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州首设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考务中心

[复制链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19:32:48 | 只看该作者
汉办: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模块一: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
标准一:汉语知识与技能

教师应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与汉字基本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汉语听、说、读、写技能。

标准1.1 教师应掌握汉语基本知识。

标准1.2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汉语听力理解能力。

标准1.3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

标准1.4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汉语阅读理解能力。

标准1.5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汉语书面语表达能力。

标准1.1 教师应掌握汉语基本知识。

基本知识:

1. 汉语语音基本知识。

2.汉语词汇基本知识。

3.汉语语法基本知识。

4.汉字基本知识。

标准1.2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汉语听力理解能力。

基本能力:

1.能听懂在各种场合下的普通话或带有方音的普通话。

2.能对普通话话语进行识音辨调、语流切分。

3.能在较长的对话或讲话中获取所需信息及关键细节,并能跳听猜听、联想预测。

4.能整体理解所听内容。

5.能领会说话人的真实话语意图和情感,并能听辨出言外之义。

标准1.3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

基本能力:

1.能用较为纯正的普通话以正常语速进行口头交际。

2.了解影响口头交际的主要因素,并在实际交流中注意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

3.能准确、流利、清晰、简洁、符合逻辑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图,阐述自己的观点,评说他人的看法。

4.能完成叙述、描述、解释、演讲和辩论等比较复杂的口头交际任务。

5.能对汉语拼音的难音有一定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辨音和正音能力。

标准1.4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汉语阅读理解能力。

基本能力:

1.能读懂不同文体的现代汉语书面语材料。

2.能快速阅读不同文体的书面语材料,获取文章的主旨和重要信息。

3.能理解和掌握汉语各种文体的结构方式和特点,并能运用于阅读理解。

4.能掌握并运用阅读理解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5.能基本理解文言文和古典诗词。

标准1.5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汉语书面语表达能力。

基本能力:

1.能运用正式或非正式的表达方式进行汉语书面语表达。

2.能理解影响书面表达的主要因素,并能在实际书面表达过程中注意这些因素。

3.熟悉各种应用文体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并在进行书面语表达时规范使用。

4.能清楚、准确、合乎逻辑地进行书面语表达,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准二:外语知识与技能

教师应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熟练掌握外语的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进行交流。

标准2.1教师应掌握一门外语的基本知识。

标准2.2 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外语听力理解能力。

标准2.3 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

标准2.4 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外语阅读理解能力。

标准2.5 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外语书面语表达能力。

标准2.1教师应掌握外语基本知识。

基本知识:

1.外语语音和语调的基本知识。

2.外语语法的基本知识。

3.外语词汇的基本知识。

4.外语语篇的基本知识。

标准2.2 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外语听力理解能力。

基本能力:

1.外语听力能力应能满足日常教学的基本要求。

2.外语听力能力能满足国外日常生活和一般社会交往的需要。

3.外语听力能力能满足开展日常工作的需要。

4.外语听力能力能达到通过媒体获取相关信息的水平。

标准2.3教师应具备外语口头表达能力。

基本能力:

1.外语口语能力应符合日常教学的基本要求,熟练掌握课堂用语,能用外语辅助教学。

2.外语口语能力能满足国外日常生活和一般社会交往的需要,能用外语就日常话题进行交谈。

3.外语口语能力能满足开展日常工作的需要。

4.能就所熟悉的话题在正式场合用外语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5.能在外语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

标准2.4 教师应具备外语阅读理解能力。

基本能力:

1.能读懂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常见的应用文体材料。

2.能读懂报纸、杂志上的一般性文章,并掌握中心意思,理解重要信息和有关细节。

3.能大致读懂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及相关学术刊物上的文章。

4.能在国际互联网上浏览查询所需信息。

标准2.5教师应具备外语书面表达能力。

基本能力:

1.外语书面表达能力应能满足日常教学的基本要求。

2.能用外语完成日常工作和社会交往中需要的一般性写作任务,能书写便条、通知、书信等应用文。

3.能描写和叙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事件经过,进行有效的书面交流。

4.能完成说明和论证等类型的写作,结构合理,语句通顺。

模块二:文化与交际

标准三:中国文化   

教师能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将相关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激发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其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的基本国情。

标准3.1 教师应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于教学。

标准3.2 教师应了解中国主要哲学思想与宗教文化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于教学。

标准3.3 教师应了解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于教学。

标准3.4 教师应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于教学。

标准3.5 教师应了解中国国情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于教学。

标准 3.1教师应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于教学。

基本概念范畴:

1. 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及朝代沿革
2. 中国重大历史事件
3. 中国重要历史人物
4.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5. 中国重要历史文物
6. 中国主要文化遗产

基本能力:

1. 能将中国历史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恰当地结合起来,并能根据具体教学环境、教学材料有选择地讲授中国历史文化知识。
2. 能根据学习者的文化背景、个人情况及语言程度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介绍中国历史文化。
3. 应具有比较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并能准确、客观地介绍和讲授。
4. 能讲解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文化遗产。
5. 能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所涉历史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培养学习者进一步自主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能力。

标准3.2 教师应了解中国主要哲学思想与宗教文化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于教学。

基本概念范畴:
1. 儒学
2. 中国佛教
3. 道家和道教
4. 先秦诸子哲学
5. 宋明理学
6. 中国宗教现状的基本情况

基本能力:

1. 应具有相关的中国主要哲学思想与宗教文化基础知识,并能够准确、客观地介绍和讲授。
2. 能深入浅出地使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有关的中国主要哲学思想与宗教文化的基本常识。
3. 能根据具体教学环境、教学目标、学习者的文化宗教背景及语言程度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4. 能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有关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5. 能掌握中国主要哲学思想、宗教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化的联系。
6. 能了解并介绍中国宗教现状的基本情况。

标准3.3教师应了解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于教学。

基本概念范畴:

1. 中国古代文学
2. 中国现代文学
3. 中国当代文学
4. 中国书法、绘画艺术
5. 中国影视、戏曲、曲艺艺术
6. 中国音乐艺术
7. 中国园林与建筑艺术

基本能力:

1. 应具有较丰富的中国文学与艺术知识,并能准确、客观地介绍和讲授。
2. 能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授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基本概念,并举例说明。
3. 能根据学习者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及个人爱好选择多种的、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4. 能将自己的才艺应用到教学中。
5. 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并能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有关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标准3.4 教师应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于教学。

基本概念范畴:

1. 传统节日
2. 饮食文化
3. 服饰文化
4. 民间工艺
5. 婚丧礼俗
6. 习俗与禁忌
7. 地域民俗

基本能力:

1.能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并准确、客观地加以介绍。
2.能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授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常识,并举例说明。
3.能根据具体教学环境、教学目的、学习者的背景、语言水平选择民俗文化材料并以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介绍讲解。
4.能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所涉及的中国民俗文化的内容。

标准3.5教师应了解中国国情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于教学。

基本概念范畴:

1. 中国的民族
2. 中国的地理
3. 中国的政治体制
4. 中国的经济改革
5. 中国的教育概况
6. 中国的社会与环境

基本能力:

1. 了解和关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和发展情况,具备比较全面的中国国情知识,并能准确、客观地加以介绍。
2. 能将中国国情知识与汉语言教学恰当地结合起来。
3. 能根据教学环境、教学目的、学习者的背景、语言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介绍中国的基本国情。
4. 能妥善处理涉及中国国情方面的敏感性话题。

标准4:  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教师应了解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理解汉学与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概念,以及文化、跨文化交际对语言教与学的影响,并能够将上述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

标准4.1 教师应了解中外文明的特点及历史。
标准4.2 教师应了解中外政治体制、法律体系的主要异同。
标准4.3 教师应了解世界主要宗教派别与世界主要哲学思想流派。
标准4.4 教师应具有汉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外汉学研究的概况,并能应用于汉语教学实践。
标准4.5  教师应及时了解当今世界的重大时事,并能恰当地应用于教学。
标准4.6 教师应了解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概念,了解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并能运用于语言教学实践。
标准4.7  教师应了解语用学知识,并将有关知识应用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实践中。

标准4.1 教师应了解中外文明的特点及历史。

基本概念范畴:

1. 文明与文化
2. 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分类
3. 世界文明发展的主要进程和重大事件
4. 世界文明的起源
5. 世界历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
6. 世界重要文化遗产
7. 国外重要节日

基本能力:

1.应了解世界文明的基本知识并能在教学中适当加以介绍。
2.应了解世界文明的发展过程并能联系中国文明的发展进行比较,适当运用于教学。
3.应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及文化的分类,能在教学中体现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4.应了解世界文化史上的重大历史时期、事件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并能在讲授中国文化时加以比较。
5.应了解世界重要文化遗产、外国的主要节日,并能与中国的相关文化遗产和主要节日进行比较。

标准4.2 教师应了解中外政治体制与法律体系的主要异同。

基本概念范畴:

1. 政治体制的类型
2. 中外政治体制的异同
3. 中外法律体系的特点、主要内涵

基本能力:

1.应了解各种政治体制的特征、世界主要国家的政治体制尤其是教师任教国的政治体制。
2.应了解各种不同的法律体系尤其是任教国的法律体系。
3.应了解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在政治体制与法律体系方面的异同,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

标准4.3 教师应了解世界主要宗教派别与主要哲学思想。

基本概念范畴:

1. 世界主要宗教及其重要人物
2. 世界主要宗教的教义、信仰与神话
3. 世界主要宗教的礼仪、节日与圣地
4. 世界著名宗教古迹与建筑
5. 世界主要哲学派别及代表人物
6. 东西方哲学的主要异同

基本能力:

1.应了解世界主要宗教和主要哲学思想的基本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体现。
2.应了解世界主要宗教的礼仪、节日等,理解与尊重各种宗教习俗,并能适当运用于教学与交际。
3.应了解中西方哲学的主要异同,并能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加以体现。
4.能与持不同宗教观与哲学观的人士进行友好交流。

标准4.4教师应具有汉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外汉学研究的概况,并能应用于汉语教学实践。

基本概念范畴:

1.汉学与传教士
2.国外汉学研究概况
3.所在教学国家的汉学家及汉学研究

基本能力:

1.应了解汉学的概念内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发展过程。
2.应了解国外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能适当应用于教学。
3.应了解所在国家的汉学家及主要的汉学著作,并能恰当地应用于教学与交流。
4.应了解传教士对汉学研究及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标准4.5 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世界知识,了解世界重大时事,并能合理应用于各种教学环境。

基本概念范畴:

1. 世界重大时事
2. 中外社会价值观比较
3. 世界主要文化风俗

基本能力:

1.能了解世界重大时事并运用于教学实践。
2.能了解任教国的政治、文化基本情况,尊重当地的社会规范及价值观。

标准4.6教师应了解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概念,了解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并能运用于语言教学实践。

基本概念范畴:

1.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2. 交际
3. 跨文化交际
4. 言语和非言语交际
5. 交际失误与交际失败
6. 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7. 文化的形式与文化的多重性
8. 文化休克
9. 文化敏感与文化距离

基本技能:

1. 能了解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
2. 能解释在课文和教学材料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概念。
3. 能在安排课堂任务和课堂活动时考虑学习者的文化背景。
4. 能根据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5. 能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有效地开展语言教学。
6. 能够帮助学习者克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由文化的不同和交际失误而引起的各种困难。
7. 能够在跨文化交际的场合下帮助学习者建立文化敏感意识。

标准4.7 教师应了解语用学知识,并将有关知识应用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实践中。

基本概念范畴:

1. 语用及语用能力
2. 会话结构
3. 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4. 格莱斯的会话准则
5. 得体性原则
6. 言语行为理论
7. 言语行为分类

基本能力:

1.能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2.能将教学与实际交际相联系,并能说明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3.能通过对比的方法对实际交际中的会话原则进行分析,从而理解会话的真正含义。
4.能结合教学内容,加深学习者对言语行为的理解,并提高学生正确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5.能根据任教国的文化准则来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1:15:12 | 只看该作者
教师认证

     本会于2007年研发了《国际汉语教育评价体系》,为各国汉语教学单位提供汉语教学总体设计方案、学习者语言水平测量系统、教师评价体系、教学评估方案、教材选择系统等服务。

     本会为公众提供“国际汉语教学执业能力”测试,考试通过者获得由本会颁发的“国际汉语教师执业能力证书”。该证书分为三个等级:

    《国际汉语教师执业能力证书(基础)》,该证书表明教师具备良好的汉语知识和基本的汉语教学能力,能为汉语课堂演示汉语发音和规范用法,能胜任汉语教学课堂的助教职位。该证书申请者主要是为非母语者。

    《国际汉语教师执业能力证书》,该证书表明教师具备全面的汉语语言文化知识和第二语言习得知识,具备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良好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能胜任国内外汉语教学岗位的需求。

    《国际汉语教师执业能力证书(高等)》,已经取得《国际汉语教师执业能力证书》且有两年以上对外汉语教学经验者,可以申请高等证书。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1:12:55 | 只看该作者
赵金铭:让我们的母语走向世界 2007-3-1  
    我们的母语是汉语。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以至成长壮大,会说话,善表达,是人生应具有的基本技能。步入社会之后,说话行文,多有文采。说话,追求口吻生花;行文,则字字珠玑。汉语,我们的母语,我们天天用它,须臾不离。人人所有,人人所能,自然而平常,没有人觉得神秘与神奇。然而,当我们把自己熟悉的母语教给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时,却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有待我们研究解决。在外国人学习过程中,仔细观察学习者的语言表达,有些语言形式居然是我们未说过也不可能说出的,有些语言表达竟然“匪夷所思”。原来这正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中介语现象,是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偏误,而这正是面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有待我们用科学方法去纠正的问题。
    书写我们的母语的文字是汉字。汉字,我们随手写来,龙飞凤舞,十分得意。像我们这一代从“人、手、足、刀、尺”认起,先识字,后背诵“夕阳西下,炊烟四起,三五童子,放学归来。”识了一些字之后,开始描红,大楷小楷,以至铅笔、钢笔、圆珠笔,汉字始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然而,汉字对于来自非汉字文化圈或其所用文字为拼音文字的外国留学生,则是学习汉语特别是书面语的十分困难的问题。
    据王晓钧(《美国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1期)披露,美国国防语言学院的统计,美国学生学会(指达到中等水平)西班牙文、法文、意大利文,所需时间为875个小时,而学会中文则需2205个小时。诚然,上述三种西文均属罗曼语系,而对欧美人来说,汉语才是真正的外语。学习汉语时,最复杂、最困难的是汉字。有人作过统计,一个操印欧语系的外国学生如果学习2905个汉字和8822个词汇单位,大约需要3000个学时。之所以要费这么长时间,主要是因为汉字难识、难写、难用之故。而掌握同样的词汇量,学习一种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一般750个学时就够了。(马庆株《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若干建议》,《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3期)
    如此看来,鉴于母语所用文字的区别,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遇到完全不同的问题。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固应如此。但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界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无论语言文化背景如何,一律统一编班,使用同一种教材,采用相同的教学法。可以想见,由此而引发的教学上的不能因材施教,以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学习者语言技能的分化。因此,起码应有针对西方学习者和东北亚(日、韩)学习者的不同的教材,并设计有不同的语言教学法;又由于文化渊源与民族心理的差异,还应有针对华侨、华人、华裔及其子弟的专门教材,与各自特定的教学方法,以与非华人的学习相区别,此外,还应有大量的针对我国各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而编写的、供少数民族学习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材。
    时至今日,对外汉语教学的名目不是专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它不仅指在中国境内进行的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它已涵盖海内外所有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的教学。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对对外汉语教学作如下诠释:
  在中国本土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给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这种汉语习惯上叫“对外汉语”,其英译为“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在境外把汉语作为外语教给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这种汉语叫“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即“汉语作为外语”。前者简称为“CSL”,后者简称为“CFL”。为方便起见,我们把二者统称为“对外汉语”,其本质含义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一样,“对外汉语”也是一个专名,是应用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对外汉语”作为学科,又有“对外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学习”之说。正如物理作为学科,有物理研究、物理教学和物理学习之分一样。我们这样比附,无非是为了说明问题。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学科,首先应从本体上把握,研究它不同于其他学问的本质特点及其成为系统的、带有规律性的部分,这就是“对外汉语研究”。作为一门学问,既应可教,又应能学,于是,很自然,可以从教学的层面去观照,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也可以从学习的层面去观照,这就是“对外汉语学习”。这三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我们名之曰本体加双翼。无论是“研究”,还是“教学”或“学习”,都要立足于现代科技手段。讲究现代教育技术,这是不需赘述的。
  我们曾经为对外汉语学科研究搭建了基本框架,建立了四个研究层次。首先是面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其次是学习者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的研究,再次是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最后是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工具论。
  如果我们把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四个层次通俗演绎的话,则可比喻为一辆二轮车。车身固然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汉语本体研究,一轮为学习研究,一轮为教学研究,车之动力则为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自然,比喻是蹩脚的,姑妄言之。
  基于上述认识,对外汉语教学应深深地植根于汉语本体,提升教学研究,拓展学习研究,依托现代科技手段。
  对外汉语教学,风雨五十年。从初始时期一些人所认为的“小儿科”,发展成为今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门下的一个分支学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一样,已成显学,为世人所瞩目。我们自己应敬畏我们的母语,珍爱我们的母语,推广汉语教学,提升汉语研究,让我们的母语走向世界。 原载《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1:12:30 | 只看该作者
崔希亮: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回顾与展望  2007-7-22  
  一、汉语水平考试简介

   1.HSK的性质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由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设计开发。

