐狸诗页》 海啸创办的《幼芽诗报》

中学生诗坛五大文学报——夏季风主编《侨乡文化报》 颜芳创办《七色花文学报》程冰雪创办《我们这一代报》  周瑟瑟参与编辑的《造山神》

文学报  李德哲负责的《青少年》文学报

全国第一家中师生自办诗报----《江南诗报》

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坛有影响的诗歌报刊

第七章 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选集出版

最早出版的中学生诗歌作品选集《我们这个年龄》

最权威的中学生诗歌选本《中学生诗歌选评》

中国第一本师范学生诗选《当代中师生诗选》

最有影响的《少男少女抒情诗----当代中学生诗选》

中学生蓓蕾杯全国校园诗歌大赛获奖作品集系列----《蓓蕾初绽》 《太阳雨》 《青春潮》

中国第一部中学生散文诗集《三月雨》

各种版本的中学生诗歌作品选集

第八章 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各类诗集

江熙自费印刷的诗集《最后的苹果树》

马萧萧和他的四本诗集

发行量最大的中学生诗集《赵希臣诗选》

两大诗人合集----吴茂盛、冯桢炯诗集《诞生在冬天里的孩子》

宋瑞秋自费出版的铅印诗集《三月的情感》

神童诗人出版的诗集

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学生诗歌作品选集

各种油印打印的中学生诗歌作品选集

第九章 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评奖情况

《中学生文学》杂志举办“中学生文学新星奖评奖”活动。

《春笋报》举办四届全国中学生文学创作大奖赛

蓓蕾杯全国中学生校园诗歌大奖赛

《少年文史报》举办“宝葫芦”当代诗歌大赛

《中学生学习报》联合多家杂志社举办 “中学文学社团、文学创作评比”活动”

全国雨花杯十佳文学少年评选活动

《中学生文学》举办的“中学生文学社团群体创作大赛”活动

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种中学生文学创作评奖活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3 17:16
第十章 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理论评论

姜红伟和他的中学生校园诗歌理论

马萧萧和他的《初潮十年:当代中国第四代诗人概况》

中学生校园诗坛两大评论家:李作明和左春和

夏雨清和《崛起:中学生辽西诗派》

第十一章 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笔会聚会

《江南雨》编辑部在苏州举办江南雨笔会

《中学生学习报》举办少年作家笔会

全国各地中学生文学笔会

《角落》诗社、《一点》诗社、《怎样》诗社联合倡议举办中学生校园诗人聚会

声势浩大的江苏如皋中学生文学笔会

全国各路英雄豪杰聚义会

第十二章 八十年代举办校园文学夏令营情况

《语文报》举办的语文夏令营

《春笋报》举办的全国中学生文学创作大奖赛夏令营

全国蓓蕾杯中学生校园诗歌大奖赛北戴河夏令营

全国各地举办的中学生文学夏令营

第十三章 八十年代发表校园诗歌作品的报刊

中学生文学第一刊----《中学生文学》月刊

中学生文学第一报——《春笋报》

中国语文第一报——《语文报》

上海《少年文艺》和江苏《少年文艺》

影响深远的全国中学生文学九大报刊

发表中学生诗人作品的六大诗歌报刊

全国各地创办的中学生文学报刊

第十四章 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的意义

第十五章 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集体回忆

《春笋报》:一张官办的民间报纸(孟秋)

1986,我们乘着飞机去写诗(南岛)                                    

我把诗歌弄丢了(南岛)                                                  

我的校园诗歌道路(江熙)                                                

兄弟,不要伤感,我们只是给抒情时代送葬的人(江熙)                     

遥远得仿佛就在昨天(马萧萧)                                             

2006年的春天,真好(周劲松)                                            

我和《中学生校园诗报》(葛红兵)                                    

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用回忆向1980’中学生诗歌运动致敬(葛红兵)      

浮华年代----怀旧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岁月(汤松波)                  

那时花开----纪念《中学生校园诗报》创刊20周年(汤松波)                  

谁的八十年代(邱华栋)                                                   

诗歌与青春不朽(左春和)                                                  

春天,诗神和我们相遇(左春和)                                            

夏天,我们相聚在北京(左春和)                                            

秋天,再一次叩问我们诗意的青春(左春和)                                 

一度青春(段华)                                                        

想念你们(吉春)                                                      

记忆里放着光芒的八十年代(苏婷)                                            

送给姜红伟的一千字(符马活)                                             

感谢诗歌(北极)                                                        

感谢南京(徐润)                                                        

我的少年诗歌岁月(周瑟瑟)                                                

1980年代的诗歌兄弟(周瑟瑟)                                             

一道闪电就把你带走(寒玉)                                             

书生腹内自横金(张华夏)                                                  

遇到二十年前的我(师永刚)                                               

我被凭空接纳的中学生诗歌写作与真实回忆(陈朝华)                          

都是诗歌惹的祸(吴茂盛)                                                  

诗歌刺青----回顾与体味我们的少年人生(丁捷)                           

邂逅文字(邓荣成)                                                        

记忆80年代中学生诗歌(李作明)                                          

八十年代的那批诗歌王子(洪烛)                                          

春天和我们隔条河(叶宁)                                                

尘封的诗歌档案----80年代上海实验诗社回顾(叶青)                       

就要忘却的记忆(左靖)                                                

牵着诗歌的衣袂(曾冬)                                                  

恍惚二十年----纪念《中学生校园诗报》(裴戈)                           

恰同学少年(伊沙)                                                      

记忆不随时光流逝(毛梦溪)                                                

遥想那段为诗狂为诗醉的岁月(李长军)                                      

我所了解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文学和校园作家、诗人(小海)               

看啊,这80年代诗江湖的旁观者(何平)                                   

奔腾的诗歌 奔放的年代(张振萍)                                          

20年前,我就开始老去----我的80年代,以及青春期的诗歌岁月(海啸)

情相牵 心相依(赵立群)                                                

诗歌历史笔记:2006年6月发生在北京的一次小型聚会(老君)               

中学时代文学创作琐忆(纪太年)                                            

流浪的家园(张文)

让灵魂驻于高处(雷霆)

为诗流浪,为生活逃亡(葛亚平)

我以前还做过诗人(夏雨清)

江湖烟雨十年灯(半岛)

春梦了无痕(郁舟)

我与写作(冷馨儿)

守望诗歌(荷洁)

16岁的青春(于奇)

搭上诗歌末班车(张露群)

想念“小荷”(张鉴)

从诗到歌,距离有多远(邓成彬)

寻找回来的世界(刘晓瑜)

我是跟在你们后面跑的一个朋友(颜芳)

我的诗歌的春天和秋天(李跃)

谁和谁的80年代(邵风华)

诗的春天(周兴顺)

写诗的年龄与再生林文学社(童天凫)

温暖的记忆(曾剑鹏)

在秋天里回忆----80年代诗歌记忆断章(罗广才)

诗歌苦旅(黑骏马)                                                      

我也是你们的诗歌兄弟(北琪)                                            

远去的诗歌梦(周伟文)                                                   

祭曾经年少轻狂的文学梦想(孙海)                                       

记忆的美好(潘强梅)                                                      

我与校园诗歌(汪渺)

关于一所乡村中学的诗歌记忆(李建国)

八十年代回忆片段(郭富山)

追忆二十年前那场风花雪月的事(靳学仁)

那段蜜月般的诗歌生活(刘朝阳)

我踏着《浪花》走来(普光泉)

校园诗歌操练与“青春酋长”的虚无(太阿)

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近况简介(姜红伟)



附录之一:诗江湖的“宋江”(《新周刊》记者 黄俊杰)

附录之二:一个人的诗歌大串联(《南方都市报》记者黄长怡)

附录之三:1980’校园诗歌记忆:死机,正在重启

(《晶报》记者 刘敬文)

附录之四:中国首部中学校园诗歌史完稿

(《南方都市报》记者 黄长怡)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3 17:17



2006:姜红伟还原诗歌的历史想象(左春和)

水痕(何  平)

后记(姜红伟)

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当年地理分布图(欧宁)

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目前地理分布图(欧宁)



《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附录资料图片260幅

一:中学生校园诗人老照片类图片43幅

6图一:1984年姜红伟主持春芽诗会

1986年姜红伟在家阅读《中学生文学通讯》

1984年的江熙

1986年的南岛

1986年春笋报夏令营合影

1988年中学生诗人周劲松等在四川德阳

4图二:1991年郁舟和马萧萧

北极和夏季风在1988年

他他、吕天琳、李长军在首届春笋文学冬令营

中学时期的晓波(丁捷)

