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2013年度教育观察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18 10:51
标题: 2013年度教育观察
不靠谱——我的2013年度教育观察
浙江省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  茅卫东


不靠谱的教育QQ群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3D1&_dsign=d3e76ec5



某天,闲着无聊数了一下,自己居然加了五十多个教育QQ群。加入这些教育QQ群的程序基本一致:先是认识或不认识的网友以教育的名义热情相邀——我一直认为,身为教育中人,愿聊教育之事,当以朋友视之,得到这样的邀请,自然不敢拒绝——然后,在群里冒个泡,受到群主和几位认识的好友的欢迎,彼此寒喧几句;然后……然后大多就设置“不接收群消息”了。

不是我清高,也不是真的怕麻烦,实在是不知道在群里该说些什么,也不知道大家在群里忙乎什么。整天“某老师真厉害”“某老师真幸福”“某老师真不容易”……或者“我来了”、“我也来了”、“我走了”、“明天见”、“上班了”、“放学了”……很有意思吗?

有老师说,在群里,我们和名师“零距离”,大家交流教育看法,探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真的如此?有的教育QQ群定期邀请一些名师进行讲座,听说影响非常好。我观摩过几次,无非是名师把一篇文章分段复制粘贴在对话框里,然后得到一阵阵的惊叹、掌声和欢呼声。难得看到商榷,更谈不上交锋了。参加这样的文字讲座,不如直接去人家的博客,追求什么“现场感”呢。

有老师说,这样的氛围我们觉得很温暖、很感动。现实中,校长总是板着个面让人不寒而栗,名师总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在这里,不管是领导还是名师,我们普通教师都可以很随便地打个招呼,他们也总是很随和地和我们交流,这不很好吗?

我还真不认为这样很好。于是在微博上写了一段话:老师们,让我们减少一点“感动”吧。有的感动,是因为我们一直在仰视,领导或名师的一丝垂青,让我们感激涕零;有的感动,是因为我们被拥戴,普通教师的虔诚和感恩,让我们飘飘然觉得自己任重道远。感动中,可能已经消解了“平等”。其实,咱就是一个老师,别看不起自己,也别太得瑟!

我曾多次说过一句话:“教育,是让人站起来,而不是让人跪下去!”一个站不直甚至跪着教书的老师,何如培养出有个性有尊严的学生?这样的老师建个群抱成团,难道就是为了在网上找到家的感觉,然后自娱自乐一番?



不靠谱的名师们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05

名师们都很勤奋,有过人之处。哪怕是“一课成名”、“一文出名”的,要维持住这份名声,也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但我还是要说,中国的名师太不靠谱。

名师们都在干什么?他们总是很忙,不是在讲座中,就是在赶往讲座的路上。

名师们都在讲什么?他们讲班级管理之道、自我成长之路,他们在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他们告诉老师不用再当蜡烛春蚕铺路石要勇于为自己争名利,哦,不对,名师们不会这般粗俗,他们肯定用的是“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漂亮词汇。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老师,这条路是行得通的。每次讲座完了,他们获得了一批批普通教师的崇拜,也收获了大把大把的银子。

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是的,如果我们还能把目光转移到另一个方向,或许就能清楚名师们的这些行为是何等不堪。

中国教育已经堕落到何等程度,还有点良知的教育中人不难发现。还有多少学校能够坦然地说,我们从不对学生说谎?还有多少校长能够有底气有胆量对各种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说“不”?还有多少教育局长能够为了教育为了学生去和县长市长争论?每年各校的升学率压力,就是教育局长听命于县长市长之后转嫁给学校和老师的。

这一切都是像口号中说的“一切为了学生”?打死我也不信!

在这样的教育现实面前,名师们的那些讲座意义何在?明知大厦将倾,还在鼓励别人粉刷房间,这种行为难道不应该被谴责吗?这样的名师,简直就是教育领域中的传销者。貌似深刻的话语,煽情的演讲,贴心的鼓励,让很多年轻教师迷失了心性,以为不管社会如何变迁,自己可以独立带好学生;以为只要学生认可,毕业后还能拎着烟酒来看自己,就是自己教育的成功。

呜呼哀哉!



不靠谱的减负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77


减负令不知出了多少道,师生还是叫苦不迭。

十月份,多地酝酿高考英语改革的消息再次刺激了人们的神经。据说有的省份可能英语不计入高考总分了,有的省份高考英语总分下调了,还有的说取消高考的英语听力考试。又有人说,这样可以减轻点学生负担了。

我一直对国家如此重视英语教学持怀疑态度。当年小学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时,我就说过,这将会害了一代农村的孩子。道理很简单,农村小学英语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勉强开设英语课,最终将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有可能一辈子都赶不上城里的孩子。因为语言不同于其他学科,开始没学好,以后再改是难上加难。

所以,对高考英语改革我举双方赞同,这也算是给了农村孩子一线生机。如果各地都能够把英语学科从高考科目中去掉,那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不过,这一改革能够减轻学生负担吗?我觉得不靠谱。大家是否还记得当年大学扩张的事。大学刚扩招时,很多人兴奋不已,觉得以后不会再有升学压力了,师生会有好日子过了。事实很快证明这个想法太天真。不争升学率了,开始比重点率了。有的地方甚至不比重点率,就看北大清华有几人。

所以,以为高考英语改革了,学生负担将会减轻,这种想法很不靠谱。在现有的教育格局下,哪怕高考只考一门语文,师生的学习负担也会是沉重的。说到底,如果管、办、评三者不能真正分离,减负将是永远的乌托邦。



不靠谱的家长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96


大家都在一条船上,看到有人在偷船板我既不阻止也不举报,而是跟着一起偷,还沾沾自喜自鸣得意,被抓到了又觉得委屈得狠,甚至大喊不公迁怒于人。我这是不是我脑残?

很遗憾,这种脑残之人比比皆是。今年湖北钟祥某高考考点,上千人因为孩子作弊不成,围攻监考老师。他们中很多人显得理直气壮:“我们要的是公平,不让作弊就没法公平。”

监考,就是为了防止有考生作弊,是维护公平的一个手段。多年前,我曾在一则小文中这样写道:“当我们坐在考场中,看到监考教师严肃的神态时,应该为我们参加的是一场公平公正的较量而高兴;当我们成为监考老师时,我们不是怀疑着考场中的哪个考生,我们看护的是公正、监督的是人性中的弱点。”

从什么时候起,在有些家长眼里作弊才能保证公平?上网搜了一下,发现新华网2009年也报道过一次类似事件。2009年6月8日,吉林农安县一家长因为孩子高考作弊不成,怒打监考老师。那则报道有一个小标题:“让考生家长打人成为个案。”从这几年揭露出来的相关事件看,这个呼吁显然是落空了。

如果不能克服占小便宜的冲动,如果以为公平就是大家一起占小便宜,如果以为按规则办事是傻瓜,如果以为欺负老实人就是强者……这样的家长是很难培养出心理健全的孩子的。

我知道,这些家长之所以不靠谱,是因为还有更不靠谱的东西存在。逼良为娼,你懂的。可我还是想说,哪怕我们不敢抗争,至少也别主动投怀送抱,至少不要因为偷不着船板而恼怒。因为,这样下去,我们会一起葬身鱼腹的。



不靠谱的站着得高分

又要得罪人了。

好像自从“素质教育”这个词开始流行之后,就有一个观点说:“素质教育搞得好,学生的应试分数也不会差。”然后举出很多的例子。

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出版后,很多老师很兴奋。今年,有媒体报道一位优秀语文教师,标题中就有“看电影、听昆曲,站着也能得高分”这样的表述。然后这位优秀教师在讲座中也使用了“站着拿高分”这样的话。

很不靠谱。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事实啊,难道你连事实都不承认?

我承认事实,但不承认这样的表述,或者说,不认同对事实的这种解释。

素质教育搞得好的学校,学生应试的分数不低,甚至还可能高于兄弟学校。很多人只看到了这个学校素质教育搞得好,却没能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一下:如果其他学校也重视素质教育,也搞得很好,这个分数,会是谁高呢?

素质教育搞得好的学校,你们要感谢不开窍的兄弟学校,你们的高分是得益于他们的愚蠢。你们把兄弟学校叫醒了,以后还怎么拿这句话炫耀?

同理,站着也能拿高分,没错,那是因为很多同行还在跪着教书。一旦大家都知道站起来也不会有子弹迎面飞来,你站着一定能拿高分吗?

如果不能改变现行的教育评价体制,如果不能打消成为“人上人”的冲动,如果还是一面“仰视权威”一面“欺凌弱者”,那么,跪着教书就是明智的选择。建议所有已经站起来的老师们,不要再用“站着拿高分”的话骗自己骗同行了,不如直接说:“我愿意选择站着生,哪怕我已被瞄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18 10:56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060af9a3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060af9a3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060af9a3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18 10:56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f4f51ff0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f4f51ff0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f4f51ff0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2 16:01
年终特稿:盘点2013年教育年度辣评

2013-12-07
来源:新华网





  编者按:回顾2013年教育领域“高考改革”、“大学生就业”、“教育公平”、“教育均衡”,一个个熟悉的关键词在吸引我们的眼球之后又触动了我们的心灵。高考改革如何破冰?公务员考试缘何热度不减?小学生临别赠言为了人民币,针对这一个个事件,一组组现象,我们难免有自己的态度,小编特别为您将本年度的教育辣评进行简要盘点,拿出您的态度,听听大家的声音。
  ===聚焦高考===
  图片来源:新华网河北频道沈亚楠
  高考加分“瘦身”:下猛药更要看疗效
  高考报名在即,近日全国各省份相继公布了调整后的2014年高考加分政策,“减”字当头的加分“新政”对加分项目、分值大幅缩减。此次“瘦身”行动,是政府为肃清饱受社会诟病的高考加分乱象下的一剂猛药。要达到还高考公平的疗效,还需将问责进行到底。规范高考加分,减少不科学的加分项目无疑将有助于遏制“加分腐败”,但“瘦身”疗方要真正达到根治加分乱象的疗效,关键还在于落实。
  高考改革,别只在技术层面“打转转”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评价和招生体制才是高考改革的核心问题。迄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仍未破题。无论是科目分值调整,还是加分项目“瘦身”,甚至是放开异地高考,如果只在技术层面打转转,而不去大胆触动根本性的核心问题,预期的目标很难实现,公众也很难真正满意。
  ===功利教育惹担忧===
  “神童”被推到台前莫让“神童”成“仲永”
  单纯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些“神童”已被高考证明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有些人认为天才就需要特殊的培养途径,就应给予更大空间任其发展。但也有人认为,为“神童”创造特殊环境应因人而异,提前接受高等教育不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途径。
  争升学率无异于“教育GDP崇拜”
  不争升学率第一,意味着对教育本质的真正敬畏。当执政者把教育发展的着力点指向升学率的时候,“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 ;意味着对教育本质的真正敬畏;意味着对教育科学的真正尊重;意味着对教育法治精神的真正弘扬;意味着对人民群众教育权益的真正维护。
  加油!努力!为了人民币小学生临别赠言是一张社会理想“试纸”
  “加油!努力!为了人民币!”、“梦想将来有很多钱”……前日,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翻阅学生毕业留言册后,直言“目瞪口呆”,留言中那些庸俗、功利的价值判断让他担忧。孩子是单纯的,会毫不掩饰地说出心里话,他们的理想取向,就是当今社会的“试纸”。如何帮助小学生确立远大而积极的理想,指导学生把理想和行动结合起来,值得教育界深思。
  神题频现引评论:素质教育与无厘头的区别
  近几年,各级神题纷至沓来,引发不少吐槽。正值暑假期间,不少小学生家长在晒出孩子暑假作业的同时,更直呼三观尽毁。“2/3青蛙=?”“脚-鞋袜+草地=?”家长想了半天愣是没想出答案,最终求助网友找到了“有头无尾”“脚踏实地”这样有点出人意料的回答。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要生存确实不太容易,但既然要实行,便要“脚-鞋袜+草地”——脚踏实地。否则,应试教育的硕大身躯硬是挤在素质教育的紧身外套下,人们看起来更是别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2 16:02
===职场之困===
  资料图片来源:红网
  死磕“铁饭碗”是场偏执的旅行
  “国考”大军浩浩荡荡,狂热“公考热”的背后,是每个人对个体命运的思索和人生道路的选择。而审视每个人的动机,不难发现里面充满着幻想和梦想的对撞,充满着忧思和迷思的纠葛。执着与偏执的界线,在于道路的选择。似乎,从未有人说过,考公务员不是正确的选择。关键在于,考公务员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如果是有从政理想、热心于公共服务,那么无疑是社会之福;但如果是想象“一考无忧”,追求特权庇护与灰色福利,那无疑将消解社会活力的奔流。
  高考状元清华才子当保安“名校生落魄”何值大惊小怪
  以县高考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曾在广州外企当白领,后因工作不如意,加之老父亲重病,辞职回乡到小区里干起了普通保安,月薪2000元……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多些人放下虚浮面子和有色眼镜,尊重别人的选择,也不那么狭隘地定义成功、追捧成功,那时,“张晓勇们”就不会再引起莫名惊诧,整个社会也更理性更宽容。
  新“大学无用论”抬头,全社会须反思
  一则成都女孩玲玲上大学遭父亲反对的新闻引发公众热议。虽然她已拿到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父亲却认为“读书无用”,宁愿出钱资助她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元学费打水漂”——“读4年书花费8万元,高中毕业打工挣8万元,来回16万元,拿去买房或开店都能赚钱”。
  这位父亲看似滴水不漏的“经济账”,可谓对中国大学的讽刺。更大的尴尬紧随其后,在某网站为此发起的网络投票中,有七成网友支持玲玲父亲。一时间,新“大学无用论”甚嚣尘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2 16:02
===校园生活===
  漫画:申请国家助学金要演讲比穷。(漫画)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演讲比穷”是一种“道义伤害”
  日前,媒体报道某大学某学院要求贫困生演讲“比穷”,得票最高者可获助学金,引发社会争议。有学生表示:“说是为了公平,可让我们当众‘揭伤疤’,这对我们公平吗?”贫穷并不可耻,可以砥砺人的性格,让人变得坚强,奋发有为。然而,在功利盛行的当下,家庭贫穷并不是件可以拿来宣之于口的事。将学生的“贫穷家底”悉数抖出,显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是不人道的做法。
  “滚去学习”励志背后的教育悲情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这是悬挂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高三(14)班黑板上方的另类冲刺标语。“滚去学习”的潜台词,是通过高考“飞上枝头变凤凰”,与社会底层拉开距离。换言之,“滚去学习”的动力是追求更加富足的物质生活,而不是追求更为丰盈的精神世界。过于关注物质生活和知识学习,却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发育与建设,是对励志的片面化解读。
  大学生“一舍难处,何以处天下”
  “过半大学生不满宿舍关系”,这样的调查结果多少让人诧异。同窗、同宿舍,素来被人们看成是“至交好友”的代名词,然而,如今的一些同窗、同宿舍却形同陌路,水火不容,除了勾心斗角、赌气之外,有的甚至还大动干戈酿成命案。
  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智商高,情商也要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健全的人、素质全面的人。因为不懂得谦让、宽容和谅解,不懂得人际交往技巧,今天,你和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不好,将来,你与你的伴侣未必能处好;与有明显利害关系的同事、领导也难以相处;也可能不懂得与社会上的陌生人群友善相处。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生活工作的环境里,处处有“敌人”,事事心不顺,到处有陷阱,到这种地步,人生也就注定会失败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2 16:03
===拿什么爱你,我的语文===
  网友晒出的听写情况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看央视听写大会,面对写不出“癞蛤蟆”的时代
  日前,在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癞蛤蟆”一词只有30%的人写对。有人感慨:我们的文字书写能力跌得比股票还快。从毛笔书写到钢笔书写,再到电子书写,这一路走来既反映了时代变迁,也折射了文化嬗变。面对这个人们已经开始提笔忘字的时代,不必陷入小文人的那种感伤情境。但应关注的是,如何才能在适应时代变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存与传承文化传统。手写文字的工具性虽已大为减弱,其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却应引起重视。之所以会出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样的活动,本身也已说明问题。当手写汉字正在成为和毛笔书法一样的传统技能,就是到了该考虑如何延续其文化遗产的时候。
  激发“到此一游”的文明耻感
  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刻划着汉字“丁××到此一游”。有人在微博上贴出这样一幅刺目的照片,发布者“无地自容”的心情,也成为很多网友的一致感受。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甚至海外奢侈品商店促销都会挂上汉语海报。然而,很多人也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现代化的过程中,怎能少了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国务院会议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政府机构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在社会管理者那里,文明素养、人的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原标题:年终特稿:盘点2013年教育年度辣评
  原文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12/07/c_125819449.htm
  稿源:新华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2 16:03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2 16:17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f4f51ff0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f4f51ff0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amp;_dsign=f4f51ff0
张中山:救救中小学教师,就是救孩子,更是救中国……作者:张中山  

