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中华教育改进社年度教育论坛------【管季超工作室】友情存帖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5 09:48
标题: 中华教育改进社年度教育论坛------【管季超工作室】友情存帖
                        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之未来
        ——中华教育改进社年度教育论坛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郑重声明:《教师之友网》受权首发,欢迎转载,请保留源地址。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明确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大方向:“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业界普遍认为这“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但中高考招生制度未来之路仍然扑朔迷离,造成了民间的迷茫,教育产业各个环节的从业者,对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化考试、自主招生等都亟待厘清思路。
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破除观念及路径迷惑,中华教育改进社于2014年1月18日举办“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之未来”论坛,本社专家到场解读未来之中高考。

主题报告嘉宾及讲题: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建立学生为本的考试招生制度
张勇(公众教育研究院、公众考试研究院院长):综合素质评价及其所引发的业界产业态势
渡边忠温(日本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中日高考制度的比较
分论坛议题及与会嘉宾:
论坛议题:1、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评;2、社会化考试如何考;3、高校自主招生如何招。
项贤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席
袁桂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七届国家督学
郭玉贵,北师大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985客座研究员
蒋国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千帆,中国法学会宪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宪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宪法行政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徐向东,吉林教育研究院教育评价研究所所长
李嘉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邀   请    函
尊敬的_________
中华教育改进社年度教育论坛,就当前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现场由专家解读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向,分析形势,研讨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化考试和高校自主招生的方法、途径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厘清民间对招生改革的认知误区。邀您共同分享参与。
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于1921年,推选蔡元培、范源廉、郭秉文等9名学者为常务理事,陶行知任主任干事,后因战事中断。2011年恢复重建,2013年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本社宗旨: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进;组织目标:教育思想争鸣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的平台,教育改革实践的引擎。
时间:2014118
地点:北京
主办方:中华教育改进社
协办单位:公众教育研究院、公众考试研究院
参会费用(含午餐):200/人(社员),600/人(非社员)
会务组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李进、鞠双、王金凤
电    话:010-82952315 ,010- 56109668
手    机:鞠双 13269692825  王金凤15210583944
电子邮箱:ceiiedu@163.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4号(100082)
参会回执:
参会嘉宾:             职务:              参会性质:(单位/个人)
单    位:                        
地    址:                                      邮编            
手    机:             邮箱: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5 09:55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004&extra=page%3D1&_dsign=f4f51ff0

[管季超工作室]预祝[年度论坛]成功!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教师之友网》----为中小学教师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教学资讯服务和专业化的网络交流平台;

http://xnjyw.haotui.com/
中国教研员论坛》------为全国各地县区级教研室教研员提供的专业化的网络交流平台;


http://bbs.yingbishufa.com/forumdisplay.php?fid=101
管季超工作室》-----我们愿与各地教育专家/教育界的俊彦展开平等互惠的合作;


http://gjczwjxf.30edu.com/
管季超作文教学法推广中心》-----我们相信:来自长期实践的教学经验,有交流推广价值;


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iyi/_guan_kuitianxia/index.html
《‘管’窥天下》-----我们坚信:在网络时代,地域的限制/社会层级的局限,都不会成为学术影响力的障碍;


http://zgjypl.haotui.com/bbs.php
中国教育评论网》------这是一个尚未充分建设和发育的新锐网站!教育书报刊/教育网站论坛博客的评论,是她的定位;



www.jssh365.cn
《教师生活365》
——网站2014元月18日震撼开通




[管季超工作室]所属所有网络平台,都期待着您的关注/指导/参与和批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5 12:14
欢迎湖北频道运营中心的朋友们光临审网!  
  地址:湖北武汉市徐东大街凯旋门广场B座1105

  邮编:430070

  电话:027-88875463

  传真:027-86626708

  邮箱:jybhb_zb@sina.com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25 13:00
【声明】:

【管季超工作室】受委托发布,详情请咨询中华教育改进社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先生:
           “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之未来—中华教育改进社年度教育论坛”请查收!如方便能否帮忙转发!
       非常感谢!
                                                     顺祝安康!
                                                          中华教育改进社秘书处

