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激发探究精神 培养实践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31 12:3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激发探究精神 培养实践能力

                            广东省东城区东城花园小学  陈利玉

    未来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探究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实践能力。这就极其需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素质的主战场,但它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唯一途径。教育教学应当渗透在学生参与的各类活动中,渗透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学生成长的各个领域之中。 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会探索未知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比学会一门技能更为重要。因为今天的学生将要迎接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的挑战。  
  在当今的教育中,我们要把语文从“筛子”变成“泵”,把自信心的培养不只作为教育手段,而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我认为,抓住“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因此,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现行知识为主、教师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是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探究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围绕“激发探究精神,培养探究能力”,我延伸了课堂教学的视野,将课堂上的一些疑问、演示、实验等环节放到课外作业或活动当中,多采用了“开放——活动型”作业。这是根据学科特点,将一些隐含活动的书面作业改编而成,题型则根据知识自身结构、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确定。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内在需要,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完成。 “开放”是指作业内容源于课本但不拘泥于教材。作业形式具有多样性,可以是观察、制作、讨论,也可以是观赏性、体验式、课题型。作业布置的时间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后;作业完成的时间可长可短;作业完成的过程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是集体行为。“活动型”是指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以主动探索、改革活动为特征的内隐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的外显实践活动。现在,该校学生手中的现实材料及以原始素材为基础的作业增多了,学生把目光移向了家庭、社会和大自然。学生通过找找、看看、读读、想想、做做、改改等方式的做作业,到阅览室、计算机教室的时间也增多了。“开放—活动型”作业让学生从书本回到了生活,从课堂回到了现实,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了起来,把他们从课堂上学到的“是什么”、“怎么办”直接运用到生活周围许许多多“为什么”、“这样办”中去。由于“开放——活动型”作业具有多样性,学生可以按照兴趣和需要自由选做。如喜欢阅读的可选择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喜欢画画的可用画面来表达;动手能力强的,可选择制作模型……。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有不少学生是用不同方式完成同一作业。学生们对这种作业方式非常喜欢。有的学生说:“以前作业是为了能回答老师的问题,现在的作业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所以有完成作业的紧迫感。”还有的学生说:“完成现在作业的感觉是发现、是攻克周围实际存在的问题,有一种成就感。”  
    对此,在进行“开放-活动型”作业的过程中,我确定了如下几个培养目标:
    (1)具有独创性,积极动脑思考,有独创见解。
    (2)善于观察事物,善于质疑,有大胆询问的倾向。有一定的观察、记忆、想象、思考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新关系,从而感受开拓创新的乐趣。
   (4)具有一定的表现能力,会欣赏体味课文中的精彩片断,并将语言内化。
    (5)有一定的写作(包括社会调查、新闻采访等)、读书、看报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基础必须具备的能力)。
    (6)有勇于探索知识的进取精神,探索一切可能,想想是否有别的办法:有反问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

    根据以上的培养目标,我在设计作业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主体性,激发自己的探究精神,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一、 在新知的导入中,培养好奇。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众所周知,兴趣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由于接触离奇的情境,肯深入思索事物的奥秘,能把握特殊的事物。例如在学习《新型玻璃》这一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各种玻璃的资料,可到商场去找、到网上去找等。然后将他们找到的资料在导入时一一展示。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积极主动性也高了,同时也挖掘学生亲自出马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好奇心往往来源于教师精心策划,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探究求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好奇,从而促使学生将全部心理因素都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去,放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开拓创新的实践能力。

    二、在知识探索时,培养学生敢疑。“老师说过的”,“老师是这样说的”,这是小学生在家长面前常常使用的话。显然,这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识水平低造成的,这样发展下去是很难取得开拓创新实践能力的发挥。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不要迷信课本、教师等于“权威”,而要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内化成自己的真知。要指导学生“疑”不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探究、透视问题的全部。例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这一课时,有些学生赞成“我”把鱼放回湖里,而有些学生则不赞成把鱼放回湖里,对此,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赶紧抓住教学时机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先各自在课外找出自己的论据。然后在活动课时让学生们进行辩论,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认识了人的复杂性,体会到了作品中人物的鲜活性、立体感。显然,这种活动本身具有相对的主动性。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又激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生思维的灵敏度。
这种活动方式,还可使学生不局限于现有的结论,不盲从权威,不轻易苟同于常人的认识、见解等,使思维品质逐渐具备批判性。辩论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要求学生提出一种新说法,并阐述理由,做到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审视问题。辩论过程是观点与观点、知识与知识在语言上的交锋,在思维上的撞击,可锻炼思维的批判性与灵敏度,其中还有智慧火花的迸现,能在动态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从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视角发现疑点,并勇于探索,而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和谐、有趣的活动氛围,解除学生学习的恐惧心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把自己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想法毫无顾忌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智力,发展能力,培育创造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三、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敢为。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开拓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是与实际生活为基础的,让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有目的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极服务于社会。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让师生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真正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力,不断积累新知识,逐步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为此,我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实践能力:
    1、 进行社会调查。例如学习完《珍贵的教科书》和《黄继光》这两课后,我布置学生访问当地的党政领导或老前辈,了解本地革命战争时期发生的战斗故事或英雄模范人物色事迹,并将收集的事迹在活动课时举行“讲故事”擂台赛;在学习《2030年的一天》之前,我首先组织学生查出本地区一种以上污染环境的现象,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学这一课。
    2、 开展公益活动。例如学习了《长城砖》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加班级规定的值日生、大扫除等或在学校、社区有一个为集体服务的小岗位。
    3、 自己动手做一做。例如在学习完《五彩池》一课后,同学们还带着一个大大的疑问:“五彩池的水为什么看起来五颜六色,而舀起来的水却是透明的、无色的呢?”对此,我让学生回去准备一些镜子和三棱镜,自己做实验。这样一来,不但让学生了解了阳光折射的原理,还激发了学生创新实践的兴趣。
    4、亲身感受演一演。例如在学习《陶罐和铁罐》等童话或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内容时,我便鼓励学生分组自编课本剧,将书面语言用自己的动作语言及表情再现出来,然后在班上表演出来,并进行评比。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升华,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美、创造美的机会。课本剧也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创作活动。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将文章改编成剧本形式,将相关情节重组,使剧本符合生活真实。又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学生演员还要揣摩角色,使所演角色既符合剧本中心的要求,又能渗入学生的个性。这对学生的再创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这种作业方式,转变了作业只是为了巩固、理解知识的单一功能,重视了学生兴趣的需要,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开发了学生个体差异的资源。“开放—活动型”作业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潜能,有利于学生的开拓性、进取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探究的意识,懂得了探究的方法,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在学习实践中学会思考、促进思维地发展,培养探究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实践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教学所必需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20:01 , Processed in 0.05896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