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82|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澴河记事——那年•那月•那水•那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1 19:4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澴河记事







                                                                  那年•那月•那水•那人

                                                                   作者:陈圣芳




电子信箱:csf538@163.com
2009年4月


(打过工、种过地、摆过摊、上过学、炒过股、写过文、当过工程技术人员、任过某行政机关中层干部、做过新闻通讯员和特邀记者、赶潮流干过论坛版主……现在闲着还是闲着,于是模仿文人开始码字。)


[ 本帖最后由 摄友驴友网友 于 2009-5-11 19:56 编辑 ]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4 11:35:58 | 只看该作者
找一上午才找到这帖子。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 08:10:18 | 只看该作者
海棠消恨不能香

                        ——纪实散文《澴河纪事》读后



刘碧峰





孝感地域最突出的标志是什么,当然是府澴河了。府澴河对于孝感人民来说,是什么层面上的意义,毫无疑问,当然是母亲河了,因此,天南海北的孝感人,只要一提起府澴河,那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和依赖感,就会很自然地流露出来,血浓于水的亲情就会油然而生。

关于府河的文字,已有不少见诸于报刊,且有黄河先生的两本散文集《岁月如歌》和《趟过岁月的河》行之于世,流布甚广。而影响似乎更大一些的澴河,虽有零星简章偶现,成系列、成专著的东西却没有见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还在我们为这个现象遗憾的时候,陈圣芳先生在孝感网·槐荫论坛上推出了他精心创作的长篇纪实散文《澴河记事》,随后又在《孝感晚报》上连载发表,不禁令人十分欣喜,澴河两岸那多姿多彩的色调,终于有摄影师的广角镜来收取,并放大后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人们细致地品味与品赏,从而从深层次地领略到这条母亲河的伟大、崇高与宽容。

与许多名川大河相比,澴河也许算不上什么,但澴河虽小,却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河南灵山,注入长江,流经中原文明和楚文明两大文明起源地块板,哺育了百万生民,在它的两岸,古往今来,有无数仁人志士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举,更有无数父老乡亲以其平凡而坚韧的生活方式,给岁月增添着动人的内容。有伟人说过,人民创造历史,就宏观角度来说,这话确是永恒的真理,我们来看今日澴河的崭新面貌,有哪一点不是两岸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创造的呢?

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认识,陈圣芳的《澴河记事》,主要把视角放在澴河两岸人民的日常生活上,写浓得化不开的的乡情,写扑鼻而来的乡土气息,写平常百姓家的快乐与苦恼,写澴河儿女的大气派与小心眼·····,也正因为作者以平常心写平常人和平常事,作品甫一问世,即受到吃澴河水长大的以及正在吃着澴河水的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形成洛阳纸贵之势,毫无疑问,作者平民化的创作立场,吾爱吾乡的创作情感,朴实亲和的创作手法,是这部作品得以成功的基础。

平民化的创作立场,是很多写作人都在追求的东西,但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因此他们写出的文字,远离现实,远离人民,遭到人民群众的拒斥是可以想见的。平民化的创作立场并不是说作者出身于平民就可以做到的,我们看许多曲高和寡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先锋派、象征派诗歌等等,几乎大多数作者的出身都是城乡平民阶层,因此,关键还是在思想的倾向性。还是在这一点上,陈圣芳始终让自己置身于澴河百姓的群体中,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写他们的家长里短,我们看到吊酒出锅时村民们兴奋的神情,我们看到那个年月农村小孩读到小人书的满足,我们看到运动年月给农村造成的伤害,我们看到夏夜里堤畔纳凉的风景,我们看到在澴河里捞螺蛳蚌蛤的喧闹,我们看到了下鱼、刨草皮、拾粪、看电影、讨媳妇等等典型的澴河两岸农村某个时段的“日子”,这都是群众最熟悉的生活,很自然地,会受到群众的认同和喜爱。陈圣芳在写作中,没有去着意拔高人物形象,没有去净化乡民的行为和语言,也没有掩饰农村一些落后的现象,也没有把自己打扮成布道者去指点群众的迷津,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作者具有平民化立场的原因之所在。

