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视角 人文情怀 专业精神 公益品格---2010。3。北京

[复制链接]
148#
发表于 2013-1-24 13:27:53 | 只看该作者
喻国明:从改变传媒运作的“语法”开始
   过去近三十年的传媒改革与发展,我们所获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就其实质而言,迄今为止的发展在基本面上还只是一种要素增长型的发展。换言之,这种所谓的“增量改革”只是在过去“存量”现实基础上对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有限的调适,这种调适虽然通过新增媒介的培育和发展,在媒介业的总体功能的改善上、在媒介业的社会角色扮演的丰富性上,在媒介运行机制和传播资源配置方式上的市场化、产业化手段的引入方面起到了在稳定中求发展的效果,但其发展的基本态势仍然是以既往的“存量逻辑”为“圆心”的一种延伸和扩张——问题在于,这种构建于计划体制年代的媒介业的运作“逻辑”,在今天的合理性、有效性还剩有多少呢?媒介舆论监督的“犬儒化”趋势;对于传播技术革命如洪水猛兽的应对态度;只求“守土”,不求进取的管理导向;按照行政区划所实施的媒介市场运作边界的控制;媒介产业经营主体的缺位;对于最需要“姹紫嫣红”(马克思语)的传媒生产的内容和形式的横加干预,等等,均是这种旧体制、旧规则、旧逻辑、旧传统给我们留下的沉重“遗产”,它让我们不得不郑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种传媒运作的“语法”逻辑是不是应该到了必须加以改变的时候了?
    什么是“语法”?简单地说,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如果说,过去二十多年我们在传媒领域所实现的不过是在旧的规则体系约束下的新词扩张的话,那么,要让我们的媒介业真正担负起其日益重要的时代使命,不是仅仅靠扩张几个“新词”就可以完事的,还必须对有关的“语法”规则进行较为彻底的突破性改造,这样才能把已经极大扩张了的、处于散乱无序和不合理约束中的媒介“单词”借助“语法”改变的这根红线串成表达时代要求的传播“语句”。
    变革传媒运作的“语法”逻辑的主要社会依据和产业要求有哪些呢?
    首先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已经从过去的以解决“吃饭”问题为第一要义转变为今天的以解决“说话”问题为第一要义的基点上,如何通过传播话语的多元参与表达,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以最大限度地消除隔阂、减少偏见,进而降解社会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改变既往“舆论一律”的单极化倾向,建立多元和谐、彼此尊重、畅所欲言的舆论氛围就成为新的媒介“语法”规则应当致力于实现的情境和目标之一。
    其次,传播领域的技术革命已经和正在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媒介的传授关系、运营法则、市场边界和介质壁垒,使传播领域的生态环境、市场份额、力量对比及游戏规则都面临着一场深刻的重新“洗牌”。我们的“语法”规则如何应对这种“微内容”、“微价值”通过新的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聚合平台的崛起所导致的社会生态的“去中心化”格局、传媒生态的“碎片化”格局,等等,都是体现其价值构建的重中之重。
    再次,媒介产业发展中“同质化”现象的误区就在于,人们往往按照传统的方式在逻辑的简单延长线上使用和配置资源,而走出这一困境的关键正在于我们统合资源、运作模式所依据的“语法”规则的深层改变。当我们懂得用不同的运营模式占有不同的市场“相位”的时候;当我们懂得用生产方式和资源布局的改变来赢得产品效能的差异化养成的时候;当我们在新的“语法”规则体系的激励下成功地实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市场创新的时候,我们所期盼的大媒体时代就真正到来了。
    这是一个规则改变的时代,它不仅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眼光,也考验着我们的胆识和勇气。
    简介:喻国明,男,1957年9月生于上海。1989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新闻学论集》主编。
147#
发表于 2013-1-24 10:27:4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传播学研究正经历第三次浪潮
2013年01月23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408期 作者:本报记者 马献忠

