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趣闻集锦]:赵薇女儿读报萌照曝光 网友惊呼:太可爱了(图)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02
标题: [趣闻集锦]:赵薇女儿读报萌照曝光 网友惊呼:太可爱了(图)







读报会
2010年05月12日
中国教师报




读完《学生就是一切》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在平时教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代表,那么此时的玉树县第三完小的教师们已成了孩子们生命拯救者和捍卫者。
尼玛江才校长身先士卒,心中首先有的是学生;徐海英老师灾后收养了十几个学生;特岗教师夏吴吉、代课教师江永求培、昂布扎西等也不甘人后,尽心尽力地救护着学生们!学生就是一切,他们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学生。在玉树地震中,我们看到了依然爱生如子的优秀教师,不管是校长还是代课教师,只要曾经当过一天老师,他们在地震中就不会袖手旁观,就会全力以赴拯救每一个被埋的学生,呵护生还却失去亲人的学生,他们俨然成了学生生命的守护神。致敬,玉树县第三完小的老师们!感谢,玉树县第三完小的老师们!挺住,玉树县第三完小的老师们!
看看玉树县第三完小的老师们事迹,作为他们的同行,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学生就是一切”的崇高精神。在地震的危急关头,他们奋不顾身地拯救孩子的精神,绝非一蹴而就,那是日积月累的凝结,那是真情挚爱的迸发。“学生就是一切”,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一切为了学生,理解他们,呵护他们,帮扶他们,何愁培养不出好学生,因为教育本就是爱的事业。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更离不开教师。让我们秉承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精神,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中学 夏 颖)
读《乡村教师需要全社会来关注》一文有感
在许多乡村小学,许多教师一到学校安排班主任时就如临大敌,惟恐班主任的头衔落到自己头上。追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小学生的工作事无巨细,操心受累要比初、高中的教师多得多,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教师每天除了直接面对待启蒙、待规范教育的学生外,还得面对接送学生的家长,生怕出点什么差错;二是许多地方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身体的衰老、繁琐的家务和繁重的教学工作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已无多少精力来干班主任工作;三是劳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如此辛劳的工作却只有每月15元的津贴,且每年一发。巨大的辛劳与低微的劳动回报了挫伤农村小学班主任老师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农村小学班主任的待遇和健康,以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山东省乐陵市西段中学 史金双)
教师的底色与大师的亮色
如果不是我们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中国教师报》推出““于漪《岁月如歌》启示录“专栏,我也许还只是满足于从报端寻找关于于漪老师的零星记忆。“于漪《岁月如歌》启示录”栏目不仅触动了我对于职业观念的思考,更影响了我立人立身的观念和准则。从元月至今,五个多月来,随着这一栏目的不断深入,连续不断地,总有一种力量让我向上,总有一种情愫让我感动,总有一种思想让我着迷。我期待着与这个美丽的栏目相约,聆听大师的声音,走进教育的真谛,享受教师职业与教育事业魅力四射的光芒。
于漪是真诚的,50多年的教育生涯播撒真情,恩泽学生;于漪是勤勉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最终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于漪是坚韧的,苦难的童年却打下了深深的民族精神的底子,而作为教师的她又将这种精神传承发扬,不懈不怠;于漪是豁达的,无论治学、授业还是修身,她总是虚怀若谷,始终保持让人敬佩的“学做教师”的姿态;于漪是大气的,她变与不变之间,不拘泥,善变通,攀佳境;于漪是智慧的,知识的大门打开,“莞尔一笑,手舞足蹈”,真的是生气勃勃……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 陈 峰)
教育需要追问“本色”
贵报5月5日“教师论坛”版刊发的《追求教育特色,勿忘教育本色》一文,透视当下一些中小学追求“教育特色”的浮躁、虚假与偏颇,提醒回归教育本色,回归教育原点,用平静的心态办朴实的教育,很有现实意义。
如今,“特色教育”确有盛行天下之势,不少学校的管理者为了学校的发展,不忘学习、借鉴与模仿,仿佛它才是解决学校一切问题的法宝。但我们回头审视,许多关于“特色教育”的提法,已偏离教育的本色,人为模糊化、复杂化了教育,使原本质朴、纯真的教育承载了太多、太高、太沉重的负担。(湖南省永州市第九中学 严丽荣)
用同理心消除校园安全隐患
读了339期“海外版”刊登的关于“同理心”的几篇文章后,我深深感受到,校园之所以频频发生不安全事故,不就是因为当事者没有一颗“同理心”吗?如果他们都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去想一想,或许悲剧就会避免。从这一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同理心不仅仅要作为“幼儿园至8年级学生的课程”,而要作为全社会人的一门课程。
(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 宁 杰)
加强研究 走出误区
最近拜读了王元华老师在《中国教师报》中写的《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与非语文教学的矛盾》一文,很有同感。传统教学侧重双基,淡化过程性的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为了突出过程性的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一些教师创新课堂,把最重要的教学本质——知识与技能目标加以弱化、削减。有的课堂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但只顾外在形式而不顾教学本质。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觉得玩得快活开心,但对知识的掌握不是很好,对知识的感悟不是很多,舍本求末,背离了新课标的精神。
(湖北郧县南化鲍鱼小学 黄克章)
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338期中国教师报刊发的《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采用答问录的形式,孙明霞老师从课堂教学、教学形式、学生的角度等方面,事理结合,翔实地解答了热心读者的提问,读后深受感动、鼓舞。
其实,课堂管理是一项“技术活”,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去研究、探索。文中,孙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结构;让课堂形式丰富多彩;设计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会研究学生,对症下药,进而来解决学生的课堂问题。
(山东省沂源县实验中学 崔现龙)
教育均衡的有效探索
城乡差别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但是只要找到突破口,还是有较有效的解决办法的。《先书生,后局长——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局长姚宏昌的强教之策》让我们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我个人认为衢州市的“名校托管工程——把名校办到家门口”在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面,是一个创新。这种模式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如文中所说“农村师生与城市师生一样,享受‘同城待遇’”。我认为这值得在全国推广,让所有农村孩子能享受城里孩子的教育,真正实现国家的教育均衡发展。
(湖北省秭归县九畹溪镇芦池湾小学 谭一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03
我爱读报金陵小记者 方正
南昌路小学六(2)班
语文老师:张健


我爱读报!我很爱读报!!不仅因为报纸上有各种各样的新闻和消息,还因为报纸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魅力。
有一次,到中午——午自习时,大家都从抽屉里抽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课外书时,我却抽出了一张张报纸,同桌骆泽如惊讶地说:“方正,你为什么那么喜欢看报纸啊?”“我觉得读报不仅是为了看一些大新闻,大文章,更吸引我的是五花八门的知识,我就如一根铁钉,而报纸就像一块磁铁,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
是啊!像我这样爱读报的大人、小孩还有很多,大人们从中了解社会新闻,小孩子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通过报纸我们可以了解时事,获知日期,这些就像一座座知识之门吸引着我。你能说报纸没有魅力吗?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04
http://blog.ifeng.com/article/7326.html

http://blog.ifeng.com/article/7326.html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05
老人每次大声读报10分钟能健脑
2010年09月21日
人民网
http://health.ifeng.com/disease/ ... /21/2598602_0.shtml


人常说,本性难移,所以性格上的变化,绝不是什么小事。如果家里老人突然性格大变,就要引起注意了。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副研究员胜利表示,脑梗塞、脑供血不足、脑萎缩、脑动脉硬化、老年痴呆等脑部病变,都有可能引起老人情绪上的变化。特别是变化过于明显时,比如,以前性格温和,为人友善,热情又有活力的老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变得自私、猜忌心重、脾气古怪,就应该到医院做个脑部检查,确认是否有病理性病变。这些都属于脑衰老的范畴。当然,也有些老人的性格变化不是生理性的,而是心理性脑衰老,这时就需要进行心理治疗了。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清淡,加强身体锻炼,特别是脑力锻炼,要经常读书、下棋。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分别大声朗读报纸5—10分钟。家人也要鼓励其多多出门活动,与外界接触;祖孙同堂的,要多多安排家庭集体活动,以帮助老人减缓脑部衰老。▲
(徐菁菁)
《生命时报》 (2010-09-21 第05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06
读报的瘾头2012年08月16日
来源:新民晚报



富晓春
傅抱石嗜酒如命,沈钧儒玩石成癖。我等凡夫俗子,当然也有嗜好。我不沾烟酒,懒得外出串门聊天,唯独对读报情有独钟。读报,不仅充实和丰富了我平淡的生活,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温馨而美好的记忆。
鲁迅先生说,“看报,是有益的,虽然有时也沉闷”,而我却不曾“沉闷”过。我读报的历史较早。记得小学二三年级起就经常悄悄溜到校办读报。
到了后来,有了一定的文字功底,我读报的劲头便愈发足,读报的瘾头也越来越浓了。可手头没钱订不起报,只得断断续续到各处“打游击”。下课铃一响,立即百米冲刺“阅报室”。上中学那几年,我还挖空心思与当地的投递员混成铁哥们,干脆将通往学校的邮路“承包”下来,义务当他的“编外投递员”,将当天拿到的报纸先在半道上“一次看个够”,再分发给订户。当时的班主任徐世槐老师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偶或班车因故没到,他总是沮丧地向我报告‘今天没来?’(指报纸)”。文中的“他”,就是鄙人也,从中可以想象我当年拿不到报纸的熊相。
多年的读报生涯,使我养成每天都要读报的习惯,一天不读报就像丢了魂似的,浑身不舒服。早年我供职于偏远的山里小镇,报纸捎到迟,投递员只能在晚上分拣,次日清晨投递,因而难得看到当天报。我“报瘾”难耐,往往要赶到投递员的家里,等报看、拿报看,为的就是一个先睹为快。有时班车耽搁,报纸不能及时捎到,我便给县城的文友打电话,先在电话里“浏览”一遍,了解当天报的扼要内容,过把报瘾。
有一年九九腊月天,纷纷扬扬的雪团堵住了通往山外的路。已经半个月没来报纸了。我望着窗外漫天的大雪,就像一个“瘾君子”发作,整天在房间里转来转去,无所事事,简直度日如年。我将过去收藏的旧报纸翻找出来“重温旧情”,翻看昔日漏读的好文章,聊以自慰。但那种读旧报的苦涩,总也抵挡不住山外“新闻”的诱惑,未待冰雪消融开山通车,我就急不可待步行三十多里山路,再绕道转车一路颠簸赶到县城。我寄宿在亲戚家一间没人住的斗室里,刚一落脚,就从文友单位借来那久违的报纸。半月的报纸堆积成一座小山,我凭借着几包方便面和一杯冷开水,埋首其中整整三天三夜出不来。那种感受,真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哪!
在现如今高端信息技术大众化的时代,这无疑于天方夜谭式的传说了,只能作为一种人生经历留存于美好的记忆里。调到城里工作,带给我最直接的好处,莫过于能及时看到当天报了。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温暖地洒落在案头上,收发员就将当天的报纸送到了我面前。在悠扬而轻快的背景音乐里,抿一口沁心的清茶,读着油墨飘香的当天报,是任何文字都难以描述的。
然而,我至今仍改变不了当初山上之陋癖,以致往往情不自禁,偶尔还要到报刊发行站或邮政局门前溜达转悠,以重复当年盼报之心切。也许,这便是古人所言的“无癖不乐”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07
赵薇女儿读报萌照曝光 网友惊呼:太可爱了(图)

