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中国高教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语教学法研究中心第19届年会/参评论文专帖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4-17 23:40
标题: 中国高教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语教学法研究中心第19届年会/参评论文专帖
第19届年会交流/参评论文专帖
[会员稿件收到即发/陆续更新]









浅谈小学语文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杭州师大继续(成人)教育学院   江平

   新课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版)指出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过了十年,我们的教育部门以两倍于国际惯例的负速度,修订并出版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其中又提出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初看,似乎有老母鸡变成鸭的感觉;又想,这“两性”孵化为“四性”,好像有些复杂化了;仔细寻思,这后两性补充了前两性,还是有些道理的。下面就联系小学语文,谈谈我对“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浅见。
   众所周知,小学教育中的每门学科都是与众不同的,各门学科的教学都有它的特别之处,这就形成了各门学科教学中独具个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既不同于侧重在数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公式与演算等逻辑思维的训练,也不同于侧重在线条感、色彩感等培养的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构图、色彩和技法等形象思维训练。它是通过听说、诵读与习作的反复学习,以及情感的体验与熏陶,侧重于语感培养的汉语言文字的教与学。据此,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可归结为:综合性和实践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性
   综合性,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它有别于小学语文课程基本特点之一的人文性,更有别于语文学习领域中的“综合性学习”。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具体体现在: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传授的言语知识为:字、词、句、段、篇等。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训练的言语能力有:听、说、读、写(写话与习作)、书(书写)。小学生要了解并掌握了识字写字、词语辨析、句式选用、段落组合、谋篇布局的言语知识与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三是在一篇篇课文的诵读、一则则文字材料的读写实践中,学生诵读、品味并浸润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悠久璀灿的中华文化、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互敬互爱的人际关系等精神文明中,并影响其一生的工作与学习。四是通过“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课内外言语和图示材料的学习与实践,小学生能略通古今、晓得天地、知道中外、明了人情事理等。这些都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四个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色当行,都突显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特点 。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又体现在:一是语文学习领域的五个方面,都是言语的教与学。小学语文学习领域的五个方面:识字写字与拼音、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突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如果说这五个学习领域的教学中要学习并掌握的语文知识为:字、词、句、段、篇等;那么这五个学习领域中要训练并形成的语文能力是:口语交际、书写汉字、阅读、写话与习作、以及综合性学习等。二是无论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认知,还是就语文能力的练习并达成,都是学与用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它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小学语文的教与学的过程都体现出:它是言语学习与运用的过程、语文学习方法的尝试过程、学习材料中情感体验的过程、学习中思维训练的过程等,这些过程又凸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如此看来,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综合并定位于三维: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
   最后,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还体现在:一是教材单元内容的编排与年级学习重点的安排方面。小学语文教材及单元的编排是综合考量、总体布局的。它是分年级分册以每册的单元主题来实施编排与学习的。例如人教社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有个“成长的故事”专题,其中有单元导语,接着课文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乌塔》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其间还安排“阅读链接”、“综合性学习”、“资料袋(作文批改示例)”、“词语盘点”各一次,而后的“语文园地七”由“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四项组成。小学语文四年级教与学的重点为意义段的学习与把握,这个专题体现了小学语文教与学的综合。二是全班语文学习水平的准确了解及因材施教。在字、词、句、段、篇的听、说、读、写、书综合练习与运用中,要综合考虑来分层设计。即使是差生,也得综合考虑他们进步的幅度与学习的潜力,千万不要使他们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尤其要注意: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只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达标的要求,而不是优秀的标准。虽然上不封顶,还得想方设法要保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具体目标见以下简表)
学段/目标          小学1—6年级识字、背诵、阅读、习作部分目标
总目标
(1~6年级)
        认识3000个左右常用汉字;
使用硬笔、毛笔书写楷书;
背诵古今优秀诗文6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第一学段目标
(1~2年级)        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目标
(3~4年级)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正楷字体;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目标
(5~6年级)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使用硬笔、毛笔书写楷书;
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实践性,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二。小学语文教学本质上是实践的。它似乎与“工具性”有关,但有别于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培养的是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语实践能力;其主要途径为语文实践。学生可凭借的实践资源与实践机会无时不刻、到处都是;大量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语实践将形成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具体体现在:首先,是对语文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扬。2000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开始“加强语文实践”,关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新课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实验稿)也是强调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言语实践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是进一步强调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的重要意义。重视实践,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的教育内容除“六书”外,还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偏重于才干的实践与技能的训练。他将学习过程归结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其中的“习”与“行”,当为习练与躬行;后儒在《中庸》里承继并发展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步骤。其中的前四项已经涉及学习、交流、思考、辨析的实践,而“笃行”则是直指身体力行的实践。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提倡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可以说是对我国语文教育中“践行”传统的发扬与光大。新课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课内课外的言语实践的加强上,提出更加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上述的表格中只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部分目标。这说明言语实践能力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若干过程。这些过程是言语实践能力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实践过程、日积月累、逐渐提高的过程。我们可以在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中,抓住“表意”、“形声”和“方块汉字”的特点,抓住字的结构、词语含义和用法的特点,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是重视背诵与诵读,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口语交际和写话与习作指导中发挥小学生的口语优势,促进书面语的丰富性和个性化表述;在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加强学生汉语和汉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在上述语言学习与言语训练指导中,培养并形成学生的听、说、读、写、书的能力,同时关注并促进学生思维与情感等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还体现在:其次,是对语文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创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新课程的学习有五个领域:识字写字与拼音、口语交际、阅读、写话与习作和综合性学习。这五个学习领域自然具备实践的特点,更是对语文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创新。这些创新,一可更多地安排听说读写书的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实践。上述五个部分都将进行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书的实践,显示出语文课的本色当行。而其中的“综合性学习”中的听说读写书的实践性,比起语文课中一般的听说读写书的实践性,多一份综合性外,又多了一份应用性。二可尝试不同社会角色的实践。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从语文的书本世界、科学世界,进入生活世界, 进入社会、进入自然这些大课堂,并尝试着学习者、评议者、叙述者、倾听者、以及记者、导游、讲解员、心理辅导员等不同角色的实践。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如此丰富多样、设身处地而身同感受的实践,对锻炼学生的待人接物、处事助人的意识、习惯与能力很有意义。三可经历多次的新学习方式的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也是语文学习时重要的实践途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中,将逐渐地积累与增强自主意识、合作观念和探究精神,这可是十多年前新课程改革的初衷之一啊!
   假如综合性和实践性可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来看待的话,那么工具性和人文性则可作为小学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特点。后两性与前两性如此分道,涉及到教学论与课程论。这样的看待,基于现实,易于区别,便于实践。不然,四性混淆,孰重孰轻,难以厘正的话,则苦了我们的培训学员,难了我们的高师学生。
                                                     2014.4二稿
   ( 说明:本文不参评,只是乐交流。)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22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22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22



2014。7。21--26,杭州现场报道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6-29 12:28
文章编号【1】

浅析会话合作原则在小学课堂教学导入语中的运用
林春波
(玉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 玉林 537000)

摘  要: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一般会话的双方都应该遵守的一种原则,就是会话合作原则,它包括“量、质、关系、方式”四原则。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会话语言,其导入语的设计也要求与学生学习新内容有相关性、准确性、真实性、科学严谨、表达清晰而信息适合。因而,在实际教学运用中,教师设计的课堂导入语应遵循会话的合作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导入语;合作原则


课堂导入语,又叫开讲语、开场白、开场言,是课堂教学的引子,是引入课程新内容的第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又是教师上课伊始为组织教学精心设计的、以激励、感染、启发、诱导为目的的语言形式,具有营造情境、激发兴趣、温故知新、指引教学等功能。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好动、容易转移注意力等特点,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课堂导入语的作用和功能,精心设计,把小学生吸引到课堂上。但在实际教学中,导入语的设计却陷入了为了激趣而不顾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实际的怪圈中。
一、小学课堂教学导入语常见问题分析
(一)牵强附会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设计的导入语只有片面追求学生的趣味性,偏离了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我们来看以下两个案例。
例1,有位新教师在讲授小学语文课《猫》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见过猫吗?你们养有猫吗?你们喜欢猫吗?你们还见过什么动物?养过什么动物?”学生七嘴八舌应答,整节课非常热闹,占用时间长达十多分钟。
例2,有一位实习教师在小学数学课《认识乘法》时,为了创设情境,投影打出情境图后这样设问:“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图上画了些什么?”课堂上立即热闹起来,学生们七嘴八舌说“有小鸡、小白兔”,“房子、大树和草地”,“有小桥、流水”……学生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15分钟过去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 [①]
以上两个案例说均有一个共同点,运用提问语作为导入语,但所设计的问题没有针对性,与所学知识内容关联性不大,虽有趣但达不到教学目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要直中要害、准确明白、科学严谨,要与即将所讲授的知识有相关性,不能为激趣而设计一些牵强附会的导入语。
(二)缺乏共鸣
课堂导入语要求具有启发性,如果仅考虑教学的知识内容而忽略学生的实际,则难以引起情感共鸣,导入难出效果。
例3,有位青年教师在上《中彩那天》(小学四年级语文)一课时,围绕课题提出好几个问题:什么是中彩?你中过彩吗?中了彩,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可以照实回答,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或者很少有这样的经历,没有这样的体验与感受,这样的导入就显得枯燥无味,关键是毫无科学性,和即将讲授的知识内容无关联性。
(三)喧宾夺主、故弄玄虚
有些导入语太过发散,加上运用多种辅助手段如图片、影像满天飞,但却未进入正题。
例4,有位教师在上小学语文课《小小的船》中,先播放“美丽的夜空”图片,接着又播放“弯弯的月亮”的图片,提问:学生月亮像什么?等学生七嘴八舌展开想象说月亮像什么后,播放歌曲《小小的船》,提问:请同学们来赞美月亮吧。紧接着出示课题《小小的船》,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小小的船是什么?最后再结合题目,点击其中的生字“船”展开学习,齐读课题。
这个例子的导入语显然啰嗦繁杂,所使用的多媒体手段干扰信息太多,对学生对理解课文不仅无作用,而且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这是典型的喧宾夺主、故弄玄虚的导入语。
以上的导入语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症结在哪呢?
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一般会话的双方都应该遵守一种原则,就是会话合作原则,它包括“量、质、关系、方式”四原则。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会话语言,其导入语的设计也要求与学生学习新内容有相关性、准确性、真实性、科学严谨、表达清晰而信息适合。以上的案例充分说明了教师在这个课堂教学的特殊会话场合中的失败在于反了会话合作原则,缺乏针对性、相关性、严谨性和简洁性。
因此,教学导入语在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遵循合作原则,这样才能引起并集中学生的注意,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等。
那么,什么是合作原则?与教学导入语有何关系?
二、教学导入语与会话合作原则
导入作为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其语言承担着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复习相关旧知识、指明教学目标、酝酿情绪、渲染气氛等作用,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概括起来,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基本要求是:一是紧扣教学目标;二是必须满足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三是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四要有悬念,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更好地“抓住”他们的注意。
美国哲学家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是指“在参与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和方向”,包括“质、量、关系、方式”四条准则,前三条准则主要管“说什么”,第四条准则主要管“怎么说”。具体而言,“量”指的是适量原则,要求信息适量,不多也不少;“质”指的是真实原则,要求尽量说真话,不要说虚假的话;“关系”指的是相关原则,即要切题,不要说无关的话题;“方式”指的是方式原则,要求表达的方式要清楚明白。[②]
这些准则与教学导入语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导入语的主要内容包括“紧扣教学目标”、“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遵循的是“质、量、关系”的准则;导入语该怎么讲才能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注意力,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呢?这就要遵循语用中 “方式”准则。
因此,作为一种特殊的会话语言形式的教学导入语,师生之间应该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即合作原则。因此导入语的设计应该与学生学习新内容有相关性、准确真实、科学严谨、表达清晰而信息适合。因而,在实际教学运用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导入语应遵循会话的合作原则,才能把学生引入到课堂新内容中来,才能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导入语应遵循会话合作原则
(一)遵循合作原则,在于快速激趣
一节课仅有四十分钟,如果能在导入语上利用有限的几分钟时间快速引入课堂,就能在短时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导入语要做到内容真实简练、语言精练,与所授知识要有关联性,就必须遵循适量准则、质量准则和关联准则。
例5,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语文课《月光曲》一课时,这样设计的导入语[③]
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
于老师把相关背景信息的介绍作为导入语,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准确而明白地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中来,也是一则成功的导入语。
但是,有些导入语严重违反适量和质量准则,并且毫无关联性,只会给学生留下模糊性。如上面例4的导入语显然违反了“适量原则”和“关联原则”,教师的提问啰嗦繁杂,所使用的多媒体手段干扰信息太多,对学生对理解课文不仅无作用,而且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例6,江西师大附小副校长、著名特级教师熊海滨老师在讲授语文课《少年闰土》一文中精彩导入语片段: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给你们带了一个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
生:想。
师(出示闰土图像,然后深情朗读课文):深蓝的天空中……逃走了。
(学生鼓掌)
师:谢谢,初次和这位朋友见面,你对他有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他非常勇敢。
师:还有吗?好,那位男同学,请你来说说。
生:我觉得他非常的机智。
师:这位机智勇敢的少年便是闰土(教师板书课题)。来,我们一起和他打招呼吧!(学生读课题)
师:想不想全面了解这位少年?
生:想。
师:好的,现在请你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边看边思考: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
熊老师的导入切入点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基础上,设计这样一个把孩子们介绍认识新朋友、体会新朋友特点的场景,而所介绍的新朋友就是即将要讲的课文《少年闰土》中主人公“闰土”,关联性极大,可谓独具匠心。同时,熊老师还很注意导入的语言简短、明白、易懂,并且生动有力、简洁明快,在极短时间内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导入语中有些教师很好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新旧知识连接起来,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起到巩固旧知、导入新知识的作用。
例7,有位老教师在讲授小学数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运用数学故事导入。这段故事内容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烧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烧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八个烧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老爷爷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④]
    同学们你们能帮悟空和八戒解答这个问题吗?
这位教师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然后利用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起固定作用)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成功地导入到新知识的教学中。尤其是他所借助的故事人物是学生所喜爱的西游记人物,不仅利用旧知做铺垫,做到了“启” 而能“发”,而且很自然地实现了整数除法向分数的过渡。教师注意关联准则的运用,激趣又兴味。
(二)导入语遵循合作原则,在于启发思维。
方式准则要求条理清晰简练地说出要说的话,尤其要避免晦涩难懂、有歧义的话。晦涩难懂的导入语会让学生茫然不知教师所云之中,有歧义的导入语会让学生迷茫不知教师所讲之中。因此导入语不仅要生动形象、新颖而有趣味性,而且要条理清晰、简洁明白,语言运用的方式多样化,这样的导入语才有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才能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进而启发学生思维。
例8,在讲授小学乘法教学时,某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导入语:
    有个学生叫李明,和你们一样上三年级。他过生日那天,爸爸带他去吃拉面。大师傅一次拉一碗面条。师傅把一根又粗又长的面对折了一下拉长,又对折一下拉长,这样反复10次,李明和爸爸看得津津有味。后来一碗面上来了,爸爸问李明:“你知道这碗面条有多少根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李明在桌子上写写画画,张口就说:“这碗面条一共有1024根”。爸爸笑着点点头。李明真神了,他怎么知道有1024根呢?
    这位老师的导入语主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设疑问,不仅激发了学生好奇心,而且启发了学生进行思考,为即将要讲授的新知识——乘法运算做好了教学的铺垫。无疑这则导入语是成功的。因为它遵循了适量原则——故事情节围绕数学问题展开,同时也遵循了方式原则——语言表达准确没有歧义,是一则富于趣味性的数学故事。
总而言之,教学导入语是一种教学语言,也是一种特殊场合中特殊会话言语形式,因此,唯有遵循会话合作原则的课堂导入语才能更好地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情境中,将体现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魅力,进而感染学生,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参考文献


[①]钱存平.数学课堂怎样提问最有效[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年9期:48-49页.

[②]罗国莹.语用学研究与运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11-113页.

[③]李红.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探微[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6卷8期:157-158页.

[④]付小兵,张原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J].江西教育(教学版),2007年7期:6-7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6-29 12:30
标题: 文章编号【2】
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现状调查
——以徐州高等师范学校为例
摘要: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职前教育应重视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因此探讨高师生实践性知识的实然状态,有利于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升其实践性知识。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语文方向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高师生语文知识的现状。
关键词:高师生,语文,实践性知识,现状

一、调查方案设计与调查程序
(一)调查的目的
通过对笔者所在师范学校五年制师范生三、四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掌握该校语文专业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现状,分析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实然状态,探索影响其实践性知识建构的因素,寻找建构策略。同时希望能够为高师“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课程的实施与改革提供一套理论和实践依据,并在自己的“小语教”教学上能有所突破,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建构师范生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策略与途径。
(二)样本的选择
因为当下的五年制师范院校基本上在第四学年开设教学法课,所以在结合自身工作背景的条件下,笔者选择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三年级文科班(对照组,共四个班级)和四年级文科班学生(实验组,共5个班级)作为研究被试,将没有学过“小语教”课程的三年级学生和学习“小语教”课程近一年时间的学生作对比,便于发现实践性知识产生、发展的相关问题。
调查样本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年级
性别

三年级
四年级
数量
146
183
56
273
百分比
44.4%
55.6%
17.0%
83.0%
关于调查样本的情况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调查样本中男女比例不均衡,因为在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中女生的人数远远多于男生人数。
(三)问卷的设计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为了准确描述和深入了解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基本现状,设计了结构性调查问卷——“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现状调查问卷”。在调查问卷设计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科学合理,使所提出的问题都能得到明确回答,我们做了如下方面的考虑:
第一,问题的提问方式。问卷设计采用封闭性问题提问方式。这种提问形式可以使被调查者依据一定的标准或等级选择适当的答案,评价标准比较一致,有利于调查完成后的记分以及分类整理。
第二,问卷的长度。通常情况下,问卷题目越多、内容越细致,测量就越准确,但是如果问卷设计的题目数量较大,容易使被试感觉疲惫,引起注意力下降,必然使问卷结果受影响,特别是后半部分的问卷题目,因此测试题既要注意问卷题目的数量,又要考虑问卷质量。
第三,问题设计顺序。对问题呈现的顺序,应注意被试者的情绪,一般是依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在调整顺序时,考察同一问题的不同题目应交叉开来,运用相反陈述来平衡默认定势的题目也不要集中在一起。
基于以上考虑,问卷采用匿名填写形式,共23道题,测量学生在三个方面的变化,即第一章中界定的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三个构成要素:信念(包括职业意识、自我评价、教育理念)、语文学科实践性知识(语文教学设计知识、语文教学组织知识、语文教学评价与反思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具体内容参考附录)。
(四)问卷的发放
本研究在选取的中文系三、四年级学生共九个班级,发放调查问卷335份,在同一时间内做同样的答卷,采取相同的指导语,答卷时间大约在13分钟,当堂发放、当堂回收。
(五)测试结果的整理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335份,回收率为100%。经过对所有问卷做题情况的检查,剔除有题未答、漏答、连续选择一个答案的试卷,统计有效问卷共329份,占回收问卷的98.2%。通过教育统计软件SPSS13.0的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0.909(Cronbach’s Alpha=0.909),说明编制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调查结果能够反映调查对象实际情况。然后继续用SPSS13.0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的“信念”调查结果与分析
“教师的信念常作为‘内隐的理论’深置于各种具体的教学实践中”[1],对教师的决策与行为起着价值导向的作用。师范生的信念是其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影响着知识结构的更新与发展。
1.职业意识
从某种程度上说,师范生的职业意识对于其建构实践性知识、参与教育实践的积极性和成效影响很大。在问到“您对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的态度时,问卷调查显示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的职业意识
注:A.很喜欢,向往  B.无所谓,能当教师最好 C.不讨厌但也不想当教师 D.讨厌,坚决不会当教师
想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占76.3%,其中33.3%的师范生表示“很喜欢、向往”,43.0%的师范生表示“无所谓”。不想当教师的师范生占23.7%,其中1.4%的师范生表示“讨厌,坚决不会当教师”,22.2%的学生“不讨厌,但也不想当教师”。就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来说,大多数人愿意毕业之后做一名教师,这和教师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有关。但也有不少学生不想当教师,这个调查结果与平时对学生的观察、谈话所得到的信息基本吻合。
    同时,对三年级和四年级(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职业意识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表
表3 对照组(语文专业三年级师范生)职业信念
T3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A
51
34.9
34.9
34.9

B
63
43.2
43.2
78.1

C
30
20.5
20.5
98.6

D
2
1.4
1.4
100.0

合计
146
100.0
100.0









表4 实验组(语文专业四年级师范生)职业信念
T3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A
54
29.5
29.5
29.5

B
78
42.6
42.6
72.1

C
48
26.2
26.2
98.4

D
3
1.6
1.6
100.0

合计
183
100.0
100.0









由表3和表4的对照,可以看出两组被试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大致相同,并无明显变化。
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作为徐州地区的五年制大专生,政府在招聘中小学教师的时候,对于学历的要求是本科,造成毕业后一半以上的学生并不能够真正走上教育教学的工作岗位,这是造成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不坚定的主要原因。另外,教师工作辛苦,现实收入并不高,巨大的生存压力也使得一批师范生不愿意从事教师这一行业。
2.关于自我的知识
“您认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是否丰富”一题,选项前两项是肯定性评价,后两项是否定性评价。
表5 语文专业三、四年级师范生对“实践性知识”的自我评价

三年级
四年级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A、非常丰富
3
0.2%
12
6.6%
B、比较丰富
20
13.6%
79
43.1%
C、比较缺乏
100
68.4%
73
39.8%
D、非常缺乏
23
15.7%
19
10.3%
由表5我们可以看到经过近一年的“小语教”的学习,师范生对自己“实践性知识”水平的评价,由原来自评“比较丰富”和“非常丰富”占总人数的13.8%,上升到了49.7%。说明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意识到自评“比较缺乏”和“非常缺乏”的师范生,人数比例虽然由原来的84.1%减少到了50.1%,但是该数据还是占据了被试总人数的较大比重。半数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持否定性评价,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小语教”课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才能促使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得到发展和建构。
3.教育理念
问题5、6、7调查了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的教育理念状况,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
表6 语文专业三、四年级师范生教育理念的比较

认为教学中最应该关注:
合计
人数

A.完成学习任务
B.知识的理解
C.能力的培养
D.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年级
三年级
3
(2.1%)
32
(21.9%)
91
(62.3%)
20
(13.7%)
146

四年级
3
(1.6%)
18
(9.8%)
162
(88.5%)
0
183

合计
6
(1.8%)
50
(15.2%)
253
(76.9%)
20
(6.1%)
329


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学科知识的看法
合计
人数

A.能有效促进教学,是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知识
B.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好处的
C.能起到的作用很小
D.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完全是空谈

年级
三年级
57
(39.0%)
80
(54.8%)
9
(6.2%)
0
146

四年级
72
(39.3%)
105
(57.4%)
18
(3.3%)
0
183

合计
129
(39.2%)
185
(56.2%)
27
(8.4%)
0
329


认为对自己教学能力提高帮助最大的是:
合计
人数

A. 教育见习

B. 教材教法课程的学习
C. 教育学课程的学习
D. 自己以前的受教经历
E. 自己当家教的经历

年级
三年级
127
(87.0%)
2
(1.4%)
13
(8.8%)
3
(2.1%)
1
(0.7%)
146

四年级
94
(51.3%)
64
(35.0%)
11
(6.0%)
12
(6.6%)
2
(1.1%)
183

合计
221
(67.2%)
66
(20.1%)
24
(7.3%)
15
(4.6%)
3
(0.9%)
329

值得欣慰的是高达76.9%的学生认为在教学中最应该关注“能力的培养”,只有6.1%的学生认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重要的,可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师范生基本上树立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传统的以成绩为导向的教育观已被时代抛弃。从三、四年级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对“教学中小学生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从三年级的62.3%上升到88.5%,上升了26个百分点,认为在教学中最应该关注的是“取得好成绩”的人数从三年级的20人降为0;经过教法课程的学习与渗透,越来越多的师范生树立了现代教育观、知识观。
三、四年级师范生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学科知识的看法惊人的一致,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教育类的学科知识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好处的”,前两项为肯定性评价,后两项为否定性评价,持肯定性评价的学生达到95.4%;可见师范生对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知识价值的认识还是比较正确的。经过数据统计,该项(T6)的标准差为0.6066(见表7),说明一致性较好,
67.2 %的学生认为教育见习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帮助最大,20.1%的学生认为教材教法课程的学习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有帮助,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肯定教育学、教法课程知识的价值,但更认为教育实践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更有用,由此推断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应该注重实践取向,注重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该项(T7)的标准差是0.8823,说明评价存在一定差异。
表7,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教育理念描述性统计量
描述性统计量


均值
标准差
N

T6
1.70
.6066
329

T7
1.52
.8823
329
(二)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语文学科实践性知识”的调查结果与数据统计
1.“教学设计”实践性知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1],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了解新课标精神,按照三维目标来设计教学目标。对于“您对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了解程度”一题的统计数据如表2-8
39.2%的学生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详细了解,56.2%的高师学生对三维目标基本了解,只有4.6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表8 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教学目标理论知识统计图
T
(注:题目:“您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1.详细了解  2.基本了解   3.不了解)
表9 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教学目标实践性知识的统计数据

我能很容易确定教学目标
合计
人数

A.完全符合
B基本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5
(3.4%)
19
(13.0%)
56
(38.4%)
59
(40.4%)
7
(4.8%)
146

9
(4.9%)
45
(24.6%)
75
(41.0%)
45
(24.6%)
9
(4.9%)
183

合计

14
(4.3%)
64
(19.5%)
131
(39.8%)
104
(31.6%)
16
(4.9%)
329
对于“我能很容易确定教学目标”一题(见表9),36.5%的师范生表示不符合,39.8%的师范生表示不确定,23.8%的师范生表示符合自己的情况,这个数字说明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缺乏的是实践性知识,缺乏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根据三维目标和教材特点、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的策略性知识,这也是当今师范生毕业后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转变教师角色的主要原因。
2.“教学实施”实践性知识
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的教学实施知识的调查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如下:37.1%的师范生了解如何进行教材分析,27.1%的师范生不确定自己了解如何进行教材分析;38.9%的师范生掌握教学导入技巧,31.8%的师范生确定自己没有掌握教学导入的技巧和知识,可见师范生的教学实施知识整体不高,需要加强和丰富。
通过表10的三、四年级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的数据对比,我们发现四年级学生无论是分析教材的实践性知识,还是教学导入的实践性知识,都比三年级学生丰富,持肯定性评价的师范生分别比三年级师范生高了27.2%和35.5%,这证明,四年级的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经过一年小学语文教学概论课程的学习,还是积累了一些实践性知识的。当然持肯定性评价的学生百分比和调查之前的期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也又一次证明了“小语教”学科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建构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必要性。
表10 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教学实施知识的统计

了解如何分析教材
合计
人数

A.完全符合
B基本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3
(2.1%)
29
(19.9%)
65
(44.5%)
40
(27.4%)
9
(6.2%)
146

12
(6.6%)
78
(42.6%)
24
(13.1%)
63
(34.4%)
6
(3.3%)
183

合计

15
(4.6%)
107
(32.5%)
89
(27.1%)
103
(31.3%)
15
(4.6%)
329


掌握教学导入技巧
合计
人数

A.完全符合
B基本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3
(2.1%)
25
(17.1%)
69
(47.3%)
40
(27.4%)
9
(6.2%)
146

12
(6.6%)
88
(48.1%)
29
(15.8%)
45
(24.6%)
9
(4.9%)
183

合计

15
(4.6%)
113
(34.3%)
98
(29.8%)
85
(25.8%)
18
(5.5%)
329
本问卷对师范生的教学理论知识进行了调查(见表11),师范生在问卷中表现对教学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按照肯定性评价的比例,从大到小排序为:
①皮亚杰发生认识论(44.4%)
②同化顺应说(42.9%)
③语文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21.3%)
数据表明,中文系四年级的学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熟悉程度较三年级学生有明显的提高,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师生实践性理论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从总体上看,三四年级的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未达到专业发展的要求,暴露出“小语教”课程中的学科教法知识对于建构主义、发生认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结合得不够紧密的弊端。
表11 语文专业三、四年级师范生对实践性理论知识的认识

对教育理论的同化顺应说很熟悉
合计
人数

A.非常符合
B.比较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2
(1.4%)
12
(8.2%)
24
(16.4%)
78
(53.4%)
30
(20.5%)
146

56
(30.6%)
71
(38.8%)
19
(10.4%)
18
(9.8%)
21
(11.5%)
183


对语文教学的建构主义理论很了解
合计

A.非常符合
B.比较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2
(1.4%)
15
(10.3%)
30
(20.5%)
67
(45.9%)
32
(21.9%)
146

8
(4.4%)
45
(24.6%)
19
(10.4%)
71
(38.8%)
40
(21.9%)
183


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很熟悉
合计

A.非常符合
B.比较符合
C.不确定
D比较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

4
(2.7%)
19
(13.0%)
27
(18.5%)
70
(47.9%)
26
(17.8%)
146

30
(16.4%)
93
(50.8%)
21
(11.5%)
29
(15.8%)
10
(5.5%)
183










3.“教学评价”实践性知识
关于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教学评价知识的调查是通过“我能够科学合理地编制测验试题”、 “我能够根据自己的表现及时进行反思”和“具备如何布置批改和评价作业的知识”三道题表现出来的,统计结果见表12。
29.4%的学生认为“我能够科学合理地编制测验试题”的表述基本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29.4%的学生持不确定态度,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符合或完全符合情况,说明超过半数的师范生不具备进行语文教育教学评价的实践性知识。
对于“我能够根据自己的表现及时进行反思”一题,45.9%的师范生持肯定性评价,认为该描述基本符合或完全符合自己的情况,有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行为,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积累教学经验;32.8%的学生持否定性态度,没有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他们的实践性知识很难得到发展。
“具备如何布置批改和评价作业的知识”的师范生占20.9%,不确定自己是否具备布置作业和评价作业知识的学生占24.9%,超过半数的师范生不知道如何布置作业和评价作业。这说明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十分缺少关于教学评价的实践性知识,无法科学评价接受基础教育的小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情况。

表12 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教学评价知识统计
  题目

选项
频率   
百分比(100%)

能够科学合理地
编制测验试题
A.完全符合
11
3.4%
B.基本符合
124
37.8%
C.不确定
97
29.4%
D.基本不符合
71
21.6%
E.完全不符合
26
7.8%
题目
选项
频率
百分比(100%)

能够根据自己的表现
及时进行反思
A.完全符合
19
5.8%
B.基本符合
132
40.1%
C.不确定
70
21.3%
D.基本不符合
84
25.5%
E.完全不符合
24
7.3%
题目
选项
频率
百分比(100%)

具备如何布置批改和
评价作业的知识
A.完全符合
9
2.7%
B.基本符合
60
18.2%
C.不确定
82
24.9%
D.基本不符合
130
39.5%
E.完全不符合
48
14.6%









(三)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关于学生”的实践性知识的调查与统计分析
能否清晰地认识到受教育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分析其潜在知识基础、学习过程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通过自己的教学受教育的学生可能达到什么水平,是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59%的师范生不清楚自己是否能全面了解受教育学生(见表13),24.6%的师范生表示不具备关于小学生的知识、不能全面了解小学生。

表13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关于学生的知识情况统计
      
(注:题目:“我能全面了解小学生”1.完全符合 2.比较符合 3.不确定  4.比较不符合 5,完全不符合)
超过半数的师范生表示不清楚自己“关于学生”的知识情况,可能是“关于学生的知识”以缄默知识的形态存在,师范生没有察觉;也可能是师范生确实缺乏“关于学生”的知识。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需要为师范生创设实践场景,激发师范生的缄默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建构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



作者:龙翠翠,性别:女,1978年12月出生,籍贯江苏徐州,讲师,研究方向:师范生语文教育,工作单位:江苏省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邮政编码:221116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海河西路18号
邮箱:2581429954@qq.com
手机号码:13512571777



[1] 刘维俭,王传金.教师职前教育实践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26.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6-29 12:35
标题: 文章编号【3】
加强教育实践,在反思中建构师范生实践性知识

摘要:教师专业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实践性知识成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是其职业生涯的重要阶段,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通过个人反思得到建构,本文试图寻找加强教育实践,促使师范生反思的具体方法,为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建构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育实践,反思,师范生,实践性知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半亩方塘”里,知识活水来,实践乃源头。教师专业知识的建构,离不开实践,师范生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职前阶段,师范生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实践性知识。我国的师范教育从来不缺乏教育理论知识,但作为对“准教师”的培养,仅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加入个人的经验体会,这就需要我们的师范院校搭建一个可供观摩、实习或其它形式的平台,让我们的师范生在实践中得以领悟与体会,在此基础上融合自身的知识体系,形成具有自我特征的知识结构与经验。

一、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匮乏
作为小学教师候选人,师范生理应具备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实践性知识。姜美玲将教师实践性知识归纳为“教师在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体验、沉思、感悟等方式来发现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之中的意蕴,并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所赋予的经验意义,逐渐积累而成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知识以及对教育教学的认识[1]”。因此可以确定的是,师范生实践性知识是指为师范生所拥有,存在与师范生日常教学生活中,并指导其进行教学实践的知识;这些知识与课堂教学、课堂情境紧密相连,以师范生经验的反思为基础,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主动建构与生成,并非单独的知识体系。
贝加德、威鲁普、梅叶等研究者在他们的研究成果《师范生吸收指导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及其与自我信念的比较》一文中指出:“自我信念、指导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理论是师范生获取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作为未来教师的关键群体,在校就读的最后两年,是他们从“做学生”向“为人师”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从大学校园到中小学校园的变化,也是他们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对理论、实践及其关系不断进行“反思”从而获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演进与发展的过程。然而,很多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在进入岗位以后,不知道如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也深深影响着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这是由于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匮乏导致其登上讲台后“教师”角色的不适应,在校时期则表现为教法课程上的备课练习时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教学目标确定不够恰当;教学方案的设计不够合理;在说课或小讲课模拟实践中对教学知识的讲解或照本宣科,或讲解不到位,不能灵活地将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先是个体将先前获得的知识进行解构,然后再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重新进行整合,重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师范生学习到的纯理论知识往往不能绝对准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并不能提供解决任何活动和问题的方法,这些知识需要在具体情境中,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需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发展。加强教育实践,引导师范生进行个体反思,是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建构的有效路径。

二、加强教育实践,构建师范生实践性知识
教育实践中,师范生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带着一定的目的和预期,进行实际的观察、操作、行动或实验,通过对实践过程及结果的综合分析,推理判断,抽象概括等,可以建构师范生关于教育实践的个体经验。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家卡尔认为:“教育实践并不是能够按照一种完全无思维的或机械的方式完成的机器人式的行为,而是一种有意识地做出有目的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活动只能根据缄默的、最多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阐述的思维图式来理解[1]”,教育认识和教育观念作为“缄默的”思维图式蕴涵在教育实践活动之中,同时,教育实践活动也是系统的,是按照教育活动内在的逻辑关系展开的。
1.组织教育实践环节
高师院校教育实践环节安排不合理、时间太短已成为大家普遍公认的问题。有些学校的教育见习安排在五年制师范的三年级,为期五天,这时,师范生还未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的学习,尚未接触到语文学科教学知识,只是学习了一年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此时的师范生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于实践性知识的建构无疑意义不大。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教育实习时间相对较长,教育实习任务相对明确,实践方式也比较灵活多样,基于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实践性知识,构筑教育实践体系,实践的环节主要由比赛、见习、实习、实验和社会实践五大部分组成,见下图。
教育实践
环节

比赛(说课、小讲课、写教案等)

见习

实习

实验

社会实践



应该将教育实践多样化,系统化,阶梯性,比如在三年级开展写教案比赛,四年级进行说课比赛,五年级举行讲课比赛;教学连续性的实践。一方面,不同环节的实践活动,实践性知识建构的内容及侧重点也不同,例如说课比赛,主要生成的是师范生与说课相关的实践性知识;另一方面,这些实践环节是连续的,可以合理分布在师范生学习生涯的五年时间里,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这样,有利于师范生在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理论提升——实践体验的各个环节得到锻炼,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建构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2.加强教育实践指导
教育实践中,专家实践者引导、监控师范生完成真实任务。部分院校的教育实践,比如教育见习,往往只是到小学听听课,回来讨论讨论就了事,对于见习的目的、见习的内容(应有较多而详细的安排)、见习的要求等则很少问津。教育实践缺乏实践前的详细指导以及实践中的深入探讨、实践后的反思总结,使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只有在专家、指导教师与师范生之间的互动中,师范生主动挖掘专家的实践性知识,指导教师引导师范生探讨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此时两者之间的互动更是一种合作探究的互动),才能真正建构师范生实践性知识。
正如一位师范生在实习日记中叙述的那样:
进入校园短短的三周,就让我发现,作为一名教师不光要育人,更重要的是培养自身的气质,但不知什么样的气质是教师需要的,我找到了自己的指导老师,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指导老师告诉我三个词:沉稳、自信、大度,想到我自己的性格弱点,我以后要从以下几点培养自己的气质。
第一,沉稳,不要一有机会就唠叨自己的不满,讲话、走路不要有任何慌张,做事情要养成有条不紊和井然有序的习惯。
第二,自信,不要常用“我不行”、“我不能”的句子,不要常常反悔或轻易推翻自己已经决定的事情。
第三,大度,不要刻意把有可能是伙伴的人变成对手,不要有权力的傲慢和知识的偏见,对别人的小过失不要斤斤计较,不要耍小聪明。
3.进行反思性写作
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过程,实际上是以“认识”为起点,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每一次的循环,都使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达到更高一级的程度,从而使师范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智能型教师”。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育反思,回顾自己的行为,诊断自己出现的问题,对自己进行自我监控等,修正或强化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积累实践性知识。通过理想与实践之间的对话,使师范生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视自己,修订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专业发展。要使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得到持续的反思,产生更加合理的认识,必须将反思、记录、总结三者结合起来,进行反思性写作,反思性写作一般以下述两种形式进行:
(1)实习札记
包括实习日记、实习周记等,是对教育实践的记录,可以是各种观察资料的汇总,也可以是师范生对自身经历的感慨,可以是对发生的教学现象的解读与解释,也可以是对自身实践的反思与行为建议。实习札记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回顾和评价的经验文本,师范生撰写实习札记不仅是对自己实践生活的描述,也是一个推敲琢磨的过程。正如一位学生所描述的:
本周,有位老师请假了,我替他上了一节课,由于事先我觉得问题很简单,也就没有深入思考,出乎意料的是,上课时无论我怎么讲,同学们就是无法理解,后来只好向他们原来的任课老师请教。
后来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改变了自己的做法,不仅自己读明白、弄清楚,而且更加侧重于如何将知识来龙去脉的向学生表达清楚,侧重于“怎么教”的思考。这样锻炼了一段时间之后,课堂效率果然提高了不少,学生们不再表现出一副困惑迷茫的样子。
从这段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实习生在真实的教学生活中构成教师实践性知识,已有的教育教学知识和体验在新环境下做着调试,增进对实践的理解,建构适应具体场景的实践性知识,形成实践规则。
师范生可以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也可以写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失败之处。如,上完一节课后,哪个教学环节可以处理得更好,以后遇到什么样的教学情境可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或者写实践过程中对于一些教育教学关键事件的反思与感想。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将自己观察到的问题记录在案,然后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书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提出相应的对策。师范生通过札记叙述和澄清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寻找应对这些问题的办法及根据,意味着他们建构实践性知识已经开始了。
(2)案例分析
这里的案例可以是教学中出现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实例,也可以是班级管理中的经典案例。一般情况下,师范生可以首先进行“案例描写”,即以记叙文的方式记录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过程,记录情况可以因师范生个人水平而异,不一定追求文字的优美,只要将事件描写清楚、将问题界定清楚就行;然后围绕案例中描述的问题展开分析,可以通过调查、咨询或查阅文献等方法,找出问题的症因,陈述问题解决的设想和最终结果;最后反思解决问题的得失,总结实践的启发或建议,形成案例分析文章或报告。要将教学反思落到实处,必须做到“及时”——及时记录感悟、遗憾等,“快速”——尽量养成上完一节课就自觉进行反思的习惯,“精确”——准确描述事实,把问题界定清楚。

随着教师教育的范式向实践转变,高师实践教学的改革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学界关注的焦点。2005年10月,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上指出:“教师教育改革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改变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的倾向,突出实践性、针对性[1]”。通过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不断探讨,将帮助高师语文专业师范生进行实践性知识的个人建构,使师范生走上一条更为理性自为的专业发展之路。



作者:龙翠翠,性别:女,1978年12月出生,籍贯江苏徐州,讲师,研究方向:师范生语文教育,工作单位:江苏省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邮政编码:221116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海河西路18号
邮箱:2581429954@qq.com手机号码:13512571777



[1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54

[1] 郭元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逻辑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1):30.

