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才能避免家访的尴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21 10:1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车灯道照不透这浓浓的夜色。”从你的博文中读得出你的尴尬和无奈。
    记得马卡连柯说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读了你的博文,我真的为宝和玲痛心。
    本来嘛,家访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是连结教师与家长情感的纽带。家访是为了沟通,沟通是为了更好的教育教学。老师在百忙中牺牲业余时间能走进学生家庭,这足心证明老师心中有他,学生应该为此而感到荣幸,对老师的家访他应该报以感激,报以热情。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的学习会更努力、更用功;另外,老师通过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帮助孩子成长。可是宝与玲对本次家访的冷漠倒真的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我想这除了与他们生长的家庭环境有关外,是不是还另一隐情,或是有难言的苦衷?
    刘校在家访中尽管你的热心肠换来的是冰凉的冷面孔,但我敢说你还是收获颇丰:至少通过家访切身感受到宝和玲这样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学生家长的文化修养,家庭的经济状况。我想你的心中早已打好了下一步因材施教的算盘,今后你肯定会有的放矢地做好他们这样学生的教育工作。我有理由相信,一向睿智豁达的你肯定会快刀斩乱麻,走出这尴尬的困境!
     品读着你家访中所遇到的尴尬,倒让我想起了我以前家访时所遭遇的尴尬:
     镜头回放一: 武断猜测,面临窘境。

     上学期,我接了一个新班后,到女同学威家去家访,由于不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出了一点尴尬。接待我的是一位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男人,还有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从相貌上我不难猜得出。)小艳的长相简直就是他妈妈的翻版。“你是威的爷爷吧!”我的话刚一出口,他便有点不自然,尴尬地呵呵一笑。本来满脸堆笑的威的妈妈,也收敛了笑容。我隐隐地感觉到气氛不大对劲。“不,这是我爸爸。”一旁的威忙纠正说。我自己忽然也觉得不是个滋味。“年轻时我家里穷,四十多岁才娶了威她妈。”威的爸爸宽厚地打着圆场。我想如果不是威父亲的宽宏大量,我纵然使出浑身解数也很难来“力挽狂澜”。
    常言道:“话到嘴边留半句。”倘若我能细心点,面对威的父亲时能在“你是——”后面留个尾巴,持一种征询的态度,也许就不会遭遇如此的尴尬,既伤了家长自尊心,又使自己不自在。
    镜头回放二: 父母心异,口味难调。
    兰的母亲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一家老少六口的生活重担全由兰父亲一人承担。家访时,他的妈向我提出,希望学校能给孩子以经济上的补助,谈这些话时,他爸爸不在家。今年开学,学校给特困生家庭一些接济。我让兰回家叫家长写一张困难补助申请。兰的爸爸断言拒绝。他打电话向我兴师问罪,并声称他不需要任何人的可怜和施舍。只是希望老师能在学习上给孩子以更大的帮助。一个家庭,两个家长,两种心态。一个是要帮丈夫减负,一个是死要面子。
    我想:如果坚持给兰家以补助,肯定会严重伤害他爸爸的自尊,觉得老师门缝里瞅人,把他看扁了。说不准会责怪妻子无事找事,给和睦的家庭造成不和谐的阴影。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独辟蹊径。我在电话中与兰的父亲做了推心置腹的交流,一方面,对其维持家庭生计的不易表示理解;另一方面,又对其刚强的个性表示欣赏。同时对他所遭遇的不幸给予慰藉。并且开诚布公地跟他讲,百八十元的生活补助,对他们而言,确实是杯水车薪,但这份困难补助代表着上级政府对孩子的爱心,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和老师对她的关爱。千人百性万脾气。我们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家访中因为制宜,有效地开展工作。
    镜头回放三: 好心一片,无意伤人。
    潇是我得意的课代表,写得一手漂亮的作文。她的一篇“遥寄母亲”的作文还被我推荐到了威海教育学会网站上发表了。家访时,我满怀喜悦地带上这篇文章,希望现在跟她相依为命的爷爷奶奶能和我一样能分享孩子成功的快乐。谁知,她的爷爷看了文章后,痛哭失声,因为孩子的作文揭开了老人心底本已愈合的伤疤。让他伤心欲绝,也让我一时无所适从。面对着尴尬的处境,一种负疚感悄悄地涌上心头。这样的文章要不要推荐去刊登?这不由得在我心里打了个问号。
    想想下周我又要去家访了。读着刘长的博文,真的有些后怕。如何才能让自己在家访中避免尴尬呢?我想家访前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认真备好课。
    1、目的明确
