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高级研修班===[第8页72楼起为研修实录]

[复制链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7-3 16:10:17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luohuedu.net/news/news_view.aspx?ID=35156

国际著名教育家、现象学家范梅南教授的大弟子、香港教育学院课堂学习研究与院校协作中心学科发展主任、优化教与学项目执行主任李树英博士

http://www.zxjy.gov.cn/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4097


我院邀请香港教育学院李树英博士到河南大学教育学院作学术报告

2009-6-12

    6月11日上午9时,来自香港教育学院的国际教育现象学专家、加拿大籍华人李树英博士到我院作题为“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现象学及其研究方法”的学术报告,报告由院长汪基德教授主持,院青年教师、07级博士生王萍组织了现场交流并进行了总结,院相关专业教师、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共计二百余人聆听了报告。
     李树英博士报告内容主要围绕教育现象学、教育现象学的方法论以及如何做教育现象学研究等问题展开,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图片以及有趣的生活故事,将在场师生引入到了一个教育现象学的世界。李博士还对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作了简要介绍,不仅介绍了课堂学习研究的主要研究过程,还介绍了其支撑理论——变易理论的相关内容,为师生们开启了另一扇知识之门。报告内容不时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和共鸣,掌声和笑声不断从报告厅中传出。报告结束后,李博士和观众进行了深入交流
     据悉,李树英博士现任教于香港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现象学。李树英博士曾师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著名国际教育现象学家范梅南教授学习,是范梅南教授目前唯一的华人弟子。李博士对教育现象学在香港及中国内地的推广做出了极大贡献。


http://wenku.baidu.com/view/388a64bef121dd36a32d82b5.html


香港教育学院李树英教授来访


--------------------------------------------------------------------------------
发表时间:2007-4-10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 作者:杨智慧  


4月6日上午,香港教育学院院校协作与课堂学习研究中心李树英教授访问本所。



访问过程中,他先来到“兴华科学探究乐园”参观,看着馆内各种看似简朴却生动有趣的实验器材,李教授发生了较浓厚的兴趣,不时地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同时还就这些实验器材的制作等问题和馆内的老师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随后,李教授在会议室为本所师生作了一场主题为《课堂学习研究——一种优化教与学的校本实践》的报告,就课堂学习研究的内容、过程,以及他们在香港地区通过院校(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的课堂学习研究实践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报告结束后,李教授还和到场的师生们进行了愉快的交流,并合影留念。




李树英系列讲座即将开讲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网 作者:卜晓娟 廖志强 时间:2010-11-16
  
       
  主题一:国际视野中的课堂学习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
  
  时间: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上午9:30——11:30)
  
  主题二:教育现象学:原理、方法与课堂学习研究实例
  
  时间: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下午3:00——5:00)
  
  地点:教育科学学院101教室
  
  主讲人简介:
  
  李树英博士现任教于香港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香港教育学院课堂学习研究与院校协作中心学科发展主任、优化教与学项目执行主任,师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著名国际教育现象学范梅南教授,是范梅南教授目前唯一的华人弟子,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学习、现象教育学研究方法等,曾翻译范梅南《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等,李博士对教育现象学在香港及中国内地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审:郑颖  



“研训一体”教师成长项目——“课程与教学的校本实践”骨干教师研修班综述



发布时间:2006-11-13


  进入21世纪,各国都在积极地推进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课程与教学的校本实践研究一直是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它直接促进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促进教和学活动,让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多年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走入课堂,开展“研训一体”教师成长模式研究。“研训一体”就是让教师立足职场,在反思与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也促进教师专业精神的建构、专业素养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它使教师焕发了工作热情、体验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享受到职业幸福感及创造自己幸福人生的乐趣。

  通过“研训一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一个问题,更是一线老师怎么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的问题。教师的研究不仅要提高整个教学的水准和有效性,更要让学生受益,获得成长和发展。教师的研究只有回到教育的现场,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才能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为了推动 “研训一体”教师成长模式向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实践转化,2006年10月20-22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在本所二楼西厅举办了由国内外学者执教的“课程与教学的校本实践研究”骨干教师研修班。香港教育学院院校协作中心的卢敏玲教授、高宝玉博士、劳傅燕华女士、李树英博士及其研究团队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介绍了课堂学习研究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语文特级教师、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的李镗副院长与大家分享了语文学科教学理念和案例研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和文学专业博士戴维斯·凯瑟琳博士介绍了“交际语言教学法”理念和具体内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就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校本发展做了专题报告。专家的精彩发言使来自全国基地校的150位教师茅塞顿开,激情焕发。

  1. 香港专家的关注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学习研究

  研修课上,香港教育学院的专家们联袂介绍了他们开展的“课堂学习研究”的缘起、过程与成果。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源于10年前,教育学者对世纪之交香港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它参照了日本的授业研究模式,也借用了内地的教研实践,并以变易理论作为实施课堂学习研究的理论框架,经过多个研究课的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有系统地开展课堂学习研究的模式。以卢敏玲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将课堂学习的变易理论逐步完善,并将这种模式命名为课堂学习研究(Learning Study)。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始于高等学府的研究项目所带出的在中小学进行的课堂分析(Lesson Analysis),然后演变为系统的、以理论为支撑的、在学校实地开展的教师与教研人员密切合作的课堂学习行动研究(Learning Study)。香港所实施的“课堂学习研究”通过近年来在近200所中小学校的实践,为香港推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搭建了一个综合平台,并为其找到了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充分显示了对学生有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发展及学校学习文化等方面的卓越成效。

  首先,劳傅燕华女士介绍了课堂学习研究的背景及其流行过程。课堂学习研究的背景必然涉及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劳女士介绍了香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她认为,师资培训方面跟专业发展的路途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集成的培训,然后他们就可以成为老师。但是当他们到了学校做了新老师以后,是不是每一个学校都有很好的教学环境去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有经验的、有智慧的、有理念的老师呢?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学校都能做的到。香港已经比较看重这方面,所以新老师又成为经验的老师、有能力的老师。但是如果让新老师成为经验型的和智慧型的老师,那么很多时候都要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因为培训的课程虽然很多,但是却没有很好的智慧的课程让各位老师去创造/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才需要研究课堂学习问题。同样也有人认为老师学了很多理论是必要的,那么学者的研究与理论是不是可以帮助教师改善他们的课堂教学呢?其实是可以的,但是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劳女士认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教师们自己的课堂中做起,把研究的成果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样,所有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在过去的6年中课堂学习研究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参与这个项目的中小学的数量已经由最初的两所学校到现在的两百多所学校,涉及的子项目也已有265个研究课题。

  接着,卢敏玲教授、李树英博士等介绍了课堂学习研究的具体程序和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课堂学习研究的程序可以归纳为选取课题并初步拟定学习内容、确认学习内容(确认学生队学习内容的已有知识,找出可能阻碍学生学习的难点,对学生进行前测及访谈)、教学设计及课堂实践、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后测)和撰写报告及分享成果共五个步骤。而每一个课堂学习研究项目都需要经过3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索与准备,第二阶段是发展与巩固,第三阶段是培养教师能力及为撤离做准备。

  最后,高宝玉博士、分别以语文课、物理课和化学科为例向大家展示了课堂学习的研究过程。

  2.丰台教育学院李镗教授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时认知上的障碍,即影响学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然后在上完第一节课后,还要做修改。修改涉及到评价标准问题。李镗教授介绍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认识。他认为,从教育角度来说没有评价,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中国传统教育中,测验、考试是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测验和考试固然是一种评价,但只是冰山一角,课堂教学的评价需要进行重新界定和阐释。新兴的多元评价观是教学评价的基本观念,多元评价观是不是能够帮助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教学?评价根本目的是什么?他认为,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应用评价来研究教师自己的课,也是为了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教学评价根据其对象可以分为学生学习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虽然我国目前学生学习评价较多,如举世瞩目的高考,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更严重的是我国目前还没有标准的教师专业评价标准。虽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但是这种评价很大程度上是经验的,而不是实验的。所以其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都有待提高。从教育评价的功能来看,教育评价具有发展性功能,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更是如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是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通常是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不错或很好”等评价,而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差异。

  从评价的类型来看,评价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如果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做一个好的设计,然后在设计过程中,又设计了对自己这节课的评价,这种是基于教师自己自觉的行为。评价完了以后,教师会觉得特别高兴,因为在大家帮助下,教师找出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种基于教师自觉的评价效果比专家对教师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效果等的评价会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发展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果教师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对这节课的流程和设计进行评价,并请同事、同行、外来人员做评价,这样评价的目的更明确。

  那么如何对语文课程教学进行评价呢?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其基本思想、思路是什么?李镗教授认为,教师应该要拿出一个框架。第一,教师在几个层面上都照顾到:一个好的语文课,即使是大的开放讨论题,也不要离开字词积累(就是语言训练),教师要善于捕捉到这一点。这样的学习基本上是在语言层面上。语言积累有学得和习得之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强,主要是靠习德;第二,理解是课堂教师的主题。每节课要兼顾语言积累、理解、表达三方面。第三,是信息技术。每节课要尽量做到这几方面的有机结合。语文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表面上学,跟着老师教而走的状况。教师每节课都要设计一个活动,学习活动可以把学生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投入学习活动的,就会觉得有意思,愿意学,这是基本的图式。设计一个学习活动,一定要呈现在课堂上,而这个活动又是语文课的活动,而不是其他的活动。每个教学活动都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体味作者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同时还要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和设计一定的教学活动。   

  3.美国戴维斯·凯瑟琳博士的语言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和文学专业博士戴维斯·凯瑟琳博士结合自己参加“研训一体”教师发展项目,对北京朝阳区新源里中学的英语教师进行学科能力培训的经验,介绍了“交际语言教学法”。她认为,大部分语言教学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这是教育者始终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说出准确的句子,而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却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交际语言教学法”是20世纪语言教学范式转变的标志。“交际语言教学法”的产生是由于已有的语言教学法没有充分地涉及语言的功能及其交际特性。“交际语言教学法”最早产生在英国,但是其在美国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交际语言教学法”的两个目标分别是:把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目标和为四种语言技能(语法、听力、阅读和写作)的教学设计合理的程序。

  “交际语言教学法”与传统语言教学法的区别有(1)前者强调语言的意义而后者重视语言的结构和形式。(2)前者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对话而后者集中进行对内容的记忆。(3)前者主张情景是语言教学的必需前提而后者认为语言内容无需情景化。(4)前者很少让学生进行训练而后者的一大特点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5)前者始终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而后者只有在进行了大量的训练和练习后才会出现些许交流。(6)前者以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而后者以语言能力为目标。(7)前者的教学顺序是以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功能及意义决定的而后者的教学顺序完全以语言的复杂度决定。(8)前者强调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而后者认为教师的作用是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

  “交际语言教学法”中运用的一些教学活动,通常是学生之间要合作,然后彼此提供自己所知道的信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获得的一部分,这个学生可能获得的信息是另外一个学生不知道,所以学生之间进行互相交流才能理解整个课文的意思。比如说一些阅读课,第一步是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段落的词汇和意思,然后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才能把这整篇课文的意思和词汇掌握。第二步,把每个小组的学生再进行分类,假如说这篇文章有四段,就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现在就要把每个小组中的每个人提取出来然后组成新的小组,新的小组中的四个人,一个人知道第一段的内容,第二个知道第二段的内容,然后相应的四个人就能够都知道这一整篇文章的内容,他们之间进行交流,然后进行整篇文章的学习。每个学生负责每一个段落的词汇含义,他们之间再进行交流,就能够掌握整篇文章的词汇和意义。“交际语言教学法”中所运用到的材料,第一就是以课本为基础的材料,第二是以任务为基础的材料,第三种是教具。

  在她看来,“交际语言教学法”有10条原则。第一,运用该方法的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第二,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课堂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一是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交流的环境和条件,二是回答学生的有关问题;而学生的角色是交流者。第三,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促进交流为目的,学生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和问题解决等任务进行交流。第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性质是教师有时是交流活动的促进者而不参与到具体的交流活动中,有时是交流活动参与者。第五,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出来,而且有自我表达的自由并提高了自己的安全感。第六,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而文化是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背景。第七,教学中更注重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而不注重语言的形式。第八,鼓励学生合理的使用自己母语。第九,教师不仅评价学生交流的正确率,而且评价学生交流的流畅性。第十,在以流畅性为基础的交际活动中,教师可以忽略学生的语言形式的错误。

  4.朱小蔓教授谈“教师研究”

  22日下午,朱小蔓教授就“教师研究”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她认为,教师不能脱离自己的职场,不能脱离自己的课堂,不能脱离自己一日复一日的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这种情景状况。从教师的日常生活出发,研究自己的日常生活,使这种研究就变成工作的一部分,然后由于有这样一种研究的倾向、态度和意识,从而使工作也就变成的研究的一部分。她说:“教师研究就是他的工作,工作也是研究。那么使研究和培训变为一体,也就是今天各位来参加中央教科所教育理论部在实验区进行的‘研训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这个研究是一种态度,它首先是一种态度,这个态度是什么?他是把自己融入到教育活动中,而不是自己在教育之外。我们推崇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最终我们要回归到教师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做研究,而不是跟从一个实践主义的研究范式的研究态度。把学生和老师作为研究的中心。我们主张回到教育生活的世界,日常的教育生活世界,通过老师对日常生活实践以及实践中的体验进行研究,通过这种研究更好地理解学生,也更好地理解自己。”朱小蔓教授还认为:“教育学的态度就是教育学把教育工作本身看做研究,把研究看成教育工作,教育学的研究最终是为学生的成长以及教师自己在学生成长的同时自我成长看做自己的研究目的。所以这个研究就不能够离开教师的教育生活再去寻找什么题目,研究的课题就在教师的教育生活之中,就在课堂上,就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在每一个和学生的交往中。所以通过这样一个研究过程,就逐步地培育教师发现意义的敏感度,洞察事物的敏感性,也就是洞察力,要培育和锻炼教师反思自己发现和洞察出来的现象的能力。同时如果教师通过训练所做的描述能力提高了,教师一遍一遍写作,一遍一遍描述当时的师生关系,以及其中获得的感受,那么这时候教师对于自己的经验就有了一个开放性的态度。这个经验就是开放的,这个经验研究不断地在教师这里经历,然后这个经验研究会不断地反思,这个经验就会持续开放。这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的生活中去。教师如果能够把最低量的知识用最通俗、最明白、最简洁,也比较有序的表达方式,让所有的孩子达到最低的水准,同时又能够不断地满足更多一些孩子的需求,那么这样的教学,我相信它同时就是一个教养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谐,精神成长拓展的过程了。因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孩子们在学校里的生活主要是学习,孩子们通过课堂学科知识的学习,构筑和其他孩子的关系,构筑和老师的关系,回家以后构筑和父母的关系,所以孩子的学习如果是一个快乐的学习,这个快乐不轻负担的快乐,而是他热爱学习的快乐;爱学习、想学习的快乐;这样孩子学习了以后会有成绩。如果孩子是快乐地学习,积极情感状态的学习,孩子就会不断地维持其学习动机,不断地维持强化其学习动机,孩子就会扩展他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就会和同学构成很好的关系,用我的“情感教育”的理论来说,就是孩子在学校里通过这种学习活动,获得了他和同学和老师的依恋感的满足,自信心的满足,从而我们说他这个时候的情感满足是一个自然顺随状态的。”朱小蔓教授的精彩发言,给在座的骨干教师以极大的启迪。

  研修班由教育理论研究部吴安春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及领导有香港教育学院院校协作中心卢敏玲主任、高宝玉博士、劳傅燕华女士和李树英博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科研处处长陈如平教授、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刘慧、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处副处长金美福博士等以及来自全国各个基地校的教师,计150人参加。

  “研训一体”教师成长模式本着“典型示范、区域推进”的原则,不断深入,不断完善和不断创新,必将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撰稿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新翠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研究员吴安春、方晓东



第二十三届河南省教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马蜻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河南省教育学研究会第23届学术讨论会于2008年5月23—25日在洛阳师范学院召开。

5月23日下午3点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志军院长、李桂荣教授、刘黎明教授、林德全副教授、魏宏聚副教授、王萍博士等10位老师带领2006级20位硕士生乘校车前往洛阳参加教育年会。

5月24日上午

大会进行第一项:与会领导、学者为四川遇难者默哀三分钟。

大会进行第二项:大会开幕式

1.洛阳师范学院副院长张宝明教授介绍与会领导:

河南教育学院副院长,河南省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教育原理博士生导师王北生教授;河南省教育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南省比较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南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刘兴杰教授;

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时明德教授、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志军教授、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桂荣教授、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主任张西方教授、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边天西教授。

2.理事长王北生教授致开幕词,王老师讲到目前有关教育亟待研究的六个方面的内容:(1)教育先行;(2)教育公平;(3)教育投入;(4)教育创新;(5)教育改革;(6)教育立德树人。王教授又作了三个提议:(1)教育研究者要具有敏锐性、时代感,关心教育前沿问题;(2)教育研究者要关注实践问题,要用理论去研究实践;(3)教育研究者要有创新意识,提倡教育原创性。

最后王教授又介绍了教育年会的5个研究议题:(1)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问题研究;教育公平问题研究(2)教师教育研究(主要是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问题);(3)基础教育研究(主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实践问题);(4)高等教育改革(5)农村教育改革。王教授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3.洛阳师范学院时明德院长作了重要的讲话,生动地介绍了洛阳师范学院的概况和牡丹花城洛阳的发展状况和名胜古迹。

4.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边天西主任向大会致辞。

5.观看专题片:直挂云帆济沧海—介绍了前进中的洛阳师范学院(起源于1916年的河洛道师范学校,不过一直是中师教育;从1958年开始有高师教育;2000年岁随商丘师院,南阳师院等河南省5所大专学校升为本科院校;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达一万五千名,教师1200名,41个本科专业,17个院系等概况。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发展迅速的洛阳师范学院)

大会进行第三项:传达全国会议精神

1.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林德全副教授传达了“全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第十六届学术年会”的会议精神。2007年11月28日一30日,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在广西桂林召开。由广西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约170名中青年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届会议的主题是“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广西师大校副校级干部、博士生导师司晓宏教授,广西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广西师大博士生导师栗洪武教授,广西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朱智斌副教授率同5位博士研究生,11位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司晓宏教授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博士生吴东方做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学校教育的关系》的大会发言。 此次会议还进行了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会换届选举,连续三届担任副理事长的司晓宏教授由于年龄的原因不再继续留任。理事长石中英教授代表理事会向司晓宏教授赠送了纪念品,感谢司晓宏教授对中青会的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重要贡献,司晓宏教授表示将一如既往的关注、支持中青会的发展。

2.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黎明教授传达了“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教育变革与学校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精神。5月16日-19日,研讨会在华中师大举行,为促进学术交流和教育发展,华中师大教育学院与美国乔治亚南方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教育变革与学校发展国际学术研究会”在科学会堂隆重举行。湖北省教育厅厅长路钢,华中师大副校长李向农等出席会议。此外,来自美国、英国及其他国家学术机构的60余位代表参加大会。 会议特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大学校长J.Michael Ortiz教授、中央科学教育研究所田慧生教授等多位国内外教育界专家学者做主题报告,并将就会议议题进行为期两天的分组探讨。

