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出语文味的“开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7 15:5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出语文味的“开关” 作者:卢雷  来源:中国教师报
  怎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我想似乎应该先要思考一下,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然后才可能来考虑怎么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又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我们的语文课,恐怕就应该是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方法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读懂文章,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说话,教会学生写文章。我想,这样的语文课应该是有语文味的。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地谈谈我对于语文课的理解,以此就教于方家。
  《人生的开关》是上海二期课改新教材五年级下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我”因为穷,考上了大学却没钱上学,只能在矿上为砍柴工做过磅记数的工作,以攒钱来圆我的大学梦。而大毛却要我虚报冒领,“我”听了母亲的话,没有理会大毛的蛊惑,按对了人生的开关,顺畅地走上了人生的道路。这篇课文我数次执教,每教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最大的收获是我自以为触摸到了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的“开关”。
  课文的第一部分有三个小节,我抓了三个词语:“也”、“特地”、“好差事”。“也”字是学生不容易看到的,或者是看到了也不知道它内在的含义的。于是我启发学生:“我也成了砍柴民工队伍中的一员”——“我”是不是砍柴民工呢?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读了文章的第一节,并通过上下文的联系,看到了“我”本不是砍柴民工,因为没钱上大学,却为了要圆大学梦而被迫成为砍柴民工的。一个“也”字,讲清楚了“我”成为砍柴民工的原因。
  而“特地”、“好差事”容易看到,虽然容易看到,学生却不知道这份差事好在哪里,也不知道蕴含在这两个词语后面的还有文章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我”的恩人——在“我”最需要帮助时给我帮助的张叔。
  我关注到了文章的前后联系,反复指导学生前后照应着朗读、理解,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去发现他们未曾发现的内容。
  第二部分有四个小节,其中在语言表达上有这么一个特点,文章用转折关系的句子来表现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很是细致入微。教学中,我从圈划的反映人物内心活动的转折关系的句子入手,抓住“……不过……”、“但是……”、“……但……”这三组关联词语,帮助学生体会“我”这个人物为了圆自己的大学梦而面对诱惑犹豫不定的内心世界。最后,“我”听从母亲的教诲拒绝了诱惑,按对了“人生的开关”。学生确实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了这样的语言所要表达的感情,并内化了语言,提高了认识水平。
  尽管如此,但我在每次课后反思时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有一次和特级教师张大文老师谈起,经他指点,才发现了课文第八小节中很不起眼的“抽验”一词,几次教学中我都没有注意到这个词。反复推敲之下,顿觉豁然开朗。自此,课上得流畅通达,有一种淋漓尽致之感。这个“抽验”成了我上好这堂课的“开关”。
  “抽验”在课文第八小节,课文是说“我”衣锦还乡见到张叔,提起那段旧事,问起张叔,“假如我当时虚报冒领,会怎样?”时,张叔告诉“我”,他每次都会抽验,如果虚报冒领,那是一个钱“我”也拿不到的。“我”听后大吃一惊,因为“我”对于人生的开关理解是不足的,或者说是没有深刻意识到的。而只有听了张叔的话才“大吃一惊”,才真正认识到当时自己的危险。为什么呢?就因为有这“抽验”。“抽验”有三个结果:抽到;没有抽到;做了坏事而没有抽到。“开关”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没有做过坏事,人生道路是顺畅的,开关永远是开着的;被抽到,一定是验出做了坏事,人生的开关自然从此是被关掉了;而做了坏事却没有被抽到呢?其实人生的开关也是关掉了,是被自己关掉了。
  于是,我对原先的设计作了调整,抓住“我”的心理变化来逐步展开文章教学:从“不会发现”→“照样感恩”→“不踏实不对劲”→“没有理会”→“大吃一惊”。这就能帮助学生体会到“我”心理变化的整个过程,这也就是文章的脉络。“抽验”让我找准了体会中心的切入点。我引导学生从讨论“抽验”会有怎样的结果入手,真正进入对“人生的开关”内涵的挖掘。
  “抽验”让我得以站在篇的高度,把对文章的思路和整体阅读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以及文章的立意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教材作为一个例子,都有其固有的价值,教师的文本解读要找准文本价值中的核心价值。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但是,光是这一点,还不能称为语文课。因为语文课还必须透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形式,帮助学生达成对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双重感悟。同时,语文课还承担着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升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等多重任务。只有当这些内容有机地呈现在课堂上的时候,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有语文味的。也只有这样,方能做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我找到了上好《人生的开关》的“开关”,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体悟语文教学历程中的一道“开关”吧。(作者单位系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小学 卢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2:30 , Processed in 0.16029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