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2015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8 04:03
标题: 2015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2015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8 04:05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1&extra=#pid171343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8 04:05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 ... 3409&extra=page%3D1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8 04:06
http://www.shuhuaw.cn/forum.php? ... =1&extra=#pid269889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8 04:08
《中国书画家论坛》站务管理章程
                                                                                                             【2015年版】




   为保障本站艺术品质,规范网管操作行为,帮助网友了解本站运行特点,便于网管团队成员之间的协调配合,特制定本《章程》:

一、本站之基本信息:

    《中国书画家论坛》域名为www.shuhuaw.cn,域名所有权人为站长管季超,固定通迅地址:湖北省孝感市西湖明珠阳光宅6号楼2单元501室,站务电话:13971958105(移动)  4000278105(免长话费),站务邮箱:xnjyw123@163.com

二、本站之发展定位:

1、本站是服务全国书画艺术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的艺术类门户网站。

2、本站以书画艺术名家推介、艺术活动报道,视觉艺术诸门类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网络交流,以及书法、国画、篆刻及其它艺术收藏品网络自由交易为主要内容。

3、本站之栏目设置,依据本站发展定位和网络交流实际而定。目前分为《站务管理》、《艺术新闻》、《本站特展》、《会员交流》、《特别关注》、《名家在线》、《报网互动》、《四海一家》、《资料仓库》、《网上商城》、《自由交易》共十一个版块,下辖若干与之对应的栏目及子栏。

       为体现网络媒体的优势,根据站务合作需要,可适时增减版块和栏目、子栏。

三、本站之网管团队:

1、本站聘有 “艺术顾问”。“艺术顾问”一般不参与网站具体管理工作,只接受本站学术咨询。

2、本站在2015年9月前,拟成立“艺术指导委员会”,优先从本站注册会员中聘任、或从站外专家中特邀10~15位在书法国画篆刻及其它艺术领域造诣深厚的人士担任“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具体指导本站工作,“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视自身时间安排,自由决定是否参与本站某个栏目的管理工作。
      ‘艺委会’成员寄发聘书。

3、本站网站后台操作管理工作,由站长管季超和常务副站长完成。

      常务副站长由站长聘任。

      本站实行扁平化管理,明确网管责任。十一个版块不再设立版主。版块网管工作由站长和常务副站长完成。

        十一个版块下辖各栏目、各子栏均设置“栏目主编”网管岗位。“栏目主编”由站长或常务副站长聘任,全责全权管理所辖栏目、子栏。

       未经《中国书画家论坛》域名所有者、站长管季超授权,任何人不得以本站名义发言或代表本站接洽站务合作业务。

四、本站各版块之功能定位及发帖要求:

1、《站务管理》版块定位:这是一个为实现网管告知等功能而开设的专用版块,主要发布有关站务管理的规定、本站活动动态及供注册会员提交网络管理意见、建议之用。

2、《艺术新闻》版块定位:本站注册会员自由发布艺术类新闻展赛信息,及各书画艺术类协会动态信息的专区。发帖者应为网络传播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负全责。

3、《本站特展》版块定位及全站总置顶规定:本版块非会员自由发帖区,只发布本站重点推荐的全站置顶帖。所发帖文均应由站长和副站长上传,或经各栏目主编推荐,从本站其它版块、栏目、子栏移入。

       本版块分A区和B区。A区为最新全站总置顶帖,B区为已置顶一月以上的精华推荐帖。

        本站“艺委会”委员有权向站长、常务副站长推荐全站总置顶帖。

      “艺委员”委员对全站总置顶帖的学术性、艺术性持有反对意见,可说明理由,明确要求站长、常务副站长解除该帖全站总置顶。

       “全站总置顶”的时间,视具体帖文内容,分为“置顶一年以上”,“置顶半年以上”,“置顶半年以下”等三大类,具体操作由站长、常务副站长相机决定,具体操作。

4、《会员交流》版块定位:该版块系本站重点版块,是注册全员依类存帖的自由发帖区。目前设有11个栏目,栏目网管主编根据网络交流状态从本站注册会员中聘任。该版块特别鼓励会员跟帖评议、活跃网上交流。

        本站认为:只要不涉及人身攻击,在艺术范畴内产生观点争鸣是完全正常的,应宽容不同意见的表达。


5、《特别关注》版块定位:本版块下设置干特色栏目。

6、《名家在线》版块定位:本版块系为专业艺术家设立的网上“工作室”专区,每间“工作室”均设置该艺术家本人或委托代理人为网管主编。站长、常务副站长协助其进行日常维护清帖。

          申请在本站开设网上“工作室”,须具备如下条件:①系本站实名注册会员;②系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会员,或经本站“艺委会”委员推荐;③通过站务邮箱或以快递方式提交艺术简历,向本站捐赠一件书画原作;④承诺在开通“工作室”之后半年内,至少存帖30帖以上,此后不定期更新帖文。

         本站希望有较多的知名艺术家在本站开设“工作室”,也会主动向艺术家发出邀约,但决不降低前列四项条件,在未得到艺术家本人承诺前,也决不主动开出!

7、《报网互动》版块:本站希望与各专业艺术类报刊合作,愿意义务为专业艺术类报刊开出“报网互动”“刊网互动”专栏。所设专栏由合作报刊派员自主管理。

          2015年5月12日,我们选择与山西《语文报·书法版》合作,该报每期寄赠给本站100份样报,已免费刊发本站宣传广告一次,并承诺在同等艺术水平时,优先选用本站会员作品。

8、《四海一家》版块:本站在创站之初,设有为本站提供艺术新闻原创帖的“记者站”近40家,2015年5月改版时,视实际交流状态,果断淘汰至十家。

        本版块各栏目均由各“记者站”负责人自主管理,并为所发布新闻的真实性负责。

        本站各“记者站”站长,是本站“艺委会”的当然成员!

9、《资料仓库》版块:若干实用艺术资料和本站旧帖的存放专区。

10、《网上商城》版块定位及“商铺”开设要求:

           本站在创站之初,在该版块为30家艺术商品提供商设有网上商铺。但这些商铺疏于打理,长期不更新帖文。2015年5月改版时,淘汰至两家商铺。

          欲在《中国书画家论坛》申请开出商铺,必须具备四个条件:①必须是与书画艺术直接相关的企业或商家;②在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商业信誉;③以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赞助支持本站运营;④本站只提供网络信息发布平台,不介入不干预商家的经营活动,本站可在网上商铺醒目位置,申明本站免于承担一切连带责任。

           在本版块开设网上“商铺”,请商家直接与站长联系,洽谈合作。

11、《自由市场》版块定位:这是一个注册会员自由发帖、自由定价、买卖双方自主完成艺术品民间交易的网络公益服务平台。

         本站只提供售出方和买入方网络交流的平台,不干涉,不介入交易活动,亦郑重申明不承担一切连带责任。

          本站友情提醒会员朋友:在交易过程中要取谨慎态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五、关于注册会员管理及删帖问题:

        论坛管理的难点,在于注册会员的“入门关”很难甄别。管得太严,注册设置太复杂,爱好艺术的网民注册本站时操作困难,有违我站全心全意服务网民的初衷;稍一放松,“网络水军”和商用机器人批量注册等‘恶意注册’,又增加了网管人员的工作量,许多论坛都被这个问题所困扰。

       本站目前的做法是:①建议注册者以汉字实名注册,并在“注册原因”一栏尽可能多地填注可供我们作出正确判断的有效信息。②网管人员逐一手动审核“放行”。③注册会员所发帖文如有违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序良俗,或与本站作为艺术类专业网站的定位不符,或发布违规广告帖等,各栏目主编均可第一时间不经告知即予删帖!

        本站认为在专业的艺术类网站进行网络交流,并无隐匿真实身份的必要,本站倡导实名注册,坦诚交流,互知网友单位职业等个人最基本信息。

六、根据本站发展的需要,在适当时候,本站将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和1-2名专责网管人员。

七、本《管理章程》2015年6月-4日上传本网,公示三天。如注册会员无跟帖表达有理有据的修改意见,即在2015年6月8日起开始执行,成为本网站务管理的约定文本。

       未尽事宜,将以本站《公告》的形式作调整或补充。

        为适应网络交流动态化的特点,一般满一年时间,即应根据网站发展实际修订本《章程》。



                                                                                                                                              《中国书画家论坛》
                                                                                                                                                                 2015年6月5日





《中国书画家论坛》
●域名:www.shuhuaw.cn
●站名题字:旭宇
●本站永久地址:湖北省孝感市西湖明珠阳光宅6号楼二单元501室。【各快递公司均可送达】
● 收件联系人:管季超
●站务电话:13971958105   
●站务邮箱:xnjyw123@163.com
●站务QQ:1309586706
●微信:jszywz        微信公众号:gjcjssh365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8 04:10
      在您注册成为《师慧园-论坛》http://www.jssh365.cn/bbs用户前,请先阅读以下《论坛管理规定》。如您按“我同意”按钮继续进行注册,则我们认为您已经认真阅读并同意以下规定之全部条款,谢谢。

《师慧园》论坛管理规定


  第一部分、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论坛的管理,规范电子公告服务系统的信息发布行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所有用户与访问者(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管季超工作室]的学术形象,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的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师慧园-论坛》是[管季超工作室-----《教师生活365》网站]的专属交互性电子公告服务系统,是《教师生活365》网为网站全体用户提供的交互性服务项目。

  开办本论坛的主要目的是为各地大中小幼教师/家长和教育研究人员提供网络交流之便利。
  
  第三条 《师慧园-论坛》电子公告服务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并接受信息产业部及市电信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第四条 《师慧园-论坛》所有用户在本网提供的电子公告服务系统内的使用行为,应当遵守我国法律、法规,以及应该遵从本站管理人员的指导和管理。《师慧园-论坛》所有用户应对本人发布的所有信息负全部责任。

  第五条 任何人不得在《师慧园-论坛》电子公告服务系统中发布含有下列内容之一的信息:

  (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三)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残酷、教唆犯罪以及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可能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内容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影响[管季超工作室]-《师慧园-论坛》形象、损害《师慧园-论坛》利益的;

  (十)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六条 《师慧园-论坛》承诺对所有用户的个人信息保密,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部分、管理制度

