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26|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春记忆词典条目]师范生活关键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6 08:3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青春记忆词典条目]师范生活关键词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6:11:13 | 只看该作者
80年代光荣与梦想  来源:  中学时事报   


  约在1981年,一所小学的音乐课上,老师教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是一首登上广播电台《每周一歌》节目的流行歌曲,从八十年代过来的人几乎人人都能哼唱几句:“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音乐老师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深刻理解歌曲的内涵,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算一算,到2000年,你们多少岁?可能在做什么?

  同学们一下子兴奋起来,唧唧喳喳地演算起这道不难的数学题,站起来报出自己到那时的年龄和梦想。从1980年过20年,正好是世纪之交。当时包括小学生在内的全体中国人都知道,2000年我们国家要实现工业、农业、科技和军事“四个现代化”。2000年因此成为一个神圣而又神秘的年度,对“现代化”的情景很难想象。

  1986年9月,第十届亚运会在韩国汉城(现首尔)举行,到赛事最后一天,中韩两国的金牌数持平,最后一项有两国运动员参加的男子4×100米接力项目的结果,将决定金牌总数第一的归属。比赛没有电视直播,甚至没有准确的比赛时间,只知道是在北京时间当天下午进行。整个下午,一个16岁的高中生把自己关在屋里,每隔一小时就准时打开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整点新闻,为了能在第一时间知道那枚金牌归了谁。

  最终,下午4点的新闻报道:中国男子接力队率先撞线,力夺金牌。中国队的最后一棒是著名短跑运动员郑晨,他在赛后说,冲刺的时候脑海里只有一句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点滴的记忆今天想来格外有趣。八十年代,对未来如诗的憧憬绝不仅仅是小学生的专利,那种全民性的展望与希冀使八十年代的开始充满了乐观、豪迈与激情——未来在我们手中创造,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那个时候,似乎没有太多人去深究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急迫的使命感催促着人们匆匆踏上了前进的征途。“把被‘四人帮’浪费的时间夺回来”,这是发自人们内心的口号,各种各样的夜校、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图书馆里人满为患,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了书本。当时很多中小学校,白天是在校学生上课,到了晚上,就是年轻的工人和社会青年们来上夜校。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拼搏的年代。

  那个时候,一枚金牌是那么重要,因为在人们心目中,那不仅是一枚金牌,还是祖国强盛的标志。在八十年代夺得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已经开创了世界排球历史上的奇迹,但当她们输掉比赛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觉得她们应该做得更好。

  那是一个在匆忙、急切、亢奋中掺杂了些许茫然的年代。和后来更精彩的故事相比,中国的八十年代也许不能算一个完美的时代,但它令中国人重新怀抱着光荣与梦想,这样的遗产使其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宏大时代的前夜和序言。
3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5:58:1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八十年代 不可复制 只能怀念
苏州广播电视报
  

                         本报独家专访女主角左小青、导演曾晓欣

  ■特约记者/吴海鸥  名扬    本报记者/晓荷

  12月2日,苏州社会经济频道即将播出的《我们的八十年代》将让我们重温中国改革之初思想启蒙与解放的激动时刻,那个健康向上同时又恍如隔世的年代。就在《我们的八十年代》播出前,本报分别独家连线采访了该剧的主创:出品人兼制片人张炜、编剧李青、导演曾晓欣、主演夏雨和左小青。其中,张炜、李青、曾晓欣都是八十年代的亲历者,夏雨、左小青也极力回忆自己印象中的八十年代。在他们的讲述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愈渐清晰……

  ■夹克衫·三七牌录音机·白T恤

  80年代记忆讲述人:导演曾晓欣

  80年代身份:工厂抡大锤工人

  一、段玉刚的夹克衫

  电视剧《我们的八十年代》里,夏雨饰演的男主角“段玉刚”,时常穿一件颇有型的夹克衫,微微竖起的领子,衬着夏雨的好身材,显得无比潇洒。而谁都难以想象的是这件夹克衫,是导演曾晓欣此次拍摄前回到自己原来工作过的工厂,从二十多年都未打开过的保险柜里发现的。

  二、段玉刚的白T恤

  除了夹克衫,段玉刚打球时穿的白色T恤衫,也来自曾晓欣二十多年未打开过的保险柜。因为拍戏回到自己工厂的曾晓欣在保险柜里除了发现夹克衫以外,还发现那件崭新的,印有青岛“蓝天牌”商标的运动衫。据他介绍说,这件衣服是1981年厂里发给他们的,而这件运动衫是1978年中国女排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时候穿的那个款式。剧组很多人都开玩笑说:这不是阿迪达斯嘛!

  三、“三七牌”的录音机

  谈起这件道具,曾晓欣情不自禁的笑了,他说:封存了很多年都不用的东西,结果还能放出音儿来,很好玩。这台录音机在剧中一开始就作为重要角色登场了,也是因为它牵引着满晓星、丁慧茹和闻安跳舞的脚步,才引来段玉刚、皮军等人的群殴。而今,像这样的大录音机,着实不多见了,难怪导演曾晓欣也会将其视为“珍宝。”

  ■二八自行车·卡其色衣服·麦克哈里斯眼镜

  80年代记忆讲述人:女主角左小青

  80年代身份:体操运动员

  左小青扮演的满晓星热情、单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化工厂做团干部。在开拍之前,导演、编剧就认定左小青是扮演满晓星的不二人选,认定她能演好这个清纯、傲气、热情又有些书卷气的女孩子。

  还在南京拍戏的左小青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因为我从小在体操队长大,跟外界接触很少,对工厂更是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我妈曾带我去过一次工厂,车间里的环境挺嘈杂的,我妈怕我被机器伤到都不让我随便走动。这回在演这个角色之前,我向爸爸讨教,问了很多那个年代的事,还特意看了王小波的《青铜时代》和《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

  到了拍摄现场,左小青也没少向作为“过来人”的导演请教,“导演告诉我,那时刚分到工厂的女大学生确实特别受欢迎,只要稍微漂亮点的,大家就都围着她,像看林黛玉似的。”

  拍了《我们的八十年代》,左小青感觉自己也经历了一次八十年代,“那时大家在穿的方面都挺朴素,穿卡其色就不错了,只想着把工作做好。那时的感情更不会像现在这样看对方有没有房、有没有车。拍完这个戏,我跟我爸妈说‘你们的青年时代真好。’”

  事实上,电视剧《我们的八十年代》里,远不止这样东西,二八式的大自行车,深蓝、墨绿的流行色,麦克哈里斯的眼镜儿,都让已经在远离的八十年代真真切切的回到了观众的眼前,温暖的记忆,简单的生活,抚今思昔,那个年代真的很美好。

  ■16步很流行·工人比知识分子赚得多·会战·敢死队

  80年代记忆讲述人:编剧李青

  80年代身份:车间化验员

  在编剧李青的眼中,那个年代的人无论做什么热情都很高,尤其是对待工作。有一个词叫“会战”,可能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懂,其实就相当于今天的“加班”,周末的时候,一说“会战”,一说组成“敢死队”,大家全都热情饱满地来到工厂,赛着干活,比着创新,图的就是班组能拿奖状。那个时候的人不懂得什么叫“嫉妒”,工厂里谁考上大学了,大家都会由衷地为他高兴,甚至自豪。因为“他是从我们班组里走出去的”。李青说,那时候工人比知识分子赚得多,虽然生活很苦,但人们会苦中作乐;现在生活得很好,人们却高兴不起来。八十年代的娱乐很简单,也很质朴,16步很流行,但男男女女不敢集体跳,怕名声不好。

