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管季超:因校制宜,求真务实,以创造性思维推进,将研究效益“最大化”-2013。1。黄陂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5 17:09
标题: 管季超:因校制宜,求真务实,以创造性思维推进,将研究效益“最大化”-2013。1。黄陂
                     因校制宜,求真务实,以创造性思维去推进,将研究效益“最大化”


——2013年1月23日上午在武汉市天河中学

“市级书法研究课题”开题评审会上的讲话




   孝感市孝南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特聘评审专家管季超


尊敬的评审组主任、各位评审专家、天河中学书法课题组的各位朋友:



    应黄陂区教育局教研室的邀请,担任这个武汉市‘市级书法课题’http://xnjyw.5d6d.net/thread-57486-1-1.html的特聘评审专家,有机会第一次走进咱们天河中学校园里,亲身感受生机勃勃的农村初中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机会向课题组的朋友们学习。

    按照评审开题会程序安排,现在我主要从书法教育专业性和课题研究运作方式两个角度,对这个课题的立项申请报告、研究计划等提一些建议:

    第一点,这个课题值得一做,有学术价值和实际作用。立项申请报告总的来说,写得比较好。我们学校的老师在校级课题、区级课题阶段实实在在做了事,有真切的体验,真想去做这个课题。

    评审委员http://xnjyw.5d6d.net/thread-33812-1-1.html的责任,是站在教育科学研究的专业角度思考问题,发表意见,提供建议。http://xnjyw.5d6d.net/thread-26579-1-4.html所以我想指出立项报告中若干细节处,与课题组的朋友们商量推敲。
我们来推敲一下课题名称:“农村初中学生书法能力培养研究”。

    这个课题名称在学理上是站得住脚的。书法研究课题比较“冷”,从某种角度说,咱们这个课题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但对“书法”、“书法能力”这两个核心概念要细作分析。我们的课题叫“书法”课题,实际上应该先将“书法艺术”和“汉字书写”作些区分:“汉字书写”能力培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实用性的工作,“书法艺术”的要求则高一些,但与专业的书法教育、高校的书法教育也不同。

    第二个要拈出来再讨论的细节是,《立项申请报告》在研究背景和相关研究文献的搜集归纳方面做得还不够。

    虽然说“汉字书写教育”是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弱项,“书法教育”在中小学普遍地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但从全国范围来说,还是有许多书法教育理论专家、中小学和青少年宫系统专业书法教师乃至一些有教育情怀的书法家都做了大量工作,有不少理论成果,也有不少坚持做好书法教育工作进而形成了特色的学校。

    咱们的这个课题,我将其定位于:“应用型的校本行动研究”。它不是一个纯理论的研究,它的关注点在于学生最后获得的实际“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仅仅只做事,不必重视文献检索、理论思辩和研究资料收集工作。我认为至少对于课题领头人说,这件工作还是必须要做的,而且要不遗余力地做好。因为做好这些工作,课题研究过程中就少走弯路,省了气力。

    第三个要拈出来讨论的是:我们在立项申报文本中对书法教育目前面临的困难有准确全面的分析,但在课题研究计划里,如何具体地应对这些困难,则所作的“预案”不多,思路还没放开。

    譬如说,立项申请报告中说“┉┉农村初中学生缺乏基本的小学书法教育,书写水平很低┉┉”云云。既然如此,我们天河中学课题组就应该在镇教办的支持协调下,主动地将我们的书法教育经验辐射到学区范围内生源地各小学,我们今天的这个课题开题评审会也可以约请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长来列席,咱们课题组重大的活动也可以邀请生源地各小学语文教师来参加,甚至可以帮助小学教师立项,将“书法能力”的培养(至少是这种观念和意识)延伸到小学一年级;另一个思路是:咱们天河中学的初中生到了黄陂一中,在同龄人中字写得是不是要好很多?咱们自己说好,别人不会全信,但是黄陂一中的老师说好很多,就证明咱们这个课题是真管用。

    再譬如说,《立项申请报告》中说:“┉┉初中学生的升学压力大,作业量多,课业负担重,给我们的研究增加了实践难度”云云。这个问题也可以继续思考,初中学生作业量大是事实,作业一多字就写差了,也没心思去花时间练字了。我们可不可以将课题功能拓展一下啊?考虑一下给学生书包“减肥”,作业“减负”的策略啊?可不可以明确提出“提笔即是练字时”这个理念啊?等等。

    第四个建议是:要将“书法课题研究”与其它校本研究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千万不要给人一个印象是:“课题研究是在该做的事儿之外硬加了许多事儿”。

    我们的课题研究课题有课题经费如何分配预算多少钱,如资料费4000元,调研费6000元啊等等,细得很!唯独缺少一块“如何通过做这个课题,带动课题组教师乃至全校教师树立研究意识,提升教研水平和执教能力”的清晰完整的表述。



    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个“书法研究课题”当作一个好的抓手,以此入手,可以带出一些应该做可以做的相关联的具体工作,拓展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

——对书法教育课型的研究:示范为主的、习练为主的、评赏为主的、小型展赛的,等等。

——语文教师对古诗词的研习:因为书写的内容有古诗词。http://xnjyw.5d6d.net/thread-60647-1-1.html

——各科教师对板书的研究:板书是最直观的‘字帖’啊。

——各科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对作业批改技巧的研究和垂范于学生。

——语文教师可以考虑将学生在书法学习中获得的体验作为写作素材,从而让此课题与“学科作文”挂起勾来,长于思考乐于动笔的同志可以随时发现小的论文写作的“点子”,也可能等到课题结题时,光公开发表的文章就得单编一本。

    第五个建议是:要有教育宣传http://xnjyw.5d6d.net/thread-60363-1-1.html和争取社会力量支持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60494&extra=&page=1的举措。

    春节马上要到了,我建议在腊月二十几里放假了,咱们课题组同志上街义务为镇区居民写春联。具体操作办法我单独再给王景说说。

    “书法教育”这件工作,语文教师有责,美术教材里也有书法欣赏内容,美术教师也有责。教育学会下面有“教育书协”,http://xnjyw.5d6d.net/thread-58125-1-1.html书法家协会里有创建“兰亭学校”的项目,楹联协会里有“楹联艺术进校园”的活动项目,省市教科所室有课题管理┉┉专业书法报刊等稿件http://sfb.blog.zhyww.cn/archives/2012/2012102315263.html,各方面都关注。具体事儿我们自己干,http://xnjyw.5d6d.net/thread-57287-1-3.html也可以考虑整合方面的资源,借力于社会力量,http://bbs.yingbishufa.com/forumdisplay.php?fid=101把这个课题做实、做好、做得有影响。   

    还有一些更细的操作层面的问题,限于时间,就不多说了,http://xnjyw.5d6d.net/thread-57350-1-1.html与“课题组”朋友们再个别交流。

    今天我带来了书法名家原作http://xnjyw.5d6d.net/forum-265-1.html约400件,http://xnjyw.5d6d.net/thread-57612-1-1.html下午课题组朋友们可以看看,拍下来作资料。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5 17:35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2138636.html

关于文献研究法[转]
  
  一、一线课题研究必须采用“文献研究法”
  这么绝对地提出这种观点,是因为我认为任何当下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之上的,立足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课题尤其如此,因为我们不擅长发明一个什么,创造出一个什么,但我们可以去筛选出最佳的是什么,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最适合我们的是什么。
  所以,可以说“文献研究法”也就是全面了解所要研究课题的他人经验与做法,是获得研究前期经验的重要途径。
  二、“文献研究法”先从文献开始,但不限于文献
  “文献”包括来自于书籍、报刊、杂志、论文、报告、资料集等常见纸媒上的内容,但我们现在通过突破到网络资源,这些都是间接的信息获得方法,是他人总结或提练出来的思想和观点、立场或方法。
  另外,“文献”除了这类媒体符号表现的形式来源之外,还包括实物的形式,例如,在地域文化、民间游戏、民风民俗等内容的课题研究中,必然要对地域生活用品、习俗用具、游戏材料、民间各种工艺品、传统物件等进行考察,这也是一种以实物为载体的文献研究方法。
  那么,有关音乐的、艺术的、地域文化类的课题还会涉及到对口头传颂的内容进行搜集整理,民歌民谣、民间传说等非书面记载的内容进行梳理,这也是文献研究。
  综合上述,文献的广泛涵义涉及口口相传的内容、文字符号音像类的,还包括实物器材的。
  三、文献是大海,要能从大海中挑选适合自己的水滴。
  现在是信息传递迅猛的时代,技术手段很先进,只要想搜集的信息,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很多,如果说文献是大海的话,我们有必要进行文献广泛收集与有目标的筛选。找到相关文献后,进行阅读是第一阶段的工作,全面阅读了文献之后,需要进行一步理解文献中相关联的信息,也就是要进行有目标的整理,将与自己研究紧密相关的保留下来,将与自己无关的或至少是本课题研究无关的内容全面删除,以免混淆自己原有的研究问题或方向。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文献研究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但在文献研究中,不是简单的罗列呈现,而应有目的地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陈述,是经验自己理解并综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后的再呈现。
  四、文献综述,是课题研究的成果之一
  课题开始之初都是研究者的一种假设,对现实问题的一种预设的解决方向,随着课题研究的进程,逐步找到研究问题的核心要素,并不断明确研究的方向,明确研究的步骤,最后形成一定的试验方法或验证性结论,而在此之前,需要通过文献的方法不断明确自己究竟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因此文献不只是有针对性的转述别人的观点,更是在陈述别人的思想时,逐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提练出自己预设的立场和观点,这就需要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综述,让别人的观点、方法、策略、成果或经验中的某些部分综合阐述后,形成自己的立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深入地开展研究,开题报告,其实更是一个文献综述的报告,所以在研究生的毕业准备中,优秀的毕业论文都是起始于丰富的文献收集与扎实的文献综述上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5 23:49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0 11:30
[attach]21795[/attach]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0 22:54
中小学教师科研选题策略