家乡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很明显,陈圣芳的家乡情结,指的是后者。他的笔下,流动的都是他生于兹长于斯的村野风情,《澴河记事》的字里行间,都注入了他对故乡,特别是老家的一腔挚爱。故乡不是由简单的两个字组成,故乡打在人心里的烙印是故乡人的形象、地貌特色以及风俗习惯,从这一点上来看,我感到澴河水是真正地渗透到了陈圣芳的血液中,不然,他如何能写出这种不饰浮华而真情四溢的怀乡之作。

确切地说,目前的《澴河记事》,其抒写的主要对象,是澴河边的一个小村——陈家栈楼子,是作者的出生地和成长的地方,这儿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深深地扎根于作者的心中,因此这儿的一切,在作者笔下很自然的都被赋予了圣洁的光环,是那么的迷人、鲜活和引人怀想。当然,真正能让我们体验到作者浓烈情感的,还是在于作者以白描手法展示在我们面前的那一个个可亲可敬、淳厚纯朴的人物形象和充满情调的乡村故事,质朴而耿直的摆渡人白胡子大爹和聋子伯伯,一生没有孩子而对孩子特别喜爱的货郎担宝胜老哥,抑郁而终的老花狗主人撮瓢伯伯,走乡串巷的吹笛人,勤劳精细的吊酒把式尚师傅等等,其形影读后长久地在脑中旋回;而游泳与溜冰中的险情,偷瓜的童趣,“扪碗”下鱼的快乐,运动年月的荒唐做法,生产队长收鸡蛋的“花板眼”等等,这些饱含酸甜苦辣的小故事,则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过往的岁月和往昔澴河的乡风·····作者正是通过这样平写常人碎事的笔法,寄寓满腔的热爱家乡的深情,让人读来犹如春风扑面,亲切而自然,不知不觉间融入进去,与作者游走于澴河岸边,为它的欢喜而欢喜,为它的悲伤而悲伤。

《澴河记事》之所以能够达到上述这样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采取的这种朴实亲和的创作手法。立场和情感,是依赖于创作手法来实现的,否则,将是空中楼阁,好看是好看,却无以支撑,难以立起。在《澴河记事》中,作者不在追求华丽上着力,也不在修辞上卖弄,而是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物事上运笔,尽量地把“我”的亲历、亲闻、亲见凸现出来,用不温不火、不急不躁的行为方式娓娓而述,使人读来感到温馨而亲切。

《澴河记事》中的好多故事,比如撮瓢伯伯怒杀偷吃猪油的老花狗后抑郁而死、早平哥装富骗取兰姐,父亲在“社教”运动中的挨整等等,都是可以写得大开大合和轰轰烈烈的,但作者采取的都是平实的叙述方式,好像在与我们唠嗑、拉家常,晃忽之间以为就是自己刚刚看到的事情,不自觉地就沉浸到那些场景中去了。

最值得令人称道的,是文中无处不在的、独具澴河风情的童趣描写,这也是本文最有特色的创作手法之一。作者以细腻的笔法,把澴河岸边农村孩子单纯、明净、机灵而又调皮的可爱,写得极为精致,一些童谣和土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又极有力地增强了氛围,而作者对澴河的牵挂、对故乡的挚情,也都是通过一个个、一群群孩子的眼光和故事来放射的,也就使得情感更加真实、更加自然、也更加明净,也就使这个文本显得极为朴实、极具亲和力。

《澴河记事》之所以能够广受欢迎,产生如此的影响力,当然不仅仅是我所说的这些特点所能够概括的,它的文学的、史学的、民俗学的等等方面的意义,都很丰富,我这篇小文不可能进行全面的探讨。我之所以提笔写这篇小文,主要还在于澴河、孝感的母亲河,终于有人献上了一部像样的文字来抒写它,抒写它的风貌也抒写了它的灵魂,我是为此而高兴。清代诗人袁枚有诗云:兰草同心多半弱,海棠自恨不能香。我想,在此以前,澴河一定会有同感,这样一条具有悠久历史,这样一条极具风情,这样一条明媚动人的孝感的母亲河,怎么就没有人来写它、展示它、讴歌它呢?现在好了,陈圣芳积其心力,拿出了这部厚重的作品,为描写澴河题材的作品开发带了个好头,一花引来万花香,更多澴河题材的作品一定会相继产生。海棠消恨不能香了,澴河不再有遗憾了,我们期待着陈圣芳写出更多的好作品,我们也期待着更多关于澴河的好作品问世。