  段玉刚身边一群兄弟个个性格鲜明,印象最深的是李思博饰演的老兄弟,两只绿豆眼一瞪,歇后语从不离嘴,简单的对话趣味盎然,比如“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不是棉裤薄,就是皮裤没有毛”,还有“腰里别副牌,逮谁跟谁来”,典型的卫嘴子形象,一看就乐。第一反面人物的秦光明虽然行事阴郁甚至龌龊,但他真是一位优良的政治工作者,要不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某些地方过分的渲染了其小人得志的一面,按照他的处世原则,不交永恒的朋友也不树永恒的敌人,一切以利益为上,是真该飞黄腾达的主。而工厂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比如男女职工轮流使用一个澡堂子洗澡,拆毛线手套编制毛衣,比如保卫科抓旷工打架斗殴催写检查,工厂文娱活动文体竞赛,再比如车间之间的明争暗斗比拼竞争,大学生的金贵,一线二线工作调动等等,都在《我们的八十年代》里一一展现出来。

  

  ■八十年代辞典

  张海迪:《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

  朦胧诗:以顾城、舒婷等为代表的新生代诗人,以指向模糊的诗意语言抒发个人对社会、情感的看法。由于当时文坛的主流声称对这样的表述形式“看不懂”,因此带有贬义地称之为“朦胧诗”,但在当时个人意识日渐觉醒的年轻人中却极受欢迎。

  喇叭裤:穿喇叭裤、留长头发、戴贴有商标的“蛤蟆镜”成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年轻人最初的反叛标签。穿喇叭裤的青年被正统人士称为“流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宽容度的增加,化妆、烫头、跳迪斯科舞、唱流行歌曲等生活方式逐渐为更多的人群接受,中国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流行文化。

  《一无所有》:1986年,崔健第一次演唱了他的成名曲《一无所有》,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位摇滚歌星,痛快淋漓并更具反叛精神的摇滚乐在大学校园里逐渐盛行。

  ■荧屏上的八十年代工人阶级

  电视剧《金婚》,主演张国立蒋雯丽,剧集前一部分不少场景发生在张国立所在的车间。

  电视剧《大工匠》,主演孙红雷陈小艺,反映东北某钢厂特级技术工人的故事。

  电视剧《车间主任》,导演巴特尔,以北方重型机械厂为背景,主题曲是《革命人永远最年轻》。

  电影《赤橙黄绿青蓝紫》,主演方舒,反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钢铁厂工人的生活。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5:50:52 | 只看该作者
八十年代的美女
    [河北搜才网]翻开当年的电影杂志--那十年是中国电影的黄金岁月,《大众电影》的发行量曾超过800万份!电影聚焦了所有的时尚热点,今天已难以想象其盛。杂志封面多是红极一时的女明星:张瑜、陈冲、刘晓庆……衣裳的颜色赛过彩虹:泼辣的黄、刺激的红,各种艳丽而含混的杂色。那时的美女,浑身泛滥着色彩,喜气而亮丽。
  不能忘记她们是自怎样的沙漠中成长的,在她们开花以前,环境极为严酷,差不多整整20年,没有滋养美丽的起码的光和水--突然,"忽如一夜春风来",禁忌消解了,首先从干旱的沙砾间挣扎出来的花儿,必然是最有生命力的,也自然是仓促的。
  写在这些美女眉间的是突然绽放的狂喜;是相信"明天会更好"的乐观精神;是"风雨兼程"投入大时代的热望……照片上,她们的装饰大胆热烈:衬着大垫肩,显得咄咄逼人,"肩膊上跑得马";双眸灼灼,青春的热浪喷薄欲出,这一点,连最苛刻的观察者都会动容。
  在80年代和以后的日子里,我们频频听到这些美女的新闻。陈冲、张瑜先后出国,历经艰难;刘晓庆长期占据娱乐版头条,霸气令人称绝--她们的精力和意志似乎是没有穷尽的,每每令人畅想起孕育这些遒劲鲜花的80年代风云。
  然而,即使在衣饰雷同的80年代,美女还是有各自的品流的。记得陈冲在《苏醒》里的苍茫表情,那一种优柔的迷乱,隐隐地从当时的肤浅甜俗中脱颖而出--这应该和她的知性背景有关--当时的知识界自有另一种风尚:清淡的、自然的、飘逸的,是沉溺在柔软的外销棉麻衣裳中的典雅趣味,悄悄滑向90年代。在陈冲,这点隐含的韵致几经好莱坞的洗练,令她在异日脱胎换骨,成为时空遗香的美人。
  妆饰:
  其时流行一色的油彩浓妆:乌漆的浓眉,彩蕴的眼影,两团庆丰收式的腮红,油汪汪的大红唇膏。那时,进口化妆品还很鲜见,"露美"、"美加净"、"凤凰"、"霞飞"等国产化妆品广受欢迎。
  发型:
  喷发胶把头发塑造成头盔一般坚硬的样式:爆炸式、万能头和最普及的额发高耸--恰似一卷飞檐,满是不管不顾的勇气。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5:48:52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一本书:《追寻80年代》,比《八十年代访谈录》视角全面多了戴军
      自“文革”结束以来,对历史进行回顾、反思一直成为当代中国思想生活的重要内容。二十多年来,很多理论争论,很多思想冲突,都是围绕着这些回顾和反思进行的,一直没有停过。90年代以后,社会风气骤变,物质主义像一股暴虐的台风席卷了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风过后,物非人非。但是对历史做回顾、反思的习惯似乎并没有断掉,就像有一根坚韧的绳索,让许许多多喜欢思想的人都紧紧抓着它,彼此呼应,鱼贯前行。这样一想,就越觉得读者手里这本《追寻80年代》是很值得一读的书,如果它还有什么缺点,有不尽人意之处,以后再改进就是了。
    这是激情流溢的年代,这是理性回归的年代,这是众声喧嚣的年代,这是暗潮涌动的年代,这是启蒙祛魅的年代,这是复兴崛起的年代,这是需要追寻与怀念的年代,这是尚待品啜与反思的年代。本书带你走进80年代,感怀那时的人、事。
      ——这是豆瓣的简评,我个人觉得:《追寻80年代》与比《八十年代访谈录》视角全面多了。他只少看到了“沉默的大多数”,这一点査建英也是在书里承认的......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5:47:58 | 只看该作者
十大中文金曲香港八十年代歌坛[z]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奖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一个歌手当时的影响力。80年代的香港乐坛是香港音乐史上最辉煌和最缤纷多彩的时段。从从林子详->陈百强->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领衔的乐坛潮流到beyond、张学友的兴起 。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歌星。80年代的十大中文金曲奖也从一个面表现出了这些。统计了从第一届一直到十五届香港中文金曲获奖歌手的金曲数量,与大家共同讨论吧。