  第七条 《师慧园-论坛》的运行及维护由[管季超工作室---《教师生活365》网]管理团队负责。

  第八条 《师慧园-论坛》的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如下

  论坛管理员

  1、论坛管理员由[管季超工作室---《教师生活365》网]专人担任。

  2、论坛管理员监控论坛运行情况,通过对论坛程序及服务器的调整,保证论坛系统的稳定运行。

  3、论坛管理员监控论坛内全部内容,保证论坛的所有内容均不违反国家法律及相关制度并且符合各栏目的讨论内容。

  4、论坛管理员监督各专栏版主的工作情况并进行相关记录。

  5、及时删除论坛各栏目中所有与本规定第五条相违背、且专栏主持人未删除的贴子并进行记录备案。

  6、调整论坛中各栏目的结构以便于用户使用。

  7、管理论坛用户,处理用户关于论坛功能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

  版主

  1、各栏目版主由《师慧园-论坛》所聘人员担任。
  2、各栏目版主监控所负责栏目的全部内容,保证该论坛的所有内容均不违反国家法律及相关制度并且符合该论坛所规定的讨论内容。

  3、各栏目版主及时回复用户用贴子或其他方式提出的问题、建议以及其他合理需求,并尽力保证用户的要求得到完满的解决。

  4、各栏目版主及时删除所负责栏目中所有与本规定第五条相违背的贴子并进行记录备案。

  5、各栏目版主控制本栏目讨论方向,积极组织本专栏用户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




  第九条 违规帖处罚规定

  《师慧园-论坛》有权利对任何发表在论坛内的内容进行筛选和评判,并对其中任何被认为不适当的内容进行删除或屏蔽等相应处理。

  具体情况举例如下(包含并且不仅包含下列情况):

  1、现象:贴子含有规定第五条内所包含的全部内容之一。

 处理方法:删除该违规帖、封发贴ID、发删帖公告。如有换ID继续发布违规内容的情况,封该ID的C类IP(即IP地址最后一段)。

  2、现象:贴子为灌水、与版面主题无关、扰乱版面秩序、以及管理员或者各栏目版主[主持人]认为不适当之内容。

 处理方法:删除该违规帖。如有反复灌水、持续无谓争执等行为,封ID。


  第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如有任何问题请与[管季超工作室----教师生活365网]联系。

                                                                     http://www.jssh365.cn/bbs管理方:管季超工作室
                            2014年3月30日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8 04:17

 报告精读 | 2015年《教育蓝皮书》

  本文摘自2015年4月20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会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2014年国家继续推进教育领域内综合改革,以上海、浙江为试点的高考制度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规划管理、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地方政府教育制度创新、以北京为代表的基础教育政策突围、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和儿童状况的改善、地方高校转型和高等教育的新版图、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等立体式改革进展反映了教育的改善、改革和创新。与此同时,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高校科研腐败等新老问题杂陈。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8 04:18

蓝皮书认为,“2015年将是教育改革的落地之年”。如何实质性地推进从2015年开始实施的多项改革方案,避免走过场的结果,关键是促进教育治理的改善和现代化。在此进程中,需要认识教育“新常态”,即教育“后普及教育阶段”特点、由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新情况新问题,以及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的教育需求;改善教育治理体系,促进教育创新;通过制度变革解决农村教育和教师问题。

  新高考改革将带动高中全面改革,大学多元自主招生将逐步推广

  国务院《关于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随后上海和浙江公布的试点方案勾勒了我国新高考的蓝图。高考是指挥棒,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新高考将如何引导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又将对考生、教师以及中学和大学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蓝皮书指出,学生自主选学选考将成改革突破口。新高考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兴趣、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为此,新高考在考试类型、考试科目和考试组织上进行了重大变革,学生的选择性将大大提高。在考试类型的选择上,新高考实行分类考试,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通过普通高考进入职业院校的人数减少,高中学生需要在职业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两条不同发展轨道之间提前选择。在考试科目的选择上,新高考要求普通高校招生中打破传统的“文理分科”,考试科目采取“3+3”制,即考生考试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科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在上海和浙江,考生将分别有20种和35种考试科目组合的选择。在考试时间和频率的选择上,新高考将在外语考试中为学生提供两次考试的机会,浙江的试点方案一年安排两次学业水平考试、全科开考。

  蓝皮书认为,选修制将带动高中教育全面改革。选考科目制的实行将使我国中小学长期普遍实行的行政班级制将难以适应,迫使学校推行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以配合课程的多样化实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实行选修选考制后,对高中学校最直接的影响将是走班制的普及化;它不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还将进一步导致学分制、分层教学、跨年级选课制的产生。选修制带来的另一变化是学生学业指导的强化。高中学业指导不仅要包括对学习科目选择、学习进程安排、学习方法辅导等,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各高校的不同要求,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

  新高考带来的另一个趋势是高校多元自主招生将逐步推广。新高考方案中,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参考依据”,与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起纳入招生评价体系。浙江省正在试点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中,高考成绩可以只占综合成绩的50%,高校组织的综合素质评价可以占总成绩的30%-40%;即百分制的综合素质评价中10分的差距,最多时需用60分的高考成绩才能弥补。在此情况下,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可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这意味着高校将拥有高度的招生自主权。为此,高校需尽快学会根据学科、专业和发展的需要“按需招生”。如何客观公正、科学高效地评价、筛选出适合高校和学科特点的优秀学生,将是高校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高校不仅要研究制定一整套适合自身人才培养和改革发展需要的招生标准、条件和程序,还需培养、建立一支大规模、高素质、专业化的招生队伍,并建立健全招生权力的自我约束机制。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8 04:18

 招生的改革也将加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新高考改革方案将“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招生录取批次”、“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上海方案已决定从2016年起合并本科第一、二批招生,并提出“探索学生多次选择、被多所高等学校录取的可行性”;浙江方案将实行“专业+学校”的志愿填报方式,“录取不分批次,按考生总成绩,分大类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投档”。在这种招生模式下,考生将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性,高校及其学科专业的质量、特色将可能取代“高校名气”而成为考生入学选择的主要因素;一些被划入“二本”、“三本”的特色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及部分专业有望冲出重围、脱颖而出,一些重点高校的冷门专业也可以摆脱追求高分的枷锁,招收对专业有兴趣的、真正适合的学生,一些办学声誉差、质量低的专业则很可能因招生困难而被淘汰。高校生源结构的多样化以及在生源质量上出现的新特点,将使高校按专业招生、从大一开始分专业培养的模式将遇到诸多困难。上海试点方案已经要求高校“按学科大类(或专业)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浙江方案则明确规定“分大类实行专业平行投档”,这就意味着按高校按专业大类招生甚至不分专业招生将成为一种趋势;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将是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定向,从二年级开始分专业培养。这一培养模式的改革很可能导致大学内部各个学科专业“抢夺大一新生”的局面,如何向新生开出高质量、有吸引力的通选课,如何通过这些课程去有效鉴别、挑选有专业兴趣和发展潜力的学生,又将成为各学科专业必须面对的课题。如何培养出创新型、个性化的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成为这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题。

  未成年人犯罪更趋低龄化,家庭因素是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14年在12个省区市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犯罪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犯罪人数稳中有降,但仍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数据显示,认为该趋势“严重”的管理人员占所调查人员的48.1%,认为该趋势“降低”的占45.9%。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趋于低龄化,据调查,2001年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12.3%,2014年该比例上升到20.11%。值得注意的是,低龄化的未成年人犯罪可能增加未来社会中惯犯和累犯的可能性,并且这一趋势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严峻的重要指标。

  对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被调查管理人员认为“家庭教育不当”、“不良交友”、“法制观念淡薄”、“学校教育的缺陷”是主要原因,其中家庭因素所占比例最高(16.9%),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治理机制中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具体而言,不良家庭因素包括不良的家庭结构、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完善家庭的经济文化环境。统计结果显示,在不良家庭结构中成长的未成年人更容易发生犯罪冲动,实施越轨行为,进而导致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不良家庭结构体现为松散型的家庭(如留守儿童家庭、未成年人离家打工家庭)、流动式的家庭(如未成年人跟随打工父母到城市生活家庭)、残缺的家庭(如父母去世、父母有在监狱服刑情况的家庭)三种形式。数据显示,“留守未成年”、“流动未成年人”在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体中分别占到27.3%、26.9%。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8 04:19

父母教养方式对未成年人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以及行为等具有重要影响,教养方式不当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包括粗暴型和放任型。粗暴的家庭教养方式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未成年人学习、模仿父母的暴力行为,变得冷酷和好打斗,调研中管教所的未成年人经常被父母打的比例(15.2%)远高于普通学生(2.6%)。放任的家庭教养方式则忽略了对未成年人应有的教育责任,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家庭没有对品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管教所的未成年人父母不关心孩子交什么朋友(20.2%)、成绩(18%)的比例远高于普通学生(6.4%、3.3%)。

  家庭经济条件是否优越对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中,由于家长忙于工作,疏于对未成年人的管教;取而代之的是,家长以物质方式来满足孩子。另一方面,贫困的家庭里经济拮据,当未成年人面对金钱、物质的诱惑,而家长又没有帮助孩子树立起良好的金钱观,会使未成年人心理失衡;未成年人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走上犯罪的道路。家庭文化环境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影响同样重要,父母文化、职业水平较低可能诱发多种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因素。由于家长自身的文化职业水平限制,家长面对社会压力、家庭不和等状况时,容易将自身的负面信息传递给未成年人,有的甚至对未成年人态度恶劣。并且,一些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工作地位较低,因此将希望寄托在未成年人身上。一旦未成年人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家长则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

  蓝皮书建议,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需要创建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给未成年人正确的关爱,积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经济习惯,科学地培养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一方面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用自身的勤劳观念影响未成年的经济价值观念;完善和谐的家庭结构,提高家庭婚姻质量,父母在生活中彼此理解、相互体谅、多做沟通,政府和社会也要给予家庭一定的支持与引导。

  中职教育吸引力小、流失率高,拨款应考虑中职学校升学教育、就业前教育模式并存情况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的方针政策。据统计,2005-2008年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从655.7万增加到812.1万,平均每年以7.3%的速度增加,与同期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规模下降趋势(年均减少1.6%)相反,跟普高(2008年招生837.0万)几近形成平分天下的局面。在资金投入上,2008年中央和地方用于中职学生助学金的数额达到180亿元,中职学生的受资助面超过90%,资助额度每人每年1500元,在校两年的资助人均达到3000元;2009年开始进一步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8 04:19
大规模教育投入是否收到同样好的发展效益?2015年《教育蓝皮书》指出,REAP调查发现,农村学生对中职教育的需求有限,贫困农村初中学生上中职意愿不高。在刚进入初中时,仅14%的学生表示初中毕业后打算上中职,初中毕业后追踪调查发现,仅11%选择了就读中职。中职学生流失率高。33%的中职学生辍学;继续在校的中职学生中高达41%表示如果再有机会将不会选择读中职,25%的学生认为毕业后无法在6个月内找到一份全职工作,46%的学生认为毕业后无法在6个月内找到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全职工作。中职学生的通用知识水平在入学后甚至开始退步。REAP2010年调研发现,学生在进入中职学习两年后,不仅没有学到本该学到的先进技术知识,甚至一些原本掌握的基础数学、语文知识也倒退了。