    一、教师的教育科研应“以项目为载体”
  探索性实践是中小学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这条途径强调教师为了改进工作、提高效能,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学习、研究和行动来解决问题。提高探索性实践水平的关键是要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
  作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最理想的是在做各项工作之前都能明确目的、理清思路,工作过程中都能注意收集证据、积累材料,事后都能深入反思、系统总结,这是教师具有高度专业工作自觉性的表现。但是这个境界在广大教师的实践中往往很难做到,更难——下子做到。为了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需要以研究项目为载体,便于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关注点,精心设计、有序推进、深入开掘、系统积累,并搭建起合作探究、开发差异资源的平台。
  一线教师所做的研究项目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①从解决实际教育问题出发,提出项目,设计问题解决方案;②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教育工作的实际进展不断修改、调整方案;③把研究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与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结合起来;④需要通过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经验和理性认识,取得比较切实的教育效果,来显示研究的成果。
  在一个项目深入探究上所取得的成果往往具有拓展的效应,能起到闻一知二、举一反三的作用,进而在改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上产生积极影响。在一个项目上的突破,还有助于教师扬长补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知道,一个教师的成长之路往往经由这样几个阶段:新教师——能胜任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有经验教师——经验丰富并有专长的教师——优秀的专家型教师。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研究,对于一位普通教师由第二阶段提升到第三、第四阶段,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教师的研究要“在身边找课题”
  1.在已有的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
  从易到难,在有基础的地方先下手,这是教师进入科研之门的一个重要策略。因为成功经验一般都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当然还需要提炼),由此展开深入研究的方向正确,不容易走弯路;成功经验往往包含着实践者的创新,有助于形成特色;由成功经验生长出的课题,实践和研究的基础较好,容易展开。
  上世纪80年代,上海一位初中历史教师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历史文献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产生了把影视素材引入历史课堂教学的想法,尝试之后深受学生欢迎。后来,他在多年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文类课程中影视信息开发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2.从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
  学校、教师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教育科研也要解决问题(认识方面和实践方面的问题),将两者结合起来,是学校、教师发展的最好出路。有时候,实践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会长期困扰学校和教师,阻碍整个教育工作的展开,  —旦取得突破就能走出低谷,获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突出问题又往往具有普遍性,取得了突破,受教育者得益多,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大,成果也容易受到社会注目。
  上海闸北八中当年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学习困难学生大最集中,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其实这些学生的智力水平并不低下,但由于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反复遭受失败,因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失败者心态,学习上缺乏自信,行为习惯上也有诸多问题。学校针对这个在同类初级中学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了课题研究,并总结出“成功教育”的经验。这项成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3.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挂钩点
  有些教师的已有工作基础比较好,对付日常教育教学任务颇有余力,但进入了专业发展的高原期,找不到更高的发展方向。这时候可以关注一下整个教育或某个学科教学领域的一些发展趋势性问题,从中寻找自己今后可以有所作为的阵地。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挂钩点所形成的研究项目,往往比一般项目更具有前瞻性,领先一步,步步领先;这样的项目实践起点高,对于学校和教师与时俱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还有可能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发挥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
  华东师大一附中的刘定一老师在深入钻研系统科学理论,了解当代科学发展中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趋势以及社会发展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迫切要求后,在1996年就提出了“高中生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的探索”的课题,并进行了实践研究。当教育部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提出“研究性学习”内容时,刘老师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探索成果。他的成果不但在全国教育科研成果评奖中获得较好评价,而且在以后几年中对很多地区、学校的课改实践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4.从当代教育理论中寻找支撑点
  理论具有深刻性和普遍适用性,能较好指导实践;在理论指导下,比较容易构建起系统的、有深度的实践体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结合起来,能有效提高学习的质量,也能很大地丰富理论的内涵。在广泛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进修的机会大大增加。但在实践中,以听和读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活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的脱节。解决这一弊端的重要策略,就是在理论学习的启迪下形成实践探索的项目,以此寻求转化。
  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所在团队和学校合作开展“提高薄弱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时,学习了前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达尼洛夫关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动力”的论断,受到重要启发,由此提出并展开了“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研究。这项研究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也要有差异;教学要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良好发展,形成一种递进的机制,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求得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我们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吸引了一大批学校和老师的参与。
    三、选题时需要注意“从实处求新意”
  1.题目的切入口要小
  在学校教育科研的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选择研究项目时容易发生的问题是题目过于宽泛。下面试比较两位教师提出的课题:其一“培养学生外语学习兴趣的研究”,其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悬念’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
  仔细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前一位老师提出的课题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宽泛,可涉及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和校内、校外诸多方面。就校内而言,会涉及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外兴趣小组等;再仅就其中的课堂教学而言,与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直接相关的就有目标定位、内容处理、情境创设、过程调控、资源运用、评价反馈、师生对话、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都包含了很多需要研究的内容。所以面面俱到地研究培养学生外语学习兴趣问题,是很难深入的。
  相比之下,后一位老师从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自己任教的班级数量多、对学生情况不太熟悉等实际出发,选择了切人口比较小的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实际价值就大大增加。
  教师个人研究项目切入口小的价值在于:第一,项目研究内容涉及面不广,所以容易进入、容易把握;第二,研究问题往往都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细小处能够折射出大问题;第三,研究时便于对问题聚焦,进行有深度的开掘;第四,对“小问题”的深入开掘,更能锻炼深入探究、追问实践的态度和思想方法;第五,在一个问题上的深入探索比起对许多问题的浮光掠影来,更具有迁移效应。
  2.避免研究方向虚化
  笔者不久前看到一所基层学校提出的课题“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行为文化重塑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方案。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很有价值的,但对于实践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来说,“行为文化重塑”(方案中将“行为文化”界定为“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问题比较抽象,实践研究中不易把握。相比之下,我所看到的一位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师自身失误的课堂应变策略研究”和一位初中教导主任的“关于我校学生作业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两个项目就比较实在。
  广大中小学教师投身教育研究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构建新的概念系统,而是为了在自己的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有应用价值的有效经验,所以课题的研究方向要实实在在,避免虚化。这就要求教师的研究课题要尽量联系自己的实际工作,研究内容简明、具体,要关注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联系,突出操作性问题。
  3.课题要有一定新意
  教师的研究课题并不追求理论上的突破,但追求理论的应用上能更有效、更便捷可行,追求实践能够上一个台阶。因此,课题的新意也是十分需要关注的。
  笔者不久前与一位初中物理老师交谈中得知,他在进行实验操作指导时采用过与其他老师不同的做法:他针对班上学生动手能力差异悬殊的现状,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后,将实验室划分为“完全独立操作”、“几人协同完成”、“需要老师手把手指导”等3个学习角,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选择不同区域进行实验操作。这一做法,适应了学生差异,大家各得其所,效果很好。我建议,他可以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角——分层递进策略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研究”为题,进行深化研究。这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课题。
  教师研究的课题新意主要表现在: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用别人没用过或很少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或用的方法相似但处理方式不同而效果更好等方面。
  4.想清楚所要研究的问题
  所谓“想清楚”,就是要给课题的核心概念作一个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界定,能考虑到课题研究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理清必要的研究思路。
  某校提出了一个课题“在生成性教学中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教师的实践智慧”是课题的核心概念,方案中对其所下的定义是:“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这一定义过于抽象,教师难以理解,也难以指导操作。这说明研究者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还没有想清楚。
                                             原文载于《人民教育》2009. 8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2 10:25
闫德明:写论文不等于搞研究


先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中学教师朋友给我发来一篇“论文”,当作培训班的作业。我一看,文章末尾落款是山东省某中学的老师。我哑然失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于是我给他打电话:“兄弟,你是不是有点儿太粗心大意呀!”“怎么了?”“你不是广州市某区某中学的老师吗?怎么变成了山东某中学的老师呀?”“哎哟!对不起。昨晚回家太晚了,匆忙在网上下载了一篇文章,没仔细看,就发给您了。对不起,不好意思,我再下载一篇发给您。”“你不要只下载一篇,至少多下载几篇,综合一下,仔细看看,加点自己的东西进去,再发给我。”毕竟是老朋友,有话直说,我给“支支招”。
接着他向我倾诉了一番苦恼:
“我们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教好书育好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特别如果还是班主任的话,教育教学的工作量已经很大,既要认真查阅资料备好课,又要做好作为班主任所要求的各项工作,哪还有时间去搞科研?科研科研,当然要科学地研究,那不仅仅需要科学的方法还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否则研出来的也不会是什么好东西。我认为这不是我们这些教学一线的老师能做好的工作,非要我们去做的话,那不是在倡导‘抄’吗?不信你仔细看看,好多老师的论文都是下载、粘贴出来的。中小学教师就应该认真地做好教学教育工作,科研工作就让那些科研工作者去做吧。”
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了很多一线教师的困惑,比那些大话、空话、套话、假话要感人得多。
是呀!中小学教师应该不应该搞科研?中小学教师搞科研是“应尽的义务”还是“较高的要求”?中小学教师搞科研,为什么?研什么?怎么研?这一连串的问题很值得深思。
我们可以把教师(医生、律师、公务员、企业人士等)的工作大致上分为四种类型:必须做到的、值得提倡的、坚决禁止的、允许存在的。对于中小学教师“搞科研”来说,我觉得是“值得提倡的”,而不是“必须做到的”。
中小学教师必须做到的是什么呢?就是如上所说的“教好书育好人。”
又如,“不妨碍别人”,这是每一个公民必须要做到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助人为乐”,是值得提倡的。你可以不“助人为乐”,但你不能够“妨碍别人”;你可以不是雷锋式的人物,但你必须是一个守法的公民。
教书育人是中小学老师最为基本的职责,一定要做好。但老师如果希望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希望更深更广地理解教育,那么“搞科研”则是一个必经的途径。如果有老师愿意“搞科研”,也乐在其中,牺牲了休息时间,享受了成功的快乐,达到了别人没有达到的境界,我们应表示理解、支持、钦佩和祝贺。
在我看来,中小学的教育研究一般以行动研究为主为好,即采取某种行动(措施、变革行为),试图达到某种目的(解决疑难、了解事实)。因此,大多数课题可以表述为“……对……的行动研究”类似的话语方式。
中小学老师要注意从自己的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困惑中寻找兴奋点,以改进工作为目的,开展“小课题”研究,做“真实的”研究,做“自己的”研究,做“有感情的”研究。我看过一些中小学老师的行动研究小课题,觉得很有意思。例如:利用班歌(游戏、主题班会)激发班级活力的行动研究、运用班级博客(微博、Q群)对引导班级舆论的行动研究、利用“谈天说地课”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的行动研究、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理语文知识的行动研究、利用“口诀提醒”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行动研究、利用形体训练矫正学生不良站姿坐姿的行动研究等。
一所学校,老师们如果只做思辨研究,而不做行动研究,写了很多论文,获了很多奖,很可能会出现教育科研的“虚假繁荣”,出现很多的对教育教学促进不大的“空心课题”。当前,“假论文”“假课题”泛滥成灾,令人忧虑!
其实,论文是“做”(行动研究,深入思考)出来的,不是“写”(通过下载、粘贴)出来的。“写”了很多论文,不等于真的“做”了研究。“做研究”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砺”,“写论文”是对“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总结反思。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2 10:26
刘庆昌:关于“研究动态”