[1] 李军靠,魏宏聚.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开发[J .辽宁教育研究,2008(05):25.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6-29 12:49
标题: 文章编号【4】
二主八辅: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课程群建构[①]

                                                                                                             张 芹
(昆明学院 人文学院  云南·昆明 650214)


摘  要:《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原理与方法》、《语文课堂教学技能》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设置的二门主干必修课程。这二门课程主体研究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的原理与方法。探循语文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方法。以这二门课程为一个轴心向外辐射,建构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的课程群。课程群是在一定的学科基础和相关理论支撑下建构的。课程群的结构呈现出由内圈和外圈组合而成的“二主八辅”态势。课程群的建构产生了一定的实效。
关键词:二主八辅;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课程群建构;实效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文学让中华民族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汉语言文学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汉语言文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从事文化、宣传等方面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人类文明的传承一是靠语言文字,二是靠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工作光荣而神圣。在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单列语文教育方向显得格外有意义。语文教育专业方向的设置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课程建设。长时间以来,“语文课程教学概论”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语文教师的主干课程。但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国家关于“教师资格证”规范化标准的提高,只是开设这样的课程,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课程群(以下简称“语教课程群”)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教课程群建构的学科基础及相关理论
    语教课程群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基础上建构。同时,语教课程群的建构要借助相关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研究成果,以此形成语教课程群的理论系统。
(一)语教课程群建构的学科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课程是语教课程群建构的基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汉语言类和文学类。
1.语教课程群建构的汉语言类课程基础
语教课程群建构要求学生具有汉语言类的学科课程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提出目标要求。[②]《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目标要求[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汉语言类课程一般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语言学概论》、《修辞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助于语文师范生建构自身的汉语言知识结构。如《现代汉语》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分别讲解运用语音学原理、语音知识、汉字的性质和作用、形体和结构、语素、词和词法,词义、词汇的构成、组词造句的规则、标点符号的用法等知识。这些内容和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积累·整合”、“应用·拓展”等紧密相连。
2.语教课程群建构的文学类课程基础
语教课程群建构要在语文师范生有一定文学素养基础上进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还指出:“要让学生阅读童话、寓言、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如果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就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主要有《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作品选》、《民间文学》《美学》等。这些课程的开设,为语文师范生打下良好的文学功底。中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是由一篇篇具体的课文构成,这些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语文老师如果具有良好的文学功底,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3.语教课程群建构的《逻辑学》《写作》等学科课程基础
语教课程群建构要在语文师范生有一定写作能力基础上进行。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写作能力中涉及到学习者对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的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有《逻辑学》、《写作》,这些课程都是语教课程群建构的基础。
语文师范生具有了这些学科课程基础后,再指导其学习语教课程群。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其语文教师专业素养。语教课程群建构还需要有课程论和教学论作为支撑。
(二)语教课程群建构的相关理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教课程群建构中需要有课程论和教学论作支撑。
1.语教课程群建构的课程论基础
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关于“课程”条目写到:“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④]此概念涉及到了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选定与编制,教育评价技术等方面。即涵盖了显性课程的作用,也涵盖了隐形课程的作用。从显性课程看,语教课程群门类的设置是有组织有计划实施的,意在培养语文师范生的从教能力。从隐形课程看,语教课程群门类的设置也是在为培养优秀的文化工作者奠定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J.S.)的结构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内容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Bahkob,J.B.)的发展主义课程论,把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的发展作为其课程论的出发点和归宿。[⑤]语教课程群按照合理的结构进行布局。语教课程群以培养语文师范生的整体个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旨在使语文师范生走出校门就是相对较为合格的语文教师。
2. 语教课程群建构的教学论基础
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夸美纽斯(Comenius,Johann Amos)在《大教学论》各科具体教学法的阐述中。强调先教事物的一般原则,后教事物的细节。一切事物都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教,教学时注重事物之间的区别等。[⑥]在语教课程群的建构中,语文教学法和相关语文课堂教学的诸多细节会被涵盖在其中。语教课程群按照符合语文学科发展规律进行层级梯度建构。
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理论和实践,为语教课程群的建构提供了有力支撑。语教课程群呈现出内圈和外圈组合而成的“二主八辅”态势。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教课程群呈现的态势
    语教课程群的的态势体现为“二主八辅”结构布局和课程内容的取向和定位。
(一)“二主八辅”课程名称及结构特点
1.“二主八辅”课程群门类名称简介
“二主八辅”的课程名称分别是:二门主干必修课程《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原理与方法》、《语文课堂教学技能》。八门语文教育专业方向限选课程《语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基础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撰写》、《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中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初中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高中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
2. “二主八辅”课程群结构特点
为了更好地说明“二主八辅”课程群的结构特点,采用图示。如下图:

专业限选




第二层级
基础教育研究方法
与论文撰写

第三层级
中外语文教育
比较研究



第三层级
语文教材分析与
教学设计




第三层级
中小学语文
学法指导

主干必修




第一层级
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原理与方法



第四层级
小学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




第二层级
课堂教学技能




第四层级
中小学作文
教学研究



第四层级
初中语文教例
示范及教学训练



第四层级
高中语文教例
示范及教学训练







图示中,主体部分是内圈和外圈。内圈中蕴含着两门主干必修课程。其是内圈和外圈的轴心,以这个轴心为基准点,向外辐射,形成外圈的八门课程。内圈中的这两门必修课程不是同时开设,分为第一层级,第二层级。外圈是在内圈的辐射下延伸出来的。外圈中在第三层级的有四门课程,在第四层级的有四门课程。第一层级的课程是基础性的理论和实践融汇的课程。第一层级的课程为后面层级课程打基础,作铺垫。第二层级的课程为第三层级、第四层级的课程作铺垫。第三层级和第四层级的课程互为补充,也是第一层级、第二层级的延伸。至此圆环状的课程群的态势逐步形成。语教课程群的“二主八辅”的态势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语教课程群形成后,要对具体课程内容取向进行定位,明晰具体课程开设的时段。
(二)“二主八辅”语教课程群的内容取向定位和课程开设时段
     1.“二主八辅”语教课程群的内容取向和定位
     “二主”的课程内容取向和定位。《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原理与方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既是实现语文专业基础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整合转换的理论课程,又是语文教育方向课程群的基础课程。它研究整个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原理和方法,力图使师范生确立和通晓整个基础语文教育的理念,奠定语文师范生理论素养的基础,培养语文师范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定位于训练语文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包含课堂教学一般技能和语文课堂教学专业技能。一般技能主要指口语表达技能、书写技能、图画技能、音乐技能等。语文课堂教学专业技能包含语文课堂观察、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讲台运作、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研究等。课程在具体讲授时,一般技能和语文专业技能会有融合。
“八辅”的课程内容取向和定位。《基础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撰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的一门选修课程,课程从文献教育法、教育叙事法、教育实验法、教育行动法、教育个案研究法等几大方面,有针对性地强化和提高学生撰写中小学语文教育论文的实践能力。使师范生清楚地了解教育论文撰写的方法和过程,掌握运用基础教育研究方法撰写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帮助师范生实现各种基础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向理论研究的转化,
《语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的一门选修课程。课程要分别对基础教育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第四学段、高中阶段语文教材作梳理分析。通过对现行语文教材的梳理分析,了解语文教材研究的基本理论。了解教学设计的模式,对具体的教材内容作设计训练。此门课程的教学,让语文教育方向学生更系统全面地熟悉基础教育语文教材,并能运用一些设计模式进行语文文案的设计。
《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的一门选修课程。此门课程从广阔的国际视野中思考当下的语文教育。诸如中外语文教育历史比较、中外语文课程定位比较、中外语文教材体例比较、中外阅读教学比较、中外作文教学比较、中外语文教育评价比较、中外语文教师实践智慧比较等内容。通过比较研究,让学生能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角度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功能作用,能够更好地把握语文课堂教学。
《中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的一门选修课程。此门课程意在研究学生在中小学语文课程学习中理论,诸如研究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语文学习能力的结构等。探循语文学习的一些策略诸如注意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与复习策略等。研究学生语文学习方法诸如制订学习计划、主动预习、专心听课、独立作业、及时复习、拓展课外延伸阅读,勤做读书笔记等。让学生更好感受语文学习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分列《小学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初中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高中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这门课程被分成三个阶段,体现语文课程的整合连贯性。此门课程是专业选修课程,呈现分析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示例并对师范生进行教学训练。重在师范生实际教学能力的训练。比较深入地分析识字与写字(汉语拼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示例,对师范生进行全面的语文教学内容的教学训练。提高师范生对语文教学示例的分析能力和实际的语文教学能力,培养师范生的执教能力。   
《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的一门选修课程。比较深入地研究中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熟悉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教学的学段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提高学生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素养和实际教学能力,培养学生进行中小学作文教学指导能力。
“二主八辅”的课程群内容侧重点不同,取向定位有明显差异。在实际教学中,也会有一些交叉和彼此的渗透,这需要任课教师灵活应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 “二主八辅”课程群的开设时段
语文课程群的建构在笔者所在院校已经有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整个课程群的开设时间安排如下:
第四学期,开设第一层级主干必修课程《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原理与方法》,此门课程是课程群的打底课程,基础课程。此门课程属于课程群的第一梯度。
第五学期,开设第二层级主干必修课程《课堂教学技能》和专业限选课程《基础教育研究方法及论文撰写》、《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课程从语文教学的一般技能和专业技能、从提升学生语文科研能力角度出发开设,此三门课程属于课程群的第二梯度。
第六学期,开设第三层级专业限选课程《语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中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中小学作文教学指导》课程从语文教材的梳理与分析、语文教学设计的模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研究、作文教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开设。此三门课程属于课程群的第三梯度。
第七学期,开设第四层级专业限选课程《小学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初中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高中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课程从不同学段语文教例示范和教学训练的角度出发开设。此三门课程属于课程群的第四梯度。
语教课程群通过四个层级,形成课程的四个梯度。每一个梯度侧重点不同,但有渗透,有铺垫,有延展,以此形成语文师范生的从教能力螺旋上升的态势,把语文师范生培养成既能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又能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合格的教师。[⑦]“二主八辅”的课程群建构在实践中已经有了一些效果。

三、语教课程群建构的实际效果
语教课程群的建构已经初见成效。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说明。笔者所在学校从2012年起建构语文教育方向课程群。语教课程群的建构迄今经过了四个学期,已经完成了一轮的学习。2014届毕业的学生就是在践行课程群建构的理论。在这一届毕业生的身上,能感受到课程群建构带来的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语教课程群的建构促进了语文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毕业的同学,职业走向大部分都是中小学语文教师。这些同学在学习了语教课程群后,逐渐能明晰语文教师所需要的思想文化素养、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能够逐渐明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含义。如有同学曾经说:大一、大二的时候学习《文学概论》、《美学》、《语言学概论》等学科,不是很喜欢,也不清楚学了以后有什么用。学习《古代汉语》课程时,更是觉得这样的课程就是为了考试,但是,学习了语教课程群后,逐渐明白,这些学科的学习是为了能更好地解读品析鉴赏中小学语文课文内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中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学习了语教课程群后,才发现自己欠缺的东西很多,要努力弥补。语教课程群的学习,逐渐让语文师范生明了:一个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有自身合理的符合语文学科规律的知识结构,诸如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教育信念、文学审美等素质。由此,语教课程群的建构能够有利于语文师范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二)语教课程群的建构让学生从课程论教学论的层面更好地把握语文教学规律
    西方结构主义课程论、发展主义课程论等理论是语文课程论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显现出课程的人文性特点、语文的实践性显现出课程的工具性特点。语教课程群的建构,能让语文师范生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上把握语文教学。如语文课程目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三个维度设计。语教课程群的建构中,能很好地让语文师范生从不同的视野、不同的思考层面来把握中小学语文课文教学的内容目标,能进一步细化把握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课时目标。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倡导的相关教学原则、注重教学的顺序、教学的细节等理论在语教课程群体现较为充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分列学段目标和要求中,如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第四学段都有学段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分列在语文学习的五个方面。这些安排暗合了《大教学论》中一些理论观点,也符合汉语言文学学习的规律,同时契合了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主八辅”语教课程群的建构力图在理论上探索自身的理论系统,在实践中探索语文师范生培养的方法。汉语言文学语教课程群的建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专业建设中课程模块建构的成果。同时,语教课程群的建构还是在探索一条有效的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2].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3].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77.
[4].课程论.百度百科[EB/OL].baike.baidu.com/ 2014-06-07.
[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百度文库[[EB//OL]]. wenku.baidu.com/link?... 2010-07-05.  
[6].詹七一.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任务书[Z].昆明: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内部资料2010.1:6.



Two main eight auxiliary: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the language education direction to construct

ZHANG Qin
(College of Humanities,Kunming University,Yunnan Kunming 650214,China)

Abstract: The foundation education Chinese course teaching principle and method, The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skills direc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fessional Chinese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t up the second backbone of compulsory course. The second course subject research foundation education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language teaching. Follow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s skills training methods. In this second course as the axis of a outward radiation, To construct A group of the direc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ofessional Chinese education course. Curriculum group is based on a certain subject and construction supported by related theories. The structure of the curriculum group presented by a combination of inner ring and outer ring "two main eight auxiliary" pos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group produced certain effect.

Key words: Two main eight auxiliary;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 The language education direction; Curriculum group; To construct; The actual effect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 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 浦新路2号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 张芹
邮    编:650214
电    话(手机):13388715705 、0871——65098393(办)  
邮    箱:yncet3735@126.com






①.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立项课题“小学语文教材列举生字中的文化特征研究”的子课题(立项号:2012C212)
[作者简介] 张  芹(1966—),女(汉族),云南昆明人,副教授,研究生,文学学士。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②.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177.

②.课程论.百度百科[EB/OL].baike.baidu.com/ 2014-06-07.
③.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百度文库[[EB//OL]]. wenku.baidu.com/link?... 2010-07-05.  


①.詹七一.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任务书[Z].昆明: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内部资料2010.1:6.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6-29 12:51
标题: 文章编号【5】
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探讨
梁春莲
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副教授
通讯地址 广西南宁市民族大道46号 530022
【摘  要】民俗是某民族在日常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丧、节庆典仪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喜好、风气、崇尚与禁忌。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到并重视民俗文化教育是必要的。民俗文化具有辅助教学功能、德育教育功能、知识积累功能和审美教育功能等。本文对三套(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分布情况以及编排方式进行分析,并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法进行探讨性的研究,具体的实施方法包括:增强语文教师的民俗文化意识;课堂教学中深挖教材并灵活把握教学内容;作文教学中,书写民俗;课外教学丰富学生的民俗文化知识。另外,结合当地特点开发校本课程,开设民俗文化选修课。
【关键词】小学语文;民俗文化;教育;教学



民俗文化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与人类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具有广泛的,深刻的影响,能够开启通向民族历史的“民俗”之窗,去感受我们祖先的思想情趣和昔日生活。能在小学课堂上把民族文化中积极的内容传播、传承下来,是件快乐的事情,也是可行的事情。民俗教育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语文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就是寻根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挖掘、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民俗篇目,发挥民俗文化教育的作用,加强民俗教育是语文教学应有的追求。
本文在汲取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以民俗文化教育的理论问题为立足点,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分布状况及存在方式,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方法进行探究。
一、有关民俗文化教育的理论问题
(一)民俗
1.民俗的概念  
民俗简单的说就是民间风俗。“风”是指在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风尚,“俗”是指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习俗。风俗是在人类社会出现后,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统一,是“一种历史上沿袭的,积久而成的风尚和习俗”[1]。风俗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风俗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最具体、最生动的文化风貌和精神心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是人类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岁时节庆、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行为规范。”[2]民俗是一个民族承传并广泛流行于一定地域,在一定条件下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具体说来,就是指某民族在日常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丧、节庆、典仪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喜好、风气、崇尚与禁忌,是具有相当特点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所形成相约定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有地方的,也有全民族的。比如以岁时习俗而言,春节、清明、八月十五中秋节,不仅汉族人民十分重视,而且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也都过这些节日。
关于民俗的分类问题,由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侧重点,因此民俗有很多种划分方法。“民俗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事象,各类民俗事象所体现出的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容,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本文是关于民俗文化教育的研究,在此采取钟敬文先生的说法:“民俗大略可以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4】
物质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这种活动中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产品形式,它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农、林、牧、副、渔)、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
社会民俗 :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它是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例,它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如血缘组织、地缘组织、业缘组织等) 例如:家族、亲族 村落;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礼仪) 例如:人生诸仪式(诞生、成年、婚姻、丧葬);岁时节日民俗、民间娱乐民俗等。
精神民俗:是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精神民俗主要有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民间艺术等。
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民俗语言、民间文学两大部分。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它们是广义的民俗语言。狭义的民俗语言是指在一个民俗或地区中流行的那些具有特定含义,并且反复出现的套语,如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等。民间文学是指由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主要有神话、民间传说、故事、歌谣、说唱等形式。
(二)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民俗文化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俗、风尚事物。”[5]由民俗分类可以看出民俗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是由人类的衣、食、住、行和工艺制作等物化形式,以及主体在物化过程中的文化传承活动所构成的;社会文化,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间娱乐民俗,当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某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维护民间人际关系和生存方式的纽带时,它们也就进人了民俗文化的范畴;包括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由口语约定俗成的语言文化。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是民俗文化,所以,民俗文化的涵盖面小于民族文化。钟敬文曾经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条干流。第一条是上层文化,从阶级上说,它主要是封建地主阶级所创造和享用的文化。第二条是中层文化的干流,它主要是市民文化。第三条干流是下层文化,即由广大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中、下层文化就是民俗文化,它虽然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却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部分”。[6]
从民俗文化本身来说,它内容多而广,其中有一些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优秀部分。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人们生活中,发挥了广泛、重大的作用,在新时代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仍在发挥积极作用,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新形势下,不管是从民俗文化本身来说,还是从国家建设来讲,都要重视民俗文化并且应不断的汲取它的精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是必要的。
二、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是不可忽视的,语文教育是一种语言文化教育。语文课是学生掌握民族文化的重要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7】。民俗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广泛,趣味多,它直接或间接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民俗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一些篇目蕴含的民俗文化让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上课时如果教师能及时的讲解,据以分析,剖明实质,补充它的来龙去脉,以加深学生对相应民俗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许更能加深学生的解读。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对王熙凤服饰和打扮的描写,浓墨重彩,文字比较拗口,学生不仅读不通顺,而且很难理解。文本涉及信仰习俗、服饰习俗、交往礼俗等诸多民俗事项,我们语文教师如果从民俗的角度去探讨这篇作品,学生就会更容易的理解在那时候,服饰象征着一个人的地位,王熙凤这样的穿着显示出她的高贵;她的身后还跟随着几个丫鬟,这也是我国民俗的一个现象,地位较高的人出入都有丫鬟陪同。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也是一篇民俗风情很浓的课文,在上课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剪纸的风俗,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姥姥剪纸受欢迎的原因,以上事例分析可知,民俗的讲解对解读文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像这种情况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又是随处可见的,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民俗文化有利于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民俗内容的篇目有很多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如苏教版的《安塞腰鼓》、语文出版社S版的《雪顿节看赛牛》、人教版《草原》等等,这些课文展示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民俗,这些民俗文化各式各样,让人赞叹,可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情。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的内容,“它是群众的遗风遗俗,一个社会风范和道德的产物,总和一定的社会思想氛围相联系,积淀了人们的思想、志趣、道德规范等诸多思想元素。”[8]小学语文教材关于民俗的文章涉及到民间故事、传说、风俗习惯、民间技艺、口语等民俗风物,这些在德育方面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通过这些内容的具体讲解,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中,思想道德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例如,龙和凤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是华夏祖先崇拜和信仰的吉祥物了。所以龙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子孙也就成了龙的传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涉及到与龙和凤有关的词句,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等,在遇到这些词句时,如果能介绍这一史前时期的图腾传说,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很好地把握这些词句的含义,使学生在了解我们伟大民族的兴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民俗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
学生可以从民俗知识中获取更多科学文化知识。民俗是人民生活的反映,它必然蕴藏着大量的文化科学知识,小学语文教学如果可以与民俗教学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礼节、历法、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9]的目标。
古代礼俗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知识。如古代人的称谓有谦称、敬称和贱称之分,它是根据人们的身份、关系、辈分不同而区分和使用的。谦称如寡人、孤、臣、仆、不才等;敬称如陛下、大王、皇上、夫子、公、大人等;贱称如竖子、贼子、犬子等。不同称谓可以正确认识人物的尊卑贵贱和人物之间的远近亲疏的关系。一些课文中也写到礼仪习俗,如人教版的《孔子拜师》,“拜”是古时候常用的礼仪,课文中也出现了“行礼”这一词语,在授课时讲解这些礼仪民俗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孔子的品行,也能让学生获得礼节知识。
我国古代的历法知识也大都以民俗的形式保存着。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几千年来沿用的传统历法,它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相互配合用来纪年,六十年一循环,现在我国农历仍然沿用干支纪年。一般来说,人们以夜半二十三点至凌晨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依此类推,每个地支代表两个小时。人们常把十二地支分别与十二种动物相配:子鼠、丑牛、寅虎、犯兔、辰龙、己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就是人们常谈到的年庚“属相”,即十二生肖。在研究的三套教材中都有关于十二地支的历法知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给学生讲解这些民俗知识,那学生将可以积累到这些民俗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分布情况及其存在特征
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在《加强义务教育教材建设的几点意见》中强调“要把五千年文化教育的传统融化到教材中去,要让我们的学生有文化修养。”强调“像春节的鞭炮、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亮等这些传统的东西,应很好地落实到教材中去。”【10】那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比例如何呢?将通过三套小学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和语文出版社S版进行分析。
(一) 小学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分布情况
1.比例分析
下面,我以小学语文众多版本教材中的人教版,苏教版,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为对象,进行有关民俗内容的统计分析。具体情况列表如下:
版块
板本
课文
识字
习作
综合练习
口语交际
人教版
39
3
3
29
3
苏教版
32
2
5
22
2
语文出版社S版
52
3
3
24
3

(说明:语文出版社S版从一年级统计到五年级,共十册,其中有303篇课文,涉及民俗文化的篇目占17.2%、识字十篇,涉及民俗文化的篇目占30%、习作37篇,要求书写民俗文化的篇数占8.1%、综合练习共79,涉及民俗文化占27.8%、口语交际66次,要求交流民俗文化的占4.5%;人教版十二册书,其中有353篇课文,涉及民俗文化的篇目占10.7%、识字16篇,涉及民俗文化的篇目占18%、习作53篇,要求书写民俗文化的篇数占5.7%、综合练习共96次,涉及民俗文化占30.2%、口语交际85次,要求交流民俗文化的占3.5%;苏教版十二册书,其中有295篇课文,涉及民俗文化的篇目占10.8%、识字16篇,涉及民俗文化的篇目占12.5%、习作58篇,要求书写民俗文化的篇数占8.6%、综合练习共90,涉及民俗文化占24.4%、口语交际90次,要求交流民俗文化的占3.3%。)
由以上表格所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教育是迫切的,也是有依据的。在这些文章中,有些课文全篇都在讲民俗文化,如《北京的春节》,而大部分是文中涉及民俗知识。
2.分类情况(课文分类)
第一类:涉及物质民俗类的
(1)人教版:《葡萄沟》、《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赵州桥》、《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四时田园杂兴》、《“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2)语文版:《古诗( 敕勒歌)》、《家》、《锡林郭勒大草原》、《赵州桥》、《芦叶船》、《走进丽江》、《五彩池》、《萧山杨梅》、《西风胡杨》、《萨尔王的故事》
(3)苏教版:《莫高窟》、《秦兵马俑》、《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泉城》、《九寨沟》、《我们爱你啊,中国》
第二类:涉及社会民俗类的
(1)人教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难忘的泼水节》、《孔子拜师》、《送元二使安西》、《草原》、《丝绸之路》、《中华少年》、《临死前的严监生》、《北京的春节》、《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伯牙绝弦》、《已亥杂诗》、《中华第一龙》、《名被荟萃》
(2)语文版:《程门立雪》、《走马灯的奥秘》、《“年”的来历》、《阿凡提的故事》、《清明节的由来》、《雪顿节上看赛牛》、《观潮》、《重阳节的传说》、《孔子学琴》、《端午节的由来》、《孔子》、《火把节》、《寒食》
(3)苏教版:《三顾茅庐》、《生命的林子》、《钱学森》、《欢乐的泼水节》
第三类:涉及语言民俗类的
(1)人教版:《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古诗两首》、《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盘古开天地》、《寓言两则(扁鹊治病、纪昌学射)》、《文成公主进藏》、《寓言两则(南辕北辙、亡羊补牢)》、《猴子出世》
(2)语文版:《炎帝的传说》、《尧帝凿井》、《南辕北辙》、《开天辟地》、《猴子种树》、《寓言两则(坐井观天、亡羊补牢)》、《寓言两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炎帝创市》、《哪咤闹海》、《寓言两则(刻舟求剑、揠苗助长)》、《寓言两则(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神鸟》、《冬不拉》、《三借芭蕉扇》、《唐玄奘西行取经》、《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
(3)苏教版:《成语故事》、《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大禹治水》、《沉香救母》、《猴子种果树》、《哪吒闹海》、《寓言两则》、《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春联》、《三打白骨精》
第四类:涉及精神民俗类的
(1)人教版:《西门豹》、《我们的民族小学》、《白鹅》、《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顶碗少年》、《藏戏》
(2)语文版:《做灯笼》、《晏子劝齐王》、《心中那盏灯》、《西门豹》、《黄帝》、《梅兰芳》、《刘三姐》、《黄道婆》、《少年闰土》、《香玉剧社号》
(3)苏教版:《天火之谜》、《二泉映月》、《姥姥的剪纸》、《安塞腰鼓》
以上就是小学阶段现行三套语文教材中与民俗有关的文章的统计。由此说明,小学语文课本中是有涉及民俗内容的课文,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存在。再加上近年来人们探讨民俗民情,寻找精神故园热情的升温,民俗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不可忽视民俗文化的传播。
(二)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编排方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民俗文化内容比较少,但在教材中有其特有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课文中出现
语文教材是古今语文文化的精华,编写者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如何向学生传授语文文化上,难以顾及民俗文化的问题,民俗文化只零散地藏在语文教材的中。一首诗、一篇小品文、一部长篇小说,处处都可反映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意趣的方方面面。如《安塞腰鼓》、《北京的春节》、《雪顿节上看赛牛》等这些课文都以地方民俗为题材进行描绘。这些文章不只停留在对地方民俗情、风俗画的简单描绘上,而是透过这些民情风俗,进而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需求。
(2)以注释的形式存在
这类多集中在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由于地域差异和历时性的因素,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教材编辑者在编教材时以注释的形式加以说明。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九月九日的注释:即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引菊花酒的习俗;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中对“监生”的注释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哥子”的注释是:古时对男子的尊称等。
(3) 在综合性学习或口语交际专题中出现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的“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生活中,我们处处都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大家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分头行动,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再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中的“聊聊春节”,要求学生把知道的关于春节的风俗分享;语文出版社S版三年级下册能说会道中的“美丽的民间传说”要求学生收集身边的民间传说,说给全班同学听。
(4)在习作中出现
三套语文教材都出现了关于书写民俗文化的习作,如,语文出版社S版三年级下册最后一次习作是书写民间传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5说一说端午节,并写下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要求学生收集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想一想,要告诉别人哪些,理一理并完成一篇习作。
教学过程中的民俗教育的最大特征是它的渗透性。语文课本中的民俗内容一般都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或寄寓了人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和朴实的审美观念,或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正确评价,或再现了民风民俗,其教育意义和审美功能渗透于课文之中。这种渗透还包括教师的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方法探究
1.增强教师的民俗文化意识   
因为民俗文化在教材中的存在具有渗透性,所以要想让民俗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首先取决于实施教育者自身素质的高低。
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对民俗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在现代经济社会,在东西方文明不断撞击中,年轻一代出现了价值观严重金钱化、社会责任感缺失、文明滑坡现象,一些传统的美德在他们身上难觅踪迹。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的文化作支撑,那他就是一个没有精神的躯壳。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优秀的传统,那她就会异化,就会失去自己的民族魂!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民俗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民俗教育的特殊功能。如前所述民俗在语文教学辅助,增长学生知识方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不仅如此,民俗中还蕴含着协调人际关系的准则;维系家庭稳定的伦理道理观、舍生取义维护集体的价值观;保护环境、追求人求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团结协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观。对此,语文教师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和把握。要想提高自身在民俗文化方面的专业素养, 需要语文教师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找寻资料,补充学习。所以也需要极大的毅力和热情。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民俗文化教育
(1)深挖教材,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分清主次
教材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存在的,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资料。但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不能成为被动的教材传授者,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创造性,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实际内容,参照课堂教学任务,对教材内容做出合理安排、统筹规划。
由于民俗文化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而且它的存在具有零散性,所以备课就要考虑教材、学生、教学手段等多方因素。处理教材时,既要考虑每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要兼顾课本中的民俗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要深挖教材,灵活掌握主要教学内容与次要教学内容的关系,在不影响完成主要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当补充、拓展教材里的民俗文化内容,联系实际,以开拓学生视野,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优秀民俗风情,感受中国源远流长、趣味盎然的民俗,传承中华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抓住时期讲解民俗知识,切身感受民俗文化
要让民俗深入学生的心,教师要有意识的去安排民俗知识讲解的时间。中国的节日大多数都有来历,这就是岁时民俗,遇上民俗节日的日子,教师可腾出一点时间为学生讲解关于这个节日的民俗。这样不仅抓住了良好的时机进行民俗文化教育,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还可以根据节日和学生开设民俗活动,如举办民俗主题班会课、民俗欣赏课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参与生活体验,获得真实感受,进行探究学习从而获得更多更深的认识。节日习俗是非常贴近生活的一些事项,我们让学生参与一些节庆活动事项,让学生乐在其中,也感受在其中。如在春节前后,老师教学生学做中国结;端午节来临之际,老师教学生包粽子。在我国传统的色俗中,红色是吉祥的象征。大红的中国结,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喜气,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由衷地感叹我国人民的勤劳和聪明智慧,切身体会到我国百姓执着追求平安和谐、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厚情感。尽管这些制作工艺有点难度,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相互切磋手艺,有的不忘向家人请教,再向其他同学传授技艺。
(3)作文教学中,书写民俗
在小学语文的三套版本教材中都有一两次习作课是关于书写民俗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向学生展示多彩的民俗。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抒写民俗,激发他们参与到有益的民俗活动中,陶冶他们的性情。
如在上《说说端午节》这一习作时可以先通过讲故事、猜谜语、看图片等手段,激趣导入话题;也可让学生说见闻、讲风俗、谈过节感受等手段,激发情趣,引发想写动机。然后阅读课文素材,自选资料构思起草。本课没有“例文”,可以准备“下水文”,以便师生读议后把握基本写法:如怎样筛选自己熟悉或需要的资料,怎样有重点、有条理地介绍;让学生现身说法、议法、明法。接着让学生仿照,或是模仿,对照、修改、加工。最后,反馈、评价,鼓励那些灵活模仿有创意、内容条理清楚、文从字顺的习作。这样不仅有效的完成了这一次的教学目标,而且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端午民俗。
3.课外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
课外教学主要是在延伸性阅读中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民俗文化知识,“延伸性阅读是指在教材文本研读基础上的迁移.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汉语的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理解、把握文本的能力,然后把这些作为未来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手段,就文本涉及的作品或相关的知识等进行更广泛、更全面的阅读。”[11]如学习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可让学生去阅读《红楼梦》,《红楼梦》是社会百科全书,其中包含着众多的民俗文化内容,那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延伸性阅读,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从而把语文课中孤立的关于民俗文化的知识,纳入到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刻地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感悟优秀文化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使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崇敬感油然而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探索的精神。
除此之外,学校可适当布置一些关于民俗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民间,收集、调查民风民俗,把调查到的结果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如做手抄报、出黑板报、民俗展示会等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民俗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式学习精神,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教育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应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民俗教育功能的发挥。因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它具有先导性、宽松性、针对性的特点,并且是与家庭生活统一在一起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会使民俗教育更生动、更具体、更自接、更具说服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都有一种“从众”心理, 尤其是在民俗方面。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需要配合家庭教育的 “小传统”的配合和社会教育的“大传统”的共同带动,才能更有利于实现民俗的教育功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民俗教育的功能必须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例如尊老爱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尊老”。中国的“尊老”习俗是以儒家的“孝”为核心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秩序上。尊老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只有敬老爱老,才能使家庭关系融洽,并为后辈树立榜样。所谓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言行将对子女产生重大影响。和睦的家庭关系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将产生积极的良性的促进作用。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这种家庭良性习惯的发展、扩大,势必会促使社会这个机体的健康发展,淳化民风民俗,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反过来,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又会对不良的个体产生约束力,规范其向良性的方向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教育有时需要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借助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力量及氛围。否则,单靠课堂上的讲授,就会使民俗教育成为干巴巴的说教,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民俗教育功能的发挥。
5.开发校本课程,开设民俗选修课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配。”[12]它是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创新是校本课程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源泉。创新总是与多样性联系在一起的,而多样性又来源于个性。校本突出的不是统一性、一致性,而是基于学校现实而展开的,带有更多的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建立民俗校本课程意义重大。小学语文课包罗万象,涉及知识多,根据小学生心理的特点,所能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语文教材不能花太多篇幅来宣传民俗文化,所以各个小学应根据地方特点,开发关于民俗校本课程,开设民俗选修课,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还能够促进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团体合作与交流;它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民俗的地域性和民族差异性要求在编写民俗校本课程时,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直接与当地居民生活相联系,贴近社会生活,要“取之于民,用之于学生”。开设有关这些民族的校本课程,即可补充小学语文教材有关少数民族内容的不足, 又可通过民俗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关注他们的今天与明天。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务实精神、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等等。
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民俗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从而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真正保存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并提高学生民俗意识,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民俗教育是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本文从民俗文化教育的理论问题入手,指出民俗文化的三大教育功能,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分布情况及其存在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方法。民俗文化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提出了几点关于民俗文化教育的方法,正在摸索实践中,许多内容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改进提高,为处于困惑中的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一个新的途径与方法,逐渐从困境中走出来。
参考文献
[1]刘光明.风俗事象与伦理刍议[J]. 天府新论.1994,2:7
[2]秦水洲.中国社会风俗史[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4 (1):4
[3][4]王彦章.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3
[5]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13
[6]钟敬文. 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11:7-9
[7][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6)
[8]引景青梅.《高中语文中的民俗文化教育》[J]卜湘玲,李亦桃. 民俗: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1)
[10]覃宗毅.中学语文中的民俗教育探究[J] .http://www.cnki.net/
[11]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6   
[12]引《高中语文中的民俗文化教育》谌业锋.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www.pep.com.cn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6-29 13:15
标题: 文章编号【6】
              也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山西师大临汾学院中文系    任丽琴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因为每一节语文课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教学媒体的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取决于教学目标。所以教学目标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行为的指南针,又是控制教学行为的方向盘,优秀教师都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和推进教学进程的。
一、从案例看问题
有位老师给《小白兔和小灰兔》这篇课文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翻、饿、挑等8个生字”,会写“拉”等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文章的学习,体会小灰兔和小白兔各自不同的品行,并且学习小白兔的品德。
其实许多一线教师由于缺乏目标意识,或者说达成目标的方法十分机械便造成“千课一面”的模式化现象,大多数这样表述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背诵或复述要求的,在后面加上“背诵××  ”或“复述××  ”)
2、学会本课×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感悟、懂得)××的精神(品质、情感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老师们觉得备课的重点是写教学过程,写教学目标是不需要动脑筋的,因为教参上有现成的,或者照抄名师教案就行。所以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曾说“教学目标是备课的必经之路。在无数次地翻教材、写教案时,它都是第一个被写下的。不过,也许正是在这无数次地重复当中,它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不需要思考的‘条件反射’,成了可以跳过的摆设。” 王荣生教授指出:许多语文教师根本弄不清语文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正在教什么。所以,2010年7月,全国小语会在大连召开了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会议的主题就是“找准年段目标,力求教有特色”。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对于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存在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有效区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起课来只能是跟着感觉走了。正如于漪老师说的,脚踩西瓜皮,滚到哪算哪。对此,小语会会长崔峦明确指出:吃准教学目标,应该逐级明确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总目标,不同学段、年级的阶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时教学目标。
二、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课程标准就是教师的法和纲,只有烂熟于心,了如指掌,才能有效指导教学的各个环节。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就是目标和内容;先是总目标,按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又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在学段目标的把握上,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对于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要求。年段不同,教学重点也应该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年段的教学侧重点也不相同。
    2、关注学生情况,找到最近发展区
   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切选择和设计都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低于或太高于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在制定目标之前,要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的学情,努力保证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能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这样才能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3、吃透本册教材,明确单元和课时目标
    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按专题组织单元的,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编排目的,教师在制定某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心中除了有学段目标,还必须要有单元目标,每一个单元的导语都很明确地说明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与编写意图。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还要特别注意课文特征与课后练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把握文本特点,找出文本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作为教学目标与内容,这可借助课后练习,课后练习会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这节语文课应该“教什么”。
4、反映语文特点,抓住语文教学本体性目标
     2011年的《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本体性目标应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仅是“教课文”,而应是“教语文”。何为“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吴忠豪教授认为:“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三、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1、适度。
    教学目标必须符合或体现课标规定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基本目标,是广大学生学习的底线,是合格标准,并非优秀标准,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成。所以宁少勿多,宁低勿高,只要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在这儿,“适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随意超越课标提出的年段要求。假如在二年级就进行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就是不恰当的。二是同一个能力训练点在不同年级要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不能年年岁岁“花相似”。如粗略地看,四个学段的朗读目标十分相似,但仔细推敲,第一学段只提“学习用”,是初步尝试学习用普通话朗读,强调的是老师的指导、示范、重视学习朗读的过程;第二学段是“用”,强调的是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的过程,里面含有培养相关习惯的意思;第三学段是“能用”,强调能力的达成度,要求基本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
    2. 具体。
    指教学目标要落实到知识点上或具体的内容中,要用清晰明白的语言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可操作,可检测;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学习后所达成的结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引导”、“培养”、“组织”之类描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动词不应该出现在教学目标中。 比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教学目标中说:“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感悟词句表达的感情”不如说“朗读课文,读出语言的生动和词句表达的感情”。一方面前者的主体成了老师,动词“体会”、“感悟”也是模糊、不易操作和检测的;而后者所用词语“朗读”、“读出”是可观察可检测的。
3. 全面。
    教学目标应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福建师大的余文森老师说“三维目标”就像是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三个方面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避免分散割裂,顾此失彼。
   如《荷花》 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参上这样表述: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很明显,此目标缺少了“过程与方法”的表述。荷花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荷花的特点的?教师要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模仿、表达?这正是教者在确定目标时需要思考的。所以《荷花》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表述:
  (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字义,正确书写字词(重点关注“蹈”的笔顺和“蓬”的结构)。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在读、背中感悟荷花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荷花喜爱的感情。
   (3)感悟作者笔下荷花的特点,通过仿写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的写法。
    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为全面,更有针对性。它不仅关注了文本的理解,还关注了文本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教法与学法,十分清晰。
     上海师大的吴忠豪教授认为:“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学的核心问题。目标不清的原因在于不少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都是凭借个人经验。”所以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6-29 17:42
标题: 文章编号【7】
减负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初探
          内蒙古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胡敏 梁玉倩  许环宇
摘要:目前,语文课外作业其作业内容多局限于课本知识,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校外生活;作业形式过分注重规范统一,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无疑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实际上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人生价值观,这样的作业布置形式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也失去了应有的语文教育教学意义。因此,课外作业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突显课堂知识的学习和刻下知识的巩固的有效工具。文章详细列举了课外作业在学习中的种种作用,从多方面分析了课外作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丰富课余生活。
关键词:减负;小学;语文教学;课外作业