  从区域发展视角来看,蓝皮书指出,不同生长环境的中职学校提供差异化教育服务,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中职课题组发现,居民收入、产业特征、财政能力三个要素对于中职教育发展模式的形成至关重要。面向本地产业的就业前教育是不少人心目中区域中职教育发展的理想模式,但在现实中十分少见。产业基础好、政府财力强的地区具备形成此模式的潜力,但如果本地居民收入较高、本地产业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家庭预期,家庭会倾向于让孩子继续升学而非接受完中职教育后直接就业,中职学校的就业前教育这个功能也就难以发挥;产业基础差、政府财力薄弱的地区,受限于经费投入、校企合作难以深度开展等不利因素,中职教育往往举步维艰,此类地区生存较好的中职学校大多以高质量的升学教育作为核心竞争力。

  面对当前中职教育发展与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蓝皮书建议,形成企业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机制是改革的重点,通过适度的税收政策来调动地方财政和企业的积极性,例如税收扣减,或许是更加有效的办法;在中职教育财政拨款机制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中职学校升学教育、就业前教育模式并存的情况,考虑成本因素和市场需求,逐步建立依据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拨款机制;努力建立开放性的职业教育治理框架;改善民办中职学校发展的政策环境,鼓励地方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根据本区域民办中职学校的功能和定位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借助优质民办中职学校盘活闲置的公办职教资源,特别关注民办职业学校的融资政策,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资产抵押的特殊问题的研究,为民办院校在信贷方面打通渠道。

  此外,应当把中职教育质量作为教育督导评估体系的重要内容,强化政府部门对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监督;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和中职学校布局,巩固基础知识教学、细化专业教学标准,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中职教育应稳步推进避免盲目扩张,要把质量建设作为我国中职教育长远发展的重点。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8 04:20

589个县成为特教学校“空白”地带,特殊教育的未来归宿应是全纳教育

  残疾人教育受到关注和保障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尺度。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已初步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的教育体系,从类型上具备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残疾人受教育机会不断提高,从数量上讲,特教学校总数持续增长,从1978年的292所增加到2013年的1933所;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残疾学生在校人数从1949年的2000多人增加到2013年的36.81万人,增加了155倍;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稳定发展,2013年通过学前班特殊班或在普通幼儿园就读的方式为近2万个残疾幼儿提供服务,也开办了残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186个,为7043个残疾学生提供高中教育;全国有8617个残疾人在接收高等教育,其中7299人是在普通高等院校学习。残疾人的职业培训体系也初步形成,在各地有特殊学校职业教育、在职岗位学习、社会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2013年,全国有5357个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接受职业培训的城镇残疾人有37.8万人次。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财政体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特殊教育经费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已达到97%以上;1998年至2011年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投入从8.4亿元增加到76.7亿元,略高于同期教育经费增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实现普遍的教育公平,我国开始尝试在普通学校安置残疾儿童接受教育。2010年,残疾儿童少年在校人数为42.56万,其中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比例占到65%左右。尽管从2009年以来,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人数在下降,但仍有52%的在校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我国现已经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辅助”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模式。

  蓝皮书指出,当前特殊教育还存在中西部残疾人义务教育机会不足、特殊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残疾学生家庭承担的教育负担偏重、特教教师责任重待遇低、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亟需扶持等问题。据2102年监测,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为72%左右,与普通小学99%、普通初中97%的入学率相比差距较大;截止2013年底,全国有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8.4万人。未入学的学龄残疾儿童中,有8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其中河南(7948人)、湖南(5839人)、江西(5234人)、四川(4436人)及新疆(4183人)等地较多。据调查,我国目前仍有589个人口在30万以下的县没有特教学校,这些地区无论是特教行政管理、特教专业人才、特教经费及特教辅助用具等资源都非常匮乏,当地残疾学生的义务教育面临很大的困境。

  蓝皮书认为,全纳教育是未来整个教育发展的归宿。特殊教育的发展转型创新需要制订规划推动全纳教育的发展,推行残疾学生全免费教育制度,加大对特教资源“空白”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吸引力,实施中西部地区新建特教学校办学条件改善项目。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8 04:20

贫困县学龄儿童超两成曾饮水中毒,乡镇中心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关注和了解农村贫困地区乡镇及以下儿童的发展现状、提高这些处于最底层的“后20%”弱势群体能见度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必要之举。2015年《教育蓝皮书》指出,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4年对20个省贫困地区学龄儿童的发展现状调研,发现卫生习惯不良和营养搭配不合理仍是贫困地区学龄儿童身体健康的两大隐忧,乡镇中心小学学龄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贫困地区村小、教学点学龄儿童的基本在校生活条件保障不足,其教育资源分配与乡镇中心校相比差距悬殊。

  统计数据显示,在饮食卫生方面,贫困县学龄儿童在食用不干净的食物而致病、饮用生水、洗手习惯不良上都超过半数,有两成以上儿童出现饮水中毒情况,与省会城市小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营养搭配方面,贫困县近两成小学生每周只能吃到一次肉,还有一成的学生几乎很长时间才能吃到一次肉,且学生们能吃到的食物结构单一,这是其生长发育较大城市儿童迟缓的重要原因。

  调研发现,贫困县农村学校的寄宿生比例远高于城市小学,超过60%的农村学校寄宿生人数在50-300之间,其中留守儿童比例占到56.3%。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对贫困县乡镇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及省会城市小学的学生心理健康对比评估显示,农村中心校的学生在依赖(59.8%)、嫉妒(29.1%)、自卑(45.7%)、孤僻(47%)等多种性格问题中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类型的学校,可能是因为其留守儿童比例更高;村小/教学点的学生“缺乏自信”(62.4%)的情绪问题明显高于其他两类型学校的学生,但精神压力(19.7%)明显要小;在行为问题上,村小/教学点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比例(88.9%)最高,农村中心校学生离家出走(26.5%)、逃学(36.8%)、偷窃(25.6%)、说谎(39.3%)等比例则远远高于其他两种类型学校的学生;在人际关系问题上,村小/教学点中存在“自我中心”(57.3%)问题的学生比例最高,而在“指责别人”(50.4%)、“难以合作”(42.7%)、“不能友好相处”(35.5%)等问题上,中心校的问题凸显得尤为激烈,远远高过其他两种类型学校的学生;在学习适应性问题上,村小/教学点学生厌学的比例高达35%,远高于其他两类学校,乡镇中心校学生学习被动的比例(67.5%)最高,农村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比较突出。

  对三类学校食宿、医疗、安全等的硬件设施配备情况对比发现,贫困县村小/教学点能为学生提供的食宿、医疗、卫生、安全等生活设施相当匮乏,这些生活设施提供的服务质量与省城小学相比非常低下。86.67%的乡镇中心校学校有低龄寄宿生,但中心校设有食堂的比例约为八成,其中一半的学校急缺食堂清洁、卫生设备;三分之一的村小/教学点有低龄寄宿生,但设有食堂的约为六成,其中超过两成的学校也急缺食堂清洁、卫生设备;被调查的贫困县小学仅半数有直饮水设备,并且其中村小/教学点有七成的学校没有开水供应;乡镇中心校中只有四成(43.50%)的学校有浴室,有浴室的学校中不到六成(57.14%)可以为学生们供应热水,而被调查村小/教学点全部没有浴室,难以保障住宿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卫生状况;贫困县小学的厕所卫生条件亟待改善,其中反映“厕所卫生条件差”最多的也是村小、教学点。最让人担忧的是,贫困县村小/教学点中,有超过95%的学校没有医务室, 专职校医比例为零,兼职校医的比例也仅为20%。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8 04:20

对软性教学资源配置比较发现,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现象依然严重;贫困县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水平远低于省城小学教师的水平;村小/教学点素质培养类课程开课情况不乐观,约三分之一的村小、教学点未能开设音体美课程、综合实践和地方课程,科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率只达到一半左右。

  蓝皮书指出,改善贫困地区低龄寄宿儿童的在校生活条件是保障其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当前急需建立贫困地区学龄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保障体系,促进向农村小规模学校倾斜的经费保障机制真正落实,提升软性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以真正实现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平等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

  绝大多数公众持有较健康的教育价值观,低学历家长、留守儿童家长相对更为功利

  2014年12月15日至2015年1月14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搜狐网教育频道进行公众教育价值观调查,共计31773名网友答题。调研显示,绝大多数公众持有较健康的教育价值观,重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重视能力培养,与应试教育现实中的名校竞争、对孩子的强制形成明显反差。

  对比公众在社会竞争、教育互动和学业发展三个维度价值观上的表现,公众在学业发展方面的态度最明确、倾向性最明显,而在社会竞争方面态度相对模棱两可。调查中,公众对个别相互矛盾的社会竞争价值观命题均持赞成态度,这种无差别评价反映了当前社会公众在个体社会成就感上存在的认知分歧,也显示了公众难以抉择“为功利而教育的价值取向”和“为生活而教育的价值取向”的矛盾心态。在教育互动维度上,面对老师教育和父母教育的优先序和重要性比较,公众在价值观层面极为显著地选择了“父母”对孩子教育影响的最优地位,与现实中感受到家长们对学校教育和教师作用的依赖程度并不相同。在学业发展维度上,公众对“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好则与教育现实所表现的“应试教育价值取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蓝皮书指出,尽管教育价值观的性别差异程度很小,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男性比女性更认同“孩子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是男性和女性分歧最大的命题;而女性则比男性更认可“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从被调查者的不同年龄段来看,随着年龄段从“90后及以下”到“50后及以上”的递增,被调查者年龄越长,越重视孩子小时候的母语教育,越看重老师对孩子教育的作用,也更认可学习成绩好的重要性和从小严格管理孩子的必要性。学历程度造成的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明显高于性别、年龄段等。被调查者学历越高,越看重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作用,折射出学历教育阶段的升级可能有助于公众获取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被调查者学历越低,越重视孩子在起跑线上的教育和“竞争”,反映了低学历群体可能更容易接受功利主义的、不利于儿童天性的早期教育方案。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8 04:21

人口迁移是当代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现象。2015年《教育蓝皮书》此次公众价值观调查分析发现,就业于城镇且孩子未与之共同居住的家长更认可成绩好的孩子长大才有出息、只有上名校孩子长大才有前途,更主张对孩子要从小严格管理、为学习放弃兴趣爱好,更看重学历的作用、起跑线上的竞争和老师的重要性,更期待孩子出人头地。其中,就业于县镇、地级市且孩子未与之共同居住的家长群体,比就业于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且孩子未与之共同居住的家长群体,表现了更为突出的教育功利性价值观。