本站创站者管季超与‘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储朝晖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会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12-30 00:19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10 12:26
中华教育改进社储朝晖:凝聚资源 推动教育改进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中国网8月19日讯 近日,2011年恢复重建后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于8月1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1名社员代表参会,会议组织介绍了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历史和重建现状,全体社员代表对章程进行了审议,并对重建后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宗旨、定位、发展目标、工作模式、社员管理办法等进行了讨论。会上,储朝晖理事长作了《我们如何开展教育改进》主题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经过这次社员代表会,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组织健全了。能否实现把教育办得更好的目标,就成为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一项任务。在短短的一天多的相会中,我们感受到不少新的东西,有了一些新的共识,也发现更多值得探讨而一时还难以明晰的问题。结合本人过去长期的思考,我谈一谈如何开展教育改进的问题。
首先,要凝聚可以促进教育改进的思想和专业资源
当下教育最缺的是什么?经过过去几十年的调查,我所得出的结论是思想和专业性。由于自1951年批判电影《武训传》后,就认为只能有一种思想,后来的思想改造、反右、文革加以强化,于是全体国民不能思想,不敢思想,以致不会思想,这仍是现今教育各种病态的根源。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将教育当成行政的下属,在教育领域行政指令高于一切,使得教育本身缺乏专业性,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都受到远远超出行政有效性范围的行政权力的制约,使得教育的专业性长期以来极为肤浅。可以说,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教育改进主要是要运用思想和专业资源对教育加以改进。
为此,我们就要解放思想,积聚丰富和深厚的专业资源,让不同的教育改进者能依据这些资源发现身边的教育改进机会并加以改进。我们在改进社的网站上设了教育资料库,以后若能扩大就应该叫教育资源库。我已经把我自己的教育著述简介放在里面了,希望项教授、李老师、张勇教授,还有袁教授以及各位改进社的同仁也能把自己的专著、资源和发现的新理介绍进来。把教育改进社办成兼容并包,各种教育思想争鸣的园地,无论怎样的思想,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供大家讨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通过实验检验,以实证为依据。
思想和专业资源是教育改进的引领,如果在这方面我们落后了、贫乏了、空虚了,就无法进行教育改进,只能沦落为教育“改退”,所以在这方面我希望社员中的各位专家多出力。当然我们还要将境外社员和世界各地的教育思想和专业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起来,在这方面各位社员都可借助互联网拓宽视野,但专业性的问题解决还是需要通过专业的方式。以专业的方式推动教育改进则是我们今后长期要进行的工作。
其次,要以社员为主体寻找一切机会推动教育改进
中华教育改进社要建成现代社团,现在中国已经有三百多万个各种社团,但大多不属于现代社团。现代社团的主体要特征是社员成为社团的真正主人,有责有权,有通畅的表达与沟通,所以这次我们的选举是完全凭票的真选举,以后也将坚持这一原则,有人选你你就能当理事,没人选你你就当不了理事。理事就是干事的,不干事就不能当理事。
有了这样的机制,我们就不必担心没人去推动教育改进。我们就是要以教育改进实践活动为纽带,用教育改进社串起有志于把教育办得更好的各方力量,将经过理论论证、试验检验的有益于教育改进的实践活动推广出去。
为此,我们必须积极发展有志于教育改进的新社员,建设好社员的活动平台,现在已经有了社员村、微博、QQ群,以后还可以发展其他形式,谁来做?社员做,理事做,每个人都是这个社团的主人,做的都是自己份内的事。
有人或许要问,现在各种教育改革模式几百种,改进社推行哪一种教育改革模式?当下,我们确实在推进中小学心灵教育、教育家精神下乡、校园文化设计和建设、思维训练等一些有利于教育改进的项目,还在做年度教育改进报告。
但是坦白的说,我们不只想推动单一的教改模式,还想在此基础上,向整体、系统化的方向努力。因为任何单一的模式都不具有普适性,虽然这在中国比较流行,而这正是我们从原理上认识到行不通的,我们所寻求的是由社员依据各自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改进社提供的思想和专业资源,找到自己改进的需要,自主确定自己的改进模式和目标,自己在各自现状基础上谋求改进,我们可帮助联络专家团队为各种改进提供专业咨询、评价和改善服务。这样,教育改进才可能出现各取所需,一本多末,百花争艳、繁荣滋长的良好态势。
再者,要不断发明和运用教育改进的工具。