之所以统计到1992年是陈百强这年昏迷且93年逝世,93年的同年beyond的黄家驹也意外身亡。(也有个人偏爱陈百强和beyond的原因吧),且此时的谭咏麟宣布不再拿奖,张国荣退出歌坛。这几个香港乐坛80年代的标志性人物的离去或退出,宣布了香港歌坛繁盛时期的结束。
  当然这个十大中文金曲并不能全面的反应当时歌坛的杰出音乐,像黄凯芹的《晚秋》蔡国权的《不装饰你的梦》等感动了几代人的歌都没有能够得这个奖,也是个遗憾。十大中文金曲虽然主要反映了香港歌坛歌手的优秀作品,不过看得出来一些来香港发展的台湾歌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下表次为: 对应的歌手 获奖歌曲数目 获奖歌曲
  蓝色为男歌手,深红为女歌手,深绿为乐队,深蓝为台湾男歌手,紫罗兰为台湾女歌手
  从1978年(第1届)始到1992(第15届)年为止
  
  谭咏麟 10 《想将来》《雨丝情愁》《迟来的春天》《爱的根源》《爱在深秋》《雨夜的浪漫》《爱情陷阱》《无言感激》《朋友》《知心当玩偶》
  关正杰 9 《天蚕变》《人在旅途洒泪时》《残梦》《一点烛光》《醉红尘》《万水千山纵横》《两忘烟水里》《常在我心间》《天籁…星河传说》
陈百强 8 《眼泪为你流 》《涟漪》《偏偏喜欢你》《摘星》《凝望》《我的故事》《烟雨凄迷》《一生何求》
梅艳芳 8 《赤的疑惑》《似水流年》《蔓珠莎华》《爱将》《烈焰红唇》《Stand By Me 《夕阳之歌》《淑女》
  林子祥
8
《分分钟需要你》《在水中央》《活色生香》《爱到发烧》《每一个晚上》《阿LAM日记》《千亿个夜晚》《真的汉子》
  张学友 8 《情已逝》《月半弯》《谭咏麟》《LINDA》《夕阳醉了》《每天爱你多一些》   《还是觉得你最好》《暗恋你》
  张国荣 6 MONICA》《不羁的风》《当年情》《无心睡眠》《沉默是金》《无需要太多》
  甄
6 《明日话今天》《东方之珠》《春月弯刀》《世间始终你好》《再度孤独》《海上花》
  
5 《小李飞刀》《好歌献给你》《亲情》《红棉》《几许风雨》
  许冠杰
5
《卖身契》《加价热潮》《印象》《最紧要好玩》《心思思》
  郑少秋 5 《倚天屠龙记》《誓要入刀山》《楚留香》《轮流转》《做人爱自由》
刘德华 5 《可不可以》《一起走过的日子》《爱不完》《真我的风采》《长夜多浪漫》
  陈慧娴 4 《傻女》《千千阙歌》《夜机》《红茶馆》
  徐小凤
4
《风雨同路》《星星问》《随想曲》《顺流逆流》
  叶倩文 4 《祝福》《焚心以火》《秋去秋来》《潇洒走一回》
  林忆莲 4 《灰色 》《依然 》《前尘 》《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4
《对不起,我爱你》《我的亲爱》《但愿不只是朋友》
  Beyond 3 《真的爱你》《俾面派对》《AMANI
  汪明荃
3
《京华春梦》《像白云像清风》《勇敢的中国人》
  张德兰
3
《愿君心记取》《茫茫路》《情义两心坚》
  钟镇涛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 《要是有缘》《诚恳》
  叶振棠 2 《戏剧人生》《忘尽心中情》
  雷安娜 2 《旧梦不须记》《人在旅途洒泪时》
  李克勤 2 《一生不变》《一千零一夜》
  
2 《失恋》《LONELY
  苏

2
《酒干倘卖无》《谁可相依》
  林志美 2 《感情的段落》《偶遇》
  蔡枫华 2 《何必曾相识》《倩影》
  陈洁灵 1 《今晚夜》
  张明敏 1 《我是中国人》
  蔡
1 《你的眼神》
  
1 《听不到的说话》
  

1
《谁明浪子心》
  
1 《大约在冬季》
  杜德伟 1 《信自己》
  王靖雯 1 《容易受伤的女人》
  邓丽 1 《小村之恋》  汪明荃
1
《像白云像清风》
  叶丽仪
1
《上海滩》
  区瑞强 1 《水霞》
  

1
《千载不变》
  蒋志光韦绮珊
1
《相逢何必曾相识》
  张洪量 1 《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伍思凯
1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郭富城 1 《我为何让你走》
  
1 《每当变幻时》
  袁丽嫦 1 《鳄鱼泪》
  

1
《橄榄树》
  陈洁灵 1 《今晚夜》
  Raidas
  1
《倾心》
  Maria Cordero 1《友谊之光》
  
   一个歌手得奖的届数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歌手在歌坛的持久影响力。也可以算是被人们长时间认可的演唱能力吧。得奖的届数也能说明这位歌手被人们认可力的指数吧。(当然这个也不全面,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像陈百强黄家驹的英年早逝、谭咏麟宣布不再领奖和张国荣退出等)


下表说明:只取得奖届数超过2届的,由于是统计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开始的整个80年代为核心的香港歌坛,因此一些歌手后期又得到的奖不计算在内,四大天王主要是90年代的象征,不计算在内。不过由于张学友是80年代出道并且成名的,很大的影响了80年代后期的歌坛。故加入了张学友的得奖统计。得奖届数一样的,按先得奖的优先原则。


下面是从1978(第1届始)到1992(第15届)年为止得奖歌手得奖的届数,


表内容依次为 得奖歌手 得奖届数 对应的年份
  
  陈百强 8 1979 1982 1983 1984 1986 1987 1988 1989
  谭咏麟 7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2003的《左麟右李》不计算在内)
  梅艳芳 7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林子祥 7 1980 1981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张学友 7 1985 1986 1987 1989 1990 1991 1992
  关正杰 6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6 1978 1979 1981 1983 1984 1986

  许冠杰
5 1978 1979 1981 1985 1986

  罗

5 1978 1979 1980 1981 1986

  张国荣 5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郑少秋 4 1978 1979 1980 1981

  陈慧娴 4 1987 1988 1989 1992 1995的《我寂寞》不计算在内)
  徐小凤 4 1978 1982 1983 1985
  林忆莲 4 1987 1989 1990 1991
  叶倩文 4 1988 1990 1991 1992 1994 《女人的弱点》不计算在内)
  汪明荃 3 1979 1980 1982
  张德兰 3 1978 1979 1983
  Beyond  3 1989 1990 1991 1993《海阔气天空》不计算在内)
  叶振棠 2 1980 1982
  雷安娜 2 1980 1981

  钟镇涛 2 1983 1987
  
2 1990 1991
  李克勤 2 1989 1990 2002 《好心分手》2003 《左麟右李》《合久必婚》)
  蔡枫华
2 1981 1983

  林志美 2 1982 1984
  苏

2 1984 1985

  
  另外:
  下面是四大天王把持的90年代歌坛(不在上述排名之列)
  张学友 1985 1986 1987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2000 2001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刘德华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3