  高中“国际班”“遍地开花” 加强其规范管理成为紧迫任务

  近年我国高中“国际班”涌现,一方面满足了部分学生出国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国际课程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据上海师大相关调查显示,各地约300多所学校开设了各类“国际班”,引入的国际课程已达20多种。不止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南京、郑州等二三线城市高中“国际班”发展速度也相当迅速;在中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如贵阳、乌鲁木齐、银川等地,也开始设立高中“国际班”项目。

  蓝皮书指出,当前高中“国际班”面临着保障公平、课程管理、规范收费等方面的挑战,为此,进一步加强其规范管理成为一项紧迫任务。首先,公办高中“国际班”的办学主体需要进一步明确。公办高中与其他社会机构合作的方式目前在各地比较普遍,但在家长心目中,高中学校才是“国际班”真正的办学主体。因此,一些高中“国际班”实际运行中由社会机构直接向学生家长收取费用的做法明显欠妥;学校采取这种做法实际是想要规避违规收费的风险,但仍不免有乱收费之嫌。其次,公办高中“国际班”的课程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办高中引进国际课程,既要满足部分学生出国留学的需求,更要满足高中课程改革的需求,不论选择何种课程模式,都要防范将高中“国际班”简单办成“出国留学预备班”;要使高中“国际班”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学分互认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再次,公办高中“国际班”的收费需要进一步规范。从今后的发展走向看,一部分符合条件的公办高中“国际班”,可以在逐步规范的基础上,向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方式转型;大部分公办高中“国际班”,随着办学定位的变化,收费将予以严格限定,公办高中“国际班”将不再额外向学生收取费用。最后,公办高中“国际班”的自律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8 04:22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3D1&_dsign=14cc4087
===史记·2015===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12 22:09
2015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中国教育在线前言

国家十三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中,对于教育的长期规划,我们需要有更长远视野,这其中基本数据,基本依据,就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近日,中国教育在线根据教育部以及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近数十年,尤其是近20年的数据,进行了梳理,整理,发布了《2015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希望从较长时间维度上,反映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情况,为教育的长远发展与规划,以及决策,提供一些参考,一些数据支撑。

《2015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按不同教育阶段,即学前教育,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以及教育投入等进行了介绍。同时,针对重大的留守儿童问题,报告做了专门的关联分析。考虑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对等性,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也进行了梳理分析。

根据报告可以清晰地看到,虽然人口出生率不断变化,但我国人口下降的大趋势不可逆转,虽然在2000年以后,我们迎来一个新的人口出生高峰,但是,近10余年,每年新生儿数量长期维持在1600万左右,比上一个高峰少了1000万,这也构成了我国基础教育与教育的基本供给构成。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的各个阶段的招生人数与在校生数均呈下降趋势,近年基本探底,趋于稳定,虽有局部反弹,但并未形成根本性的逆转。这里面比较特殊的是学前教育,在国家的大力重视与支持下,学前教育经历了一个历史上最大快速的大发展时期,无论入园率与在校生数,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让人欣喜。

从1997年开始,小学招生人数从2500万减少至2014年1658万,小学教师数量在这一时期也同步减少。伴随小学招生数量下降,初中招生人数从2001年也开始直线下滑。已经从最高峰时每年招生2263万人,下降至2014年的1448万人。与招生人数和在校生总量的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初中阶段教师数量保持了平稳,甚至略有增长。

伴随学生数量的增长,普通高中阶段教师数量近年来一直呈增长趋势,2014年教师数量达到166万人。与基础教育其他阶段相比,是唯一明显增长的一个群体。到2014年高中阶段师生比下降至14.4,但仍然明显高于初中的12.6。

数据显示,近年中职教育下滑明显,无论是招生数,还是在校生数量,远远低于普通高中,中职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招生人数比例连续5年下滑,已经由51.1%下滑至43.8%。在校生达到1802.9万人,这距离2015年预定目标值差距达20%。

因为生源的绝对减少,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快速迈向普及化,近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明显加速增长,近3年增长了10.6个百分点,达到37.5%,远远高于前10年的增长速度。

资源均衡问题实际不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与地方经济直接相关。2013年北京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生均经费平均28668万元,而河南仅为5458元、贵州为6872元,差距达到5倍左右。与此相关,2015年北京高招本科录取率约为71.8%,位居全国第一,远远超过河南44.4%,广东37.1%,贵州39%,而全国的本科平均的录取率则为38.9%。上海也同样,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国家的教育投入多数都投入在基础教育领域。培养一个初中生国家投入是9258元,但是一个大学生仅有15592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城镇化比例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进入城镇务工。随之而来,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到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94.73万人,占全国儿童数量比例9%。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75.42万人,占全国儿童数量比例14.5%。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中国发展中的瞩目问题,困难问题,亟待解决。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随迁子女在当地学校就读政策。北上广是典型的人口流入地,也最具代表性。报告显示,2013年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学生占比43%,达到47.3万人,而高中阶段减少至11.4%。广州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地户籍学生比例达51.2%,高中阶段比例为27%;三地相比,显然广州或者说广东的政策明显更有利于孩子随父母就读,而不是留守。





第一章 基础教育各阶段发展情况1.1 学生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1.1.1 新生婴儿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949年以来,我国共经历四次人口增长高峰。分别是:第一次,1949~1957年;第二次,1962~1970年;第三次,1981~1990年。 受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从2000年以来,我国开始经历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

从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来看,新生儿数量已经进入一个平稳增长期,长期徘徊在每年1600万左右,未来将进一步补充各阶段生源,但已不太可能超越以往历史高峰。



1.1.2 学前阶段入园人数持续增长

数据来源:教育部

受第四次人口高峰期的影响,同时伴随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支持,学龄前儿童入园数量从2004年开始以平均每年4%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2014年在园儿童数量已经达到4051万人。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2010年我国女性平均生育年龄为28.18岁。这表明第三次人口高峰带来的生育高峰预计将延续至2018年左右,之后将开始下滑。

未来几年学龄前儿童入园人数将继续增长,学龄前儿童入园以及适龄儿童入学将面临更大压力。



数据来源:教育部

学龄前儿童在园人数从2003年开始一直呈现增长趋势,2003年仅为2004万人,到2014年增长至4051万人,十一年间增幅超过102%。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01年,随着学前阶段学生数量的减少,教师数量也出现较大降幅,从2000年的86万减少至63万,年降幅达27%。之后逐年增长,2013年达到166万,相较2001年增幅达163%。



数据来源:教育部

从2000年到2001年,幼儿园数量从17.6万所锐减到11.2万所,一年间减少了6.4万所,是1996-2000年期间幼儿园减少总数的6倍。

2002年开始,幼儿园数量开始缓慢回升,2014年达到21万所。与1996年的高峰相比12年时间仅增加了2.3万所。但从在园人数来看,2014年是4051万人,比1996年多出1384万人。显然,目前幼儿园的满园率及平均规模都超过了1996年的水平。



1.1.3 小学招生数量持续走低

数据来源:教育部

伴随适龄人口的减少,小学招生数量在1997年后开始第二轮下降,从2500万左右减少至2004年的1747万人,七年间减少约700多万人,总降幅达36.5%。

从2004年至2014年间,小学招生数量基本维持在1700万人左右。2014年不足1700万,仅有1658万人。由此可以看出,在未来一个很长时间,适龄入学人口并不会有大幅度的变化。



数据来源:教育部

伴随1997年开始的招生人数下降,小学在校生人数也开始大幅度减少。1997年在校生数量为1.4亿,到2014年减少至9451万人,十七年累计降幅达32%。



数据来源:教育部

伴随1997年开始的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的下降,小学教师数量在这一时期也同步减少,2004年减少至563万人。同样,伴随2004年后入学新生数量的趋稳,近年来小学阶段教师数量也呈现趋稳态势。2014年小学教师数量仍为563万人,与2004年持平。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14年小学在校生数量较1997年下降32%,但教师数量同比仅减少2.8%。从图表可以看出,小学阶段每名教师负担的学生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1997年生师比为24.2:1,到2014年该数值减少到16.8:1。



数据来源:教育部

小学学校数量在1997年为63万所,到2014年减少至20万所,整体降幅达68%。学生数量与学校的比例从1997年的223:1增加至2014年的469:1,学校数量的下降幅度远高于学生数量的下降幅度。



1.1.4 初中招生人数走高后持续下降

数据来源:教育部

伴随小学招生人数的减少、在校小学生总量的逐步下降,初中招生人数从2001年也开始直线下滑。已经从最高峰时每年招生2263万人,下降至2014年的1448万人,总体降幅达36%。



数据来源:教育部

伴随招生数量的减少,初中在校生数量在2003年达到6618万人后,2004年开始逐年下降,2014年减少至4385万人,总降幅达34%。



数据来源:教育部

与招生人数和在校生总量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初中阶段教师数量保持了平稳态势,甚至略有增长。2003年为347万人,2014年为349万人,十一年间增长两万人,生师比大幅度下降,2014年达到了12.6: 1。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投入的增加,教育质量的提高。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03年初中阶段生师比为20.5: 1,到2014年降至12.6: 1。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01年初中适龄人口达到新高时,初中学校数也增长到6.6万所。随后持续下降,2014年已降至5.3万所。



1.1.5 普通高中招生人数趋于平稳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05年普通高中阶段招生人数达到877.7万人,创造了一个历史纪录,也直接导致了三年后的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1050万人。但随着初中毕业生总量的逐年减少,普通高中阶段招生人数在2005年后也开始下降,2014年下降至796.6万人。但因受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刺激,近十年间高中阶段招生人数下降趋势并不明显。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05年,受普通高中阶段招生数量增长影响,在校生数量达到历史新高2409万。随后至2014年十年间,高中在校生数量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在2400万左右。



数据来源:教育部

伴随普通高中招生数量及在校生数量的增长,普通高中阶段教师数量从1997年至2005年呈快速增长趋势,平均年增幅10%左右,2005年达到130万人。从2006年后增幅趋缓,每年增幅在2%左右,2014年高中阶段教师数量达到166万人。与基础教育其他阶段相比,是唯一明显增长的一个群体。



数据来源:教育部

普通高中阶段在校生数量在2005年达到2409万的高数值之后,历年基本保持稳定,但同期教师数量仍持续增加。2005年普通高中阶段生师比在18.5: 1左右,到2014年则下降至14.4: 1,但仍然明显高于初中的12.6: 1,这一特殊现象值得关注。



数据来源:教育部

受普通高中阶段在校生数量增长影响,1997-2005年普通高中阶段学校数量持续增长,2005年增长至1.6万所,达到历史新高。但从2006年开始逐年减少,2014年减少至1.3万所,比1997年少627所,但同期在校生规模却增加1550万人,是1997年的2.8倍。