我们倡导各自依据自己的状况开展百花争艳的教育改进,是否就不需要相对一致的评量尺度呢?当然需要。因为我们把教育办得更好的价值取向是一定的,立足于公平正义,沿着生活向前向上发展的方向,止于人民的幸福。同时,剔除偏见,依据求真、专业的标准,不同的人最终都会得到相对一致的看法。为此,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我们的工具,比如地方教育改进量表、学校教育改进量表,能让多样性的改进有个可以衡量的尺度。然后再对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不同家庭或其他教育组织的教育提出改进的建议。事实上我们已经写了两年的《中国年度教育改进报告》就是运用这种量表的雏形,以后要做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细化。
当然我们的工具还可以有其他形式的,如办试验学校,组织观摩,举办教育改进论坛,对确定的问题开展专业研究,进行学校文化建设,通过地方与学校教育史志的编修找到当地和该校教育发展的密码和进一步改进的参照。这两年我一直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写一本《中华教育改进社社史》,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资料,还不完整。这样一本社史对我们今天参与教育改进的人都是很好的学习读本。
我们讲教育改进工具,简单地说就是不要孤零零地、分散地去做些教育改进的事,而是要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形成大家共同参与、可操作、可持续、易推广的教育改进机制。比如某个试验学校进行了某种教育改进,那么你把文字和图片的改进过程和方案发到改进社的网站上,看看别人是否可以由此受到启发开展他的教育改进,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形成教育改进的链式结构;若不能做到这点说明自身还需要改进。由此不断筛选,就会形成教育改进的内在推力,不改进的必将被淘汰。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10 12:27
最后,我们的定位是播种者
我们十分明白,中国教育的全面改进需要所有中国人参与。我们社团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我们的定位是做播种者、试验者、引领着,把教育改进的理念、方式和方法的种子播出去,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会自己去自觉自主地选择良种、播种、耕耘、收获。中华教育改进社要有为而不有的度量,要有开放的心态,尤其不能以某个具体结论对千姿百态的人及其教育生活实践下判断。
我们所要建立的是教育改进者交流、活动和资源共享的家园,不做版权所有者。如果有哪个团体在教育改进方面比我们做得更好,那是我们竭诚欢迎的,我们会去取经,我们要与他们合作,我们不能说谁就是正宗的,更不能自封为正宗。
我们要努力探求教育改进新知,既不做行政类型的教育改进领导,也不做不做经济类型的教育改进老板,前者有旧有的社会基础,后者有新产生的条件。每位教育的主体就是教育改进的主体,我们永远是服务者,我们自己的责任在于带头探索教育改进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宣传适合实际的教育改进理念,推广适合实际的教育改进方法,让它们成为每位教育当事人能够从中获益的资源。
为此,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我们要成为什么,简单地说是教育专业性的社会企业。社会企业这个名词在中国内地还比较少见:有人给它下了个定义: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社会组织。在这方面上午小星已经就改进社的运作模式作了比较清晰的说明,改进社本身主要做的工作是发明教育改进新理和新的工具,然后获得运用这些新理的经营者的基金支持,改进社自身尽可能不参与商业活动。说得更明确些,我们不是纯公益机构,也不是纯商业机构,我们的活动的前提是保证自身的经费能够运转得开,所以我们以后亲兄弟,明算账。社会企业通过商业手法运作,获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更重视社会价值。改进社的财务状况要向社员公开。中华教育改进社要办成公开的、透明的社团,没有做到这一点就算失败了,就没有信誉、力量和资格去改进教育。
当然,真正如何开展教育改进是要开我们大家今后去不断探索的,我今天所说的算是开头。
谢谢各位!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10 12:28
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召开2013年08月26日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召开
中华教育改进社2011年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日前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1名社员代表学习了解了中华教育改进社历史,对章程进行了审议,并对重建后改进社的宗旨、定位、发展目标、社员管理办法进行了讨论。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当选为理事长。
会上,储朝晖先后作了《我们为什么要开展教育改进》《我们如何开展教育改进》的发言,他认为“教育改进是当下社会的一种强烈需求”,“改进”与“改革”是不同的话语体系,是“以专业的力量推进教育完善,致力于把教育办得更好”。
据介绍,中华教育改进社于1921年12月由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编辑社、实际教育调查社合并设立,蔡元培、范源廉、郭秉文等9名学者为理事,孟禄与杜威为名誉理事,陶行知为总干事,宗旨是“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改进”。(邓晖)


