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管季超感念洪丕谟先生1988年复函勉励并赠墨宝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29
标题: 管季超感念洪丕谟先生1988年复函勉励并赠墨宝
洪丕谟[attach]17680[/attach],男,汉族,1940年11月生于上海,2005年5月22日因病在上海逝世。1958年就读于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大专班。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20年。1981年弃医从文,到上海华东政法学院语文教研室执教,1986年在该院古籍整理研究所从事古代法律文献研究、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学术委员。书法作品参加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国际书法展。兼擅书法理论,有《历代题画诗选注》、《书论选读》、《中国历代书法名作欣赏》、《中国书法史话》、《墨池散记》等二十多种书法论著行世。撰有《书法应有批评》、《从技巧、审美、个性三个方面来批评书法》等数篇书学论文。

祖籍浙江省宁波。父亲洪吉求为留法文学博士,收藏书画甚富。自幼受家庭影响酷爱书法与文学,高中肄业后学中医,获中医师街。后弃医从文专事法律古籍的教学和研究,并开办书法讲座,学书遍临魏、晋、唐、宋诸碑帖,尤倾心于汉魏的古朴和宋人意态。擅多种书体,以行草见长,所作朴茂多姿,挺秀俊逸,颇多新意。作品入选上海市历届书法展览、河南“国际书法展”、香港“集古斋成立六十周年扇面书画展”等,在多家专业报刊上发表或被多处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及刻碑。精于书学理论研究,先后选注、编纂出版《历代题画诗选注》、《历代论书诗选注》、《古代书论选读》、《法书要录》、《墨池散记》等。书法评论文笔犀利,深入浅出,且发人所未发,主要有《形象思维与书法》、《书法应有批评》、《书法的欣赏与评论》、《书法界弊端种种》等。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写作学会会员,上海市诗词学会会员,香港东方文化中心书画研究部委员,湖北《书法报》特约撰稿人,华东政法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副教授。


洪丕谟 - 写作特点
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于汉魏晋唐宋元无所不窥,尤倾折于汉魏的古朴和宋人的意态。创作以行、草书为主,书风清新俊逸,朴茂多姿。饶有独特的新理异态,向有"洪体"之称
洪丕谟 - 取得成绩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博得中外专家的一致推崇,并远销日本、欧美等国。绘画远撷宋元神韵,近采各家长处,并向大自然索取充分养料,然后融会贯通,别出心裁,自成一格,清新飘美,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洪丕谟 - 拍卖纪录

作品名称                                      成交价                             拍卖时间                      拍卖机构

洪丕谟 书法对联2 镜心                 ---                                 2008-06-09                   厦门伯雅
洪丕谟 书法对联1 镜心                 ---                                 2008-06-09                  厦门伯雅
洪丕谟 书法龙 立轴                      ---                                 2008-05-25                  中雅正
洪丕谟 行书 镜心                   RMB: 1568                          2008-01-22               上海崇源
洪丕谟 行书七言联 联轴水墨纸本 RMB: 1650                  2008-01-20                  上海中天
洪丕谟 书法 对联                      ---                                    2008-01-09                江苏汇金
洪丕谟 书法 对联                       ---                                  2008-01-09                  江苏汇金
洪丕谟 行书 立轴                  RMB: 1120                            2007-11-28               上海崇源
洪丕谟 行书七言联 立轴          RMB: 2200                       2007-09-23               上海中天
洪丕谟 行书 轴                      ---                                       2007-09-08                   上海工美
洪丕谟 行书李白诗将进酒 手卷 ---                                       2007-06-30                     上海嘉泰
洪丕谟 书法 对联                     RMB: 1100                       2007-06-24                    江苏汇金
洪丕谟 书法 立轴                     RMB: 1650                     2007-06-20                    上海中天
洪丕谟 书法 镜心                    ---                                         2007-05-27          河南大唐
洪丕谟 书法 镜心                     RMB: 880                     2007-01-21                河南天龙
洪丕谟 枕流·秋声 镜心          RMB: 5500                     2007-01-17                     上海崇源
洪丕谟 行书(无图) 片           RMB: 2420                     2006-4-16                     上海工美
洪丕谟 书法 对联                     ---                                         2006-2-18          浙江皓翰
洪丕谟 书法 对联                     RMB: 550                     2006-12-08                    江苏汇金
洪丕谟 书法 对联                     RMB: 8800                    2006-08-26                    浙江皓翰

[attach]17681[/attach]
洪丕谟 - 作品捐赠
2008年3月21日,慈溪市隆重举行洪丕谟书法作品捐赠仪式系列活动,此次活动由中共慈溪市委宣传部、慈溪市文联、慈溪市文广局主办。首先在该市博物馆隆重举行了洪丕谟书法作品捐赠仪式,中共慈溪市委副书记周健作重要讲话,慈溪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洪丕谟先生的夫人姜玉珍女士及他的部分学生和慈溪市社会各界200余人出席了活动,仪式由慈溪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卞银江主持。慈溪市委副书记周健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洪丕谟先生的夫人姜玉珍女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她说,洪丕谟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书画家,生前是华东政法
学院教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在古籍整理、文学、史学、医学、法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书法上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形成了自创独家风格的“洪体”,倍受书坛所注目。洪丕谟先生生前是慈溪市人民政府文化顾问,慈溪画院名誉院长,多年来为发展我市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004年11月7日,洪丕谟书法馆挂牌暨捐赠仪式在这里举行,此次姜玉珍女士再次向我市捐赠了70余件先生的遗作。她要求,当前,慈溪已进入大桥经济时代,百万慈溪人民正践行和弘扬“慈惠三北、溪通四海”的新慈溪精神,我们要以新的姿态、新的步伐去迎接新的挑战、去创造新的业绩,加快建设效益和谐新慈溪。捐赠仪式后大家参观了洪丕谟书法作品展览。 同时在慈溪市国际大酒店召开了洪丕谟书法作品研讨会,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孙群豪主持,姜玉珍女士及“洪门弟子”和我市文艺界部分骨干参加了研讨会。大家纷纷表示,洪丕谟先生不但在学术上、艺术上有深厚的造诣,而且在思想修养、道德情操上有高尚的境界。他的文采清新高雅、超凡脱俗,他的人品真诚谦和、高尚圣洁,他所追求的真善美,在他的文品上、书品上、人品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我们在感受洪丕谟先生巨大艺术魅力的同时,也领略到洪丕谟先生巨大的人格魅力,他的为人为艺都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洪丕谟书法精品集》首发仪式同时举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33
洪丕谟创作年谱作者:洪丕谟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历代题画诗选注》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4年《古代书法家轶事百则》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4年《承晋斋积闻录》(点校)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5年《墨林轶事》西泠印社
    1986年《法书要录》(点校)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7年《历代书论选注》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7年《古典书法理论》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年《海岳名言评注》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7年《墨池散记》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7年《历代论书诗选注》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8年《历代笔记医事别录》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年《书论选读》河南美术出版社
    1989年《中国历代书法名作赏析》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年《中国文房四宝》香港南粤出版社
    1989年《中国古代算命术》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明清民国七大奇案》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0年《中国古代养生术》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中国书法史话》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古代女性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古今百家名联墨迹欣赏》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1年《佛道修性养生法》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1年《道教内丹养生术》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1年《中国佛门的大智慧》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法苑谈往》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1年《道藏气功要集》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2年《中国历代帝王书法欣赏》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年《道教长生术》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年《中国传统医学漫话》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年《中国方术的大智慧》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年《唐大诏令集》(点校)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2年《医经原旨》(点校)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1993年《洪丕谟对联书法》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3年《古今百家书法名作欣赏》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3年《手相测病大全》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禅诗百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3年《古今100高僧》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3年《佛教生活风情》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3年《佛国风光——中国佛教名寺概览》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3年《中国风水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年《梦与生活》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3年《佛诗三百首》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4年《古今书法名作鉴赏大成》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4年《中国神仙养生大全》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4年《佛教十日谈》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年《新译白话佛经》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4年《中国古代十大预测奇书》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年《楷书快速入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5年《新编白话禅宗妙语》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5年《中国名尼》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极乐莲邦——中国净土宗纪实》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5年《参礼心佛——中国禅宗纪实》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6年《禅者的态度——洪丕谟随笔》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生命的慧灯》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人生有味——洪丕谟随笔》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年《禅与人生》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年《古今名案大特写》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年《淑女诗300首》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6年《南华真经——新编白话<庄子>》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东方圣经——新编白话<论语>》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年《楷书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8年《结婚十年》长春出版社
    1998年《读书是福》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8年《欧风澳雨录——洪丕谟海外游记》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年《洪丕谟书法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书画鉴藏与拍卖市场》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年《霜秋红叶——洪丕谟生活随笔》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9年《中国古代法律名著提要》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吃福》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年《题画诗一百首》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年《拈花微笑——洪丕谟学佛随笔》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0年《走近女性世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0年《吃玩大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漫游美利坚》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唐诗与人生》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天下美食》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1年《论语现代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谈佛说道解红楼》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1年《读律佩觿》(点校)法律出版社
    2002年《洪丕谟书画随笔》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2年《大学书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洪丕谟书评序跋选》澳大利亚爱话儿华文出版社
    2002年《丕谟的文》香港语丝出版社
    2003年《洪丕谟文选》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年《忆旧酒吧》香港语丝出版社
    2004年《跟我吃》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年《点击中国书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点击中国绘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历代笔记书事别录》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年《洪丕谟吟稿》香港语丝出版社
    2004年《世纪末拾梦》香港语丝出版社
    2005年《福禄趣谈》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话说论语》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点击居室环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36
[attach]17682[/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37
[attach]17683[/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38
洪丕谟遗作美术馆展出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
解放日报
  本报讯 (记者 顾咪咪)5月22日,著名书法家、学者和作家洪丕谟先生走完了他绚丽多姿的65年人生。
  生前,他留下遗言“不举行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为了尊重他的遗愿,为了寄托心中的哀思,一个名为“翰墨学林一奇葩”的洪丕谟告别展今天在上海美术馆举行,展出洪丕谟65件书画作品和他120余种专著。展期三天。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40
[attach]17684[/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40
洪丕谟:印人漫谈