现代化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要求活在当下的我们普遍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表达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且为中国公民应达的人文时代目标。面对社会发展对于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需求,语文教育教学在此时无疑是能够而且应该是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的重要手段之一。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以及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足以能够发挥其高人文素养等其他素养构建、完备的重要作用。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整改的标准出台,中小学相关课程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全面的、全方位的改革,小学教育作为人生知识学习的奠基石不禁引起受教育群体以及施教育群体的双重重视。而作为主要学科之一的语文课程的创新与改革更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
基本而言,语文教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且遵循语文教育的教学规律,努力建设出与时代发展相符的小学语文课程。
一、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现状
(一)新课标的具体要求
众所周知,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接连出台的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学语文学习环境构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中国语言的发展趋向足以昭见。汉语言的愈加重视使得即将投身小学语文教育行业的我们开始思考应当为这些新世纪下成长的幼苗提供何种别样的成长甘露,因此,怎样在语文学习的传统路子上做出一些创新和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是当务之急应立即去着手、去解决的一个问题。
大刀阔斧的改变在短期或是相当长的时间内所产生的社会相关群体的不适应性是必然存在的,因此,在保证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的前提条件下,我们应当先从小点处着眼,做出与之相符且较为适合的小部分改变,再观其后所产生的规模效应以及社会普遍反响,进而做出在此基础之上下一步的创新与改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德育理念与整体思路;国际社会德育理念与时间的发展趋势;整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德育;德育社会实践基地和机制建设;重视实践经历的德育评价;体现育人特色的现代学校管理与制度体系;以德育专业化为目标的教师队伍建设。”
综上所提无疑引领我们真正准确的了解了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理念要求,并且是我们在高度关注语文这一学科其内在蕴含的人文内涵和行之有效的本质之下,能够做出于己教学相配的课外作业设计。
(二)我国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现状
1.量大而不精当
语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知识学习过程,课本内的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但多数教师不善于将学习引向生活,只会照本宣科,为了取得好成绩,于是布置课外作业时多从量上突破,课堂一套《课堂作业》,课外一套《同步练习》,认为多做多练多读多写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致使学生压力过大,任务过重,既耗时,又低效。同时,在题型上又缺少专指性、针对性,许多题目甚至是不断地重复。这样缺乏引导,盲目的练习,只会使学生对学习感到厌烦,从而不喜欢学习,产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2.机械而不灵活
语文是一门灵活运用的学科,学生对词语掌握得越多,字识得越广,其语文学习质量则越高,但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外作业布置上,很多教师却不注重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反而教导学生对语文知识死记硬背,进行机械化的教育。比如抄写汉字,很多教师把机械抄写当成是巩固学习效果的不二法门,少则三遍,多则十遍百遍,学生极易生出厌烦感,并通过快速书写的方式来应付作业,结果不仅未对提高学习质量有帮助,反而影响了汉字书写水平。再如,很多教师会要求学生对重点课文、重点段落进行机械性的记忆,对其中的重点词语强记释义,不但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一知半解,缺乏整体性,还使学生背上繁重机械的记忆包袱,制约了其语文运用的自主灵活性,渐渐地消磨其思考的意识,淡化了创新思维,只会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地学习。
3.枯燥而无趣味
语文课程是一门适用性很广的学科,学习的乐趣生成于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逐步提高上,但目前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往往都只局限于课本,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练习上。语文课外作业的基本形式普遍性的都是抄写生字、背诵课文、完成各类教辅资料练习等,这些作业虽然与课堂学习相关,与书本的知识相符,但语文学科本是一门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学科,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学习的乐趣,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4.平面而无梯度
   现今小学语文很多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这里我们所界定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的学力水平具有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二是对于同一学力水平的学生而言,作业也应体现出层次性。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如果专攻基础性作业,没有拓展型作业,势必造成这部分学生每天只是机械的抄抄写写背背,即使他们再努力、再认真,也丝毫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很有必要设计一些 “较高层次”的拓展作业,让他们在作业中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素养。
(三)课外作业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和影响
   作为完整的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促进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由于教学进度的要求和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能把教材的主要内容,即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讲解清楚,并辅以适当的课堂练习,因而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只能是初步理解,其深度和广度都受到限制,通过课外作业,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以至融会贯通,并在运用知识和复习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在头脑中留下较深的印象。
2.能促进学生学习技能和技巧的形成
学习过程,不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形成技能技巧的过程,不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就不能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通过做作业进行反复练习,则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本条件。俗话说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书写、阅读、作文等技能技巧,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作业的磨炼。
3.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
课外作业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巩固,学生通过认真完成作业来丰富语文知识,提升语文情感,滋养语言,练习语感,从而使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习惯等得到全面锻炼和升华。通过做课外作业,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锻炼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发展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踏实、严谨、自觉、主动和富有自制力等性格特征。
二、优化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方法
课外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在新课程改革、学生减负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设置小学语文课外作业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话题。长期以来,语文课外作业其作业内容多局限于课本知识,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校外生活;作业形式过分注重规范统一,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无疑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实际上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人生价值观,这样的作业布置形式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也失去了应有的语文教育教学意义。
教师现在布置的课外作业,应该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总的来说,就是将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多样化,具体形式有:
1.思考性作业
这样的作业需要动用学生全部的智慧,它的完成有时可能是一种直觉,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冥思苦想后的成果,如学了《眼睛》一课后,让学生们来谈谈对“我牵着盲人过马路,就是盲人的眼睛”这句话的理解。学了课文后也可以通过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们体会、思考“自己应该做个什么样的人?”让他们谈谈感想。            
2.收集性作业
时代在不断前进发展、信息在不断更新增多,如果我们的学生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抱着书本死读书,那么以后进入社会将会无所适从,很可能会被社会淘汰。因此,教师应侧重于丰富资源的作业,在网上、书店、图书馆查找资料,丰富与课外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如:学习《北京的春节》之前,让学生们找一找有关春节的资料,还可以收集一些能代表春节的东西,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3.阅读性作业
繁重的课业负担挤压了学生们过多的课余时间,课后有意识的安排阅读,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来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如学习《要是我在野外迷了路》这篇课文时,教师以提问的方式,首先使学生们产生好奇心,引导他们多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并在读的基础上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句子,培养他们一读到好文章就习惯性的摘录下好词佳句,并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4.艺术性作业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艺术是世界上最完美、最直接而又最深刻的表达方式,因为它需要无限的丰富想象力。”学生们表达自己新颖、独特想法的渠道不应仅限于语言、文字,教师还应该允许和鼓励学生们利用绘画、音乐、手工等多种渠道,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思维产品,如学习了《春天》、《画杨桃》、《七色花》、《雪》等课文,教师让学生们根据需要设计绘画作业,在绘画过程中学生们观察、操作、思维、想象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5.想象性作业
有想象才有创造,从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将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富于幻想,因此为学生设计一些要求想象的家庭作业,为他们提供发挥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思维发散、变通,对培养他们合理的创造性的想象力大有裨益,如学习了《丑小鸭》、《摘月亮》、《凡卡》等课文,就可以让学生们续编故事,展开想象,构建新的形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用于此,简单对题来说,就是以我之实践,验证新课标之远瞩。谈到语文课外作业的布置,随着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生课外课业负担过重以及作业形式过于单一枯燥等接踵而来的问题正日益突出。这使得作为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必须认识到应当如何在“减负担,高质量”的前提下,布置有效的、能让学生感到享受的课外作业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结语
本课题的提出,势在探索出语文课外作业真正能够达到其合理性并且能够实现其有效性的方式方法,从而确保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标对小学语文课程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真正的做到“不局限,走出来”的“课外作业”。
经过精心设计的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不但能够巩固老师在课堂所授知识,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会为学生今后能游刃有余的、出色的完成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提供智力支持和品质保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于2001年7月,全名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该纲要经国务院同意,由教育部颁发,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印发.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书(1——6年级).
   5.网络来源:百度、豆丁.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6-29 17:47
标题: 文章编号【8】
谈模拟课堂教学对培养师范生教学技教的效用
             梁玉倩 胡敏   胡文俊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师范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要:师范院校要培养合格的师范生,就必须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过硬的教学技能是师范生必备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教学实践方法——模拟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成为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起到了积极的效用。
关键词:模拟课堂教学  教学技能  师范生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突出师范性,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是师范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培养21世纪中小学师资的基本要求。笔者在师范学院教授《语文教学论》课多年,反思师范院校教学实践,发现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㈠重理论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学理论与中小学实际脱节,传统意义上的师范专业课因其理论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诸种弊端,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专业能力的培养。㈡在育人过程中,师范生成长的必要环节——实习,却因各种原因从时间到内容都被放松了要求,学生试讲的机会太少或流于形式没有角色意识,以至于有的学生毕业后上了岗竟不会讲课。毕业生适应期延长,长时间“上不了路”。㈢作为师范生,虽具备专业知识但教学技能不熟练等等。另外,从已毕业的学生反馈看,突出问题是缺乏教学工作的实践能力。人们一般认为好老师必然学识渊博,但学识渊博者未必是好老师。就像不经过临床实习培养出来的只是庸医一样,不经过教学实践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平庸的教书匠。师范生向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实践。鉴于这些原因,要想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的师范生就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笔者在教授《语文教学论》课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种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模拟课堂教学。学生们在这种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教学能力充分得到了锻炼。
一、模拟课堂教学方法的理念和目标
所谓模拟课堂教学是师范学生在学习了学科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以之为理论指导,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以此锻炼教学技能、实践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为正式走上讲台做好准备的一种教学实践方法。具体做法:就是创设一种接近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模仿中小学教师并和模拟学生产生互动,练习教学技能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每个班由于学生人数多,为了让所有人得到充分锻炼,学生们要轮流试讲、轮流讲评、角色轮流互换以达到预期的教学实践目的。这种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能动性。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具体从事教师职业的行为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还增加了他们教学实践的经验,是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培训在岗中小学教师走向专业化的一条捷径之一。
模拟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目标是:在实践上,指导学生在模拟中小学教师上课的情境中认知教学理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如分析教材、设计教案及导入、讲解、提问、板书设计等技能,以促进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换;在理论上,力图改变长期以来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的现状,进一步探索实践性教学的模式,丰富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理论体系,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模拟课堂教学的设计
1、教学环节的设计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模拟中小学课堂教学情境的一个具体环节,进行各项技能的专门训练,如导入技能、讲解技能、练习技能、结束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教态变化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等的训练。具体方法是:安排学生模拟中小学教师上课,每人5——10分钟左右,一次安排3到5人,其余学生在台下模拟中小学生互动配合,轮流实践体验。比如,在学生导入的模拟课堂教学中,就专门训练导入技能,让学生们根据启发性、趣味性等原则设计出精彩的导语,进行讲解,引人入胜的导入方法很快将听者引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中去了。在提问的模拟教学中,则要求学生提问语气要模拟中小学教师的口吻,亲切、自然,提问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回答问题者也模仿小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全力配合,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良好。轮讲结束后,学生们要积极参与评课,教师则给予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角色轮流互换,学生们学习研究兴趣浓,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探究性和实践能力。我们师范学院从1984年在中师和大专生中开始推广这一训练技能方法至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用人单位中小学校的好评。
2、教学全程的设计
作为21世纪的师范生,需要他们具有更高的从教能力,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才能适应未来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所以要他们具备一位专业教师的水准,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循序渐进地设计一节完整的课程进行模拟训练,具体方法是:①指导学生备课,让学生独立写教案,一人进行全程试讲,包括上台、问候、导入、讲解、分析、演示、提问、练习、小结、作业等一节课的完整过程,其余学生模拟中小学生配合互动;②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学习委员总体负责组织同学讨论,小组轮流试讲互相点评;③小组讲完后,推选出优秀学生在全班示范讲课。教学全程的模拟是模拟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们通过模拟全程课堂教学,明白了各项分技能的交叉综合使用,全面地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他们的教学能力。
3、教学竞争活动的设计
作为21世纪的师范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会遇到更强有力的竞争与挑战。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里素质,有处理教学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模拟课堂教学中,就要设置一些问题、困难让他们独立处理,比如每一阶段试讲结束后,可以随机抽出两人进行“课堂教学对抗赛”,锻炼他们面对教学困难的应变处理能力。另外,还定期举办“模拟课堂教学大赛”,增强学生们掌控大场面的能力。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训练,增强了师范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里素质,为日后走上讲台积累了经验。
三、模拟课堂教学的功能与效果
1、模拟课堂教学有助于实现培养目标
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模拟课堂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践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师职业特点,促使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和教师工作,发奋学习、强化训练、完善自己,从而达到培养目标。
2、模拟课堂教学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师范生最重要的技能,而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大量实践练习。模拟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改过去课堂上的沉闷气氛和试讲走过场的状况,有效的训练了学生教学的基本技能,为学生胜任中小学教师工作奠定了基础。
3、模拟课堂教学大增强了学生教师角色意识
在以往的实习试讲中,学生总习惯把自己视为学生而不能认识自己教师的角色。上台时由于角色定位不准、教师意识差、往往缺乏自信,影响试讲效果。模拟课堂教学使学生有提早扮演教师的机会,缩短学生毕业后从教的适应期,还为大三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实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业务基础。
4、模拟课堂教学重视实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试讲流于形式,被动应付,难于操作。模拟课堂教学的方法有计划,分步骤训练了学生的各种技能,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很高,无论是课题的选择、教案的准备、教法的设计,实际的操作乃至最后的评议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思想,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为将来的工作和终身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模拟课堂教学不像微格教学那样因设备出问题而中断教学进程,它的主体性更强,由模拟者掌控教学过程,有效而节约地培养了各项教学技能。
总而言之,通过这些年在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证明:模拟课堂教学对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强化师范生的教师意识、巩固专业思想都有了实际的效用,符合新时期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 
[2]《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何阿荣. 关于教育学科进行模拟实践的探索[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1

  胡文俊简历
胡文俊,1959年12月生人,男,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副教授,现任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师范学院文科教研室主任。
通讯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通道北路58号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师范学院
邮    编:010051
电子邮件:hwjedu@163.com
电    话:15904899488
   单    位: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师范学院文科教研室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 00:30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渤海大学  杨军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起步较晚,相对还不成熟,尚处在“边实践、边研究、边建设"的探索研究阶段。总结近几年来的办学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培养合格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的关键和核心在于课程设置。因此我们需要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反思和设置,以适应我国小学教育迅速发展对高层次小学教师的需要。研究小学教育本科课程,探索构建合理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不仅可以丰富教师教育理论,为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提供理论指导,还可以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推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更好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对在校的大三学生,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和已经工作的在职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核心内容是围绕着小教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权衡课程;再通过讨论或访谈的方式,接近课改专家,走进一线小教专业的在职教师,审视我们的文科课程内容,形成问题意识
本次调查,我们渤海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中, 2010级就读的小教专业的大三学生、刚刚教育实习的2009级大四学生和从小教毕业从教3—5年的年轻小学在职教师,我们选取了以上三类不同类型的“小教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本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5 份,回收率为98.8 %,其中有效问卷390份,无效问卷 5 份,回收有效率为1.3 %。
(三)数据分析
回收试卷,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录入、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看法的基本情况
1.对课程设置的总体看法
本科层次小学教师44.7%的人对课程设置的总体看法是满意的,35.6%的人不满意,还有19.7%的人说不清楚。
2.对选修课设置的看法
46.6%的小学教师对选修课设置满意,35%的入不满意,18.4%的人说不清楚。
3.课程开设的比例合理程度
38%的小学教师认为课程开设的比例是合理的;50.3%的人认为不合理,持否定态度。
4.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现实工作联系紧密程度
22.1%的小学教师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习与现实联系,68.1%的人认为不紧密,持否定态度。
5.教育实践和实践环节课程时间充足情况表
68.7%的小学教师认为教育实践和实习环节的时间不充足,还有3.1%的老师认为非常不充足。
6.最不感兴趣的课程
41.7%的小学教师在读本科时最不感兴趣的课程是教育和心理理论课,35%的人最不感兴趣的课程是学科专业课,老师们对纯理论的课程持否定态度。
7.小学本科教育在教师岗位求职时的优势程度
65.6%的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认为他们在岗位求职时有优势,32.5%的人认为没有优势。
8.大学课程设置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模块和最希望再学习的课程
大学课程设置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是技能和实习课,占了81%。当问到如果有机会再到大学学习62.6%的小学老师最希望学的课程时仍然是技能和实习课。
    (二)研究结果总体分析
1.关于课程设置的总体看法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近一半教师持否定态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对课程的总体设置的看法上,教师兼行政(组长、主任等)比一般教师更不满意;教龄长的教师比教龄短的教师更不满意;私立学校的教师比公立学校的教师更不满意。即,相对来说,承担一定行政职务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要求更高的教师对课程设置的总体情况有很多的不满意。这可能因为承担一定行政职务的教师、教学经验更丰富的教师、教学要求更高的教师看到的更多,想到的更多,接触的层面更广,能够从更高的角度看到课程设置上的不足之处。
     尽管从目标层面高校提出了要培养基础教育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小学教师,但从实践层面由于对新型师资应具有怎样的素质结构缺乏理论研究,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机制上存在诸多缺陷,因此我们需要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反思和设置,以适应我国小学教育迅速发展对高层次小学教师的需要。
     2.关于课程设置比例的看法
     对课程设置比例的看法,我们主要从课程类别开设比例及实践环节课程比例两方面进行考察:第一,关于不同课程类别开设比例的看法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49.1%的老师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持否定态度,认为课程类别开设比例不合理。与对课程总体设置看法的情形一样,兼一定行政职务(如组长、主任等)的老师比一般教师更倾向于否定态度;教龄长的教师比教龄短的教师更倾向于否定态度:私立学校的教师比公立学校的教师更倾向于否定态度。通过访谈,更能直观反映这部分老师对课程类别开设比例的态度。这也反映了现有学科专业的课时多,比重大,教育类的比重少,尤其是小学教育课程,无法保证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第二,关于实践环节课程比例的看法:问卷调查表明,68.7%的小学教师认为教育实践和实习环节的时间不充足,表明实践环节在课程总学时的比重低。这表明现有课程设置实践性环节比重过低,同时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考核机制,使得本来就薄弱的教育见习、实习环节也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3.关于课程设置内容的看法
在课程设置内容上,专业必修课一般是针对教师基本素质能力培养而言,而选修课对教师能力特长的培养至关重要。如数学选修课,既可以拓展学生数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素质,又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研究能力。对最不感兴趣课程的调查能够直观呈现现有课程设置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这部分内容调查主要从对选修课设置看法以及对最不感兴趣的课程看法着手。
     第一,关于对选修课设置的看法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34.4%的人对选修课不满意。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师兼行政(组长、主任等)比一般教师更不满意;教龄长的教师比教龄短的教师更不满意。即,相对来说,需要更多统筹考虑的教师、教学经验更丰富的教师对选修课的设置存在更多不满意。高校在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中往往是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由于受学校师资的限制或者受选课人数的限制,课程开设随意性很大。这反映了选修课的管理不够规范,随意性大,质量监控不够严格,也是选修课程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第二,关于最不感兴趣的课程的看法
41.7%的小学教师在读本科时最不感兴趣的课程是教育和心理理论课。教育和心理访谈表明,导致老师们对教育和心理理论课持消极否定态度的关键原因是这类课程设置没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的具体特征,脱离了小学教育的实际,并且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往往偏重理论,操作性不够。
     4.关于课程设置与工作需求的看法
     第一,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现实工作联系紧密程度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67.5%的小学教师认为他们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现实工作联系不紧密。尤其是乡镇教师,在这方面体会更深,比城区教师更不满意,认为联系非常不紧密。
第二,大学课程设置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和最希望再学习的课程问卷调查中显示,8l%的人认为在大学课程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模是技能和实习课。2.6%的人表示如果有机会再回到大学学习最希望学习的课程也是技能和实习课。
第三,小学本科教育在教师岗位求职时的优势程度32.5%的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认为他们在岗位求职时没有优势。通过四年的培养竟然认识不到自己的优势所在,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小学本科专业培养的一大失败。这表明,现有的课程设置中的技能训练不足,无论是教学技能的训练还是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往往浅尝辄止,没有进行系统长期的训练,导致学生虽然学过但是却没有学会,因而觉得自己在求职中没有优势。同时也表明现有教学基本功的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对学生学习的监督促进作用不明显。
  
(作者简介:杨军,女,1969年生,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是小学语文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渤海大学  杨军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起步较晚,相对还不成熟,尚处在“边实践、边研究、边建设"的探索研究阶段。总结近几年来的办学经验和教训,我们认为,培养合格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的关键和核心在于课程设置。因此我们需要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反思和设置,以适应我国小学教育迅速发展对高层次小学教师的需要。研究小学教育本科课程,探索构建合理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不仅可以丰富教师教育理论,为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提供理论指导,还可以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推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更好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对在校的大三学生,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和已经工作的在职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核心内容是围绕着小教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权衡课程;再通过讨论或访谈的方式,接近课改专家,走进一线小教专业的在职教师,审视我们的文科课程内容,形成问题意识
本次调查,我们渤海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中, 2010级就读的小教专业的大三学生、刚刚教育实习的2009级大四学生和从小教毕业从教3—5年的年轻小学在职教师,我们选取了以上三类不同类型的“小教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本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5 份,回收率为98.8 %,其中有效问卷390份,无效问卷 5 份,回收有效率为1.3 %。
(三)数据分析
回收试卷,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录入、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看法的基本情况
1.对课程设置的总体看法
本科层次小学教师44.7%的人对课程设置的总体看法是满意的,35.6%的人不满意,还有19.7%的人说不清楚。
2.对选修课设置的看法
46.6%的小学教师对选修课设置满意,35%的入不满意,18.4%的人说不清楚。
3.课程开设的比例合理程度
38%的小学教师认为课程开设的比例是合理的;50.3%的人认为不合理,持否定态度。
4.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现实工作联系紧密程度
22.1%的小学教师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习与现实联系,68.1%的人认为不紧密,持否定态度。
5.教育实践和实践环节课程时间充足情况表
68.7%的小学教师认为教育实践和实习环节的时间不充足,还有3.1%的老师认为非常不充足。
6.最不感兴趣的课程
41.7%的小学教师在读本科时最不感兴趣的课程是教育和心理理论课,35%的人最不感兴趣的课程是学科专业课,老师们对纯理论的课程持否定态度。
7.小学本科教育在教师岗位求职时的优势程度
65.6%的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认为他们在岗位求职时有优势,32.5%的人认为没有优势。
8.大学课程设置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模块和最希望再学习的课程
大学课程设置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是技能和实习课,占了81%。当问到如果有机会再到大学学习62.6%的小学老师最希望学的课程时仍然是技能和实习课。
    (二)研究结果总体分析
1.关于课程设置的总体看法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近一半教师持否定态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对课程的总体设置的看法上,教师兼行政(组长、主任等)比一般教师更不满意;教龄长的教师比教龄短的教师更不满意;私立学校的教师比公立学校的教师更不满意。即,相对来说,承担一定行政职务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要求更高的教师对课程设置的总体情况有很多的不满意。这可能因为承担一定行政职务的教师、教学经验更丰富的教师、教学要求更高的教师看到的更多,想到的更多,接触的层面更广,能够从更高的角度看到课程设置上的不足之处。
     尽管从目标层面高校提出了要培养基础教育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小学教师,但从实践层面由于对新型师资应具有怎样的素质结构缺乏理论研究,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机制上存在诸多缺陷,因此我们需要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反思和设置,以适应我国小学教育迅速发展对高层次小学教师的需要。
     2.关于课程设置比例的看法
     对课程设置比例的看法,我们主要从课程类别开设比例及实践环节课程比例两方面进行考察:第一,关于不同课程类别开设比例的看法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49.1%的老师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持否定态度,认为课程类别开设比例不合理。与对课程总体设置看法的情形一样,兼一定行政职务(如组长、主任等)的老师比一般教师更倾向于否定态度;教龄长的教师比教龄短的教师更倾向于否定态度:私立学校的教师比公立学校的教师更倾向于否定态度。通过访谈,更能直观反映这部分老师对课程类别开设比例的态度。这也反映了现有学科专业的课时多,比重大,教育类的比重少,尤其是小学教育课程,无法保证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第二,关于实践环节课程比例的看法:问卷调查表明,68.7%的小学教师认为教育实践和实习环节的时间不充足,表明实践环节在课程总学时的比重低。这表明现有课程设置实践性环节比重过低,同时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考核机制,使得本来就薄弱的教育见习、实习环节也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3.关于课程设置内容的看法
在课程设置内容上,专业必修课一般是针对教师基本素质能力培养而言,而选修课对教师能力特长的培养至关重要。如数学选修课,既可以拓展学生数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素质,又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研究能力。对最不感兴趣课程的调查能够直观呈现现有课程设置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这部分内容调查主要从对选修课设置看法以及对最不感兴趣的课程看法着手。
     第一,关于对选修课设置的看法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34.4%的人对选修课不满意。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师兼行政(组长、主任等)比一般教师更不满意;教龄长的教师比教龄短的教师更不满意。即,相对来说,需要更多统筹考虑的教师、教学经验更丰富的教师对选修课的设置存在更多不满意。高校在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中往往是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由于受学校师资的限制或者受选课人数的限制,课程开设随意性很大。这反映了选修课的管理不够规范,随意性大,质量监控不够严格,也是选修课程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第二,关于最不感兴趣的课程的看法
41.7%的小学教师在读本科时最不感兴趣的课程是教育和心理理论课。教育和心理访谈表明,导致老师们对教育和心理理论课持消极否定态度的关键原因是这类课程设置没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的具体特征,脱离了小学教育的实际,并且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往往偏重理论,操作性不够。
     4.关于课程设置与工作需求的看法
     第一,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现实工作联系紧密程度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67.5%的小学教师认为他们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现实工作联系不紧密。尤其是乡镇教师,在这方面体会更深,比城区教师更不满意,认为联系非常不紧密。
第二,大学课程设置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和最希望再学习的课程问卷调查中显示,8l%的人认为在大学课程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模是技能和实习课。2.6%的人表示如果有机会再回到大学学习最希望学习的课程也是技能和实习课。
第三,小学本科教育在教师岗位求职时的优势程度32.5%的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认为他们在岗位求职时没有优势。通过四年的培养竟然认识不到自己的优势所在,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小学本科专业培养的一大失败。这表明,现有的课程设置中的技能训练不足,无论是教学技能的训练还是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往往浅尝辄止,没有进行系统长期的训练,导致学生虽然学过但是却没有学会,因而觉得自己在求职中没有优势。同时也表明现有教学基本功的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对学生学习的监督促进作用不明显。
  
(作者简介:杨军,女,1969年生,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是小学语文方向的理论与实践。联系方式:13941668878yj690213@126.com
向的理论与实践。联系方式:13941668878yj690213@126.com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 00:32
“学导制”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以温州市鹿城实验小学为例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刘海霞  周婷婷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模式研究硕果累累,。温州市鹿城区实验小学为了提高本校的教学效率,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学导制”教学模式。本研究通过调查“学导制”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和观摩“学导制”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对比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根据“学导制”课堂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自身特点,归纳总结出此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习策略和教师引导策略。
关键词:“学导制”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运用策略
Abstract:
Sinc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model research’s results seem greet. Wenzhou Lucheng District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in the school, established his "learn-guide" teaching model. This stud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 learn-guide " teaching mode in the background, to observe the " learn-guide " teaching mode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compared to other types of teaching mode, and according to the "learn-guide" of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classroom characteristics, summed up in favor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Teaching strategy" and "guiding strategy". And based on the research,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 learn-guide " teaching problems.
Key Words:" learn-guide ";teaching model;Primary school Chinese; the using strategy
一、“学导制”教学模式的理论背景和意义
(一)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教学”一词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它包含两个意思。一个就是“教”,另一个是“学”。所谓的“教学”也就是教师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促进学生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掌握各种技能的过程。简单点来说,“教学”就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那么,“教学”到底是发展学生还是发展教师呢?在新课程中,其核心理念就是[1]“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是也指出,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重在形成学习共同体。而整个“教学”还包含着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就有“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助学、以学促教、双动发展”。很明显,“先学后教”就是强调学生的自学,“以学定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关注到学生的学情,对症下药。而“以教助学”和“以学促教”也就是说“教”和“学”相辅相成,学生可以从教室这里得到启发,教师亦可以在学生这里得到灵感。最后的“双动发展”就是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的沟通,二者能够取得双赢的结果。
总的来说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换个角度来说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教师由原来的“一言堂”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学习的时候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2]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从这里就可看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在师生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教学模式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协调各种教学方法过程中形成的动态系统。西方早在赫尔巴特时期就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以及杜威提出的活动教学模式。此二人提出教学模式,在西方教育历史上很长时间占据统治地位。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后人的不断革新和继承,如英国针对母语教学提出了“启发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和“诊断—处方”的教学模式。日本的母语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1]“共同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它主要是以小组形式开展,各个小组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学习、共同促进的教学方法。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一波三折,直到80年代后期,语文教学改革开始走上一条稳健的道路。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提出,“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等观念都有了新的认知,教学模式也逐渐焕然一新,例如上海钱梦龙先生提出“三主四式”导读教学模式,辽宁魏书生倡议“六步课堂”为代表的教学模式,还有湖北黎世法“六课型”为代表的单元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都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此外还有如“杨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等教改成功案例。以上事实说明教学模式的探索在理论层面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层面,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研究却屈指可数。
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教学模式:[3]“如果在你面前放着一碗15克的盐,让你吃下去,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是,若是你将这些盐放到各色各样的食物中去,你不仅吸收了这15克的盐,还尝到了美食”。这就说明了教学模式的有效操作会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指出:[4]“学校要建设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课堂,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知识,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导制教学模式正是承载着这种理念而创立的。
(二) “学导制”教学模式的含义及意义
1.“学导制”教学模式的含义
温州市鹿城区实验小学由原来的“巨一小学”整编而来。吴孔裕副校长是一位知名的特级语文教师,他凭借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坚实的教学理论基础,一肩挑起教学改革大梁。随着吴校长的精心研究和改良,“学导制”教学模式逐渐在学校内部推广开来。在“学导制”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师不仅轻松,学生也学得开心,最重要的是教学取得了显著地成效。
为了提高“学导制”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中的效率,本课题针对“学导制”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通过课堂观摩和研究,归纳出一些可行的运用策略。
“学导制”教学模式是以吴校长为首的校“改革小组”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创新解读而得出的。他认为“教学”既然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教学”一词在“教”和“学”的顺序上就要有所变化,即“学教”。这里的“学”不仅仅表示包括要学生学的有依据,同时还要将学习的过程做大、做充分。而对于教师的“教”,吴校长也有不同的解读,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一定是要摒弃的,教师首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情,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最重要的教育要做到“教育无痕”,这就好比大禹治水,疏导比填堵更奏效。所以,“教”也就演变为“导”。
由此“学导制”教学模式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教师在学生预先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将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相关联的层次。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实践和思维活动,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
2.“学导制”教学模式的实质
“提前学习,放大学习”是“学导课堂”的关键所在。在“学导制”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要关注的重点。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答案。不同于以往的教师一味传授“新知识”,学生在“学导制”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中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同时也可能是其他同学的小老师。
“学导制”教学模式的基本范式:
布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暴露相异构想(学生之间不同的答案或者思考)——教师引导。
3.“学导制”教学模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课标》中提到,语文教学要突出教学的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学生的能力生成。叶圣陶先生说过:[5]“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是学习国文的目标”,即语文最终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学导制”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学什么”比“怎么学”要更重要,最终目的是构建语用型“学导课堂”。它不仅让教师教学目标明确,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活动,在“自学——引导”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而这一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的创造性应用,必将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新的气息。
二、“学导制”教学模式的小学语文教学特点
(一)课堂注重思想碰撞
苏霍姆林斯基的[6]《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积极倡导倾听的课堂。当今课堂其节奏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中。课堂的预设性越强,思想火花的突发性就会越低。教师经常为了得到自己的教学预设,会不停的打断学生,引导它到自己期望的路上。
在课堂上,思想的交换首先来自倾听与思考。学会聆听,不仅仅是一种尊重人的品德,而且通过聆听,可以在不同的思维碰撞中不断地找到新大陆。知人才能论事,在“学导制”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在课前预习和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课堂上有序的互相交流课外资料,在补充别人的同时,再一次巩固了已知的内容。
在探讨课文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点的时候,通过小组交流,以小组代表的形式进行发言或点评。这样讨论总结过得答案,不仅比一个人回答的更全面,而且更有条理性。其实,这样的小组展示环节,不仅仅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而且让学生在潜意识中有竞争的意识。此时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的百家争鸣,思想的交相碰撞。
(二)评价注重多元主体参与
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应该:[7]要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来评价学生。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教师一个人看待问题,有时候会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视觉盲区。“学导制”的小学语文课堂,不仅仅只有教师一个“判官”。在小组讨论时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就是评价者。当进行班级展示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也都会参与到评价中来。
“学导制”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在课堂评价上主要起到一个引导方向的作用,学生的评价才是课堂评价的主体。因为同龄人的思想观念水平是相似的,出现了问题也容易找到根源所在。而且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不仅可以让老师更客观,充分的评价,学生也会在获得同学的肯定时,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这种愉悦绝不亚于教师一个人的赞美。长此以往,学生参与到评价体系中后,也会渐渐乐于回答,课堂也不会是“死气沉沉”的一片。
(三)成效注重语文实践能力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学导制”教学模式下要建设的语用型课堂的关键所在。在鹿城实验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大量的相似的课外读物篇章都会被运用到课堂中来。比如《五花山》中的写景片段用了大量的联想,教师抓住这一些做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选择喜欢的篇目赏析,让后抒发自己的读后感。在比较阅读之后,仿写段落。或者在相同单元中,对比亮片相似的课文。比如《九色鹿》和《美丽的丹顶鹤》在描写动物外型上都要抓住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然后通过仿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不仅仅将所学到的方法用到写作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日后写好文章打好基础。
这样的写作和阅读教学,不单改变了以往枯燥的形式。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积累和锻炼,学生找到了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能够在写好一句话的基础上,把渐渐写好一段话,最终能够下笔如有神!
三、“学导制”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鹿城实验小学的“学导制”制小学语文课堂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课堂的实践性强。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组织,在学生中展开活动。
笔者通过观摩“学导制”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归纳出以下的教学运用策略。
(一)学生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导制”教学模式中“学”的体现。这里的“学”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了学习。它是“学导制”课堂下,学生主体体现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师之后引导策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学习策略包括以下两种形式:
1.学习单
所谓的学习单,就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具体、深入的指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根有利的“拐杖”。提供了学习单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通过课堂观摩总结发现,“学导制”教学模式的小学语文学习单的主要内容设置在三处:(1)文本的整体把握处,如《七颗钻石》学习单中:读了这篇课文,你能简要地和同桌说一说故事内容吗?
(2)文本的语言文字品味处,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万个问号之后》一课的学习单上提出:默读3——5段,比较一下3段话在写作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语言文字运用处,如《秋天的雨中》一题:“……像一把把扇子,扇那扇那,……”这一句话中的“扇那扇那”好在那里?
在此基础上,学习单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发展阅读能力为主的学习单,另一种是发展写作能力为主的学习单(如下)
发展阅读能力
发展写作能力
1.提取主要信息能力
2.概括主要内容能力
3.理解关键词句能力
4.评析词句篇章优劣能力
5.对问题发表看法能力(评价能力)
6.运用方法拓展阅读能力
低年级段的学习单注重前三种能力的培养,高年级段重视后三种能力培养。
1.积累有特色的语言现象
2.发现语言特点(包括作家的语言特点,文体特点等等)
3.发现写作规律
4.拓展写话类
学习单是学生初步学习的第一个依据,而学习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成败。因此,学习单在编制的时候要遵守以下基本原则:1.编制的内容要基于学习目标和年级段特点2.呈现的形式基于内容和学生的特点3.学习单的表述要简明扼要。针对以上的要求,学习单的设置种类也要有所区别。主要有列表式,思维导图式,填空式,选择式,判断式等等。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学会看病》一课,学习单可以如下设置:
态度
语言
动作
心理
我的感想
愿意儿子独自去医院
不愿意儿子独自去医院
在《蒙娜丽莎之约》一课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批注能力的思维导图式学习单:
  快速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写下吸引你的词句
                                         ___说明观众多,名画诱人___
     ____队伍像一条长龙_______
在《掌声》一课中的选择式学习单:
选一选,那个读音是正确的:落(   )下病根
A.lào    B.luò  C.là
对比以往的传统教学,运用“学习单”策略,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的问答中,扩大了训练面。改变了课堂仅仅是一些人的“表演秀”,其他的人都是旁观者的局面,符合了新课程理念中的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要求。再者,学习单也是教师二次“备课”的途径。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单的状况,及时找到学生的知识漏洞,调整教学思路。
2.合作交流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合作学习不仅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为教学服务。并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即未来现实社会所需要的团结合作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也会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同桌之间或者小组展开讨论,以为合作学习就是小组学习。其实,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是:学生们为了同一个目标,互相帮助,达到目的的过程。当然,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就会多种多样,如师生之间合作,同桌之间合作,小组交流或者全班交流等等。
以鹿城实验小学为例,在《手捧空花盆》的一课中,教师提前将学生分成了小组。以表演的形式来诠释课文,学生们不仅乐在其中,融入课堂。在合作的同时学会了倾听,表达等能力。这比教师一个人在台上讲的深情并茂要有用的多。在《风筝》一课的续写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修改的方式,优化了别人,也提升了自己。而在《孔子拜师》一课之前,教师就提前让学生们查阅关于孔子和老子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学生分享自己的搜集成果后,其他同学可以对其进行补充。这样班级合作交流的方法,不会让每一个学生置之课堂之外。
在“学导制”课堂的合作交流环节,有一种特殊的模式,就是构建“相异构想”。它是“学导制”课堂的一个别具特色的地方。它产生于“合作交流”,又高于合作交流。阅读是一种多元解读的过程,新课程也倡导学生对文本多角度的理解和探索。针对同一片课文,相同的问题,学生的想法和思维方式都大不相同。而“相异构想”环节正是让学生针对学习单上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方式。这样一来,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教师的引导策略
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都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水平之上,这是课堂有效实施的关键。通过之前的学习策略,教师已经大致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的学习漏洞和不足。引导策略正是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而实施展开。学习策略重在让学生学会学习,而教师的引导策略则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严密的教学思路,查漏补缺。
1.方法引导
教师教学活动中通过“方法”的引导来组织课文。这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引导方式。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教科书上的一切,而是成为一个能够自主,探究学习的人。这里的方法引导策略主要有两种形式:教师直接教给学生学习课文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完成学习单上的学习任务;或是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索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在这两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地时间,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而在“方法”的引导下,教学过程也变得清晰,流畅。
(1)“方法先行”式
小学的语文课堂大多是30分钟或者是35分钟,因此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有时候,课文内容较难,学生在导学策略实施之后效果甚微的情况下,教师会直接指出语文学习方法。这样的方式,提高了上课效率,又让学生通过已知的方法巩固知识,把知识内化。如教授《五花山》的第四段的描写手法时,教师在让学生体会到此段描写的优美之后,直接指出原因——联想。然后,通过阅读发到的课外资料,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有关联想的句子,兵说一说喜欢的原因。在以上的教学基础上,学生已经熟悉了联想的写作方法,之后再进行的仿写时,学生就会举一反三了。
或者是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教师给予学习的大方向。把学习过程分成具体的几步,让学生通过层层突破的方法掌握。比如学习《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开篇就提出了“诵读,翻译,想象,品析”的语文学习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又以“无形之手”推动了学生学习。最终,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到诗人抒发的情感。在日后面对古诗时,学生就会运用类似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掌握了越多的学习方法,教师日后的教学负担也会越轻。
(2)“方法探究”式
教师在实施“合作交流”导学策略后,小组交流合作,探讨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运用方法。最后经过教师的归纳总结,推广运用到其他类似的课内外文章中。这种通过方法引导的学习,举一反三的形式,能让学生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得到充足的语文实践。
例如,在学习《鲸》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在学习单上布置了“默读《鲸》和《松鼠》两篇课文,找出二者在说明方法上的异同”的任务。学生们在三年级就已经掌握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比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等。所以,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很快找到了两者的异同。最后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学生学会了写说明事物的时候,不仅可以采用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还可以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进行说明。
又比如学习《走遍天下书为侣》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让学生对比《梅花魂》的开头。“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梅花魂》这一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遍天下书为侣》。首先,老师想请你们说一说两篇课文在开头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然后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得出了《走遍天下书为侣》采用设置疑问,散点,突出的方法引出课文内容,而《梅花魂》直接借物引人。学生在找到了两种开头写作方法之后,教师直接趁热打铁“既然你们已经了解了两种开头的写法,那先在就套用《梅花魂》的开头方法,改写《走遍天下书为侣》。”这样,学生不仅在阅读的基础上掌握了语文学习方法,又在运用语文的同时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2.情境引导
所谓的情境,就是对人具有直接刺激作用的具体环境。将情境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陶冶情操。学生式学习的主体,是具有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客体,与此同时,学生也是独立于课本之外的。文本是死的,一味地让学生面对白纸黑字,埋头苦读,很难调动学生的情绪,更谈不上对文章的理解。
现阶段许多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都会塑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课文。但是其缺点就是,大部分的情境式“情境引导”使用的可塑性不强,即可变性不大,而且具有单一性。而“学导制”教学模式下,由于“导学策略”的先行,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调整“情境引导”策略,塑造多重“情境”,让课堂的弹性更强。
情境引导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图像和音乐的引导。比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中,教师首先通过地震后的图片赏析,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地震的残酷,塑造了一个忧伤悲痛的情境。带着这种情感,学生能够很快的走进课文。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阶段的限制和社会阅历的不足,很难体会父子在文中的情感变化,因此在课文朗读一块学习显得薄弱。教师针对这一现象,及时塑造了另一重情境“同学们,如果此时是你奔走在杂乱的废墟中,而地下正埋着我们的亲人,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当你们不停地翻找,却没有他们的一点踪迹的时候,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最后,当你挖到筋疲力尽,所有人都劝你放弃的时候,你又是怎样的心情……”教师通过言语直观的方式,塑造了情境,推动学生情感的起伏。最后,教师在忧伤的背景音乐下,讲述了另一个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感人小故事,然后让学生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境引导”的步步推进下,学生的情感的发展是有顺序的。
情境也不一定是由教师创设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走进自己创设的情境中。情境引导的时候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是,在情境引导的同时,不能忘记了教学目标。很多教师过于看重情境的创设而浮于形式,这样的课堂华而不实。并且情境一定要贴近教材的内容,不能与之相违背。“学导制”教学模式下的“情境引导”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条件下,教师能动性的调整“情境”,让学生适应“情境”,最终完成教育目标。
3.问题引导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尤其是在“学导制”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占了主要地位。这很容易产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思路跟着学生跑。就算教师强行把学生拉回到文本当中,还是遗留下了很多问题,学生的学习也就没有价值。如何做到“教育无痕”需要教师对问题的巧妙引导。
“问题引导”策略注重问题的趣味性,明确性和层次性。无趣的问题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可能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玩出了名堂》这一课中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面发现了一个小人国,你们猜猜,小人国中,都住着哪些居民啊?”这个问题一提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前前后后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问题引导”只有简洁明了,学生才能够不产生歧义。许多教师喜欢拐弯抹角的教学,认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可是,这些学生在没有明确问题的情况下就会答非所问,耽误课堂的进度。因此,问题的明确性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备课室,“问题引导”的引导语是教师深思熟虑,不断琢磨的。
层次性是实施“问题引导”策略是另一个要把握的原则。杂乱无章的提问显然会让学生手足无措,相反地问题的层层递进,让学生们可以从伸手摘桃子,然后达到跳一跳摘桃子。例如像《月光曲》这篇课文,其问题引导步骤如下:(1)贝多芬走进了一间怎样的茅屋?(2)看见茅屋内的情形之后,贝多芬又会有哪些心理活动?(3)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之后,又为盲姑娘弹奏了一曲?
“问题引导”策略具体有以下两种形式:
(1)“学习单”引导
首先,编制学习单的时候,教师就要考虑到课堂的主要问题的设置。“主问题”是剖析文本的关键,在设置的时候要少,精,能够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每个问题之间具有一环套一环的效果。例如《春联》如下设置:“1.找出课文中的春联,选其中的一两个,想一想它讲了什么内容2.读了课文之后,说一说你对’对仗’的理解?”主要问题一定要是课文中的重难点,抑或是围绕语言文字训练展开。好的问题设置会带着学生走入情境,融入课本。教师在“导学策略”实施下,反馈的学生具体的学情,及时调整问题的深浅和方向。比如《秋天的雨》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对比“金黄的落叶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金黄的叶子像一把扇子”之间的优劣,并说出具体理由。学生能够分辨优劣,但是却迟迟说不出理由,课堂一下子陷入了僵局。此时,教师将问题的方向一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看一看,哪一个读起来更好听?”最后,学生得出了前一句描写的更有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一答案。虽然不是教师之前预设的,但是,学生却是真切的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异曲同工。
(2)“话题式”引导
所谓的“话题式”引导,就是围绕一个谈话中心进行引导的策略。“学导制”教学课堂下的,“话题式”引导策略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开放的形式来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教师在“情境引导”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话题,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是的“学导制”课堂成为一个双向的,自由的交流过程。
例如《秋天的雨》一课学习完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话题: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秋天的雨确实是充满了魅力。请同学们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秋天的雨真美,美在……”。这个话题比较简单,容易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话题式”的情境。在学生们总结完课文的内容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说一说“秋天的雨真美,美在……”话题的逐渐拓展的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将课文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感受课文美的基础上,发现生活的美。
                       参考文献
[1].赵迎春. “问题” 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界, 2011 (17).
[2].刘秀梅. “引导—发现” 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3].张延波. “参与-交往” 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J]. 现代语文, 2006 (3).
[4].杜玉. 杜郎口 “三三六” 自主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5].张文丽. 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6].娄丹丹. 合作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 科教文汇, 2011 (20): 77-79.
[7].丁臻燕. 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 上海师范大学, 2009.
[8].王红. 浅谈 “导学互动” 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无线音乐· 教育前沿, 2013 (4).
[9].朱忠华, 高燕蓉. 巧学重难点, 妙用学习单——小学语文略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 教学月刊 (小学版, 2013 (6).
[10].宋春林. 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11].雒得胜. 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认识[J]. 东方青年· 教师, 2013 (13).
[12].黄宇. 小学语文 “8 助 1” 课堂教学模式初探[D]. 四川师范大学, 2007.
[13].王允. 小学语文 “三六五” 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导向性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14].邵景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 青年与社会: 中外教育研究, 2012 (3): 108-108.
[15].周水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 中国文房四宝, 2013 (5): 73-73.
[16].张小霞.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策略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3): 270-271.
[17].张俊贤. 小学语文课堂引导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 都市家教 (上半月), 2013 (10).
[18].邵雪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 2013 (59): 62-63.
[19].陈惠红. 新课程理念下创设 “生活语文” 教学模式的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20].钟志宏. 新时期语文教学模式论述[D]. 首都师范大学, 2005.
[21].周超. 洋思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 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2012 (49).
[22].钱丽燕. 以学习单为载体, 构建以 “学” 为中心的课堂[J]. 新课程, 2013 (8).
[23].蔡延青.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J]. 软件: 教学, 2013 (8): 166-166.
[24].吴家俭. 语文 “活动—建构” 阅读教学模式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07.
[25].Njus H P, Hughes R P, Stout B L. Cognitive Style, Teaching Mode, and Learning Outcomes[J]. Home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1981, 9(4): 264-275.
[26].Radovan-Burja M. Integration of Art in Children's Education[J]. Metodički ogledi, 2012, 18(2): 115-130.
[27].Jing J.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through MI Theory in Primary Schools[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012, 6(1): p132.
作者介绍:
刘海霞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学工作。
周婷婷,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10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


[1]李小莉. 师生共同发展[J]. 华章, 2013 (18).

[2]现代教育理论[M].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3]郭举昆. 共同学习的原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索日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4: 0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张建茹. 浅谈读写结合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现代语文 (学术综合), 2012 (2).

[6]杜殿坤. 苏霍姆林斯基 (著).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J]. 2000.