  
我们经常能从报纸上看到各种报道教师负面的新闻:教师打人了,教师补课了,教师乱收费了……而其它职业的却要少很多很多,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真的因为中小学教师做得太离谱了?其实是这样的,一般情况下,媒体不会惹有权的部门,所以那些部门就不是记者报道负面的好对象。除了这些有权的部门,还剩下学校、医院和一些商业公司,商业公司有红包,一般用红包摆平了记者,而医院是媒体的好伙伴,因为现在的媒体除了地产广告,一个大头就是医疗广告。最后,遭殃的就是没钱没权的中小学校了。我曾经听一个报社的负责人这么和他的记者说,只要是学校的负面,随便上。这已不是什么“幕后”,熟悉媒体行业的人都心知肚明。
现实社会普遍认为:只有拥有数量众多的优秀教师的学校才是好学校,而优秀的教师绝大部分当然只能是来源于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可是中国教师工资收入如此低下,高考时就几乎没有水平一流的高中毕业生会主动报考师范专业的,而水平一流的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更几乎没有人会主动选择教师这个行当的(只是近年来随着就业环境越来越差,才有人愿意选择这个“鸡肋职业”),在这种情况下,当教师的又如何真正优秀得起来,学校又如何真正好得起来呢?更何况,越穷越见鬼,个别领导由于受自己的观念和能力以及当地教育小气候和国家教育大气候的制约,在这主客观原因之下,自己既无法改善本校教师的生存环境,又无法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那就只能是千方百计来用什么签到制、坐班制等等来对教师实行强权统治、高压管理。但这样的管理制度和工资待遇,能“以人为本”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吗?能叫教师能乐于“传道授业解惑”吗?能叫更多的师范毕业生到这种学校任教吗?
从来没有一个行业有这么多的规定给从业者,更没有一个有如此多规定的行业从业者收入低廉得让人愤怒。一个个规定,就是教师们头上的一道道紧箍咒,真得为他们担心,这样的压力他们是否能够承受。且看现在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现状吧!      
一、经济待遇。
不可否认,目前有不少贫困地区,财政收入收不敷出,甚至要靠贷款发工资。为了减轻财政负担,菜篮子补贴就只好让单位自筹,学校向哪儿筹去,因此老师只能望菜篮子兴叹。乡村学校更惨,城镇学校有的待遇他们没有,因此一窝蜂的都跳,乡下的往城里跳,县里的往市里跳,市里的往省里跳,朝其他行业跳。最热衷于公务员考试的,是教师。好多教师,辛苦了一辈子,连一套好点的房子都买不起,当了教师,似乎他们注定就将清贫一生。诚然,从工资卡上看,我们教师的工资确实不比公务员的工资少多少,但从实际上呢?
二、社会地位。
时下流行着一句话来评论老师: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狗还晚,干得比驴还多,吃得比猪还差。在我国,教师对青年一代几乎毫无吸引力。据调查报告显示,在中西部的小城镇和乡村学校中,接近九成的中小学教师心中都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一方面懊悔当年未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而不得不念师范当老师;另一方面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是“双低”,从事这一职业不仅生计困窘,而且“面子”上也没有什么“光彩”。
三、难教的学生。
现在的学生不像以前,大多是独生子女,任性,自私,心胸狭窄,唯我独尊,受不了一点点批评或挫折,是温室里培育出来的带刺的嫩瓜。一个班五六十人,只要有两三个顽皮点,给你任性点,上课的质量就大打折扣。教师是人不是神,在课堂里要一个一个去对付令人头疼的学生几乎不可能。个别学生的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绝对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影响到其他学生的情绪,影响到教师的威信。哪个老师不想把书教好?哪个老师不想把班级管好?但是,老师就是没有办法管好,没有办法教好。学生故意迟到了,你让他站在门口反思,领导、家长说这是违法的;如果当着学生的面批评,就会被认为不尊重学生人格的变相体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找他谈心,他还以为老师巴结他怕他呢!到他一下吧,那你就赔礼道歉,赔偿医疗费,下岗!更有一些所谓“专家”的胡说八道,助长了学生的任性,教师如履薄冰。我曾亲眼看到女老师面对混乱的局面,面对学生“不尽眼泪滚滚来”!偷,抢,泡网吧,斗殴,以大欺小,逃学,课堂上打瞌睡,早恋,抽烟,酗酒,看黄碟,奢侈,攀比……这些难以穷尽的恶习,都需要老师细心帮助改正,老师能忙的过来吗?一个班只要有一个就够你受的了。有时,老师真的怕这些学生。管又不是,不管又不是。管,生怕自己的方法不严密,不妥当,效果不好,一来自己的威信受损,二来万一被家长抓了把柄整死你;不管吧,一个老师的职业天良还在,良心折磨。痛苦啊!如果学生能乖些,勤奋好学,力求上进,知错能改,老师的心里也会得到一丝的安慰,也不至于以整天板着脸,毫无生气。老师的工作是非常细致艰苦的人心工作,没有良好的心态,能做好吗?学生给老师造成的心里障碍实在是太大了。
四、社会的压力。
社会对老师的误解,社会对老师的期望太高,社会对老师的不公正的待遇,是造成老师这个社会角色尴尬的原因。家长通常给老师说的一句话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听着这句话让人鼻子里冒冷气。现在社会舆论里一直反对体罚学生,你稍微不注意,学生就会告你,每句话说出口时都要掂量掂量,你还敢动他一手指头?最近曾经看新加坡的影片《孩子,快跑!》,有一个镜头印象很深刻:一个富家子弟,因为让别的孩子代做作业,被老师发现,父母被请来,这位女教师当着孩子父母的面,用教鞭抽打孩子的背,一直不停的在打,孩子父母在一旁诚惶诚恐的说好话道歉。如果这事发生在我们中国,那还了得!
五、学校的管理。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多如牛毛,规定学期教案写多少篇,工整地详写;作业一周要批改多少次;听课多少节;开公开课多少节;学科教学计划,各学科的培优计划,转差计划,进修计划,基本功学习计划……典型的文牍主义,形式主义。最荒唐的是教案。管理者把写教案认为是备课,教案写的详细工整,就说明该老师备课充分,说明该老师敬业。而对课文的研读、背景资料的查阅、有关教材的研究文章的分析等这些必须花大量时间精力的基本活儿,领导是不看的。所以,老师们只好去抄现成的教案应付。就是优秀老师,也是靠抄教案省下时间来学习思考。老师的生命耗在了抄教案写计划这些毫无用处的无效劳动上。有人统计,老师的无效劳动占老师全部劳动量的80%以上。难怪学校扼杀了许多有才华的老师!评职称,你争我夺,大大小小的领导评上了才有老师的份!哪个正直的老师不愤怒?评优评先,更是凭领导的印象,要给谁就给谁;所谓的民主推荐,由于同行为了各自的利益,很难公正地把真正的优秀教师推荐上来。真正的优秀教师是在教育界是评不上先进的。在学术研究团体中,倒有他们的影响力。学校,非久留之地,不跳槽才怪。
六、过重的负担。
一名普通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的绝不在少数,除了在学校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外,收集教学资料、整理授课笔记等等一系列琐杂的事务几乎总是要在家里完成。除了正常上班之外,也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完整的时间。每天早晨6点多钟或者更早,教师们即从家里出发;晚上跟自习辅导,要到十一点才能回家。初三和高中没有周六休息等等,使老师失去了放松自己的时间。大班额及学生层次的不同,也为老师增添了许多工作量。
我们面临的情况是:目前的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霾。在校内,如学生的总分、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老师的“考评分”等等一类的“分”和“率”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有时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要求既抓教学,又准备各种虚假材料,一时间搞得教师人心惶惶,忙个不迭。更严重的是心里负担。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发现教师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达50%。69%的教师自卑心理严重,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8%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的教师和班主任的压力大于非毕业班和非班主任教师。女教师的焦虑高于男教师,中年教师的强迫症及紧迫感大于青年教师。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70%的教师忍不住生气发火。还有个别教师已经承受不住心理压力,走向极端。
……
最后,只能无奈地微弱呼叫——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救救教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3 00:24
2013,给教育一个更好的明天
2013-12-20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考试“多样化”:人人都能呈现最好的自己
  缘起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直是民众最关切的问题。学生如何从“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中突围出来?钱学森之问如何解答?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选拔人才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在实践中改革,是近年来中高考运行中的关键词。而“多样化”是这个关键词的注脚。
  改革
  《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并对改革的主要内容作出了部署。高考将“不分文理科”“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探索高校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而高考加分政策大范围缩水,北京、上海等地都提到要控制特长生招生比例,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向普通中学倾斜,促进生源均衡。
  实践
  近日,北京市率先公布了新的高考方案,其要点是调整考试内容、试卷结构、考试科目的分值。
  2016年起,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数学仍为150分,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并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宋承祥透露,从2014年起,山东省将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
  解析
  我认为,多样化是招生考试改革的一个突出亮点。从考试形式上来说,减少科目、文理不分科、降低难度、增加题目和现实的关联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学习能力。比如高考语文作文改成两道题,小作文考查学生应用能力,如写公务文章等,大作文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是非常好的尝试。从考试机制上来说,自主招生、一年多次考试等做法,不但更加公平,给创新人才一个出口,也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随机性。
  ——清华附中校长助理徐海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3 00:25
高校有了“法”:现代大学制度迈上新征程  缘起
  虽然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设立学校需提供办学章程,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大学并无章程,也由此导致大学依法自主办学缺乏依据。近年来,随着对大学“去行政化”的呼吁,大学章程的设立被认为是大学从此将正式明确大学内外部权利义务关系的起点,实现“以法治校”。
  改革
  教育部通过《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方法》,要求所有公立高校都要建立章程,并规定章程要包含多项与大学依法治理相关的必要内容:如,学校的登记名称、学校的领导体制、学校经费的来源渠道、学校的举办者等。
  实践
  2013年11月,教育部首批核准了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等6所高校的章程。以中国人民大学章程为例,其规定的八项自主办学权包括:在招生方面,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在学科设置方面,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按照国家学位制度的规定授予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在教材建设方面,自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等多项内容。
  解析
  从已经发布的6所高校章程看,章程制定者都想明确学校拥有的办学自主权,也希望通过教育部门的审核来“确认”这些自主权。
  要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章程成为各社会机构、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必须遵守的大学宪章。这样通过的大学章程,才具有真正的法律效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校长教师“转”起来:让教育回归公平与均衡
  缘起
  择校择什么?择校长,择老师。近年来,为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满足老百姓对高质量教育的强烈需求,从中央到地方连出实招,其中,城乡教师交流被认为是最具实效的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2012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在关于“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部分提出“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强校与弱校,应该在人的有序流动中告别历史。
  改革
  《决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3 00:25
实践  浙江嘉兴市嘉善县实施教师流动试点三年中,38所义务教育学校132名校级领导中66名进行了交流,其中正校长22名,31名校级领导流向农村学校,班子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更加合理。陈岳锋原是嘉善县教育研训中心副主任,流动到泗洲小学担任校长。他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引领,着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三年来,泗洲小学已经成为嘉善县又一所优质学校,学区生源纷纷“回流”。
  解析
  交流轮岗是双向的、全员的,是每个教师职业的要求。双向交流轮岗才能真正扶持弱势地区学校和弱势教师,人人都要参与交流轮岗才能保证资源均衡配置,实现教育公平。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
  减负再出发:构筑有质量的教育
  缘起
  什么是有质量的教育?如何为民众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等问题频发的背景下,这成为教育亟待破解的“痼疾”。在“分数压倒一切”的现实面前,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追求和理念要想真正落地,需要触及教育诸多领域的深层联动和真正回归教育本质的理念指导。
  改革
  《决定》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同时明确“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在今年8月、9月,教育部就曾两度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公众意见,并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
  实践
  一套“绿色指标”体系成为推进上海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这套指标,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定期对义务教育进行“健康体检”。学业负担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师生关系指数、学习动力指数、品德行为指数、身心健康指数、跨年度进步指数等内容赫然在列,一切都朝着“把时间、健康、能力还给学生”的目标行进。
  解析
  要适应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建立健全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情况。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公示等诚信机制,确保材料的真实可靠。实施这一点,大家不是没有顾虑,校长们也有顾虑,综合素质评价怎么评。按现在有些地方实行的情况就是写实性的。这个学生做了什么,学了什么,要记录下来,给招生的院校作为参考。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3 00:26
学分互换: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缘起
  长期以来,与普通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即便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能够在“史上最难就业季”中“逆市飘红”,甚至供不应求,也未能因此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使之成为经济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关键在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改革
  《决定》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同时指出,将“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
  实践
  走进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一时间分不清这里到底是学校还是工厂:教学、研究所、产业同在一个园区,还有不少课程直接“开在了车间里”。纺织服装系教师王俊英把自己的工作概括为3个1/3,“1/3在课堂,1/3在企业,1/3在科研,教师在承担生产任务的同时,进行教学管理,变以前的课堂讲授为车间实地操作”。
  解析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有力支撑,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效突破口。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一是要贴合企业和产业需要。二是要校企合作。三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调“双师型”结构和素质。四是要思考多元办学的问题。
  ——山东省常务副省长孙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4 21:16
逝者如斯夫
——回瞻2013年
湖南 吴同和
《庄子·知北游》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光阴短暂,就好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有资料称,奔跑速度最快的“纯血马”,1000米最佳纪录为53.7秒,以此速度计算,白驹过隙的时间仅需0.085秒!人生呢?从孩童到少年,也只是“忽然而已”。少不更事时,不懂得珍惜时光,任其似箭如梭地从身旁溜走;眨眼之间,长成了大小伙大姑娘!许多人,而立不惑之后,才有了蹉跎岁月的懊悔。我也是如此,小时候只晓得玩耍,没练好童子功;现年逾古稀,尤感时间比白驹过隙还要快,虽惜时如金,虽努力“补课”,也只能秉烛以明。转眼间,2014年的新年钟声又将敲响,回瞻一年的过往,惟余唏嘘矣!
先说说身体。上世纪70年代,我做过中学专职体育教师,冬天敢下河洗澡。最喜爱的体育运动是打篮球,打了40多年;2003年上学期,竟然还参加过比赛!年轻时,经常一天打两场比赛,球友和观众对我的评价是:敢打敢拼,弹跳好,姿势协调中看,命中率也可以。当然,这都是大家鼓励。不过有一点没说错,在球场我并不斯文。曾受过两次伤:一次伤到眼睛,差点失明;一次伤手腕,几个月不能打球。此外,医生给我拔的第一颗牙就是被学生打坏的。大概是因为坚持锻炼,身体底子好,我很少得病。可是退休以后,却好静不爱动,篮球自然是不打了,散步也懒得去;如果下雨,竟然可以连续几天不出房门!朋友们于是忠告:不能“吃老本”,生命在于运动,要加强锻炼!但我没听进去,还是我行我素。今年,终于有麻烦了:上坡下蹲提重物有些气喘,如果爬高爬低,例如换灯清洗抽油烟机什么的,就觉得有点头晕。生日那天,做了个检查,通过脑电图、心电图、B超、照片,CT扫描……终于发现两个病:冠心病和脂肪肝,虽然不严重,但总归要吃药了。
2013年是我从教50年纪念。大约是5月,忽然心血来潮,想在秋冬适当的时候和师友学生们座谈,共同回顾50年的风风雨雨、坎坷艰辛、经验教训、得失臧否……当我将这“一闪念”告知学院几位领导时,他们表示支持;之后征求老朋友老学生意见,大家也认为有必要小结一下,留个纪念。但思来想去,还是打消了聚会座谈的念头。原因是,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自己一点小事怎好惊动大家?后来,写了几句感想,凑了一首歪诗,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1963年,从高校毕业,步入杏坛,至于今,从教50年了!“五十而知天命”,我站讲台50春秋,却不是那么回事。“及冠”时,还有些懵懂;“而立”年,算勉强站稳;“不惑”岁,反而多惑;如今该“知天命”了,可我“知天命”吗?
儿时揖别家乡水,求学育人湘楚中。
柳子桥头参钓雪,帝虞陵下诵南风。
穷经究典频怀古,染翰操觚每欲工。
勤勉劬劳常记取,清心寡欲度春冬。
2013年,我在“中华语文网”上公开的博文不多。主要是因为年岁大了,写文章速度太慢。加之我有个爱修改的毛病,一篇千字小文,改来改去,一直不能定稿;有时怀疑,改了数十次之后,说不定又回到原稿?本来想写几篇心情小记和回忆性散文,凑成一个集子,但也只是心动而没有行动。
欣慰的是,这一年,在大大小小的报刊发表了20多篇小文。这些文章有几个类别。柳文化方面,为第六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所写的交流论文《柳宗元绝句新探》,9000多字,发表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6期;应约撰写的《柳宗元:“千万孤独”的行者》,5000多字,发表在2013年《作文素材快线》;骆正军先生长篇小说《灞亭柳》出版后,书评《思亭描古柳 染翰画河东》,4500多字,将发表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2期。此外,刘立峰先生将策划出版一本柳宗元研究方面的图书(书名待定),由我负责审稿编排。为此,花了大量时间,编选湘晋两地教授学者的柳宗元研究论文,计52篇,31万字,此书可望近期面世。舜文化方面,为第四届大舜文化研讨会撰写的论文《“解愠阜财”与“内圣外王”》,7600多字,发表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期。为参加第五届大舜文化研讨会,撰写的论文《仁孝维系家国和谐》,11000多字,后压缩至7500字,将发表在《船山学刊》2014年1期。高考作文方面,《观试题“面孔” 定备考方略》,2300多字,发表在《考试·语文》2013年4期;评2013年高考作文的《“情结”与“纠结”的碰撞》,4900多字,发表在《考试·语文》2013年11期。此外,诗歌鉴赏类、习作点评类、随笔杂感类等小文近20篇,分别刊发在《语文月刊》《语文报》《语言文字报》《新语文学习(初中版)》及《永州日报》《潇湘》《零陵文艺》等本市报刊。
    2013年3月,应湖南攸县教研室刘爱国主任之请,为该县高三师生作“高考作文讲座”。作为课题指导专家组组长,4月,为零陵区教师进修学校《湖南省“十二五”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课题》论证: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课题《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实施研究》,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扬现代化远程技术教学之长,补本地师资培训资源不足之短,直观网络互补,远近长短结合,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机制,意义重大。
该课题理念前卫,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方法得当,分工合理。不但切实可行,而且具有较大的示范作用。
于我而言,2013年最难完成的任务是到电视台录制《柳宗元永州诗歌说略》。11月底,“潇湘讲坛”顾问杨金砖教授要我讲柳学,我感到压力很大,顾虑重重:主要是功底太浅,担心说错了贻害观众;所讲的内容,没有故事性、趣味性、传奇性,也不通俗,谁都不爱听;年岁太大,多年不上讲台,演播室不像教室,灯光一亮,对着镜头,肯定发毛……但杨教授再三鼓励,我终于硬着头皮接了下来。可是,要找一个“既能体现柳宗元情志品行,又须突出永州地方特色”的入口,真不容易。思考许久,决定讲柳宗元永州诗歌。准备两讲,第一讲,“柳宗元的永州情结”和“诗序合璧作品浅探”两个部分。诗序合璧作品,选取了《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并序)和《法华寺西亭夜饮》及《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第二讲,“山水风物诗歌例说”。选取了《零陵早春》《零陵春望》《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早梅》《红蕉》等8首。讲稿写了11000多字,反复斟酌、修改,最后定稿约9200字。为了少出纰漏,在家里读了若干遍;读一次,修改一次,去电视台录制节目的那天凌晨,还做了最后修改。本打算先在中文系学生面前试讲一次,后来因学校忙于学期结束工作,这个环节免掉了。12月14日上午,在电视台折腾了近两个小时,总算完成了长度约50分钟的前期录制任务。现在进入整理编辑插图制作阶段,估计春节前后可以播出。播出来,能不挨骂,就万幸了。
……
值岁末年尾之际,再一次感谢“中华语文网”网站老师们,是你们给了我公开陋文的平台,给了我发表愚见拙识的空间,给了我与全国各地师友们认识交流的机会。感谢网上各位博友,我们虽未谋面,但如果没有大家的鼓励和鞭策,我不可能有进步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历史不停留,时代永向前,宇宙如斯,人生如斯;我将在回瞻之后,继续前行!
衷心恭祝师友们2014年幸福吉祥!
         