陈巨来

小时候不懂事,但随家父见过或听说过的海上书画篆刻家如赵叔孺、吴湖帆、江寒汀、况又韩、陈运彰、陈巨来、叶露渊、赵敬予、赵卫玉、李秋君、周炼霞、吴青莲、陈小翠、陆小曼、唐云、应野平等加起来也有一大串。其中,陈巨来是见过好几次印象较深的一个。

那时候我才十岁刚过不久,作为父亲的师兄弟,有时父亲带我去陈巨来家,有时巨来也来我家看看。还有几次,家父午后去南京路仙乐书场听书,逢星期六下午或星期天,偶然也带我们去坐坐,在三弦、琵琶,吴侬乡语声中听张鉴庭、张建国、黄异庵、张振雄、朱雪琴、徐丽仙,往往也会碰上巨来瘦小、但却精灵的身影。后来听家母说,家父一个时期迷上听书,还是巨来给带出来的。印象中的巨来除了身材精小,常穿一袭黑色长袍,天热时也穿白纱中式衫裤,手里握一柄折扇,扇上有名家字画,讲起话来虽然声音有点女性化尖尖的,但却声音高亢,最有趣的是巨来的脸也清秀清秀的,架一副透亮眼镜,又有点像清雅的小老太婆,而眼镜脚边上的那对招风耳朵,显得特别的招人注目:即使你不注意,那对大大的招风耳朵也会硬映进你的眼帘,使你感到奇特、跳跃,由此深印脑际。

在赵叔孺诸弟子中,陈巨来的圆朱文印章刻得实在一流,其师赵叔孺曾经评价他的“元朱文为近代第一”。画家张大千、溥心畬、吴湖帆等都非常喜欢他的印章。在刻印上,他师事赵叔孺,兼学黄牧甫,一次高野侯让他再学点程邃、汪关、巴慰祖诸家,后遂形成雍容大度,滋润秀雅,并把宋元圆朱文推向极致的个人风格。建国以后,陈巨来在50年代进上海中国画院,领一份津贴。作品出版,主要有《安持精舍印最》,以及香港出版的《安持精舍印存》等。此外并著有《安持精舍印话》两卷,辑《古印举式》、《盍斋藏印》等。陈巨来生于1905年,浙江平湖人,至1984年谢世,活了虚龄80岁。据说平时巨来刻印极勤,一生治印不下3万方。当时不少社会名流,国家政要,大多请他刻过印章,各城市国家级的图书馆藏印,也有不少出于他的铁笔。

印象中陈巨来性格偏激,喜欢以自己的主观之见谈别人得失事非,这样就有人认为巨来明于爱憎,敢于仗义执言,有人认为巨来“嘴臭”,得提防点,亦是各人立场视点不同,看出来的结果也就自然各异了。一次麦青告诉我《万象》杂志有篇陈巨来写的《赵叔孺祝寿风波》,不久复印寄来,我以为巨来在个中的表现,最体现了他的性格特征。当1943年癸未赵叔孺七十大寿,在这以前,张鲁庵招一群学生聚餐,吃了一半,张鲁庵就拿出三张白宣说:第一张写第一等学生,每份寿礼1000元;第二张写第二等学生,每份寿礼500元;第三张写第三等学生,每份寿礼200元。说完张鲁庵就把三张白宣放到巨来面前说:“先生七十生日大庆了,你看看,应该写在哪一等?”巨来拿过白宣一看,在第一等上签名的有张鲁庵、陈子受、叶露园、叶黎青、洪洁求、裘阴千等,由于事先陈巨来已经打算敬奉寿礼500元,现在一看张鲁庵要以寿礼的多少来定学生的等次,而并非出于水平,心里便老大不自在起来,于是陈就马上拉长脸面道:“第一等我没有资格,第二等中生,不做,就做末等人吧。”说完也等不到张鲁庵回答,就在第三张上签了名字。接下来各人签名,一、二张都有,徐邦达、陶寿伯想跟陈巨来签第三张,张鲁庵见陈巨来带了一个“坏头”,于是就指桑骂槐起来:“先生对你们不错呀,哪能不在这时表表恭敬呢?不行,不行,至少500元。”徐邦达、陶寿伯听张鲁庵这么一说,就签了第二张500元。当时陶寿伯为上海纱布交易所小职员,每月月薪收入不足40元,刻印生意又不好,这一签,就等于签掉了他一年的工薪收入。

由于出于同门,家父又特别喜欢陈巨来的印章,所以一生请巨来刻印不下五六十方。后经经济拮据,又遭“文革”动乱,家里东西有的东藏西藏;有的怕成罪状,心又不甘抄家被毁,于是便有的送文物商店称斤收购,有的送朵云轩,如丕森送去一张沈尹默为家父写的书法立轴,竟只得了一角钱……“文革”后检点劫余残存,尚留有18方,其中汉印满白和圆朱文都有。劫余印章中有方“洪幼都”的满白文,边款刻为:“洁求属,巨来仿汉。”还有一方“洁求之鉨”的白文小印,边款又刻为“布斋仁兄正之,巨来仿古鉨。”再看“洁求”、“洪氏洁求”、“洁求心赏”、“大布居士”、“忆巴楼”等,都是圆朱文中的极品。圆朱文中有方小小的“洪”字印,原先可能并有“洁求”小印与之成对,可惜现在只剩下“洪”字一方小印了。眼下不才偶尔应邀为朋友、弟子题写字画、册页签条,或书写扇面,借光先父遗泽,我也经常用此巨来所刻“洪”字小印,以为拙字添光增彩,则又可谓是先父、巨来,泽及来者的了。

叶露园

父亲抗战时期拜赵叔孺为师,在敌战的苦闷中寄情书画,也是对于现实世界的逃避。在民国时期,上海滩书画界中如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贺天健、刘海粟、江寒汀、林风眠等名家林立,而鄞人赵叔孺则卓然大旗,门下弟子多才俊,譬如后来极为有名的,就有画家徐邦达、印人张鲁庵、陈巨来、叶露园等。由此之故,我便小时候经常有机会随父亲接触父亲的师兄弟如叶露园、陈巨来等前辈大师。

叶露园(1907-1994),名丰,字潞渊,露园是他的另外一个字,后来人们往往习惯称他为叶露园。他是江苏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早年师事赵叔孺,然而可贵的是,除了向叔孺师的书画篆刻吸取养料,还广泛取法近现代和古代大师的优秀传统,譬如他画花卉果蔬,远取沈周、陆治、白阳、恽寿平、华新罗,近师任伯年、吴昌硕诸大家,然后陶冶熔铸,自出个性,作品温醇清雅,着色明丽,尤其是他所画枇杷,果色鲜活,果儿大大的充盈着一种成熟之美,山乡之美,真是一眼看上去就把你给吸引得牢牢的,至少从我年轻时到现在,还依然一想到叶露园就想到他的枇杷,他的印章,要是各位不反对的话,我心里真是想把他称之为“叶枇杷”的。

花果之外,叶露园在艺事上的最大成就,要数篆刻了。他的刻印,近学叔孺老师,远师秦汉玺印,旁及西泠诸子各家,尤其对于陈曼生的印章,花了很大的力气学习。此外如邓石如、赵次闲、赵之谦、吴昌硕各家也时有取法。总之是到了后来,熔诸家于铁笔,显个性于印面,得蕴藉高古,典雅文静之趣,犹如他的为人,笑脸常开,沉静中不乏热情,入世而又具与世无争之意。

我见到叶露园,还是早岁的事,听父亲说他曾经做过银行职员,后来在“文革”中和“文革”后,又经常在画院及其他各种书画活动中见到他,交谈中他也经常提起家父洁求先生。想当年赵叔孺70岁大庆,弟子们纷纷呈上寿金。当时张鲁庵张罗,学生中孝敬老师寿金,第一等的1000元,第二等的500元,第三等的200元。当时在第一等签名的有陈子受、叶露园、叶黎青、洪洁求、裘阴千等。按照当时收入,一个纱布交易所的小职员,月薪才不足40元,要是交1000元,就等于低薪者两年的工薪收入,由此可见叶露园出手大方,对于老师之敬之诚,以及要面子的秉性。印象中他短鬓萧疏,脸儿长长,笑起来露出一口偏长的整齐门牙,下巴在整个脸型中更是显得占有相当的比重,显示了他晚年的人生福份。在刻印出版物上,我曾经见到过他的《静乐簃印稿》、《静乐簃印存》、《叶露园印存》等,听说还有《潞翁自刻百印集》,不及见。此外,他还与钱君匋合著了《中国鉨印源远》,倒是学习篆刻者不得不看的佳著。

在交往中,我曾经求得他为我刻的一方“洪丕谟”白文印,印面“丕”字上横两边垂下,犹如帐幔,大有奇趣;整个印面刻得肉鼓鼓的形成满白,是我所有一百多方常用印中相当喜欢的一方。印的边款刻为“潞渊为丕谟医师。丙辰。”丙辰为1976年,正是“文革”结束时光。再上溯到叶露园和家父的交往中,曾经为家父刻有印章多方。劫余沧桑,检点箧笥残存,还见有露园先生为家父所刻印章三方,其中两方一白一朱,合成一对,白文“洁求临古”,边款:“潞渊为洁求制”、朱文“洁庐写生”,边款:“取法曼生、闲次两家意,潞渊。”另一方为朱文“忆巴楼”,边款:“潞渊仿冷君意。”印面刻得温文尔雅,脱尽火气,以视今人刻印之矫揉作秀,充满浮躁火气,完全是两个世界,两重天地。

沈觉初

过去,家父所藏赵叔孺书画折扇,那折扇的扇骨,也往往画画写字,并由金西厓进行刻制。金为与赵叔孺同辈时的刻竹高手,刻工精到,细入毫芒,社会上有目共睹,无人可及。以至我辈成人,懂事后经常跑唐云家里,时间一长,便认识了徐孝穆、沈觉初一辈刻竹能人,也是我生虽晚,但也我生有幸的了。比如有机会接触如丰子恺、郑逸梅、贺天健、唐云、周炼霞,乃至徐孝穆、薛佛影等,并且时蒙熏受教益,不幸而何?