做研究的同行们,尤其是经常申请各种课题、项目的人,时常要面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这个问题,我想同行们自然懂得它的意义。我很少申报课题,所以,格式化的动态描写也就很少写,在这方面我肯定不是行家。但每年要看学生的开题报告,并要说出个道道来,便对这个问题有了些思考。过去一直是口头说说,发现学生们仍有无法领会的,就想着记述下来,供他们参考,并与有关朋友分享。
1.研究动态是一项研究开始之前必须要把握的
研究,发端于人的认识上的疑惑或实践上的困惑,前者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后者是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常所说的“一切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们个人,遇到问题,尽管研究就行了,因为我们个人的问题就是全体的、世界的问题。但事实是在我们个人之外还有好多的人,这样,情况就变得复杂了,在我们看来是问题的,也许在他人那里已经是知识。为避免重复的劳动,在展开研究之前,了解一下他人的状况就显得十分必要。在了解他人的过程中,很可能我们的问题就自然释解,也可能我们的问题会得到部分的解决。如果我们的问题自然释解,原本要进行的研究就可以取消,如果我们的问题能得到部分的解决,那么我们的研究就可以在他人的基础上进行,从而会节省许多的力气。当然也有可能,我们的问题从未有人遇到过,或者遇到了但丝毫没有解决,那我们就只好从零开始了,这样的研究,意义自然会更大一些。可见,了解动态,并不是为了增长见闻,而是为我们自己的研究寻求背景、基础和理由。
2.文献综述是把握研究动态的重要手段
怎么去了解他人研究的情况呢?最朴素的说法和做法就是查资料。查资料,并不是简单地去寻找与我们的研究题目一致的文献,而是要放宽眼界,去阅览相关的、尽可能多的文献。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按照以下的问题对文献进行整理:(1)谁在研究。主要是了解其他研究者的角色。(2)他们都研究哪些具体的问题。主要是了解其他研究者的视野。(3)研究到什么程度。主要是判断其他研究的进展水平。(4)研究的趋势如何。主要是了解潜在的研究主题。(5)我们还能做什么。主要是确定我们自己的研究范围。一个好的研究文献综述,应该能够明确地回答以上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基本把握关于某一问题的研究动态。文献综述,对于规范的研究来说是必需的阶段。尤其是对于学习研究的学生来说,需要把文献综述作为常规性的功夫进行修炼。现实中的许多所谓的研究之所以没有水准甚至毫无意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者在没有充分分析相关文献的前提下随意进行研究。
3.走在前沿的人们,也要把握研究动态,但他们的把握是非常规的
对于那些走在研究领域前沿的人来说,对研究动态的把握也是需要的,但他们把握研究动态的方式,可能是非常规的。所谓非常规,主要表现为他们对研究动态把握,不必然通过有形的文献综述,不存在一个形式上的综述文本。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享有什么特权,而是因为走在前沿的人们,若向前看,就什么也没有,若向后看,可能就是自己以及相关的少数人。在种情况下,文献综述和对动态的把握可能只是片刻的凝思,也可能只是一闪念之间的事情,从外表上看是非常规的。了解了这个情况,我们也就清楚了许多研究在形式上没有文献综述的秘密了。即使这样,也不能说走在前沿的人绝对不需要形式上的文献综述和研究动态把握。除非他们只是自己研究,而不用他人知道,如果要跟别人讲述自己的研究,从认识的路线上讲,文献综述、研究动态描述的形式还是需要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2 10:51
教师怎样做研究———问题与回应    作者:刘良华
  我曾经参与有关 “教师怎样做研究”的在线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提出了不少有关如何做研究的问题。 有些问题显示出教师的困惑, 有些问题则显示出教师对研究的误解。
  教师: 您提出教师做 研究时不要“自己给自己出难题”, 不要 “自己给自己设置陷阱”, 能否作更详细的解释?
  刘良华 (以下简称刘): 教师做研究时,容易给自己设置三个陷阱。 第一个陷阱或难题是价值研究。 比如,教师可能会选择类似“论自学的价值”这样的主题,其论证方式可能显示为:第一,听懂了容易忘,自学的知识记得牢;第二,自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这就是典型的价值研究。 价值研究最有价值,但也最困难。 这样的论证似乎有道理,但人们对这样的论证会提出质疑:凭什么说“听懂了容易忘,自学的知识记得牢”?
  第二个陷阱或难题是本质研究。 比如, 教师可能会选择类似 “语文的本质”
  的主题, 其论证方式可能显示为: 第一,语文的工具性。 第二, 语文的人文性。第三,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典型的本质研究。 教师可以对语文的本质提出一大堆说法, 但人们完全可以提出质疑: 凭什么说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三个陷阱或难题是对策研究。 比如, 教师可能会选择类似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 的主题, 其论证方式可能显示为: 原因:1. 工资待遇太低; 2.课业负担过重……对策:1. 提高工资待遇;2. 减轻课业负担……这样的对策研究似乎简单, 但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对策往往会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 人们会提出质疑: 凭什么说 “减轻课业负担”
  能够避免教师职业倦怠?
  诸如此类的价值研究、 本质研究、对策研究, 不仅使教师研究受阻, 而且使教师研究失语。 教师需要不断提醒自己: 第一, 所有的价值、 本质、 对策都只是假设, 而不是结论; 把假设重复一百遍, 假设依然只是假设。 第二, 如果没有调查或实验, 所有的假设都是可疑的。 第三, 如果某篇文章只有假设而没有调查或实验, 那么, 这篇文章就只做了一半而没有完成。因此, 教师需要从一半的研究到完整的研究, 从价值判断、 本质追问和对策研究的信口开河转向用事实说话。
  教师: 您一再强调教师们不要写类似 “论……的价值”、 “论……的本质”、“论……的问题与对策” 的文章, 是不是说这样的文章没有价值?
  刘: 之所以不提倡教师们写这样的文章, 主要原因不是因为这些文章没有价值, 而是这三类主题很难写, 很难论证。 写这三类文章时,人们习惯于凭自己的想象去提供一些论证。 但是,如果证据既不来自于历史, 也不来自于调查或实验,那么这种论证就没有说服力。 因此,我建议教师写三种文章,一是历史研究的文章,比如讨论教育史上的某个教育家的理论;二是写调查研究报告,三是写实验研究报告(或者行动研究报告)。
  教师: 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改革事实说话”, 是否就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 教育研究就是反思教学? 是不是意味着,教师最好养成善于反思、勤于学习、用心撰写教学笔记和教育教学随笔的好习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记录闪光的思想,用心保留有价值的思想火花?
  刘: 是的, 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不过, 真正有教育信念的教师, 并不需要做大量的笔记或随笔, 他需要的是一以贯之、 一脉相承的主题研究或课题研究。有的人写了一辈子的教学反思, 也还是默默无闻, 原因就在于: 他的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是零碎的。 没有教育信念的教育随笔就是一地鸡毛, 就是一堆没有灵魂、 没有线索、 散落在地的珠子。
  教师: 我认为教师应坚持写好教学随笔, 多记录一些有关教学或者教研的心得,写的东西多了, 稍加整理, 便会成为最有价值的论文。
  刘: 教学或教研的心得确实是有意义的。 但是,把一百篇心得编辑在一起,它还是心得。 如果想让自己的心得有说服力,最好还是写成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
  教师: 写议论文就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但如何有效地运作,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刘: 是的, 写议论文就是按照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的模式进行。 看起来是有道理的, 唯一的问题出在 “解决问题” 这里。 如何解决问题?传统的方式是一拍脑袋, 多种对策就流淌出来。 可是, 如果有人追问: 您拍脑袋想出来的对策为什么是有效的? 有什么证据? 他就愣住了。 所以, 我建议教师们从按照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的老套写议论文中走出来, 转向 “问题与假设———过程与方法———结果与讨论” 的新方向。
  教师: 您认为中小学教师最好做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 这两者是什么关系?
  刘: 所有的行动研究都是实验研究,是不太规范、 不太严格的实验研究。 在教育领域, 从来就没有严格的实验研究,只能是准实验研究。 后来人们干脆回避“教育实验研究” 这个词语, 采用教育行动研究。 也就是说, 当中小学教师不知道何谓行动研究时, 最好按照实验研究的套路去做行动研究。 否则, 如果认为行动研究就是随意地解决问题, 就容易
  把行动研究做成 “非研究”。
  教师: 您认为中小学教师最好做行动研究, 而且, 行动研究的主题最好显示为 “……对……的影响的行动研究”?
  刘: 是的。 典型的行动研究的话语表达是 “……对……的影响的行动 研究”, 比如 “思维导图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影响的行动研究”。 这样的话语也可以浓缩为 “……对……的影响”, 比如“思维导图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影响”。还可以进一步压缩为“……的实验研究”,比如“思维导图的行动研究”。 反过来说,如果某研究报告的主题显示为“思维导图的行动研究”,那么,这份研究报告的完整标题则是“思维导图对学生学业成绩和学
  习兴趣的影响的行动研究”。如果说教育行动研究的经典标题是“……对……的影响的行动研究”, 那么,前一个省略号的关键要求是“可操作性”,它代表某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变革行为与措施。 后一个省略号的关键要求是“可测量性”,它代表某种教育变革所引起的教育效果,而且这种效果最好是可测量或者可言说、可观察的。 由此可见,如果填充第一个省略号的变革措施过于宏大、庞大以至于不可操作,这个行动研究就可能失败。 同样,如果填充第二个省略号的影响或变化过于抽象、模糊以至于不可测量或不可言说、不可观察,那么这个行动研究也可能失败。 “素质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的行动研究” 就是失败的行动研究, 因为 “素质教育” 不具体, 很难操作。 “学生价值观” 也很难测量。
  可以将选题转换为: “动手做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的行动研究” “亲自探究对学生语文成绩的影响的行动研究”。
  教师: 论文的格式不就是三步: 论点、 论据、 论证吗?
  刘: 论文就是这三步。 不过, 学术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的论文有更具体的要求, 也有更容易的写作方式: 论点就是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假设; 论据就是公布自己的研究过程、 方法以及研究的结果; 论证就是对结果进行讨论。 如果您愿意选择复杂、困难的论文写作,就可以追寻传统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说法,如果您希望更容易、 更简便的论文写作,可以采用类似 “问题与假设———过程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的套路。
  教师: 如果每篇格式都一样,那还有什么创新? 又不是八股文。 难道就像以前我们学习写议论文一样,都是三段论?
  刘: 如果教师们能够先学会 “问题与假设———过程与方法———结果与讨论”这样的学术八股文, 那就是了不起的进步。 至于中学时期学的三段式议论文,很少有教师能讲得清楚,也很少有学生能写出有说服力的议论文。 如果教师和学生知道何谓“问题与假设———过程与方法———结果与讨论”, 就会清楚什么叫做三段式议论文,什么叫做论点、论据、论证。
  教师: 您认为实验研究或行动研究报告的经典格式只有 “三个部分”, 每个部分 “三段话”?
  刘: 是的。 为了让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尽快掌握行动研究或实验研究报告的写作, 我建议教师先采用 “简单模式”,然后逐渐自由发挥。 经典的实验研究报告主要包括 “问题与假设”、 “过程与方法”、 “结果与讨论” 三个部分。 每个部分具体包括三个要点。 第一个部分“问题与假设”具体包括“问题的提出”、“简要的文献综述”和“研究的假设”等三个要素。第二个部分“过程与方法”具体包含:报告该研究的时间、地点、人物(被试)等研究“过程”;解释具体的改革的“方法”,详细报告研究者采用了哪些具体的改革措施或方法; 说明收集资料或解释资料的工具。 第三个部分“结果与讨论”具体包含“学习成绩的变化”、“学习兴趣的变化”、“对结果的反思”等三个要素。
  教师: 给出了研究报告的规范格式或固定模式, 会不会局限了教师的思维?刘: 确实有这种可能。 不过, 如果某个教师感觉课题的表述方式和规范格式束缚了自己的思维,那么,这说明他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表述规范和格式规范,完全有能力自由发挥。 可是,如果某个教师完全不知道何谓规范格式,从一开始就希望自由发挥,那么,他可能很难迈入教育科研的门槛,所写的文章也可能只是一些无意义的个人意见或感想。 所以,我建议:先掌握规范格式,然后再自由发挥。
  教师: 我非常渴望爱因斯坦那个一页纸的论文时代。
  刘: 我也渴望一页纸的论文时代。不过, 即便在爱因斯坦的时代, 也并非所有学科都接受一页纸的研究报告。 对于物理、 化学实验研究报告而言, 一页纸可能就够了, 而且一页纸的研究报告上的作者署名可能有三五个甚至十几个。现在的问题是,教育研究报告能否也用一页纸? 我个人的意见是:如果采用教育实验研究的方式,只要研究报告把实验研究的假设、过程和结果说清楚了,一页纸的报告是可以被承认的。 这也正是我个人提倡教师们不要轻易写别的文章,多做实验研究并提交实验研究报告的原因。
  教师: 您一直提倡做有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育行动研究, 可是, 这做起来很难。
  刘: 人人都承认学生自学是最有效的教学, 但是, 如何引起和推动学生自学却是一个难题。 我能够想到的困难是:第一, 对于那些没有养成自学习惯的学生来说, 最初他不知道从哪里学起。 他缺乏的是学习目标。 第二, 学生如果知道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开始自学之后,他又很可能因为遇到某些 “难点” 而被卡住。 他缺乏 “帮助者” “辅助者”。第三, 学生自学之后, 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 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他缺乏及时练习或测试。 第四,他如果做练习或测试, 又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否正确, 缺乏及时知道结果的反馈和矫正。因此, 要真正发动学生自学, 需要有一个过渡期。 在这过渡期内, 至少需要 4个辅助条件: 一是明确的学习目标, 不能太难、 太简单; 二是有人提供帮助或辅助, 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同学; 三是及时的练习或测试; 四是及时核对答案, 教师或者同学帮助他核对答案。 过渡期之后, 学生才可以完全自学。
  教师: 中学教师是否有必要做那么多的科研? 教育科研不如让少数专家来做, 让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教学上。 如果出现了成功的经验, 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就应当大力推广这种教学经验。
  刘:赞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教学是中心工作”。大家都在反对完成指标式的教育科研,反对追求刊物的级别,反对形式化的立项,反对“拿来”、“改头换面”的成果。不过,如果因此而让专家搞科研, 让教师负责推广, 也许结果会更糟糕。 因为, 所谓的专家并不见得都对教育实践有着深刻的理解。 如果动辄就把专家的研究成果当作经验进行大面积推广,那就很可怕。 因此,要想真正推动教育实践改进和改善, 就需要依赖教师自己想方设法地琢磨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在教育科研中提出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 如何提升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刘: 我的建议是多接触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 从他人那里寻找改变的积极性。 “没动力” 的第一个原因可能在于: 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已经是高效率、 高水平的教学。 这时, 他就会估计别人也不过如此, 不可能玩出什么花样, 会认为做教师、 做教学工作就那么回事。 这样的教师也就不可能积极利用校本教研或其他研究去提高自己。“没动力” 的第二个原因可能在于: 教师虽然承认自己的教学水平并不高, 承认有一种比较理想的、 有效的教学方式, 但现实条件下这些美好的教育理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这时, 他会断定自己的教学是在现实条件下的不得已而为之, 会估计别人也都无可奈何并如此艰难困苦地活着。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 教师最好看看那些真正优秀的教师在做什么, 多了解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 增加改变自己日常教学的动力。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 教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2 10:51
原文地址:一线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作者:陈华忠
    课题研究要以教师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自主探究为途径,逐步形成“问题——研讨——交流——成长”的课题研究方式,从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一、如何选择课题
    课题的选择,是教育科研的起点,它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成效、价值与意义。为此,一线教师要开展课题研究,必须选准课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
1、课题研究立足“小”字。确立的课题题目要“小一点”,便于我们研究,易出成效,研究周期的不要太长。通过自己自主探究可以改变行为的“小”课题;或将上级下达的重点课题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选择一个“子课题”,以增强课题的可操作性,达到解决平时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目的。
2、课题研究注重“真”字。课题研究内容要“真一点”,以教师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自主研究为主要方式,以解决教师平时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为根本目的所展开的教育研究。围绕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和真实事件,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而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在教学的同时以研究者的身份,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研究使课堂教学改革能够与时俱进,通过改革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3、课题研究突出“新”字。所谓“新”,选题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又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还要有时代感,有生命力。在开展教学研究时,应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研究的主阵地,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不断探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或新困惑,以求新的突破,力争新的提升。
4、课题研究追求“实”字。 从平时教学中找课题, 平时教学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选择课题的基本来源。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可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推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此,在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时,对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与实施方案要进行科学安排,做到研究方案、研究目标与平时教学紧密结合,做好落实工作。同时,教师还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归纳总结、提炼经验,使整个课题的操作始终处于有步骤、有成效的运作之中。
二、如何进行研究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当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种“问题”或感到某种困惑时,并想方设法加以克服,给合平时教学不断地去探讨、去解决,从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样教师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 ”的校本教研之路。
1、把“问题”当作“课题”。搞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仔细地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平时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成研究“课题”。  
    小学教师搞教科研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为教学服务这个根本上。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应该是要研究的课题。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性问题。就是明显存在,需要我们去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好不好?数学教材的主题图怎样呈现等等。二是探索性问题。就是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如分层分类教学应该怎样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等。三是反思性问题。这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反思,发现的问题,如“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应如何调整?”等等。因此,有效的教科研所研究的“课题”的产生过程是:教师在平常教学中经常遇到困惑与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课题。
2、把“教学”当作“研究”。绝大多数的教育科研,最终都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即使是理论研究,其成果也要在教学中得到检验和应用。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其实,教学活动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已经伴随着科研的性质。有效的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活动。同时,还必须适当开展一定规范的教育科研,提升我们教育科研的水平。而小学教育科研往往是降低标准和要求,也体现了小学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近年来我们采取互动教研方式,即:围绕“备课—预设;上课—听课;评课—完善;跟进—再创”四大环节展开,努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1)精心备课—预设方案。首先,认真备课。从教科研的主题与目标出发,选定易于体现研究主题的教材,并确定研讨课的内容。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弄清新的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其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以学定教”,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再次,预设教学方案。预设方案后再组织教师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交流进行取长补短,形成共识;然后由“执教者”集思广益,综合地预设教学方案。
   (2)上课试教—组织听课。推荐一位教师根据预设教学方案进行试教,其他教师要进行听课,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注重观察。以便寻找问题与不足,并做好修改、充实、完善等工作。还要对看听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为评课做好准备。
   (3)合理评议—充实完善。互动研讨课的评课,我们坚持客观性与指导性的原则。针对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与执教老师交流切磋。评价课堂教学我们抓住两个看点:a看教师的教。应观察教师教的四个维度即:组织能力、调控能力、教学机智、练习设计。b、看学生的学。应观察学生学的四个维度即: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