6图三:1988年邱华栋和周瑟瑟

80年代的吴茂盛

1988年马萧萧和他他在北戴河

80年代的北极和徐润

80年代的吉春和徐润

1988年寒玉在画室

4图四:80年代的纪太年

80年代的叶匡政

80年代的雷霆

80年代的左春和

2图五:1987年第二届江南雨笔会合影

1991年全国首届十佳文学少年合影

4图六:他他、吉春、老君、陈岩、苏婷、陆俏梅、赵立群、戴慧玲1988年在北戴河合影

1989年北戴河文学夏令营合影

段钢、邱华栋、洪烛、段华、周劲松

80年代的张振萍

6图七:1986年海伦诗友李长军、郭富山、王宪中、吕天琳、魏氓等合影

左靖、寒玉、葛亚平、叶宁合影

80年代裴戈

80年代张露群

80年代李作明

80年代黑骏马

7图八:初中的伊沙和妹妹

周劲松在1987年

周劲松在1987年

吉春、陈岩、陈进、他他、老君在北戴河

1989年徐润和叶宁

陆俏梅于1986年

1985年陈广建、郝建荣和曹剑在如皋

5图九:1985年的叶宁

1985年第一届春笋报获奖者合影

1986年叶宁和朱海军

徐润80年代照片

1986年第一届江南雨笔会合影

二、中学生校园诗人自办报刊类图片72幅

6图十:姜红伟1983年创办主编的《春芽诗报》创刊号

姜红伟1984年创办主编的《中学生诗刊》创刊号

姜红伟1986年创办主编的《中学生校园诗报》创刊号

姜红伟1986年创办主编的《中学生校园诗报》第2期

姜红伟1986年创办主编的《教师诗报》创刊号

陈跃勇1986年主编的《白帆诗报》

5图十一:马萧萧创办《二月花诗报》创刊号

马萧萧创办《青少年诗报》创刊号

马萧萧创办《校园文学》创刊号

马萧萧创办《青少年诗报》12、13期合刊

赵希臣创办《碧野诗报》创刊号

4图十二:周劲松创办的《太阳子诗刊》创刊号

周劲松创办的《太阳子诗刊》第2期

周劲松创办的《太阳子诗报》创刊号

周劲松创办的《太阳子诗报》第2期

5图十三:叶宁创办的《角落》诗刊创刊号

南岛参与编辑的《我们》诗刊

左靖创办的《一点诗报》

《一点诗报》增刊

汤松波创办的《黄杉林诗报》创刊号

4图十四:汤松波主编的《黄杉林诗刊》

江熙创办的《蓝鸽子》诗歌专号

叶匡政主编的《春花》诗刊创刊号

左春和主编的《新芽周报》

4图十五:陈亚军主编的油印《凤雏诗刊》

李作明主编的铅印《凤雏诗刊》

丁捷主编的《清波》诗报

葛红兵主编的《苗苗》第4期

5图十六:邱华栋、杨朝阳、张龙主编的《诺贝尔文学报》创刊号

夏季风主编的《日晟诗报》创刊号

徐润、陈岩参与编辑的《大梧诗人报》

夏季风主编的《侨乡文化报》诗歌专号

景旭峰、孙海主编的《海星星文学报》

4图十七:欧宁主编的诗集《致世界诗选》

上海实验诗社主编的活页诗选

上海实验诗社主编的《方舟》诗刊

郁舟主编的《海星星》诗刊创刊号

4图十八:上海实验诗社主编的《双树》诗刊

上海实验诗社主编的《净土》诗刊

马萧萧创办《二月花诗报》习作版

于奇主编的《吉沙》诗报创刊号

4图十九:冯桢炯主编的《新潮文学报》第1期

碧潇创办的《江南诗报》

杨阔主编的《小草》诗歌专号

海啸、陈勇光主编的《幼芽诗报》

5图二十:宋瑞秋主编的《蒲伞诗报》

刘晓瑜主编的《绿芽》诗报

李德哲主编的《青少年》文学报

黑骏马主编的《北极光》文学报

郝建荣主编的《腾飞》创刊号

5图二十一:郝建荣主编的《雉水诗报》创刊号

纪念《青少年诗报》创刊10周年专号

湖南湘乡一中创办的《红杏》

海伦师范创办的文学刊物《热月》

海伦师范创办的文学刊物《晓旭》

4图二十二:符琳主编的《未名湖》文学报

他他主编的文学刊物《处女岛》

海伦师范创办的文学刊物《橄榄果》

80年代末期创办的《山里人诗报》

4图二十三:左春和主编的油印刊物《松阳河畔》

左春和主编的铅印报纸《松阳河畔》

江熙主编的诗歌刊物《蓝鸽子》

他他主编的诗歌报纸《处女岛》

4图二十四:《二月花诗报》铅印版和《青少年诗报》

邱华栋、杨朝阳、张龙主编的《诺贝尔文学报》第2期

邱华栋、杨朝阳、张龙主编的《诺贝尔文学报》第3期

普光泉主编的《浪花》诗报

5图二十五:葛红兵主编的《苗苗》第2期

徐润、陈岩参与编辑的《大梧文艺》

胡永齐等主编的《白帆诗刊》

刘晓瑜主编的《雏燕》诗报

1989年创办的《中学生诗报》

三、中学生校园诗人各种资料类图片26幅

6图二十六:《中学生文学》油印退稿信

《中学生文学》诗歌特大号

十大中学生校园诗人名单

《中学生学习报》给叶宁的约稿信

刊登景旭峰作品的《春笋报》

马萧萧创办的二月花诗社章程

5图二十七:《中学生校园诗报》广告单

《1966诗报》广告单

《青少年诗报》征稿征订广告手稿

江熙诗集《最后的苹果树》广告单

田晓菲填写的会员登记表

5图二十八:《少年诗人马萧萧龙敏诗选》广告单

南岛等人诗集《青春的白鸽》广告单

凤雏诗社宣言

上海实验诗社诗歌讲座通知单

南岛获一等奖诗歌《一个女孩的作品》

5图二十九:蒲公英文学社致中学生诗友的一封信

《诗刊》刊登的中学生诗人作品目录

《春笋报》刊登的姜红伟文章《我与校园诗》

陈跃勇组织白帆诗社广告宣传单

宋瑞秋出版诗集广告

5图三十:刊登《中学生校园诗报》创刊消息的《深圳青年报》

陈东主编的《校园生活报》组织校园诗歌征文启事

《中学生文学》征集文学作品启事

《中学生文学》创刊号

《春笋报》刊登介绍姜红伟的文章《北方的校园诗人》

四、中学生校园诗人手稿书信类图片40幅

7图三十一:苏婷80年代手稿

吉春80年代手稿

叶宁80年代手稿

老君80年代手稿

李作明80年代手稿

他他李长军80年代手稿

周劲松80年代手稿

7图三十二:南岛80年代手稿

江熙80年代手稿

左春和80年代手稿

葛红兵80年代手稿

郁舟80年代手稿

游春亮80年代手稿

叶青80年代手稿

6图三十三:吉春80年代致姜红伟的书信

他他80年代致吉春的书信

南岛80年代致姜红伟的书信

江熙80年代致姜红伟的书信

葛红兵80年代致姜红伟的书信

郁舟80年代致姜红伟的书信

5图三十四:汤松波80年代致姜红伟的书信

李作明80年代致姜红伟的书信

马萧萧80年代致姜红伟的书信

苏婷80年代致江熙的书信

符马活80年代致姜红伟的书信

5图三十五:周劲松80年代书信

梁芒80年代致姜红伟的书信

邱华栋80年代致周劲松的书信

高国潮80年代致姜红伟的书信

江熙80年代致姜红伟的明信片

6图三十六:赵立群80年代手稿

北极80年代手稿

姜红伟80年代手稿

高国潮80年代手稿

冯桢炯80年代致姜红伟的书信

《语文报》80年代给姜红伟的信

4图三十七:左靖80年代给吉春的书信

田晓菲80年代给马萧萧的书信

叶宁80年代致姜红伟的书信

左靖80年代油印工作汇报

五、中学生校园诗人各种诗集类图片16幅

4图三十八:姜红伟80年代自印诗集

冯桢炯和吴茂盛80年代合出诗集

马萧萧龙学敏80年代合出诗集

左靖80年代自印诗集

4图三十九:《中学生诗歌选——我们这个年龄》

《少男少女抒情诗——当代中学生诗选》

欧宁80年代自印诗集

李德哲80年代诗集

4图四十:《中学生诗歌选评》

叶宁80年代自印诗集

赵希臣80年代诗选

郭富山80年代自印诗集

4图四十一:杨阔80年代自印诗集

周伟文、李跃等80年代合出诗集

何思鸣80年代诗集

张露群80年代诗集

六、中学生校园诗人近照类图片52幅

6图四十二:周劲松、江熙、南岛在南昌

姜红伟、郁舟、夏季风在杭州

吉春、老君、赵立群、赵希臣、姜红伟、苏婷在北京

姜红伟、姜雨晴、寒玉在黄山

周瑟瑟、左春和、姜红伟、洪烛、李德哲在北京

姜红伟、葛红兵在上海

6图四十三:姜红伟、小海、陆俏梅在苏州

姜红伟、郭羽在杭州

夏雨清、姜红伟在杭州

何平、洪烛、丁捷在南京

姜红伟、李跃、曾剑鹏在深圳

北极、徐润在泰州

6图四十四:南岛、欧宁、姜红伟、马萧萧、游春亮在广州

海啸、洪烛、姜红伟、张华夏、段华在北京

北极、夏季风、左靖在杭州

江熙和姜红伟在北京

北极和姜红伟在苏州

徐润和姜红伟在广州

5图四十五:陈朝华近照

吴茂盛近照

李作明近照

邓荣成近照

符马活近照

4图四十六:张露群近照

张文近照

他他近照

叶青近照

6图四十七:陆俏梅

景旭峰、姜红伟、段华、洪烛、汤松波、周瑟瑟、朱鹰等在北京

纪太年近照

裴戈近照

曾冬近照

郁舟、江熙、寒玉、葛亚平、左靖、夏季风、杨刚、叶宁、南岛在南京

2图四十八:师永刚、吉春、老君、谷禾、周瑟瑟、曹野峰、简雪梅、苏婷、赵立群、姜红伟陈亚军在北京

左春和、毛梦溪、师永刚、姜红伟、叶匡政、江熙、汤松波在北京

3图四十九:老君、吉春、他他、徐润、华海、张露群在石家庄

张华夏、师永刚、老巢、江熙、雷霆、毛梦溪、景旭峰、叶匡政、邱华栋、洪烛、段华、周瑟瑟、尹英希在北京

夏季风、林菁菁、左靖在北京

4图五十:马萧萧近照

汤松波近照

左春和近照

陈跃勇近照

6图五十一:吉春和叶宁在南京

吉春和北极在南京

叶宁和南岛在深圳

叶宁和徐润在清远

吉春和葛亚平在南京

吉春和陆俏梅在苏州

2图五十二:

左靖、寒玉、林菁菁、欧宁在黄山

吉春和杨刚在南京



===管季超注:1984-1993,我在孝感市东门中学任团委书记,教语文。
        受《语文报》的影响,我在学校组织了一个学生文学社---【春芽文学社】。

http://xnjyw.5d6d.com/thread-744-1-2.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744-1-2.html
旧文一篇,1992年发表于《普教文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3 17:27
中国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坛历史备忘录