2011年07月21日
来源:广州日报


赵薇女儿读报萌照曝光(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相关图集>>>赵薇老公曝女儿新照 网友:神态十分像妈妈[图集]
网友惊呼:太可爱了
日前,老公黄有龙在微博曝光女儿的照片,只见赵薇女儿小脸圆嘟嘟,一本正经地看着报纸,嘴巴似乎也念念有词。有网友惊呼赵薇女儿太可爱了,更有赵薇粉丝感谢黄有龙上传女儿照片,大赞黄有龙为好姑爷。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11
读报与投资2012年11月02日
来源:东方早报


0人






东方红阅读时间
读报和投资有没有关系?大多数人会回答:肯定有关系。报纸作为重要的新闻信息来源,从大事、政策到本地新闻,不少报道内容都和投资市场密切相关,更不用说直接与上市公司相关的财经新闻了。有些报道甚至会引起市场的大幅波动。也因此,许多职业的投资家都有早上先阅读报纸的习惯。
近期,似乎又到了一个媒体消息的密集期。即将召开的“十八大”关系国计民生,举世瞩目,也是媒体报道的热点。对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而言,通过读报去获取对自己投资有益、有用的新闻也成为不少人近期的“必修课”。只是,我们该怎么去读报呢?
或许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德国投资大师安德烈·科斯托兰尼的方法。他曾说:“经常有人问我,我的讯息和想法是从哪来的。我的回答很简单,其实,我不寻找讯息,而是发现讯息。我从不同的报纸搜集当天的新闻……此外我听收音机、看电视。在读报过程中,可以发现对我来说重要的消息,通常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讯息。对于每个人都读到的大标题、企业消息、利润数据、利润预估和统计数字,我只了解一下而已,对这些并不特别感兴趣,因为这些讯息都已经反映在指数上了,而且就像指数一样,已经成为过去式。”
如此短短一段话,信息含量却很大。提炼一下,或许对我们有用的方法可以如此概括:首先,应该通过读报去发现对投资有用的讯息,而不要先入为主地去寻找相关的讯息。如果带着预设立场或预期目标去读报,或许会忽略掉最为重要的关键信息点,而导致自己的认知片面。
其次,不要太在意那些令人兴奋的利润数据和报表,通过媒体公开的数据一定都会在指数或股价上得到体现。投资者读报应该读到字里行间的信息,更进一步的是,需要去把这些信息彼此相互关联,用自己的思维、逻辑去梳理出投资的脉络,分析出趋势。
这是投资大师教给我们的读报方法。近期,不妨一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14
六十余载读报痴与狂
2013年02月20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中国青年报》创刊60周年之际,开展“寻找金牌读者”活动,阅享中青报已有60载的我,欲响应其“寻”却又犹豫——已进入“老”字行列的我,还要什么金牌啊!2012年9月19日,拿到当日中青报,看到第二届“寻找金牌读者”活动启动,我终于按捺不住了!以下几段文字,是我读中青报的阅历,并作为长期受益于中青报的读者向中青报的一个汇报。
战火硝烟中“读”。早在抗美援朝期间,尚未步入青年时段的我,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军政治部《前进》报社的记者。从此时起,中青报等一些报刊便成了我做事做人的导师。那时汽车兵十天半月才会运一卡车国内报纸到前线,若遇美国飞机袭击,车毁人亡,二三十天也看不上报。当一卡车报纸运来,中青报到我手中时,我总是在坑道昏暗的烛光中将中青报竖排的、字小版密的4个版从头看到尾,直到停战。
团支部大会“读”。从朝鲜回国,我成为部队的新闻兼文化助理员,科室每年订报任务划归我管,中青报年年在列。其时,我还是政治部的共青团支部副书记,逢周六下午党、团员“过组织生活”的时间,我便将中青报上有关青年修养的文章读给团员听,并组织团员们讨论,如有关“邢燕子”的许多报道。读的次数多了,团员们都可以讲出一个个“邢燕子”的故事了。
报林中选择“读”。20世纪80年代,我奉命调到《四川日报》社编辑部农村版做记者编辑。编辑部年年订报都少不了我参与。在林林总总的报纸中,我是铁定要订中青报。后来,报社压缩财务开支,很多报纸要自费订阅,我仍铁定会订中青报。部门重大采编任务外出十天半月才回来,我便会把中青报按期清齐,抢回家在灯下读,从无懈怠。如遇“缺期”,我就会到收发室去逐一“配齐”。
参与“办”中“读”。21世纪初,我独自申报的科研课题“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中四川自然保护区保护研究”得到审批,作为四川的重点科研项目。我常会在工作中遇到“保护生态环境”与“开发建设干扰生态环境”的矛盾。抓住矛盾成文后,地方媒体“不便登”,我便寄给中青报张可佳女士主编的“绿”版。后来,中青报“绿”版发表了我的《海螺沟冰川:热与冷的牵挂》《溪洛渡你要善待淡水鱼基因库》《飞机火车都进九寨沟,岷山熊猫到哪寻宁静》《剑门古柏多磨难》等多篇文章,得到国家、四川省领导或部门的正面反馈。
予他人扩容“读”。我时有被当地党政部门或一些大学的校广播编辑部、部队基层邀请“授新闻课”。课中,我常以中青报优秀文章做教材,分析给学员听,有选择地拿中青报有分量的文章给孩子们读,并把那些我看重的段落用红笔画出来,引起他们的重视。
剪报回味“读”。因为新闻职业病之故,我有“剪报”爱好,多年来就喜欢把纸媒上的美文、美画剪下来贴在自制的《影·画·情》上,中青报“情景”版的那些“影”,我特喜欢。《吹泡泡》《放学啦》《好大的棉花糖》等,在我“内业”、“外业”累了的时候,看看这些“影”,极为享受。
现在,我已从新闻一线转到科研一线,每年订报时,中青报依然在列,兴许要“读”中青报一辈子。
(作者75岁,系《四川日报》高级编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15
中考第一天,命题老师点评试卷
森林重庆酒驾核泄漏食品安全旱灾等热点进考题
不读报不关心时事考不好
“今天的题都不很难,比平时的考试简单多了。”昨天是中考第一天,很多学生都以轻松的心情走出考场。
考题尽可能贴近生活,不让学生死读书,这是我市中考试题的一大特点。昨天,市教委中招办组织中考命题教师对当天结束的考试科目进行了点评,命题老师一致认为,中考题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
语文
读书看报陈述时事
为农村留守儿童捐赠爱心字典、为全市道德模范投上一票……在今年的语文考题中,有着不少近期全市媒体报道的热点新闻。不读报纸、不关心时事,语文难以考好。昨日,中考命题老师在进行试题点评时表示,今年中考语文在考题中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语文表达生活。
“生活味浓正是今年我市中考语文试题最大的特点。”命题老师表示,考题的设置充分考虑了生活性,可激发考生平时的语文积累。同时,引导他们用语言来陈述时事热点话题,锻炼思维能力。
今年的中考作文题目有两个,一个是半命题作文“我改变了———的色彩”,另一个是命题作文“善良的魅力”。
专家们认为,两个作文题目考生选择一个,都能做到有话可说。更重要的一点,两个作文题都是引导学生从关注小我到关注大我,思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让初中生在小我的发展中也有社会情怀。
物理
酒驾测试仪入题
物理命题老师说,这次中考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精神进行命题,杜绝设置偏题、怪题,主干知识的考查占到了90%。
题目中有上月我市的新闻事件:2011年5月22日世界内河最豪华的邮轮“长江黄金1号”在重庆朝天门下水首航,不过,考查的方式也体现了先进性:如果一架直升飞机要停在邮轮的停机坪上,提问直升飞机下降20s内的平均速度、重力做的功。
今年5月1号起,执行酒驾重罚新规定,酒驾查得严,在中考题中也出现了酒驾测试仪的试题。
命题老师表示,试题通过情景展现,强调过程研究,并从定向思维转移多维开放,强调发散思维,学以致用,难度并不大。
化学
考食品卫生安全
今年的化学试题突出了化学与社会、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联系实际的题目共有24分,占总分的34%,题目设计日常生活的知识有检测酒驾、日本福岛核泄漏、燃料和能源、节能减排、长江中下游旱灾、森林重庆、绿色化学与国际化学年等。
化学命题老师说,近年来由于食品卫生问题,让人们认识到了化学知识使用不当的危害,在试题中也选用了食品的营养成分、糕点制作、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作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化学。
本组稿件由重庆晚报记者 汤寒锋 实习记者 叶煜 采写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16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108岁 常看微博读报