沈觉初,1916年生,至今也已经是八九十岁的高龄了。我与觉初先生相识,初始于1968年,那时“文革”初起,抄家造反,社会上一片红色恐怖,而孩子出生,夫妻俩工资又低,无法生活,遂发一下狠,心里对先父默说一声“对不起”,便在劫存残印中挑一块朱其石刻的“洪洁求”白文田黄章,出售到朵云轩,结果是正好撞上沈觉初值班,收购价10元。回想丕森当时因为害怕而售出沈尹默为家父所写立轴,才1毛钱,算是不错的了。若以今日眼光来看待那时,则是一个几千年再一逢的历史大劫难,较之秦始皇之焚书坑儒,更加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时还不认识沈觉初,后来听朋友们说起沈觉初名觉,浙江德清人,早年拜吴待秋为师学艺,能书善画,还能刻印刻竹刻砚台刻紫砂壶。据说,沈觉初画画出名较早,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小有名气了,曾记上世纪90年代我在拍卖场上拣便宜拍到一张沈觉老的山水,那渴笔蓊郁的水墨,倒真的颇有点其师待秋先生的神韵,后来因为买画需要周转,便让我又在拍卖行给转手了。后来时间一长,又有机会在拍卖行的书画预展及图录上,零零星星地看到一些他的水墨和着色山水,梅竹等,感到是虽然少了一点韵味和灵气,但前辈用功,功力却是摆在那里,值得后辈学习的。

我与觉初先生真正相识,还是上世纪60年代末期的事,一次我孵在唐云家里坐谈,与大师品茗谈话,既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学习,无意中就撞着了沈觉初。他看上去胖胖的中等身材,戴一副眼镜,五十来岁年纪,讲话慢条斯理的,纵使在那个举世疯狂的年代,看上去却依旧不脱文士风流的模样。平时,沈觉初与老唐先生是好朋友,彼此间有着很深的交谊。惯常唐云师在竹骨上、砚台,或者紫砂壶上画画写字,碰到徐孝穆来就交徐孝穆,碰到沈觉初来就让沈觉初刻。据说当时唐画沈刻,被社会上认为是珠联璧合的无上艺术佳品。后来具有历史意义的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当时汪道涵赠送给辜振甫的一把紫砂茶壶,就是由唐云先画好,后由沈老刻就烧制的佳品。
在交往中,老唐讲沈觉初的图章刻得不错,一次唐云还特地在沈觉初面前对我讲:“侬要刻?有图章要刻就让沈先生去刻。”好在有着唐先生的这句话,我就因势利导,老实不客气,过不了几天,就骑着那辆浑身吱吱嘎嘎到处发出声响,就是车铃不响的老爷自行车,上虹口沈觉初家里就教。印象中沈老的家住在楼上,也小小的,不比唐云家住江苏路中一村整幢三层楼房。就这样,我手里便先后有了“慈溪洪氏”,以及“转益多师”两方寸把见方的印章。后来,随着手中印章如来楚生、叶露园、钱君匋、高式熊、吴颐人、童银舫、刘一闻、吴全良、陈辉、徐子麾等所刻的逐年增多,终上百方,可是当初沈觉初给我刻的这两方,却是我非常喜欢,至今依旧属于使用频率最高的十方印章中的两方。

来楚生

在前辈金石书画家中,印象中来楚生好像比较寡言少语,无论在画院里碰到他或者是在其他朋友叙会的场合,与来先生打招呼后,要是你不与他聊,他也就那末几句关心问候语。论客观,这并非是他对于你的冷落,而是性格使然。在外表上,来先生经常穿一袭比较陈旧的藏青人民装,戴一副圆边老式眼镜,一头朝后梳的短短头发,一米七十左右不瘦不胖身材,看上去有点像农村出身的革命老干部模样,而与实际年龄偏老而略显憔悴,但出言吐语,音色却比较沉厚。平生与前辈书画家打交道,来先生是交往较少的一个,但印象却深。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印章擅名的来楚生就不肯多刻了,因为患有老年性白内障,目力有问题。一次,唐云先生托人送去代北京魏仰之先生求来老刻的两方印,就被婉转打了回票,后来便改请沈觉初去刻。在下有幸,大概在70年代比较早的几年,找了一方上好鸡血石,由孙祖白先生自告奋勇说找来先生去刻,结果过不了一两个星期,图章刻成,但藕粉冻鸡血石却变成了一方长长的昌化冻石,也不知是被什么人搞错或者错刻给别人了。不过,来先生能够为你小小洪医生精刻姓名章已经不错了,至于什么鸡血鸭血的,也就一切随他去吧。刻好后的白文“洪丕谟印”,1.2厘米左右见方,印面文字结构舒展而又紧饬,沉稳中透出一种古朴荡漾的韵致,后来人们研究来楚生的印章艺术,惯常也爱取为我所刻的这方印作为例子,可见我的这方印章,来先生是动了脑筋,花了心血的。做事认真,写字认真,画画认真,一句话,就是做人认真,这是来先生向来的作风,也是先辈人品,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

印章之外,金元章在1972年端午节为我求来楚生书法草鲁迅诗一首:“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馀微波。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这幅书法,100×20厘米,尺幅虽然不大,却笔触饱满灵动,纸上墨迹既龙飞凤舞又厚实沉着,通篇感觉看上去显得相当的圆浑劲爽,在来先生并不多见的书作中,可谓出类拔萃。前人论书往往爱说“沉着痛快”,这自然是因为沉着了,就难顾及痛快;痛快了,又往往失去沉着,而来先生的草书,却正有如此的妙绪,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不才如我平时致力于书法半个多世纪,所见古今妙迹不下好几万件,至今打开来先生的这件立轴,依旧为他的精彩书艺激动不已,其书艺书品当在林散之、沙孟海上,奈何世人不识,抑或是其作品流传太少,致使人们较难见到而忽略耶?

书印之外,来先生的画也画得相当的浑厚,讨人喜欢。2003年非典前,蔡梓源兄曾经让给我一件来楚生的芭蕉青蛙图轴。芭蕉水墨,青蛙着色;芭蕉淋漓,青蛙生动,我非常喜欢这张画,可惜的是原画是来先生在戏剧学院讲课时的示范之作,当时并未落款。后来不幸来先生因胃癌西逝,此画遂由戏院前辈陈拾风请张大壮先生用一手漂亮古拙的隶书,进行补题。然而从古以来,由别人补题的名家名作又不知多多少少,一想到这里,反倒认为张大壮补题来先生的遗作,又成为人间的一段佳话了。