                                              2013-12-23草成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5 11:51
茅于轼:回看2013年大事

0




茅于轼:回看2013年大事
来源:和讯网


   编者按:FT中文网在12月24日刊发了题为《茅于轼看2013年大事 》的文章,对即将过去的2013做了回顾,和讯网原文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2013年已经过去。这一年内发生了许多事情,有大有小。到年底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一年内的大事情。
  首先是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开始展现出与过去有所不同的施政方针。这将对未来五年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有重大影响。在经济上我们维持了比7.5%略高的增长率,而且波动很小,担心持续下滑的顾虑逐渐消退,信心在恢复。在对外关系上中日矛盾不断升温,前景未卜。中美关系平稳良好。中国外交开始向中东和非洲进军。但是中国军费的持续增长,航母的巡视导致周边国家不安。总的国际环境没有向好的发展。
  新领导的亮相有几点非常受到欢迎。特别是反腐败极为有力,而且能切实落实。在市场上已经表现出高档餐馆营业量减少,高档烟酒因需求减少而降价。反对奢侈浪费,已经立竿见影,极得民心。
  三中全会的决议表现出极大的改革决心。大家盼着进一步落实。比如司法独立,农地产权明晰化,取消劳动教养制,政府和市场的功能划分(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打破市场垄断,改善国企的经营,大家都抱着很大的期望。能不能兑现落实,要看遭遇多大的阻力。前一届政府之所以在这些方面进展不大,我猜想并不是不知道,而是很难推动。所以三中全会的决议能够贯彻到什么程度还要看以后的发展。
  近十多年来部门利益快速长大,他们又有制定政策的权力,任何改革如果涉及他们的利益都会碰到阻碍。
  从经济方面来看,保持了三十多年的9-10%的高速增长显然已经转入7.5%左右的中高速度的增长模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简单模仿的后发优势慢慢地用完了,我们进入到自主创新时代。环境代价过高越来越明显,不得不减速保护环境。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也是原因之一。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人口数的减少,使生育红利转变为生育欠债。经济结构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调整结构是有代价的,要付出调整的成本。正因为增速降低是多方面造成的,这一趋势不可能用单一的政策去逆转。我们势必去适应这一新的情况。
  虽然我们经过三十多年的高增长,人均GDP从世界末位上升到中高收入,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只有他们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我们追赶三十年只追了四分之一,其余的四分之三怎么才能赶上去,是不是还要花120年?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到我们和发达国家比较在哪些地方不如别人,进一步增长的潜力何在。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在产权结构上发达国家是私有制为主,中国则相反(事实上也不尽然了)。中国的公有制企业大多数效率低下,浪费巨大。土地的公有制也极大地妨碍了土地的最优配置,使地不能尽其用。在一个缺少土地的国家里土地使用的限制极大地阻碍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在经济运行的规则上看,我们还是一个计划和市场混合的运行制度。二者经常发生冲突。权力配置资源还占相当大的比例。比如对金融业价格(利息率,汇率)的限制,对市场进入的限制,对平等竞争的干涉,都导致经济结构的扭曲。现在中央决定调整经济结构,也决定要让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权力能不能让位于市场还是一个未知数。
  如果解决了所有制和市场化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还有高速增长二三十年的可能。
  当局把解决民生问题当成目前最急迫的问题。但是我觉得重点抓得不准确。其实中国最成功的正是解决了民生问题,人均收入翻了十倍。虽然有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但是即使最穷的人也有显著改善。全球脱贫计划的完成80%发生在中国。全球贫困人口得到最大改善是在中国。
  依我看,中国最大的问题不在民生,而是权力不受监督。而且就民生而言,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源也在特权,在特权侵犯了人权。在市场上不是人人机会均等,各种特权占了优先地位,平民百姓很难有通过努力获得收入晋升的机会。在各种社会矛盾中由于收入分配不公的是绝少数。大多数是公权侵犯人权导致的。因此维稳的重点应该是限制政府权力的滥用,也就是宪政。
  在胡温执政的前十年里,经济方面的成就非常显著。虽然有极其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但是中国的增长率没有掉到7.5%以下。这10年是1983年以来的30年中增最高的十年(十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0.5%,前十年是9.7%)。
  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最失败的是法治的松懈,特权的横行。它的爆发则是在今年的薄熙来案。薄熙来从大连到沈阳,又到重庆,不断被人检举告发。但是他是政治局委员,谁也告不倒他。只有王立军跑到成都的美国领事馆去,成为国际事件,再也瞒不住了,事情才被立案侦查。可见法治松懈到了什么地步,或者特权猖狂到了什么程度。
  薄熙来案可说是中共自林彪出逃案之后的第一大案。和林彪案一样它暴露了中共内部掩盖得最深的方面。而且它们都是把内部斗争暴露成为国际事件,把中共搞得很狼狈,最狼狈的是那些过去大力支持林彪和薄熙来的人。
  但这两件事都有很大的正面作用,都推进了中国走向比较开放的时代,让国内国外的人都更明白中共内部是怎样运作的,它和表面的宣传完全不同。这才是薄熙来案的主要意义。
  对薄熙来的审判也开启了司法审判的新场面。虽然没有现场直播,但也足够透明。这让大家知道,司法公开应该是怎样的。但是这种透明和公开也不是普通公民可享受的,还是对待特权者薄熙来的另类做法。他出庭可不穿囚服,不戴手铐,不剃光头。这让大家知道一个文明社会应该如何对待可能犯错误的人。这是人权的一个重要部分。最近最高法院已经宣布今后不允许在审判时叫被告人穿囚服,剃光头。这对于暴戾成性的当今社会是一付很好的清醒剂。
  审薄案最大的不足是避重就轻。薄熙来最重要的罪行是利用特权侵犯人权,为了私利破坏法治,用家法代替国法。他在重庆干了一系列侵犯人权的严重罪行,许多企业家,警察,平民百姓受摧残,财产被掠夺,留下一大堆错案冤案,这个烂摊子如何处理?在审薄时这方面的事一字未提。他的罪行的受害者如何平反纠错,至今没有一个合理的政策。
  其实薄熙来只是一个典型,全国各地都有大小薄熙来式的人物。他们横行不法,漠视道德和正义,极大地损坏了执政党的信誉,也是社会不安的主要原因。审薄而不解决滥用权力,破坏法治的风气,使得大家对薄熙来结案的期待有点失望。
  最后谈一点国际关系方面的看法。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加强,我国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关注。充分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邓小平要求韬光养晦,实际上已经很难做到,客观形势已经和二十年前完全不同了。但是在对外关系上保持谦虚谨慎,有远见而负责的态度仍然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对人民有利。相反处处强出头,并不有利于百姓的切身利益,对国家和百姓都是不利的。
  在外交主导思想和方针上,要注意到国家利益和百姓利益的区别。有利于国家的事未必都有利于百姓。在外交政策上是以国为本,还是以人为本,这二者是有区别的。以中日之间的领土纠纷为例,以国为本,中国的主张是寸土不让。但是这种态度已经伤害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旅游。我们受了几千年的忠君爱国的教育,认为爱国就是爱民。其实并非如此。现在我们应该对二者的区别有所认识。
  这个问题之所以复杂,因为在日本方面也是不惜损害百姓的利益去爱国。全世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还是少数。所以国际争纷不断。其实大部分都是外交们制造出来的无事生非。更可惜的是大部分百姓还支持这种“爱国行为”。几千年的教育把百姓彻底洗了脑,以至于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利益是什么。各国百姓之间无冤无仇,怎么会有互相残杀的战争?就是那些喜欢惹是非,制造事端的政治家们挑动的。结果是世界和平依然遥远。说不定还有一场浩劫等着我们。(来源:FT中文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5 12:12




2013年12月25日
来源: 新华教育
       核心提示:2013年将成为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最强”改革与“史上最严”减负令叠加。“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将逐步取代“一考定终身”制度——深化教育改革的措施在引起社会震动的同时,也让人们对教育改革细则即将出台的2014年充满期待。回望2013,中国教育利好政策频频出台,中国教育改革在争议中不断前行与完善,展望2014,新的一年,我们对我国教育的未来充满期待。


      教育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完成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部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修改完善,印发实施。方案包括“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等内容。
       教育部副部长解读考试招生改革方案 改变一考定终身
       昨天,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对即将面向社会征求意见的考试招生改革方案进行了解读。刘利民认为,目前我国的考试招生制度存在“三个单一”:一是评价标准单一;二是选拔方式单一;三是入学通道单一。想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展现个性,减轻课业负担,需要对整个考试招生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高考改革方案已出 不分文理减科目学完一门考一门
      国家要改革统一高考,改革的重要基础,就是统筹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自的功能定位。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治贫先重教 国务院新政力补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短板”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李克强指出,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成长“起点”,既是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力措施,也是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的有效途径,关乎国家长远发展。
      教育支出向贫困地区倾斜树立民生支出改革样本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调整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倾斜,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真正造福贫困地区4000多万孩子。在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务院的这一部署突出了民生支出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的改革思路,也为下一步改革民生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切实把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树立了样本。
     教育投入要往“低处”倾斜
     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提出,今后要在保证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和用好管好上下功夫,要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合理确定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专项经费要公开分配办法,强化政策导向,坚持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教育部减负十条征求意见 24小时收到880条反馈
       教育部小学生减负10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发布后,截至昨日上午,短短24个小时,教育部共接到来自社会各界的880封正式意见,同时还有数以千计的意见通过留言、网站评论等方式反馈。
      教育部:减负十条作业量规定再次修改
       教育部近期公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小学生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的规定曾引起广泛争议。昨天,教育部宣布对《十条规定》进行修订后开始第二次征求意见,其中对这部分修改为“—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至六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教育部还表示,将陆续出台小升初办法、中考改革意见、高考改革方案。
      小学生“减负十条”考验改革者三重“落地智慧”
      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近日引发热议。与一年前教育部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时所收获的诸多赞誉相比,这部“待产”的小学生减负新规在民间舆论场遭遇了迟疑、质疑甚至“多年‘减’令如山,负担依旧”的麻木。
        教育部部长:进一步做好随迁子女参加中高考政策衔接
      袁贵仁要求,积极推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督促各地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按照随迁子女在校人数拨付教育经费,尽量满足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在公办学校一时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依法举办的民办学校接受教育。督促各地进一步做好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的政策衔接,让他们公平享有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机会。
     随迁子女在京高考昨起申请 须满“6年社保”条件
      2014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考报名申请正式启动,2014年本市高考报名由此拉开大幕。这是本市高考首次对非京籍学生开放。记者从多所学校了解到,部分在这些学校就读的非京籍学生昨日并未提交申请,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父母难以满足“进城务工人员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已满6年(不含补缴)”的条件,他们中的很多人将因此放弃在京高考。
   广东符合条件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报名须知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37号)(以下简称:通知)规定,在我省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居住证、按规定在广东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2014年在广东中等职业学校(含中专、职中、技校)毕业,并有3年完整学籍的,可报名参加“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报考高职院校。
   上海公布2014年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本地学校实施意见
    记者23日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获悉,2014年起,来沪人员持《上海市居住证》、积分达到标准分值(120分)且满足其他相关条件的,随迁子女可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招生考试方面,享受与本市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教育服务。
          遴选排除干扰 建立退出机制 院士制度怎么改?
      19日,随着53名中科院新增院士和51名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单的公布,2013年两院院士增选尘埃落定。近年来,围绕院士评选和院士制度的种种质疑、争议,一直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社会上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期待。现行的院士制度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改革才能让院士真正回归荣誉称号?
      我国院士制度将进一步改进完善 与物质利益脱钩
      记者从正在此间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获悉,我国院士制度将进一步改进完善,目前中科院等部门正在开展调研、征求意见等工作,相关专题研究报告和总报告将于今年完成。
       院士退休制度今后将强制执行 或在70岁以上退休
      昨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记者从有关人士方面了解,这可能意味着今后将实施强制性的院士退休制度,具体制度还需两院讨论后推
      院士改革提案直指两弊端:终结终身制 去官员化
      院士作为国家科技、工程领域的支柱,对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最近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成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下5188米的下潜纪录等等,都有院士的贡献。但随着世界一些国家为了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推动经济复苏增长,克服全球共同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纷纷加大科技投入,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这也对我国两院院士和科技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教育部推进高校招生信息“十公开” 自主招生须公开考生资格
      今后,高校招生结果,包括考生个人录取信息查询渠道和办法,高校分批次、分科类录取人数和录取最低分等信息都要公开。教育部昨天发文,推进高校招生信息做到“十公开”。
      教育部:高考加分考生须公示个人信息
      为适应人民群众对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教育部近日出台 《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
      高考加分瘦身:压缩人为可操作空间 乃“裸考生”利好消息
      2010年底,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高考加分“新政”,要求各地从削减加分项目、下调加分分值、限制加分使用等方面做出全面调整,2014年起实施。记者看到,全国各省份近日公布的加分新政策“瘦身”力度普遍较大,其中,以往加分乱象重灾区的体育加分项目被要求不超过10项,优秀学生等鼓励性加分因其评价主观性强或被降低分值或被取消加分。
       全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已建立起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制度
       2011年11月至今,全国学生营养办会同有关部委先后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对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如何推进提出了明确要求。据了解,这些制度涵盖了技术规范,工作制度,结合推进特点制定的单项指导文件等。其中,教育部、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审计署、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五个配套文件,厘清了政府、部门和试点学校各自的管理职责,明确了供餐内容和模式,并重点对食品安全管理、资金使用管理和食堂建设管理等主要方面提出了要求。
      教育部:让那些从孩子嘴里抢食的人身败名裂
      10月17日,全国学生营养办召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3年秋季视频调度会议。教育部副部长、全国学生营养办主任鲁昕在会上说,对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安全问题,要加强财务管理,坚持透明操作,严格落实内控制度,加快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让那些从孩子嘴里抢食的人身败名裂。
      全国学生营养办:建立营养餐供餐准入和退出机制
      全国学生营养办日前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有关工作。通知要求建立供餐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招标确定供餐单位,并向社会公示。采购过程要向社会公开,杜绝“暗箱操作”。
      让更多农村娃吃上免费“营养餐”
      去年我省在周至等43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县(区)农村义务段学生中启动营养改善计划,由中央财政为每生每天提供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以改善农村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状况。今年将继续实施,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4元,一学年按200天计算,所需经费由中央与地方共同分担。
         教育部:乡村教师收入将超城镇教师
      针对边远贫困地区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老大难问题,中国将通过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给予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重点项目,进一步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部:明年义务教育老师拟定期异校轮岗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昨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介绍,教育部正就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相关规定,“相信明年上半年一定能出台。”
      教育部:600多个县探索农村教师补助 100万人受益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9月13日印发《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对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以下简称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报告指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几方面问题。一是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及管理机制仍需完善。在生源分散的山区、边远地区学校,如果按照生师比核定教职工数量,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际需求。二是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学科结构不匹配,很多农村中小学缺少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及信息技术教师。年龄结构失衡,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多年未补充年轻的新教师,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三是边远艰苦地区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优秀教师派不进、留不住。四是一些地区还存在低薪聘用代课教师的现象。
       教育部将划定“师德红线” 对教师考核有一票否决权
      为人师表,行为示范,这本来是老师的职责和使命。但近年来一些违反师德的现象在中国教育界屡见不鲜,从教师收受学生礼品、体罚学生,甚至严重到校长猥亵女童等一些事件的发生,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3日,中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将在年内划定“师德红线”,并把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对教师的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一纸规范能否遏止师德滑坡?——专家聚焦教育部新规
     “现在更应该关注教师队伍是不是按照职业属性来建设的问题,不然师德就沦为空泛而谈。”熊丙奇说,当前行政对办学过多干预,设立诸多不合理的考核指标来评价教师,让很多教师被非教学工作任务折腾,产生强烈的职业倦怠感。
       教育部划“师德红线” 骚扰、性侵学生或被开除
      教育部网站发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明确骚扰学生、遇突发事件不保护学生人身安全、收礼或有偿补课等十余项行为属于“违反师德”,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处分。公开征求意见时间截止到12月18日。