1.1.6 高考报名人数降中有升 整体趋稳

数据来源:教育部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当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570万人,录取人数仅27万人,录取率仅为4.8%。

受高中阶段招生数量增长的影响,2008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050万人的历史最高值。2008年之后高考报名人数开始逐年下降,5年后的2013年降为912万人,给高校招生带来了直接的压力。2014年开始,高考报名人数出现反弹,比上一年增长27万人达到939万,2015年继续保持反弹,增加3万人。从近年普通高中招生总量来看,高考报名人数在一定时期内将基本稳定在目前的水平,不太可能再有明显增长。

2015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942万人,录取700万人,录取率达到74.3%。



1.1.7 中等职业教育面临下滑趋势

数据来源:教育部

中职招生人数在2010年达到顶峰870万人,但从2011年开始,中职招生人数持续下滑。截止到2014年,中职招生人数下降至620万人,减少242万人,四年累计降幅达29%。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11年,中职在校生数量达到顶峰2231.8万人,当年与普通高中在校生仅相差196万人。但随后几年中职在校生数量持续下滑,2014年下降至1802.9万人,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量差距扩大至598万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文件中,将2015年中职在校生人数目标设定为2250万人,但实际人数距离2015年预定目标值差距达20%。



数据来源:教育部

自2009年起,中职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招生人数比例连续5年下滑,已经由2009年的51.1%下滑至2014年的43.8%。




数据来源:教育部

与中职招生下降相伴的是学校数量的减少。从2009年开始中职学校数量就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3%左右,由2008年的将近14847所减少至2014年的11900所。



1.1.8 出国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

数据来源:教育部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14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45.98万人,较2013年增加了4.59万人。近十年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翻了两番,出国留学的人群日益庞大,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美国《开放报告》

近年来,出国就读本科的人数增幅较大。2013/2014学年赴美读本科人数增长到11万人。




从图表中可以明显看到,近九年来中国赴美读本科的学生占比不断提升,从2005/2006学年的14.90%,增长到了2013/2014学年的40.28%;仅比赴美读研究生的占比低两个百分点。




2007-2011年期间,中国赴美持F-1签证的高中生数量由6541人增长到了48636人,五年间增长了将近八倍。

近几年,出国留学人员低龄化的趋势愈加明显。




公立高中国际班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与此同时,近些年来,国际班的录取分数线不断攀升,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如图所示,图中列出的9所北京市的高中国际班,其录取分数线从2013年到2015年都在上涨。2015年北京部分示范中学国际部录取分数线甚至超过校本部。据统计资料显示,首师大附中国际班的录取分数线,比普通班的录取分数线高1分,十一学校甚至高出普通班录取分数线5分。



1.2 教育普及程度1.2.1 高中阶段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2003年仅为43.8%,2014年已达到86.5%,提升近一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2003年增长至17%。从2003年到2011年的八年时间里,毛入学率从17%增长到26.9%,增速明显。最近三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3.1%,4.5%,3.0%,短短三年,毛入学率提高了10.6个百分点,达到37.5%,创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明显提升。

最近三年高等教育的招生总量并没有明显增长。从普通高校招生总量来说,三年前,招生计划就已经达到了698万,2015年是700万,几乎呈停滞状态,但毛入学率却大幅度上升。根本原因在于适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减少。从适龄人口基数看,未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将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迅速逼近50%,达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1.2.2 各地高考本科录取率及一本录取率

数据来源:各地教育考试院

2015年北京高招本科录取率约为71.8%,位居全国第一,远远超过河南的44.4%,广东的37.1%,贵州的39%,全国本科平均录取率则为38.9%,教育公平任重道远。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整理

近年来,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各地高考录取率大幅提升,高考录取率间差异越来越小。但各地高考一本录取率差异依旧明显,北京为24.8% ,天津为24.3%,远高于四川的5.5%,山西的6.2%,河南的6.9%,录取率最高相差达到5倍。



1.3 基础教育经费投入1.3.1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呈逐年增长趋势,2013年达到24488.22亿元。在2012年以前年均增长将近20%,2013年增幅下降至1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从2006年至2012年以来稳步增长,比例为平均每年提升0.2%左右,2012年达到4.28%。2013年仅比2012年提高0.02%。为4.3%。



1.3.2 家庭教育相关消费支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3年城镇居民文教娱乐人均支出达到2294元,较1990年翻了20倍。

2013年农村居民文教娱乐人均支出为486元,增幅相对较缓,与城镇居民支出差距进一步增大,相差近4倍。



1.3.3 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变化

数据来源:教育部

1997年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呈现逐年增长趋势。1997年小学生均经费(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下同)334元,初中591元,普通高中1155元,中职1085元,高校6523元。而到2013年分别增至小学6902元、初中9258元、普通高中8448元、中职8785元、高校15592元。增幅分别为小学1968%、初中1466%、普通高中631%、中职710%、高校139%。

很明显,国家的教育投入绝大多数都投到基础教育领域了。

高校生均经费从2001年至2005年呈逐年下降趋势,从6816元减少至 5376元。2006年以后逐步增长。但2013年再次呈现下降趋势,从2012年的16367元减少至15592元。

培养一个初中生国家投入是9258元,但是培养一个大学生仅有15592元,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也值得我们思考。



1.3.4 各地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差异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13年各地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差异较大,北京、上海等地远高于河南、湖北、贵州等地。

比如,2013年北京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生均经费平均28668元,而河南仅为 5458元、贵州为6872元,差距达到5倍左右。



1.4 特殊教育学生数量呈增长趋势

据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我国特殊教育稳步发展,2014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专任教师以及招生人数均较2013年提高,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4年特殊教育招生数量为7万人,较上年增加2.6万人,这是增幅最大的一年。相比较来看,特殊教育与普通基础教育的大幅度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从2000年后增速放缓,年均增幅在1.5%左右。到2014年达到2000所。





第二章 留守儿童与北上广随迁子女就学情况2.1 全国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94.73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955.59万人,在初中就读339.14万人。占全国儿童总数的9%。

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75.42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409.53万人,在初中就读665.89万人。占全国儿童总数的14.5%。

全国妇联于2014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经济不发达的省份,而且也分布于江苏、广东、山东等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绝大部分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

据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数据显示,在三类留守儿童中,有 11.1%的学生与父母每月见面 3-4 次,32.7%的学生一年能见父母 5 次以上,11.7%的学生一年能见父母 3-4 次,29.4%的学生一年只能见父母 1-2次,15.1%的学生一年都见不到父母。

广大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状态。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关爱的缺失,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2.2 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学生比例达42% 高中锐减至10%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201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为818.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8%。

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学生占比41.7%,达到47万人。而高中阶段非京籍学生占比减少至10.48%,达到1.8万人。

其中小学阶段非京籍学生比例达到44.9%,接近半数。初中阶段达到33.4%。横向比较来看,高中阶段非京籍学生比例较小学与初中阶段锐减。2014年高中阶段非京籍学生比例仅为小学、初中的1/3甚至1/4左右。由于在京不能参加高考,大多数非京藉学生选择返回原籍参加高考或出国留学。

从2014年起,符合五项条件的随迁子女可在京参加高考,但只能报名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当年共有114人报名参加高考。异地高考人数没有明显增加。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2014年小学阶段非京籍招生数量比例为36.04%,接近半数,但较2013年大幅下降。初中阶段达到36%,结束近几年一直增长的趋势。高中阶段达到7.97%,较2013年比例下降近一半。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2014年小学阶段非京籍招生5.5万人,占比36%。结束逐年增长趋势,占比明显下降。非京籍学生在北京上小学的难度明显增加。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2014年初中阶段非京籍招生3.7万人,招生总数10.3万人,占比36%。初中阶段非京籍招生同样面临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截止到2014年普通高中非京籍招生0.4万人,招生总数5.5万人,仅占整个普通高中招生数量7.97%。2014年普通高中阶段非京籍招生大幅下降。



2.3 广州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地户籍学生比例达53% 高中阶段比例猛增

数据来源:广州市教育局

广州地区学校在校生数量中,非本地户籍学生数量不同阶段均呈现上涨趋势。小学阶段2014年占比56.3%,达到50.6万人,初中阶段2014年提升至44.1%,达到15.6万人。普通高中阶段近两年增幅最大,2012年仅为14%,2013年猛增至27%,2014年为28.3%,达到5万人。2014年广州普通高中阶段外地学生比例比北京要高17.8%。而义务教育阶段广州外地学生占比52.8%,比北京高11.1%。

广东采取“异地高考三步走”的稳步推进政策。第一步,2013年通过积分入户或者是高技能人才的子女可以参加高考;第二步,2014年在广东居住满三年,参加三年的社保,子女在广东的中职学校有三年的学籍,他们可以参加中职升高职的考试;第三步,2016年所有的进城务工人员住满三年,参加社保三年,且子女在广东读了三年书,有三年学籍,可以参加普通高考。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统计,2016年在广东参加高考的外来随迁子女或超过4万人,届时会将广东高考报名人数推向又一个高峰。



2.4 义务教育阶段非沪籍随迁子女比例达到45%

数据来源:上海市教委

截止到2012年,上海市外来人口数量达到953.5万人,占比40%。

据上海市教委统计,2012年随迁子女占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比例45%,达到53.8万人。相比较而言,2012年北京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比例仅为41%,达41.7万人,而广州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地户籍学生比例为46.5%,达55.6万人。

随着上海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随迁子女入学的政策逐渐完善,优质义务教育将吸引越来越多外省市人群入沪。

从2008年开始中职校开放招收随迁子女,2008年招收仅1380人,到2012年人数达到8036人。随着“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打通,中职招收随迁子女数量有望进一步增长。

另外,2014年起,来沪人员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且积分达到标准值,即120分,其子女在本市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并完成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后,可在上海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附录 家庭课外辅导消费调查3.1 每年家长对子女教育培训投入调查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每年家长对子女教育培训投入调查问卷》

调查显示,50%比例家庭对子女教育培训投入每年超过5000元,其中超过1万元以上的占比25%。随着经济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对于子女教育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3.2 学生学习方式调查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学生学习方式调查问卷》

近些年互联网快速发展,有关教育互联网的产品层出不穷,这些给传统教育方式带来不小的冲击。调查显示,越来越多学生采用结合互联网产品的学习模式。其中,24%的人使用互联网产品学习,47%学生选择传统与互联网结合的方式学习。



3.3 家长及子女选择教育辅导机构偏好调查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家长及子女选择教育辅导机构比例调查问卷》

