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29|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大展(11楼附作品图片、答网友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31 08:0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___转自书法公社网

主持人(于钟华):各位网络媒体,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请陈振濂老师和网友做一个互动。今天下午我看了一下,各的问题已经很多了,但是时间有限,原则上是8点到11点,可能到10:40差不多了,最后陈老师做一个小结。我们的流程是这样,请各个网络媒体的负责人,在网上先整理出来三个网友的问题,按顺序依次来向陈老师提问。提问的时候先报一下网站的名称和网友的名字,这样我们在回答的时候也会比较清楚。对网友的提问,一个是时间毕竟只有两个多小时,所以请大家对网络上粗浅的问题或者和展览无关的问题做一些适当的筛选和过滤。


陈振濂:这次“意义追寻”的系列活动里有一场是和网络媒体的对话。前面我们有一场学术研讨,有一场“对话”,这次叫做“提问”,其是对我就是一个“拷问”,你在做的很多的事情都要有一个说明和解答。今天晚上这一场的特点是即时性,也是一场研讨,会变得生动有趣。
    我自己在做“意义追寻”展览的时候,在很多的场合都提到,我还是在继续探索,还“在路上”,正在行走和攀登之中的理念。所以,针对展览来说,展览的成功与否,我觉得可能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展览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家的话题、书法创作的话题和书法展览的话题能够提出什么新的讨论的内容。我觉得这样从一个展览引申出对当代书法很多的问题,比对这个展览做一个非常静态的成功或者不成功的平台要有意义得多。它非常符合我现在在做的一个科研和探索的定位。今天晚上是接受各个网络专家的批评,我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的给我们批评和指点。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8:16:02 | 只看该作者
【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展现场


图片: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8:15:16 | 只看该作者
【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展现场


图片:


图片: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8:14:37 | 只看该作者
【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展现场

图片:


图片: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8:13:59 | 只看该作者
【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展现场


图片:


图片: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8:13:19 | 只看该作者
【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展现场


图片:


图片: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8:12:36 | 只看该作者
【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展现场


图片:


图片: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8:11:55 | 只看该作者
【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展现场


图片:


图片: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8:11:12 | 只看该作者
【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展现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8:10:29 | 只看该作者
金晓明:我有一个感想,现在资讯非常发达的网络时代,利用这样的媒体对于网友当中--这些网友基本上都是书法爱好者和工作者,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集中的解答很有必要。澄清一些问题,我们在网络当中会有各种层次或者学习书法、认识书法不同的年限、不同的水准,问题可以带有各种层面,有的会认识得比较深刻,有的则有一定的片面性。但这个片面性可能是出于视角和出发点不同,做一个集中的解答非常有好处,可以亲自听到作者对于这些问题比较权威的或者是比较原始的看法,有利于大家来清晰的认识作者在这次展览中相关的问题是怎么来处理和看待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
      这里信息量非常大,有很多的问题都可以做非常大的学术讨论。今后如果有机会,还是邀请陈老师和我们广大的书法爱好者和网友之间可以就某一两个问题做深入或者是专题的讨论,这样可以讨论得更为充分。总的来说,我这里做一些笔记,对我的帮助很大,谢谢。
   
      张羽翔:我20年没听陈老师的课了,今天来听,两个字:震撼!
      网络互动的形式,应该来说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这样的形式会越来越多,好处我觉得也是特别是是对广大的网友来说,一代一代的,我感觉以后,不管是学什么东西的,都是网友。这个形式可能以后就是主流形式,流行什么东西?就流行这种东西。网络互动在书坛里也进行过很多尝试,包括我们在网络上弄专题,网友评论。有一些形式我们觉得不错,有一些形式不行。比如说我们在网络上做一些专题的时候,开始的时候很学术,但弄着弄着,都是一些不好的帖子把主题弄串了。也有把主题想弄好的,但是精力和时间耗不过这些人。这方面还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慢慢发展到,选一个专题出来,已经约好了一些专业作者,至少这一段时间相互关照一下,慢慢去做,也考虑到了网友不确定性。但是好像还是属于故意捣蛋的人最终把主题弄得变味了。
      反而今天晚上的方式非常好,这种解答问题的方式,我觉得非常的合适。如果要像过去一有一些即时性的,现场就回答了,也有过这样的做法。“书法江湖”或者别的论坛都有,弄着弄着就吵起来了,弄着自己着急起来了。弄到最后有点像闹剧了。像今天这种形式很好。策划得好,组织得好。
      半个多月前,书法院也开了一个座谈会,也谈到网络探讨问题怎么展开,这又很重要,大家研究这一块,从教育也好,从哪一方面也好,我觉得是未来慢慢走向前台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
   