姜红伟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十年间,中国诗坛的前沿阵地上涌现了一支浩浩荡荡、数量达上千万的中国诗歌少年先锋队。这些诗歌少先队员凭借着对诗歌无比虔诚的热爱,以中学校园为展示才华的平台,写作诗歌、发表作品、创办报刊、组织诗会、自印诗集、组办社团,在校园内外掀起了一场中国自有新诗以来最辉煌、最壮观、最精彩、最隆重、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
一、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代表人物
七大长老——沈宏菲 沈晓 袁刚 卫世平 陆少平 杨蕾 董佳佳:沈宏菲,上海市某中学学生。 沈晓、袁刚、卫世平,上海松江农业学校学生。陆少平,女,1963年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学生。杨蕾,女,陕西省西安某中学学生。董佳佳,女,贵州省贵阳市某中学学生。
江湖大佬——小海:原名涂海燕,江苏海安县李堡中学学生, 1965年出生。1980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几十家有影响的报刊发表诗歌作品,诗名远播校园内外。
天王——王军:江苏南京市梅园中学学生,后用笔名洪烛,1967年5月28日出生,是出类拔萃的中学生诗人。
诗江湖宋江——校园诗歌概念命名者和倡导者姜红伟: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二中学生,1966年4月21日出生,1981年在《大兴安岭报》发表处女作。他的作品最具校园特色,是当时中学生诗人中第一个在84年1月在《春笋报》发表中学生校园诗理论文章,第一个提出中学生校园诗概念的校园诗倡导者。他的七十多首系列校园诗在校园内外引起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带动了后来中学生校园诗歌创作热潮,影响了一大批中学生诗歌爱好者投入校园诗的创作,为后来中学生校园诗创作掀起高潮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1986年被《中学生校园诗报》读者评选为“全国十大中学生校园诗人”,名列榜首。
华山派掌门——吴文健(伊沙):陕西省西安市第三中学学生,1966年5月出生,才华横溢。
娥眉派掌门人——梁芒:1968年11月30日生于重庆,四川省重庆市二十九中学学生,颇有诗才,极具影响。
六大童子功高手——田晓菲 刘倩倩 刘梦琳 任寰 阎妮 李冰雪。
楚留香——马萧萧,湖南隆回二中学生, 1970年5月25日出生,在中学生具有巨大影响,1986年被《中学生校园诗报》的读者评选为全国中学生十大校园诗人。
白马王子——南岛:江苏盐城市一中学生,原名张兆华,1967年3月15日生于江苏省盐城市,是一位颇具现代诗风,极具写诗才华的中学生优秀诗人。1986年被《中学生校园诗报》的读者评选为全国中学生十大校园诗人。
多情剑客多情剑——郁舟,原名谢金钟,江苏徐州市十二中学生。1968年9月14日生于江苏徐州市。诗名响彻中学生诗坛,是中学生中的一流诗人。
白发魔女——陆俏梅,笔名梅林,1968年11月15日出生,江苏如皋城西中学学生。是八十年代中学生诗人中的代表人物。
青城派教主——周劲松:四川省营山县中学学生,1969年3月出生,名声显赫。
陆小凤——汤松波:1966年2月出生,湖南双牌县阳明山职业中学学生,是湖南中学生校园诗歌代表人物。
俏黄蓉——苏婷:1970年4月28日出生,河北省昌黎县一中学生,她是一位极有才华的女诗人。
绝代双骄之江小鱼——江熙:江西省南昌洪都中学学生,笔名江小鱼。1966年12月15日出生。八六年被《中学生校园诗报》读者评选为“全国十大中学生校园诗人”。
绝代双骄之花无缺——左春和:河北省灵寿中学学生,1967年3月出生,在中学生诗人中很有影响。
武当派掌门人——徐润 :1968年6月出生,湖北省大悟县第三中学学生, 1987年被《中学生学习报》评为"全国中学生十大诗人"。
射雕英雄传之东邪——他他:原名胡继学,1968年4月26日出生,被公认为中学生诗人中的优秀人物。
射雕英雄传之西毒——邱华栋:新疆昌吉州二中学生,1969年1月3日出生。一流中学生诗人。
射雕英雄传之南帝——叶宁 :1968年生于南京。江苏南京市中华中学学生,1986年被《中学生校园诗报》读者评选为“全国十大中学生校园诗人”。
射雕英雄传之北丐——半岛:原名张保平,1969年11月19 日出生,内蒙古五原县二中学生,在中学生诗人具有极高知名度。
射雕英雄传之老顽童——吉春:1967年2月22日出生,原名李吉春,河北隆尧二中学生,在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坛颇有名气。
天龙八部之段誉——葛红兵:1968年11月出生,江苏海门师范学校84级学生,才华横溢,师范学生中的代表性诗人。
黑白双煞——叶匡政  高国潮:叶匡政,1969年4月1日出生,安徽省合肥市十中学生,颇有名气。高国潮,1966年出生,安徽定远炉桥中学学生,很有影响。
少林派两大弟子——朱海军 刘肖:朱海军,河南偃师高级中学学生,1967年3月29日出生,优秀中学生诗人。刘肖,1968年出生,河南平顶山第一中学学生。
河南淮阳四侠——段华 雷霆 邵文杰 杜欣:段华,笔名许清华、许勇等,1969年3月出生,河南淮阳一中学生,曾经在1988年和1989年连续两次被评为最受欢迎的三大青少年作家之一。雷霆,河南淮阳县九中学生,1971年7月28日出生,是一流中学生诗人。邵文杰,1968年出生,河南淮阳九中学生,是八十年代中期河南中学生校园诗人中的代表人物。杜欣,河南淮阳县九中学生,1969年2月1日出生,曾被《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评选为首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
师范诗坛大师姐——陈亚军:1966年出生,辽宁省朝阳市第一师范学校学生,颇有诗才,1986年被《中学生校园诗报》读者评选为“全国十大中学生校园诗人”,是唯一的一名女诗人。
天龙八部之乔峰——李作明:1966年10月出生,曾用笔名老明,辽宁省朝阳市第一师范84级学生,才华横溢。1986年被《中学生校园诗报》评选为“全国中学生十大校园诗人”。
黑龙江海伦师范五虎上将——李长军 吕天琳 郭富山 魏氓 王宪中:李长军,1967年10月25日出生,是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的代表人物。吕天琳,笔名吕帝,1967年出生。郭富山,1966年出生。魏氓,原名魏德山,曾用笔名阿氓,1967年7月出生。王宪中,曾在报刊发表作品。
天龙八部之虚竹——晓:原名丁捷,1969年出生,江苏海安县中学学生,是八十年代中学生文坛上十分活跃的代表人物。
小李飞刀——北极:原名周平,1967年10月27日出生,江苏泰州二中学生,在中学生诗人中颇有名气。
倚天屠龙记之张无忌——景旭峰:江苏省东台县时堰中学学生,1971年出生,是一位在中学生诗坛很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
大旗门英雄铁中棠——毛梦溪:湖南祁阳第一中学学生。1970年11月出生,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学生诗人”。
笑傲江湖之令狐冲——吴茂盛:1971年10月27日出生,湖南祁阳三中学生,是八十年代末期中学生校园诗歌代表人物。
韦小宝——周瑟瑟:湖南湘阴三中学生,1968年出生,是八十年代后期中学生校园诗歌代表诗人之一。
小龙女——寒玉:原名李国玉,安徽和县二中学生。
江南九怪——纪太年 王垄 葛亚平 郝建荣 何平 孙海 邓荣成 徐玉昆 吴刚:纪太年,江苏响水县中学学生,1966年8月生。王垄, 1968年1月出生,江苏宝应县射阳湖中学学生。葛亚平,1968年出生,江苏南京高淳砖墙中学学生。郝建荣,江苏省如皋县磨头中学学生, 1967年秋天出生。1986年被《中学生校园诗报》读者评选为“全国十大中学生校园诗人”。何平,江苏海安县中学学生,1968年10月出生。孙海,江苏省如皋县中学学生。邓荣成,江苏省海安中学学生;1969年出生。徐玉昆,江苏某中学学生,1967年出生。吴刚,笔名樵夫,1967年6月出生,江苏省金湖县中学学生。
点穴高手——左靖:1970年出生,安徽省旌德中学学生,才华不凡。
黄飞鸿——欧宁:广东湛江一中学生,1969年9月出生,一位极具个性,才华横溢的校园诗人。
南拳王——冯桢炯:广东恩平一中学生,笔名风风,蓝战士。1968年12月7日出生,在中学生校园诗人中很有影响。
岭南五剑客——游春亮 符马活 赵红尘 陈朝华 陈东:游春亮,1967年11月出生,广东陵水县陵水中学学生。符马活,1970年9月出生,广东省海康县纪家区公益中学学生。赵红尘,1968年4月11日出生,广东茂名市金塘镇七中学生。陈朝华,1969年8月出生,广东省普宁第二中学学生。陈东,广东罗定中学学生。
水浒传之武松——赵希臣:1968年出生,山东省高密县二中学生。1990年,他被《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编辑部评为“全国十佳文学少年”,名列榜首。
梁山好汉阮氏三兄弟——周兴顺 韩宗夫 江南:周兴顺,1966年出生,山东胶县师范学校学生,1986年,他曾被《中学生校园诗报》评选为“全国中学生十大校园诗人”。韩宗夫,山东诸城相州中学学生。 江南,原名张劲松,山东省昌乐县一中学生,极有诗才。
黑白剑客——何鲤  韩晓征:何鲤,北大附中学生。韩晓征,女,1968年出生,北京市十中女学生。
湖南七大金刚: 刘晓瑜 曾冬 荷洁 李跃 周伟文 曾剑鹏 陈勇光:刘晓瑜,1967年5月20日出生,湖南临湘三中学生。李跃,湖南新邵一中学生,1972年出生。荷洁,湖南道县一中学生,1972年出生。曾冬, 1970年10月1日出生,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学生。周伟文,1968年5月出生,湖南新邵六中学生。曾剑鹏,1972年1月出生,湖南邵阳五中学生。陈勇光,笔名舒叶,湖南隆回二中学生,1972年出生。
追风少侠——海啸:原名邓力群,1973年出生。湖南隆回二中学生,八十年代末期中学生校园诗人中的代表人物。
天山派两大高手——杨阔 于奇:杨阔,1967年出生,曾用笔名洋阔。新疆伊犁61团子弟校高中学生,是新疆中学生校园诗歌代表人物。于奇,新疆奎直中学学生,原名王洪亮。1969年3月14日出生,在中学生诗坛颇有影响。
五朵金花:冷馨儿 赵立群 李长风 程冰雪 郭海燕:冷馨儿,女,原名张冬梅,山东省无棣县一中学生,1969年12月出生。 赵立群,女,1970年生,吉林省辽源工业学校学生。程冰雪,女,1973年出生,河南上蔡高中学生,。1990年,被《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评选为首届全国十佳文学少年。李长风,女,黑龙江鸡西矿务局一中学生,是黑龙江校园诗人中的代表人物。郭海燕,女,辽宁省朝阳市第一师范学生。
湘妹子——龙学敏(牧姗姗):1971年出生,湖南隆回二中学生,笔名牧姗姗,是八十年代末期中学生校园诗坛代表人物。
浙江“双夏”——夏季风 夏雨清:夏季风,1969年11月出生,浙江省青田县鹤城中学学生,才华横溢。夏雨清,1969年3月6日出生,浙江省温岭温西中学学生,颇有影响。
辣妹子:张振萍:1973年出生,湖南祁东二中学生。
甘肃三剑客:汪渺 刘长江 毛朝阳:汪渺,1968年11月出生,甘肃天水市秦城区汪川中学学生。刘长江,甘肃省成县师范学生,笔名小米。毛朝阳,甘肃天水市八中学生,1970年出生。
东北虎——李树权 宋瑞秋 裴戈:李树权,黑龙江密山县8511农场中学学生,后用笔名桑克,1967年9月出生。宋瑞秋,黑龙江延寿县一中学生,1969年10月13日出生。裴戈,黑龙江肇源县三站中学学生,1967年出生。
山西桃园三结义:安武林 王杰 黑骏马:安武林,1966年出生,被《中学生学习报》评为“全国十大中学生校园诗人之一。”王杰,笔名黑马,山西永济职业中学学生。黑骏马,原名白保良。1970年3月2日出生,山西永济职业高中学生。
四川七大袍哥——邓俊林 郁奉 龚静染 何东晓 罗未然 曾蒙 普光泉:邓俊林,四川省乐至师范学校学生。郁奉,本名姚奉,1975年3月31日出生,四川绵阳第一中学学生。龚静染,1967年11月出生,四川仁寿县第二中学学生。罗未然,四川营山县中学学生。何东晓,四川达县一中学生,原名何超群,1972年6月出生。曾蒙,1972年9月出生,四川达县蒲家中学学生。普光泉,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学生,1965年11月出生,彝族人。
山西四大护法:师永刚 张华夏 蒲苇 翾玮:师永刚,1969年12月29日出生,山西洪洞一中学生。张华夏,1968年生,曾用笔名华夏、夏尹、夏弓木等。山西吕梁地区贺昌中学学生。蒲苇,原名张国伟, 1971年出生,山西定襄中学学生。翾玮,山西临汾刘村中学学生。
十大才女:林夕 李毅 毕晓华 王者晶 胡苇 龚昕 石海燕 姜丽 唐澜 许潇溪:林夕,笔名伊人,女,1971年出生,广东恩平县一中学生。李毅,女,1970年出生,广西桂林中学学生。王者晶,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和平厂四中学生。胡苇,女,1969年出生,湖北汉川师范学校学生。龚昕,女,1971年9月18日出生,河北省石家庄二中学生。石海燕,女,黑龙江宾县二中学生。姜丽,女,山西翼城中学学生,1969年出生。毕晓华,山东莱芜市一中学生。唐澜,女,1970年出生,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许潇溪,江苏如皋城西中学学生。
湖北双雄——陈岩 叶斌:陈岩,1970年10月出生,湖北大悟县城关中学学生。叶斌,1966年出生,湖北浠水二中学生。
上海五大天王:叶青 黎瑞刚 孙力军 朱浩 朱维峰:叶青, 1968年生出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黎瑞刚,笔名沙索,1968年出生,上海复旦附中学生。孙力军,上海南洋中学学生。笔名利剑,1969年出生。朱浩,1969年出生,上海市市西中学学生。朱维峰,曾用名朱泉睿,笔名伤风,1968年出生,上海南洋中学学生。
贵州少侠:何思鸣:1973年3月出生,贵州水城县高中学生,是八十年代末期贵州中学生校园诗歌代表人物。
河南三大武林高手:田晓炜 杨晓民 李德哲:田晓炜,河南长垣县十中学生。                         杨晓民,河南固始县七一中学学生。李德哲,笔名冰迪,1973年1月出生,河南省太康县第二中学学生。
十大草莽英雄:罗广才 陈跃勇 郭羽 陶强 邵风华 周斌 老君 柴寿宇 谢荣胜 张露群:罗广才, 1969年9月24日出生,天津市凤城路中学学生。陈跃勇,笔名野帆、叶咏,1969年11月出生,浙江宁波鄞县咸祥中学学生。郭羽(笔名谷雨),杭州某中学学生,1970年出生。陶强,江苏省南京八中学生。邵风华,1969年12.月1日出生,山东省沾化县第一中学学生。周斌,江苏南京三中学生。老君,原名徐君,1969年12月出生,山东沂源一中学生。柴寿宇,吉林省吉林市师范学校学生,1966年出生。谢荣胜,1970年11月19日出生,甘肃陇西县第二中学高中文科班学生。张露群,河北隆尧二中学生,1971年出生。
各路诸侯:郑雅超,女,黑龙江双鸭山市七星矿一中学生,1965年出生。杨云,女,新疆石河子五中女学生。朱文蔚,浙江省象山县一中学生。陈之,女,四川省成都市二十八中学学生。胡永齐,浙江省鄞县咸祥中学学生,1969年出生。高俊,江苏省南京四中学生。叶剑峰,浙江省鄞县咸祥中学学生,1970年出生。王彬彬,1967年7月出生,江苏海门师范学校学生。蒲以强,海南岛儋县那大中学学生。马恒春,甘肃天水市第二师范学生。傅晓敏,1970年10月出生,曾用名章紫,湖北某中学学生。段志刚,湖南桃源师范学校学生。梁载洋,安徽桐城县双铺中学学生。刘明,1968年出生,女,吉林舒兰一中学生。唐碧,湖南祁阳一中学生,1971年出生。熊万里,湖北襄樊第十六中学生,1971年7月出生。颜芳,湖北沔阳县络绎中学学生。唐卫华,1968年出生,江苏泰州中学学生。李嵘,女。上海中学学生,1969年出生。戴中久,河南省西峡县高中学生。刘淑臣,辽宁朝阳第一师范学生。唐荣尧,1970年10月1日出生,甘肃省靖远二中学生。周雪弢,女,辽宁开原二中学生。高海燕,女,黑龙江海伦师范学生。王一航,1972年出生,福建惠安一中学生。纪云,女,1971年出生,天津三中学生。赵命可,1970年10月14日出生。陈进,江西贵溪一中学生。曾弛,1968年出生,江西东乡占圩中学学生。蒋声新,1966年4月23日出生,山东栖霞第一中学学生。梁云天,安微省涡阳县中学学生。宁馨儿,女,原名刘玉霞,山西省某中学学生。阿门,原名唐柳颦,湖南永州市六中学生。邱云忠,江西信丰县中学学生。章君,原名张君,武汉市77中学生。孙桂林,湖南隆回一中学生。张少保,陕西泾阳永乐中学学生。李曼君,笔名智西乐,河南偃师高中学生。戈壁柔,1970年出生,本名杨发维,安徽太湖中学学生。呆呆,原名梁桂梅,1970年5月1日出生,河北昌黎二中学生。
在八十年代初期至八十年代末期活跃在中学校园里的中学生诗人人物还有,河北省:承德市九中孙继心;南和县职业中学代宏杰;高阳师范学校王红炜;泊头一中王金环;沧县三中李连卿;滦平二中张丽萍;魏县车庄中学南冀。广东省:广州市九中学生张宁;化州一中李笑杰,广宁师范江绍彪。江苏省:江苏省南京八中任静;南京中华中学黄文茜和季玉群;海门师范张雪梅;泰县姜堰中学袁遐;盐城一中陈箫竹、牛剑;泰兴县中学张小健;如皋师范学校王曲;曲塘中学万冰;南京江宁中学邱春华;镇江粮校王晓燕;邳县邳城中学朱烬;宿迁中学申光;东洋县唐洋中学王维荣;运河师范钱玉章;东台县时堰中学程思;金湖县三河中学吴贞;海州师范学校刘海连。四川省:达县师范邓成彬和张健;富顺二中聂作平;四川开江中学姜明;遂宁市省农机校于延斌;巫山师范朱建平;武隆县某中学学生风波岛;通江中学冰岛;广安一中学生李晴;都江堰市省轻工业学校学生古寿;蓬安中学学生甄可叹;邻水复盛中学学生李卿卿;宜汉县南坝中学柳冲;巴山县玉山中学方菲;江津中学王伟;凉山冕宁中学王月霞;达县一中李婷;重庆一中陈思;阆中县中学冉泽勋。山东省:沂源中学胡越;博兴县纯化中学夏晓东;临朐县辛寨中学岩鹰;德州三中高宏。安徽省:肥东县梁园中学许嘉发;潜山中学张慧;萧县梅中周皓;滁州市二中杨卫东;合肥市九中学生蒋慧明。江西省:贵溪一中学生李书华;德安共青学校潘桂芳;乐平县中学董清平;高安共大学校杨学森;九江船舶工业学校刘语。黑龙江省:省机械制造学校宋亚平、张晓菲;富锦师范学校刘兆国、韩恩波;哈尔滨市162中学学生郑宇丹;海伦师范学校孙岩、彭砚威、刘波、靳学仁、靳冬华、温晓慧、刘筱侠、王海波;哈尔滨十八中陆稻。福建省:福州二中林菁菁,仙游华侨中学何国辉,大田城关中学郭阳。尤溪一中恩东。山西省:山西省水利学校宋翔宇。上海市:上海某中学学生胡圳;崇明县海桥中学施茂盛;上嘉定一中朱蓓蓓;上海市格致中学高立群;复旦附中孙刚,南洋中学瞿华。陕西省:商县师范党少驻;蒲城尧山中学马强;千阳中学赵煜;咸阳市杨陵区职中王文绪;西安中学刘伶。河南省:平顶山矿务局中学姚晓娜;河南某中学邓红超;襄城高中王海军。湖北省:谷城二中学生瘦杨;江陵中学索绪国;蒲圻纺织总厂子弟一中王屿;浠水师范学校周朝霞、路漫;洪湖师范学校泥塑;钟祥二中牧南;武昌县一中星孩;丐阳丐城中学王燕敏;崇阳白霓中学郁郁。湖南省:邵东三中黄亚男;澧县五中高三文科班关洪日;攸县三中冰峰;隆回一中魏可成;隆回二中刘朝阳、魏莆华;邵东三中黄亚男;湘阴三中张文;临澧三中吴一鸣;隆回九中胡芒权;桃源师范学校钟霞平、朱先云;安化一中学生何可可、文安;临湘三中谢文锴;衡南二中谢云岳。甘肃省:天水第一师范学校何彦杰。辽宁省:朝阳第一师范刘秋梅、李桂茹;建平县杨树岭中学刘凤华;辽中县冷子堡高中元日。新疆:昌吉州一中陆元浩;石河子147团子弟校段希平。西藏:拉萨师范学校余刚。内蒙古:大雁矿物局中学肖习茂;包头九中张波;锡林浩特师范孙玉桦。
二、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社团概况