3.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黎明教授传达了“贫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的会议精神。该会与5月21日-23日在华东师大举行。通过会议的研讨,刘黎明教授感受最深的是:(1)教育要扎根实践,立足实证;(2)教育作为一种理论,不是凝聚在书本上的,而是在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生成的。

4.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萍博士传达了“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的会议精神。10月13日上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逸夫楼隆重开幕,本次年会的主题为“教育和幸福”。出席开幕式的有我校党委书记江秀乐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扈中平教授,副主任委员涂艳国教授、郑金洲教授,我校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游旭群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余名专家、学者。开幕式由郑金洲教授主持。江秀乐教授首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陕西师范大学的办学传统、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情况,并对教育科学学院近年来所取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游旭群教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教育学科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并代表学院向长期关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同仁表示感谢,希望本届年会通过对“教育与幸福”这个主题的探讨达到展示成果、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目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学术秘书韩华球同志代表吕达理事长宣读了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给本次年会发来的贺信。贺信高度肯定了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在教育学基本理论这一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并指出“教育与幸福”这一主题是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反映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受广大人民群众热切关注的重大问题,对这一核心主体的探讨、交流,将会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教育均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开幕式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扈中平教授给予年会的筹备工作高度评价。扈中平教授表示,此次年会增加了很多新的元素和新的方式,特别是论文集的印制大大提高了年会的研讨质量,对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大师生为论文集付出的热情和努力表示感谢。扈中平教授鼓励各位与会代表,充分表现学术智慧,通过对“教育与幸福”的研讨,不断拓展学术研究的新角度、新视角。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大会进行第四项: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萍博士作主题报告:教育现象学视域中的教师教育

王萍博士与2008年3月1日-5月17日,三个月期间跟随香港教育学院李树英教授在香港做教育现象学的研究,她给我们讲述了:1.教育现象学的内涵: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范梅南教授认为:“教育学实际上就是一门成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2.教育现象学的特点:(1)生活化的选题;(2)对话式的访谈;(3)描述性的写作;(4)生活体验的反思;3.教育现象学视域中好教师的标准:一个好的老师就是在瞬间知道在某个情景中知道怎么做一个好老师。也就是,教育机智是衡量一个好老师的重要标准。李树英教授认为:机智敏感的老师妙就妙在这里:他们具有一种非常细腻的平衡感、标准感和规范感。他能很好的把握好这种度和平衡感。Harry.R.lewis认为:教育就是当你最初所学的知识全部忘掉了之后剩下的内容。4.如何培养一位好的老师?--- 一种可能的优化途径(1)引导教师保持教育现象学的生活态度;(2)引导教师增强对生活的敏感性;(3)引导教师逐步形成反思力。

王萍博士以其渊博的知识给我我们作了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报告,使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了解到当前教育界正关注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教育现象学。

5月24日下午3点至6点 小组讨论阶段,大会共分五个讨论组:

(1)由张筱良、邱九凤老师为组长的教育基本理论研讨组

(2)由张永祥、李宝峰老师为组长的教师教育研讨组

(3)由吴成宝、王德才老师为组长的基础教育改革研讨组

(4)由徐玉斌、穆伟山老师为组长的高等教育改革研讨组

(5)由杜丽娟、张社字老师为组长的农村教育改革研讨组

    我被分到教师教育讨论组,在我组中,程瑞娟同学给我们介绍了缄默知识对教师教学行为优化的意义;董银银同学从国内教师绩效评价的角度再论教师绩效评价;刘定巧同学从教学时间谈了教学的优化;张静同学给我们介绍了布迪厄理论,并讲述了教师专业发展从布迪厄实践逻辑理论中得到的启示;宋健同学阐述了教师促成生成性教学的有效建构的探究;李款同学给我们谈了教师不当教学行为的成因及其消解办法;耿秀丽论述了教师的课程能力;苏建华同学从后现代知识观视野教师教育;关八一同学谈了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问题;马蜻同学从教师培训的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示了对教师培训后的现状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小组激烈的讨论,智慧火花的碰撞,大家都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有助于教育研究者今后的教育研究工作。

5月25日上午8点-10点,小组代表发言

1.教育基本理论组的王振存老师从教育学科发展方面作了精彩的发言,并总结了小组讨论的成果。而后罗老师又为我们阐述了学术宽容与学术规范的区别与联系。

2.教师教育组的张永祥老师从问题与希望同在,理论与实践并存,在忧患中生存三个方面作了小组总结,而后组员董银银同学围绕教师教育又作了生动而丰富的发言。

3.基础教育改革组的王德才老师围绕教育现象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改革以及高中新课改学分怎样实施等问题作了总结发言。而后河南大学的金业文博士从价值多元时代的德育改革作了重要发言。

4.高等教育改革组的徐玉斌老师从教育公平的角度高瞻远瞩分析了怎样看待教育不公的状态。而后郑州大学07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陈志伟同学给大家带来了“高校研究生面临的压力和缓解对策”的话题。他陈述了研究生面临的压力有: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和身心健康压力五个方面。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政府方面应该扩大社会需求,提供高素质人才岗位,加快企事业部门的新陈代谢;社会方面,用人单位应重视高层次人才的价值;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加强对市场上对研究生的需求预测;另外研究生个人应注意自身调节压力。

5.农村教育改革组中的尤莉同学针对义务阶段的教师、学生和学校的改革作了精彩的发言。

5月25日上午10点30分-11点30分

洛阳师范学院的杨光钦教授就“开展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研究的设想”作了主题报告。

杨教授陈述了选题的目的及选题意义:(1)通过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促使大学组织明确自身的责任;(2)通过问题研究,促使政府抢抓高中学生升学的现实机缘;(3)通过研究,提升同仁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话语权。

杨教授重点陈述了研究内容:(1)公平理念的演进以及“入学机会”;(2)入学机会公平;(3)公平的两种境界:现实的公平与玄思的公平;(4)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的原因分析;(5)入学机会公平的原则及其适用范畴;(6)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的原因分析;(7)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有效举措:完善政府高等教育责任内化机制;建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约束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制度保障系统;强化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文化建设;(8)公平的定位与战略选择;(9)公平的趋向、创生与终成。

张西方教授对报告作了简短的点评:认为杨教授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关于教育公平方面的,并提出了公平的“象”与“数”的新概念。

5月25日下午2点半-4点大会进行了自由发言阶段:

1.河南大学的魏宏聚博士就“悬置”与“离我远去”:教育学质性研究价值中立立场分析与批评。通过他的发言,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价值中立是质性研究倡导并遵循的重要研究原则,教育现象学研究与教育人类学研究是当前教育学质性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方法。

2.河南师范大学吴艳艳同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道德教育以及人生价值引领作了重要发言。

3.新乡学院的但柳松老师对教师的生活积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4.河南大学2006级成人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关八一同学就教育价值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5.河南师范大学的王云同学给大家分析了导致学生心里健康因素的具体因素,并提出了可行的对策。

6.河南大学2006级课程论专业的研究生刘广利同学就农村教育改革作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农村教育评价标准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发展性。

7.郑州大学的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的李琰同学作了“义务教育中城乡数字鸿沟”的精彩发言。

8.信阳师院的一同学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性。

9.河南师范大学的一老师就地方课程开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看法及研究方向。

10.最后河南大学的王萍博士给我们讲解了“现象学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5月25日下午4点-5点大会进行了大会闭幕式阶段

(1)李桂荣教授宣读了本次提交论文的评审结果。

(2)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吴成宝副教授代表老会员作了重要的发言。

(3)河南大学的冯平博士代表新会员作了精彩的发言。

(4)河南省教育学年会向主办单位洛阳师院赠送纪念品仪式。

(5)确定第24届河南省教育年会的主办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6)河南省教育年会副理事长刘光杰教授致闭幕词。

第23届河南省教育年会于5月25日下午5点闭幕。



第四届“教育家论坛”暨首届“两岸三地有效教学如皋高层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09日                                ■袁 玥



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承办的第四届“教育家论坛”暨首届“两岸三地有效教学如皋高层论坛”,于2009年12月3日至5日,在如皋市丽都假日酒店、如皋市第一中学举行。来自台湾、香港、北京、广东、湖南、山东、江苏等地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以及《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新华日报》等媒体的记者、编辑近七百人参加了论坛活动。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活动单导学:小课堂演绎大课改”,论坛开幕式由《江苏教育研究》副主编金连平主持,如皋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冬梅作了开幕致辞,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苏教育研究》主编杨九俊,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秦建荣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如皋市教育局局长金海清主持了论坛闭幕式,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陆志平在闭幕式上作了总结发言。与会人员听取了专家的学术报告,观摩了课堂教学,并就“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一、“活动单导学”是一种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契合课改精神的新的有效教学模式。与会同志认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吸收并发展了课改先进地区的理念和实践经验,课堂教学效率、效益明显,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扬州市教科所所长、教研室主任辜伟节认为,“活动单导学”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自能性,不仅完全契合了我国正在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也充分体现了教育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高位价值。辜伟节还认为,如皋区域性推进活动单导学当中凸现出来的教育和研究的专家群体也值得关注。

香港教育学院李树英教授在观摩了“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后认为,“活动单导学”是非常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一种行动研究,是教师、学校还有学生集体参与的一种非常好的行动研究。“活动单”跟活动学习有很多共同之处,是对活动学习方式的一种创新。

《江苏教育研究》副主编金连平认为,无论是推进素质教育还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一定要有抓手,要有很好的切入点、切入口,“活动单导学”就是如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的一个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非常好的抓手,好的切入点、切入口,通过“活动单导学”把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转化为老师的教育思想,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活动单导学”是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发明创造。“活动单导学”不是单个的学校在做,而是区域整体联动、全面推进,这是它的一个特色和亮点。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与实践必然成为推进素质教育和课改的强大力量,对区域教育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活动单导学”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与当今世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不谋而合。与会同志认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它抓住了人的发展的根本机制——活动。“活动单导学”不仅颠覆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方面也作了大胆的、有益的尝试,这与当今世界教育改革“课程综合化、教学活动化、学习自主化”的方向不谋而合。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生本教育的创导者郭思乐教授认为,“活动单导学” 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充分反映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价值取向。

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副校长卢干忠认为,“活动单导学”不仅从理论层面做了一些研究,从实践层面上也作了积极的探索,通过观摩课堂教学,深切感受到这一模式的成效。“活动单导学”突出教会学生如何学,教会学生如何终身学,突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将教学过程设计为系列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因为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学的乐趣,学生就乐意学习,善于学习。

三、“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活动化、程序化、规范化,但不机械化、模式化,教学活泼、生动、有效。与会同志认为,“活动单导学”有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也有教学操作流程,但不模式化。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指出,“活动单导学”让学生主动学、学会学、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无疑是让教学回到了教学的原点和本质上。成尚荣认为,“活动单导学”强调其基本理念、原则和方式,同时又允许并提倡多种不同的实践做法,努力体现学段、学科的特点,给教师教学的自由,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教学的智慧古训,又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发展走向。

盱眙县教育局教科室主任乔继宁感觉“活动单导学”在文科教学中驾驭的难度可能比较大,但听了如皋市第一中学鞠九兵校长执教的《再别康桥》一课后,感触很深、情景难忘,他认为,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活动单导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活动的组织、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探讨、气氛的调动都反映了“活动单导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原则,课堂很美、很大气。

南通市教育科研中心冯卫东副主任在听了赵海燕老师执教的《天上的街市》一课后认为,执教者能很好地解读文本、运用文本,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单导学”课堂上尽情地读、自主地悟,尽享文本之美、语文之美。把诗意语文和“活动单导学”课堂相结合,真正在课堂上实现了情感与情感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用爱的感染、体验撞出灵性之花。

南通市教育科研中心理论科科长杨曙明认为,白蒲小学姜树华老师执教的《鞋匠的儿子》一课,是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运用颇为成功的一个范例。姜老师常中见异,另辟蹊径,让课堂教学闪烁创新亮点,传递时代跫音。课堂“一清如水、情思涌动、高效有用”,较成熟地体现了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规定性:教学的本质是“学”不是“教”,课堂的主体是“生”不是“师”,“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构成“学习共同体”。较好地体现了四个统筹:守正与出新、内驱与引领、得意与得言、倾听与延伸。

江苏省教研室倪娟博士在听了两节化学课后认为,“活动单导学”课堂的魅力就在于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强化学生的体验,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就在于努力营造一个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氛围,提供一段学生自由学习的充足时间,创造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空间以及留出一片张扬学生个性的发展空间。

四、“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与会同志认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方向正确,实践成效显著,推广价值很高,但也有不少环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李树英教授希望在“活动单导学”的研究当中要去采集一些数据,尤其是学生活动中的数据,比如,他们在活动中的感受,活动之后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提高,学习的愉悦程度等等,还有就是关于老师的数据,老师共同探讨、创设活动单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做活动时候,都会有一些感想、一些困惑,这些都是很好的数据,这些数据是科研尤其是行动研究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些数据必然也会进一步完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倪娟博士指出,由于课堂容量的关系,在每个活动结束时,如果能注重老师的点评提升,效果将更好。

金连平副主编指出,“活动单导学”的完善和深化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就是老师,教育的关键是老师。有了一个“活动单导学”的基本模式以后,老师怎么运用,怎么去完善?每个老师的认识可能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接下来在老师对“活动单导学”的理解、运用方面要下功夫。在活动单设计上,目前教师主观的东西多一点,学生的主观方面还有哪些工作要做?包括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单设计等等都需要反思。

为期三天的论坛,日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理论研讨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 与会者在和而不同的学术氛围中深入交流,使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研究受到更大关注,论坛预期目标圆满实现。




以实践为导向,积极建设教师教育学科 ,切实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日期:2010-05-20]


12月8日上午,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和江苏省教师教育研究委员会共同主办,我校教师教育学院和中央教科所理论部承办的全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我校随园校区南山专家楼隆重举行。本次研究会的主题旨在厘清当前国内教师教育现状,探讨教育教育学科建设的未来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江苏省教育厅师资处副处长眭平、校长宋永忠教授、江苏教师教育研究委员会副理事长、盐城师范学院院长成长春教授到会祝贺并致词。来自全国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负责人、全国教师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教育机构的一线工作者出席研讨会并做了精彩纷呈的主题发言。

        世纪之交,中国师范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转型,教师教育在追求高学历化、追求专业性发展、谋求职前职后一体化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校作为具有百年教师教育传统的师范校院主办此次研讨会无疑将为推进我省乃至全国的教师教育学科发展吹来一股革新之风。


                              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应关注农村教育实践

      据教育厅师资处眭平处长介绍,为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明年省政府将召开全省师资工作会议,时隔十年之久的这次会议将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江苏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摆上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将是“江苏教育春天来临”的序曲。

        据悉,“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就目前中小学包括职业学校新师资培养中存在的诸如院校布局不合理、师资供求关系失衡、学段结构不合理、培养模式陈旧等方面的问题出台相关政策。作为江苏实现教育强省目标的最大障碍,农村教师素质的提升将是我省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重点。为此,我省将通过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千校万师支援农村工程”、“万名优秀大学毕业生支援农村工程”这三大工程来提升农村尤其是苏北农村的教师素质。

      眭处长说:“‘十一五’期间,省政策将拿出资金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开展一遍轮训,重点是外语和计算机;对于苏北农村紧缺学科实行定向培养,学生享受专业定向奖学金,同时设立农村骨干教师岗位,吸引和稳定一批优秀骨干教师扎根农村以此推动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此外,我省还将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遴选一千所优质的学校,选派一万名骨干的教师与苏北农村一千所最薄弱的学校建立校对校的结对帮扶,对口支教,从这个角度上来建立城镇教师支援农村的制度。为鼓励高学历师范类毕业生流向农村,对愿意去农村学校工作并且届满三年以上的优秀师范大学毕业生,省财政将代为偿还其大学期间的助学贷款本息,该工程今年已经启动,已有1730名经过遴选的学生奔赴苏北五市任教。
除此之外,为全面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我省还将在锐意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加大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应助推素质教育

        从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这一概念起,我国一直将实施教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据朱小蔓教授介绍,去年6月由教育部、中宣部等单位联合进行的素质教育调研结果表明,推进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内在制约条件就是教师问题。诚如朱小蔓教授所言,素质教育的重心在于培养两种人,一种是能创造的人,一种是有道德的人,这样的人才培养观就要求我们变革适应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师培养模式。“胜任素质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必要的教育学知识,还应当具备从事教育活动所需要的各种其他知识,而这些知识的获得大量来源于教育实践活动而非书本。”她指出,传统意义上“老师讲,学生听,遵从老师指示”的全讲授模式只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记忆,无法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实践向情境式、讨论式的方向转变,即促进学生的理解而非机械性记忆。随着我国应试教育上移趋势日益明显,大力发展教师职前教育,变革过分学科化的培养模式为以实践为取向的真实性模式,让准教师们提前获得职场感受显得尤为迫切。朱小蔓教授对我校教师教育学院与中小学校共建教学基地,让首批23名教师教育专业硕士提前到中学任教,帮助教师建立多元教师角色体验的作法表示赞赏。

        她在主题发言中还多次强调了教师德性的培养,她认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诸如榜样、伙伴等多元化角色在学生真诚、平等等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角色体验的获得也需要让教师提前参与教育实践和研究,了解现实中学生的情感心理需求。

        因此,在转型时期教师到底怎么培养,培养理念及模式怎样革新,如何使教师培养更好地面向中小学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是摆在教师教育方面的实践工作者和研究教师教育的学者们面前一个重大的课题。

                                                          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应关注课堂教学

        从一名接受过师范教育的准教师成长为一名成熟适岗的教师,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作为新人的这一环节。而新教师培训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国际教师教育学界的一个难题。据香港教育学院李树英博士介绍,在许多国家,新教师进入学校后的教育培训几乎是空白。瑞典的做法是全凭新教师自己在教学中摸索,英国等发达国家对此有一些教育及培训举措,但零散、不系统,这使得教师上岗后教学缺乏引导的问题成为教师教育领域的一个国际性盲点。李博士介绍说,为解决这一问题,香港政府近年来加大投入推广“课堂学习研究”以推进“持续教师教育”。目前,香港已有超过100多所学校参与,并已开展了130多项课堂学习研究。通过观摩、前测和后测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等方式改进教师教学内容、方法,帮助新教师在实践中迅速成长。除此之外,以观摩上课技巧和进行课堂分析为主的“课研”方式是目前在日本比较流行的一种持续教育模式。在李博士看来,这些模式不仅适用于新教育培训,对于高校教师教育同样有着启发性的意义,他提倡“案例式教学”,让准教师将职前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研究自己的课,研究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师预期所授的知识。这种将新教师培训工作前移的作法将有助于改善教师的适岗进程。
        此次研讨会在分析当前国内教师教育现状、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围绕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实践、小学、中高职业教师教育以及国际教师教育现状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建设性的共识,一致认为,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大学化是教师教育学科创新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历史必然;以教师教育专业化实践为导向应成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目标导向;以进入大学学科谱系为依托、奠定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的思想基础,将是教师教育学科制度建设的可能途径。

