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创站者管季超陪您读南帆

[复制链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8:13:49 | 只看该作者
                      超女:华丽的枷锁  

         
如火如荼的“超女”总决赛终于让我们的夜生活沸腾了。旷日持久的“超女”运动形成了两个令人惊奇的认识。首先,我们惊异地发现,生活的各个角落隐藏了如此之多的歌手。多年的卡拉OK训练展示了令人欣慰的成果。许多人抄起麦克风就能唱得声情并茂,或者仰天长吟,或者如泣如诉,一改日常生活之中的拘谨或者矜持。另一些人可能五音不全,四肢僵硬,然而,她们毫不忸怩地粉墨登场,并且坦然地向四周索取掌声。如果说“超女”们的浴血搏斗制造了许多悲剧,那么,她们扮演的喜剧及时地调剂了气氛。其次,“超女”们的残酷对决使PK成为众所周知的流行词汇。记忆之中,只有金庸小说的某些术语具有如此之高的引用率,例如华山论剑,或者葵花宝典。
PK――英文playerkill的原义是玩家之间的恶意厮杀――是“超女”决赛形式之中的精华。歌手的美妙歌喉仅仅是表面文章,PK的来临才是惊心动魄的时刻。必须承认游戏形式设计者的聪明。他们绞尽脑汁,精心策划:从短信支持、不同级别的评委、如痴如醉的亲友团到插科打诨的主持人……绕来绕去的最后一站只能是PK。相互牵手的“超女”犹如待宰的羔羊无助地站在那里,身后每一个投票者的咚咚脚步声代表了不可预测的命运之神。一个如花似玉的“超女”被击中,另一个如花似玉的侥幸者与她相拥而泣,主持人眼里噙着泪花,评委们说着一些动情的安慰之辞,多么感伤的场面!这就是悲剧的高潮。可以断言,如果删除这一幕,这一场游戏立即变得索然无味。
“超女”运动曾经招来种种异议。拉票,暗箱操作,暴得大名的期待如何损害了纯洁的芳心,从伪造辛酸的身世到伪造姣好的面容,短信公司正在利用我们幼稚的激情大肆捞钱,那个花团锦簇的舞台与挥汗如雨的工地或者田野毫无关系,如此等等。与此同时,另一些人正在同样激烈态度为“超女”运动辩护。他们将“百姓”作为辩护的关键词。“超女”运动属于百姓自己的娱乐,轮得上那些满嘴术语的理论家插嘴吗?PK显示了“民主”的生动形式。歌手的去留取决于百姓手里发出的短信,还有哪一种活动可能如此大面积地提供亲自参与结局的成就感呢?
始终没有人对于这种游戏形式表示怀疑,这的确是一件令人困惑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受伤的“超女”热泪长流,我总是不恭地想:至于吗?怎么像真的一样?不拘名利的游戏精神哪里去了?“超女”之间的淘汰无非是一种人为的圈套。既然她们自愿钻入,同时又哭哭啼啼,这就有些可笑了。真正的牺牲令人唏嘘,但真正的牺牲是不可抗拒的。大自然灾难凌空而降,酷烈的战争吞噬了活泼的生命,令人悲痛的生离死别因为无法回避。如果悲剧的情节缺乏足够的必然性,人们的悲痛就会减弱从而转向质疑和追问――为什么必须如此?没有人强迫“超女”们痛苦地互相PK。这种煽情的游戏更像设计某种形式刻意地挑逗我们的悲剧感。虚构苦难,玩弄悲情,尽量将自己感动得无法自制――这常常让我想起多年前听到的一句机智的俏皮话:用粉笔在地上画一条白线,然后在上面摇摇摆摆地走钢丝。
我当然相信,许多“粉丝”的眼泪来自内心。他们疯狂地崇拜某个“超女”。这个偶像从舞台上殒落不亚于痛失亲人。悲痛甚至使他们无法察觉自己内心的一个秘密渴望――放纵悲哀。如果这个游戏不能玩得涕泗滂沱,那就太不过瘾了。这时,游戏设计者狡猾地洞察了一切。他们当然不会赤裸裸地号召我们享受悲伤,紧张的游戏形式圣化了我们的内心。涂脂抹粉的化妆之后,那些不无卑劣的念头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尖叫了。
识破这些化妆术的确令人扫兴甚至令人憎恶。我发誓无心破坏隐藏于各种精神魔术背后的生财之道。我企图争辩的主题仅仅是,艺术并非存活于角斗场。一部杰作的标志是发现了什么,而不是可能摧毁另一部杰作。尽管许多人期待两个歌手如同武侠一般拔剑单挑,但是,艺术家之间不存在战场。曹雪芹PK巴尔扎克,莫扎特PK贝多芬,或者,张大千PK梵高,这是一种多么荒谬的想象。然而,“超女”决赛试图用PK证明这种怪异的艺术生存法则。一个评委反复申明,这种规则十分可恶――他不得不屡屡将心爱的歌手驱逐出场;一个歌手坦然宣称蔑视评判:PK没有多大意义,她的心愿无非是在舞台上唱出自己的个性。这些观点肯定更接近艺术的真谛。可是,事先设定的程序不可抗拒,“超女”决赛强行将载歌载舞的艺术押上生死立判的擂台。
竞争,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有些人将逐一提到这些术语为“超女”运动辩护。从激烈的足球赛事、企业之间的互相兼并到国家与国家的军事力量对比,强者当道,胜者为王,弱者只配忍气吞声地承受失败的命运。然而,并非所有的领域都在复制这种逻辑――例如艺术。艺术宽容地接纳各种个性,提供不同风格,弱者可以在这里栖息,成功人士有了新的启迪,种种奇思妙想找得到生根发芽的土壤。这种宽容是艺术的迷人品质。一些艺术广泛地赢得了大众,另一些艺术可以独往独来,不必为了取悦什么人而四面作揖。艺术对于新生力量始终保持好感,但艺术从不因为一个新人的报到而删除一部经典。总之,艺术的舞台全面敞开,这里没有规定的跑道、裁判的哨声和冲刺的终点。既然每一种风格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舞蹈,那么,残酷PK的代价是压抑艺术的自由和宽容精神。与其抗议某个“超女”遭到的不公待遇,不如抗议艺术遭到的不公待遇。我的担忧是,一年一度的“超女”冠军加冕之日,会不会也是艺术套上了华丽的枷锁之时?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8:13:11 | 只看该作者
拎一个箱子出门去