全国第一家中学生校园诗社——姜红伟创办的春芽诗社, 1983年5月成立。社长兼主编是姜红伟,创办诗刊《春芽诗报》,刻印8开,共计出版13期和《中学生诗刊》,打印16开,出版1期。被公认为是全国第一家中学生校园诗社。
全国师范学校第一社——辽宁朝阳第一师范学校创办的凤雏诗社,1985年创办,社员100余人。先后担任社长的有著名中学生诗人陈亚军,李作明。
江苏中学生五大诗社——盐城一中南岛参与创办的稚枝诗社。1985年成立。南京中华中学角落诗社,1985年12月成立,社长是叶宁,社员6人。徐州十二中海星星诗社。1986年成立,社长主编是郁舟。苏中中学生诗社,1986年成立,社长主编是晓波。宝应县射阳湖中学柳堡诗社,1986年4月成立,社长王垄。社员100余人。创办社刊《野滩诗报》。
海伦师范双子星座——蓓蕾诗社和处女岛诗社:蓓蕾诗社,1983年成立。处女岛诗社,1987年成立,主编他他。
聚集中学生诗人的诗社——湖北大悟诗人诗:1988年成立,社长姜文,理事徐润、陈岩等。
湖南中学生五大诗社——隆回二中二月花诗社,1985年4月成立,社长马萧萧。双牌阳明山中学山丹诗社,1986年成立,社长汤松波,创办社刊《山丹诗报》,刻印16开4版;湘北中学生文联诗婴诗社,1986年成立,社长刘晓瑜。湘阴中国意味诗会,1986年成立,会长成明进,副会长周瑟瑟。道县一中芙蓉诗社,1989年成立,社长荷洁。创办社刊《芙蓉诗报》。
上海最大的中学生诗歌组织——上海中学生实验诗:1985年成立,发起者和组织者是时任上海市中学生文学社团联谊会主席的叶青(华东师大一附中)和复旦附中的校园诗人黎瑞刚、南洋中学朱泉睿(原名朱维峰)、孙力军。
四川最大的中学生诗歌组织——太阳子青年诗人协会:1988年7月15日在四川德阳成立;周劲松任会长;苏婷、江南任副会长;会员78人;创办《太阳子诗报》,铅印8开4版,共计出版3期。
安徽中学生两大诗社——一点诗社和春花诗社:旌德县中学一点诗社,1985年成立,创始人是该校教师、八十年代颇有名气的青年诗人郑小光,后来由他的学生左靖接手组织。社长左靖,社刊《一点》诗报,打印8开4版,并出版增刊号。合肥十中春花诗社,1985年3月成立,社长叶匡政,创办社刊《春花》诗刊,刻印16开本。
浙江中学生著名诗社——浙江中学生诗歌联合会鄞县成祥中学白帆中心:1986年成立,第一任社长叶剑峰、副社长胡永齐;第二任社长陈跃勇、副社长谢晓辉、王文瞬。
颇有影响的新疆两大诗社——石河子吉沙诗社,1984年成立,社长于奇,社刊《吉沙诗报》。昌吉州二中蓝星诗社,1985年成立,社长邱华栋。
全国各地兴起的中学生诗社:江熙创办的江西南昌洪都中学三角帆诗社,1983年成立。广东海康纪家公益初中田园诗社。江苏海安县中学晨钟诗社,1987年成立,社长晓波。浙江省温岭温西中学野菊花诗社,1988年成立,社长夏雨清。山东胶县师范春晖诗社,1985年成立,社长周兴顺,创办《春晖报》;广东湛江一中探索诗社,1986年成立,社长欧宁,创办社刊《致世界诗选》。
三、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文学社团概况

湖南六大文学社——隆回二中默深文学社,1984年成立。社刊《凤声》报,铅印四开
八版。双牌阳明山中学黄杉林青年文学会,1986年成立,主编:汤松波。湘乡一中红杏文学社。祁阳三中书岩文学社,1988年成立,社长毛梦溪。祁阳三中浯溪文学社,1985年9月成立,第一任社长毛梦溪,第二任社长吴茂盛。临湘三中绿芽文学社,1984年底成立,社长刘晓瑜。社刊是《绿芽诗报》。
福建龙岩蓝鸽子青年文学:1985年成立,社长主编江熙,社刊是《蓝鸽子》文学丛刊。
中国师范学校第一社——苗苗文学社:海门师范苗苗文学社,1984年成立,是中国师范学校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组织。葛红兵、曹立聪任社长。
新疆第一文学社——小草文学社:伊犁61团子弟校小草文学社,1986年1月成立,社长是杨阔。
黑龙江两大文学社——蒲公英文学社和思索文学社:延寿一中蒲公英文学社,1985年3月成立,社长宋瑞秋,社刊《蒲伞》。鸡西矿务局一中思索文学社,1983年成立,社长李长风。
黑龙江海伦师范四大社团——文学爱好者协会 尖尖角文学社 处女岛文学社 晓旭文学社。
江苏八大文学社——泰州二中探索文学社,1983年9月成立,社长兼主编是北极。如皋县城西中学雏鹰文学社,1985年成立,主要成员有陆俏梅等。盐城一中希望文学社,1986年3月成立,主要成员有张兆华(南岛)等。如皋磨头中学腾飞文学社,1985年成立,社长郝建荣。响水县中学灌河潮文学社,1985年成立,社长纪太年。高淳县砖墙中学丑小鸭文学社,1987年成立,社长葛亚平;宝应县鲁垛中学江花文学社,1985年夏成立。社长王垄。苏中校园文学会,1989年成立。创办会报《海星星文学》。
河北三大文学社——灵寿中学松阳河畔文学社,1985年1月成立,社长左春和。昌黎县一中扬帆文学社,1986年成立,社长苏婷。创办社刊《扬帆》。隆尧二中新苑文学社,1985年6月成立,社长吉春。
颇有影响的陕西宝鸡中国中学生诺贝尔文学社: 1988年成立,社长邱华栋、张龙;主编杨朝阳、庄文。
山东泰安市大汶口宇宙风文学:1987年成立。主要成员有马萧萧、赵希臣、邵文杰等。
河南淮阳两大文学社团——淮阳中学春芽文学社,1985年成立,社长段华。淮阳九中腊梅文学社,1985年10月成立,社长邵文杰,主要成员有雷霆、杜欣等。
山西第一文学社——永济职业高中北极光文学社,1989年成立,主编黑骏马。
四川师范第一文学社——达县师范学校小荷文学社,1984年成立,张鉴任社长,邓成彬任副社长。
其他有影响的中学生文学社团还有:四川营山中学萋草文学社,1985年1月创办,社长周劲松。四川仁寿县二中风华文学社,1986年成立,社长龚静染。省农业机械化学校浪花文学社,1985年成立,社长普光泉;湖南新邵六中蓓蕾文学社,1987年成立,社长周伟文。湖南新邵一中荷尔蒙尖文学社,1987年成立,社长李跃。湘阴三中新绿文学社,社长周瑟瑟,副社长张文。祁阳三中“中国•浯溪”中学生文学会,吴茂盛任会长兼主编。道县一中濂溪文学社,1988年成立,社长荷洁。山东无棣一中敲敲门文学社,1987年12月成立。社长冷馨儿。沾化一中芦芽文学社,1985年成立,社长邵风华。河北省隆尧二中雏鹰文学社,1987年成立,社长张露群。广东普宁第二中学繁星文学社,1987年成立,社长陈朝华。罗定县中学丑小鸭文学社,1986年成立,社长陈东。恩平中学生文学会,1986年成立,会长冯桢炯。恩平一中鳌峰文学社,1987年成立,社长冯桢炯,创办社刊《鳌峰》。湖北省沔阳县络绎中学菊花文学社,1985年成立,颜芳任社长。大悟县城关中学红土地文学社,社长陈岩。黑龙江延寿县中学文学联谊会,1986年6月成立,会长宋瑞秋。陕西省铁道部第一勘探设计院宝鸡四总队学校三月风文学社,1987年成立,社长杨朝阳。江西高安共大团委鲜翠文学社,1985年成立,社长杨学森,主编《鲜翠》文学从刊(刻印版16开)。贵溪一中象山文学社,1986年成立,社长陈进。河南省偃师高中黄河文学社,1985年创办,社长朱海军、智西乐。上蔡中学校园文学社,社长程冰雪。安徽省定远县炉桥中学晨曦文学社,1984年成立,社长高国潮。社员100余人。创办社刊《晨曦》诗刊,油印16开本,共计出版3期。涡阳县中学青春联合文学社,1987年成立,社长梁云天,成员70人。顾问姜红伟。甘肃省天水市汪川秦城中学晨风文学社,1984年成立,社长汪渺。天津市凤城路中学勿忘我文学社,社长罗广才,社刊《勿忘我文学报》。新疆昌吉一中啸嗷文学社,1985年成立,社长陆元浩,社刊《啸嗷》。贵州水城县高中巴浪河文学社:1986年3月创办,何思鸣任社长。辽宁凌源三中宇宙风文学社,1986年成立。成员有刘浩涌等。
四、八十年代中学生大型跨校社团概况

全国两大诗歌社团——全国中学生诗社和中国中学生诗人协会
全国中学生诗社,一九八八年元月在四川营山宣告成立。周劲松自任社长,江南、苏婷、徐润为副社长。。中国中学生诗人协会,1989年年初成立,会长吴茂盛,副会长汤春生。
全国最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中国当代校园文学创研:1989年1月成立,名誉会长田晓菲、会长马萧萧;江熙、任寰、刘梦琳、郁舟、叶宁、南岛、邵文杰当选副会长。创办社刊《校园文学》,铅印八开四版。。
全国八大跨校社团——湖南邵阳地区中学生诗歌协会, 1986年成立,会长马萧萧。
湖南省中学生诗社,1986年成立,社长毛梦溪。由江西高安共大杨学森组织的瑞茗诗文写作组1986年成立,成员由全国各地部分中学生校园诗社、文学社、写作组负责人组成。组长姜红伟、郝建荣。北京中学生诗社,1989年成立。社长钱芳。中国少年之星诗社,1987年成立,社长赵希臣。成员约为1000余人。中国野菊花诗社,1986年11月下旬在浙江成立,成员40余人。湖北襄樊中学生文学联谊会,1988年5月4日成立,会员150余人,会长熊万里。。黑龙江师范学生自发文联,1985年成立,负责人是富锦师范学校学生刘兆国、韩恩波。全国各地兴起的中学生跨校文学社团:湖南省青少年诗歌学会,1986年成立,会长马萧萧。四川省中学生诗社,1986年4月成立,社长周劲松。浙江省温岭县中学生诗歌学会,1986年成立,会长夏雨清。湖南新邵中学生文联,1988年成立,主席是李跃。河南省中学生文联,1986年成立,理事长程冰雪。黑龙江省延寿中学生文学社团联谊会,1986年成立,会员300人。理事长宋瑞秋。山东高密中学生诗会,1986年成立,会长赵希臣,会员100余人。
五、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自办报刊

马萧萧创办的《青少年诗报》。1985年创刊,1995年停刊,共计出版25期。
中国校园诗歌第一报——姜红伟创办的《中学生校园诗报》,1986年创刊,共计出版3期。《中学生校园诗报》于1986年由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待业青年姜红伟个人独自创办。1986年3月出版创刊号,9月出版第二期和终刊号。共计出版三期。发表21个省、自治区的94位中学生诗歌作品100余首。刊头题字由著名老诗人臧克家亲笔题写。首席顾问:臧克家、张志民。首席编委:江熙。编委:马萧萧、朱海军、陆元浩、陈亚军、张兆华、周兴顺、郝建荣、刘忠文、裴戈、叶宁、左春和、智西乐、胡永齐、叶剑峰、李作明、高峻、宋瑞秋、韩宗夫、陈东、朱烬、邓成彬、刘晓瑜、王彬彬、郭富山、邱春华、范树俊、杨阔、代宏杰、胡芒权、高国潮、王倩、王海军、王志江、王宗喜、方伟、孙华峰、张健、何风、刘岩洁、党国华、谢金忠、曾驰、普光泉、黎斌、葛红兵、史建飞、陈箫竹、赵晓伟、马钧、张铭、颜芳、孔辉、汤松波。朱浩、江南、李长军、朱建平、王同庄、谢云岳、高敏、华松、马恒春、陈亚海、李秀君、唐亚琳、纪太年、蒋文、周劲松、黄亚男、杨学森、余莉瑜、周伟、孙明智、陈立桦。
中学生诗坛六大诗报:赵希臣创办《碧野诗报》、 汤松波创办《楚天雨》诗报、 李长
军、吕天琳等参与编辑的《海伦诗人报》、郝建荣创办的《雉水》诗报、夏季风创办《日晟诗报》、夏雨清创办《狐狸诗页》。
中学生诗坛四大文学报——夏季风主编《侨乡文化报》、 颜芳创办《七色花文学报》、 程
冰雪创办《我们这一代报》、周瑟瑟参与编辑的《造山神》文学报
其他在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坛有影响的诗歌报刊还有:上海复旦附中黎瑞刚1985年主编的诗歌刊物《独行者》。湖南隆回二中学生海啸1989年创办的《幼芽诗报》(后改为《星星草》),油印16开本,共出版了五期。广东湛江一中学生欧宁1985年主编的诗刊《怎样》。湖南祁东二中1988年创办的《校园与社会报》,社长寻梦,主编曾高飞,执行主编张振萍。
(本文于2007年4月8日摘自姜红伟著作《怀旧我们的八十年代——中国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档案》,全书28万字)





==管季超注:姜红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0c689010005sr.html以民间力量【打捞】八十年代中学生的文学史,是有意义的。
《语文报》的旧报,我还存有一些。不多,都发黄,残破了,搬家三次,都舍不得丢。
因为,它负载着我和我的学生的共同记忆。
[attach]17760[/attach]

语文报刊社成立30周年座谈会举办
2010-01-21 语文报刊社
    1月19日上午,“《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导报》30周年暨‘春蕾杯’10周年座谈会”在国际文化大厦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教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朱伟峰,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原理事长陈金明教授,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小语会理事长崔峦,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春蕾办”主任胡文新,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余萍,北京市教科院基教中心主任、特级教师王云峰,北京市语委办公室主任贺宏志,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语会顾问张定远,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顾德希等领导、专家。我校副校长何奕騉教授、文学院饶杰滕教授、校产办总支书记白光洁、校产办主任程振勇、语言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杨学军教授、语文报刊社社长陈鹏教授参加会议。座谈会由社长陈鹏主持。
    何奕騉副校长致开幕词。他说,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由北京教委主管,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报刊经营单位,主要包含《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导报》和“春蕾杯”征文活动三大项目。经过30年的发展,中语杂志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在语文教育界享有盛誉;《语文导报》已成为北京市较有影响的教育报纸。经过10年的发展,“春蕾杯”征文已有近千万人次参加此活动,并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征文活动之一。何奕騉副校长对多年来一直支持和帮助一报一刊一征文的领导和专家们表示由衷的感谢。他说:“首都师范大学作为师范院校,语文报刊社是我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窗口,在创刊30年这个特别的日子,希望语文报刊社能够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在新的10年,20年,30年,立足科学发展观,着眼未来,明确定位,强化特色,深入语文教育,开拓创新,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学语文教学》主编张蕾、《语文导报》总编高伟毅、“春蕾杯”征文活动负责人苗立源副社长分别回顾了刊、报、征文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郭振有教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朱伟峰副司长、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春蕾办”胡文新主任等致贺辞,中语会原理事长陈金明教授、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饶杰滕教授、顾德希先生等语文教育名家肯定了报刊社在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并对报刊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其他与会的专家、学者们纷纷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祝贺报刊社迎来报刊30周年、“春蕾杯”征文10周年的生日,并祝愿报刊社的未来有更大的发展。
    语文报刊社社长陈鹏致结束辞。陈鹏代表语文报刊社全体员工对30年来中语会、北京市教研中心、儿基会等单位对我社的支持表示深挚的谢意,提出了“服务语文教育,传播汉语文化”的办社宗旨,要求报刊社同仁要爱语文,懂语文,传语文,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就。