         教育部:评判高校科研能力不再过分依赖论文
    今后,在高校科技评价及教师评聘、收入分配中,科技项目与经费数量过分指标化、目标化,过分依赖论文、项目专利等指标的情况或将得到改变。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对高校、教师的科研评价,将实施分类评价,不搞一刀切。
     教育部副部长:要坚决改变单纯以论文著作为主的科研成果评价方式
    “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功能,高校要深化科研评价综合改革,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27日,在成都举行的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2013年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作出上述表示。
       教育部将严处论文作假:学生可开除老师可解聘
        近日,教育部出台《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出了具体的处罚规定。按照规定,购买、代写论文者都要受到严厉处罚。
         教育部新规:学位论文作假将面临“史上最严处罚”
         记者31日从教育部获悉,首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部门规章《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将于2013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根据规定,论文作假者将被取消学位申请资格,而为他人代写、出售学位论文者以及作假者的指导教师、学校等也将面临处罚。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6 20:52
翻阅2013:教育改革,当多啃硬骨头

文章作者:赵婀娜 来源:人民日报 2013-12-26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关键在于找准突破口,敢啃硬骨头。也就是说,必须从老百姓最期盼最关心的热点改起,从制约教育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
    思想观念的束缚、体制机制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些难题形成倒逼态势,亟待破解之道。在这些硬骨头中,哪个最难啃?大概英雄所见略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改革难在育人机制与选人机制、用人机制的相互协调,考试招生制度既是枢纽,也是闸门,既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既是改革的重点,更是突破的难点。特别是高考改革,担负教育分流和选拔人才的重任,既要保障公平,又要讲求效率,因此可以说是当前教育改革最难啃的硬骨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联合调查显示,78.3%的教育局长认为,当前迫切需要推进的教育改革是“考试招生制度”。因此,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先啃这块硬骨头。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
    比如,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虽然近年来呼声很高,但不可忽视的是, “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情况屡屡发生,使高校办学自主权陷入“放放收收”的怪圈。如何走出这种误区,关键在于坚持放权与监管同步,确保放而不乱。在加大放权力度的同时,政府应当创新管理方式,运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拨款、信息服务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高校则必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章程建设,健全自主权有效行使的自律机制;同时强化社会对高校的监督,确保高校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比如,中小学校长教师流动。为什么一些地方治理择校乱收费、推行就近入学,阻力那么大?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差距大,而最大的差距就是师资。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既是事关全局的大事,也是一件难事。这是因为,交流轮岗直接关系到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利益,处理不好就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影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甚至对社会稳定带来压力。如何立足中国国情,就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提出新思路、拿出新办法、推出新举措,这块硬骨头不能不啃。
    再比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目前,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达14万所,在校生人数3911万。民办教育在丰富教育资源供给、提供多元选择、缓解财政压力、激发教育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民办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民办学校的法人属性、税费优惠、产权归属等方面,仍存在不少政策和法律障碍;教育界内外对民办教育的歧视现象仍很普遍;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尽如人意,社会保障水平与公办学校教师差距较大……能否真正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这对于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至关重要。
    要啃这些硬骨头,离不开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凝聚高度共识,形成强大合力。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智慧,广泛听取百姓的真知灼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才能破浪远航。 版式设计:蔡华伟
    “一考定终身”有望破坚冰
    考试招生改革,对教育改革而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2013年,高考录取“最强”的一次改革开始布局,这最为民众所关注,也成为教育界内外关注的焦点。
    北京教育考试院等单位正在就2014年北京高考内容改革进行研讨。
    教育部负责人表示,高考改革分两个方面,一是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二是改革高考科目。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探索高考“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
    大学招生录取改革也分两个方面,一是普通高校(本科)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二是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
    同时,小学升初中,将推行九年一贯制直升或学区化升学;初中升高中,将实行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
    据了解,教育部已经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4年上半年,国家可能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2017年将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2020年可望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6 20:52
减负破困局 各方有责任

    12月5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透露,《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将择期印发,再次让“减负”成为公众热议的“关键词”。

    2013年全年,全社会对“减负”的关注始终热度不减。先是年初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再到年中人民日报等媒体对“如何走出减负困局”,避免“越减越重”之怪现象的连续关注,之后,还有年终的教育部“重拳出击”——《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向社会征求意见。

    要说“减负”,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长期以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受到社会各领域的高度关注。但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减负举措,这一沉疴却始终未能得到根治,甚至出现“越减越重”的尴尬局面,久而久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竟然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大难”问题。

    减负之难,并非难在无解,而是牵涉利益主体诸多,问题纷繁复杂,是一个牵扯社会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难题究竟该如何破解?

    首先,应该从教育内部入手,向课堂要效率、让老师提水平、让学校强管理。从作业量、上课小时数、考试次数这些教育教学最基本的内容管起,真正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完善考试制度,打破一考定终身,走出一条稳健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选拔方向。

    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呼唤理性的社会价值观和用人观,营造教育回归本真、科学育人的文化氛围,从而避免“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现象再次发生。

    将孩子从课业负担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努力的,有学校、有家庭,更有政府。

    育人应重道 师德须从严

    教育部近日发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教师收礼、有偿补课、体罚学生、骚扰学生……将受到相应处分。

    2013年,一些学校发生教师毒打学生、校长“性侵”学生的恶性事件,引发了社会各方关注,师德问题成为社会热点之一,令人痛惜。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教师,自身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向学生有效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及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但是言传,更是身教。许多优秀教师以自己的高尚道德影响了学生的人生道路,这种无言的教育会令学生们刻骨铭心。

    在社会安身立命,人人都应有道德约束和法律底线。每一个职业都要讲求职业道德,教师这个职业对于道德的要求更高。“性侵”事件已经超出了道德的范畴,作恶者必将被绳之以法。

    课堂授课浮皮潦草、课下有偿补课却劲头十足;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这些有损师德的行为之所以比其他行业的恶性事件引发更多的关注,原因之一是教师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的,曾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语。

    师德是高尚的情怀,是无形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说,师德就是人心,是良心。因此,塑造高尚的师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刚性的措施,提高职业准入门槛,严格管理手段之外,还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还要给广大教师更多的理解和体贴,比如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政治待遇,让他们在社会上真正有一定的职业优越感。

    给予老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对于师德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定,师德底线,不容突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6 20:53
幕课汹涌至 学习将变革

    不久前,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平台正式发布。依托这一中文MOOC平台,包括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在内的中国首个名校联盟——九校联盟(C9)有望实现学分互认。

    尽管早已预料这一天终将来临,但当这一天真正到来时,我们还是无法不惊诧于它来的竟是如此迅猛。2013,一场有关“教育模式”的大变革在全球蔓延开来,这就是大规模在线教育——“幕课”。

    如果说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把他的人工智能课程放在网上,吸引了19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人注册收看还是“无心之举”,那么,包括斯坦福、普林斯顿在内的33所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建立在线免费课程就已是谋划良久了。

    就在国外在线教育风起云涌的同时,在中国,在线教育也是生机勃勃。大学视频公开课、大学资源共享课、国家开放大学“5分钟视频课程”陆续推出,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等高水平大学高调加入国外“幕课”平台。

    一瞬间,我们突然发现,学习也正因互联网而改变,教学模式变革的一场“数字海啸”即将来临……通过“幕课”,学习已逐渐不再受到身份的限制。学习著名高校的课程,聆听著名学者的教诲,只要你有一台电脑和不那么慢的网速,就可以实现。在高校内,在线学习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已被采用,教育界一直倡导的“翻转课堂”将真正有可能实现。未来,课堂的功能不主要是知识的教授,而是评价与交流。

    多年前比尔·盖茨就曾预言:“以后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质量最佳的授课内容,这些内容比任何单一的大学都强。”2013年,这一预言几近成真。

    破解就业难 打好组合拳

     12月6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2013年,“大学生就业难”再度成为年度民生话题的“热词”。

    这一年,一边是创下历史新高的毕业生规模,699万人,较2012年增加19万,再次刷新纪录;一边是计划招聘岗位数的下降,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

    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人们无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走出校门就失业,也成为许多本应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

    面对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群体,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部同相关部委努力调整和完善就业政策,出台新的就业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从开发更多的岗位、到关注重点群体、再到全力实施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各地也纷纷通过举办重点行业网络招聘会、大中型企业与毕业生网上双选月等形式提供就业岗位,引导毕业生积极、理性就业。

    但我们知道,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症结在于“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许多大学生不愿到国家需要的重点行业和偏远地区就业,一方面是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完全匹配。

    因此,除了通过政策、观念来引导大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就业之外,调整大学人才培养方向与模式才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率的根本之道。

    可以预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仍将任重道远,从大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下功夫,真正破解结构难题,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我们充满期待。记者 赵婀娜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30 20:39
2013年全国教育十大新闻

文章作者:杨碧玉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评选
  2013年全国教育十大新闻
  1.习近平向联合国“教育第一”行动发视频贺词 让13亿中国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
  9月25日,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在联合国总部举行。活动一开始,与会者观看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为活动发来的视频贺词。习近平对“教育第一”的倡议表示坚定支持,并提出努力让中国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引发关注
  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下,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并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等做出决策部署。
  3.最新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发布 4%目标如期实现
  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公告显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2236.23亿元,占GDP比例为4.28%,比上年的3.93%增加了0.35个百分点。中国如期实现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4%目标,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4.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启动 293个县通过评估认定
  5月17日至18日,教育部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现场会,正式启动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工作。这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进入均衡发展新时期。目前,全国共有22个省份的293个县通过评估认定。
  5.全国统一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建立 中小学生“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9月1日,全国首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中小学生学籍号与身份证绑定,“一人一号,籍随人走,终身不变”。年底,覆盖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统一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电子学籍系统的建成和应用,实现了对学生数据的动态更新和监管,有助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标志着中小学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6.大学章程首批6高校实施 中国高校迈入宪章时代
  11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经教育部核准发布实施。这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批高校章程,标志着我国高校章程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7.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 研究生奖助体系全面建立
  2月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2月28日,《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印发,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同时设立国家奖学金。7月29日,《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将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设立。这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奖助政策体系的全面建立。
  8.北大首开网络公开课 “慕课”引发在线教育热潮
  9月23日,北京大学首批大规模在线网络开放课程(“慕课”)在edX平台开课,面向全球免费开放,首批4门课程开课后即受到国内外学生的追捧。这是中国内地高校首次在全球网络公开课平台开课,也是在线课程在我国高校课堂的首次应用。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也纷纷加入“慕课”,“慕课”带来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冲击波。
  9.《通用规范汉字表》发布 信息化时代汉字有了新规范
  8月19日,国务院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该字表是继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后的又一重大汉字规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规范的总结、继承和提升,也是信息化时代汉字规范的新起点和新发展。字表共收字8105个,其中常用字6500个,比原来的通用字表减少了500个。
  10.首次太空授课成功进行 6000万师生同听一堂课
  6月20日,在距离地面300公里的天宫一号里,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太空为全国学生授课,共同完成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实验。这是我国第一次尝试利用航天飞行开展科普教育。放飞科学梦,追逐中国梦,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通过电视直播感受了科学的魅力。(易鑫 翁小平/文)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31 12:40
致敬,二零一四