教育辅导机构在教育市场膨胀的过程中迅速增加,调查显示出不同学生选择教育机构的倾向与比例。其中选择新东方优能中学的比例为16.75%,占比最大,其次是学大教育与精华学校,各占比10.5%。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家长及子女选择教育辅导机构因素调查问卷》

在选择辅导机构的因素中,教学质量是否有保障占比近50%,其次口碑是不是过硬、教材质量情况也较受关注。



3.4 家长对子女学习目标及动力倾向调查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学生学习目标及动力倾向调查问卷》

调查显示,学生学习目标及动力还是处于较为务实的状况,45%的比例是为了提升成绩,30%的比例是为了兴趣与爱好。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12 22:12
附录 家庭课外辅导消费调查3.1 每年家长对子女教育培训投入调查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每年家长对子女教育培训投入调查问卷》

调查显示,50%比例家庭对子女教育培训投入每年超过5000元,其中超过1万元以上的占比25%。随着经济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对于子女教育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3.2 学生学习方式调查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学生学习方式调查问卷》

近些年互联网快速发展,有关教育互联网的产品层出不穷,这些给传统教育方式带来不小的冲击。调查显示,越来越多学生采用结合互联网产品的学习模式。其中,24%的人使用互联网产品学习,47%学生选择传统与互联网结合的方式学习。



3.3 家长及子女选择教育辅导机构偏好调查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家长及子女选择教育辅导机构比例调查问卷》

教育辅导机构在教育市场膨胀的过程中迅速增加,调查显示出不同学生选择教育机构的倾向与比例。其中选择新东方优能中学的比例为16.75%,占比最大,其次是学大教育与精华学校,各占比10.5%。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家长及子女选择教育辅导机构因素调查问卷》

在选择辅导机构的因素中,教学质量是否有保障占比近50%,其次口碑是不是过硬、教材质量情况也较受关注。



3.4 家长对子女学习目标及动力倾向调查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学生学习目标及动力倾向调查问卷》

调查显示,学生学习目标及动力还是处于较为务实的状况,45%的比例是为了提升成绩,30%的比例是为了兴趣与爱好。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13 17:33
艾媒咨询:2015年中国“互联网+”教育研究报告2015-09-16    作者:   出处:艾媒咨询   [url=][/url][url=][/url][url=][/url]


摘要艾媒数据
  近日,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整合营销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了《2015年中国“互联网+”教育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1711亿元,增长率为35.4%,用户规模将达2.49亿人,增长率为45.6%。(点击文章底部附件可查看报告全文)
  为了让创业者精准把握商业机遇、助力传统行业积极转型、让大众更了解“互联网+”,艾媒咨询隆重开启“互联网+”洞察研究计划——7大行业报告+1部干货纸书,餐饮、医疗、社区服务、出行、金融、房产、教育全面扫描,挖掘潜藏的行业数据,分析真实的成功案例,总结无形的转型理论,并把精华内容集结成书——艾媒咨询首部大手笔互联网+实体图书巨著《互联网+:颠覆还是被颠覆》。
  本报告为七大行业报告中的第五份,其他报告之后还会陆续发行,敬请期待。实体图书巨著《互联网+:颠覆还是被颠覆》即将出版上市,欢迎大家关注,与百位互联网大咖一起对话“互联网+”。

  一、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1711亿,用户将破2亿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1264亿元。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1711亿元,增长率为35.4%。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在线教育市场将维持此前的快速的增长趋势。同时,在线教育产业将逐渐趋向移动化,各细分领域格局仍然未定,存在很多机会。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教育市场用户规模达到1.71亿人。2015年中国移动教育市场用户规模将达2.49亿人,增长率为45.6%。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由于产业资本持续融入,移动教育产品日渐成熟,关于用户的营销推广战一触即发,2015年移动教育用户有望再次提速。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K12)市场规模达到275.0亿元。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K12)市场规模将达359.2亿元,增长率为30.6%。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k12作为在线教育一大重要领域,一直备受投资者青睐。当前行业已完成了初步的技术累积以及商业模式探索,其有望在2015年迎来爆发。


  二、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行为调查
  超四成用户曾使用在线教育产品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45.3%的中国受访手机网民表示曾经使用过或正在使用在线教育产品,54.7%的中国受访手机网民表示未使用过在线教育产品。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43.5%的中国手机网民通过网络广告了解在线教育产品;27.4%中国手机网民则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在线教育产品。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在线教育产品更多的仍选择网络渠道来传播。而产业的兴起也开始引起了用户的关注,逐渐有部分用户已主动通过搜索引擎来搜索行业以及产品相关信息。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74.4%的在线教育用户的安装教育应用数量在1-2个,21.9%的用户安装有3-4个教育类应用。

  iiMedia Research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58.3%的在线教育用户表示一周使用一到两次,32.6%的用户表示基本每天都会使用。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当前在线教育的用户对于应用的使用频率以及活跃程度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大多用户对在线学习的需求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三成用户表示想起的时候就会打开应用
  iiMedia Research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30.7%的在线教育用户表示想起的时候就会打开应用,22.1%的用户在无聊的时候使用,18.9%的用户已按学习计划准时打开应用。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当前大多在线教育用户没有固定的使用时间,更多是在各种碎片时间使用移动教育应用。但随着应用产品使用体验的进一步提升,相对稳定的用户习惯有望逐步形成。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主要使用目的上,38.7%的在线教育用户利用其辅助自身的考试考证;26.7%的用户则希望通过在线教育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在线教育用户主要集中在青年人群,所以目前在线教育主要功能在于增值学业或事业。而随着产业进一步推动,在线教育的惠利也将普及更多人群,使用需求也将更加多样化。



  超六成用户认为在线教育基本满足需求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28.4%的在线教育表示当前在线教育已充分满足其学习需求;66.1%的用户则认为在线教育基本满足需求,但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31.4%的在线教育用户认为目前在线教育服务难以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另外,无法与教师形成有效互动、教学内容质量不高也是用户担忧的主要因素,两者分别占比21.2%和16.9%。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在线教育的服务和产品仍面临着诸多痛点,相比线下教育,其学习氛围不足、与教师有效互动欠缺等问题一直被用户诟病。但随着产品形态的不断创新,这部分问题有望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近半用户看好在线教育产品的发展前景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47.3%的用户表示看好在线教育产品的发展前景,但有50.6%的用户认为还有待观察。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推动,用户对在线教育的未来发展的乐观程度也在逐渐提升,但由于当前市场上仍然缺乏现象级产品出现,大部分人仍持观望态度。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32.9%的在线教育用户认为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是在线教育的最大的优势;方便掌握教学进度、教学资源丰富排名二三位,分别占比24.8%以及17.9%。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线教育提供了用户在学习上更大的自由度,同时也通过网络平台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平均,同时也使得教育方式更加智能化。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35.1%的在线教育用户认为自己最期望的在线教育产品特性是学习内容来源权威,27.6%的用户期望学习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另有20.8%的用户期望学习指导丰富详细。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从移动教育产品中得到自己希望的学习内容是用户的核心诉求,当前在移动教育产品良莠不齐的背景下,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是移动教育产品开发商赢得用户的关键。



  三、行业典型案例分析
  1、腾讯课堂
  腾讯课堂是腾讯推出的专业在线教育平台,于2014年4月22日上线,聚合了众多教育机构和教师的课程资源。作为开放式的平台,在进入2015年之前,腾讯课堂已经吸引了超过3000家教育机构入驻,其期望与线下教育机构共同探索在线教育新模式。

  腾讯课堂
  腾讯课堂基于QQ客户端多年积累的优势,已全面实现在线即时互动教学。目前腾讯课堂支持音视频直播、PPT演示、屏幕分享等多样化的授课模式,还为教师提供白板、提问等能力。
  依靠腾讯的资源平台,各教育机构在腾讯课堂的平台上都迅速揽入了大量的垂直用户。而利用QQ群、手机QQ的公众账号,还有等方式的联合运营,腾讯课堂充分提高了平台上教育机构的运营质量。对于腾讯来说,QQ不止是一个将用户引进门的黄金渠道,还是一个改革过去在线教育弊端的好工具。

  2、说客英语
  说客英语(Talk915.com)为中兴通讯旗下专业提供真人外教一对一学习的在线英语教育平台。说客英语通过互联网1对1的教学方式,用户可在平台上自选外教,自选教材,自选时间,自由制定符合自身的教学计划。同时说客英语还推出在线教育O2O特许加盟模式,致力于打造在线教育O2O生态圈。尤其在针对青少儿英语教育领域,说客英语有着深厚的积累。截止2014年12月,说客英语已发展用户30多万,线下加盟校和体验中心200多家。

  说客英语主要特征
  依托中兴通讯强大的研发实力,以互联网为依托,说客英语为学员提供全外教在线学习方式。说客英语目前拥有遍布全球数百人的专业外教师资团队,通过即时通讯工具(E-Course自研授课平台、Skype、QQ) 为用户提供专业、便利、平价的外教口语培训服务。
  尤其在价格优势上,说客英语主打以实惠的价格,让每一个工薪家庭都能把地道的口语外教“请回家”。利用互联网的搭桥,说客英语有效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以及丰富了用户的学习场景。

  3、猿题库
  猿题库是北京贞观雨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手机智能做题软件,主要针对初中到高中六个年级的学生和老师,覆盖初高中所有知识点,支持各版本教材,提供实时做题、真题、名校考题、题目解析随身错题本和草稿纸等功能。猿题库于2015年6月完成了700万美元的B轮融资,领投方是经纬中国,其中A轮的投资者IDG中国则继续跟投。

  猿题库已于本年度相继推出了猿题库老师版以及猿辅导的兄弟产品。其中,猿题库老师版通过支持老师在线布置作业的功能,正式切入学校内教学环节。而猿辅导则打造教师平台,主打在线的1对1辅导,为初高中学生提供真人个性化定制在线辅导。在积累了两年题库内容和学生数据之后,猿题库企图打造在线教育大平台,全面覆盖教育和培训两大板块,实现对行业的占领。

  4、YY教育
  YY100教育是2011年6月上线的互动网络教学平台,隶属于欢聚时代。欢聚时代基于中国最大的团队语音工具YY推出YY100教育,凭借着YY语音的互联网技术优势,以新型展现形式实现了线上即时互动课堂,提供语音视频服务,使学员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体验。

  YY100教育
  YY教育网站提供以课程市场为主体的平台型教育类电子商务服务。为教育机构、组织生产的频道和讲师打造个性的展现主页的同时,为用户提供了英语学习交流、综合外语学习等多类别课程选择,打造多方个性化的服务功能。
  YY语音强大的功能和用户数量为YY100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借助YY稳定的实时交互功能,用户随时通过YY客户端进入教学培训频道参与在线课堂的学习,与讲师和其他学员交流互动。

