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的朝圣──一个被“文学误区”改写的误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0 14:3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学的朝圣──一个被“文学误区”改写的误区
作者:汉楚
    我突然有个伟大发现,发现自己一直固守心底的认识错了!
    此“发现”缘起于今年夏季。孝感市文艺理论家协会正运作一个“开纪元”计划──将建国以来,孝感知名作家及其作品来个全方位“集”(积)淀──出一本文学评论专著,给当地人文景观圈点一道亮色。作为在协会和本书编委中挂着个虚衔的我,服从组织点将,采访了当地一位早已获得中国作协会员头衔的女作家,一位执着于格田、以饱醮激情之笔当作心灵之犁、永不辍耕而收获不菲的“耕妇”。
    于是乎,曾以为洞穿世俗、丢了文学雅兴而远离文学写作的我,不经意中发现了同在一个城市的这位文化苦旅“耕妇”的人生风景,也在不经意间,有了这个对于拨正自己思维航程的“伟大发现”。
    尤其读了她的一部文学自选集后,顿时让我领略到一道女性写作的风景,进而感到一种由阅读到“悦读”再到“热读”的深深陷入!并在深深感动之下,即兴写了一篇人物专访(载《湖北作家》04秋季号),和一篇欣赏性的作品评论。不料两篇让我觉得羞于出手的文字,在党报文艺副刊发表后,竟然一下子燃烧了读者的目光,在一方天地激起一股不小的波澜,引来众多热心读者的频频顾盼,有的直接从报社问到我的住处,找上门来,有的通过我向作家索书。他们中有在报刊闻名却未谋面的,有陌生也有熟识的,一时间,弄得我应接不暇。此时,被我采写的“耕妇”也打来电话,说我的两篇东西发表后,不少文学青年或上门寻访,或求索作品,或拜师求教。那种对文学的青睐和朝圣,是我万万没想到的!
    最有趣的是,大概因评论文章副题用了“初读印象散记”字样,竟不经意间吊起了众多读者期待的口味,于是惹得一些“文心”萌动的年青来了雅兴,他(她)们满以为我会来个由“初读”到“再读”到“深读”之类的“下文”来满足其期盼。但半年过去,却一直不见“下文”登雅。为此先后有好几位又是通过熟人打听,又是打来电话“质询”,有的竟然直言“逼问”:您写那位耕妇的文章为什么只有“上文”没“下文”?其中一位自称酷爱写作、崇拜文学的青年,电话讲述了他在不同场合同“文学发烧友们”的理想碰撞后,找上门来直言不讳,说我这关子卖得很让发烧友们失望,吊起了他们的口味后就不管不顾地辄止了,如何交待!?尽管我极力解释:写这两篇文字原本就没打算写什么“下文”,所谓的下文就由你们读了她的作品后,自己去书写去解读好了。他们还是不同意。
    无奈之下只好补作此文,不知能否算作“续文”对他们聊以“交待”,以谢众望。
    我深知,两篇勉强算有点文学味的文字,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并非我那稚拙涂鸦的文字之功,而是我笔下的作家那具有女性无限“雌力”的描摹,所形成的一种亲和读者的“磁力”使然。我以为这种“磁力”可以使任何一个阅读者──无论是男性还女性都无不为之“悦读”而“无法逃遁”。
    由此,我惊奇地发现,文学,你并不寂寞呀!于是我的思绪又闪回到从前,延疑着一个久久萦回的困惑……
    在我国文化史上,文学曾经倾倒了几个时代,一部作品可以成就一个人的终生,甚至一部小说发表,就平地冒出一个师级首长(一位省作协主席的话)。这情景煞是让人嫉羡:社会那种对文学的崇拜与朝觐,是不是太过份了!
    然而比照今天被世俗朝圣的东西,我又觉得文学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太跌份、太惨然了!在这个欲念横流的社会,人们被膨胀的名利和物欲左搂右抱,昔日那种文学的辉煌早己被世俗的唾沫所淹没。取而代之者是世俗的风景线媚俗了芸芸众生的感觉,朦胧了辨别雅与俗、美与丑、善与恶的嗅器。尤其一些利海弄潮、名海捞金、被名利漂白了青春容颜的人,也自我剥蚀掉了灵魂外壳的虚饰,裸露出对典雅作品冷寞的本质,沉积了许多原本不该沉积的东西:一面是高雅的,深沉的被淘汰出局;一面是平庸的、媚俗的被世俗青睐着,且大凡迎合了世俗的需求,就疯狂流行。比如,一部粗俗的地摊文学,可以燎燃众多贪欲的眼球;一曲平庸的流行歌,可以把一个调不成调、腔不成腔的学唱者当歌星捧红;一个沙哑兼跑调走板找不着自己的演唱,可以能赢得满堂喝采,一片唏嘘,直到产生酷烈的轰动效应──没有轰动,强吆硬喝也要吆喝来一片稀里哗啦的酷烈来!
    在如此不可阻挡的大势之下,对世俗,谁也没有理由不看穿;对典雅,谁也没有理由不远离,进而深陷误区:选择文学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一种迂腐的事业。
    我曾是其中之一。
    说心里话,于文学,我也对曾是个顶礼膜拜者,只是因了这个大势,这多年来,我试图暂时偏离方向,一改被世俗落寞的文学创造为“实用写作”,在报刊作些“热点透视”、“焦点纪实”之类的文字,虽然也博得一些人的恭维和“崇拜”,甚至在圈内有人尊之为师崇之为“星”谐戏为“腕”,但我深知那不过是一种当面虚套的奉承。尽管期间写过不少杂文随笔,得过不少奖,但说穿了,这些个闲文杂章,充其量不过是闲适中的散淡之笔、平凡游戏之作。说得好听一点,仅仅是察人间诸事,录世相百态,吐心中感慨,匤时砭弊、言情说理的豆腐干,为的是固守一片“格田”耕耘着自慰精神,何曾有过这般真实、虔诚的朝觐!
    对于如此文学朝觐阵势,因为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才显得稀罕;完全没有料到,才显得突兀不凡。但透过这种朝觐,仿佛看到人们对精神膳食的渴求,对传统文化的朝圣,对文学形式的回拜。
    没有什么比这更能激发人们对于灵魂的拷问,对生命的渴望,真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5:07 , Processed in 0.05890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