   (4)及时跟进—拓展再创。“互动研讨课”是在“真实的常态中,验证预设方案”。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主流是好的、成效较大的课;主流是好的、问题较多的课。问题的产生,有的是预设方案失误,考虑不周;有的是上课时经验不足,出现失误,或随机应变不强等。说主流是好的,是因为通过“互动研讨课”,最大的收获是激起了教师的思维碰撞,总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悟与发现。同时“互动研讨课”的根本目标是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因此,在三个环节之后,还需要“跟进—再创”紧跟其后,朝着目标与方向继续推进。总的要求是:对己取得的经验要进行重新审视、探索,从而获得更深入、更正确的认识,并转化为平时教学行为。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3、把 “成长”当作 “成果”。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既有目标指向性,又有过程性和生成性。在研究结束后,教师们将按计划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写出总结,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过程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经验总结出来,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呈现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交流,从而不断从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并用它去指导平时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业务水平。还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反思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让课堂教学的成功或失败等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那么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写教学反思。而撰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忘记,为我们今后的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促使教师有效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同时,教师要主动学习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积极进行思考和创新,认真寻找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认为,小学教育科研的最大成果应该是教师的成长和提高,这也是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2 11:06
在研究中找回真实的自我
   

    黄建初: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促进部副主任。从教31年,长期从事教科研的指导与研究工作。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多篇,获得上海市教学奖、论文奖、研究成果奖10多项。近年来担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致力于培养骨干教师。

□ 黄建初

    参与研究,对教师自己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答案见仁见智。曾经有“反思说”“分享说”,也有“成长说”。对于这些答案,我都认同。但是,我认为思辨需要延伸,寻根问底需要深入。今天,我想加上一种说法——“找回自我说”。
  
  教师话语权的失落


    今天,在教育专业的话语世界里,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已经严重“失语”了。
  
  何谓失语?你翻开报纸、杂志,看看就知道了,那里有多少是我们教师的话语。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专业世界里的话语权,已经被许多大而失当、空而抽象、以权说话的话语占据了。普通教师的专业话语的声音越来越微弱。
  
  在这样的话语世界里,我们心有不甘,曾经抗争过,然而终究无果而返。在无力改变的残酷事实面前,我们消极汲取“经验”,由抗争转入顺从,已经被迫习惯了这种不正常的状态,已经甘于失语。“我们麻木了!”
  