赵福楼
每年新旧更迭,都有一文来展望。其实,日常生活里往回看的时候居多,总是徜徉在记忆里,活跃的都是过去的人与事。如此容易增加老态,所以用年轻人的思维,放眼在未来,说一些话来勉励自己。
今年这篇文章写得吃力。五旬快要登顶了,慢慢知天命,所以需要放弃一些,少说话,少浮躁,应该取生命安静的状态了。日前,长久不联系的同学来问:怎么样?我说,活着。他便说,这就好,生命诚可贵!我说,活着不易呀,过去的日子长,前头的日子短了。他说,不敢这么想,或许还有二十年的好活。
一般而言,在过午的年龄,生命体正在一个高坡上缓缓滑落。以舒缓的状态西下,与太阳同步,或许可以潋滟一池秋水。
2013年,一个个新鲜的日子消磨掉了。接续的日子都装帧在新的日历上。我的脚步也会在新的园地徜徉,未必是急匆匆奔着什么去的,不为索取,不为功利,不为结出那个果子来。可是,还期待着,每一天都是开花的——心花开放!
生命体被推动了,上而下,再上再下。重复这样的过程久了,时有疑惑,这样的坚持是不是应当。所以,与同事、同道,还有拜师的学生老师都说,倡导改革这么多年,除了在自己的课堂,在自己身上,我的想法转化为了行为。而做了十余年的教研员,总是感觉无力无助无奈,甚至觉得期待与热情都如燃烧的薪柴要成为灰烬了。
期待不是一簇火。在静谧的夜空,看繁星点染。在想,或许我是奔着演化为一颗星的超脱而去的,以生命之火煅烧、淬取、修炼一颗心。
夜色里,萤火与星光,如此细微。这是心火燃烧而汇聚起来的奇观!
活在生命的半坡,还有眷恋。今年带了几个研究生,看到她们年轻,我脑子里出现的叠加画面就是我的孩子,她们与我的孩子同龄。我以为她们是我的孩子。不自觉与她们说话,就不外道,就希望她们有新的思考,有所成就。
人类是有文化传承的,生命的长跑在途中有接棒的设计。我在过去疾步而跑,以为可以跑出很远,而今则想着,怎么交出这一棒,要她们跑出新的速度,跑到新的境界。
一生里,我们用了太多时间要证明你是什么,所以给自己增加了若干名号,然而迷失了自我。见了陌生人,要人引荐,说一长段话,多恭维;或者为人递上名片,说明你是谁,做什么;时不时还被人邀约到人群里发言,或者坐在会场的前排。
如果要我选择在二零一四年,有自己的生活,我希望慢慢被淡忘,一件件剥离自己身上的包装。留下的本真,就是我的热爱。
爱我的家人。他们过去太多爱我,而我回应他们的太少,总以忙碌为藉口,疏离他们,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我却在很远处。他们始终原谅我,不以为我的疏离是不爱。
同样疏离的还有朋友。拒绝了太多的邀约,与他们增加了陌生,还被人视为孤傲不可亲近。我今天作出这个决定,以后来的岁月来补偿,爱他们,用更多的时间与他们一同欣赏西天的云霞。
也爱文学,爱语文,爱与我同道的老师,在最大程度上理解他们,少批评,少说冷话,多理解,多鼓励,也多善意的帮助。以教师行动可以改变的,是具有局限性的课堂,未必是我们的老师不可爱,或许是他们在职业的奋斗里,就如我所经历的一样,爬坡,滑落,再爬上去。
其实早就以秋叶自居,可自嘲的成分多。而今改个名,加了一个词缀——斑驳。这与秋凉的心态吻合,也不断给心火降温。在今天的世界里,很多人都不能心静,躁动不安。我也如此。
取心静的意味,不是要自己做一个寒江钓客。
不以岁月为凄凉,也不计较生命之短长。所活着的日子,所经历的人事,都是命运给予我的馈赠,若能安静品味,西阳西下的时光更比骄阳似火的强势多出韵味和美感。
二零一四,来牵我的手。未来也是一路风光。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31 12:41
2013年,我很累,但我更幸福
安徽省阜阳市铁路学校 特级教师 武宏钧
马年的脚步近了,我已经听见了嗒嗒的马蹄声。回望2013小龙之年,白天的太阳,是我对生活浓浓的热情;晚上的月亮,是我对生活绵绵的思念;春天的和风,是我对幸福真诚的问候;夏天的绿叶,是我对幸福诚挚的深情;秋天的细雨,是我对幸福无尽的思念;冬天的白雪,是我对幸福纯真的友情;倾听新年的钟声,犹如年轮的呼吸,簇拥着我们共同的梦,2013,我很累很累……
2013年,对我说,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字,一个平平常常的过程,而是大江流不尽的乡愁,是早生的华发,是一个个不眠之夜和不敢轻易触动的往事。一年来,我经历过喧嚣,也经历过落寞。一年来,弹指一挥间。一年,如果你的追求破碎为一堆瓦砾但从始至终没有放弃,也许你能在自己的领域里独树一帜。
2013年,我有辛酸有苦辣,但更多的是幸福。2013年,我不得不整日惶恐,不得轻松。我心太累。其次,从我的付出看,每天从早上七点半到晚上九点,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处理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纠纷、安排日常班务、联系家长、夜间查寝,哪得半点空闲?学生形形色色、思想复杂、随时变化,社会上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早已使他们不再像人们想象的那般单纯,要让每个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有谁能轻轻松松自如应对?我无丝竹悦耳,却有案牍劳形,幸福何来?作为老师,我付出了劳累,收获了清贫,我不幸福。但是,事物总是相对的,失之东隅,却可收之桑榆,作为老师,物质的清贫,却造就了我精神的富有。我又是幸福的!点点滴滴的小幸福汇聚起来,也能给我温暖,慰藉,让我满足,自豪。
2013年,当我看到学生通过我的教育而学有所成时,我感到幸福。
你想吧,当那一双双对知识充满渴望的眼睛,在我面前闪烁出喜悦与满足的光芒时,我能不幸福吗?当那一张张不断向我提出“为什么”的嘴,终于轻轻溜出一句“哦,我明白了”的时候,我能不幸福吗?当那一个个总要想出些“歪理由”的脑袋瓜,再也提不出与我相左的意见时,我能不幸福吗?当那一颗颗做了错事还桀骜不驯的头颅,终于心悦诚服地在我面前低下时,我能不幸福吗?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步步攀升时,当学生从我的手中自信地走向中学时,当学生能勇敢而自豪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能不幸福吗?他们,就是我亲手雕琢出来的一个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啊!他们,就是我用心血浇灌出来的花、的苗、的树啊!我怎能不由衷地感到幸福呢?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为他们取得的一点点成就而深感幸福!
教学相长,在我给学生以帮助的同时,我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了许多,获得了幸福。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也将一天天老去。但是,我的学生,一批又一批,永远是那么年轻,永远是那么快乐,永远是那么充满朝气与活力,永远是那么富于想像和创新。和他们在一起,我的心也变得年轻,变得快乐,变得充满朝气与活力,变得富于想像和充满创新的激情。我是教语文的,我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写一篇随笔,我每天就要看几十篇他们的文章。同事们都问我累不累,我说累,但我又不累。累的是我为此而几乎没有了休息的时间,不累的是我从他们身上得到了幸福。透过那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我看到了一个个新奇的世界;透过那一句句稚嫩的感叹,我看到了一颗颗水晶般的心灵。他们能写出新颖得让我折服的生动比喻,他们敢写让你我瞠目结舌的夸张;他们有一碰就碎的玻璃心,他们有比天还大的愿望。每天与他们在一起,我就有用不完的力量,支撑着我勇敢自信地走向前方。从他们的身上,我收获了幸福,坚定了理想。当学生向我敞开心扉时,我收获了信任,嗅到了幸福的芳香。
2013年,我选择了随笔,选择了写信,选择了谈心,毫无保留地对我献出了信任。学生们在我面前坦诚地诉说,在我面前纵情地哭泣,在我面前企求理解、宽恕和抚慰。而我,在他们最迷惘、最无助的时候,敞开胸怀,耐心聆听,用真诚而温暖的话语,点亮他们黑夜里的灯,抚平他们受伤的心灵,让他们走向成熟,变得坚强。这时,我成了他们的导师、他们的朋友、他们的依靠;这时,我体验到了世界上最真诚的信任,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为此而骄傲,我为此而幸福。
有付出总有回报,一个个小小的回报,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2013年,我们的学校荣获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单位称号!
2013年,我们的幸福大课堂荣获安徽省十年课改一等奖!
2013年,我们幸福大课堂案例被评为第三届中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2013年,我发表了22篇文章。
2013年,我出版了12本教育理论著作。《创新作文试验教材》5本,《幸福大课堂丛书》(《幸福课堂的管理细节》《幸福课堂的心里辅导》《幸福课堂的习作教学》)3本,《基础作文的理论与实践》一本,《武宏钧教写作》一本,《智慧语文教师的方程式》一本,《幸福体验式作业设计》一本。
2013年,在博客上发表文章30多篇;2013年,我上了十多节公开课;2013年,我做了十多场学术讲座;2013年,我指导过的弟子有3人成为特级教师,有3人公开出版了理论著作,有二十多人发表了论文……
2013年,有过风有过雨,有过成功有过挫折,但最主要还是坚持,坚持才能见到曙光。“贵在坚持”,虽然很辛苦,也很累,但苦乐交错,看着自己慢慢成长,自己的生命慢慢延长,自己的智慧慢慢增长……
幸福很简单,简单得在它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根本无从察觉。在寻找幸福的大军里,我们缺少的是标榜"真正幸福含义"的旗帜。幸福是一种感觉,你感觉到了,便是拥有。珍惜全部的拥有,就是最幸福的人。
时时在想,幸福离我有多远?却被自己一个一个的理由推翻,原来,幸福一直就在我身边。很小很小的时候,有亲人温暖的怀抱,有可亲可爱的伙伴陪着自由的玩耍,一起唱着的歌如鸟儿的欢叫声回荡在大自然赐于的每一个脚落,那个时候,幸福就在身边。
时间逝去,我们都在成长。成长中的我们,在一次次考试结束后捧回的奖状,在一次次得到肯定和赞赏的眼光中,在一次次战胜困难的时候,都会领略到幸福的滋味,虽然当中多了一份苦恼,可是仍然感到了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成长的过程里总会有些意外的惊喜和意外的悲伤跳跃在眼前。一个可以随意撒欢的年纪是乎渐渐远去,似乎生命中最初的纯真就那这样恋恋不舍地留在当初那纯粹的心性里了。当面对这世界层出不穷的复杂时终于忍不住在眼神里注满了无奈时。我理解的少年时那段时光的可贵。
长大以后,面临着爱与恋的欢喜、痛苦、纠缠,发现自己再也不是那一张白纸,上面有了太多太多的图案。经历着一次次的爱过后,痛过后,猛然发现幸福来得很快,走得也快。只是,幸福还在的时候,没有努力抓住它,是自己放走了幸福,回到原点,一个人孤独的走。也许很多人也一样,幸福在的时候,淡淡的,一旦失去了才知道拥有,可那个时候,幸福不会再停下脚步来等你,不会的。
人生不停地在岁月的变幻里交错,许多曾经很特别的经历都在脑海中慢慢平息,甚至消失得没有了踪影。偶然有些回忆都如风掠过时起伏荡漾。人生似乎像电脑的浏览器,一旦选择了链接就注定无法回头。想回头,也是已不愿或者已不能了。于是只有继续朝前走,即便是已经身心疲惫!
于是我在那刻起我便开始告诉自己,幸福离我不远,也许她正在什么地方等着我的出现,有缘则会相遇,无缘则会擦肩而过的躲开。从此一切释然。
一直都觉得自己离幸福并不遥远,却总也找不到,于是用心去做一个漂泊的人,却在不知不觉间好像离幸福又近了一步。
也许,幸福并不是一种完美和永恒,而是心灵和生活万物的一种感应和共鸣,是一种生命和过程的美丽,是一种内心对生活的感觉和领悟。就像花朵在黎明前开放的一刻,秋叶在飘落的短瞬间,执手相看的泪眼,心中的月亮圆缺…那每个快乐的时光都是幸福的。
幸福是什么?是自己内心的感觉,而不是别人的评论。真正的幸福和悲哀,只有自己才懂,每个人的幸福含义,都不会相同吧?宝马香车,富贵荣华就一定幸福么?竹篱茅舍,小几清茶,短笛长箫,和你的最爱相视一笑,谁又能说不是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呢?然后终于明白了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你感觉到了,便是拥有。珍惜拥有,便是幸福。
幸福,远不止这些。幸福,是简单的;幸福,在于去感受;幸福,伴随我一生;幸福,永远那么的美好。当我们换个角度看待事物时,或许有些事都是幸福的。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简简单单的幸福吧!
2014马年即将来临之际,我的博客朋友们,当您与家人团聚之时,有没有想过为身边的亲朋好友献上一句简单的新年贺词?
2014马年即将来临之际,我轻轻地告诉我的博客朋友们:幸福卫星跟踪你,快乐导弹瞄准你,财富墙支指向你,祝福子弹围剿你,幸福新年向你开炮:马年吉祥!
一年一年开心过,开开心心,一生快快乐乐,一世平平安安,一家和和睦睦,愿你生命中的每一个愿望全能得到实现!马年新春快乐!
2014马年即将来临之际,我开心地告诉我的博客朋友们:十面埋伏是雄心,破釜沉舟是决心,完璧归赵是忠心,程门立雪是虚心,卧薪尝胆是苦心,愚公移山是信心,绳锯木断是专心,精卫填海是恒心,大展宏图需八心,朋友您可别花心。
2014马年即将来临之际,我真诚地告诉我的博客朋友们:送您一副对联!上联:该吃吃,该喝喝,遇事别往心里搁。下联:泡着澡,看着表,舒服一秒是一秒。横批:开心就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31 12:43
2013,我之“最” 

丁卫军
怎一个匆匆,2013,就这样走过去了。盘点2013 ,那些事,那些“最”,让我难忘。
最揪心的事——莫过于儿子的眼疾复发。在元月15日的晚上,儿子和我说:“爸爸期末考试结束再带我去上海看一下眼睛吧,最近感觉不好!”我的心随之“咯噔”一下。也就是儿子这一句话,直到现在失眠一直伴随着我。元旦开始,儿子为应付期末考试跟上了学习的节奏,早读、夜自修,晚上作业到11点。他在为期末考试冲刺。他是想用行动用成绩证明一切。可是未曾想,预感中的眼疾,终究还是复发了。又是马拉松式的奔波于上海南通之间。5月用药,6月参加中考,决定放弃普高,读五年制高职。那个健康、快乐、阳光的儿子又回来了!
最重大的事——对我来说,这一年有两件大事。一是工作的调动,从2月借用到区育才中学到8月正式调动到育才中学,其中的波折与无奈不必言说,一切都在理解与包容中前行。感谢领导的体谅。永远感念在母校通州区石港中学工作的十一年时光。二是买房。都四十好几的人了,没能给妻儿一个像样的居所,自然是作为一家之主的愧怍。随着工作的变动,终于在城区买了房。经济压力自然是有的,但收获了满满的友情。好兄弟的房子贱卖于我,不是可以用钱来计算其中的情谊的。
最用心的事——一个教师最值得高兴的事,也许就是拥有属于自己的三尺讲台。春节过后,我被借用到区育才中学,接手初一(12)班的语文教学。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班级,语文教师在半个学期里更换了三位,第二学期开始我是第四位了。改变陋习,帮助他们养成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成了我的主要工作。孩子教不好,语文成绩上不去,你不管是什么级,都是说不过去的。说真的,教得很辛苦。一切都急不得,总是在慰勉自己,从点点滴滴做起。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评价,抓实每一个教学环节,在不增加负担,不与其他学科争时间前提下,做好过细的工作。汲取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精髓,开发出自己的简约语文新课型“课堂单元小组块教学”,实现主问题引导下读写训练的扎实有效。以“促进个体读写的自觉,推动小组读写的互动,营造班级读写的氛围”为出发点,整理“班报:十二班的那些事儿”,展示学生的读写成果。很高兴的是,班级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从考试数据的角度看,孩子们在进步。哪怕是一小步,我都为他们感动。
最意外的事——2010年9月评上特级,算是我这个机会主义者抓住了机会。我常常笑言,在没有评上特级之前,我也没觉得比特级差;评上特级之后,我也没觉得自己咋的。评特级的过程对我来说,真的是一次炼狱般的考验。对于这样的荣誉常常也会望而却步。7月,区里评选首届名教师。很意外,也很仓促。我跟导师商量是否申报。因为有了前一段的折腾,最终我决定申报,是想发出一个声音,至于是不是能评上倒是其次,算是给领导汇报一下自己近几年来的工作吧。结果,首届5位区名教师,我还是忝列其中。真的是意外,通州的包容之心,真的让我感动。
最高兴的事——简约语文研修团队在9月26日终于成立了。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导师团的导师们到会,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随后的11月21日、12月19日20日,简约语文研修团队先后与浙江宁波市北仑区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浙江省长兴县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互动交流,成功地举行了报告会、同课异构、优课展示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校长、副校长,教研组、备课组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展现了一所名校的人文情怀。
最庆幸的事——《初中语文简约课堂建构研究》这一课题获得南通市“十二五”教育科学名师专题立项后,今年成功升格为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12月24日通过了南通市教科研中心组织的专家中期论证。
最惊险的事——今年先后在广东佛山、陕西西安、山东青岛、广西南宁、浙江湖州、海南等地讲学20多场次。10月18日夜在咸阳机场,下了飞机,乘车去西安,进入市区高架。疾驰的汽车遇到路中央的一大石块,拐上了路牙,差点侧翻,如果再与后面疾驶的汽车相撞,后果不堪设想。幸好司机经验丰富,处理及时。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旅程,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在后面的两天中与黄厚江老师、程翔老师、王君老师等名家大师一起上课、讲座,让我获益匪浅。10月20日转机青岛,又遇到了余映潮先生、郑晓龙先生,与他们一起讲作文,是何等快慰的事哦!
最有意思的事——志愿服务,辛苦而快乐。2012年年底随全国中语会农村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的领导专家到河南叶县做助教公益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做志愿公益活动。2013年这样的活动随之增多。除了第二次走进叶县外,8月15日我领队的“苏语五人行”一起走进了河南平顶山市开展义务助教活动,培训教师。全国中语会农村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教育出版网、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编辑部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教育出版网推出了专题页面,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3年第11期报道了活动盛况。9月随新教育基金会“苏语五人行”走进徐州贾汪区。11月受新教育基金会邀请到安徽阜阳市开课。12月受中外名师教育网邀请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进行义务培训教师。
最疏懒的事——也许是因为在班级教学中投入的心力太多吧,也许是因为借房暂住,居无定所之故吧,2013年的写作终于还是荒疏了。上半年先后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第1期、高中刊第5期,《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第3期,《江苏教育研究》第1期,《新教育研究》第3期,《江苏教育》中学教学刊第4期发表6篇文章,下半年只在《名师之路》发表千字卷首语《“问教”随想》。也许写得少了,未必是坏事。写得少了,读的多了,沉淀的也多了。
最费心的事——我的课是让导师最费心的事。这一年的课,我的确是费了一些心事的。尽管有争议,有不同的声音,但我还是力求表达“我自己”。先后执教了《皇帝的新装》《背影》《雪》《香山有香》等。我的导师郭志明先生为我的课例《皇帝的新装》专门撰写了近5000字的课评,好友刘春文也拨冗为我的《背影》作了精到的评点,让我受益良多。公开课,就是拿来研讨的。我在反思中前进,不断提升教学技艺,不断改进教学工艺。
最开心的事——平时我的课堂是开放的。同备课组的老师常常会来听课,有时说组团来听。其实,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我下半年不遗余力开发的“课堂单元小组块教学”,还真的和同事们分享了一些很开心的课堂。在听评中促进我的成长。遇到这样的团队,也是我的幸运。我手头的事比较多,是他们分担了我命题、阅卷等很多工作。
2013就这么过去了。向所有关心、惦记着我,支持、帮助我的师长前辈、兄弟姐妹们说一声“谢谢”!
2014就在眼前,慢慢走,把日子过好。真的,努力像向日葵那样,坚定地向着明亮的那方!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31 12:52
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3年中国“十大教育新闻”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1、“异地高考”破冰

年初,29个省市出台就地高考具体标准,通过设定“门槛”的方式对考生学籍、在该省市就读时间或父母社保证明等条件有所限制,出现“率先破冰”、“缓冲落地”、“分步实施”三种模式。2013年全国共有4500学生参加异地高考。


2、教育部实行“最严减负令”启动“减负万里行”

4月1日起,教育部启动“减负万里行”活动,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8月中旬,教育部拟定《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在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


3、审计署公布对1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审计结果

5月,审计署公布《1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发现部分农村学生上学耗时偏长,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加重,辍学人数有所增加;重点核实的52个县,辍学人数增加了1.1倍。


4、教师性侵小学生案件频发

5月,全国至少发生8起校园猥亵性侵幼女案。如5月8日,海南万宁一校长带着女生开房;5月21日湖南嘉禾小学,一老师猥亵多名女生。


5、高校毕业生遭遇“最难就业季”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99万,是建国64年以来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同时,招聘岗位与往年相比下降大概15%。一增一减,使得今年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6、湖北钟祥高考点出现围堵监考老师事件

据调查,6月8日高考结束时,钟祥三中艺术体育考点生考生围堵监考老师,有部分家长参与其中。钟祥市出动警力维持秩序及时疏导。


7、我国首次进行太空授课成功

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为全国中小学生演示基础物理实验,这是我国第一次尝试利用航天飞行开展科普教育。


8、“在家上学”引热议

8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召开的“学在民间:在家上学&多元教育国际研讨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活跃于中国大陆的在家上学群体规模约为1.8万人。


9、超6成网友支持教师节改至9月28日孔子诞辰

相关网络调查显示,近17万人参与者中,超过65%对将孔子生日作为教师节表示支持。


10、教育腐败事件频发

7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被曝全国教育规划办管理不规范、“公费携妻出国考察”等问题,引咎辞职。年底,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办主任蔡荣生、四川大学副校长安小予、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等先后因腐败问题落马。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31 12:56
2013台湾十大教育新闻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教师工会总联合会和台湾“中央通讯社”合办“2013十大教育新闻”,历经两阶段的筛选,归纳出今年最重要的10则教育新闻事件,依序如下:

第一,12年义务教育上路在即。12年义务教育将在2014年正式实施,但争议不断,包括会考改成“三等级加标示”;优质高中职认证通过比例偏高,后续10校被撤销;“行政院”原先承诺高中职全面免学费,又因财政困难,中途加上“排富条款”,并排除已入学生,种种事件都引起社会讨论。

第二,年金改革争议。台当局推动年金改革,部分内容受社会质疑,包括退休教师转任私校、学官两栖、初高中退休年龄不一等,政策屡有变动,引起相关团体抗争。

第三,私校屡传减薪,工会串连抗争。私校传出欠薪、减薪,部分学校招生正常,未受少子化影响,却藉弥补财务问题,被教育团体质疑为“趁台风天倒废水”。

第四,大专学费调整,缺乏社会共识。大学经营困难,希望调涨学费,学生、教师团体则反对教育商品化,期盼以开征资本利得税等方式追求“公共化”,双方缺乏共识。


第五,人才培育,尚缺具体策略和宏观视野。台湾“教育部”12月4日对外公布人才培育白皮书,被在野党和部分媒体批评为“新瓶装旧酒”,“教育部”则强调有12项具体新兴策略。