=只需点击此图即可进入《教师生活365》!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24 02:30
民间研究团体高调亮出首份高考制度改革方案
2007-07-19  中国教育网  张冬冬




  中国教育网7月18日讯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今日公布该院最新研究成果《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据悉,这份出自民间研究团体之手的方案是目前公开亮相的第一份具有完整框架的高考改革方案。
  该方案的提出者、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表示,正如其日前在“纪念中国恢复高考30年高峰研讨会”上所讲,希望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的主题不能永远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适当的对恢复高考的感激、对高考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讴歌之后更多的应该是“从单纯的怀旧转向改革,转向未来,向前再走一步——哪怕半步!”
  此方案的研究者们指其《方案》关于高考改革的基本价值:保障教育公平;全面评价学生;促进考试和选拔的多样化、多轨化、弹性化;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重视和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促进高考多元化发展。
  据杨东平介绍,该方案提出的目标模式是,以全国统一的学业能力水平考试为主,辅之以高中成绩、高中课外综合表现的多元入学评价;高校确定录取标准,进行加试和面试后自主录取。其基本模式是:基础资格考试+高校资助录取。
  “整个《方案》的设计,突出体现了对学生权利的高度重视。”杨东平如是说。
  杨东平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生付费上学、自主择业,已经成为教育购买服务中的消费主体。因而,以学生为本的制度设计,应该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在招生方面,要求赋予学生更多的报考自主权和对高校的选择权。因为只有当学生有权选择高校时,才会真正出现高校为吸引优秀生源而改善服务的竞争。
  杨东平表示,改革是大势所趋。提出这一方案,主要是提供一个可供公开讨论的文本,让不同利益的群体充分表达意见,从而达到消弭矛盾,形成共识,推进改革的目的。
  精彩推荐: “纪念中国高考恢复30年”高峰研讨会精彩回放
  相关链接: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方案
执笔人 朱寅年 王旗 杨东平
  2007年,是中国在结束文革灾难之后,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的第30年。恢复高考制度是当时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从而恢复了以学业能力选拔人才的标准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公正。统一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和高效率,使之深入人心,为历史和社会所共认;与此同时,高考制度的局限性、弊病和负面价值也已暴露无遗。高考制度承上启下,对于高等学校制度改革和中等教育改革具有枢纽作用,对于中小学教育具有强烈的指挥棒作用,是推进实质性的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恰当的“突破口”。将高考改革提到重要的议程,提速高考改革,可以说条件已经成熟。
  一、高考改革的基本价值和目标
  1、高考改革的基本价值
  保证教育公平。保障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享有大致相同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改变以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全面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和个性发展,避免陷入考试主义泥潭。
  改变“一张考卷考所有人”。促进考试和选拔方式的多样化、多轨化、弹性化,提高高等学校选拔、评价人才的效度,使不同类型的人才适才适所。
  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通过高校招生公开化、民主化的制度建设,使得这一权力最终重新回归高等学校。
  重视和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付费上学的背景下,“以学生为本”的考试改革,应当使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高校的权利。
  坚持高考命题地方化改革。各省自主命题的意义在于提供了高考模式多元发展的制度空间,多个考试机构的出现,也有利于考试测评技术本身在竞争中提高。
  2、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
  高考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以全国统一的学业能力水平考试为主,辅以高中学习成绩、高中课外综合表现的多元入学评价;高校确定录取标准、进行加试或面试后自主录取。基本模式是:
  经过5-10年的努力,建立一种统一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高校自主性与学生自主性相结合,国家宏观调控,高等学校自主录取,社会参与的全国高考和招生录取制度。