  首先,HSK不同于用来测试母语为汉语的人的语文水平的考试,像我们大家熟悉的我国的中小学语文考试、大学语文考试以及国家语委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这些考试都是测试母语为汉语的人的。HSK则是一种第二语言考试,参加这个考试的考生应该是把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比如母语为英语的美国人)或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比如母语为维吾尔语的中国少数民族)。有人把HSK说成是“中国托福”,因为美国的托福(TOEFL)考试是一种把英语作为外语的考试,它是不能用来测试母语为英语的美国人的英语水平的,同样,如果?SK来考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也是无效的。

  第二,HSK不同于一般的旨在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某门课程内容的成绩考试,而是一种目的在于测量考生的一般语言能力的水平考试。HSK不以任何特定的教材或特定的教学大纲的内容为依据,HSK的命题人员不会考虑考生究竟是在哪儿学的汉语、用了什么样的教材、学了哪些内容、怎么学的、学了多长时间,他们也没法去考虑这些。HSK的目的是考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现有汉语水平即汉语的熟巧程度。

  第三,HSK不同于一般教师自编的考试,HSK是一种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具有统一的标准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标准化的考试。

  2.HSK的发估

  1984年,原北京语言学院成立了“汉语水平考试设计小组”,开始研制汉语水平考试。此项研究历时五年多,于1990年2月20日通过了国家教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这就是后来改称为HSK(初中等)的考试。由于考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为了使HSK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初、中等考试研制工作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1989年10月,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又开始了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研制。1993年7月28日,HSK(高等)通过了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审定。为了使更多的汉语学习者有机会测试自己的水平,1995年9月又开始了基础汉语水平考试的研究。1997年11月24日,HSK(基础)通过了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至此,HSK构成了一个水平由低到高的较为完整的系统。

  1986年12月,HSK列入国家教委1986年度文科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开始得到教育部研究基金的资助。1992年9月2日,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李铁映主任签署的第21号令,汉语水平考试正式升级为国家级考试,正式定名为“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1995年12月2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教外来[1995]668号文,颁布了《关于外国留学生凭〈汉语水平证书〉注册入学的规定》。1997年8月27日,为了对汉语水平考试进行统一领导,国家教委成立了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

  目前HSK考试已达到较高的科学化水平,实现了命题、施测、阅卷评分和分数解释的标准化。实现了预测统计分析、试题等值、考试报名、评分和成绩报告等的计算机化。1997年完成了HSK等值研究。从1998年9月开始了HSK题库计算机自动生成试卷系统课题的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HSK题库和试卷计算机自动生成系统。在此基础上,北语汉考中心将逐步推出计算机化自适应性HSK考试,这种考试将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个性化,从而可以实现更高的可靠性(信度)和更高的有效性(效度)。

  目前正式推广的考试有汉语水平考试的基础、初中等和高等三种。中国少数民族汉语等级考试(MHK)也已经在部分地区启动。

  汉考中心正式出版的书籍包括大纲类8部,论文集6部。它们包括《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1988),《汉语水平考试研究》(1989),《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初、中等)》(1989),《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1992),《汉语水平考试大纲(高等)》(1995),《首届汉语考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1995),《汉语水平考试研究论文选》(1995),《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1996),《汉语水平测试研究》(1997),《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基础)》(1998),《汉语8000词词典》(2000),《汉语水平考试研究文集》(2000),《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大纲》(2002),《考试研究文集》(2002)等。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已经形成了一支考试研究和考务管理的队伍。1997年出版了刘镰力主编的《汉语水平测试研究》,2002年出版了张凯的专著《标准参照测验理论研究》和《语言测验理论与实践》。汉考中心的同仁们在语言测试理论、考试设计、题目预测、题目分析、题库建设、主观试题和客观试题的评分原则和手段、语言测试语料库建设、题目公平性研究、分数和等值、测验信度和效度、新试题开发、语言测试的后效和决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992年2月,“汉语水平考试”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4年12月《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从1990年HSK开始正式在国内推广,1991年开始正式在海外推广,目前已在国内的27个城市设立了46个考点,在亚、欧、美洲和大洋州的2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67个考点。截止到2003年12月底,已有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5万多人次参加了HSK考试。

  二、汉语水平考试历史回顾

  80年代初期,美国的托福考试开始进入中国的教育市场,对国内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之前,中国的外语教学比较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语言技能的训练相对薄弱,结果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比较差。而托福考试主要考察的就是学生的听、读等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托福考试加速了中国原有的单一的语言教学模式的变革。受托福考试的影响,我们有了EPT(英语能力测验),这是我们自己开发的把英语作为外语的考试,考试形式脱胎于托福考试。

  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起步于50年代初,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但是在很多领域还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到了80年代初期,我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化的汉语考试。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必须开发研制汉语的标准化考试。

  1984年,在吕必松院长的主持下,北京语言学院成立了由刘珣、黄政澄、方立、郭树军、孙金林等人组成的研制小组。由于缺少资金、缺乏理论准备、缺乏研究经验,所以刚起步的时候步履艰难。

  首先确定了施测对象。汉语水平考试的测试对象主要是在中国接受过一年或者二年正规语言技能训练的学生,测试的方面包括听、读、写各方面的技能。由于技术原因,当时的设计中不包括说的能力(现在在高等HSK中已经有了说的考试)。

  1985年出炉了第一套实验题目。为了考察学生写的能力,研究者们想了很多办法。为了使“写”能够与其他语言能力分开,设计者采取了听写的方法,具体做法是一个句子念三遍,然后要求考生把它写出来。这么做有个假设的前提就是考生必须能听得懂。后来发现这样考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写的能力与考生听的能力分不开。这样考试的效度就会受到影响。1986年刘英林和郭树军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攻关。他们设计出一个客观的方法来,就是看学生能不能识别出写错的字。题型是选择题,列出四个双音节的词,其中只有一个汉字是写错的,看考生能否挑出来,由此来推断考生写的能力。这个方法比较可靠,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但是这样毕竟还不是直接测试学生写的能力,所以这个办法试验了一次也就放弃了。后来他们想出来的办法就是现在应用的综合填空的办法,以填空题的形式考,一个句子中预留的空格处只可能填写某一个汉字,而不可能填写其他的汉字。

  1985年开始试考。考试后我们计算出的难度和我们考前预想的难度达到了基本一致,这是比较理想的结果。因为我们针对的是对外汉语教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从水平考试的角度来讲,我们希望的难易度指数(facility)是0.5左右,这是一个中等的难度,等于平均答对率是50%。因为水平考试与成绩考试的不同就在于它要区分学生的水平,成绩考试可以大家都得高分,但是一个水平考试如果不能起到区分学生水平的作用,那这个考试就失败了。所以要想区分学生的水平,从理论上讲,难度在0.5左右即中等水平比较合适,这样考试的区分性会比较好,从个别的题来讲是这样,从整体卷面来讲也是这样的。最好把难易度指数控制在0.5左右,结果第一次实验的结果难易度指数就是0.56。但是当时题目的区分性不是很理想。

  1986年确定了试卷的基本题型,考试的大体格局、难易度也都确定下来了。1986到1988年主要是实验阶段,做了一些题目上的修改,大的调整比较少了。最后的定型是在1988年。

  1988年开始了计算机自动阅卷、评分系统的研制。这个计算机系统当时是在Dos 下开发的,现在我们已经升级到了Windows 下,但计算方法等基本的东西主要还是沿用了最初的设计。

  1990年在技术上解决了“垂直等值”问题。所谓“等值”就是要使不同次考试的考生考出的水平能够具有可比性(张凯2002)。这就要在不同的试卷之间建立对应关系。我们的考试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发等级证书,那么就存在一个问题:我们发给考生的证书,现在发的A级和过去发的A级是不是体现一样的水平?这就要求具有同样水平的考生得到的分数是等价的。如何实现这种等价呢?在不同次的考试中,试卷难度的变化和考生水平的变化是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的,所以必须找到这一次考试所用的试卷与标准试卷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者采用的是所谓“共同题”即错测验(anchor test)的办法,就是在每一份试卷中都设置共同的题目,这些共同题目就能够测出不同批次的学生水平差距怎么样,根据这个差距我们就能判断题目是变难了还是容易了,也能判断两拨学生水平是不是一样,差距到底有多大。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其中的数学方法是很复杂的。

  等值问题是我们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桂诗春先生是国内第一个研究等值问题并在语言测验中运用等值技术的专家。当时郭树军去找桂先生请教,得到了桂先生热心指点。我们的方案也得到了桂先生的肯定。这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等值办法。这个办法经过谢小庆博士不断完善,一直沿用至今。

  在等值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如何提高题目质量的问题了。我们在命题、题目分析、内容效度方面作了很多改进。有了等值之后,要把原始分数转换成HSK分数。因为原始分数所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第一,原始分数不能反映考生在团体中的位置。HSK考试作为水平考试,很重要的一点是考生的分数要准确反映出考生的水平,这个水平是相对的。第二,原始分数不能直接对几个单项考试进行比较。因为各单项考试的分数比重不同,所以不能只根据分数的高低就说考生哪方面的水平比较高。原始分数究竟是怎么转换成HSK分数的呢?简单地说,就是把考生放在一个虚拟的团体里面来找到考生的相对位置分数。为什么说是一个虚拟团体呢,因为HSK考试每次的考生人数不是很多,所以每次考试中考生水平的变化都会影响到这一次考试的结果,那么为了准确地区分考生的水平,我们就把每个考生的分数和我们所设定的标准参照组或者标准参照样本进行比较,这个标准参照组是始终不变的,反映出来的考生的相对水平也是稳定的。把原始分数转换成HSK分数,首先就是把各个单项的原始分数与标准参照样本相比较,计算出一个能够表示相对位置的Z分数。有了Z分数,单项和单项之间具有了可比性,一个考生和其他考生也具有了可比性。在Z分数中,最高我们取3分,最低取-3分,平均分是0分,也就是说,一个考生如果Z分数为0,他在标准样本里就处于居中的水平。以HSK(初中等)为例,为了给考生一个更容易观察的分数,我们再把Z分数通过线性转换转换成为平均数为50,标准差为15的HSK分数,这就是考生所看到的自己的单项HSK分数;相应地,对于原始总分,我们则要把Z分数转换成以200为平均分数,以60为标准差的HSK分数。HSK总分并非单项分数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了加权计算的。为什么要加权呢,因为就一个考生的整体能力来讲,听、说、读、写各方面技能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如果不加权就反映不出来考试设计者的这个思想。为什么听力理解有50个题目而语法结构只有30个题目呢?说明试卷设计者认为听力理解比语法结构重要,我们必须通过给分数加权的办法反映出设计者的这种想法,所以我们在计算考生总分的时候,给了各单项分数不同的权重,这样计算出的HSK总分当然不等于各单项HSK分数简单相加之和。HSK[初中等]各单项分配的权重为:听力:语法:阅读:综合=1:0.6:1:0.8;而HSK[基础]和HSK[高等]各单项的权重均为1。

  HSK考试一共包括三种考试:HSK(基础)、HSK(初中等)和HSK(高等)。它们在等级上是相互衔接的,分数等级共分为十一级。

  设定这样的一个等级系统主要是参考了北京大学和北京语言学院的实验情况。理工农医类学生达到三级可以入系,文科学生达到六级可以入系。我们试验的基础样本是:接受过一年汉语预备教育的留学生应该达到三级,接受过两年汉语预备教育的留学生应该达到六级。这么分级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级划得多,级和级之间的差别就很小,容易产生误差。我们的考试精度达不到那个水平。

  1990年2月份,由教育部牵头组织了鉴定会,对HSK进行全面的鉴定,有汉语言文字学专家、对外汉语教学专家、语言测试专家、心理测量学专家、计算机技术专家组成的鉴定小组,包括北京大学陆俭明,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桂诗春,北京语言学院吕必松、王还,心里测量学专家张厚粲以及计算机等等方面的专家和领导。在鉴定会上,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个考试从信度、效度等方面看都很好,是个非常科学的考试,并建议我们向海外推广。于是从1991年开始,我们开始在海外选点,首选的三个点是新加坡、日本和澳大利亚。1991年的6月15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了HSK在海外的首次考试。

  1992年,在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倡议下,我们组织了“首届汉语考试国际学术讨论会”,李铁映会后还接见了我们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的全体同志。接着他签署了国家教委第21号令—《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办法》,要在外国人当中实施汉语水平考试。

  HSK考试之所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考生参加,影响日益扩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考生对于获取汉语水平证书的需求在不断增长,然而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HSK是一个让人信服的考试,是一个科学化程度很高的考试,它的可靠性(信度)和有效性(效度)都得到了证实。

  对于任何一个考试我们评价它的优劣至少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信度,一个是效度。

  信度是指一个考试的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如何,如果对同一群考生实施同一个考试,在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多次考试的结果是稳定的、一致的,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考试是可靠的,或者说它的信度比较高。信度可以用信度系数表示,一般认为标准化考试的信度系数应该在0.90以上,托福考试在0.95以上,而HSK考试一般是在0.98左右。HSK之所以有这么高的信度,一方面是由于它有足够多的题目(例如HSK初、中等有170个题目),这大大降低了考生答题的偶然性;更重要的原因是HSK每一个题目都经过预测,正式试卷的题目是经过对预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后筛选出来的,选题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其是否能够区分考生的水平,叫做区分度。HSK预测筛选题目的标准是每个题目的点双列相关系数达到0.25以上,近年来多数题目都能达到0.30以上。可以说汉语水平考试的每一个题目都是具有相当的区分度的,这就保证了整个考试的内部一致性,从而保证了它的信度。

  比信度更为重要的是考试的效度,效度是指一个考试是不是测到了它想要测的东西,是否达到了测量的目的。如果一个叫做“汉语水平考试”的考试考的不是学生的汉语水平而是别的能力(比如记忆能力、计算能力等),那么这个考试就是无效的或者说是效度不高的。效度的证据不像信度的证据那么容易获得,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HSK经过多年的考试,积累了不少的效度的证据,HSK的用户认为HSK的确能把考生的汉语水平高低区分开来,HSK的确考出了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我们也对HSK的效度做了一些实证性的研究,比如把考生的HSK分数与教师对他们的主观评价做相关分析,证明这类相关是比较高的,说明HSK是有效的。

  HSK是一种标准化的考试,HSK的标准化程度是非常高的。所谓标准化是对考试的全过程都实施标准化,包括试题编制的标准化、考试实施的标准化、阅卷评分的标准化以及分数转换与解释的标准化。HSK在这个环节上都做了严格的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小考试的误差。比如在试题编制标准化方面,我们坚持了语言材料真实性(不加修改)和预测选题的做法;在施测标准化方面我们用统一的录音指令代替主考人的宣讲,使考试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

  HSK是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心理测量学和教育测量学以及语言测试理论指导下,结合汉语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水平考试,其科学化程度是很高的,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三、汉语水平考试的局限性

  HSK考试作为第二语言的水平考试,它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推广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作为一项考试,HSK能够给教学提供一些反馈信息。但是HSK毕竟只是一个考试,它是一个可靠的、有效的测量工具,但它不是一个提高教学水平的手段或工具。考试的任务仅仅是准确地测量考生的水平而不是提高学生的水平,要想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得从教学的理论、原则、方法上多下功夫。HSK是水平考试,它有自己的要求,教学也有自己的要求,教学没有必要围绕着HSK转。

  HSK虽然是一个科学化程度很高的考试,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试卷的结构和题型方面的一些问题,北语汉语水平考试中心正在考虑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比较大的调整,甚至是全面的“改版”。当然“改版”以后的HSK考试一定会更可靠、更有效、更能准确地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更能适合广大用户的需要。

  HSK的另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和世界上其他几个大规模的考试相比,它还是一个小规模的考试。作为小规模的考试,分散预测的难度很大,预测成本也非常高。作为小规模的考试,它的题库还不够大,有一些题目还不够完美。

  HSK 的几个考试在彼此衔接上还有“不顺”的地方,应该加以改进。

  HSK目前的等级划分过细,实际上很难把误差控制在一个更精确的水平之内。测量的精度要求过高会给我们的报告分数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只提供用户一个导出分数而不提供等级证书,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为导出分数是可比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导出分数作出自己的解释。

  HSK[基础]、HSK[初中等]都没有口语测试,无法对考生的口与能力作出评估。HSK [高等]尽管已经有了口语和作文的内容,但是口语和作文的评分还无法实现自动化,主观题目的评分问题是我们正在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汉语水平考试的展望

  汉语水平考试发展到今天,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北语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受教育部民族司的委托,正在开发“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MHK)”(简称“民族汉考”)。这个考试已经基本研制完成,并即将开始在中国的新疆、内蒙古、吉林等省区正式施测。这个考试的目标是取代少数民族考生全国统一高考的汉语试卷,为少数民族考生进入普通高校就读提供汉语水平证明。

  第二,北语汉语水平考试中心正在研究 “汉语水平计算机辅助自适应考试”。计算机辅助自适应考试(Computer assisted self-adaptive test),是建立在“项目反应理论(IRT)”基础之上的。这种自适应考试可以通过少量的题目在很短的时间里确定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当计算机能够判定出考生的水平时,考试就结束了。我们的HSK(初、中等)是纸笔测验,有170题,但是真正适应某一个人的题目可能只是其中很少的一些。自适应性考试就是所谓“裁缝式的考试(Tailor Test)”,它能够量体裁衣地找出适合某考生水平的题目。自适应考试是要建立在一个数学模型上的,这是其技术难点。

  第三,关于改革“汉语水平考试体系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汉语水平考试的发展,有些问题也慢慢显现出来。“体系不顺”就是其中之一。第一,初中等考试这两个水平级的考试采用同一张试卷;第二, HSK[基础]与HSK[初中等]有交叉,HSK[初中等]与HSK[高等]也有交叉。这种“不顺”是有历史原因的:HSK[初中等]是1984年开始研制的,但当时我们并没有把它叫做HSK[初中等],我们只是叫做“汉语水平考试”。直到1989年开始研制高等汉语水平考试时,才把原来的考试叫做“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最后,为了满足水平更有限的考生的需要,我们研制了基础考试,叫做HSK[基础]。现有的三个等级的考试不是一次设计出来的,而是根据需要逐步添加进来的,因此,它们在难度和等级的衔接上就出现了一些问题。1984年开始研制汉语水平考试的时候针对的是两个水平级的目标团体,即接受过一年汉语预备教育的来华留学生和接受过两年汉语预备教育的来华留学生。对HSK现行体系结构的改进的几种可能的方案:

  1、把HSK[初中等]改称作中等,整个HSK分为基础(或叫初等)、中等、高等三等三份试卷。

  2、把现行HSK初中等中的5、6、7、8级改为中等,把其他级与基础合并

  为基础(或叫初等),整个HSK考试分为基础(或初等)、中等、高等三等三份试卷。

  3、把HSK[初中等]拆分成初等和中等两等,即把一份试卷变为两份试卷,整个HSK考试分为基础、初等、中等、高等四等四份试卷。

  不管我们做出哪种选择,我们必须对现行HSK体系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实质认识清楚。我们不能仅仅把这个问题理解为关系不顺,这样理解太表面化,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基础、初中等、高等这样一些名称是否合适。我们需要思考更本质的问题:

  1、初中等没有分开因而存在内容覆盖面太广、难度跨度过大以及分数双峰分布两大问题。这属于考试科学性的问题。

  2、基础与初中等到底应该不应该交叉,这种交叉有哪些利弊?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基础和初中等划分的更清楚一些?