难能的是,来先生诗书画印,样样来得,样样出彩,真是好生了得。比如闲来,来先生也惯常吟得几首出人意料的好诗,这种做诗的习惯一直持续到晚年胃癌手术以后,依旧不改。如在当年六院术后,来先生就咏诗自庆新生之喜道:“六院和光胜暖房,因风柳絮到高堂。枝头好鸟频传喜,只是良辰已夕阳。”在庆幸之中,却也勾起了诗人、画家深深的夕阳黄昏之叹。此后,来先生又有五言律诗一首自述病情和当时心态,依旧不失其风趣:“存止安所计,七十岁蹉跎。剖腹香心见,披肠芒角多。人疑中有歹,自信终无他。否则还成泰,残阳向晚何。”手术以后,别人怀疑可能“有歹”(坏毛病),可是诗人却自信终无他事,剖腹所见,唯有香心、芒角而已。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41
[attach]17685[/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41
洪丕谟书法馆挂牌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11月8日
    慈溪日报讯(记者叶旭蓉)昨天上午,市博物馆鼓乐阵阵,人头攒动,洪丕谟书法馆挂牌暨捐赠书法作品展览仪式在这里举行。著名学者洪丕谟教授和夫人姜玉珍女士,市领导徐明夫、孙国平、周波、戴南璋、徐尔元等出席。副市长龚建长主持仪式。
    市委副书记孙国平代表市委、市政府在仪式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我们十分荣幸地邀请到了著名学者、书画家洪丕谟教授,来到家乡参加洪丕谟书法馆挂牌暨捐赠书法展览仪式。我们为慈溪有这样一位大学者、大书法家感到骄傲。洪先生在家乡设立书法馆并捐赠书法作品,是我市文化艺术界的一件盛事,既使慈溪人民获得了一笔高尚的精神财富,又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了难得的观摩学习机会,充分体现了洪先生热爱家乡的拳拳赤子之心。
    洪丕谟教授是我国著名学者、书画家,是原华东政法学院文学与法研究所所长、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慈溪市政府文化顾问,慈溪画院名誉院长,在古籍整理、文学、史学、医学、法学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此次捐赠的是洪教授25年来创作的部分书法精品,共计31件,基本反映了其各个时期的创作风格。洪教授表示,个人书法馆能在家乡博物馆挂牌,是其艺术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今后他会陆续地把创作的书法作品捐赠到这里,使自己能够不断地向家乡父老汇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42
[attach]17686[/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43
[attach]17687[/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44
[attach]17688[/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44
[attach]17689[/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45
追念洪丕谟先生
童银舫
http://www.cxnews.cn  慈溪新闻网  2007年6月14日
    自从洪丕谟先生去世后,我一次次写下一个个标题,又一次次将纸团拢,心里有许多话想说,却写不成一个字。两年来,我常常看着书房里那个洪先生著作的专柜发呆,脑海里浮现出他那亲切的笑容和挥毫作书的情景,怀念他对我的种种关怀、帮助和信任,以及他高标超逸的人生境界。一
    2005年春节前后,我打电话给洪先生,家里一直没人接听。我非常纳闷,隐约感到一丝不祥。大约二十几天后,终于打通了,是洪夫人姜玉珍老师接的,她说,洪先生刚从美国回来,生病住院了,现已有好转。几天后再打过去,又没人接了,我感到不妙,于是向他的学生丁先生询问,结果得到一个令人惊愕的消息:洪先生已确诊为肺癌晚期,并已扩散转移到脑部。于是,我与本市的三位朋友一同赴沪,去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探望。洪先生住在15楼41号病房,已经不能躺着睡觉了。姜老师噙着泪说: “医生有话,不准探视。但你们是洪先生家乡的挚友,进去看一眼吧,请勿交谈。”洪先生伏在椅子上,见我们进来,只说了一句: “对勿起,对勿起。”就低下头去。我见到他的眼神飘忽,几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底。
    5月22日,我们接到洪先生的儿子洪运的手机短信,说是洪先生快不行了,我与朋友急忙驱车赶往上海。那时,洪先生已转院至浦东东方医院。当我们在1339病房见到洪先生时,他已昏迷不醒,身上插满了管子,只能靠机械呼吸了。怎奈回天无力,洪先生在下午5点10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二
    我与洪先生相识二十年,他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长者。
    我喜欢藏书,对慈溪地方文献搜集较为留心,尤其是慈溪籍作者的书更是不遗余力。当知道洪丕谟是慈溪人后,就写信与他联系,很快收到了他的回信和一本本书。1992年10月下旬,我与朋友一同去上海华东政法学院百尺楼拜访了他。当时他已出版了将近四十本著作,被称作中国文化界的奇人。我在访问记中写道: “洪教授比我们想象的还年轻,发未白,顶未谢,眉峰青青,容光焕发,英气勃勃,不像年逾半百之人,一袭西装,一副眼镜,潇洒斯文,风度翩翩。”洪先生对我这个小同乡格外关爱,说是我们缘分不浅,我们生肖都属龙,洪先生是大龙 (53岁),姜老师是中龙 (41岁),我是小龙(29岁)。那次访谈,十分愉快,彼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从此,我成了百尺楼的常客,洪先生也把我当成了自家人。1996年,我忝列宁波首届十佳藏书家庭,洪先生闻讯后特来信致贺,并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将他的一部分藏书和书稿赠送给我,于是,我的临田斋里就增加了三千多册有关佛教、书画、历史、文学的书刊,以及洪先生的三十多部书稿和校样,使我的藏书总量一下子突破了万册。我请孙群豪先生专门为这批藏书制了一方篆印: “百尺楼旧物临田斋新宠”,还胡诌了一首不成样的诗——— 《谢洪丕谟教授赠书》: “赠书盈车有中郎,可惜我曾未姓王。百尺楼台殷情长,三千新宠争春光。”
    小子何幸,能得到先生如此宠爱,把他的许多学生都妒坏了。有人认为,洪先生的藏书应该捐赠给学校图书馆,或者分赠给他的得意门生。但洪先生笑而不答,他对我说: “人云:鲜花赠美人,良剑赠英雄。我的藏书就赠知己。送书犹如送出的孩子,把书放在爱书人的手里,我放心。不过,你千万不要当成负担。有的书你认为自己用不着,你也可转送朋友。藏书要让书籍发挥最大的效益。”洪先生的豁达与名士气度,使我们对上海人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三
    洪丕谟先生著作等身,一生编写出版一百二十多部书,二千余万字。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第一部著作以来,二十几年中,平均每年出版五、六本新书,八九十万字,工作量之大,常人难以想象。他不用电脑,完全靠笔一个字一个字在方格稿纸里写出来的,他戏称自己是 “砚牛”。他早年写的书都没有存稿,原稿都在出版社。后来为了提高写作速度和保存原稿,买了电脑,他写草稿,姜老师利用休息时间为他打字。夫妻合作,成绩斐然。
    洪先生的勤奋耕耘与惜时如金是世所公认的,他一方面要完成教学研究任务,一方面撰写出版社的约稿,同时还要创作书法作品,仿佛生了三头六臂,他在与时间赛跑,让生命的每一秒都发出光亮。他对家乡的青年人特别在心,凡是见过的,基本上都能叫得出名字,还喜欢写进他的文章里。不仅如此,他还热情接待来访,有求必应,为他 (她)们写字作序。我的 《慈溪古今书画家》、 《临田斋笔记》、 《溪上流韵》等书,都由他写序。
    特别感动的是 《溪上流韵》一书。这是我编的一本慈溪历代风物诗选,有700页厚。我将校样寄给洪先生,请他担任本书的学术顾问,并作序。洪先生当时已开始人生战略大转移,即从著书立说转向书画创作,但收到我的书稿后,二话没说就应允了。他后来对我说: “你出书不易,况且这是一部能流传后世的书,我把它看成比自己的书还要紧。”他花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将校样从头到尾认真校看了两遍,改正了不少误植漏校之处(有的我根本看不出来),最终写成了长达六千字的序言,对这部书作了高度评价,认为 “本书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收罗齐全,以及本书的资料价值、考据价值、学术价值等多个方面”。本书出版后,他还专程来慈溪出席了首发式,并作了题为 《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评讲,说“《溪上流韵》为慈溪打造了一个大的文化品牌,对扩大慈溪的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本装帧精美的 《溪上流韵》,每一页都凝聚着洪先生的心血和无私的奉献。四
    洪丕谟先生不仅仅是个教授、学者和作家,还是世所公认的书法名家,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学术委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大学书法教育协会会长。他的书法雄健朴茂,结体厚重,气韵生动,自成面目,人称 “洪体”。他擅擘窠大字,独步书坛,被誉为当今榜书第一。先生为人有古风,以书结缘,惠及众人。他认为值得写的,就毫不迟疑,也不去计较有无报酬或多少。可以这么说,凡与先生有过交往的人,冷不防会意外地得到他的墨宝,或是他亲自邮寄,或是由友人辗转到你手中,尽管他的书法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中已身价不菲,但他却永远将情谊看作最珍贵之物。当然,先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但他取之有道,决不以自己的社会地位之尊而与金钱作等价交换。他可以自告奋勇地免费为一大群并不相识的普通市民现场赠写一百副对联,也不屑为一个有劣迹的暴发户所捧出的一刀刀崭新百元大钞而折腰动笔。
    我从小喜爱书法,但天资所限,结果眼高手低,知难而退。洪先生见我意不在此,只说了句可惜了,也不责怪。但对我的求书,总是拿出最佳的作品送我收藏。我自然不敢放肆,见好就收。二十年来,竟然拥有了他的十来幅书法精品,有对联、中堂、条幅、横披、扇面,这些成了我的镇斋之宝。其中一件,竟然是 他将我少年时代写的一首所谓的 《自勉》诗写成了小手卷,作为贺岁礼物赐予,这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他晚年喜欢从我编的 《溪上流韵》中选录古诗佳句,以抒怀念故乡之情。他还发愿在故乡建一个书法馆,将一百幅书法精品捐赠给家乡。五
    洪先生是个非常善良和通达的人,他想别人的多,想自己的少,有时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愿给人添麻烦。对于人家的要求,他总是在最大限度上给予满足。他对人世的满腔热情,对学问的不懈追求,使他的生命质量充分突现出来,光耀照人。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的儒雅和高贵,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他在弥留之际,表示 “人生如云舒云卷,花开花落,让我悄悄地来,悄悄地去”,所以他的家人、学生和有关单位遵其遗嘱,没开追悼会,也没搞遗体告别仪式,而在他去世后的第五天举办了一个特殊的告别仪式——— 在上海美术馆举行了 “洪丕谟艺术学术纪念展”。我在留言长卷上写了这样一副挽联:精通儒学、文学、书学、医学,百部著作,无愧奇才;深涵仁心、爱心、孝心、诚心,一代宗师,有口皆碑。
    自惊悉洪丕谟先生患上绝症乃至溘然弃世后,我有很长的一段日子感到胸中沉闷,觉得人生无常,百事无聊。但是在参观纪念展时,见到大雨飘泼中如潮水般涌来的他的读者和友朋,那一声声赞叹和一双双敬慕的眼睛,使我感到从未有过的人格魅力的感染与召唤。我仿佛感到洪先生复活了,他活在这一群群的人流中,活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我无法精确表述现场的气氛和它所传达的一种境界与心灵的震撼,但无可置疑的是,它将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一生都难以抹灭。