    家访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像朋友般坦诚交流,共商教育孩子的经验和做法的大好机会。成功的家访,应该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事先做好充分的安排,想清楚这次家访目的和任务,再与家长坐在一起,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对学生在前一阶段中取得的方方面面成绩来一次“成功大盘点”,并针对近期来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双方探讨可行性解决方法,从而帮助孩子改掉缺点,进一步发扬优点,在下一阶段取得更大的进步。
    2、瞅准时机
    眼下我们似乎习惯了“无事不登三宝殿”式的家访,其实这种家访形式难以让家长悦纳,也很难让学生接受,因为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的光临很可能使家长或多或少地感觉老师是前来“兴师问罪”,不仅面子上搁不住,而且还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的家访根本起不到剖析学生错误成因,促进其改正转化的真正功效。我们的班主任何不在学生徘徊、犹豫时家访,使其得到安慰和启发,走出迷津?何不在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成功时家访,使其得到提醒和鼓励,学习和思想更上一层楼呢?
    优秀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家访的成功经验有一条:“多报喜,巧报忧”。什么是“巧报忧”呢?就是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包括犯的错误,分析原因。对事实本身,也要有一分为二的认识。学生是教育对象,是允许犯错误的。对问题学生,老师在家访时要跟家长请教防患于未然的方法,要积累、选择出现问题时的教育措施。总之,在学校里、在课堂上发生的问题,应该由老师解决。必须经过调查研究,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这个方案,要与家长一起商量,分工合作。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孩子在课堂上出了问题,当天就去找家长告状。如果这样处理,班主任会有告不完的状,于是也就有解决不完的问题,甚至严重影响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关系。那样,班主任会焦头烂额的。
教育,最忌简单化,最忌短视眼。前些年,教育部基教司有一位主管德育的干部说过:“教育学生,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深一点,抓得实一点。”这对我们班主任工作应该有很好的启发。
    3、摸清底细,因人制宜
    在家访之前,班主任或教师可让学生带张“全家福”,并以简短的文字说明一下他的一家,让教师对他父母的职业兴趣性格好爱有个大体的了解。由此看来,家访之前对学生的家庭进行资料积累是很有必要的。准备好这第一手资料,我们才能做到脚未踏进学生家门,心已走进家长心中。这样,才能在家访时投家长所好,让家长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工作的真诚、全面、细致和踏实。
    大家都清楚,现在的家访一般只重视两类学生,一是少数成绩优秀的所谓“尖子”,二是少数经常违纪的所谓“问题差生”。对前者家访教师往往是出于偏爱,对后者家访一般是因为其惹是生非。不少班主任在家访工作中的一大失误就是对广大中游学生重视不够。而那些被教师平常忽视的所谓“表现较好”的学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表扬少,批评少,他们好像处在被冷落遗忘的角落里,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关心和爱护。
    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为了一切学生,因此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可是在家访中,我们往往忽视了那些“平安无事”的学生,他们学习不用老师操心,不违反纪律,老师对他们放心。于是,对他们的教育关注被忽视了。其实,任何一个学生,即使是优等生,也有他们自身发展中的问题,需要进行教育引导。教育方针要求我们的工作要“两全其美”——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均衡发展。
    时代发展了,坐上了信息的直通车,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新潮的家访方式达到家校沟通的目的。“QQ”家访、“鼠标”家访、家长“校访”,都不失为家访的明智之举。但是,炕头家访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不容忽视的环节。你想:前去家访的教师往学生家炕头一坐,与家长面对面,心连心,拉一拉孩子在校的发展情况,听一听家长叙一叙孩子在家的表现及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会”变成了“炕头会”,让教师和家长相互了解了孩子在家、在校最真实的一面。这样既拉近了教师与家长的距离,搭建起了家长沟通的桥梁,又融洽了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天马行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1 12:22 , Processed in 0.06288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