  二、我国高考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方案
  上述目标模式的真正实现,有赖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作为过渡模式,现实的高考改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考试科目多轨化
  目前的高考改革集中在考试科目的改革上,形成目前以3+X 为主的不同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问题,是将学生分为文、理两类进行识别和选拔。这一模式的问题是以一张考卷考所有人的评价过于粗疏,难以按照不同类型高校的需要、不同学科的特点,更加有效地识别、选拔不同类型的人才。
  建议按照高校分类管理的概念,将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地方性高校和高职院校三大类,再分为文科、理科、工程技术科、生物和医学科、艺术和体育科等不同科类,在高中课程中,确定不同的考试科目和内容难度,形成能够适应不同学生需要的多种“套餐”。示意图如下。
高考科目多轨化的示意图
研究型大学地方性院校高职院校
文科语文1 英语1 + 历史1 数学2语文1 英语2 + 历史2 数学3语文2 英语3
理科语文2 英语1 + 科学1 数学1语文2 英语2 + 科学1 数学1
工程技术语文2 英语1 + 科学2 数学1语文2 英语2 + 科学1 数学2语文2 英语3 + 科学2 数学3
生物和医学语文2 英语1 + 生物、化学数学1语文2 英语2 + 科学1 数学1
艺术和体育语文2 英语3 + 历史2语文2 英语3 + 历史2语文3 英语3
  注:课程标号为难度系数,1为最高。
  2、考试内容以能力水平测试为主
  现行的高考内容,基本是知识水平测试,其特点是考题紧扣“大纲”,以记忆性知识和解题技巧为主,可以通过强化训练的方式提高成绩。它引导和强化了中学教育中死记硬背、题海大战之类的应试训练,不仅难以为学生“减负”,也难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世界各国的高考,以美国的SAT、GRE为例,主要是能力水平考试,测试学生更为基本的分析、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是一种更为科学、基本的评价。我国的公务员考试,也已完成由知识水平考试到能力水平考试的转变。需要确定高考内容改革的这一方向,逐渐增加能力试题的比重(例如每年增加10%),目前,在高考中可以加入一定比例的能力水平测试题,在内容设计上把考察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并以此来改变整个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倾向。
  3、改变“一考定终身”
  以一次性高考成绩作为学生改变命运的评价,其弊病和局限性显而易见。近年来实行的春季高考,是改变这一弊端的有效尝试;但由于参加春季高考的高校太少,成绩与夏季高考不通用,成为高职院校的高考,而失去吸引力和逐渐萎缩。
  增加高考次数的改革。首先是强化春季高考,增加高校的数量和提高招生层次,使之成为与夏季高考同样规格和分量的考试,从而使学生获得两次高考机会,择优选报高校。考试多次化的另外一个思路,是某些科目实行社会化考试。英语可首先实行社会化考试,由专门机构每年设立若干次考试,考生提供个人的最高英语成绩作为高考成绩。
  4、探索综合素质评价
  由于一次性的书面考试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状态,因而必须改变以高考分数作为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高中成绩和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参考。
  综合评价可以包括学生高中三年的平均成绩、学生成长记录、教师评语记录、实践活动记录、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等资料。此外,还可通过高校对考生的面试进行评价。
  由于社会的诚信环境尚不如人意,学校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均不成熟,这一改革尽管十分重要,却难以现实操作。可首先在中考改革中试行,从而积累经验。在部分较具备条件的大学和高中可以开展试点,前提是首先建立问责制和民主、开放的社会参与、舆论监督机制,一旦发生舞弊行为,予以严厉惩罚。
  三、高考招生和录取制度改革
  比较而言,我国近年来的高考改革主要集中在考试科目上,而对招生录取制度改革较为忽视,而大面积影响高考公正的,主要是在这一环节。
  1、均衡各地招生名额的差异   
  我国长期沿袭的录取名额分配,缺乏地域公平的考虑,由于各地的录取名额不是按照考生人数制定的,致使各地的录取率差异极大,山东、湖北等人口大省的分数线比大城市高出100多分,造成“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高考移民”等不合理现象。
  形成这一现象的基本原因是历史形成的地方高等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根本解决的方案是人口大省加快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地方高教资源差异未能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使新增的招生机会主要向那些人口大省倾斜,将缩小各地的录取率差距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
  2、改变重点高校招生本地化