        与此同时,代表们对教师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要素如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学科性质等论题,仍然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这也正说明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必将成为一个开放的研究领域。

        首次全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为处于实质性转型期的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资源,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必将促进教师教育学科走向成熟和完善。




圆满与遗憾

——2006~2007学年述职报告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  李庆明

(2007年7月9日)

4、精英启蒙更上层楼。

继2006年7月,校合唱团到厦门参加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获得预赛金奖、决赛银奖之后,再获2007年澳门首届“金莲花”国际合唱节青少年组合唱一等奖第一名;学校管乐团获南山区“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并取得“第八届深圳市校际管乐节”展演“十佳优秀团队”;话剧班在“全国少儿艺术风采展示大赛”表演类六个组别的决赛中,一举获得11金2银的骄人成绩,是全国获金奖最多的决赛队;11月,史明慧同学和其他6名成员组成的深圳市花样游泳队获得了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女子少年乙组集体比赛的金牌。去年一学年,学校学生共获138人次,其中集体奖国际级 2项,国家级 9项,市级4项,区级2项,个人获国际级奖33人次,国家级奖54人次,省级奖2人次,市级奖38人次,区级奖11人次。

少儿文化中心更科学实施个性培养计划,加强学院课程的整体规划与设计,进一步加强、规范学院课程的建设和运作,完善通识(必选)、兴趣(自选)和专业(双选)三个层次的课程,必选课程的文化阅读、科普、文艺欣赏、健身活动等有声有色,自选课程琳琅满目,双选课程精品迭出,夺牌抢杯能力激增。合唱团、舞蹈团、管乐团、话剧团、足球队、篮球队(女子)、网球队、书画院已经成为优质品牌,成为南山区乃至深圳市一流的体艺团队。

艺术学院,刘钰老师指导的校合唱团2006年暑假参加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获得预赛金奖、决赛银牌的优异,使我校合唱团跻身中国一流童声合唱团的行列。07年5月9日,校合唱团参加澳门首届金莲花国际合唱节比赛,再次一举夺得青少年组金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在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的活动中,高军老师指导的管乐团获得“第八届深圳市校际管乐节”展演“十佳优秀团队”称号,跻身深圳一流管乐团的行列。高军老师执教了南山区管乐排练观摩课。任丹阳老师指导的舞蹈获得“深圳市第六届少儿艺术大赛”铜奖、“全国第四届少儿风采大赛”三等奖。参加了深圳教育局、深圳体育局举办的“阳光体育活动”中学生足球赛开幕式的演出。梦雪老师指导的话剧班获得第四届“全国少儿艺术风采展示大赛”特别金奖,在“全国少儿艺术风采展示大赛”表演类六个组别的决赛中,一举获得11金2银的骄人成绩,是全国获金奖最多的决赛队。卢修文、唐一丹、蔡欣达、陈雅欣、吴昊同学,被选为2007年“全国少年儿童艺术风采展示大赛”形象代言人。16名学生被邀请参加CCTV少儿频道“春天的微笑”2007年全国电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录制。集体朗诵《海燕》在全国巡回艺演节目选拔中荣获深圳赛区特别金奖,唐一丹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荣获小学A组金奖,陈诩荧两人荣获小学A组银奖,卢修文等三人朗诵荣获个人朗诵小学B组金奖。美术班学生参加全国(教育部)第十届中小学生书法绘画大赛获集体组织一等奖;张帆老师获书法指导一等奖、绘画指导一等奖;矫墨老师获绘画二等奖。美术班学生参加深圳市童话美术比赛获集体一等奖;张帆、矫墨获指导一等奖;参加南山区写生比赛,张帆、矫墨老师获一等奖。在全国第二届藏书票大赛、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张帆老师获辅导一等奖。在第四届国际少儿书画大赛中,我校程光正、谷金盈等同学获得金奖,李天祎、明璐同学获得银奖,李文玉、徐星城同学获得铜奖。矫墨老师获优秀园丁奖,我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人文学院修订了《天堂鸟星级阅读手册》,组织参加了丰富多彩的阅读写作比赛。在第七届深圳读书月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中,潘晓红、姜红燕、任燕华、许燕等教师辅导的学生罗莉华获区一等奖、市三等奖,其他三名学生获区一、三等奖,唐娟、潘晓红等辅导的学生在《深圳晚报》《深圳商报》《深圳特区报》《蛇口消息报》《晶报》等报发表习作20篇,在“我读过的一本好书”征文比赛中,有3人获得三等奖。学校获得南山区“我读过的一本好书”征文活动“最佳组织奖”。“田园文学社”参加“深圳读书人群大型问卷调查活动”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奖,获得第二届深圳市文学社评比活动“优秀组织”奖。在2007年新作文“放胆作文”全国征文大赛中,我校荣获大赛优秀组织奖。蒋宁、朱士彰、王晓俊逸三位学生获初中组优秀奖。在第七届手拉手“中国少年作家记者杯”全国征文大赛中,我校成绩突出,取得大赛综合成绩第一名。

体育学院成功组织了民俗运动会,在游戏中感受民俗文化,检阅体育精神。赵亚童获得广东省首届中学生网球赛男子甲组双打冠军。史明慧同学和其他6名成员组成的深圳市花样游泳队在11月获得了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女子少年乙组集体比赛的金牌。樊雪丹、周乐怡分获深圳市第十届中小学生运动会游泳项目银牌、铜牌。学校田径队在南山区第十七届运动会中获得六个项目的前六名。女篮在新老队员交替的情况下获得南山区第八名。网球队队员参加深圳市第三届中小学网球锦标赛,获得团体亚军、男子乙组双打冠军、男子丁组单打第三名、男子乙组单打第五名、女子乙组单打第四名、女子丁组单打第五名、女子乙组双打第四名、第五名和优秀教练员奖。有6名学生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

外语学院举办了南山区一年一度的英语节活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与民俗文化节结合起来,开展了英语经典美文朗诵展示会、手抄报展评等活动。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外语口语大赛深圳赛区决赛,并取得了4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获得南山区中学生英语口语比赛二等奖。组织153位学生参与全国电视口语大赛,不少同学脱颖而出,通过考试准备进入复赛。10余名学生在全国小学生英语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名次,两位同学获得一等奖。英语考级班的20名同学在9月9日的全国公共英语一级考试中全部通过,有两名同学口语获得满分。南山区英语节中白羽老师荣获优秀个人奖,林鸣老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校荣获活动设计创意奖。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届“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我校孙吟泠获深圳市一等奖,曹世仪、刘清亮、赵健文等五名学生获三等奖,张盈、许嘉婧、韩嘉文等七名学生获优秀奖。张慧玲、胡晓清、余健婷、林鸣老师获辅导教师奖。

科技学院在南山区第八届科技节中获得多项奖。郑琳弋、黄德报等辅导的机器人比赛获得二等奖,聂燕平、黄德报、马晓英等辅导的考察报告、科技论文获得一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八年级10多人参加“希望杯”数学竞赛,有3人进入了决赛。参加各种信息技术竞赛并获奖19人次,其中在南山区第二届教育游戏奥林匹克竞赛中潘彩虹老师指导的学生莫丽茜获初一年级打字赛跑金牌和初一年级极速记录第六名并创下南山区打字赛跑的纪录,刘锦辉获初二年级打字赛跑金牌,李浩获初二年级极速记录金牌。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比赛中吴浩楠获全国三等奖。潘彩虹老师个人获得南山区第二届教育游戏奥林匹克竞赛中获“金牌教练”,在2007中国国际动漫教育小学教师能力竞赛中获三等奖。

四、教师培塑“上天”“入地”,学术涵养初步提升

重要事件:



(1)9月25日,学校举行“‘学生喜爱的老师’先进事迹报告会”。王华、郑雅莉、邬群峰、唐维芳、郭欣、胡晓清、郑琳弋、丁亚蕾、王晓波、郭晓云等老师被评为“学生喜爱的老师”。

(2)微型课题开题论证会展示我校研究群体的风貌,中央教科所专家、市教育局唐海海局长交口称赞。

(3)王磊、吴志红、陈琼丽等一批老师登上讲台展示靓丽风采。

(4)欣赏20余部国际获奖大片。

(5)学者报告精彩纷呈,学术气息弥漫校园。

(6)创新教师培塑模式,李冰、柯安利老师成为首批高级访问学者。

一如既往地坚持独树一帜“文化本位”和“实践本位”的教师文化建设模式,在催生教育实践智慧的同时提升教师的学术素养。

1、坚持教师发展的文化战略。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研修、文化阅读、文化鉴赏、文化沙龙、文化讲坛、文化休闲和文化创造等活动。组织欣赏了《十月有情天》《果岭争锋》《金色豪门》《雨人》《战场上的小人球》《基督最后的诱惑》《完美的世界》《情书》《晚安好运》《基督山伯爵》《剑侠雄心》《胜利之光》《面对巨人》《乱世倾情》《逃出法兰西》《古巴革命岁月》《太阳背后》《侠盗王子罗宾汉》《大盗贼》《血钻石》等二十余部涉及教育、励志、历史、文艺、爱情、亲情、童话、宗教、反恐等内容的国际获奖大片等经典影片,欣赏了新世纪两大男高音艾瓦雷兹与李希德拉在罗马竞技场的演唱会以及四大美伶男声的醉人歌声。并成功举办王磊老师“音乐生命”个人演奏会、“吴志红个人朗诵会”、陈琼丽等老师的民俗专题学术报告会提升教师的鉴赏水平以及文艺素养。《南方都市报》2007年1月10日深圳先生专栏以整版篇幅报道了王磊老师的风采。

我们还听取了商有敬《教师的基本素养》、吴非《不跪着教书》、陈国安《文化阅读与阅读文化》、薛瑞萍《一年级,不可忽视的特殊敏感期》、华国栋《普通学校的超常教育》、丰力《教师教育科研中的几个问题》以及朱小蔓、朱学勤、徐友渔、王彬彬、邢小群、丁东、商友仁、刘国强等参加公民教育高级论坛的九位海内学界知名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听取了台湾中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黄孝光博士作的《由四福音看——耶稣是谁?》的报告,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的报告,梅子涵老师充满诗意的童话故事讲座,李树英博士、吴本翰博士等香港教育学院的专家的题为《课堂学习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报告,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山东教育学院教授郝月梅老师《儿童文学与教师素养》的讲座。我为全校教师作了《歧路灯:“公”在何方》、《哲学何为》、《走近马克思》、《俄罗斯教育考察纪实》、《通往天堂之路——文化阅读:观念与行动》、《即小见大:理想教育的细节追求》、《闲话民俗文化》、《知识分子的使命》《高声唱赞生命——诗文诵读浅说》等报告。组织《为儿童开启一扇门》、《教师需要不需要哲学?》等形式不拘的文化与教育沙龙。

一如既往地从财力和物力上大力支持领导干部和广大教师参加校内外和国内外丰富多彩的教研、考察、培训、学历与非学历进修活动,并探索新的学习模式。李冰、柯安利老师被委派至中央教科所参加高级访问学者的学习,开创我区教师培训的新模式,高访学习期间,分别主攻公民阅读课程和英语文化阅读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中国德育》、《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光明日报》等全国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两位老师分别具体执笔编写的80余万字《中华儿童美德》读本和20余万字的《中学英语文学主题阅读》读本已正式列入出版社出版计划。此外,许多同志参加了国内形式多样的研讨或短期研修活动,大大提升了我校教师的学术品位。我校在这方面特色之鲜明、规模之大、人员之众、投入之多,为国内其他学校所罕见。

2、一如既往地开展田野研究。

教师立足课堂情境,围绕学校的教学理念开展充满诗意的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为了更好地指导广大教师富有成效地开展适合自身行为特点的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文化中心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包含二百多个小型课题的《微型课题研究指南》,并得到央所培训中心每年十万元的科研、出版基金的资助。全校一共申报了一百多项课题,并举行了李燕妮、刘金松、柯安利、郭晓云、宋文钦、吴志红、王怀玉、杨淑萍、唐维芳、邬群峰、王小波、潘彩虹等十二个老师的课题开题论证会暨南山区小课题研究现场会,专家组经过讨论评议,一致同意通过十二位老师的开题论证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知名学者、深圳市教育局领导对我校的积极围绕学校的办学战略和价值追求,充满诗意和生命活力的微型研究给予了高度赞赏,唐海海局长认为我校的充满诗意的开题方式和研究方式都给人“极大的震撼和享受”,他高度赞扬了我校草根式田野式的研究模式。他说:“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正在做的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实验,仅从今天这个微型课题的开题报告我们感到,学校以这种集群的方式来进行微型课题的冲刺,在国内应该是罕见的。”“央校微型课题的模式为全市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榜样。我们有可能就从微型课题中寻找到一条出路,这实际上是对现代的大理论家们的一个冲击,或者说也是一个信号。这是我深感震撼和享受的地方,我觉得中国的教育有出路了,有希望了,因为我们把万千教师都变成了创造者和设计者。同时,我们也为大家们未来的理论的更大的突破酝酿和奠定了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基础。”

学校还申报各级科研课题,《儿童道德文化建设个案研究》课题通过南山区科技局软科学项目立项,并拨款二万元。申报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教师文化共同体建设的个案研究”。《都市田园教育的个案研究》被确立为广东省十五规划课题重点课题并开题。制定了《田家炳基金会学校德育研究与发展计划》课题《基于文化情境的城市儿童道德教育的探索》实施方案并依照执行。市级重点课题《少儿文化阅读课程研究》和立项课题《教师文化共同体建设的个案研究》的研究进入整理成果阶段,为顺利结题做好准备。参加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的研究进行了积累了很多研究资料,实验阶段性成果得到专家的肯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章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2005—2010年发展规划》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成果评选中双双荣获优秀成果二等奖。组织申报南山区最高级别的年度教育科研成果评比,李庆明获二等奖,宋文钦、柯安利分别获三等奖。教师撰写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教育教学故事、教学个案,多篇论文参加国际研讨会,比赛获奖或公开发表,展现了广大教师的教育智慧。刘钰、潘彩虹、鄢茅志、柯安利、张帆、何瞾君、梦雪、马晓英、潘晓红、李大勇等老师在全国、省、市区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计32人次。在鼓励老师继续进行田野研究、微型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将五年级作为香港教育学院“课堂学习研究”课题的试点,与香港教育学院密切合作,进行一种新颖的行动研究,不仅五年级四位语文老师积极投入并从中受益,而且其他语文老师热情参与,获益匪浅。

各位同仁:

过去的一学年,是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区政府、南山区教育局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一学年持续了发展最平稳、势头最迅猛、成果最突出的态势。我要感谢广大老师的辛勤耕耘和贡献的卓越智慧,我要感谢所有中层干部的忘我劳作、超负荷付出和高超的管理艺术,我要感谢后军校长和新来的铁成校长,你们的通力协作减轻了我许多负担,我无疑还特别要我的助理张忠义先生对我的无私支持与鼎力襄助。总之,没有大家的艰苦卓绝,就没有今天的收获。

最后,我想说说自己。

我是一个在书生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校长。我发誓做一个书生型的校长。什么是书生型?就是知识分子型。什么是知识分子型?就是我在《寻找知识分子》的专题报告中表白的,他是能在风雨苍黄中集体失语、经济大潮中道德低迷和时尚横流中趋向媚俗的情境中保持独立人格、道德良知和自由精神的人,他不趋炎附势、党同伐异,也不成为金钱奴隶,能保持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追求真理、关怀正义、坚信公理、捍卫自由。这四年来,我最关注的就是如何为一所学校灌注一种独立、自由、高蹈的精神。我曾把这种精神用三句话来概括:圣洁情怀,大学气质和田园精神。四年了,我依稀感受到这种精神已经在我校氤氲化生、凝聚成气。为此,我是有些暗自欣喜和欣慰的。我有时甚至得意地认为,即使我离开此地,谁也无法再轻易地抛弃这种自由精神、独立品格和高蹈情怀。这是央校最弥足珍贵的财富。如果央校有它的百年、千岁,我想这种精神一定是成就它不朽的底气或根基。

我是一个读书人,为了在学校中灌注一种哲学的活的灵魂寻找依傍,我读书,甚至重读马克思;为了破解一个世纪人们浑浑噩噩于其中莫辨虚实的公民教育之谜,我读书,一读就是数百万字;为了在本该读书的地方神圣之地营建真正的阅读文化生态,我读书,甚至读童书,读绘本,读有关读书的书,例如《罗马人的阅读》、《阅读史》等等;为了在中小学教师树立起知识分子的自信,我读书,寻访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去年,我阅读的学术著作涉及哲学、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知识分子、阅读理论、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现代管理等领域,我在学校以及国内浙江、江苏、上海等地讲演的专题,如《哲学何为》、《走进马克思》、《通往天堂之路——文化阅读:观念与行动》、《高声唱赞生命——诗文诵读浅说》、《寻找知识分子》、《即小见大:理想教育的细节追求》等等,就是我读书的点滴心得。去年,是我来校读书最多的一年。

除了读书,我也一如既往地喜欢从事农人式的“田野作业”,以体现中国学人“体用不二”、“身体力行”的现象学精神。除了每日校门迎接师生的必修功课外,本学年家访数十家,听课数十节,还与许多老师切磋课艺,尤其是在微型课题研究设计乃至实施过程中,公民论坛期间,十几个研究方案、十几节展示活动更是与老师们细心打磨,再三推敲。在相互切磋中,我汲取了不尽的智慧养料,他们都是我的老师!