第六,鼓动学潮校规,侵害学权争议。今年6月,振声高中以鼓动学潮为由,惩处发行报纸评论校务的学生,引起舆论挞伐。“教育部”11月做成结论,要求各校删除不合时宜、语意不清或侵害人权的校规。教师团体仍认为,现有申诉机制不足以保障学权。

第七,PISA成绩进步,学生高低落差值得正视。2012年“国际学生能力评量计划(PISA)”结果,台湾学生整体成绩,较上次大幅进步。

第八,“教师法”修正争议不断,教师评鉴尚无共识。台湾“教育部”推动教师评鉴入法,争议不断,官方、民间接连举办多场公听会和研讨会,显然无法获得共识。大体而言,支持者希望藉此淘汰不适任教师,反对者则担心破坏教学生态。

第九,少子化危机,冲击高中职招生。受少子化冲击,今年台湾高中职招生缺额达6万多人,台湾有12所公立高中职招生不足,私校情况更是惨淡。“教育部”后续推出应急策略,决定自2014学年度起,公私立高中职班级人数同步调降2人,估计台湾可挪出约8000个名额。

第十,教师发展工会,过程一波三折。教师开放组织工会2年有余,劳权理念与学生受教权之间取舍、退让,仍有讨论空间。一方面,台当局目前对教师工会仍多所限制,如代扣会费、会务假等,仍远不如企业工会;另一方面,中小学校长协会、台湾家长团体联盟等团体,也质疑工会活动影响校务运作,与教师团体针锋相对,在媒体、公开场合屡有攻防。(中国台湾网 高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3 15:47
2013:国际教育那些过往   作者:黄金鲁克   
  资料图片
  2013,已然离去;2014,姗姗到来。新年伊始,对2013年那些发生在国际教育的热点归纳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温故知新,继往开来。为此,本版与读者一同回顾2013年国际教育那些过往及其对2014年的启示。 ——编者
  ■本报记者 黄金鲁克
  关键词:就业危机
  回顾:据国际劳工组织最新数据,2013年全球失业人口突破两亿,失业率高达6%,一场全球性“就业危机”正席卷全球。“就业危机”背后,是后经济危机时代各国政府提高学校教育效率和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迫切期待。为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及时关注,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教育概览2013》中,其中文版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译和发布。
  近日,《教育概览2013》研讨会暨中文版发布会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经合组织数据显示,日前全球失业率平均为4.8%,而没有接受过中等教育人口的失业率为12.6%。而且,良好的教育能有效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表现为受教育程度对年轻人就业产生的影响比对年长的成人大得多。
  经合组织教育与技能司研究员艾蒂安·阿尔比瑟(Etienne Albiser)在研讨会上指出,受教育程度高、低人群的工资差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进一步扩大。从长远看,一份高等教育文凭显然会带来回馈。
  启示: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提出,受教育情况对经合组织成员国高等学历人口的就业能力产生显著影响,而经济危机使这种影响变得更为突出。而且,国家对教育的公共投资规模与其能否成功解决青年人失业问题几乎没有联系。因此,关键是各国把这些投资用到了哪里,以及制定了什么样的政策来保障教育更加有效、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教育概览2013》指出,从各国数据和政策经验看,以下政策能有效提高年轻人的就业能力:保证所有年轻人不仅获得良好的基本技能,还能获得“软技能”,即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和协商等能力。同时,降低辍学率,保证尽量多的年轻人至少完成高中教育(如有必要也可提供二次受教育机会),并保证中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所需技能接轨。此外,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展基于工作的学习,从而将教育与就业联系起来,并提供灵活的高等教育接受渠道。
  关键词:“慕课”
  回顾:“不接受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又称‘慕课’)就是死。”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副校长邓恩·纳特比穆在2013年如此表示并宣称,“大学必须欣然接受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行动,并适应其教学方法,否则将面临一个艰难的未来”。邓恩·纳特比穆解释称,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把课程免费放到网上,那些不选择这么做的大学就面临被抛在后面、错过开发一条创新并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新途径的风险。
  据了解,全世界几十所排名很高的大学已经签约美国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例如“在线教育平台”及“课程时代”。同时,英国的一些大学也在2013年秋季发起“进攻”,例如“未来学习”教育平台。
  然而,英国开放大学博士凯蒂·约旦主导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研究显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均完成率低于7%。凯蒂的研究课题是“在线学术社会网络”,并专门花时间搜集完成网上免费学习系列课程的信息。到目前为止,她已经追踪完成了29门网络课程的百分比信息。
  启示:有专家认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可能被证明使大学分心、增加投入。从事战略咨询和投资的巴特农集团伙伴安世文·阿索摩表示,该集团对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否有益持“骑墙”态度。“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提高教育的廉价方式,但反过来说,减少了与课程导入相关的收入。”安世文·阿索摩表示,网络课程对于业余或海外学生“触手可及”,“但当你与整个亚洲、一些新兴市场的雇主谈话时,他们不会肯定在线教育的质量。他们还是相信眼见为实的大学。”
  可见,对于“慕课”,平常心就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3 15:47
关键词:高中教育  回顾:高中定位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成为2013年的全年热点。近日,《超越上海:美国应该如何建设世界顶尖的教育系统》一书作者、美国国家教育与经济中心主任马克·塔克(Marc Tucker)教授应邀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进行交流访问,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马克·塔克表示,世界上教育体系成功的国家,其高中教育设计一定是优秀的。
  由美国国家教育与经济中心主导的“让每个孩子都优秀”项目已经实施了两年,旨在改变美国高中结构,让每个学生为未来的成功做好准备。马克·塔克认为,学生在高中之外,还需要两年的教育或者培训。因此,他们将试点高中学习分为两阶段,分别为阶段一(年级一和年级二)、阶段二(年级三和年级四),并对阶段一的薄弱学生进行额外集中辅导,让他们能够达到课程要求。达到阶段一考试要求的学生,可以继续留在高中学习,也可以选修与学校合作方——社区学院的课程,还可以在二年级结束时直接转学到社区学院。
  “实践表明,学历水平越高,相对收入也就越高;高中教育似乎是收入增长最大化的入口。”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交流处处长王燕表示,在经合组织成员国,受过高等教育的成人收入比受过高中教育和中等后非高等教育的成人收入高,依次地,受过高中教育和中等后非高等教育的成人收入又比受高中以下教育的成人收入高。在许多国家,高中代表着这样一种教育现状——完成该阶段教育后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和培训意味着将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
  启示:马克·塔克强调,世界上教育体系成功国家的高中教育系统,尽管具体课程设置并不相同,但都有目标明确且优质的课程大纲。根据大纲,每门课程彼此紧密相连,并呈现过渡关系。而且,每门课程都会有相应的考试对接。考试所考查的不仅是课程内容,而是整个学科到现在的掌握程度以及开始学习下门课程前的准备情况。优质教育体系国家还会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将来自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的学生一视同仁,并把大纲规定的课程教好。
  王燕指出,在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个人在高中后教育方面的投入大幅增长。较高的收入回报有利于保证足够多的人群愿意将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教育深造之中。
  关键词:教师地位
  回顾:2013年10月,联合国首份题为《2013全球教师地位指数》的报告为第20个世界教师日献礼,也将教师推到了世界的聚光灯下。
  报告显示,中国受访者最相信学生尊师(75%),土耳其、埃及和新加坡处于高位(46%),均值为27%。在95%的国家,人们认为教师应获得比实际收入更高的薪金(高1%到40%),只有在日本、法国和美国,实际收入高于合理收入(高6%到55%)。21国中至少59%的受访者赞成教师薪资与学生成绩挂钩,均值为75%。至于是否表示强烈赞同,埃及(72%)与瑞士(15%)构成反差。
  “教师工资在正规教育经费支出中所占比例最大,并且对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有着直接影响。”艾蒂安·阿尔比瑟表示,教师工资会影响学生是否就读师范专业,毕业后是否当教师。
  《教育概览2013》指出,在大多数经合组织成员国,教师工资随着教师任教岗位的变化而不同。例如,在比利时、丹麦、芬兰、匈牙利、印度尼西亚、波兰和瑞士,15年教龄的高中教师工资比相同教龄的学前教育教师至少高出25%。
  启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者俞可指出,教师地位仍受文化传统制约。最匪夷所思的是,教师地位指数居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土耳其和希腊,教育表现却不尽如意。如果说,文化传统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夺冠力助中国问鼎全球最高指数,那么,这两国取得佳绩全然归功于文化传统。
  同时,教师地位提升亟待政策推动。教师地位指数居高的国家,教师收入处于低位,教师拥有崇高地位无以转化为教师实际利益。报告显示,学生成绩与教师薪金呈正相关。没有国家出现教师工会影响力大而学业成就低的结果。由此断定,无论是薪金的提升,还是工会的强化,均需政策保驾护航。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3 15:48

  关键词:职业教育
  回顾:“在所有工业化国家,家长基本上都越来越相信,学习职业技术没有前途,所以他们鼓励孩子上大学。”马克·塔克告诉记者,目前高等教育学历者已经与职业教育人才完全不对称,这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
  世界职教院校联盟主席、加拿大社区学院协会主席丹妮丝·阿米欧在2013年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表示,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世界35%的雇主在全球范围内都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
  然而,德国年轻人失业率一直保持在6%左右。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仲文教授认为,德国在二战后的经济奇迹,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依靠了它的秘密武器——职业教育,而且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从不发达到发达,从贫穷到富裕的必由之路。
  加拿大社区学院协会数据显示,加拿大目前有22%的大学毕业生到职业学院学习。丹妮丝·阿米欧解释称,他们之前觉得大学毕业就万事大吉了,但现在他们认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从大学“回炉”到职业院校学习。
  启示:丹妮丝·阿米欧认为,为应对社会技能缺乏的挑战,职业院校需要联合起来成为一个社区,并结成联盟,把雇主的需求、个人的求职需求和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雇主帮助教师开发课程,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而且,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者必须意识到学生的流动性,其开发课程时不能只考虑一个国家的需求,还必须考虑到全球化趋势。
  马克·塔克建议,在一个正常的劳动力市场里,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都需要,但必须要保持合适的比例。同时,两者的鸿沟应该缩小。在很多国家,如果学生选择了职业教育,就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现在,必须建立一种教育体系,让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实现对接,而不是所有学生都挤着上大学。无论学生选择的是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他未来能在两种教育模式之间转换和流动。此外,很多人认为有了高学历就能有好的前途,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博士通常被认为应该是做研究工作的,但社会只能消化一部分。在新加坡,政府会对专业需求进行预测,从而保证供应于求,但很多其他国家并没有类似的规划,所以容易出现学生供过于求的局面。
  关键词:中国问题
  回顾:中国教育是国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成就显著,问题亦然。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夏维明博士和尤锐教授等表示,中国重视教育决策带来的人才优势,在上世纪中期经济迟缓年代没能充分显现,但其人力资本优势,实际上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打下了扎实基础。然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讲师、中国普教研究专家奥娜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方式存在着官本位、大锅饭、追逐利润、行政干预等弊病,这容易埋没优秀人才,浪费科研精力。
  “中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而且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学校与美国学校组织形式不同,中国教师在一起讨论教学,共同进步。”马克·塔克强调,中国在数学教学上要比美国做得更好,而这一切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系。中国学生缺乏开拓性、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很大程度上由于美国教育以学生个体为对象,并采取放权管理的方式,在实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引致体系的混乱,中国则更针对学校,在实现了体系有序的同时制约了人才创造力的发展。
  启示:奥娜强调,教育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远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需要坚定的战略眼光。中国应适时探讨和借鉴西方国家“大学自治”的做法,把大学打造成真正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方。
  马克·塔克表示,教学实践中应将中国和美国两种政策取向更好地兼容。同时,中国迫切需要将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上海教育经验分享到教育欠发达地区。而且,由于中国富裕家庭越来越多,他们能够提供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而这要求学校更努力地弥补学生之间的差距。为此,中国教育需要将目光投入教育表现欠佳的学校和学生,给予更多的资金、师资和资源支持,并更精心地组织课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3 15:48
关键词:PISA  近日,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2012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评结果报告》,上海蝉联PISA第一名,而PISA一时成为国际和国内热议的话题。提到PISA,就不得不提芬兰,因为历届PISA测评结果显示,芬兰学生最具有竞争力。这个不给学生打分,不让学生留级,不给学生排名次,不硬性规定功课,没有课外补习班的芬兰,如何培养出最具竞争力的学生?日前,芬兰教育与科技部部长克丽斯塔·基乌鲁(Krista Kiuru)在北京访问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芬兰教育与科技部部长克丽斯塔·基乌鲁——
信任成就世界一流教育
  ■本报记者 张东
  信任是芬兰教育公平和高质量的基础
  记者:据了解,芬兰教育中的一个基本信条是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您认为芬兰教育促进公平和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克丽斯塔·基乌鲁:在芬兰教育中,所有事情都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优质的教育,就应该给教育者充分的信任与自由。如果一个工作设定了各种条条框框并加以限制,就打击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工作者们的创造和探索激情也就随之受挫。高度的教育自主权使教师在芬兰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受尊敬、受欢迎的职业,每年吸引着全国最优秀的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记者:刚才您提到了信任,尤其是对教师的足够信任。那么,芬兰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
  克丽斯塔·基乌鲁:教师们参考国家课程框架来教育不同阶段的学生。但国家课程框架仅仅是指导性的,更多地需要教师发挥自主能动性,通过自己的设计、创意、激情去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学生。
  对教师的高度信任基于芬兰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芬兰,大学的教育专业相当于中国的师范专业。但芬兰教育专业的录取率仅约10%,因为有很多年轻人申请这一专业。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能从中选拔出足够优秀的教师后备人才。经过多年的教育和训练,这些学生取得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后,才有资格成为一名教师。
  合理的教育管理体系比高投入更加重要
  记者: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芬兰的教育投入在什么水平?您认为政府的教育投入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是什么?
  克丽斯塔·基乌鲁:政府教育投入的多少与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并没有直接关系。高投入并不意味着就能打造出高水平的教育,而一些教育投入不高的国家也能拥有优质的教育。芬兰恰恰属于后者。它合理的教育管理体系比教育投入起到了更加关键的作用。
  其中,对教师的尊重和对教师专业的投入是最有效,也是最有价值的。因为,教师正确、合理的教育和引导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例如,由于受到不同家庭背景或学前教育的影响,刚入学的孩子在学习、生活能力方面都有不同。但芬兰的基础教育就是要鼓励所有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发展潜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保证他们有平等的机会接受好的教育,而且还要保证他们每一个个体在教育中受到公平的对待。
  记者:据了解,芬兰学生在高中毕业之前没有正式的考试?那么学校的测评如何进行?
  克丽斯塔·基乌鲁:高中毕业时,学生需要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在此之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会组织常规测验。但在小学阶段,学生考试的结果不是分数,也不是A、B、C等级,而是来自教师的测验报告卡。报告卡内容非常详细,教师会在上面写出学生在哪些方面表现优异,但是在哪些具体问题上需要加强训练,从哪些方面看到了学生的进步和天赋等。
  当一个7岁的孩子步入校门的时候,你无法知道谁会成为将来的数学家,谁会成为将来的总统。因此,芬兰教育认为,较小年龄的孩子不需要太多的竞争和压力,而是要鼓励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多去进行尝试,发现自己的优点。所以,在小学阶段,我们鼓励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本性和思维方式。学校和教师必须保护好孩子们的潜质。
  教育是打造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石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努力?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克丽斯塔·基乌鲁:中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发展非常值得肯定。特别是上海教育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的结果,让我们相信上海和中国其他一些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优于芬兰。所以,我们期待与像中国上海这样教育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进行更加具体和深层的讨论。
  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企业搬到中国。这里已经成为世界的大工厂。不久的将来,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企业的研发重地,那时中国不仅需要更多的研发人才,高端人才,也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所以,我认为,中国目前不仅要重视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更要注重普通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大的教育发展空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4 02:37

如果教育部没有划下这笔有力的师德红线 孩子们不知道要生活在潜伏的“坏老师”身边多久
他还是一个众人羡慕的无忧少年 如果他不折腾、不坑爹
如果没有包含英语改革在内的《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内容》的一锤定音 中国“全民英语”热的泡沫还会持续发酵

好多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兴许还只是个配角   如果没有《爸爸去哪儿》的热播

如果不是“‘减’令如山,负担依旧”屡遭诟病   这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也不会号称“史上最严”
“加油!努力!为了人民币!”就不会出现在小学生的毕业册上   如果不是各种神童、神题、争升学率把孩子压得够呛
如果不是复旦投毒案撕开校园分裂的伤口   校园还是一片平静的模样

游学市场依旧乱象丛生,缺乏监管 如果不是韩亚航空的坠机事故引发关注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9 17:54
2013,我视野中的教育事

文/青花依旧



1。

一个同事对我说,“我想认识一下张文质”。说这个话的人是一个四十大几的大姐,好象带着一点俄罗斯血统一样的,眼睛里有一种婴儿蓝,肌肤白皙,她的脸看上去仍象个娃娃一样美丽。我问她:“你要认识张老师做什么?”她很认真很郑重地说:“我要让他办一所学校,办一所生命化教育的学校,让我们都能看见生命化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福州、深圳、广州还有很多地方有很多这样的学校。可是对于我的同事大姐来说,这仍是一个很难想象的事情。