    火车站或者飞机场,所有的人都拖着行李箱走来走去。这总是让我想起了蜗牛。不知哪一个聪明的工匠开始在箱子底下安装了轮子,于是,再笨重的箱子也仅要一只胳膊就能够操纵。换上一套出门的装束,啪地扣上箱子,转身就可以上路了。口袋里藏一叠钱,走到哪儿都不愁吃喝。然而,如果身后不是拖一个箱子,怎么看也不像出门人。
    出门之前整理自己的箱子,我时常会突然一阵迷惑。外套,内衣,两条领带,几双袜子,剃须刀和手机的充电器,再收罗几种常用的药品……原本凌乱琐碎地摊开在四处的生活集聚起来,啪地一声扣入箱子。不过,我总是有些疑惑:就是这些吗?――我总是觉得似乎遗漏了什么。客厅里看一看,厨房里站一站,一直不相信偌大一个家已经压缩在脚边这个箱子里。居然这么些玩意儿就足够浪迹天涯了,看起来人生的必需品远比想象的要少。
     最为必要的贴身用品往往最为私密。所以,我通常不乐意在外人面前开启箱子。如果飞机场或者海关的X光机发出警告,安检人员就要当众翻腾某些的行李箱。这时,我总是替那些倒霉的旅客难受。开膛破肚的箱子无辜地躺在那里,一双不怀好意的手开始抄检所有的物品。井井有条的服装胡乱堆成一团,一件件礼品撕开了包装,一切个人的秘密都无助地暴露在众多陌生的目光之下,这是令人脸红的难堪。箱子里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谁没有穿过内衣内裤?讨厌的是敞开种种私密的细节,惹人遐想。为什么带上这么多条毛巾?什么时候偷偷从地摊上买了一面如此土气的镜子?那一条廉价的玻璃项链想打发谁?一双如此破旧的拖鞋还舍不得扔掉吗?为什么箱子里藏了这么多的药品?这个人得过什么病?如此等等。周围所有的人衣冠楚楚,面无表情的安检人员制服革履,勒令打开的箱子纷乱杂碎,结结巴巴的解释仿佛已经证明了心亏理短――一时之间,身边的箱子竟然成了一个甩不下的耻辱。
     蜗牛的壳子足以容身,箱子却不能遮风蔽雨。箱子不是房子。箱子里没有客厅、厨房、卫生间;将心爱的人装在箱子里带到天涯海角,这仅仅是一个浪漫的幻想。尽管如此,箱子还是常常比房子更重要。房子失窃,顶多损失一些财物;出门在外丢了箱子,多半是一天也混不下去。
     箱子与房子的区别不在于空间的大小。无论什么时候,房子始终屹立在那里,如同人生的一个恒久的重心。夕阳西下,倦鸟知返,正是游子思乡时。房子是归途的终点,是可以放松地晒太阳或者呼呼地大睡三天三夜的处所。相反,箱子是漂泊,是流浪,是居无定所甚至餐风露宿。拎起一个箱子,意味了要暂时脱出熟悉的社会关系,独自投入一个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地方可能有浪漫的邂逅,可能有意外的财宝,也可能遭遇风波和凶险。年轻人好动,有了出门旅行的机会总是亢奋不已,箱子上贴着花花绿绿的托运标签不肯撕去,北京、上海或者纽约、东京都是可供炫耀的谈资。到了腿脚不便的年纪,心里渐渐畏惧持久的奔波。鞍马劳顿,舟楫辛苦,旅馆里生疏的床铺睡不着觉,还不如呆在房子的窗前闲看青山浮云。如果因为养家糊口不得不收拾箱子,长长的叹气之中就夹上了感伤: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电影或者电视剧里常常见到这种镜头:一对夫妻或者情侣吵得不可开交,女主人公气呼呼地往箱子里砸了一堆衣物,然后摔门而去。缘分已尽,心中了无牵挂,装走一个箱子已经完全足够。然而,如果仅仅是一时负气,恩情未绝,那么,箱子又怎能容得下一个家的气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8 17:41 , Processed in 0.11101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