当然,在这里,我是有许多遗憾的。我从事教育事业二十余年,在深圳的经历和感受最为丰富、奇特,它与我在崇明乡村教育实验的四年感受迥然有别。我曾用“波诡云谲,不同寻常”来形容央校2006年的部分情形,个中奥妙,尽在不言。尽管学校做出最大限度的努力,但由于多种原因,学校的文化积淀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学校在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由于诸多原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深圳南山教育局联合办学这一强强联合的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出现令人担忧的制度运作障碍;学校制度创新遭遇不少困难,教师自主、学校自主存在不少罅漏,由于诸多原因,我曾经代表学校承诺的探索发挥学术性组织、行政性组织和团体性组织的不同功能,建立均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权力分享机制,形成校长领导、行政负责、专家治教、员工共管的新型管理模式,还没有兑现;教师队伍在不断优化的同时,由于许多原因而出现的分化现象比较突出,新手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亟待关注;学校智能化建设距离现代化学校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信息管理存在较大的漏洞,如此等等。这就是遗憾,当然,我还有其他难以言说的更深层次的遗憾。所有这些遗憾,无疑主要是应该由我来担当责任承受苦痛的。但它们也确乎时常令我感到力不从心。回响当初,有人曾预言我是两个能给深圳教育“带来希望的人”,接着中国的“教育狂人”、“绝对的另类校长”、“理想主义的守望者”、“哲学家,冥想者,苦行僧,工作狂”、“教育乌托邦的坚定信徒”、“奋不顾身的堂·吉诃德式的骑士”、“教育界的斗士”、“田园教育的掌门人”、“完美的人文主义者”……等各种桂冠乃至骂名都戴在我的头上。贵贱宠辱于我一如浮云过眼,不过,我的确深感身心疲惫。我时常想,我在深圳充当“铺路石”(这是我四年前接受校长任命时给自己的定位)的使命是否已告完成?——这是我真切的意愿。央校有他的五年、十年乃至百年、千龄,有道是“千龄始朝”,第一个五年的帷幕即将垂下,新的五年征程即将开启,对它的未来,我多少是有些迷茫的,任何对中国教育有深切感受和深切感情的人可能都会产生这种迷茫。当然,这与我的性格也有关系。我曾说过,知我者了解我有很深的自卑情结,甚至还有点原罪的意识,这是不错的,正是它令我忘情投入,也正是它令我深陷孤独。四年来,如此复杂矛盾的心情意绪不绝如缕,如影随形。

记得本学期在开学初介绍学校新学期工作行动纲领时,我曾引述了师妹窦桂梅送给我的一段加尔各答儿童之家的墙壁上的话,也是本学期,时任教育局副局长的曾令格先生(现已荣任局长)宣布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时,我曾引述了《圣经》上的一首诗表达我的心境和祈愿。在学期,进而学年,进而第一个五年行将结束时,我想再一次将这些经典的话语奉送给大家,臧否取舍,一任诸君。



加尔各答儿童之家的墙壁上的话是这样的:

如果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要做善事;如果你成功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如果你做的善事可能明天就会被遗忘,不管怎样,总要做善事;诚实与坦率可能使你易受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和坦率;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一切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人们确实需要帮助,而你若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受攻击,不管怎样,总要帮助;将你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反而被踢掉牙齿,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好东西献给世界!



《圣经》上的话是这样的:

真相与仁慈结伴;正义与和平相连;诚实从地而生,正义自天而降。

(《旧约·诗篇》第八十五首第十节,英文原文是:

Steadfast love and faithfulness will meet;

righteouness and peace will kiss each other.

Faithfullness will spring up from the ground,

and righteouness will look domn from the sky.)

谢谢上苍对我的眷顾!

谢谢大家对我的厚爱!




“香港课堂教学研究”培训成果分享

发布时间:2008-11-3

  

  

  编者注:

  2008年十月20-25日,第二批“香港课堂教学研究”培训班的学员圆满地完成了培训任务。香港教育学院的专家对这批学员予以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他们专业素养高、上进心和合作能力非常强。现将他们的学习体会提供给全区教师分享。

  

   教有定法

  ------“课堂学习研究”培训体会

  深圳大新小学 陈燕

   “教无定法”常常被曲解,既然无“定法”那就不必讲究教学模

  式和教学方法了。其实教学活动是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法则,教学研究是很多相对固定的模式的,而这些规律和基本法则在实际的教学里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灵活“混用”,最终的“教无定法”是基于“教有定法”的基础上的。在赴港参与“课堂学习研究”培训课程中,我们亲身了解并参与体验了一种致力改善课堂教与学的教研模式和活动。

  一、“课堂学习研究”的概念和操作模式

  “课堂学习研究”(Learning Study)是近几年形成的课程专家、教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共同参与、以学习内容、学生学习需要或教师专业发展为焦点、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研究模式。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应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能力,改善课堂教与学最终目的是找出教师处理学习内容的方法与学生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其最大特点是以"变易理论"为支撑,用三个层次的"变易"设计和分析教学。

  二、“课堂学习研究”的主要操作步骤

  1、选择研究的课题并初步拟定学习内容。选择所要研究的课题,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重点和难点,为课堂和教案设计做好准备。

  2、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已有知识及难点。研究者和教师通过集合老师的经验、收集文献的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前测,及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课前访谈,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已有知识,找出可能出现的学习难点并加以分析,然后修定学习内容及其关键特征。

  3、开展教学设计及课堂实践。在充分掌握了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及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后,研究小组成员会根据这些来集思广益设计教学和变易图式,并进行数轮的教学实践和观课。 4、开展教学评估。教学结束后,要对学生进行后测,抽取学生进行课后访谈,考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根据学习成果,再次分析教学设计和变易方法,提出改善教学的建议。

  5、研究反思并分享成果。所得的反馈将成为下一轮循环研究的重要参考材料。

  三、“课堂学习研究”中的难点——“变易理论”

  “变易理论”的三个层面的变易: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不同见解带来的变易;教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见解及处理方式带来的变易;利用适切的"变易"作为指导教学设计的工具。

  “变易理论”认为: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的理解,取决于他所能关注或辨识到的该事物的特征。学习意味着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就是学生必须辨识到事物的特定的"关键特征"。妨碍学生学习的原因,可能是学生没能辨识所学事物的关键特征、或缺乏帮助他们辨识的经验、或原有经验成为了其重新辨识的障碍。利用不同的变易教学法,让学生聚焦知识的主要特征(什么变,什么不变)。

  

  四、“课堂学习研究”的优点

  1、以学科知识为本。目前我们的教学往往偏向两个极端,要么以教师为本,教师努力地在课堂里艰难地把自己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要么以学生为本,注重教学形式与活动,容易忽略了它们的实际功效而流于表面。“课堂学习研究”却弥补了以教师或学生为本的教学缺陷——忽略了学习内容的重要性。“课堂学习研究”在设计教学时能聚焦于学科而非教师或学生,能从学科知识的关键特征出发,通过“变易”理论(给出相关联的、包括正面和反面的例子)让学生集中注意变动的例子和发现不变的知识特征,从而打破教师处于学科和学生之间的格局而让教师引导学生直接和学科接触。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融合教师为本和学生为本的最大优点,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

  2、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直接目标。“课堂学习研究”的整个操作步骤:在选择了课堂学习内容之后,研究组通过测试、观察和访谈等方式调查和了解学生关于这一具体学习内容的已有知识、难点和疑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及个别差异;在实施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和研究者共同关注学生的反应;最突出的是,在教学实践结束后,要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价,以了解这一轮课堂学习研究是否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习惯,特别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研究组将根据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对下一步的课堂学习研究进行计划和调整。,因此课堂学习研究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最直接的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进步上。

  五、“课堂学习研究”的存在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而“课堂学习研究”通过前测、实验和后测的严格的科学研究范式来促进和检测教师、学生和课堂的发展,对于教育这门人文学科来说,显得技术色彩较强而人文色彩不足。教学要是较少涉及到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是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

  

  高效务实专业精准

  ——赴港“课堂教学研究”学习心得

  南山小学 张静

  从香港回来几天了,回想起那忙碌而充实的五天学习生活,心中颇多感慨。虽说短短五天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是,这次培训将影响我今后的教学生涯是毫无疑问的。

  首先是培训内容的安排,前三天是相关理论课程导入,后两天是操作、运用、实践。容量大,节奏紧凑,强调实际运用。无论是老师主讲还是学员自由发问,都是直指问题关键,毫不拖泥带水。

  “课堂学习研究”课程以课堂分析为切入点,选取了如何处理学习内容为分析课堂的主要视角。因为如何更科学、精准地处理好学习内容,是保障课堂高效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当我们抱怨学生学不会、学不好的时候,几时真正静下心来反思过作为教师是否在处理学习内容时出现了学科知识、内容选材等方面的失当呢?是否因为以往累积的教学经验反而成为了解学生真正学习障碍的“绊脚石”呢?

  我们遗憾地看到,尽管在经历了一轮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语文课堂上常会不经意地偏离理性与真实的课堂教学的轨道,出现一些浮躁现象:刻意突显课堂的人文性、滥用激励、不加甄别地满足学生的要求、盲目追求虚假的课堂繁荣、机械组织低效的合作学习等。因此,“课堂学习研究”以关键特征的梳理切入学习内容,聚焦学习难点,针对关键特征设计教学前测卷和后测卷,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紧扣关键特征的落实,经过几个教学循环之后,及时总结反思,提高效率,最后达成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良好收获的目的。

  我想,作为教师,理应成为一泓活水,源头自然就是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成为专业化程度极高的教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自然是职业理想追求,也不妨学学医生治病的程式,一步一步,精准而专业,有的放矢,药到病除。语文学科的基础特征就是其工具性,想要我们的学生以后会使用这个工具,能读会写,就必须给予科学方法的指导。那么我认为,用“课堂学习研究”的模式不失为一种“治标”的好路子。

  《香港课堂学习研究》学习体会

  南山区留仙小学张利云

  10月19日,我们一行31人(包括区教科所刘所和吴所)在区教育局的组织下,到香港教育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堂学习研究”。学院组织我们学习了3天的课堂学习的理论,包括课堂分析,变异理论和此研究的研究背景及发展过程,然后用大量的课例讲“课堂学习研究”的操作过程,最后是在科组负责人的引领下分科组进行“课堂学习研究”实践操作,收益很大。

  一、 学习内容层面的教学才是老师应该多下功夫关注和去探讨的问题。

  我们知道教与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学习成果。观课是教学启导中最最重要的元素。观课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技术层面,包括教学的表述、课堂的管理、课堂的互动、教学的安排和资源的运用等,第二层面是教师个人素质层面,包括师生关系、信心、态度、热诚、学养等,第三层面是处理学习内容层面,包括学科知识,内容选材,单元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评估。专家认为,第一层面是新教师才会面临的问题,第二层面是教师个人素养问题,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需要长久的自学和积累的过程,都不是观课能最终解决的问题。只有第三层面的处理学习内容才是教能否有效的关键,也是关系到学生学的最终结果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个方面去关注课堂.我认为很有道理。一直以来,我们评价的标准大多数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流畅,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精要,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课堂调控是否有效,小组合作是否开展等,都是从技术层面和教师个人素养层面评价多,即使是一再要求以学生为主的情况下,评价的也多数是有没有给学生参与和交流的时间,有没有小组活动等,很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知的知识是怎样的状况做充分的前测和访问,教学的设计多出自教师自认的知识难点,不是来自学生真正的认知水平,因此也就会经常出现老师们的抱怨:“我已经讲得够明白了,为什么学生还是不明白?”于是将学不好的原因归功于学生的能力或其他问题。

  二、 “课堂学习研究”是我们抛开“繁琐迷雾”看课堂研究的必然追求。

  课堂学习研究是教研人员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参与的一种行动研究,是以改善课堂教与学为目标的教研活动。是以“变易学习理论”为基础,其关注点是在于如何设计适当的学习经验,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最终的目的,是期望能找出教师处理学习内容的方法与学生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了一整套有系统的程序和实践模式。在课堂学习研究过程中,课堂学习研究小组通过多样化的方法不断地寻找这两种变化的多样性,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习内容极其关键特征,运用变易理论作为教学的工具来进行教学(将学习内容的某些方面保持不便而另外一些方面进行变化)。它的主要优点是:

  1. 选择的教学研究课题来自一线的教学难点。

  目前,我们很多学校都在开展不同的研究课题,大多数是从学科大背景下着手,什么德育课题,养成课题,小课题研究等,都没有很好的去解决每一个学科都会面临着的学生难以掌握的具体的知识难点,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依然如故,有的因为长期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可是,香港教育学院与学校协作开展的“课堂学习研究”,却关注了这个关键的问题,汇总学科教学的各个难点,如语文学科的“词义推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学写细节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英语学科的“现在进行时”“利用关键词推断词义”数学学科“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还有科学课、物理课等,课题都是为切切实实解决学生的难点服务的,立足课堂,又高于课堂,因为他们的每一个研究都为学生定下了长远的目标,在以后的学习实践中都是会运用的能力。

  2. 教学目标单一却有效。

  在每一节研究课里,设计者都只需要解决一个知识点,即确定一个学习内容,解决一个目标。教者只要紧扣一个目标设计有效的、有趣的教学环节(策略),达到后测的预期理想效果即可。而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每一节课都会设立3-4个教学目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到过程与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多方面的目标,导致很多的教学都流于形式,为设计而设计,为设计而教学,教师的教不是为学生真正存在的学习难点而服务,而是围绕教学流程走,效果可想而知。(当然,单一的教学目标必须有有效、有趣的教学策略为前提去进行教学,否则教学的有效性值得质疑)

  3.注重学生的学情的数据分析(即已知学科知识,思维此类知识存在的思维盲点等)设计教学。

  课堂学习研究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学生学情去设计关键特征,在确定教学内容后进行试卷前测和学生问卷,分析此学习内容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存在难点,然后缩小教学内容范围,锁定教学内容的关键特征,,再围绕关键特征设计和开展教学,最后进行后测和学生问卷,分析已经解决的问题和教学不足,再进行多轮的教学和反思,一直到教学效果满意为止。每一个数据都是经过仔细的分析,列出统计表进行比较和研究,对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罗列和对比,用数据说话,具说服力,效果很好。

  三、 “课堂学习研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1. 它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每一轮教学设计都是在学科专业人员和专家的引领下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特征,设计问卷和前测卷,都需要教师之间的头脑风暴,实现智慧的交流和碰撞,最终形成要有效的教学设计,如果效果不好,还会进行多轮的互动和交流,有的课题研究需要五轮教学才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这样的交流实践是最有效的成长平台,专业成长是最快的。

  2. 它注重反思和总结。每一次的交流和教学,都要求写评论和总结,将实践过的课例、教学设计、前测后测及问卷,自己思考的过程等以报告形式呈现出来,这就逼着教师不断地去思考和反思,并且让这些活动形成文字,没有一定的功底是无法实现的,它会让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和进去,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拔尖的老师。

  总之,这次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最关键的是感受到我们教育局浓浓的关爱,感受到我们这个学习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亲如一家的高尚情怀。

  

  香港学习心得

  前海学校小学部 张玲

   2008年10月20日—24日短短五天,我们在刘根生所长和吴萌副所长的带领下,一行31人非常荣幸地赴香港教育学院参加了有关《课堂学习研究》的培训。这次的香港之行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更让我们见识到了香港的繁华、香港的文化以及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在教研交流活动中,我开拓了眼界,学习了解了他们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方式。尽管香港的水土、生活习惯与国内有较大差别,但大家都能克服种种不习惯进行认真学习,细心参观,尽可能将香港教育学院的先进理念、管理经验吸收回来。

  以下是我在这次交流活动中的几点体会:

  一、港人的素质非常好,

  1、和香港人聊天很开心,因为他们总是对你很有兴趣,总是很客气,很善于倾听;从他们身上看不到言语的狼性。

  2、港人宽容,发言时给每个人留有充分的空间。无论受众者感受如何,港方负责人都会给他们充足的空间,在合适的时候,才会切换话题。

  3、港人的语言能力非常强,基本上可以应付各方的不同需求。一个开放的社会就是和外界良好沟通的社会,一个开放的人就是可以和他人良好沟通的人,而语言是基础,香港的竞争力在哪里,在于开放和勤奋,语言肯定是第一步。

  4、港人生活在集体之中,没有看到凌驾于集体之上的个性。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体现

  在香港教育学院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到处可见。如微笑招呼、礼貌待人、主动服务;环境温馨、布局合理、设施简单实用、标志醒目详细;无论是教室还是食堂,只要有人经过的地方,都布满了各种相关的资料,提示,走廊均设有盲人道和安全栏等。在周五我们还参加了贵院组织的消防演习活动,可见港人对生存本领的有意识训练已经纳入常规活动。让我们感动的是我们还可以边喝咖啡边听讲,边吃饼干边听讲,心态很平和,课上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问,让我们真的感到学习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三、配合默契的教师队伍

  在教师的授课活动中,博士们互相补台,相互合作,配合默契,哪个环节谁理解的好谁讲,好似曾经彩排过一样。经常是两人同时讲解同一个问题,一会用普通话,一会用英语,一会用广东话,我真是感到相形见绌,因为语言的问题,错过了好多经典的画面。好在为了方便我们记录,每个教师都为我们复印了投影片内容。给我们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

  四、严格的出勤管理制度

  每天上午9:30-12:30,下午1:30-4:30,是我们学习的时间,每天上下午学员本人分别签字签到,领取自己的标签,结束后返回,全程培训结束后,每个学员颁发证书,由学院负责人卢敏玲教授一一和学员合影留念。我们感到了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五、给自己工作的一些启示

  1、集体备课要重在寻找每个知识点的关键特征,利用变易理论图示,使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关键特征进行,教学效能才能最大化;

  2、从学生的各种答案中找到症结所在,即强化教师读懂学生的基本功,然后“会诊”出最佳的“治疗”方案,防患于未然,把知识真正地落在实处;

  3、营造出“哥本哈根”教研环境,集众人之所长,让教师们从心灵深处觉得自己受到尊重,自己是教研活动的主人。

  4、教学研究可增进老师的专业水平及教师的教学素质,尤其是新教师受益更大。教学研究能增强同事之间的合作情感、信心及对学校的归属感。教学研究能促进老师思维的改变和专业合作的增强,有助于学校整体发展。

  总之,通过五天的香港学习,使我不但对香港的学院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学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更使我深深意识到我们在课堂上落实教学目标存在的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与学校同行一起抓住各种机会,有的放矢地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性地借鉴运用香港的变易理论,力求使我们的课堂学习达到实用和高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谈香港学习感受 学府小学 王英华

  10月20日,笔者作为南山区小学英语教师,与其它各学科共31人,由南山区教育局教科所刘新生所长和吴萌所长带队前往香港教育学院参加为期一周的“课堂学习研究”培训。正如刘所长所说:每个教师身后都是一所学校,所以,深知本次学习机会难得,责任重大,因此,大家都最大限度克服了因作息时间及饮食习惯带来的差异不适,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时间仓促,但收获颇丰。

  “我不明白的是,我已经讲得很明白了,但学生为什么还是不明白?”,在香港教育学院上课的第一天第一堂课,赖明珠教授就掷地有声地抛出了这么一句许多年来,许多教师教学的困惑症结点。她说这是香港的小学教师曾经对她说的一句话,笔者相信:这句话也代表着国内成千上万教师的困惑。

  于是,笔者也以此问题作为香港学习的切入点,认真领会李博士等教授以简洁的语言所教的关于学习的“变易”理论,以及如何运用“变易“理论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学习,笔者了解了一直以来我们许多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所忽视的东西,也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学科组教研,特别是在听课、评课该环节的教研中常常效率不高的症结所在。以下,笔者试将我们惯常的评课方式的不足与正确的评课方式做一比较:

  在我们平时各学科的教学评课中,大家的评课立足点经常习惯性地聚焦在授课教师上,如:教师的语音语调;教师的肢体语言;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以及教师安排的游戏活动等。以上几方面固然是一堂好课需要具备的因素,但不是绝对。因为以上因素属于常规教学所基本需要的,一堂好课,不是因为教师努力做了,环节都实施了,或者说教师“表演”的很好就能称为一节好课,重要的应该是学生有没有学到?如果学生没有学到,那么,教师在一堂课中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效劳动。

  那么,如何让学生学到?评价一堂课更重要的应该是哪些要素呢?以下是学习共享:

  分析课堂有三个层面:

  1、 技术性

  包含:教学表述、课堂管理、课堂互动、教学安排、资源安排

  2、 个人素质

  包含:师生关系、信心、态度、热诚、学养等

  3、 处理学习内容

  包含:学科知识、单元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评估等

  以上三个层面中,尤以“处理学习内容“最为重要。它里面其实就包含了我们通常提到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各环节设计等,而教学评估实际上是我们惯常通过课堂中的一些口头或书面练习来实施的,从而检测反馈学生对当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首先看教师在一堂课中力求教会学生什么,为了达到其教学目标,又是如何通过“变易”的教学手段,突破重难点,最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发展学生的技能。通过教学评估,如果学生确实学到了,那么,这节课应该说就是成功的。

  最后,用李树英博士的话作为结尾,“教室不是舞台,教师不是演员,不是一个教师上得好,学生就能学得好”,希望这句话能带给同行们一些启发。

  课堂学习研究促教师专业发展

  ——赴港学习心得

  韩宝珊育才舒曼艺术学校

  “课堂学习研究”是一个怎样的研究?它如何运用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带着疑问,我们来自南山区各校的30多名老师走进了香港教育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堂学习研究”学习。

  经过一周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堂学习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尽管未能做深一层次的探索,而我们也有许多问题未得到解决,但我们都非常赞同这个研究本身的价值。

  一、“课堂学习研究”的模式

  在我看来,“课堂学习研究”是一种校本的教研活动,主要通过同侪协作和观摩活动来提升教学水平,并透过院校协作的模式,在专家的引领下,让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寻找改善教学的方法,也同时促进其观摩和课堂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师群体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

  课堂学习研究主要以变异学习理论作基础,以设计适当的学习经验,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变易理论认为,真正的知识是一般性的原理,是一种经验系统,一种规律,而不是点点滴滴的被分割了知识。这样,教师通过变化事物的现象,寻找事物的共同点及共同原理——这是知识教学的关键点。所谓学习就是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或处理能力的一种改变,而教学正是要协助学生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即是要让学生对知识或事物有更全面、更透彻及丰富的看法和处理能力。变异是必需的条件。当一个特质出现变化时便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在我们的意识中,由背景变为主题。要改善教学,老师必先决定所教的学习内容、分析哪些是相对应的关键,然后运用不同的策略令学生聚焦于这些关键的地方。这种以变易理论为基础,聚焦于学习内容的研究,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而且把学习看作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某种见解的观点具有的前瞻性和创造性。

  课堂学习研究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5个步骤:

  1.选取课题基初步拟定学习内容:

  课堂学习研究的第一步是找出所学的什么,也就是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有两重属性:转向属性,是指某种研究者希望学生学到的学科知识(短期目标);一般属性,即是指教师希望透过学习这学科知识而培养学生建立及发展的特定能力(长期目标)。以下是拟定学习内容时应探求的问题:

  ·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学习经验有何关系?

