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还得多读无字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8 07:4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还得多读无字书
■葛昌永
功力、天分、学养是成就书法大家的三驾马车。
  天分是“上天给我们的”,是不是就不需要历练呢?也不一定。让一个天分极高的人,用个玻璃罩密封起来,他的天分一文钱也不值。一块好稻田,不播种不施肥不耕耘,一定颗粒无收。现在有的书法家太相信天分,特别是有的年轻书法家,走捷径图轻快跟时风练一段时间,就能入国展中大奖,窃以为书法原来就这回事,小菜一碟!欣欣然气壮如牛起来,殊不知洋鸡蛋高产,却没有土鸡蛋耐吃。世界上没有两头快的针,省工与省力总是相对的。要是喜马拉雅山几步便可以登上去,登喜马拉雅山也就没那么稀奇了。这便是不少在国展中得了大奖的作者,迅疾便昙花一现,在历史的天空如泥牛入海一般销声匿迹的原因了。需要声明的是,这样说不是贬低有天分并取得骄人成绩者,有天分并取得成绩难能可贵,有了好的基础就更要注意用好这个资源。白杨树一个春窜好高,可接下来它就要长粗。一任细高细高,风必摧折之。被风摧折,不怨风,只怨自己太纤细。
  那么,是不是成就一门学问只要用功就行了呢?肯定不是。有的人一辈子爱书法写书法,甚至达到痴迷的境界,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是进步不大,虽然废纸三车,依然重复生产废纸,百年的铁树不见开花,慌前忙后的母鸡不见下蛋,着实让人着急。不是说上国展得大奖才叫开花下蛋,入展获奖只是检验成果的方式之一。许多书法大家并没获得什么展览的大奖,一点儿也不影响他们的成就。书法家最终还是得靠作品说话。用功和获得成就之间需要有一个转换机制,将功力转化为创造力。悟,便是转换的钥匙,是从临习走向创作的催化剂。照帖写得乱真,离了帖寸步难行,就是缺少悟。悟在功力与创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们常说悟道悟禅,能悟就是天分的表现。不少读国文专业的高材生,满腹学问,讲课搞研究头头是道,可就是写不出文学作品来。反倒是没上过像样大学的人,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数数当下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家,多数都是这些人。为什么?知识需要转换也。经济建设需要又快又好,文艺作品创作也是这样。“功夫”解决的是“好”,“天分”解决的是“快”。
  从书技上下功夫,又有天分能够悟,便有了好基础。单有好基础行不行?还得有深厚的学养作支撑。学养者,主要包括三方面:知识性学问;为人的学问;再就是视野。书法总得有书写对象,书写的内容低俗、错字连篇,咋能成为好作品?学到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中,运用到陶冶情操、修炼性情的深层面,以致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艺术成果也要打折扣。中国人对人的评价历来是将做事与做人糅合在一起。秦桧、蔡京的字写得不错,千百年来没人学他们的。因为他们做人让人恶心。就连有过节的赵孟頫、王铎也被人看低许多。班固曾说“艺由己立,名由人成”,还有“书如其人”、“书品即人品”之类的名言,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视野,是我们常说的眼界。眼界高者智高,于是乎才能“手高”,才会有可持续性创造。荀子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井底之蛙,决不可能有大作为。
  眼界高,视野广,需要培养。读书是增加学养提高眼界的重要方式,但仅以为多读书就好,也不尽然。《孟子·尽心下》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哪些书?怎样读书?假若没有鉴别能力,枉读书还会走入误区。“少则得,多则惑”的现象不是说真的不存在。要知道,在文字类图书之外,还有一本很重要的书,那就是无字书。什么是无字书?社会是所大学校,生活是个大课堂,自然是个大境界,能给我们启发的人和事都是我们的好老师。世上万事万物,只要我们肯悟,便一定有得。这种得,往往书本上“说不来”,经典上找不到。“师法自然”、“圣人无常师”、“格物致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讲的都是这个道理。清人王懋竑在《穆堂别考·古训考》中说,“圣贤为学,虽不废书,实不专于书”,何哉?书要读,但不能做书奴是也。注重读无字书,在实践中去悟,日积月累,我们的眼界就会高起来。眼界不高,只见树木不见林,术业不可能精进。眼界高了,什么问题和得失看不透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9:25 , Processed in 0.05840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