  在90年代末以来高等学校新一轮调整、合并的过程中,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采取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方式扩大学校资源,从而造成学校招生本地化的严重现象。2005年,部分研究型大学本地生源的比例分别是:北京大学17%,清华大学1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3%,北京理工大学11%;复旦大学44%,上海交通大学47%,武汉大学50%,南京大学55%,浙江大学61%。
  研究型大学招生本地化,不但减少了外地优秀生源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有违教育公平;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源质量,有违创建一流大学的目标。按照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原则和研究型大学的宗旨,国立的研究型大学必须主要面向全国各地招生,本地生源的比例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可以通过研究确定这一水平,例如不高于学校经费中地方财政支持的比重;不高于扩招之前本地生源的比重,等等。
  3、减少和废除某些特殊政策
  高考录取制度中,在分数面前的平等之外,还存在许多特殊政策。这些政策有的具有照顾弱势人群(如少数民族学生)、特殊群体(如港澳台学生)等重要价值,有的是为了保障特殊行业的人才供给(如制度),有的是为了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为特殊人才开辟通道,如保送生、文体特长生、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加分等政策。但在应试教育的社会腐败风气的影响下,这些政策许多已经有违初衷,甚至成为某些权势阶层、既得利益阶层的腐败温床,直接向教育公平挑战,引起社会强烈不满。
  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区别情况,减少和取消定向生、保送生、文体特长生、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此类特殊政策,堵塞导致高考腐败的制度通道,净化公平竞争的考试环境。
  4、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
  招生权是《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在高考制度改革过程中,落实和扩大高校自主权是必须坚持的价值和方向。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实现有多种方式,例如高校自行命题、考试和招生;同类高校或学科实行联考;在全国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加试科目、增加面试;在在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上确定本校的考试科目、录取标准,等等。
  对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主要顾虑是教育公平。向高等学校赋权的过程与高等学校的制度建设必须同步进行,从而使高校建立公开、公正的制度保障,取得社会监督和信任。这基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这样两项基本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阳光招生。通过网络平台充分公开各种招生录取信息;同时,组成包括政府官员、家长、教师、校友代表、媒体组成的“代表团”,全程参与招生过程。
  5、赋予学生选择高校的权力
  现行的高考制度设计,严格限制学生的报考自主权,同一批次的不同高校不能同步录取,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第二志愿不予考虑,从而使填报志愿成为一门学问,一些成绩优秀的考生应填报志愿不当而失去机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以学生为本的制度设计,要求赋予学生更多的报考自主权和对高校的选择权。只有当学生有权选择高校时,才会真正出现高校为吸引优秀生源而改善服务的竞争。
  建议在招生过程中,同一批次高校对学生不分志愿先后同步招生。这意味着一个学生可能接到几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为避免造成高校的名额浪费,需要延长录取周期,将现行一次性的录取改为多次。对此,需要进行过细的制度设计和经过试点。这一世界通行的招生模式,没有理由在中国不能实行。
  6、实行高考社会化
  为了改变以高考升学率作为高中评价的做法,必须强化高中会考制度,同时实行高考社会化。在通过会考、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之后,学生即与高中脱离。考生到户口所在的派出所或者居委会报考,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也直接发送给考生,将高考结果与高中学校相隔离。这一措施的价值在于,虽然高中仍能够知道毕业生的情况,但地方政府却难以按照高考升学率对学校进行精确的排名,从而弱化高考对高中的强硬“指挥”,解脱多数高中校。北京市曾试行过此办法,取得积极效果。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1-26 01:48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4 23:29
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目标清晰,任重道远
——中华教育改进社年度论坛总结
