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4月21日上午新华学区中山小学三节语文课
观 课 札 记
·孝南区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管季超
第一节:H老师执教501班《草船借箭》
·8:20,到达中山小学教导处办公室,依课表选定拟听的三节语文课:501班H老师、602班X老师、302班Z老师。
·8:05,进入501班教室。坐教室最后排郑华森同学左侧。
课前,翻看部分学生自购的《新课标学生语文学习全书》。这是一本厚达760页的语文学习教辅资料,分词库、语库、文库、资料库四大部分。周茜同学在该书“文库”部分的“中外名著中不朽的文学形象诸葛亮”“周瑜”词条上打了勾(词条释文极简,但大体还算准确)。
郑华森同学课本上这一节的课题左侧有H老师红笔批注“已预习。4.18”。郑华森同学用钢笔标注了自然段序号。用双竖线划出了意义段,课后生字词表上也用铅笔标出了汉语拼音。
第二组倒数第二排男生郑佳乐同学取出一册华丰公司(即华丰方便面公司)印行的《三国群英会》卡通漫画卡片插册翻看。我借来看了一下,挺有“时尚”感。卡片上方是对“三国”人物的生平简介和评价,卡片下方开列“智力”、“武力”、“统帅”、“魅力”四个比较项,分别评分。诸葛亮、周瑜的“智力”都评为90分,“武力”都评为78分,“统帅”一项诸葛亮评为90分,周瑜评为88份,“魅力”一项则诸葛亮评为85分,周瑜评为95分。
●管识:我之所以不厌其细地记录课前看到的学生手中的课外“相关资料”,是想说明一个观点:
学生在老师的课堂教学指导之外,还有许多渠道(譬如电视剧)了解与《三国演义》有关的资讯,学生并非“一无所知”地进入我们的课堂。老师的教学有可能因此得到一些“助益”,也有可能受到“干扰”。我们面对的是知识面比以前更宽,资讯拥有量比以前更广的学生。老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
●H老师在小黑板上的板书文字:
草船借箭的原因
草船借箭的准备
草船借箭的过程
草船借箭的结果
●H老师在引导学生疏理课文故事情节时形成的板书:
诸葛亮
陷害
借 鲁肃
周瑜 曹操
●课前,H老师在与我交谈时说(大意):“这一课疏理故事情节比较容易些,分析人物性格比较难。”
下课之后,H老师来征询我对这一节课的评议意见,因接下来要听X老师的课,时间匆促,怕表达得不准确挫伤老师工作积极性,于是推说:“集中反馈时再交流。”未发表任何评议。
●课间,与邀作授课实录的W老师交流对这一课的听课感受,谈了大意如下的几点意见:
——虽然H老师向我介绍情况时“强调”是“按教学进度上的随堂课”,但明显感觉到执教老师对这一节公开课的重视。从“工作态度”的角度来说,这种“重视”是应予肯定的。我很认同H老师让学生课前作些预习的做法。
——从H老师的授课过程、板书设计来看,“疏通故事情节脉络”的任务完成得似乎较好。“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努力也有迹可寻。老师也比较重视“让学生带着某种任务自读课文”。
但,“语言文字的训练”任务的体现则似乎落入空泛,着力甚少,乃至整节课给人一种“条理虽然清晰,但学生所获必然不多”的整体印象。
换一句话说,这一节课在“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上,值得再作反思、推敲。
21日晚上,我找出前些年买到的一本书《支玉恒课堂实录》(第一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上收录的支老师在辽宁锦州上《草船借箭》一课的实录与王倩老师今天所作的课堂实录进行比照对读,进一步印证了听课时所作的判断。
欢迎本站坛友依据下面的教学实录,就如下问题进行思考/研讨:
①这一课的“目标定位”到底定在哪里比较好?
②“理清故事情节脉络”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如何与“进行语言品赏/语言文字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③老师的“指导”只是一般性地“提出读文任务”好呢;还是牢牢抓住语文课的学科特征,从“语言表达”的细微之处/关节处相机点拨好呢?
坦白说,我本人对这些问题也思之未明,期待着一线教师用教学实践来作出应答。
好在课堂实录就在下面,展开充分研讨即有所依凭。
欢迎孝南区各校教师及本站各地坛友发表善意的、基于教学交流为目的的讨论跟帖。
附件一:
●H老师授课过程实录(Wj老师现场记录):
19 草船借箭
一、导入
师:你知道的四大名著有哪些?你喜欢《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
生:《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生:我最喜欢《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生:鲁肃……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来欣赏其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介绍故事背景)。
二、学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默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之后,你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生:诸葛亮、周瑜、鲁肃。
(师相机板书)
师:还有谁补充吗?