  【核心提示】从20世纪末到现在,我们正经历传播学研究的第三次浪潮——当前的国内和国际语境下,新闻学和传播学被推上历史前台,同时,传播学从其西方文化诞生地也弥漫出一种“向东看”、“向南看”的气质。此外,国内1997年新闻传播学被列为一级学科也成为传播学研究再次潮起中国的契机。



  传播学诞生至今不过80年,在中国,传播学研究更是只有30多年的历史。在并不长的时间里,中国传播学研究成绩可喜,但与西方相比仍有差距,有待深入探索。我国传播学研究的整体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正走向何方?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国传播学界的部分专家学者。

  第三次浪潮下传播学走上历史前台

  1978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郑北渭发表了我国第一篇传播学专业文章《公共传播学的研究》;同年9月,复旦大学新闻系成为我国第一家开设传播学课程的高等院校。1982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应邀到中国讲学,被称为开启中国传播学研究的“破冰”之旅;在施拉姆来访的影响下,198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现名为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辑的中国大陆首部介绍传播学的著作《传播学(简介)》出版。1997年6月,新闻传播学被教育部列为一级学科,传播学与新闻学成为其下的两个二级学科,并开始招收传播学研究生。

  回顾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在国内和国际两大语境和政治、经济与传媒技术三大因素的助推下,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呈现出三次浪潮,当前正处于第三次浪潮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姜飞告诉记者,第一次浪潮是从1950年左右到1982年,传播学通过早期留学国外的中国学者引进国内,但规模较小,处于“暗潮涌动”阶段。第二次是1982年到1997年。1982年施拉姆的来访掀起中国传播学研究的第二次浪潮,同时经由译介,西方的传播学思想开始深入我国。从20世纪末到现在,我们正经历传播学研究的第三次浪潮——当前的国内和国际语境下,新闻学和传播学被推上历史前台,同时,传播学从其西方文化诞生地也弥漫出一种“向东看”、“向南看”的气质。此外,国内1997年新闻传播学被列为一级学科也成为传播学研究再次潮起中国的契机。

  建构中国传播学的知识生态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传播学研究需要经历一番蜕变。

  “西方传播学进入我国,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历经坎坷;我国学界对西方传播学也不是生吞活剥,而是经历了引进、消化、借鉴、创新的过程。30多年来,我国学界不畏艰难,努力探索,初步有了本土传播学研究的成果。”上海大学教授戴元光认为,中国传播学发展水平与中国社会前进的总体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中国传播学在理论建构和实践水平上远远落后于西方,中国传播学还处于探索的初期。中国传播学必须呼唤本土化,呼唤理论大师和思想大师,呼唤自己的研究命题与成果,以建构中国传播学的知识生态。

  “中国传播学研究下一步发展面临两个‘瓶颈’。”清华大学教授李彬说,在继续引进、吸收、消化西学之际,首先要突破学科壁垒与知识藩篱,以学术自觉和问题意识为导向,探究中国社会与传播的演化状况,揭示信息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的自身规律,由此确立、形成并完善中国本色的传播理论。其次,在重视研究方法包括计量统计方法之际,要突破方法论“拜物教”的思想桎梏。一方面破解“何以研究,唯有量化”等教条,一方面打通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和各路方法。

  “人的发展”是学科的灵魂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告诉记者,目前,全国有600多个新闻传播学教学点,博士教学点有十几个,很多新闻学院改名为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在教育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新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形势下,传播已跨出学科界限。从传播出发,重新打量和透视各个学科所研究的问题,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是不言而喻。”复旦大学教授黄旦认为,如果各个学科联手,共同从传播视野来研究中国现实,不仅可以大大推动传播学研究,而且对于丰富我国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有重大意义。

  中国传播学研究发展迅速,但有学者提出,30多年的传播理论引进和研究、实践,基本上是围绕施拉姆学派的基本方向——传播与国家、社会发展的主题展开,没有或者较少涉足传播与人的发展这样的人文命题,这使得传播学作为一个学科缺乏灵魂所在。