孝感市文联



(作者系孝感市文联副主席、孝感市作家协会主席)

这一评论是刘老师认真阅读了我的前40篇所撰写的,感谢刘老师对我的鼓励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6-16 09:52:41 | 只看该作者
十里八乡看电影

    夜晚,村子里漆一般的黑。
    窗前,煤油灯忽闪着星星亮光。

    村子的夜晚如果没有狗吠和闹夜的孩子的啼哭,鬼都能够打得死人。白天大人下地劳作,夜晚不是日月轮回地抱着女人睡觉,就是一帮老少爷们在房前屋后的场子上天南地北地“扯野棉花”。

  乡村的过去不仅物质匮乏,文化生活也是单调无味的。什么时候公社的电影队跑片轮到我们村子放映,一湾人就像过年一样的高兴。

      男人们一大早就拿着绳子扁担去十里开外的公社把“磨电鼓”(发电机)、放映机、荧幕抬回来;女人们就兴高采烈地赶到一个个亲戚家接他们来湾里看电影。

    天还没有黑,两根木棍子的电影杆子就埋在了空旷的稻场边,上面还招摇地高高地绑着一个猎猎作响的红旗。

    稻场上支起了八仙桌,桌腿上绑根青竹杆,上面吊一个巨大的灯泡子。板凳、椅娃、蝌蚂凳、砖头都挤挤咔咔地排在银幕下边。这些凳子有的是为父母兄弟准备的,有的是给嫁到附近湾子的姑姑、姑爷以及其他亲戚准备的,还有的是给学校的老师、同学或朋友准备的……反正我里湾上“打电影”,客人都得有地方坐。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湾里家庭生活条件稍好点的年轻媳妇,中午时就托人给娘屋里捎信,邀请父母、兄嫂带着侄儿、侄女们今晚来自家屋里吃夜饭,在湾里看电影。

    老人和小孩子早早地洗了澡,搬着板凳椅子去抢站好位子,看电影位子即不能远也不能太近,远了有时候是看的见听不清,就是看哑巴电影,近了,仰的头臼颈难受死了。只有在十丈开外才是看电影的最佳的距离。

    十里八乡看电影的人陆陆续续来到了我们村子放电影的稻场里,一会的功夫,稻场上就热闹非凡,大呼小叫的,“快过来,憨头,这里有蛮好的一个位子!”“舅妈,你坐这里。”“英琳,过来,和我挤着坐。”“来,来,这里还有一个位子。”……大家都在忙着找位子。不一会稻场上就只能看见黑压压的头。

    来晚了的人,就只能在荧幕后面看反片子;再来晚一点的孩子们,就爬到树丫上去了……电影场上,坐着的,站着的,还有在后面看不够踮着脚的。

    场子里的马灯熄灭了,发电机在远远地方吼叫着,放映机旁边,生产队长拿着话筒,吼起了地地道道的孝感话:“电影马上就嘎试了!电影马上就嘎试了!男将女将伢们的,你这不要做声了!”听见生产队长喊话,刚才沸腾的人们像刀剁一样没有了声息。

    话筒又传来了队长的声音:“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抓革命,促生产。现在电影正式嘎试放!”
放映员在紧张的倒带,一束光带射向了白色的荧幕。放映员调整着放映屏幕的大小和清晰度,调皮的小孩子有的把头遮挡着光束,有的用手做着各种动物,于是荧幕上一会是一个小孩子的头部剪影,一会又是鸭子鹅或者狗惟妙惟肖的剪影。放映开始了,孩子们立即挪开头放下手。

    当时一场电影往往是在两个地方放,这样就必须一个地方放第一部,另外一个地方放第二部,这样就有一个人专门骑自行车“跑片子”。有时候也有一部电影跑的,如果另外一个放映电影的地方距离远,跑片子的还没有回来,那么电影就会冷场半天,喇叭里就开始播放红色歌曲,让看电影的人等得火急火燎的。

  “片子来了!片子来了!”有人吼着,看电影的人们立即闪开了一条通道,让送片子的人进去。放映就又开始了,放着放着,有时突然搅带了,电影放不了,电影场里嘘声一遍。放映员于是用剪刀将搅的部分带子剪去,用粘胶粘起来接着放。有时候一场电影往往打几次“闪”,看电影的人就是骂放映员是个“水货”,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没有一个人离开电影场的,一般都是看到挖台脚才肯罢休。