  3、初中等与高等事实上也有交叉或衔接方面的问题。为什么拿不到中等B级的考生却可以获得高等B级?由于高等考试涵盖了三、四两个年级,其考生对象是否也像初中等一样有一个“断层”?

  上面三个问题,归根结底是考试的目标团体的问题。HSK初中等虽然针对的是两个目标团体,但我们对这个目标团体的定义和控制是良好的,其分数是可信的、可比的。HSK基础和高等分别跟初中等有交叉现象,说明这两个考试所针对的目标总体和初中等的目标总体有交叉。理想的情况应该是每个考试的目标团体尽量不互相交叉。

  第四、开发HSK系列考试。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已经着手开发HSK[少儿]、HSK[文秘]、HSK[旅游]、HSK[商务]几种专业考试。

  第五、随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考试需求的扩大,一是要开发新的考试项目,一是要改进原有的考试体系。比如说我们目前还缺乏直接测试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试,水平测试部分地代替了这一类考试。HSK[高等]加进了口语考试和作文考试的内容,但是基本上还没有脱出汉语水平测试的框架。我们要跟踪世界上语言测试的最新理论,开发出适应不同用户需要的、不同类型的考试项目。

  第六、我们正在对现有的几个考试大纲进行修订,并着手研制“汉语水平考试语音等级大纲”,这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由于有了更大规模的语料库,新的大纲将更加科学、合理。

  第七、我们正在开发“汉语水平考试动态语料库”,这个语料库包括作文语料库和口语语料库两个子项目。它的完成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汉语水平考试研究提供一个基础平台。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1:11:21 | 只看该作者
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展望 2008-8-2  



一、对外汉语教学在21世纪的地位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世界逐步进入信息时代,进入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时代,整个语言科学在21世纪的地位越来越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一般称为“对外汉语教学”),也迎来了大好的春天。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看出:

  第一,1999年除夕,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迎接2000年的新年献辞指出,21世纪的年轻人起码要掌握三种语言(包括母语在内),这样才能适应21世纪时代的需要。安南先生的看法是带有前瞻性的,这预示了第二语言教学在21世纪的重要地位。

  第二,早在1989年5月,在当时国家教委的一项通知中,就指出“发展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是一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1999年12月,我国教育部召开了全国第二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在那次会议上,钱其琛副总理接见了全体与会者,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他们在讲话和报告中重申,“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的、民族的事业”。这就充分肯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的重要地位。

  第三,现实情况表明,在全球,汉语热正不断升温,汉语正逐步成为一种强势语言。据报纸报道,现在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已将汉语列入高考外语考试任选科目之中。在美国,12种外语中汉语的选修人数是增加得最快的一个语种,已成为第三大通用外国语;现在已有800多所大学设有中文系、所,许多中学也都开设了中文课,有些州(如犹他州)还通过法律规定汉语作为中学必修课。在英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中文课程,而且政府在2000年就作出决定,每年拨款100万英镑,专用于促进本国人学习中文的教学事业。日本,一直是汉语教学最热的一个国家,几乎每个大学都有汉语学科,汉语也已成为中学生高考的可选外语之一;有的学校,汉语已成为外语选课中的第一外语。而韩国,在跟我国建交以后,学习汉语的人数猛增,在300多所大学中,至今已有三分之二的大学开设了中文课,学习中文的语言学院更是遍布各大城市;在中国大陆的韩国留学生,数量上已超过日本,越居首位。而在非洲,汉语热也正在兴起,埃及、突尼斯、毛里塔尼亚等国已设有四年制中文专业,有的还已经开始招收中文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

  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广大的大国,由于中国近20年来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又由于中国有无比巨大的广阔市场,所以任何类型的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和平与发展,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都不能不跟中国打交道,而要跟中国打交道,不能不要求获希望他们的国人努力学习汉语。而我们国家,为了进一步走向世界,为了寻求世界持久和平与持续发展,为了我国自身的利益,所以在要求国人努力学习、掌握好外语的同时,也需要大力将汉语,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以促进中外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希望通过汉语教学进一步建造起一座宽阔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人民交往的桥梁。不难预见,今后世界汉语教学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

  怎么评价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两句话:

  第一句话:高速度发展,备受重视,成绩很大。

  1.国内、国际汉语教学飞速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之后,从1950年7月清华大学设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算起,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大陆已有52年的历史了。52年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除了北京语言大学(前身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语言学院)已建设成为中国唯一的一所专门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的国际型大学之外,全国已有近400所大学开展长期的和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甚至某些中等学校也都积极开展了短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在华外国留学生逐年上升,除北京语言大学外,像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每年在校留学生都在千人以上。根据去年的统计,在华留学生已达6万余人。而国际上,上面说了,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汉语热持续升温,根据去年的不完全统计,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达2500万之多,加上业余学习者,总计约有3000多万人。

  2.健全机构、采取措施
为确保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我国于1987年由8个政府部门(现扩展为11个政府部门)联合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严格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管理制度;各高校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行政级别(有的从教学小组提升为教学中心,多数从教学中心提升为系或学院);加强了对从教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开始进行统一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从教人员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持有率也逐年上升,至去年年底为止,一般都在50 % 以上,有的达80 % 以上。这都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3.建立汉语水平考试
建立了被定为国家级标准化考试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和相应的HSK汉字、词汇、语法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

  4.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与学科建设
加强了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已逐渐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队伍。近20多年来,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逐步形成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新思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应走以汉语教学为基础的、开放性的兼容整合之路(王路江2003)。à这就大大推进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革新与改进,因而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扑年又较大的提高。而这也同时对于汉语本体研究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外汉语教学已成为汉语本体研究的试金石。

  5.加强教材建设
加强了对外汉语教材建设,由于采取“一纲多本”的政策,增强了各地各校编写对外汉语教学教材的积极性,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了从低级到高级,适应各方面需要的对外汉语教学系列教材体系。

  6.设立对外汉语教学基金
设立了面向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学基金——“汉语桥基金”,加强了与国外汉语教学界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对国内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

  7.国家大力扶持和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设立了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学科,建立了国家级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并正逐步在一些基础和条件都比较好、学校领导也比较重视的高校建设一批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以便在教学、科研、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和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起示范、辐射的作用。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高速发展,备受重视,成绩很大。

  第二句话:问题也不少。

首先是认识问题。有些学校的领导重视对外汉语教学,至今还是出于经济的考虑,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际的支持力度不大。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队伍水平不一,个别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应,不顾自己的实力,一再扩大招生,于是师资不够,就叫研究生,甚至一般行政人员来上汉语课,殊不知对外汉语教学“要有一定的素养和训练才能胜任这个工作”(朱德熙)。
多数学校,负责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的领导和从事读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学科意识不强,不注重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建设;不注意整合各不同学科的力量来为建设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服务。不少来自文学、历史、外语、哲学等学科的教师,他们虽然身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岗位上,但仍只是搞原先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怎么将自己原先所学的学科知识跟对外汉语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目前有些学校所编教材随意性还比较大,缺乏科学性,而又没有统一规范来加以检查。
  总的来说,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毕竟不长,经验也不足,特别是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理论研究”还来不及深入地考虑,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意识还有待加强,学科理论研究的方向尚需进一步明确。这些问题也还未引起有关部门、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以上问题不能忽视。要使对外汉语教学符合国家的要求,适应21世纪时代的需要;要使对外汉语教学沿着健康的道路进一步发展,必须正视并努力克服、解决上述问题。

三.应有的认识和指导思想

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所要抓的的根本问题是,怎么要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要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首先从领导到一般教员要增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意识,而且从宏观上说,必须走前面已经指出的“以汉语教学为基础的、开放性的兼容整合之路”。
要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有一整套高质量的汉语教材,要有一套高效率的教学方法。这一切都有赖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性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性研究的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掌握好汉语。
四.迫切需要进行的基础性研究

  基于上面所说的认识与指导思想,我们认为,当前迫切需要组织力量研究以下一些问题:

各年级学生应该掌握多少汉字?哪些汉字?各个汉字在教材中出现时,孰先孰后?复现率为几?递增率为几?
一年级学生应该掌握多少词语?哪些词语?各个词语在教材中出现时,孰先孰后?复现率为几?递增率为几?(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各重要虚词的复现率、递增率将有所不同)
各年级学生应该掌握多少语法要点?哪些语法要点?各个语法要点在教材中出现时,孰先孰后?复现率为几?递增率为几?
怎么根据不同母语语区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汉语教学用的字表、词表、语法要点表?
怎么根据所研究、制定的统一规范的字表、词表、语法要点表,来编写专供对外汉语教学用的各级教材(包括编写课文),并力求科学化?
怎么根据所研究、制定的字表、词表、语法要点表,来编写专供对外汉语教学用的字典、词典以及其它工具书?专供对外汉语教学用的辞书怎么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来进行编写?
怎么不断探求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汉字教学、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特别是怎么根据不同语区学习者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的汉字、语音、词汇、语法教学?
海外华侨、华裔的子女是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既不同于中国国内的孩子,也不同于当地的非汉族孩子。他们对汉语,有的不会听、不会说、不会看;有的会听一点儿,会说一点儿,但不会看;有的之会听一点儿;情况各异。怎么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来编写教材、来进行汉语教学?
怎样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开发,特别是网上教学的研究与开发?
  上述诸方面的研究及其可望得到的研究成果,将会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五.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要做有心人,要从事具体的研究

  上面说到,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编写高质量的汉语教材,探索高效率的教学方法,这都有赖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研究。这里特别需要指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都要有很强的责任感,都要有很强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意识,积极从事适应对外汉语教学需要的具体的研究,在这方面一定要做有心人,要努力使自己具备一种良好的研究素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宜大讲理论,譬如进行语法教学,不宜一上来就一条一条地大讲语法规则,而要善于点拨。语法教学是如此,语音、词汇等方面的教学也是如此。这对一个汉语老师来说,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这不仅要求汉语老师要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语音、用词、语法等方面的毛病,给以改正,而且要求汉语老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出现某种毛病的原因,要善于找到解决学生某个语音、用词或语法上的错误的突破口,要善于针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毛病运用已有的汉语知识来作出明确而又通俗的说明。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汉语老师要有比较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而且要求汉语老师自己要有研究、分析汉语语音、用词或语法的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忌讳的一句话是“这是汉语的习惯”。有的老师,当学生问到一些语法问题或用词时,特别是当问到“为什么要那么说,不这么说”的时候,常常就用“这是汉语的习惯”,把学生的问题顶回去了。他以为就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其实学生是最不愿意、最害怕听到这样的回答的。这种回答会影响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会让一些学生产生“汉语大概没有语法”、“没有规律”的错误想法。我们觉得,作为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面对外国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应该采取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当时就能作出回答,并能给学生讲出些道理,当然最好;如果一时回答不出来,那就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还要考虑考虑”,或者说“这个问题我还要跟其他老师一起研究研究”。因为有时候学生提的一些问题也确实不是一下子就能回答得出来,就能说清楚的。

  上面说,我们作为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应该有比较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不过说句实在话,现有的汉语教科书、现代汉语方面的专著或工具书远远不能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少是很难从现有的专著或工具书中去找到满意的答案的。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例,应该说研究成果是最多的,即使如此,现有的种种讲现代汉语语法的书,也不能满足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需要。这也不能怪写书编书的人,因为我们的研究还不够。特别是以往的研究,以往的语法、词汇等论著和工具书,很少考虑外国人、外族人学习汉语时可能遇到、出现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好汉语教学中的学生提出或存在的问题,除了参考现有的参考文献以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自己要注意并善于从学生屡屡重犯的语病中,从学生的提问中去深入思考,去进行必要的研究,从中悟出些道道来,得出些规律来,并把这些规律恰到好处地教给学生,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而在研究、思索、考虑的过程中,要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行不行?”等这样的问题,而不要获得一个想法就轻易地下结论。在研究中,在思考中,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本事——快速思索实例的本事;学会一种方法——善于进行比较的方法;具有一种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有了这三件法宝,就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1:10:55 | 只看该作者
陆俭明: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 2008-11-6  
    做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是不容易的,做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更不容易。
  作为一个老师,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老一辈的语言学家,如朱德熙先生、王力先生,对学生都是非常负责的,兢兢业业。朱德熙先生当年上语法课,没有一个人缺席。我毕业以后,我也开始上语法课。上课之前,我去请教朱先生,我说:“朱先生,听您的课简直就是艺术享受啊。现在我也要上这个课了,您给我讲讲有什么诀窍?”朱先生听了我的话,呵呵一笑,说:“哪有什么诀窍?”不过,朱先生又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说:“不过要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你的教学。” 这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这体现了我们老一辈学者对学生的责任心。后来我回想朱先生上课。实际上,他上课以前都要思考。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从哪个地方切题,提出什么问题,他都是从学生这个角度来考虑,而不是从研究者的角度。包括举什么样的例子,包括板书,板书怎么布局,怎么写更有利于学生视角接受,都是经过考虑的,这些对我的印象特别深。

  对外国学生也是一样,也是要有责任感,要把他们教好。因为有责任感,才会采取老实的态度。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当场回答,一定要采取老实的态度。如果不能当场解答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查查资料后再告诉他。学生不仅不会瞧不起你,反而会觉得老师很认真,很负责。不能不知道这个问题,就乱说一通。老师一定要有负责、老实的态度。

  除了有老实的态度,还要具备其他的一些知识和能力。首先要有一个知识结构,我们教授留学生汉语,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让留学生掌握汉语。武术、书法什么的都是为了帮助他了解中国,通过帮助了解中国有助于帮助他学习汉语,这些不是最主要的目的。用你们王路江书记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汉语言文字学的教学是基础的,以这个为基础,来整合其他的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以汉语言文字为基础,同时涉及到多个学科,比如说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应用语言学、文化、艺术等等。但是汉语言文字是最为基础的,只有掌握了汉语,他们才能去了解中国,研究中国。那么作为一个对外汉语老师,首先要具有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掌握得比较好。我们掌握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知识就是为了回答学生提出的“为什么”,那么怎么回答?首先要了解,了解之后还要想办法把这个东西变成自己的知识,怎么变成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了解的同时还要思考。思考了以后再来考虑如何回答学生的为什么,还要转化,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给学生。我们强调汉语教学要学理论,但不是研究理论、提出理论,不过如果你能提出新的理论当然好。但是从目的来看,首先是很好地解决学生提出的“为什么”。

  从理论到教学要完成三个转化:一个是书本上的知识、论文如何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第二个转化就是头脑中的知识如何转化为教学的内容;第三个转化,教学内容如何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不同的人讲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讲课是否讲得好,就看转化得怎么样。

  第二个知识就是,为了让学生学好汉语,老师还应当适当地掌握一定的语言理论,来解决学生不断提出的“为什么”。第三方面就是要有比较广博的有关中国的知识,如文化、文学、艺术、经济等等。因为外国留学生眼里的对外汉语老师如同小学生眼里的老师,留学生有什么关于中国的问题,都会问老师。作为一个对外汉语老师,要关注当前热门的话题,老师不一定都记得,但是要知道在哪里可以查。

  此外,对外汉语老师最好掌握一两门外语,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除了这些,还要有能力结构。首先要有研究能力,研究能力包括三方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发现问题,要能从留学生的说话、写作中发现共同存在的问题,发现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对汉语教员更要强调研究能力这一点,原因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我们要不断地解决学生的“为什么”,但是要解决“为什么”并没有现成的资料,因为我们以前研究的汉语都是为了母语为汉语的人怎么更好地写作、怎样更好地阅读而做的,没有考虑外国人学习汉语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就需要教员自己去思考,去解决。这种思考给你带来两方面的成果,一是成就感,二是给了你一个实际的研究成果。

  其次是说话能力。当汉语老师与普通院校的老师很大的一个不同就是说话,比如说要说普通话,方言要少一点。更重要的是怎么说话,怎么提问问题,回答了以后怎么对他的回答作出评论,这些都是一种能力,都是需要技巧的。有的老师在评论学生的回答时很有技巧,既能指出学生的不足,又能不让学生有挫败感。

  第三种能力就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特别当老师面对零起点的、不同语种的学生时,更需要这样的能力。有经验的老师一上课的几句话就能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另外,老师还得有一定的表演技能。就像幼儿园的老师,小学的老师一样,学生不懂的,必要时可以表演一下。