  当代中国传播学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与其说由外部因素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不如说内在的反省和自觉呼唤新的突破。”黄旦认为,取得新的突破需做到四点:第一,要有更宽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学术想象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中国的传播问题。第二,在新的传播革命背景下,重新思考传播的概念及其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第三,要在使原有的一些理论与中国经验的对接或者创造性转化上下功夫。第四,学者要有独立的判断力,以自己的学术眼光来发现学术问题。

  “从学科发展的深层来看,中国传播学正在经历着一个学科走上历史前台的重大转折时期。”姜飞提出,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现在的青年群体,包括在西方接受了系统传播学教育的青年学者,很多已经成为西方学者的“粉丝”。作为中国传播学的未来接班人,青年学者要深刻认识西方的学术传统,认识中国传播学30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并从中找到一个实践和理论的平衡点。
146#
发表于 2013-1-17 14:17:21 | 只看该作者
南都社论:让无声者有声,让有声者多元



南都社论   

  
  时评速朽,这是当下媒体评论员的时代感伤。昨日,人民日报推出了评论版,在致读者中,该报表示创办新闻评论版是为了“建构理性思想、凝聚社会共识”。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媒体针对社会热点和民众关切发表观点,化解分歧,构建理性,已成为我们迫切的时代使命。新年伊始,人民日报此转变颇受期待,或可激励你我,继续为中国进步献上涓滴。
  这个意在“谋求最大公约数”的评论版,开篇即聚焦改革。题为《改革,回应人民的强烈期待》的文章,感叹当下“改革呼声惊涛拍岸”,而对于改革之于当下中国的意义,亦呈现了各方共识:“中国今后几十年的发展,取决于今天的选择;我们这一代人的作为,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开篇评论选择芸芸众生津津乐道的改革议题,对于践行其评论宗旨,颇具象征意义。以此为起步,我们乐观其成,另外,为达成社会共识这一终极目的,有关媒体评论的期许,亦当重申。
  回顾报史,评论立报乃是中国报业传统。被视为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申报》,对新闻业务的一大要求即是发表政论文章,强调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于报纸而言,评论的水准反映了媒体品质,于社会而言,它是一个开放社会的舞台。民国时期,不同的主张通过报纸评论来呈现,政治领域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文字交锋,思想领域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科玄论战,以及五四前期的启蒙与后期的救亡,报纸的评论都成为启发民智、鼓舞人心的社会公器。
  报业评论是中国社会的宝贵史料,在以改革开放为代表的重要节点上,不乏评论破旧立新,引领时代风尚。皇甫平这个耐人寻味的笔名,记录了改革开放的艰难与勇气。去年,人民日报系列评论让人耳目一新,《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等,赢得了民众的掌声。它所收获的赞誉,对于媒体评论如何定位,达到何种社会功效等,有着生动的揭示。
  改革开放初期,结束动乱乃人心所向,媒体评论诉诸此共识收获民心,其诉求相对单一。如今,社会转型期矛盾凸现,各种利益诉求,不同观点主张,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媒体要想保持生命力,必须摆脱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代言人角色,只有体恤不同阶层的处境,还原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让无声者有声,让“异质”者脱敏,才能构建公信力,才能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既有鲜花也有吐槽,既有关怀又有超越,诚如一位主流媒体评论员所言,如果一家报纸的评论只获得表扬而没有批评的声音,那意味着它缺乏稳定的价值观。交流、交融、交锋,这是昨天的人民日报评论版“致读者”中三个醒目的词汇。通过评论还原多元声音,发表观点,这是当下中国传统媒体再造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媒体评论不是充满个人特色的激情演讲,它是包罗万象的社会的回声。我们期待,在评论过剩而真诚稀缺的今天,有更多的媒体打造他们的评论,借助评论平台,让无声者有声,让有声者多元。
  当然,媒体开展评论光有一厢情愿还不够,唯有给予舆论监督足够的支持,只有对“异质思维”多一些包容,我们对媒体的社会责任,对“中国梦”下的命运共同体,才有多一份自信。媒体评论挣扎于现实与梦想之间,彰显的乃是现代家国情怀,“邦有道,危言危行”,我们期待,在开放包容的中国,无论是人民日报这样的党报还是为数众多的市场化媒体,都能够共享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能够共有一个更加宽容的平台。
145#
发表于 2013-1-15 00:27:35 | 只看该作者
“可汗学院”创始人—— Salman Khan
可汗学院创始人Salman Khan
萨尔曼·可汗是孟加拉裔美国人,拥有麻省理工数学学士、计算机学士、硕士学位以及哈佛MBA学位。
2004年,为了帮助远在新奥尔良的表妹解决一道数学问题,可汗用一款绘图软件和电话远程辅导了她。后来,他开始在YouTube上录像,让自己的表兄妹们通过录像学习。出乎他意料的事情开始发生了——一个微积分视频下有人评论:“这是我第一次笑着做导数题。”此后,可汗每天都能收到感谢和鼓励的留言,让他欲罢不能,每天一下班就一头扎进衣帽间里去录制新的视频。2007年,可汗成立了非营利的“可汗学院”网站,由于网站非常受欢迎,2009年他干脆辞掉了对冲基金经理的工作,全心投入“可汗学院”的建设,“可汗学院”很快吸引到社会各界的经济支援。如今,学院已经招募了19名正式员工,并计划建立实体学校。
2012年,可汗的名字陆续出现在《时代周刊》和《名利场》“影响世界的人物”的榜单上。