2013年01月22日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不久前一位老人迎来了他的108岁寿辰,说到这位老人,其实我们大部分人每天都要受惠于他的研究成果,小孩子从咿呀学语开始,就要通过汉语拼音识字,正音,而他就是汉语拼音的主要制定者。我们每天使用手机、电脑输入汉字的时候使用的拼音输入法,也有赖于他的发明,他就是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先生。
凤凰卫视1月21日《与梦想同行》,以下为文字实录:
许戈辉:就在不久前的1月13号,一位老人迎来了他的108岁寿辰,说到这位老人,其实我们大部分人每天都要受惠于他的研究成果,小孩子从咿呀学语开始,就要通过汉语拼音识字,正音,而他就是汉语拼音的主要制定者。我们每天使用手机、电脑输入汉字的时候使用的拼音输入法,也有赖于他的发明,他就是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先生。
周有光(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我108岁,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现在科学进步,每一个人都可以活到100岁。
许戈辉:三年前我曾经采访过周老,也是这样一个冬日,在周老位于北京后拐棒胡同的家里,听一位经历过清朝、北洋政府、民国和新中国的老人讲过去的故事,那一辈知识分子内心充溢的爱国激情、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至今回想起来仍让我觉得倍感温暖。
那个时候正值周老的杂文集,《朝闻道集》出版,那之后周老又有《拾贝集》、《静思录》等作品问世,一位年逾百岁的老人,仍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热切关注。本周我就来和大家分享周有光的故事。
从1988年底离休之后,每天上午周有光都会准时坐在他那台老式的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生活,这样的习惯保持了二十多年。周老的儿子周晓平告诉我们,最近由于身体的原因,周老不太写作了,因为写一篇杂文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身体有点吃不消。但是周到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每隔三两天,周晓平就会打印一些最新的文章,包括微博给周老送过去。《Time》和《Newsweek》也是周老每期都会仔细阅读的杂志。
周有光:我每天看报看书,不仅是看国内的,我说我是一个专业工作者,我一直钻在这个专业的井底里面,我不知道外面世界。现在呢,我离开办公室了,回到家里面来了。回到家里面呢,我发现我的专业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知识海洋,这里面呢,我是文盲。
许戈辉:熟悉周老的人都会惊叹于他对于新知识的更新速度和超强的阅读能力。他在很多回忆中都会提及自己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时的一段往事。一位英国老师曾经告诉年少的周有光读报的方法。每天看完报纸,要问自己,今天这些消息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这一条新闻最重要,最后还要问自己,这条新闻的背景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要去图书馆查书。
周有光说,他后来就一直按照这样的方法来看报,把自己的生活和全世界的活动连成一片,也正是因为有一个永远不放弃思考的大脑,周老的心灵深处才永远拥有一片独立与自由的天地。百岁之后他连续出版的著作,在思想启蒙上的贡献一直颇受学界好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17
国外娃也不轻松 考题刁钻晦涩考晕大人小孩2013年02月11日
来源:广州日报





在中国,很多小升初的考题之无厘头,一直备受争议。其实,很多国家也都有类似现象。近日,东京著名某私立中学入学考试中的题是:“为何‘小叮当’不被认为是生物?”该问题难倒了一帮成年人,该题答案为“‘小叮当’不能成长,也无法繁衍后代”。
其实,无论是小升初,还是进入重点高中,国外孩子们都不轻松,都面对各种或刁钻或晦涩的考题。日本小升初考试难度不小,需要孩子们上知天文、下知时事;法国高考作文题给人感觉的是,出题者一定要把每个高中生逼成哲学家;而英国“11+考试”则让成人专家组都抓狂。
日本:时政题需读报 理科考知识面
在日本,每个私立初中都有自己的入学考试,孩子们可以选择参加全国范围内任何一所私立初中的入学考试。
一般有意向考名牌私立初中的孩子,都会在小学三年级后上校外培训班,然后在六年级期末(每年的1月)开始参加初中入学考试。入学考试的科目除语文和数学是必考科目外,另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化学、物理、自然、生物)可选择考一门,也可选择考两门,到时换算取一个分值。
其中政治题难度可谓挑战小学生的极限,论述年金问题、北京奥运会以及近年日中关系等时事问题,也需要小学生多读报纸甚至收集一年以来网络上的社论准备。
日本的小升初也不容易,数学题比较接近奥数的路子,例如:1,2,3,4,5,6,7,8,用8个数组成3位数的整数,问:如果允许每种数字用多少次都可以的话,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整数?
其实,日本小升初考试中最让人头疼的是理科试题。理科试题往往背景宏大,需要联系天文地理和社会知识综合作答。
例如日本一所名牌中学入学考试的考题是:“有人说,如果以白米作为主食,将会比以面包作为主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原因是日本食用的米以本地生产占绝大部分,而小麦则以输入为主。因为运送的距离很长,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不过,用来做汉堡的牛肉,却有可能是美国产的,要比日本产的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什么可能的理由呢?请以一篇文章说明之。”
法国:作文题探讨人生哲学
在法国的中学,不管你是读文科、理科哪怕是唱歌跳舞的,哲学课都是跑不了的。而法国高考作文题如“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追求真理,却涉及利害关系怎么办?”都将学生的思维能力推向哲学家的高度。法国的高考作文一直很难,学生的高考语文常常不及格。
法国高考分文、理、经济社会三科,每科的作文题都是三选一。2012年法国文科类作文题为:人们在工作中到底获得了什么?是否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的?评点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一段关于“国家”的论述。而经济社会科则是:与生俱来(无法抑制)的欲望是否存在?工作,仅仅就是为了做个有用的人吗?评点伯克利在《论消极服从》中关于“公权力”的一段论述。理科的学生也不轻松,他们需要论述:没有国家(政府)我们是否会更自由?我们是否有责任追求真理?评点卢梭《爱弥尔》中关于“教育”的一段论述。
英国:“11+考试”学生闻风丧胆
英国的小升初考试被称为“11+考试”,其难度让不少小学生闻名丧胆,想要上教学质量比较有保障又不用自费的公立重点中学也就是文法学校,必须要考出最顶尖的成绩才有希望,竞争之激烈绝不亚于中国的升学考试。而成绩一般的孩子也就只能就读普通的公立学校或者昂贵的私立学校。
有一道“11+考试”的试题是这样的:有5个孩子,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5岁、14岁、13岁、13岁和12岁,哈立德比雨果大2岁,杰克比阿姆里特小2岁,山姆比雨果大,问他们当中哪两人同岁?英国小学生们要面对的数列题也不简单,这串数列30,28, 32, 30, 34的后面一个数字是什么?
而语文题也很费思量,例如请将Scarf(围巾)中的一个字母移至Rail(铁轨)当中,形成两个新词。(答案是移动F形成Scar和Frail。)英国小学生需要在平均45秒内解决这样的问题,而整个考试要答对360道才能过关。
“11+考试”到底有多难?英国某机构曾做过测试,邀请9名英国教育、文学、媒体界的知名人士,来回答为10到11岁孩子设计的“11+考试”。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马特就是体验者之一,当他翻开试卷第一感觉就是难,马特表示他花了两分钟才读懂第一题,而做到第七题时就被彻底难倒。
其实,“11+考试”并非英国教育体系必考项目,但仍有不少家长争先恐后地让孩子报名参考,原因在于文法学校非常热门。为了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有些父母甚至搬家只为孩子能够上个好学校。
德国:每门课只答一个题
德国高中毕业考试的特点是时间充裕,气氛轻松。由于人数少,所以每个人都拥有很大的工作空间,可以随时吃喝上厕所,自由选择休息时间。学生们可以在题目中选择自己擅长的来回答,题目很少,每门课考生基本上只要解答一个问题即可。但这一个问题往往很复杂,需要以学过的知识作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深入地去探讨和分析。
考试时,每个人都会得到学校发的一摞草稿纸,上面随便你记录、画图、整理自己的思路,但草稿纸最终是要和学生们写的文章一起上交的,因为批改试卷的老师必须寻找学生的思路,沿着思路再去考察考生的见解。因此,草稿上的每一笔每一划都不会被轻易放过。假如一个学生在文章中没有提到某个关键的看法,但这个观点在草稿纸上出现过,阅卷老师还是会为这个观点的出现给出一定的分数。(文字:萧白)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18
64岁儿12年坚持给89岁爹妈读报