[7]霍华德, 加德纳. 多元智能理论 IN[J]. 1999.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 00:33
关于小学应用文教学的几点探讨
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 曹春萍
摘要:在学生的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应用文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因而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应用文有了新的教学要求。本文将依据教学实际,分析小学应用文教学的现存问题,然后再谈谈如何促进小学应用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应用文教学;探讨
应用文与一般文章的区别在于它的语言叙述简明、有一定的格式、实用性强。而其中掌握应用文的正确格式是学生运用应用文的基础,也是小学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点。目前,传统的黑板板书演示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语文课题的需求,一方面,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无法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形成被动的知识学习过程,影响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因缺乏互动性而无法及时形式课堂反馈,因而学生对于应用文教学中的某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受到影响。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打造趣味、实用的应用文教学课堂。
一、小学应用文教学的现存问题
    虽然小学应用文教学受到学校与教师的重视,并经常出现在考试试卷上,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小学应用文教学体系依然没有健全,并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认识不够全面。对于应用文教学而言,语文教师常常由于片面、不合理的理解而陷入教学误区中。比如,教师认为应用文最重要的就是格式,而学生只要掌握格式就可以写出应用文,因此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都将理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强调格式要求与理论讲解,这种不注重“应用”的应用文教学课堂枯燥无味,也使得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想脱离。
    其次,趣味性缺乏,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应用文的种类比较多,格式也不尽相同,掌握不同的应用文形式可以算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是“砌砖”的过程却很枯燥无味。由于传统的教学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也主动在课堂中添加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生活内容,教师“疲于授课”,学生也“懒于学习”,这种尴尬的教学境况让课堂索然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无法形成强烈的课堂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应用文教学缺少生动性、趣味性。
    最后,教材的选编不科学。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没有教育部统一制定的应用文学习教材,这使得在市场上有不少与应用文有关的教材种类,这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但是在阅读了不同种类的教材之后,读者发现这些教材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方向一致,但是教材的体系过于庞大,内容繁杂,有时显得无序;“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严重;例文的选用不适很合理,有些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意义不突出。
二、促进小学应用文教学进一步发展
    (1)清晰认识与定位应用文
     应用文,顾名思义,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沉淀而成,因而更应该注重“应用”二字,发挥这种文体在“应用”方面的作用,这也是应用文重要性的体现。上文中提到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将理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因而往往强调格式要求。的确,格式是应用文的基本要求,但并不是核心,唯有条理清楚的结构上、准确无误的内容、逻辑合理的段落以及流畅通顺的行文才是一篇优秀的应用文。因此,教师与学生都应该清晰认识应用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避免再次陷入到格式这一误区中,通过更多地训练来完善内容与结构,让应用文教学陷入良性循环中。
    (2)有效利用多媒体,提升教学趣味性
多媒体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新时代的教学课堂中,应用文也不例外。应用文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趣味等特点,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突出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可以通过动画演示突出重点。小学生是典型的象形思维群体,他们喜欢直观的表达方式,通常会被“动画片”所吸引,因而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小学生这一特点,依据小学生的认识特色来设置与应用文主题相关的多媒体动画,通过不同动画形象之间的对话来阐述应用文的理论知识,比如设计喜羊羊、懒羊羊、灰太狼、红太狼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欣赏多媒体动画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同时在音、色、图的震撼中突出重点,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优化学习过程。
    (3)注重对应用文难点的“答疑解惑”
应用文源于生活,因为在生活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虽然其语言简洁,但由于常常涉及到一些较难的字眼,因而要想完整地写好应用文还是有一些难度,比如壹、贰、叁、肆、伍等学生不易掌握的字眼,会在借条、收中使用。针对这些不易掌握的字眼,教师以借助多媒体屏幕来进行定格、放大、演示写法等技术处理。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前就设计好“答疑解惑”的环节,主动给学生课堂反馈的平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总之,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应用文在语言交流表达中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利用各种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并通过加强对应用文的训练,让小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应用文并在生活中运用请假条、留言条、借条、收条、通知、书信等不同形式的应用文,打造高效、趣味的应用文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文刚. 谈小学应用文教学[J]. 快乐阅读,2013,25
[2]韩金香. 小学语文教学误区浅析[J]. 学周刊,2013,3
[3]尹修超. 生活化:应用文写作金钥匙[J].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2,10
[4]吕军立. 小学应用文教学浅谈[J]. 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06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 00:34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课
应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创新能力
                   白山市六道江真胜利小学   陈容富
内容摘要:
信息社会需要的是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很强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注意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机、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做到: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抓好基础教学;教学形式应多样;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有效整合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信息社会需要的是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很强的学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将运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说是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学科具有灵活、生活化的学科特点。信息技术恰好给语文学科提供了一个在网络环境下“合作—探究—讨论—创新”的学习平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机、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搞好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素质。
一、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抓好基础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学生运用信息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应能体现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
《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要想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起来,有效完成一节课,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根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给定学生若干固定的问题场景,通常每个小组安排一名或两名接受能力、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深入文本,解答教师所设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由此而引出一个或几个未知话题,然后各组交流探讨,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的学习情景,在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久而久之,必然激发其学习潜在动力,同时也培养了其学习能力。
2、注意将任务分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相应难易的任务,因材施教。
不能只停留在画面的新鲜好看,以视觉刺激学生眼球的层面,也不能只停留在欣赏美景音乐的层面,教师在设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课时,也应该做到教师有效引导、适时点拨,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问题为主,进行“点拨—创新”的课堂教学。
3、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应给予等同地位。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全面发展,要求教师把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机的整合起来,只有全面发展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均衡发展的学生。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同样应该注意传授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强调指法训练三要点:(1)基准为止;(2)手指分工;(3)击键要领;再如Windows操作的一般规律等,这些都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机结合,教师应当注意的问题。
4、设置活动课、选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笔者相信,在信息课的教学中肯定会涌现出许多电脑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语文学科恰巧有着新鲜灵活的学科特点。因此,把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起来,会给这部分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天地。教师有计划的组织活动课,通过活动课、选修课的延伸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在整合各学科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创作更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铺垫作用。
二、教学形式应多样。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有办法教好学生的。考虑到现在整个社会都很重视信息产业的现状,许多报刊、杂志以及电视节目上都有报导,而且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了解一些网络知识,了解一些新的软件。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每周让学生推选一位“文学小博士”,让其搜集本周的社会新态,结合语文课本的相关知识,讲讲自己的心得、体会,同大家一同分享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的快乐。这样不仅激发起学生学习文本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全班同学一同了解身边的社会发展动态,“与时俱进”便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落实到实处,促进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效提高。
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孩子进行讨论,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探究式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不断的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又提高了操作技能,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揭去学习知识的面纱,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忌讳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说氢气能燃烧,学生可以接受,但不一定认同,除非教师带领他们进行实验看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同等高度的两样东西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到达地面的时间相等,学生会不以为然,除非你演示给学生看;语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作者创作的文章很精彩,学生不一定能体会,除非你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查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做学习的主人。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
《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那就改变传统的只运用粉笔、黑板、幻灯的教学过程,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有效调动学生手、脑、眼、耳,唤起学生学习的潜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相互渗透,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是新世纪学校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切入点,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就必须做好“领航”工作,提高认识,主动汲取知识,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使现代化教育手段更好的服务于语文教学,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更快、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论》(英)斯宾塞《教育论》HerbertSpencer1820--1903),胡毅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2、《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单中惠 杨汉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12月。
3、《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美)里德利等著,沈湘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 吴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7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 00:35
  加强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警钟长鸣             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  语文组  程显娟
摘要: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科学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正确的世界观。
关键词:加强  中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学生安全事故个案看,有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低下,自我保护和自我救护能力较差,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学校作为学生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在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必须做到警钟长鸣,不断强化教育力度,强化举措,筑牢防线,尽量减少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那么,学校应如何做好心理素质教育的使命呢?
一、客观性原则
人的心理现象是极其复杂的,也是最难被人认识和理解的领域。因此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论,就很难使心理学的研究达到科学的地步。心理学只有坚持辨证唯物主义为其方法论,才能掌握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所谓的客观性原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注意从人的外部活动的客观事实出发,努力反映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并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来实现的,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明显地暴露在他的行为之中。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容乐观的趋势。以白山市二十一中及解放中学的两名中学生为例。前一阶段,二十一中的一名女中学生就是因为不正确的价值观、歪曲的人生观丢掉了自己的年轻生命。这个女生说实在一点就是由于攀比的心理。她总是觉着自己的父亲穿戴不好、家庭条件不富裕,所以在同学面前总是有自卑的心理。平时很少和同学们接触,上课不积极,学校的活动也很少参加。但是父母对她的爱是伟大的。有一天傍晚,天气突然变得很寒冷,她的父亲到学校去给她送衣服。这个女孩生气了,她觉得父亲穿得寒酸给她丢脸了,回家与父亲争吵起来。父亲觉得很生气就和她吵了几句。女孩心理越想越生气,就跳楼自杀了,父母发现后都痛心疾首,但是悔之晚矣。另一例是解放中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两个男生为了争夺女朋友各自纠集了一帮朋友,在市场闹市区展开了激战。殊不知两个人既不是普希金时代的为爱而决斗,也不是旧社会的流氓团伙,以致于发生了血案,一名男生当场死亡。所有的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足以敲醒家长与教师乃至全社会的警钟。
加强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严肃而有紧迫的任务,警钟长鸣。造成者两例血案的原因我归纳为两点:其一,由于统一的教学模式及教育的普及造成班级人数的增多,教师难以进行个别有针对性的个体心理辅导,以至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教师无法进行排除;其二,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冲击,学校难以保持教育环境的纯洁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在教师教育观念上更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更新教育观念提供有力的支持。
教师自身的能力也要有相应的不断提高。教师要有任教某学科的专业知识、有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心理需求以及学习原理等心理学特长、有将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两者灵活运用于教育之中的修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以上血案的再次发生。
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容乐观的趋势以二十一中及解放中学的 两名中学生为例。二十一中的一名女中学生就是 因为攀比的心理觉着自己的父亲穿戴不好家庭条件不富裕而父亲又到学校去接他给她丢脸了,回家与父亲争吵心理预想越气,就跳楼自杀了,父母发现后都痛心疾首,可见加强当代中学生心理教育是一项严肃而有紧迫的任务,解放中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为了争夺女朋友发生了血案以至于一名男生当场死亡,所有的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足以敲醒家长与教师乃至全社会的警钟长鸣。
参考文献:
[1  ]张国华,戴必兵,雷雳. 初中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展及其与自尊的关系:同学关系的调节效应[J]. 心理学报.
[2] 方建移,胡芸,程昉著.社会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3]  周勤振主编.社会教育与素质教育[M].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9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 00:3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白山市外国语学校崔欄耀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前提是理论要先行,一定要建立科学的阅读教学理论体系;关键是教学目标要定准,特别是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核心是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语文训练的实效性;重点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主动发展;用科学的评价来引导阅读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   语言情境  语言表达技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课中,阅读教学占用的课时最多,人们在阅读教学上投入的精力最大。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 。能否圆满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有人认为,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主要是作文教学的问题;其实,学生,学生的作文水平低,固然跟作文教学方法不当有关系,但根子还在阅读教学上。阅读教学中读得太少,积累太少,提高作文能力就无从谈起。正是由于阅读教学的质量,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全局,因此,人们一提到语文教学,往往想到的最多是阅读教学。在有关语文教学的研究中,“语文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往往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同义语。以“语文教学改革”这一涵盖极广的概念来取代“阅读教学改革”这一局部,也是常有的现象。这一切都说明,在人们习惯的看法中,阅读教学确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缺乏理论引领,教学具有盲目性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建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新体系,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语文教学的改革,包括阅读教学的改革,迷信权威,缺乏辨证思维,矫枉过正。
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是语文科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使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语又如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以前很多专家都说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段意,但课改后,由于课标没有提这项要求,课堂上完全看不到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和归纳段意了,这样全盘否定科学合理吗?
再比如说,课改前,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学得被动;课改后,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当天使,教师被学生牵着走,把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学习对立起来,我们的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因此,怎样使语文课程在清晰的思想指导下实践?怎样才能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天的语文教学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这里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的是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这就是说,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是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的,主要方式“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见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阅读教学中是统一的.必须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建立起更为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语文学科理论体系,用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二、目标确立不准,教学具有随意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在这个过程中,离开教师地“教”,固然不能称其为“教学”;离开学生得“学“,也同样不能称其为“教学”。可见在教学中,教与学两方面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教学过程最终是以学为归宿的。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道理就在这里”。要把学生真正至于学习主人的的位置上,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发扬教学民主。在教学阅读中发扬教学民主,至少应做到:第一,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配合”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学习心理,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第二,建立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帮助教师教。第三,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不同学生对语文学的需求,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去积极发展自己。第四,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自主读书,自主学习,逐步增强学习主人的意识。在教学活动方式上,仍然存在着“齐步走”的现象。如:课文统一要求读几遍,答案强调符合教师的理解、教参的提示等,而忽视学生的独立见解,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可见,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阅读教学中是统一的。教师的任务不是去外加什么东西,而是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时,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晏子是怎么反驳楚王的。
2.进一步体会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辩的口才。
3.从晏子的言行感受他的品质。
这三个目标都是体现本课的人文感悟的,停留在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忽视了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如何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教师要做到四个结合:即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导读,结合课标的要求,结合课后的阅读提示等多方面来确立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在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是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兴奋点。要结合课标的要求,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要考虑本组课文导读的要求,把握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组课文的训练的重点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表达。
  要结合本课课后的4个阅读提示:
  1.先讨论怎样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再分角色朗读课文。
  2.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把晏子说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儿?
  3.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4.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根据以上要求,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 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 学习通过语言来描写人物、弄清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联系。
   4.理解和积累 “挥汗成雨、摩肩接踵、张袂成阴、得意洋洋、笑嘻嘻、规矩”等。
  目标确定了之后,教师要将目标落实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三、训练不落实,教学具有虚泛性
崔峦在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中指出: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重视教学过程,强调教学方法和才能胜于知识本身。语言训练中的“训”是教导,“训”是教师的事;“练”是习练,是学生的事。语文教学中的“训练”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技能的学习实践活动。它以“练”为主,以“训”为辅,二者不可缺一。一节课如何来落实语言训练呢?我认为应加强字词教学,重视关键句段的教学,落实说写训练,体现以读为本,注重课前课后。
(一)加强字词教学
做到根据课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正音、析形、解义,以开放的、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以《晏子使楚》为例,可以让学生在课上查字、词典读准“不中用、大夫、为难”的音,可以结合课文让学生理解“瞅”和“看、瞪、盯”等词语的异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联系实际可以让学生品味描写“笑”的不同词语,如“冷笑、陪着笑、笑嘻嘻、得意洋洋的笑、取笑”的差异。词语的理解,尽量勿以词解词、直白快解,而故意延时缓解,调动平日积累举三反一,使学生对新词句有底蕴地解悟。比如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两小儿辩日”的“日”字,并不直接告知或问知为“太阳”,而是话题一转,“同学们平时背过的古诗中有那些诗句含有日字呢?”学生迅速反应:“锄禾日当午”“日照香炉生紫烟”“日出江花红胜火”“……”,“太阳”之意不仅明明白白更使这样的课堂厚实涵咏。
(二)重视关键句、段的教学
不仅重视理解关键句、段的意思,而且重视体会其情感,领悟其表达的特点或作用等。《富饶的西沙群岛》全文是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来写的;一些段落,像写海水的色彩,也是围绕一句话(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来写的。我们就可以根据年段要求,结合课文特点,体会并学习围绕一句话把一段话写具体,以此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
(三)落实说写训练
说和写是两项很重要的语文能力,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和写。
在《晏子使楚》这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几道题:
1.楚王三次为难晏子,结果怎样?请画出课文中有关的句子。学生画出来后,教师让学生读一读,教师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王,有的说楚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有的说楚王“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有的说楚王“搬起舌头——砸自己的脚”,有的说楚王自作自受……
2.当晏子三次反驳倒楚王的为难之后,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说出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临危不惧、口齿伶俐、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等词语
3.晏子成功出使楚国,维护了齐国的尊严,齐王大喜,准备给他开了一个盛大的庆功宴,在这个庆功宴上齐王要宣读晏子舌战楚王取得胜利的原因,现正向各位随从征集折子。各位,赶快写一个折子上奏齐王,夸夸我们的晏大夫吧!
(四)体现以读为本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他曾经把学生是否读熟课文作为评判一节语文课教学的成败。因为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
在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全体学生,把一篇新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偏小,识字量偏小,词汇相对贫乏,语感相对薄弱,读书时易于一字一顿,一句一唱。教师适度地教读,能够及时把语感交给学生,再加上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几遍有声有色的教读后,学生能快捷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高,还是应放手,让学生自由练习读书,在读中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
读书要加强整合,读中渗透。将一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教学手段都寓于读中,坚持读中识、读中悟、读中背、 读中说、读中议、读中学、读中练、读中用,实现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促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
(五)注重课前课后
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和阅读教材是教师授渔学生得法的主战场,教师们往往将主要经历花费在如何上好“这一节”课上,注重课堂,忽视了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拓展延伸。课前预习是教师预设课堂生成、把握课堂训练重点、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重要铺垫,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是学生加深读文本理解的基础,是课堂中更好地进行深层训练的“通行证”,是课堂中更好地拓展知识的深度、广度的有力保证。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重视预习教学。
    每一节课都要求学生分“五步”认真进行预习:读课文、查生字、画问题、赏析句段、提问题,让学生对文本有大致的理解。学生的自学目标和要求明确了,自学起来也就顺畅自然,效果也很好。
如某教师上《草船借箭》,课前布置学生任选下面其中的两三项进行搜集、整理,并写出简单的书面记录。其内容为:
1.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
2.搜集与“三国”人物或事件有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3.搜集有趣的“三国”故事、民间传说等。
4.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查阅有关“三国”的其他内容,如,《易中天品三国》。课上给恰当时间让学生概要地说,在四人小组交流说。
课后的拓展环节往往为读一篇带多篇的读书交流。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学了《孔子拜师》,可以让学生背诵几条《论语》中孔子的名言;学了《盘古开天地》,可以让学生阅读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
四、教师讲问太多,教学具有被动性
在时间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更少。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不仅要关注如何教,更要关注如何学。因为高效的教学不是教师教会学生,而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师少教甚至不教,而学生多学、会学。在教学模式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创新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抹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必须细听教师的讲解,无法用自己头脑进行思考,教学效果只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创新性无从谈起。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讲得太多,问得太多,由于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太多,学生自己读书、揣摩、思考交流的时间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学生学得被动。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该怎样做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一)遵循“三不原则”
课堂上,教师讲风太盛,不管学生懂不懂的,会不会的内容,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事倍功半。一位特级教师说过:“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不教;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弄懂,也不教”。教师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重要问题,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引导、点拔、归纳总结,作画龙点晴的讲解,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学,读议练习。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交流、练习。鼓励学生在课外根据志趣和特长独立进行学习。
(二)尝试“先学后教”
小学阶段,一般要求学生先学主要以课堂要讲授的内容为主,先学的最低层次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内容,如语文中的字词句,较高层次是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加以应用,最高层次在语文教学中诸如体验等,先学可以要求学生能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搜集资料。
先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达成教学目标,并存疑。教师在让学生先学时应当提出学生学习的要求,应给足时间,否则,就会使学生无的放矢地学,走过场。辅导学生多想求异,学会优化选择。
先学要明确“四个要求”:即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
教师通过对学生先学的检查,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教了,后教之教应当是教学生先学中的疑难或问题,教师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落实当堂训练
在小学阶段,学生获取的知识中80%来自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做到课前定准训练点、课中加强策略指导、进行多维训练与评价,这样效果会令人意想不到。训练必须抓训练点。抓关键的词、句、段,还有在检查学生预习中普遍存在的薄弱处。
五、充分发挥阅读教学在激发学生创造潜能方面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通过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去完成,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的阅读教学,理应发会更大的作用。
    阅读教育凭借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多数是作家独特的创造,课文的思想,课文里的形象,课文里的语言,无不是作家创造力的结晶。可以说课文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首先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在对课文的理解上,不能规定统一的“标准答案”。第二,老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教《称象》,可以让学生讨论;除曹冲的办法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的办法?学了《圆明园的毁灭》,可以让学生讨论;圆明园要不要重修,讲讲自己的理由。还有一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启蒙教育的课文,如《蛇与庄家》《画杨桃》等,也有助与创造潜能的激发。第三,重视学生的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给学生足够的潜心读书,认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的想一想自己读懂了那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能想一想自己从课文中悟出了一些什么。另一方面,要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并从别人的理论中得到启示。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定会形成探究的习惯,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第四,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幻想。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想象的联想。比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说说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么做;读了《穷人》,让学生编故事。
六重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能力,一个习惯,缺一不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体现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从课前预习到上课,再到课后复习,学生时刻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着种种阅读实践,而阅读实践正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根本途径。教师要在这一系列的阅读实践中,随时向学生提出要求,告诉他们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提醒他们改正,使他们懂得为什么必须改正,怎样改正。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教师提出了某项要求,就要抓住不放,不能时紧时松。尤其是在良好的阅读习惯尚未养成时,更需要严格要求,丝毫不能放松。严格训练应当以正面诱导为主,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阅读习惯,要给与积极的评价,这将会对其他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一方面使教师有了较科学的教学指导 ;另一方面,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进行自主学习,完全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阅读实践中不断货的并逐步提高的。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阅读思考,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自我、去跋涉、去创造,让课堂成为孩子们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天地,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地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改变以往地经验论或墨守成规地教参观,帮助学生逐步获得的书地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体验自信。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济《小学教育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2.孙素英《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出版社2008年6月
3.      《小学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4.崔峦 《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 00:37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   郭春梅
【摘要】《新课标》中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明确目标  激发兴趣   成为习惯
早在宋代,我国大理学家朱熹就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朱熹的这番话足以说明朗读的重要性。
在《新课准》中也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朗读是把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追求朗读的完美,但是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明确目标,加强朗读训练
每一篇课文,每一课时都有不同的朗读目标。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第一课时的朗读目标是“准确朗读”,即读准字音,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句段分明、停顿恰当,这也是对每一篇课文的朗读的基本要求。第二课时的朗读目标是“流利朗读”,要语速恰当,语气流畅,准确把握作品的基调。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朗读基调是以颂扬的语气为主,语调比较高昂。第三课时的朗读目标是“表情朗读”,要求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能运用声调、音量、语速、停顿等变化较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以声动人,以情感人。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第1段要以叙述性语气为主,语调要舒缓。第2、4、5段要读出五壮士对敌人的恨。第3段要读出班长的坚决果断和其他战士的激动与自豪。第6至9段要读出五壮士对敌人的蔑视,读出五壮士完成任务后的喜悦与激动,读出五壮士高呼口号的壮烈与豪迈。
朗读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张开嘴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要做到每课必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知课文,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教育;通过朗读,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和感悟语言的能力。在加大课堂朗读量的同时,教师要注重正确引导学生朗读。
二、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只有乐读,然后才能善读。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图片、视频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赶海》一课,为了让学生对赶海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人们赶海的视频。当同学们观看赶海的视频时,都会被沙滩上美丽的贝壳和海中各种鱼儿吸引住;当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都会再次深深地被吸引住。威武的大虾,横行的螃蟹,美丽的贝壳,成群结队的鱼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同学们如同进入了赶海这个热闹的趣事里,一个个手舞足蹈,争着读课文,仿佛自己就是那威武的大虾,横行的螃蟹,成群结队的鱼儿。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课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过多讲解,学生自然就进入了课文的意境,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整堂课学生都处在一种非常兴奋的求知状态。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特别丰富的文章或段落,可以采用表演朗读的方式。如《小小的船》一课,教师可以用手势比划出“月儿”、“小船”,并轻轻摇晃自己的身子做摇船状。学生一边模仿教师的动作,一边朗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时,想象力丰富的小学生,渐渐的忘记了自己是坐在教室里,而是飞呀飞,飞到了弯弯的月亮船上,和星星讲着心里话,跟蓝天交起了朋友……不知不觉地,在表演中,学生早就把儿歌读得有声有色了。
写人记事的文章,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为了提高分角色朗读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不同角色的道具,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一旦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起课文来自然就能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兴趣自然就形成了。
三、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
习惯成自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但是“习惯不是一会儿就会有的,也得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也用一些强制功夫。”叶圣陶老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朗读习惯,就必须反复强化,严格要求。语文教材中选录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因此对每一篇课文,学生都要朗读,而且要认真朗读,老师也要严格督促,正确指导。
   每次新课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预习,上课时首先检查预习的情况,并指名朗读。朗读得好的,要及时给予表扬;朗读得不合要求的,要加以指导,让他反复朗读,直到合乎要求为止。这样做虽然有些机械,但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自然会日读不辍,从而养成一种认真朗读的良好习惯。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语文课堂上,不闻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就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明确朗读目标,加强朗读训练,设置朗读情境,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教育。让每一个语文教师重视起朗读教学,指导好学生朗读,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朗朗的读书声深深扎根在语文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热爱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年版
2、丁朝蓬  《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8
3、张小莲 《让朗读真正走进课堂》《小学教学参考》 2007.03
4、任运昌 《课堂默读!阅读教学不容忽视的话题》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5年第5期。
5、陈少华 《朗读──—让语感不再朦胧》
《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第12期。
6、卢偓  《朗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展现》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21卷第4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 00:38
浅谈情景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白山市靖宇县实验小学   韩矗
内容提要:“情景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有独到之处,起到传统的语文教学方面所不能起的作用。情景教学法,以它独特的魅力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的创设课堂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语文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构建有价值的语文知识,获得情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情景教学  重要性  方法   注意问题  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学制度进行了改革,教育改革要求教学的模式得到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法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中不难看出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创设情境教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课堂教学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是师生间情感和知识信息的交流,若能巧妙地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跟随教师的思维考虑问题,便可以加大信息储量,从而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情境创设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文章首先要能激发小学生的思想感情,选入我们课本的许多文章都是文情兼备的作品,如果不能在课堂上创设出良好的情景把学生的思想感情调动起来,那么即使再好的文章学生也吸收不了,更不要说实现学习目标,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是调动学生内心感情的手段,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要想让小学生处于充满乐趣的富有爱的课堂氛围中,自觉主动的接受教育,更有效率的获得并吸收知识,教师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2、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集中时间最多只有十几分钟,在课堂上能坚持的时间就更短了,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任何一点风吹草动所吸引。但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却能坚持很久,所以,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关键。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情绪高涨,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被高度集中,理解力和创新能力也都处于最佳状态,是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成功的语文教学不需要墨守陈规,关键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有效的吸收更多的知识。
二、小学语文中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
1、创设表演情境。
故事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它的特点是内容丰富、情节完整、角色不同、个性鲜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故事性强的篇目,特别适合表演。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完课文之后,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的不同角色之中,深刻体会不同人物的个性,这种表演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而且创造性思维也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麦哨》一文,在学习理解课文之后,可以给学生时间,将他们感兴趣的部分,由他们自导自演成短剧。为了完成短剧,同学们相互合作,动手制作小道具等等。这样,在完成短剧的过程中,他们各自的创造力都得到了提升,同学们入情入境的表演,将课文中的故事表演的活灵活现,因此小主人公的机智勇敢无所畏惧的精神又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创设想象情境。
    新课程要求教师,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留下许多空间,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把静态的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能够触动学生思维的情境。这样的知识才更便于学生们吸收,转化为有利于自己的财富。
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儿》一文中,渴望幸福和快乐的小女孩儿第三次点燃了火柴,在温暖的火光中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抓住文中“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只明晃晃的蜡烛,许多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这些灵活的语言,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自己便是那个渴望温暖的小女孩儿,“这个快乐的小天使、可爱的小精灵在对小女孩儿眨眼睛,你知道这个眨着眼睛的小天使对小女孩儿说什么悄悄话了?”简简单单的问题,便能引发学生的无数联想。有的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你愿意和我去精灵王国吗?”有的说:“小女孩儿,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也有的说:“卖火柴的小女孩儿,你一定很冷吧?我有一件礼物要送给你”等等。这样的情境创设,很容易将孩子们心底的爱心呼唤出来,同时学生也通过自己的想象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创设情境对于剩余课文的学习更加容易,带着浓浓的关爱之情来体会小女孩儿的内心。
3、创设渲染感人氛围情境。
师生通过运用语言、音乐和图画等教具进行渲染气氛,再现课文情境,发挥想象,领悟人物情感而进行的一种情景交融的学习方法。创设渲染感人气氛能够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具,可以运用听音乐的方法制造气氛,一首动听的歌曲或者一段悦耳动听的轻音乐,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产生动人心弦的力量。如,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课堂上一边让同学聆听轻音乐一边运用多媒体出示有关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图,就可以比较容易直观的理解课文所描述的美丽意境。在朗读课文的教学中,可配乐进行朗读,更能给学生们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加强烈的情感氛围。注意背景音乐的选择要同范读课文的语调一致。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处于21世纪的我们,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利用率也在大幅度提高。当今电子教育手段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情境的创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放录像、播放多媒体课件等等,把音乐与画面和谐的统一起来,把抽象的文字化作直观的图像,用最简单的形象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来创造出更加真实的情境,从而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把过去被动的“要我学”主动转化为“我要学”。如,在《桂林山水》一文中,课件中所展示的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让人向往,为之陶醉,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对桂林山水的不同景点、不同时间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现代电子教育对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式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动、适时地创设一些灵活有效的情境,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
三、创设情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新课程改革中,创设情境教学也频繁应用于小学课堂。从教学的效果来看,不难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老师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热闹气氛”,创设唱歌、画图、听音乐、看多媒体录像等多种情境,却与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没有太多联系。有的教师创设情境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或朗读等方法,但缺少了方法的指导,不仅花了很多时间,而且效果也不佳。还有的教师为学生精心创设诗情画意般的课文情境,却忽略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情境有活动,而没有体验
    在一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儿,一会儿忙那儿,在教室里看起来热闹,但这种动手与动脑脱节的活动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在这样的情境中除了让学生感到高兴以外,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毫无帮助,除了手忙脚乱,根本感受不到获取知识的思考过程。(二)情境表面化、形式化
     在语文教学中,提倡教师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学习情境,但对于有些语文知识内容来讲,要找到相应的生活中的情境并不容易。有的教法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好像语文脱离了情境,就没有办法让学生接受。通过许多实实在在的例子证明,那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因为只注重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而忽略了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这样所创设的情境,对学生理解语文知识、态度情感却没有太大的作用。
四、情境教学的作用
     情景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情境,就是“情”与“境”的交融,它包括情感与环境两方面内容。在教学中,如果把学生带入相对应的情景氛围当中,便可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表现出情绪愉快的特点,也是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一种“激发剂”。如,在教《小英雄雨来》这样的文章,学生因所处的时代不同,教学时难以引导学生进入感情。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小英雄雨来》,让学生对抗日战争有感性的认识,产生兴趣。课上,教师先介绍有关时代背景,比如抗日战争,“扫荡”与“反扫荡”等,使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接着再引导学生进入对课文的学习。这样,由于较好的利用创设情境,拉近了学生对课文中的距离,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2、创设情景法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的课文是名家作品。通过创设情境教学学习这些课文,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交给他们怎样做人,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时,为了突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斗争的精神,应该让学生亲眼看看泸定桥究竟险到什么程度。观看电影教学设置教学情境。学生们看到连平时有木板时走起来都像打秋千似的险桥,红军战士却要在只剩下铁链的险桥上边铺木板边冲锋,英勇杀敌的悲壮场面,听到了“真枪实弹”的呼啸声……这一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激动的心情以及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由此,使学生进一步领略到红军战士是无所畏惧的勇士形象。
3、创设情境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这就成为教学中的难点。现在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大多借助于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了。教材中的大量感性材料利用创设情境的手段,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顺利的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例如:在学习《鸬鹚》一课时,学生对鸬鹚捕鱼却不吃而感到奇怪。学生们难免会出现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认为,他是先吃饱了才给渔夫捕鱼的;也有的认为,它先吃饱了就不愿意为渔夫捕鱼了等等。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大家都不明白,通过观看多媒体,师生知道了真相:原来鸬鹚的喉囔下方被捕鱼人用绳子系住了,它想咽也咽不下去,肚子是饥饿的。从影片中最后渔夫给他们解开脖子上的绳子喂它们吃鱼不难看出原因。
4、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借助于多媒体辅助工具、模拟表演等手段来进行情境创设的。有些特别的文章,我们只能通过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来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以及诗人与主人的深厚友谊,可以让学生大胆的去想象,如果自己是诗人与朋友“把酒言话桑麻”会是怎样的情景。他们除了“话桑麻”还说了什么?诗人为什么在最后还要“还来就菊花”?如果学生是诗人会怎么做?学生经过思考与想象,各抒己见。有的说“诗人与主人回忆起了过去的往事”,还有的说“诗人和主人一样喜爱菊花,同时也说明主人与诗人以前一起赏菊、饮酒等等。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充分的想象,既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又能更好的理解诗文,以达到熟记、背诵的程度。
5、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熟悉课文、理解课文,老师有时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表演文章中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部分,这种表演本身就是一种情境创设,使知识更加主动形象。与之前不同的是,这里的情境创设既不是联系生活来回忆,也不是借助生活进行想象,而是亲自投入其中进行创作。这种身临其境会让学生对文章更加熟悉、理解,加深记忆。例如“在学习《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文,在对文章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分配角色、排练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文章熟悉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同时表演又是一个感染其他同学的过程,通过演绎文中“爷爷”、“奶奶”以及“小张衡”不同的人物语言,体会三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无疑是一堂生动的语文课,要比教师拿着书本、出示图片来的生动的多。学生在表演时,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多方面。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情境创设对于小学生来说,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要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就要运用适当的情境创设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优化课堂的教学目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固定教条的,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更呼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情况,创设不同的情境,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情境创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小学语文》
2、《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 在生活体验中学习语文》 杨林(宁夏教育2007.5)
3、《巧设情境 寓教于乐》 蔡亚(小学语文教学2007.7.8期)
4、《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徐丽炜(宁夏教育2007.5)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 00:39
浅谈小学作文
           