郭富城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80年代的百家争鸣,见证了乐坛的繁荣昌盛,欣欣向荣;而90年代的天王独霸,则见证了乐坛的日渐颓废,日渐式微!80年代的金曲人们耳熟能详;而90年代的金曲却谁人问津?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的诞生※※※


1978年,伴随着香港流行音乐的产生及发展,由香港惟一的政府电台――香港电台主办,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国际唱片协会(香港会)、香港唱片商会协办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诞生。


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是香港本土流行音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时期,香港流行音乐及其所形成的商业运作体系,包装制度在整个华语流行音乐中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就作品而言,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可以听到香港的流行音乐,而“十大中文金曲评选”便是最好的印证和体现。每一年“十大中文金曲评选”都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其公正性、客观性已得到圈内圈外的普遍认可。在香港流行音乐发展史中具有开创意义的著名音乐人顾嘉辉就曾说过:“十大中文金曲评选具有真正的领导乐坛的地位。”著名音乐人郑国江也多次表示:“始终是这个评选是最具王者风范。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的没落※※※



已经越来越少有人会去关注每年来的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了。作为香港乐坛惟一的非商业性颁奖典礼,它和并称为香港乐坛四大颁奖礼的其他三位小弟弟——无线台劲歌金曲颁奖礼、新城颁奖礼商台叱咤903颁奖礼一起被人们抛在了脑后,就像人们抛走港姐评选一样,坚决而干脆。


十大中文金曲的没落并非今年才开始。早在90年代中期,四大天王全面称霸的时代伊始,这个1978年由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国际唱片协会(香港会)、香港唱片商会联名发起、香港电台主办的颁奖礼已经开始滑坡。只是到了新千年,香港原创势力全面崩溃,才让它彻底进入低谷,尽管如此,香港十大中文金曲依然是最公正、最权威的一个颁奖礼。


十大中文金曲从草创时期的10多个奖到今年的50多个奖项,其嘉奖歌坛的意义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在利益权衡后的分猪肉,虽然还不至于每位歌手都拿奖,但英皇、环球、华纳,哪家都不得罪,这样才能确保由唱片巨腕们吸引来的大量广告收入。十大中文金曲在歌迷心目中的地位早已今不如昔!


※※※十大中文金曲26载来时路※※※


-侠客歌女的岁月(1978-1985)


上世纪70年代末期,香港的武侠剧风行一时,古龙、金庸等人的作品被纷纷改编成电视剧播映,那些荡气回肠的主题歌也成了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60年代的国语歌潮渐渐被由许冠杰为首的本土音乐人创建的粤语歌取代;白光、崔萍等旧上海的流行歌手也逐渐退出舞台,甄妮、徐小凤等女歌手传承着她们的风格走上歌坛。


1978年,香港电台举办了第一届十大中文金曲,虽然这样的奖项设立意味着流行歌曲已经开始培育香港的唱片工业,但最初几的获奖歌曲多是当年香港电影或电视的主题歌。除了汪明荃、郑少秋这样声色俱佳的演员歌手外,甄妮、罗文、叶丽仪也都是凭着大唱热门电视剧主题歌入围十大中文金曲,《楚留香》、《小李飞刀》《万水千山纵横》这样的歌曲深得评委的青睐。


除了这些主题歌外,粤语歌开山鼻祖许冠杰以其古典小调配以浅白易懂的歌词在十大中文金曲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徐小凤也以她独特的豆沙喉走红歌坛。值得一提的是,在80年代的重要歌手中,陈百强凭借着《眼泪为你流》最早跻身于第二届十大中文金曲(1979),早过谭咏麟。


在这个时期末期,谭咏麟、梅艳芳、张国荣纷纷登场,揭开了香港歌坛的黄金年代。


-天皇巨星的年代(1986-1995)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最为歌迷津津乐道的是谭张争霸,谭咏麟从1983年开始领导香江乐坛,而张国荣经过多年奋斗,在1984年凭着《MONICA》一曲首登十大金曲,开始了和谭咏麟数年的较量。重压之下,1987年谭咏麟宣布拒绝领奖,此后张国荣登上了最受欢迎男歌手的宝座,但两派歌迷的争斗直到1989年张国荣告别歌坛才有所缓和。女歌手方面,梅艳芳却是一枝独秀,她的每张唱片都是双白金销量,从1985年开始到1989年宣布不再领奖,她一直是无可争议的乐坛大姐大。除此之外,林子祥、陈百强、陈慧娴、林忆莲、叶倩文等人亦各有擅长,展现歌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应该说这时的香港乐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三大巨星告别后的1990年,出现了短暂的真空期,但随即四大天王迅速上位,叶倩文和王靖雯(王菲)也相继走上天后位置。但比起80年代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上争奇斗艳的繁华,四大天王几乎垄断了整个典礼的十首歌曲,在16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上,张学友和刘德华各拿了三首(一人拿三首歌的情况是前所未有的),黎明和郭富城也各占一首,四大天王只把20%的空间给了其他歌手,在说明他们状态鼎盛的同时也反应了创作力量的匮乏,折射出辉煌背后的暗淡来。


-日渐式微的七年(1996-2003)


19届十大中文金曲(1996)开始,四大天王依然在颁奖典礼上连续三年有所斩获,但新人的出现淡化了四大天王的身影,许多新晋歌手也力图以得奖来提高自己在娱乐圈的地位,这使得十大中文金曲的音乐性逐渐减弱,功能性更加凸显,关于这一点,或许今年的舞影行动是个极好的注脚。


在张学友、黎明都不领奖的第22届十大中文金曲上,竟然颁出了13首金曲,充分体现了“分猪肉”的“公正性”。此后,陈奕迅,谢霆锋,容祖儿等新人辈出,但始终没有人走出人红歌不红的怪圈,十大中文金曲的名单也远没有辉煌时期那么让歌迷熟悉了。实力唱将李克勤自1990年十大中文金曲入围后,艰苦地挨过了漫长的四大天王时期,终于在2002再度凭《高妹》和《爱不释手》有所收获,而这两首歌却远不如《深深深》、《红日》等当年的老歌为人熟悉,不免让人唏嘘。


19岁到25岁,正是一个人如日中天的时候,而曾经辉煌的十大中文金曲却日渐颓废,何去何从,我们要问歌手?音乐人?还是娱乐人士?