2011年09月29日
来源:东北新闻网


每天上午,当桌上的老式座钟敲过9下,本溪市范宝福家的“家庭读报会”就开始了。
一张半旧的圆桌靠在陈旧的铁床前,两名听众——范宝福年近九旬的父母坐在床上,母亲还拿着烟卷。桌上,蓝色的搪瓷杯里晾着开水,而64岁的范宝福就是这场“家庭读报会”的读报人。
这场景在范家已经持续12年了。
范宝福的父亲退休后一直在各机关单位打更,就养成了个习惯:看报纸。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看起报纸来就费劲了。
咋能让父亲高兴呢?范宝福决定自己每天给父亲读报纸。他把报箱订到父亲楼下,每天取报纸上楼把报纸的主要内容念给父亲听。
范宝福说,报纸一般是每天8时许送到,不多会儿他就拖着脑血栓后遗症的身体赶来,取报纸上到5楼的父母家。他说好在两处相隔不远,只有七八十米。
范宝福上楼时,已经89岁的父亲就会把家里那张用了几十年的圆桌摆起来。“一开始寻思就父亲一个人听呢,后来发现瘫痪在床的母亲也喜欢听”,范宝福告诉记者,母亲年轻时还识字,年纪大了基本就不认识了,可是听儿子读报纸却听出了乐趣。
时间长了范宝福就了解到父母都爱听感人的故事,老爷子更爱听些政策方面的新闻,老太太更喜欢听家长里短、奇闻异事什么的,有时两位老人还能把听到的政策和自己享受的待遇结合起来,发一阵议论。
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耳朵不太好使,范宝福读报的声音很大,好多次他妹妹从外面进来说,走到二三楼就听见哥哥的大嗓门儿了。有时,邻居也会敲几下墙提醒他。“我这么大声读报也累,可是有什么办法,声小了他们也听不着啊”,范宝福说,现在自己能抓住“重点”了,每次读报也都需要1个半小时,“还得给他们讲解啊,有时没听明白母亲就提问,就得一遍遍地说。 ”
虽然每次范宝福都给自己准备大量饮水,可读到最后嗓子也还是哑的。可范宝福说读报这一个多小时是自己最快乐的时光。“60多岁的人还能给快90岁的爹妈读报,其实是上天的恩惠。”
范宝福说12年多其实不是有意坚持的,“不想坚持也得坚持,习惯了。 ” 王源 特派本溪记者 金松
每天上午,范宝福都要赶到父母家读报纸。这是儿女对父母爱的回报,更是一种难得的天伦之乐。 记者 金松 摄
(辽沈晚报)
[责任编辑:牛鑫]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19
妻子瘫痪脑坏死 80岁老人每天早晨到医院为她读报
  昨日,贺正仁在病床边为老伴读报纸
  夫妻俩年轻时的照片
华龙网讯(记者 郝瑶 陈林 通讯员 蔡昌怀 摄影报道)昨上午8点,长寿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80岁的贺正仁一手拿着蒲扇,一手拿着当天的《重庆晚报》,为病床上的妻子、78岁的广仲芳读报———每天8点,贺正仁都会准点到医院为老伴读报,风雨无阻。
“这个习惯有50年了,即使现在她的大脑组织有2/3坏死,即使她时常听不清我的话,我也要读下去。”病床边的贺正仁说。
半年了,80岁的贺正仁每天早上8点,都会准时到医院为老伴读报纸,风雨无阻
“今天的报纸好精彩哦。我们重庆首个直升机观光旅游项目在黑山谷可以耍了。”贺正仁身体往下俯,嘴巴尽量贴在老伴耳边。
“老伴最喜欢听时事政治和社会新闻。”贺正仁说,他看到《49岁黑玫瑰9天从宜宾漂回重庆》,又俯下身对老伴说:“给你说个好耍的事,7个漂流者从宜宾漂回重庆,其中还有个网名叫温柔的女娃儿,确实了不起。”
半小时里,贺正仁先看报纸,然后为老伴做讲解。贺正仁说,今年初,老伴心脏病和高血压发作,现在瘫痪在床,脑组织三分之二坏死,一直处于半睡半醒状态。
“我是4月份来照顾婆婆的,爷爷每天都定点给她讲报纸上的内容,一讲就是半小时。”看护梅女士说。
“从医学角度讲,爷爷说的话婆婆估计很多都听不到也听不明白。”责任护士孔德秀说:“令我们每个人都感动和不解的是,这半年婆婆在医院里,爷爷不管是刮风下雨,读报这个习惯是不会变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20
“为老年人读报让我感到快乐”(图)
2011年03月24日
来源:解放牛网 作者:祝玲




每次荣嘉寅读报的时候,老人们都听得很认真
晚报 何雯亚 现场图片
晚报记者 茅冠隽 祝玲
3月23日上午10点,南昌路44号老年日间照料站里,老人们眯着眼静静躺在沙发上,正在听旁边一名长相阳光的年轻人读报纸。年轻人逐字逐句地朗读,老人们时而点头微笑,时而睁开眼和年轻人探讨报上内容。
这位年轻人叫荣嘉寅,今年25岁,是一名残疾人。自去年4月份起,他坚持在老年日托站为老人读报,和老人聊天,一年来从未间断。他的到来,使日托站充满了欢颜笑语。 “在这个日托所里当一名志愿者,我感到很快乐!”荣嘉寅说。
坚持不懈为老年人读报
3月23日,记者在南昌路44号瑞金二路街道社区服务综合楼见到了荣嘉寅。他穿着休闲的连帽衫和牛仔裤,略显腼腆。 “我刚才在旁边的老年日间照料站为老人们读报呢。 ”他笑着对记者说。
如果不经特别介绍,很难想象这个阳光的青年其实是一名残疾人。在他读小学的时候,常感觉自己听不清声音,成绩也大受影响。父母带他去医院检查,才发现他有听力中度残疾的症状,只能辍学在家自学。然而,腼腆而坚强的荣嘉寅却靠着自身努力,在区残联组织的电脑培训中,拿到了电脑初级资格证书。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去年春天,荣嘉寅向瑞金街道 “心悦夕阳红”心理工作室毛遂自荐,要求为老年人们提供服务。经工作人员的鼓励和支持,他于2010年4月27日正式以“慰老服务志愿者”的身份走进老年日间照料站,为老人们读报。从那时起直至今日,荣嘉寅坚持每天都去照料站为老人们读报一小时,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荣嘉寅说,他读的报纸一般都是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内容,比如前阵子全国两会中关于医改的内容,平常读一些养生类的文章,老人们都很喜欢听。
“他的到来使老人们又惊又喜,以前从未有人来这里为老人们读报,这里的老人们都特别喜欢这个孩子。 ”“心悦夕阳红”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我很喜欢听小荣读养生类文章,看到他我就像看到自己的孙子一样,他为我们排解了寂寞,带来了快乐! ”照料站里的李阿婆对记者说。
收集资料拉近与老人的距离
荣嘉寅思维敏捷,说话文质彬彬,非常有礼貌。他告诉记者,为了能更好地和老年人打成一片,寻找和他们的共同语言,他经常去图书馆看书,或者到社区活动中心去上网查阅养生和医疗保健的资料, “这样和老年人们聊起天来会更加融洽。”
在为老年人服务的过程中,荣嘉寅也在不断探索。最初给老年人读报时,他用的是普通话,但他发现不少老年人都听不太懂。于是,他就将报章内容 “翻译”成上海话, “这样老年人听起来会更亲切。”“翻译”其实并不简单,荣嘉寅练习了很长时间,开始的时候,每天要练两小时,把自己外婆当听众。由于自己听不见,一开始他的发音很别扭,但渐渐便能流利表达了。
除此之外,荣嘉寅爱好广泛,他喜欢看书和集邮,尤其喜欢历史方面的书籍。“我特别喜欢钻研以前发生的那些波澜壮阔的事,而通过集邮,我也可以给老年人们讲解历史翻天覆地的变迁。”去年世博期间,荣嘉寅去参观之后不忘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老人们分享;元宵节时,他又会应景地选择各个地方的传统活动和有关元宵节的历史故事讲给老人们听;平时学了新的穴位操、好玩的保健操,他也会耐心教给老人。
以后还准备去其他社区服务
每次结束志愿者工作后,荣嘉寅都会拿出日记本,将当天的情况记录下来,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近一年来,荣嘉寅的每篇日记的第一句话都是 “我觉得还有一些想法。” “我总是想着下次还可以做什么让老人更开心,读什么内容让老人更受益。”
荣嘉寅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名残疾人而自暴自弃,相反,他渴望工作,在超市当过理货员,在快餐店做过勤杂工,也奔波于各大招聘会,但由于听力问题,他没有得到许多机会。即便如此,他依然不向命运低头,转向了社会公益事业,成了一名慰老服务志愿者。
“志愿者的经历让我感到开心又心酸。开心的是老年人对我的认可,心酸的是,不少老年人虽物质生活丰足,可以安度晚年,但精神生活却相对空虚,非常需要有人陪伴和倾听。我想我做的还远远不够,还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今后我将不断探索。”谈及未来的打算,荣嘉寅眼睛发亮: “跟老年人一起我感到很快乐,我会将志愿者工作一直做下去,还想去别的社区做同样的服务!”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21
从电视读报看报纸的发展
2006年11月08日
人民网