  四、发展趋势分析
  资本持续青睐,初创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在2014年,资本对整个在线教育领域热捧。在2015年,随着互联网+的推动,资本对在线教育仍会继续地加大投入。面对在线教育风口,热钱持续涌入也必定带动产业的进一步升级。但资本将更集中于发展成熟的项目以及产品,对于初创的在线教育企业来说,融资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产业的联合越来越多:一是强强联合,2014年很多小公司崭露头角。到了2015年,其中一部分机构将面临产品同质化或资本流难以维持等困境。而联合、并购等方式,也有利于其势力的扩散,以打造垂直领域的霸权。第二是跨行业的联合,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联手之后,在线教育行业生态有望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第三是线上与线下的联合,互联网+的推动带给了行业重要的影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更多的学校会尝试在线教育教学,也会有更多的教师会走出体制之外,享受属于教师时代的红利。而线上企业也将顺应趋势,探索出可行的在线教育新模式。
  移动端在线教育崛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在线教育也逐渐平移到手机移动端,教育类应用在移动端的普及率将飞速提高。移动端应用灵活、操作性强、随时随地、互动性强等优势,将带给用户更好的学习体验。目前教育类应用在安装率上已占据各应用类型前列,仅次于游戏类应用。
  行业剧烈震荡,商业模式急需确认: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将上演行业大整合,各细分领域在持续深化的同时也将面临剧烈震荡调整,有效商业模型的确定将成为当前部分已相对成熟企业最重要的目标。在完成原始用户的积累后,各细分领域将开始商业模式的探索,还有社交化、电商化等方面的转型,完成更多O2O模式的链接,推动在线教育行业发展。
  政策红利驱动,向二三线城市进发:在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平均,在教育上花费的时间以及经济成本同样处于较高水平。而在线教育无疑是当前缓解或者解决这一困境的最佳途径,这也相应促进了国家政府对在线教育行业的重视,政策红利不断。在一线城市逐渐完成对在线教育行业的初步探索之后,在线教育将向二三线城市进发。基于国内教育的困境,二三线城市的在线教育时长或将成为行业的下一个爆发点。

  关于艾媒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是全球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著名研究机构,也是中国首家专注于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等产业研究的权威机构。2007年艾媒品牌正式启用,2012年艾媒咨询正式成为CAMIR唯一专注于移动互联网行业市场信息调研的成员单位。
  iiMedia Research为包括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日报社、广东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等各级政府部门,各电信运营商和设备提供商提供数据研究和决策参考服务。
  艾媒旗下艾媒网(www.iimedia.cn)是中国最早的移动互联网领域行业数据发布平台,致力于传播无线互联网行业的服务理念 ,为行业横向交流打造坚实平台。
  艾媒每年刊发的研究报告以及分析成果数百份,在业界具有很好的影响力,一直被全球各大主流平面和网络媒体追捧和引用;每年举办多场全国或国际的高层次移动互联网高峰论坛得到行业和媒体、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iiMedia Research研究报告指定发布平台:艾媒网( www.iimedia.cn )、魔部网(www.moobuu.com)
  iiMedia Research官网:http://www.iimedia.com.cn
  艾媒无线广告监测系统: http:// www.adiimedia.com
  官方邮箱:research@iimedia.cn
  VIP服务热线:400 702 6383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13 17:35
百度:2015年中国教育行业大数据报告
2015年11月10日研究报告, 互联网教育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6-2-24 03:01
2015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http://www.pkucn.com/thread-353574-1-1.html
2016-02-22 10:源:中华教育改进社    


