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南教师文苑》电子快递版/2012年元旦-创刊号★★★

[复制链接]
48#
发表于 2012-1-24 16:03:00 |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12-1-22 12:14:54 |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12-1-16 14:55:46 | 只看该作者
网晒论文,挑战传统学术评价体系
   来源:未知   
 
论文能否发表,网上公开评判  学术期刊首次引进网络评论系统

    多伦多大学教授、莎士比亚文学专家艾伦·盖利近日为美国《莎学季刊》(Shakespeare Quarterl y)撰写了一篇题为《莎士比亚文学与信息化的历史》的学术论文。按照传统的学术论文发表模式,该杂志将邀请一小部分学术界内的精英作为评审,由他们决定该论文的学术价值是否值得发表。这样的评审过程往往“神秘”而又漫长。然而,这一次的论文评选却与传统方式不同。近日,拥有60年历史的《莎学季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在今年秋季刊的社科版论文的选拔上,首次将网络评论引入了论文评选机制。美国学界人士指出,网络的介入使得学术交流方式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我们需好好思考这对学术研究领域来说意味着什么。
   
互联网上“晒一晒”挑战学术传统
   
    在今年《莎学季刊》秋季刊上,将讨论“莎士比亚文学与新媒体”这一话题。为让话题更具现实意义,该期刊已将四篇还未决定刊登的论文放在网上“晒一晒”,公开接受网友评价。网友只要在该期刊的网上注册名字,就可以在该网页加入评论。最后,编辑们将会综合网友对论文的评价来决定这四篇论文能否出现在《莎学季刊》秋季刊上。
   
    对于大学教授来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成果是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他们学术成果能否刊出取决于那些学术界里少部分的精英评委。这个传统自上个世纪以来,早也成为学术文化中的一部分。
   
    现今,一些学者开始挑战这一传统。在数字媒体的时代,已经出现另一个方式来评定学术成果。除了依赖由权威学术期刊选出的少数专家评审组,他们更喜爱将自己的学术思想或成果放在互联网上,让更多的人来评鉴。美国布林茅尔学院研究文艺复兴专家Katherine Rowe对此现象评论说:“自活字印刷以来,我们正经历着最为重要的读写以及信息传播工具变革。学术交流方式也在发生着革命性变化。”
   
    《莎学季刊》的这一试验,与新兴数字媒体一道,将会改变学术圈许多本质的东西。以往传统精英式评论决定了研究的方向,研究质量以及如何传播研究成果。而今,决定它们的因素已经开始拓宽到大众和少数精英专家之间的领域。据悉,该实验已经引起其他学术期刊的注意,如《后中世纪期刊》也打算在明年进行一项相同的实验。
   
孰优孰劣?网络开放式评价引争论
   
    这种网络公开评判学术论文的方式在学术界也引起不少争论。支持该项改革的学者认为,传统的论文评价机制,来自于小部分独立专家的评论和审核,其过程一般不会公开且耗费时间过长。而由于专家评审团的数量较少且成员单一,往往会忽略论文抄袭等关键问题。专家评定可以帮助学术的质量控制,但是却限制了许多来自其他大众的反馈和参与。
   
    网络则可以为学术论文提供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拓宽受众和影响力。网络评论的方式可以激发讨论,改进学术研究成果,并可以快速分享学术信息,让来自学术圈外不同学科的人参与到学术研讨也可以使学术研究发展得更好。
   
    而网络的开放性和高关注度对论文的作者而言也是一种强大约束力。现实中,越来越多的论文抄袭等学术腐败问题是由网友揭发并公布在网络上,其巨大影响力对增加学者自律和净化学术环境都有一定效果。
   
    当然,也有许多学者也在担心这样的方式会不会把学术评论变成“选秀”比赛。毕竟相比学者的评论来说,大部分网络读者对该专业领域可能一无所知,来自大众的评论的专业性很难保证,而以网友的好恶来决定一篇学术论文好坏也难免会引来争议。而防止哗众取宠的网络炒作更是此类改革应该关注的问题。
   
    不管这场关于网络学术评论系统的争论结果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媒体和网络传播平台已经影响到了学术界。在未来十年里,一场象牙塔里的学术研究评论和网络开放式的学术交流之间的拉锯战将会展开。
45#
发表于 2012-1-13 19:19:53 |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12-1-11 23:40:49 |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12-1-11 10:30: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2#
发表于 2012-1-7 19:29: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1#
发表于 2012-1-6 06:03:21 | 只看该作者
写作,是中国教育短板
2011年11月17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39期 作者:林超然