电视媒体一向以其形象生动的表现特征和速度及时的时效性为受众称道,但就在2004年,凤凰卫视首先播制了《有报天天读》这样一档读报节目,近而在全国掀起了一阵电视读报的热潮,到目前为止,几乎每一个电视频道都有一档自己的读报节目。
为什么电视会舍弃自己快捷的媒体资源,转向时效性稍弱的报纸呢?这样的做法对报纸和受众有什么影响?而报纸面对电视对自身资源的抢夺,又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做简单探讨。
一、电视读报的原因
在分析电视读报的原因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原因和结果的不可分离性,因此,电视读报的原因,也就是它给电视媒体带来的有利影响。
1、扩大信息量,节省采制成本
由于媒体自身占有信息源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有许多突发新闻和异地新闻电视媒体不能及时采访播发,通过对多种报刊的信息筛选,可以对电视新闻进行及时的补充,扩大电视新闻的信息量,同时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和时间。
以《马斌读报》为例,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04年8月9日至8月13日,共摘读报纸新闻55条1,平均每天的播报数量为11条,根据十五分钟的节目时间(包括广告和片头片尾宣传语),基本每分钟就要播报一条新闻。而节目对新闻源的选取则十分宽泛,其中国内报纸包括《中国青年报》、《北京现代商报》、《新京报》、《深圳商报》、《环球时报》等十余份,国外报纸《纽约时报》、《每日电讯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海峡时报》等1,涉及新闻事件更是类型各异、分布广泛,有国内外政治新闻、文体新闻、社会新闻和一些奇闻异事。如此迅速而大范围的对新闻进行报道,单靠电视台一家媒体去采访制作显然在成本和时间上都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读报则轻松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跨地域范围内的信息共享的同时,省去了亲自赶赴采访的路费、机器耗损费、人力资源和后期制作的成本,只靠几张报纸和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可以做成一档既新鲜好看的咨询节目。这对电视台来说,显然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在精减成本上做的最彻底的是读报节目的先锋者《有报天天读》。主持人杨锦麟读的报纸没有一份是专门为这个节目订的,中文报纸是凤凰卫视资料室的报纸,外文的《国际先驱论坛报》、《亚洲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则是为公司管理层订的。杨锦麟每天利用管理层上班之前的时间对这些报纸进行筛选,看完了再还回去,真可谓不折不扣的“零资源”节目。2
2、汇集多家观点,增强报道深度
报纸由于即时性和交互性的迟滞,对新闻事件的评论汇集往往不够及时,因此报纸上的言论往往深刻有余、失之单调。和报纸专门的评论版块相比,电视新闻在评论方面则略显单薄,无法深入。电视读报则很好地弥补了双方的缺陷,在简短叙述新闻事件过程后,对多家报纸言论进行整理,呈现多方观点,给观众全面的视野,自己则可以在保持相对客观的立场基础上,通过转述报纸评论犀利独到的评论语言,弥补了电视媒体深度和理性不足的缺陷,增加了报道的深度。
2003年9月1日,在报道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时,《有报天天读》的杨锦麟选读了九篇报纸的新闻:
英国《卫报》:美朝无意延续六方会谈
韩国《朝鲜时报》:朝表示六方会谈有害无益
新加坡《联合早报》:六方会谈仍有作用
台湾《中国时报》:六方会谈后北韩决定强化核武
韩国《朝鲜时报》:北韩无理是一贯行径
新加坡《星洲海峡时报》:中国必须继续出手把北韩拉回到谈判桌上
香港《亚洲周刊》:北韩不再信任中国
北京《国际先驱导报》:日本是六方会谈赢家
香港《信报》:朝鲜半岛非核化可带旺亚洲经济3
这几份报纸观点各异,如果读者想以一己之力获取全部信息的话实非易事,但是杨锦麟通过对这几份报纸的选读,不仅满足了读者获取信息的需求,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真实多元的世界,而且给了不同报纸媒体展示自己观点的平台,维护了节目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22
3、提高电视媒体的权威性
到目前为止,报纸仍是在受众心目中最为权威、可信的媒体,一些大的党报、全国性报纸更是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许多电视台在读报时都很注意选择报纸。
由于地域的限制和占有资源的不足,除了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央视的《马斌读报》、东方卫视的《早报早知道》等一些大的电视台的读报节目在受众中比较有影响外,许多地方电视台创办的读报节目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获得较大的收视率。像《南京零距离》中的《孟非读报》、《杭州数字电视》中的《报人读报》以及辽宁的《沈视早报》、吉林的《守望都市》中的读报板块,除了在当地有影响外,其知名度很难扩展到省外城市;而且,由于当地媒体的整体素质中存在的问题,读报节目想获得较高的权威性也并非易事。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报纸的选择就十分重要。选读知名度高的报纸,不仅可以证实消息来源的确实可靠,而且在转引报纸观点时采取的与其贴近的态度,可以表明电视台的立场,提高媒体的权威性。这是电视媒体(尤其是一些地方电视媒体)提升自身品位,在受众范围内树立权威的有效方式。
浙江卫视经济频道的《经视新闻》读报板块《峰言蜂语》在利用大报资源与自身资源时的灵活更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005年1月24日主持人叶峰在读《工人日报》的一篇题为《不要对农民工境况改善过于乐观》的文章时,用上了《经视新闻》曾经作过的相关调查数据。这以做法不仅凸显了电视台对政府工作的积极响应,也拉近了新闻和百姓的贴近性,增强了评论的说服力。
4、顺应新闻娱乐化大趋势
尽管一些电视媒体拒绝承认读报是新闻娱乐化的一种表现,但无法否认的是电视读报与新闻娱乐化之间密切的联系。
我们可以看到的读报类节目,多是主持人+电脑+个性道具的组合,主持人或对新闻事件绘声绘色侃侃而谈,或圈点屏幕、摆弄道具,或对新闻评头品足一番,从其表现方式上来看,已经脱离了一般的电视新闻节目,而具有了评说的性质。从此角度分析,其实读报,无非也就是说新闻的演变。
说新闻最开始的目的只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个商业化的目的,在原本模式单一的电视新闻界一经推出,除了经济上达到了他的目的,更在传播效果上迈出了一个新的台阶。因为主持人在选取新闻角度、主持方式上的戏说化,给观众营造出一种亲切新鲜感,使得信息更容易接受。电视读报也一样,不管是为了照顾传播效果,还是翻新表现形式,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娱乐化的手法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二、电视读报对受众的影响
每一个新事物的诞生都有它独特的意义,电视读报也一样。它在受众中产生的影响有正有负,都值得分析。
正面影响:
1、索引报纸信息
读报类节目将不同报纸的信息汇集到一起播报,实际上为受众起了一个信息索引的作用。面对市面上的多种报纸,读者往往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状态。哪份报纸有自己需要的信息,除非把报纸详细的看一遍是不可能尽知的,电视读报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读者通过看电视对新闻进行了简单的了解,随后有目的地向特定报纸寻求详细深入的报道。这样即节省了读者的读报时间,又为读者做出了指南针的作用。
2、方便读者获取
现在的受众在阅读报纸时面临这样几个困难:没有时间读报,读不到外地的报纸,读报不仔细漏掉重要信息,以及因为个人因素无法理解或误解报纸所传达的信息。
电视读报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通过对各家报纸的筛选,提炼出比较重要的内容,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不仅可以弥补个人读报中存在的缺陷,还可以对同一时间内的报道加以整合,多角度分析问题。受众只需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作到博览天下事。
3、易于读者接受
报纸多以文字和图片作为传播符号,失之单调,再加之书面语言的抽象性,在阅读时难免枯燥乏味,有一些深入的报道会出现难以理解或记忆浅薄的现象。电视读报的鲜活图象和口语化的表述,则能令受众精神为之一振,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主持人有鲜明的风格,能通过技术手段(如在屏幕上圈点重要信息)引导观众阅读,并能够搭配犀利独到的评论,给受众一种交流的感觉,那么受众在接受时也更为容易。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22
负面影响:1、易形成信息惰性
过于方便的信息获取会使人们形成惰性,习惯并满足于每日在电视上接受简单的信息咨询,而不愿再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看报。但电视转播的信息是有限的,完全依赖电视读报会使人们丧失接收更多信息的机会,同时需要认识到的是电视读报只是对新闻事件的简单解说,要想真正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刻原因和影响,必须向报纸寻求解读,这也是报纸存在的最大优势。
2、易导致信息变形
电视读报最吸引观众的,无外乎主持人对新闻的独具特色的评点,但这也正是读报类节目的软肋。有些主持人为了追求个性化特征,或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都会对报纸新闻作一番点评,这其中不乏一些点评睿智的观点,但有一些则过于个人化。电视读报本来就只是对新闻的一个简单的、不完整的介绍,加上主观色彩浓重的评说,必然会造成信息的变形和误读。5这对观众形成一个完整正确的世界观是极为不利的。
三、报纸如何应对电视读报
1、电视读报对报纸的影响
电视做为目前最普及的媒体,根据2004-2005年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调查显示,现在我国电视的人均每日接触率高达97.22%,而报纸则仅有63.41%,半年没有接触报纸的人数占18.47%。6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学者提出了报纸消亡论,悲观的预测报纸将在30年后消失。但电视读报却对无疑是对这一理论的有力反驳。不管这是否是电视媒体的本意,电视在读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除了为报纸证明其寿命,电视读报实际上也起了一个为报纸宣传的作用。电视媒体在做读报节目的时候,往往会把报纸的名称一并读出来,这等于是为报纸做了免费的广告。尤其是知名度大的电视节目,由于其高受视率,接触的人群多,在读报过程中给报纸带来的商机也就越大。能够在央视被马斌读上一次的报纸,产生的效果要远远超过它在当地花大力气做的广告。由此可见,报纸以电视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范围,提高了知名度,不仅在当地可以获取更多的订阅量,更可以打开异地市场,带动全国的发行。
但是相应的,电视读报也会抢夺报纸原有的受众。读报节目就是送到嘴边的饭菜,虽然口味不一定合适,却不需要花费力气和金钱。因此受众如果习惯于电视读报,自然不会再特意去买报纸,这必然会对报纸的发行量有负面的影响。那么如何去巩固报纸原有的市场,就成为纸质媒体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22
2、从电视读报的特点寻找报纸的出路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想要和电视争夺市场,就必须了解对手的特点。电视读报作为一种新闻的表现形式,最主要的特征是“软”:新闻内容选择上的“软”和主持人播报方式上的“软”。这是电视媒体的表现方式所局限。
首先,读的新闻要偏软,内容过硬的新闻既不好读,也不好解。如:《有报天天读》节目时间只有25分,却要传送40到50条信息,《马斌读报》时间为15分,平均传送信息也达10余条。即便不考虑主持人语速和串场词,每条信息也只有一分钟不到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新闻的分析和解读自然无法详尽,而图象和声音的转瞬即逝性也决定了受众的接收能力,强行传达硬新闻只会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对硬新闻的选择自然不如软新闻优先,即使真的选择了硬新闻,也要做软化处理,使它的语言更口语化,平易近人。
其次,主持人在做节目时,语言、表情和举动也要向“软”处理。过于呆板僵硬的主持给人的感觉甚至不如看排版精良、写作新颖的报纸舒服,想吸引受众的注意并让受众接受所传达的信息,必须使节目软下来。这也是电视读报节目娱乐化的一个表现。
正因为这个特征,给报纸提供了一个机会。随着新科技的发展,新闻传播的工具也会变的越来越技术化,但新闻的本质不会变,真实、准确、及时的传达出受众需要的信息,才是新闻媒介的最基本的任务,讲求深刻、平实的报纸仍可在各种追求速度、浮于质量的媒体中独树一帜,难以替代。
因此,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扩展新闻的视角和力度,超越电视因即时性带来的流于表面的缺点,深入的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从电视无法达到的角度去寻求突破,在现在的媒体市场中维持其生命力,是报纸要坚持走的路。
3、竞争合作化和一些新的发展方向
在与竞争媒体对抗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并不是互相抗争,而是要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从另一个角度看,电视读报代表了媒体融合互动的趋势,它作为电视传播的一种补充,并不能完全取代现有的新闻传播形式,或者说,我们可以将电视读报看做电视媒体对纸质媒体的一种屈从和妥协,它表明了电视媒体的“偷懒”和“不负责任”的态度。报纸可以从这点入手,向电视伸出合作之手,共同进行新闻的创制,以期取得双赢。
与网络的合作。现在不少门户网站仍是大量的转载报纸内容,但如果报纸可以为自己创建一个网站,分派专业工作者将新闻采制成视频新闻,配合报纸内容独家发布,也是一种扩大受众面的手段。
报纸要向什么方向发展,取决与它对待自身定位的态度,以及对技术的适应性,在突破报纸发行这方面,我们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面临着许多次的失败和挑战。电视读报只是对报纸造成压力的一种而已,面对读者的更新更多的需求,报纸要走的路还很长远,并要不断在实际操作中得出最好的结论。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23
103岁老人天天读报 培养出医生世家