  作为对外汉语老师,能力上要有能力结构,知识上要有知识结构。当一个对外汉语老师是很不容易的。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1:10:32 | 只看该作者
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2008-11-8  
    按:不少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在读学生会问,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汉语教师;对外汉语方向毕业的同学也经常抱怨工作不好找,本文原是对一个北语毕业生的回复,此处略加修改。较好的回答了上述问题。

  依据贵校先哲的研究,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几本知识和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什么,语音、词汇、语法、语用、文化,与此相关的等级大纲,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心中有数,最起码应该熟读刘月华《实用汉语语法》、吕文华《对外汉语语法体系研究》,以及语法大纲、功能大纲;
  2.怎么教,得对既往的教学法现在各国的教学状况有所了解,仅学过“概论”、“介绍”恐怕远远不够,刘旬的《引论》得读5遍以上,得看过吕必松的《研究》、《讲义》、赵金铭的《概论》,得读北语社97年的9本书,加上H.Stern 的Fundmantal Elements。
  3.如何学,语言习得,王建勤教授主编的4本习得书得仔细读过,Rod Ellis 的the stdudy of SLA书得看过几遍,研究方法得略知一二才算了解如何学。
  4.其他,语言测试,得读过巴赫曼的书,跨文化交际,最起码得看过毕继万的小册子,英文应该过专8。
  5.经验,得在北语速成、北外国交、北师大国际、北大对外学院教过一个学期以上的综合课,看过10节教学录像、发自内心诚恳地听过10节以上老教师的课,知道结构-功能法的特点;也得在哥大或普北班教过一个暑假以上的大班课。

    6.科研,公开发表过1篇以上的论文,会用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
  果能如此,何愁找不到工作?台湾人周志平,美国人冯胜利、刘乐宁不止一次提起,好的教师难招啊。贵校师兄师姐在哈佛、耶鲁、哥大等名校任教的,得超过100人了吧。章新胜副部长说海外汉语教师缺口500万,并非空穴来风,问一下美国的汉语教师,每个人都忙得不行,经济危机没有影响到大家捡美元。

    每个人都想做得更好,诸君也会。希望不要对不了解的事情妄加评论,比如仅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判断对外汉语教学不过如此;仅学过两节对外汉语概论课就以为自己对对外汉语教学无所不知。

   每个学校师资差异很大,但无论在哪儿,多看书,多实习才可能会提高;才会领略到为何不少语言大师都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了。