  更为遗憾的是,一旦我们获得了表达自己话语的机会,我们又不知道该怎样说话了。强势话语限制了我们的灵动,而模仿和抄袭,磨掉了我们的锐气。“我们的个性不见了!”
  
  教育专业的世界里缺少了从一线教师那里生长出的鲜活、灵动的话语,是教育话语世界的“生态”失衡。
  
  教育的主体当是教师,主体“无言”,实属不正常。我真想大喊一声:“主体缺位”何时休!
  
  芸芸众生被遮蔽


    由失语导致了我们教师“人”的被遮蔽。此话怎讲?
  
  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模范班主任小丁告诉我:“其实,重要的不在于钱。”教师普遍觉得身心疲惫,压力太大。小丁说:“我从早晨7点到校,忙到下午5点离校,没有停歇,也不知道在忙些什么,我成了工作的机器。”说到面临职称评定,要考外语、计算机,要完成教育论文,这成了她前进路上的3只“拦路虎”。她坦言,一个班级56个孩子,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哪敢怠慢,哪有时间去读书复习!
  
  与话语霸权紧密相连的是教师中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千万不要简单地责怪我们的老师,那是表象。深层次的拷问,必须看到制度和机制掺杂的混合作用,导致了职业倦怠的后果。
  
  为了消解职业倦怠,我们使用了许多外力,包括“大培训”“育德能力”、人事制度改革、绩效考核,等等。虽然会有一点效果,但成本昂贵。
  
  认识教师的两种话语


    教育世界存在着两种话语,其一是日常性话语,其二是创新性话语。教师就生活在两种话语世界中。日常话语是朴实的、不断重复的。创新话语是抽象的、带有独特性的。
  
  经验以日常话语承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教师工作需要经验的积累,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成为青年教师的师傅。青年教师没有在讲台上的摸爬滚打,单靠大学里学的书本知识,是难以成为优秀教师的。
  
  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下,成长就会加速。这就是经验的作用。问题是过分夸大经验的作用,过分依赖经验而忽视创新话语对我们成长的作用,我们会走入一味依靠经验的窄路。
  
  创新性话语来自何处?研究是创新话语积累的过程。
  
  因为研究,我们必须学习、阅读文献、阅读理论书籍,我们增添了理论话语。因为研究,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剖析,我们增强了问题意识,提高了洞察问题的能力。因为研究,我们需要暂时离开我们熟悉的日常性话语世界,走进创新性话语世界,用带有创新的语言,表述我们的看法与观点、方法与策略,我们也提高了思辨的能力。
  
  在两种话语间“穿梭”
  
  日常生活的失衡,内心的失落,需要用“心”来治。在习以为常的教育生活中,增添一些“调节剂”,给疲惫的身心减减压,增添一点新鲜和光亮,很有必要。我们怀着期盼在苦苦寻觅。
  
  我曾经有幸参加了南京市组织的全国教师“个人课题”研讨会。南京市教科所的所长刘永和在主持报告时指出:“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研究已经走过6年,6年里已经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一是广大教师越来越喜欢,全市1万名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研究就是有力证明;二是许多地方将其纳入学校考评;三是外地专题考察纷至沓来;四是教育行政高度重视。”
  
  从会议的其他发言来看,“个人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大家的共识。我参加的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的现场展示活动,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南京市教育局的张副局长,在做会议总结时,也充分强调了作为领导之所以大力支持“个人课题”研究的原因,是因为“个人课题”研究不仅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也提高了教育质量。
  
  会场上听到的是关于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的认识,我认为这肯定是对的。但对南京市采取的行政推动,引出了我的“另类”思考:行政力度的增加,会得到我们希望的正效应吗?只有行政力推动的研究,是否正常?在行政推动的强力下,教师的快乐、愉悦和幸福感,能否从心底升起?
  
  我们是否需要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把研究变成教师的自觉努力,变成教师生活的常态!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研究的乐趣,重视研究对职业倦怠的“疗效”,用研究让教师换一种愉快的生活。
  
  有道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改变我们的实践,你将置身别样的境地,那里也许会风光无限。教师也需要张扬性格,变换生活,在陌生中寻找新鲜和刺激,在陌生的地方寻找美感,感受到美的享受,发展自己的情感世界,充实生活。这陌生的地方,包含研究的新天地、新视角、新思考,包括教师的话语转换。
  
  通过研究,我们进入创新性话语世界,以此在日常性话语和创新性话语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有助于消解职业倦怠。在研究中寻找真实的“自我”,是我们推进教师研究的又一目标和崇高理想。
  
  我之所以极力推进教师的研究,积极开展案例研究、课例研究、经验总结、课题研究,还有写写教育随笔,做做教育叙事研究,是因为研究对教师而言,的确很有成效。我亲自做过各种方法的研究,也教给老师们各种研究方法,这些所作所为,是基于我对反思的追求,基于我对分享的器重,基于我对成长的向往。更为重要的是,我希望在研究中,教师能找回真实的自我,不要迷失也不要失落。
  
  我们教师要努力在研究中找回自信,追求崇高,找到幸福,找回曾经失落的自我,用研究重拾教育的话语权。只有这样,研究才能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追求。我们离教育研究的本真也会更近一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2 15:47
成为什么样的研究型教师切实可行

麻晓春


2013123日《中国教育报》9版《成为研究型教师为什么这么难》一文的编者按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研究型教师是教师的理想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名副其实的研究型教师却凤毛麟角。哪些东西横在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道路之上,是什么浇灭了教师投入教学研究的热情之火?笔者想就此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研究功利化、形式化的问题
说起中小学教师的科研,人们往往把做不做课题、写不写论文作为基本标志。这种衡量标准无疑与一线教师真实工作和研究的可能性相背:如果一定要用专业研究的种种所谓规范去评价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它们仿佛走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始终走不到一块。因为,用规范的标准去要求接近于科学研究的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活动,不仅是一种苛刻,还会让教师弄虚作假。在中小学教科研中,形式化、功利化、泛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参与者关注的只是课题申报、立项、论证、评奖,却忽视了对问题的深究,导致申报急急忙忙,开题热热闹闹,过程松松垮垮,结题潦潦草草,总之这种外在的忙,让教师觉得累却无用。不少参与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职、评奖,急于在短时间内拿出东西,所以东凑西拼,甚至复制+剪辑,这无疑有悖于教育研究的精神和价值。不少参与者不愿从事艰苦劳动,没有文献搜集和整理,没有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甚至有课题没问题,没有真实的数据以及必要的论证推理过程,只有观点+例子,或者只是找一个实例,套上一个理论。这种研究看似热闹,反而离真正的教研越来越远。因此,我们应该谋求另一条思路。
基于工作的研究才能有的放矢
工作即研究应当是中小学教师教研的基本方向。中小学教师每天都要面对数十个发展中的孩子,都要经历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班级管理、活动组织等工作。无论是相关学生个体还是教育教学工作,都需要教师付出智慧,解决具体问题。问题无所不在,因此可以说,研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教师不是没有环境做研究,只是他们的研究状态往往不符合学院派研究者的狭义定义。我个人认为,不一定非要申报课题,教师才开始做研究。只要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学生,强化问题意识,用心搜集相关资料,深入细致分析原因,运用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并对实践中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反思,然后再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就是在做研究。这种基于工作的研究,是中小学研究型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教师应做适合自己的研究
杨玉东在《日、港、沪三种教学研究活动及启示》一文中指出,日本中小学教师的授业研究是一种基于教师工作、以课堂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式,它也是适合教师或是教师擅长的研究方式。
教师用什么样的方式从事研究,应当依研究的对象、内容和自身的条件与特长而定,无论教材分析、课堂观察,还是案例反思、观察调查、实验研究,都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要看它是否适合教师个体。从形式上看,教师可以写论文、课题报告,也可以写教学实录、课例分析,更广义地说,甚至是一堂课、一次作业批改、一次心理疏导、一次行为矫正,也都涉及问题研究。中小学教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而不是抛开自己的工作,去做大而无边的课题,后者无异于种不了别人的田,反而荒了自己的地。构建符合中小学教师研究特性而区别于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规范应该是中小学科研发展应有的命题。
中小学教师应通过研究,培育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不盲从、不迷信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育人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当他们经历了基于自己工作的真实问题的研究过程,就可以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并逐渐形成以证据说话、开展讨论和质疑的科学习惯,进而提高自身及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些乃是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真正目的所在。基于这样的价值去观察、分析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能力、学校的科研氛围,或许我们就可以看到另一番风景,对研究型教师的问题会有更乐观的看法。这也会帮助我们把握研究型教师成长的轨迹,寻找到促进研究型教师成长的途径和策略,有效地摆脱学校科研的困境,使教师走上一条幸福的工作之路。
(作者单位: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3-16 01:01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备选(小学段)



一、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小学教师自主发展激励机制研究
小学教师的日常生活与自主发展之关系研究
追求教师生命的真实成长——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及发展机制的样本研究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的跨个案研究
小学新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调查及分析
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现状与可能
小学教师自主发展问题研究
小学教师个性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专业发展视域下小学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
小学教师需要和成就动机发展及相关研究
“深度卷入式”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以Z小学教师发展学校为例
教师作为研究者:现状及对策——苏州市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及启示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个案研究——以中关村第四小学为例
小学教师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叙事在小学教育科研应用现状研究
小学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我国小学教师教学知识发展调查与研究
教师专业化视角下我国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策略
新中国小学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0)
新中国小学教师队伍发展历史研究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阻碍性因素研究
农村小学“民转公”教师专业发展状态的调查研究
偏远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民族贫困地区小学教师对影响其职业发展因素的认识
农村小学女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困境与对策研究
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城市小学女骨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管理研究
小学新任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研究
硕士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发展性研究
小学教师道德信念的发展——全国师德标兵杨瑞清的个案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探究
民办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所民办小学为个案
以校本教研促进广州市Y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大连市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成都市实验小学骨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关于兰州市红古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维吾尔族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无锡市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吴江市小学骨干教师成长之路
甘肃省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金川公司小学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通辽地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长春市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调查研究