稿源:慈溪日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46
[attach]17690[/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47
[attach]17691[/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47
思想的春风,吹绿了一片森林
--与文化名人、著名书法家洪丕谟教授一席谈
张宏元
春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专程起点赴上海华东医院政法学院,百尺楼上面对面地与洪丕谟教授侃侃而谈,一个长者把浓缩在他身上书法春天的消息传递给我,让我沐浴在一片温馨的艺术世界里。
数日前,我在网上看到洪丕谟先生刚刚当选为上海市书协副主席,作为上海书法界创作研究的领头羊,其书法创作理论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拿上他赠送的刚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火热出炉的《点击中国书法》,心里感到相当的震撼和激动。此书作者凭籍雄厚的文学功底,从书法概论、汉字的创造与书法的产生,以及书法的内涵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又从字体结构、章法布局等方面层层展开,用一种宏观的、特异的、鲜明的、智能的、思想的眼光把中国书法上下数千年乃至现代书法进行梳理,让人们都能通俗易懂地搭上开往书法艺术殿堂的地铁。
我们的交谈从这里开始。
笔者:洪老师,你是如何进行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的?
洪老师:我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喜欢书画,工作后利用业余点滴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书法,为使自己书法有显蓍提高,我临池之余读了大量历代优秀理论著作如:刘熙载《艺概》、卫夫人《笔阵图》、蔡邕《九势》、冯班《钝吟书要》、张怀瓘《书断》等,这些对我学习书法认识书法很有成效。古人关于书法的创作研究是书法史上瑰宝,具有很高的认知价值,历代书家无不从中受益。可惜一场文化大革命,原先社会上流传的这些经典著作大部分被毁,只留下了些残缺不齐,凌乱杂碎的篇章。当我由悬壶济世的医师弃医从文,进入华东政法学院执鞭后,爱好使我有心把书法理论研究和整理作为我的学术课题。当时改革开放,文艺复苏,书法艺术走向繁荣,而书法理论研究却是一个空白。原因在于古典理论没有很深的古文功底是不容易看懂的,而有古文功底若没有书法方面的实践知识也不易理解,而我在这两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把古人的理论,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切身的体会破译出来,让书法爱好者不再雾里看花。我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这种方法对学习书法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时,通过研究和整理,使书法艺术理论逐步形成一整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对推动书法艺术的繁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笔者:你是如何看待书法理论研究的?
洪老师:书法理论研究是一项枯燥的、乏味的、很难见到成果的、更是不易被人认同的,甚至有的人认为做这项工作是捡拾别人的牙慧。我认为没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连牙慧也拾不到。尢其市场经济时代,向钱看的信念使得人心浮躁,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责任心,那么对书法学术理论的研究将会残缺不齐,弘扬书法艺术也只是一句空话。再就是把书法作为学术研究,从表像上看,似乎空洞无味,但是,一旦进入角色,并与自己的书法创作结合,有了成效,那心里的感受又是柳暗花明的境地。因此,无论我的《中国书法史话》、《墨池散记》、《古今书法名作鉴赏大成》、《书论选读》、《海岳名言评注》、《古典书法理论》、《法书要录》等数十本拙箸及发表在《书法报》、《书法研究》等海内外报刊的文章如《书法家必须学者化》、《功夫在字外》、《书法应有批评》等文章可以说在书法界的影响出乎我的意外所料。
笔者:您是如何将书法理论研究引用到书法创作中的?
洪老师:历史上王羲之深山学书,把山里的竹叶、树皮、木片、山石等等,不知写掉多少,虽然手上有了一定的功力,便还是不能使自己满意,后读了《笔说》、不到个把月光景,书艺便大进,可见借鉴古人、前人的对于书法认知的经验之谈,给书法学习和创作起到的作用是如斯之大。现在很多打着重量级旗号的书法家,他们对书法理论不去研究,却利用自己的位子、票子同,挤进书法家队伍,书法艺术掺进不少沙粒,他们在旋转的书风中摇摆不定,红尘滚滚之中,又有多少人能沉下去认真读古代书论。走快捷方式,讨巧的思想使这些“家”们浮躁着,最让人不能容忍的是他们竟漠视历代书家们花了多少年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这是多么可悲!我学习书法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碑帖之外,也是的的确确通过借鉴历代书法理论引导了我的创作惯性的作用,出版社还是不断地找上门来,要我为他们写点书画什么之类的著作,前些年,我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人文学科上,也是用一种认真的态度去进行学术研究,为此丰害了我的学养,这几年中,朋友们说我的书法变化很快,内涵越来越丰富,这些全靠我的知识积累。
笔者:作为书坛的资深学者,您是如何看待书法,尢其是理论学术研究和发展的?
洪老师;书法热潮自改革开放至今,浮躁已随激流而去,沉淀下来的才是我们所要的金子,中华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墨海无涯,永无止境。书法的发展,离不开理论学术的正确引导,古人已给我们做出很好的榜样,我们怎样去效仿、借鉴古人,从而走出一条无愧于我们当今的路子,压在我们肩上的担子可谓不轻。规范书法学术研究,丰富书法创作内涵,是我们无法面对先贤,更不敢面对现代。值得庆幸的是,书法创作队伍在不断壮大,一大批书法志愿者知识结构多元化,他们勤奋好学,上下求索,让我们看到书法的希望和未来。
......
交谈在愉快中进行,我看到一个智者的思想熠熠发光。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在充满诗意的艺术时空里,长成了一排排郁郁葱葱和绿荫......
张宏元二○○○四年夏于杭州西子湖畔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49
洪丕谟书名印谱》创刻完成
丁建顺/撰文报道

在洪丕谟先生仙逝近五周年之际,全套99方的《洪丕谟书名印谱》创刻完成。
洪丕谟先生生前有“江南才子”、“上海滩上一枝笔”之称。他一生编著创作出版了125种著作,其“洪体”书法亦为世人所称道。有感于成为洪先生的入室弟子后,我有幸在书艺研习和学术研究上得先生亲炙,获益匪浅,这为我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想自己近年研究中国传统书法、篆刻和绘画艺术史成果颇丰,三本学术论著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且奠定了我在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地位;中篇小说发表多部,有六篇被《小说月报》等刊物转载,《碉堡》还被选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权威的年度选本《21世纪年度小说选·2008中篇小说》,且引起了海内外的热评。更为可喜的是,我创作的50万字的长篇小说《收藏家》在2008年被列为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在2009年又被列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小说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书法上也大有收获,形成了自己的书风,企业家和书画爱好者纷纷购藏我的书作,仅去年夏天就由画廊售出数百件……yishujia.findart.com.cn
常言说学生是老师的作品。我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除了自己勤奋工作和方法正确,更与当初洪先生的指导和他的精神鼓励密不可分。为感谢恩师的栽培,在我完成《金石千秋——中国古代篆刻审美评说》一书时,自然而然想到要用金石篆刻这一载体为老师做件事情。前贤钱君匋曾创刻《鲁迅笔名印谱》,当代刘一闻创刻《心经》套印,想洪先生生前出版125种著作,而我又收齐了这些著作的所有版本,可以为先生创刻一套《洪丕谟书名印谱》,唯洪先生才享得此殊荣。见贤思齐,于是马上动手运作。我计划在洪先生著作中选出96本较重要的刻96方印章,再刻一方“洪丕谟书名印谱”和“蒲斋珍藏”、“蒲斋墨汇”,以应九九之数,寓意传之久远。yishujia.findart.com.cn
感谢明云四宝堂主人曹民福的鼎力相助。
曹民福先生得知我要为洪先生创刻一套印谱后,先为我收集了150方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等上好印石,后又为我引荐篆刻家王景群先生。人际交往讲究一个缘字。待王景群先生创刻了十来方印章,我细细品鉴觉得不错。为慎重计,我又将印章让姜玉珍先生过目。待得到了姜先生的认可,我才选出品质、印钮、色彩和造型俱佳的印石请王景群刻制。
感谢王景群先生的倾心创刻。
王景群字览丰,号铁山人,为山东邹县亚圣孟子故里人氏。1963年生,自幼学书习印。曾遍临颜柳,参以褚意,又上溯魏晋,深得二王笔意。在篆刻上曾摹刻了数百方秦汉古玺,又潜心研究明清流派印艺。成年后的王景群前往北京学艺,拜书法名家刘炳森先生为师。在刘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王景群刻苦研习,于书艺印艺大有收获,逐步形成了疏朗俊美的书风,亦形成了亦刚亦柔,收放自如,于方寸间显现万千气象的印风。王景群先后为其恩师刘炳森、外交家李肇星、雕塑家袁熙坤、美国华人艺术家协会主席蔡楚天等各界名人治印百余方,其单刀边款也因风格独特而广受好评。
人到中年,王景群又游艺于京沪两地,先后求教于书画鉴赏大师徐邦达,著名篆刻家韩天衡、熊伯齐、吴颐人等,眼界大开,获益匪浅。王景群曾为多本著作刻制封面或封底印章,他的篆刻与书法作品在多种报刊杂志发表。这次王景群先生接受礼聘为洪丕谟先生书名创刻套印,他自知意义重大,一者是我作为弟子奉献给恩师洪丕谟先生仙逝五周年的祭礼,二者他也欲在篆刻艺术上有一番突破和创新。王景群苦思冥想多时,暑期返回邹县老家,花两个月设计出了全部印稿。金秋时节,王景群重返上海,一鼓作气创刻毕99方印章。他又反复捡视斟酌,将不如意者重刻,历时一年总算大功告成,此举亦得到姜玉珍先生的高度赞赏。
观赏如秦皇陵兵马俑一般排列的印章阵,我和王景群感叹良多。有人曾怀疑我有否定力主持完成这项工作,亦有人怀疑王景群有否能力创刻出这套印谱。常言说事在人为,有此心有此能力又有此定力,创刻完成的《洪丕谟书名印谱》比预想的还要好些,足以告慰洪先生的在天之灵。
99方印章静静陈列于蒲斋书案。印花和边款已经精拓完成,愿此凝聚了我、王景群和曹民福三人不少心血的《洪丕谟书名印谱》能顺利出版。
2010年元月3日于蒲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49
[attach]17692[/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51
洪丕谟奖学金实施细则
发布人:国际金融法律学院      发布时间:2011-4-14
为奖励华东政法大学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洪丕谟先生的夫人姜玉珍女士特在我校捐资设立“洪丕谟奖学金”。根据《姜玉珍女士与华东政法大学关于设立“洪丕谟奖学金”协议书》的有关内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条  评选对象
在校全日制本科生。
第二条  评选条件
(一)遵纪守法,品行优秀。
(二)学习刻苦,成绩优良。
(三)热心公益,工作突出。
(四)家庭经济困难的优先。
(五)书法、写作有突出成绩者优先。
第三条  奖励名额及金额
共10名,每名2000元。其中5名为人文学院学生。
第四条  评选程序
(一)奖学金每年评定一次,凡符合条件者,于每年9月份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由所在学院进行初审。
(二)学院初审后,确定候选学生名单,并将相关材料提交学生处。
(三)学生处汇总各学院报送材料,提交校奖学金、荣誉称号评审委员会审定后,将评审结果送姜玉珍女士同意后,公布获奖学生名单。
(四)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第五条  本实施细则解释权归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52
洪丕谟的签字本  
2010-04-16