  不会动笔的中国教育是很可怕的。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共同主编的《中华腾飞的百道难题》一书提及:我国大学毕业生不会写文章早是司空见惯的事儿了,写作已成为中华腾飞的一种阻碍。曾几何时,“对案至不能就一札”(郑板桥语)在古代文人那里,决不单是一个人能力的匮乏问题,而是直指他道德、人格的一种巨大缺陷,是件极其丢脸的事情。写作,事实上已成为如今中国能力的一块短板。

  这个时代似乎不大瞧得起人文学科。其实,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方面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培养出顶级科技人才的问题,一方面也强调了与这些大师科技成就相匹配的深厚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而后者更容易被忽略。汪曾祺曾感慨:“解放后的教育过于急功近利。搞自然科学的只知道埋头于本科,成了科技匠,较之上一代的科学家的清通渊博风流儒雅相去远矣。自然科学界如此,治人文科学者也差不多。”我们有过非常成功的大学西南联大,汪曾祺有幸接受它的精神滴沥,他曾深情地强调西南联大的学风——“博”“雅”。

  一个能把文章写好的人就能把世间的许多事情做好。“半部论语治天下”,从文章学角度也能得到有力佐证。写作能力代表一个人对文明的掌握程度,代表一个人对技能的认知高度,代表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深度,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逐渐完善、发展的漫长流程,需要打破课上课下的严格界线,需要实现从“以文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切实超越,需要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摆脱一种封闭式系统,对于这些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写作是现代人缺之不可的基本能力、基础能力,是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的逻辑起点,是衡量民族创造力的关键指标、主要观测点。对它,我们应当上升到强化全民素质、维护国家安全的认识高度。

  写作是关于先进思想的精致言说,书面语是更易保留的文明物证。作为诗经楚辞的传人,我们这个民族曾是很有写作心得的,可惜始于发蒙几乎贯穿一生的这种宝贵经验成了历史记忆。比之其他民族,现代中国人写作的童子功可能是最差的,成了一定意义上的掉队者。写作是或唯美或实用或深刻的回望,只要与写作哪怕只结一小段儿尘缘,我们的人生就会不同,这就是写作的意义。文章承担着人文教育的各个方面,甚至全部的社会教育,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最终也要以文章的形式呈现,所以学校应该拿出合格的写作教育,要让写作能力培养成为大中小学乃至整个中国教育的突破口。

  如果说中小学写作因牵涉很多一下子不容易转身,那么至少大学可以做到快速松绑。可当下的中国大学很少有重视写作课的,甚至规模越大的大学越轻视写作,这实在不失为一桩咄咄怪事。“学院派”说“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强调写作的中文系在全国也找不见几个,至于说到偶尔还要动笔,不是出于考试,也必是出于研究的考虑。大学对写作课程明显轻视,大幅度压缩课时,写作优秀师资不断流失,现有的培养方式收效甚微,这些早已使写作步履维艰,其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中国写作人才的严重不足,那些有写作特长的学生在就业时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可谓一直供不应求。写作能力培养应该是“大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

  中国的事情常是这样,国家重视了就做得好些,国家不重视就会做得差些。众所周知,写作学目前仍不是二级学科,它常颠沛于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羽翼下,没有机会直接走到前台来,也就没有机会获得相关专业建设的政策倾斜,这种逼仄、边缘的学科处境使写作学一时难以寻到出路。许多年来,写作学一直被称作“综合性学科”,因为它与文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等等都有着一种明显的联系,说它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也的确能找出很多证据,可是这样的学科指认与定位,也几乎使写作在“综合”中彻底迷失了自己。

  儒雅成了禁区,文采成了奢侈品,写作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相关的惩罚、报复已经到来。我们可以考察一下“专业人士”的表现。稍微花上一点儿时间,我们就能知道铺天盖地的理论著作、学术论文,到底有多少才情,到底有多少是“还说得过去”、“还读得下去”的“文章”。不用看也猜得到,因为写作很难无师自通。那么我们的文学呢?有人说以1990年为界,之前的作家都是诗人,之后的作家都是故事家,“诗意”在时下的文学作品里已难得一见,从一定意义上讲,诗意的丧失就是作家写作能力的丧失,毕竟“诗意”是文学的灵魂。

  各级学校现行的写作授课模式有着太多的篱笆,除了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的矛盾之外,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展台之间,甚至传统与现代之间都没做到很好地打通。只有拆除了各种各样的篱笆,写作才能放开手脚,才能彻底克服扁平、单一的授课模式,才能切实有所作为。当然,解决了更新教学理念、开放培养体系、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问题的同时,还应吁请国家真正提升写作的学科地位、人文地位,这会是写作能否大展身手的最后瓶颈。这决不是一件小事情,理应引起我们这个民族的警觉。

  (作者单位:黑龙江绥化学院)
40#
发表于 2012-1-4 10:05:56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110-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110-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110-1-1.html

==在2008年3月10日我创办公益服务网站《教师之友网》之前,还在三年多时间里编印赠发过100期《小语教师之友》八开小报。
     前四届[教师现场写作比赛]的优秀作品均发在这份赠报上。
     网友注册登陆即可网上阅报。
     第五届全程实录帖存本站!
39#
发表于 2012-1-3 10:31:55 | 只看该作者
写作何以成为语文老师的短板?