2013年10月09日
来源:台海网



原标题:103岁老人天天读报 培养出医生世家
台海网(微博)10月9日讯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新北市汐止区103岁老人余周葱,8日获颁马英九、新北市长朱立伦致赠的重阳节金牌、金戒,余老太太不仅是街坊公认的慈祥阿嬷,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她培养出多达30位“医生儿女”、“医生孙”。她仍坚持每天读报,了解大事,借此教导儿孙做事道理。
余周葱出生后9天恰好发生辛亥革命。20岁时就嫁给医生丈夫,当了一辈子家庭主妇,但她相当重视教育,生了3男4女中,有2子当医生,1子连任汐止镇长,而4个女儿也学识渊博,不仅台大药学系毕业,其中3位也嫁给医生,下一代延续家风,20多位孙子女也是医生,而新北市议员沈发惠是余老太太的外孙,可谓儿女子孙都相当有成就。

沈发惠谈起阿嬷所教育的“医师世家”,透露他的大舅舅余福祺是现任台大医院小儿科医师,小舅舅也是医师在美国执业,二舅舅余达德担任两届汐止镇长,父亲沈友仁则是前任台大医院副院长,哥哥则在国泰医院担任牙医。
对于“育儿经”、“育孙经”,余老太太表示,第一就是要让儿孙“慎选交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是生活作息要正常,有良好健康才能吸收知识;第三则是“不道人长短”要宽以待人,帮助他人,每天才能开心生活。
余老太太透露自己靠“太极拳”养生,65岁开始学习太极拳后从未间断,除保持良好运动习惯外,“手脚要动、头脑也要动”,她每天读上好几份报纸,以了解时事脉动,借此与家人讨论时事动态,从中谆谆善诱儿孙做人、做事的道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25
作文有骨无肉不妨每天读报
2011年04月07日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戴秀文




本报参与主办的“阳光招考在线”名师支招备考咨询活动昨日开始 综合科咨询最火爆
本报讯 (记者黄茜、伍仞 通讯员戴秀文)“阳光招考在线——教育专家、名师支招备考”专场电话咨询活动昨日举行,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的专家和广州市高考研究组各科目的成员接听考生和家长的电话,为最后的备考“支招”。
此次活动由广州市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以及广州日报社、信息时报社和大洋网等多家媒体联合主办。活动从昨日开始,连续举办三天,时间为每天的20时至22时。参与方式有电话和网络两种,详情请参见“广州招考网”相关公告。
昨晚的咨询活动中,最火爆的当属文/理科综合科目,平均一两分钟就有一个电话。学生们共同的苦恼在于:时间不够用、分数提不高。对此,特级教师钟阳建议学生多加训练书写速度,形成相对熟悉、稳定的答题顺序和节奏。
有意思的是,昨日咨询的“主力军”仍然是家长。家长们的期盼、担心、焦急都体现在咨询过程中,有的家长还邀请接听电话的老师“到从化来吃荔枝”,十分热情。老师们则表示,咨询的内容关系到学科知识,建议还是由考生来“主力”发问更有效果。
学生最苦恼时间不够
老师建议平时练书写速度
问:今年高考综合科的试题难度估计会怎样?
答:估计今年和去年的试题难度差不多,可能会稍稍增加,但不会像“一模”难度那么大。
问:我在“一模”时做文综卷感觉时间不够,怎么办?
答:“一模”比高考难一些,在“一模”中时间不够,不代表正式高考时时间不够。毕竟“一模”时大家复习进度有的快有的慢,而且我们在命题时也会让难度稍大,所以“一模”时时间不够是正常的。
同时要注意应试策略,要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训练。首先是在做题顺序上,第一遍做题时,不要纠缠于需要思考很长时间的题目,先把不需花太多时间、能顺利做出的题目做完,剩下有时间做第二遍时再去考虑剩下题目。这样即使时间不够,也不至于把原本可以得的分丢掉。第二,在平时训练自己的写字速度。一些同学,平时做题,尤其是文科问答题时,可能只在心里想想大概怎么答,最多口头组织语言、用笔写下一些要点。但真正考试时,是需要把答案条理清晰地写出来,如果平时没练习,肯定来不及。
问:文综成绩总是上不去,“一模”总分考了513分,文综才195分,地理只能拿到60分左右。我想干脆放弃了。
答:相对于政治和历史,地理有理科内容在里面,如地质、洋流、气流、气压,文科生学起来稍微吃力。而且地理很多设计的内容是初中内容,但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不太令人满意,学生的基础可能不太好。初中地理书如果还存着,最好是请有经验的地理老师专门补一补地理课,因为短时间自习地理估计难度较大。
“放弃地理”不失为一个办法,但也有些冒险,因为分数越低的,相对越容易进步,投入复习的“性价比”比较高;而且如果地理科有缺陷,是否会对做文综时的心理状态有影响?可以让老师针对你情况诊断一下,这样的情况短时间内有没有大幅度提高的可能。
问:文综如何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答:政治、地理、历史放在一张卷中,各类题目混搭在一起,对学生的答题思路可能会有影响。首先要形成相对稳定的答题顺序,选择自己做得最舒服的顺序。我们的建议是:第一遍,按照题号把一看就会的所谓“送分”的题目先做完,一看就卡住了的题目先放下。文科综合300分,高考平均分200分,实际上还是送了许多分。第二遍再回头做比较难的,先做剩下题目中自己最有把握的一科,最害怕的放在最后。
问:还有两个月,综合科怎么提高?
答:现在更重要的不是做新题、各地的模拟卷,主要是把曾经做过的卷子仔细做分析,绝对会做的、完全不会做的都不要管,看上去好像会做、好像不会做,做一做又做不下去了,自以为做对其实没得分的题目,要回头看一下若能从中发现之所以没得分的原因,正好是自己的弱点,而且是可以弥补的。在发给学生的一模分数条中有各个得分点的得分情况,没有拿到的可以找老师要。学生可以对照得分点,一道一道题目地分析,按自己回答的得分情况进行自我诊断。
语文
每天读报分析练笔对作文有助益
问:写作文时,我能够审题,也能够将文章的“骨架”搭起来,但总觉得缺少合适的材料,章不丰满。如何改善?
答:高考的作文题往往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如果我们只有一些陈旧的例子,在遇到很鲜活、生动的题目时,就会感觉材料用不上。
我建议:你每天都买一份报纸,重点看时事新闻、社会新闻、时评版面三部分。每天在其中挑选一个事件。你以这个事件为素材来练笔,写这件事的过程,如何评价,探究事件原因和影响。
每天都分析一个事件,从现在开始做,到“二模”时你也能积累15个练笔材料了。有所积累之后,你再将这些练笔材料去对应你之前练习过的作文题。好处是什么呢?就是让你真正地去分析、了解、积累材料。这样,你上考场、写作文的时候,材料才能灵活运用。否则,即使你买一本书,背得滚瓜烂熟,但没有思考过、运用过,上考场时还是不行。
问:是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基础题就好拿分,阅读题、作文题等题目就难拿分?
答:实际上,从考生的得分情况来看并不是这样。比如默写题,似乎也算“死记硬背”的范畴,但学生的答题情况也比较参差,有的学生失分很多。高考的题目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阅读的材料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完全读懂,不一定15分都能拿到。但学生应该立足于将能读懂的、能拿到的分数都拿到。
问:我做基础题的时候,总是错得很多,怎么改善呢?
答:还是取决于训练。有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总结错的题目,针对错过的题目反复训练。就像你见一个人,见第1次的时候不认识,到第5次、第10次就一定熟悉了,不会再认错了。
问:都说语文的选考题中,实用类文章是比较容易读的,但我总是得分不高,原因何在呢?
答:我觉得实用类的文章阅读有两大要素,一是尽可能地将文章读懂;二是记住:题目怎么问、你就怎么答。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丢分就丢在“答非所问”。
英语
读写任务争取在45分钟内完成
问:我的读写很慢,怎么办?读写任务要多少时间写完?
答:在时间上,我建议你45分钟内做完。读写任务,最重要是先把文章读懂,从文章总体的布局着手。不要一句一句地翻译出来,这样只是翻译不是写作。
问:英语主观题的评判,会不会因为老师的喜好而受影响?
答:写作的评分可能会受到老师的影响,有些老师会抓住英语词汇错误、语言等问题给个低分,老师希望让学生惊醒:自己还是有些不足之处要改善。这才是一模最重要的功能。但基础写作是根据内容打分的,只要答到那个点就可以了。另外就是篇章连贯性,在文章的角度上,不要老师说应该怎么样学生就怎么样。首先是引入一个问题,然后是解决方案,实施这个方案能起到什么好处,不要生搬硬套。
数学
填空选择应细做 争取检查一次
问:数学试卷中最后一道题应该怎样突破?
答:一个是分类讨论,要认真记专题讲座。函数和导数的知识点要注意,对知识点的整合也很重要。一般做到最后两道题的时候时间已经很紧了。学生的策略应该是:前面120分能拿的尽量拿,后面两大题也不要放弃。建议看一看近几年广东高考的最后大题,总结一下答题技巧。
问:我的数学平常总是“大起大落”。现在不知道是重点“攻”一下最后两道大题,还是着重改善填空、选择题?
答:到了高考,宁可放慢一点。选择题有40分,分量不轻。很多选择题是迷惑性较强的,容易犯错。我建议,分值占70分的选择、填空题用40分钟做。最后两道大题能做出前面的两问就好了。如果选择、填空题做完还能回头检查一次就最好的了。
问:最后这两个月,有没有一些知识点需要特别注意的?
答:高考题跟我们的一模还是有差异的,主要体现在于立体几何里面。我认为今年会出有新意的题目。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勾股定理隔一年都要出的,要重视它。5月10日左右,立体几何、函数等知识点要提高;到了5月下旬至6月份,回头去看看课本,重新温习一下。
问:最后这个阶段,做题还有没有必要?
答:这个阶段做题还是很重要的。但到了5月中旬之后,就要回归课本。到了5月中旬,可以看看自己以前做错的题。
问:到时候高考的语文科目考完之后,要不要趁着中午的时间再攻一下数学?
答:语文考完之后,浏览一下数学公式就算了,这么短的时间没有必要去看难题了。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26
让读报成为校长的习惯2013年01月22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段太勇
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领导者。从某种程度讲,校长的一些习惯深刻影响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一名有所作为的校长,好学是一项必备的素质。在众多学习方式中,读报更为方便直接,也更容易实现自我提高。
当今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虽然每天发生的事情,包括教育上的任何事,都可以从网上及时了解,但海量的信息会让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而电视媒体带给受众的信息虽直观但针对性不强。相比之下,报纸更能让人在舒适惬意的氛围中,细嚼慢咽、反复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细致、深入、全面地获取信息。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系统舆论宣传的主阵地、主渠道和重要信息平台。通过读报,能深入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把握教育改革发展动向;通过读报,能知晓全国各地教育动态,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养分,反思自身问题;通过读报,可以从其他地方发生的突发事件中多一分警醒,在应对类似事件时多一些从容;通过读报,还可以帮助我们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做法,在新闻题材的选择、稿件撰写等方面提供有益参考,从而做好教育宣传报道工作。
校长办公桌上有一份《中国教育报》,体现的是专业,更是对搞好教育事业的热情。我们当地教育局推出了“一校一报”,即完小以上学校必须订阅一份《中国教育报》。我们号召校长读报,就是要让校长懂教育,能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
“一杯茶,一份报”,是人们对部分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一种讽刺,但作为校长,能在工作之余,泡上一杯茶,细品报纸,闻着淡淡墨香,也许,日常生活中的那份躁动会复归平静,千头万绪的工作会得到有效梳理。
勤读报,还要会读报,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读与记结合。在阅读过程中,碰到感兴趣的题材、新颖的观点和经典的论述,要摘记或者复印下来,为自已创作积累素材。二是读与思结合。以学习的态度去读报,带着问题去读报,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答案,看到他人的观点与做法,想一想能否借鉴过来,破解自己学校的难题。三是读与写结合。读是输入,写是输出,如果只有输入没有输出,那就变成了“存储器”。校长平时深入实际,掌握着第一手材料,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加上平时积累的大量素材,有必要拿起笔来写写文章,以写促思,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点。这也是许多优秀校长的成功之路,即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边创新,最终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教育局)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28
他们读报吗?
2013-11-17
新京报