  ·教师希望学生去发展的是哪些方面的知识或能力?

  ·学习内容如何能配合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课程?

  ·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去确定学习内容?

  ·有哪种知识或能力是建基于这学习内容的?

  2.找出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及确定学习内容

  在设计教案时,研究者应先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已有知识,找出可能出现的学习难点(关键属性),方法包括集合老师的经验、收集文献的相关资料、为学生进行前测,及抽样部分学生进行课前访谈。

  3.教学设计及课堂实践

  对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及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有充分的掌握后,研究小组成员会分享彼此在处理任教科目、学生、学习内容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可能会翻查研究文献,确保学习者可以建基于既有知识、避免重复,然后便创设可行的变异图式,再就变异图式设计课堂及教学策略。

  4.教学评估

  所有参与研究课的学生均会进行后测。在抽样与学生进行课后访谈,查证学生是否已经掌握预期的学习内容。根据这些学习成果,再从课堂上找出相对应的教学情景(或出现的变异图式),做出分析及提出进一步改善教学的建议。

  5. 撰写报告及分享成果

  研究小组会总结实践经验及成果,撰写成报告,并会透过公开讲座等活动,与其他老师及公众分享。所得的回馈将成为下一个研究循环的参考资料。

  二、课堂学习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

  课堂学习研究作为一种校本行动研究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课堂学习研究的构建研究共同体、行动研究取向、课堂学习内容和促进学生学习等要素都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1、以构建研究共同体为平台。教育教学研究者、教研员和一线教师走到一起,搭建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对话、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这一平台也是教师在教育职场中实现专业发展的平台。在初期选择研究内容中,研究共同体成员不断的交流切磋,确定上课内容,例如是选择“解一元一次方程”还是“有余数的除法”等;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专家提出先进的教育理论和课程理念,教师不断地磨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观察和评析彼此的教学设计,找出自身的教学差距;在教师实施课堂学习的过程和实践之后的讨论、评价和反思中,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的对话、交流和碰撞,进一步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及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否恰当、教学目标是否合理以及教学效果的实现等内容,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是通过这一研究共同体平台,研究者的理论智慧与教师的实践智慧不断碰撞,并产生新的理论视角和构建教师更富智慧性的教学行为,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创建有利的学校学习环境。专家的介入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的理念,而在这一共同体平台中进行的对话、交流和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2、以行动研究为研究取向。课堂学习研究是研究者、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共同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案、实施课堂教学,并观察、讨论和评价课堂学习实施过程,在分析、讨论、评价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新的教案,再次实施课堂学习,并最终考察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变化以及学校学习环境的变化研究过程。这一研究过程始终体现了教师选择问题、在专家引领下进行理论思考和建构,然后实施课堂学习,从而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改善教育教学工作,并对实践的结果做出总结和反思。这一研究过程是行动贯穿始终,并通过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行动,改进其教与学的行为,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智慧,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

  3、以课堂学习内容为纽带。课堂学习研究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校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课堂学习研究的起点是选择研究内容也就是教学内容,然后围绕课堂学习内容这一纽带进行讨论、分析、实践、观察、评价和反思等一系列的专业活动。正是这一纽带的牵引作用,使理论和实践交融在一起,不断产生新的教学设计、新的教学行为和新的教学效果。没有课堂学习内容这一立脚点,研究者的空泛教育教学理论无法真正融入教师的教育实践,无法起到真正的专业引领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是原有水平的反复而不是实质性的进展。此外,由于课堂学习内容是一线教师最熟悉的东西,这样他们就会很容易进入角色并投入时间和精力,使得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课题研究和专业培训一体化,凸现课堂学习研究的校本性和扎根性特征。教师专业发展最终体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提升,体现在教师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把握、理解和设计上。

  4、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直接目标。各国的课堂学习研究经验分享表明:在选择了课堂学习内容之后,研究共同体成员通过测试、观察和访谈等方式调查和了解学生关于这一具体学习内容的已有知识、难点和疑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及个别差异;在实施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和研究者共同关注学生的反应;最突出的是,在教学实践结束后,要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价,以了解这一轮课堂学习研究是否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习惯,特别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研究共同体成员将根据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结果,对下一步的课堂学习研究进行计划和调整。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最直接的表现是学生学习的进步。而各国的实践都一致表明,课堂学习研究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即教师通过课堂学习研究实现的专业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

  三、课堂学习研究存在的问题

  虽然课堂学习研究在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教研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大大地推动了近年来的教学改革进程,但我认为课堂学习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而课堂学习研究通过测试来重点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较少涉及到学生在学习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这难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的课堂学习研究应该开发多种工具来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虽然课堂学习研究在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但是世界范围内的课堂学习研究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支撑,各种具体的课堂学习研究模式之间无法进行具体的比较。

  三是课堂学习研究通过前测、实验和后测的严格的科学研究范式来促进教师、学生和课堂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技术色彩,但是教育作为一个人文学科,它的研究应该体现出更多的人文色彩。

  “培”字滋养 教者“乐”乎

  -----香港学习心得

  前海学校小学部 张玲

   2008年10月20日—24日短短五天,我们在刘根生所长和吴萌副所长的带领下,一行31人非常荣幸地赴香港教育学院参加了有关《课堂学习研究》的培训。这次的香港之行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更让我们见识到了香港的繁华、香港的文化以及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在教研交流活动中,我开拓了眼界,学习了解了他们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方式。尽管香港的水土、生活习惯与国内有较大差别,但大家都能克服种种不习惯进行认真学习,细心参观,尽可能将香港教育学院的先进理念、管理经验吸收回来。

  以下是我在这次交流活动中的几点体会:

  一、港人的素质非常好,

  1、和香港人聊天很开心,因为他们总是对你很有兴趣,总是很客气,很善于倾听;从他们身上看不到言语的狼性。

  2、港人宽容,发言时给每个人留有充分的空间。无论受众者感受如何,港方负责人都会给他们充足的空间,在合适的时候,才会切换话题。

  3、港人的语言能力非常强,基本上可以应付各方的不同需求。一个开放的社会就是和外界良好沟通的社会,一个开放的人就是可以和他人良好沟通的人,而语言是基础,香港的竞争力在哪里,在于开放和勤奋,语言肯定是第一步。

  4、港人生活在集体之中,没有看到凌驾于集体之上的个性。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体现

  在香港教育学院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到处可见。如微笑招呼、礼貌待人、主动服务;环境温馨、布局合理、设施简单实用、标志醒目详细;无论是教室还是食堂,只要有人经过的地方,都布满了各种相关的资料,提示,走廊均设有盲人道和安全栏等。在周五我们还参加了贵院组织的消防演习活动,可见港人对生存本领的有意识训练已经纳入常规活动。让我们感动的是我们还可以边喝咖啡边听讲,边吃饼干边听讲,心态很平和,课上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问,让我们真的感到学习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三、配合默契的教师队伍

  在教师的授课活动中,博士们互相补台,相互合作,配合默契,哪个环节谁理解的好谁讲,好似曾经彩排过一样。经常是两人同时讲解同一个问题,一会用普通话,一会用英语,一会用广东话,我真是感到相形见绌,因为语言的问题,错过了好多经典的画面。好在为了方便我们记录,每个教师都为我们复印了投影片内容。给我们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

  四、严格的出勤管理制度

  每天上午9:30-12:30,下午1:30-4:30,是我们学习的时间,每天上下午学员本人分别签字签到,领取自己的标签,结束后返回,全程培训结束后,每个学员颁发证书,由学院负责人卢敏玲教授一一和学员合影留念。我们感到了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五、给自己工作的一些启示

  1、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为我们一线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研究,特别是进行小课题研究提供了思路。它的实施过程周密细致,注重前测、后测。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诊断。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可以借鉴这些课堂学习研究的模式,重在寻找每个知识点的关键特征,发挥集体优势,根据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及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共同设计变易图式,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观课研讨。以其不断改善常规课的质量。利用变易理论图示,使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关键特征进行,教学效能才能最大化;

  2、从学生的各种答案中找到症结所在,即强化教师读懂学生的基本功,然后“会诊”出最佳的“治疗”方案,防患于未然,把知识真正地落在实处;在平日的教研活动中注意营造出“哥本哈根”教研环境,集众人之所长,让教师们从心灵深处觉得自己受到尊重,自己是教研活动的主人。

  3、课堂学习研究能帮助教师解决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及出现的困惑,它使课题研究教学化。这种研究可增进老师的专业水平及教师的教学素质,尤其是新教师的受益会更大。这种研究能增强同事之间的合作情感、信心及对集体的归属感。这种研究也能促进老师思维的改变和专业合作的增强,有助于学校整体发展,因此课堂学习研究很有必要。

  总之,通过五天的香港学习,使我不但对香港的学院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学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更使我深深意识到我们在课堂上落实教学目标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要靠集体的智慧去弥补,要通过不竭的课堂学习研究去填充。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与学校同行一起抓住各种学习研究的机会,有的放矢地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性地借鉴运用香港有关课堂学习研究的变易理论,力求使我们的课堂学习达到优质和高效。

  香港“课堂教学研究”学习心得

  ------向南小学 李伟玲

  短短五天在香港教育学院的培训,令我耳目一新,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模式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

  本次培训是主要是由香港教育学院的李树英博士和赖明珠女士等专家给我们进行的培训,他们的严谨认真,敬业求真工作态度以及我们在南山教科所刘所和吴所带领下30多位教育同行那种勤问好学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本次培训里,香港教育学院的老师给我们进行三天“变易理论”的课堂学习理论包括课堂分析,然后用大量的课例以及数据讲“课堂学习研究”的实施过程,最后两天就由我们分组进行 “课堂学习研究”实践操作。

  课堂学习研究是教研人员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参与的一种行动研究,是以改善课堂教与学为目标的教研活动。是以“变易学习理论”为基础,其关注点是在于如何设计适当的学习经验,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最终的目的,是期望能找出教师处理学习内容的方法与学生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了一整套有系统的程序和实践模式。在课堂学习研究过程中,课堂学习研究小组通过多样化的方法不断地寻找这两种变化的多样性,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习内容极其关键特征,运用变易理论作为教学的工具来进行教学。

  通过这次在香港教育学院的培训,我本人认为他们所说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我们现行大陆的教育理念有很多相似之处:以教师为导,以学生为主体。他们要先做前测,这前测,也就是老师在掌握学生知识的前提下出的测试卷,通过前测,老师就根据学生的知识情况进行设定学生的关键特征,根据学生的关键特征而进行的教学设计。教学完后,他们会及时的给学生进行后测,再根据学生的后测情况,再进行适合学生的教学环节。经过几个教学循环之后,及时总结反思,提高效率,最后达成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良好收获的目的

  经过这次培训,我也相信每位教师从培训中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理念,我也不例外,我会在往后的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把这“变易变易理论”的课堂学习理论渗透在教学过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香港课堂学习研究班心得体会

  西丽小学 李远良

  2008年10月19日-24日,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有幸被选进由南山区教育局举办的香港课堂学习研究班参加培训。此次培训由教科所刘新生所长及吴萌副所长带队,班级学习风气浓厚,钻研精神突出,学员关系和谐融洽,着装举止文明得体,展现了南山区教师应有的风貌,全面深入地贯彻了局领导的要求,得到了香港教育学院教授们的高度好评。此次学习,让我我获益颇多:

  一:香港教育同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态度专注,教学过程扎实 ,教学成果有效。

  二:“课堂学习研究”,犹抱琵琶半遮面。通过这几天的学习以及《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一书,才知道了她的冰山一角。2000年由香港政府资助,香港教育学院和香港大学共同参与的“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从“差异”开始”研究计划,参照日本“授业研究”模式,以“变易理论”为指导开展了为期3年的课堂学习研究。研究认为造成学生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帮助学生辩识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教师的责任是设计并建构有助于辩识某些特征或属性的学习经验,让学习者体验到什么在变易,什么在维持不变。这就是所谓的“变易理论”。在课堂上出现的变易图式有:对照性、类合性、区分性、融合性。

  三:“课堂学习研究”留下的启示:

  1、为学校在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特别是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工作开辟新路。课堂学习研究计划经过三年的研究活动,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有效的课堂学习研究步骤。选择研究的课题---初拟学习内容—前测、学生访谈及分析—确认学习内容极其关键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观课—后测、学生放谈及分析---检讨整体教学成效---分享成果撰写报告,然后进行另一循环的学习研究。这种研究是设计性试验的一种形式,以理论指导实践,又以实践回归理论,所有参加者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因此在数次循环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把如何实现教学最有效变成教学行为教学思想的指南针,自然,参与者能得到共同进步。反观我们的教师成长之路,似乎只有一种途径,那就是拜师学艺,无形中在客观上拉大了新老教师之间的距离,让新教师在心理上至少在短时间内摆脱不了新生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老教师单纯的说教和示范显然无法满足新教师的需求。如果我们采取这么一种方式去上一个课题,从选题到最后的检讨,到次循环的教学,显然对一个教师成长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2、为教育教学思想如何在实践中真正贯彻洗脑。在平时的工作中或者是学者讲座中经常可以听到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以学生为本,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实际上是有些脱节的。我们总以为我们会的学生就会,我们觉得容易的学生也不会觉得难,我们想教的就是学生想学的……其实,我们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尝试着去落实了,可是效果我们从来不知道,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一种合适的方法去衡量检查。我看过很多的观摩课、比赛课,教师上的确实精彩,基本功过硬,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学的积极,课堂气氛热烈,整节课酣畅淋漓,赏心悦目,但是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回过头来想想,原来所谓的精彩是教师的精彩,所谓的热烈是数名学生的热烈,对于全班学生究竟有多少是学到了,不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也是不知道,有多少又是学生想学的内容,更是不知道。而课堂学习研究的学习内容体现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和困难出发进行教学,他的前测和分析能更加准确地帮助教师找到学生的学习点,他的“一切以学生是否学习到”来评价教学的标准则让教师的教学更加靠近教育教学的实质。

  3、为普通教师的科研指明了方向。教育界在提倡创建科研型教师队伍,这种提法让人心血澎湃。普遍做法都是采取一般教师的科研方向与大学教授的科研方向一致,即希望在学术理论层面获得一定的成就。然而在现实中,这种做法效果却并不明显,一是因为普通教师的时间限制,而是因为环境限制,三是因为个人理论修养限制。不管什么原因,总之只变成愿望是好的。课堂学习研究告诉了一个浅显却一直不清晰的道理:教师的科研不应该以学术理论为主,而应该把针对性放在课堂上,以课堂的需要,课堂的困惑出发去进行研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是一个难点,但这不正是我们普通教师可以并且能够去填补的科研空白吗?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如果你想改善教学,最有效的就是从课堂开始。

  课堂教学研究香港行之感想

  海滨实验小学龄陈萍

  从香港学习回来已经五天了, 在那里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总是不停在脑海中浮现,现在就把它梳理成文字做一个总结。

  一.学术上的收获

  “如果你想改善教学,最有效的地方就是在课堂开始。这样,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实践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是James W. Stigler &James Hiebert在名叫The Teaching Gap的一本书中写到的, 我觉得也概括出了我对香港学习的总体感悟。冷静下来思考后, 我对课堂教学研究有以下几点理解:

  1. 是一种教育行动研究

  它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清晰的教学目标, 强调学习过程和相关的教学成效。

  2.是设计性实验的一种形式

  在这种活动中, 教师与研究员协作,对课堂设计进行多轮的实践评估和讨论,从而得出一种比较理想的课程设计。

  3.发展了教学研究模式, 强调教学与学生学习成果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会进行课堂录相,进行前测后测,会深入分析每一轮的教与学的关系.

  4.教学设计是以变易学习理论作为基础来指导的

  虽然通过最后两天的模拟研究已经对变易理论有所感悟, 但仍不能具体地讲出变易理论的整体概述, 只深刻地认识到在英语的教学中要在”不变”的构架中找出”变”的因素, 而又要在”变”中让孩子掌握学习内容。

  二.技术上的收获

  最后两天的学习是在英语小组一同研究、探讨中度过的。大家集思广义,一同讨论一同进步。 尤其是在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讨论中自己长了见识,比如POWERPOINT 的操作,比如在日常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处理方法。

  三. 友情上的收获

  一同外出学习的老师们来自不同的学校, 但感觉上却象一家人。有了困难大家帮, 有了开心大家分享, 当然碰到学术上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也会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要回来参加十月二十五日的招调考试, 在香港学习期间我一直在抓紧课余时间努力地复习。 一起学习的老师们得知这个消息后创造一切有利的环境给我: 中午同组的老师们会让出会议室让我看书, 晚上同屋的邵老师就会创造出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给我,有时候甚至象家长一样督促我复习, 谢谢你们!