    其实这样在自己湾里放电影的机会是少之又少,一年冇得两次。余下的日子我们也会天天晚上到处赶场看电影,那个时候也没有手机或者电话能够交流信息,但是十里八乡放电影我们也能够知晓。我们就是采取的口口相传,这样居然能够传方圆十里以上。无论多远我们只要知道消息,我们就吆三喝六,紧赶急赶地跑去,太远的地方等我们赶到有时电影已经放了一半,所以有时一个电影,我们在这个湾子看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我们又在另外一个湾子把电影看全。其实那个时候的电影除了“八个样板戏”以外,就是一些纪录片和一些战斗片,并且电影里的好人和坏人一眼就可以认出来,好人、英雄都是“高大全”的人物,坏人长的都是歪脖子跛腿子贼眉贼眼的。

    最可恶的是放电影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像桶一样往下泼,我们就飞跑着往家赶,跑回家衣服就是切胯子湿(透湿),像个雨淋鸡。还有的时候,黑灯瞎火的,我们不是有人踩了牛屎就是有人跑到了人家的秧田里或者有人掉到了水塘里。即使是这样,我们依然是只要知道哪里放电影我们还是场场不误,乐此不疲。(22)

写于2009年4月25日0:44:15
电子信箱:csf538@163.com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6-16 09:52:17 | 只看该作者
打乒乓球的日子



  小时候我们把打乒乓球叫打“国球”,因为这个小小的圆球给我们中华民族长了脸,扬了威,所以我们习惯称乒乓球为国球,打乒乓球当然就成为了打国球哦。

  我们上学是半日制,下午回来没有什么事情的话,我们除了游泳、掏鸟窝等等活动外,经常玩的就是打乒乓球。

我们大队的学校有两个水泥台子,但是一般被几个高年级个头大的孩子霸着,我们没有指望,于是我们不得不土法上马,因陋就简,一般代替乒乓球台子的方式有几种,一种是用竹床或者板床,还有就是用几个木桌子拼起来,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将家里的两扇大门下下来,用长板凳一搁,门板中间用两块砖搁一根扁担或者冲担就大功告成了。

  乒乓球球拍我们一般是自己制作的,有的是用旧板壁锯成的,最好的莫过于用水车页子做的,这样的车页子大小和厚度都非常合适,当然也有最差的,实在没有球拍我们用布瓦做乒乓球拍子,总之,只要能够过乒乓球瘾,我们是不择食的,高可就,低可成。

  其实我们打乒乓球一般都会有十来个小伙伴一起打,如果是两扇门搁的乒乓球台子,我们就搞双打,谁失败谁下场,一视同仁,大家都严格执行游戏规则。如果是竹床或者板床搁的,我们就采取当皇帝的办法,先是两个人对垒,这先上场的两个人,一般是乒乓球拍子以及乒乓球台子的拥有者,他们先上冇得哪个小伙伴敢放什么屁。对垒赢了的就是皇帝,其他的人按照拧阄产生的顺序来,没有谁会插队,如果谁插队了,以后玩什么也没有你的份。上来的人必须接受皇帝的考验,皇帝发的第一个球你接好了你才有资格跟皇帝打一局,谁赢了谁就是皇帝,只要你打球技术高超,你就可以做皇帝,真正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我们很多小朋友就是在这样的乒乓球台子上锻炼成乒乓球高手的,没有谁号召,我们就在履行“乒乓球运动要从娃娃抓起。”

  在我们这些草台班子队伍中,居然有小朋友拿学校的乒乓球比赛冠军,甚至有人拿公社和县的名次,“鸡窝里照样飞出金凤凰!”(21)


写于2009年4月23日22:00:16

电子信箱:csf538@163.com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6-16 09:51:51 | 只看该作者
吃返销粮的日子



      在哪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生产队生产的粮食首先是完公粮摊派,余下来的才能够按照各家各户分值的多少进行分配,无论是什么样子的年成,国家的公粮一定要完成的。

      有时生产队的队长看到乡里乡亲的粮食的确不够吃,也难免有偷偷截留公粮私自分给社员的情况发生,要截留公粮私分,是一个大逆不道的冒险事情,事情如果暴露,往大的说队长可能会坐牢,往小的想队长卷上铺盖去公社学习班反省十天半月也是不在话下的,截留私分公粮是一个政治性的错误,不可谓不大。