144#
发表于 2013-1-12 10:15:42 | 只看该作者
教育信息化助力教师队伍建设  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强调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提出“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推荐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并加快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及服务共享平台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有效解决贵州教育落后现状的重要途径。”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霍健康说。贵州已初步建成教育业务专网,并完成乡镇以上中小学互联网接入4316所。对一直被大山深沟所困的山区教师来说,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学资源不再遥不可及。
  云南着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和教育管理信息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截至目前,云南在1582所学校建设完成1.27万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对3.7万名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开设27门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程。全省已有2000多家教育单位开通并接入省教育厅公文交换平台、有5400所学校接入了专网。宁夏已基本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全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开放灵活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以及宁夏教育信息服务云平台,数以万计的中小学教师因此受益。
  国家发展的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正在树立并落实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更多的精力和经费投入到教师身上来,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教育报》2013年1月12日第1版
143#
发表于 2012-12-16 17:21:09 | 只看该作者
142#
发表于 2012-12-16 17:19:27 | 只看该作者
141#
发表于 2012-12-16 17:18:47 | 只看该作者
140#
发表于 2012-12-16 16:42:30 | 只看该作者
139#
发表于 2012-10-28 18:36:57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个人网站现象透视来源: 作者:admin5 2007-02-06

在信息化浪潮涌来的时候,有一群人勇敢地迎了上去,虽然没有人动员,也没有任何酬劳,但他们仍义无返顾,这就是我们的教师。
  在教育网站世界中,有一朵奇葩一直顽强、灿烂地开放着,这就是教师个人网站。
  "史海泛舟"算得上是最早的教师个人网站了,自1997年底以"中学历史教师的个人主页"的形式推出后,立即在互联网上引起网民瞩目。1999年前后,教师个人网站数量剧增,蔚然形成了互联网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K12、网易、中国人等网站推出免费个人主页空间后,教师个人网站迅速红火起来,并以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形成了几大类别。
  第一类,以提供学科教学资源为主,包括教案、试题、练习、资料和一些重要的论文等,例如"新概念高中物理"网站、"开泉涤尘"数学试题网等。
  第二类,以主题教育为主要特色,一般由教研爱好者和一些专注学术的教师创建。主题小到一个学科内容(如"和氏壁专题教学"网站),大到广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如"惟存教育"网站)。这些网站的针对性很强。
  第三类,以教师个人原创为特色,以个人教育成果为主要内容,围绕教师个人的所作所为、所想所写,通过网站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论文、课件、教研成果,实现个人原创教育资源的共享。
  第四类,以提供综合技术、通用资源为主,这类由信息技术教师创办的网站,有的提供课件制作的技术与素材资源,有的提供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培训、使用技巧等资源,有的提供常用的教育软件的下载等资源,如"Authorware爱好者"网站。
  第五类,是论坛等形式的交流平台类网站。随着论坛技术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通过论坛交流信息的方便性。于是很多教师根据网络互动的特点,设计开发了个人教育论坛网站,例如"乡村教育论坛"网站。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类别的教师个人网站,包括因教师个人的爱好建立的如摄影、文学等与本人的教学关系不太大的网站,也包括利用其他网络功能建立的"博客"教育日志、教育资源共享空间等网站。