   长白山职业就技术学院 郝慧竹
摘要:浅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怎样指导小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怎样引导小学生写真实的人与事。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培养  指导  书面表达  能力  真情实感  真人真事
我们知道,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综合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必须的语文能力,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古人科举考试“一篇文章定终身”有其片面性,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小学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方面基础打的如何,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和最终目的,一切语文教学开展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服务的。
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分为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而作文教学的特定任务,正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文字来进行表达的能力。
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呢?
《小学语文教学法》一书中的第七章作文教学第一节作文教学的意义和要求中提到: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大纲提出,小学作文教学要求之一:培养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中规定,小学生要学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读书笔记、书信等常见应用文。“记实作文”,是写实实在在的人、事、物、景;“想象作文”,是写自己想象甚至是幻想的内容。习作的要求是“内容基本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内容具体”就是不说空话。“感情真实”就是不说假话。想象作文虽然写的是想象和幻想的内容,但也应该确实是自己之所想,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就是每句话要通,一句一句要断的开,连的上。“有 一定条理”就是叙述上大体上有个顺序。“40分钟能完成400字的习作”还体现了思维比较敏捷和作文有一定的速度。这些都是书面表达的最基本的要求,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在这些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
培养小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打好基础。
(一)、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没有兴趣与学习效率有很直接的关系,因而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学生感到,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告诉别人,是很有意思的,是愉快的事情。大纲对于低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只提了一句话:“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的想法,想说的话写下来。”这就是说,只要学生有兴趣,乐于写,低年级写话训练就取得了成功。有了兴趣,今后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
(二)、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
作文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靠训练;作文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靠历练。当种种的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必然具有很强的作文能力。良好的习惯培养,必须从起步阶段就加以重视。因此,教师要把习惯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贯穿于习作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引导学生写话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激励和表扬,使学生做到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写完以后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要说的意思写清楚没有。各个年级的教师根据各个年级的要求,注重落实以下习惯养成:
勤于观察体验的习惯;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习惯;想清楚再写的习惯;勤读书乐于动笔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规范工整书写的习惯。
(三)、切实抓好词和句的训练
任何文章都是由词和句组成的。只有把每句话写得清楚明白,整篇文章才能写得清楚明白。在构成表达能力的各项基本功中,语句通顺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基本功。低年级的写话训练,一定要在语句通顺上下功夫。
(四)、确立写作积于阅读的思想
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爱好,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会有很好的表达空间。习作的根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一是说“怎样写”,大多是从阅读中悟到的。凭借课文这一个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既不断熟练阅读的技巧,又不断习得作文的技巧。就写论写往往捉襟见肘,以读促写,才能海阔天空。二是说,“厚积才能薄发”。既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又要加强课外阅读,好读书,读好书,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加文化素养和语言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大量阅读必能促进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五)、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培养
习作首先要有内容。很多习作内容源于生活,需要在观察中发现;有了内容,想写好作文,还要精心安排,详略得当;心里有了“谱”,要想最终写成一篇好作文,还要看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平时进行作文教学,观察、思维、表达都不能忽视,三者要结合训练:正如叶老师说:“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的观察和仔细认真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养成推理、判断都有条理的习惯,又是一种功夫;还有一种功夫,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叶老在这里强调,要想写好文章,就要有敏锐观察力,缜密思维能力和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小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更要知道学生写作时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
作文源于生活,所以首先要讲究“生活真实”,要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立诚,是最重要的作文要求;求真,就是习作要“有真意,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成人话”;立诚,就是“诚实的说自己的话”。老老实实,实事求是。“诚于中”才能“形于外”。为人真诚,才能说真话,吐真情。这既是作文问题,更是做人问题。
诚实是一种美德,它在小学生作文中的具体体现,是写真人事实,书法自己真实情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是对小学生作文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作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基础。
小学生的作文,往往受一些范文的模式的束缚和考试的压力,很难写出反映现实生活,流露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在指导中,也多侧重于培养。致使学生胡编乱造,移植别人的作品。不仅使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养成说谎的坏习惯,这和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是相悖的。叶老先生还说:“求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有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上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对小学生来说,作文要做到求真,立诚,就要有作文内容。作文的源头活水是真实的,鲜活的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习作不胡编乱造,真情实感,就得有生活,投入现实生活。开源活流,就得做生活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有所发现——世界上不是缺少美好的事物,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写真述实的良好文风呢?
     首先,严格要求,使之养成写真实的习惯。
      编造情节,是当前小学生作文的通病。如要求学生以《拾到东西后》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一名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他在公共汽车上拾到两角钱,问身边的乘客,乘客都说没丢。怎样处理这两角钱呢?经过一番思考后,他用着两角钱买了一张车票。周围的人向他投来谴责的目光。下车时,他向乘务员出示了自己的月票。小作者在文章结束时发表了议论,他认为:把钱留下来固然是不应该的,但如果交给乘务员,又有落入个人腰包的可能,只有用它买张车票,才算真正的交给了国家。这篇文章的立意是很新颖的,但又认为,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竟能选择这样的处理办法,把问题考虑的那样复杂,深刻,似乎不太真实。经过老师的一番了解才知道,他确实在公共汽车上拾到过两角钱,但他没有用它买车票,而是交给了乘务员。后来他在一篇刊物上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处理方法很独特,所以就照搬过来。像这样编造的部分的情节的现象,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如不防微杜渐,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所以,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说假话的危害,让学生知道,写假话就是说谎,是坏习惯。这样,使学生彻底打消胡编乱造,蒙混过关的念头。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使学生逐渐养成写真述实的好习惯。
    其次,拓展领域,采取多种命题形式。
    作文训练,要着重知道学生写作自己的话,强调倾吐心中的积蓄,使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因此,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务必要使学生有话可写。
       小学阶段以命题作文为主,这就和小学生写作素材少发生了矛盾。为使学生能把有限的素材写进文章里,教师可采取灵活的命题方法。一是在统一写作要求的前提下,多拟几个题目。例如,让学生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给他们出了一系列定题目:《这件事教育了我》、《班级里的新鲜事》、《我真高兴》等等,由学生任选其一,也可以在不改变写作要求的前提下,自拟题目。二是半命题。就是题目写出一半,另一半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补充完整,并写出文章。例如,《我的。。。》、《。。。的人》等题目,让学生写一个记人的记叙文,要求通过二、三件事写出这个人的特点。这样的命题,拓宽了学生的材料范围,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胡编乱造了。三是教师提出要求,由学生自由命题。这样能使学生的选材范围更广泛,也极容易写出她们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最后,开展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应该指出,学生写假话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而写作素材的来源,是丰富的生活,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就难以持久的使学生写真述实。
    我认为,让学生在作文中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在广泛阅读中认识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关于阅读的要求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感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在主动体验中观察生活
        为了使学生对生活有真实丰富的体验和最细致的观察,要引导学生对生活尽可能的关注现实,接触自然,深入社会,扩展他们的生活空间,开拓视野,还要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了,写作素材也就充裕了,作文自然而然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三、学生的作文,就是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亲身经历的事,表达出来
教师应该知道学生,以真实为前提,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从身边的人和事写起,写成日、周记,随感,大量持续的自主练笔,记载学生的真实生活,既为正式写作积累素材,又培养学生良好写作习惯
四、在精心指导中反映生活。
1、营造写作的真实情景。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景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切感,使他们在暗示,移植等心理作用下,伴随情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表达到情动于衷,写出真情实感,小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小活动,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的现象的鞭策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从父母的眼睛里i,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对话中放飞梦想……
“世事洞时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这样,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另行和活力的欢歌。
2、提供自由倾吐机会
没学区可以给 学生提供不限量 的写作机会,让学生自由大胆的发挥特长,只要能写出真情实干就行。还可以开几次演讲会和故事会,内容是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这也是积累素材的一种办法,还可以写日记,给亲友写信,这也 是倾吐真情实感的好机会。
总之,小学生作文教学,要体现快乐作文,放胆作文,生活作文,个性化作文等理念。作文“如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它能够使生活更丰富更充实。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小学生写作文,让她们用自己的手把生活描绘的更加美好。
引自:《新课程标准》
《教育学》
《小学语文教学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 00:40
关于激发小学生古诗词吟诵兴趣的研究
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  王淼
摘要: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目前小学生普遍对古诗词没有激情,缺少兴趣。笔者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归纳总结出范例引路与方法指导、营造氛围与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与化难为易、组织活动与开展竞赛等几种激发吟诵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兴趣 引导 情境 情感 激励机制
吟诵是一门传承了上千年的阅读方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理解古典诗歌的重要切入点。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尤其是应试教育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忽视古典诗歌吟诵,对吟诵认识存在偏颇,导致诗词吟诵得不到重视,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注意到这个问题,纷纷呼唤传统吟诵的回归,倡导“经典古诗词诵读教育”。在此背景之下,小学古典诗词吟诵教学成为语文教育研究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如何重新激发小学生逐渐消失,日益淡化的吟诵兴趣,成为吟诵教学中要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 范例引路与方法指导
范例引导对小学生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方法有名家示范、教师示范和学生示范。名家吟诵示范可以利用多媒体音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不同名家对于诗词理解不同风格也不同,可谓是各有千秋。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大都已经激情澎湃,沉浸其中了,很容易被极具美感的吟诵吸引住。他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古诗词还可以通过吟诵来表现美。于是,学生的兴趣在这种新鲜的刺激会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教师的示范是学生吟诵兴趣的激发点和兴奋点,不仅能够抛砖引玉,还可以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选择吟诵较为优秀的学生作为吟诵示范者,不仅是对示范者的鼓励,更是对其他学生的带动,教师在鼓励示范学生的同时,对整体的吟诵做可以做宏观性指导,并趁热打铁带领学生进入到诗词的吟诵中去。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吟诵任务,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对学生读的要求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最初的读准包括声、韵、调在内的字音,到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再到读出诗词的情感变化,就需要教师在方法上给与正确的指导。感情基调的确立、节奏的把握等吟诵的技巧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不能完全自己领悟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评析和纠正。教师的朗读指导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吟诵的正确的方式方法,又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枯燥的诗歌学习也能充满情趣。
二、 营造氛围与创设情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的从众心理很强,要想使他们对吟诵的兴趣持久下去,就要营造“书声琅琅,文墨溢香”的校园氛围,形成“人人爱吟诵”的班级氛围。具体方法可以在校园中张贴古代名人画像,经典诗文书法作品,经典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作品等。各班布置有自己特色的书香氛围,如“经典诵读乐园”“读书专栏”“学生作品角”“每日一诗”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书香氛围的感染,自然而然地走近诗词的世界。这些环境的布置营造了一种轻松的诗意氛围,潜移默化的浸润着学生精神世界。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充分调动小学生吟诵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在诗词吟诵教学中,首先要营造情感情境。运用音乐,真情泛读,借助画面,描绘形象,扮演角色,品词析句,化诗为文等方法都能够创设出良好的吟诵情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诸如言语、表情、动作流露的真情实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引起小学生心灵上的碰撞和激荡,产生强烈的吟诵欲望和情感。其次要营造一种民主氛围。在吟诵教学中学生是吟诵者主体,怎样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成为拥有主体权利、主体意识积极参与的诗词"解读者",让学生作为"吟诵自己"真正的"参与语文教学生活"。这就要求运用分组、窜读、接读、轮读等方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切勿把课堂只交给吟诵能力强的少数学生。此外还可以根据吟诵材料的不同选取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声音、影片和录像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吟诵兴趣。
三、 联系生活与化难为易
有许多资料显示,小学生对古诗词吟诵消极情绪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诗词理解不透,感觉离实际生活很远,很难把握诗词中体现的情感。这就要求把诗词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我国有许多历史悠久的节日,在某个节日到来之际,吟诵有关这个节日的古诗,如在清明节吟诵《清明》,在重阳节欣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春节可学习王安石的《元日》等。在一年四季中选择与之相关的古诗词进行品读,春天吟诵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夏季品读戴石屏《夏吟》,秋天吟咏杜 牧《山行》等等。这样小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也能很容易融入到古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中去。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而古诗词多数比较枯燥、难记,在引导他们吟诵一些难以理解的古诗文经典时,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图像,例如简易图画、flash动态图像等,或者用白话文的形式将古文扩写成为语言生动、意境优美的文字,也可以将文字变化成音乐,甚至是与之相关的通俗歌曲。这样可以使古诗文更加容易理解,同时还有助于记忆,更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吟读孟郊《游子吟》时,鼓励学生给古诗配图。通过笔墨的勾勒,不同的学生笔下会展示不同的图景,这是学生对母与子关系的理解的不同,通过配画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经典诗词内蕴的理解,也能唤起对这种情感的有声表达。此外多媒体教学集声、像、图、文为一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运用多媒体进行古诗词吟诵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达到激情引趣,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组织活动与开展竞赛
为了使学生的吟诵兴趣持续下去,学校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与竞赛。“经典诗词吟诵”, “诗词串连吟诵”, “诗词接龙吟诵”等活动都可以增强吟诵的趣味性,活跃吟诵的氛围,使学生吟诵的热情高涨。也可以组织一些与吟诵相关的诗词活动如 “古诗词知识专题讲座”、“自由赏析周”,学生通过自由赏析,对诗句中的内容发表自己独特的主张和见解,交流想法和意见。在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同时,无疑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在培养独立思考的同时,潜移默化注入对诗词的关注。还可以采用“猜谜语”、“配诗乐”、“出诗园”、“演小品”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竞赛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古诗词竞赛的开展在吟诵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在竞赛过程中不以结果性评价为目的,而是把其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在竞赛过程中,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并且建立自我评价。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竞赛规则,公开比赛标准。这种透明的竞赛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置于“公正、公平、公开”的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吟诵兴趣。教师应更注重比赛的过程性,在竞赛中也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发展变化,形成及时的反馈,并加以指导,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吟诵竞赛这种激励机制,相信一定会涌现出大量的小吟诵爱好者。
参考文献:
[1]陈少松. 《古诗词文吟诵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2]朱自清.《朱自清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秦训刚、晏谕生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读本(修订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陈少松.《让传统走向现代—弘扬古典美文吟诵艺术断想》.[J].《中国韵文学刊》,2000第1期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 00:40
试论教师口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    王鑫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础,是教育阶段最初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口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教学水平的好坏一定程度上通过教师口语来展现。本文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现状来分析教师口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教师口语 小学语文 规范 科学 应用
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教师口语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举足轻重的,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好坏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靠口语表达所体现的。作为国人的我们,从咿呀学语开始至今,接触时间最长、最广泛的便是语文学科。语文学科也是在各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作为语文学科中最初级的学科——小学语文,其教学过程中教师口语的运用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而教师口语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教师口语,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在教学和教育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基础,用带有书面色彩和记性色彩的口头言语,面对学生进行语音准确、语词规范、语句流畅、语义精彩的言语表达,让学生在循循善诱、娓娓道来的言语表达中获取知识,懂得道理,掌握技能。它不仅仅包括口语表达,还包括教师的态势语,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口语表达的方面来阐述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口语的应用应该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一、规范性
教师口语的规范性,是由教师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口语运用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科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初期的“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锻炼的最多,包括听讲、听读、听写等。“说”,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初期的语言组织与人际沟通。“读”,就是阅读,培养学生分析课文或者短小的材料的能力。“写”,就是培养学生简单的文字逻辑组合成为小的篇章。这四个方面的学习都离不开教师的口述与引导,因而教师口语的规范程度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生成。目前很多教师仍然处于教师口语不规范的状态,语音、语调、节奏、词汇运用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占教学重点最大份额的就是识字,然而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平翘舌不分、声调错误、词汇运用等错误,这类教学错误无疑是致命的,它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语音面貌和知识状态,一旦错误的语音在学生习得中形成,那么日后的改正是非常困难的。例如“曲折”中“曲”的正确读音是“qū”,由于语音惯性许多老师读成“qǔ”;“着落”中“着”多被读成“zháo”,正确读音应该是“zhúo”;还有很多易读错词语,如:因为、冠冕堂皇、宁死不屈、情不自禁等这类错误是最常见的,数量也是最多的。还有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由于学生接受知识速度慢、理解力较差等原因发出嘲笑性的语言,如“你真笨,笨死了”、
“你怎么这么蠢”等这类具有攻击性的言语,不仅不会达到教育目的,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出现自卑心理甚至厌学。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口语必须具有规范性,符合教师用语的标准。
二,教育性
学校工作的总目标和教师职责决定,教师口语必须具有教育性的特征。学校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场所,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重要环节,它的表达内容和形式都受到教育目标的制约,教育性非常鲜明。然而具有鲜明教育性并不是意味着枯燥的说教,而是注重随机渗透和启发诱导,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而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设计好与课文相关的教育性话语。如都德在《最后一课》中描写韩麦尔先生给学生讲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我们必须把它牢牢的记在心里,亡了国当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它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韩麦尔先生的话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达到了很好的教育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心理仍处于相对幼稚的的阶段,教师口语一定要将教育性融入其中,最终达到期望的教育目标。
三,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育口语还是教学口语都应该具有科学性,要求概念准确、判断科学、推理合乎逻辑、解说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如果教师口语讲授不规范,用语失误那么就会使学生产生歧义或语解,结果就违背了教学的出发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讲授必须具备科学性的特征,如果讲授内容中包含讲解含混不清、概念界定不准确等,将会为学生其它学科学习甚至以后的学习都埋下障碍。像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出现的语音错误、笔画书写错误等,必须科学示范,第一时间对错误进行纠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组织教学语言的阶段进行准确的思考,以达到教师口语的科学无误。
四,生动性  
小学的教学对象是少年,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都在不断地提高,教师口语的生动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生动形象和富有情感的教师口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进心,在语文教学中,生动的教师口语能够延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小学阶段,教师口语的生动性表现在语言的活泼鲜明之中,给学生的讲述使其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生动的教师口语还需要良好的修辞来配合,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适当的比喻,能够诱发学生的想象;精当的设问、反问,能够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抒情的强烈与否,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波澜。有时教师一两句机智插话,也会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想要达到口语的生动性,还需要倾注充沛的情感,同时将富有变化的态势语与之相配合,不仅在在话语气势上有所增强,还能够使表述更加动人,引起学生的联想,在其脑海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口语的应用应当集规范性、教育性、科学性与生动性于一身,规范的教育、科学的构成、生动正确的传递,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师范司组编.2版.教师口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
[2]孙娜.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初探[J].成才之路. 黑龙江:2009-35.
[3]马寅春.谈提高教师口语能力重要性[J].宁夏教育.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委员会.宁夏:2010-12.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 00:41
当前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
的调查与分析
白山市六道江镇胜利小学吴学清
摘 要
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施行,普通话的普及,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问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社会用字的重要方面之一,报刊杂志用字状况在多方努力下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用字的不规范现象仍时有发生。而一些商业场所牌匾用字不规范,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现象较为普遍,广告、商品包装用语用字混乱或滥用外文,电视屏幕上、手机短信更经常出现错别字。这不仅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际活动带来不便,而且也损害了报刊杂志的形象,损害了汉字的正常使用和健康发展,弄清当前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的具体情况,开展对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研究,对于促进社会用字规范化、维护文明的语言文字交际秩序,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国家语言文字法》,有利于使语言文字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本文对不符合社会用字规范的问题进行了分类讨论。调查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汉字使用不规范程度、不规范用字的几种常见现象、产生不规范用字的原因等几个方面,并列举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进而结合存在的问题探讨成因,寻求对策。
关键词:社会用字,规范化,现象,调查分析,原因,对策
语言文字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它的运用具有鲜明的社会规约性,因而必须形成一种规范。语言文字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国际交流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自秦汉时起,就高度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秦国不仅在文字上实行了“书同文”的规范,而且还对“言语异声”进行了有力的遏制。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就把推广普通话和改革文字作为国策,由国务院明令推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壮大,规范的语言文字功不可没。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重要环节,是信息化发展的迫切要求。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礼仪之邦,特别是中国文字。中国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许多外国人也都在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中国的文字在世界上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其中日本国的文字就是由汉字演变而成的,现在的日语当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汉字在于日文混合使用(当然,他们是用日语发音的)。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结晶,体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学习汉语,热爱汉语,不仅是学习态度,而且是一种民族感情,是一种爱国情绪。而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千百年地流传了下来。他是先人们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历史成果。中国汉字每一个字都是创造而成的,其字形、字象、字音、字义都与中国文化紧密相关,都具有不可低估、不可否认的文化价值。因此,规范汉语用字变得必不可少。
《中华人名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指出: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名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促进民族间交流、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制定了推行规范汉字的各种政策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表》、《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标点符号用法》、《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关于企业、商店的牌匾、商品包装、广告等正确使用汉字和汉语拼音的若干规定》等等,这些标准既是社会用字规范的标准,也是社会用字的法律依据。
社会用字规范化指的是按照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政策、法令、标准,逐步纠正、消除文字使用上的混乱现象,正确地使用汉字。具体说就是不写错别字,不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不使用已经被淘汰的繁体字、异体字等。
尽管语言文字工作在各级政府、语言文字管理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社用字的使用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混乱现象,一些商业场所牌匾用字不规范,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现象较为普遍,广告、商品包装用语用字混乱或滥用外文,电视屏幕上、手机短信更经常出现错别字。作为社会用字的重要方面之一,报刊杂志用字状况在多方努力下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用字的不规范现象仍时有发生。
当前语言文字使用的现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滞后现象:有些地区在公共场合还没有形成说普通话的风气;社会上滥用繁体字、乱造简体字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企业热衷于取洋名、洋字号,在营销活动中乱造音译词;信息技术产品中语言文字使用的混乱现象也很突出;不少出版物、广告、商店招牌、商品包装和说明中滥用外文等等。大量事实说明,在语言文字工作中,只靠政策性文件,规范性差,权威性小,只有通过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科学有序的管理,从而促进全社会的语言文字环境的净化。不规范文字,给人们带来许多不便,社会用字情况不容乐观,不规范用字的问题亟待解决。用字规范化,对提高全民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一个国家整体文明程度、文化素质、精神风貌的重要表现形式。 “说普通话,用规范字”,应该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从文字发展的历史和规律来看,汉字一直存在着规范和变异的矛盾。作为书面传递信息的社会交际工具,人们要求文字稳定和统一;作为个体使用的文字,又常常带有个人书写特点,因此文字总会发生变异。文字形体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突破旧规范的同时不断建立新规范的过程。文字规范化不仅要求社会用字整齐划一,而且要能对前一时期或者当前使用的文字作出规范、整理和总结,有选择地承认和接受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变异。古代的很多俗字、手书字、草书字,在今天成了正体的规范字。因此,对于符合群众需要的、流传较广的非正体字,我们应该妥善对待。
一、汉字使用不规范程度
1、滥用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
全国语言文字委员会曾发出了《关于规范社会用字的通知》,对所有公共场所涉及的用字进行了系统规范,呼吁大家要重视滥用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和错别字的现象并加以纠正。
现在的青少年都喜欢网上聊天、留言时用谐音字,自己造字,或是错别字。有很多人用繁体字,他们认为繁体字笔画多,字形美。另外还有一些人使用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日本的拼音),根本就不知道读音,而是用来做装饰用的,他们认为笔画少也是一种美。还有一种就自己造字了,有些也是读一边的谐音,有些只能在他们同龄人当中使用,只有他们知道是什么意思,或者是暗号、代号。
二简字是《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草案 )》中的简化汉字。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例如将“鸡蛋”简化为“鸡旦”、“停车”简化为“仃车”、“经营部”简化为“经营卩”等等。而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完全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这些不规范的汉字使人难以辨认,甚至不明其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了这些情况都属于不规范汉字。
2.街头牌匾、广告错别字现象严重
城市街头用字是社会用字的一个主要方面。街头用字规范化,对提高全民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一个国家整体文明程度、文化素质、精神风貌的重要表现窗口。 “说普通话,用规范字”,应该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错别字。长春市的一些大街小巷错别字现象比较严重。例如,修车店门口将补胎充气写成补胎“冲”气,零售店铺门口将零售写成“另”售,装潢店门口将装潢写成装“璜”,失物广告将失物启事写成失物“启示”,安装公司门口将安装写成“按”装,洗车店门口将洗车打蜡写成洗车打“腊”,饭店门口将盒饭写成“合”饭,水果店门口将菠萝写成“波”萝,体育用品店标牌将篮球写成“兰”球,严打宣传标语将严厉打击写成严“历”打击等等。
3、城镇建筑物名称、店名、广告用语随意性大
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城镇建筑物的命名不能崇洋复古,不得使用外国的人名、地名和带封建帝王贵族色彩的名称;禁止使用有损民族尊严的名称。就以我们长春市的建筑物名称为例,就有少数开发商以“巴黎豪苑”、“王子花园”、“帝王小区”、“王府家园”等为小区命名,这些都是不规范的名称。
社会用字不规范的现象也出现在广告用语和个体工商户使用的店名中。由于取店名做招牌完全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而定,随意性大,因此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用字。我在长春市内也作过调查,曾有一家面包店取名为“顶级面包店”;还有一些保健用品店直接使用“性用品”作为店名;一些商品在广告宣传时打出了“世界第一”等绝对字眼;有的甚至泛滥到中小学中,例如有的复习资料叫“某某考霸”、“某某考王”;有的或利用谐音、多音字的特点,改变原有的词语结构,故意把字写错。例如药品广告:“咳”不容缓,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补品广告:“鳖”来无恙,眼镜广告:一“明”惊人,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透明胶带广告:无可替“带”,网吧广告:一“网”情深,钢琴广告:“琴”有独钟、一见钟“琴”,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空调广告:终生无“汗”,服装店广告:“衣帽”取人,某洗衣店广告:“衣衣”不舍,某房产公司广告:万“室”俱备,某蛋糕广告:步步“糕”升,胃药广告:一不到“胃”,治结石病广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饭店海鲜广告:领“鲜”一步,口腔门诊广告:“快治”人口,礼品店广告:“礼”所当然等等,这些也都是不规范用字的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章第七条规定,广告作品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中国广告协会章程》中也有规定,广告语不得出现具体描写、形容与性行为有关的用词。
4、报纸、杂志、影视屏幕中的错别字
报纸、杂志、影视屏幕中的错别字相对于街头中的错别字少多了,但也时有发生,它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报纸常见不规范用字现象分类主要存在三种不规范现象:一是使用已经简化了的繁体字和已被淘汰了的异体字,二是使用已经废止的“二简字”和乱造的简体字,三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出现的错别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音同音近字。谐音替代曾经是古代汉语中被普遍认同的一种用字手段,现在则要求专字专用,一些意义不同的音同音近字不能再相互代替,否则就是别字。音同音近致误在报纸中最为常见,由于不少作者编者操作电脑采用拼音输入法,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同音字致误现象。例如:某报纸“高考后分两次填自愿”。“自愿”当作“志愿”,“自”“志”音近,但字义毫不相干。有些字不仅字音相同相近,字义也有相近之处,极易混淆。例如:某报纸刊登“位于广州东郊的广深高速、环城高速路交汇处”。“交汇”“交会”均指“会合”“相交”,但二者用法有别,据《现代汉语词典》,“交会”指一般的会合,如“铁路交会”;而“交汇”则专指“(水流,气流等)聚集到一起”。
二是形近字。汉字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不仅字数繁多,形体尤为复杂,所谓“鲁鱼亥豕”,差之毫厘则可能失之千里。在报纸常见别字中,形近字亦较常见,例如:“灸热的情感,温馨的陪护”。这里把“灸”当作“炙”,“炙”的本义是烤熟肉食,“炙热”乃炽热之义,修饰情感,语甚贴切;而“灸”是中医的一种疗法,汉语中亦无“灸热”一词。
三是字形字音皆近,字义不同。这类字的读音相同相近,但形体也相近。例如:假日孩子不能“脱僵”。“僵”当作“缰”,以缰绳作比,说明假期中孩子不能失去控制。
四是字形字音皆近,字义相近易混。这一类字形音义皆近,一不留神就会出错,是最需要仔细辨析的。例如:某报刊登“今年33岁的她已当了10年市政协委员,有一串令人眩目的头衔”。句中把“眩”皆当作“炫”。《现代汉语词典》:“炫,(强烈的光线)晃人的眼睛:炫目。”而“眩”是指“(眼睛)昏花:头昏目眩。”“炫目”与“目眩”,语义不同,用字各别。
二、 不规范用字的几种常见现象
社会规范用字是指遵照《语言文字法》,使用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的《简化字总表》的文字。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不规范的用字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商店招牌、公共告示、广告标语等,不规范的汉字屡见不鲜。概括的讲,主要有以下五种现象:
1、滥用繁体字
有的试图猎奇,本来有简化汉字,却使用写起来费时费力,又难以识别的繁体字,如“田梅製衣廠”、“ 廣場書城”、“ 保龍倉”、“ 東貿賓館”等,有的不了解汉字的本意,随意滥用。比如,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招牌上醒目地写着“犇羴鱻酒店”五个字。酒店所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店内饭菜品种之多之好。但却不知“犇羴鱻”三个字的本意。“犇,《广韵》训为‘牛惊’,一般当做‘奔’的异体用”;“ 羴,‘膻’的初文,《说文》:‘羴,羊臭也,从三羊’”;“ 鱻,新鲜之‘鲜’的本字,鱻字原始的意义可能是鲜鱼的气味。”这样读来,这三个字表示的是“充满了羊膻气和鱼腥味”。如此之味,岂不让人倒胃口,何谈五星级!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他们既不了解国家的语文政策,也不顾人们认识上的困难,只是一味的认为使用繁体字可显示自己的文化底蕴。有的根本不知道繁体字和简体字之间的关系,乱点鸳鸯谱,把非对称的简体字硬给繁化了,如“理發馆”“皇後工作室”等,电视剧《大清药王》中把“御用药房同仁堂”写作“禦用藥房同仁堂”,把“松寿堂”写作了“鬆壽堂”,这简直是连起码的语文常识都没有了。
2 生造简化字
这多见于临时写在牌子上或墙上的广告。像“回呙(锅)肉”“小吃(部)”“南大亍(街)”之类,还有的小饭馆里把韭菜写作“”把鸡蛋的“蛋”写成“旦”。还有把“歌舞厅”写作“歌午厅”等。虽然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是简化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求汉字简化不至于影响彼此的区别度。汉字简化必须是建立在汉字有一定冗余度的基础上的,否则会引起意义混淆,失掉汉字表意体制的特色。如“阰级”的“阰”,并不是“阶”的特征,有可能读成“比”,这样的简化是不可取的。
3 、杂糅繁简字
社会用字不规范除了滥用繁字旧体和生造简化字之外,还存在一种繁简杂用的现象。如一家饭店门口的对联写着“喜也罢忧也罢来吧,盈也罢亏也罢喫吧!”中“亏”、“来”用了简体,独“吃”用了繁体。一家小工厂的营业部,上面竖写着的“机補皮鞋,整舊如新”中“机”字用了简体,“补”“旧”却用了繁体。一家高等院校的校牌写着“某台學院”,“台”和“學”简繁杂糅。像“银行存貸款服務项目”、“一見钟情”“时代廣場”等,忽而繁忽而简,不古不今,不伦不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4、 改换谐音字
这主要出现在广告上。广告商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加深人们对其产品的印象,常改换常用词语或成语中的某个字,用相应的与其宣传品有关的谐音字代替。如一则关于蚊香的广告写着“默默无蚊(闻)”、“步步为赢(营)”,一家理发店的名称是“一依(衣)带水”,足疗中心写着“为(微)步(不)足道”,汾酒的广告“喝(合)酒(久)必汾(分),汾(分)酒(久)必喝(合)”,还有关于咳嗽药的“咳(刻)不容缓”等。虽然从广告效应上说,改换谐音字,无可厚非。但从文化角度看,意义的凝固是成语的特点之一,每个成语都有它特有的历史蕴含,他们是我国古人智能的凝结,是我们应该掌握和利用的宝贵财富。我们如果肆意的改变原有词素,把原来的词语改得面目全非,就破坏了其内部结构和词语的纯洁性,导致了词语传统意义的丧失。从教育方面看,一些刚上学的孩子看到“默默无蚊”、“步步为赢”等和他们学过的“默默无闻”、“步步为营”不同,就会产生疑惑,如果看的多了,就容易把这些错误的成语当成正确的来识记,这会对以后的教育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这种改换谐音字的做法是不应该提倡的。
5、 乱写错别字
简单地说,错字就是写得不成字的字,别字就是把甲字写成乙字。写错别字是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中的突出表现。错别字在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如水果摊前竖着“水菓点心”的牌子,把“果”写成“菓”。拐角的墙上写着“此处严禁伋垃圾”,“包子铺”写成“苞子铺”,“由于本店大折迁,商品一律狂甩销售”的“拆”写成“折”。“沙地西瓜,甜密密”,摊主本想摆摆文,可没想到反而弄巧成拙,把“蜜”写成“密”,成为笑柄。
6 、音同音近字、形近字的滥用
由于不少人操作电脑采用拼音输入法,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同音字致误现象,虽然字音相同相近,但是字义毫不相干。例如:“巴特尔随后回到中国旅行他在中国队和新疆队的义务。”把“旅行” 当作“ 履行”。 “在相关路口设志告示牌”把“设志” 当作“设置”。 有些字不仅字音相同相近,字义也有相近之处,极易混淆。例如:“ 位于广州东郊的广深高速、环城高速路交汇处。”“这段时间的阴雨天气频繁……与江淮一带冷暖气团频繁交会有关。”“交汇”“交会”均指“会合”“相交”,但二者用法有别,据《现代汉语词典》,“交会”指一般的会合,如“铁路交会”;而“交汇”则专指“(水流,气流等)聚集到一起”,如“长江口咸水淡水交汇”。所以,以上两例用法颠倒。有些字虽然字音相同相近,但字义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反。一旦用错,则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这一类特别需要注意。例如:“在自己禁区防守时,切记犯规。”把“记”当作“忌” ,错误极深。
汉字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不仅字数繁多,形体尤为复杂,所谓“鲁鱼亥豕”,差之毫厘则可能失之千里。在常见别字中,形近字亦较常见。有的字形相近,字音字义都不同,有的字形字音皆近,字义不同,有的字形字音皆近,字义相近易混。例如:“灸热的情感,温馨的陪护。”把“灸”当作“炙”,“炙”的本义是烤熟肉食,“炙热”乃炽热之义,修饰情感,语甚贴切;而“灸”是中医的一种疗法,汉语中亦无“灸热”一词。“假日孩子不能脱僵。”把“僵”当作“缰”,以缰绳作比,说明假期中孩子不能失去控制。“将《石头记》中240首诗词歌赋和21幅对联按章回顺序排列刻在了9块石块上。”把“幅”当作“副”。“幅”“副”二字均可作量词,但有细微区别:“幅”主要用于图画、布帛等,如“一幅画”“两幅布”;而“副”主要用于成组成套的东西,也用于面部表情、态度等,如“一副手套”“一副笑脸”。对联是成对的,当然应当用“副”。
三、产生不规范用字的原因
产生社会用字混乱、众多不规范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意识不强
首先是遵法意识不强。对国家颁布的《语言文字法》,不学习,不了解,不掌握,或不闻不问,或不屑一顾,或视若无睹,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有的不知道不规范用字是违反国家有关法律的,有的不在乎用字行为是遵法还是违法,有的明知故犯,明知写繁体字不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规定,为追求时尚或“标新立异”,也非写不可。其次,对文字重要性的认识不深。虽然知道文字是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但不能把运用规范文字提高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的高度来认识,不能自觉的约束和规范自己的用字行为。如上述的“某台學院”,就没有把规范用字提升到体现高等学府文化底蕴和文明程度去认识、去纠正。第三,规范用字的意识淡薄,有的不在意,信“手”开河,有的无所谓,对不规范用字听之任之。这是导致社会用字混乱、不规范的首要原因。
2、素质不高
有的很想写规范字,但由于知识功底浅,文化素质低,又缺乏正字法知识,自己写错了也不知道。这是导致用字不规范的直接原因。
3、基础不牢
学校是传播知识的主要阵地。特别是中小学用字规范化,是社会用字规范化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目前一些中小学在标语用字、校训用字、板报用字以及板书用字、作业批改用字、公文用字等方面,不规范的问题相当突出,繁体字、异体字、错别字等比比皆是。校园不规范用字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这是导致社会用字不规范的重要原因。
4、监管不力
不少基层政府对语言文字工作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支持不力。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虽然形式上存在,担忧的履职不到位。抓语言文字工作常常是讲在会上,写在文上,“纸上谈兵”,缺乏日常的监督、检查。工商、城管等部门对招牌、广告的规范用字把关不严,监管不力。从而导致了语言文字工作“硬度”不够,处于“软件”地位。
5、现代科技方面的原因
科技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复印机等现代排版、印刷机器的普及,也在客观上为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的泛滥提供了一定的土壤。计算机使得繁简字之间的处理时间差明显缩小。在人们的汉字规范化意识淡薄时,采用什么汉字体式,往往在于制作者一念之间。总之,近年来社会用字中的混乱现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汉民族在经历了内忧外患、自我内耗后,在走向开放、走向统一、走向富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转折时期,自我文化欣赏和急功近利等驳杂心态的反映,也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迅速变革发展时期,国民语言文字规范意识需要增强,语文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法制亟待完善等复杂情形的反映。
四、 治理不规范用字的对策
要解决当前社会用字不规范的问题,首先,要找出根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其次,我们作为学校教师要加强汉字教学,使学生对所使用的汉字有较深刻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来消除当前社会用字不规范的现象。
1、增强全民意识
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强化全民规范用字意识,是治理当前社会用字混乱、不规范问题的首要任务。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语言文字法》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人们规范用字的思想意识。一靠政府指令。各级政府要像抓教育一样抓语言文字工作,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意识和责任,指令其行政作为。二靠舆论指导。媒体、文化部门等要把规范文字工作列入宣传内容,形成强大舆论,引起人们重视。三靠环境熏陶。利用标语、警示牌、宣传栏等形式,广而告之,努力营造规范用字的社会环境,潜移默化地增强公民规范用字意识。
2、从娃娃抓起
《教育部、国家语委过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指出:“推动全社会用语用字的规范化,基础在教育。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具备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能力,并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得到巩固和提高。折对于充分发挥教育对全社会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实现2010年普通话在全国初步普及、汉字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中小学生的文字规范化意识强,文字知识基础扎实,难么社会文字规范化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反正,中小学生的用字规范化搞不好,想解决社会用字混乱现象,显然是事倍功半。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汉字不规范问题,抓基础教育是本,治理社会用字是标。目前,中小学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从实现文字规范化的要求来说,还很不足。对此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要从中小学语文的教材,大纲,考试制度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切实抓好实现汉字规范的这个本,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抓好中小学生的规范用字工作。据新浪网介绍,南京、苏州、福州等一些城市规范用字,从小抓起,组织中小学生到社区开展“规范用字和错别字大搜索”活动,不仅使学生受到了教育,而且也引起居民对规范用字的关注。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借鉴成功经验,努力探索规范用字从小抓起的新办法、新途径,真正把规范用字的基础夯实。
3、规范学校用字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学校对治理社会不规范用字,责无旁贷,举足轻重,是做好汉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要把普及普通话、用字规范化列入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目标按期实现”。“切实采取措施,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要求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有关课程标准、纳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和常规管理,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中”。尤其是要抓好师范院校的规范用字。因为师范院校是教师的摇篮,加强师范院校汉字规范化建设,是保证其他学校汉字规范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教师的字,往往对学生有巨大的示范作用。抓好一个教师就可以带动一大批学生共同提高。加强学校汉字规范化工作,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常抓不懈。第二,要采取有力措施,规范校园用字、教学用字、公文用字等,努力创造规范用字的良好环境,大力营造用规范字光荣、写不规范字耻辱的氛围。第三,建立健全汉字规范化建设的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师生的用字行为。第四,加强学校用字规范化工作的检查评估。要将这项工作纳入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教育督导、检查、评估的一项内容,切实抓好。
4、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对汉字规范化建设的监管,是治理社会用字混乱、不规范现象,促进汉字规范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把汉字规范化监管工作抓实抓好。加强监管工作,一是政府要作为,主要部门要履职,相关部门要配合。一些城市以政府名义下文,采取强制性措施,治理社会用字混乱、不规范现象。这种办法是值得提倡的。二是健全文字工作队伍,强化各级语言文字委员会的工作,加大文化部门的监管力度,实行区域、系统责任制。明确区域文字监管员,基层文字联络员,形成文字监管工作网络。三是信赏必罚。建立文字工作激励体制,健全汉字规范奖励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问责制。公共场所使用的汉字,如出现大的失误,要追究其政府或语言文字主管部门责任人的责任;企业名称、商品名称及广告的用语用字不规范的,要追究工商、或城管人员的责任。新闻、媒体、出版等部门用字不规范的,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通过问责,真正发挥监管作用。
总之,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规范化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时代性、学术性、应用性、改革性的任务,需要综合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的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 1986
[2] 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1955
[3] 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
[4]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
[5]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部、商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 关于企业、商店的牌匾、商品包装、广告等正确使用汉字和汉语拼音的若干规定.1987
[6]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2002
[7]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 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1998
[8] 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1992
[9] 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2004
[10]顾小凤.汉字规范百家谈.2004
[11]吉常宏.简化汉字的回顾与设想.2004
[12]高更生.现行汉字规范问题.2002
[1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2004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 00:42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
                      白山市六道江镇胜利小学 张欢
摘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特别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受到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的影响。教师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没有形成较系统和全面的阅读教学技巧,与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及对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培养。我通过学校组织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慢慢的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技巧的重要性,并总结出一些对语文阅读教学粗浅的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  学生的主体意识  全面的阅读教学法
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覆盖的社会,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已成为阅读教学的重大问题。然而,小学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学的全面性和丰富性,决定了阅读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教学形式的多变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独立解决问题或获取新知识、新思路都是一种极大的进步。拥有了有效的阅读教学技巧,还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所谓有效的教学技巧,指的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拥有较全面系统的阅读教学技巧, 学生在教师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的组织、引导下,使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话、说话及作文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情操的教学技巧。每个人都不可能概括有效的阅读教学技巧,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研究发现及结合他人的发现和创新,才可能形成系统的阅读教学技巧。
这种进步的阅读教学技巧,将会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必需品”,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乐于学习。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存在的问题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把老师当作知识的传授者,把学生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它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就是一种任务,老师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强制的扔给学生,固定学生的思维、固定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形成奴隶性,不会自己去思考问题,形成没有老师的带领就不会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往往都是老师自己在学习,没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将自己的理解强行的压制给学生,问题的答案必须以老师的为准,使学生经常保持在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的独立性和想象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所以导致现在的学生不会自己学习,有依赖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很差。如果想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首先就要更换教师以往的阅读教学观念,如果没有更换教师的教学观念,那么良好的阅读教学技巧只是说说而已,没有得到实践。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都不会得到发展。
  2、解决的方法
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最关键的就是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把学生当作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导的作用。所谓的就是教师必须放下“身价”,和学生一起学习,而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那样只会使学生厌烦阅读学习,感觉阅读学习的枯燥、无味,慢慢的使学生对阅读学习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所以一定要积极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发现问题,自己尝试的去解决问题,自己去领悟,让学生慢慢的在阅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认可自己,增强自己的信心,让学生觉得离开老师也是可以的,承认自己的能力,这样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如果想解决问题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试着去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这里的“新”,不仅指新观点、新思路、新思想、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也指新发展。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揭示新的原理、发现新的方法,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的探索研究、大胆的尝试新的方法、新的思路,然后结合前人揭示的原理和发现的方法应用在不同的问题上。在这样不断的发现学习过程中,一定会解决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阅读教学才会得到新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具备的教学技巧
   1、具有魅力的语言风格
    在人类的交往中,大多数人都喜欢别人用赞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用赞赏的语言夸赞自己,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学生渴望老师认可自己。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评价儿童的学习活动及其成果时,把他们评定为勤奋的或懒惰的,聪明的或愚笨的,讨人喜欢的或令人讨厌的,是优等生、中等生或是差等生。这实质上是对学生的个性、个性发展的一种限定。因此,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对学生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当其分,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运用风格化的语言进行阅读教学,将会吸引儿童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会成为学生迅速感知的因素。教师的语言魅力将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很快地把学生带入文本,较好的理解课文,挖掘文章的深层次含义。教师一定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集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达到感情上的融洽,心灵上的沟通。如教师在课堂上一定多用“我们一起学习,好吗?”“请你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学习成果。”“XX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我知道你能行!”“我很想听听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好吗?”“我们大家都相信你,你能行!”等等。这样的语言常常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一定要及时的鼓励和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能行!”“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勇敢!”······把这样一句句赞赏的语言送入学生的耳畔,流入学生的心田,给他们亲切感,学生就会很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但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进行及时的引导,这样学生才会健康、全面的发展。另外,要给学生创设美好的情境,把“微笑”带入课堂,使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使学生不惧怕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老师,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爱,这样就会使阅读教学变得轻松、愉快。
2、教学设计的创新
教师的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能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而我认为在阅读教学设计的创新中应该有以下几点为基础:
1)加强直观、大胆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使人类社会的希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有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实物、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如《画杨桃》一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拿实物进行教学,可以将杨桃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在不同的角度观察进行绘画,让同学们自己领悟出文章的主旨,使同学们明白自己没有实践时不要轻易定下结论,不同角度观察杨桃画出的形状是不一样 的,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对待,尊重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这样使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文章主要思想。
2)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很多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课文中所反映的事物有的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经常接触到的,稍加联系一下生活实际,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但是有些课文中的事物是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很难接触到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同学们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大胆的想象,使同学们融入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解决难题。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法是很重要的。
3)读透文章、联系全文。在实施阅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朗读,一定要让学生能正确的朗读课文,朗读训练一定要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因为有些抽象的词语是超出小学生理解范畴的。如一文老师在指教《伯牙绝弦》一文时,她的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就是朗读,首先,同学自己读、同桌互相读、点名读、同学推荐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起到只会指挥棒的作用,及时纠正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然后,老师配乐范读,在这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断句及轻重音。最后,老师将没有标点的古文出示在大屏幕上,点名读,分角色读。整个过程中老师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语感,学会断句,这样同学们很容易的就理解了文章。甚至同学们可以在当堂课上将整篇古文背诵下来。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朗读。如果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遇到很难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一定要让同学们学会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4)避免统一、鼓励求异。古人云“学则生疑,有疑才有思。”
有思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统一”的东西太多,字词的理解,要以字典为准;提炼中心,要以教参为准;回答问题要以教师的教案为准等等。学生回答问题,如果和老师心目中的答案不符,就全部属于错误答案,这样严重的打消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际就是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领悟、独立感受的自由,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这样学生对老师会产生极大的依赖性,会使学生越来越不相信自己,遇到困难就会退缩。所以我们一定要允许求异,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学有所用。
5)鼓励观察、促进联想。观察是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因素。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的事物,会产生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充分的发挥联想,在观察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会自己去解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最喜欢幻想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的利用儿童的先天因素,允许同学们大胆的想象、憧憬,这样正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所以这样不仅可以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学生作文能力差,教师找不出真正的原因。其实和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学会了组织语言、学会了想象,那么在完成作文时学生就会有东西可写。所以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及语言的组织能力。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技巧
1、课堂的组织形式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而有的需要讨论的,教师安排的都是同桌为讨论组或前后桌四人为讨论组。而我曾看到一文老师在指教《桂林山水》时,由题眼“甲天下”引出“山的奇、秀、险,水的清、静、绿。”时,老师允许学生自由组合学习组,分别学习桂林山水的秀美。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却活而不乱。学生学的有趣、生动,学有所得。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所学文章的构思来对课堂形式进行安排,这样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学习与记忆。教师一定要根据文章将课堂组织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提问的技巧
1)提问要有“度”。一定要兼顾中差等生,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会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2)要平等对话。教师不要高高在上和学生有距离感,运用亲切的语言进行提问,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多一点自己思考时间,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
3)提问要注意“量”。不要整堂课都是“问题”的课堂,要适量,这样学生会轻松的完成整节课的学习任务。
3、板书设计的技巧
一堂有创意的课,始于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的精心构思,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别致的教学方案。
其中,作为教学内容浓缩的板书设计师十分关键的,如果想使板书设计新颖独特,教师必须挖掘文章的整体构思和文章的主旨。以图分析文章,将文章的内容用线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使同学们更加直观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南辕北辙》一文时,教师用箭头和文字将文章主旨表达出来,两个反方向的箭头分别表示行走正确的方向和错误的方向。两个箭头中间用一个太行山来连接,因为是从太行上出发要到楚国去。用简易的图来让同学们明白,做事情一定要明确方向,及时听取朋友的意见和建议,无论你的条件有多优越,如果方向错了,你将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这样运用箭头和文字清晰的将文章的主旨呈现给大家。所以说线条的连接,可以使板书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才可以包含如此众多的信息量。
4.作业设计的技巧
    传统的作业形式都是统一化的,以前的作业形式都是抄写生字、组词、读书等。这样的作业有它一定的强化作用。但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影响学习的效果。如在听《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指教老师让学生自己来为自己设计作业,有的学生是创编童话故事;有的是续写这个童话;有的是写一写我想对她说的话,有的假设小女孩丢掉鞋以后,虽然很怕挨爸爸的打,但还是回家了。如果是这样在小女孩身上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等问题。还让同桌互相布置作业,这样多形式的作业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本身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不通层次学生的发展。
    进步的阅读教学技巧是整个教学的灵魂,是语文教学进步的动力,关于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贯彻实施。如上几点只是我一些不成熟的认识,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的研究是教师们不懈努力的方向,是教师们的共同追求。
      