“语文报”成媒体首家“中国驰名商标”
记者 刘茜 http://www.gmw.cn 2006-11-26
  本报讯 日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了下半年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名单,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报社注册商标“语文报”榜上有名。据了解,这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媒体的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语文报社是国内创办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语文报刊社。它的前身
语文教学通讯社创办于1978年。1981年《语文报》诞生后,语文教学通讯社改名为语文报社。28年来,它一直坚持高扬大语文教育旗帜,以“打造报刊精品,播撒文明火种”为终极目标,以“传播语文知识、促进语文教改、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编辑宗旨,以“高质量、高品位加可读性”为编辑方针。目前,语文报社拥有10报5刊1家网站。它的产品中,既有以国内中小学师生为服务对象的《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系列报刊,也有以海外学子为服务对象的《语文报・北美月刊》和《语文报・大洋洲版》,报刊期发行量在全国同类报刊中名列前茅,多次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报业协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等评为全国优秀报刊和报业经营先进集体。   由于《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是目前我国关于“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规,“驰名商标”的认定机构是国家工商总局,具体承办机构是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因此,“语文报”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便意味着它不仅在国内将依法受到全面保护,而且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诸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关于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联合建议》等有关国际法规的共同保护。


作者: 胡佩    时间: 2011-11-24 13:47
摩崖丰碑《石门颂》

——与爱好书法的初中生阿捷谈隶书之美

■文/管季超


    星期天下午,邻居家正读七年级的阿捷小朋友到我的书房来聊天。
    ■管季超:阿捷,考考你。汉字形体演变,有哪几种形态?
    □阿捷:这我知道。按出现的时间顺序大致有这样几种形态: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词“隶变”,正想问问您是啥意思。
    ■管季超:“隶变”,是指汉字形体由秦代小篆到汉代隶书的演变,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这一个变化过程前后经历了近千年的时间。正是由于这个变革,咱们的汉字完成了由繁难的、图案化的、形态不固定的古文字向简易的、符号化的、有着统一规范的今文字的转变,走上了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道路。
    □阿捷:我发现,与隶书比较,篆书的笔法比较单一些。隶书的样子有明显变化,由长方变为扁方,书写起来应该比较快一些吧?
    ■管季超:实际上,隶书就是因篆书的简约与急就而产生的。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
    □阿捷:与篆书相比,隶书最有趣味的地方是横画最后翘起来的尾巴,像古建筑上的飞檐,像鸟儿飞翔时张开的翅翼。
    ■管季超:古人用“蚕头雁尾”来形容隶书的横画。你看,“蚕头”是横画的起笔部分。它不是直接向右移动,而是从右往左的逆势,笔锋往上再下压,转一个圈,形成一个像“蚕头”的顿捺,才继续往右移动。到达水平线中段,慢慢拱起,然后笔锋下捺,越来越重,再慢慢挑起,仍然用转笔的方式向右出锋,形成一个上扬的“雁尾”。
    □阿捷:很有装饰感啊!也很抒情!
    ■管季超:到汉代,“隶变”过程彻底完成。隶书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书体。直至当代,隶书仍然是书法家最常使用的书体。
    □阿捷:您选一件隶书名作给我讲讲吧!
    ■管季超:咱们来欣赏一下《石门颂》。(见图)这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汉中太守王升书写刻在摩崖上的字迹,内容是记叙司隶校尉杨孟文主持修复褒斜栈道的事迹。“摩崖”与一般石碑不同,它是利用自然的山石崖壁,略微处理之后在上面刻字。
    □阿捷:峭壁悬崖,陡峭险绝,将书法作品“发表”在那上面,可比现在在展厅里“展示”有气势多了!
    ■管季超:你看,《石门颂》笔势恢宏开张,线条的紧劲连绵,波动跌宕,与《乙瑛》、《曹全碑》不同。
    □阿捷:这件碑刻作品结体有很多变化,用笔也比较放纵,我猜想书写者挥写时是非常轻松愉悦的。您看,有些字好像并不按“规矩”来写,夸张地拉开笔画,特意地铺张了线条的气势。例如“高祖受命”的“命”字,末笔拉得好长哦。
    ■管季超:你的感觉是对的!你看这一部分,“王”字还比较“规矩”些,“升”字则极尽变化,头三笔都是曲线,末一笔则又挺劲而有意地拉长了。假如将这个字看作一个舞者,那么横画就是舞者张开双臂,末一笔则是舞者蹦直了腿,正在尽情地欢舞。
    □阿捷:我想,书法的抒情性也就体现在字里行间了。
    ■管季超:正是因为《石门颂》用笔圆劲纵放,飘逸多姿,结体洒落自然,所以书法史上有人称之为“隶中草书”。《石门颂》与一般隶书作品常见的端肃的面貌是有所不同的,个性非常鲜明。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谈到书法时说:“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感情与人格的表现。它不是摹绘实物,却又不完全是抽象如西洋字母,而保有暗示实物和生命的姿式。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三代以来,每一代有它的书体,表现那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
    我们在欣赏古代经典书法作品时,要细心地去分析,感受其中的美感,体会书写者挥写时的内在情感。
    □阿捷:临摹《石门颂》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管季超:临摹名作,可以进一步体会书法经典的精微之处。临写《石门颂》,要注意逆锋起笔,中间行笔不要太快,收笔要回锋。此碑飞逸是其外貌,圆浑挺劲才是内质,切忌写得草率浮薄。



    ■[本期思考练习题]
    1.试将《石门颂》与《曹全碑》、《张迁碑》作形态上的比较,分析其异同。
    2.摩崖石刻作品距今时代遥远,风吹雨淋,加上人为的损害,常常出现不少残破,即所谓“古花”。观赏时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我们在临摹时,又该如何处理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11
[attach]17733[/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11
[attach]17735[/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13
[attach]17736[/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13
[attach]17737[/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14
[attach]17738[/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15
[attach]17739[/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15
[attach]17740[/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16
[attach]17742[/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17
[attach]17743[/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18
[attach]17744[/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19
[attach]17745[/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19
[attach]17746[/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20
[attach]17747[/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21
[attach]17748[/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22
[attach]17749[/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22
[attach]17750[/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23
[attach]17751[/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24
[attach]17752[/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25
[attach]17753[/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26
[attach]17754[/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29
[attach]17755[/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35
http://baike.baidu.com/view/319547.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319547.htm
百度百科对《石门颂》的介绍。



http://wenku.baidu.com/view/e47974d850e2524de5187e6f.html
图片来源。


http://q.sohu.com/forum/14/topic/3509767
此石刻之野外实景原貌、原文及释文。

【60年代,因修水利工程,原石被凿下,存于汉中博物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45
[attach]17756[/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4:46

摩崖丰碑《石门颂》

——与爱好书法的初中生阿捷谈隶书之美
- Z
■文/管季超
! N- s0 m+ ], e- g+ f; i8 @0 d
[attach]17762[/attach]
   星期天下午,邻居家正读七年级的阿捷小朋友到我的书房来聊天。
    ■管季超:阿捷,考考你。汉字形体演变,有哪几种形态?% P8 c* m4 ~9 j3 l; m8 a* q
    □阿捷:这我知道。按出现的时间顺序大致有这样几种形态: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7 [5 S. v: G; d% ~! v: m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词“隶变”,正想问问您是啥意思。4 X% f% c" M' d
    ■管季超:“隶变”,是指汉字形体由秦代小篆到汉代隶书的演变,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这一个变化过程前后经历了近千年的时间。正是由于这个变革,咱们的汉字完成了由繁难的、图案化的、形态不固定的古文字向简易的、符号化的、有着统一规范的今文字的转变,走上了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道路。: @* Y. ^7 w* m- Q; D5 E
    □阿捷:我发现,与隶书比较,篆书的笔法比较单一些。隶书的样子有明显变化,由长方变为扁方,书写起来应该比较快一些吧?
    ■管季超:实际上,隶书就是因篆书的简约与急就而产生的。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
   □阿捷:与篆书相比,隶书最有趣味的地方是横画最后翘起来的尾巴,像古建筑上的飞檐,像鸟儿飞翔时张开的翅翼。
   ■管季超:古人用“蚕头雁尾”来形容隶书的横画。你看,“蚕头”是横画的起笔部分。它不是直接向右移动,而是从右往左的逆势,笔锋往上再下压,转一个圈,形成一个像“蚕头”的顿捺,才继续往右移动。到达水平线中段,慢慢拱起,然后笔锋下捺,越来越重,再慢慢挑起,仍然用转笔的方式向右出锋,形成一个上扬的“雁尾”。3 F/ u" L7 M" V) W3 b  W
    □阿捷:很有装饰感啊!也很抒情!
   ■管季超:到汉代,“隶变”过程彻底完成。隶书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书体。直至当代,隶书仍然是书法家最常使用的书体。
   □阿捷:您选一件隶书名作给我讲讲吧!7 {2 k; x( x3 j
    ■管季超:咱们来欣赏一下《石门颂》。(见图)这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汉中太守王升书写刻在摩崖上的字迹,内容是记叙司隶校尉杨孟文主持修复褒斜栈道的事迹。“摩崖”与一般石碑不同,它是利用自然的山石崖壁,略微处理之后在上面刻字。
   □阿捷:峭壁悬崖,陡峭险绝,将书法作品“发表”在那上面,可比现在在展厅里“展示”有气势多了!
.    ■管季超:你看,《石门颂》笔势恢宏开张,线条的紧劲连绵,波动跌宕,与《乙瑛》、《曹全碑》不同。6 v) C; c$ H* C& }+ t/ T( V
    □阿捷:这件碑刻作品结体有很多变化,用笔也比较放纵,我猜想书写者挥写时是非常轻松愉悦的。您看,有些字好像并不按“规矩”来写,夸张地拉开笔画,特意地铺张了线条的气势。例如“高祖受命”的“命”字,末笔拉得好长哦。/ l: ^+ n) }/ t
    ■管季超:你的感觉是对的!你看这一部分,“王”字还比较“规矩”些,“升”字则极尽变化,头三笔都是曲线,末一笔则又挺劲而有意地拉长了。假如将这个字看作一个舞者,那么横画就是舞者张开双臂,末一笔则是舞者蹦直了腿,正在尽情地欢舞。
   □阿捷:我想,书法的抒情性也就体现在字里行间了。
   ■管季超:正是因为《石门颂》用笔圆劲纵放,飘逸多姿,结体洒落自然,所以书法史上有人称之为“隶中草书”。《石门颂》与一般隶书作品常见的端肃的面貌是有所不同的,个性非常鲜明。2 O4 D  m$ D7 X" u# E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谈到书法时说:“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感情与人格的表现。它不是摹绘实物,却又不完全是抽象如西洋字母,而保有暗示实物和生命的姿式。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三代以来,每一代有它的书体,表现那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 w9 @: d& x" J+ @
    我们在欣赏古代经典书法作品时,要细心地去分析,感受其中的美感,体会书写者挥写时的内在情感。* o/ S5 S7 \8 O% I2 i
    □阿捷:临摹《石门颂》时要注意些什么呢?7 y, _- _1 o4 u3 {  ?
    ■管季超:临摹名作,可以进一步体会书法经典的精微之处。临写《石门颂》,要注意逆锋起笔,中间行笔不要太快,收笔要回锋。此碑飞逸是其外貌,圆浑挺劲才是内质,切忌写得草率浮薄。
6 U4 U7 n3 _8 h6 c

    ■[本期思考练习题]( U' ^" U- h/ M* |( i
    1.试将《石门颂》与《曹全碑》、《张迁碑》作形态上的比较,分析其异同。  Z- d  J" |" x1 o0 ~7 ~" i
    2.摩崖石刻作品距今时代遥远,风吹雨淋,加上人为的损害,常常出现不少残破,即所谓“古花”。观赏时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我们在临摹时,又该如何处理呢?