      为了私分不让公社领导发觉,做到万无一失,生产队一般会在一个月黑的夜晚,等各家各户的孩子睡觉了以后,一般每家在家当家的社员就一个个悄悄地溜进生产队的队屋,一根烟的功夫社员就陆陆续续地到齐了,人一到齐队屋的门就反锁上了。

      生产队长摸出一根“骚公鸡”拿火柴点燃,叼在嘴巴里,然后清一清嗓子,表情凝重地说:“各位脑壳们,今天我把大家请来,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是商量什么事情。这次的秋粮虽然丰收了,但是我们全部完了公粮的话,就一粒谷壳子也没有,大家看怎么办?”嘴巴快的社员立即接个话茬说:“能不能和前年一样留一点。”队长说:“你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前年害的老子去住了半个月的学习班,把老子整拆了,我不敢。”前年的一次截留不知道是谁的嘴巴不严实走露了风声,害得生产队长去公社学习班天天背毛主席语录,半个月回来人都瘦了半个。

      生产队长是一个古道心肠的人,看着乡里乡亲填不饱皮就心疼,但是又着实害怕再去住学习班,他平时就说:“宁可搬砖一天,头疼翻书一页。”他说他害怕孔老二造的那些东西。这次他心里已经想好了要截留,但是嘴巴上还是表示不同意。大家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出着注意,表明大家的心迹。

      看到大家铁定地想留一些粮食,队长这才说:“湾里脑壳们刚才的话我也已经听到,实在话,我们湾人多田地少,就是不交公粮摊派,满打满算我们还要差四个月的口粮,完了公粮,公社给我们六个月的返销粮,哪个定量合着野菜吃也不够半年,看着脑壳们饿肚子,我这个生产队长就心疼,就感到对不起乡里乡亲的。”

      队长动情的话说的乡亲们一个个埋下了头抽闷烟,多么朴实的一湾老少爷们啊。队长看到这情景说道:“好了,时间也不早了,我采纳脑壳们的意见,分一半交一半,大家签字画押!”各家各户来的当家的都感动的热泪盈眶。

      签完字画完押,生产队长脸色严肃地说:“白纸黑字红印印,这次不管是谁諘出去了,脑壳们我说得前头,我是不去学习班的,找出那个烂舌头根的,我们就一致说他把粮食偷去卖了,让他个龟儿子去吃花生米!”大家一致同意,这一年我们村子的乡里乡亲吃饭的问题就得到了改善。

      说到吃返销粮,我就想起我当时14岁的哥哥去买返销粮的事情。

      当时我们吃的返销粮一般就近去涂河粮站、朝阳粮站或者陡岗粮站买,一般买回来的都是陈化粮,做出的饭或者粥都是黄黄的,像小米饭一样,有这样的陈化粮吃,大家也是满意的。大家买粮食一般害怕买到晚稻米,因为晚稻米没有“衣食”,不长饭,没有发头,那个时候可不像现在讲缮食结构营养搭配,只讲撑饱肚皮就行了。

      那是一个初冬的早上,我哥哥一大早就挑一担箩筐和大人们一起去朝阳店买返销粮,到了朝阳,结果那里只有晚稻米,粮站的销售员说:“要早稻米,现在只有城关粮店有。”哥哥不得不和湾里大人赶到城关去买,到了城关差不多到了中午,哥哥在米酒馆买了5分钱的米酒喝了,就在城关粮店买了差不多60斤早稻米的陈化粮。

    哥哥挑到火车站就没有力气了,浑身汗透,哥哥是挑一路歇一路,城关离我们老家是30多华里的路程,挑回家天已经黑了,妈妈已经在村头张望着他,看到母亲,哥哥放下箩筐就瘫在地上了,妈妈含着眼泪说:“儿啊,你挑不回就放涂河集,我明天去挑回来啊。”

        这次买米给我年幼的哥哥带来了压伤,哪怕他现在五十大几了,他经常是咳半声,听到哥哥咳嗽半声,我就想起了那没油没米的童年,想起了那吃返销粮的日子。(20)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6-16 09:51:23 | 只看该作者
冬天的一把火



    1954年的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给我们澴河岸边的村子进行了一场洗劫,人们还没有从这场洪灾中得到喘息,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又席卷了我们村子,大半个村子的房屋化为灰烬沦为瓦砾。