1、《教育论》(英)斯宾塞《教育论》HerbertSpencer1820--1903),胡毅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2、《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 00:43
论态势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技巧
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      邹晓薇
内容摘要    教师态势语作为一种非言语交际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效果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学效果。因此,为保证教学质量,创设互动课堂,教师应加强态势语表达技巧,提高态势语表达水平。
  关键词    非语言因素 态势语  课堂言语交际  语文教学
什么是态势语?所谓态势语,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用身体动作表达情感、交流信息、说明意向的情感交流手段。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说:“人的感情表达由三个方面组成:55%的体态,38%的声调,7%的语气语调。”由此可以看出,态势语在信息传递当中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还多得多。
教师的态势语是指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身体部位的变化 ,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非语言形式,是教师必须具备的除口头语和书面语之外的一种特殊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最大的幸福与快乐就在于与学生的交
往,因为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话,你的眼神,甚至你的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这一切都会深深的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在与学生交流交往活动中,通过体态语可以完成自己对“为人师表”这一形象的塑造。如果运用得体,对于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案,对教师课堂态势运用的技巧作一探讨。
一、表情丰富有感染力
表情语是态势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把各种复杂变化的情感信息最充分、最迅速、最敏捷地反映出来。罗曼.罗兰说过:“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出的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课堂上,学生听课时总是认真注视教师的面部,教师的表情语对学生直接获取教师的情感信息很重要。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运用得体的眼神,会使学生自觉地融人到教师的授课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表情语主要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等。注重师生眼神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同的眼神也融人了老师不同的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眼神主要包括环视、注视、怒视等。不同的情境应使用不同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满面春风显高兴,面若冰霜显冷傲,愁眉苦脸显烦恼,苦丧着脸显伤心,瞠目结舌显惊讶,双目圆瞪显生气。并且,教师表情语的使用应真正发自内心,让真挚的情感自然流露在脸上,使得学生能获取准确的信息。有血有肉有情趣的老师才会深得学生的爱戴。
例如《小珊迪》一课中,珊迪临死前听了“我”答应照顾小利比的回答后,“目不转睛地看着我”。这“目不转睛”的表情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托付、一种信任、一种感激。而后“突然”话锋一转,“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伴随着老师朗诵时令人窒息的语调,学生的情绪随着文章进入高潮。此时教师沉默片刻,显出悲痛难抑的表情。这短暂的停顿,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时又燃一把火。这伴着教师复杂表情的“空白”,更激起了学生太多的联想——对珊迪美好品质的赞美,对资本主义罪恶的认识,全都定格在这“空白”里,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如讲董存瑞炸碉堡一节时,教师应昂首挺胸,表现出一种刚毅;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应融入悲伤、催人泪下的感受,眼神中自然流露出一种怜悯之情;在讲述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时,应流露出自豪的眼神,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发出“我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表现出真实的感情色彩和极强的感染力。
二、手势要恰当、准确
在态势语中,手势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手势运用要恰当准确,既不能不伦不类,画虎类狗,或摇摆不定,也不能不讲分寸,过于夸张,而应恰当、准确地运用,使其和授课的内容相一致,必须明确打手势的目的是为了配合授课的内容。课堂上的手势既不可过多过乱,给人以心烦意乱的感觉,又不可不动,给人以呆板木讷的印象。手势语和有声语的表述必须协调一致,做到恰当准确,如果两者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口中讲的是一套,手势语“讲”的是一套,势必会引起学生思维的紊乱。陶行知先生说:“演讲如能使聋子看得懂,则演讲之技精亦。”教学不同于演讲,但在手势运用上却是一致的。在有经验教师的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时而以自然大方、平静安详的姿势作一般性讲述,时而以柔和舒展的手势表现诗情画意,时而以急剧的挥拳表现满腔义愤和无情鞭挞,而每一个动作的运用,都是与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情感恰当准确地融合在一起而传达给学生的。如教学《枫桥夜泊》时,可以如此施教:朗读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老师的右手手掌自然张开,掌心向下,手平移并轻轻点动以显现“月落乌啼”之状;然后划一弧形,以形象展示“霜满天”的景致。“江枫渔火对愁眠”——老师手掌先半开,掌心向上,先从近往远划,体现“江枫渔火”位置的变化,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朗读到“对愁眠”时,则轻收手掌于胸前。“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读到“夜半钟声”时,老师的手略靠近右耳,轻柔点动,好像品味夜空里清扬悠越的钟声;然后随诵读声,手从远处划至胸前,以示“到客船”。这些手势语的特点是:切合诗的意境,简洁,但不失形象生动;切合诗的韵律,轻柔,但富有鲜明的节奏感。配合朗读,成功再现了诗中凄清落寞的气氛,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总的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手势具有命令、强调、启发、暗示的作用,其形式也是千变万化。比如,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或在黑板上做练习时,教师应手掌向上,臂微屈,示意某位学生,这样显得诚恳、谦逊,学生会觉得得到了信任。遇到学生抢答问题时,可掌心向前,四指并拢向前推出,暗示学生停止发言。当学生对问题做出圆满回答时,教师不要吝啬竖起大拇指,伴以笑脸,以示赞许、钦佩。要求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时,可掌心向内用食指向太阳穴环绕几周,伴以鼓励的目光,便会暗示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考。一般情况下,教师尽可能避免掌心向下用食指直指学生,更忌用手指敲击桌面,这样学生只会感到教师的强制性,产生压抑感。手势语的命令、强调、启发、暗示作用,都应当以恰当、准确的运用方法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该迅速有力的就不能缓慢软绵,需要恰当指出关键句子的就不能一动不动,应该柔援舒展的就不能匆匆收势。
三、教师应不断美化自己的态势语
李俊教授在他的《态势语言论略》中曾说道:“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地研究和使用态势语言,用自己得体的态势语言,去完善自己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导师形象,去传道、去授业、去解惑,去身体力行地教化学生,使他们一个个都成为栋梁之才。” 教师应当善于检点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不对或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正,因为教师的举止言行都处在学生的严格监督之中。正如加里宁所说:“一个教师必须好好地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受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出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所以,教师在运用态势语与学生交流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并通过一定的语言表达,不断提高自己对态势语的审美能力。教师的态势语必须给学生以愉悦的感受,应多用于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教师的言行常常被学生引以为榜样,扮演着学生灵魂塑造着的角色,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用有美感的言行来熏陶学生。爱迪生说过:“最能打动心灵的还是美。”小学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看作特殊的艺术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用内在美的心灵和外显的教学体态美去拨动学生美的心灵,塑造儿童美的心灵。“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是以全部行为和整个个性来影响学生的,积极的影响如此,消极的影响也如此。因此,教师为人师表,衣着、身势皆要端庄大方,不要将一些奇怪的、粗鲁的、不雅的动作带入学校。教师有美感的态势语能使学生产生敬意、情绪坦然、心情舒畅。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亲密的、和谐的。教师亲切、优美的姿态动作,与学生拉近距离的各种体态暗示,都能使学生体验到自然、和谐、亲密的气氛,感受到努力进取的精神力量,使学生乐于接近教师,亲近教师,听取教师的教诲。
四、注重态势语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各种态势语的综合运用。设置具体场景,教师对态势语的综合运用应从掌握局部动作开始,逐渐到整体综合运用,并做到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的态势语。手势语、身势语和面部表情的和谐统一的运用,既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主题,让学生易于把握教材,又能构成教师独特的教态美,使学生在课堂中受到美的熏陶,启发思维。语文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场所,是一个特殊的环境。课堂教学以交际活动为主,在不同的情景中,师生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交际。呆板、毫无生气的交际会使学生逐渐产生厌倦情绪。如果师生用不同的态势语来辅助言语交际,或微笑、或耸肩、或仰面、或摊手……课堂交际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课堂交际中,体态语言可以让表演绘声绘色,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它的作用不是单纯用口头语言表达所能表现出来的。
总之,每一位教师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态势语言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这样说,在正常的情况下,没有态势语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几乎是不存在的。用形式多样的态势语进行语文教学,形象直观、兴趣强、领会易懂,学生乐于接受,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穷的生机。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对语文教学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语言学概论》李宇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②课堂教学艺术》谌蓊才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③教师体态语言艺术》庄锦英、李振林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
④《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 00:45
基于EPAS启示的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服务体系的
构建与实施
刘 婕   龙文希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海南  海口  571100)
摘要:考试评价历来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长期以来我们关注其导向功能,忽略了其强大的服务功能。在我国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今天,EPAS项目对考试评价服务功能的开发启示我们:应立足高师语文教育的专业主体,去构建符合专业培养和发展规律的考试评价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服务功能,去全面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职业情意,发挥其学习能动性,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服务;教师教育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教师职业专业化,由最初追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和权利转向了20世纪80年代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把教师视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化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1]。在我国,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认定、教师资格认证以及幼小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制定等一系列教师专业化制度措施的颁布实施,迫使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从传统的学术本位转向专业本位,从课程建设、师资力量、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实施改革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师、教材以及二者对学生影响的实施过程上,作为学习活动三要素之一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功能普遍被忽略。
考试评价具有诊断、测量、导向、激励、鉴定、引导等多项功能,是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有效手段。然而在我国高校考试评价长期被用作毕业鉴定手段,其功能被单一化、简单化、片面化,甚至形式化。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把“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当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如何改革现行考试评价体系,使之与课程改革、师资改革、管理改革形成合力,全面提高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师培养水平高学历化、职业专业化、来源多元化、教育一体化、培养院校综合化和培养模式实践化趋势下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
美国ACT公司开发的教育计划和评价系统(简称EPAS)虽然是面向中学8-12年级学生的连续的学业成就评价、课程和职业规划指导体系,但其“为了学习的考试评价”服务理念和实践经验为我们带来了启迪。借鉴他的成功,我们将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服务体系定义为:以语文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有效结合考试、评价两种手段,为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专业发展,为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而服务的新型的教育教学管理运行系统,主要包括:考试评价服务的对象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标准体系、运行体系、理论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等。   
一、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服务体系的构建
1. 对象、目标体系
基于教师培养一体化策略以及现阶段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形成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培养及资格认证体系要求,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服务的对象、目标体系构建如下:
服务对象
服务目标
学生
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并选择将要从事职业领域中的专业岗位
帮助学生依据专业标准制定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
帮助学生依据个人差异调整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
激发自主性,帮助学生获得专业岗位所需的基本资格
增强实践性,帮助学生掌握初级专业知识技能,理性就业
促进教师立足学生专业需要,做好课程学术性与专业性的有机融合
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以满足学生岗位需求
促进教师双师型职业发展,提高职业能力以适应自身岗位要求
高校
服务高校从课程、专业等方面对新生进行合理安置
服务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动态监控
服务高校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多元评价,切实提高就业率
服务高校建设发展,为高校打造高素质的双师队伍
用人
单位
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提供订单式培养
根据用人单位的不同性质,提供差别培养
呈现学生专业发展过程,为用人单位择才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
通过高素质双师队伍的建设,为用人单位师资培养、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支持
2. 标准体系
发挥考试评价多项功能的前提是具有统一、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我国目前获得普遍认同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这些标准“在面对全体教师时,固然有其价值所在,特别是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呈现出的胜任特征也往往具有通约性,但教师在从事学科教学时表现出的不可通约特征并不比之更少[2]”,因此还需要建立具有学科性别特征的学科教学胜任力上更为细化、更具有操作性的学科教师专业标准。   
从语文学科来说,其标准体系共有5层:基础层——《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第二层——表征学科性别特征的语文教师专业标准;第三层:表征语文学科内容特点的语文教师五大领域教学专业标准;第
四层:表征语文学习各学段教学特征的语文教师五大领域各学段专业标准;第五层:表征同一教学内容不同节点的语文教师各学段五大领域节点教学专业标准。
以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标准为例,其体系构成如下:
教学
研究

教学
实施
学段

教学
设计

教材
解读

学科
知识





语文教师各学段五大领域节点教学专业标准





第一
学段

第三
学段

第二
学段





语文教师五大领域各学段教学专业标准





综合
学习

口语
交际
教学

习作
教学

阅读
教学

识字写字(汉语拼音)教学





语文教师五大领域教学专业标准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标准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3. 内容体系
考试与评价是高师语文教育专业开展服务的主要手段,从内容上说包括适应度测评系统与胜任力测评系统。
适应度测评是对学生是否适合从事语文教师职业展开的系列诊断性评价,具有职业岗位选择、专业发展规划、学习计划制定调整等服务功能,主要针对学科知识、专业能力、兴趣性格、专业情意四个方面实施适应度测评。学生的职业认可、岗位认定、专业认识是随着学习实践推进逐步具体、丰富、明朗的过程,对这四个方面的测评应该分阶段多回合实施,具体如下:
继续学习,做好职业规划、学习计划、课程安排




职业岗位定位

职业岗位定位

职业岗位定位

选择新专业

语文教育专业

新生报到后

大一第一期末

大一第二期末

大二第一期末

   
评价
建议

学生

考试
问卷

         
调整学习计划、做好专业发展规划,继续学习



    其中大一第一学期末进行的职业岗位定位为中学、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方向定位,大一第二学期末进行的是城市、农村语文教师岗位定位,大二第一学期末进行的是小学低、中、高年级语文教师、中学高、初中教师岗位定位。
胜任力测评是对学生能否胜任自己定位的语文教师岗位工作进行测评,依据专业培养过程又分:节点测评、阶段测评、综合测评三种,是在专业学习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它与适应度测评是交集的关系,其节点、阶段、综合测评可以作为适应度测评中诊断性评价的一部分予以运用。但适应度测评还涉及对“将学”的诊断,而胜任力测评是对“已学”的检验。假设学生选定的岗位是农村小学低段语文教师,那么胜任力测评具体包括:
综合测评

阶段测评

节点测评

综合

单篇
教学

单韵母教学




声母教学



汉语拼音教学



单元
教学

复韵母教学



鼻韵母教学



同类课
教学



集中识字教学



识字写字教学




随文识字教学

不同学期教学



阅读课文教学

故事教学

童话            神话              寓言          人物



独立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

诗歌教学

儿歌                                    古诗



特殊课文教学



同类课文教学

散文教学

写景            状物              民俗          风情



一年级写话教学

随文练笔教学




写话教学

看图写话教学



二年级写话教学

日记想象教学



一年级口语交际

日常生活礼仪用语




口语交际教学

简单情境对话指导



二年级口语交际



复杂情境对话指导



一年级综合性学习习

以课文为中心的练习




综合性学习

以单元主题为中心的



二年级综合性学习

以社会生活为话题的




    节点测评采用“纸上谈兵”方式,以说课或方案设计形式进行,阶段测评利用微格教室进行虚拟教学或模拟教学测评,综合测评则结合教育教学实习,采用真实情境内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测评大小项均涉及学科知识、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研究五方面的检测评价。
二、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服务体系的实施
1.运行体系
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服务体系的运行模型如下:
⑦提供学生就业推荐表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①成立语文教育      ②制定系列教师专业标准
      团队               建立试题库                    选择职业

                                                          确定专业

学校               教师  考试评价服务 学生 ③  岗位定位   用人单位
                                                   发展规划
                  ④组建导师团队                 学习计划     
                     成立导师工作室                     调整转换      

                                                      

                 组建学习共同体
               
                                             ⑧提供订单、差别培养
1.管理体系
2.1构建新型学生管理模式
   高师语文教育专业对学生通常采用辅导员首任制的班级管理模式,即把同一年招入的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按名额、地域等划分成几个教学班级,为学生建立学号,由辅导员负责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监管。学生依据学校按学期年度设置好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并于期末参加所学课程考试,通过者获得学分,累积学分毕业,未通过者则参加多次补考通过后毕业。其优势是便于整齐划一地进行管理,其劣势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过程中,盲目地进行专业学习,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习效率较低。
考试评价服务体系实施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他们清楚专业标准、了解自己的现状,并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岗位定位、学习计划,势必造成同一班级不同学生学习进度、课程选修等多方面的不同,整齐划一的班级管理模式必然被打破。因此需要构建新型学生管理模式。
考试评价服务体系中学生的管理主要采用导师首任制的成长档案袋+学习共同体管理模式。即在保留班级建制的情况下,学生根据岗位定位组建学习共同体,负责该岗位培养的教师担任导师,对共同体内学生负责。学生调整学习计划需在不同学习共同体内流动,原任导师将其学习流动情况记录在成长档案袋上,推荐给新任导师接收。学校依据以学号为基础的成长档案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监管。毕业前夕,学校依据成长档案袋对学生做出毕业鉴定,并根据学生的岗位志愿提供就业推荐表。
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历次适应度测评、胜任力测评记录,学生的职业规划、专业发展规划、学习计划、课程安排,学生职业选择、专业转换、岗位定位、学习调整、共同体流动申请表,导师审核推荐表,实习鉴定,毕业鉴定表,以及参与社团、志愿者等活动,获奖和惩罚记录等。
学习共同体突破班级年级局限,主要依据语文教学学段进行划分,同类共同体又可依据学习节点划分出若干分支,以便学生选择。
2.2改变现行教学考试模式
第一,在现行语文教育团队内按学段组建导师团队,成立导师工作室,以导师工作室为基地,开展教学教研活动,进而辐射到基地学校,以致全省各中小学。
第二,打破现行按学期、年度设置课程的模式,不同岗位课程实施平行开课,同岗位课程实施梯度开课,服务学生学习需要。
第三,改变考试补考方式,建立试题库,对于胜任力测评不合格的学生要求其重修,并在一学期内安排多次考试,通过考试评价检测学生学习不足,促进其发展。除节点测评采用纸笔考试外,阶段测评、综合测评皆借助视频进行演习、实战性考核,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依据标准做到每次考试导师必有评价建议,已达到用考试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的。
第三,依据导师测评记录、共同体发展情况,辅之以教学研究情况,对教师教育教学进行管理。改变教师管理“只督不导”的现状。
2.保障体系
为保证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体系的良性运行,需从硬件——物、软件——人上对其进行保障。
除良好的管理体系外,软件保障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整个考试评价服务体系中课程的实践性大大增强,迫切需要一支既能适应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具有一定行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高效教师队伍,去研制符合我国语文基础教育实情的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前瞻性的系列语文教师标准,建立学术性与专业性相融合的等值试题库确保学生多次测试难易程度稳定具有可比性,对学生的学习共同体进行专业指导提出专业建议胜任导师职责,开设实施多项目分梯度平行课程,对学生职业岗位适应度、胜任力做出专业测评等等。可以说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双师型教师是核心因素。如何将各学科教师从长期的学术研究中走出来关注语文教育教学知识技能需要,加入语文教育团队,从而打造庞大的导师团队,是保障体系顺利运行的关键。
微格教室、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是硬件保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当课程前移至语文真实课堂,学术性与专业性结合就不仅是与专业理论的结合,更是与专业实践的结合。体系中的考试评价除部分节点测评外,从说课到虚拟、模拟试讲到现场观摩临床实践都需要微格教室、教学实习基地的真实情境的提供与创设。能否大力建设充分运用实习基地微格教室是考试评价体系平稳运行的坚实后盾。此外,还需开发一整套依据标准的计算机考试评价系统,对学生成长档案进行数据库管理等等。
    总之,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在理念上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对考试评价研究的新动态,并与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紧密相结合,以“为了发展的考试评价”为核心理念,力求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多项功能特别是服务功能,以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意识,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我国高师语文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天宝 王攀峰.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基本走向[J].www.edu.cn, 2002.1.22.
【2】靳彤.学科教学胜任模型的理论建构(一)——以新入职语文教师为例[J].语文建设,2013(1)
How to Construct and Implement the Examination and Assessment System of Chinese Teaching Specialty in Normal Schools Based on the Inspiration of the EPAS
LIU Jie ,  LONG Wen-xi
(Chinese Department, QiongTai Teachers College, Haikou 571127, China)
Abstract: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has always been take as a wind vane for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We focus on it’s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functions and lose sight of it’s service function. Today,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ng and teaching. EPAS, which
explore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can give us some enlightenment:only by basting on the Chinese Normal Schools’ Teaching Specialty itselves,and by constructing a service system of educational examination and assessment that is up to the law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can we give full play of it’s service function to strengthen  students’  subjective and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ir subjectivity,in ord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ng and teaching fundamentally.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Specialty; Examination and assessment; Service;Teacher education


项目基金: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校级课题,《基于EPAS启示的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项目编号:qtky201207
作者简介:刘婕(1975— ),女,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龙文希(1962—),男,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 00:45
基于EPAS启示的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服务体系的
构建与实施
刘 婕   龙文希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海南  海口  571100)
摘要:考试评价历来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长期以来我们关注其导向功能,忽略了其强大的服务功能。在我国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今天,EPAS项目对考试评价服务功能的开发启示我们:应立足高师语文教育的专业主体,去构建符合专业培养和发展规律的考试评价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服务功能,去全面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职业情意,发挥其学习能动性,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服务;教师教育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教师职业专业化,由最初追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和权利转向了20世纪80年代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把教师视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化目标是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1]。在我国,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认定、教师资格认证以及幼小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制定等一系列教师专业化制度措施的颁布实施,迫使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从传统的学术本位转向专业本位,从课程建设、师资力量、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实施改革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师、教材以及二者对学生影响的实施过程上,作为学习活动三要素之一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功能普遍被忽略。
考试评价具有诊断、测量、导向、激励、鉴定、引导等多项功能,是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有效手段。然而在我国高校考试评价长期被用作毕业鉴定手段,其功能被单一化、简单化、片面化,甚至形式化。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把“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当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如何改革现行考试评价体系,使之与课程改革、师资改革、管理改革形成合力,全面提高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师培养水平高学历化、职业专业化、来源多元化、教育一体化、培养院校综合化和培养模式实践化趋势下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
美国ACT公司开发的教育计划和评价系统(简称EPAS)虽然是面向中学8-12年级学生的连续的学业成就评价、课程和职业规划指导体系,但其“为了学习的考试评价”服务理念和实践经验为我们带来了启迪。借鉴他的成功,我们将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服务体系定义为:以语文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有效结合考试、评价两种手段,为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专业发展,为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而服务的新型的教育教学管理运行系统,主要包括:考试评价服务的对象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标准体系、运行体系、理论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等。   
一、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服务体系的构建
1. 对象、目标体系
基于教师培养一体化策略以及现阶段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形成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培养及资格认证体系要求,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服务的对象、目标体系构建如下:
服务对象
服务目标
学生
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并选择将要从事职业领域中的专业岗位
帮助学生依据专业标准制定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
帮助学生依据个人差异调整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
激发自主性,帮助学生获得专业岗位所需的基本资格
增强实践性,帮助学生掌握初级专业知识技能,理性就业
促进教师立足学生专业需要,做好课程学术性与专业性的有机融合
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以满足学生岗位需求
促进教师双师型职业发展,提高职业能力以适应自身岗位要求
高校
服务高校从课程、专业等方面对新生进行合理安置
服务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动态监控
服务高校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多元评价,切实提高就业率
服务高校建设发展,为高校打造高素质的双师队伍
用人
单位
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提供订单式培养
根据用人单位的不同性质,提供差别培养
呈现学生专业发展过程,为用人单位择才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
通过高素质双师队伍的建设,为用人单位师资培养、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支持
2. 标准体系
发挥考试评价多项功能的前提是具有统一、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我国目前获得普遍认同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这些标准“在面对全体教师时,固然有其价值所在,特别是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呈现出的胜任特征也往往具有通约性,但教师在从事学科教学时表现出的不可通约特征并不比之更少[2]”,因此还需要建立具有学科性别特征的学科教学胜任力上更为细化、更具有操作性的学科教师专业标准。   
从语文学科来说,其标准体系共有5层:基础层——《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第二层——表征学科性别特征的语文教师专业标准;第三层:表征语文学科内容特点的语文教师五大领域教学专业标准;第
四层:表征语文学习各学段教学特征的语文教师五大领域各学段专业标准;第五层:表征同一教学内容不同节点的语文教师各学段五大领域节点教学专业标准。
以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标准为例,其体系构成如下:
教学
研究

教学
实施
学段

教学
设计

教材
解读

学科
知识





语文教师各学段五大领域节点教学专业标准





第一
学段

第三
学段

第二
学段





语文教师五大领域各学段教学专业标准





综合
学习

口语
交际
教学

习作
教学

阅读
教学

识字写字(汉语拼音)教学





语文教师五大领域教学专业标准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标准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3. 内容体系
考试与评价是高师语文教育专业开展服务的主要手段,从内容上说包括适应度测评系统与胜任力测评系统。
适应度测评是对学生是否适合从事语文教师职业展开的系列诊断性评价,具有职业岗位选择、专业发展规划、学习计划制定调整等服务功能,主要针对学科知识、专业能力、兴趣性格、专业情意四个方面实施适应度测评。学生的职业认可、岗位认定、专业认识是随着学习实践推进逐步具体、丰富、明朗的过程,对这四个方面的测评应该分阶段多回合实施,具体如下:
继续学习,做好职业规划、学习计划、课程安排




职业岗位定位

职业岗位定位

职业岗位定位

选择新专业

语文教育专业

新生报到后

大一第一期末

大一第二期末

大二第一期末

   
评价
建议

学生

考试
问卷

         
调整学习计划、做好专业发展规划,继续学习



    其中大一第一学期末进行的职业岗位定位为中学、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方向定位,大一第二学期末进行的是城市、农村语文教师岗位定位,大二第一学期末进行的是小学低、中、高年级语文教师、中学高、初中教师岗位定位。
胜任力测评是对学生能否胜任自己定位的语文教师岗位工作进行测评,依据专业培养过程又分:节点测评、阶段测评、综合测评三种,是在专业学习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它与适应度测评是交集的关系,其节点、阶段、综合测评可以作为适应度测评中诊断性评价的一部分予以运用。但适应度测评还涉及对“将学”的诊断,而胜任力测评是对“已学”的检验。假设学生选定的岗位是农村小学低段语文教师,那么胜任力测评具体包括:
综合测评

阶段测评

节点测评

综合

单篇
教学

单韵母教学




声母教学



汉语拼音教学



单元
教学

复韵母教学



鼻韵母教学



同类课
教学



集中识字教学



识字写字教学




随文识字教学

不同学期教学



阅读课文教学

故事教学

童话            神话              寓言          人物



独立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

诗歌教学

儿歌                                    古诗



特殊课文教学



同类课文教学

散文教学

写景            状物              民俗          风情



一年级写话教学

随文练笔教学




写话教学

看图写话教学



二年级写话教学

日记想象教学



一年级口语交际

日常生活礼仪用语




口语交际教学

简单情境对话指导



二年级口语交际



复杂情境对话指导



一年级综合性学习习

以课文为中心的练习




综合性学习

以单元主题为中心的



二年级综合性学习

以社会生活为话题的




    节点测评采用“纸上谈兵”方式,以说课或方案设计形式进行,阶段测评利用微格教室进行虚拟教学或模拟教学测评,综合测评则结合教育教学实习,采用真实情境内实践教学方式进行。测评大小项均涉及学科知识、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研究五方面的检测评价。
二、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服务体系的实施
1.运行体系
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服务体系的运行模型如下:
⑦提供学生就业推荐表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①成立语文教育      ②制定系列教师专业标准
      团队               建立试题库                    选择职业

                                                          确定专业

学校               教师  考试评价服务 学生 ③  岗位定位   用人单位
                                                   发展规划
                  ④组建导师团队                 学习计划     
                     成立导师工作室                     调整转换      

                                                      

                 组建学习共同体
               
                                             ⑧提供订单、差别培养
1.管理体系
2.1构建新型学生管理模式
   高师语文教育专业对学生通常采用辅导员首任制的班级管理模式,即把同一年招入的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按名额、地域等划分成几个教学班级,为学生建立学号,由辅导员负责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监管。学生依据学校按学期年度设置好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并于期末参加所学课程考试,通过者获得学分,累积学分毕业,未通过者则参加多次补考通过后毕业。其优势是便于整齐划一地进行管理,其劣势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过程中,盲目地进行专业学习,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习效率较低。
考试评价服务体系实施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他们清楚专业标准、了解自己的现状,并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岗位定位、学习计划,势必造成同一班级不同学生学习进度、课程选修等多方面的不同,整齐划一的班级管理模式必然被打破。因此需要构建新型学生管理模式。
考试评价服务体系中学生的管理主要采用导师首任制的成长档案袋+学习共同体管理模式。即在保留班级建制的情况下,学生根据岗位定位组建学习共同体,负责该岗位培养的教师担任导师,对共同体内学生负责。学生调整学习计划需在不同学习共同体内流动,原任导师将其学习流动情况记录在成长档案袋上,推荐给新任导师接收。学校依据以学号为基础的成长档案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监管。毕业前夕,学校依据成长档案袋对学生做出毕业鉴定,并根据学生的岗位志愿提供就业推荐表。
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历次适应度测评、胜任力测评记录,学生的职业规划、专业发展规划、学习计划、课程安排,学生职业选择、专业转换、岗位定位、学习调整、共同体流动申请表,导师审核推荐表,实习鉴定,毕业鉴定表,以及参与社团、志愿者等活动,获奖和惩罚记录等。
学习共同体突破班级年级局限,主要依据语文教学学段进行划分,同类共同体又可依据学习节点划分出若干分支,以便学生选择。
2.2改变现行教学考试模式
第一,在现行语文教育团队内按学段组建导师团队,成立导师工作室,以导师工作室为基地,开展教学教研活动,进而辐射到基地学校,以致全省各中小学。
第二,打破现行按学期、年度设置课程的模式,不同岗位课程实施平行开课,同岗位课程实施梯度开课,服务学生学习需要。
第三,改变考试补考方式,建立试题库,对于胜任力测评不合格的学生要求其重修,并在一学期内安排多次考试,通过考试评价检测学生学习不足,促进其发展。除节点测评采用纸笔考试外,阶段测评、综合测评皆借助视频进行演习、实战性考核,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依据标准做到每次考试导师必有评价建议,已达到用考试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的。
第三,依据导师测评记录、共同体发展情况,辅之以教学研究情况,对教师教育教学进行管理。改变教师管理“只督不导”的现状。
2.保障体系
为保证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体系的良性运行,需从硬件——物、软件——人上对其进行保障。
除良好的管理体系外,软件保障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整个考试评价服务体系中课程的实践性大大增强,迫切需要一支既能适应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具有一定行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高效教师队伍,去研制符合我国语文基础教育实情的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前瞻性的系列语文教师标准,建立学术性与专业性相融合的等值试题库确保学生多次测试难易程度稳定具有可比性,对学生的学习共同体进行专业指导提出专业建议胜任导师职责,开设实施多项目分梯度平行课程,对学生职业岗位适应度、胜任力做出专业测评等等。可以说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双师型教师是核心因素。如何将各学科教师从长期的学术研究中走出来关注语文教育教学知识技能需要,加入语文教育团队,从而打造庞大的导师团队,是保障体系顺利运行的关键。
微格教室、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是硬件保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当课程前移至语文真实课堂,学术性与专业性结合就不仅是与专业理论的结合,更是与专业实践的结合。体系中的考试评价除部分节点测评外,从说课到虚拟、模拟试讲到现场观摩临床实践都需要微格教室、教学实习基地的真实情境的提供与创设。能否大力建设充分运用实习基地微格教室是考试评价体系平稳运行的坚实后盾。此外,还需开发一整套依据标准的计算机考试评价系统,对学生成长档案进行数据库管理等等。
    总之,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在理念上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对考试评价研究的新动态,并与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紧密相结合,以“为了发展的考试评价”为核心理念,力求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多项功能特别是服务功能,以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意识,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我国高师语文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天宝 王攀峰.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基本走向[J].www.edu.cn, 2002.1.22.
【2】靳彤.学科教学胜任模型的理论建构(一)——以新入职语文教师为例[J].语文建设,2013(1)
How to Construct and Implement the Examination and Assessment System of Chinese Teaching Specialty in Normal Schools Based on the Inspiration of the EPAS
LIU Jie ,  LONG Wen-xi
(Chinese Department, QiongTai Teachers College, Haikou 571127, China)
Abstract: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has always been take as a wind vane for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We focus on it’s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functions and lose sight of it’s service function. Today,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ng and teaching. EPAS, which
explore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can give us some enlightenment:only by basting on the Chinese Normal Schools’ Teaching Specialty itselves,and by constructing a service system of educational examination and assessment that is up to the law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can we give full play of it’s service function to strengthen  students’  subjective and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ir subjectivity,in ord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ng and teaching fundamentally.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Specialty; Examination and assessment; Service;Teacher education


项目基金: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校级课题,《基于EPAS启示的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考试评价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项目编号:qtky201207
作者简介:刘婕(1975— ),女,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龙文希(1962—),男,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 17:39
小学语文教学的个性化策略
范丹红
摘要:小学语文个性化是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具有价值取向的个体性、互动方式的多边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目标达成的全面性等四个方面特征,教学中要求小学教师尊重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需求,促进不同个体的思维发展,激励小学生享受成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个性化
作者简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语文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高度重视小学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征,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学业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就成为个性化教学的重要价值。倡导个性化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理念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需要和体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魅力的需要。
一、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的认识
1、“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内涵
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指的是在小学语文学习实践中,教师以个性化的教为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从而促进学生小学语文素养与个性的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珍视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体验,凸显每一个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爱好和志向,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说到底,知识的获取是个性的,教学活动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
2、“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的特征
根据对其定义的分析,可以看到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基本特征。
(1)价值取向的个体性
个体性主要是指个性化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个别适应,因材施教,更加注意增加学生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众所周知,小学生禀赋因人而异,如他们对小学语文的兴趣不尽相同,学习的能量大小有别,学习的速度快慢不一。此外,学生在智力、健康、情绪、经验背景、特殊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也是千差万别,参差不一。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认识并设法适应这些差异,将个体学习活动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注重个性适应和学生的参与,是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互动方式的多边性
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大量地运用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角色扮演、游戏、讨论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小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欣赏美丽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从而使教学兼具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的多重色彩,形成了一个交流的立体网络。在这样的多边互动中,小学语文教师不断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加速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能“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达到“学习迁移”的效果,使教学成效数倍于常规教学方法。
(3)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教学内容应该是为学生积累知识、发展个性服务,而不应该是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抓住重点难点灵活地实施教学。如可用还原活化法:还原就是把教材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它所反映的实际事物。通过还原,变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使知识从书本上“走”出来,变成生活中能理解的事和人,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4)目标达成的全面性
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不仅强调提高学生的小学语文成绩,培养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尊感和自信心,还注意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意识与技能,可以说在注重教学目标的科学化和均衡化的同时,个性化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了个性化教学与多维目标相对应的新特点。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是综合性特别强,这其中所涉及的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以说是五花八门,非常广泛。有讲历史故事的,有讲科学常识的,有讲做人道理的,也有介绍祖国山河等。教授这些课文时,除了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还能让学生学到历史、科学常识、地理和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并相应地接受这些方面的熏陶。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开展
小学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生命体验、运动、成长本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期待视野,同样会产生各不相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小学语文老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把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真正的教学应是个性化的教学,是有特色的教学,集中显现教师的个性、灵性。在这种教学中, 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潜心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差异,并根据差异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围绕个性化特点来教学,才能取得好效果。
(一)理解差异,善待差异,尊重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不是教师歧视学生的根源,教学中不应该有歧视、不公、漠不关心和冷遇,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差异性,鼓励差异性,保护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包括免于惩罚的学习环境,亲切友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给学生展现其良好个性机会等,不根据自己的好恶而对学生不同的成绩表现出褒贬,或对学生中的不同气质类型或性格特征做出好坏优劣的评价,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维护教育公平的高度来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科学认识差异存在的类型,并能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资源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任何教育情境下,都应该把平等对待一切学生,尊重爱护学生作为自己的职业伦理和道德规范。
(二)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且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的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本节课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师坚持“扬优补差”的原则,实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处于“最近发展区”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引导学生构建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习策略,并将其迁移到弱势学科的学习中来。个性化教学的发展目标是既要缩小差异,保证达到课程目标的底线,又要扩大差异,使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充分发展其优势,脱颖而出。
(三)进行差异性教学,促进不同个体的思维发展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小学语文教师要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解答结果。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要加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要给以呵护。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小学语文教师也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吸收时代信息,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打破课堂和校园的围墙,树立大小学语文教学观,向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开放,引导学生将教材里的一些课文与生活的观察实践结合起来。
2、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强项,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投入到小学语文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有的小学语文课文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教学难点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绊脚石” ,也可以成为提高学生理解力,启发学生思维的“磨刀石”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课文的难点,引导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使学生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提高理解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
3、把握个性表现的时机。在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由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层次不同,常会提出许多具有个性光彩的问题。教师若能及时抓住契机“穿针引线” ,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进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思维的相互撞击中,闪现源于教材、立足生活又高于新知和生活的火花。鼓励学生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 ,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另作设计等。
(四)实施多元化评价,激励不同个体享受成功
多元化评价目的不是测量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评价不是为了甄别,更重要地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标准、内容、方法也不一样。教师在评价中要公正、合理,有激励性,了解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意识地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评、互评,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评价积极性,让学生既体验到小学语文学习的快乐,又体验到评价的情趣。
评价应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要关注小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发现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个闪光点,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张扬个性,树立信心,体验成功,体验乐趣;引导学生会发展地看待自己,看到自己的发展状态,及时给予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把小学语文学习作为一种精神享受,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标准的评价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由此更积极地探究新知。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 17:43
方言地区农村小学“ 用普通话教语文” 教材
欧阳澜,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武汉
摘  要: “用普通话教语文”课程教材设计的原则有三个:一是利用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研究成果, 对学生进行高效的语文能力和普通话训练;二是让教师掌握母语学习规律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以便能够自主发展出适合方言区学生的语文教学和普通话教学方法;三是要改变教师的语言教学观念和语文教学模式, 加强对学生的普
通话口语训练, 让教师懂得运用“ 中介语”的理论与方法去观察、分析和纠正学生语文学习的错误和普通话偏差。
关键词: 方言区小学  普通话  教材编写理念

一、方言区农村学校用普通话教语文的现实和困难
方言地区的农村多年来语文用方言教授,由于老师上课不用普通话教学,学生的普通话语感也不容易培养。教育界人士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探讨用普通话教语文, 对此课题感兴趣的地区也愈来愈多。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由上而下的官方语言政策,但由于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限,各施各法,百花齐放,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引起各方面的困惑, 例如:方言与普通话科的关系如何?用普通话教语文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多大的影响?教师是否有充足信心改用普通话教语文?注重方普对比的“ 双语教学” 方法可行吗?是否要继续普通话功能性对话练习呢?汉语拼音教学如何处理?是否附有汉语拼音的教学资料?具体教学方法如何?何时教?一年级上半学期、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三年级如何教?这些有关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不单只是教师的困惑, 也是学校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缘起
影响方言区农村小学生普通话学习的直接因素有三方面, 即普通话教材、教师及课堂教学方法,其中教材最重要。学界认为方言区农村普通话教学成功与否与教材的好坏有直接关系, 因为教师主要依赖教材来教书, 教材的内容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由于大部分教师对普通话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质没有深刻的理解, 加上教师的母语为方言, 普通话能力相当薄弱, 倾向挑选简单的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普通话最主要的依据, 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小学普通话教材多“ 内容枯燥” 、“ 语言教条” 、“语句复杂” , 超出了小学生的语文接受能力, 同时, 课文中的提问极不自然、艰涩, 内容又非日常话题,
引不起孩子的兴趣, 这样的课文难以进行有趣的课堂活动, 课后使用的机会也很少。这样, 学生对普通话学习既没有兴趣, 也就不会产生学习动机,普通话教学的效果又怎么会好呢?长远来讲, 还是要推行“ 用普通话教语文” 。
针对方言区农村地区普通话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笔者提出要研究设计适合的“用普通话教语文” 的教材, 教材的设计应是语文教学理念与语言教学实践并重的。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 方言区农村地区普通话学习的性质应是 “ 母语学习” ,其本质上异于外国语言的学习, 即第二语言的学习。因为方言是汉语方言, 而普通话是民族共同语, 同文同种, 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一致, 所以, 方言区农村的普通话教育应视为“母语教育” 。但是, 另一方面, 方言虽属汉语,却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别,类似第二语言习得, 方言区农村人要学好普通话还是不容易。所以,我们要正视汉语母语教学的共同特点和汉民族共同语与方言之间的差异性, 针对方言区农村地区本身的特点,充分利用母语方言的优势, 设计适合方言区农村学校的“ 用普通话教语文” 的教材。
三、“用普通话教语文”教材编写理念的探究
基于上述理念, 我认为“用普通话教语文”课程教材设计的原则有三个:一是利用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研究成果, 对学生进行高效的语文能力和普通话训练; 二是让教师掌握母语学习规律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以便能够自主发展出适合方言区农村学生的语文教学和普通话教学方法; 三是要改变教师的语言教学观念和语文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训练, 让教师懂得运用“ 中介语” 的理论与方法去观察、分析和纠正学生的语文学习错误和普通话偏差。现在说明利用“ 方言习得” 的优势,方言区农村人必须要学好普通话已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怎样学才最有成效?政府、学校和社团长期以来都在探索普通话教学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模式。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普通话学习的定位至关重要。不少学者认为, 方言区农村人学习普通话, 属于方言习得的范围, 因而利用学生母语方言的优势是教学者必须认真关注的教学手段。“ 方言习得” 包含在“ 第二语言习得” 里, 但与外语习得的规律不完全相同, 有共同点, 也存在差异。
又有研究认为, 注重粤普对比的“双语教学”方法是可行的实验期间, 几位受试教师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粤普比较, 凡是与普通话书面语不同的词语和句式,他们都针对难点作解释, 尤其对语音差别大的方普词语, 会反复强调其读音,对同词不同义或同义不同词的词语亦如比。这样,学生可以从母语去理解目的语,在学习、比较中, 掌握了双语。当然, “ 双语教学” 的方普比重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程度来做调节。我们仔细思考一下, 这样利用第二语言教学的对比教学法也有问题。试想刚人学的小学生, 在母语基础还没打好的情况下, 就利用两种语言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教, 一味强调普通话的难点,徒然增加了学生畏难
的情绪, 若因此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则负面影响更大。其实, 对比分析教学法,多年来一直受到批评,现代语言习得理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复杂,受许多因素影响, 除了受母语影响, 还受语言的普遍原则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并不是简单的两种语言的对比学习。许多学者发现, 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犯的很多错误, 往往不是对比分析法可以解释的。相反地, 我们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更应该避免强调两种语言之间的相异点, 而应该尽量利用方言和普通话的相同处来教导学生,令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容易的事, 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汉语母语教学,传统上就是指语文教学, 偏重于书面的读写和语言知识的传授。方言区农村学生日常生活多用方言, 而在课堂语文学习中, 他们学习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语言知识, 阅读用汉民族共同语写的书面语,并被训练成为具有较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人, 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这种“语文不一致” 的教学方式在母语教育中是一种探索, 因为方言区农村学生的口语和思维用方言, 而阅读和写作都用普通话。同时, 方言区农村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方言词和句子, 也反映出方言区农村说方言的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具有与内地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例如,他们思维、语码转换的过程,方言和普通话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如何相互作用促进学习,又有什么负面因素阻碍学习,这些过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探索方言区农村用普通话教语文的规律, 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强调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母语教育的目标应包括听说读写的全面能力的培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偏重书面的读写教学, 忽略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现在要在方言区农村的语文课里对中小学生进行普通话的口语训练就更难。尽管推普多年,方言区的学生对普通话仍然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这个障碍中学生比小学生大, 高中生比初中生大,中学生是由于不好意思而不敢开口。可见我们必须深人研究中、小学生不敢说普通话的心理因素, 找出适合的教学策略。例如,方言区的学生除了在最初阶段学习汉语拼音外, 以后就没有普通话口语交际课或训练, 在课堂上, 只是用普通话作为读写训练的教学语言, 代替了真正的学生普通话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所以, 如何针对方言的特点, 设计普通话口语训练教材, 加强功能性的对话练习, 注重传意、表达技巧, 并研究和提供中、小学普通话口语能力训练的教学原则及方法, 正是当务之急。普通话学习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方言口语和书面语脱节, 书面语是以现代白话文为根据, 而普通话的词汇、语法大致上与白话文一致, 所以, 学会普通话口语, 对白话文书面语的掌握有帮助。方言区农村学生学说普通话有困难,其中原因有很多, 如生理、心理、环境等,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母语方言语音系统的干扰。方言区农村学生从儿童时期开始学习语言, 到长大以后运用语言, 从家庭到学校、从交际到思维都离不开方言。由于长时期处于方言环境之中, 习惯了母语方言的发音方法, 习惯了用方言思维, 这种根深蒂固的语言习惯, 就是他们用普通话学习语文的最大障碍。因此, 方言区农村学生要学好普通话, 首先要改变母语方言的语言习惯, 也就是要改变与生俱来的发音方法, 改变原来的思维模式。但是, 这谈何容易。
我们就应该正视普通话的教与学, 针对方言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难点,设计良好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2 08:44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张征