前几天,有一个同事在群里说,“教师的工资太低了”。而就在那几天,我遇到一个来自南方的公办学校的初中教师,能打到卡上的工资月有一万二千左右——他们的房价、物价不会比我们更贵,因为南方的轻工业手工业很发达,衣服鞋子可能还更便宜呢。

我所知道的北方的教研,更希望教师们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分清楚什么是考试要考的什么是考试不考的。我所知道的南方的教研,更强调教师的学养——所有教育问题差不多也在这个根源上。(虽然根源背后仍有根源)

我们的这个国家大到这样的程度么?南北不相见。

我花了一年的时间,懂得了一个道理:我曾经以为自己“在沙漠里种植胡杨”的自豪感是很荒谬的。从贫瘠中种植出尊贵欠缺理性。真正好的教育是好的人遇到了好的人,本来就好的人们聚在一起。饱足的安全感,永远不会觉得紧迫,不会对号入座地往坏处理解别人的目光,不会失掉自己被人爱的信心,那不是“沙漠”能够给予的东西。

不好说社会完全没有一丁点进步,我乘坐的公交车都换了新车,保暖性都更好了。比起两年前,等40分钟坐不到车的情形比好了很多。然而不免在低矮烟囱里冒出浓重黑烟的背景中前进,有时被霾住,几乎看不见路。体质敏感的我有很多微妙的感受,生出对文明程度更好的地方的蓝色天空的渴望。教育也似乎是在这样的霾里面,被分离被撕裂后种种麻木的感受。据说雾霾使人更幽默更健康更乐观更团结,如果依据这样的审视准则,那么教育似乎也还不坏。可是,这是多么明显的谎言。

2。

在一个公开的场合,我看到了张文质先生的哭,眼泪横流,哽咽至语不成声。如同他承认的那样,他越来越老,越来越容易哭。

这一年跟教育有关的需要哭一哭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精神病冲进学校去滥杀学生。此起彼伏的强奸女童、女学生的案件,有些是男教师,有些是保安、校车司机。还有诱骗胁迫组织学生集体去卖淫的女教师。被老师逼迫承认偷钱的跳楼的孩子。摔婴案,还有把虐婴的十几岁的女孩。还有所谓金牌教师奸污了每一个男生的事件,时隔多年重新暴光出来。小道消息里还流传着一些禁止公开的学生跳楼事件。

有一段时间的网络新闻总是充斥着这些。让人觉得在浏览的不是大网站,而是以前那种专门捕风捉影的江湖小报。然而,这些事件偏偏是真实的,现实比戏剧荒诞,让人觉得这个社会没希望了,教育没希望了。

我试图找到积极意义,劝慰着对自己说:毕竟还是网络时代了,社会在进步了。这样的事情会暴光出来,对其他人是一种保护。如果一个强奸学生的老师被绳之以法,就会有很多其他女孩得到了保护。

然而我有时也比较悲观。印度的强奸案虽然有些罪犯得到了严惩,可是并没有事实上得到遏止,恶带着一种传染性,当道德底线失去时,践踏法律成为一个泛化的行为,基本的社会秩序被颠覆。每一次类似的事件都在为下一次类似事件鼓噪:我不怕法律,不怕制裁,能怎么样呢?

从被奴役到自由,还是从威权到民主,这是龙应台的疑惑。或许也该去扣问失度的人格。

在我的家庭里,祖孙三代同堂,使得我的女儿每天有人接送上学放学。在她的年纪,我自己独立去很远的地方上学,同时还接送我读幼儿园的妹妹。在确保儿童安全的同时,我们也在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孩子,这个社会是很不安全的,很不靠谱的。离开大人的视线须臾,都可能增加莫大的危险。

这种信息一天天累积加固上去,会教养出多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3。

刚接触到生命化教育那一年,我的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心里觉得很委屈。第一次见到张老师,我哭个不停,说不出话来,只说“我不会了”“我不会了。”

在他的书里,有些老师在考试黑云压城的时候呼喊:“张文质,你在哪里?”

我已经知道了生命化教育的作用,从来都不是强力的解决之道,有时候甚至就是妥协。我没有问他那个问题,可是心里也是那样在问的。上帝救不了我的牙疼,可是牙医在哪里?

张老师没有办法给教师们涨工资,没有办法使不懂教育的校长下台,没有办法把一个年轻老师变成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人。认识到他的限度也是一个功课。我第一次对人说:“张老师也是一个有缺点的人,他是个人,当然应该有人的缺点”,我旁边的女孩很崩溃地说:“他怎么能有缺点呢?”几乎要表达对我的控诉。

然而,他的有限使他更清晰边界在哪里。他说:“如果一个校长,没有什么办法把学校管理的很好,那么种树也是一种功德。” 他让中小学教师去读书写作。至少有一些校长开始种树,有些教师开始读书写作了。

三五不时地,一群被生命化教育的“播火者”们招募来的教师群体式地进入一加一,新奇而充满热情地开始了“学习”。我是渐渐地在读书过程中知道,这些学习的作用不是实质性的作用,是真诚的虚空。不能指望着一个今天还捧着空花盆的人明天就捧出花来,不能指望着这些刚刚起步的读书一下子就深入地读出了精髓,不能指望着这些博文里有多么“深刻”“犀利”的教育思想。但是,总归这种书写是对自己的祈祷书,更像是书写者对自我的心理疗救——在这样恶劣的教育生态下尽量保持心理健康。

      他做的事情很鲜明地带着“有限”性,他做优培计划,而不是培训全体。他做云备课,一开始只对小学教师开放,不给我这样的中学老师参加。前几天我对他说:“您写一本给小孩子看的哲学书吧。”他说:“呵呵,再老一点。”

前几天,看到一个博友打趣我说到张老师对我“恩同再造”这样的话。其实,我并不觉得我这样讲有什么丢脸。人靠自己的独立意志而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即便是发生矛盾也不以达成相同为最终的目标。我希望别人认可我,但是我不需要别人认可我才能生存。在我看来,我能够经常地停下来想想,在生命中遇到的一些人对我的意义,这也不是什么坏事。而且这些改变虽然能够发生在我的身上,却未必能够同样发生在别人的身上,也是我自己福分和修为。在这样表达的时候,其实也包含着一种对自我的发现。

比如,今天,在这样的时刻,我停下来想想“有限”两个字,可能我离理性又近了一点点。



4。

生命化教育 “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的教育理念还在传递。在一加一教育网上,有的人走了,有的人来了,有的人走了又来,有的人关了又开,有人换了马甲再来,也有人走了就再也没有来过。

有人问过我:生命化教育的人多吗?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相对于中国的教师总量应该是不多的,然而每一个都另能感染带动一些人,从这样的角度上说,也有不少。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真善美的东西在里面,一些功利化的东西在里面,也有一些犬儒的东西在里面。孤芳自赏的有,自命不凡的也有,水平很差却孤芳自赏的也有,认识混乱却自命不凡的也有。有一天在一篇博文里看到老师这样训自己的学生:“你怎么可以喊他的名字,尤其他还是校长。”实在地讲,有时也会觉得教育让人失望——觉醒之中、有理想、有热情的这些人尚且如此。

然而,在失望里却也看得见一些希望。因为不断还有新的教师在加入,还有一些人在思考和行走。量在积累,质也在看不见的微弱变化。



关总自己掏钱做这个网站,供大家无偿地使用。有时候看得出被攻击:卖窃听器的,抓夫妻一方出轨的,找小姐的,还有卖各种神奇的东西。维护这个网站不容易,可是这样一年年的坚持下来了。我常常在想到关总的时候想:祝愿他发财,祝愿他有钱,好让这个网站能够长长久久的办下去。

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一个企业家,他讲到国外去,被人追问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他回国后开始做有机食品行业,他想要做中国企业家的良心。

有人批评说,习书记的中国梦太虚幻。一边尚未成熟完善,一边迅速腐朽的社会现状,如果你是执政的那个人,你要做什么来凝心聚力呢?刚才提到的企业家是有中国梦的,我们这些教育人何尝也不是抱着中国的教育梦呢?也不能说是虚幻的,是真真切切的存在的。

与友聊天,说起某个关于教育理论的内容,友说:“一个绣着牡丹花的大枕头”。如果这个枕头特别好睡,特别帮助好眠或做梦,还是胜过枕在抱怨牢骚或无知麻木上。有理想,且理想关乎成就别人的利益,也算应然。



5。

得益于优培计划,我跳出自己的四角天空。

申请加入杜威阅读小组,并有幸成为《“偷师”杜威》的12个作者之一。我是中途加入的,很多读书伙伴阅读杜威超过两年的时间。从起初的兴致勃勃,到理想与现实差距造成的鸡血般批判。我忽然意识到,杜威不是这样的,并坦然地跟同伴们承认:我滞住了。

默默地读,默默地看着同伴的阅读心得,杜威终于成为我重要的一部分,成为我对教育理解的生长点。只要是教育,都会想到杜威身上。只要是教育理论,都会跟杜威做比对,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

一年多的杜威阅读,换来了动笔书写。书写之后,因为我自己思维的跳跃,和行文方式跟整体怕不协调一致。我一遍一遍的改,大改就改了7、8次。小小的改动更是不计其数。比起我平时深思自来下笔流畅,杜威着实让我扒了自己一层皮。

我喜欢做这样的事。在时间消耗的地方,生命生长出意义。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群落里,我得以接触到好的制度范本、行动范本和沟通范本。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尚的体验:

*一个读书团体的制度化。每个人都有群任务,而不是泛泛的“我们一起努力”。

*王丽琴老师每天收集群记录,她把这个行为称为“采蘑菇”。后来她为每一个主题提供了五六万字的分类,12个主题。这大量的文字处理就是同伴们一天天一点点写出来,她为大家整理好的。

*对新加入的人的及时介绍,对成员的鼓励,使交流和沟通是在语境完全的情况下进行。



2013年夏天,首届勇气更新活动,也是在上海浦东召开。那些萤火虫们所做的事情也使我建立善而好的概念。聆听的学者们讲座有些话语至今如在耳边,沁入心脾。

回到学校后,我组织了勇气教师读书会,一个小小的教师读书组织,以《教学勇气》为研读书目。规模不大,进度不快,我也第一次放下我自己上个厕所都恨不得微薄播报的“坦诚”习惯。在半封闭的空间中,每个人都更有安全感地敞开自己。我也从中领悟了成长的隐秘,同时更在意对他者的尊重。



6。

衡水中学的神话沸沸扬扬。有很多人在赞颂,有很多人在批判。没有衡水还有别的,这样的事情也很难免,人心浮躁急功近利,脓包总是要鼓出来的。

据说以后不许择校了。

据说以后教师要轮换学校了。

据说以后高考不考英语了。

无法预测这些像是一拍脑门所做的决定是否能奏效,也不知道现在教育的衰弱之躯经得起几回大手术。我对次缺乏信心,盲目的重建形同破坏,同时所有政策在执行中是否能够不走样,都很难说。



女儿作业中“光风霁月”被批成错的,那么“晓风残月”必定也是错的,因为答案是“清风明月。”今天女儿考试,监考老师说:不会写的就空着。女儿本来打算用拼音代替,结果按照监考老师要求空白了。

教育的疼痛依然切肤相关。

7。

打补丁一个学期教技术,教得风声水起,学生爱上技术课。参加了不少活动、比赛,得了奖拿了证。联想到最近看的一个节目里常石磊和萨顶顶,我只觉得他们唱的好听,可是他们常常因为成绩垫底而不得不站上PK台。能被人喜欢欣赏不容易,像我这样的人被喜欢和欣赏更难一些,感恩一切,也很想要下一次更美一些。



今天看龙应台,她说七十年代,年轻人腋下都夹着尼采,假装自己是有思想的人。现在愿意假装自己有思想的人不多,都愿意赤裸裸地展示自己的庸俗。

系统却飞速地看了一些教育学知识。我对这种快速的学习没什么信心,但是常常似有所悟,有稻穗灌浆的感觉。愿意熟读精思,像一个读过书的人那样。

好吧,假装自己读过什么书那样,说说自己读书的心得。

真理不是遥远的贴在天空上的东西,真理就是人---自我、他者、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联。热爱真理是热爱人,热爱一切符合人的气质、性情的事物。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观察者即被观察者。在观照自己的内在世界的时候观照到整个的世界。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11 14:00
http://edu.qq.com/zt2013/2013hxzg/index.htm

http://edu.qq.com/zt2013/2013hxzg/index.htm

http://edu.qq.com/zt2013/2013hxzg/index.htm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11 14:06
嘉宾风采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14 08:27
2013年全国教育十大新闻

文章作者:杨碧玉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评选
  2013年全国教育十大新闻
  1.习近平向联合国“教育第一”行动发视频贺词 让13亿中国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
  9月25日,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在联合国总部举行。活动一开始,与会者观看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为活动发来的视频贺词。习近平对“教育第一”的倡议表示坚定支持,并提出努力让中国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引发关注
  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下,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并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等做出决策部署。
  3.最新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发布 4%目标如期实现
  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公告显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2236.23亿元,占GDP比例为4.28%,比上年的3.93%增加了0.35个百分点。中国如期实现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4%目标,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4.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启动 293个县通过评估认定
  5月17日至18日,教育部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现场会,正式启动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工作。这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进入均衡发展新时期。目前,全国共有22个省份的293个县通过评估认定。
  5.全国统一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建立 中小学生“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9月1日,全国首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中小学生学籍号与身份证绑定,“一人一号,籍随人走,终身不变”。年底,覆盖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统一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电子学籍系统的建成和应用,实现了对学生数据的动态更新和监管,有助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标志着中小学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6.大学章程首批6高校实施 中国高校迈入宪章时代
  11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经教育部核准发布实施。这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批高校章程,标志着我国高校章程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7.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 研究生奖助体系全面建立
  2月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2月28日,《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印发,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同时设立国家奖学金。7月29日,《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将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设立。这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奖助政策体系的全面建立。
  8.北大首开网络公开课 “慕课”引发在线教育热潮
  9月23日,北京大学首批大规模在线网络开放课程(“慕课”)在edX平台开课,面向全球免费开放,首批4门课程开课后即受到国内外学生的追捧。这是中国内地高校首次在全球网络公开课平台开课,也是在线课程在我国高校课堂的首次应用。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也纷纷加入“慕课”,“慕课”带来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冲击波。
  9.《通用规范汉字表》发布 信息化时代汉字有了新规范
  8月19日,国务院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该字表是继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后的又一重大汉字规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规范的总结、继承和提升,也是信息化时代汉字规范的新起点和新发展。字表共收字8105个,其中常用字6500个,比原来的通用字表减少了500个。
  10.首次太空授课成功进行 6000万师生同听一堂课
  6月20日,在距离地面300公里的天宫一号里,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太空为全国学生授课,共同完成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实验。这是我国第一次尝试利用航天飞行开展科普教育。放飞科学梦,追逐中国梦,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通过电视直播感受了科学的魅力。(易鑫 翁小平/文)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17 15:42
2013教育年度之声公布 回顾一年教育领域大事