  这里彰显着鲜明的特色
  教师个人网站与其他网站相比,具有鲜明的教育特色,其教育性是最大的特点。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无论是技术还是资源,大都直接面对教育,为促进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起了促进作用。
  教师个人网站具有很强的"个性"。因为多数教师个人网站都是自愿、自觉、自主创建的,所以其网站风格的定位与个人的所教学科、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教师非常喜欢素质教育,因而网站上开放的、前沿的、有趣的教学内容就多一些;有的教师担负着毕业班的重担,所以试卷、解题技巧的内容就会更多一些;有的教师非常关注思想教育,于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就成为网站的主要内容。由于教师个人大都是非常有思想、有个性的人,所以其网站的"个性化"比起非教育界人士建立的网站来会更明显。
  教师个人网站无论与教育相关程度如何,大都内容健康、风格高尚,大多数敢于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单位等情况,在互联网上真诚交流。教师个人网站以信息健康、纯洁的特点和真实可靠的特点在网络上树立了新风尚。
  这是一片无法替代的天空
  网络教育是没有围墙的学校,是没有教室的课堂。教师个人网站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广泛地共享教育资源、教学思想和教育技术,而且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师个人网站提供了各类教育理论、教育资源、教育技术资源,提供了网上师生交流的平台,提供了网上教育的在线课堂,打破了学校与班级的界限,让更多的师生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
  教师个人网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大型教育网站"大而全,全而粗"的问题,以精、准、小、巧的定位起到了面向教育实际,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作用,并且由于教师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因而其发布的教育资源、教育方法等信息的价值更大。
  教师个人网站的建设还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通过建设网站,一方面教师可以全面、综合、深入地研究本学科,对教育资源、教学方法都会有更为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接触、学习、掌握更多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建设网站,提高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时代意识。
  这里期待着山花更烂漫
  教师个人网站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人水平,所以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第一,资源零散,不成体系,甚至因为低层次重复建设造成极大的浪费。如果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相关的标准或规范的认证,可能会极大地促进教师个人网站的协调发展。
  第二,资金与技术受到局限。随着网站空间逐渐收费利用,大部分教师个人网站因为是非赢利性的,不具有投入资金的条件,因此影响了更多的优秀教师个人网站的出现,甚至不少优秀网站因此而消失。还有,技术更新较快,而教师的时间有限,不能快速地跟上发展步伐,造成了发展滞后。虽然"校校通"工程的实施能缓解一些矛盾,但无法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大型教育网站能采取一定的联营方式为教师提供一些必要的空间和技术,相信会对教师个人网站的发展大有裨益。
  第三,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网站发展的关键是内容与服务,教育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信息时代的浪潮也正在冲击着从社会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教师个人网站建设正面对着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挑战。教师建设个人网站不单要掌握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还要提高综合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提高个人艺术修养等人文素质。
  虽然,教师个人网站仅仅是浩瀚的网络世界中的小小花朵,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教育部门不断地组织教师个人网站评比活动,通过商业网站与教师个人网站的广泛合作,经过广大教师的不断努力,教师个人网站会像满山遍野的鲜花一样烂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3:37 , Processed in 0.1081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