     仅供参考。我们一起努力,教师整体水平提高,才是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

作者:对外汉语教师之家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1:10:04 | 只看该作者
刘 珣: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2008-11-10  
刘珣: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很高兴有机会和对外汉语感兴趣的朋友们谈谈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一些问题。“名家讲堂”,我不敢当,今天我是以从事这个工作40多年的一位老从业人员的身份和大家聊聊天,一说大讲堂就讲不好了,我只是和大家聊聊天。
  今天我谈的题目是《对外汉语教学是什么样的学科——在新的形势下对学科性质、特点的再认识》。
  随着世界一些地区出现了汉语学习的热潮,在国内也出现了汉语教学的热潮,不但是遍布全国的三四百个高等学校以及越来越多中小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而且现在很多公司、机构、私人都在争相办学。对外汉语教师的专职跟兼职队伍也在不断扩大,现在参加汉语教学能力考试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简直有爆满的情况,各大学报考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是迅速增加。这里面不仅有传统的中文系或外语系毕业的,而且有很多甚至理工科毕业的也来报考。这一切使人们更希望了解对外汉语教学这一现在十分红火的事业,这个仅仅才有20多年历史的一个年轻的专业、年轻的学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过去,在60年代的时候,就有人认为,对外汉教学是个小儿科,为什么,你不就是教“你好、我好,大家好”叫“BPMF”的小儿科吗?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小儿科率先要求从业者要有资格证书,现在叫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证考试。也就是说,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考试的范围也比较广,还有很多人一次一次地不能通过。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对外汉语教学,顾名思义是教外国人汉语,但是又不等于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它和汉语言文学究竟有什么关系?对外汉语教学总是和外国人打交道,但是又不是外语教师,它和外语教师是什么关系?总之,这样一个专业和学科是怎么样的,根据我这么多年的教学研究的体会,下面我想谈谈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是对母语不是汉语的人进行汉语教学,或者说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也就是现在公认的这个学科的性质,从学科性质来讲,包括对母语不是汉语的人进行教学,都是属于我们这个学科的范围。
    (一)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也是世界的事业
  一,首先谈谈这个事业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社会生活信息化的时代,因此,语言已经不仅仅是我们传统上讲的普通的交际工具而已,在今天这个21世纪新的时代里,掌握一门第二语言,可以说是21世纪合格公民的一个基本要求。掌握多种语言,特别是国际强势语言,对个人来说,是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得以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国家而言,是国际交往和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对民族来说,是这个民族进步和繁荣的一个根本保证。可以这样说,语言教育的重要性现在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我想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很高,但是你的科技人员是不是掌握了第二语言?特别是掌握了国际强势语言?能够最快地获得最新的科技的信息、情报,能不能随时进行科学技术的交流活动?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你慢一拍,或者不能很好地利用第二语言这样一个工具,在竞争方面就要落后。
  因此,欧洲很多国家,比如瑞典、丹麦,他们要求全民掌握双语。德国、卢森堡要求大学生掌握两门外语。冰岛要求大学生掌握四至五门外语,这些欧洲国家对第二语言的要求都非常高。这就说明语言教育,特别是第二语言教育对国家的发展有着很特殊的作用。
  对民族的进步繁荣来说,语言教育的重要性也是日益明显。如果你有机会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走一走,就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学习双语的热情和要求现在是空前高涨,少数民族为了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特点,应该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但同时,为了掌握科学技术,为了能够使得自己的民族赶上时代的发展,在中国就必须要学习汉语。汉语如果掌握不好,就会成为这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一个很大障碍。所以,现在很多少数民族非常迫切地要求掌握汉语,因为大量的信息资料在中国必须通过汉语来获得。
  刚才我讲了第二语言对个人、国家、民族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来说,语言教育是扩大国家影响,提升国际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点大家也都知道,世界上一些大国都在大力推广自己的母语,英国、美国不用说了,大家都看到了。法国总统亲自抓对外法语教学。德国到处有歌德学院,西班牙有塞万提斯学院,俄罗斯有俄语中心,他们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自己的语言,因为它和国家的影响、地位都有很大关系,随着今天中国国际实力的增长,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很自然地,我们也必须要推广我们的汉语。
  二,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语言教育中有第一语言教育,第二语言教育,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对外汉语教学既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也是当前世界的事业。
  刚才讲了,世界各个大国都在推广自己的母语,中国的汉语世界第一大语种,目前世界上说汉语的人最多,汉语也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载体,而且现在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所以,我们当然应该非常重视汉语的推广,我们应该帮助别的国家的人民学习汉语。在八十年代,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在文件中正式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大家都知道,现在国务院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有249个专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到另外一个专业有这样的提法。而且,为了领导这样一个 “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在八十年代中期,国家就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当时是由7个部的部长和北京语言学院院长组成,现在是11个部的部长参加,牵头的是教育部。我们也没听说过249个专业中有哪个专业有一个有部长参加的领导小组来领导这个学科,这说明,我们国家从八十年代开始对对外汉语教学就非常重视,把它列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专门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当然这11个部长不能整天搞对外汉语教学,还有自己的事情,所以有一个常设的办公机构叫做“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办)”,负责全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和与国外方面的联系。也就是说,八十年代开始,我们国家就特别重视这个事业、这个学科。
  今天,由于国际形势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由于中国的和平崛起,神五神六载人飞船的升空,汉语的国际地位也跟着在提升。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推动世界性的汉语教学事业,世界各地要求学习汉语这样一个热潮也在不断涌现,大家从报刊、网上都知道这些例子。比如像美国,美国有2000多所中小学要开汉语课。如果每个学校需要一个汉语教师的话,美国一下子就要这么多人从事这项工作。
  在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大家知道,由于历史的原因,中断了几十年的汉语教学,现在恢复了,而且他们发现他们特别缺汉语人才,甚至特别缺老师,连教书的老师都没有。所以他们需要大量的培养教师,需要培养汉语人才。像泰国政府提出,将来他们的中学都要学汉语,它是我们的近邻,所以他们要学习汉语。至于在我们周边的韩国、日本,大家都知道,那是汉语非常热的地方。
  有的海外评论家认为,汉语正在逐步的上升为新的世界的国际强势语言。当然,现在第一强势语言是英语,汉语正在逐渐的往这个地位上升。因此,今天的汉语教学已经不仅仅再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也是世界性的事业,受到世界人们的重视。现在一方面世界人民要求学习汉语,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力的增长,我们国家加大了帮助别国人民学习汉语的力度。大家都知道,我们派志愿者,过去只有外国的志愿者到中国来教他们的母语,现在我们要派志愿者到世界各地区帮助他们学习汉语。我们要在全世界建立100所孔子学院,有歌德学院、有塞万提斯学院,将来也要有中国的孔子学院,还有国家汉办做的“汉语桥工程”也是轰轰烈烈。最近,中央的领导同志又强调要加快汉语走向世界。因此,我们今天不仅仅要看到来中国学习的八万多外国人,更要看到在海外学习汉语的几千万外国人,包括我们的华裔,所以现在的重点要转向国际的汉语教学,而不止是对外汉语教学,所以这又牵扯到我们学科的名称问题,从83年开始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词,大概用了20多年了,但是这个词本来就有一定的毛病,因为它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意思是你是中国人,所以只能在国内的范围里面讲对外汉语教学。外国人也从事这个工作的,就不能说了,比如说:日本人教日本人汉语就不能叫对外汉语教学,美国人教美国人汉语也不能叫对外汉语教学。这个词有点泛化,很多外国人也用这个词,他们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其实是不恰当的。以前我们就觉得这个名词不是太合适,是从中国人的角度看待这个事,如果世界各国的汉语专家在一起开会,就不能说对外汉语教学,说汉语教学就可以了。现在看来,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现在已经不是我们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谈这个学科,这个名称的毛病更显得突出一些,应该说是国际的汉语教学,当然我们的名称有特定的历史特征,所以现在还在这么讲。
  但是我们在工作方面,现在在国内就不能等着这八万人到我们这里来学汉语,这是很小的规模。更大的,我们要走出去,要到国外去办学,要派志愿者,我们的重点应该在海外。主要的学习汉语的战场应该在国外,那是几千万人,这个数字和国内的不好相比。当然国内的汉语教学也必须要搞好,让外国人觉得到中国学习汉语效率很高,这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走向外国。
  我们不仅要把重点放在走出去,要放在海外,而且要动用社会力量,不能只是几个高等学校来办这个事情,要动员社会的力量来办这个事,因为这是几千万人的事情,是遍布全世界的事业,不是几个高等学校就能办好的。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汉语在世界上的传播工作。这也是我们中国作为汉语的母语国,汉语的故乡,应该尽的国际义务,我们应该帮助人家学习汉语,谁叫你是汉语的故乡呢?你有这样的责任帮助别的国家来学习汉语。可以这样说,对外汉语教学正在面临着一个大发展的前景和机遇,而这个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以往五十多年来从来没有过的。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现在根据形势的发展,又是一个世界的事业,是国际的事业。
  三、中国作为汉语的母语国,要担负起世界汉语教学的基地、中心和学科带头人的重任。
  中国作为汉语的母语国,要成为世界汉语教学的基地,要担负起作为基地、中心,而且是一个学科带头人的重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全世界的推广跟发展需要世界各地从事汉语教学的工作者共同努力。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有汉语教学,每个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汉语教学工作者、汉语老师,我们要在全世界推广汉语,加快汉语的传播,就必须要全世界从事这项工作的汉语教学工作者共同努力,不能单靠我们一个国家。但是,确确实实,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在这方面也有着特殊的使命,这是因为刚才讲的,中国是汉语的故乡,是汉语的母语国。为了帮助各国人民学习我们的母语,理应担当起世界汉语教学的学科基地、学科的中心和学科带头人的使命和任务,就像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世界英语教学的带头人,俄罗斯是世界俄语教学的基地,法国是世界法语的教学中心一样,这是很自然的,我们都是这些语言的母语国,有这样的责任。
  我常常这样想,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基础差、底子薄,目前还不可能在各个领域都攀上世界的第一高峰,我们的载人航天飞船名列世界第三位,已经是震惊世界的大成就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非常了不起。但是,有一个领域说什么也不能够屈居人后,只能争第一,不能当老二,那就是对外汉语教学这块领域。
  设想一下,如果世界上最有名的汉语水平考试不是中国的HSK,而是别的国家举办的,比如美国或者日本的;如果世界上最流行的汉语教材不是中国编辑出版的,而是美国的汉语教材,那个时候,每个中国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滋味?别的事情我们不可能事事争第一,但是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是汉语的故乡,如果汉语教学的考试、教材,不能当世界第一,而是让给别的国家,让给美国人、日本人,所有中国人的脸上确实无光,太丢人了。这个领域绝对不能当老二,只能当老大。在这一块地方,我们一定要争一争,一定要保持我们作为世界汉语教学的基地、中心,要成为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大家可能要问,我们现在是不是当了中心,当了学科带头人,当了老大呢?应该说,我们的学科发展二十多年来,这个事业是有五十年的历史,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才二十多年。应该说,我们这一段时间发展、进步非常迅速,在很多方面确实已经担负起我们应该担负的责任。比如大家说的HSK,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比我们更权威的汉语水平考试,而且我们现在可以说是遥遥领先,在汉语水平方面是遥遥领先的。当然HSK还有很多问题,还要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改革。但到目前为止,可以这样讲,HSK在全世界已有上百个考点,发展规模已经很快,很强。
  教学也是这样。刚才讲,我们国家的英语教材不会跟美国、英国争第一,他们是母语国。但是汉语教材一定要争第一,在八九十年代,我们中国大陆编的汉语教材在世界上是流行最广泛的教材,这方面也有一些统计数字。比如,美国的教授有一些统计,在89年就曾经作过一个统计,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汪清源教授,他发现在美国当时排第一的教材是刚才高海洋提到的《实用汉语课本》,排第二的是《基础汉语课本》,都是中国编的教材。
  到了九十年代,美国的汉语教学界的权威邓守信教授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向三百所美国的大学作过问卷调查,这3三百所的数字还是比较大的。他发现,75%的大学用过《实用汉语课本》。德国的一位中文老师也作过一个调查,他统计有77%的德国大学用过《实用汉语课本》。加拿大基本上每个大学都用。可以说,我们的教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在世界上占一个主要地位。当然不一定说这套教材编得非常好,但是说明确实人们愿意选择它,我们还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当然,现在竞争非常激烈,各国都在编教材,所以现在我们在教材编写这方面需要加强,比如国外也编了新的教材出来,有的取代了我们的教材,他们有更新的教材,更适合他们国情的教材出现,它们可能就会取代我们的教材,使得我们所占的份额会下降。怎么办?我们一定要赶上,我们要继续编写更新的教材,这不仅是一个竞争的问题,这是一个履行我们的国际义务,也是为了共同发展世界汉语教学的事情。所以,中国必须担当起世界汉语教学基地、中心、带头人的作用。
  其他还有一些方面也需要大大加强。比如,汉语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模式、教学法的研究方面,现在还不能算是非常先进的,国外有一些学校非常有名,形成了汉语教学方面的名牌学校,我们现在非常突出的汉语教学方面的名牌大学还不是非常明显,所以这方面我们还需要大大的加强。要作这样一个基地、中心、带头人,必须在很多方面加强对学科本身的研究,要加强理论的研究,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真正保持或者说巩固我们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的地位。
  在教学理论的研究方面,大家知道,在座的可能也有很多外语老师或同学,第二语言的教学方面,英语一直处在领先地位,我们很多是借鉴他们、引进他们的一些东西,我们还没有走在前面,所以我们学科界的任务非常艰巨。
  刚才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世界的事业,这里面我谈了三个小问题。
    (二)怎么样发展我们学科?
  下面谈第二个问题。怎么样发展我们学科?要发展我们的事业。现在都强调科学发展观,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专门的独立学科作为坚实的基础和后盾。
  刚才讲了形势对我们的要求,对我们作为汉语母语国的要求需要有一个专门的学科,而且是领先的、强有力的学科来指导我们的事业,才能科学地发展。
  一,简单介绍一下学科的历史及学科发展的过程。
  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五十多年,半个多世纪,但是学科发展刚刚二十多年。我们说这个事业有五十多年,是从五十年代算起的。我们把这五十多年分成两个大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时期,从五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末,这是事业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对外汉语教学项目就启动了,非常快、非常早。当时,周总理亲自指示,我们在当时的清华大学,建立了一个“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当时跟我们建交的国家主要是东欧国家,他们要给我们互派留学生,要学汉语,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建立这样的机构,于是设在清华。为什么设在清华呢?当时的清华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学,有很强的文科,后来变化了,大学院系调整,把理工科、文科分开了。刚建国的时候,许多大学综合性的,清华大学的文科也是非常有名的。
  1951年开始有外国留学生来上课,51年的冬天,年初,天气很冷,听说外国留学生穿着我们的绿军大衣在上课。到1952年他们又转到北大,因为出现了院系调整,文科归文科,理科归理科,当时清华主要是工科方面,所以把留学生转到北大。到1960年又挪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这可说是“三迁”。首先是在清华,然后在北大,最后在北外,一直到1962年才在北外校园的一角建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这就是北语的前身,到1964年改称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学院的成立也是总理亲自指示的。到1964年,我们真正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学校——北京语言学院,从1950年到现在,北京语言学院也是国内唯一一所以从事对外国人进行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为主的学校。一直到1966年,这些年都是对外汉语教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到1965年,当时大批越南学生到中国来,单单靠一个北语承受不了几千名学生,所以又发展了二十二所大学,从东北一直到广州,包括北语在内23所大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1965年,从一所大学扩展到二十三所。正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1966年文化大革命来临了,整个教育体系停顿,对外汉语教学也是不可避免地停顿下来,最后连北语都解散,当时我们也都到了劳改农场去改造了。
  这是非常黑暗的时期,到1972年才过去。72年开始,北语复校,其他学校也陆陆续续的恢复了对外汉语教学。
  1972年以后一直到七十年代末,首先是恢复,因为文革造成元气大伤,人才也流失了,一些东西也都烧了,教材都烧了。所以首先是恢复,恢复也是很艰苦的,北语从地质矿院搬到五道口,即现在的北京语言大学。
  现在有多少学校在从事这个教学呢?大概有三四百所高等学校。从五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具体讲,1978年,是第一个阶段,这是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阶段,而这个事业经过了文革的波折。为什么定在1978年?两个原因:第一,1978年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大转变的一年,是我们的改革开放路线提出的一年,改革开放对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保证,没有改革开放,对外汉语教学不可能这么快速地发展。另外一方面,也是很恰巧,从1978年开始提到建立学科的问题。当时在北京市语言学会的北京地区语言学规划的会议上提到,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是一个学科,当时由北语的李宇松先生提出来。在会上提出以后,得到语言学家们的坚决支持,他们认为是对的,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像吕叔湘先生等人,他们都最早从事对外汉语教学,都有亲身参加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经历,有亲身的体会,所以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学科。朱德熹先生也是多次题词,说这是一门学科。在当时“小儿科”的议论比较流行的时候,他们这些大师们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的说法。
  从1978年以后,或者说从八十年代开始,我们开始了学科的建立,对外汉语教学步入第二阶段,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在这以前是实验阶段,为什么是实验呢?有一定的原因。因为当时我们还没有一个专业,当时在北京语言学院,教的学生一般都是外国留学生,他们到中国来学习,不懂汉语怎么办?我们便进行汉语的培训,比如理工科的学生学一年,文科或者中医的学两年,还要学古汉语。学完以后,两年也好、一年也好,不算学历,只是为了语言的预备教育,然后入系学习。当时没有自己的专业,所以学科问题也提不上。
  到了七十年代开始,北语在1975年最早建立了汉语言专业,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四年制本科专业,留学生通过四年学习,如果学位论文答辩通过了,不仅大学毕业,而且拿到学士学位,从1975年开始北语使用的本科的学历教育。到1986年,开始有了硕士的学历,外国学生可以拿到拿我们学科硕士的学历。到了1998年又有了博士点学位的设立。现在我们不仅仅有大量的短期非学历教育,还已经有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完整的学历教育,所以这是一个学科的标志。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了很多科研成果,使我们的学科逐渐发展起来。首先,我们建立了学科的理论框架,一会儿给大家介绍。
  还有科研成果,当时出版了很多论文,发表了一些专著,我们也完成一批学科的课题研究,比如当时汉语词汇的频率统计。当时北语有一个很重要的语言教学研究机构叫做语言教学研究所,当时搞了词频的统计,当时不仅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在整个语言学界,这个成果也是有影响的。在北京,还搞了北京化的口语调查,恐怕在国内很少有这样的调查,研究人员专门到牛街,找真正的老北京人,找到真正的老北京的北京话是什么,把它录下来,抢救下来,当时录下来的人现在很多都去世了。这是很宝贵的资料。这一时期还编了很多教材。所以说从1978年开始,在学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有了一批重大的成果。在这个基础上,八十年代建立了我们自己的学科。
  到九十年代,是学科深化的时期,许多学校的硕士、博士点,都是九十年代建立的。深化很重要的一个体现是我们学术的研究开始语言习得的研究,待会儿会给大家介绍。不仅研究教学,还要研究语言的习得,学科理论,这说明教学的体系在逐步建立。
  特别是九十年代,我们举行了几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一个是刚才高海洋博士提到的1994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研究我们学科的性质、定位。详细的争论我就不谈了,大家有兴趣可以看这方面的参考书。
  1992年开过一次语言学习理论座谈会,也是国内很少有的专门研究语言学习理论的座谈会,这次会上提出语言习得的研究,中间语的研究等等。
  在1997年和2000年年初,连续举行两次语言教育问题座谈会,考虑到对外汉语教学、我们的母语教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这些都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而又各不相同。语言教育在二十一世纪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所以中国要建立一个语言教育学。
  大体上发展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五十年中,从1950年到1978年,是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的发展时期。从1978年开始,是我们这个学科作为一个学科建设的新的阶段,一直到现在。这里面包括一些史实,比如国家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和它的办公室,就是在1987年成立的。同年成立的世界汉语教学协会是我们的学术组织,今年刚刚开了第八届学术讨论会,三年举行一次。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教学学会是1983年建立的,这是我们的学术组织。其他的,还有我们的学术刊物,《世界汉语教学》,北语的《语言教学与研究》,也是我们学科的学术刊物。还有我们的专门出版社,像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等等,华语教学出版社等等,跟一些其他出版社承担出版方面的任务。这表明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逐渐正建立起来。
  二,对外汉语教学是独立的学科,具有不可替代性。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老一代的语言学家们都有论述,它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学科,现在很多语言学家以及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系的学者也都发表这样的观点,陆俭明先生在2004年《世界汉语教学》第一期发表过一篇文章,强调要增强学科意识,增强学科观念,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他说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要大踏步的发展。强调了这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国外的一些学者专家们也有这样的观点,比如刚才提到的现在在台湾师范大学的邓守信教授,他本人是一个语言学家,他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是“有三个不是”,第一,不是母语教学的附庸;第二,不是区域学(area study)的附庸,比如对中国来讲是汉语学,对俄罗斯是俄罗斯学,或者是法国学、美国学这种区域学研究的一种附庸。为什么这样提?在国内不太明显,在西方,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汉语教学都附在汉学研究的下面,对汉学研究的重视远远超过对汉语教学的重视。根据这样的情况,邓教授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不是区域学的附庸,不是汉学的附庸,它是独立的。第三个,大家听了以后会感到吃惊,因为邓守信先生是很有名的语言学家,在美国很有名气。他提出什么呢?他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不是语言学的附庸。他强调对外汉语教学一定要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又比如像法国的白洛桑(音)先生,他是我国国家友谊奖的获得者,也是世界汉语学会的副会长。不久前他曾经发表这样一个讲话,讲话中认为在法国,对外法语教学也将发展为一门独立于民族语言文学之外的独立学科,如果对外汉语教学如果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就会落后于其他的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法语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了独立于语言学之外的独立学科,对外汉语教学也必须要发展为这样的学科,要不然在学科当中就会落后。
  在这方面,国内外的专家们都强调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学科,邓守信先生特别强调我们要增强学科意识。这说明专家们都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为什么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有不可替代性,它有独特的学科内容。我们说一门学科是不是独立的学科?主要看你研究的东西是不是别人不研究的,如果你研究的东西别人也研究,那你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你有没有研究的对象最重要。另外还有其他条件,你有没有学科的基地、培养人才的系统、你的科研成果,这些都有关,最根本的是这个学科有独特性才是一个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是不是有独特性?一开始我提到,对外汉语教学跟中文系有什么关系?显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东西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让不懂得汉语的人在最短的时间懂得汉语,这是我们教学的内容。这个教学内容好象在中文系不存在,我本人也是中文系毕业的,我们知道中文系有各种各样的课程,语言学就包括:词汇学、修辞学、古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等,文学也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一直到外国文学、民间文学。所以,每一个学科都是无穷无尽的天地,而我们要研究的是怎么教外国人汉语、怎么让外国人掌握汉语的语言,显然中文系和这个是两回事,不承担这样的任务。外语系跟我们对外汉语教学有共同的一点,都是第二语言教学。一个是教中国人学外语,一个是教外国人学汉语,从教学法、教学理论、语言习得的研究都有共同之处,但是教的东西不一样,汉语有汉语的特点,外语有外语的特点,。这里有一个小小的统计,在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当中有68%是有关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课程,中文系不可能这样。这个专业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当中有82%是关于语言习得、语言教学方面的论文,中文系也不可能。这两个数字说明,对外汉语教学跟中文系是两回事。
  作为一个核心的力量,作为一个基地,或者我们用一个词叫做“国家队”,是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还要有专门的学科来研究的。一门学科要有独特的内涵才成为一个学科,从刚才的分析看到,对外汉语教学推给中文系不合适,跟它研究的文学完全是两码事,推到外语系也不合适。因为它本身有独特的内涵,必须建立独立的学科。学科有独特的内涵,有不可替代性,别的学科可以办这样的教学事业,但是我们学科有专门的理论研究,这是我们特殊的,必须要自己承担。
  为什么我们和中文系不一样呢?我们也教汉语,也涉及到中国的文化。但是我们这个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关键的词一个是“汉语”,一个是“教学”,我们学科研究的核心是什么?是汉语教学,这是跟中文系不一样的,跟语言学也不一样,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主要任务是把语言搞清楚,把规律找出来,他们的研究任务就完成了,我们不行,我们还要进一步让学生学会。陆俭明先生有一段话,对外汉语教学汉语的指导思想本体是怎么让外国人更快更好地掌握好汉语。这说明我们跟中文系的任务不一样,我们是要让外国人学会汉语,他入学时可能一句话都不会讲,四个声调都发不好,我们就要研究怎么样让他们又快又好的掌握汉语,这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最根本的还是要研究教学。如果我们只研究汉语,那是语言学家的事,全国三百多个中文系都在研究这样的事,而我们必须要研究他们不做的,那就是怎么把语言的规律找好,让第一语言为非汉语学生尽快掌握,这是我们要研究的。我们的学科跟他们不一样,就是因为有这么一条,这是我们的特色,我们独特的内涵是研究怎么把学生教好,这是我们学科研究的核心。
