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同课异构,“异”从何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8 11:3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同课异构,“异”从何来
作者:王益民                        同课异构就是同样的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也有人把同一人上同一课的不同设计归到此类。教师由于思维方式和教学思想的不同,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也必然会有所不同,最终就会形成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课堂。同课异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多维的互动交流的平台,使他们可以共同商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艺术,共享成功的喜悦。
同课异构,精彩在一个“异”字。那么,“异”从何来呢?
“异构”之“异”的第一个来源应该是学生。学生变了,“构”当然也要随之变化。因为,教学是由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内容要关注学生的经验,各学科课程标准也都对关注和丰富学生的经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学生而言,一次完整的课堂学习是学生从自身认知即所谓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向课堂学习目标不断前进的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从课堂的生成性来看,课堂是充满“变数”的,那种画地为牢、请君入瓮式的教学设计并不合乎学生课堂学习的一般规律。特级教师于永正有一次去新疆上课,当他得知这里的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顺后,毅然改变了自己的教学预案,整节课就带领学生读课文。这一改变,令全场听课老师动容。因为,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师,一种设计上遍全国,甚至连细节都惊人相似。
“异”的第二个来源是教学目标的着眼点不同。就拿语文来说吧,以前的教材中,每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都相对固定。新课程改革以后,大多数版本的教材都改变了这种模式,以较为突出的“主题”来串起一个单元,“知识与能力”目标不再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样,不同教师面对相同教材就可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为“异构”大放“异”彩提供了种种可能。
“异”的第三个来源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教师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程内容进行再开发的过程。实际上,教师从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氛围的营造,甚至用一套什么样的课堂语言,背后都体现着一定的教育思想,只是我们有时并不察觉罢了。一堂课的设计、实施和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课堂管理能力、教学思想甚至性格特征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设计必然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刻意抹平这些差异,对大多数教师来讲,是极不现实的。这也是为什么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设计很难移植的根本原因。
有人认为同课异构就是要强调“异”,其实不然,无论怎样的“异构”,肯定是有“同”的,甚至可能有很多“同”。在教学内容一样、教学目标大体相似、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相似的情况下,我们是很难绝对排斥“同”的。因此,我们在“异构”中不要因为追求“异”,而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教学素材,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是符合教学要求的、适合学生学情的,“同”一把又何妨呢?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2009年2月25日《教育时报·课改导刊》《课堂》版发表)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22:34 , Processed in 0.09077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