这是一个最好的读报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读报时代。报纸是个人与这个世界联系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进入新世纪,新技术的发展让阅读内容和方式大大扩展,报纸已经不是唯一获得信息的来源。新技术在给报纸带来冲击的同时,也让人们的阅读变得碎片化,阅读方式的改变让很多人不愿意读书读报。如今,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在读报,我们如何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保持阅读精神?
  英国传统让人们热爱读报
  英国是现代报纸发源地之一,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报纸都产生在这个国家,一百多年来积攒的阅读习惯让英国人在数字时代也不忘读报。
  尽管英国报业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就面临着艰难的形势,但长久以来形成的读报氛围却仍不减当年。数据显示,15岁以上英国人中,59%男性和50%以上女性每天都要看报。英国有6000多万人,日报日发行量近2000万份,是报纸人均拥有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英国几乎每家都订报纸,很多家庭还不止订一份。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到门外取报纸,上下班途中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时也必看报。
  除了订阅,英国报纸的零售量也很大。街头报摊并不多,报纸大都是通过超市、书店以及24小时的小杂货铺售卖。
  曾在伦敦留学的陈女士对伦敦人爱读报印象深刻。“学校里读报的氛围也很浓,经常可以在餐厅里看到大家读报纸,也经常看到拿着报纸去上课、参加讨论的同学。”
  更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地铁里,几乎人人一张报纸,专心读报。伦敦地铁是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英国报业充分挖掘人们上班途中这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目前有两份免费在地铁里发放的报纸《地铁报》和《伦敦标准晚报》。
  长久以来,英国报纸形成了固定的读者群,以至于有人说,如果做社会调查时不方便问收入和立场,直接问他喜欢读什么报纸就可以了。
英国电视剧中曾经这样调侃英国报纸:《每日镜报》的读者自以为他们在管理这个国家;《卫报》的读者认为他们应该管理这个国家;《泰晤士报》的读者是的确在管理这个国家;《每日邮报》的读者是国家管理者的老婆;《金融时报》的读者“拥有”这个国家;《每日电讯报》的读者是曾经管理过国家的人;而《太阳报》的读者根本不在乎谁管理国家,只要“三版女郎的胸部够丰满就行!”虽然是戏谑之词,也可看出各家报纸独特的读者群体。
  美国年轻人爱读电子报
  报业所面临的困境并非美国人不愿意读报。调查显示,51%的人称他们非常喜欢读报,但是读报方式发生了改变,从纸质报纸转移到了数字平台上。
  “我的父辈有读报习惯,但我通常浏览在线新闻。只有看到手边有报纸,比如酒店提供的报纸,我才会读一读。”在通用公司工作的美国年轻人凯文·沃格林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尽管他在学生时代也是校园报纸的主办者,但毕业后的他却很少阅读纸质报纸了。
  “我身边的朋友,更多的是从网络或者社交媒体,而非纸质报纸上去获取信息。”凯文代表了数字时代一部分美国读者的阅读模式。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美国报纸的日子愈发艰难。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对全美读报习惯做了调查,调查显示,过去十年内,美国阅读纸质报纸的人群比例已经下降了18个百分点。2012年,经常读报的人群比例是38%,在2004年,这一比例是54%。
  美国报业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发行量下降,广告额下降,员工数下降,是很多报纸面临的困境。报纸不断易主,著名大报《华盛顿邮报》也被做网站的收购了。
  加州大报《旧金山纪事报》几乎不能维持经营,赫斯特公司发表声明说,《旧金山纪事报》的财务状况迫使该报大幅削减运营成本。如果赫斯特公司决定关闭该报,旧金山将成为美国最大的没有主要英文日报的城市。
  对此,《环球邮报》评论称,“如果新闻业在美国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走向衰落,这是一种不祥之兆。一个多世纪以来,报纸一直被作为一种公民良知,通过制约腐败、培育责任或仅仅是让公众知情,在促进民主理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报业所面临的困境并非美国人不愿意读报。皮尤中心的调查显示,美国人仍然和往常一样,“享受”读报。51%的人称他们非常喜欢读报,但是读报方式发生了改变,从纸质报纸转移到了数字平台上。以《纽约时报》为例,55%读者主要从电脑或者移动终端上读报。而在《今天美国》和《华尔街日报》这两份报纸身上,这一比例分别是48%和44%。
  前景老牌报纸向数字化转型
  据美国新闻业年度报告显示,从2007年起,报业第一次有了乐观的理由。数字付费计划正被美国1380家日报中的450家接受。
  对于报纸地位的变化,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给出这样形象的比喻,他说,“铁匠悲叹自己没有办法在铁路时代卖马蹄,但是并不会使他们的马蹄更受欢迎。那些学习变成机械师的铁匠才会保住自己的饭碗。”
  事实上,面对报业转型的浪潮,很多媒体已开始新的尝试。在英国,既有免费的地铁报,也有收费的《泰晤士报》网络版。而《卫报》已走在关掉印刷机的路上,在“数字化优先”的战略下,《卫报》高管说,数字版的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将成为《卫报》的使命。另一老牌报纸《金融时报》也宣布明年将更多人力物力投入到数字媒体上。
  对于美国报纸来说,《纽约时报》是付费模式的成功代表,此外,新媒体的冲击也催生了《赫芬顿邮报》这样完全的“互联网报纸”。
  转型的成功让传统报业不再一味悲观,据美国新闻业年度报告显示,从2007年起,报业第一次有了乐观的理由。“公司开始尝试新收入来源和重大变革。数字付费计划正在被美国1380家日报中的450家接受……报业度过了最严重的衰退期,形势大大好转。汽车广告回来了,房地产和招聘广告也逐步复苏。”
  胡泳认为,报纸是为其他媒体设定议程的媒体,因此有存在下去的理由,“报纸不仅是信息提供者,如果极端些,甚至可以说,如果漏掉重要报纸的一篇文章,就相当于失去以另一个角度看待世界、与世界发生联系的方式。”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高美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19:41
好消息!!
小语教师登陆《师慧园》这个专栏,

可与
《小学生学习报》高中低三个版
主编


交流!!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87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87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87

课前读报——黄岩中小学生对老传统的新体验
发布时间: 2007-1-5   中国台州网  http://www.taizhou.com.cn 


  上月23日下午,黄岩中小学课前读报活动颁奖大会在黄岩区滨江小学隆重举行。
  来自台州晚报、黄岩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参与颁奖。黄岩区77名读报能手、101个读报优胜班级以及109名读报有奖知识竞赛优胜者(名单附后)接受了表彰。
  这次表彰大会,为2006年黄岩中小学课前读报活动划上了圆满句号。
  为了让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关心国内外的时事政治,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才表达能力,黄岩区教育局从2006年2月开始,在全区中小学中开展课前读报活动。
  该区各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初、高中,每个班级订阅一份《台州晚报》或《台州日报》,每周安排二至三天课前读报10分钟。学校鼓励学生每周写读后感,并向《台州晚报》的《教育周刊》投稿。
  为了检阅一年来的课前读报活动成果,台州晚报和黄岩区教育局联合于2006年11月联合主办了“2006年黄岩中小学课前读报知识竞赛”。
  那么,黄岩的“课前读报”活动究竟给学生带来什么效果?相关方面又是如何看待黄岩的“课前读报”活动呢?我们利用颁奖的机会,对各方人士进行了访谈。