  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比如说我们学科的本体是什么?语言学的本体是研究语言,历史学的本体是研究历史,化学的本体是研究化学,我们呢?我们的研究是怎么把汉语教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本质的东西跟别的学科不一样。我们研究的东西是怎么把汉语尽快地教给一个不懂汉语的人,让他很快的学会,这个东西别的学科都不研究,只有我们研究,这就是我们的独特的核心和特点。
  因此,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我们,这一任务必须要由我们自己来做,所以陆俭明先生讲,“对外汉语教学是个独立的学科”。邓守信先生也讲,这是个独立学科。大家都这么提,原因就在这里。我们有独特的任务、独特的内涵,只能我们自己来做,不能推给别人,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独立的、而且是强有力的学科来指导现在这个范围越来越大、规模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复杂的事业,这样我们才能够有理论来指导这个学科,让它科学地发展。
  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要科学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必须有一个专门、独立的学科。
(三)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第三个问题,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同时它也有广泛的接缘性,各方面的人才在这里都有用武之地,这个问题涉及到在座的各位,有中文系的很多人,也有外语系,甚至还有其他专业的人,大家可能要提出这个问题来。
  刚才讲我们这个学科是很专业的,有独特的内容,那么它是不是很窄?其他专业的知识在这个学科里面有没有用?下面谈一谈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什么,需要哪方面的人才?
  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它有广泛的接缘性,跟许多学科都有联系,各方面的人才我们都需要,你们在这里都有用武之地。
  学科的发展是两条线,一方面是越来越合并,另外一方面则是分得越来越细,两条线同时发展。所谓合并,是有很多交叉、综合的特点。另外一方面又分得非常细,学科专门化。我们学科也是这样两条线同时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也体现了这一点。
  刚才讲了,我们这个学科主要是独特地研究怎么样使外国人更快更好的掌握汉语,这是我们学科研究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的涉及面非常广。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理论基础,首先是语言学。我们教汉语,必须要研究汉语语言学本身,要有具体的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义等等,这些都要研究,因为我们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还有语言学的理论,普通语言学,这些要研究,语言学的理论指导你的语言观,指导着你的语言教学,所以理论语言学或者普通语言学我们也需要研究,这是很大的一部分。
  我们的研究还有我们的特色,跟中文系的研究不完全相同,我们要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学,有我们的特色。
  第二,我们和心理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大家知道,学习是一个心理活动,我们要研究学生怎么学会语言、怎么学习、怎么习得。研究习得规律以后,才知道我们的教学规律是什么。所以我们要研究心理学,特别要研究语言习得,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三,我们跟教育学关系密切,一般的教育理论、教育学规律我们都要研究。
  这是三大支柱,其实还不止这三大支柱,文化学也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因为语言要反映文化内容,更重要的是语言本身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因素。语言的应用规则都是文化规范,要掌握语言必须要掌握语言规则、社会规范、文化规范,这些都是跟语言学紧密结合的。所以文化学方面要研究,包括跨文化交际、跨文化学习。文化学是很重要的。
  语言是在社会中应用的,社会学的一些规律也要研究。甚至还有一些横断学科,数学、系统论,这些理论都跟我们有密切的关系,包括哲学指导思想,也都跟我们的学科有关系。凡是在研究当中,任何一门相关学科对外汉语教学都很重要。
  学科基础作为理论基础,学科本身又必须要研究几个方面:首先,我们从第二语言的角度研究汉语言学,因为我们教给学生的规则是从第二语言的角度来总结的,有人用一个词叫“对外汉语”,我们中文系研究的是我们母语的研究,这个词有争议,有的专家不同意这个提法,我个人意见是用用也可以,因为我们的专业就叫做“对外汉语专业”,这是国家已经定下来的事,现在问题是我们怎么解决它。对外汉语是从第二语言的角度研究汉语,汉语只有一个,没有对内汉语、对外汉语,但是研究汉语的语言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因此有话语语言学、词汇语言学等等。从第二语言的角度来研究,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学,有人叫做对外汉语,或汉语语言学。我觉得也有存在的合理性,有它的道理。
  第二,我们要研究汉语的习得。刚才说过语言习得作为总的理论基础,具体汉语的习得,由我们来研究。世界各国许多第二语言学专家都在研究语言习得的问题,汉语的习得规律要由我们自己来研究,它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包括怎么教汉语,包括教学的理论、方法、原则等等一大系列的问题。再把它具体化,课程设置、教程编写、教学管理等都是我们应用性的研究,具体这些都是要紧密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
  我们涉及到很多很多学科,我们学科的体系就是建立在这样交叉、综合的基础之上的。我们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你说你是研究语言学的,不用说,我们非常需要。你是研究文化的,我们也需要。有人说我是研究理工、研究电脑的,我们非常需要,现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需要大量这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所以理工科的在我们这里也有用武之地,各方面的人才都有用武之地。可是有一条,你来了以后,如果继续原来的学科研究,倒也可以,对整个学科的发展也有作用,但是,最好把你学的知识用到我们学科里面,为我们学科建设服务。比如,你是学电脑的,我们这里有很广阔的天地,多媒体的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等这些东西才刚刚起步,未开垦的处女地有很大一块,有你的用武之地,最好把你的知识用在这里,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你是学习文化的,专门研究哲学史、思想史,那也可以,但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是和跟汉语运用有关系的文化因素、文化规则、语言规则、社会规则等等,如果你能把你的文化知识用在这方面,实际上也是行为文化这方面,我们就特别需要,因为这是跟语言教学紧密相关。其他知识方面的文化也需要,因为我们给外国学生开设各方面的课程,包括中国历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等等,甚至中国经济,中国地理,我们都要开设。因此,你的研究最好稍微转一转,不要纯是对中国人的研究,你的对象是外国学生,怎么给他讲解这方面的知识,这也很意义。
  我们的学科涉及到这么多领域,有这么广泛的接缘性,各方面的人才我们都需要,问题在于你怎么到我们的学科来,用你的知识建设我们的学科,为我们的学科服务。陆俭明先生的观点非常尖锐,他的意思是,一些别的学科来的人,博士也好,导师也好,他们到了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以后还继续他原来的研究,没有把他的研究融入到我们的研究领域来。陆先生觉得这个现象不好,他觉得你既然来了,就要用你的知识为我们的知识服务,来建设我们的学科。我觉得从大多数人来讲,应该这样做,而且在这方面,你的研究是有特色的,跟你原来的专业是不一样的。你的原专业有多少人研究啊?汉语语言学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了,研究的题目太多了,现在有的研究生找一个论文题目还是很困难的,中文系的好有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有些人在接触了对外汉语教学之后,发现有这么多的问题没有研究,于是他们的研究就像打开了一扇门,不仅是学生如此,教授、老师、学者、专家们都这样,许多语言学专家参与我们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然后发现通过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语言学的研究,把现代汉语的研究打开了。比如我们经常举例说“了”的问题,在我们母语的研究里面从来没有作为主角,一般的著作里面,语法学家的研究只有两三句,中国语言学没有更多的关于“了”的问题的研究。可是到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发现“了”是一个老大难。吕叔湘先生就曾经讲,谁能把“了”研究好了就可以做一篇博士论文,后来大家纷纷来抢夺这个,到现在也没有很多的成果。怎么教给学生掌握“了”的规律?现在我们还说不清楚,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他的语言学家们也发现,很多语法问题、词汇问题,到了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里面才突然发现有这么多新的问题要研究,原来觉得找不到题目,现在一下子找到这么多题目。所以陆俭明先生讲,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学研究的试金石,也是你研究的来源。要找题目,到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里面找。中国人想不到的问题外国人提出来了,中国人不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要研究。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法体系也好,词汇语系也好,都有一套新的规律需要我们研究,这是广阔的天地,会大有作为,我们也特别希望语言学家们或者是语言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们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做出贡献,教学第一线在等着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我们的领域不是很狭窄,我们的特点非常明显,即我们研究的核心是对外汉语教学,这是别的学科不研究的,是我们的特点。为了完成这样的研究任务,我们研究的面非常广泛,涉及到很多学科,各个学科的人到我们这儿来,可以说是广阔天地,大有用武之地,是这样的情况。
     (四)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现状
  下面再深入一点。
  第一,先讲一下我们对汉语的研究、对文化的研究、对汉语习得的研究、对教学法的研究现状,以及现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便于其他专业的老师们、同学们更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我们研究的领域似乎只是“小儿科”,可是“小儿科“也是医学里面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小儿科的专家非常了不起。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我们对我们的从业人员要求还是很高的,不然为什么要能力考试呢?要考初、中、高级,高级阶段相当于对外汉语专业研究生水平,中级相当于本专业大学本科的水平,所以这方面要求我们的素质很高。除了教好课程以外,要求教师还要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本身跟大学的讲课完全不一样,大学的讲课是演讲式的,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不是那样,我们教的是一些基本的东西,但是不是你大讲特讲理论知识,一点用处没有,我们要把理论知识让学生化为技能,很好的用汉语进行交际,所以在课堂上你再会讲,也没有用,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对汉语的应用怎么样。可以这样讲,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艺术。
  从教学法的研究来讲,也有很多特点,要掌握教学的艺术。我们在北语一周是20节课,老师至少每天跟学生见面,课教不好,怎么和学生见面?学生看见你就烦,他怎么学得下去?跟大学的讲课一周一次不一样,而且那是上百人的大讲座,而语言教学强调跟学生要互动,每天面对面几个小时,你怎么才能吸引住学生?这一点来讲就是一个艺术,所以我们的第二语言教学有很多特点。语言学习本身是很枯燥的事,而且外国学生不像中国人习惯吃苦,现在教学法理论强调要减少他们的焦虑,强调愉快,强调情感问题,这些问题都要解决,才能当好第二语言的教师。如果说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教师,对外语言教师更难当,一点不夸张。要真正掌握好的教学效果,跟学生有很好的关系,完成你的教学任务,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是一个艺术问题,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要求应该说更高、更难。同时我们还要进行研究、科研,还要做科研方面的工作,这方面还需要了解整个学科,有哪些科研题目,哪些科研的方面。
  以上我讲的那些是我们研究的第一个题目,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的研究。包括学科的性质、特点、体系等等。刚才我不是说还有一些争论吗?比如“我们研究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像这些问题,还要继续研究。这些争论还要把它弄清楚,我们的学科是非常年轻的,在二百四十九个专业里是最年轻的,只有20多年的学科发展史,有一些争论没有搞清楚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要搞清楚
  第二,我们的研究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研究教学的内容,首先是汉语的研究。刚才我讲了一下汉语的研究,我们需要汉语的基本知识,中文系教给我们的知识非常有用,但是我们怎么用呢?还要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特点进行研究。
  关于研究的特点,汉语言研究跟中文系的研究有哪些不同?首先,我们的目的不一样。作为母语的研究,对象是已经掌握了母语的学生,知其然,现在我们要研究其所以然,所以我们重在语法分析,弄清道理。而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恰恰相反,外国人不知其然,他根本不会用,我们要给他规律,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教学来说,我们叫做“组装规则”,让他会造句子,会说话。这个组装规则就是要我们研究的,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语法体系。比如补语,有八个补语,比如“了”,有了一、了二、了三,要让他们掌握组装的规则。这些在母语法里面不是主要来研究的,因为中国人都知道。我们要研究为什么、怎么分析、怎么理解它。而对外国人来讲,第一步不需要讲所以然,首先要讲的是应该怎么用这个东西,先把规则给他,目的完全不一样。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体系,不可能用朱德熙先生、吕叔湘先生那些大家的语法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的语法书,必须要变为我们的教学语法,告诉学生怎么用。现在很多的项目里面还没有研究好,刚才讲的“了”就是我们的老大难问题。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很重要的问题,关于话语(篇章)方面的研究非常不够。现在高级教材编不出来,很难编。因为到中级就涉及到话语的问题,涉及到篇章的问题,篇章怎么教给学生?汉语本体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是非常丰富,第二语言怎么教学生关于篇章、话语的问题?理论给我们的支持还没有,我们编中级教材就很难。我们的话语特点,有的时候有标志,有些还没有标志,怎么教给学生?像这些问题亟待我们来研究。
  研究的角度也不一样,母语的研究主要是弄清为什么,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是什么”,把规则找出来。
  研究的方法也不一样,语言学研究有一套方法,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还有一些新的方法,比如说汉外对比,母语的研究也有,但不是必须的。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搞汉外对比非常重要,因为母语会影响到他掌握第二语言,我们必须要用汉语(目的语)和他的母语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找出干扰的因素,这样教学就有了一个准备,把教学的重点要放在这些地方。这样的对比分析,这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经常用的方法,也可以说离不开这个方法。
  偏误分析。当然汉语母语的偏误分析也有,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中偏误分析更重要一些,用的更多。学生在他真正掌握汉语以前,这段时间他也一直在说汉语,但他用的不是真正的汉语,是汉语的中介语。我们要了解汉语中介语的一些规律,通过偏误来分析,怎么一步步摆脱中介语,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特殊方面。
  举这两个例子说明我们研究的方法不同,我们的重点、角度、目的跟母语的汉语研究有很多不同,这一点需要我们这个学科的语言学专家们或者语言学家们来专门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是对外汉语教学急需,这些研究成果也丰富了汉语语言学的研究。从这方面来讲,我们有很多事要干,从语言、词汇、语法,有很大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等带等待我们的研究。
  要研究我们教学的内容、文化。我们研究文化也跟本国人研究的文化不一样,本国人研究的是大文化,老子、孙子或者是哲学思想史等等,对外汉语教学首先需要的是跟我们的语言运用紧密相关的,北语的张天翼教授把这叫做“交际文化”,也有人叫做“行为文化”,这是跟语言运用有关系的。我们经常讲的最简单的例子是“哪里哪里”,中国人回答别人表扬的时候一般不说谢谢,而是说“哪里那里”,有人说“你这件衣服真漂亮。”你不会说谢谢,一般都说“哪里哪里,我穿了很久了,是二手货。”许多人都这样讲,这是中国人的习惯,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行为文化。问你“吃饭了没有”或者“你去哪儿?”这是我们问好的方式,不是打听你的隐私,而外国人会以为是打探你的隐私,他会很烦,觉得到中国来每天都有人问我这些,我都要回答。但实际上这是我们打招呼,你不一定要回答。这样的行为文化如果不告诉学生,他就没法理解,而且会产生文化冲突、文化障碍,他会觉得在中国没法呆下去,整天问我干吗去,我都要汇报给你,太烦了。像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我们的语法体系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教学语法大纲,但是我们还没有完善,应该给学生讲这一类的行为文化,跟语言关系密切的行为研究,我们还没有专门的教材大纲。
  比这个稍微好一点的,还有功能大纲。什么是功能大纲?就是学了汉语以后去干吗。你学语言,不是为学“了”而学“了”,而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对初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他首先要掌握一些交际任务,比如“问好、请求、道歉、感谢”等等,但是这要有一个科学的研究来指导,不是说你怎么想就怎么做,必须要有科学的研究来指导。我这个需要研究,跟文化有关的方面也要研究。
  学习汉语总要知道一些中国的国情,就像我们学习英语,要知道美国、英国,甚至澳大利亚一些国情的情况。学习汉语,如果连中国有一个长城都不知道,这就没法交代。那么,哪些必须是要让学生掌握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呢?这也要研究,研究学生必须要掌握哪些基本的文化,比如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我们有黄河、长江等等,也包括我们所谓的大文化,或者知识文化也需要。我们也要给学生上一些文化课,中国文学、中国地理、中国历史、中国经济等等。而这个给外国人介绍的文化显然不能拿专门研究中国历史的些书去教授,也要考虑到我们的对象,结合他们的特点重新编写这样的书,这些就有一大摊工作需要做。这是我们从教学的内容考虑,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学,这些有待于我们研究。
  我们要研究学习者。也就是我们现在很流行的、很热的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我们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规律,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然后才知道我们该怎么教他。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我们是无的放矢,是盲目的教学。其实这方面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引入,从1992年开始,召开学习理论座谈会,推动了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北语现在有一个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与教学论,其中一个内容包含这方面,现在很多研究生的权威论文就是这方面,因为这是一个空白点,可能你的论文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第一篇。
  首先,包括真正介绍国外的对外语言教学学习理论,现在完整介绍国外习德理论的书还不多。
  第二是对学习者的语言特征的研究,也就是我刚才讲的中介语的研究,通过偏误分析也好,来研究学生说的汉语是什么,对他进行描写、分析,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北语有一个中介语料库,是比较早建立的,很多国家的外国学生来到中国以后,把他们语言的表现输入到电脑里面,我们就可以研究。比如韩国学生来中国一个月以后,他的语言习惯怎么样,电脑一查以后出来了,根据这些资料来研究他第一个月学习的情况,第二个月怎么样,第三个月怎么样,不仅可以找到变化,而且可以找到他学习语言的规律,这是对学生语言特征的研究。
  第三,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这也是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方面,我们把它叫做个体因素的研究,这里面有生理的因素,不同的年龄学习的规律也很不同,性别方面的研究,男的女的有没有不同?他的智力、学能、学习策略,还有情感因素、动机和态度、性格等等,这些都要研究。每一个部分都是很大的一方天地,都需要我们研究。
  第四,对习得的外部因素还要研究,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语言环境的研究。语言离不开环境,北京市是研究汉语环境最好的地方,但是我们利用了没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语言的社会环境、大的环境还有老师在课堂提供的语言小环境,这些研究成果都很少。所以单作为第二个方面,关于语言习得,语言学习规律的研究,就有这么多内容,搞心理学专业的在我们这大有可为,因为这些地方好多都是没有人研究的空白领域。
  在教学方面要研究的更多。首先,培养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一个根本的目标。究竟怎么来培养交际能力?怎么让知识转化为技能?怎么实现培养交际能力的根本目的?这都要研究。我们提出来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由教师主宰一切。怎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当中怎么体现?这方面也需要研究。我们是发现式的学习,启发式的学习,这些教育理论在对外汉语课堂里面怎么体现,师生如何互动等等,都需要我们研究。
     我们在课堂教学方面重视情感因素,怎么样使我们有轻松愉快的课堂,能够减轻学生的焦虑,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也需要研究。特别是现在提出来的对外汉语教学要建立有限目标的一个教学模式。比如说,外国学生到我们这来学习四个星期,这四个星期要教给他什么?要保证他达到一个什么水平?增加了哪些方面的能力?这个要有一个有限目标。因为在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外国人刚刚开始学中文、学汉语的时候,他们对这个不是太在乎,学多少算多少,有的是来旅游,课安排的少正好有多一点时间去旅游。现在从事这方面的人体会到,外国人非常精,他会考虑到哪个学校效果好,我交的学费花四个星期,在哪个学校能够得到多少,我要挑一挑,效率高的我才去学习。所以,这里面有一个竞争的问题,或者说学校有一个品牌的问题。有名的学校,确实教学效率好的,来的学生就多,在竞争当中就可以抓到更多的学生,而这种趋向越来越明显,外国人现在不是随随便便到你的学校,他是要了解、调查学校。所以现在要制定一个有限目标,在四个月内有多大的目标,可以让你提高到多高的水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怎么教?你的教学方法是用什么方法来教?我们把这套教学体系叫做教学模式。我们希望中国汉语教学也能有在世界上响当当的名牌学校,就像有的国家,一提到这个学校,大家都知道教学好、效果好,暑期班一招就爆满,即使学费很贵也愿意去,因为知道学了以后能够达到很高的效果。现在我们就是要建立这样的教学品牌,教学的模式。
  另外还有一点,教学法要改革,很多学者们都认为,这些年来教学法改革的步伐不是太大,很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八十年代初的,当时北语是唯一的学校,他们办了一些教师培训班传到各地。现在经过这么多年,国外第二语言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不断在变化,我们必须要吸收借鉴他们这方面的成果,要考虑教学方法的改革。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在座有教英语的老师,2001年教育部发了一个文件,九年义务制,高中的英语教学一个课程标准提出来,明确提出来我们要用任务式的教学,这种情况在过去我国教育部文件里是很罕见的。什么是任务式的教学?现在有很多人不知道,任务式教学是西方教学里的一个主流。教育部都规定了教英语要用这样的方法,这就值得我们来研究,教学方法要改革、探索。现在有不少老师在研究教学法的改革问题,比如说汉字教学,能力考试里面也曾经考过这道题目“外国人学汉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汉字。学语音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声调。汉字是最大的困难,怎么样学习汉字?中国人对这个体会不深,因为我们从小就是看一个认一个,我们在这个文化环境里面,不觉得难,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但是外国人不一样,他们用的是拼音文字,看到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图画,都不一样,怎么记?从哪儿下手?对外国人讲有很大难度。而我们很少在这方面花精力进行研究。现在国外很强烈地提出,特别是欧洲的学者,德国、法国的学者都提出来,学汉语最大的问题是汉字方面,为什么不解决?你们不解决我们解决,结果欧洲的老师自己提出来,强调从汉字入手教学,这也促进我们要考虑这个问题,现在大陆有很多老师在研究汉字的教学问题。在教学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研究。
  我今天说的还是比较少,没有全部涉及到,仅仅从这些,大家就可以看到我们有多少的问题可以研究,有多少的方面可以研究。最后,还是我刚才讲的这句话,各方面的人才我们都需要。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传播汉语,帮助外国人学习我们的母语,我们正在大力的发展汉语教学事业,我们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这些人才不仅要当一个好的教师,还要参与到我们的学科建设里,进行多方面的、跟你的专业相关的研究。当然,我们更希望从事研究的各个专业的老师、学者们,能够把你们的专业跟我们学科需要结合在一起,用你们的专业知识为我们的学科服务。这样,一起来建立发展巩固对外汉语教学的新学科,这将牵扯到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科学的发展。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黄阿莎:谢谢刘珣教授精采的演讲,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感谢刘珣教授。今天外面非常寒冷,刘珣教授为我们做这样的演讲,是我们作学生的荣幸,同时也是难得的机会。
  我自己是学习古代文学的,但是我一直对对外汉语这个学科有浓厚的兴趣。以前我并不清楚,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交叉的学科,今天听了刘珣教授的讲座,尤其是第三部分对学科本身的介绍,让我对这个学科有了一个非常清楚的了解,也解决了我很多疑惑,在座的同学可能都和我有相似的感受。如果大家有任何的疑问,下面留出答疑时间,欢迎大家踊跃发言,
  提问:我是学心理学的,听了刘教授的介绍,我觉得自己的专业在对外语言教学中也有了用武之地。我的问题是,第一,您介绍的大多数是针对高中以上学习者的对外汉语学习的情况,请刘教授介绍,目前国外小学这个层次或说更低的年龄段的儿童对汉语学习或汉语教学的需求状况怎样?第二,对外汉语教学目标定向的问题。刚才您提到,汉字本身的研究,或者说怎样教外国人认读、拼写汉字是一个难点,国外的人也开始做,我们也要对此着手研究。那么,对外汉语教学除了认读和拼写以外,是不是作为一门语言,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在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的培养上有没有侧重?如果是侧重听说能力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单个汉字,甚至还有汉语声调的强调或研究就不显得那么重要。我们自己也有经验,国外的人可能声调不是很准,但也能进行基本交流,就像中国人说英语,可能音准和标准都不是特别严格,但也能达到交流的目的。所以我想知道,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或者说作为一个研究,侧重的技能是什么?第三,我们也是处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领域中,从研究的角度来说,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我指的仅仅是研究,而不是教学领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领域,特别区别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这个领域的独特性是什么?
  刘珣:这几个问题问得很好,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个问题,关于儿童汉语、中小学汉语教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现在在海外,特别是美国、欧洲,包括东南亚地区,普遍有这样一个情况,汉语教学向中小学发展,这也标志着汉语教学的发展,过去都是从大学中开始,现在不一样了,往中小学发展,这是很好的事情。你讲得很好,过去我们主要的目标是大学学生,我们的教材、教学方法的研究都是针对大学生,而儿童的教材极少极少,八十年代只有一套,这几年编了几套,总的来讲,量也非常少。教学方法的研究更缺乏,说老实话,让大学老师到中学,特别是到小学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他不掌握儿童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你提的问题正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很大的课题,中小学的教学将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如果在这方面有研究的人,将非常必要。
  我们现在接收了很多中学生,以前这都不是我们的研究主流,而现在根据形势,这方面的研究很重要。特别是我们派教师到国外去,这方面的可能性更大,我们的老师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还要聘请中小学的教育专家来介绍这方面的知识。我们的教材也要大量编写,现在重点缺的就是中小学的教材。教学方法的研究在这方面也要强调。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交际能力和语言技能的关系问题。确实是这样,听说读写都是交际能力,这四种技能对语言学生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有所侧重,比如美国有些学校,国防学院、外交学院等等就只培养听说能力,不培养读写能力,这是由他的工作需要决定的。现在北京的一些外交人员或商务人员,就希望到中国来能够会说、会听,不一定要阅读,更少用到写,这种情况也有,所以我们也有不教汉字的情况。反过来,也有专门搞阅读的认为,听说无所谓。这是根据学习者不同的需要,突出不同得技能重点而决定的。但是,我们为了全面的培养,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学哪种外语,一般开始都是希望听说读写都掌握,我们学英语、学法语,都有这样的体会。就语音来说,要达到母语水平的最难的一点恐怕就是语音方面。但是开始的时候,我们学英语,要不要求学习语音?还是要求的。如果开始不要求语音,谁都听不懂,那恐怕也不行。像这样的问题,从教学上来讲,还是要高标准要求的。当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不同需要。另外,技能本身也有规律,一开始听说要重一些,读写往后一些,慢慢的转成读写更重要,但听说也不能放,放了以后可能要倒退。开始说得挺好,到三四年级整天不看,只写,那也会倒退。所以我们现在是要培养听说读写技能全面发展,但是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我们的要求还是很严的,如果开始就不管,那可能会听不懂。至于不同的成人教学,外交官、商务人士、家庭妇女等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我们也会有所侧重。