一、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研究源起
(一)现状分析
1、时代发展需要更多高水平的师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理想和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高水平的师资。只有高水平的师资,才能够打破重点校和非重点校的对立局面,才能在实际上解决基础教育的公平问题,也才能在实际上解决人们的教育需求,减少广大家长的经济负担。但是,目前的师资却远没能满足人们的要求,这种状况由目前的择校热潮可见一斑。人们越来越要求能够有更好的师资充实到基础教育中。
2、高师院校学生就业形式严峻。大专学生就业难固然有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但是与各师范院校变为综合院校以后对教师教育重视程度的普遍下降有密切的相关。师范专业的学生教师教育技能下滑、教育理想和信念的缺失、职业取向模糊,是造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3、高等院校师生倦怠现象严重。由于习惯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加之大学没有升学的压力,导致广大教师没有了教改的热情,常年一种教学模式,使教师有一种职业枯竭感;同时学生由于缺少新颖的课程教学模式,变得越来越厌学,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背题考试,养成消极应付的学习习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青春。这种师生的生活状态急需改变。
(二)研究意义
1、提高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面对社会急需高水平师资的这种需求,作为高等师范专业来说,我们应该大力改变职前教师教育现状。渤海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是辽西地区仅有的一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具有一定的地区优势和行业优势。相对于中师水平、大专水平的小教学生,我们的小教学生应体现出自己的本科优势从而具备核心竞争力:不仅应该在知识储备、教学技能养成等技术层面略胜一筹,更应该在教育信念教育理想等软件层面显示出我们的优势。只有这样,我校的小教专业才能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来完成。通过具体的教学改革研究,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实施配套改革,使我们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和坚定的教育信念,使他们有一种教育者的胸怀,这是他们现实就业和终身发展的可靠基础。
2、提高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由于该项目会走访、调查很多的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可以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还可以通过换岗实习等新型合作学习模式,让小学的一些教师到我校来进修,我们的学生去顶岗实习,可以为基础教育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3、提升师生的教育生活质量。由于该项目探索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可以激起学生和教师参与的热情,改变以往消极应付的教育状态,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并使学生和教师都获得新的发展。这是提升师生教育幸福感的一种有效尝试。
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课程目标重新定位。要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定位为小教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的现实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使我们的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过硬的教学技能,同时能够拥有坚定的教育理想,能够站在人的发展的高度来从事教育活动。不仅将小学教育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更要从奠定人一生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小学教育。
(二)课程内容模块化。改变过去课程内容大而全,涉猎面广而研究不深入的状况,选择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密切相关的几大领域进行教学。如理想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状态、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我要做一个怎样的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比拼,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名师成长研究等等。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逐一解决这些问题。
(三)课程实施灵活化。在空间上突破大学课堂限制,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增加见习和实习机会,让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有切身的体会;教学方式上,改变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变为学生主题发言与讨论为主、师生共同点评总结为主的教学形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以竞赛形式为主,突出“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
(四)课程评价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有授课教师,还有生生互评、学生自评;评价形式不仅有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更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进步情况、思维参与程度等过程性评价,而且作为80%的考查内容;评价的标准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同时要积极思考教育问题、具备教育的理想,不仅考查学生记住了什么,更注重学生由此而想到了什么。
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目标
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拟达到如下目标:
1、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学习质量。
以往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同学们虽然知道这门课程很重要,但是由于以教师讲授为主、以理论为主、课程考核以纸笔记忆为主,学生的参与程度低,经常是上课有意无意的听课,期末突击背题了事,结果考试过后学生所得有限。本次改革试图吸引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而且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形式,教师起到课程的引领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考核注重学生平时的参与程度、思维的深度,并且作为80%的考核成绩,使学生改变平时不学习、期末通宵背题的学习习惯,相信学生能在日积月累中真正有所得。
2、提高小教学生的未来就业能力。
通过此门课程的改革,要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小学语文教育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要使我们的学生了解小学阶段语文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小学生应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教授给小学生这些知识、养成小学生这些技能。要让将来的应聘单位认为我校的小教毕业生是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并且具有专业的水准来从事语文教学。
3、提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通过尝试教学改革,打破以往一言堂、独角戏的枯燥教学局面,变成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形式;通过丰富课程内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断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教师的课堂形散而神不散,始终处于与学生思维的不断碰撞中。总之,通过教学相长,不断提升教师本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幸福感。
四、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课程内容的整合问题。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有配套的教材。如何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选取对学生现实就业和未来发展有用的课程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最迫切的问题。要在一门课程中、规定的课时中选取恰当的内容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2、课程实施的方式问题。
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自己记、期末背题考试的学习方式,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是程度较深的参与进来,需要摸索出可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准备的教学内容逐渐内化为他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二)具体的改革措施
1、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文献阅读、到锦州市内及周边地区小学走访等调研方式,了解现实社会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通过对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摸底测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及职业取向;找出现有基础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要解决的分目标。
2、探索课程教学方式。
通过这些分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并将这些分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从而探索学生能够接受的有效教学形式。突出以培养合格小学语文教师为轴心、以教材为基础来组织课程内容;突出以基本理论教师讲授、教育基本问题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评析、小学教师基本知识和教学技能方面学生自主测评相结合的逻辑上独立、实践上融合的教学方式。
3、改变课程评价方法。
通过改革课程评价方式,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的积累与思考问题上,放在平时的试讲与讨论上。重点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对语文教育基本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参与的程度,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彻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消极学习方式,从而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落实到每一课时。
(三)具体实施计划和步骤
1、通过调研确定我校小教学生与现实要求、与理想教师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改目标。
2、组织项目组成员与小学教师、校长代表、学生代表座谈,研究论证该课程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的方式。
3、初步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内容逐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并且在期末考试上进行大的改革,完成这一改革的主体内容。
4、课题组成员集中论证该教学改革的计划实施情况、预期目标达成情况,分析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修正不合理之处,确定新的教改方案。同时发表相应的教改论文。
5、进行新一轮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使各个教改方法成熟完善。
6、理性总结该教学改革的成败得失,为更好的实施教学、培养人才、为基础教育服务作出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五、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成效
实践方面,我们探索出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有效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素养。提高了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仅改善课堂生态环境,而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幸福感。
理论方面,探索除了小语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并理性的分析这门课程的相关问题形成了学术论文;理性分析小学语文师资的培养问题,探索可行的小学教师职前教育模式;了解了当下小学教育的状态,尤其是一些长久困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突出问题,作出了自己的相关思考,提出了初步解决的可行方案。
总之,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体验积极而愉悦,变平时的消极应付为积极参与,每天都很充实,充满教育的理想,职业信念坚定;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了,在与学生的教学相长中不断的充实完善自己,自己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实在具体了,找到了自己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发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同时我校与基础教育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为基础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实效的指导,能与小学合作进行项目研究,加强了我们高师院校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2 08:47
  和谐社会要构建和谐课堂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王菊 154107

[论文摘要]
    在全民共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教育更呼唤课堂和谐。要构建和谐课堂,我们要以情为导,情理结合,让学生体验通过努力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平等交流中创设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生生对话,与文章内容共鸣。和谐课堂上,学生是自由人,有权利施展才华,并逐步使学习成为自己的内心需要。在一次次自悟中,孩子们不断尝试、开拓,实现向成功的不断迈步。

[关键词]
和谐   情感   享受   交流   感悟   成功

    和谐,一个独具时代意义的字眼,与全新的改革浪潮一道,荡涤着人们的思想。它给我们的课堂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注入了更新鲜的养分,让教育也日益精彩。课程改革几年来,有这样的一句话常萦绕在我的耳际:改革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万孩子的命运!这话使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倍感重任在肩,对自己不敢有半点懈怠。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怎样的学习氛围?在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上,我们又该怎样做呢?显然,课堂也离不开和谐,我们同样要构建和谐。但又该怎样去构建和谐呢?
    一、创设丰富的情感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附加任务,应该重熏陶,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放到日常教学中去。”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快乐心情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常会给我们教学者意外的惊喜,无限感动。因此,语文课堂应是充满人生百味体验的乐园。那么,我们在语文课堂又应该怎样引领他们的心情呢?
    1、相信激情会带来收获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如何体现其人文性,基点在于情感[1]。不敢相信,一位在课堂上呆若木鸡、脸无表情的教师,到底能传递什么,给孩子们情感体验和孕育崇高的理想更无从谈起。所以,一出现在孩子们的周围,就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感染学生。
    每节语文课,教师都应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深刻挖掘文中的内涵与情感因子。只要站在讲台上,就应该把情绪调到最佳状态,然后用主持人的方式,把自己对课文的每份情感,每份理解,每份感悟,用语言、眼神、表情、动作等传递给学生,力求与他们的情感共鸣。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荔枝》一文时,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介绍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总在我下班到家后及时给我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食物,总在冬天递上厚厚的棉衣,我感冒时她依然是一夜无眠……接着,鼓励大家说说自己的妈妈。话题一开,同学们纷纷发言,让人意外的是一群十三岁的小学生,谈起自己的母亲语言竟如此饱含深情,虽朴实,却很有感染力。有很多同学还悄悄地拭去眼角的泪珠说:“我的妈妈虽然不漂亮,但我喜欢妈妈……”
                              
这一节课,学生学得很起劲,课文读得趣味盎然,入情入境。就这样,教师用自
己的激情调动着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享受成功的体验
    渴望成功,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少年儿童更是如此。所以,和谐的语文课堂必须是学生享受成功的阵地。只要学生的努力得到肯定,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求知欲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要不忘用心去欣赏每位学生。只要他们有尚好的表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都要送去赞扬。如一份礼物,或是一句“你真的很棒!”“老师为你骄傲!”“真是精彩的发言!”等,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另外,我们要尽量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充分考虑各层学生的心理需求,让他们都有在克服困难后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探求与成功的有效循环中不断前进。
    3、走进课文中去
    把心放到课文中去,成为文中的一员,是体会文章情感的最有效方法。只有学生感同身受了,才能记忆深刻,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学活动用情感作为“催化剂” [2],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佳境。一方面,要常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内心需求,用巧设悬念,旁征博引等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我要学”“我想学”的氛围中,走进课文,学习课文。另一方面,要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在一个个生活场面与生动情节中,把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符号演绎为诱人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感性材料中进入佳境。如在教学《开国大典》中,可以为同学准备了两个录相片断:旧中国人民凄苦的生活情况与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些感性材料更形象地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上教师的介绍,同学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是其中的一员。随着国歌的背景音乐,同学们对不懂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创设平等的交流平台
和谐的课堂是民主、交流的课堂。我们要肯定学生的学习主人位置,如果没有交流、合作的机会,那一切都是空谈。学生的被动地位不会改变,他们仍是倾听者。那么,我们的课堂必须用对话的形式实现“文本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3]。文本交流:引导学生与文章交流,是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常启发学生:“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做?”“如果他(她)来到你身边你会说什么呢?”甚至激发学生大胆联想,鼓励他们去改写故事结尾,或是按自己意愿去设计对话,组织情节。在交流中,给他们想象与再创造的机会,重视二次学习。 师生交流: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他们交朋友,热情地为他们服务。如果我们还套上唯师的权威光环,以不可侵犯的姿态出现在课堂,那交流沟通便成了空话,教育改革将不会成功。生生交流:合作探究,是我们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交际能力,为他们的相互合作创设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集体的智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创设学生自由翱翔的天地
    1、让学生展现自己
    和谐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强烈的表现欲望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整天面对的是天赋迥异的精灵。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规矩”去抑制他们的创新思维火花,我们再也不能给他们一个个金钢罩。回想过去,我们教师可谓用心良苦,常担心学生的不会而全盘“告诉”,却忘了过程的引导。我们面面俱到的结果,却收效甚微,有的还言过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在语文课堂上,松开手,放宽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吧!课上,可以常用“小老师”的方式,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带领全班一起学习。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孩子们课前预习更积极了,课上的质疑问题也有独到之处,别具一格。要相信这些孩子,他们一定会创造奇迹。当他们的个性真正得以张扬,学会了展示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如此绚烂。
    2、授之以渔,引领孩童去读书
    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只凭语文课的阅读量是不够的。我们的和谐课堂还应该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引领他们去大量阅读和反复实践[4]。只有在反复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得以巩固和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常引导学生去涉猎各种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故事书等。指导他们作好读书笔记,并与之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把游戏与比赛贯穿其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实,社会本来就是一部完整的百科全书,我们的和谐课堂必须从那里吸取有效养分。我们要把视野越过围墙,到社会中去,到生活中去。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听到,想到的用语言文字梳理表达出来,或是加上自己见解。那么,语文课堂定会增色不少。如,一位教师常在班里举行“我有话说”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同学们记录下生活中的见闻。一年下来,发现同学们不但养成了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更培养了他们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好品德。这时候,又有谁敢说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真是一举数得。
    四、构建感悟空间
    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离不开感悟。感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情感经历,是一种审美体验。我们的课堂要实现“教师讲解”向“学生自悟”的转变,要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受、积累和运用能力。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还一味地对课文进行肢解,把重点词句抽出来讲解。那么,学生会离开整体感悟,回到死记硬背的应试怪圈中去。感悟是创造的源头,学生会把别人的情感蜕变为自己的情感,把别人的方法变为自己方法,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到知识的海洋中去。
    总之,课堂的一切都应为了孩子的发展,它必须与时代相连。我们要在课堂中营造无批评的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并有所提高。教师也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实现不断向成功迈步,让孩子们找到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开拓的原动力,并时刻体验学习的乐趣。其实,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多姿多彩,才真正可以谓之和谐。
参考文献:
[1]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2]钟启泉 姜美玲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教育研究,2004年8月版。
[3]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90页。
[4]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2 23:05
目标导向练习促进学生讲授教学模式的掌握
                          戴盈莎
(昆明学院  人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14
摘要:讲授模式教学是教学中最流行而且是最基础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社会认为他们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通过目标导向的刻意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学会这一教学模式,从而学会教学。
关键词:目标导向;讲授模式;练习
                                一
目前最广为接受的教育目标仍然是与知识的获得与记忆有关的,学校的课程也是围绕着各类学科知识建立起来的。所以,在实践中,讲授模式依旧是教学模式的主流。有经验的教师知道讲授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教学方法,能够被应用在所有的学科领域和年级中,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社会认为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我在对大学三年级学生讲授中小学语文学法指导这门课时,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的教学模式就是讲授教学模式。我认为这种模式是其他教学模式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陈述(讲授)和解释占据课堂时间的大约六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用于讲授和解释知识的时间还会增加。有的人认为教师讲授的时间太长,应该创造各种以减少教师说话时间为目的的模式,但笔者认为,正式的知识讲授仍然是教学中最流行的模式。
案例导引:在中小学语文学法指导课程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将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尽快的进步和提升,良好的、基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任何形式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这种基础模式,都是这种模式的演变。因此,我给他们布置应用讲授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练习。首先,我对讲授教学模式的理论特征,学习结果等进行概述,并从“知识结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等方面为该模式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支持。然后,给他们布置任务: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选取中学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进行一个课时的教学准备。包括:教学前环节、互动环节和教学后环节作出专业决策,实施专业行为——学会应用讲授模式进行教学。接下来,各小组轮流进行一个课时的课堂模拟教学。在课堂教学练习中,我看到,学生们展示了他们认为很有魅力的课件——PPT上充满了各种漂亮的文字,大量的图片在屏幕上嗖嗖地闪入闪出,其间还穿插着很多视频短片,诸如此类。显然,他们都花了大量的时间美化视觉效果,看上去很华丽,甚至有“秀”PPT技术的嫌疑,讲授的内容却非常空泛,对于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内容,只是简单地讲述。有些小组虽然能基本掌握该模式,但却是一讲到底,生怕有所遗漏。没有其他的教学模式和环节的配合,效果可想而知。
                          二
这些让我思考为什么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要求相脱节。分析原因后发现尽管课前教师指出了目标,提出了要求,以为这样的告诫足以引导学生,尽管这种想法很合理,但要想有效地指引学生的努力方向,还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路,进行重点引导和练习。我的做法是:目标导向的练习。目标导向包括讲授模式的目标导向和文本的目标导向。
首先,对讲授教学模式进行概述。讲授模式是一个教师中心的模式,它由四个主要的环节组成:1、教师阐明课程的目标,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2、呈现引导材料;3、讲授新知识;4、以交互活动检查学生的新知识的理解情况,并强化、拓展他们的思维技能。讲授模式的学习结果是:帮助学生习得、消化、记忆新知识;扩展其概念结构;培养他们倾听和思考知识的习惯。这也是进行讲授模式练习的第一个目标导向。必须指出的是,以讲授模式教学为主的课堂,应该有其他教学模式的配合或辅助,课堂教学才会有效、优质。
其次,练习已有的研究告诉我们,如果学生的练习具备如下三个特征,他们的学习和行为表现将得到最大提升:1、聚焦于某个具体目标或行为标准;2、以学生的当前行为表现为基础,具有恰当的难度水平;3、具有足够的数量和频率,能使学生达到行为表现标准。根据这三个特征,我把讲授模式的学习和练习放在刻意练习上,即把练习聚焦于某个具体目标或标准。刻意练习的一个关键特征,在于它针对具体目标和要求进行练习。此外,刻意练习所用的时间,能够预测练习者在该领域的持续学习的结果;而花在一般性练习上的时间,则不具备这种预测作用。根据这些练习特征,我们可以认为:如果练习者都花费大量的时间,从事某一技能的专门练习,并不断监控自己在某个特定目标上的进步。他们一旦达成了某个目标,就会驱使自己,朝新的目标奋斗。可能会达到很高的专业水平;相反那些没有进行刻意练习的人,则可能流于平庸。
再者,中小学语文学科讲授教学模式的练习也可以围绕特定的目标或标准进行,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习。因为,特定目标或标准为学生的练习提供一个聚焦点,使学生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这一目标领域。此外,目标导向练习的另一个优势是,学习者可以全程监控并据此调节自己朝向目标的进展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练习教师易出现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清楚地告知学生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到(就如前面案例中出现的情况)。如果教师不能清楚地陈述目标或目标导向不明,学生就很难知道自己该练习什么或怎样去练习。作为教师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来陈述目标更为具体:1、从要学生“做什么”的角度陈述目标,这能自然地引出更为具体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更易于正确地解读这些要求。2、目标中陈述的所有行为表现,都可以(被教师或学生)监控和测量,从而使反馈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和技能的练习。总之,就是要明确告知学生需要做什么、学什么。
                        三
就目标导向进行刻意练习以促进学生讲授教学模式的掌握,笔者的具体方法:
1、选择讲授课的授课内容。讲授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获得陈述性知识。所以,选择授课内容即为目标之一(另一目标为讲授教学模式特征等,前面已提到),学生根据这一目标做好讲授准备。
2、练习的积累。学习是随着练习逐步积累的,因而多个简短的练习往往比单一的一个或长练习更能促进学习。我把练习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每一阶段又包括几个具体的练习。第一阶段,第一次练习,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时间:一课时;陈述目标导向:讲授模式主要环节、教学内容目标;刻意练习:讲授模式学习结果和教学内容的实现。学生要做的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了解(预设)学生先前的知识;选择适合的、有效的引导材料(包括PPT内容的展示);计划好时间和空间的分配。然后进行课堂内容的讲授。第二次练习:教师陈述的目标和要求不变,教学内容也不变,只是把课堂讲授的时间由原来的一课时变为三十分钟,来看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如何调整他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并进行讲授。第三次练习:其他的目标和要求仍然不变,只是把课堂讲授的时间由第二次的三十分钟变为二十分钟,再来看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如何调整他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讲授模式的教学是否掌握了。
从学生上课的情况来看,一开始的练习,学生准备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创设情境,呈现引导材料,讲授学习材料,乃至PPT的呈现,一个课时的课堂教学可谓丰富多彩,他们全然不管目标导向的标准和要求,把自己准备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展示出来,唯恐要讲授的内容有遗漏,所以讲起来眉毛胡子一把抓,恐课堂死沉沉,把那些有趣但是对正在教的课文而言并不重要的内容也纳为讲授的内容,PPT的展示也如此,一个课时的教学被“教师”的讲解填得满满的,没有空隙,“教师”不停地讲,一直讲,可谓“眉飞色舞”。当时间缩短为三十分钟后,学生准备和讲授的内容较第一次有了筛选,一些与目标导向的标准和要求联系不大的讲得少了,PPT也做了选择,学生基本能够把握讲授模式教学的要求,同时教学内容更能扣住教学目标的要求。当课时压缩为二十分钟后,学生的讲授已基本能紧扣目标导向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了,内容精简了许多,PPT的展示也做到了少而精,紧扣讲授内容并能取辅助的作用。课文的感知也由原来听录音、看视频,变为学生或师生共同朗读,且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教师的提问也更有效、优质。
第二阶段,把第一阶段练习的环节反过来再进行练习。即:其他的不变,只是把时间改变一下,即练习由二十分钟扩展到三十分钟;再由三十分钟扩展到一个课时。结果,学生集中讲授目标导向要求中的最重要、最有效的知识;那些有趣但是对正在教的文本而言并不重要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了,还设置了一些环节来辅助教学。拓展的知识也紧扣文本,能将新知识和先前知识整合起来。学生对讲授这一教学模式的概念、环节和学习结果等知识也由原来的模糊,到清晰并能应用。
讲授模式特别适合用于传授给学生新信息,帮助他们记忆新信息。通过目标导向的练习,把练习聚焦于某个具体目标或标准进行刻意练习,教师或学生可以监控和测量教学效果。经过两个阶段,几个环节的练习,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这个模式,并在理论和实践中获得支持,从而学会教学。
   
作者简介:戴盈莎(1963——),女,云南昆明人,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方向教学研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4 16:29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师范教育系   刘鹏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写作能力。下面谈一谈我对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点看法:
一、巧引妙渗
      《语文教学大纲》中说:“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觉动脑、动手能力差,还不知道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去渗透。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人、事、物。结合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反馈的情况,及时地适当地渗透一些新知识。比如:我在二年级教学以树的名称归类识字这一课时,渗透了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知识。学完课中的字词,我提出下列问题:“咱们这儿都有哪些树?”“哪些树最常见?”“那些常见的树各是什么样?(干、枝、花、果等怎样?)“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怎样?(什么时间发芽、开花、结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去想、去问、去听,然后回到课堂上再说。没想到,学生们说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比如:“杨树长着许多只大眼睛,每天都在看着我们呢?”“杨花像一条条毛毛虫,一撮一撮地挂在树上。”“杨叶像五指并拢的手掌,片片向上。”……就这样学生一一回答了上列问题。我听后非常高兴,又兴奋地引导他们把这些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刚才咱们说的话是介绍什么的?”学生齐声回答:“是介绍有关树的知识。”抓住机会,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已经会作文章了。刚才你们说的话就是一篇介绍树的知识的好文章。回答前两个问题的话是一个自然段,回答后两个问题中每种树的样子、生长特点的话分别是一个自然段,把这些话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这就是说,把几个意思相关的句子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段话;把几个意思相关的段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你们写作文时可不要忘记呀。”同学们个个点头。
二、积累材料
    有些学生非常怕写作文,作文课时拿着笔冥思苦想一节课也写不出几个字。何故?生曰:“无话可写。”针对这一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捕捉写作的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捕捉材料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要引导学生去细致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分析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材料。如:(1)班会课是捕捉材料的一个窗口。老师批评了谁,表扬了谁,这些内容都可以以日记的形式写成不同性质的文章。(2)每周一升旗时校长总结一周情况时所讲的话要应注意听讲,讲话的内容是小练笔的好素材。(3)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如生活条件、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变化等。(4)和周围人交往时,对这些人的看法或从这些人口中了解到的一些事情,都是写作的素材。(5)学了一篇文章后自己的感受以及想对主人公说的话等等。
   学生积累了大量写作的材料之后,自然会有感而发,再加上适当的指导,学生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而不是空洞、无病呻吟的文章了。
三、贵在激趣。
作文指导课上不是大谈写作方法和技巧,而是如何调动学生说和写的兴趣,学生兴趣调动了,才会给学生的自由飞翔加上强劲的双翅;才会发展学生思维,调动情感积累和生活经验;才能使学生不断地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兴趣乃写作之本”,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设计导入力求新,激趣“情不动,故辞不发。”学生面对作文往往苦思冥想,觉得无从下笔,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所写事物还处于陌生状,没有情感,没有写作的冲动,尤其没有情感的冲动,自然难以下笔。写作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入,唤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认知、情感,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为了写好《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我带来了小时侯和老师的一张合影,通过投影让学生欣赏,这时学生一个个盯着照片,好奇地欣赏着,并窃窃私语,争着猜测照片上的人是谁?这时,我打开音乐,满怀深情地说道:“同学们,在我的影集里珍藏着一张普通的照片,每当空闲时,我都会端详这张照片,不自禁地想起一个人,那就是我的小学老师,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上的中年妇女。”这时,只听到学生不断地发出惊讶声,稍停片刻,我接着说道:“同学们,我的小学生活已过去了很多年,但照片上这位老师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下面请同学们听这样一个故事-----”这时台下鸦雀无声,学生屏息凝听,讲完后,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自发地响起,我有些许感动,没有想到这一创新设计会带来如此效应,接着我要求学生回忆并说出生活中印象最深的老师,只见学生托腮沉思,满面春风,继而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动之以情”,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之迸发出真实的情怀。
2、运用多媒体力求新,激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走进了课堂,它有声有色,形象直观,可化静为动。在作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景,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写作兴趣,在兴趣中促使学生投入观察。鲁迅先生说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可见,观察也是何等重要。因此在指导学生写课间的某个活动时,我事前没有通知学生,在学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摄下学生活动的几个场面,如:跳绳、打羽毛球、踢毽子、爬杠等,拍的时候有意捕捉学生活动时的细节,如动作、神情、语言以及围观者的种种表现。上课时,我先慢放画面,而后放大某个重要的特写镜头,并适时地让画面定格,这样的慢放、放大特写、定格都是为了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趣味观察;再提出相应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语言思维的积极性。这时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热情四射,看完后,要求学生完成习作,很快,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比赛场面跃然纸上。
3、体验生活力求新,激趣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而如果学生如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会腹中空空,脑中空洞,无写作之本。陆游说:“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就是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认识。因此,我们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进而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如指导写秋景的文章,我带领学生走出了校园,置身于自然,学生心情荡漾,在秋景中漫步,畅游。他们仰望蓝天下自由飞翔的小鸟;扫视辽阔大地上的金黄稻穗、爆裂的豆角;倾听潺潺水流轻柔的流淌声、收割机的轰鸣声;再俯视脚下那飘落的、静静沉睡的片片黄叶,饶有兴致地拾起,玩弄,细赏,想秋天的景,秋天的人,定在学生心灵深处放飞,化为语言文字的也应是真话、实话、心里话了。 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之反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味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4、实践活动力求新,激趣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又是孩子们生活成长的摇篮,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玩的天性得以暴露,进而玩中实践,实践中体会,体会中感悟。冰心老人说:”专心地学习,痛快地玩。”因此,我认为实践活动不要给学生过多的束缚,让他们自由展露,驰骋思维,挥洒情感,真实行为,只要目的达到即可。如在指导学生写某个比赛的作文时,我在课堂上举行了扳手腕比赛,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扳手腕的同学大显身手,尽情拼搏,双方双脚死死抵着地面,小脸憋得通红,你来我往,不分胜负,周围同学挥舞手臂,呐喊助威,这情,这景,这活生生的画面是生活的写照,也是写作的活水源泉,这时实践活动也成了一种写作需要,写作乐趣,一切有血有肉的文字得以生动再现。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促进学生写作的内动力,是习作的支点,其实也只有当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写作
四、起好题目
一篇文章的题目起得好,会给文章大增光彩,就如一部电影剧名起得好,就能吸引观众,就能喧传观众,就能给这出剧目以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命题是一门艺术。例如作文给出的题材是“诚信”,许多考生就干脆都以“诚信”作为了文章的题目,千篇一律,怎能引起考官兴趣?而有些同学就在命题上下了功夫,如:“《7-1=0》、《诚信·人生》……”一看题目便让人耳目一新。
    根据小学生理解能力差,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作文时不仅要要求明确,还要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让学生自己为自己的文章起名字,有意识地去锻炼学生的命题能力。即在每节非命题作文时,抽出一定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在班里进行命题比赛。
   “万事开头难”,设想一个拿着笔不知道写什么题目的学生,他怎么会写出好的文章来呢?事实证明,只有名字起好了,学生才能由此而产生联想,从而进入构思,写出内容丰富,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毛泽东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促使学生的内因发生变化。训练学生获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扎实实的训练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1 16:04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与途径
——以怀化学院为例
                                     段碧花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系,湖南 怀化418008)

摘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职业教育特色的师范专业。本文解析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并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两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职业教育特色的师范专业。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是教师职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1994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师范生应具备四项教师职业技能,即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的效率与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1]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向性,不同学科的教学技能一般是不能互换和替代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2]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类师范生应具备哪些教学技能,如何训练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技能将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师范生职业技能水平高低,甚至影响整个师范生教育质量的问题。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
语文教师职业技能是语文教师在其所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中,为了适应和满足工作的需要,通过反复练习而逐渐巩固乃至自动化了的动作或智力的行为活动方式。[3]小学语文教学技能是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内容之一,要理解它需结合语文教师职业技能定义再明确三点:第一,是一种自动化了的教学行为活动方式,这个教学行为活动方式又是外显教学行为和内隐智力活动的复合系统;第二,是以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小学语文学科的内容特点和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的;第三,是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由知识转化而来的。[4]
    有人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所具特殊能力中的专业技术能力(技能),包括教学认知能力(领悟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备课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上课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调控能力)四个方面。[5] 有人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划分为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技能、教学反思与矫正技能三个方面。[6] 有人将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分为教学准备技能、课堂施教技能、教后反思与评价技能三部分。[7]我们认为,从便于技能训练和考核角度,可以把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分为教学基本技能和语文教学综合技能两个层次。基本技能是指师范生进行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语文教学综合技能是指为顺利进行语文学科教学而必须具备的综合技能技巧;从教学进程角度,可以将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分为教学准备技能、教学实施技能、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等几个部分。
教学准备技能处于教学准备阶段,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包括分析与处理教材技能、了解学生技能、编写教案技能三个部分,其中编写教案技能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技能、教学重难点把握技能、教学方法选择技能、板书设计技能、现代媒体设计技能等。就具体一堂课的教学准备而言,通过分析处理教材,分析把握学生学情和身心特点,最终形成的教案其设计与编写水平就是师范生教学准备技能水平高低的体现。
教学实施技能集中反映了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从教学中学习的效益与质量,是语文教学技能体系的重心,主要包括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组织与管理技能、沟通与合作技能、调控技能、激励技能、反馈技能、收束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现代媒体运用技能、作业布置技能、突发事件处理技能等。小学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突出、强化教学实施技能中的提问、组织与管理、调控、激励等技能。
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是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反思和研究阶段,是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最重要技能。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训练一方面融于其它种类教学技能的训练过程之中,另一方面,说课与评课是教学反思与研究技能训练特有的内容与形式。
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途径
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形成和专业成长主要是通过课程学习,尤其是教育实践类课程学习实现的。课程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8]非正式课程是未被列入正式课程表中的课程。我们认为,本科师范院校可以通过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两种途径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一)正式课程形式的教学技能训练
    正式的课程是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技能形成最主要的途径。本科师范院校应按照教育部2011年10月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 《标准》)和2012年2月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设置时应以能力培养为重,强化实践意识,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坚持校内训练与校外训练相结合,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
1. 教学实训课程
教学实训是教学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师范生进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教学过程。它是介于学校课堂教学和单位顶岗实习之间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实训课程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学实践培训的学习,而且以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为主。怀化学院教育科学系改革传统学科取向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增加实训类课程的门数和时数,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训课程所占学时较多,占师范生四年总学时的1/5以上,是师范生教师学科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学实训课程和综合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训)主要包括教师口语、书写、教育技术学、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小学语文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训、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等,通过这些实训课程的教学、训练和考核,使师范生具备语言技能、板书技能和现代媒体运用技能和初步的语文教学各项技能:系统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知识、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具备二级甲等以上的普通话表达水平,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树立规范书写的意识,掌握现行汉字的笔画、笔顺、结构、章法等基本内容,掌握正确的执笔、运笔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三笔字的书写水平;掌握教育资源的获取、设计与开发技能,提高信息化环境中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及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掌握小学教学技能的基本理论,能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熟练进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会编写教案,熟悉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与要求,能科学有效的开展课堂导入、讲解、板书、提问、反馈强化矫正等教学活动;熟练掌握小学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等形式的备课、上课,了解常见的课堂管理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式,会运用教育机智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2. 教育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旨在增加师范生的实践经验并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教学技能,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明确规定四年制本科教育实践时间最少为 18 周,极大地延长了教育实践时间。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怀化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由专业认知实习、模拟教育实习和毕业教育实习三大块组成,总课时为19周。专业认知实习即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见习,安排在第二学期,为期一周。模拟教育实习是怀化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一大特色,它是介于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安排在第五学期,为期一个月。模拟教育实习不仅增加了师范生教育实践与体验的机会,延长了教育实践时间,客观上也提高了教育实习的效果,提升了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和各项教学技能。毕业教育实习即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为期14周。专业认知实习以教育教学观摩和整体感知为主,模拟教育实习以学科课程教学观摩、部分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进行,毕业教育实习则是学科课程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全面参与和研究的综合实践。三类教育实践课程的设置在时段上依次递进,时间上依次递增,在内容上逐步深入,这种“观摩—参与—研究”的长期实践体系的安排符合师范生“实践—理论—实践”认知发展和技能掌握的规律以及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同步的原则,打破了以往相对集中的实践形式,更有利于师范生训练教育教学技能,实现专业发展。
3. 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选修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正式的课程计划中还设置了诸多学生选修和自主训练的能力素质拓展活动课程,如交流沟通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信息处理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身心调适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价值判断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基础理论理解能力拓展活动项目、教育管理与研究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班队活动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基础理论理解能力拓展活动项目、教育管理与研究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班队活动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语言教育发展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数理教育发展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音乐实践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舞蹈实践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小学英语教育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等,学生可以结合自己选定的学科方向(小学语文教育发展能力和小学数理教育发展能力两个培养课程模块中任选一个;小学音乐实践能力、小学舞蹈实践能力、小学美术实践能力、小学英语教育能力四个培养课程模块任意选择一个)选修相关课程,取得相应学分,系统、深入地训练所选学科相关教学技能。
(二)非正式课程形式的教学技能训练
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在活动中生成与丰富,非正式课程的训练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形式的灵活性和内容的伸缩性,是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形成与提高的重要补充。怀化学院教育科学系已初步形成以师范技能为重点的课外教育活动模式,注重把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师范素质训练、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强化实践教学的社会适应性功能。非正式课程的训练它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技能相关讲座、辅导与观摩,各种教学技能考核、竞赛,社团活动及师范生的自主训练。
1. 学科教学技能相关讲座、辅导与观摩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系每年都会组织相关教师为学生开设有关新课程理念、学科课程标准、说课、片段教学等的专题讲座,将小学教育改革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学科教学的改革趋势、小学教师评价考核的形式变化等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参加校外语文学科教学竞赛和各类小学教师考编求助的同学都会安排相关教师及时予以辅导、指导;通过加强与市、区、县教育部门和各类小学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了一批省级、校级教育见习、实习基地,同时为本系教育学、心理学、语文等学科教师及师范生提供了不少教学比武、研讨课与优质课展示的现场观摩机会。通过这些途径,加深了师范生对学科教学思想的理解与感悟,促进了实践知识向内隐智力和实践技能的转化,并增强其对职业的认同。
2. 教学技能考核与学科教学技能竞赛
怀化学院教育科学系重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特殊性即师范性,把学生教学技能训练作为增强师范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技能训练和考核体系,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的内容主要有普通话、三笔字、教育信息技术(课件制作)、简笔画、朗读与即兴演讲、教学设计(撰写教案)、说课、片段教学。训练与考核的安排也是分阶段、循序渐进进行的,教学基本技能是基础,训练、考核在前,教学综合技能是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整体与集中体现,考核在基本技能与学科教学法等课程的学习后进行。考核成绩均按教师职业技能考核标准评定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评定为合格及以上等级的,学校颁发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不合格的要通过继续训练直至经补考达到合格及以上等级为止。每年系部按照教学综合技能考核结果推选等级靠前的学生参加系部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并按名次推荐参加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同时,通过系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竞赛初赛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参加复赛,系部挑选几位优秀语文学科教师与教育心理学教师共同给予参加复赛学生以指导、培训(许多未参赛语文类师范生通常会来观摩学习),通过复赛最终挑选两位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语文片段教学竞赛,在赛前系部还会安排几轮集中强化训练。无疑,小学语文教学技能竞赛对参赛选手及许多未参赛选手而言都是语文教学综合技能训练的极好途径。
3. 相关社团活动及师范生的自主训练
怀化学院共有学生社团58个,如教育心理学社、丹青社、学习力协会、中文剧社等,这些社团每年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如校园课本剧创编与表演、演讲比赛、“三字一画”展示等,这些活动的参加都有助于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此外,教育科学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教师教育研究与素质训练中心”有六个实训分室,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训室(多媒体网络教学与课件制作分室、数字影像制作分室)、语言教学研究与实训室、教师心理素质训练与测评室、书画研究与书写技能实训室、艺术教育与艺术素质实训室,这些场所与教学仪器设备不仅能满足学科课程教学与实训的需求,同时也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现代媒体使用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等的自主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
师范生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发挥正式的课程在技能训练中的主渠道作用,还要组织开展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校内外学习观摩机会、搭建先进的技能训练平台,调动学生训练的自主性、积极性,发挥非正式课程训练途径的补充作用。



[1] 陈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 3 (27):74-75

[2] 朱英贵.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25):19-23

[3] 周庆元. 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概说[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5,6

[4] 王宗海.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内容建构与实施方略[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5

[5] 朱英贵.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 11(25):19-23

[6] 杨爱君. 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2,5

[7] 王宗海.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内容建构与实施方略[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5