  “读报有助学生成才!”
  “开展课前读报活动,不但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水平。”采访中,许多老师对课前读报活动举手赞成。
  据了解,该区中小学生读报多数集中在中午或者课前的几分钟,也有的学校把读报活动单独安排在一节课来上。学生读报的范围也比较广,其中既有《台州晚报》、《台州日报》等本地媒体,也有《语文报》、《小学生报》、《科技报》等等。
  黄岩第三中学的王峰老师说,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读报,高中的学习生活紧张,读一些报纸可以缓解压力,同时可以了解社会信息。
  滨江小学的陈文宇老师说,读报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因为关注国内外的新闻,进行口头交流,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我所教的班级有小记者八九名,学生们最喜欢看的便是《台州晚报》的教育版了,而且是每期必看,非常喜欢!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见报。有一天,我在班级里读一位同学发表在晚报的一篇文章时,其他的小学生都很羡慕。我觉得学生文章见报,对学生的鼓励是很大的。希望教育版能扩版,以便更多的学生习作能见报。”陈文宇说。
  据了解,该校的教导处也积极鼓励学生投稿,从而扩大学校的影响。
  黄岩实验中学副校长孔庆洲指出,读报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长效机制。他认为,如果将读报活动制度化、正常化,并在读报活动中因势利导,有利于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值得在中小学中推广。


  “读报能手”多数品学俱佳
  读报会不会影响学业?在采访中,我们发现,“读报能手”中人才济济。
  “这次活动丰富了我们的见识,更加充实了我们的课余活动,这次活动的开展,能使我们更进一步地关心时事,了解各类知识,对我们各个方面都有好的帮助。”黄岩第二高级中学高二(7)班的戴筱惠说。
  在这次课前读报颁奖活动中,她被评为“2006年黄岩区中小学生读报能手”,她曾获全校《红色之旅》作文大赛一等奖,全区“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还被评为校优秀团干、区优秀团员。
  随机采访中发现,“读报能手”中,类似的品学俱佳的学生比比皆是。
  “ 我们把读报当作一种兴趣,根本没想过得奖。”宁溪中学高二(6)班的周雅敏说。在学校,周雅敏曾参加学校诗歌朗诵比赛获一等奖,还被评为校、区和市三好学生,又参加过各种各样的竞赛,获大小不等的许多奖项。她的课余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平时爱看《萌芽》、《读者》等一些杂志,对《台州晚报》更是情有独钟。
  “这种活动对我们很有益处,能让我们获得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希望以后能多开展这种活动”这话是从一位名叫金蜜雅的获奖学生口中道出的。她就读于新前中心小学六年级(1)班,曾获校园“十佳小歌手”的称号,又多次参加学校举办的朗诵比赛,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看书是她最大的爱好,《小学生作文精粹》、《中国少年儿童故事》都是她的课外“食粮”。


  学生读报,家长支持
  董女士是一位获奖学生的家长。
  “我家孩子平时喜欢读报,特别是《台州晚报》的教育版。我有空的时候,也经常陪读一起读。希望《台州晚报》多刊发一些教育方面的报道,因为每个家长都关心孩子学习的好坏。”董女士说。
  陈女士的孩子是一位小学女生。她说孩子很喜欢看《台州晚报》,《台州晚报》上的文章写得不错,有时间我也会看一点。
  “孩子看教育版的多一些,我们看娱乐、社会等版面多一些。我的孩子还小,如果台州晚报能多增加一些孩子成长方面的信息,或者是教育方面的信息,可以为我们教育孩子做些参考。”陈女士说。
  像董、陈两位女士一样,许多家长在接受采访时都对课前读报活动表示支持。许多家长还说,受孩子读报的影响,他们也慢慢地养成喜欢读报的习惯了。


  “读报活动要坚持下去”
  本次颁奖大会上,黄岩宣传部副部长陈春平对课前读报活动赞赏有加。
  “课前读报活动能取得了那么大的收获,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课前读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它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它能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的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家长、热爱祖国的情怀,打造黄岩教育的新形象,因此,这项活动一定要坚持下去。”
  陈春平用“精心组织,层层发动,人人参与,成效显著”等16个字,概括了黄岩2006年“课前读报”的开展情况,并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读报的参与面能更广一些,二是读报的内容能更丰富些,三是读报的形式能更多一些。
  “黄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通过《台州晚报》和区教育局的共同努力,让课前读报活动在黄岩不断推向深入,让学校、家庭、社会都参与其中,把黄岩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社会。”陈春平说。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20:35
四格漫画瑞鹊Q事:木木读报

木木读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4 20:37


八旬漫画家
看报半世纪
爱在羊晚上找漫画素材

  江沛扬和他的漫画作品 羊城晚报记者 黄巍俊 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园
  乐叔、虾仔、松叔……这些在上个世纪80年代风靡广州的漫画形象,均出自漫画家江沛扬之手。身为主创人员之一,他有过不少经典作品。看到羊城晚报“寻找金牌读者活动”的消息,已经83岁的他,先用笔写下自己和晚报的故事,再来到打印店,托人用电脑敲出来,最后再到邮局寄信。他从羊晚创刊伊始便开始看报,习惯在新闻中找漫画素材。
  羊晚创刊始订报
  江沛扬出生于广东南海县,在澳门、香港读过小学。受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图案系的母亲影响,江沛扬自幼开始画画。这一画,就是几十年。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国内外发表漫画两千余件,多次参加全国、全省美展及比利时国际漫画展。
  江老家铁门上贴着“报纸投放”的指示牌,铁门背后,便是一个羊城晚报的报纸箱。江沛扬说,他已经记不得自己读报多少年了,从羊城晚报创刊时,他就开始去邮局订报。报纸复刊后,他更是迫不及待去续订。“羊城晚报内容丰富,我喜欢以前的五层楼下栏目,里面批判社会不良现象。虽然栏目只有邮票大小,但我也很乐意去投稿。”
  至今,江沛扬都保留着自己投稿见报后的剪报,并做成了一本本剪报本。他最早在羊晚上见报的作品,是1958年1月23日刊登在报纸“越秀山下”栏目的漫画《欲速不达》。漫画里画的是公共场合的插队现象,但由于公共秩序被扰乱了,插队者反倒是“欲速不达”。这一幅漫画,江沛扬拿到8元钱的稿酬。
  看报找漫画素材
  江沛扬说,漫画家有两种,一种是针砭时弊,另一种则是画与时事无关的趣事、笑话。他是前者。“看羊城晚报,我会把觉得可以画成漫画的新闻在笔记本记下来,积累素材,之后再慢慢构思。”
  记者在江老的笔记本上看到,连封底都密密麻麻记满笔记。而每条新闻线索后面,他还会打上“可”和“已”的标记。江沛扬说,有时每天可以收集到一两条线索,然后他还会评估能否成画。“可以的话就在后面画个圆圈,里面写‘可’。标记‘已’的就是代表已经成画了。”就在近期,江沛扬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画了一幅名为“新的里程碑”的漫画。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17 03:21
电子交互报纸有望引发纸媒革命
http://www.bkpcn.com  2014-2-18


  
  2月11日,国外媒体发布了一条令纸媒业振奋的消息:英国Novalia公司宣布,他们正在开发一种可以印刷在纸上的便携键盘,它由导电油墨、传感器等构成,能实现与电子设备的交互。这意味着,未来纸质媒体可具有按键触摸、操控电子屏幕和上网等功能。最近在柔性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取得重大进展的复旦大学副教授仇志军表示,“电子交互报纸”问世后,有望引发纸媒革命。
  研发团队指出,“纸质键盘”并不会取代如今使用的键盘。该公司研发它的目的,是为了挖掘海报、贺卡等纸质品的潜力。比如公司展示的一套印有爵士鼓架的海报,正面有7面鼓,将海报通过蓝牙连接到手机上后,用户用手指触摸鼓面时,便可让手机发出“咚咚”的鼓声。
  纸质键盘”会给纸媒带来怎样的变革呢?仇志军指出,它可以与可弯曲的OLED显示屏结合起来,做成“电子交互报纸”。用户通过操作报纸上的“纸质键盘”,可上网下载当天最新一期的报纸,其内容会在柔性OLED屏幕上显示。
  从目前这类技术的发展趋势看,电子报纸在不久的将来问世,是完全可能的。”仇志军认为,电子报纸的售价应远低于iPad。
  与仇志军的设想略有不同,Novalia公司希望纯粹用“纸质键盘”做成一张报纸。报纸上带有很多按钮,读者只要戳按钮,就可以给某篇报道点“赞”,或写评论,从而实现目前纸媒很难达到的交互功能。(俞陶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4-3-25 10:11
==如果:


1,如果你要了解《小学生学习报》湖北读报评报基地校[班]的动态,请到这里[实名注册]: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311



2,如果你是家长/学生,想与《小学生学习报》编辑直接对话,讨论问题,请到这里[网名注册亦可]: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87



3,如果你愿意以网络呈现方式记录你的课外阅读指导的教学实验,请到这里[建议实名注册]: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94



4,如果以校为单位上传学生习作,[管季超工作室]最少有3个网可提供给你网络发表途径[均请实名注册]: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308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64

http://xnjyw.haotui.com/forum-13-1.html


5,如果你要了解[管季超工作室]四大网媒的分工,请耐心看完这个帖子: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004&extra=page%3D1&_dsign=f4f51ff0



6,如果你是教师达人或想向我们推荐,请在这个专栏实名注册后发言: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93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