生:曹操
(师板书)。
师:(小结)。
师:你知道这个题目的题眼是什么?
生:借
师:谁向谁借箭?
生:诸葛亮向曹操借箭(板: 借)
师:请同学再读课文,不清楚的内容可借助工具书解决,要求:
①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②围绕“借”写了哪些内容?
③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草船借箭的原因:
草船借箭的准备:
草船借箭的过程:
草船借箭的结果:
| (师出示小黑板)
生:(自学课文)
师:课文围绕“借”写了哪些内容?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还写了什么?
生:诸葛亮顺利地向曹操借到了箭。
师:很明显,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生:事情发展顺序。
师:[小结]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事情的起因,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课文]
师:通过第1自然段,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生:……
师:“妒忌”是什么意思?
生:……
师:从第1自然的哪个词看出诸葛亮的才干,周瑜的妒忌不是一般?
生:挺有、很
师:[指导读]
生:[生齐读]
师:周瑜、诸葛亮商议军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生:[读文]
师:目的是什么?
生:……
师:现在我们详细地看看课文,他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但为什么要明知故问?
生:……
师:在诸葛亮答应之后,周瑜又做了什么?请同学们再读第二自然段并小声地讨论一下。
师:周瑜怎么做的?
生:立下军令状。
师:这样的目的是什么?
生:……
相机板书:陷害
师:如果诸葛亮三天造不好箭,就可以治他的罪,由此周瑜步步逼近,将诸葛亮逼入圈套。请生再谈第1、2自然段,想:明知是圈套,诸葛亮还要答应。
生:[读文]
师:请同学们再分成小组讨论。
生:[讨论交流]
师:诸葛亮为什么这样做?
生1:让周瑜心服口服。
生2:为了国家的利益,顾全大局。
生3:借箭之前,就有了借箭的打算。
师:[小结]
师:他们在说话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表情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两个人一组分角色谈一谈……
生:分角色朗读。
师:谁来读读周瑜、诸葛亮这两个角色?谁来读旁边。
生:指三名学习读。
师:[结语。下课]
第二节:X老师执教602班作文指导课
《为卡通人物编故事》
·课间操时间,我没有到楼下休息,直接到602班,坐最后一排男生张雪芹同学左侧位置等候上课。
·602班共50名学生,其中男生37人,女生13人。(为何男女生比例悬殊?待问)
前黑板上方标语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给,永远比拿愉快。”北侧墙上分别布置有《我是小作家》、《作业展》两个专栏。
·X老师课前和我交谈时,介绍说:“我上的是一节习作指导课,是使用的课外的材料。”与这位老师有过较多的工作接触,印象中是一位肯学习有进取心的老师。
·小黑板板书:
请你露一手。
______打开________魔盒一看。啊!然来是一颗神奇的魔豆,这时,只听见魔盒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让学生分担“试说”创编的卡通人物故事前,X老师板书了如下要求:
1、先确定好人物。
2、把故事说完整。
3、新奇有趣。
·在部分学生“试说”创编的故事之后,X老师要求学生用“一分钟”时间来为即将写作的故事拟文题,然后用“一分钟”思考故事便概,用“十分钟”快速完成作文(“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或暂时空起来”)。
附件二:
X老师执教六年级作文课《为卡通人物编故事》
教 学 实 录
一、导入激趣
师:你喜欢看什么动画片?
生:……
师:你最喜欢什么卡通人物?
生:蜘蛛侠。
师:为什么?
生:它的鼻子很有型。
师:你还喜欢什么卡通人物?
生:喜羊羊。
师?为什么?
生:喜羊羊很可爱。
师:老师带大家走进卡通王国,去参加卡通人物大聚会,有蜘蛛侠、柯南等。
板书:为卡通人物编故事。
师:出示一个笔盒,运用你丰富的想象力,说说这是什么?
生1:上方宝剑。
生2:……
师:出示一粒豆子,加入自己的想象,说说这是一颗有怎样魔力的豆子?
生1:让自己天天睡觉。
生2、从天上掉钱下来。
[出示小黑板]
请你露一手。
___________打开__________的魔盒一看,啊!原来是一颗____________的魔盒,这时只听见魔豆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请生说自己的答案。
生1:……
生2:……
师:接着想象,这些卡通人物带着这粒魔豆去干些什么?