●金曲巨人


-获奖最多的男歌手张学友


张学友自1984年参加歌唱比赛而加入乐坛后,凭着他动人的歌声赢得大众乐迷的支持,以实力派歌手姿态于第8届十大中文金曲赢得“最有前途新人奖金奖”。后更成为风靡90年代乐迷的四大天王。一曲《每天爱你多一些》令他的歌唱事业如日中天,各大小颁奖礼所获奖项不计其数,为历代歌手之冠。


-获奖最多的女歌手梅艳芳


1983年《赤的疑惑》开始,梅艳芳每年一首金曲,雄霸香港乐坛7年,1989年更是有《夕阳之歌》和《淑女》两首金曲入围,宣告了她事业的顶峰。7年间梅艳芳共有8首金曲,风头之劲无人可敌,是香港乐坛不二的舞台皇后。


-获奖最多的作曲家顾嘉辉


顾嘉辉,一个老中青三代乐迷都不会感到陌生的名字;他所创作的粤语流行曲,尤其以电视剧主题曲最为人所熟悉,如《小李飞刀》和《上海滩》等。由第1届十大中文金曲开始,顾嘉辉一直获奖无数,并成为“金针奖”首位得奖者,直到今天,仍是拥有最多金曲殊荣的作曲家,江湖地位无可代替。


-获奖最多的作词家林夕


在第23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上,林夕一口气获得十个填词奖项(包括九首金曲及四台联颁填词人大奖),真是少一点脚力都不行。自他1986年出道至今,所写的歌词作品达二千多首,近年十大中文金曲十首歌曲起码有五首以上来自他的手笔,自1995年设立四台联颁之传媒大奖后,更是每年都拿。
历届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1~27届1978~2004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01届1978
01罗文-小李飞刀
02邓丽君-小村之恋
03薰妮-每当变幻时
04甄妮-明日话今天
05徐小凤-风雨同路
06郑少秋-倚天屠龙记
07徐小凤-誓要入刀山
08许冠杰-卖身契
09张德兰-愿君心记取
10袁丽嫦-鳄鱼泪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02届1979
01关正杰-天蚕变
02许冠杰-加价热潮
03罗文-好歌献给你
04甄妮-春雨弯刀
05区瑞强-陌上归人
06张德兰-茫茫路
07陈百强-眼泪为你流
08郑少秋-楚留香
09汪明荃-像白云像清风
10齐豫-橄榄树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03届1980
01关正杰/雷安娜-人在旅途洒泪时
02上海滩-叶丽仪
03林子祥-分分钟需要你
04区瑞强-水霞
05林子祥-在水中央
06汪明荃-京华春梦
07关正杰-残梦
08郑少秋-轮流转
09罗文-亲情
10叶振棠-戏剧人生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04届1981
01郑少秋-做人爱自由
02许冠杰-印象
03蔡枫华-倩影
04罗文-红棉
05关正杰-一点烛光
06谭咏麟-想将来
07雷安娜-旧梦不须记
08甄妮-东方之珠
09关正杰-醉红尘
10林子祥-活色生香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05届1982
01叶振裳-忘尽心中情
02陈洁灵-今晚夜
03谭咏麟-雨丝情愁
04徐小凤-星星问
05陈百强-涟漪
06张明敏-我是中国人
07关正杰-万水千山纵横
08林志美-感情的段落
09汪明荃-勇敢的中国人
10关正杰&关菊英-两忘烟水里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06届1983
01梅艳芳-赤的疑惑
02谭咏麟-迟来的春天
03张德兰-情义两心坚
04蔡枫华-何必曾相识
05关正杰&黄露仪-常在我心间
06蔡琴-你的眼神
07陈百强-偏偏喜欢你
08钟镇涛-要是有缘
09徐小凤-随想曲
10罗文&甄妮-世间始终你好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07届1984
01张国荣-MONICA
02林志美-偶遇
03梅艳芳-似水流年
04苏芮-酒干倘卖无
05谭咏麟-爱的根源
06关正杰-天籁…星河传说
07陈百强-摘星
08甄妮-再度孤独
09谭咏麟-爱在深秋
10林子祥-爱到发烧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08届1985
01谭咏麟-雨夜的浪漫
02苏芮-谁可相依
03张国荣-不羁的风
04吕方-听不到的说话
05许冠杰-最紧要好玩
06梅艳芳-蔓珠莎华
07张学友-情已逝(粤)
08林子祥-每一个晚上
09徐小凤-顺流逆流
10谭咏麟-爱情陷阱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09届1986
01罗文-几许风雨
02陈百强-凝望
03梅艳芳-爱将
04许冠杰-心思思
05谭咏麟-无言感激
06谭咏麟-朋友
07张学友-月半弯(粤语)
08甄妮-海上花
09林子祥-阿LAM日记
10张国荣-当年情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10届1987
01林子祥-千亿个夜晚
02谭咏麟-Don't Say Goodbye
03张学友-太阳星辰
04张国荣-无心睡眠
05谭咏麟-知心当玩偶
06Raidas-倾心
07陈百强-我的故事
08钟镇涛-诚恳
09梅艳芳-烈焰红唇
10林忆莲-灰色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11届1988
01Maria Cadero-友谊之光
02陈慧娴-傻女
03张国荣&许冠杰-沉默是金
04林子祥-真的汉子
05陈百强-烟雨凄迷
06温拿乐队-千载不变
07梅艳芳-Stand by me
08张国荣-无需要太多
09齐秦-大约在冬季
10叶倩文-祝福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12届1989
01李克勤-一生不变
02王杰-谁明浪子心
03陈慧娴-千千阙歌
04林忆莲-依然
05陈百强-一生何求
06BEYOND-真的爱你
07陈慧娴-夜机
08张学友-LINDA(粤)
09梅艳芳-夕阳之歌
10梅艳芳-淑女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13届1990
01BEYOND-俾面派对
02李克勤-一千零一夜
03蒋志光&韦绮珊-相逢何必曾相识
04张洪量-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05林忆莲-前尘
06草蜢-失恋
07张学友-夕阳醉了
08伍思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09叶倩文-焚心以火
10刘德华-可不可以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14届1991
01张学友-每天爱你多一些(粤)
02张学友-一颗不变心(粤)
03刘德华-一起走过的日子
04刘德华-爱不完
05黎明-对不起,我爱你
06叶倩文-秋去秋来
07林忆莲-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
08杜德伟&叶倩文-信自己
09BEYOND-AMANI
10草蜢-LONELY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15届1992
01王靖雯-容易受伤的女人(粤)
02张学友-还是觉得你最好
03黎明-我的亲爱
04叶倩文-潇洒走一回
05刘德华-真我的风采
06刘德华-长夜多浪漫
07黎明-但愿不只是朋友
08张学友-暗恋你
09陈慧娴-红茶馆
10郭富城-我为何让你走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16届1993
01BEYOND-海阔天空
02黎明-夏日倾情
03王靖雯-执迷不悔
04郭富城-狂野之城
05刘德华-永远寂寞
06刘德华-独自去偷欢
07张学友-只想一生跟你走
08张学友-等你回来
09张学友-你是我今生唯一的传奇
10刘德华-谢谢你的爱(国)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17届1994
01刘德华-忘情水
02张学友-来来回回
03巫启贤-心酸的情歌
04刘德华-谁人知
05黎明-那有一天不想你(粤)
06叶倩文-女人的弱点
07郭富城-铁幕诱惑
08王菲-冷战
09关淑怡-缱绻星光下
10张学友-饿狼传说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18届1995
01周华健-浓情化不开
02郑秀文-舍不得你(粤)
03张学友-离开以后
04彭羚-如梦初醒
05刘德华-真永远
06李蕙敏-你没有好结果
07郭富城-纯真传说
08黎明-一生最爱就是你
09陈慧娴-我寂寞
10张学友-这个冬天不太冷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19届1996
01黎明-情深说话未曾讲
02彭羚-彷如隔世
03郑秀文-放不低
04郑伊健&陈小春-友情岁月
05汤宝如-感冒
06刘德华-情未鸟
07陈慧琳-风雪花
08郭富城-最激帝国
09张友学-你的名字我的姓氏
10许志安-男人最痛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20届1997
01郑秀文-我们的主题曲
02郭富城-爱的呼唤(粤)
03张友学-不老的传说
04许美静-明知故犯
05陈慧琳-星梦情真
06黎明-只要为我爱一天
07古巨基-欢乐今宵
08刘德华-中国人
09王菲-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10张学友-爱是永恒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21届1998
01张学友&郑中基&许志安-甲乙丙丁
02王菲-情诫
03郭富城-唱这歌(粤)
04许志安-二人行一日后
05陈奕迅-天下无双
06苏永康-越吻越伤心
07黎明-我这样爱你
08郑秀文-亲密系
09刘德华-你是我的女人
10张学友-头发乱了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22届1999
01郭富城-新的喝彩
02许志安-真心真意
03陈奕迅-幸福摩天轮
04郑秀文-插曲
05陈慧琳-对你太在乎(粤)
06谢霆锋-非走不可
07杨千嬅-抬起我的头来
08王菲-偿还
09刘德华-心只有你
10古巨基-罗马假期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23届2000
01陈奕迅-KING歌之王
02郑秀文-感情线上
03王菲-给自己的情书(粤)
04容祖儿-谁来爱我
05陈慧琳-花花宇宙
06张学友-一生一火花(粤)
07郭富城-着迷
08刘德华-男人哭吧不是罪
09杨千嬅-少女的祈祷
10谢霆锋-活著VIVA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24届2001
01郑秀文-终身美丽
02谢霆锋-玉蝴蝶
03刘德华-夏日Fiesta
04张学友-有病呻吟
05陈慧琳-最爱演唱会
06许志安-烂泥
07容祖儿-痛爱
08杨千嬅-姊妹
09郭富城-Para Para Sakura
10陈奕迅-Shall we talk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25届2002
01刘德华-天生天养
02李克勤-爱不释手
03陈慧琳-有福气
04王力宏&卢巧音-好心分手
05陈奕迅-明年今日
06容祖儿-争气
07叶倩文-伤势
08杨千嬅-笑中有泪
09许志安-女人之苦
10李克勤-高妹
11梁咏琪-高妹正传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26届2003
01杨千嬅-可惜我是水瓶座
02卢巧音-三角志
03李克勤-合久必婚
04TWINS-风筝与风
05陈奕迅-十面埋伏
06容祖儿-我的骄傲(粤)
07刘德华&梁朝伟-无间道(粵)
08方力申-好心好报
09梁汉文-七友
10谭咏麟&李克勤-左邻右里(左麟右李)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第27届2004
01容祖儿-世上只有
02古巨基-爱与诚
03Twins-饮歌
04周杰伦-七里香
05李克勤-空中飞人
06杨千桦-小城大事
07方力申-好好恋爱
08薛凯琪-奇洛李维斯回信
09许志安&叶德娴-美中不足
10刘德华-常言道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5:43:45 | 只看该作者
八十年代经典的中国电视剧主题歌

