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师评选”何以铸就“名师之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1 08:0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周彬   

    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是一个需要名师,但大家都还在等待名师的时代;而等待的过程,总是躁动的过程。中国教育需要名师指引未来发展的方向,需要名师人突破应试教育的瓶颈,需要名师来担起中国教育的脊梁,可以这么说,没有哪个时代比现在更急迫地需要名师。可是,名师是等不来的,恐怕我们也等不及,于是名师培养工程与名师评选活动在这片热土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凡是需要名师的地方,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具体的学校,都不乏名师评选的踪影;留给我们思考的,就是这些各形各色的名师评选活动,是在真的铸就名师之道,还是堵塞名师成长之路。
    一、名师的“生长”与“塑造”
    名师有着双重含义:一是与其他的教师相比,名师有着更高的专业水平与更响的名气;另一是他从普通教师一路走来,并最终走到了名师的彼岸。当看见他人站到冠军的领奖台时,我们可能会说,他真幸运,能够战胜他身旁的亚军与季军;可对于冠军本人来说,往往在领奖台上喜极而泣,“喜”的是能够幸福地站在这个领奖台上,“泣”的是为站上这个领奖台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其实,造就冠军的,就不是战胜亚军与季军;而是在铸就冠军的道上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当然还包括养成别人所没有的智慧。同样的道理,虽然名师在表现形式上是普通教师群体中的胜出者,可实质意义上的名师并不是通过打败普通教师来获得自己的声名,而是在名师成长的道路上一路走来,不管道路崎岖,还是风风雨雨,他都锲而不舍,并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这个需要名师的年代,我们等不及名师的到来,便想通过“克隆”的手段再造名师。“克隆”名师的技术手段是非常简单的:分析现有的名师具备哪些基本要素,他们的成长经历了哪些阶段,然后就为那些在我们看来有可能成为名师的人,分别在名师成长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以此筛选掉那些并不具备名师潜质的教师,并进而激励有名师潜质的教师在名师之道上走下去。当我们发现钱梦龙老师很渊博、魏书生老师很幽默、李镇西老师很民主、窦桂梅老师很有激情,于是就总结出名师基本要素出来,那就是渊博、幽默、民主还要有激情,并按照这些要素着手“克隆”名师了。
    名师最宝贵的是什么呢?是他们到了名师彼岸后享有的名誉与别人提炼出来的名师要素,还是在名师路上养成的精神与沉淀下来的智慧呢?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就在于他们或有意或无意地捕捉到了名师精神,并在名师精神的带动下走上了名师之道。可是名师精神是什么呢?恐怕连名师自己也讲不清楚,即使讲清楚了,这个名师和那个名师的讲的名师精神的内容也可能完全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把名师精神与名师成长之道都搞清楚了,也就可以批量地生产名师了;正因为我们对名师精神与名师成长之道并不清楚,所以才会缺少名师,才会把那些最为艰难的教育重任寄希望给名师。既然不知道名师精神何为,不知道名师成功之道,那我们就应该对名师的成长过程保有一种敬畏之情,避免因为自己大胆的无知阻碍了名师的成长。
    二、名师评选中的“纵容”与“误导”
    要建设一所学校,只要资金充足,估计不用三年的时间,就可以让我们心满意足;但如果要做好一所学校,哪怕资金充足,估计三年的时间也还只是个开头。要培养一批学生,大概只需要三年或者六年;可是,如果要培养一批教师,至少需要三轮完整的教学经历,这就意味着至少需要九年或者十八年的时间。在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名师的到来时,就只好根据学校与学生的需要,去挑选或者评选名师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在各地风起云涌的名师评选活动;尽管我们知道名师是成长而不是评选出来的,但正是为了满足学校与学生的需要,才迫不得已地利用具体的评价指标来要求与评选名师。
    可是,一旦有人对什么样的教师是名师给出一个量化的标准,并根据这个标准对教师进行评选时。对名师进行评选就有可能是对普通教师的误导,也可能是对那些评上名师的人的纵容,因为他们的专业水平有可能还没有达到真正名师的标准。被认定的指标往往是能够被测量的,而能够被测量的指标往往是较为表面或者功利的。测量技术越高,评价出来的教育品质自然越高;测量技术越差,评价出来的教育品质也就越表面。不但教育测量还出于起步阶段,对教师专业品质的测量就更是如此了。当教师教学品质的测量技术还处于幼稚阶段,人们对名师要素与名师成长之道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这就无法保证当前对教师品质进行评价的指标与评价手段都只是处于低水平,很自然地使得教师评价的指标过低,使得今天的名师评选停留在表层与功利的地步。无意因此而否定当前所有的名师评选,更无意于否定通过名师评选而产生出来的名师们,毕竟尊重名师并掀起名师评选活动本身,就是对教育价值与教育规律的尊重;但为了更有质量地开展此项活动,并造就与评选出有实力的老师,对名师评选标准与过程的反思,的确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在一个并不全面的名师评选指标面前,如果有些教师因为自己偶然的努力要素被评选指标认可了,他就容易把这些小范围的指标当成名师的全部,把自己当成真正的名师了。比如今天的名师往往强调公开课得到几等奖,教育科研论文发了几篇,学生考试成绩达到什么样的水平。面对这些量化的指标,要从层层评比中胜出,的确需要教师有不俗的能力;可是这些指标的总和也仅仅是名师要素中的一个部分,而且往往是可以被测量但却是相对表面的那些要素。当教师以此为目标,把公开课当课堂教学的全部,把教育科研论文教育研究的全部,把考试成绩当教育目的的全部,恐怕这样的教师除了外表的光鲜,内在的教育品质可能连普通教师都不如了。如果我们给予这样的教师以名师的地位,这又是不是在纵容他们的肤浅与功利呢?