  短短的一周,却让我得到了学术上的知识,专业上的提升,谢谢教育局,谢谢海滨实验小学能提供这么宝贵的机会给我,而自己也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尤其是要在工作中努力进运用所学的点点滴滴!

  香港课堂学习研究心得体会

  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 周辉

  2008年10月20日至24日,我有幸赴香港参加了香港教育学院院校协作与学校体验事务处为南山区小学优秀教师而办的课堂学习研究培训班的学习。

  课堂学习研究(learning study)是教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共同参与的一种行动研究,是以改进课堂教与学为直接目标的教研活动。香港课堂学习研究是以变易学习理论(theory of variation)为理论指导,参考了中国国内的教研活动(teaching study)和日本的授业研究(lessons study)模式发展而来的。它始终关注学生的特征、学生的已有知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学习效果。

  香港课堂教学研究的实施过程细致缜密、环环相扣、一丝不苟。它主要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1、选择研究的课题并初拟学习内容。选择所要研究的课题,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critical features),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重点和难点。

  2、诊断学习困难并确认学习内容及其关键特征。通过集合老师的经验及抽样对学生进行访谈,进行先导测试(pilot test);然后按需要修订前测题,对学生进行前测(pre-test),再抽样部分学生进行课前访谈(pre student interview),最终诊断出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确认学习内容及其关键特征。

  3、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课堂实践。根据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及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研究小组成员共同设计变易图式(什么在变易,什么在维持不变),进行教学设计,然后进行数轮的教学实践和观课。每一轮施教均要进行课堂观摩及课后研讨,按需要修订教学设计,以期在下一轮教学中改善研究课的质量。

  4、开展教学评估。教学完成之后对学生进行后测(post-test),并抽样学生进行课后访谈(post student interview),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根据学习成果,再从课堂上找相对应的教学情景及变易图式,作出分析及提出改善教学的建议。

  5、研究反思。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撰写报告、分享研究成果等活动形式,对研究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所得反馈将成为下一循环研究的重要参考材料。

  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是为了解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及出现的困惑而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它使课题研究教学化。课堂学习研究整个过程通常会持续10到12周,它特别重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为我们一线教师进行研究,特别是进行小课题研究提供了思路。

  研究 反思 借鉴

  ——我所理解的“课堂学习研究”

  塘朗小学梅伟静

  上周在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关怀下,我们到香港教育学院参加了一期“课堂学习研究”培训班。在为期一周的学习中,我们聆听了“课堂学习研究”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参与设计了一个“课堂学习研究”的课例,很有启发。

  由于学习时间比较仓促,加之个人水平有限,在学习中对于课堂学习研究的理论理解不够深透,只是初浅的一知半解。因此只能谈谈我所理解的“课堂学习研究”,之于我们目前的教学教研的一些启示。

  一、借力“变易”,聚焦关键特征

  变易理论是“课堂学习研究”的理论支持,它主张学习必然指向某事物,学习是改变或扩展对该事物的看法,即对该事物有更全面或深入的见解。而对所学事物的理解取决于学习者聚焦于某些事物的哪些特征。学习者在学习中会留意到变动的东西,故而利用不同的变易图式,可助于学生聚焦于事物的关键特征上。基于这样的理论,“课堂学习研究”特别重视对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的准确定位,由学生对该知识的认知度、盲点出发,抓住学习内容本身的特点,审度出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在教学中再运用“变易”的方式,突出这些关键特征,使学生达到准确审辨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的目的。

  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十分关注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香港同仁的做法相比,我们的做法似乎太过求大求全。教学重难点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诸方面的因素,而这里所指的“关键特征”则更注重于学习内容的专项特性,并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准来设定,有利于聚焦于所学知识的本质,提高了学习的效度。应该说,聚焦于“关键特征”,利用“变易”作为指导教学设计的工具,从而凸显“关键特征”的做法,是“课堂学习研究”成效卓著的重要原因,也是“课堂学习研究”的重要特色。

  二、以生为本,高度关注学情

  “课堂教学研究”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生为本。教学的各个过程中都极为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准和学习状态,始终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扎实地将生本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首先课题的选定往往是针对学生的薄弱处着眼。在初步选定了课题之后,对学生进行前测,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知识的漏洞所在。分析前测后再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的关键特征,研讨教学步骤。在之后的数轮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关键特征、教学手段都依据学生的实际不断作出调整。教师始终把充分掌握学生的动态,及时把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围度作为教学的要着。

  “课堂学习研究”的这种理念的实施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充分实现了教育的价值。教师力求找到最佳的切入点,通过最佳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到最多、最好及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以期达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最佳契合。这和我们当今教学种大力提倡的以生为本,关注学情的提法是一致的,香港同仁对学情的关注度是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他们的一些操作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手段,如先导访谈、教学前测、学后测试、课后访谈等等都是值得效仿的。

  三、团队协作,提升专业水准

  课堂学习研究采取的是教师和研究员协作,涉及同科同级的所有老师,对课堂设计进行数轮时间、评估及检讨,从而发展出一种较理想的课程设计的模式。从这个研讨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种教育行动的研究,踏实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在特定的清晰地教学目标下,强调的是学习过程和相关的教学成效。这种教研活动在专家的理论指引下,教师作为研究者参与到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和谐地统一在一起。香港同仁们在谈到实验对于他们的深刻影响时,都异口同声地讲到通过参与这个实验加强了合作精神,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每个人在这个试验中都在专业水准上有了提升。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盲点,发现了自己还有可提升的空间;新教师在实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提高了自信。

  我想这是一种很好的模式。我们常说教学理论要和教学实际相结合、教学中老教师要传帮带、新教师要虚心学习等等。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载体,这些提法将会成为空谈。 “课堂学习研究”恰恰是这样一个良好的载体,专家、教师共同参与同一个课题,从选题到整个的课例设计、研讨、反思,每个人都是这个实验的主人,大家平等参与,共同研讨,在实验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一过程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提高团队的凝聚力都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亲身参与了一个课例的设计,在过程中,全体语文老师在专家的指引下,大家集思广益,从课题的选定、关键特征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全情投入。在研讨中思想火花激烈碰撞,更深刻地领会了“课堂学习研究”的过程,初步掌握了“课堂学习研究”的方法。在过程中大家都亲身体验了这种教学行动研究的魅力。这也是我们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值得借鉴的一条经验。

  在学习中,我们始终感到这一教学研究和我们平时所倡导的很多理念有很多的契合点。这也正是这个研究之于我们的价值所在。当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因为学科内容本身的特点限制,也因为每个课题牵涉到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太多,这种研究模式并不适用于每个科目、每一学习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研究模式所带动的团队协作精神,生本理念的完整贯彻,审辨关键特征的教学手段,都是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广的。

  “课堂学习研究”是一项操作性强,有极强研究价值的教学研讨模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认真地研究,深入地反思,审慎地借鉴,我想是我们此次学习的目的所在。

  2008-10-31

  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赴港进行课堂学习研究培训感想

  南油小学 雷金超

  对于课堂学习,学生的学习成效才是最根本的。对学习成效的理解应涵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全体学生而不只是部分学生能达成学习目标;二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就必须了解:第一:这节课老师要教给学生什么?第二,面对要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第三,面对要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难点在哪里?课堂学习研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些。只有这些确定了,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在反复的研究中达成效果的最优化。

  一节课上,老师要教给学生什么?看似简单,实在问题多多。一直以来,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总是被忽略,即便切中,靠的也是多年的教学经验。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却并不是很明了。课堂学习研究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比如概括片段大意。如果细细研究:就会发现,文章的体裁不同,概括大意的方法是有区别的,概括大意一般都用简短的语言。因此,必须进一步细分,比如可以从用简洁完整的话概括状物类片段大意着手。最终我们可能会发现类似这样的一些共性的特质:

  1、状物对象在片断中会多次出现;

  2、片段中存在若干同类词语或句式,他们都是围绕状物对象的某一特点来写的;

  3、一个词或短语能概括这些同类词语或句式所表现的特点。

  4、综合所归纳的特点即为状物片段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5、概括大意可以用“______(状物对象)____(怎么样)”的句式表达。

  这些规律性的特质就是所要研究内容的关键特征。

  但是,要记住,这些关键特征是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及教学经验得出的,学生又是怎样认为的。为此,就必须要得到学生的反馈,要对学生进行前测,了解真实情况。这就是课堂学习研究的第二步,进行前测。前测的方式多样,可以访谈、可以练习反馈。但前测的内容必须围绕预定的关键特征来进行,以及要围绕掌握这些关键特征所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进行测试。测试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更要了解学生这样思考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反馈:对教师预定的关键特征,学生分别在什么发展层次上?要学习这些关键特征,学生的起点在哪里?学生学习这些关键特征的难点又在哪里?

  这样,对于关键特征,就有可能在前测后进行修改,使之真正切中学习学习的起点和难点。显而易见,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围绕这些关键特征来进行,以掌握这些关键特征的内容为第一要务。

  设计好后,就要进行课堂实践。实践后还要进行后测?后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多少?与前测相比是提高了?没什么变化?还是退步?这样的原因又在哪里?针对原因该如何改进教学?通过数轮的课堂实践,老师就会掌握提高课堂质效的基本原则,有效策略及策略的恰当使用。

  香港课堂学习研究的实践证明,在学校内推行课堂学习研究,不单只能够改善课堂的教学效能,亦能够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及学校的组织学习能力。课堂学习研究的特点是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为本,聚焦在基要的学习内容上,透过进行课研会议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到最有价值的知识。整个课堂学习研究是以教学实践为取向的反思历程,由教师亲自进行研究建构教学知识,能发展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进行课堂学习研究时,课研及观课后检讨会议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教学知识和经验的平台,让他们汇聚智慧,创造和推广教学知识,强化教师之间的亲和力,提升学校教学团队的组织学习能力。更能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

  课堂学习研究之我见

  ---记“香港课堂学习研究”学习心得

  北师大附小 张本巧

  对于普通教师来说,进行教学科研的确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是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总结积累平时的点滴经验乃至失败,其次是教师对于搞科研不知从何入手,也不知如何进行,再者就是缺乏理论指导和专家引领。

  这次南山区教育局组织我们一行30名教师到香港教育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课堂学习研究培训。对于我个人而言,收获不少,使我对教学科研由畏惧心理转而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开始不知不觉地做个有心人了!教学科研只有深入具体的场景—课堂,进行实践,才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张显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力。要提高教学水平,最有效的地方就是从课堂开始。本次去香港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是课堂学习研究(Learning study),其内容是针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来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协同工作,进行系统的反思以达到更有效的教与学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一、 课堂学习研究来自于课堂、来自于学生(观课、课堂分析)

  首先,教师要懂得如何观课、如何分析课堂。在香港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分析课堂有三个层面:技术性层面、个人素质层面和处理学习内容层面。技术性层面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课堂组织监控能力、课堂互动、教学安排以及资源运用;个人素质方面包括师生关系、信心、态度、热诚以及学养(学习素养);处理学习内容层面包括教师的学科知识、内容选材、单元组织、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评估。对比以往我们的观课和评课,主要集中在技术性层面和个人素质层面进行评课,而专家们认为这两个层面不是主要因素,较适合对新教师和年轻教师的课进行分析,我们分析课堂还要从学习内容层面去剖析。从这点来看,本次学习培训使我改变了观课的角度,使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一堂好课的标准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最多、最好及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二、 课堂学习研究依托于不断进取的学习型组织(研究团队)

  从香港开展的课堂学习研究来看,它拥有一支支专业的学习社群。参与课堂学习研究的成员包括教师、高校研究员(专家)、学生和其他的参与人员。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个研究团队都很敬业,都有一股钻研精神。有时研究过程持续3个月或一个学期。研究小组成员们在整个过程中都平等互助,共同探讨,不断深入地进行研讨,形成了一个个不断进取的学习社群。

  三、 课堂学习研究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和理论指导(教育教学理论)

  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的主要特色是有一套课堂学习的理论为其主要的框架。这套理论就是由瑞典教育心理学专家马飞龙(FERENCE MARTON)所创立的“变易学习理论”(THEORY OF VARIATION)。同时还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专家团队(博士们)对课堂学习研究进行指导、引领,并把这套学习理论--“变易理论”发展成一套教学理论,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形成了一套可以大规模推行的操作流程,便于中小学开展。专家的引领和指导可以节省人力、少走弯路,能让一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学习内容层面的问题。我们进行教学科研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寻求专家的引领和指导。

  四、 课堂学习研究需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测卷设计、数据采集及分析)

  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取得成效的关键是它拥有一套有效的评估体系。通过测卷、访谈、数据采集,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研究前与研究后的不同结果,来佐证课堂学习研究的成效,极具说服力。这样,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实践来体现所研究的价值。在我所做过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似乎没有很好地建立评价体系,以至于所做的研究要么半途而废,要么不能再用于课堂实践,最终成了没有多少价值的研究。

  总之,能参加这次的香港课堂学习研究培训班,我感到很荣幸。感谢南山区教育局能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学到了一些进行教学科研的方法,也感受到了进行教学研究不是一件易事,是需要教师许多的努力和智慧,更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发现研究课题,并进行有效的研究。

  2008年10月30日

  运用课堂学习研究理论

  分析课堂“处理学习内容”的层面

  蛇口学校冯轶慧

  香港教育学院课堂学习研究培训班(第二期)学习手记之一

  时间2008、10、20 下午

  内容:对香港太古小学“人物心理活动描写”一教学设计(实录)的反思

  今天上午,高宝玉博士和赖明珠老师就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的课堂分析,进行了清晰的诠释,从科学而系统的思路进行观课与课堂分析,让我们对感性而重操作的课堂分析活动有了准确的方向

  就课堂学习研究理论,分析课堂有三个层面,暨:一、技术性层面,包括教学表述,课室管理,课堂互动,教学安排,资源运用;二、个人素质(教师),包括师生关系、信心、态度、热诚、学养;三、处理学习内容,包括学科知识、内容选材、单元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评估。

  教无定法,评课评无定法,但是今天的培训我们应该学以致用,按“处理学习内容”的5个方面来评价这一节课。

  内容选材 是小学写作方面的薄弱环节,丰富文章的提法相当于具体描写,抓得准、狠;

  学科知识 将心里描写的方式概括为四句话:1、代入人物角色;2、文章上文下理;3、“心想”的字句;4、总结感想,回应上文。学法指导简单明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单元组织 将描写的重点踏踏实实落在心理描写上,一唱三叹,目标明确,训练有的放矢,令人印象深刻,再不用心的学生都能明白老师要教什么。选择的情境贴近孩子生活,生动、活泼,使心理描写有感可发。

  薄弱之处出在教学设计上,这其实才是“抓住关键特征”实现“学

  习内容”的最关键一步。这堂课最有缺陷的地方就是:分组合作与学习内容背道而驰的。这次分组是4个小组分别独自补充对一篇文章的4个不同段落的心理描写,4组肯定是4个不同的理解,将4个截然不同的内容整合进一篇文章,单段看使整篇支离,全篇读则首尾不连。这完全违背这节课老师反反复复要训练的“文章的上文下理”的初衷。

  比如,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全篇,一人一个段落,几人的内容要符合

  上文下理,组内更方便整篇的有机整合,这样既可以提高任务时间分

  配的效率,又可以连段成篇,还可以使4小组呈现多元的拓写内容。

  这是弊见1、合作不合适;

  2、 节奏不合适。入题太慢,学生表演之后又做了一番解释阐述,才讲明心理描写的重要性,把重要性讲完之后才挑明本课主旨。失去了写作可以写为主的特色。

  3、 环节不合适。关键的教学指导出来的太迟,如苏但丁老师指出的“心想的关键词句”作为可模仿的摹本、范词,应该出现在学生练笔之前,这样的指导才明确、实在。

  4、 归纳不合适。教学重点的总结、小结出现的次数太多,一共出现了4次,比方说“代入人物角色”、“文章上文下理”,使重点被冲淡,都是重点相反就没有重点。

  关于理解“处理学习内容”层面的教学评估,对一节课内容进行的反馈,不能称作是效果的评估,不主张上一节课就对一项教学内容进行评估,即或有也是流于形式的。因为一项知识点的习得除了课堂讲授,还有练习、作业,复习、讲评课等,诸多环节相扣才能反映一个较稳定的教学状况,也是尊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层次,不是每个学生都靠上课学懂的,有些学生则要补习。

  综上所述,这个教学设计“如何教”处理的很好,“如何学”则值得问究。

  当然,示范课≠模范课有话题的明星才是super star,有话题的示范才是成功的示范,敢于示范的老师就是模范。我们对香港同行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将课题研究细化为课业难点的研究的科学理性的科学态度表示崇高的敬意。学生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课题;课堂的研究是对学生学法的探究;学生在课业中显得最不聪明的地方,就是最需要教师聪明的地方。

  整理:2008、10、29

  抓住关键特征,注意学习内容的“变易”

  蛇口学校 冯轶慧

  香港教育学院课堂学习研究培训班(第二期)学习手记之二

  时间:2008、10、21

  课程内容:先导前测

  例透过前测访问,观察学生的阅读现象及能力

  大致内容如下:

  一、 教学研究,从问题入手,注意观察,凭借经验,可以初拟学习内容,最好是悬而未决的,困难研究,前测问题研究,总之是研究学生。

  二、 课堂研究,如何研究列出某知识难点的关键特征,

  我的思考和理解:

  ※ 一学期至少一课题是非常必要的。相对数学而言,作为语文学科,可以把一个学期的重难点和问题做一个学期的相关研究,每一个单元都进行,同时进行,不是一步知识概念没走过去,下一步就无法进行,因为语文学科的内容很多是并行的。这样既可以作研究,也可以提高研究的工作效率,尽可能多的解决单元问题。姑且可以把这称之为“学者型集体备课”或“研究型集体备课”。

  ※对个别字、词的识认和理解的障碍,依据我们平日的经验,并不会影响对全文理解的,即不影响阅读效果,这个内容应标题定义为:对词义的理解

  ※对前测卷的设计,前测卷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但现实并不是很丰富;问题的关键特征的把握要具体,转换成前测卷,有技术操作难度。

  疑问和异议:

  ?“心”与“竖心”两偏旁表意义是相同的,只是写法不同。不同意此说法,“心”是“思想、思考”,“竖心”是“情绪情感”,意思有区别,用法上自然有区别。

  ?前测、访问,对于初拟学习来说它的语言材料极其重要,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载体,那么,语言素材从何而来?——选自教材?会不会和教学内容过于吻合而提前教授新知,素材的问题不知香港同行从操作性、实用性、效率上有何好的介绍和建议?