    那是1955年的一个冬天,一个刮大北风的日子。

    德玉大哥正在我家房子后面的一块空闲地上修补着渔船。河坡上的一棵弯把子老柳树上栖息了几个黑头黑身的老鸦,它们在柳树的枝头一声紧一声地“呀——呀!”地叫唤着。德玉大哥跑到树旁大声吼着,这老鸦根本目中无人,依然在树梢叫唤着,德玉大哥拾起一块瓦片掷向老鸦,老鸦“吱呀”一声飞到了另一棵老柳树的枝头。德玉大哥这才扔下几块瓦砾回到渔船旁继续他手中的活计。

    德玉大哥一丝不苟地修补着渔船,感觉有些累,抬起头伸了一下腰,忽然发现申官伯伯的房子浓烟滚滚,不好了,发火了!风助火势,只听见板壁瓦椽发出哔哔啵啵的声音,火苗窜向了天空,看到浓烟,四散的劳作村民奔袭而来。德玉大哥一边大呼:“发火了!救火啊!”一边去抢申官伯伯房子外面靠墙而立的一捆芒材,他把芒材抱到我家房子旁边倚墙放下,这无异于引火烧身,申官伯伯家的房子距离我家的房子才丈余的一条窄巷,火苗借着风势一下就窜到了那捆芒材上,我家的房子也着火了。

    我父亲和母亲满头大汗赶回来,母亲冲进浓烟滚滚的房子中抱出才一岁不到的哥哥,把哥哥放到一个空地上,想回头去抢些东西出来,但是已经不可能了,房子已经烧塌。父亲进入房里好不容易从竹床底下摸出了他心爱的卖萝卜用的箩筐,事后,妈妈说:“竹床上装着衣服的檀木箱子你不抢,非要去抢你那破箩筐!”爸爸说:“这箩筐在我十三岁就跟着我担瓜担萝卜,比你跟我的时间都长,我对它有感情啊!”也许正如父亲所言,那箩筐是父亲赖以生存的工具,所以他是父亲唯一心爱的物件。

    其实大多时候人们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表现出来不是处变不惊,而是“忙人无智”。吴伯妈在抢她家的东西时,拖着一口圆圆的大肚腌菜缸时,缸肚大无法搬出来,吴伯妈急中生智,拿锤子敲破了缸,搬出来了几块缸片,事后大家一讲起这事情就带着苦涩的笑,吴伯妈说:“我的几个儿女都是吃这缸里的萝卜白菜长大的,所以我抢它出来,只不过是忙人无智啊。”

    因为那天风太大,当时社会落后,也没有“119”可拨打,人们从河里担水来救火已是无济于事,乡里乡亲们只有采取切断火路的方法,迅速拆除了几幢房子才保住了湾南头十几家的房子,湾中间的房子人们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房子烧塌沦为瓦砾。

    事后知道,这场火是申官伯伯的杨伯妈烤荞麦粑引起的。

  冬天的一把火,烧掉了我们家赖以生存的居房,我们家开始了真正寄人篱下的日子。(19)
16#
发表于 2009-5-31 09:34:05 | 只看该作者
.....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5-31 07:40:37 | 只看该作者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15:50:58 | 只看该作者
那田那地那萝卜

    萝卜在我们家乡有“土人参”之称,“萝卜进了城,药铺要关门”、“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一味,气煞太医”、“萝卜上街,郎中滚开”、“吃着萝卜喝着茶,气得大夫满街爬”……这一系列的民间俗语说的就是我们陈家栈楼出产的萝卜。

    我们这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种植萝卜的历史早在明代以前就有名气,称得上历史悠久。

        陈家栈楼出产的萝卜在历史上就已闻名方圆百里,无论是秋萝卜还是热(夏)萝卜上市,我们那里的老少爷们姑娘媳妇就大筐小担的挑萝卜去赶朝阳、陡岗、涂河、金神庙、辛安渡,朋兴店、吴铺的热集,有时还挑到城里去卖。无论我们的萝卜挑到哪里,只要挑子一搁下来,人家一看萝卜的品相就知道是我们陈家栈楼的萝卜,呼啦一下就抢购的筐子跳底精打光。