http://bingjun0522.blog.163.com/blog/static/136177258201031683046904/


那天,上海《新民晚报》副刊编辑、著名作家米舒先生到我家小店就餐,本来我和他并不相识,但是一谈,他告诉我叫曹正文,我一下子想起来自己居然收藏有他的书,并且我还很欣赏他的文风,于是没有了隔阂,交谈得很为融洽。此外,我们在席间还谈到了他的一位挚友洪丕谟先生,不胜唏嘘。
洪丕谟先生的本职工作是医生,而本质则是一介文人,弃世时不过六十多岁,按照现代标准,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且洪先生才华横溢,多才多艺,无论书画、古诗、卜筮、中医等都很精通,正是可以创造出更多成果的时候。像这样的人才,世所稀有,可谓三五百年才出一个。可是天不假年,让他早早的离开了阳世,早早的离开了他的读者以及他所服务的对象。这种大不幸,不仅是他本人的一个悲剧,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大损失
米舒先生离开我家小店以后,我就将此事放开了。大人物有大人物的事业,小人物有小人物的事情,我有七情六欲,我食人间烟火,因此我也得为自己的生计奔波。
最近在家里理书,不料翻到一本《诗与画三百期选集》,这是上海美术出版社1991年12月版本,一看,恰是洪丕谟主编,于是马上想起了和米舒先生的邂逅。此书内不仅有多篇文章出自其手,而且有洪先生所撰《编后记》一篇,写了此书编辑的经过。此书上编计收唐宋诗歌101首,宋词40首,下编收画68幅,洋洋洒洒,评述精到,读后可以对诗画中的精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是初学诗画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翻到扉页,让我惊喜的是上面有洪先生的亲笔签字:“丕谟。01、2、3、”。这个签字的日期真是好极了:1、2、3······可以至于无穷。我已经记不起此书是怎么辗转到我手中的,可以肯定的是,我从未见过洪先生一面,那么,是否冥冥之中有一根线牵住了我呢?洪丕谟先生在告诉我:读书,是人生中的一件重要事情,要想活出个人样,读书是千万不可以忘却的。
写于2010年4月13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53
千載奇葩 追憶前天逝世的學者書法家洪丕謨

2005-12-27
       華夏經緯網
    乙酉之春。學者、書法家洪丕謨先生於前天傍晚5:10永遠離開我們而去了——才65周歲。
    今年春節在美國期間,洪丕謨發燒不止,回國後查出已患了晚期肺癌。病勢來得突然而兇猛。他從不吸煙,此前也沒有咳嗽、痰血等症狀,即使去年9月體檢也查不出什麼徵兆。據說,在東方醫院開刀之後,他一直昏迷,而去世前兩天,他突然“好轉”了,神志清醒過來,還要求吃點東西。然而,病情陡轉……
    沒有追悼會,不讓遠方的親朋奔波勞頓,也不通知新聞單位。洪丕謨先生遺孀姜玉珍女士說,這是尊重洪先生的遺願,他一直認為人生如雲舒雲卷,花開花落……
    詩文書畫兼醫學
    他沒有帶走什麼,但他卻給世人留下了許多。在學科越來越細化的今天,洪丕謨這樣博學多才的學者、藝術家已是鳳毛麟角。他的一生,編著出版了122本著作,涉及書畫、詩詞、佛道、法律、醫學、民俗、術數、養生、美食、旅遊等諸多研究領域。他是中醫出身,於是便有《歷代筆記醫事別錄》《中醫三百題》《醫經原旨》等書問世;繼而改行,研究法律,則有《明清民國七大奇案》《法苑談往》《中國古代法律三百題》《歷代名案大觀》《唐大詔令集》等著作出版;因喪妻之痛接觸佛教,遂出《古今一百高僧》《新譯白話佛經》《新編白話禪宗妙語》《中國佛門的大智慧》《佛教生活風情》等10余種著作,涉及佛教的各領域。洪丕謨其他頗受歡迎的著作還有:《中國古代養生術》《道教內丹養生術》《夢與生活》《東方聖經》以及《禪者的態度》等10余部。趙樸初老人對洪丕謨的才學和品德亦讚賞備至,曾題詩讚之:“苦學年來未有涯,青燈黃卷月籠紗。詩文書畫兼醫學,千載學林一奇葩。”
    僅僅在去年,他出版以及完成編撰尚未來得及出版的著作就有10部。
    書風雄闊成一格
    洪丕謨在書法上造詣深厚。他的書風雄闊健朗,自成一格。去年,他被推選為上海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這位學者型書法家,讓人們重新體會到了中國傳統書法家的神采。他本想在晚年主要精力,致力於書法藝術的實踐和探索,試圖達到更高的境界。
    完善自我心坦蕩
    洪丕謨的一生,在不斷致力於學術藝術的同時,也致力於完善自己的心靈和人格。他說,一個人活著,總歸是要付出的,施比受更有福。過去當自己還是個什麼都不是的年輕人時,曾得到一些前輩著名學者、藝術家的無私幫助和提攜,所以現在自己也要如此待人。面對人生沉浮得失,洪丕謨曾撰文道:“一邊是自我奮力,一邊是不羨慕別人,心就變得平靜,進入天堂……否則就會憤憤然失去平衡。”
    洪丕謨走了,這些天,他的家人在靈堂裏不斷播放他生前喜歡的音樂,想必他會聽到。
    新民晚報 林明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54
宁波籍著名文化人洪丕谟回母校指导书法
2004-10-17
来源: 中国宁波网    作者: 王静胡波
   
  当今颇负盛名的文化学者、书画家、上海华东政法学院文学与法研究所所长、洪丕谟教授日前来到江北这块曾养育过他的故土,寻亲访友重温童年岁月。
  洪丕谟祖籍洪塘,10岁随父母前往上海定居。步入花甲的他在书画、法律、医学、宗教等领域颇有建树,著有《中国书法史话》、《洪丕谟文选》、《墨池散记》、《洪丕谟书画集》等100多种著述。
  少小离家老大回,当他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时,洪先生十分激动。在他的母校洪塘中心小学,他兴致勃勃地指导小朋友书法,并为母校题写了“让孩子们生动活泼地成长”。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55
[attach]17693[/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56
[attach]17694[/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56
“洪丕谟饮食随笔”前言



2007-3-4
     姜玉珍      来源:易文网

  丕谟其实不是真正的美食家,虽然他写了不少有关饮食面的文章。丕谟最初写这些文章,实在是为了应付各方约稿,被逼急了,出去吃饭,正好有了素材,于是饭桌上人家一门心思吃饭,他却一心两用,一面吃,一面记,有时还拉着我一起记。

    丕谟的饮食文章“既谈吃的趣味,又谈吃的故,又谈吃的学问,还有饮食中折射出来的世事兴衰,浓浓人情”,加上文风轻松,“融饮食文化于闲聊之中,寄人生情味于可读之里”,所以很受读者欢迎,由此并被人们套上一顶“美食家”的桂冠,和真正的美食家林苛步、江礼旸两位先生一起被称之沪上最具权威的“美食三剑客”。有趣的是,他后来还被推选为上海食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

    丕谟以为,民以食为天,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要维持生命,要努力工作,要享受生活,每天都要和吃打交道。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让人们感受到吃的享受,食文化也运而生,丕的饮食文章也折射了当今社会的风貌。

    今年暑假,承上海远东出版社的青睐,要将丕谟的饮食随笔结集出版,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于是本人便欣欣然地将丕谟所有的饮食文章梳理一遍,又经一番调整、充,终于有了眼下这套“洪丕谟饮食随笔”。其中《上海美食寻踪》着眼于上海本地美食,全书分为“上海滩各地特色菜馆 ”、“特色专吃”、“品味西菜”、“素斋面点”、“美食街景”等五个部分;《文化食旅》着于上海之外的各地美食和世界美食,全书又分“ 各地美食”、“环球美吃”、“节令食俗”、“吃喝学问”等四个部分;《果蔬茶点录》由书名便可以知道该书着眼于菜水果茶饮点心,全书则又分“瓜果情思”、“园蔬风韵”、“素食养生”、“饮点心”、“饮食杂谈”等五个部分。这套随笔收录了丕谟历年来所写的有关饮食的文章,因此无论用于闲情赏读是专题研究,都能使读者一册在手而了无遗憾。

