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育应弘扬人文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29 23:3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德育应弘扬人文精神
2009年06月17日 10:0:1  来源:《教育》旬刊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那么人是教育的原点,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内涵,也是教育的本源。教育是生命活动的需要,品德教育应培养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关注心灵  以人为本
  德育应把人的发展作为基石和出发点,教师应将眼光从单纯的道德意识传授转移到道德主体的培养和发展上来,全面关注“人”的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只有付出深沉的爱,才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敬爱,他们才会听从教师的教育。进行德育教育,教师要循循善诱,充满爱心,保持耐心,要有滴水穿石的恒心,善待每一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正确对待他们,做到引导有方。
  关注成长  促进发展
  叶圣陶曾说: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本想成功的羽翼。德育工作在于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
  1.开展多样活动,促学生成长
  班主任必须根据班级管理目标,设计并开展各种班级活动。
  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每学期初,教师有意识地让同学们去集思广益,精心设计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主题队会,做到人人参与,富有个性。由于这些班队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每个步骤都有学生的参与,在参与中,学生的自制能力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新颖别致的晨会课。值周“小老师”根据本周的行为训练重点安排一周的晨会内容,主持人按学号轮流,一天一轮。晨会内容有新闻交流、小品表演、辩论赛等。每周五,由值周“小老师”总结一周的情况,提出下一周的努力目标,同时推选下周的值周“小老师”。
  这样周而复始,进行常规化的系列活动,既有针对性,又有启迪教育意义。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创新性融为一体,既成了学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展示个性、尝试成功的乐园,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制能力,对班集体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建立竞争机制,促学生发展
  让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长其才能的重要途径。
  在班级中建立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气氛。每个学生自找一名对手(水平相当),老师课根据学生的可比性,稍作调整。竞争对手比学习、比思想、比体育……通过竞争,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
  回归生活  发展个性
  思想品德教育应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教育缺乏时代感,就只能是空洞的说教。
  上网是学生的热门话题。教师应怎样正确对待这一现象,引导好了会让电脑成为学生学习的“小帮手”,引导不好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拦路虎”。社会上上网成瘾耽误学业的学生不计其数,走上犯罪道路的也不少。作为教师,应在思想上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让孩子有个正确的认识,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力。作为家长,又是如何安排孩子的时间?各类网吧又是如何执行国家规定制度的呢?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单凭哪一方都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规范、健康、文明的网络社会环境。只有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让学生从中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学生的自控力才能提高,思想才会得到进步。
  关注差异  激励进步
  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品格与发展潜能,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运用尝试评价艺术,及时对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肯定,加以赞赏。
  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肯定孩子,通过心里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有不断进取的能力。因而,赏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
  因而在德育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地被激励。后进生由于缺乏爱和信任,习惯了批评和惩罚,他们自卑感很强。而后,一旦有进步,得到教师哪怕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成为后进生转变、成长的契机。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赏识,便会立即点燃希望之火,其本能的表现则是积极的配合。
  小学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加强人文关怀,讲求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双山中心小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1:10 , Processed in 0.07374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