file:///C:\DOCUME~1\Owner\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2229.png2013年,堪称中国教育考试制度改革之元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大方向:“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业界普遍认为“这次顶层设计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教育部官方出面对教育改革思路进行了澄清,但中高考招生制度之未来之路仍然扑朔迷离,造成了民间的迷茫,教育产业各个环节的从业者,对教育素质评价、社会化考试的组织、自主招生等亟待厘清思路。
中华教育改进社于2014年1月18日,举办了题为“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之未来”年度论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教育工作者与十多位教育研究的专家共同探讨了中央决定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及面临的困境。
论坛分为专题报告和主题讨论两部分。
专题报告第一场为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先生所做的《建立学生为本的高考招生制度》,报告剖析了国际名校哈佛大学的招生制度,厘清了学生学业成绩、课外活动能力和个人特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从制度层面鼓励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保障机制。详细梳理了中国高考招生制度的演变历史;分析了中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主要特征、存在问题,以及高考制度改革所面临的困境。明确了《决定》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学生为本的高考招生制度”,相关主管部门和从业者,必须以解放思想为起点,彻底打破“分数”迷信,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将高考由‘指挥棒’转变为服务人才成长发展的‘服务器’,理顺“教”与“学”的逻辑关系,形成良性的、专业的教育环境。
专题报告第二场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日本学者渡边忠温先生所做的《日本的大学入学制度改革及其历史》,报告介绍了以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为特点的入学考试多样化格局,并以详实的数据分析了学生学业状况与考试方式选择的关系。介绍了以高校自主招生、一年多次考试为趋势的日本大学入学考试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详细分析了各种考试方式的成因,以及社会环境变化引发的大学入学考试方式矫正,专业化的考试中心承担了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际化竞争及人口出生减少的现状,日本正在从综合素质评价、一年多考、考试科目多样化等几个方面探讨高考制度的改革,实现对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评价,考试方式从选拔性考试向达标程度考试过渡。
专题报告第三场为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公众教育研究院院长、公众考试研究院院长张勇先生所做的《综合评价与未来趋势》,报告分析了当前关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关键和重点,从政策层面指明了招生考试改革所遵循的标准、依据。同时,从教育评价与改革的历史发展过程,阐述了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标准化、多元化趋势,提出教育评价的维度目标模型,预测了教育评价与考试的未来发展态势。
通过三位专家的专题报告,详细解释了教育考试改革制度的理论依据和目标,与会人员对未来考试制度的目标比较清晰,也充满期待。但三场主题讨论却更多地提出了问题,每一个问题的落实,都需要主管部门明确决策,感觉教育考试改革之路还是困难重重!
主题讨论第一场主题为“社会化考试如何考”,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蒋国华研究员主持,资深评论家朱煦先生、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张蕊女士,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秘书长洪锡寿先生参与讨论。通过对中国科举考试的历史追溯,说明考试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挥棒的作用,考试的方式无疑对学习的方法具有决定性作用。《决定》提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专业机构组织实施”等举措,关于社会化考试的顶层决策是明确的,可民众对此表现冷淡。民间、乃至教育界对此都没有太强烈的感觉,似乎该举措与大家都无关,或者说这个决定的实施离大家还很远,似乎商人也没能看到的商机!与会者的讨论更多的是对此决定的缺乏信心,具体问题有:社会化考试的责任由谁来承担?一年考几次?怎么考?从现状看,国内大学模式基本一致,面对一所大学的招生,社会化考试如何进行区分?如何保证社会化考试的规则合理、公平?如何进行监督?中小学阶段的择校现象造成了基础教育的差距,这个问题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能实现公平选拔吗?能规避择校问题吗?社会化考试的职能是为选拔还是达标?按照2020年实现社会化考试、高校自主招生的目标,现在的小学生就应该尽快做出适应性调整了,应该如何调整?大学免试宽进严出目前是否可行?