  课堂学习研究是从行动研究中获得经验,怯以为变易理论的先进性在于:将纷繁的、难以量化评价和充满个体劳动色彩的备、教、改、辅、导等教学的实践活动,纳入有章可循的科学的方法论体系。这是一种大教学观。

  整理:2008、10、30

  加强课堂学习研究 着力解决有效教学

  --《香港课堂学习研究》培训心得

  卓雅小学 韩颉

  这次能有机会赴香港教育学院参加了《课堂学习研究》的培训,机会难得,受益匪浅。使我开阔了眼界,进一步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方式。同时,更加坚定了自己努力提高教育教育教学水平的信心。通过培训,明白了加强课堂学习研究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老师很认真“教”,学生不一定“学”,这也是教学。虽然有人会说如此一来,老师就会推卸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责任,但就教学的基本意义而言,教师教学之前,学习者并不一定具有学习的意愿。如果从评鉴的观点来看,好的教学就必须适应学生学习的预备状态,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认为一节好的教学设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然后由教师选择适当教材,安排合宜的环境,透过各种方法,使学生学者到知识和技能。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状况,对学生已经具有的学习、智慧、能力和动机等,并没有充分的了解,也就是教学前测做得不到位。只有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和前访,弄清学生的认知状况,找到学生的学习难点,运用变易理论,采用对症下药的办法,才能像医生一样做到药到病除。

  课堂学习研究是以变易理论为基础的,其重点是学习内容以变易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课堂学习研究聚焦于学习内容,从学生出发尝试找出不同学生对学习内容可能要面对的学习困难,并发觉这些困难的本质,利用变易理论,尝试找出创设学习的必要条件的的方法,让预期的学习得以展开,探讨学习成果并作出反馈,亦即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培训,留在我们心底的不仅仅要知道一节课怎样讲,更重要的是学得一种理念和一种方法,这种理念是教师设置的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更是教育界一直提倡,这一次,我有了切身的体会,其实学习难点是依据课前访谈测验学生,了解到学生的认知障碍从而确定的,运用变易理论变易方法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变与不变中,帮助学生灵活牢固地掌握知识点。

  我想通过培训,懂得“课堂学习研究”对解决当前由于应试教育造成的诸多弊端,提高教师的教与学的专业素养,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是一种校本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寻找改善教学的方法,也同时促进其观摩和课堂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师群体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

  课堂学习研究主要以变异学习理论作基础,教师通过变化事物的现象,寻找事物的共同点及共同原理——这是知识教学的关键点。而教学正是要协助学生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即是要让学生对知识或事物有更全面、更透彻及丰富的看法和处理能力。要改善教学,老师必先决定所教的学习内容、分析哪些是相对应的关键,然后运用不同的策略令学生聚焦于这些关键的地方。这种以变易理论为基础,聚焦于学习内容的研究,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教学不应满足于测试卷上的分数,我们应该采纳更为人性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学习。新《课标》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因而要从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来解释学习,分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改进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从而优化课堂学习。“课堂学习研究”理论的核心是利用学生资源,关注个别生差异,运用“变易”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能够更好地优化课堂学习。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往往已经形成了对世界的构想和信念,通常这些与教师要教授的科学概念相冲突,成为学生学习上的障碍。教育者应该善于利用学生资源,关注学生,洞悉学生的个别差异,并研究如何通过了解差异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进而优化课堂学习。

  通过培训使我明白,要以课堂学习为核心,才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发展。不能认为,该教的东西都教了,学生应该掌握,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只有找出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作为教学的起点,找出学生的难点并确定、调整适当的教学内容,找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发挥潜力,才能改进和提高学习成效。

  总之,我相信在课堂学习研究课题的带动下,在专家和同事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中,自己一定会学会很多,收获许多!

  注重课堂学习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香港《课堂学习研究》学习体会

  大磡小学 刘长凤

  抛下繁杂的工作,我有幸参加了南山区教育局组织的香港《课堂学习研究》培训班的学习。短短五天的学习,我虽感单调可不觉乏味,还让我找回了久违的校园生活的感觉。我深深地意识到: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者,更要成为一个教育研究者,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首先必须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注重课堂学习研究,不断总结反思,有效保证课堂质效。

  一、《课堂学习研究》能激起老师们的研究兴趣。

  《课堂学习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从课堂中来,从学生中来,研究的目的是解决课堂中教师认为难以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来使学生明白的问题,实用性大、操作性强,跟老师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得很紧密,老师们不会觉得做这课题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而会享受其中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们对这课题有了兴趣,便能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这样,教学中碰到的许多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如用《课堂学习研究》课题理念来指导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定、关键特征的确定及教学活动的设计环节上都做到位了的话,就不会出现教师“想教什么”,课堂里“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可能学了什么”的脱节,学生所学的和教师所教的应该有趋向一致的关联。再如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我已讲得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真的没有办法!”其实,教师的困惑也是学生真正的困惑,学生并不是不想学,并不是不想弄明白,而是学生听了还是不明白。问题在哪?问题在教师的讲授本来就有问题。老师只是自己对学科知识很明白,但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方式还是有问题,没有讲究策略性,把握不住重点在哪,难点在哪,该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轻松明白。《课堂学习研究》课题就能给老师策略性的指导。课题中,教师与研究员协作,对课堂设计进行数轮实践、评估、检讨,从而发展出一种较理想的课程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也在成长。

  一、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现代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围绕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育目的。《课堂学习研究》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课题研究的流程上,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设计,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让老师在充分掌握了学生的需求、学生知识的盲点后再进行有效教学设计。《课堂学习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和教师同发展。

  课题研究流程中的前测、后测、对学生的访谈,都体现出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者在寻求一种最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最多、最好及最有价值的内容的方法。前测及后测卷的设计、学生的访谈内容中常常看到这样的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对结果的评判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而是细心地分析原因,充分尊重学生感受,了解学生的学情,在教学中便能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必须注重课堂学习研究,运用教育学原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切合实际、行之有效地教学。从这点来说,教师深入地研究,自身素质也会不断提高,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也会更轻松自如。社会日新月异地进步,学生也不断有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也要与之适应有新的变化,课堂学习研究课题的学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才能更好地在新形势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课堂质效。

  二、注重实践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细节决定成败。《课堂学习研究》是对课堂的每一个细节进行系统地有效地研究,是行动研究的一种形式,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通过行动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进行更有效的教学。今天的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带有许多新的特点,教师联系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应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能力要求,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去尝试和探索,注重切合中小学生发展的实际。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要不断地总结、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否科学,能否适应新的形势。教师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比较得失、深入研究,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才能教学相长。

  课堂学习研究是教师永恒的话题。潜心于课堂学习研究,你将收获累累硕果!

  赴港《课堂学习研究》培训有感

  南山区桃源小学 刁耀强

  金秋的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南山教育局组织的第二批赴港《课堂学习研究》培训班于金秋的十月出发,本人有幸地搭上这趟列车。虽是短短五天的学习,收获可不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教学质量。因此,课堂教学研究已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主题。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也逐渐被广大教育者认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在《课堂学习研究》培训中,认识到它们的研究理论,重点的是研究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中通过“前测”来了解学生的知识层面,让教者更进步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因材施教,而达到良好效果。联系我校实施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和谐校园,快乐成长”,与本人实施的子课题:“和谐课堂,发展能力”想吻合。因此,学习起来特别有兴趣。“个别差异”的含义是:“不同的人会有非常不同的理解,而不同的理解则会引申出不同的处理方法;而相同的是: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非常关心。”人本生而各异,在多元的社会中,我们需要不同的能力,不同的性格以及不同爱好的人,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各展所长,让世界因此缤纷多彩。在研究其课堂教学中,对所采用的对学生做“前测”的方法较认同。教师通过“前测”摸清学生各人的知识层面,教者有目的,有重点地教学,让教者的效率事半功倍,收获是显著的。

  我们在实施的“和谐课堂”中,是以“关注弱势群体”为主题,与“个别差异”是相通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在课堂上师生的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在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这样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较注重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创造力”的培养,课堂已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鼓励、指导学生探索和发展,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研究“和谐课堂”的实践中,较注重下面的几种做法,如:1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这种爱的感召下收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2把实践带进课堂,动手实践是有综合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印象;3把鼓励带进课堂,让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课堂上创设问题进行抢答、笔答、竞赛,最大限度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5把民主带进课堂,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敢说、敢想、敢问、敢于创新,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务的最大特征。和谐的教学过程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创造性的发挥,从而达到完成好各项的教学目标。

  通过这次外出的培训学习,让自己更高层次地了解到国际教育教学,世界各地都特别重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如:日本的《授业研究》、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内地就更多了。充分利用这次学到的新理论新方法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以迎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出一份力。

  2008.10.30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

  卓雅小学 倪红宇

  十月二十日—二十四日,作为南山区小学教师培训班的学员,参加了香港教育学院院校协作与学校体验事务处举办的课堂学习研究的培训班.

  本次培训注重变易学习理论的学习,以不同学科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行动研究达到优化课堂学习的目的.在授课过程中,教授们不仅较详细地阐述了课堂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变易学习理论、研究方法,而且耐心细致地引导各位学员深入分析研究个案,以熟悉变易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大多会不由自主地站在自身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老师们往往凭着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设想着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自己将通过怎样的活动和训练来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果却常常是虽然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来设计教学,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们的表现往往超出教师的预先设计。由此看来,单凭着经验和想象设计出来的教学,也许很适合教师讲授但却不一定适合学生学习。

  而这次培训让我们认识到(一)授课不仅要研究教师怎样教,而且还要研究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设计的教学流程能否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二)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最多、最好及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并且是能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获得不同程度发展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通过这种以理论为基础,以广泛的实践工作作为出发点的学习研究,让我们提升了专业化素质,提高了运用变易理论作为指导教学设计的工具的知识水平,今后的教学也将成为更专业化的活动;课堂学习研究培训的确是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启导课程和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课程。

  香港学习感悟

  南山区育才二小 王凤丽

  

  我以前去过香港两次,都是游玩,时间短,走马观花,没什么感受。这次不同,总共5天,时间充裕,去的地方也多,看到的也多,所以感想颇丰。

  香港教育学院是最早的八所大学之一,就像内地的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为主,也有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还有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在我们培训班的开班仪式上,几位博士生导师与我们见面,让我吃惊的是这些专家多数为女性,从年龄上看,绝对算不上年轻,但他们还在搞科研的第一线,教师的素质,导师的造诣,严谨的工作态度,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具有亲和力的言行,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了她们的风采,感受到文化人,学者的厚重。

  还未到香港就听说了那里的人工作作风严谨,每天上午9:30-12:30下午1:30-4:30是我们学习的时间。每天上下午学员本人签到,领取自己的标签.周三上午11时我们去照了集体的合影,照完我们以为就可以直接午休了,可教授们组织我们回来继续上课,看出对我们的培训是很重视的。同时体会到了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他们这种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我们每个人,在小组研讨时,我们为了研究一节课,对一些观点达成共识,到了4:30我们都迟迟不愿离开,在研讨过程中,使我受益匪浅,专家们的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我想会一直影响着我今后的工作。

  在香港学习处处体会到了人文关怀,上课期间我们可以喝咖啡,喝茶,吃饼干,还可以与老师们互动,有问题随时提问,专家们就他们的理解给予耐心的讲解,让老师们有充足的时间、空间来提问及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位专家深入我们每个研究小组,与我们共同研究、探讨,从不凌驾于我们之上,让我们感觉那样亲切,专家们对我们评价很高,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之所以愿意表达,动力来源于他们这种人文关怀。餐厅的服务人员也是那样热情、友善,让你感觉那样亲切。作为教师,我们的形象,说话语气态度等,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很大的,一个好教师的一个手势、温和的眼神,就能牢牢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上来,使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因教师的魅力而产生学习的冲动。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引领者,合作者,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处处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的关怀,我想会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短短五天的学习,让我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是只给出结论,我自认为做的已经不错了,但通过学习使我感受到在我的教学中落实的还是有差距的。比如,在讲分数除法时,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他们采用让学生画图、剪纸等动手操作的办法来了解其中的道理,比如6÷ 他们会让学生用图的形式去理解,6里面有多少个 ,多出几个类似的题,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从中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教他怎样做。这样学生不但对知识加深了理解,同时思维也被打开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不断的增强,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一定会变被动为主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在教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在教学中,学生一看就知道了,还用去深挖掘知识的内涵吗?但经过导师的指导,让我知道了这部分知识学好,会给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奠定基础,使学生感悟到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教学时,要考虑知识是否有迁移。通过学习让我感受到责任之重大,时间之紧迫。做为一名教师,要珍惜属于学生的每节课,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最多、最好及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养成开放、创新、跳跃式的思维方式。

  香港和深圳的比较------深圳崭新、活力、浮躁、宽厚、大气、缺少文化氛围,历史感不强,是一座年轻,朝气蓬勃,包容性很强,移民城市;香港老城多,街道狭窄,历史积淀较深厚,商业和金融业发达。长期受英国殖民统治,并受欧美,日本,东南亚的影响,多重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港岛文化,香港定位于面向世界的发达的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香港给人一种新旧融会贯通,生机活力孕育在安静祥和之中,一切都好像是顺理成章似的,香港给人温馨感,但略带点拘谨感。以前以为香港文化底蕴差,其实不然,现在每年高考招生时,香港大学的分数段都超过清华,北大,这说明香港教育水平是和国际接轨的,他们用高额奖学金吸引内地的高材生就读香港,可见他们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求,发展战略的高远。

  我对香港人的印象非常好。一天,下了地铁找不到回酒店的路了,我们问了一位中年女士,她向我们摆摆手,我们就继续往前走,过了好一会儿,身后好像有人在喊我们。正纳闷时,才发现刚才的那位女士赶上来,用不流畅的普通话告诉我们,应往相反的方向走,并且抱歉的说,自己的普通话讲得不够好,不能及时给我们指明方向,让我们到前边继续打听一下。她一直目送我们过路,看到她脸上淡淡的笑,倍感温馨,看出香港人的素质真的很高。他们不浮躁,热情,有礼貌,谦卑,平和,友善,积极进取。

  看着车站长长的队伍,行色匆匆的人们,文明的举止,不禁让我想起小平同志说过的话: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是多么有道理。

  发展是硬道理,祝愿深圳快速发展,短时间内赶上香港。

  掌握学生思想的钥匙,开启学生学习的殿堂

  ——在香港参加“课堂学习研究培训班”有感

  西丽二小 罗智海

  2008年10月20日至24日,我作为南山区教育系统第二期“课堂学习研究培训班”成员参加了由香港教育学院举办的“课堂学习研究培训班”。

  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主要是受到我国内地“教学研究”和日本“授业研究”的启发,以变易理论作为实施课堂学习研究的理论框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改良教与学为核心,对教与学进行系统探究的过程,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有系统地开展课堂学习研究的模式。其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课堂学习研究的流程及理论架构的运用是这样的:

  选择研究的课题(V2)

  初拟学习内容(V2)

  诊断学习困难(前测、学生访谈)(V1)

  确认学习内容及其关键特征

  教学设计

  教学实践、观课

  (V1、2、3)

  检测学习成效(后测、学生访谈)(V1)

  检讨研究成效(V2)

  分享成果撰写报告(V2)

  其中:

  V1:学生对所学事物的不同见解;

  V2:教师对何谓适切学习内容的不同见解及处理方式;

  V3:利用“变易图式”作为指导教学设计的工具。

  在上述流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香港同仁为进行课堂学习研究开展的学生访谈及其具体的操作方法。

  学生访谈分课前和课后两种。

  为什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学生访谈呢?一是:了解学生先前所学的知识储备情况;二是:学生对教师将要教授的事物,总会有一些直观或先入为主的见解,而这些对于某个现象的先入为主或信念,常常是顽固而难于改变的,如果把这些见解或者信念记录下来,对于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会是一种可贵的资源。香港同仁意识到:要上一节真正高效的课堂,既要“知己”,也要“知彼”, “知彼”就是知学生。如果知道学生对教师将要学习的事物是怎么看待的、有哪些误区或者感到困难的地方是什么,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便居高临下,处于有利的位置,进行课堂教学时犹如手握钥匙,穿堂入室。

  香港同仁开展的学生访谈其操作方法有什么特点呢?一、态度随和、亲切,力求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二、教师准备充足,轻松中保持机敏的反应,善于层层深入地提出指向明确的问题,既引导学生一步步说出自有的想法,有时也不断引发学生思考。

  课后访谈同样有其价值所在: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或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在下一轮教学中加以改进。

  举一个课后访谈的例子:

  背景:课堂学习内容是小学三年级常识课《水的三态》。课堂上教师把冰块放进密封胶袋中,然后把装着冰块的胶袋放在金属罐内,这时金属罐的表面出现水珠,师问:罐面上的水珠是哪里来的?接着进行谈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这样的结论:罐面上的水珠是由空气中来的,是空气中的水汽在冷冻的金属罐表面凝结了。课堂教学结束后,随堂听课的研究人员与学生交谈,谈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

  学生:老师说水会由胶袋中走出来。结果真的有水出来,漏到我的手上……

  研究员:这些水真的是从胶袋中漏出来的吗?但那是放在密封胶袋中的啊!

  学生:……这就像我的水杯。今天我装饮品回校,那是冷冻的,也会漏出水来。

  研究员(用手比划着面前的空间):那我再问你,这里面有水汽吗?

  学生:没有……有。

  研究员:你先前为什么说“没有”呢?

  学生:因为我想起老师说过的话。

  研究员:那你现在先别记着老师的话,你自己又是怎样想的呢?你认为这(空气)里面有水汽吗?

  学生:没有……因为我看不到……

  研究员:那我现在再问你一次,这(空气)里面有水汽吗?

  学生(肯定地摇头):没有。

  研究员:你说“没有”,但为什么呢?