  第三个问题,我认为还是要研究英语教学和汉语教学有什么不同。首先想到的是语言的不同,这就带来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所不同。比如汉语,汉字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汉字能不能完全不教?有的学习者不想学汉字,不教也可以。外交人员汉语学习中心有一套《容易学》教材,就不教汉字,完全用拼音来教,实验的效果也很好,对象是外交人员。正规学习的大学生还没有这样的,但如果是短期学习的,就是不想学汉字,也可以适应他的要求。但是我想,完全不学习汉字恐怕也不行,你在中国生活,比如“请勿入内”,你完全不懂,楞闯不行。开车的时候“停”不认识,那可能要捅篓子咯。汉语和英语有不同的情况,它不是拼音文字。汉语和英语的不同,就带来教学方法的不同。但是都是语言教学,也有可借鉴的地方,不要因为我们是汉语就不吸取其他的经验。当前来讲,我们应该重视的还是学习其他第二语言的教学特点、经验,借鉴它,这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提问:我是学对外汉语教学的,我对您也是仰慕已久,借这个机会请教几个问题。
  第一,在您的著作中提到过您把对外汉语教学称之为“对外汉语教育学”,今天您也讲,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首先,请解释一下您对“对外汉语教育学”的提法。
  第二,你也提到,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学,与语言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文化因素肯定也会影响教学,那么,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课堂上如何渗透?怎么侧重?
  第三,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听力课教学中,现在有几种不一致的意见,一种是认为先理解,然后再听。有一种是先听,然后再理解。这种听力教学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您对这两种方法如何看待?
  刘珣:这几个问题也问得很好,特别是第一个问题,我本来不想谈的,但是既然问到了,我就谈一下:目前我们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些争论,关于教育和教学的问题。其实关于语言教育学这个说法,西方早已有之,只不过我们国家提得比较晚。最早的是吕必松先生在1994年提到这个问题。97年国家汉办召开了第一次语言教育座谈会,把语言教育问题提出来,作为一个重要问题研究。2001年又开了第二次,本来还要开第三次,可见国家对这个问题也很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个人根据我的理解,在我的《对外汉语教育引论》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现在有很多人同意这种观点,包括吕必松等人。当然也有人不同意用“对外汉语教育”这个词。
  平常我们都说对外汉语教学,1983年开始我们用了这个名词以后,一直到现在都习惯这样说。平常如果这样说,完全可以,因为我们就是教汉学。但如果当我们提到一个学科的时候,在座学过教育学的人都会同意这点,我们没有历史教学学、语言教学学、物理教学学,作为一个学科,只能是历史教育学、外语教育学,绝对不会有英语教学学的书。因为教学论是教育中的一部分,上位概念是教育学,下位概念是教学论,教学论不能成为一个单独学科,只有教育学才可能成为学科,这是一个常识问题,不需要争论。过去说惯了对外汉语教学,用此来代替对外汉语教育,平常说话也可以。但实际上当作为一门学术名称的时候,就要规范,比如说对外汉语教学学,恐怕不太合适。还是要叫对外汉语教育学。这既是个名称的问题,也是个学术的问题。因为是不是我们只给学生教汉语呢?不可能,任何一个教学都有教育和教养的问题,每一门课的教学也负有这两个任务。对中国人的中文教学,我们要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理想观教育等等,对外国人有没有这个问题呢?其实是一样的,只是教育的类型不一样。比如韩国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来,一学三年,家长也不放心,万一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学坏了怎么办?我们学校有责任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不仅学到汉语,还不能让学生在品德上变坏,这是最起码的,而且我们还要让他的思想品德、道德各方面有所提高。派遣学生的国家也有这样的希望,它不希望学生学成以后回国都是捣蛋的,希望要学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回来。我们对这些学生也有这样的责任,这些年轻学生到我们中国来学习这么长时间,我们要保证他的道德、精神各方面都健康成长。当然不一定是用共产主义世界观、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任务来培养他,这不适合他们,但是我们要用世界人民共同承认的一些道德继续教育他,这还是需要的。另外,中国文化的一些好的方面,精华的方面也在影响着他们,他们如果愿意接受,就可以受我们的影响。这样培养回国的人,不仅学好了汉语,而且至少是一个很好的人,品德各方面都很好,而且还懂得中国的一些文化,遵守世界公德,比如遵守时间、爱护环境、爱护妇女等等,这都是世界每个国家都承认的公德,这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中也要有,让他回国以后有比较好的品质。中国文化中一些好的品德,比如对父母的尊重、孝顺等等,如果他接受,那我们也欢迎,他回国以后父母一看,我的孩子变得这么好,这也是很好的事情。这都是教育的事情。过去一提到思想教育,很多人会误以为不好,实际上这都存在。所以我们的学科真正的定位应该是对外汉语教育学科,而不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这就是为什么我同意用对外汉语教育,而不是对外汉语教学。当然我也不强求大家都改这个词,大家都说惯了,在我们这个圈子里有一个共识,我们讲的对外汉语教学包括教育论,大家也不一定要改口,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讲了20多年,现在要改口也很难,但实际上我们讲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包括教育论,如果我们放弃了这一点,那么来中国学习的学生就将对不起他的国家、对不起他的父母。
      第二个问题,我们的学科往上究竟排到哪个学科中,这是个重要的问题。我在文章中从来没有说过它是属于哪门学科下面的。我的看法是,语言与教育,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两个关键词。这是这两大学科的结合,它跟一般的教育学也不一样,语言教育有它的特点,跟一般的历史教学不完全一样,它是跟教育有关系的,但和一般的教学又不完全一样,有它的特点。所以我觉得,它应该是语言学和教育学的结合,它的爸爸妈妈一个是语言学,一个是教育学,两门学科结合,产生了对外汉语教学。至于这门学科应该放在哪里,我从来没有明确说过放到哪里。正像我讲的,我希望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重要,我希望它能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重视它。在现在的情况下,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也把对外汉语教学放在应用语言学下面,我觉得也可以,对外汉语教学是应用语言学下面的一个学科,也可以。如果你认为它是教育学下面的,这也可以。目前这还是一个争论的问题。
  完善的办法,我现在也不好作一个结论,在应用语言学下面为什么可以呢?从最早的观点看,最早的应用语言学,50年前在美国建立应用语言学学科的时候,就是应用在教学方面,所以,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就是语言教学,把所有的语言教学都放在一起,可以划等号。但那是50年前刚成立的情况,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一提到应用语言学,这里面的内容简直广极了,什么都可以放进去,社会语言学,语言信息处理、机器翻译,国家的文字政策、语言规划,这些都在这里面,甚至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都是应用语言学。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也挤在这里面,连“对外汉语教学”这六个字都找不到。如果人家问你搞什么的,你说我搞对外汉语教学,人家可能都不知道是搞什么,可能会以为你是搞机器翻译的。所以我认为,不要笼统地讲应用语言学,这里面包括的东西太多。习惯上把对外汉语教学放在应用语言学中也可以,但是有弊病,搞了半天,连应用到哪里都不清楚,如果叫第二语言教育学或者对外汉语教育学就很清楚,学科的定义、概念就很清楚了。
  第三个问题,你的所谓的理解是指给他生词还是先把意思告诉他?
  回答:指课文的听力材料。
  刘珣:我个人的意思是先听,如果不理解,还听什么呢?
  提问:您的报告中提到在教学体系应该是主张规则的,现在我们研究的既有知识,又有规则,这两者如何区别?第二,我们研究理论与教学语法,虽然有区别,又紧密联系,但有时候在教学中是冲突的,研究的理论越细致对我们越有好处,但学生不一定都能掌握;越简单化学生就越能掌握,但外国学生会类推,这样又容易产生偏误,对于这种冲突,您怎么理解?
  刘珣:首先,规则也是知识的一种形式,我们说,给他一个公式,这也是知识,都是知识。给学生,不管是规则也好、最后归纳成一个公式也好,这些知识都必须要转化成一个技能,他要能用出来。仅仅会写一个公式,不会说、不会用,这不行。他需要掌握知识,但要会把知识转化成技能,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目标,要培养他交际的能力。
  但是,作为成人学习,完全不给他知识、不给他规则,让他像小孩一样,学一句、跟一句,死记,小孩可以,但成人不成,成人要归纳、要总结,所以我们的老师要给他一个知识或说规则、规律。我们的方法一般是通过大量的操练,比如说情态补语,“他来得很早、睡得很长。”通过大量的操练,我们要给他一个规则,让他可以去归纳。我们帮助他总结,你看看这些多句子,有一个“得”的共同的标志,“得”的后面是动词,前面是形容词。这样他就知道了,这个句型就很流利,脱口而出,不会忘掉。
  第二,我们给他一个规则,不可能给得很详细,比如“了”,讲了“了1”,可能还没有讲“了2”,还有“了3”,“了4”、“了5”,怎么办?我们给他一个规则,所有语言都是这样,你学语言,规则能概括所有的语况吗?不可能,一条规则能概括50%就不错,怎么办?我们再给他别的规则,但是规则不能多,如果给了他80条规则,相当于没给。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规则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比如先给他最常用的“了”的规则,他开始可能会犯错误,语言学习不要怕犯错误,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没有关系。你不可能为了他未来不犯错误就把50条规则、80条规则都给他,他也掌握不了,他怎么能用50条规则对应我讲的一句话呢?也不可能。语言学习是个自然过程,我们只能循序渐进,让他慢慢强化。
  提问:刘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对外汉语教学老师。第一,现在我们很关心HSK的改革问题,请问有没有详细的准确的改革措施?包括商务HSK和语言HSK,这对我们的教学关系很大。第二,在视听说教材中,中高级只有《秦淮人家》,那么有没有更多的?
  刘珣:第一个问题,我不能也不适宜回答,我不是HSK考试办公室的,也不是有关行政机构的,所以不能回答。但作为一个教师,作为和HSK有有点关系的人,我想说一点,我非常希望大家不要为了办班,为了搞考试辅导班,而把HSK毁了。美国的托福就是如此。大家都知道,TOFEL现在要改了,就是因为它被中国人琢磨透了,不能反映这个考试的信度。本来这个考试是把很准的秤,能反映出你的水平,但通过大量的模拟考试,恶补,学生找出了规律,已经不能反映考试的作用了。我也不希望我们的HSK变成美国的托福,那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了。
  第二个问题,本来我们的视听说教材就很少,开始只有听说材料,后来才加上了视听说,这方面将来会加强的。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1:08:21 | 只看该作者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2009-3-15  
一、重大的进展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朱德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朱德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朱德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陆俭明、邓守信、王还、刘月华、赵淑华、佟秉正、舆水优等。
至于研究“教”和“学”,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这也就是在创始阶段,我们不断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原因。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下面我们对教学法研究略事回顾: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上,汉语教学法研究与国际上交际法原则盛行一时相同步,并开始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教学法研究不断创新,预计有可能形成“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并向综合教学与分课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人们对教学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历史的态度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从而发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适用的。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杨觉勇)一文代表了这种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吕必松总结到:“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不足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摒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等科学的方法。
4.研究领域正在拓宽。语言教学的研究,是受语言理论研究制约的。80—90年代,国外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已经不似70—80年代那样风靡一时,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潮流所及,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领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胡裕树等,1989)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之一。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讨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对比,主要是以汉语为背景的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背景的欧美文化、以日语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较;另一个是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直接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扬,1995)探讨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文章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上成文化课。这篇文章廓清了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一些不够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识。总的看来,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讨论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比较多,讨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学习影响的文章还比较少。领域虽已打通,深入下去还值得探讨。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与对外汉语教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点,它受到汉语专家热情的关注,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帮助;而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那些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人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特色,为汉语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汉外语对比以及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语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届讨论会的论文选中,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共160篇,占全部论文总数363篇的44%,而其中仅语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总数160篇的56%。这些论文涉及下列三类内容:一是从宏观上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路子,探讨浯法教学的改革。二是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深入分析语言事实,发掘语言规律。三是在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与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研究的势头,与80—9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语法研究不无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语法研究异常活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硕果累累,新人辈出,成为语言学科各个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龚千炎,1996)影响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法研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涉及到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功能语法等。二是体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特别是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与意义密切配合,交互验证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三是结合汉语与外语的比较,深入发掘汉语的特点,渗透着理论的思考。
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汉语诸要素教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有不少新的教学设想,得出不少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结论。通观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断有新的进展。首先,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其次,进一步明确丁以总体设汁为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对各个语言教学环节和各种浯言技能训练的研究,更有理论的深度,对教学也更具指导作用。对于各种语言技能从设课到训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断地完善有效的汉语水平考试系统等等。
自1987年中国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几年来编出了上百种不同类型、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汉语教材,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些教材中,大都能较好地体现汉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并带有不同的教学法理论倾向,应该说各具特色和优势。(杨庆华,1995)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声日高,我们期待着新一代教材的尽快问世。
学会成立以来,研究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对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分析,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行为过程的调查与实验,以及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察研究,等等。学习规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模式和假设,对促进汉语教学研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研究成果应该重视,值得提及。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全面体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世界各国的同行们都处于探索过程中,力求逐渐加深认识,不断地改进处理方法,争取良好的教学质量。(吕必松,1993)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 、明显的不足
1.关于学术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由于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纪要》,1995)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分歧,不但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堂教学也不无影响。面对这种局面,学术方向出现摇摆。
这次座谈会经过坦诚的切磋,在学术方向上可说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丁“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唯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会议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纪要》,1995)这样就摆正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今后,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把握住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仍是不容忽视的。
2.关于研究视角。从总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略嫌偏窄,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毫无改善,极需加强。近年来,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其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几乎无人间津。
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关于学术课题。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比如,我们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虽有《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也还只是初级产品,还有待于系统地、全面地开发研究,我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开发研究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找到真正的现代汉语口语标准。我们虽然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那还只是一个“暂拟”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论框架,似嫌陈旧,我们还应研制一个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应用型的教学大纲。有些基础研究工作,个人难以完成,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课题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来分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补苴罅漏,填补空白。有些几经繁难,辛勤劳动研制成功的基础项目,对外汉浯教学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等,要物尽其用,不可束之高阁。(张旺熹,1996)
4.关于论说方式。科学研究的成果应以严谨的形式来体现。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论文还只是教学总结,或断想式的经验之谈,甚至写成了工作报告,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有的论文选题不错,然而或论证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逻辑层次紊乱,让人难明事理;或浅尝辄止,失之于肤浅。有的论文所用语言不是科学论说语言,过于散文化或口语化。有的文章不列“参考文献”,也没有注释,引文也不注明出处,看不出自己的新见解,甚至对所研究的某一问题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甚了了,不能充分掌握某一问题所有的资料。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过程中要加以克服的。走向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者,并且取得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三、乐观的前景
1.语汇及其教学研究将迈入新起点。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法教学,把词汇及其教学的研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于是,词汇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成年人、外国人这一根本特点,混同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汉语教学。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龄前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汇及其用法,他们在达意上没有困难,以后的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问题。外国成年人学汉语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学,要掌握每个词的用法,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最终才能掌握一种语言。如果只学一些干巴巴的语法规则,充其量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标准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开口——动笔就错误难免。特别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会觉得语法条条不管用,而一个个词的用法才真正解决问题。以至于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学生看来,汉语语法规律不像其他语言那样严密、系统,而且有不少语法规律不好归纳,甚至等于学一个个词的用法。”(舆水优,1991)其实,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说过:“学习中国语言有三大困难,其实只是一个,即中国语词的问题。”(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这是因为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实体,语法也只有依托语汇才得以存在。语法也可以说是无数具体语汇的具体用法的概括与抽象。因此,胡明扬说:“语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也正因为如此,加强语汇研究和语汇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胡明扬,1996)现在,我们看到,语汇及其教学的研究已经迈入新起点。《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标志。这是一部为外国人编的汉语学习的原文词典,它收词3700多个,有准确的释文,丰富的例证,简明的用法,更宝贵的是备有错用的提示。这是语汇及其教学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需要。
最近,语言学领域新出现一个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论点,这一论点将各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归结为其虚词成分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袁博平,1995)与此相关,又有“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之说,认为:“语法理论,无论是转换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词汇分类相结合则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突破。”(郑定欧,1995)理论语言学的这些新发展,必将对语汇和语汇教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新的契机。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注入新的思想。
2.学习规律的研究将出现新推进。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教”和“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两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重视不够。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内汉语学习规律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国较早的学习规律研究是对比分析,即从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继而是中介语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这套语言体系,可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而学生的语言偏误正可以观察中介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运作情况。七十年代,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分析曾风靡一时,风尚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近年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也曾影响学习理论的研究,如区分“习得”与“学习”,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等。八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这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习得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有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是,以语言原则参数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研究必将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展开新的研究未来。
3.电脑化教学研究将跨向新高度。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开辟教学的新路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诸如笔输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开辟教学的新途径,研制新一代教材,促进科学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仅以多媒体为例,编写多媒体教材应立即着手去做,多媒体是既能处理文本信息,又能处理图像、图形和声音的多功能技术,并具有人机交互的能力。以这种技术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种文字、声音、图像立体发展的教材,必将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又因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相信,必将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1:07:53 | 只看该作者
李宇明:语言学习需求与对外汉语教学
2009-5-12  