主题讨论的第二场为“综合评价如何评”,由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吉林教科院评价研究所所长徐向东先生主持,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著名作家柯小卫先生,华北电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包万平先生,甘肃省临夏中学一线教师魏金宝先生,和彩虹心职业体验教育中心周丽虹女士参与讨论。综合评价是升学考试选拔的重要依据,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对人的评价需要多角度、多维度的指标,如何设定评价指标?有没有最合理的评价指标?现有学校评价体系中的哪些项目无法进行量化?面对抽象语言的评价,如何确定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是不是可以由一种真实的成长记录来替代抽象的综合评价?社会劳动技能的评价才是最主要的评价,目前企业招聘更多的是选择毕业学校,尤其是大型企业,都在要985、211院校的毕业生,职业技能能不能成为一种综合评价因素?
主题讨论第三场主题为“自主招生如何招”,由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袁桂林先生主持,储朝晖先生、张勇先生和明德教育王战兵先生共同参与了讨论。与会人员大部分认为现行的自主招生和未来的自主招生方式是完全一样的,普遍关注的问题有:高校要自主招生,高校的权利到底有多大?还会有分省招生计划在起作用吗?如何避免招生过程中的潜规则和腐败现象?高校自主招生什么作为选拔标准?如何确保评价标准的信度?高校自主招生如何实现对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保护?现在重点高校对农村地区的救济性指标,能保证对教育公平的促进吗?高校自主招生后,与市场的结合度如何把握?市场可否起到调控作用?如何保障高校自主招生过程的公平监督?高校发展和高校自主招生可否形成相互制约的责任机制?
中华教育改进社通过此次年度论坛对未来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方式均进行了深度研讨,已初步明确了改革目标和在目标引领下的操作模式,但还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操作流程,并通过机制建设与完善,来推动管理体系的系统化、科学化及有效性。考试制度的改革,究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平,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演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变中国教育的困境,必须解决若干的现实难题,但我们相信,只要有决心、有信心,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希望强力的顶层设计,能够促进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创造中国速度!
附:中华教育改进社教育论坛部分新闻报道
http://roll.sohu.com/20130819/n384509410.shtml
(搜狐)为何要开展教育改进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01/30/nw.D110000gmrb_20140130_5-02.htm?div=-1
(光明日报)高考改革须以学生为本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130/c159301-24265384.html
(人民网)高考改革须以学生为本
http://edu.cnr.cn/list/201401/t20140130_514774347.shtml
(央广网)高考改革须以学生为本
http://app.njdaily.cn/print.php?contentid=741481
(南报网)高考改革须以学生为本
http://gaokao.eol.cn/kuai_xun_3075/20140130/t20140130_1070121.shtml
(中国教育在线)高考改革须以学生为本
http://edu.enorth.com.cn/system/2014/01/30/011650404.shtml
(北方网)高考改革还须以学生为本
http://www.edu-hb.com/Html/201402/04/20140204114725.htm
(湖北招生考试网)高考改革须以学生为本
http://news.hexun.com/2014-01-30/161861898.html
(和讯网)高考改革须以学生为本
http://www.51test.net/show/3698460.html
(高考网)2014高考改革须以学生为本
http://www.mingshiedu.com/gaokao/dt/19700101/18355.html
明师教育广州高考网)高考改革怎样变都须以学生为本
http://edu.163.com/14/0130/09/9JR25BLS00294MBA.html
(网易)高考改革须以学生为本
http://kids.163.com/13/1223/18/9GQ420DM00294LK8.html
(网易)中华教育改进社年度论坛:中高考招考改革之未来
http://www.eduthought.net/index.php?a=news_x&m=News&id=1007
(教育思想网)中华教育改进社年度论坛:中高考招考改革之未来
http://www.tesoon.com/a_new/htm/19/91122.htm
(天星教育网)高考改革须以学生为本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