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保守与创新。八十年代是是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的开始,也是中国电视剧腾飞的时代。和电影一样,主题曲是电视剧画龙点睛的一笔。很多时候,电视剧可能未必被大家记住,但主题歌却流传长久。在次挑选了一些八十年代在中国大陆播放的经典的电视剧和主题曲,和各位分享。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些港台的电视剧歌曲在大陆虽然很走红,如 “万水千山总是情”、“狮子山下”、“一剪梅”、“在水一方”、“昨夜星辰”等,他们进入大陆歌迷的方法,更多是通过汪明荃、邓丽君、费翔等老牌歌星的歌带而风靡大陆,相关的电视剧并没有在大陆有很大影响力,因此就不收录在内。
【戴手铐的旅客】
这部电视剧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但这部电视剧在80年代非常轰动,具有一定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故事结尾,叛国的坏人被主人公用手铐抓住后,主人公却因为政治出生,重新戴上手铐锒铛入狱,这样的结尾让很多经历过疯狂岁月的观众们感慨万分。

主题曲“驼铃”两次出现,一次是在主人公的好友送别主人公时,“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想起驼铃声”。还有一次出现在结尾,当这位好友,含泪拿着手铐慢慢走向主人公时,这首歌曲再次出现。这首歌以朴实感人的曲调,在电视剧中,真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驼铃”这首歌随着刀狼近年走红,而再次被大众熟悉。

【西游记】
“敢问路在何方”是一首典型的民歌风味的片头曲,从歌曲创作上,没有太多的亮点和创新,歌词虽然略微受到当时“革命歌曲”的影响。但歌曲曲调亮丽舒展,容易学唱,朗朗上口的歌词,非常贴切地描绘了取经之路的艰难,也表达出取经人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这首歌曲能够从80年代流传至今,电视剧有很大的功劳。到了今天,当革命歌曲的政治色彩冲淡之后,这首歌所表现出来的奋进精神,依然感染了大量的观众,影响深远。

【红楼梦】
这部电视剧在80年代有些争议,如今已经被今天的观众认同位一部经典,导演王扶林慢功出细活儿的风格,值得今天导演们学习。【红楼梦】中有几首插曲,但风格较为单一,没有太大的区别。其中流行最广应属 “枉凝眉”。歌曲风格上它融合了民歌和戏曲,歌词也是古文结合白话,考虑了古典性和观众的接受能力,配器具有很强的梦幻飘渺色彩,是一首成功的主题曲。

【雪城】 - 心中的太阳,离不开你
当年梁晓声几部小说都改变成了电影电视,如【今夜有暴风雪】等。小说【雪城】改变成电视剧后也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伤感文学”电视剧的经典。但最令人难忘的,恰恰是电视剧的开头和结尾主题曲。一个电视剧居然有两首歌唱红,难能可贵!

片头歌“心中的太阳”,是典型的民歌号子风格和激烈摇滚的中西合璧,。歌词内容更是融合了现代诗歌和古典写意的风格,从生活细节的“下雪了,天晴了,下雪别忘穿棉袄。。。天晴别忘戴草帽”,唱到“心中有个恋人,身外有个世界,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心中的太阳”,含义深刻的歌词对自然、爱情、生活提出了“天问”,把知青们在那个疯狂时代的迷茫,表现得入木三分。

当时风靡大众的另外一手歌曲就是片尾的 “离不开你”。 “我两,太不公平,爱和恨,全由你操纵,今天,我已离不开你,不管你爱不爱我。。。”。这样的歌词,如果放到90年代和现在,曲调一定会被编得缠绵悱恻。但这首歌,开头“你张开怀抱融化了我”一段,深情款款,唱到“我两太不公平”,歌曲突然以磅礴的高音和摇滚气势,打破了当时甜腻的爱情歌曲模式。曲调高亢,变化多段的旋律中用了大量的滑音、颤声等唱法,非一般歌手能够演绎。

这两首歌曲演唱难度极高,感情演绎层次分明。能够同时驾驭这样两首歌曲的男歌手,在国内也就只有刘欢可以胜任。这两首歌曲,成为了刘欢横空出世的成名作。

【济公】
游本昌是以哑剧小品“洗澡”而成名,成名时已经人到中年。而让全中国人记住他的,就属电视剧“济公”。他的济公形象,可谓空前,无人可及,他的济公在施法前的那句“嗯嘛尼嘛尼吽”,在中国大人小孩,人人会来一下。而具有民间小调和儿歌风格的“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的主题曲,把深入人心的济公形象给唱的或灵活现、幽默万分。