      陈家栈楼的萝卜产自我们湾那广袤肥沃的河漫滩,一到萝卜出来,我们湾的河里河外,萝卜层层叠叠的码的像一个个小山垛。我们老家十里八乡也生产萝卜,但是就没有我们陈家进路的萝卜好看好吃,这世世代代以来一直是一个谜。

    其实就我看来和我们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种植技术的精致有关。因为我们处于澴河下游,河漫滩尤其广阔,加之河道绕我们村子来了一个“S”型的转弯,挟沙带土的洪水一来,我们湾子的河漫滩上就落下尺把厚的“潮泥巴”,“潮泥巴”这种特殊土壤,富含各种微生物腐殖质,所以在这样的河漫滩上生长的萝卜又大又甜,营养丰富。这种天然的“潮泥巴”是别个地方的偷也偷不倒的,所以只有眼睁睁看着我们陈家栈楼的萝卜名震乡里,好吃又好卖。

    我们湾种植萝卜的精耕细作也是十里八乡没法比的。

    在萝卜下种之前,我们河漫滩的地一定要翻耕三次以上,翻耕以后就让河漫滩晒太阳,“棉薅三道白如银,地翻三遍萝卜甜。”翻耕过的河漫滩地,叔叔伯伯们又把土壤绣花一样耙整的平平整整,冇得一颗指甲头大的土渣,土壤是细如扬尘,下种的日子老把式的伯伯还要观天察颜,挑选一个未来五天没有雨的日子下种,因为“菜五麦六”,萝卜要五天才能着床出苗子,如果五天里老天下雨,土壤就板结了,就闷了床,苗子就出不来,那样就误了季节费了种,如果是萝卜种冇得了想补种都哭天无路。

    萝卜种子随着叔叔伯伯们手臂扬头过顶的撒播,希望的种子就埋进了土里。五天里风和日丽,种子就撑开肚皮破土而出冒出小苗苗来,叔叔伯伯看见小苗苗生的匀匀巧巧的,一个个笑逐颜开,喜滋滋地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仿佛他们幺儿幺姑娘的结媳妇的彩礼钱出阁的嫁妆就在这土疙瘩上的苗苗里。

    萝卜苗苗沐浴阳光雨露可劲的长,长到两片叶、三片叶时,我们就要散萝卜秧子了,把那些拥挤的地方抽一些萝卜秧子出来,通过间苗、定苗后,我们这时就只是关注杂草和墒情了,萝卜在生长过程中,如果有杂草,杂草生命力强,不及时除掉,杂草一疯长,就把萝卜苗子吃了,所以除草要及时。要是田地里水分不足,不仅萝卜产量降低,而且肉质根容易糠心、味苦、味辣、品质粗糙;但是水分过多也不行,水分过多土壤透气性差,影响肉质根膨大,又易烂根;还有如果萝卜地水份供应不均,又常常导致根部开裂。只有在土壤持水量和空气湿度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够获得优质高产的陈家进路萝卜。

    说到我们家乡的萝卜大,大到了什么程度,我说个事情大家就知道了,那一年我们湾来了一帮武汉的下放知识青年,他们来到我们湾后喝萝卜汤咽萝卜菜,个个被我们陈家进路的萝卜滋润得红里透白,他们回去看父母,就想带几个我们家乡的萝卜给他们父母尝新,其中一个小巧玲珑的女知识青年想拿两个象伢大的白萝卜回去,她怎么都提不动,于是只能忍痛割爱,带一个伢大的白萝卜回了武汉看父母。

      陈家栈楼萝卜无论是白萝卜还是红萝卜或者是奧白萝卜(一种在留萝卜种时白萝卜和红萝卜杂花了留下的杂交萝卜),生食清香汁多且甜,做菜炒、拌、炖、腌均可,是我们十里八乡秋、冬、春三季主要蔬菜之一。它即可用于制作菜肴,炒、煮、凉拌俱佳;又可当作水果生吃,味道鲜美;还可用泡菜、酱菜腌制。陈家栈楼的萝卜营养丰富,还有很好的食用、医疗价值,我们那里的村民由于长期吃我们自产自销的萝卜,所以姑娘小伙子长得有红有白,眉清目秀,老人们个个步履矫健,颐养天年。这真正是应了那一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陈家栈楼的萝卜伴随着我们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年年岁岁,我们嚼着陈家栈楼萝卜一直到天荒地老。(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22:29 , Processed in 0.11246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