1、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究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引领
以教学案例为载体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
基于多媒体字源识字法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研究
小学语文女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研究
关于培养本科学历小学语文教师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活体验研究
论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审美素养的提升
对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叙事研究——以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为例
在课改中成长——一个小学语文新手教师的叙事研究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情感的叙事研究
小学语文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反思实践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论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校本培训需求调查与思考
乌海市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与培训
乌海市海勃湾区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初探
呼和浩特市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2、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国际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解决问题”版块的适应性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教案形成过程的个案研究
教师个人教学理念的形成——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生活史研究
走向“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的个案研究
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对教学任务设计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的个案研究
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结构缺陷与完善途径的研究——以小学数学教师为例
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知识发展情况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隐性知识发展路径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查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提升途径研究
多元建构小学数学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与研究
提高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的策略研究——以小学数学教师为例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培养中的数学课程设置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研究
小学教师数学观的调查研究
反思性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作用的研究
小学数学双语教师基本素质的研究
本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研究
面向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的实证研究
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昆明市小学教师数学观及其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张家口市小学骨干教师数学学科知识状况调查
北京市小学教师数学学科知识的调查与分析

3、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
建立学习型组织促进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均衡性研究
新课改下小学初任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小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个案研究
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小学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策略的研究
社会转型期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结构研究
教师角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英语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行动研究
初任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研究
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与研究
小学英语在职教师培训项目中的教师转变研究
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研究
小学英语教师话语研究
教学变革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转化研究——以小学英语教师为例
游戏教学型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研究
珲春市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贫困地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数量“短缺”问题研究
赣北地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岗培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南昌市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现状及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中韩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比较研究
无锡市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研究
石家庄市小学英语教师工作满意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4、小学体艺等学科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智慧的个案研究
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质量状态调查研究
乌鲁木齐市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
江苏省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
山东省济宁市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研究
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对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
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民族地区小学美术教师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的角色探索
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现状调查及研究
打造特色化的教师培训——浅析成都市锦江区小学美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在职小学体育教师轮训工作研究
重庆市主城区小学体育教师工作倦怠问题研究
衡水市中小学教师体育健身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无锡市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宁波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调查与研究
利川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大连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培养初探
新课程下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自评)现状的调查
素质教育形势下山东省小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对思茅市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宁德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
挑战·反思·对策·展望——广西城市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计研究

5、小学品德、科学(自然)、计算机教师专业发展
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综合课程的实施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设计研究——以小学品德教学为例
综合课程实施中教师多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研究——以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为例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小学科学教师适应性研究
小学自然教师科学素养观研究
小学科学教师现状调查及培训策略的研究
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探究观研究
小学科学教育现状调研及对策探究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策略研究
反思性教学观照下的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转变及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教师“五阶段”专业培训模式研究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
天津市区小学科学新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南京市小学科学课教师素质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大连地区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
北京市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观及其对教学影响的研究
漳州地区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调查与评价
甘肃省陇南市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龙嘉镇小学科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与分析
英国小学科学教师职前培训课程研究
苏州市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6、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
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小学班主任专业素养研究
小学优秀班主任素质结构研究
小学班主任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
小学班主任学生观的实践状态与变革可能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主任角色转换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研究
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转型时期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小学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研究
小学高年级班主任支持性行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级文化重建的实践研究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学班级管理伦理研究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教育惩罚研究
当代小学班级规范研究
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之行动研究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研究
Web2.0环境下小学班级主题学习社区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葫芦岛市连山区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西北地区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素养现状研究
南京市G农村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校本活动的实践研究
东港市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及促进对策研究
综合融通,即瞬喷涌——DE小学班主任B老师教育实践智慧的个案研究
潍坊市城区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乌海市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扎兰屯实验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研究
呼市城区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7、小学领导专业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校长课程管理研究
关于小学校长专业化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学校长领导行为研究
校长的道德领导——基于浦口区行知小学的个案研究
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的个案研究
小学校长工作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小学校长与教职工沟通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校长对全纳教育的态度研究
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角色的转变——小学校长的个案研究
农村中心小学校本培训现状调查
学习力:校长走向成功的不竭动力——一位农村小学成功校长的个案研究
小学女校长领导力研究
20世纪30年代四川小学教师状况研究
小学少先队教育活动有效性探究
社会转型期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对策研究
论少先队的系统发展与改革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6 10:39
论当今教育研究的“麦当劳化”
 
 
刘春山

 
  (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摘要: 从分析“麦当劳化”的含义及其影响入手,揭示了当今教育研究“麦当劳化”的特征,指出后现代主义思想对克服教育研究的麦当劳化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教育研究; 麦当劳化; 后现代主义
  
  一、“麦当劳化”的含义及其影响
   作为美国快餐的一个著名品牌, 麦当劳产品流行于世界各地, 几乎家喻户晓。麦当劳快餐以其标准化的用料配方、制作工艺、生产流程、营销策略、经营理念等合在一起,在取得经营成功的同时, 也使麦当劳企业文化或产业模式向社会生活其他领域扩展, 这就是“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美国马里兰大学社会学家乔治里茨尔 (George•Ritze)从分析麦当劳现象这一独特的视角入手, 对现代人生活的高度技术化、程序化的社会做了深刻、精辟分析, 他在《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 —会生活特征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麦当劳化”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 揭示了当代社会日益走向标准化的特征和危害性。他在文章中概括出麦当劳成功的四个秘诀: 效率, 用最理想的方式来完成某项作业;可计算性, 客观的项目( 如销售量) 必须能够被量化为非主观的项目( 如味道); 可预测性,标准化和均一化的服务; 可控制性, 标准化和均一化的员工。[1]由此可见“麦当劳化”所关注的焦点是形式理性, 正如韦伯将科层制作为形式理性的范式,里茨尔把标准的麦当劳服务视为社会现存的和被广泛认同的最佳范式。“各种迹象表明, 麦当劳化已成为一个无情的过程横扫世界上那些看来无以渗透的各种机构和部分”“几乎所有的社会机构( 如教育、体育、政治和宗教) 都在采用麦当劳的运作原则。”[2]2
  教育活动中也受到麦当劳化现象的影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麦当劳化, 其具体表现就是: 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一定程度上越来越像麦当劳企业,而且有各种迹象表明它还在朝着更进一步麦当劳化的方向发展。效率至上、可计算性、可预测性以及可控制性这几项麦当劳的要素,不断向教育科学研究的分支领域渗透, 并成为评价教育研究的重要指标。追求效率,用数字来衡量和判断研究成果, 研究的成果都可加以预测, 研究的过程和文本表述被某种特定的规范所约束和控制,充满着确定性。这种发展趋势确实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应用性和效率,但另一方面则导致了教育研究原创性的减少和学术研究的单一化和预定化。阻碍着教育科研多样化、生动化、超越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其负面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二、教育研究麦当劳化的表征
   1.效率至上———教育研究取向功利化
   我国的教育研究起步晚, 且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多是舶来品, 早期研究的范围多集中于引进西方教育思想和理论及如何将其“中国化”, 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 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缩小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差距等问题上。建国以来多次的教育运动造成的破坏和断层,使原本薄弱的教育研究几乎走向崩溃。改革开放在使国内教育研究者了解国
  外研究现状和前沿的同时, 更使他们意识到国内和国外研究的巨大差异。在快出成果, 缩小差距的强烈思想意识引导下,讲求“高效率”、“快”成为研究者意识中的首要价值取向。这本身有利于缩小我国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也是研究的需要。但在追求“高效率”、“快”的背后更多地隐藏着浮躁肤浅、轻率心理。特别是在教育的基础性课题研究方面, 其危害性程度或负面影响难以估量。现今的一些学术著作表现的尤为突出,几十万、上百万字的著作, 写作速度之快令人惊诧。认真读来, 感觉更多的也许是从属研究和材料的堆积, 缺乏开拓、创新和独到见解。将教育科研作为沽名钓誉的工具,为研究而研究,有哗众取宠之心, 无实事求是之意,将教育科学研究当作扩大自己知名度的门面, 东拼西凑, 华而不实、徒有虚名的“课题成果”随处可见“装点门面”“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 对数量的过度追求使教育科研沦为追名逐利的文字堆砌。钟敬文先生生前听说有的年轻人发表了二三百篇论文, 不由得大为感慨: “我从十二三岁起就乱写文章,今年快百岁了, 写了一辈子, 到现在你问我有几篇可以算作论文, 我看也就是有三五篇, 可能就三篇吧。”[3]
  研究课题和成果的重复与低劣甚至学术造假层出不穷, 各类研究机构在快出成果, 追求高效率的目标引向下, 研究水平的提高受到制约。“高校要提高科研水平, 要把高水平的论文写在大地上。论文不是抄下来的, 应是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不断创新出来的。”[4]
  
   2.可计算性—— —教育研究成果定量化
   在追求科学化影响下, 工具理性、形式理性已渗透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追求确定性、可计算性、可比较性和可衡量性,成为科学考评教育的要素。量化考核早已成为教育科研中的一种重要评价机制。以这种评价机制为导引, 各教育研究机构或高校均制定了相应的考核量化细则: 一个高校教师或科研人员每年必须在SCI 或 CSSCI 上发表多少篇论文, 每两年或三年必须出版多少万字的专著。许多研究机构更是把刊物分成三六九等, 论文所在的刊物级别高, 考核的分值就高,科研奖金也相应地多; 反之, 文章没有发表在评价机制指定的刊物上, 评优、科研奖金、职称评定都会受到影响。教育研究正向着麦当劳化的可计算性方向迈进, 甚至个别学术刊物对科研文章的选择也提出了标准化或量化标准。诸多的量化要求导引着这一标准走向合理性或合理化,成为评价教育研究、选择研究成果的尺度和标准。从抽象的层面看, 合理性本身就存在着矛盾和自我否定性, “合理性”自身有可能孕育出 “不合理性”, “合理的系统可以用来否定人的理性; 合理的系统常常是不讲道理的。”[2]23
  教育研究中对标准化、合理性、合理化存在的
  认同, 或将其引导入极端时, 就会使人们身陷“理性的藩篱”中, 无法逃脱。研究者被束缚在一种隐性的宿命般的陌生力量的牵制中, 无能为力, 任其被可计算性或量化的评价标准和尺度摆布。无法表达、释放自身的情感、潜力和创造性,既体验不到研究
  的意义, 也感受不到研究的自由, 更难以掌握个人的命运。
   顺着钟敬文先生的思路走,一个学者一辈子真正写出来的有创意的论文可能就是三五篇, 其含义在哪里, 仔细考虑一下, 他说的是论文质量, 但为什么有人半辈子就写出二三百篇呢?因为有那样一个已成为合理化的,被某些科研管理机构认同的评价机制、评价尺度在那里, 它要求的是数量。在这种评价机制中, 要想十年磨一剑, 五年来一篇, 可能是命运的不济。
  
