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77|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翰双胜 美用合一——本期专题学术策划释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4 15:1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翰双胜 美用合一——本期专题学术策划释要
管季超
书史常识告诉我们,历代最为经典的书法杰作,其书写内容大多为书家原创手稿、题跋、书简、碑文……。我们从中可以体验到书家原创性内容与其精湛的书法技艺的完美融合,带给我们以心灵震撼。
而现今的各类书法展赛,绝大部分是抄录前人或时人文字的作品,书写者(书法家)与文字内容的创作者(作家、诗人)不再作为一个文化整体而存在,书法作品仅仅呈现为“看的图片”,一种纯粹的视觉造型。“读的文本”的功能退居极次要的地位。
评判作品的标准也随之较多从美术表现形式和书写技术方面来考量,无需去了解书法家的个人生活和人生体验,无需去进入文字内容,探寻书写者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境界。
这或许是一种进步。
因为这样可以让“书法家”作为一个“视觉美感的创造者”而存在,卸下了通过文字内容的创作而承载文化内涵的重担。
这也肯定是一种退化!

因为它导致对“技术主义”的过分强调,导致作品文化蕴涵的苍白,导致进入书法创作的门坎过低而使书家队伍鱼龙混杂,导致复合型的书家成了凤毛麟角,导致书法家作为一个“文化人”的身份受到质疑。
本期的专题学术策划,力图还原书写的本质,将书法作者从“展厅”拉回“书斋”,追求文字内容的创作和文字内容的书写自然统一。无论是“心存名山之念,不贻后世之羞,溺思毫厘,沦精翰墨”的精心创作,还是纯为交际应酬的即兴书写,都力图使文字内容可读可赏。
作为专题的策划者,我更关注书写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和文字内容的内在吸引力, “书法”的评判标准并未放弃,但不使其凌架于文字品评之上。
选取信札和文稿作为主要约稿内容,当然是体现这种策划意图的必然选择。
“尺牍的书写无异于是一种文学与书法的双重创作”(胡传海《怎样写尺牍》)。或许只有像手札这种纯为交流的书写,才更能抒发一个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也更能表现一个人书法的真正特点和实际水平。品赏手札,无异于以最亲切的方式体验书人的学养和人格。
而文章手稿的原创性、唯一性,不以炫耀书技为目的的“日常化”书写状态,吸引着笔者着意搜求之。
我们希望为大家呈现一组“书翰双胜,美用合一”的本真状态的书写,虽然这很难。
我们希望能以此“慰同好之渴望,彰典型于久远”,虽然这更难。
诚如《书法导报》副总编孟会祥先生致笔者信札中所言,“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毕竟顽强地体现了我们的一种观念,一种倡导。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00:58:12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类展板模板_学校展板源文件下载_学校标语模板素材
来自我图网(http://www.ooopic.com ) 的大量精美教育类展板模板_学校展板源文件下载_学校标语模板素材设计素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点击查看更多:http://user.ooopic.com/welcome.php?tuijian=1064793 (转帖的请替换成自己的推广链接)
更多相关内容:http://www.ooopic.com/jpg/10/159/680/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8:49:58 | 只看该作者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2:2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1:48:03 | 只看该作者
手札背后的故事
文章来源:互联网   
-
浙江在线·世纪美术讯 

     张宗祥札: 

 醒吾老兄亲家大鉴:手书敬承。弟不拟登报,亦不请名人介绍通知,诸亲友互相介绍即算已经开业。惟住处太偏,接近徐家汇,门首亦未悬牌,故搬此三日尚未有人上门。兄如欲谋挂号一差,恐不知何日能生意兴隆也。医例再奉上数张请柬西医戚友分送如何?手心打一记殊不过瘾。小谷近在何处,有信否?即问报居。亲母想早复原矣,候候。弟张阆声顿首,九月十四日。    

 张宗祥,现代学者、书法家。浙江海宁人,曾任西冷印社社长、浙江图书馆馆长。一生行医二次,一次是1931年,张宗祥50岁,他反复在自己身上试验处方用药,从而获得了临床经验,于是在这一年正式行医。另一次是1948年,内战日益扩大,政局日非,世风日颓。张宗祥遂决心辞去公职,但终不见许。是年冬,农行总部移上海,张宗祥始随行赴沪。上海行风更坏,张则更厌倦不乐。不久,银行开始裁员,准备南迁广州,行内纷扰万状。张宗祥则始终以年老体衰、不任播迁为由,坚决拒绝南迁。张宗祥到上海后,便设法行医,欲自食其力。然在上海租屋费用至巨,开门行医十分艰难。    