  学生:水汽会消失,会变回空气。

  我们没有参与听课或者观看课堂录像,只是看到了这一段访谈记录,姑且不论任课教师是否提到“水会由胶袋中走出来”,从这段访谈可以看出,部分学生仍然无法接受水珠是来自空气这一事实,因为空气中存在水汽这种想法不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接轨。也说明直观学习带来的看法与课堂学习之间存在这鸿沟,这正是我们需要填补的。学生表现出的“金属罐面的水珠是由罐里渗出来的”的坚持,让教师发现有两个必须关注和有待解决的关键点:

  1、在空气中有肉眼看不到的水汽;

  2、空气中的水汽遇到冷冻的表面会凝结。

  这两个新发现的关键点,在进行下一轮的研究课时便得到重点处理:

  为了消除“金属罐面的水珠是由罐里渗出来的”的误解,教师把罐内的饮料倒掉,然后向学生展示罐面依然会出现水珠。

  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在空气中有肉眼看不到的水汽”,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环节:先把冻饮罐的表面擦干,接着在灌面包上纸巾,再迅速包上一层保鲜膜,最后又在保鲜膜外包上另一层纸巾。把这样的冻饮罐放置一会后,结果发现,最外层的纸巾变湿了,而里层的纸巾仍然保持干燥。学生由此得出结论:罐面的水珠是来自空气的,即在空气中有肉眼看不到的水汽。

  据说,香港教育界对课堂教与学的研究是近10才兴起的,10年前极少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但从参加“课堂学习研究培训班”让人觉得香港同仁不做则已,一做就做得很扎实,很深入。如上所述的课前或课后访谈,犹如掌握了学生思想的钥匙,能顺利开启学生学习的殿堂。由于掌握了宝贵的、真实的学生知识、思维的资料,既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也利于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在下一轮的教学实践中调整、完善课堂教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堂研究,任重而道远

   ——香港学习之旅心得体会

  海湾小学楚佩璐

  自我参加工作以来,教育局和学校提供了许多学习机会让我提高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我很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因为我深知它们能帮助我成长,让我在小学英语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今年10月中旬,我们31位南山区小学教师赴香港进行为期一周的“课堂学习研究”(Learning Study)理论学习。它是近年来香港教育界提出的概念,区别于日本的授业研究(Lesson Study)和中国大陆的教学研究(Teaching Study),属于行动研究的一种形式。在这次香港教育学院进行“课堂学习研究”的学习及探讨之后,我感觉自己有两点以前从未有过的收获。

  第一,课题研究需要严谨细致、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无论是李树英博士还是赖明珠女士给我们讲解“课堂学习研究”实验过程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香港教育学院的同仁们那严谨细致的工作风格。举大部分课题研究都需要进行的前测为例,“课堂学习研究”的实验教师们在前测之前会进行一次先导测试(pilot test),以达到检测前测试题的科学性。除此之外,香港的实验教师们会在前测之外进行对学生的访谈,通过对学生的访问结果来确定学习目标(object of learning)是否符合学情。一堂实验课下来,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后测,与前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各种软件统计数据,从而得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改进方面。每一个步骤下来都会有海量的录像、文本及数据需要实验教师们去分析讨论,对比研究。这些细致的步骤,求真的精神都让我们叹为观止,也让我暗自对比自己曾经做过的课题研究明白实验结果常常不尽如人意的缘由所在。

  第二,课题研究需要民主和谐、团结协作的分享态度。在这次为期五天的香港学习之旅中,我作为学习者体会到香港教育学院为我们营造的民主和谐气氛。虽然香港的老师们站着讲,深圳的老师们坐着听,可是我们之间并不存在姿态高低问题。教育学院的老师们欢迎我们随时提出问题,耐心为我们讲解。在观摩实验的录像课时,我们也能感受到教育学院的专家与一线教师们的合作精神。专家们不会只在理论上做指导,他们会走进课堂与实验教师们一起寻找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各校实验教师也乐意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他们在分享的同时也在开阔自身的视野。

  总之,我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到香港教育学院,满载而归得回到深圳。反思之后,我深觉课堂研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它既需要我们时刻持严谨细致求真求实的态度,又需要我们在民主和谐团结协作的工作环境中认真研究教学中的难点,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变与不变的因素。如果有机会,我会继续深入得学习“课堂学习研究”的核心理论——变易理论,用其指导我的工作达到更好得为学生服务的目标。

  务实中寻精深合作中求发展

  ——香港学习所见所想

  松坪二小 张 苹

  在金色的十月,揣着兴奋与期待,作为南山区的小学数学教师,我非常有幸地参加了由南山教育局组织的第二期香港课堂学习研究班,在教科所刘新生所长和吴萌所长的带领下,三十三老师同行,于2008年10月19日赴香港教育学院完成了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

  虽然时间短暂——只有五天;虽然空间有限——只在教育学院的“院校协作中心”教室的“圈圈椅”里;可我们感受到的教育视野却是国际化的。这里就把我眼里看到的和心里所想的汇报给领导和同仁们,愿多交流并请不吝指正。

  ◆现象:2天半的理论学习+2天的实际操作+半天的答疑沙龙

  启示:课堂学习研究(learning study)中透着严谨务实

  在香港教育学院卢敏玲教授、高宝玉博士等人两天半的结合课堂实例的理论讲授中,认识到课堂学习研究是将“变易学习理论”运用到课堂的学习内容层面,并在香港教育学院研究团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可供中小学教师进行教研的一套操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确认学习内容及关键特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收获颇大。

  在数学组“确定学习内容(异分母异分子分数的比较)及其关键特征”的实际操作中,我体会到这个“关键特征”就是我们讲的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点”。当老师们通过激烈的争论与探讨终于确定了满意的关键特征后,老师们都深深体会到这样深入细致的教材钻研对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作用,我也从这样的“微格教学”中感受到香港人的务实精神。

  ◆ 现象:学生访谈

  启示:强化了解儿童心理和儿童思维的意识,蹲下来——以他们的眼光看世界。

  “我不明白的是,我已经讲得很明白了,可学生为什么还是不明白?”这是香港一位中学老师在进入课堂学习研究时讲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我们也经常有同感。而在课堂学习研究模式中,在确定学习内容及其关键特征之前,有一个环节是对学生的访谈和测试卷,其目的是更好地找到学生的学习困难点和需要,保证课堂学习的有效。

  这个环节更加强化了我尊重儿童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的意识。要把儿童当成真正“独立的人”,教师的爱不仅体现在平等尊重地对待孩子上,更要能蹲下来,尝试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看课堂的学习。

  ◆现象:研究中的交互与合作

  启示:高速发展的时代离不开合作精神

  笔者在参观教室里存放的学校研究展板中,了解到课堂学习研究模式就倡导包括教师、学校研究人员、学生及管理者的共同参与研究。而在两天的讲授中,几乎每一个内容的讲解都可以看到教授之间的合作。他们的合作不仅是文章署名上的“粘合”,是深入到每次课例研究过程中的交互,直至研究成果的共同展示。

  这让我想起2002年去日本参加国际数学研讨会时,组委会的李博士介绍说日本的筹备小组在半年的每次会议中,非常注意每个人工作进展的充分交流与合作,以保证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

  眼前所见,再次强化了高速发展的时代离不开合作精神。而我们在后续的的小组操作中就实践了一次智慧的碰撞,扎实的合作。而教授们对小组作业的认可使我们体验到合作的喜悦。

  ◆ 现象:教学研究“后来居上”

  期盼:盼望根植于课堂的理论指导

  我们的教学研究活动历史悠久、“双基”扎实是被公认的;而香港的小学老师没有大陆这样专业化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时间,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也是从2000年开始发展的。可我们这次看到的是他们对课堂学习研究的精细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后来居上”,让我们重新反思自己的教研实效,反思自己的课堂实效。笔者认为我们的教研活动确实深入课堂,联系实际的,可通过学习更期盼根植于课堂的更高层次的指导。

  于2008-10-31

  一次愉悦之旅

  ――――赴香港学习手记

  深圳市南山区同乐学校 张香梅

  难忘08十月,因为有了香港的五天学习;难忘香港之行,因为有机会教育专家的直面相对;难忘专家声音,因为他们对教学研究的精细和求真撞击着我的心灵。

  2008年10月20-24日,短短的五天,直线般的行程(深圳湾大桥深港一线),定点的活动(教育学院-食堂-酒店),却带给我的是不一样的感触和收获,不停地细细咀嚼,现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撷取每天一片浪花与大家分享,并请批评指正。

  

  10月20日

  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何以如此魅力???

  魅力―――学生的学习困难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第一天,在香港教育学院听李树英博士介绍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概况,从2000年开始至2006年已有265个课堂学习研究的个案。我心生疑惑:何以如此魅力?李树英博士的观点或许最能概括:如果你想改善教学,最有效的地方就是在课堂开始。这样,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实践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再看布满课室四周的学校研究课题,全是来自于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和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研究的是每一节课如何实现教和学的目标(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最多最好最有价值的内容),规范系统的操作过程确保了研究的有效。

  10月21日

  课堂分析时重点关注学习内容的处理???

  适切――站在准确的起点,以学生的感受观察分析课堂

  第二天,赖明珠女士为我们作课堂分析的解说,她们认为,分析课堂的三个层面(技术性、个人素质、处理学习内容)中应更多关注处理学习内容层面。初听不觉为然,后在大量的课堂分析个案中,越来越清晰认识到,我们的平时处理学习内容虽关注学情分析,却潜意识中是教师的主导意识在支配着课堂学习内容的处理。访谈中学生的反应是给我们最好的回答。了解学生所需,以学生的感受分析课堂,才能站在准确的起点处理学习内容,使课堂学习真正适切学生。

  10月22日

  关键特征相对于教学重难点只是语言的转换???

  角度――关注概念的过程理解而不是程序或步骤!!!

  第三天,分组进行个案分析。郑志强博士与数学组教师分享个案<五年级数学――周界>。当我们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来表述关键特征时,得到了否定。思维碰撞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站在学生的起点关注要怎么学才是学明白了,为什么是这样的结论。。这使我对香港一位中学教师的话更多了一份认识:我不明白的是,我都已经讲得很明白了为什么他们还是不明白?是啊,关注的角度不同,带来的行为也是相去甚远,当然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10月23日

  前后测同一张试卷???

  有效――关注课堂最客观的因素“学生学到了什么”!!!

  第四天,分组选定课题进行教学设计。对于香港课堂学习研究的系统操作,我们已经自认为了解差不多,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一个词在冲击着――有效。设计前后测卷和教学过程时,我们几位教师根据先导访谈,分析关键特征,再针对关键特征设计前后测卷和教学过程。郑志强博士和江巧云女士不停地发问“你们关注的是什么?”“你们达到关注的目的了吗?”,在他们的引导下,我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最多的是“有效”,我们感受最深也是“有效”。

  10月24日

  课堂学习研究是否适合深圳的教学研究???

  变易――做细、做精每一环节!!!

  第五天,课题研究教学设计交流分享会。语文、数学、英语三大组交流中展示了学生访谈。难得是语文组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深圳本土学生进行访谈,分析中发现了我们在平时教学确实没有关注到的内容,却是学生最难解之处。我想,用变易理论来思考这一现象恰是理所当然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做细每一环节,细心研究每一过程;精心量化分析和评估教学,会使教学更加有效和高效。

  后记   10月28日

  喜悦:课堂学习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回到学校后,把自己对于香港课堂学习研究的体会与数学组教师分享。28日,观课“深圳市课堂教学比赛”中一节<可能性>。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充分,活动组织有序,学生思维活跃,争论激烈。应该说是一节好课。可课的后半部分有一环节“这个游戏公平吗?”学生却出现认识上偏差,教师一再强调“可能性相等,游戏就公平”,可学生却坚持自己的观点。学校的郭老师和孙老师指出:用变易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说明本节课教师确定的目标“可能性相等游戏公平”不够准确,没有站在学生的起点来处理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性相等游戏公平”只是个结论,而怎么样确定可能性相等学生茫然,当然只能凭生活经验来判断了。所以出现课堂上认知偏差是必然的。

  老师们这样来观察和分析课堂,让我欣喜无比。学习、研究、分享、发展,这也是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愿我们和学生有更多的分享更好的发展!

  2008-10-31

  香港学习体会

  育才二小高咏梅

  能够到香港教育学院近距离面对面聆听专家学者的关于“课堂学习研究”的培训指导,对于忙碌于一线工作、整日被各项琐事缠身的普通语文教师来说,实在是莫大的荣幸。五天的学习尽管紧张忙碌又辛苦,但回过头来梳理一下,收获还是蛮多的。

  尽管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有限,五天下来,对“课堂学习研究”的理论支撑——变易理论,领悟的还不够精透,但港人做学问的严谨作风却深深征服了我。从课题的选择到内容的初拟,从前测、访谈、对学习困难的诊断到对学习内容及关键特征的确认,从教学的设计到教学的实践,从检测学习成效到检测研究成效,一直到研究成果的推出,课题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理论联系实际并真正落到实处,研究过程中密切关注学情,确保课题研究对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实用有效。且不说这一研究成果的实效意义,仅亲历亲为的研究过程对于教育者和学生的成长提升都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这和某些只注重结果、理论实践严重脱节、以一个结题报告而告终的伪课题研究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另外,导师们的人格魅力也深深的征服了我,特别是最后一天的课题汇报会上,三位专家对研究报告的精准点评真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回忆起来,这研究报告是集了众人的智慧、历时了几天几夜的辨析争论才得出的成果,专家们没有参与课题的选择,没有参与内容的拟定,也没有参与关键特征的提炼,仅凭报告人浮光掠影的表述,就能快速敏锐地嗅到异样气息,犀利到位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适时贴切地提供参考方案,这种敏锐和犀利以及背后表现出来的谦恭和涵养,曾一度让我产生了要抛开一切潜心修炼的冲动。

  关于以变易理论为基础的这种课堂学习研究,应该更适合概念性、规律性强的学科,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不可机械照搬或模仿这种模式,但他们研究流程中“提炼确认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这一环节却很值得借鉴,找准关键特征,对解决学生学习困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必要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指向关键特征,这样容易把文本肢解的支离破碎,让教学陷入琐碎繁杂,失去语文学科的味道。

  增强研究意识备好学习差异关注整体过程

  ——“课堂学习研究”实验对提高集体备课实效性的启示

  南山外国语学校 龙佐民

  十月下旬,在区教育局教科所领导的带领下,南山31名教师于香港教育学院为期五天、共30个学时的“课堂学习研究”学习与实践,无疑是受益匪浅的。

  不说香港人守时、高效的工作作风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也不说香港学者们务实、求真的研究治学精神所留给我们高山仰止的感觉,更不说本次“课堂学习研究”培训内容中“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研究方法给人的震撼,这里只谈谈“课堂学习研究”实验对我们提高集体备课实效性、提高课堂质量所产生的思考。

  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关键要抓好课堂的源头——备课。而备课中行之有效的是轮流说课、共同讨论为主的集体备课形式。“课堂学习研究”整个设计实验其实就可以看做是由专家、一线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的一种特殊的集体备课模式。这种模式给我们当前一些效率并不高的集体备课所带来的启发是:

  一、集体备课意识:由共同完成教案意识转向课题研究意识

  有的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准备教案,集体备课就是利用大家的力量设计教案。这是对集体备课的误解。这样就会缩小集体备课的外延,使研讨的内容变窄,使教师的视点只集中于教案,只关注教案设计,而其在教学内容之外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难以进入集体备课的视野。这样,集体备课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泥淖,就难以给教师以多方面的帮助和引导。这样容易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导致集体备课变得肤浅片面。

  “课堂学习研究”实验中特别注重课题研究意识,以问题为课题,开展系列的活动,其步骤包括:选取课题及制订学校内容——确定已有知识,确定学习内容及关键特征——运用变易理论设计课堂,并分数轮进行教学实践——评估及修订课堂设计——撰写报告及分享成果。整个流程就是一个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每一步都很关键,每一步都很实用,每一步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学生课堂学习中的问题。这种研究形式扎实而有效。

  我们的集体备课中也可以借鉴这种课题研究意识,做到教学问题课题化,集体备课课题化。这样有利于教师开展自我反思,探寻问题,发现问题;有利于紧扣教师需要,抓住那些关键或疑难问题进行集体攻关,依托群体智慧清淤除障,释疑解惑;有利于避免备课中照搬照抄的现象,使每个教师都积极参与,从而形成观点交锋、百家争鸣的局面,使教师在交流中获得共识,在争鸣中深化认识,在参与中提升水平,从而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集体备课内容:由关注教法转向研究学习差异

  我们有的集体备课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只关注教材,而忽略学生;只聚焦于教法,而忽略学法;只关注共性,而忽略学习差异;这样的集体备课容易成为教参或教辅的“大搬家”,容易把教师的教学变成千人一面的“标准产品”。

  “课堂学习研究”理念中着眼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即帮助每一位学生学习有价值的、基本的,即对他来说是合理的学习内容。“学生越不聪明的地方越是教师需要聪明的地方”。在照顾个别差异方面,“课堂学习研究”实验做到:谨慎地选择有价值的学习内容;针对预设的学习内容,以及那些会使学生在出现困难的相对应的关键属性,鉴别学生在理解上有什么差异;运用适当的变易图式,设计学习经验来帮助学生聚焦于关键属性。

  如果我们的集体备课内容也借鉴这种思维,把重点放在聚焦于研究学情,研究学习差异,根据学情确定好学习内容,找出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充分利用变易理论确定好学习策略,那么我们的集体备课就抓住了根本,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那么我们教师所感叹的“我不明白,我讲得这么明白,而学生还是不明白”的困惑就会迎难而解了。

  三、集体备课环节:由关注一堂课转向跟踪整体过程

  我们教师中有的集体备课往往就是聚焦在完成一堂课(或者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设计这个环节,很少有设计之前的调查学情,实践之后检测评估、反思改进等环节。

  “课堂学习研究”是受到日本的“授业研究”所启发,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改良教与学为核心,对教与学进行系统探讨的过程。它有选择课题、确定学习内容——操作实践——检测、评估——撰写报告——改进设计等一套完整的流程,有前测——实验——后测——撰写报告等实验过程。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步步有研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我们的集体备课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在环节上采用提出问题——确定内容——研究学情——确定关键特征——确定策略——实施策略——检验策略——反思改进等环节的诊断性教学的备课流程。在研究对象上,可以研究学情、研究实践、研究效果。在地点上,可以走出办公室,走进教室。在时间上,不仅要研究课堂40分钟,也要研究整个过程。做到集体备课过程的循环性、完整性。做到对整个过程的跟踪研究,这样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应该会凸现出来。

来源: 沙河小学





两岸三地600多位教育专家探讨有效教学
2009-12-06
来源:南通政府门户网

3日至5日,第四届江苏省“教育家论坛”暨首届“两岸三地有效教学如皋高层论坛”在如皋举行,来自香港、台湾和省内外各教科院所、中小学校的600多位教育专家会聚一堂,共同探讨素质教育下的有效教学课题,推广如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经验。

  3日至5日,第四届江苏省“教育家论坛”暨首届“两岸三地有效教学如皋高层论坛”在如皋举行,来自香港、台湾和省内外各教科院所、中小学校的600多位教育专家会聚一堂,共同探讨素质教育下的有效教学课题,推广如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经验。

  本次论坛由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如皋市教育局承办。活动期间,如皋组织了8节“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展示、4所学校“活动单导学”经验介绍,省内专家进行了精彩的评课。台湾、香港以及山东杜郎口、江苏洋思等地的教师同台会课,展示了7节各具特色的“有效教学”课堂。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香港教育学院教授、博士李树英分别作《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荡生命》《聚焦一课,超越一课:香港的课堂学习与教育机智的研究与启示》专题学术报告。

  活动期间,教育部规划课题“‘活动单导学’方式在农村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正式开题。


“现象学运用”报告举行

郭红霞 方晓东


  应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的邀请,教育现象学的开创者之一,香港教育学院院校协作与课堂学习研究中心学科发展主任李树英博士,于2006年2月28日上午在中央教科所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报告,题为“现象学研究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运用”。这场报告会向与会者呈现了一幅鲜活的教育研究图景,促使教育研究者和教师更想走进生活、了解学生,并在教育的情境中发现教育的真谛,获得教育的智慧。通过富有建设性的研讨,对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郭红霞 方晓东)

  《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17日第3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3 16:08:23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2 00:38 , Processed in 0.1332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