生1:……
生2:……
[请同学们与小组人员交流:①先确立好人物。②把故事说完整。③新奇有趣。]
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编好的故事。
生:……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故事,谁来评评?
生:新颖有趣。
师:还不够有趣,还有谁来说说自己编的故事?
生:……
师:一篇好的文章,如果有个好的题目,一定会给文章增添色彩,考虑一分钟,试着给自己编的故事定一个题目。
生:麻辣宝贝。
生:麻辣魔豆。
[师小结]
师:请生用10分钟快速作文(先用1分钟时间构思,然后一气呵成,完成一篇习作)。
师:请同学来谈谈自己的习作。
生:[几位学生读文,老师作点评]
[记录:Wj]
●[评课]
勇气可嘉,想法挺好,具体操作则有待在实践中再完善
——与X老师讨论这一节作文指导课
■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 管季超
①选择课外材料来进行习作训练,这种做法我能认同。我在一线工作时也常常调整教材内容,增补删减都是常事。
作出这样的选择,必有你认为“此次在本班实施习作教学比使用课本内容更为适当”的理由。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是允许的,关键是实际训练效果。
②显而易见,学生对若干卡通人物是熟悉和喜爱的。老师的文题一出,学生有争相讲述的兴趣,也有执笔成文的“写作冲动”,看来这样的文题是可以一试的。
③重视训练学生“自制文题”的做法我尤为赞同。这方面我在中学语文教学一线工作时积累的经验甚多。
但以我们的写作经验来看,“用一分钟来拟一个好文题”,这个要求有些高,很难达到。
我个人在写作时,有时是先有了一个好题目,然后再下笔成文;有时则是先有了一点写作的思路,将文章先写出来,再补文题;有时又是文与题数易其稿,并无定则。
你在今天的教学中,连“一分钟”也没给学生留,几乎是话音一落,马上就点学生来说自己的文题,这就更难乎其难,不太容易产生真正的好文题。
④“当堂/限时/快速作文”的教学实践,我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坚持了三届9年,被实践证明是做得到,完全可行的。但你今天的教学中使用这种方式,似乎并不太成功。原因大致有:是否学生未能较长时间(!)接受这样的训练?是否未能把留时间让学生放开来想考虑在内?是否未考虑到学生的书写速度?这样看来,“十分钟”,显然短了些。
⑤我们回头再来分析一下你在学生动笔之前所提的三个要求:
1、先确定好卡通人物。(析:这个要求是必不可少的。卡通人物何其多,如不尽早选定,或许学生将时间耗费在对熟悉的卡通故事的回想中,迟迟动不了笔)
2、把故事说完整。(析:这个要求似乎是记叙性文体“故事”的必然要求。但你想到没有?区区“十分钟”之时限,欲“完整”而实难得也。“故事”无丰沛的情节,无生动的细节,则不大可能“完整”;欲“完整”则又显得时间更不够用。)
3、新奇有趣。(析:这一条要求似乎才是你这次习作训练的“专指性/独特的”要求。但同时,你完全忘记了给学生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提醒:“所创编的故事要符合特定卡通人物的性格逻辑。”)
⑥选择习作教学指导课作公开课展示,迎难而上,勇气可嘉;带着明确的探索意识来完成教学设计,努力体现教学个性,“有想法”,当然也很值得赞赏。
具体的操作要真正获得实效,则必然需要更进一步贴近学生实际,累积执教经验,在不畏挫败的努力中慢慢求得改进,最后走向成功。对X老师,我很有期待。
第3节:Z老师执教302班的《太阳》
·Z老师课上形成的板书:
远
特点 大 列数字、作比较
太阳 热
动、植物
关系 风云雪雨
人类生活
能预防治疗疾病
附件三:
Z老师执教三年级 《太阳》一课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问什么?
生1:太阳离我们远不远?
生2:太阳是地球的多少倍?
生3:太阳的温度是多少?
师:你们提的这些问题该怎样解决呢?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解决,那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知识呢?让我们读读课文吧。
二、学文
生:读文。
师:看谁把这些词语读得又快又准(杀菌、繁殖、摄氏、温度、抵得上、差不多、寸草不生、传说)?
生:……
师:请生默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默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生:太阳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板:动、植物)
师:还有谁补充?