   3.可预测性———教育研究方法庸俗化
  正如麦当劳所追求的, 任何时候, 在世界各地的任何一个麦当劳快餐店, 顾客品尝到的同一食物的味道是可以预测的,都是同一个味道, 毫无二致,没有任何差异, 隐含着所有的配料和加工过程都是标准化的。当然, 标准化加工后的产品所具有的特性完全可以预测。相当数量的教育研究活动完全遵循着工具理性和形式理性的要求,追求研究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的同时, 提前预设构成研究的要素和条件, 排除研究系统中缺乏稳定性、确定性的因素。将教育研究变成了一架精确运行的机器, 成为一种程序化的过程,将研究的对象、材料或数据填充进去, 成果顺理成章地在预定的时间以预定的结论出现。研究设计的高度理性, 使其具有普适性特征, 研究过程似乎是依照一定的程序在不同研究对象、材料上的不断回放、复演。这样的教育研究结果似乎是经过层层过滤的“纯净水”, 没有杂质, 但更缺乏味道。研究过程所具有的充满变数的丰富多彩性、无法预期性、偶然性趋于泯灭。研究者的进取心、好奇心和研究的兴趣、乐趣大打折扣。本应给他们提供的发展契机和创造性机会也难觅其踪迹,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教育科研的可预测性, 使研究自始至终浸淫在几乎明确的,缺乏吸引研究者探究的毋庸质疑的庸俗化套路中,阻碍和遮蔽着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4.可控制性———研究者和研究对象规训化
   麦当劳的经营在强化和追求技术规范对产品控制的同时, 也体现着非人技术和规范对人的控制。在物化产品的过程中也在将人“物化”, 菜单只提供有限的几样品种可供顾客选择, 简单的座位,几乎不用餐具的简单食用方法。在节约时间和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多的展现着非人性化的一面, 崇尚着规则和秩序理念。
  教育研究在这方面做得同样不逊色, 现行的教育研究体制是依照传统的工业化逻辑体系建构起来的, 排斥着研究者的主体地位和生活世界。在这一洋溢着生命活动的场域里,研究者丰富多彩的个性和充盈真切体验的情感, 在一串串干瘪、冰凉的数字背后被化约成为一个符号, 成为物化的人, 成为被工具理性所支配的、丧失了生命激情的人。教育研究“麦当劳化”的另一个恶果是导致研究的越来越建制化, 通过既有技术规范和支配技术的执行,研究者陷入被控制、支配和规训的藩篱。米歇尔•福柯对社会权力分析基础上提出的规训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这一点, “通过这种支配技术,一种新的客体对象正在形成”“这种新的客体对象是自然的肉体,力的载体, 时间的载体。这种肉体可以接纳特定的、具有特殊的秩序、步骤、内在条件和结构因素的操作”。[5]从研究的角度看,教育研究是由个人( 研究者) 参与的一项社会活动。在这一活动的认识中, 人们更多关注于教育研究的成果, 忽视对教育研究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关注, 导致实施教育研究和看待研究成果时,目中无人。教育研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 研究对象具有特殊的复杂性, 当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和客体时, 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不仅有自然物质世界的各种特性,还具有许多后者所不具有的更高级和更复杂的特性。
   应该看到, 教育研究不仅离不开研究者的理智的活动, 更离不开研究者的情感、理想、旨趣和生活经验。研究者主体性的丧失意味着鲜活生命的被控制、被边缘化。麦当劳化的教育科研在对研究者实施控制的同时,也失去了研究者的创造性。在追求“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时, 使教育研究在保留一种纯粹化、理性化形式的同时也迷失了真正研究的方向、实质、创新和鲜活的生命力。
  
   三、后现代主义思想对克服教育研究“麦当劳化”的启示
   “在 20 世纪的西方思想界中, 一个静悄悄但有时又不是如此静悄悄的思想与观念革命开始了。”[6]这就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于欧洲悄然兴起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哲学思潮。这种思潮出现后迅速成为西方社会的流行哲学,成为一股鲜活的反理性主义的思想潮流, 很快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并迅速发展成为西方社会、学术界的“显性话语”。
  反二元论、反实质化和去中心, 倡导多元化思维、批评性思维,强调内在不确定性的存在,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理性的质疑集中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本质特征。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出现对于克服现今教育研究的“麦当劳化”, 走出唯科学主义、科技理性、形式理性、工具性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从研究的内在规定性上讲, 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无论做何种理解,其实质都离不开人。过于强调理性主义, 过于强调人的本质的理性,理性观念的封闭性,缺乏以人为本理念, 正是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变得僵化、“麦当劳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我们的教育研究失去了它的人文基础, 失去了它真实的生活根基。”[7]
   后现代主义思想推翻了理性主义的权威, 认为人的生命主体性才是人主要的本质特征, 人的非理性得以肯定。非理性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变动的不稳定的,是开放的。后现代主义思想认为理性主义给定的有限的方法无法把握实在和事物的全貌,也就无法把握人的实质和完整的人。遵循效率至上、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可控制性的“麦当劳化”研究模式显然忽视了教育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可知而难知、可测而难测这一基本事实,因为它忽视教
  育研究对象本身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被异化为无视研究对象的机械的研究方法, 这使貌似科学的教育研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机械主义的泥潭。
  
  参考文献:
  [1] 刘云杉.课堂教学的“麦当劳化”—一个社会学视角的检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1(2) : 40.
  [2] 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对变化中的当代社会生活特征的研究[M].顾建光, 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3] 赵勇.我们的高校正在“麦当劳化”[N].南方都市报, 2006, 12, 6(1).
  [4] 周济.论文要写在大地上[N].新京报, 2006, 12, 3(1).
  [5]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 杨远婴, 译.三联书店,2003: 175.
  [5]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
  [7] 刘济良.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20(5): 2- 4.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4-28 19:47
         中小学教师科研选题策略作者:胡兴宏    文章来源:上海教科院     原文载于《人民教育》2009. 8