(摘要)本文认为,当今外籍人士的汉语学习需求来自六个方面,抱有这些需求的学习者所期望达到的汉语水平可归为三个等级,应据此合理设计教学与考试。本文还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不仅要研究并及时满足已有的汉语学习需求,更重要的是提升汉语的价值,扩大学习的需求,当前应努力争取汉语在经贸、旅游、留学、外交和国际会议等领域的地位。

〔关键词〕语言学习 需求

  有组织地教外国人学习汉语,起码可以上溯到汉代。付克(1986,P3)指出,东汉明帝在永平九年(公元66 年),曾经为功臣樊、郭、阴、马四氏之子弟设立学校,时称“四姓小侯学”。“四姓小侯学”声名日彰,“匈奴亦遣子入学”。教匈奴子弟学汉语,便有对外汉语教学的意味。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北魏时都城洛阳“夹御道有四夷馆”,并说:“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矣。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①文中虽然没有具体记载这万余家“乐中国土风”的“附化之民”,怎样学习汉语或怎样令子弟学习汉语,但相信当时必然会有针对他们的汉语教育。
当然历史上也有为怕“泄漏我国百姓情况”而政府明令不准教外国人学习汉语汉字的。例如16 世纪末,利玛窦从澳门到香山,就看到盖着总督大印的布告:“现在澳门犯罪违法之事所在多有,皆系外国人雇用中国舌人(翻译)所致。此辈舌人教唆洋人,并泄漏我国百姓情况。尤为严重者,现已确悉彼辈竟教唆某些外国教士学习中国语言,研究中国文字。……上项舌人倘不立即停止所述诸端活动,将严刑处死不贷。”②教外国人学习汉语汉字,属“处死不贷”之罪,是明代禁海锁关政策的体现。
但总体而论,自东汉以降近两千年,经盛唐,历宋元明清至于民国,对外汉语教学时盛时衰,但却持续不绝。③当然,对外汉语教学真正发展起来,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学科,成为国家的一项重大事业,还是1978 年以来近二十几年的事情。④二十多年来,来华留学生人数、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与海外汉语教学界的合作等等,都有了长足进展,以至于“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概念已经涵盖不了它所开拓的这番事业。⑤如何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学界已是高见叠呈,比如,提出应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汉语国际传播和国家和平发展的重要措施;注意世界华人社会的语言沟通,合理解决汉字教学中的简繁体问题,形成汉语国际传播的合力等等。政界更是高招频现,比如,举办“汉语桥”工程,开办“孔子学院”,招募对外汉语教学志愿者,召开世界汉语大会等等。本人不敏,但也常想为近来出现的“对外汉语教学热”贡献点智力。
  本文拟从语言学习需求的角度来谈谈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
  一、汉语学习的需求及汉语水平等级
  1.1 汉语学习的需求
  语言学习的需求是语言学习的原动力。有需求就要有满足,满足语言学习需求的活动就是语言学习。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语言学习需求就是他的学习动机。对于语言教育者来说,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就是语言教育目标。因此,研究语言学习需求对于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异常重要的。学界虽然也不断关注外国人汉语学习的需求问题,但是,这一与对外汉语教学发展规划密切相关的课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缺乏科学管用的研究成果。
  外国人的汉语学习的需求,无论是需求的强度还是需求的方面,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变化。总体而言,当今外国人的汉语学习需求大致来自如下六方面:
  A.了解新鲜事物
在西方人眼里,起码自马可波罗时代以来,中国一直是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国度,汉语汉字汉文化奇妙无比,为满足好奇心而接触汉语,学习汉字,在西方绝不是个例。
  B.到中国旅游
当代的世界,旅游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消费活动,到中国旅游,是许多外国人的愿望。
特别是我国承办世界性的运动会、博览会以及各种会议等越来越多,更是增加了外国人到中国旅游的机遇、亮点和吸引力。为了到中国旅游需要学点汉语。
  C.就业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令世界瞩目,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外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许多国家的有关中国的事务也多了起来,重要起来,这就需要大批懂得汉语、了解中国的人才,于是也就产生了许多与汉语汉文化有关的工作岗位。为了得到这些工作岗位,就需要学习汉语。
  D.到中国学习
中国有独特于世界的学问和艺术,如中医中药,中国哲学,中国历史,中国语言文字学,中国文学,中国武术,中国戏曲等等。这些独特的学问和艺术,吸引一代又一代外国人来华留学。
随着中国科学、教育和文化的快速发展,许多非中国传统的现代学术和艺术领域,中国也逐渐呈现出来自己的一些优势。这些新生的优势学科和艺术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为了到中国学习,需要学习汉语。
  E.研究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大国,研究中国不仅是中国人的任务,也是世界学人的任务;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昂首迈进的正在走向强大的国家,不仅学者要研究它,政界、经济界、外交界等等也要研究它。过去,几百年间在东洋和西洋形成了“汉学”或“中国学”,其影响延绵至今。近几十年来,对现在中国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如中国经济、中国政治制度、中国人口制度、中国民族问题等等。研究中国,成为“中国通”,需要学习汉语。
  F.欣赏、传播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
许多西方学人,非常欣赏中国的语言与文化,致力于学习、研究和传播中国的语言与文化。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认同者,而且其中一些人会成为具有当今时代特点的汉学家。文化认同是最大的学习需求,具有长久不衰的学习动力。当然,他们不仅学习汉语,而且常常在汉语研究和汉语教学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都能有所建树。
  1.2 汉语水平等级
  这些不同的汉语学习的需求,决定了学习者对自己汉语学习水平的不同期望,从而形成不同的汉语学习目标。依照这些不同的学习期望或学习目标,可以划分出三种不同的掌握汉语的水平:I、初始汉语;II、常态汉语;III、高深汉语。
  I、初始汉语
  A(了解新鲜事物)和B(到中国旅游)两种需求,对语言学习的深度要求不高,只期望对汉语汉字有所接触,掌握一些简单对话,达到初始汉语水平。在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一块常被忽视,缺乏有效的教育规划和应有的学术研究和。其实,学习“初始汉语”的人数可能非常之多,也许是当下和今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重要生长点。经过初始汉语的学习,许多人也许会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如果引导得法,初始汉语学习者可能会成为常态汉语学习者的源源不断的后备军。
  初始汉语教学,具有趣味性、速成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必须摆脱学院式的教学规则,编制饶有趣味的速成课本,并更要注意充分利用汉语拼音和学习者的本国文字。要设计不同学习时间长度的教学方案,可以多在学习者本土办学。要利用奥运会、世博会等机会开办初始汉语班。要注意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习者深入学习汉语的欲望,把初始汉语学习者看作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温床。
  II、常态汉语
抱有C(就业)和D(到中国学习)两种需求的汉语学习者,构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主层面。以往学习汉语的学生,有不少就是为了到中国学习。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就是在这方面发展起来的,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过去来中国的留学生,多是为了学习中国传统的学问和艺术,而今天,到中国学习现代学问、研修现代艺术的留学生正逐渐增多,这些留学生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汉语水平,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值得深入研究。同时,以往对于以就业为目的的汉语学习谋划较少,经验较少。不同的就业岗位,需要达到的汉语水平必然会有差异,需要掌握不同的专业词汇,需要使用不同就业岗位的语言技能。这是一方对外汉语教学的新天地,必须尽快研究并大力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汉语教学。
  III、高深汉语
满足E(研究中国)和F(欣赏、传播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两种需求,需要较高的汉语水平。抱有这两种需求而学习汉语的人数不会很多,但是意义重大。一个汉语言文字学家,一个汉学家,就是一个汉语言文化的传播源,值得花大气力进行培养扶植。历史上,东洋和西洋都曾经出现过不少汉学家,近几十年也有一些到中国留学的外籍人士成为汉学家,但是总体而言,我们还缺少培育汉学家的经验,缺乏培育汉学家的得力举措,甚至缺少培育汉学家的自觉意识。眼看国外老一代汉学家相继辞世或退休,这一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
依照不同学习的需求划分出来的如上三级,当然是概念性的,每一级别内部又都有许多具体情况。这些级别及其内部的各种具体情况,对教学,对“汉语水平考试(HSK)”等等,都有不同要求。应当根据不同类别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带来教材的多样化,教学的多样化,考试的多样化。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认真分析世界上汉语学习的需求,根据需求发现新的增长点,开辟新的工作面。
  二 提升汉语价值,扩大学习需求
  2.1 努力提升汉语价值
对外汉语教学,是要满足外籍人士对汉语学习的需求,而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更应当学会制造国际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某一语言有无学习需求,有多高的学习需求,取决于该语言有无社会需求;而该语言有无社会需求,本质上取决于该语言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价值。凡是今天还成活着的语言,凡是还有人去学习的语言,包括日常生活中已经不用的古老的拉丁语、梵语之类,一定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有一定价值的语言。这价值,或是物质价值,或是科学文化价值,或是民族情感方面的精神价值,等等。所谓制造汉语学习的需求,其实就是千方百计地提升汉语的价值。语言价值的高低涨降,与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在族际、在国际上的地位的高低升降相关。盛唐之世,中国国力强盛,亚洲各国纷纷来华留学,学习汉语汉文化,形成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与此相对照,19 世纪下半叶20 世纪上半叶,列强侵食,国势羸弱,来中国留学者寥寥无几,对外汉语教学几乎中断。刘珣(2000,P37)指出:“有的资料曾提到40 年代燕京大学的外国留学生要求学习汉语,当时只能请一些既无语言方面的科学知识又不懂外语、但古文很好的教会中的老先生来教。”何以没有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因为贫弱的中国的语言对外国人来说已经没有多少价值了,有此学习需求的人太少了。
语言的价值可以随着民族与国家的强盛自然增殖,但是仅此显然不够。英语在当今世界上的强势地位,不仅与当年的大英帝国和当今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力有关,也与英美合力向世界推销英语有关。为了国家的强盛,为了使汉语发展为强势语言,必须有意识地制造国际上对含语的需求,科学制定汉语国际传播的规划,全面而快速地提高汉语的国际价值。这种语言规划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一种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国家各部门通力合作,需要学者和民间组织全力参与。
  2.2 扩大汉语需求的若干方面
  只要有提升汉语价值、扩大汉语学习需求的自觉意识,当前便可在许多领域中有所作为。例如:
  1.经贸
  中国是一个长久不衰的世界大市场,应当要求进入中国市场的商品,其广告、产品说明和产品上的文字标示等使用中文或附有中文,以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①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加工厂”,出口的产品,其广告、产品说明和产品上的文字标示等应有意识地使用中文或附有中文,使汉语文伴随着中国产品走向世界。从多元文化和国家平等的角度,应当要求和维护中文在世界经贸组织、经贸往来中的地位,比如在经贸谈判中适当使用中文,在制定经贸规则、签订经贸合同时,使用或附用中文文本,并逐渐争取中文文本同英语等文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经济贸易从来都是语言传播的最重要的动力,通过经贸来提升汉语的价值,扩大学习汉语的需求,空间十分广阔,力量十分巨大。
  2.旅游
  中国拥有丰富的对世界充满魅力的旅游资源,加之2008 年奥运会、2010 年世博会等世界性的各种盛会,到中国旅游的外国人一定越来越多,并会形成一个接一个的旅游高潮。为了方便外国客人,让热情好客的中国人学点外语,在一些旅游设施、旅游宣传和具体导游之时使用点外文,对于发展旅游业是有好处的。但也不能忘记,要自觉利用旅游来传播汉语汉文化。例如,引发外国客人对汉语汉字的兴趣,印发汉外对照旅游用语或是双语旅游手册等等;例如,在旅游期间开办汉语短期学习班等等。对于我国将举办的一些重要的国际盛会,还可以事前在国内或国外举办汉语汉文化的培训班,编写汉语900 句等等。利用旅游来传播汉语,会在全世界制造良好的汉语氛围,获得超乎意料的效果。
  3.留学上世纪80 年代以来,到中国留学的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由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独特的学问、艺术,开始向其他学科拓展蔓延,并有了多种学位教育。这是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吸引外国学生到中国留学,在汉语文要求方面一开始可以放宽一些,但是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推广汉语也是需要及早谋划的大事。其一,重视留学生语言预备期的汉语教学,以解决教学语言的问题,保证教学质量。其二,课程学习期间,注意继续提高留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时时提供汉文化的熏陶。其三,在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等方面,一定要有关于汉语文的要求。切不可小视这种汉语文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国际通例,是教育规格的体现,是教育主权的表征,同时也是传播汉语汉文化的大指挥棒,也是树立以汉语文为载体的科技文献的国际威望的重要举措。
  理论上说,凡是申请中国学位的,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使用中国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规范汉字)或是相关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表现就是,用中国语言文字撰写学位论文和进行论文答辩。鉴于中国教育刚刚走出国门,可以在提倡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撰写学位论文和进行论文答辩的前提下做些变通。比如可以这样规定:
  1)凡是学习研究中国独特学问、艺术的,如中国语言文字、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医学药学、中国绘画、中国古建筑、中国传统戏曲、中国体育等等,必须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撰写论文和进行答辩。
  2)凡是研究现代中国问题(可以称为“现代中国学”)的,如中国经济管理、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新闻状况、中国人口问题、中国农村发展战略、中国教育政策、中国外交史等等,可以暂时允许使用外国语言文字撰写论文,但是必须用中国语言文字撰写论文提要,使用中国语言进行论文答辩,并提交中国语言文字的论文副本。
  3)研究其它学问的,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计算机科学、医学、农学等等,可以暂时允许使用外国语言文字撰写论文和进行答辩,但必须用中国语言文字撰写论文提要,并提交中国语言文字的论文副本。
  4.外交与国际会议
国际上的外交通用语言是有规约的。当年,拉丁语、法语之在欧洲,汉语之在东部亚洲,都曾充当过外交通用语言。今天,世界上的几个大语种,特别是英语,充当着外交通用语言的角色。中国的外交当然应遵从当今外交的语言规约,但是,汉语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也是工作语言,而且在外交场合使用本国语言是国家主权的象征,这也是国际规约。因此,要充分发挥汉语在联合国及其下属组织的作用,要争取汉语在其他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在正式外交会议和双边外交中注意使用汉语文。努力提升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价值,制造汉语的外交需求。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用汉语发言,用汉语答问,就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此外,要努力争取汉语作为各种国际会议的会议语言。特别是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中国人参加较多的国际会议,讨论中国语言文字、中国文学艺术、中国历史及其他中国问题的国际会议。应当学会在国际交往和经贸往来中提出这样的要求:“我需要汉语文本。”“我使用汉语发言。”“我需要汉语翻译。”
  2.3 其他相关问题
  1.“固化”汉语的价值
汉语的价值,要采取适当的形式把它“固化”下来。证书是重要的固化形式。证书的获取有些可以通过修业,多数还是通过考试,因此首先是要开发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汉语学习需求的考试,除HSK 主干考试之外,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最近新开发的商贸、旅游、文秘及幼儿等汉语水平考试,便是这种开发思路的实践。证书不仅要多样化,更要同劳动市场挂钩,同与汉语相关的各种就业岗位挂钩。也就是说,要把汉语的价值固化到证书上。
法规也是固化汉语价值的重要形式。比如关于外国人申请中国学位的语言文字要求,如果写进学位条例等教育法规中,其影响是很大的,其意义是深远的。在利用证书、法规等来固化汉语价值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外国及其公司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形成他们的内动力。比如,支持许多国家把汉语作为外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外国举办或与我合办汉语教育机构,注意发展HSK 同国外的一些汉语考试的联合关系或互认关系,从而使HSK 考试证书同国外劳动市场挂钩,同国外公司的招聘、晋升、提薪等用人制度挂钩。
  2.重视海外华语
在提升汉语价值、制造汉语需求时,还要特别重视海外华人华侨的作用。华语在各个国家地位的提高,也会使整个汉语的需求上升。海外华语是汉语走向世界的先遣队,华语教育是世界汉语教学的“小本营”。
  3.普通话、简体字问题
在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时,还必须巧妙处理汉语汉文不一致的问题。汉语的不一致,是指普通话与方言的不一致;汉文的不一致,是指汉字简体、繁体两套系统。理论上说,普通话和方言,简体字和繁体字,都为中华民族的交际和文化传承发挥了并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都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都需要珍爱和传承。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提倡较普通话和简体字,这是因为:
  1)普通话和简体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法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外国朋友学习汉语,就应当教规范的汉语汉字。
  2)从长远看,要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打交道,就必须使用普通话和简体字,方言和繁体字只适用于特殊的领域或特殊的区域,只有那些学习和研究这些特殊领域的外国人,只有那些专同某些区域进行交际的外国人,才需要学习方言和繁体字。
  3)对外汉语教学也是重要的教育经济活动,用简体字教普通话的教材,用简体字编写辅助教学读物等等,其经济利益最终汇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4)更为重要的是,制造汉语需求、提升汉语价值,在汉语汉文不一致的情况下,其实主要是要制造对普通话和简体字的需求,提升普通话和简体字的价值,这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过去用繁体字对外发行,后来改为简体字,这种改版无疑是具有远见卓识的。①
  三、结语
  外籍人士的汉语学习的需求,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基础,需要认真研究。当前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六个方面:A.了解新鲜事物;B.到中国旅游;C.就业;D.到中国学习;E.研究中国;F.欣赏、传播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因此而学习汉语的人,他们期望或是需要达到的汉语水平可以分为三级:初始汉语、常态汉语和高深汉语。必须根据汉语学习需求和由这些需求而决定的汉语水平等级,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促进教材多样化、教学多样化和考试多样化,开拓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不仅应积极满足外籍人士现有的汉语学习需求,更要努力创造国际上新的汉语学习需求,提升汉语的价值,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当前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是经贸、旅游、留学、外交和国际会议等领域。此外,要注意用证书和法规的形式来固化汉语价值,要重视海外华语的作用,要努力树立中国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和简体字)的国际声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9:14 , Processed in 0.10280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