    需要说明的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十年中,上海的发展速度之快简直令人目不暇接,饮食行业同样如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天都有新店开张,每天都有旧店关门,加上市政建设、市容改建,丕谟笔下的一些酒家、饭店也有不复当年原址原貌的,比如坐落在曹家渡的原沪西状元楼,它的楼面早在前两年已被王家沙点心店盘下。考虑到丕谟的饮食文章着眼吃出文化、吃出品位、吃出情趣,所以对于相关的文章,便依然保留原貌,不作调整,还望读者鉴谅。

    “不必大吃大喝,小小一盘蔬菜、一杯清茶,生吃福,就在其中了,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够吃出文化、吃出品位、吃出情趣。”丕谟如是说。

    愿您欢这套“洪丕谟饮食随笔”。

                                       姜玉珍于新百尺楼东窗
                                              2006年8月10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57
[attach]17695[/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58
 神妙独到秋毫颠
  --新世纪洪丕谟书法创作掇英
  
  丁建顺/文
  
  2003年仲春,装潢一新的创作室启用,洪丕谟呼为“百尺老屋”,在其中心手双畅地大写书法,大绘国画……有充裕的时间,有舒展的空间,有精良的文房四宝,又怀着闲逸的雅致,于是书画精品犹如清泉一般,在洪丕谟的笔底汩汩流出。洪丕谟感而拈诗《旧居老百尺楼改装成工作室,从此日夕挥毫其中,达我素志,喜赋两绝》,诗曰:
  
  其 一
  仙人自古好楼居,生计何须食有鱼。
  迢递墨香飘不断,依依夕照满吾庐。
  
  其 二
  
   密不透风疏走马,轻如蝉翼重崩云。
   楼高自喜宜书事,笔阵迩来日日纷。
  
  新世纪初,洪丕谟作出将创作重心转移至书画领域的决定,尝言,他这“砚牛”以前耕耘为文章,而今后更倾心于砚田。洪丕谟以高昂的激情投入书画创作,并很快获得丰厚的回报。2001年相继举办“嘉兴画院书法展”、“天一阁书画精品展”和“常州博物馆书画展”等,出版《洪丕谟书法近作》。2002年在故乡慈溪隆重举办“敬乡书画展”,出版《洪丕谟敬乡书画展作品集》。2003年又应邀赴浙江金华市黄宾虹艺术馆举办《洪丕谟、洪丕森书画联展》。所到之处,各地媒体竞相报道,展览现场人头攒动,各界朋友无不为洪丕谟那富含禅趣的绘画、爽辣的书风和恢宏的气势所折服。
   洪丕谟10岁习书,得家父洪洁求博士启蒙,从晋唐楷书至赵体复至二王行草书,从汉隶到宋元书迹又返回北魏碑版,几经反复,历30载寒暑,终于融铸成个性鲜明的“洪体”书风。然洪丕谟尚不满足,进入盛年,忽悟得仅会写一手毛笔字无疑书奴,唯以学问修养为底蕴才能进入文人书法的殿堂。洪丕谟开始发愤著文。又经25个春秋的不懈努力,洪丕谟写作出版了字数逾2千万言的110余种著作,这才幸慰地返回出发点挥毫泼墨,重新从事他所钟情的书画艺术。  洪丕谟喜作榜书,以八尺直幅书“禅悦”两字,那收笔一竖,足可力撼五岳,又随纸赋形,在“禅”字一竖的左侧题写长款,使整件书作增添了几许人文意义。八尺横披大字如“物华天宝”、“观海听涛”等,则有一股沉稳刚朴的庙堂气息。四尺大字如“厚德载物”、“刚健中正”、“长乐永康”等,显得骨肉调匀而体势开张。斗方大字如“澄怀观道”、“宁静致远”、“虚极静笃”等,颇具端丽之美。人称大笔难操,大字难写,洪丕谟则操如椽大笔写磨盘般大字形似举重若轻,每每于书友围睹中一挥而就,真是写出了大字书法的个中三昧。
   洪丕谟喜书条幅,以解衣般礴之势用八尺宣书录了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陶渊明《饮酒诗•之五•之七》等,观之令人动容。六尺、四尺条幅是书法作品的主要形式,亦是洪丕谟驾轻就熟并深深喜爱的。他以行草书挥写孟浩然《宿桐庐江忆广陵旧游》、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李白《渡荆门送别》、杜甫《春夜喜雨》等,作品所透溢出的挺朗怡静之气,使之成为书艺爱好者的热门藏品。再者,洪丕谟擅吟旧体诗词,雅兴所至挥录数首,那情那景,非性情中人亦难相语。
  洪丕谟钟情对联艺术,对俞曲园的古朴,吴佩孚的雄霸,徐世昌的清劲,狄平子的飘美,谢稚柳的韵宛,钱君匋的秀逸都非常心仪。中年时喜书“荷花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直上中天摘星斗,欲倾东海洗乾坤”、“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应视国事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等,近年则更喜欢挥写“明月清风深有味,左图右史交相辉”、“山径摘花春酿酒,竹窗留月夜评茶”、“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等联语,尤在“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一联题上款“作书当有如此气概方入佳品”,可以视为洪丕谟对书法创作的审美取向。
   洪丕谟曾有《历代名人咏富春》书法集刊行,其杯口大字径和爽利的笔触令阅者爱不释手。书法集虽以中式装订,却按手卷形式书写。但在上世纪最后的20年中,洪丕谟埋首著述,在小字上着力不多。自创作转轨后,其勃郁的创作力如钱塘江大潮,一浪高于一浪,以60×800cm尺幅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以50×506cm录李白《将进酒》、杜甫《兵车行》等,皆成为收藏家的珍品。
   洪丕谟还曾数次与笔者探讨大字书法、大尺幅书作与所录文字的辩证关系,认为在高堂广厦办展,需一二件大作压阵,而书作之大与字形之大有关亦复无关,所录文字也应隽永。由笔者侍纸,洪丕谟数录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把丈二幅式写得滚瓜烂熟。近期,洪丕谟以丈六匹、丈八匹整幅挥制了高适《燕歌行》和文天祥《正气歌》,又计划用二丈匹整幅挥写李白诗章……我们拭目以待洪丕谟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以丰富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宝库。
  洪丕谟年青时曾随父执潘君诺先生研习国画,成为执业中医师后又多与海上书画名家订交,转益多师又好学不倦,眼界自然十分开阔。然而书法艺术是洪丕谟的第一爱好,研习书法是极费时日的,一点一画均要经受反复锤炼,一字一句又要多次挥写,而章法的推敲几近无止境的地步……加之洪丕谟中年调入华东政法学院,一头扎进大学教学与学术研究之中,那近二千万言的文字成果所耗费的青春年华,不是常人所能承受得了的。洪丕谟又喜欢画画,这就决定了他的画只能是逸笔草草的文人画,是他艺术王国里的一棵小草。可洪丕谟天资聪颖,在绘画上所费时间不多,一出手便使人耳目一新,其用笔用色颇多独到之处,特别是取材角度和画面所蕴含的禅意。在百尺老屋,洪丕谟的绘事亦得到了升华,国画近作如《黄金满院》、《荼花图》、《葫芦图》、《水仙图》、《荷花图》等,在保留其用笔爽劲方拙的同时,勾勒皴擦染色等越显精细,这也是洪丕谟艺术转轨的一个信号。
   癸未金秋,汇聚着140余件书画精品的《洪丕谟书画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打开这本散释着瀚墨清香的书画集,在欣赏洪丕谟书画精构的同时,亦可得观洪丕谟各时代的留影,他阐述书法创作与书论的短文,还有郑逸梅、陈振谦等名家所撰短评,又会为此集书、画、文、照并茂的版面设计叫好。纵观全书,洪丕谟在挥运时用笔或清新或古拙、结字或正或侧、线条或爽或涩、墨色或浓或淡、情感或喜或怨……达于化境,达于至大至刚,这正是洪丕谟的毕生追求和深厚功力的结晶。“骨气乃有老松格,神妙独到秋毫颠”是此集中的一件对联书法,用其概括洪丕谟近期的书画艺术和人生状态也是恰如其份的。甲申新春,百尺楼又传来喜讯,洪丕谟当选为新一届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这不仅众望所归,其意义还在于打开了新的创作通道。
   在书画创作上喜获丰收的同时,洪丕谟选编出版了意在总结他写作生涯的上下两册精装本《洪丕谟文选》,洋洋76万言好不令人惊羡。著名女作家殷慧芬在序中写道:“如今的丕谟更相信在生活需要的底线上保持精神的自由与快乐。任凭门外喧嚣浮躁,心中却有一泓清泉。他说,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将以《洪丕谟文选》作为20余年呕心沥血辛苦为文时代的终结,从此倾力致志于书法的开创和实践,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抒写自己的黑白人生,在这鼠标横行的时代独立特行地弘扬中国的书法艺术。‘诗心本是沧浪水,深处清波取一瓢’。相信从数千年的中华书法宝库中蜕变出来的‘洪体’书法,将承荷着丕谟为人的浩瀚大气胸罗宇宙,以及数十年行医从教、著书立学的人生心得,浸淫着百尺楼书斋悠久的古韵文气旷世爱心,焕发出中华文化的奇光异彩。”
   去年夏天酷热难忍,洪丕谟却视盛暑为寻常气候,以惯常的勤勉,一口气写毕十几封与弟子书,畅谈书法的“黑白视觉”、“现代书法”、“书法与学问”、“用笔”、“结体”、“形式”、“收藏”、“画家与书法”等等从“技”到“道”、到“气”的系列问题。洪丕谟有着深厚的国学底蕴,兼擅文章书画,积50多年的书法功力,他于娓娓道来中揭示的无一不是触及书法创作本质的问题。
   从新世纪初提出将创作重心从文字转移至书画领域的决定,到2003年仲春百尺老屋作创作室启用,洪丕谟完成了这一战略转移。在惯性支配下,洪丕谟又相继出版了散文集《丕谟的文》、《忆旧酒吧》,撰写并出版了力作《点击中国书法》,选编出版了名家题赠洪氏一家的《百尺楼珍藏书画集》,还整理出版《历代笔记书事别录》,短短几年,可谓成果斐然。近期,洪丕谟又在策划出版《洪洁求•丁友如•洪丕谟•洪丕森书画集》、《洪丕谟诗钞》……计划接着计划,选题连着选题,继《点击中国书法》一书之后,洪丕谟还在撰写《点击国画》、《点击篆刻》……按着洪丕谟的个性,稍一下劲,又将在晚年写出一个新的系列来。好在洪丕谟的爱子洪运于2003年年底从日本归来,已决定跟随父亲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钻研书画艺术并投身写作,同时亦可帮着洪丕谟处理些日常事务。洪丕谟可腾出身手和时间全力贯注于他所钟情的书画艺术出新出精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洪丕谟又感而赋诗《百尺老屋放眼》,诗曰:
  