一、教师的教育科研应“以项目为载体”
探索性实践是中小学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这条途径强调教师为了改进工作、提高效能,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学习、研究和行动来解决问题。提高探索性实践水平的关键是要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
作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最理想的是在做各项工作之前都能明确目的、理清思路,工作过程中都能注意收集证据、积累材料,事后都能深入反思、系统总结,这是教师具有高度专业工作自觉性的表现。但是这个境界在广大教师的实践中往往很难做到,更难——下子做到。为了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需要以研究项目为载体,便于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关注点,精心设计、有序推进、深入开掘、系统积累,并搭建起合作探究、开发差异资源的平台。
一线教师所做的研究项目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①从解决实际教育问题出发,提出项目,设计问题解决方案;②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教育工作的实际进展不断修改、调整方案;③把研究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与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结合起来;④需要通过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经验和理性认识,取得比较切实的教育效果,来显示研究的成果。
在一个项目深入探究上所取得的成果往往具有拓展的效应,能起到闻一知二、举一反三的作用,进而在改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方式上产生积极影响。在一个项目上的突破,还有助于教师扬长补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知道,一个教师的成长之路往往经由这样几个阶段:新教师——能胜任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有经验教师——经验丰富并有专长的教师——优秀的专家型教师。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研究,对于一位普通教师由第二阶段提升到第三、第四阶段,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教师的研究要“在身边找课题”
1.在已有的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
从易到难,在有基础的地方先下手,这是教师进入科研之门的一个重要策略。因为成功经验一般都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当然还需要提炼),由此展开深入研究的方向正确,不容易走弯路;成功经验往往包含着实践者的创新,有助于形成特色;由成功经验生长出的课题,实践和研究的基础较好,容易展开。
上世纪80年代,上海一位初中历史教师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历史文献片《让历史告诉未来》。产生了把影视素材引入历史课堂教学的想法,尝试之后深受学生欢迎。后来,他在多年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文类课程中影视信息开发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2.从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
学校、教师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教育科研也要解决问题(认识方面和实践方面的问题),将两者结合起来,是学校、教师发展的最好出路。有时候,实践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会长期困扰学校和教师,阻碍整个教育工作的展开,  —旦取得突破就能走出低谷,获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突出问题又往往具有普遍性,取得了突破,受教育者得益多,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大,成果也容易受到社会注目。
上海闸北八中当年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学习困难学生大最集中,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其实这些学生的智力水平并不低下,但由于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反复遭受失败,因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失败者心态,学习上缺乏自信,行为习惯上也有诸多问题。学校针对这个在同类初级中学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了课题研究,并总结出“成功教育”的经验。这项成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3.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挂钩点
有些教师的已有工作基础比较好,对付日常教育教学任务颇有余力,但进入了专业发展的高原期,找不到更高的发展方向。这时候可以关注一下整个教育或某个学科教学领域的一些发展趋势性问题,从中寻找自己今后可以有所作为的阵地。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挂钩点所形成的研究项目,往往比一般项目更具有前瞻性,领先一步,步步领先;这样的项目实践起点高,对于学校和教师与时俱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还有可能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发挥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
华东师大一附中的刘定一老师在深入钻研系统科学理论,了解当代科学发展中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趋势以及社会发展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迫切要求后,在1996年就提出了“高中生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的探索”的课题,并进行了实践研究。当教育部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提出“研究性学习”内容时,刘老师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探索成果。他的成果不但在全国教育科研成果评奖中获得较好评价,而且在以后几年中对很多地区、学校的课改实践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4.从当代教育理论中寻找支撑点
理论具有深刻性和普遍适用性,能较好指导实践;在理论指导下,比较容易构建起系统的、有深度的实践体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结合起来,能有效提高学习的质量,也能很大地丰富理论的内涵。在广泛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进修的机会大大增加。但在实践中,以听和读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活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的脱节。解决这一弊端的重要策略,就是在理论学习的启迪下形成实践探索的项目,以此寻求转化。
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所在团队和学校合作开展“提高薄弱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时,学习了前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达尼洛夫关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动力”的论断,受到重要启发,由此提出并展开了“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的研究。这项研究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也要有差异;教学要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良好发展,形成一种递进的机制,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求得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我们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吸引了一大批学校和老师的参与。
三、选题时需要注意“从实处求新意”
1.题目的切入口要小
在学校教育科研的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选择研究项目时容易发生的问题是题目过于宽泛。下面试比较两位教师提出的课题:其一“培养学生外语学习兴趣的研究”,其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利用‘悬念’提高教学效果的研究”。
仔细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前一位老师提出的课题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宽泛,可涉及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和校内、校外诸多方面。就校内而言,会涉及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外兴趣小组等;再仅就其中的课堂教学而言,与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直接相关的就有目标定位、内容处理、情境创设、过程调控、资源运用、评价反馈、师生对话、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都包含了很多需要研究的内容。所以面面俱到地研究培养学生外语学习兴趣问题,是很难深入的。
相比之下,后一位老师从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自己任教的班级数量多、对学生情况不太熟悉等实际出发,选择了切人口比较小的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实际价值就大大增加。
教师个人研究项目切入口小的价值在于:第一,项目研究内容涉及面不广,所以容易进入、容易把握;第二,研究问题往往都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细小处能够折射出大问题;第三,研究时便于对问题聚焦,进行有深度的开掘;第四,对“小问题”的深入开掘,更能锻炼深入探究、追问实践的态度和思想方法;第五,在一个问题上的深入探索比起对许多问题的浮光掠影来,更具有迁移效应。
2.避免研究方向虚化
笔者不久前看到一所基层学校提出的课题“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行为文化重塑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方案。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很有价值的,但对于实践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来说,“行为文化重塑”(方案中将“行为文化”界定为“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问题比较抽象,实践研究中不易把握。相比之下,我所看到的一位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师自身失误的课堂应变策略研究”和一位初中教导主任的“关于我校学生作业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两个项目就比较实在。
广大中小学教师投身教育研究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构建新的概念系统,而是为了在自己的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有应用价值的有效经验,所以课题的研究方向要实实在在,避免虚化。这就要求教师的研究课题要尽量联系自己的实际工作,研究内容简明、具体,要关注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联系,突出操作性问题。
3.课题要有一定新意
教师的研究课题并不追求理论上的突破,但追求理论的应用上能更有效、更便捷可行,追求实践能够上一个台阶。因此,课题的新意也是十分需要关注的。
笔者不久前与一位初中物理老师交谈中得知,他在进行实验操作指导时采用过与其他老师不同的做法:他针对班上学生动手能力差异悬殊的现状,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后,将实验室划分为“完全独立操作”、“几人协同完成”、“需要老师手把手指导”等3个学习角,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选择不同区域进行实验操作。这一做法,适应了学生差异,大家各得其所,效果很好。我建议,他可以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角——分层递进策略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研究”为题,进行深化研究。这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课题。
教师研究的课题新意主要表现在: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用别人没用过或很少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或用的方法相似但处理方式不同而效果更好等方面。
4.想清楚所要研究的问题
所谓“想清楚”,就是要给课题的核心概念作一个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界定,能考虑到课题研究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理清必要的研究思路。
某校提出了一个课题“在生成性教学中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教师的实践智慧”是课题的核心概念,方案中对其所下的定义是:“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这一定义过于抽象,教师难以理解,也难以指导操作。这说明研究者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还没有想清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5-20 07:12
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整体推进小课题研究侧记     近日,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吴飞、孙志满、程光龙编著的《和易以“学”——走进“五学”课堂教学模式》一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来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着力推行小课题研究结出的又一喜人硕果。
    教师应该如何教好书、育好人?这是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进行大胆尝试,目前小课题研究不仅成为该县教育科研的一个品牌,也成为当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卓有成效的路径。
课题研究的困境
    教改离不开教研,而课题研究是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尤溪县教改的步伐始终应和时代脉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998年,基础教育改革刚刚起步,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了“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16字教学法实验,被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组授予“张思中教学法培训优秀基地”称号;
    2002年,尤溪县实验小学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研究实验子课题;
    ……
    2011年,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致力于建构适合本土教学生态的课堂教学模式,“五学”课堂教学模式逐步成型。
    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课题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到2010年6月,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各校开展课题研究并结题的数量达265个,其中国家级课题12个、省级课题21个。
    “通过细细反思,我们发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吴飞说,这种研究经常出现有“两头”(申报与结题)、没“中间”(研究过程)的现象,开头时做几份表格,结题的时候只是整几篇文章,就像一位专家说的,课题立项时“热热闹闹”,实施起来“马马虎虎”,到了结题“对付对付”。
    陈碧珍是尤溪县职业中专学校教师,此前在联合乡中学任教,她说虽然从教多年,但感觉以往的课题研究只是部分骨干教师的“专利”,离自己很远。
    教学即研究,课堂即研究室,教师就是研究者,教育科研工作原本就不是教师的额外工作,如何避免教学和科研的“两张皮”现象呢?
    吴飞说,为了彻底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学校就对如何改变现状,搞好县级课题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活动。
小课题应运而生
    何为小课题?它有哪些特性?
    詹祖权是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小课题研究负责人,他说小课题研究其实就是教学研究,它是学校教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形式,“它是基于每位教师个性经验与反思进行的,与‘宏大’的课题研究相比,它具有‘微小’的特点,这种研究重在某一问题的解决,并且是在实践、操作中解决问题。”
    “‘小’是小课题研究的显著特点,它研究的范围、规模小,内容具体,比如下课前五分钟的教与学、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课堂提神的招数等,都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詹祖权说,小课题研究由教师个人或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就可以取得结果,而且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基于以上考虑,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意见,就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基本特征、选题途径、课题申报、研究程序、课题管理等做了明晰说明。
    小课题如何开展?
    为了保证小课题选题的科学性,使小课题研究符合有价值、有可能、有兴趣、有创新等原则,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从抓选题入手,不定期发布小课题研究指南供全县老师选择,要求教师们结合指南,根据自己实际,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找问题,使课堂教学成为小课题研究的沃土。
    有了选题还要抓开题。詹祖权说,学校重视教师的小课题论证工作,无论是省、市级,还是县级教师小课题,要求全县各个学校都必须以集体开题论证会的形式进行,进修学校派出教研员参加开题论证会,进行指导,并要求各校及时将开题论证会简讯上传尤溪教育网,将开题报告上传到指定邮箱。
    为了加强小课题研究过程管理与指导,保证小课题研究按正常进度进行,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制定了小课题研究管理暂行办法,对小课题工作的进展情况、实施方案、阶段性研究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抽查。
    在中期检查环节,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还要求各校(园)以本校(园)为单位,或联合其他学校,以研究课汇报、观课议课、研究经验交流等形式开展中期交流会,使课题组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交流会结束后,各校(园)把活动简讯上传尤溪教育网,把本校(园)的小课题中期研究小结(字数2500字以上)上交进修学校,并以压缩文件打包发送到指定邮箱。
    从2010年9月以来,尤溪县坚持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教师小课题立项达1200多项。
小课题带来大变化
    通过抓选题、抓开题、抓中期、抓过程、抓结题,尤溪县小课题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市教科所今年公布的市级立项课题结题验收结果中,尤溪县课题获得的优秀等级数位居各县(市、区)之首,为省级以上课题申报立项打下良好基础。“首先是区域教研机制在小课题研究中得到完善。”詹祖权说,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学校构建了“三级联动、研训一体”的工作机制,实现了教研主题化、主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课程系列化这一目标。
    与此同时,小课题研究还促进了教研员自身素质的提高。詹祖权说,小课题研究不仅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全体教研员还就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做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
    小课题研究,使课堂教学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老师,我们最喜欢上政治课了,特别是课前五分钟的时政播报,下学期你还继续吗?”尤溪七中的卢佳地老师说,一次上政治课,五个班的学生中只有一人知道现任全国人大委员长,他和备课组商量后,利用课前3至5分钟开展时政播报活动,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还撰写了论文《时政资源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五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尤溪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为了进一步推进“五学”课堂教学模式,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在小课题申报立项中专列“五学”课题,要求教师选题范围从“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学、检测评学”的某一教学环节中细化出具体研究课题。
    詹祖权说,目前全县确定了90项“五学”课堂教研小课题,经过深入实践研究,有效解决了“五学”课堂教学模式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升了全体教师实施“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信心。
    小课题研究要出成果,成果出来重在推广应用。为此,尤溪县教师进修学校要求各校每年9月召开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推介会,倡导教师将已取得的课题成果,及时推广应用到教育教学第一线。“开展小课题研究,有效解决了当前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的理论素质、合作技能、反思能力、科研能力都有了提升,实现了教学即研究、课堂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目标,我们将不断深化、持续做好这项工作。”吴飞说。
(本报记者 罗鸣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5-30 14:10
http://xnjyw.5d6d.net/thread-62528-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1 18:39
http://xnjyw.5d6d.net/thread-61467-1-1.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7-31 17:23
刘军:课题研究要念好“真”字诀  2013年05月29日  作者:刘军 
  ■刘军
  当前,中小学对课题研究越来越重视,科研成果在改进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但在中小学课题研究实践中,依然存在重立项、轻管理,重结题、轻过程,重成果评奖、轻成果转化及应用等问题,导致课题研究形式化、功利化现象日益突出。
  如何把课题研究做得切实有效,真正发挥课题研究在服务教师成长、引领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首要的是要念好“真”字诀。
  课题研究的问题要“真”。开展课题研究,选好题是关键。课题研究者要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进行研究,以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真问题”有助于揭示教学规律、深化教学认识、改善教学实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研究“真问题”,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选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选题,从教师自身课堂实践的矛盾冲突中选题。只有这样,才能生成先进的教育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才是教育科研真正的“科学性”与“方法论”。在课题选题过程中要有研究“真”问题的心态,按照“选题要小,立意要高,研究要深,拓展要广”的要求,科学慎重地选题。
  课题研究的态度要“真”。态度要认真,目的要明确,认识要到位。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可以说,课题研究与教师日常教学密不可分,研究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工作即研究”应是中小学教师科研的基本方向。教师进行课题研究要有长远目光,要真正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不要把目光仅仅局限于进行课题研究就是为了评优晋职、装点门面。既要克服课题研究无用论,又要克服课题至上论的错误倾向,正确把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过程要“真”。一项教育科研课题的实施,是一个从研究假设到理论验证、到组织实施、再到成果推广的去伪存真的动态过程,它追求的是实践中的探索,注重的是过程中的实效。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既要重视“方案”和“报告”的撰写,又不能忽视实施过程的历练;既要重视开题时的“轰动场面”,更要重视实施进程的厚积薄发;既要重视课题的结题验收,也要关注研究过程中材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真正树立“研究过程重于研究结果”的意识,加强课题的过程性管理,在研究过程中把课题做实、做细、做真。
  课题研究的成果要“真”。衡量一项课题是否完成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研究目标,关键是看这项课题是否取得了符合研究内容和目标的成果。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成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因此,课题研究者在梳理提升课题研究成果时一定要客观真实、有特色,不拾人牙慧或人云亦云。课题成果必须是研究者亲自通过潜心研究总结出来的,而不是剪刀加浆糊、复制加粘贴来完成的。对成果的总结要实事求是,全面客观,不夸大也不缩小。要进行认真总结与反思,切实把几年来的工作总结好,把取得的成果提升好,把存在的问题分析好,成果既要有理论的提升,又要有真实的数据及必要的推理过程,而不是东拼西凑、照抄照搬。
  总之,教师只有心存“真”字,才能把课题研究做得从容,做得扎实,做得有效。唯有此,才能凸显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23 16:36


=只需点击此图即可进入《教师生活365》!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26 01:45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