 从内容看,此札当是1948年9月11日张宗祥拒绝南下,在上海徐家汇开诊的有关信息。是张氏“拒南迁自食其力”最力之据了。      


 陈之佛致傅狷夫札两通:  

 台湾著名画家傅狷夫先生原籍杭州,1949年自漂泊海外一直至逝世终无缘回到家乡。2009年底,当在美国的傅先生家属获悉浙江美术馆开馆,决定原本要将捐给美国一家收藏机构的傅狷夫先生作品331件无偿捐赠给浙江美术馆。2010年5月,在傅狷夫先生百岁诞辰之际,浙江美术馆举办傅狷夫作品捐赠展。展览开幕时,傅先生家属再次向浙江美术馆捐赠一批藏品,其中包括陈之佛1944年至1948年致傅狷夫手札69通,使杭人归杭,夙愿得偿。  
  陈之佛,现代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家、中国画家,曾任国立杭州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校长。傅狷夫是陈之佛的学生,这批信札内容十分丰富,包涵着当时艺术界的诸多信息和艺术家工作生活的状态。傅狷夫的儿子傅励生说,其父与之佛先生的情谊很深,从大陆到台湾,又从台湾远赴美国,这些信一直保存在父亲的身边,视为至宝。这里边有对远在大陆的之佛先生的怀念,也是对故乡的一份眷恋。      



 张伯驹致盛志强札:

  在民国,张伯驹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并称“民国四公子”,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年轻的张伯驹,常不惜一掷千金,变卖家产或借贷收藏名画,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上阳台贴》等等,经他手蓄藏的中国历代顶级书画名迹有百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解放后,张伯驹铅华落尽,陆续将收藏30年之久的书画名迹捐献国家,使这些文物成为博物馆的重宝。文革中,张伯驹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始终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文革结束后,他从吉林回到北京,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他的书法很有特点,融真、草、隶、篆、于一炉,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    

 1979年,浙江青年书法爱好者盛志强慕名给张伯驹写信,请教书法知识。老先生认真地回了这通信,详细回答学习书法的门径,体现了一代名家平易近人,奖掖后学的高风。这封信影响了盛志强的人生,从此选择书法作为他一生的事业,成为颇有成就的书法家。     


  张道藩致蒋碧薇情书:  


 张道藩与蒋碧薇的爱情故事是民国最为著名的“风流艳事”之一。张道藩原来是徐悲鸿留法学画的同学和朋友,1922年与徐悲鸿、蒋碧微夫妇相识于巴黎。1926年2月,张道藩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给蒋碧微写了生平第一封隐示爱意的信。蒋碧微当时虽然因丈夫重艺术而淡妻子心有委屈,但对张道藩的求爱并不为所动。1928年,张道藩与法国少女素珊结婚。之后,张道藩弃画从政。1936年冬天,徐悲鸿和蒋碧微发生家庭矛盾,张道藩作为双方共同的朋友,从中劝解。对蒋碧微的遭遇非常同情,再次向蒋碧微坦承了十多年来自己隐秘的爱恋之情。从1937年起,张道藩和蒋碧微之间通信往来频繁,感情发展很快。徐悲鸿后来几次有意挽回和蒋碧微的婚姻,终告失败。1949年1月,国民党危在旦夕。张道藩先行将妻子及其母亲女儿送到台湾。张道藩与蒋碧微由南京去杭州同居。到台湾后,张道藩历任交通、内政、教育各部次长、部长,立法院院长,中央执行委员等职。张道藩与蒋碧微在这个时期朝夕相守,俨然夫妻。1959年,张、蒋经十年的感情风雨后分手。晚年蒋碧微撰写自传,分《我与悲鸿》、《我与道藩》两篇。下篇中展示了她与张道藩的长达十五、六万字的情书。从他们的书信,抛开政治理念,张道藩亦是一位性情中人。虽然陷入一场违反道德的感情,但是到底是真情一片。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58: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49: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0:44: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9:56: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13:50: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8:33 , Processed in 0.07588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