【便衣警察】
这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在80年代后期,虽然在港台和西方大片开始大量进入中国的冲击下,这部电视剧依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是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却是看到刘欢的再次出现。他的那首“少年壮志不言愁”,高亢悲凉,歌词中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现身手。。。。。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忍辱负重的经历,顿时成了经典之作。刘欢的【雪城】和【便衣警察】主题歌,成了八十年代末,“西北风”歌曲的代表人物,红遍大江南北。

【渴望】
故事很朴实,很感人,幽默的北京人创造的“王沪生”这个形象,连带着把上海人给狠狠损了一顿,让很多上海观众看了很不爽。不管如何,李雪健等人自然出色的表演,以及富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故事情结,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片尾毛阿敏的“好人一生平安”,以舒缓悲凉的曲调,表达了普罗大众对女主人公的由衷的赞美和祝福。歌词表现了十年动乱后,社会各界人群在突如其来变化下,对人生变幻无奈的感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歌曲最大的特点,在于完全舍弃了那个时代奋进向上的空洞高调,歌词甚至还流露出一点“人生如梦”的宿命味道。可恰恰是这样的风格,贴切地体现了当时很多民众的心态,因此流传广泛。

【上海滩】
从香港播到大陆,从80年代播出后一直到2007年才拍续集,这样的记录,也只有【上海滩】才能创造。【渴望】把上海人给贬低了一顿,香港人的【上海滩】让上海人骄傲了一把。传奇的故事情结,变化多样的老上海时装,俊男美女的缠绵,枪口下江湖的恩怨,【上海滩】的成功可谓是空前,时至今日,罕有其比。这样一部跨越时空的经典电视巨作,自然少不了叶丽仪的“上海滩主题曲”的功劳。让女歌手来演绎这样一首大气磅礴的主题曲,可谓独具匠心。更具有传奇色彩的是,2007年的上海滩续集播出,主题曲还是这首“上海滩”,演唱者还是叶丽仪。

【四世同堂】
老舍先生的故事最容易被电影电视人拿来做素材。根据老舍先生小说改编的【四世同堂】,是80年代中国电视连续剧的巅峰之作。为了体现小说浓郁的北京味儿,电视剧编导们找了京韵大鼓的老艺术家骆玉笙担任主题曲演唱者。唱了一辈子大鼓,骆老对京韵大鼓和西洋乐队合作唱现代歌这回事很没有底。第一次彩排,当骆老唱完最后一个音后,在场所有人包括乐队成员和编导们,含泪鼓掌叫好。舞台上的骆老听到那么多热烈的掌声,还以为是那位中央首长来了。

歌曲开始,大乐队以万马奔腾般的伴奏,表现了“千里刀光影”的抗日大背景,骆老苍老的声调,伴着京韵大鼓的节奏,缓缓唱出了灾难之下,中华大地的愤怒,“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在深沉的曲调中,骆老唱出了英雄儿女们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为雪国耻身前去,重整河山待后生”。观众听后,无不动容。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5:42:27 | 只看该作者
八十年代关键词
改革开放

  1979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中国的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从此“改革开放”成为八十年代至今最为盛行的政治话语和主流文化语境。由此派生的“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是硬道理”等“邓氏语录”不仅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指导原则,同时也是整个八十年代崇尚“个性解放”者的“尚方宝剑”。



万元户

  1978年至1986年,是中国个体经济的起步阶段。个体工商户的数量从1978年的14万户、1979年的31万户,发展到1986年1211万户,从业人员1846万人,注册资本金180亿元。中国“个体户”第一人是温州经营小百货的章华妹,1980年12月11日她在温州市领取了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率先跨入改革开放后“万元户”的行列(当时普通工人每月工资仅有几十元人民币)。“万元户”演变为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的代名词。落实到消费领域,原本的“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逐渐被录音机、电视机、电冰箱组成的“新三大件”所取代。“劳动致富”对绝大多数生活在计划体制之内的人来说虽然还是一个梦想,但“致富光荣”的意识已深入人心。



涨价

  在改革开放之初,计划经济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虽然中国共产党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调整为致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是消费品的产量仍然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六七十年代购买日用品所需的“粮票”、“布票”等票据在80年代初仍在继续使用。随后,手头有余钱的老百姓在购买“三大件”等“奢侈品”时也须凭票供应。八十年代中期,取消了大部分日用品的计划供应后,由于供不应求,导致了物价飞涨。各种关于涨价的真真假假的传言在民间快速传播,习惯了计划经济思维的老百姓往往倾其所有,大量购进传说中要涨价的商品,一时间成为潮流。在市场的刺激下,工厂迅速加大了产量,结果是许多商品的价格不升反降,老百姓大呼上当。



蛤蟆镜

  王小帅执导的回忆八十年代的电影《青红》有这么一段:学校门口,老师手持剪刀,命令一个男同学把脚抬高,然后对着他的喇叭裤一剪子下去。这是那个年代的写实镜头。六七十年代中国最流行的服装是肥大的绿色军装,以致于“全国一片绿”,而穿喇叭裤、留长头发、戴贴有商标的“蛤蟆镜”这些行为,成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年轻人最初的反叛标签。第一批穿喇叭裤的青年被一些正统人士称为“男流氓”或“女流氓”,甚至不少人从政治的高度谴责说,穿喇叭裤是“盲目模仿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宽容度的增加,化装、烫头、跳迪斯科舞、唱流行歌曲等“现代”生活方式逐渐为更多的人群接受,中国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流行文化。



《大众电影》

  《大众电影》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份电影娱乐类杂志。在中国全民热衷电影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大众电影》高峰发行量曾达到879万本(1982年)。曾经因为一期封底印有外国电影中男女主人公接吻的剧照而掀起风波,这场由《大众电影》编辑部策划的轰轰烈烈的“接吻”专题讨论,在连续四期的篇幅内,总共收到上万封读者来信来稿。80年代中国最走红的女影星陈冲、刘晓庆、龚雪、张瑜等人成为《大众电影》封面人物的常客,她们的服饰和发型成为都市女性争相效仿的对象,经常有女青年拿着《大众电影》到缝纫店要求制作与影星相同的服装。“文化大革命”时八个“样板戏”一统天下、文艺为阶级斗争服务的时代成为过去,电影、电视、戏剧、报刊的娱乐功日益增强。



朦胧诗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句子,见证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文学青年中掀起的诗歌热潮。以北岛、芒克、顾城、舒婷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诗人,在当时文学界引起巨大争议。他们颠覆了1949年以来诗歌为政治歌功颂德的传统,以指向性模糊的诗意语言抒发个人对社会、命运、情感的看法。由于当时文坛的统治者声称对这样的表述形式“看不懂”,因此带有贬意地称之为“朦胧诗”,然而“朦胧诗”在当时个人意识日渐觉醒的年青人中却极受欢迎。“朦胧诗”不仅仅是一场文学革命,正如北岛说的:“是对一统天下的主流话语的反抗,摆脱意识形态的限制。”