      黄映恺:今天晚上投入这样一种形式,我这次来北京看陈老师的展览,并且能够现场在这里参加陈老师答网友的现场会。在这样的现场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有机会把心中的困惑通过陈老师的解答变成清晰。尤其网络问题我有一个很大的感受,网络作为新事物,既亲民,传播速度又快捷,提供了很好的公共性的思想交流的平台和空间。尤其我觉得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我们一些名家、名教授能够和我们的大众书法爱好者有一个很好的思想对撞,思想的碰撞,能够及时的反馈双方的信息、思想动态,能够把这次展览全方位的问题得到很好的阐释,这是非常好的形式。我也盼望有更多在书坛有成就的艺术家能够利用这样的形式给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提供这样一个远程教育或者是远程沟通对话的很好的机会。
   
      于钟华:我讲两点。第一陈老师大概这是第五次答网友问,大概只有一次我没有参与。参与下来,我觉得这次答网友问最成功,这次网友的提问明显的看出来,心态很好。我感觉这次网友的问题比以往有很大的进步,这次的学术含量和准备程度要充分得多。第二这次展览而言,陈老师说是集体的智慧,我很高兴,因为我也是参与者。过去我们说展会或者说展览馆是艺术家展示自己艺术的场所,而事实上一个展览会之所以形成,更多的是尤其是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思考,更多的是你的作品和观众,从接触你的角度,是由观众来认可你,是由观众来接受你这样的场所。还有一个推进,现在的展览会还是一个有一个观众作为一个活体,去感受这个作品,两个互相碰撞的过程中,使你的作品感受生命力的场所。在这样的过程中,从认识这个作品变成感受这个作品。主客体在这里得到了统一,这样看问题,会发现网络的力量很大,使展览会、展览馆变成活体,触角伸向社会,网络起得作用越大,就伸得越深,信息的反馈也会更及时。如果这次展会是一个活体,就是网络的介入,信息回来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充斥。这次的展览或者说今天网络的对话作为展览一部分,这样的展览的意义是比较深远的。我相信往后别人的展览,陈老师说要做成时代同类或者业内展览的标杆,这一点可能往后大家也会学习的。
   
      陆一飞:这次展览在北京举办,我切身感受到陈老师的言行举止当中显示着大家的风度,他是一个真诚纯净的人,他的作品越来越表现出纯净和信心的流露,表现出真诚。这次作品我是比较早见到的人,通过这么好的形式和状态在我们向往的地方做全方位的展示,我由衷的高兴。谢谢大家。
   
      郑敏惠(网友):我本身也是书法网友,经常去浏览信息。最终被吸引的是现场创作的照片,那个照片某种程度上对我的震撼力是超过现场的。这是我非常受益的地方。那种是墨汁还湿的效果,那和现场看到的墨汁干的效果不一样,也和画册上的不一样,给我的震撼力超过了现场的作品。从这一点上来说,对网络的作用和书法的创作,展览效果来看,这是非常有利的方面。对画册对展厅是另外一种补充。上面我还可以看到录像,也是现场创作的。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是现场刚做出来的墨汁和反观的效果的变化,那种震撼力给我的感受更强烈一些,是另外一种视觉。这方面也可以去开掘,不要给大家的都是成品的效果,刚刚创作出来的效果是另外一种感觉,到时候网络上的展览可以是现场刚刚创作出来的,墨汁淋漓的效果。
      这次我到这边来,没有上网看了。从现场来看,话题筛选得很好,组织得很好,不会很零散,网友提问也有很充分的学术准备,对陈老师有很全面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术见解也到了一定的层次。所以这种互动会产生比较大的学术火花,网友的收益会更深,不是比较初级,相对比较外行和边缘,网友的收益会差很多了。就谈这些。
   
      陈振濂:感谢大家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让我的思绪有一个自由伸延的脉络。光是靠我们自己而没有这些出色的问题,我们很难有这种自由伸展的空间。提问和回答之间会有一些理解和立场上的偏差,有的时候我们对有些问题的把握不是很准,甚至有时候会有一些误解,因为时间非常短,如果有这样的误解肯定是无意的,希望提问者能够谅解。在网络上,时间非常短,要回答很多很多问题,不可能有很多的客套,不可能在99句表演后面加1句希望的模式,会非常的单刀直入,在大学里讨论问题都是这样的方式,都是单刀直入。如果一部分网络提问者觉得这种单刀直入的方式不是很适应,我没有事先要冒犯谁,对谁不礼貌,仅仅是在这样的场景下用非常清晰的单刀直入的明确的方式来回答、面对提问,他不是有意要奚落谁、批评谁的意思,希望大家能理解。
      我做网络问答、互动有好几次。我越来越摸出他的规律,网络的民主、没有门槛,但也是一个双刃剑,就像刚才张羽翔说的,有时候会弄歪掉,把很清晰的主题稀释,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希望这样的对话,网络文化的建设会更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5:29 , Processed in 0.07732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