[attach]17759[/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5:21
湖北======》太原
[attach]17757[/attach]

[attach]17758[/attach]
德捷先生

      我在完成您布置的作业时,考虑得最多的是----‘12、3岁的孩子’---读者对象

      即或仅从网上一搜,也能见到很多赏析《石门颂》的文字。但那是给成年人、书法圈的人看的。给12、3岁的孩子初一学生讲书法,不能太深太玄,总是希望他们大体上能读懂,引起一点兴趣,这个很当紧,我以为。

     采用【对话体】,行笔会有限制,但可能小读者会有一点儿‘代入性’的‘交流感’,或许能快一点进入‘语境’。假如再请美编为两个对话人物设计一个有趣的卡通头像,版面会更有趣,看起来也轻松。

      按您的提示,我在1654字的‘对话文字’里,涉及到【隶变】这个文字学概念、《石门颂》大致来历、此碑书风个性、乃至如何临习等内容,【导赏】的内容似乎少了些,但配以图版则可弥补此不足。

     【本期思考练习题】的设计,是想让【对话】有延伸感。第一题是想提醒小读者:书法是【视觉艺术】,直接面对【图像】,切己体会最有益。任何赏析文本,都替代不了自己的【看】;第二题则是由【看】的【心摹】欣赏过渡到临习【手追】。如何在临习时处理‘石花’,是个有意思也有实际价值的问题。


     长文好写,短文不易;给圈内人写好办,尽量拽文就可以,给小朋友写东西不易。季超学浅,不知李老师如何判批作业,忐忑中。。。。

       若此【对话体】获认可,后面三篇即可较快从邮箱发给您。


       【广告词】已写好,明天用特快专递寄您。因我没有照像机,正好有一本书和其它资料也要同寄。稿费不用寄来了,请改为寄些《语文报》各版别的样报来。


       迟交作业为歉。


       便中代问蔡总、吴主编好。


                                                                                                                                                                                                    季 超  顿首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4 16:17
附:与《石门颂》拓本有关的文字参阅资料: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25413&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25413&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25413&goto=lastpost#lastpost
[attach]17761[/attach]

    《石门颂》是著名汉隶摩崖刻石。东汉建和三年(公元148年)书刻于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之石门崖壁上。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栈道沿途及石门内外,有汉魏以来历代文人学士留诗题名百余方,通称为“石门石刻”。主要有《石门颂》、《衮雪》、北魏《石门铭》等书法精品,被誉为“汉魏十三品”。1971年石门建褒河水库。因石刻在蓄水线下,便将《石门颂》等重要刻石17件,完整地切割下来,移入汉中博物馆珍藏。
    《石门颂》和陕西省略阳县灵崖寺《甫阁颂》,甘肃成县天井山《西狭颂》并称为《中国汉隶三颂》,是我国东汉隶书成熟时期保存最完整的代表作品之一。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此颂为东汉汉中太守王升为歌颂原司隶校尉杨涣开通褒斜道的功勋所刻。“司隶校尉”:官名,汉武帝征和年间初置。“楗为”:郡名。杨君即杨涣,字盂文,任职期间,“甚有嘉声美称”。
    原刻为竖立长方形。通高26l厘米,宽205厘米,22行,行30或31字。总共655字。书体为隶书,此刻看似平常,实极古拙浑厚。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飘逸自然。通篇布局,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汉碑隶书,虽然千恣百态,但都中规中矩,《石门颂》则率意而为,动感十足,将隶书的整饬变为灵动,把规整变为奔放,开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
    前人对此摩崖书评价极高。如清人张祖翼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清,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鸡,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康有为认为:“《扬盂文碑》劲挺有姿,与《开通褒科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
    《石门颂》在古时流传不太广,临习者不是很多,其大放异彩,身价陡增,倒是近年来的事。


《石门颂》铭文(繁体):
    石門頌  故司隸校尉楗爲楊君頌
    惟坤靈定位{坤},川澤股躬,澤有所注,川有所通。余谷之川,其澤南隆。八方所達,益域為充。高祖受命,興於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示焉{氏}。後以子午,塗路歮難。更隨圍谷,復通堂光。凡此四道,垓鬲尤艱。至於永平,其有四年。詔書開余,鑿通石門。中遭元二,西夷虐殘。橋梁斷絕,子午復循。上則縣峻,屈曲深顛。下則人冥{冥},傾寫輸淵{傾}。平阿泉泥,常蔭鮮晏。木石相距,利磨确磐{磐}。臨危槍碭,履尾心寒。空輿輕騎,滯碍弗前{礙}。惡蟲憋狩{憋,今字},蛇蛭毒蟃。未秋截霜,稼苗夭殘。終年不登,匱餧之患。卑者楚惡,尊者弗安。愁苦之難,焉可具言。於時明知故司隸校尉楗為武陽楊君,厥字孟文,深執忠伉,數上奏請。有司議駁,君遂執爭。百遼咸從,帝用是聽。廢子由斯,得其度經。功飭爾要,敞而晏平。清涼調和,烝烝艾寧。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漢中大守楗為武陽王升,字稚紀,涉歷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知,美其仁賢。勒石頌德,以明厥勲。其辭曰:君德明明,炳煥彌光。刺過拾遺,厲清八荒。奉魁承杓,綏億衙彊{彊}。春宣聖恩,秋貶若霜。無偏蕩蕩,貞雅以方。寧靜烝庶,政與乾通。輔主匡君,循禮有常。咸曉地理,知世紀綱。言必忠義,匪石厥章。恢弘大節,讜而益明。揆往卓今,謀合朝情。釋艱即安{釋},有勲有榮。禹鑿龍門,君其繼縱。上順斗極,下答坤皇{坤}。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君子安樂,庶土悅雍{雍}。商人咸憘{憘},農夫永同。春秋記異,今而紀功。垂流億載,世世嘆誦。序曰:明哉仁知,豫識難易。原度天道,安危所歸。勤勤竭誠,榮名休麗五官掾南鄭趙邵字季南,屬褒中晁漢彊字產伯{晁、彊},書佐西成王戒字文寶主。王府君閔谷道危難,分置六部道橋。特遣行丞事西成韓朗字顯公{朗},都督掾南鄭巍整字伯玉,後遣趙誦字公梁,案察中曹卓行,造作石積{積},萬世之基。或解高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伯玉即日徙署行丞事守安陽長。

《石门颂》铭文(简体):
    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泽有所注,川有所通,余谷之川,其泽南隆,八方所达,益域为充,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漢氏焉,后以子午,途路涩難,更隨围谷,复通堂光,凡此四道,垓鬲尤艰,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余,凿通石門,中遭元二,西夷虐殘,桥梁断绝,子午复循,上则县峻,屈曲流颠,下则入冥,倾写輸渊,平阿泉泥,常阴鲜晏,木石相距,利磨确磐?,临危枪砀,履尾心寒,空舆轻骑,遰碍弗前,惡虫弊狩,蛇蛭毒女曼,未秋截霜,稼苗夭殘,終年不登,匮馁之患。卑者楚恶,尊者弗安,愁苦之难,焉可具言,于是明知故司隶校尉楗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深执忠伉,数上秦请,有司议驳,君遂执争,百辽咸从,帝用是听,废子由斯,得其度经,功饬尔要,敝而晏平,清涼调和,烝蒸艾宁,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汉中大守楗为武阳王升字稚纪,涉历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知,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其辞曰:君德明明,炳煥弥光,刺过拾遗,厉清八荒,奉魁承杓,绥亿衙蔃,春宣聖恩,秋貶若霜,無偏荡荡,贞雅以方,宁静烝庶,政与乾通,輔主匡君,循礼有常,咸晓地理,知世纪纲,言必忠义。匪石厥章,?恢弘大节,谠而益明,揆往卓今,謀合朝情,释艰即安,有勋有荣,禹鑿龙门,君其继纵,上順斗极,下答坤皇,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君子安乐,庶士悅雍,商人咸僖?,农夫永同,春秋記异,今而纪功,垂流亿载,世世叹诵序曰,明哉仁知,豫识难易,原度天道,安危所归,勤勤竭诚,荣名休丽,五官掾南郑赵邵字季南,属褒中晁?漢彊字產伯,书佐西成王戒字文宝主,王府君閔谷道危难,分置六部道桥,特遣行丞事西成韩朗字显公,都督掾南郑魏整字伯玉,后遣赵诵字公梁,案察中曹卓行造作石积?,万世之基,或解高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伯玉即日徒署行丞事守安阳长。


[attach]17763[/attach]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354752.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354752.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354752.html
作者: 李德捷    时间: 2011-11-25 09:21
太原=======》孝感【发回修改定稿








                           (求知堂)摩崖丰碑《石门颂》
                                                          ——谈谈隶书之美

                                                                                         管季超

[编者的话]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感情与人格的表现。……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在这个学期的“求知堂”栏目中,我们特约管季超老师以师生对话的形式,为大家讲解“隶、楷、行、草”这四种基本书体的发展历史与特点,结合历代经典作品,赏析其中蕴涵着的文化意味。





管季超【简介】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孝感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语文报-书法版》特约编委。曾任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月刊《书法欣赏》栏目责任编辑、2003年应邀参加河南省《书法艺术》地方教材编写工作。





管老师:晓宇,考考你,汉字的形体演变,都经过了哪几种形态?




晓宇:这我知道。按出现的时间顺序大致有这样几种形态: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管老师:不错,篆、隶、楷、行、草这五种书体,是书法家最常使用的书体。你对它们了解得多吗?




晓宇:先说隶书吧,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词——“隶变”,正想问问您是啥意思。



管老师:“隶变”,是指汉字形体由秦代小篆到汉代隶书的演变,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这一个变化过程前后经历了近千年的时间。正是由于这个变革,咱们的汉字从繁难的、图案化的、形态不固定的“古文字”转变成了简易的、符号化的、有着统一规范的“今文字”,走上了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道路。




晓宇:我也发现了,与隶书比较,篆书的笔法比较简单。但隶书由篆书的长方变为扁方,这样书写起来应该比较快一些吧?




管老师:实际上,隶书就是因篆书的简约与急就而产生的。《四体书势》中就说“隶书者,篆之捷也”。




晓宇:我觉得,隶书最有趣味的地方是横画最后翘起来的尾巴,像古建筑上的飞檐,像鸟儿飞翔时张开的翅膀。




管老师:古人用“蚕头雁尾”来形容隶书的横画。你看,“蚕头”是横画的起笔部分。它不是直接向右移动,而是从右往左的逆势,笔锋往上再下压,转一个圈,形成一个像“蚕头”的顿捺,才继续往右移动。到达水平线中段,再慢慢拱起,然后笔锋下捺,越来越重,再慢慢挑起,仍然用转笔的方式向右出锋,形成一个上扬的“雁尾”。




晓宇:很有装饰感啊!也像读出了一句抒情诗!




管老师:隶书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书体,直至现在,仍然有许多人在学习它,使用它,因为它魅力无穷。




晓宇:那您选一件隶书名作给我讲讲吧!




管老师:咱们来欣赏一下《石门颂》。这是东汉建和二年,即公元148年,汉中太守王升书写刻在摩崖上的字迹,内容记叙了杨孟文主持修复褒斜栈道的事迹。“摩崖”与一般石碑不同,它是利用自然的山石崖壁,略微处理之后在上面刻字。




晓宇:把书法作品发表在峭壁悬崖上面,可比在展厅里展示有气势多了!




管老师:你看,《石门颂》笔势恢宏,线条有力,波动跌宕,的确气势非凡。




晓宇:这件作品字的结构有很多变化,用笔也比较潇洒,我猜想书写者在挥毫泼墨时是非常轻松愉悦的。您看,有些字好像并不按‘规矩’来写,夸张地拉开笔画,特意地铺张了线条的气势。例如“高祖受命”的“命”字,末笔拉得好长哦。




管老师:你的感觉是对的!你看这一部分,“王”字还比较平正些,“升”字则极尽变化,头三笔都是曲线,末一笔则又挺劲而有意地拉长了。假如将这个字看作一个舞者,那么横画就是舞者张开双臂,末一笔则是舞者蹦直了腿,正在尽情地欢舞。





晓宇:我想,书法的抒情性也就体现在字里行间了。




管老师:正是因为《石门颂》用笔飘逸多姿,结体洒脱自然,所以书法史上有人称之为“隶中草书”。《石门颂》与一般隶书作品常见的端端正正的面貌是有所不同的,个性非常鲜明。我们在欣赏这些经典书法作品时,要细心地去分析,感受其中的美感,体会书写者内在的情感。




晓宇:我想临摹《石门颂》,要注意些什么呢?




管老师:这个想法很好!临摹名作,可以进一步体会书法经典的精妙之处。临写《石门颂》,首先当然要注意隶书的逆锋起笔,中间行笔不要太快,收笔要回锋。此外,《石门颂》挺拔刚劲,千万不要写得草率浮躁。




[延伸练习题]
1.《曹全碑》与《张迁碑》也是隶书的代表作品,试将它们与《石门颂》进行比较,看看形态上有哪些异同。


2.摩崖石刻作品距今时代遥远,风吹雨淋,加上人为的损害,常常出现不少残破,即所谓“古花”。同学们在临摹时,能根据书体的特点,按自己的理解去处理好这些地方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5 09:54
孝感======》太原【谢修改】


德捷妙手,着笔成春。
数处修改,均极确当。
季超认同,并表赞服。
【晓宇】小语,是一好名。
【求知】有【堂】,大喜过望。
此【堂】一开,按时【对话】。
传承国粹,贡献绵力。
若成系列,或可结集。
深入浅出,定位独特。
《语文》有《报》,读者有福。

结识李君,诚为快事。
季超言谢,老马奋蹄。

[attach]17778[/attach]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25413&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25413&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xnjyw.5d6d.com/thread-312-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312-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312-1-1.html


===此后三篇,将尽速发至李君邮箱发此处。

http://xnjyw.5d6d.com/thread-946-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946-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5 18:04
[attach]17826[/attach]


http://xnjyw.5d6d.com/thread-41055-1-1.html

[attach]17825[/attach]