   2015年,政府没有再使用“教育家办学”“去行政化”等一些前些年频繁使用的词汇,同时出现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等一些新的词汇,显示政府对教育改革的方向做了调整。
    2015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时间过半,5年来,在教育经费保障、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普及率、硬件设施等方面有明显的改进,教育公平矛盾有所缓解,在教育体制为主要领域的综合改革方面整体进展缓慢。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减少加分方面有明显改进,在自主招生方面有所收缩,在综合素质评价等关键性改革试点方面由于专业性水平不够处于进退维谷境地。2015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一步突出,教育系统内恶性暴力事件频发,《规划纲要》对教育实践改进的作用日渐减弱,教育改进目标更为弥散,整体教育改进进入倦怠期。
一、2015年中国教育的年度改进状况
2015年教育改进的主要方面有:
(一)乡村教师困境得到关注
    由于村民与市民的权利不平等,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村民的孩子享受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权利受到忽视,牵涉到乡村教师的地位、待遇、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长期积累。在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下,2015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试图从维护农村教师的基本权益出发,提高教师待遇、发展机会等方面解决长期以来教师逆向流动问题。《计划》提出的工作目标为:到2017年,力争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较好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明确了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举措。国务院《计划》发布后,除北京、广东、浙江外的29个省份先后发布了各省的《计划实施办法》,其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还要看执行。乡村教师当下的状况仅靠《计划》的力度尚难以彻底改观,需要彻底实现城乡居民教育权利的平等,同时改善教师的管理与评价。
(二)教育腐败治理启动
        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与行政管理体系深度镶嵌,决定着行政体系的深度腐败必然浸入教育体系乃至学校内部。另一方面,教育行业又是社会各行业中抵制腐败基础最为牢固的领域,多年来,教育内部反对腐败的声音表达最为强烈,据相关部门统计,接受到教育领域的举报信远远多于其他行业,且这些举报信都证据扎实,但这并不等于说教育是当今社会各领域最腐败的领域,而是说明教育是各行业中最难以容忍腐败的领域。尽管举报最多,教育领域受到处罚的案件依然相对较少,依据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媒体公开信息,2015年有34所高校的53位领导被通报,略高于2014年高校领导被查处39位的绝对数,其中12位到12月才被通报。2015年10月31日,中央第八巡视组进驻教育部,主要受理反映教育部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下一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和重要岗位领导干部问题的来信来电来访,根据巡视检查和组织调查结果,教育部党组先后对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和中国音乐学院等院校领导干部违纪问题进行通报,按照程序分别给予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被处理的一部分当事人是由于违反相关纪律而非腐败,教育领域的腐败依然处于冰冻三尺状况,其主要危害是颠覆教育价值,将延及后代,彻底治理不在于抓到多少贪腐者,而需要靠外部法治推进和学校内部现代学校制度建立,还监督权于师生。
教育领域腐败问题普遍存在且危害巨大的是利用职权为子女谋取上学特权,北京等地取消共建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题,但全国面上问题解决依然不彻底。
(三)义务教育生均经费“钱随人走”
        平等城乡师生权利,为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提供经费保障是自实行“两为主”政策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为解决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有关政策不统一、经费可携带性不强、资源配置不够均衡、责权关系不明等问题,2015年11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决定从2016年起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建立统一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打破原先农村、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分别设计的模式,通过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巩固完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巩固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政策等措施,最终实现“两免一补”城乡统一,生均公用教育经费“钱随人走”,在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上学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以上两种经费补助。新政的原则安排弥补了义务教育罔顾民办学校学生的漏洞,相应的财政经费运行渠道尚待贯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寄宿制学生、民办学校学生、村小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和特殊教育学生均将从中受益。
      11月9日,教育部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地方是建立完善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的责任主体,要求尚未建立制度的省份应于2016年年底前建立,已经建立拨款制度的省份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不断提高投入水平,逐步建立生均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中央财政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引导各地建立完善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制度。
(四)高校章程建设继续推进
        作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性工作,继2014年底47所部属高校的章程获得核准后,2015年6月26日全国“211工程”(含38所“985工程”高校,军事院校除外)高校章程全部核准发布,一些省属高校的章程也通过当地政府核准发布。各校章程对学校的历史沿革、发展愿景、办学宗旨、理念使命、人才培养目标等都作出各自的表述,为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准备了章程文本,这些文本在多数学校内部治理中并未实质性运行,因此它只是进一步推动依法治校的准备,而非高校法治的完成。
(五)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有新进展
         自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底线要求》以来,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校舍建设已开工面积8360万平方米,占5年规划建设校舍总面积的40%;竣工面积5166万平方米,占25%;完成设施设备购置282亿元,占5年规划购置总金额的27%。12月7日,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重点针对学校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达到底线要求、年度计划是否完成、质量管理、公开公示等内容进行督导,实地检查拟采用双随机抽查方式。改薄工作未能与提高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有效结合,使得不少农村出现漂亮的“薄弱学校”,使“改薄”的效益大打折扣。
(六)高中阶段教育扩大普及和免费范围
         201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要求“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以未能继续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为重点,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逐步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2015年9月,甘肃省《关于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全免学费政策;河南省也从2015年秋季学期正式对全省各类中职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学生全部免除学费。海南等省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公办中职学校在校学生。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规定,“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职学校在读生主要来自家庭条件较差的家庭,免费政策使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受益,同时公立中职学校亟需提高办学质量,才能保障免费政策使这些学生真正受益。
(七)教育系统完善新闻信息发布制度
          2015年1月20日,为进一步完善教育系统新闻信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切实加强政务、校务公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教育部公布了75所直属高校的新闻发言人名单及其办公电话,以及各省(区、市)教育部门新闻发言人的通讯录。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将于年底推进各个省份公布地市级、区县级教育部门新闻发言人和省属高校新闻发言人名单和发布机构电话。8月31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各高校要设立新闻发言人,发言人根据授权发布信息、阐述立场,名单及工作机构联系方式要定期向社会公布。截止2015年年底,安徽、海南、江苏三个省份先后公布了全省教育系统新闻发言人名单和新闻发布工作机构联系方式,其他各个省份尚未对外公布本省教育系统的新闻发言人名单和联系方式。已公布的联系方式只是办公电话及传真,却未公布手机,需要继续进行改进。
二、2015年中国教育亟待改进之处
       2015年,教育公平问题得到局部解决,整体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凸现。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大面积出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启动试点使得教育专业评价薄弱问题凸显,公众最为关注的择校问题由于教育均衡未能到位,依然不同形式和程度上存在。科学素养的提升、学生体质下降、学业负担过重、功利化等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焦点
      2015年6月9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留守儿童自杀身亡,吸引着更多的眼光关注6000余万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两个新的教育边缘化群体:进城务工农民引发的随迁“流动儿童”在前些年成为关注的焦点,留在农村家中的“留守儿童”尚未被“看见”。事实上,留守儿童问题远比流动儿童问题严重,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比流动儿童恶劣,2014年统计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075.42万人(其中,小学就读1409.53万人,初中就读665.89万人),人数大约是流动儿童的两倍。他们的权益保护严重缺位,据民间组织发布的相关调查显示,按照留守儿童的总数测算,全国约有1793万农村留守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1-2次;约有921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实地调查表明为数不少的儿童父母失联或失去父母,引发家庭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的一系列问题。解决他们的问题需要遵从儿童权利中心的原则,明确政府各部门间的责任和权力边界,从宏观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两方面着手,减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尽可能减少双亲同时外出务工的比例,以提高家庭监护和教育能力为基础,构建由家庭、政府相关部门、学校、社区、非营利组织多方参与、内外协调互动的留守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
(二)教师职业倦怠蔓延
      2015年教师职业倦怠不断蔓延,发展到多年来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程度。实地调查表明,这次职业倦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城镇普通学校教师明显比乡村教师严重。此前职业倦怠主要存在于乡村教师,这次大范围扩展到城镇教师,其中包括一些被社会上认为很好的学校的教师。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源于成就感低、条件艰苦、地位和待遇低,造成这波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是当下的教育管理和评价问题长期积累的作用,在这种管理和评价下教师的主人意识越来越淡薄,遇事自己做不了主,自己理想的教育教学理念无法施展,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有效发挥,成天充斥着被动的忙碌。具体而言:包括社会对教师角色的不认可,家长对教师的要求更苛刻,学校内部升学竞争压力加剧,来自行政部门的各种考核、检查、评比增多且标准不明晰,缺少兼容性和人性化安排,学生较以往更加脆弱,说不进,讲不得。2015年杭州等城市教师招聘出现很多岗位报名不足的情况,知名小学也招不到教师,部分城区三成岗位报名达不到开考条件。如果仅有少量教师职业倦怠,可能是个人修养问题,大面积教师的职业倦怠则不能不从学校管理和教学评价乃至整个社会环境上加以改进。
(三)校园暴力事件频现
       2015年,校园恶性暴力事件频现,女生暴力事件居多。4月24日漳州市芗城区北斗中学的一名小女生上学途中被拉到校外的小巷子里扒光上衣受7女3男的群殴。5月江西景德镇市乐平市十里岗中学多名女生殴打一女生,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一女生遭多名女生剥光衣服殴打;6月,江西省永新县吉安永新初中一群初中女生暴力殴打一女生;11月,重庆荣昌区法院审理一起女生因太邋遢被宿舍5名室友打成十级伤残案件,同月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二中学8年级女生6分钟被同级同学打38记耳光;湖南省邵东两个月连发两起学生杀师案;云南镇雄10月至11月间20天内连发3起校园暴力事件,3名学生被打死。3月中国女留学生在美国洛杉矶遭同伴绑架被围殴。这一系列事实显示校园暴力事件成为中国教育不得不面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暴力事件在校园的客观存在就会成为一种教育影响,消除这种影响需要寻找校园暴力事件背后的社会根源才可能有效解决。
(四)管办评分离进展缓慢
        2010年《规划纲要》即确定了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实践中一直没有显著进展。2015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改变的若干意见》,促进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改革、转变教育管理职能和部署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格局形成。9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等8个全国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综合试点单位,乌兰察布市教育局等4个单项试点单位。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但如何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的新型关系、如何将教育管办评分离从纸上蓝图变为现实,进展依然缓慢。
(五)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低
       大学生就业是多年来困扰中国大学发展的问题,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四个方面的政策措施。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9项改革任务,提出了30余条具体举措。 6月2日,教育部召开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抓好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协同育人,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等六项重点任务。提出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以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0月19日至20日,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长春举办。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在毕业生总数的1%到2%之间;而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到20%至30%。大学生创业的政府文件和实际还有一段差距,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截至2015年7月全国学生创业及参与创业42.3万人,占比5.6%;清华大学2015届3335名本科生毕业生中直接创业人数为60人,比率为1.7%。根据社会市场调查,中国很多地方创业成功率只有1%,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4%,大学生创业受到资金、经验等很多条件的限制,最大的障碍是从幼儿园小学开始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未能重视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六)学生学业负担依然沉重
        2015年相关部门就作业负担发文限制,局部地区有所减轻,总体上学生负担依然较重,随机抽样调查表明学生仍处于被动状态是负担重的根本原因:学生无法自由表达20%;老师讲课引不起兴趣25%;上课听不明白25%;上课没多大兴趣30%;无所谓7.5%。对作业量,43%同学认为适中,52.4%同学选择了多, 4.6%同学觉得作业很少。说明学生作业量较多,每天写家庭作业的时间普遍超过2小时,再就是测试频繁,一些学校常进行不称作考试的考试,80%的学生除体育课外没有其他锻炼。在城市学校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参加学校以外的培训班,一些学校90%的学生参加校外培训,其中60%内容还是与考试升学相关的内容。2015年9月,吉林一名复读女孩因成绩不理想跳楼。11月,河南南阳市一个15岁的初中生竟然猝死课堂,原因是头天晚上写作业写到12点多,早上6点20分起床,睡眠不足。同月,河南鹤壁市山城区一个13岁女孩疑因学习成绩差被亲妈打死。《中国教育报》关于孩子睡眠时间的调查显示,睡眠不足率6-12岁学生为74.2%,13-17岁为81.1%,18岁及以上为16.2%;作业成主要“睡眠杀手”。
三、2016年中国教育改进期望
       2016年教育改进的需求依然高企,人们期望中国教育更加干净,更加理性,更加自主,更加专业,外行的文件、行动和话语尽可能少一点,然而改进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依然繁多,系统的改进依然困难重重。教育改进的现实路径依然是从需求面出发,逐渐推进。充分发挥民间社会在教育改进中的作用,扩大选择性,提高教育质量;消除腐败,确保公平,发展第三方教育评价,以评价推动改进。
公众期待2016年教育改进在以下方面有新的进展。
(一)私立学校发展需要定心丸
       2015年底,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草案》)暂不交付表决,对此社会上有喜有忧,有代表认为,“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而不是‘促退’甚至‘促死’”。2014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5.5万所,共有在校生4301.9万人,事实上,多年来讨论将民办学校划分为营利和非营利的简单二分的分类管理是在中国现有体制下走了一条小道,甚至可以说是条死胡同,这条小道将给中国的这类学校逼上选择非营利就要放弃产权,选择营利就会受到各方挤压的两难处境。通畅的大道是,首先在名称上正名,使用中国历史上一直使用国际上也通用的“私立学校”(Private School)概念,放弃使用不伦不类的“民办学校”概念;接着制定《私立学校法》,确认产权,确认其非企业法人资格,依法保护其相应的权利。走不上这条大道,中国私立学校发展的障碍就不可能根除,对私立学校的歧视性政策也不可能根除,所以急需校正观念,改变修法思路,尽早为私立学校发展吃下定心丸。
(二)城乡儿童教育权利进一步趋向平等
       对乡村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的尊重是社会公平的体现,由于大规模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而引发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亟需进一步得到改善,中国现有乡村学生(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4122.1万人,乡村专任教师371.6万人,与城市相比乡村学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仍有一定距离,乡村教师的权益维护仍需努力,建立城乡各有特色、权利平等、生态良性的教育发展模式应成为长久之策。在教育评价上,需要以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为基础,推进专业的方式整体解决评价领域对乡村学生的不公平问题,让寒门弟子也能上好学校。在经费保障上需要以平等而不仅仅从效率的视角安排经费投入。
(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进而不退
       2015年29个省(区、市)符合条件随迁子女可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由于2014年公布的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存在明显的缺陷,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太低,在对学生的专业评价上缺乏社会公认的专业、客观依据,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测试在信度和等值性上存在较大的模糊区间,上海和浙江的改革试点遭遇到比预想要多得多的问题,各省在制定改革方案时左右观望,改革进程出现后退的可能性比较大。在保留各省计划指标的情况下,高考统一命题本身减少教育的多样性,减少了评价的竞争,增高了考试的不安全性,相对于改进进程而言是一种倒退。南昌曝出有组织的替考事件表明对类似高考这样的考试同体监督的有效性局限,北大、清华等高校招生过程中的互掐显示整体秩序与规则的缺失,保证进而不退必须再次厘清考试招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之间的关系,从源头上完善现行高考制度,改变依据总分录取的计划模式,建立专业的第三方教育评价,赋予高校招生主体的地位。建立一个以学生为本的自主、专业、公平、公正、透明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
(四)教育领域防止腐败体系建立
       整体上看,教育领域权力运行仍未充分公开透明,在腐败的重点领域科研经费、考试招生、学术评定、科研课题、后勤服务、乱收费、基建和各种重大项目等方面缺乏专业的评估和监督,仍然是行政领导在缺乏专业依据基础上做决策,缺乏依据专业规则的行业自律自治。消除教育腐败的治本之策是建立防止腐败的体系,解决行政管理权力过度集中,监督机制不完善,教育单位内部民主制度不健全,师生的基本权利缺乏正常表达和维护渠道等问题,加快依法治校和依法行政,外部简政放权、政校分开,内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依章自主治校。对于确证的腐败行为,先要清除出教育这一社会良心的行业,违纪违法的再依法惩处,切实建立“不想腐”的思想根基。
(五)参与开放的全球教育产业链建设
      无论主观上是爱是恨,围绕教育的全球产业链正在兴起,境外优秀的教育资源正在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方式,以学校、企业等为主体与中国合作,中国无法自外于这个体系。这个过程本身是教育改进的一种重要形式,结合自下而上的教育改进潮流,让民间和外部的教育改进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将会使教育改进更为活跃。中国已建立中俄、中美、中英、中欧、中法和中印尼6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推动以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人文交流成为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并列的外交三大支柱之一。2014年中国当年出国留学人员45.98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36.48万人,中外合作办学持续增多,已有4所机构、98个项目在境外办学。中国教育需要进一步解放自己的办学主体,参与全球教育产业链的建设。
(六)依据民众需求改进教育
       中国教育体制性的弊病是政府包揽,可以完全不顾民众的需求而独自运行,长期积累的结果就是民众对教育的呼声充耳不闻。在经济领域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教育的供给侧也需要深刻反省,要以学校为单位主动了解需求方的真实需要,与需求方进行互动,建立学校与家长、校友、社区等多方协调的通道,创新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为社会提供多元、多样、贴近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的教育服务,丰富教育供给。在体制上,教育活力激发需要进一步开放多方参与举办教育,多方参与教育治理和评价,并建立健全相应体制机制,加强教育法治,降低行政干预。

        2014年度中国教育改进报告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在2015年度成为切实的改进措施,本报告的价值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2016年,由于社会经济问题的凸现,政府和民众将会在经济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相应地对教育改进的关注度会有所降低,这一变化将降低教育改进的动力,增加教育改进的难度。同时由于这种变化,会给教育一个更为清静的环境,减少功利冲动,恰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理性的教育改进的机会。需要警惕各地政府拖欠、克扣教师工资、五险一金、绩效工资、边远津贴等现象的出现和蔓延。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