生1:太阳很大。(板:大)
生2:太阳能预防、治疗疾病。(板:能预防、治疗疾病)
生3:太阳离我们很远。(板:远)
生4:生活都是太阳带来的。(板:人类生活)
生5:没有太阳,就没有风云雨雪。(板:风、云、雨、雪)
生6、温度高。(板:热)
师: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太阳的两个方面来写的。
(板:特点、关系)
师:我现在就是太阳公公,我离大家很远很远,很大很大,温度很高,你们能了解我吗?
生:不能。
师:你想了解太阳公公有什么特点吗?
生:想。
师: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太阳的特点。
生:[读文]
师:你喜欢太阳的哪个特点,就和好朋友讨论一下,课文是如何把这个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
生:[讨论]
师:课文是怎样写的?
生:……
师:用数字说明有什么好处?
生:……
师:请同学们读读“其余……二十几年。”
●[评课]
换一种方式来评课
——摘录支玉恒老师《太阳》一课实录中两处提问,供Z老师比照分析
●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 管季超
●范例:
①支玉恒问:“刚才你们读到课文最后的‘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开头的‘一句话’三个字,在这儿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②支玉恒问:(拿出一双小绣花鞋,八九厘米长)这是一双小绣花鞋,今天拿到课堂上,是想问你们:课文上说,太阳与地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那么这双美丽的绣花鞋与太阳有什么关系?
●讨论:
小Z老师:课后,我在与邀作课堂实录的Wj老师讨论你在这一课教学中的得失时,不约而同地谈及你的“教学提问”问题。
从教学实录来看,你所提的“问”,主要目的在于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凑齐”那个板书设计。似乎“板书一成,也大功告成。”所提问题缺乏应有的难度和比较“巧”一些的角度,学生听完老师的提问,一低头看书,随口即可作答。
如今的语文课堂,已经无“问”不成课。教师必须如生研究提问的艺术。唯其如此,才能让问题“具有启发、导行、定向、整合的功能,成为课堂教学全程的统摄,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
建议H老师、Z老师将“如何改进阅读教学中的提问”作为突破口,进一步思考“教学有效性”该如何落实。(X老师了解我在这方面的资料积累情况)
建议X老师不妨从“假如我也来写这篇习作,会遇到哪些困难”为思考问题的基点,进一步大胆尝试小学习作教学。
最后,还想来谈一点“题外话”。想就教研室/教研员的教学视导/指导方式发表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是否有道理,听凭本站坛友评判:
“教研室”有“教学指导、教学管理、教学服务”的任务,“教研员”应邀或主动到校作课堂教学观察、评课“指导”(亦即此次活动所谓的“教学视导”),是经常性的工作。听课的目的,或在于了解教学基本情况,或着眼诊断教学病症,或评判教师教学大致水平,或为了学习一线教师的新鲜教法,或为了物色具潜质的“赛课苗子”……等等,不一而足。
但以我12年在教研室工作的经历来看,这种“视导”大部分情况下会有些好效果(至少让有讲“公开课”任务的老师在一个时间段里变得亢奋起来,为上好这一节“应检”的课,会投放比常态下更多的精力。但也常常搞得很累,很紧张)。但也并不是每次都能收到显著的实效。
举今天的“视导活动”为例。上午听了3节课,简单地交换了一下意见,时间已到12点多,只好去“共进工作午餐”。吃完饭,人很疲乏。也打扰学校半天了,一干人等即辞别而去。
到底从这些课中发现了哪些“闪光点”,发现了哪些必须引起注意的共性的“教学病症”,好像也来不及细作疏理。我们的日常工作,耗费于“琢磨人”的时间,“空转”的时间较多,常常流于浅表。
按每次“视导”的惯例,最后每位听课者都会填一个评课表,打个分,说几句话。(多数情况下成绩要说几句,写在前一段;建议也写几句,写在尾巴上)原生态的丰富多元的一节课,最后归结为一个分数和几句“永远正确,基本缺乏诊疗价值”的一段话。
所以,我更倾向于由学科教研员个体形式出现,带有明确的调研/研究意识,集中于一点,用相对完整宽裕的一个时间段去作有可能更具实效性的“教学视导”。
“集体视导”当然也应该有,但运作方式应更学术化,更少一些需要大量“协调”的“组织工作”,“行政”色彩,更尊重“教研员”个体的工作方式,更彰显学科特点,才好。您以为呢?
老管已是“奔五”之年,服务于一线教师的时间日短,只是想让自己的想法能有伸展之地,既益于人,也能享受工作中的快乐。
真想干点儿实事,别无奢求。床上架屋式的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和非学术性的“花脚乌龟”太多,必然减弱直指业务工作实质的真效益。
现在已是深夜,不多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