[8] 徐继存,周海银,吉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51.
作者简介:段碧花(1977-),女,湖南耒阳人,怀化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小学教育与教学。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2 13:21
作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策略
辽宁,葫芦岛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于淼
中文摘要:
传统的作文教学存在着写作目的的功利化、忽视写作主体、写作内容僵化、训练形式定型和评价标准滞后等误区,因而导致作文成了师生均感头疼的老大难。如何注重人的发展,让人文关怀滋润作文教学,议程为中学生作文教学中的当务之急。走出误区的关键在于明确人文关怀的内涵,以及我国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同时,还要寻找与作文教学的契合点,实现作文与做人的双赢。为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树立全新的“以人为本”、弘扬个性等的作文教学策略,以及实施个性、开放、真情、创新等多种作文训练形式来培育人文素养。
关键词:作文教学   人文关怀   策略   
引言
古代贤哲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文应是学生的心声、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作文如做人,作文教育的核心是对人的生命润泽。正值最好的写作时节的中学生,却承受着人的精神失落的痛苦,作为语文教师,感到悲哀,这促使我们不得不思索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忽视人文性,片面重视工具性,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近年来,新课程重视人文内涵,重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是,阅读教学中论述的较多,作文教学中论及人文精神的较少;在理论层面研究的较多,在实施方面研究的较少;对人文的内涵了解不清晰,实践中引起偏激,把人文等同于政治思想教育。
本文试图从中学生的作文主体需求以及人的发展出发,探幽发微,对人文关怀进行初步梳理,对中学生的作文误区做细致的剖析,并从方式方法上做些实质性的引导,以求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作文存在的痼疾,实现个性化作文的生成。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一)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演变
中国文化作为人文型的文化,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蕴涵。人文是中国各家各派文化现象中所蕴含的基本文化精神。“人文”源于《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的本义是纹理,后引申为文明、文化;“文”释教化,“文明以止,人文也。”(1)人文是“化成天下”的学问,基本上是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等级关系的伦理概念,对天下人推行道德教化,昭示着“圣王”的品格和圣贤的文化使命。后来,孟子论及三代的学校教育时便道:“夏日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以明人伦也。”可见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到了孔子,“六艺”之教乃以道德修养造就所谓君子人格。再后来,《大学》的教育更明示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显然,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注重人的文化教养的人文精神,具有浓厚的泛道德主义色彩。
在我国历史上的文化教育领域,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的地位,这就决定了我国传统的人文教育中的儒家思想特色,其主旨是教人如何形成能够治国治民的圣人君子的完美人格。这种中国的传统文化讲德治与教化,往往无视人的自身价值存在与肯定,贬抑人的个性发展,与现代教育倡导的“解放个人,培植具有充分活力的个人主体,弘扬个体原则”相悖。它以封建的纲纪伦常和“礼”“义”规范为核心,追求“片面道德力量型”的人格。人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只是它借以兑现的手段和工具。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确立与实现,不是道德主体个性特征和创造精神的张扬,而恰恰是人的基本权利和价值的丧失。近代许多思想家,对中国的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有所扬弃和区别,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又受到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如王国维认为教育宗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为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2)王国维的思想始终以平和的心态,耐心十足地关注着个人身心的健全发展和个人的生存价值,力图通过改善国人的素质来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状况。由于当时的中国,尚未从封建专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所以极为缺乏强调人的尊严,注重人的感性生活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
当代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有所继承,但它并不是对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简单回归,而是既有继承,又有所变革和发展。当代人文主义教育从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立足个人,逐渐转变为既关心个人,又关心他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它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为此,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加强文学、哲学、艺术、伦理、社会、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个性教育贯穿于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
  然而,20世纪是人类科学、技术、知识迅猛发展的时期,教育开始追求经济的、技术的实际目标,人的精神世界淹没在世俗的功利效益中,而教育则成为使人游离于生命之外的工具。多年来我国的人文教育出现了不可忽视的缺失,这是潜伏于我国教育中的深刻的危机。建国初期,我国按照前苏联的模式改造和重建教育,将新中国的教育直接纳入了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的经济建设上来,形成了强烈的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重视人类资源的开发,却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80年代以来,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盛行,导致“应试教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最有力的指挥棒。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片面,情感、志趣、眼界狭窄,急功近利。对课本以外的社会政治、经济、伦理、生态环境、文化传统、人类未来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人文关怀。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价值的重树,教育界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正在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改实践的主流。这种“科学主义”的实用教育,也势必影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这也正是当今中国新人文主义复起的社会背景之一。这种新的人文关怀以人性的回归为终极目标,教育者应禀持人文关怀的理念,并把这种理念投射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在教学中绵延人性的情感,寄寓爱的信念。 
(二)我国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
人文教育是一个多义性、开放性的概念,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它既可以表示一种教育思潮,如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也可指一种教育内容,如学科分类上的文、史、哲教育;还可以代表一种教育改革举措,如通才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等。(3)但是,上述种种却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所谓“人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对于人文精神,然而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理解和内涵。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是以人类文化为文化基础,以珍视人的自由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追求一种对真理的认识,对道德的完善和美好的情感的体验,即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我国人文精神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首先,人文求善。科学在于求真,科学精神是求真的精神,这是科学的精髓。人文在于求善,人文精神是求善的精神,也是人文的精髓。人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教育,应该是“在止于至善”。同对科学精神一样,迷之者逆,逆之者亡。人文精神是维系人类社会的牢固纽带。人文是对人的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关怀,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为人的精神需要。人文,人文文化之所以重要,因为人的精神世界状况主要取决与人文的陶冶。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感情,有精神生活,有人性与灵性相统一的精神世界,最核心的是人要有人格,人格可以说是人性的体现与尺度,是做人的基本规格。不合此规格,就不算人,只有人形,而无人实。人格,人性,人文文化陶冶对于学生而言,具有关键的根本的作用,“幼而学,壮而行”。此言极为恰当。没有人格,就没有人性。这种教育把每个人视为运思和创意的原点,把每一个人视为有着经验与富足的精神世界的凝结体。以知性的智慧和灵秀滋育陶冶个体的情感生命,崇尚心灵的安顿,关照生命的内涵,使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这种教育是一种哺育了生命美感的感性教育,是包容了生命视野的教育。
其次,人性关爱。人原本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把人分为身、心两个方面,又把心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在对人的认识上是一大进步,却潜伏着把作为生命整体的人肢解开来的危险。人是一个生命整体,也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整体。教育不是为了限制人、控制人,而是要为解放人、发展人创造条件。关怀人性,发展人性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性关爱的根本要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用“心”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让人的生命自由生长,让学校教育成为人的精神家园,这是现代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因为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是完整的生命体,它要自由的发展。人的存在是一种可能性存在,其存在的全部意义便是实现和扩大其可能的发展。人本身拥有无限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人的根本特征就是要实现和扩张人的可能性,这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必然逻辑。诚然,人是具有可塑性的,但是,我们决不能仅仅注意这一方面而忽视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即人既是一种生理意义上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超越生命的存在,是一种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存在。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还是一个自主自决的能动性创造过程,从生命本体性看待人的可能发展,人的能动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更具根本性的力量。人性关爱首先要尊重人的本性,确立人的本性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就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
最后,与西方相比,我国的人文精神缺少西方人文精神中的民主、自由、自主、开放平等、博爱进取、以及创新的思想。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人的权利得到实际肯定,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人的创造精神得到自由发展,人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确立。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教育往往对人的自身价值和权利持否定态度,进而否定人的自由,遏制人的主动创新精神,所培养的人总是表现出一种极强的自尊而缺乏独立自由的人格。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离不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追求,因此,这不能不说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对现代人文精神的文化支撑力度,并直接影响教育转型时期张扬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的建构。因此,改造我国的传统文化、重塑人文精神势在必行。
二、“人文关怀”是新课改的起点和归宿
“现代人类与其说是苦于缺乏知识和科学真理,未能洞察客观世界的奥秘,不如说是苦于不善于用科学技术造福于人,不了解人的本性,未能充分洞察人的内心生活的奥秘。”而把人从科学的唯理性的片面追求中拯救出来的唯一方法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和重塑。为此,教育中必须要探讨如何重塑人文精神,致力于人性的养育。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起点和归宿可以说是人文关怀的浸蕴过程。
首先,在教育目标上,主要是依据学生语文素养的内容构成,以及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新课程目标的特点是:努力体现课程性质,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目标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一是通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有关语文知识的目标并未忽视,特别是写作是学生必备的一种特殊能力。二是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来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当说,课程标准对人文性予以高度重视,并在课程目标中得以很好的体现。另一方面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所以,教育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要切实地落实在对学生的人性发展的关注,对学生自然环境的热爱的培养上,对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上。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强调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为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融化人文精神。科学的人文化,科学知识、方法精神与人文的知识、方法精神汇合,有助于我们对人类与自然现象做出更新的研究。人文精神渗透于学科教育内容之中,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全面提升。因此,要注意挖掘教育内容本身内涵的社会功能、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等。尤其注重教育内容本身蕴涵的多元文化,以及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应用学科知识时掌握社会伦理道德规范,重视学生对学科本性、学科发展过程的了解和参与。重视内容与实践的结合统一。在作文教学中,从选材到行文,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导向,使学生的作文真正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再次,在学习方式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符合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学说。人具有探究、成功、归属、自我实现等需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从满足学生生命需要的角度入手的。但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盛行的“灌输式”、“讲解式”的教学方法,以及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讲细讲透的教学要求都不适合学生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获得知识、提高素质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因此要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选择性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等。作文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
最后,教学评价多元化、确立人文素质评价标准。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过程与方法。确立科学的、可操作的人文素质评价标准,在学生中有导向作用。评价标准就是“指挥棒”,有了这个“指挥棒”,既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觉提高人文素质。作文评价的多元化,充分地尊重主体多元,重视个体需要,尊重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把作文变成学生的一片心灵的绿洲。
三、作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的策略研究
为了改变作文教学中“千篇一律的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体现自我个性”的现象,就必须改革,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让学生释放心灵,表现真我,关怀人的生命和终极发展,让他们写出卓而不群的文章来。要培育学生作文中的人文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的作文就是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的过程。就是用我笔写我眼、表我心。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他们走向社会,从事工作的基本技能,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完善自我的审美精神活动。以人为本,做到人文合一是写作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与必然要求,也是作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生为本,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中学的作文教学要重视写作主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把中学生的年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和表达能力作为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参照系。叶老曾说:“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文者、读文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也就是说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写作的内容和要求要能够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唤起他们的想象与联想,让他们对作文感到有话可说,而且想说真话,并且有文可写,把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释放出来。而不是一张张爱思考、有个性,有勃勃生气的面孔和属于成人社会的正统保持一致。因为学生的经历和情感与成人有较大的区别,他们正值青春年少,有敏锐的思考,丰富的情感,应该是一个最色彩斑斓、最生气勃勃的世界。记得有一个爱好写作的学生在作文中说:“现在的教育,使我们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有时我感到非常孤单,我感到我十八岁,就像八十岁似的。”多么令人痛心的现实啊!王蒙的《青春万岁》说中学生:“眼泪,欢笑,沉思全是第一次。”这一代人的思想和性格的确是多元化的,但他们的目光往往不够深邃,不够远大,心灵又很脆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一点幼稚和个性,教师要能够理解并且加以适当的引导,不要挖苦、讽刺,一味否定,否则,会使学生由“十八岁”变成“八十岁”,不敢说自己的话,写出的文章都文皱皱,形成追求“假”、“大”、“空”式的虚伪矫情之风,使他们的文学素质提前老化,这样,怎能写出富有灵性的好文章来呢?这种违背了“人”的教育,必定会封闭他们的心灵、扼杀他们的个性,剥夺他们独立思考、想象的权利。我们都知道,“文如其人”,可见人是本,是根。文章是人的情感的抒发,只有情感真挚、丰富,文章才能有血有肉,方能打动人。但是,如果忽略了“人”的教学,也就是忽略了根本,使学生只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隐藏起来,习惯“说套话,说空话”,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毫无个性,造成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萎缩,更何谈人文素养的养成呢?
(二)以作文重塑学生人文精神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这段话精当地说明了人文精神对国家、民族至关重要。作为人文学科,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铸造学生的灵魂,是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而作文是语文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文如其人,学作文与学做人原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可长期以来,富有人文性的作文教学,却沦为工具性、纯技能的训练,结果导致文道背向,人文分离,其负面影响,旷日持久。其实,作文也是育人的摇篮,孩子们从小就在作文中雕塑自己的心灵。周围生活正是培养学生美德的好契机,从观察感知、体验顿悟到捕捉信息、提炼素材,直至构篇立意,运笔成章,每个环节都可能让作者感受真情,感悟真理,陶冶性灵,升华思想。作文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贴近时代生活,接受人文思想熏陶的过程。作文教学要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格的养成,这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作文本身规律的体现。教师可以利用作文这块阵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思索,对丑恶的蔑视,对苦难的悲悯,对前途与未来的思考,对快乐与成功的讴歌,对崇高与伟大的赞赏,来构建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张扬学生个性
随着时间的变迁,校园文化日趋丰富,社会风貌日益更新,学生的作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真正富有个性,来自心灵深处的作文,却落后于文化的变迁。基于这层理由,新时期的作文教学应该能够鼓励学生追求作文的个性化。作文的创作是使作文有个性和人格,有灵感,有生命。优秀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那是因为它洋溢着浓郁的个性色彩,搏动着感人的人格力量;千人一面的干瘪之文之所以令人厌恶,那是因为它丢失了率真的个性,背叛了神圣的自我。作文个性的泯灭,必然导致人文的流失,人性的扭曲。人们难忘近年高考中出现的种种怪现象,有的考生为了“战胜脆弱”编造“父母双亡”的故事;也有考生为了取悦阅卷者,或抄袭“诚信”的神话,或胡编所谓“切身经历过”。这些都是人格在作文中失落的证明。作文中没有“我”,就没有真生活,没有真感情,也就没有真灵魂,于是人们呼唤“我”的回归。作文中的“我”是独一无二的“自我”,他不是社会的、共性的“假我”,而是血肉丰满、富有个性的“真我”!作文要张扬个性,就是要理直气壮的表现“自我”诸如描写“我”的青春梦想,倾吐“我”的肺腑之言,叙诉“我”的一念之差,袒露“我”的心中至爱,诉说“我”的烦恼困惑,抒写“我”的理想追求,发表“我”的主张见解,表现“我”的气质风度等等。只要说真话,抒真情,崇尚真善美,摈弃假丑恶,“我”的个性就是健康的、理性的;所表现的人性就是善良的、美好的。总之,作文要表现学生的个性,就要杜绝“美丽的谎言”的编造,远离虚情假意的造作。我们要教育学生诚信为人,真情为文,在作文的磨练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让青春与佳作一起焕发生命的光彩。
(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我们的时代日新月异,是一个令人精神焕发、浑身充满力量的时代。作文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思维活动,对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作文教学要顺应时代的需求,树立教学新理念,把培养创造意识,发扬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放在首位。为此,我们要依据写作的规律和青少年的特点去寻求培育作文创造潜力的科学途径。首先,要培养认知感悟力为起点,让学生按自己的目光去审视客观世界,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感知世界万物,以形成独特的视野,孕育鲜活的思想。其次,要把培养联想想象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联想、想象是构思文章,反映生活,创造新形象的强力手段。不会想象,思路闭塞,写不出作文,更谈不上创造。要让学生学会借联想想象将感性形象带入构思,以促进思维的活跃与豁通的方法,从而诱发创造的潜能。再次,要培养发散思维,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大胆求异,学会在多向的思维中寻求最佳的作文创意。最后,要培养质疑评判力。质疑是创新的前提,评判是明辨是非,激浊扬清的武器。惟有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及审美判断,对事物的品评才可能有所创见。当然,弘扬创造精神,老师还应该多开展课外作文创新活动,树立“大语文教育”的观念。学生通过这些动手动脑的创新作文的实践活动,去体现创造性。
(五)为作文提供源头活水
叶圣陶先生说:“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这清甘的水就是生活。作文教学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我们必须将作文和生活衔接起来,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几乎全部在学校,因此,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就必须丰富学校的生活,丰富学校的生活内容和生活形式。课堂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丰富学校生活首先就要丰富课堂生活。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大的能力和更聪颖的智慧,还要渗透素质教育,陶冶高尚情操,健全学生人格,使课堂涌动生命的气息。当然,学校生活并不包括学生的全部生活。学生还可以作社会调查,参加劳动,观光旅游,在社会生活中增长见识,体验人生,以进一步丰富生活,使自己充实起来。另外,还要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因为多读多看,广泛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因为书刊中蕴蓄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宝藏,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各种需求,还可以开拓视野,陶冶性情,积累精华,博采众长,而且有助于观察世界、体味人生,从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六)教师的人文滋润
对人文精神的传递和培植,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因素。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人文素养很高,有着伟大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的人,具体地说,教师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反映在教师思想道德、心理素养、思维模式、性格情感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现在思想观念革新的速度,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我们教师观念陈旧,不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很难说培养出有高度人文素养的学生,更难以充当他们的精神导师和人生楷模,也很难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文教学要使受教育者掌握写作的基本知识,具有确定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摄材能力,思考能力,安排文章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交际能力,同时建立网状,立体的知识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先要形成广博而专业的知识结构,更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做到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充实。要依自己的基础、气质、爱好、性格、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学有所长,去影响学生,积累深厚的文化知识,学习先进文化来浸润心灵,用人文的光辉去温暖学生,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另外,语文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让学生懂得人品和文品的关系。苏轼有“文如其人”说,鲁迅说:“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人格。”老师首当其冲,要有高尚的审美和艺术感受能力,要让学生懂得,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格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条件之一。为适应新的形式,教师的爱应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关爱情怀,应是建立在“人”之上的,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珍视,对“人”的终极关怀。教师要爱护写作主体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个性自由,它实际上是形成独立的精神和人格的重要方面,因此营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无私而不带功利、自觉而又永恒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导师,它将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它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情,对人生的信念。
另外,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风、师德,堪称学生的楷模,树立生命意识,责任意识,使学生受到良好品德和形象的熏陶和影响,树立为国家和人民造福的远大志向,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2 13:22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
辽宁,葫芦岛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于淼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本学科课程的建设既要考虑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教师的要求,又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考虑职前教育与职后教师发展的衔接与联系。就学科目的而言,既要奠定扎实的从教基础,又要培植发展潜能;就学科内容而言,它应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便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就教学方式方法而言,它应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构建一个以反思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就教学评价而言,它应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职前专业发展服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培养未来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重要的、并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及逐步深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和实施,尽快适应时代需求,改革高等师范院校《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问题迫在眉睫。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培养教师技能的专业课程,在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承担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效果,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他们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探索师范院校为基础教育服务,强化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当前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依据
在构建与实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以如下理论与现实两方面的因素为思考点。
(一)理论依据
1.深入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学科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变与发展,洞察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状况与走向,以便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上贴近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并体现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2.深入思考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所发生的变化,针对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与挑战,构建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以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具有能够胜任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任务并能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教师基本素质。
3.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长期性的角度上,兼顾职前教育与职后专业发展,将职前教育置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中进行整体考虑,在职前奠基阶段的本科教育过程中,准确把握应使学生获得怎样的知识和技能、奠定怎样的专业发展基础,以便打破原有的终结式培养模式与思路,体现出课程的基础性与发展性,使师范生既能应对现实挑战,又具有发展潜力。
(二)现实依据
1.从课程取向上看,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法课,仍未能走出终结式培养的基本模式。表现为:往往以理想状态下完美型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尤其是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素质)为终结性的培养标准,而很显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五年的奠基阶段是不可能达成的。这一课程取向源自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认识上和理解上的不足,其后果是:在不断的技术性模仿与训练中、在严格的理论识记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中,师范生虽然暂时成为了合格的知识传递者甚或教学能手,但从长远来看,后劲往往不足。其原因是,这种急于求成的终结性培养模式导致了那些对于教师发展而言更为重要的东西在过程中的失落,诸如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研究能力等。
2.从课程内容上看,现有教学法课,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学术性,过于注重规律与原则的教学,从而使课程封闭于固有的理论体系中,走进了枯燥、陈旧、繁琐的、理想层面的象牙之塔,远离了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和丰富的教学实践本身。如此去武装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等同于以整齐划一的方式训练教师的思维与教学行为标准,其结果自然是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实践性知识、创造性、决策力的极其缺乏。尽管他们也许能够遵照相关的原则与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但他们所具有的是遵照执行的教学观,是教育教学的执行者而不大可能成为创造者,所进行的语文教学也往往会走上固定僵化之路,鲜有活力。
3.从课程实施上看,现有的教法课,过于强调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漠视了对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淡化了学习者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感悟和实践环节,而在评价上又过于关注固有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这里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认识,即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娴熟掌握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教育实践,但事实上,教育教学的理论却恰恰产生并发展于教育教学实践本身。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为重传递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统一要求忽视个性发展;表现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教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动力未能得到真正唤醒。
基于如上思考,我们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从目标到内容上进行了重新定位与调整,从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改革与思考,力图充分体现出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以期能更贴近当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现状,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形态与教学形态为其主要研究内容。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师范生对小学语文科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奠定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具体表述如下。
1.培植师范生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兴趣,会做经师,更为人师;
2.了解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熟悉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能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学生情况、教育条件等选择、利用、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与资源;
3.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程对儿童发展的多元意义,掌握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并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4.充分认识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特点,了解并能够辩证分析针对如上教学内容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了解小学生学习如上内容时的心理过程并能据此进行合理的学习指导,能够对如上五种教学内容进行独立的教学设计;
5.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常规,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如独立分析教材的能力、备课编写教案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与课后反思能力等,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扎实基本功,如语言表达、三笔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
6.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内容及方式,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评价内容、选择恰当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评价,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讨论与评价;
7.明确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的意义,培养师范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使其具有日后在实践中发展的潜能;
8.了解本地区小学语文教育状况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内教改的新经验、新观点、新趋势,激发师范生参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愿望。
在上述目标的达成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师范生未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学科理论与技能;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教育理论的熏陶、实践与反思能力的养成以及语文教育研究的尝试等,使其具有运用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诸多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潜能。
(二)课程内容体系
为完成如上课程目标,我们所构建的学科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内容构成:学科理论课和教学实践活动。
1.学科理论课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旨在使学生全面整体地了解和认识小学语文课程,并具备基本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和教师角色意识。主要内容为:(1)小学语文课程沿革与发展;(2)小学语文课程目标;(3)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4)识字与写字教学;(5)阅读教学;(6)作文教学;(7)口语交际教学;(8)语文综合性学习;(9)小学语文课程评价;(10)小学语文教师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在学习“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根据相关理论,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自身特点等进行独立、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能力,并通过微格训练的形式,强化学生相关的教学实践技能。主要内容:(1)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案例的比较分析;(2)指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并编写出教案;(3)分组进行微格授课,师生点评,并进行比较与反思。
通过如上两方面主要内容的学习,可以奠定学生初步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技能,为后续课程和真实情景下的教学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2.教学实践活动
教育见习:2周,安排在2年级第二学期。主要内容:(1)了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并写出书面报告;(2)至少听4节语文课并与授课教师交流听课感受;(3)将自己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感受、疑问与思考形成书面报告提交。见习活动要达到如下目的:对语文教育教学形成直接的体验与感受,并产生初步的思考,以为相关理论课程的开设奠定必要的感性基础。
教育实习:12周,安排在5年级第一学期。主要内容:(1)深入了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整体把握语文教学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2)与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起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和专业发展意识;(3)至少听20节语文课,讲8节语文课,并能相互评课和独立进行课后反思;(4)能通过不同方式发现小学生语文学习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宝贵经验,也能发现其中的不足或困惑,并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或毕业论文做深入思考和解释。教育实习活动要达到如下目的:为师范生从大学到小学、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从“准教师”到“教师”搭好桥梁、做好衔接,如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整合、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获得、教师角色的转化与确立、真实教育环境中自身内部冲突的发现与解决等。这一过程不仅是理论向实践的回归,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与跨越过程。
以上学科课程两方面的内容是彼此衔接、相互渗透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它所追求的是:培养以整体形式而存在的、不断生成与发展的未来小学语文教师,他们应当具有良好的语文教学观念、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一定的实践性知识以及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的良好意识与潜能。就此,我们一方面要强基固本、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引领导航、提供持续发展之动力。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前已述及,以往的教法课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已严重影响了职前教师教育的有效性和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我们以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研究性与发展性为基本准则,将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微格训练、实践与研究活动等结合起来,进行了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
(一)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并最终指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本身,因此它不能仅存于大学课堂和书本之中,而应建立起与现实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不应仅以固有的、封闭的理论形态而存在,而应在丰富的、动态的语文教学世界中获得解放。
这就要求:第一,从事本门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有较为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并掌握足够量的教学案例,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教学与研究;第二,参与本学科课程教学的不仅要有大学教师,还应有工作在一线、具有丰富的感受与实践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第三,要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现实情况,并对有代表性的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就此,我院师生定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挂职培训,深入到课堂中去。在交流中,建立起了一种互动互助的共同发展关系。这样做一方面使我院师生对小学语文教育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教与学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培植了师范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意,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使本门课程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理论的象牙之塔中获得了现实的解放,教与学开始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我们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本身正是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摇篮。
(二)强化发展主体的参与性,构建以反思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相应环境下的主体自我发展,职前教育阶段理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发展意识,培养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为此,必须重新认识过去那种“理论必然决定实践”的理想假设,改变以“理论灌输”和“教学技能的机械模仿”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师范生由“被规范、被加工者”发展成为自主性凸显的“主动发展者”。
1.语文教育观念──从灌输、传递走向建构与生成
毋庸置疑,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基础性知识、理论与观念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是重要的,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我们认识到,教育理论只有真正唤起教育实践主体内心的参与、价值的认同和精神的再生,真正引起其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的深层思考,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而那些直接的告知和给予往往是徒劳的。因此,本学科课程不应是一套原则规律、操作规范的照搬,我们所应关注的是师范生主体内部教育教学观念的建构与生成状况和他们对知识价值的发现过程,而不是知识本身。
我们认为较为合理的做法是:以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直接观察与体验为学习基础,以知识理论的讲授和探究为主线,以案例分析与教学实践(含模拟实践与真实情境中的实践)为主要形式,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促成学生主体语文教育观念的建构与生成。具体说来,就是要打破纯理论、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将演绎法与归纳法相结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辨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行动中的实践反思相结合,广泛采取除自学和必要的教师讲解之外的更加丰富的教学形式,如现场观察、案例讨论、教育调查、合作研究、教学实践等,以便创建一种以教育主体的自我建构为中心、多种教育形式交叉互动的教学情境和教育过程,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内隐的语文教学观念的确立,在不断地感悟、学习、实践、反思、修正过程中,促成他们头脑中有关理论知识的整合、认同与建构,实现个体教育知识与观念的统整与提升。
2.语文教学基本技能──强化与更新
语文教学技能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科教育学的有关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也是“高师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3]职前教师教育阶段要切实加强师范生未来工作所必备的教育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为他们步入职业生涯提供必备的专业支持,同时我们也要根据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情况,对这些基本技能进行适当调整与更新。
我们的基本做法是:第一,明确语文教学基本技能的内容。包括: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如朗读、演讲、沟通、文字(含网络)信息的搜集与处理、三笔字等;基本的教学能力,如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编写教案能力和教学实施(导入、发问、强化、组织调控、作业编排与辅导)能力等;另外,还要求学生能具有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的能力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第二,建立科学的技能培训机制。教学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学生主体在一定的理论引导下通过自主训练与切身实践而达成的。因此我们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给学生以必要的理论指导并安排相对集中的微格训练。同时,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指导也体现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总之,“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4]而在职前教育阶段,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加强,以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语文教育教学技能的小学语文教师。
3.实践、反思与研究能力──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育理论促进教育主体的建构和提升不是直接实现的,而以实践为中介。并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建构与生成,促进职前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并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直观体验和认识,是学习本学科课程的感性基础。因此在学习本学科课程之前,我们安排2—3周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小学,深入课堂,接触小学生和语文教师。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对当前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基本状态有一个全方位的直观了解,另一方面也会促成他们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些初步思考,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自觉并培植起初步的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意。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分析与讨论,缩短了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之间的距离,而且,伴随着一个个鲜活案例中所隐含理论与基本原理的被揭示,学生头脑中有关小学语文教学的观念也进行着不断地重构与生成。不仅如此,它还能增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增进解决小学语文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品质。
以微格训练为主要形式的模拟教学实践,要求师范生能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独立分析,并根据相应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在模拟实践过程中还要体现出相应的教学理念,并接受师生的质询与评价。这是对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过程,也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
4.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封闭、独立走向自主、开放、合作
我们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仅仅靠“外塑”的形式去达成,而“要从一种外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灌输’或‘训练’转变为一种内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的‘发展’。”[8]这就要求本学科方向课程必须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环境,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学习内容由封闭变开放,学习形式由独自状态转变为更多的合作形式。这种自主、开放、合作的学习形式其益处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可以养成基于不同背景的思考与研究能力;可以培植学生的怀疑精神与创新能力。而这正是教师职后进一步发展所应必备的基础。
(三)改变传统的考查评价方法,建立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与教法课特点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学生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的掌握情况,更要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对本学科的态度、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种学习、实践任务的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结合日常观察,理论知识考核,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演练,实际操作能力,个人风格与特色及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评价主体和评价形式多样化。自评、互评与共评相结合,定期考试与平时考察相结合,书面考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理论考察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是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些措施的实践使我深切体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只要敢于革新,勤于探索,灵活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如一股春风,给语文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5 12:23
高师院校“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参与式教学改革研究
                       李金国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长沙 410205)
【摘要】参与式教学是国际上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它更契合为一种教学理念。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对高师院校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推行教学改革极为必要,其改革理路包括:凸显多维目标取向,构建师生交互性交往范式,关注师生参与体验的过程,拓展课程教学场域,实施“多元立体”教学评价。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师院校;教学改革


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纵深发展,作为小学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师范院校“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并没有很好地顺应变革,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依然呈现出改革相对滞后的状况。基于此,我们开展了高师院校小学语文教学论参与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审思
高师院校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关注和研究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以培养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为目标。在参与式教学理念下实施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表现在:
1. 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情怀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它既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还要依托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关注现实的教学问题, 研究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理论,更要将课程理论应用并参与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可见,该课程本身固有着深刻的“实践情怀”,而且“这种实践情怀不仅仅是指研究者到小学教学实践中了解教学生活,关注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还包括他们对教学实践的人文关照,能够真正把握教学实践的真实境况,清晰地表达对教学实践的感受、思考与期许。”[1]由此,该课程突出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必须贴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不论是课程理论的讲解,还是采用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或是课堂片段教学、微格模拟教学,乃至走进小学一线课堂观摩、教学见习与实习,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实践当中,观照小学语文丰富而生动的教学活动,立足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开展课程教学,没有实践的参与而力图实现该课程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是实施该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根本原因。
2.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小学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教学目标上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目标倾向,而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实现;倡导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强调教师须从“课堂独白”走向“师生对话”,面向学生、面向文本、面向课程;教学方法上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方式的状况,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在些改革理念下,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高师院校课堂更应做出示范,展现出“对话”的课堂,让师范生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中获得参与式教学的理念感染和参与式教学方式方法的引领。
3.课程教学方式凸显的弊端使然
当前高师院校中执教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中,有些由于脱离小学语文一线,在教学中多对师范生进行理论传授和知识灌输,漠视师范生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感悟与实践环节的参与和指导;多以课堂内的理论传授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忽视课外的教学观摩、微格教学、听评研析、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的训练和指导;多以课程理论知识掌握多寡来考评学生,而漠视师范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情感和经由课程学习获得的职业情感、态度、意志的唤起。总之,这些现实境况导致了师范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后,并不能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程理论知识,不能有效地运用理论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也不能胜任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要求,乃至对于从事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意向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4.未来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发展的诉求
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宽厚,而且应有着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并且对教师职业持守深厚的情感和意志。新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未来教师的素养进行了全面的界定,其中就提出了“实践取向”和“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为了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指出当下的教师教育课程应当重视学生个体经验、强化实践意识,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以突出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因此,以“参与式教学”为指导理念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变革也是为了适应未来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在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智慧,增强学生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情意。
二、“参与式教学”理念的内涵探析
国内关于参与式教学理论的研究众多,统观来看,对于参与式教学的认识主要有三类观点,一是认为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与同伴合作、交流,一起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提高师生的批判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 [2]一是认为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投入——既包括学生的个体‘神入’活动,也包括学生与教师、同学、群体之间的交往活动。”[3]还有学者认为参与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事实上,参与式教学更契合为教学理念,如果认同为教学方法,其内涵就窄化了,因为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去实现“参与式教学”的理念。
当然,参与式教学的内涵仍有待探明:教学中谁参与?参与到怎样的活动中?参与的状态是怎样的?存不存在“伪参与”的情况?怎样才是真正的参与?教学当中的“参与”应该何为?等等。
1.参与的主体——交互多元主体。
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往往处于主客体之间的不对等的关系状态,而这种“不对等性总使客体的参与成为一种被动的和附属性的参与”[4],教师和学生之间易形成 “控制与被控制”的交往形式。而事实上师生共同作为参与主体,师生之间的参与交往不是主客体间的认知学习过程,而是主体间的交互交往,形成的是“我——你”的交互性交往关系,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地参与教学过程。
另外,课程教学当中的参与者还包括课程的设计者、文本教材的编者以及课程内容中涉及的人、事、物等,他们同样作为参与主体存在。比如,教材文本中篇目的作者,虽然不在教学现场,但当教师与学生针对教材文本展开对话时,这也不是一个主体认知客体的过程,教材文本并不是作为被动的认识对象毫无作为,而是以不在“现场”的作者的言辞介入教学现场,参与到生本对话、师本对话之中,从而影响师生之间的教学交往过程。可见,在参与式教学下,参与主体是多元的,他们构成主体间相互的“我——你”关系,而非主客二分的“我——它”关系。
2.参与的形式——活动为主形式多样。
参与教学以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如问题讨论、分组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合作学习、观察体验、情景教学、活动探究等,不过,参与式教学并不以教师是否组织活动及学生是否参与活动为标准来判定,事实上,参与教学的形式从教学的方法上看,可讲授、讨论,也可游戏、探究、实验、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从教学的组织形式上看,可自主学习,也可小组合作、组间竞赛、班级讨论、师生合作探究等。也就是说,形式是用来贯彻和落实“参与教学”理念的,是否是“参与教学”,关键不在于形式的采用,而在于教师和学生是否依托形式全身心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否切实地作为整体的人的在场,而不是“身在而心不在”的缺席。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是参与式教学的两个必要条件,但是有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不见得就达成了参与式教学,参与的状态才是参与式教学的充分条件。
3.参与的状态——意向性的唤起。
加拿大教育学家范美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提出 “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关系要求一种双向的意向关系”[5],即教育的意向性。参与式教学就要求参与者能够以积极的“意向性”融入教学。教师意向是实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他以全身心的姿态融入到教学当中,融入到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之中,就能唤醒学生的学习意向,学生则以饱满的乐意学习的意向理解知识、涵养情感、发展能力、塑造人格,反过来又促使教师的意向性结构的唤起,以实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教学的旨归。这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当中构成了一种双向的意向关系。那么,参与式教学就是要求参与者以积极的姿态、主体的身份作为整体的人融入到教学之中投入自己的意向。换句话说,参与式教学要求参与者在参与教学的时候全身心介入教学现场和情境,理解和体验自身和他人的成长和意义。由此,我们会发现,传统的讲授方式大受诟病,被认为是和“参与式教学”背道而驰的教学,但事实上,二者并不截然对立,讲授方式运用得法,若能很好地达成教师和学生的良好的意向关系,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它完全可以属于参与式教学的典范;反过来,课堂上热热闹闹,动辄活动、游戏,表面上看去学生参与热情度高,教师情绪高涨,但是这种参与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意向性结构,以表面的热闹和浮躁的情绪掩盖了教学的真实目的,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参与式教学,而是“伪参与”。
4.参与的目的——学生的多维发展。
传统意义上,“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技巧,传授自然科学的知识与法则,提供给学生快速有效的实用知识。”[6]在这种观念下,知识完全成了工具化的功利存在,变成与人的情感、需要、意志和生活完全隔绝的东西。由此,学生将固定时间内的学习任务变成认知与记忆知识的过程,而教师往往忽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等非理性的要素,漠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生命主体意识介入的体验过程。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曾尖锐批判这种教学目的,“如果所沟通的知识不能组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这种知识就变成纯粹言词,即纯粹感觉刺激,没有什么意义。那么这种知识的作用,不过唤起机械的反应,只能运用发音器官重复别人的话,或用手写字或做‘算术’。”[7]由此,参与式教学的目的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更在于获取知识过程中探寻知识生成的背景,在于参与的过程中个人的生活、经验、问题、困惑、理解、智慧、意愿、情感、态度、意志乃至生命的整体融入,在于学生个体充分多维的发展。
三、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改革理路
过去的课程教学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教师和学生“参与”的意向性唤起,忽略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漠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基于参与式教学的理念,我们设定了以下改革理路。
1.凸显课程多维目标取向
该课程首要研究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问题,如研究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小学语文教材、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问题,以及小学语文教师、小学生为了完成小学语文教与学的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的方法。这些内容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是课程目标之一;但这些知识来源于教学实践,需要模拟或还原教学实践情境以加深对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同时理论知识还需要应用于教学实践,运用得恰当与否、合适与否、有效与否,都和个人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情境智慧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另一目标取向;除此之外,“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他实际上以一种个人的方式体现了他所教授的知识。”[8]而“每一个孩子都以自己独特地方式吸收价值观、实际技术,形成习惯和进行批判性的反思”[9]也就是说,教师的情感、态度、职业与责任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师范生以怎样的情感、状态、态度、意志参与到学习之中,进而影响和决定了师范生课程的学习效果,乃至未来从教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的教学中唤起师范生乐意学习的意向,关注师范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增强师范生语文教学的专业情意是该门课程的另一重要目标。“只有当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能够真实地进入课程、进入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和学生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是他们的人生过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10]当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能够凸显多维目标取向,才可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健全发展,才有可能不断地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2.构建师生交互性交往范式
师生关系是课程教学中最核心的问题,不同的师生关系构建了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和结构。师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教学,不是独立毫无关联的两个主体,只有双方发生关系,教学才可能现实存在。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参与”不是割裂开来的,相反,参与者一定是与其他参与者合作性的参与。正如马丁·布伯所言:“‘你’与我相遇,我步入与‘你’的直接关系里。我实现‘我’而接近‘你’;在实现‘我’的过程中我讲出了‘你’。”[11]在这种“我——你”的关系中意味着双方的平等地位和角色担当,从而在根本上摆脱主体的依附性状态。在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中,我们正是要构建基于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我——你”关系的师生交往范式。由此,教师首先就要转变教学意识和思维方式,使教学建立在“师生共有”的场域之中,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实现双方有意义的交流和理解,而不是教师和学生单方面发挥作用,互相限制对方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只有在这种平等的交互关系中主体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主体,才能在交往中成为自由情感、意志的表达者。
3.关注师生参与体验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观主张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当把教学过程限于单一的认知过程时,极易导致学生学习目的的窄化片面和对认知过程中情感因素的漠视。杜威曾批判过这种状态,学生作为“求取知识的理论旁观者”[12]而存在,教师则成了“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旁观者”,作为旁观者他们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漠不关心,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理解教师呈现给学生理论知识的被动事件,而事实上,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过程,同样也是情感融入、意向性唤起和个体生命体验的过程。学生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感觉接受者或冷漠的旁观者,而是生活在教学环境中的生命体,教师也不是麻木的传递者、监督者和旁观者,而是通过与教学环境各要素交流对话的交往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学过程中,除了认知的发生,还要充分关注师生情感的投入、参与的状态、教学情境的体验等。教学过程是借助各种教学形式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实现参与者之间的交往对话和双向意向关系的形成。落实到该课程教学中,教师本身要从师范生的真实需要、情感倾向出发,唤起师范生的学习欲望和对未来语文教师职业的期待,从而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情境中获得积极的情感意向和实践教学的真切体验。
4.拓展课程教学的实施场域
在参与式教学下师生以参与者的姿态介入相互的交往关系之中,其参与的发生空间并不限于课堂。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论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它需要依托小学语文教学实践,通过片段教学、微格模拟教学、小组磨课、听课研析、教学见习实习、教学科研等多种形式来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参与,达成课程理论知识的生成与理解,实现教学技能的发展和教学实践智慧的提升,更促进学生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职业情意的强化和发展。专业理论知识的探讨可以在课内实现,但是也不只是在课内就可以完成的,它同样需要延伸到课外的教学实践甚至网络博客平台的交流互动;同时涉及到微格模拟教学、片段教学、教学观摩、同课异构研析、教学见习实习、教育教学研究等,就更不是单单在课堂内就可以完成的。因此,要实现师生真正的参与,该课程教学场域的拓展必不可少,其教学场域须不限于课内,而要向课内外延展,尤其是面向小学,面向小学语文课堂实践。
5.实施“多元立体”的教学评价
过去该课程的评价主体、方式、途径固化单一,以教师评定为标准,以理论考试成绩的量化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作为唯一考评的方式。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我们倡导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多元”指授课教师、师范生、校外指导老师、校外小学生的多元主体参与,以此确立教学评价的评价者主体;所谓“立体”指的是在评价方式和评价途径上的多维性,即形式上融合自评、互评、师评、校外指导老师评、校外小学生评等多种评价,增强评价方式的灵活性,同时,关注师范生课外专业阅读、实践教学、问题研讨、听课评课、教学实习、科研写作等各个途径的学习状态和参与状态,实现过程评价的介入。这样,通过多元立体的“多主体参与、多形式融合、多途径介入”的评价,全方位提升师生参与兴趣与参与状态,提升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辛继湘.教学论研究:理论自觉与实践情怀[J],课程·教材·教法,2012,(9):24.
[2]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
[3]许建领.大学参与性教学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江苏高教,2006,(1):96.
[4]柴楠.他者的澄明与主体的涅槃——教学交往范式的伦理转向[D]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90.
[5][8][9]马克斯·范美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3,104.
[6]姚远峰:寻求意义,现代教育之转型[D]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77.
[7][1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5,154.
[10]吴刚平.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J],教育研究,2002.(9):66.
[11]马丁·布伯著,陈维纲译. 我与你[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12.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articipatory Teaching in Teachers Colleges
Li Jin-gu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Hunan First Normal College,Changsha,Hunan 410205,China)
Abstract: Participatory teaching is a teaching method generally respected internationally , but it is more fit as a teaching concept. It is extremely necessary to implement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articipatory teaching in Teachers College. The Way to reform includes : highlight the multidimensional go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interaction paradigms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focus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expand the teaching field , and implement the "multi- dimensional" teaching evaluation.
Key words:The concept of participatory teaching;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curriculum;Teachers College;Teaching Reform


作者简介:李金国(1982— ),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7-18 01:06
精炼“三语”,彰显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安徽省芜湖师范学校     戴建新

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师语言不同可能相差二十倍。”所以说,教师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收获的大小。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这一源泉,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学生的智慧,尤其应该以自己智慧的语言激活课堂。因而,一节优质的语文课,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本人的课堂实践具体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应用。
一、设计精巧的导语
所谓导语是指教师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一段教学语言。课堂上一个好的导语往往能及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也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要充分认识到导语不是课堂的花边点缀,不是为了装饰,而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就像音乐会的序曲,直接影响着整台演出的表现效果。从一定程度上讲,好的课堂导语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在思索中、在轻松愉快中,扬起向知识海洋遨游的风帆。所以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要看导语的设计。而课文导语的设计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也会使用不同的导语法。因而我们教师应该抓住契机,根据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谱出最美的“乐曲”,点燃学生学习知识的“火炬”。课文导入的招术方法灵活多样,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方法。
1、可以用诗词名句导入课文。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穿插一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古典诗词名句,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气氛,创造一种审美情境,取得出奇不意的效果。如我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就引导学生说说古代有关月夜美景的诗句。学生会不禁吟出李白的《静夜思》:“床头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随之再激发学生说说其他诗句,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并由诗引入景。这时学生兴趣大增,再进入课文的学习。
2、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导入课文。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关注自我的发展变化,是我们学生的一大特点。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开阔的视野领域,时时处处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这样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例如在讲授《为你自己高兴》一文时,我便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询问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说起自己,学生还是很有兴趣的,于是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在他们说地正起劲时,我突然问他们:“你们会不会因为你是你自己而感到高兴过?”许多学生都摇头。于是我又说:“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如何看待自己,需要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是什么认识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刘心武的这篇文章,看看他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由此带着大家的兴趣进入课文的学习。
3、可以运用故事导入课文。故事对学生来说是颇具吸引力的,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情节曲折、生动、惊险、趣味的故事,它们往往像磁铁一样,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使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设计的情境中。例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先讲了一件有关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大家熟悉的著名音乐家,他写下了许多激情的交响曲。其中著名的《命运》交响曲,是我们很熟悉的,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惊世之作竟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的光辉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种人,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用感人的故事一步步将学生吸引到对课文的学习中。
4、从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来导入新课。因为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因而不少课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可以用学过的知识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如在讲授鲁迅的文章时,先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回忆导入。鲁迅先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作家,大多学生都能讲出一两点,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温故旧知识,而且引出对新的知识的学习。
5、从对背景的介绍导入新课。大多数文章的写作总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缘由,为使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丰富学生的知识, 扩大学生的视野, 在讲课前,教师有必要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作适当的介绍。而且在背景的介绍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课文的兴致。例如在讲授《鸿门宴》时,先介绍鸿门宴发生的时代背景,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6.以歌曲导入新课。现在是歌曲的时代,学生们都喜欢听歌,抓住这一点,采用与课文有联系的优美、生动的歌曲作导语,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为课文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例如在讲授《长城》一文时,我就先让学生听一些描绘长城的歌曲,这些歌曲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有些学生会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在这样良好的氛围中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设计巧妙的过渡语
课堂过渡语又称课堂衔接语、转换语,指在教学过程中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由一个问题到另一个大问题的过渡用语。巧妙的过渡语可以起到自然勾连,上下贯通,逻辑深化的作用。过渡语也是引路语,提示和引导学生从一个方面的学习顺利地通向下一个方面的学习。过渡语也是粘连语,它可以把一节课的内容衔接出一个整体,给学生层次感,系统感。下面列举几种设计巧妙过渡语的方法。
1.穿针引线法:在一堂课中,老师运用过渡语把想施教的各种手段、各程序的内容、方法等有机地串连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使整个课堂上下贯通,结构紧密,浑然为一体,以整体形象感知学生。在教《白杨》一课时当学生品读完描写白杨特点的句子后,我就讲:“白杨真是一种令人敬佩的树啊!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学生:不是)你从那里知道的?爸爸在介绍白杨的同时还在讲谁?
2.评价小结法:过渡语一般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老师可以利用它总结学生的发言,做出准确的小结,遇到学生理解不到的地方,还能及时的补充。在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当某个学生朗读完父亲忘我地挖掘儿子的句子后,我就引出:“通过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见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为了救儿子而不怕任何困难的场景,来让我们再去看看当时的情景吧!(全班齐读 )。
3、引用经典法:引用经典诗文进行过渡既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中的情感,又能使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在教柳永的词《雨霖玲》时,讲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时,引用诗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过渡,使学生既提高了语文素养又理解了此时词人的心境。
4、设疑提问法:教师用一句话把上环节内容说出来,然后提出问题,引入下环节施教内容。这类过渡语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中常用而又较好的一种过渡手段。如在教话剧《雷雨》时,先让学生回顾周鲁偶逢到相互试探的过程,我们从一个“哦”字看出了周朴园对他已经认为死去三十年的鲁侍萍的“怀念”,我们从一种句式读出了周朴园在试探中的“惊慌”,后让学生思考当鲁侍萍真的就是眼前这样一个老妇人时,周朴园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三、设计精巧的结束语
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针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设计的带有归纳、总结性质的话语,称为语文教学环节中的结束语。好的结束语不仅能起到及时巩固知识,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给人以美感和艺术的享受。所以说,出色的教学收尾艺术,应像豹尾一样有力,让学生不忍你离开课堂。下面列举几种精巧的结束语。
1、自然总结式。即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教师所讲一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落地,下课的铃声随声响起,这便是自然总结式结课。运用这种结语要求教师精于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提出任务式。结尾并不是思维思想的终结,而是新的开始。通过收尾,设立悬念,提出新的课题,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出任务式结束语一般用在上下两节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密切联系的情况。如上苏轼的《定风波》结尾时,我说到:“学完本词,我们应从词人的身上学习什么?”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3、启发回味式。一堂课结束时,通过艺术化,风格化的语言,着意增添浓郁的色彩,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咀嚼回味,展开想象。例如:在《孔乙己》的总结课上,一位教师有这样的一段结束语:“课讲完了,孔乙己离我们而去了。他走了,不是用脚,是用手走的。这个备受欺凌,尝尽人生辛酸的读书人,最终连站力起来的权利都失去了,只好用一双手悲戚地艰难的走了,走出了我们的视线,走下生活的舞台。”这样一段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结语会给学生留下无限的空间。
4、引申延续式。即教师在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后,诱导学生将具有某中内在联系的知识进行比较,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向课外扩展。如上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最后两句时,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前赤壁赋》中的语句,分析情感是否有相似之处。
总之,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语文教师就必须以渊博的学识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以饱满的热情去飞扬自己的语言。教师本身是最有创造力和个性化的资源。我们要以自己的热情与智慧,开启学生的智慧,实现学生真正的“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让他们随着我们的教学语言展开激情的双翼,在语文的碧海蓝天中自由地翱翔。



作者: 李淑琴    时间: 2014-7-31 16:44
今天读了部分论文,有些有点意思,有点想法,抽时间再阅读学习。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