伤痕文学

  开始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伤痕文学”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文学形式,小心翼翼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历史创伤。“伤痕文学”名称源出卢新华创作于1978年的作品《伤痕》。王蒙、张贤亮、刘心武、叶辛等一批“伤痕文学”创作者成为整个80年代最重要的主流作家,他们的作品直接引发了八十年代前期的对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大规模讨论和对于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的呼唤。与“朦胧诗”一度遭受当政者反感不同,“伤痕文学”因其温和的姿态与官方“思想解放”的步调合拍而受到某种程度的保护与扶持,王蒙甚至一度被任命为文化部长。当“朦胧诗”的后继者“先锋诗人”和莫言、余华、苏童等“先锋作家”在八十年代末登上文坛后,“伤痕文学”不可避免地成了历史名词。



《一无所有》

  八十年代初,一小部分人拥有了“砖头式”录音机的,流行音乐也随之普及开来,先是台湾校园歌曲,接着是邓丽君的情歌。习惯了激昂高亢的“革命歌曲”的中国人,第一次听到这种被“正统人士”斥为“靡靡之音”的曲调,无不为之动容,双卡录音机出现后,大量的廉价磁带被复制出来,“靡靡之音”一时间传遍城乡的街头巷尾。一批模仿港台歌星演唱技巧的本土歌星开始涌现。1986年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崔健第一次演唱了他的成名曲《一无所有》,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位摇滚歌星。痛快淋漓并更具反叛精神的摇滚乐在大学校园里逐渐盛行。1989年崔健发表《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专辑,他第一个把“革命歌曲”《南泥湾》编成了摇滚曲调,虽然再次引发争议,却预示着一个“打破权威”时代的到来。



存在主义

  与民间对港台流行文化的狂热崇拜不同,在80年代的文化精英阶层中盛行的是“哲学热”,无论是学文科还是学理工科的知识份子都以谈哲学为荣。这除了是受“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更主要的还是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由分说的笼罩下,终于有了讨论“异端”的权力,这也是以“人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并强调个人“存在”的萨特“存在主义”学说首先在中国知识界掀起热潮的原因。在这股“哲学热”的带动下,大量西方近现代的哲学著作被翻译出版,几乎每本深奥的哲学著作在当时都有十万册以上的销量,不能不说是特殊时代的特殊现象。《走向未来》、《文化:中国与世界》、《中国文化书院》三大哲学丛书的出版影响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也成为日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滥觞。



出国热

  改革开放以后,国门逐渐打开。80年代初,第一批来到中国的外国游客常常成为中国民众围观的对象,上海外滩甚至出现过万人围观“老外”的盛况。而另外一些人则开始寻求出国之路,除了公费留学外,许多人在海外亲友的担保下自费出国留学,美术界陈逸飞是最早自费留学的。到了八十年中期,更多的人选择考“托福”而出国,美国成为首选国家。在“出国热”的带动下国内出现了“外语热”,美欧大使馆前蜿蜒数百米的签证长队也成为当时一道风景线。先出国者在国外成功的消息不断传来,更加刺激了国内的出国热潮,“走出去”取代了以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了八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的行动指南。进入21世纪以后,那些八九十年代出国的人又开始了“海归”之路,这至少可以证明从八十年代到如今,中国经济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变化堪称沧海桑田。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5:41:18 | 只看该作者
云南日报 杨荣昌
个体记忆中的时代履痕——读王尧《一个人的八十年代》

  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当代史进程中有着鲜明的承继意义,政治领域的体制改革使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现代性思潮的全新涌入,则实现了思想文化领域的艰难蜕变。这是一个可提供诸多话题的时代,在当前学术界“重返八十年代”的话语浪潮中,产生了一批以宏观叙述为主的著作,多着眼于对80年代价值的重新判定。
  王尧的《一个人的八十年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则另辟蹊径。他不追求宏大叙事的理论热情,而是以个体回忆为线索,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回顾,反观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这是一次带着苦涩与温情的返乡之旅,既是重返地理学意义上的故乡,又是检视自己近30年来不断磨砺并走向成熟的精神史,其间,80年代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书的前半部分,作者回忆乡野田园生活中童年顽皮的嬉戏,少时酸涩的求学和农人艰辛的劳作等,在很多细节刻画与心态描摹上,让人产生共鸣。这是带着体温与性情的写作,在当代作家普遍散失了精神之根的文化语境中,王尧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写作视角和言说方式,将看似平常的生活体验与不可复制的个人经历诉诸文字,个体心灵呈示出时代的普遍性,凸显了文学的创造性品格。尽管作者认为本书不是他的“精神自传”,但不可否认的是,书中重现的作者求索历程,正是他们这一代人人生之路的缩影。
  王尧80年代后的人生,一直在大学中求学、工作和生活,对大学教育的现状与成败得失有着深刻的感受。他以在场者的切身体验,对解禁之初的思想文化状况作了评述,对那个让今天看来啼笑皆非的时代作了理性而又不乏激情的思考,尤其是对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学术评价体制的弊端和大学逐渐“政治”化、官僚化的趋向发出了忧伤的感叹。因此,他在新世纪之初的几年里,以极大的精力组织“小说家讲坛”,策划“新人文对话录丛书”,为文学批评与研究重返文学实践的现场,以实现文学批评对当下文学发展的干预做出积极的努力,并提供了有力的范例。
  以某种文体为主要写作方式的作者,笔下的文字也会有其鲜明的文体特征,简言之,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在散文表述方式上大都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小说家散文在叙事及细节刻画方面要更胜一筹,诗人散文则倚重于浓烈的情感抒发。相比较,评论家散文的学理性要严谨得多,注重文辞的精心推敲和内部逻辑关系的推演,力避词不达意与凌空蹈虚的倾向,但是往往略显枯燥和板滞。王尧素以研究现当代散文史和“文革”文学著称,兼及当代文学批评与散文写作,他习惯以学理的眼光探本溯源,揭示文学产生的本真形态与内核特质,在进行质问、驳诘的理论思辨中,又以个体才华,探寻知识分子独特的价值立场和话语表达方式。他的文章有一种理性与感性的交融,缠绕着思想与激情的魅力,即使是写严密的学术论文,也依然掩饰不住字里行间的丰沛才情。这种身兼学者与作家双重身份特征的知识分子,自上世纪30年代活跃于文坛的那一批学人相继谢世之后,就很难再觅踪迹。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5:39:41 | 只看该作者
图片:成都老照片(80年代)
图片:人民南路


图片:人民北路


图片:人民南路红照壁(对面是天府广场展览馆)


图片:锦江边(滨江路)


图片:未来号天桥


图片:成都80年代的路灯


图片:水碾河的“工人农民等于零”的雕像和成都饭店


图片:蜀都大道


图片:王建墓(现在叫永陵)


图片:那个时代的漂亮MM~~~




图片:中医学院(一环路于罗家碾十字路口)


图片:提督街上的天桥


图片:商业场


图片:天府广场


图片:人民南路


图片:132厂的林荫路


图片:蜀锦厂


图片:老南门大桥


图片:杜甫草堂


图片:新南门大桥


图片:80年的百货公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01 , Processed in 0.1358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