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效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4 13:0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效率
2009年07月15日 15:6:16  来源:《教育》旬刊
  学生成绩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只因智力因素的是极少数,反之,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则是大量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通过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加强思想教育  明确学习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挖掘教材中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及我国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数学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和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讲到勾股定理,可介绍《周髀算经》,说明勾股定理最早见于我国;讲到垂径定理,可介绍我国古代的赵洲桥;讲到“线段的黄金分割”时,可以简介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少年时期树立崇高理想,刻苦自学数学,取得了一个个世界级成果的动人事迹;以此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鼓舞他们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远大理想。
  激发学习兴趣  诱发学习动机
  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动有关器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使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富于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都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启发式教学,善于联想,把死知识讲活,对枯燥的内容进行丰富的加工,将抽象的概念用生动风趣的实例进行对照说明。如,在“相似形”教学一开始,可以简单介绍泰勒斯用一根木棒测量金字塔的高的故事,并告诉学生,学好“相似形”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学生感到惊讶和喜悦,必将产生学习“相似形”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顽强毅力  养成良好习惯
  数学的特点是抽象的,很多知识并不贴近生活,很难说得上趣味。如果单凭一时兴趣,是难以学好数学的。因此,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与困难作长期斗争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数学教学更能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在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好比登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困难,但只要有毅力、有恒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教师可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刻苦探求的事迹:阿基米德为研究几何图形——废寝忘食;欧拉双目失明后,用心算和记忆坚持研究达17年之久等。其次,教师要热爱学生,当学生遭遇困难时,教师应该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特别是当学生情绪低落时,要热情帮助,切忌讽刺挖苦,要帮助他们提高勇气,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帮助树立自信  培养意志品质
  一些学生由于基础差,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下层,在心理上存在自卑感。因此,在回答提问或板演时,怕自己出现错误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老师的讽刺挖苦,因而产生想答不敢答,想做不敢做的心理,长此以往,就使学生的意志薄弱。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消除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用微笑教学,鼓励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果断性。如,初学《平面几何》,学生不容易写好论证过程,可适时请学生板演作业。对学生的板演,教师不要急于制定谁对谁错,要通过积极诱导分析,与学生一起讨论修改,互相激励。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又如,许多学生在考前总感到紧张不安,尤其在毕业复习的最后阶段,迫切想考好,但面对茫茫题海不知所措。这时,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把得失置之度外;另一方面,教师除精心组织复习外,还应告诫学生:全面复习、重点掌握是考试取得成功的前提,使学生明白“前怕狼后怕虎,畏缩不前”是没有出路的,胸有成竹就能“临危不惧”。
  克服不良心理  提高自控能力
  有的学生对自我缺乏认识,对学习中的困难估计不足,认为自己什么都一学就会,什么题都一做就会,表现在看书不认真,练习时马虎,对数学知识一知半解,课堂上显得过分活跃,不能克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可采取个别教育,加大练习的难度和数量;在质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考试评分(主要是单元考试)时,对这些学生解题步骤的错误,重扣分,使他们受到质的约束而不敢马虎,从而克制自己。有的学生,在学习较顺利时还能积极学习,若稍有困难便一蹶不振,对自己的消极情绪不能克制。对这类情绪不稳定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正视挫折;另一方面还应具体分析,个别疏导,促使他们发扬意志品质的优点,及时克服不良心理特征,逐步增强自制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涟水县河网中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2 18:33 , Processed in 0.06686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