语文报:一张影响我一生的报纸

作者:姜红伟 





在我的资料柜里,有几份资料像珍贵的宝贝一样,被我精心地珍藏了20多年。在这20多年里,无论是搬家,还是清理旧物,我都小心翼翼地像保护重点文物一样精心地保护着他们,从不舍得丢弃。要问我的这些宝贝究竟是什么?告诉你们吧,其中有十多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语文报》和1987年出版的《中学生文学》诗歌特大号;有张春林和王宇鸿两位老师及一位不署名编辑1986年写给我的信件;有铅印的《中学生文学》征订广告宣传单、征集作品启事;有铅印和油印的退稿信;有1985年语文报社编选的中学生诗选《我们这个年龄》和1986年《中学生文学》参与编选的《中学生诗歌选评》等。
为什么我如此宝贝这些资料呢?因为在我的心目中,它们和一张报纸有关,和我的青春期有关,和我的理想有关,和我的命运有关。
这张和我生命有关的报纸就是影响了我一生的《语文报》。
《语文报》领我迈入诗歌的大门
最初接触《语文报》是在1981年,那年我15岁,正在上初中二年级。有一天课间操到学校收发室喝水,在邮递员送来的一堆报纸中,我发现了一张16开,折叠式,名叫《语文报》的报纸。怀着好奇的心理,我就在收发室里读起这张报纸。结果,我被这张报纸上发表的诗歌、散文等内容迷住了,差点忘记回班级上课。于是,我认识了《语文报》,并开始了到图书馆阅读它的日子。由于是周报,加之我居住的大兴安岭呼中区地处偏远,报纸来得特别慢,等待报纸的心情也很焦急。但是,当我每次在图书馆里看见这张报纸的时候,那种心情简直开心极了。就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我被报纸上发表的各种风格、体裁的诗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就像电脑中了病毒一样,因为阅读《语文报》,我的很多门类功课全部死机了,我所有的兴趣都被诗歌吸引了。从此,无论在课堂上,还是放学后,我的作业本上写满的不再是作业,而是一首首校园诗歌。
就这样,《语文报》成为了一张影响我一生的报纸。在《语文报》的影响下,15岁的我过早地开始了自己在诗歌上的“革命”生涯,先后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诗歌报》《诗神》《春笋报》等全国4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作品70多首。同时,因为1983年在学校组织中学生校园诗社——春芽诗社和1986年高中毕业后自费创办《中学生校园诗报》,我因此成为了一名在中学生诗坛颇有影响的“职业革命家”。1984年,《语文报》在全国征集中学生文学作品准备以丛书形式出版,我将自己创作的100多首校园诗歌给报社寄去,结果收到了编辑老师的回信:姜红伟同学,寄来的习作专辑稿已阅。留下以备复选之用。现寄去书签一套以为纪念。收到这封回信,我高兴极了,从此朝思暮想,左等右盼,可不知是什么原因,最终却没有了下文,这套书没有出版?
《中学生文学》给我巨大的鼓励
也许是因为我在中学生校园诗坛的影响,1985年高中毕业前夕,在语文报社筹备创办《中学生文学》的日子里,我就接到编辑部给我寄来的征订广告宣传单。于是,一边给刊物投稿,一边向诗社同学宣传,我忙得不亦乐乎。可惜投稿几次均被退回,20多年过去了,那两封铅印和油印的退稿信我至今还珍藏着,估计,这两封退稿信在全国恐怕已经成为“孤品”了吧?尽管没有在《中学生文学》上发表诗歌作品是我中学时代最大的遗憾,但是,在20多年后搜集到的1986年《中学生文学》编辑部和作家出版社、《中学生》杂志社联合出版的《中学生诗歌选评》一书中,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竟然选了我三首诗歌!!!尤其让我高兴的是,在任彦钧大哥给我寄来的全套《中学生文学》刊物上,我意外地发现了当年的主编赵建功老师在1988年出版的刊物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话对我中学时代的诗歌生涯作了客观的评价:“众所周知,最早引起成人们刮目相看并在新时期文学长廊贴上自己独特标志的,便是中学生校园诗。自1985年中学生姜红伟率先打出‘中学生校园诗’的创作大旗,紧接着1986年全国第一份《中学生校园诗报》在黑龙江诞生。同年岁末,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十大中学生校园诗人’。于是,中学生校园诗派便波澜壮阔地形成了。”
写作《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
在上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数以千万计的中学生诗歌爱好者因为深受被誉为“中华语文第一报”的《语文报》和被誉为“中学生文学第一刊”的《中学生文学》的影响,揭竿而起,遥相呼应,在中国校园内外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这些中国当代诗坛的少年先锋队员们高举着一面鲜红的中学生校园诗大旗,创作诗歌、组织社团、创办报刊、印发诗集,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在当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现象。
这场罕见的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既是空前的,又是绝后的。但是,因为当时没有强大的话语权,没有得到理论权威们的认可,没有引起诗歌界足够的重视,在有意无意之间,那场曾经轰轰烈烈的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被诗歌史遗忘,那批曾经在校园内外影响很大的中学生校园诗坛风云人物成为了诗歌史上的失踪者。
也许是因为20多年前我倡导了中学生校园诗歌的缘故,我对当年曾经在校园内外兴起的那场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始终怀有一份深深的感情。因此,为了还原这段真实历史,公开这段秘密档案,恢复这段历史真相,缅怀这段光辉岁月,2006年,借纪念我创办的《中学生校园诗报》20周年以及其他机缘,我承担起这项十分艰巨的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历史资料的挖掘、整理、研究任务。这是一项巨大的抢救诗歌历史的工程,在一年来的时间里,巨大的工作量,超负荷的劳动,我克服了外人无法想象的各种困难,得到了很多诗歌兄弟姐妹的帮助。2006612,为了写作这部书稿,我领着九岁女儿姜雨晴(乐乐),身上带着1000元钱,从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出发,开始了为期40天,到访哈尔滨、北京、黄山、杭州、上海、苏州、广州、深圳等8个城市的重出江湖万里行——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活动,共计寻找到我20年多前创办《中学生校园诗报》时的作者和读者葛红兵、邱华栋、洪烛、马萧萧等100余位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兄弟姐妹。由于该事件极具传奇色彩和新闻价值,曾在文坛和社会上引起极大影响,国内影响力极大的《新周刊》、《南方都市报》、深圳《晶报》曾发表记者专访文章。
在我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当年《中学生文学》的诗歌编辑、现任语文报社副总编辑的任彦钧大哥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2006年夏天,经山西诗友王世勋的牵线搭桥,我和神交久仰多年的任彦钧大哥通了电话。当我把自己想编著中学生校园诗歌史的想法和他详谈后,他很高兴,表示全力以赴支持我,并给我寄来了十分珍贵的全套《中学生文学》合订本,为我写作诗歌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同时,他还在百忙的工作中,专门挤出时间为我的书稿写了长篇序言。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任大哥的帮助,这本书是不可能出版的。在此,向我最尊敬的任大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经过一年多紧张的编写,今年4月,中国首部校园诗歌史专著《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20世纪80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终于出版了!该书出版后,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引起了文坛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北京416专电向全国各大媒体发了题为《首部中国校园诗歌史专著〈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出版》的通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南方都市报》《黑龙江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几十家报刊发表了书讯和书评文章,在文坛引起较大反响。
当很多朋友向我的成功表示祝贺的时候,我在心里无数次地反问自己:如果27年前没有看到那张影响了自己一生的《语文报》,我会有今天的成就吗?

【作者系上世纪中国80年代校园诗歌代表人物之一,诗人、作家】



(⊙﹏⊙

[attach]17941[/attach]

http://www.yingbishufa.com/YANJIU/guanjiichao01.htm
http://www.yingbishufa.com/YANJIU/guanjiichao01.htm


http://www.yingbishufa.com/YANJIU/gd_033.htm
http://www.yingbishufa.com/YANJIU/gd_033.htm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1-11-29 10:41
孝感======》太原

[attach]18040[/attach]


德捷先生

1,今日9:00于邮局寄发特快专递

      内有邱著书法专著一本,赠君留阅;

              管季超遵嘱题字书作二件【一隶书一行草,落款为‘老读者管季超 书’】,白宣纸。

             另,约请我市书家左剑桥、陆舍无、李波各写了一件,均为黄地毛边纸。酌用。

2,明日起,组织全市中小学美术教师版画培训。

                      这件事一忙完,即尽速从邮箱发新稿来。

                                                                       管季超 11.29.上午
-------------------------------------------------------------------------------------------------------------------------------------------------
特快专递流水号为:EP132307532CS   

手机短信查询号:10665185

明天可请查收
作者: 李德捷    时间: 2011-11-29 16:33
        太原====》孝感

非常感谢管老师支持,多次打扰您,请多多原谅。
[attach]18093[/attach]


[attach]18096[/attach]


http://xnjyw.5d6d.com/thread-40556-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0556-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30 14:17
[attach]18134[/attach]

曾受贵报滋养
幸能贡献绵力
朋友之间呼应
那是应当应份

作者盼有平台
编辑想发好稿
磕睡碰倒枕头
天然亲密有效

-----季超打油复李先生。
                  (⊙﹏⊙
http://xnjyw.5d6d.com/thread-41163-1-1.html

[attach]18255[/attach]

[attach]18283[/attach]
作者: 语文报梁朱杏    时间: 2011-11-30 15:36
德捷的事,还望管君多费心挤时间,务必按时交稿。方便的话,将及时的联系方式告诉德捷。

前些日子联系不上你,他可是着急上火呢。{:soso_e100:}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39758&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39758&extra=&page=1



《语文报·初一版》2012年寒假专号导读


寒假即将来临,同学们已经度过了中学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相对于小学而言,大家面临着中学语文新的学习任务和内容,需要掌握新的学习方法,也难免遇到新的难题与困惑。本报2012年寒假专号,就是一列为大家量身打造的答疑解惑直通车,欢迎搭乘!

主打内容: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提升金方案
本专号推出了“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系列专题,特邀全国各地中学特、高级语文教师及语文教研员,就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最容易陷入的20个误区,对症下药,逐一解析。所遴选出的问题,指向精准有效,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20个专题可以帮助同学们快速突破阅读瓶颈,提升阅读能力,使阅读真正成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途径。每个专题分解为四个部分,层级清晰,从提出问题到实践应用,环环相扣。“红灯→导航→加油→赛场”,在阅读的高速公路上,这列直通车将带你驶入新的天地!
1.红灯,请注意:本部分为现象描述。用感性的语言描述本专题所涉及的阅读问题。
2.导航,跟我来:本部分为错误分析及矫正措施。用概括的语言揭示、分析本专题问题背后的原因,然后针对该问题,提出诊治、矫正的路径和措施。
3.加油,快提速:本部分为题例剖析。紧扣本专题的问题,精选典型的题例,提供阅读材料,细加品析,给大家以引导、仿效和借鉴。
4.赛场,向前冲:本部分为强化训练。针对本专题的问题,精选若干阅读材料,精心拟制训练题,进行强化训练。(详细提纲附后)

精彩搭档:轻松有趣的缤纷读本
五彩文苑——既有文质兼美的精彩时文,又有各地教师的原创精品,同学们的酷评当然更有看点!
节日风铃——扫描各地春节假日的吃、喝、玩、乐,为你的假日生活添色加香!
青春撷英——各地学子毛遂自荐“我最满意的一篇记叙文”!
旅游天地——驶向让你流连忘返的胜境,饱览大好河山!
时尚地带——带你直达多元流行文化的最前线!
游艺快车——猜谜语、玩游戏……快乐寒假乐翻天!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系列专题提纲

专题1: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不能正确理解词意
专题2:“伤心”的句子——读不出句子丰富的内涵和作用
专题3:“断”“落”的段落——忽视段落的作用
专题4:细节“不细”——忽视细节描写的作用
专题5:“空白”处仍为空白——不能从“空白”中读出丰富的意蕴
专题6:遭遇“伏击”——不能欣赏伏笔和照应艺术
专题7: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割裂局部和整体的联系
专题8:弦外无余音?——读不出言外之意
专题9:我的柔情你不懂——不能赏析作品中的语言特色
专题10:浮光掠影——不能深入阅读和联想
专题11:作者思有路,读者理还乱——不能准确把握行文的脉络
专题12: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不能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
专题13:朱自清的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文本解读的偏离与过度
专题14:冤哉,寿镜吾先生——有多少人物形象被误读
专题15:局外人和木偶人——不能融入自身的生活体验
专题16:先入为主——不能紧扣试题具体、深入地分析解答
专题17: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常见的文体知识
专题18:沉默是金?——不能对作品的思想倾向做出评价
专题19:已能意会,未能言传——不能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专题20:野马脱缰各东西——不能正确解答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题

《语文报·书法版》——中小学校推进书法教育的好参考!    《语文报·书法版》——中小学生提高书法水平的好帮手!
[attach]18254[/attach]

作者: 李德捷    时间: 2011-12-5 11:02
太原==========》孝感



管老师:
       特快专递收到了,这边下大雪,晚了几天。
       谢谢。


[attach]18281[/attach]
作者: 李德捷    时间: 2011-12-6 14:02
太原========》孝感



管老师:
      好。
      第二期的稿子请尽快发至邮箱吧,需要配的图片也请整理好,谢谢。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41613&extra=&page=1


[attach]18392[/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7 16:27
教材从《写字》到《书法》:书法教育曙光现


张树伟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10-27

  在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网站上有一条不起眼的消息,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同天津古籍出版社对原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字》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耐人寻味的是,重新修订的教材取名《书法》。
  从《写字》到《书法》,是仅仅改个名字,还是意味着写字教育的某种变局?
  从呼吁到实现
  日前,由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北京中育写字教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学习中央领导指示和教育部书法教育工作部署精神研讨班”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从事书法教育工作的150余位代表与会。
  他们热烈探讨的是8月教育部下发的2011年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需每周安排一课时书法课。并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中小学校书法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书法教育的课程安排、教学管理、教师任职条件及资源配置等进行规划,稳妥推进书法教育。
  这对民间呼吁加强书法教育的人士来说是一大喜讯,他们对此兴高采烈,书法进课堂了。中国书法院副院长李胜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是“书法传承的福音”,中国书法的传承与保护是比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重要的事情。他说,“千呼万唤,这次终于有了可喜的结果。这将奠定中国书法艺术教育的基础,预示着书法艺术明天的辉煌”!
  他说千呼万唤并不过分。民间对恢复书法教育的呼吁从来没有停止过,仅仅这两年内,呼吁声都被带到商讨国家大事的两会上去了。先是去年两会期间,40位政协委员提交了题为《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汉字书写能力的提案》;接着,今年两会期间,著名雕塑家吴为山进一步呼吁,要恢复书法课程为中小学必修课。
  除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呼吁,重视书法教育的人们都用各种形式来实现着他们的教育理想。书法的传统在民间若隐若现,并没有完全中断。花鸟画家郭睿每年暑假的时候都会指导自己的孩子学习书法,他告诉记者,练字对男孩来说,除了写好字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收获,那就是让孩子收心,能够安静下来,在字的顿挫之间磨炼性情。
  当然,很多家长并不能自己指导孩子学习书法,社会和学校里大大小小的书法兴趣班成为他们的选择。在众多兴趣班、辅导班中,书法对孩子来说是好玩的、没有负担的游戏。山东省济南市博文小学孙敏老师告诉记者,学校举行的各种书法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的书法水平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心灵深处有了服务社会的意识、对书法的兴趣以及面对生活的自信心。  
  从危机到理想
  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有一个调查报告显示:首先,现在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
  这似乎和写字课不受重视有关。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凤民回忆说,1988年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当时没有多少人关注写字和书法教育。我们这个组织成立以后,在全国开展活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了大家的关注,迅速地形成了一支队伍。他们搞实验区、实验校,编写发行教材,组织交流、研讨、比赛,培训干部、教师等,搞得红红火火。但从20世纪末到现在,写字课从课程体系当中消失了。这样一来,大家对写字的重视程度开始减弱,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和新技术的冲击,有很多学校就不再开写字课了。所以好长一段时间,写字教育处于低潮。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阐述了这种危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在“学习中央领导指示和教育部书法教育工作部署精神研讨班”上详细阐述了书法教育的价值,他认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先民伟大的创造和发明,是智慧的结晶,其中有着丰富的教育元素,它不光是美的教育,还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审美的综合效应。启迪人观察、发现、欣赏、鉴别、动手,兼顾应变、创新等能力,锻炼人的意志品质。现在的社会很浮躁,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安静下来,调整心理促其平衡有两个办法,第一个是练习平衡木,站在平衡木上,想不掉下来,必须静下来;第二个是练习书法,练习书法可以达到相对静止的心理状态,心静气和,端正姿势,全身心投入,一丝不苟,严谨认真。所以,特别浮躁的人,拿起毛笔写几十个字,可以马上静下来。
  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白谦慎戏称书法救过自己的命,在自己求学和学术转型的关键时期,书法成为他的“救命稻草”,一是书法给予他的文化素养帮他考上了北京大学,二是书法和艺术史的研究成为他的学术选择。从私人情感上,他对书法进入中小学课堂很支持,而且中西方的文化背景让他认识到书法对中国人文化性格塑造和中国文化传承的价值。  
  从困境到希望
  郭振有认为,书法教育进课堂,当前急需的是通过科学培训,培养提高专兼职书法教师的书法素养和教学能力。语文教师兼教书法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因为每一所学校配备专职的书法老师,少数的可以,大多数都很难。最快的办法是让语文老师能写好字,教学生写好字。
  浙江省书法教研会副会长陈启元同样也认同书法教师是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瓶颈。他说,宁波有800所小学,每一个学校配一名书法教师,就至少需要800名。而目前只有120名专职教师。光宁波就缺这么多,那么在别的地区,乃至全国缺得就更多了。在短时间内,让国家拿出这么多的书法教师,真是强人所难。他认为,各级书法协会大有作为。过去书法教师培训工作,目的不够明确,方向不清晰,所以效率不高。他认为,让学生写出的字“规范、端正、精简”,这就是书法教师的任务。如果老师做到这一点,他就是一个基本合格的书法教师了。顺着这个目标去培训,应该不难。
  江苏省无锡市山明中学张志坚所在的学校一直重视书法教育,书法是他们学校的特色。为此,他们首先培训教师,据了解,他们学校近百位老师中,能够参与书法教学、字过硬的有36位,其中,还有两个中国优秀中青年硬笔书法老师和一个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而且学校也将书法教育排入课表,有的班级排两节课,有的班级排一节课。
  尽管书法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但作为书法教师,张老师有自己的困惑。那就是他不能以书法教师的身份参评职称。他告诉记者,“现在老师都要参与评职称,就像我一直培训老师,我们周边学校的老师都是我培训的,但是我不能评职称”。
  一方面是专业的书法教师缺乏,一方面是书法教师不得不以语文等学科来参与评定职称,这对推动书法教育来说又是一个限制。
  此外,教材的混乱也是一大问题。大家一致表示,一定要有教材,而且这个教材不能乱,因为英语教材已经乱套了。郭振有认为,教材要由教育部来审定,成为国家的教材。白谦慎则建议在教材的编写方面,要利用和寻求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帮助,协会里面有很多高水平的书法家,他们对书法的理解和品位对教材的编写很重要。
  尽管书法教育进课堂困难重重,但在乐观的人们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毕竟还有很多书法特色学校积累了很多教学经验。1988年成立的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他们正准备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实验区和实验校。张凤民说,我们这20多年开展书法教育,每个阶段都有那么一些实验区、一些实验校、一些老师、一些校长,在实践当中创新,创造了很多好的方法、好的经验。他希望在今年11月中旬在成都都江堰的年会上,通过交流共享经验,大家来推动书法教育的发展。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5日第12版