    还有这样一个教师群体,他们执着于在教育教学的深度上做文章,他们注重课堂教学的全面而不是局部,他们注重教育的长效机制而不是短期效应,他们注重教师内在修养而不是外在技巧。当名师评选指标出台之后,他们发现自己在每项指标上都有所表现,但却难以说得上是优异,因为自己的努力往往评选指标之外,于是他们不得不与名师本身擦肩而过。这些因为自己努力的指标没有被认定为名师指标的教师,由于得不到认可而日渐消沉;而他们的消沉还会使得其他老师不再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下去,从而选择更趋于表面与功利化的名师评选之道。因此,要使名师评选铸就名师成长之道,前提是使名师评选的指标与真正的名师合二为一,而这是目前我们对名师的认识水平还无法实现的。
    三、名师评选中的民间力量
    如果把名师评选当作名师成长之道的唯一通道,要克服名师评选对教师的纵容与误导,似乎是不可能的。要让名师评选铸就名师成长之道,要么承认名师评选只是名师之道中的一种,要么就为名师之道铺就多重名师评选的道路。因此,我们并不反对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对名师的评选;但我们反对的是,单一的学校或者教育行政的名师评选;更反对把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的名师评选当作唯一的名师成长之道。
    如果把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的名师评选当作唯一的名师成长之道,既容易因为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对名师的认识不够全面与深刻,从而纵容或者误导教师的成长过程;还会因为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的名师评选指标体系是唯一被认可的名师指标,这样容易让教师群体生态单一化,更直接的就是教师专业发展行政化。名师精神与名师成长之道对我们来说始终是一个谜,于是我们无法用具体的名师精神与要素来预测一位名师的诞生;但我们可以从不同方面对名师的期待出发,来引导并判断名师的成长之路。当我们把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的名师评选当作唯一的标准时,这时对名师的期待就显得单一化了;而名师的成长也就难免单向度发展了。
    如果我们把名师成长方向简化为两个标准:一个是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代表的行政标准,另一个是学生与社会认可的民间标准;不同的标准代表着不同群体对名师的期待。当一项评价标准独大时,不管是行政标准还是民间标准,都无法含盖所有人对名师的期待;当教师只是以持定群体对自己的期待作为发展目标时,难免在发展方向上有所偏颇,当特定群体的指标体系独大时,反而让教师单向度发展。所以,名师评选主体多元化,其实就等同于名师评价标准多元化,名师被期待的范围多元化,这就等同于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名师期待的群体多了,认可与鼓励教师成长的力量也就多了,鼓励教师成长的手段也就丰富了。在只有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对名师的期待时,名师成长的动力就仅限于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职业与待遇上;当学生与社会对名师的期待也具有实际意义时,对名师成长的激励因素就延伸到了学生的成就与社会的认可上了。
    这是一个需要名师的时代,也是我们力求造就名师的时代。可是,当对名师精神与名师成长之道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表层时,我们无力于根据自己的理性设计来塑造名师,只好根据各方对名师的期待来认可与鼓励名师。为了名师能够有长远的发展,我们切忌用一些表面化与功利化的指标来误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尽可能回避特定群体的主导意识,力求为教师成长提供多个群体对他的专业期待,为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参照标准。因此,名师的成长肯定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可是,外在于名师的名师制度却对教师成长有极大的引导力量。名师个人努力,只能造就一个名师;而名师制度的成熟,却可以成就一批名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5:52 , Processed in 0.06889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