  高楼百尺豁心胸,放眼鸿蒙树万重。
  一客不来天地寂,人生难得此从容。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4:59
[attach]17696[/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5:00
[attach]17697[/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5:01
[attach]17698[/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5:02
洪洁求(1906—1967),名承祓。浙江慈溪人。早年留学欧洲,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解放后任上海外国语学院教授。抗日战争起,潜心于金石书画之学,为赵叔孺入室弟子。工书画,精鉴定,收藏颇富。

洪丕谟(1940—2005),生于上海,洪洁求先生长子。早年行医,中年从文。著名书法家、学者和作家。生前为上海华东政法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学术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大学书法教育协会会长。一生著作百余种,涉及书画、诗词、佛道、法律、医学、养生、美食等众多领域,逾2000万字。人称“江南才子”、“上海滩上一枝笔”。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5:08
《一  潭  清  水  》序   
                           ·洪  丕  谟   

    闽西沃土,人杰地灵,山清水秀,到处弥漫书情画意。这块土地曾经孕育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书画巨匠。如被美术界称为清代后半期花鸟画巨匠的华喦  ,清宫廷名家上官周,“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隶书巨擘伊秉绶……当代艺坛,群芳争艳,人才辈出,涌现了宋赉臣、宋省予、丘 沺  、罗丹、胡一川、吴勋、罗炳芳、章彬辉、林坚、丘能鲁等闻名遐尔的书画名家,此外如当代青年书法界、书画评论界实力派的张继光,则亦堪称个中的佼佼者。
    知道小张的名字,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起因是由他倡导成立的“梅花山书社”,聘请我为艺术顾问,这个书社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尔后在我与弟子王南溟、林坚、于建华、蒋频等的闲聊中总会有意无意地谈到张继光,尤其是林坚老弟,每当谈及小张取得的成就时,都会显得相当的兴奋。林坚是我远在闽西的弟子,林坚同小张同居龙岩,且张继光又是林坚的弟子,亦师亦友,关系非常融洽,故我对小张的成长是也寄于了一定的厚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张又先后得到了著名书法篆刻家、厦门大学教授余纲,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海,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永正等先生的亲炙,作品不断地丰满起来,陆陆续续地在各种活动中暂露头角,并多次入选“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第五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一届全国正书展”、“第一届全国楹联书法展”、“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纪念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书圣故里国际书画名家邀请展”等一系列国家级大展。年纪轻轻就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
    几乎是同时,在多种专业刊物中时常读到他的文字。从这本书中收入的文字可以看到,张继光的文章往往从临书体会和碑帖赏析下手,我们从《郑文公碑临习浅说》、《琼三艺语》、《张瑞图书法立轴》,都可以看到小张勤奋的身影和临赏的感悟。
    因工作更换,张继光抽不出空暇来进行写作,加之还需要静下心来进行思考,理清思路,看帖读书,充实自己,以便未来的厚积薄发,于是乎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下期,各种刊物中几乎看不到张继光的身影。
    时间转到新世纪的第一冬,张继光静心读书耕耘的树开始结果了。《中国书画报》发表了张继光撰写的《浅评书法大师伊秉绶及伊念曾、伊立勋三人书法艺术》一文,文中首次论及伊秉绶及其子孙三人的书法艺术,为研究家庭传统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史料,后来此文还被《书法导报》、《书画艺术》和菲律宾《商报》等转载。同样刊于上述多家报刊的《肃穆可喜》一文,全面叙述了一代宗师弘一在闽所收入室弟子张人希先生的书、画、印以及随弘一法师游,并同丰子恺、刘海粟、叶圣陶、沈从文、俞平伯等名人交往点点滴滴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推介“一颗埋藏已久的明珠”(丁仃《丘  沺 画集》序),这位丘 沺 先生生不逢时,大半生穷愁潦倒,屡遭坎坷,积劳成疾,过早地走完了他那“秀句出寒饿,诗人倒劣蹇”的人生,从而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但丘  沺 先生的艺术精神永存,诚如岭南派巨头高振之所评“丘 沺  作品淡雅而有新意,怡秀而显古朴的意趣,峰峦浑厚,草木华滋,时千峦万壑,时而水洋村空,一望饶有古人意”。张继光经过多年的收集与整理,形成一篇4700余字的《只留清气满乾坤》大文,全面阐述了丘  沺  先生“入闽杭邑一丘沺   ,三绝名品地外天,四海五湖驰夙誉,侨崇花草主人贤”(林定孚诗)的艺术人生,此后推向《书画艺术》、《中国书画报》等发表,从而对丘沺   的艺术作了新的宣传。
    纵观张继光的文章,以碑帖赏析、人物描述、书画评论等为三个大的块面,虽文章并不十分长,但能言之有物,突出重点,或从一个侧面为切入点,或全面论述一个人的艺术全貌,为此等等。当然,张继光的文章与那些专业理论家洋洋万言的论文相比,或许显得有点微不足道,但我们值得欣慰的是,作为一名业余创作为主的青年书法家,又仅是业余的业余作书画评论的青年学人,能有这样的成绩,也应当说是显得十分的不容易,而值得引起我们为之鼓掌叫声好了。
    因为高兴,我乐意作序。

                                                                                                                    2003年12月31日

       (洪丕谟系著名书画家、理论家、评论家,出版专著100余种。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华东政法学院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此文刊于《洪丕谟研究》2004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5:19
http://bbs.zgybsf.com/thread-8767-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1-11-22 15:19
先 生

作者:高宝平  发布时间:2004/2/23
  时间真快,回望与先生认识已经都快二十年了。
  记得那是1986年的冬天,洪丕谟先生偕夫人来湖州在铁佛寺举办个人书法展。就在展览结束前,洪先生收下了我这个弟子,并在当时西门红旗路上的川味馆,举行了一个简朴的拜师仪式,记得有同仁潘荣昌、王似锋君等参加。在1986年之前,在各类书法报刊杂志上我早就已经熟知了出身于慈溪名门的洪教授在全国书法界的地位与影响力,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的委员,现已任上海华东政法学院古籍研究所所长。自列先生门墙之后,庆幸得先生之教诲,悠悠已将廿年矣!
  在近廿年的光阴之中,我对先生的书法艺术、学术思想、道德人格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可以说与先生的相识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并充实了我的人生。先生学识渊博,他的一百五十多部著作涉及到了佛、道、儒、书法、文学、古代刑法、中医、风水、相术等社会与自然学科的许多方面。且见解和观点皆发前人之未发,真知灼见令人钦信!他的著作国内外许多图书馆与及个人都有收藏,在美国著名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里还设有先生的著作专柜呢!
  先生的生活平淡俭朴,作为居士他没有时尚的嗜好,粗茶淡饭,显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前几年第一届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他应邀来湖,同时还有江、浙的一些书法家,那天晚上在长安宾馆有个0K演唱会,然而先生出于礼貌只是稍坐了一会儿,听了几首歌,便问我能否去附近的莲花庄走走?他对湖州很熟悉,之前曾两次来湖讲课。于是我便与陪他同来的丁建顺兄去了莲花庄趁着月光观看了莲花峰、印水山房,还去看了由澄园老人题字的小蓬壶等景观。他那与众不同的心境,让我很是敬慕。去年第二届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先生又次应邀来湖在浙北大厦作有关烹饪的学术讲座,那天有市领导设宴作陪,但先生喜好清静,在经主办者同意后,只是在大厅一角简单地用了餐。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总是让我忘不了。
  先生处事为人平实真诚,对天南海北的众弟子皆一视平等,不分彼此,自有古人风范。河南于建华、上海丁建顺、杭州的蒋  为办《洪丕谟研究》杂志均投入了不少精力,对此我心里多少有些愧疚。但先生待我一如往常。有两件事让我难忘:一是前几年先生有寄给我一本他早年与他的先生潘君模前辈合写的大开本书画册页,一字一画、十余幅佳作皆为上乘,精妙绝伦!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份情让我怎能心安?二是今年正月十五刚过,我又收到先生从上海寄来的一本杂志,打开一看竟然还夹了一幅令人心动的八尺横式行书《古柏行》。忽然我明白了,去年夏天,先生曾送我一幅《古柏行》,可是因单位办公室装修来回搬家不见了,为此,我难过了半年多。后在电话里我无意与先生说起过此事,记得当时他也很惋惜地说:那真是有些可惜,那么大的作品我不常写。可万万没想到时隔半年先生竟会在百忙之中又为我写了这么一幅珍贵的作品。我觉得没有必要说什么,因为说什么都会是多余的!
  “高山仰之,景行行之。”有这样的先生那不就是我的福份。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