作者: 李德捷    时间: 2011-12-12 11:02
管老师:
      好!!
      急等第二期稿,谢谢。
                           李德捷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41695&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41695&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41613&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41613&extra=&page=1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29 23:48
http://xnjyw.5d6d.com/thread-42242-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2242-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42242-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2-31 17:13
《孝南教师文苑》电子快递版
         2012年-元旦号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42293&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42293&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42293&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42293&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42293&extra=&page=1

电子杂志/快捷‘出版’/均为百分百原创/免费供您点阅。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 10:52
孝昌縣圖書館
“書•時光”公益講壇
         第七講









学会观察,激活想象,推开创造性写作的大门

——孝昌县图书馆“书•时光”公益学术讲坛2011年第七讲/走进孝昌县小河镇中心小学(2011年12月29日上午,小河初中阶梯教室)


■主讲嘉宾:管季超(孝感市孝南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 10:53
===管季超鸣谢给予帮助的领导/朋友===


感谢孝昌县图书馆汤春霞/文化馆馆长韩绍同志在28日提前到达小河镇中布置教室;

感谢小河镇小李登高校长按我的请求,提前托带来30余本小学生《作文本》。研读孩子们的习作,成为本次公益教学活动的思考起点;

感谢孝昌县文体新局邹副局长从头至尾的全程力助。兄长般的友情给我温暖;

感谢孝昌县文体新局局长刘国琼先生自始至终的支持。刘先生饱读名著,学富五车,其对推动地域文化建设的挚情,感动了我;

感谢我高中同班同学/孝昌县档案局局长周桂清先生29日与上述几位领导/朋友到教学现场给我助威;

感谢孝昌县教育局教研室邹主任等四位同行29日亲临现场督导鼓劲儿;

感谢我的老上司/原孝南区教委副主任饶胜军先生闻知此事,赶到现场鼓劲儿。管季超1997年6月从区教委办公室坚辞离开初到教研室工作后,饶主任也曾到武汉音乐学院我短期研修地的宿舍探望。谢了!

感谢孝昌县电视台的摄影师朋友/孝昌县小河镇中校长/孝昌县小河镇文化站站长等未能记住名姓的朋友在教学现场的相助。


                                         管季超 2012。1。1。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 10:59
★=两地书----管季超复山西太原《语文报》李德捷先生:


1,稿已成,要斟酌!!!明天上午10时前发您邮箱。

2。请将未能刊用的拙字并另两位朋友书作挂号邮寄退还。他二人均为‘小地方的名家’,我不想欠朋友人情。
     老无题作不用寄稿费,即请以刊其书作的等价报纸相抵寄我即可。、
    顺告:老无是教英语的老师,他从不曾问道《语文报》。惠我营养/情有独钟的是汉语文教师俺在下。



                                                      管季超 2012,元旦
作者: 李德捷    时间: 2012-1-1 11:02

太原----》孝感





管老师:

       好!
       我现在坐在办公室里,等您的稿子。
       看到您的作文讲座很成功,很替您高兴!
       希望我的稿子您也能多多费心。
       不知道进展到什么程度了,能先通知我吗。
       不胜感谢!

                                                 《语文报》李德捷
                                                            2012。1。1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 21:55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 22:35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656859.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1 23:43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 19:10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2 19:15
管季超~~~
2007-2-12 在汉川二河镇为农民义务书写春联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3 09:39
图片:2012000.JPG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2-1-3 09:41
图片:复件 壬辰年贺岁章 008.jpg
作者: 李德捷    时间: 2012-1-4 09:29
管老师好,发稿子吧,明天就要进印刷厂了,谢谢!

春天的《雨点》润禾苗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42397&goto=lastpost#lastpost
                         ------孝昌县小河镇中心小学校刊《雨点》创刊号读札

作者: 李德捷    时间: 2012-1-4 10:26
《解放日报》:谁为这个时代写“小书”?

主持人:柳 青(《解放日报》记者)
嘉 宾: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解放观点: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刚刚落幕,一些知名学者写的“小书”,吸引了不少爱书人的注意。最近,您和樊树志、葛剑雄、骆玉明等一起出了一套《我们的国家》的“小书”。常有人说,写这种深入浅出的“小书”很不容易。您是怎么想到写这本书的?
  江晓原:当时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贺圣遂社长策划了这套书。最早他是在《新发现》杂志上看到了我的专栏,说很喜欢我专栏里的写法,希望我能用这样的写法来写本书。他又讲了一通要请知名学者来写“小书”的想法,我也觉得的确可以尝试尝试。但答应他的时候,我其实心里也没底。
  后来我想,他说喜欢我的那些专栏,我就把那些文章又找来看了一下。这个专栏现在已经写到第六年了,东西方科学史都有所涉及,但其实具体写中国的并不多。在我准备写这本书的那几个月里,我就连续写了几期关于中国的内容。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书叫《技术与发明》,是由若干个专题构成的,然后以时间先后串联。这样的话,它就跟国内一般的通俗读物不大一样。

  解放观点: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江晓原:我收集了很多种国外的科学史著作。有大部头,有“小书”,有专著,当然也有专门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结果发现,尤其是他们写给大众看的,有一种“敢于不完备”的特点。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国内的读物所缺乏的。
  我们以前很多写通俗读物的人有这样一种想法,“无论如何,我还是要把一件事完整地告诉读者,只是把它说得通俗了一点。”但实际上,西方很多通俗读物不这样做。就是说,根本不把一个完整的东西交给你,只告诉你其中的一部分。由于这种书本来就不是用来训练学者的,也不是教材,所以这种做法是可取的,而且它反而能让读者在更大程度上获得一种来自于阅读和思考的愉悦。

  解放观点:作者在做一个类似于“开窗”的工作。
  江晓原:对。当我们打开窗看外面的景色,并不意味着就要了解窗外的整个世界,只了解其中有趣的部分未尝不可。更何况,任何一门学问,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是有趣的。
所以我选择的专题,第一当然就是有趣了,第二就是一些有争议的,也是大家一直有兴趣去讨论的。同时,兼顾它们在科学史上的重要性。最后,以时间先后来串联。这样做的好处是,读者看起来不累。大家在每一个专题中的收获是相对完整的。与此同时,也能对整个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发明,获得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想好了以后,我也就按照这个思路去做了。这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另外,我也注意回避了一些我个人很不认同的通俗读物的写法。比如说,有些作者有个误区:以为要写一个普及性的读物了,跟哄小孩玩似的,开始编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故事情节。以为这样处理了后,这本书就变通俗了。当然,“讲故事”不是不可以,但是虚构就不可取了。
  又比如,以往很多通俗读物在介绍某个具体概念时,经常会处理不好“准确严密”与 “简明生动”之间的矛盾。对此,我是这么处理的:尽量用大家能懂的方式写出来,但概念确保准确。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若自己真的明白,就一定能跟周围人讲明白。当然,这可能也跟我长期坚持一面做学术,一面写专栏有关。今天大部分学者的写作主要还是学术文章,写大众读物的很少。但可能经常写了,就会好一些。这需要长期尝试,不断积累经验。

  解放观点:此前,听很多学者谈起,在国外访学时,看到很多学术名家操刀的“小书”而心生羡慕。这些读物大多深入浅出、亲切可人,且一版再版。而回首国内,虽也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家小书”,但其中的当代作品不多。
  江晓原: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国外这类读物具体是怎么出炉的,我不是很了解,但的确能看到很多这样的读物。比如,商务印书馆就曾引进过法国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编纂的一套面向大众的普及性丛书《我知道什么?》。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套丛书的选题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更新,先后开发出3000多种题材,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小32开的开本、平均几万字的篇幅,让它们成为名副其实的 “大家小书”。
  译林出版社引进过一套 《牛津通识读本》,也都由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操刀。即便作者都力图坚持 “深入浅出”、“准确又简明”,也都各有千秋、个性鲜明。对此,我们不妨视之为一种现象。

  解放观点:那么,关于国内外出版“大家小书”的现状,您认为有可比性么?
  江晓原:我有个体会,在国内学术界,一些勤于写作通俗读物的学者或者研究人员反倒经常是吃力不讨好的。如果你一直在学术界呆着,通俗读物一旦写多了以后,很可能反而会遭到同行们的鄙视。你写得不好,自然不受待见;万一写得好了,写出知名度来了,被你的同行们读到了以后,又会对你“另眼相看”,认为这人是因为学术成果出不来,转而写起了通俗读物。
  当然,国内这些年来有一些“大家小书”出来,但这些作者大都已经有了足以抵抗或者忽略此类偏见的资历或者说学术地位了。其实,由于知名学者的阅历与眼界,他们的确会写出在高度和深度上跟一般作者很不一样的作品。但是,任何事情要做到水到渠成,都是需要一个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过程。
  也就是说,如果当下这种风气不改变,对很多真正有知识文化传播理想的人,尤其是对青年知识传播工作者来说,是莫大的伤害和阻碍。如果不能让有志于此的他们获得应有的肯定与鼓励,得到更多尝试和锻炼机会,我们又如何指望他们能多出好作品,对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有所贡献呢?
作者: 李德捷    时间: 2012-1-4 10:30
学问家写的“书”——《书文化的传承》

            
     看到《中华读书报》上“2006年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的征文启事,我首先想到的是来新夏先生的《书文化的传承》。来老为当代文史大家,人所皆知;我这里说的“小书”,乃相对于他的其他许多专著而言。《书文化的传承》是一部只有15万字的通俗性的书,然而该书所谈的问题又岂“小”哉!
      读这本书时,我还不由得想起自己的一段读书经历。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某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一天,购得来老在中华书局出版的《古典目录学浅说》,如获至宝。因为当时我所在的学校,竟没有目录学这门课(好像到现在还没有),我便认认真真地细读了来老的那本书,受益甚大,等于是补上了基础的一课,至今我还怀着“感恩”的心情。其实,我在那前后,也读过其他学者写的类似的书;不过,相比起来,来老的那本书最通俗易懂,要言不烦,特别适合初学者。当时我就体会到,那其实是大手笔,是大学问家写的“小书”(那本书也只有十五六万字)。
     来老此书,原是他在国内外许多大学、图书馆所作专题讲座的讲稿,经整理、修订而成的。来老跳出传统目录学、图书馆学的讲课框框,从中华文化承传的角度,自“口传与记事”讲起,列述“简牍与帛书”、“纸与纸书”、“雕版、活字、套印”、“典藏与整理”、“流通与传播”、“幼学教育”、“经、史、子、集”、“图书的再编纂”和“结语”,共十篇,皆为厚积薄发之作。
       而且,来老此书还包含着他的不少精辟见解。如书中“幼学教育”一篇讲到“杂字”书,就讲到他在北京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等处看到过的《叶韵四言杂字》等书,还讲到他从天津杂字收藏家处见到过的天津味极重的《天津地理名家买卖杂字》等书,就都是我们在其他书中看不到的。来老还讲到他从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杂著中,找到了一篇精彩的《日用俗字》,指出是杂字中的上品。这些地方,可看出大学问家的功力和眼光
     值得一提的是,此书是“插图本”,非常精美。

《书文化的传承(插图本)》,来新夏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38.00元
作者: 李德捷    时间: 2012-1-4 14:58
管老师,可以发稿了吗?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