    第一,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做学问不能哗众取宠,不能照搬照抄
    袁贵仁是2013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研工作会议上表示,做学问要反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哗众取宠。反对生吞活剥的照搬照抄。
    第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要让从孩子嘴里抢食的人身败名裂
    这是2013年5月鲁昕说要加快建立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希望今年把实名制管理要求落实到每所试点学校和每个享受补助的学生,最大限度的保证每一个享受补助的学生不被遗漏,每一笔补助资金不会冒领,任何人都不能打孩子的主意。要让那些从孩子嘴里抢食的人身败名裂。
    第三,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谈毕业生就业难:旗帜鲜明地反对就业歧视
    今年上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接受新华网访谈时表示,越是在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越是要旗帜鲜明的反对就业歧视。这是因为在供求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重视。
    第四,莫言: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也可以如高山矗立
    莫言在分享诺贝尔奖感受的时候说,这个奖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也不是对一个作家的终极评价。得奖的作品也可能默默无闻,没有得奖的作品也可能有如高山般矗立。
    第五,马云:真正的考试毕业才开始
    这是今年6月马云在一家说学院毕业典礼时面对毕业生时说的。今天你们可以说自己毕业了,那只是在学习知识阶段毕业了,真正的考试明天才开始。所以明天的大学是体验的大学,这个体验有点累,有时有点气愤,有点郁闷,有点痛苦。真正的毕业或许是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你能微笑的离开,才算拿到了合格的毕业证书。
    第六,俞敏洪在解读贫困生成才的密码时说,年轻人最重要的不是收获钱,而是收获成长。
    今年11月俞敏洪在为近千名贫困大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时说,成长的意思就是你要多读书,多交朋友,要想办法冲上去,而是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你先去做,最后发现你做的很好,这个岗位自然就是你的,然后你自然就有钱了。他举例说,年轻人千万不能眼高手低,在衡量工作的好坏时不能什么都没有做就新计较钱。
    第七,“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我只怕对不起我所受的苦难。”
    2012年5月8日佳木斯市第19中学语文教师,张丽丽为救学生,被客车碾压和双腿,经过113天的抢救和大小6次手术后,高位截瘫的张丽丽转危为安。面对一场艰苦的康复训练,她说我只怕对不起我所受的苦难,不过现在我想的最多的是活着真好。
    第八,为护学生献身校长杨建一:“教育是我事业的全部,学生是我生命的全部”
    湖南省新化县上维镇百度中心小学,在今年1月15日,这所学校的校长杨建一,为了保护学生,制止歹徒向无辜的学生行凶,英勇的牺牲了。他说教育是我事业的全部,学生是我生命的全部,这是杨建一工作日记中的一段话。他在1月15号这一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做了最后的诠释。
    第九,乡村教师王勇:“我是教书教得最好的船夫,也是摆渡摆得最棒的老师”
    今年51岁的东北汉子王勇是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学教师,鸭绿江的一条支流从村边穿过,村民大过住在南岸,小学却位于北岸,由于缺少桥梁,部分学生上学变得非常的困难和危险。1990年自从担任乡村的代课教师起,王勇就自费造船,义务挑起了摆渡的重任,这么一干就是23年。
    第十,“最励志保安”奋斗经:只要努力去挺,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儿
    段小磊,曾经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前台保安,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站在那里向大家问好。然而他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的加入了腾讯研究院,成为一名产品经理,他还有一个火爆的网民叫最立志的保安。他说我始终觉得人只要一生下来就会经历困难,只要努力却挺,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第十一,耶鲁大学前校长:“创新是一代中国年轻人主要使命”
    他刚刚卸任担任了20年之久的耶鲁大学校长。今年7月他来到了清华,与即将面临人生转折点的毕业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他说这将是你们这一代人的主要任务,创新需要有研究开发的基础设施,这些在中国已初具雏形,创新方面的领导力需要对传统的中国教育方法的改变来提高中国重点高校的水平。
    第十二,8岁男孩尿毒症晚期:“把我的器官给别的小朋友”
    八岁的男孩昏迷了九天,因为尿毒症晚期引发了多种并发症,孩子已经无法自主的呼吸了,此时他的父母忍痛做出一个决定,孩子走了就把他的器官捐给更需要的人吧,回报给社会给予他们全家的温情。“如果你的病确实治不好,爸爸妈妈把你的器官捐给别人好不好?”这个懂事的孩子很肯定地说:“好,把我的器官给别的小朋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17 15:44
“大国教育之声”颁奖榜单:2013中国教育功勋人物
    这是一个追求卓越的时代,有这样的一批教育家他们在时代的巨变面前敢为人先,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甘人后,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们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陶西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
    刘彭芝(人大附中校长)
    黄藤(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
    王本中(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李锦韬(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姚文俊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17 15:45
“大国教育之声”颁奖榜单:2013基础教育突出贡献奖
    苏国华(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富力分校校长)
    宋继东(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裴红霞(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
    薛发武(山东省胶州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王其明(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张广利(山东省东营市育才学校校长、党委书记)
    张文彬(西山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总校长)
    邱运山(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陈伟安(上海市崇明县堡镇中学校长)
    郭云海(广东省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校长)
    李志刚(河南省新乡市第一铁路小学校长)
    元付宏(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校长)
    靳海霞(辽宁省开原市民主小学校长)
    陈 红(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校长)
    卓东健 浙江省温州市蒲鞋市小学(集团)校长
    石 强(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第七小学校长)
    陈金龙(新疆呼图壁县第四中学校长)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17 15:45
“大国教育之声”颁奖榜单:2013基础教育创新型校长
    才凤华 辽宁省海城同泽中学校长
    么守岐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实验小学东校区校长
    王立庆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大齐学校校长
    方建奇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十中学校长
    左九锋 河南省清丰县马庄桥镇初级中学校长
    白纯舵 北京市大兴区第七小学校长
    孙 然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辉坨中心小学校长
    曲长堪 辽宁省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新港小学校长
    周立明 辽宁省抚顺市第四中学校长
    李丽英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东小学校长
    李青青 河南省洛阳市实验小学校长
    李香菊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安景石 辽宁省铁岭市朝鲜族高级中学校长
    张立新 河北省石家庄市机场路小学校长
    张传伟 河南省濮阳县梁庄乡一中校长
    张忍华 河南省濮阳县第二中学校长
    张战雄 陕西省彬县城关小学校长
    金国辉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田家学校校长
    郑结明 河南省濮阳县渠村乡第一中学校长
    郝国庆 河南省清丰县马村乡中心小学校长
    郭青梅 河南省林州第三小学校长
    姚 晶 山东省济南市天成路小学校长
    高绍山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黑沿子小学校长
    崔建社 河南省洛阳国际学校校长
    薄立杰 辽宁省铁岭市第六中学校长
    王法旭 辽宁省沈阳市广全中学校长
    李国新 辽宁省北票市第二小学校长
    国敬华 北京昌平敬华实验学校校长
    张治齐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校长
    庄坤慧 四川省西昌市第二小学校长
    丛莲芳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新区第二小学校长
    付林元 江西省武宁县第六小学校长
    郭军 辽宁省沈阳市第五十六中学校长
    王绍军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解放学校校长
    唐建君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花城学校校长
    窦爱军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杨士中心小学校长
    胡承勇 河南省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校长
    刘桂宾 河南省洛阳市实验中学校长
    李培明 湖北省十堰市第十三中学校长
    刘惠兰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北里小学校长
    李 磊 北京市丰台区第五小学校长
    吴国财 北京市高科达科教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朱继文 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一幼儿园园长
    李国良 北京市朝阳区松渝里幼儿园园长
    赵旭莹 北京大兴第七幼儿园园长
    辛瑞华 山东青岛市贝斯特幼儿园园长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17 15:46
“大国教育之声”颁奖榜单:2013基础教育特色学校
    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十中学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河南省洛阳市实验小学
    辽宁省铁岭市第六中学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实验小学东校区
    辽宁省开原市民主小学
    上海市崇明县堡镇中学
    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大齐学校
    辽宁省铁岭市朝鲜族高级中学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黑沿子小学
    江西省西山学校
    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
    辽宁省海城同泽中学
    北京市大兴区第七小学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富力分校
    山东省东营市育才学校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辉坨中心小学
    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教育集团
    河北省石家庄市机场路小学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东小学
    河南省林州第一中学
    辽宁省沈阳市第五十六中学
    河南省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
    陕西省咸阳中学
    陕西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
    陕西省旬邑中学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心幼儿园
    陕西省乾县第一中学
    河南省洛阳市实验中学
    浙江省温州市蒲鞋市小学(集团)
    新疆呼图壁县第四中学
    山东省胶州第二实验小学
    陕西省彬县城关小学
    红黄蓝教育机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17 15:47
2013年度“中国好教师”
王春易 北京十一学校的生物特级教师
孙国华 常州市武进区漕桥初级中学 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学习模范
周春梅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老师
赵江华 河南省南阳市十三中老师
蔡曾萍 广西博白县马塘村小学教师
秦兴国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小平乐中心岐教学点老师
卞小娟 重庆市沙坪坝区育英小学教师
孟  敏 山东省章丘市垛庄镇四角城教学点老师
倪颖娟 江苏省海门市能仁小学老师
龚本仁 洪湖湖心岛学校老师
杨小玲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校舞蹈教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24 02:07
从第三代课改再出发

——2013年课改现象观察

              2014-01-07 褚清源 中国教师报

  

  改革从来不属于某个特定年代,它是联结每个年代记忆片段的核心线索。改革之于教育同样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意蕴,每一个人都身处改革之中,都可能是改革或被改革的那一部分。

  对于那些心怀理想并具有行动力的人来说,每一年都可能被定义为关键年份,2013年也是一样。当我们再次站到一个年度的节点,回顾并整理这一年的课改记忆时,往往会习惯性地将那些具有年度意义的概念、事件、成果和现象放置在全国乃至更大的背景下去打量和解读它的意义。

  于是,那些在实践领域已经深度发生的课改图景再一次一一呈现。我们姑且沿着课改的轨迹截取其中的片段加以梳理。

  第三代课改,应该是这一年的一个年度教育概念。这一概念是从实现人的完成成长的角度把课改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代课改是以“改结构”为典型特征的,即通过调整课堂结构、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为切入点,实现课堂从低效到有效的跨越;第二代课改是以“改关系”为典型特征的,即在“改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实现课堂从“教中心”到“学中心”、从“师中心”到“生中心”的跨越;第三代课改则是以“改意义”为典型特征的,即在“改结构”和“改关系”的基础上升华教学的意义,摆脱知识对教育的束缚,打破课堂边界,实现课堂从关注知识和能力到关注智慧和生命提升的跨越。

  如果说第一代课改和第二代课改是基于课堂改革,把课堂的育人价值加以放大的话,那么第三代课改则是从关注生命的高度切入,把一切资源都整合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实现学生生命的完整成长。从第三代课改开始,学校教育的改革逐步从课堂走向课程,从教学走向教育,改革目标从“指向能力”走向“指向智慧”。客观地说,这样的划分没有经过学术论证,但是对课改实践具有实际的引领意义。三代课改的厘定就是让课改的路径可视化,它让迷茫者借此看见方向,让行动乏力者因此更加有力,让在课改路上大步前行的路径由此更加清晰。正像失去了方向的航船,任何方向的风都可能是逆风一样,课改也需要不断校正自己的方向,擦亮前行的目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以未来的视角和建设者的姿态,深入课改现场,关注意见领袖,洞察课改现象,最终选择如下关键事件和现象作为观察的素材。我们相信,每一年那些勇于探路的基层实践者都会被致以敬意,他们的行动不仅标志着课改进程的不断演进,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教育秩序的建立。



从课堂跨界到课程跨界



  在过去的一年里,当“第三代课改”被正式提出的时候,“跨界”一词也开始作为第三代课改背景下的一个重要概念引发关注。

  有人这样定义“跨界”,是指不同领域的合作而产生的一个新行业、新领域和新模式,也有艺术界称之为“混搭”,在更多的时候则代表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这样的解释丝毫与教育无关,但今天的学校教育改革同样需要跨界思维来推动。

  在第三代课改背景下,跨界不仅仅指向课堂边界的打破,还指向课程界限的打破,最终让教师具有交叉学科的整合能力,让学生从碎片化学习走向系统化、整体化学习。

  体现在课堂跨界上,就是打破班级、教师、学科之间的界限,充分相信学生,解放教师,强调管理和教学的双重跨界,实现班内“走组”,校内“走班”,实现“1托N”和“N托1”的授课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最大限度地优化学校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的“跨界大课堂”,山西泽州一中的“无界课堂”,湖南株洲景弘中学的“拼教”探索,都在不同程度地打破教师之间、学科之间和班级之间的界限。

  体现在课程跨界上,旨在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界限,以课程整合为策略,跨越空间和时间维度,比如,以电影或电视片为载体,搭建跨学科的学习平台,同样打通了学科之间的界限。重庆巴蜀小学过去的一年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跨界思维和跨界视野。他们从融通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重生活的角度思考课程整合,那些能突破传统课堂的边界的“特供”课程,犹如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营养均衡、风味独具的菜点,正逐渐凝练出学校“创造与个性共生”的课程文化。校长马宏希望全体教师借跨界思维碰撞出跨学科视野下的崭新洞见,呈现出师生成长的新气象。



教室承载未来



  第三代课改的一个重要论断就是,从重建教室开始开启第三代课改,让改革的重心从“改课堂”走向了“改教室”。如果说“改课堂”是通过教和学方式的变革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课堂效益的话,那么,“改教室”则是改变教学空间的“社会性、精神性和文化形态”。

  所以,在过去的一年里,“教室重建”成为本报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有人说,教室不应该仅仅是一间HOUSE,更应该成为HOME;有人说,教室是一段旅程、一缕记忆。当我们重新审视教室的时候,在思想深处会遇到N个未知的教室。过去那个叫做教室的地方,可能更多地被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室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喜欢的去处。教室首先是学习的场所,但同时也是生活的地方,问题是你能不能把学习本身变成生活。

  我们把教室定义为一个可以让孩子们诗意栖居的地方。教室是图书室、展览室,是探究室、操作间,教室是信息资源库,是人格成长室,是师生共同生活所,是生命的栖居地。教室应该是学习场、生活场和精神场的集合。教室应该是一个微社会,这个微社会里要有自己的班本课程、组本课程:随着政府规范办学力度的加大,传统课程的授课时间会大大减少,这为班级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新教室的宽松和现代化环境,为班本课程和小组课程提供了可能,为民主生活提供可能。

  一间教室里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学校开始启动“幸福教室”、“最美教室”建设工程,发动学生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其实这样的建设不只是改造环境,环境变化的背后是学校对学生成长需求的深切关注。我们看到,本报战略合作单位“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在全国各地捐建“梦想中心”多媒体教室。在梦想教室,墙壁可以涂上孩子的想象,桌子可以摆出童话的堡垒,图书和互联网是开放的,孩子们在这样的教室里可以探究未知的世界。梦想教室让教室成为点燃孩子梦想的地方。他们的梦想课程主张,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信任比帮助更重要。

作为一个全新教育概念的提出,新教室意味着课改“从课堂到教室”的飞跃。重建教室就是重建一种教育秩序,让发生在教室里的改革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重建的起点是文化,是精神,是交往,是课程,而非知识,教室里不缺知识,缺的恰恰是精神,所以重建教室就是在教室里打捞精神。



高效课堂与高效读写联姻



  在过去的一年里,阅读立法备受关注,阅读一旦立法就意味着要把阅读指数纳入文明城市指标。而作为学校,阅读不仅仅需要环境,更需要机制和方法。给孩子创造阅读的环境和机会,通过改善阅读方式来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让优秀读本成为孩子童年生活的重要影响,让更多的孩子远离网络,爱上阅读,让阅读为他们的成长打下生命的底色,最终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充满书香味道的校园。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发育史,一个人的写作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在过去的一年里,“高效读写”作为一项重要的实践成果与高效课堂正式联姻,为推进第三代课改注入新的活力。

  读写困难是一种最常见的学习困难,很多有读写困难的孩子,都被误以为是懒惰和不专心。读写困难会让学生的其他学习过程极其艰巨,如数理计算能力、反应理解能力、推理想象能力明显不足。除非解决读写问题,不然这些人很有可能会避免所有与阅读、书写或拼字相关的事,疏于开口表达,懒于下笔成文,不能正常与人交流,并逃避交际,远离人群。

  “高效读写”就是专门解决“少慢差费”的读写困难,提高读写效率和品质的教学方法。其独有的“学习成长三原力(感知力、思维力、创造力)”课程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修建了一条“高速公路”。大量实践证明,在不增加课时负担并保证理解率不低于80%的前提下,一个人一年的读写总量可以达到500万字以上。

  高效课堂领跑学校——河北围场天卉中学、湖南株洲景弘中学先后引入“高效读写”课题成果,学生读写素养明显提高。如果说高效课堂通过放大学生的展示,撬动了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话,那么,“高效读写”通过阅读和写作则进一步打通了学生输入和输出的通道,进而实现学生学习的双高效。



慕课:可能带来的结构性影响



  目前,学校教育正面临着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变革。2013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20慕课联盟”的成立,让“慕课”一词成为国内教育领域的热词。“慕课”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2012年,曾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远不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那么深刻。这一次,“慕课”的到来能否对学校教育产生结构性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认为,“慕课”是继班级授课制以后最大的一次革命,它使教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使得优质学习资源全球共享,全民共享。但也有人认为,“慕课”的出现虽然打破了学校的围墙,但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推进尚待观察和研究。“慕课”最大的威胁在于,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保持以及学习过程的可持续性。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们给予“慕课”的期待,显然远超它所能达到的高度。推动教育进步的力量有三个:一是教育内涵价值的提升,二是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三是教育内外技术的进步,而观念的转变,特别是体制、机制的变革,才是促进先进教育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作为第三股力量的慕课,只有和前二者相结合,才能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最终汇成巨大的改革洪流,推动教育现实的彻底改变。

且不论“慕课”会对学校教育产生多大的影响,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慕课”来了,它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本是教育变革的应有之义。



重提“全课程”



  当第三代课改迎面走来的时候,“全课程”再一次被认识并置于一个全新的高度。“全课程”是一种思维,也是一种思想,即用课程意识重新审视与学生成长相关的一切资源,换句话说,就是把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资源都当作课程资源来开发和使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早在9年前,时任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教育局局长张欣就提出了“全课程教育”思想。按照他的解释,所谓“全课程教育”,即把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每项活动都视为课程,并像对待学科类课程一样去对待其他课程。这一带有草根智慧的教改命题,一下子把素质教育的实施阵地,从课堂拓展到了校园乃至家庭和社会。

  2013年9月,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正式开学,校长李振村领衔启动了“全课程”教育改革。在亦庄实验小学,“全课程”教育是针对持续十年的课改都是单学科推进、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弊端提出来的概念。它以培养“全人”为目标,覆盖“学校全部生活”,推动学科全面融合,面向与教学相关全部要素(包括教学内容、教与学的方式、评价方式、教学组织形式、行政管理体制、学校环境等)的综合性课程改革。其唯一指向就是培养人格健全、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素质全面的儿童。

  李振村说,“全课程”教育绝对不能演变成一个“大而全”的课程改革,不能成为一个不断做加法的课程改革,恰恰相反,它的特质应该跟它的名字构成“悖论”——“全课程”教育,反倒是一个更加简洁清爽、负担轻效益好的课程体系。于是,他们提出“全课程”的减法思维,让已经构建起的日益丰富的课程体系变得更简洁,更高效。

  今天重提“全课程”,因为背景不同而意义不同。有人把课堂比作药品,把课程比作营养品,想疗救已经生病的学校教育,首先要敢于在课堂上动刀子,想让学校教育走得更好,就要有更丰富的可供多元选择的课程。在迈向第三代课改的进程中,当课堂系统建设好了,无论植入什么样课程,无论是教室重建还是读写工程,都可能产生更大的效应。所以,重提“全课程”意味着课改的换代、行动的升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26 01:47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