2011年10月21日   来源:青海日报
  相信多数人都会和我一样,认为写作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强项,至少应当是一项必备的基本功———因为你有教人写作的责任,总不该老是当光说不练的“嘴把式”吧?然而现实却是“骨感”的,反正在我身边,我见到的能写作的语文老师真是少之又少,而能够写出像模像样的东西的老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即便是一些声震遐迩的“名师”,也基本都是“述而不作”的。记得我办公室一位同事的大学同学申报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竟然请我的那位同事当“枪手”,我那同事羞于推辞,只得将自己已经发表过的两篇文章改头换面,署上那位同学的大名重新投稿。就这两篇文章,竟然帮助那位先生冲“特”成功。我不惊讶于今天特级教师评选中的幕后交易和挤得出的水分———这些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我惊讶的是一位早已着手准备申报特级的语文老师,写两篇论文居然还要别人来捉刀!这样的教师最终能够披上“特级”的马甲,套一句鲁迅先生的话来说真是“教我一天比一天地看不起人”。
  回想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不少的乡村教师(并不仅仅限于国文教师)都是能教能写,教师作家两不误,甚至相得益彰的。像叶圣陶、朱自清、丰子恺、夏丏尊……教学出类拔萃,小说散文也是独树一帜,在国内乃至国际文坛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大学里就更不用说了,像鲁迅、梁实秋、沈从文、林语堂……其文学上的声誉甚至盖过了教育上的成就。即便像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这样的学者、政治家,其文章也很是了得,诗文在当时绝对是冠盖华夏的。将近一个世纪过去,这一现象未见光大。莫说中学,就是大学里亦教亦作的教授又有几何?中学生作家如韩寒、郭敬明之类倒是出了一批,偏偏他们又都是“反教育”(至少与当今教育体制相抵触)的另类,说他们是当今中学教育的成果,说的人自己恐怕都不会相信。跟教师群体谈文学,已有些“夏虫不可以语冰”的意思了。
  叶圣陶、丰子恺、夏丏尊、沈从文甚至鲁迅这些人,大都没有太高的学历、太耀眼的职称,可一个个学养深厚,述而又作,在文学界是知名作家,在教育界也称得上泰斗级的人物。像出过长篇小说《倪焕之》的叶圣陶老先生毕其一生都辛勤耕耘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他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和丰子恺编撰的《开明国语课本》至今仍被公认为中国最好的国语启蒙教材。再看今天的语文教师,一个个拥有大学本科甚至硕士、博士学历,头戴着高级教师甚至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的桂冠,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除了亮出他们所教学生的考分、他们学生中考上重点学校的人员名册、他们获得的省市区县的奖励证书之外还能拿出什么?连一篇论文都要花钱购买、请人捉刀,你还指望他们能给人们留下多少精神层面的东西?
  语文教师兼擅写作,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功底深厚,二是有自己的思想,三是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这三点恰恰是今天的语文教师所不需要或不具备的。一是功底深厚不如“经验丰富”。就比如写作教学,一些功底好的教师常常会亲自下水,与学生共尝写作的甘苦,而更多的人则领着学生在各种“公式”、“模板”中穿行,背背材料、记记套路、练练“拼装”,考试一样不比你差。二是有思想不如有机巧(并非“技巧”)。在一些学校,什么也别想,只听领导的话,只认标准答案,你就是公认的“好教师”。三是想找到大块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已完全是一种奢望。早读晚读看班、双休日补课耗去了老师们太多的时间,寒暑假多少人又在为办班创收辛劳,有点零碎的时间还不稍事休息喘口气?
  还有至为重要的一点是———今天的老师读书少,语文老师读得最多的大概就是教材、教参、教辅资料了。可这称得上“书”吗?而不读书又何谈写作?不用说文学创作了,就是与自己职业、前途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也写不出,以致促成了收费刊物、捉刀职业的“疯”行。语文教师如此,其他科目的老师我就不敢妄加猜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00:15 , Processed in 0.12552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